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公共艺术展览范文

时间:2023-09-22 09:43:01

序论:在您撰写公共艺术展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公共艺术展览

第1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艺术展览策划;艺术展览机制和运营模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121-03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标志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工作, 成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当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包括体现国家意识形态,代表城市文化形象,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为市民提供基本文化服务的设施、机构、运行机制、活动项目、政策保障等集成的系统[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在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更好地实现文化惠民。西方国家历来对社会文化发展高度重视,对公共文化服务给予特殊的鼓励、扶持和优惠政策。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公共教育、公共文化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重点,既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又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施美术馆、博物馆公众艺术教育职能的主要形式――艺术展览,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对于城市文化形象的树立,民族、国际的艺术文化和思想的熏陶,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一、艺术展览的公共艺术教育职能

(一)公共艺术教育职能的实施

在我国,博物馆、美术馆具有收藏、研究、展览和教育等多元社会职能。随着近年来社会整体对于文化艺术学习的渴望,博物馆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职能表现得日益突出。美术馆、博物馆已经从“艺术家和藏品”为中心转移到以“公众”为中心上来。发挥其公共艺术教育职能,是历史和现实赋与美术馆的神圣使命。艺术展览是美术馆、博物馆为公众服务的基本载体,也是把专业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成大众普及文化的重要途径。它是现代城市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是艺术公共性的一个重要的实现方式和重要方面。作为公众认识和了解艺术与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艺术展览搭建起艺术作品和观众交流的平台,保障和实现每个公民的艺术文化权利,实施了公共艺术教育的职能。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坚力量,公共性已经成为美术馆、博物馆的主要特征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德国学者尤根・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公共性”的理解,即公众们自由交流和开放性对话的过程,是一种表达意见的空间[2]。艺术展览公共性的内涵是:艺术展览应以广阔的公共空间为基点,以民主为原则,面向广大的公众展示以批判性艺术语言创作的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家与公众间自由平等的艺术交流,达成人类个体间对公众使用、关切或触及切身利益关系的事物及价值观念或生命意义的一种共识[3]。这一内涵要求艺术展览在主题、空间、内容、服务这些方面来实现当代艺术展览的公共艺术教育职能。首先,在当代艺术展览中,主题的设计从始至终贯穿于展览的全过程,是整个活动的灵魂部分。主题的确立上要选择观众最关注的社会、文化问题,打通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之间存在的障碍。其次,精心设计展览空间,使其既符合观众的视觉和心理,又富有文化艺术意境,让观众自然而然融入其间;同时,除了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等为代表的官方主要展览场所以外,要开拓更广阔的公共空间作为展览地点,如私营画廊、民间美术馆和艺术区等非专门展览场所,露天公共广场、大型商业场所、电视报刊、网络虚拟空间等,以及各类非公共场所,如私人住宅、企事业单位的仓库、车间等,以达到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观展的目的。此外,展览作品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也要体现出公共性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公众积极欣赏艺术作品,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再次,运用各种展览技术手段为公众提供更多的展览服务是艺术展览实施公共艺术教育职能中重要的一环,如举办讲座,导览服务,教育互动,出版展览文献、进行展后调查记录等活动,让更多的人可以接触、理解、交流与艺术相关的经验与知识。

从公共性角度来讲,艺术展览在当代中国的现状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公众逐渐重视自身应该享有的文化和艺术权力,对艺术展览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主流艺术的各种大型展览和国外相比在数量上可以称得上是展览大国,但并非质量上的展览强国。展览多由官方举办,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展览实际的效果与投入不相匹配,变成艺术界内部的学术活动,导致“曲高和寡”的情形。观众基本上是同行,普通的民众很少,能够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为观众传颂的艺术展览不多;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涌现出了许多独立或兼职策展人参与展览策划,这是对传统策划方式进行的新的尝试。但由于经济、政治、艺术家等客观原因,面临一些特殊的挑战和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艺术展览的公共性。具体体现为:展览策划和展期时间短;选题的主动性、预见性、公众性不够;作品选择不精;学术准备不够;资金不足;推广乏力等。因此,在当代社会的公共领域中,为了充分实现当代艺术展览的公共艺术教育职能,塑造观众的思想情操,亲近艺术,培养大众的审美意识和健康人格,必须让艺术和文化走出象牙塔,走进公众的日常生活,并与观众形成一种开放、互动、交流的关系。当前,艺术展览正在朝着大众化与普及性的方向展开实践。

(二)艺术教育的补充

美国艺术教育学者艾斯纳(E. W. Eisner)认为,艺术学习应该包含三个层面,即创作、评论与文化。[4]艺术展览在文化艺术的传播中和传统学校艺术教育、书籍相比,具有普及性、长期性和针对性的特点,优势无可比拟。中国传统的学校美术教育比较侧重于对艺术技巧的掌握,而在艺术学习的另外两个方面―批评与文化却重视不够。我们需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与各类学科相辅相成的作用,通过艺术展览中其丰富的艺术品原作资源,对观众视觉阅读进行熏陶,和观众进行互动,让大众参与其中,从而提高了受众之于不同类型艺术与文化的感受力与理解力。

众所周知,艺术的本质就是通过感性的思维来培养出人们的独创精神。艺术的一个重要作用和功能就是激励创新,公众能从艺术家的想象、探索和表现中感受到创新的价值,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启发。为何自近代以来,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西方社会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这和国家、民族和社会长期受到过高品质的艺术教育和熏陶是分不开的。经过美术馆、博物馆的洗礼,开拓了民众的文化艺术视野,质疑、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提倡,使得国家、民族和社会保持持续的创造力与影响力。而这一切可以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展览来实现。

(三)推动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艺术展览的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艺术展览的目的,是提升人们的知识修养和满足精神需求。艺术展览的公共艺术教育功能和教育目标应该着眼于终身教育,培育主动教育,建构互动教育,以引导、培育人们的和谐的思想观念,提升社会审美水平和文化认知,建构社会精神文明。通过艺术展览的传播来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来丰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5]。

二、影响艺术展览策划活动的因素

公众艺术教育与观众拓展成为影响艺术展览策划的重要因素。美术馆、博物馆是面向社会的,全体社会大众就是艺术展览的公共艺术教育对象。由于社会物质财富日益富足,艺术已经成为人们向往的精神乐土。目前,艺术展览的策划正处在发展期,整个社会公众对其公共艺术教育职能的重要性意识不够。因此,艺术展览应该以公众为核心进行策划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需求,提供一个尽可能完善的观展环境,吸引观众的参与和注意力,激发公众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实现艺术展览的公众教育职能。现代的展览策划活动,需要把“公众”作为核心元素,明确展览主题,以展品、公众(参观者)、展览的形式、公众接受信息的便利、展品与观众的沟通与交流、展览成本这些展览关键元素为基本切入点,从而展开创新性的工作。

我们知道,大众的层次是非常丰富的,艺术展览无法以一概全地设计教育活动,而应该考虑不同的观众背景,设计多元化的教育形式。观众是谁?他们能学到什么?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信息,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亦即将观众分类进行各种形式的展览,在感情上吸引公众,引导观众进行学习,从而对公众实行艺术教育。比如大学生群体、中学生群体、少年儿童群体以及社区群体,还包括农民工及农民工子弟等等。

当前,对于艺术展览的公共艺术教育职能在思想认识和实施的方式方法上,与国外的差距较小,但对于理论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欧美在设计艺术教育的展览主题和形式上有很多具有创意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教育中,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展览,注重特色[6]。

三、艺术展览的体制与运营模式之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建立关注和公众互动、注重艺术策划、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展览体制

中国传统的艺术展览体制中缺少策划,更多的只是组织。各种大型主流艺术展览,即所谓的“官方展览”,由国家文化机关和美协系统主持。主要是国家拨款,指定场地,主持部门负责策划、组织并选择评审委员。展览大多体现国家的意志,并确保展览在国家意识形态上的主导性。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就是研究、保管、陈列馆藏艺术品,很少策划主题性展览。而美术馆虽设置了展览部、研究部、保管部等,但也缺乏展览策划的能力和热情,多靠出租场地,承接外来的展览维持,以致经营不善。

此外,许多独立或兼职策展人涌现,这是近年来中国艺术展览体制中的一种新动态,促进展览更加倾向国际化、多样化。国际上展览运作方式是一般由批评家作策展人,策展人提出学术目标,确定学术主题,再根据学术主题选择艺术家。策展人的学术后盾是博物馆,经济后盾有基金会和社会赞助。但在中国,这种展览运作方式还处在自发的“民间”阶段,尚未被官方所接纳,相关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独立策展人制度为中国艺术展览体制(尤其是展览策划组织机制)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方法,并对国有和私营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中心等艺术机构的体制革新产生重要的影响[7]。

把精力和重心放在展品本身,会出现艺术常常被归入高雅文化的范畴,观众中没兴趣或看不懂的情形,致使一般公众产生疏离感,未能实现艺术展览的公共性使命。另一方面,轻视艺术展览的拓展和推广,观众数量少且多数是同行,一些展览的开幕就是闭幕,展厅门可罗雀。展览成了个别策展人的,成了艺术家和策展人的自娱自乐。现今,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集中区、画家村观看展览,策展人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关注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因此,我们要立足现状,在组织构成上,由官方和政府主管,在政府的文化政策的支持下,发挥市场经济作用,调动策展人的积极性,建立产生此机制的政策法规,逐渐形成文化艺术基金的积累、管理和发放机制,形成中国特色的中国艺术展览机制,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创新展览运营模式

展览的运营包括对经费预运算、寻求赞助、学术梳理、收藏规划、作品保障、展览设计、布展技术、宣传教育推广、衍生品的构想、展览安全等方面。现今,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投入逐步加大,合理利用好展览业务经费成为关键的研究课题;人民群众对艺术文化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加。这些发展变化要求将西方艺术展览模式中现念融入展览运营,突出中国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创新展览运营模式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趋势。

在展览运营管理上,应该吸收社会资源,积极寻求与企业机构合作。艺术展览的筹办需要高额的展览运作资金,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文化成果,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在规模、能效上如何提供更有质量的艺术展览以满足公众的文化艺术需求?过去只谈学术不谈运营,把藏品展示和学术研究作为重中之重。最终会导致艺术展览孤芳自赏,脱离了与社会的互动,也让学术研究失去生命力。艺术、资本、学术不是敌人,三者的综合是一种多元化的呈现。一个展览的运作,其实是弥合艺术创作和大众接受之间隔阂的过程。只有创造与社会密切联系的展览整体经营管理新理念,以独特的展览内容与形式作为展示模式和服务方式,才能让越来越多的社会各阶层民众亲近体现美的艺术展览[8]。

在展览运营中,展览宣传、呈现与导览、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及衍生品的开发等,直接反映其公众服务意识和展览策划的运作水准,是艺术展览社会功能扩大的具体体现。如可以利用网络、校园推广、志愿者工作、展览和邻近地区等多个渠道对展览进行广泛而充分的宣传;展览呈现包括展厅布局、设计、布展细节等要协调,印刷品、语音设备、电子触摸屏和专门人员导览等导览方式要清晰明确;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讲座、社区服务、文化体验活动;艺术展览衍生品如出版物、文物旅游纪念品、展览特制纪念品等的开发出售服务,增添经费来源。

综上所述,艺术展览作为实现公共艺术教育职能的基本载体,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实现文化产品公共性价值的重任。对公众来说,艺术展览不仅是对艺术学习的补充,而且可以通过艺术品的欣赏培养独创精神。因此,展览策划应该以公众为核心进行,根据大众的丰富层次设计多元化的展览形式;建立关注和公众互动、注重艺术策划、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展览体制,创新艺术展览运营模式。充分发挥艺术展览在公众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从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朱鸿召.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尤根・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德),曹卫东,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

〔3〕张颉.关于当代艺术展览公共性的思考[J].艺海,2006(10).

〔4〕刘丰荣.艾斯纳艺术教育思想之研究[M].台北:水牛,1991.

〔5〕丁宗江.从美术馆展览看和谐社会的构建[C].北京:北京博物馆学会,2007.

〔6〕米雅,范迪安.公共文化教育将继续成为美术馆工作的重点―范迪安专访[J].美术观察,2011(1).

第2篇

篮球运动;移动配合;进攻战术

移动战术打法让运动员在场上连续不断地进行传切、掩护、策应、突破、换位,在移动中进行二、三人的各种熟练基础配合,创造最佳的得分机会。

1.“移动配合”进攻战术的基本理念

“移动配合”进攻战术是有原则的“动”。由于它灵活性大,又不固定、不呆板,所以不易被防守所预测而遭破坏;它不像其它一些自由打法那样不便控制,所以能灵活机动地对付各种防守的变化:使用该战术打法的队伍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技术配合能力,它是机动配合进攻战术的核心。“移动配合”进攻战术是有策略的“变”。由于“移动配合”进攻战术在其战术配合方法上的多变,所以具有篮球进攻战术的超前性、先进性,同时双有能攻破各类防守战术的兼容性。它对参与“移动配合”进攻战术行动的人员,掌握各种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的质量更高,基础更牢,配合更默契。

2.“移动配合”进攻战术的结构特点

任何一个球队在实施“移动配合”进攻战术之前,必须根据本队的战术需要和技战术实力,考虑以下几个战术结构问题:

设计符合本队战术打法的基本战术阵形,便于战术的发动与实施,让参与战术行动的人尽快进入战术角色;根据本队内、外线攻击力量的具体情况来设定本队进攻战术的活动范围,若内线攻击力量强,则拉开活动范围,便于内线发挥;若外线攻击力量强,则压缩国防区,创造外线投篮得分的机会;将抢篮板球列入计划,做到攻守平衡;设计战术路线,其目的是把全队分散的攻击力量组织起来,使运动员在比赛中思想统一,行支协调,攻击目标明确且表现出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力量。

3.“移动配合”进攻战术的配合形式

“移动配合’进攻战术的基本配合形式实际上就是“中锋与后卫”、“中锋与前锋”、“前锋与前锋”、“中锋与中锋”、“前锋与后卫”、“后卫与后卫”之间若干的两三人的“掩护、策应、传切、突分、换位”等。由于“移动配合”进攻战术富有连续性、机动性、应变性、灵活性,能打破战术分位的固定化,从原则上消除锋卫的界线。然而在实际比赛中,打破锋、卫的位置界限只能是相对的和不固定的,以此表现出需要参与进攻战术行动的员们在技术应用上更全面些、在攻击位置上更灵活些、排斥那种笨拙的、死打篮下的、一招一式的进攻战术打法。

4.“移动配合”进攻战术的移动原则

它反映也整个进攻战术体系的共同移动规律,如有违反就会造成进攻过程中的混乱。移动,场上无论有球或无球者为每次共同移动规律,如有违反就会造成进攻过程中的混乱。多传球、少动球,运球一般在“移动进攻”战术中处于调整位置;对内线采用压入式传球,压缩防守圈,在此基础上制造外线投篮机会:要处理好移动中集中与分散、投与抢的关系,保持攻守平衡。

根据球队实际水平和队员的特长来确定。

战术的发动方向。战术发动时,发动人移动方向的选择越广泛,战术的结构就越精密,战术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就越大:战术行动要求队员移动。教练员应按战术配合设计各位置(前、中、后)的活动范围,使各位置的移动方向、跑动的先后秩序以及移动路线等都能按明确的原则和要求进行,做到进攻连续、灵活、有序;战术行动要求队员要有特点的应急应变能力。当移动路线和配合受到破坏时,队员之间要有一种默契、不失时机的互补;对基本配合的选择要根据队员的具体情况选择几种最适宜发挥一队人员素质和技术优势特点的二、三人基础配合,将其作为组成本队移动进攻战术打法的基础。

5.“移动配合”进攻战术的训练

“移动配合”进攻战术的训练要求。进攻行动的队员不但要掌握和熟悉本位置的移动技术和配合变化,还必须了解和熟悉其它位置的移动技术和配合变化。

进攻行动的队员要有全面、扎实的基本技术,以适应实施“移动配合“进攻战术行动需要。进攻行动的队员要具备丰富的战术意识,掌握好队员间的配合时间、节奏、层次,以提高战术配合的质量。“移动配合”进攻战术训练的基本方法。“移动配合”进攻战术,训练应采用“综合一分解一综合”的方法,并采用递增参与训练人数的步骤。

综合的目的:让队员了解战术结构的全貌,明确各位置的战术任务和技术要求。分解的目的:将战术需要移动技术和战术结构中主要的局部配合分解出来精讲多练,使队员逐步完善技术和意识,达到默契配合的程度。

具体可用定位和轮的方法,采取分练和合练两种组织形式。分练时作定位训练,熟悉本位置的移动技术和移动路线;合练时作轮位训练,相互熟悉其它位置的移动技术和移动路线。再次综合的目的:按照具体的移动原则协调各局部配合之间的联系,跑活战术路线。具体方法:第一,逐步递增参与配合的训练人数;第二,合成局部配合为整体战术的训练;第三,战术的发动方向可由开始较固定到不固定,方向由少到多,逐步提高难度。

第3篇

移动进攻法是运动员遵循有目的、有配合的人球连续移动与转移,灵活运用各种基础配合的进攻战术。在运用时,一般是依据队员的特长及某种战术基础配合为主串联,同时运用各种技术与战术配合,并在不断移动中保持场上进攻阵势的位置平衡和攻守平衡。移动进攻法的出现,使世界篮球运动的进攻战术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目前篮球运动战术发展的一个趋势,也使进攻战术结构有了新的发展,它引领当今篮球进攻战术的新潮流,是国际上高水平运动队较为突出的进攻风格。

一、移动进攻法的战术特点

1. 在移动中创造攻击。

人动、球动、多传少运是获得攻击的重要条件。有目的传球并穿插、切入和移动位置来组织战术配合。在发动战术配合中,5名队员同时动起来,根据进攻阵势的要求,协调移动,不停地将球准确地传入队员手中,直到投篮为止。在进攻中每个运动员都应该清楚地了解,队员的每一次行动,不管是有球或是无球,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在进攻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机动进攻机会,这时运动员必须果断地运用个人技术进行攻击。如果进攻不能实现,就应马上调整自己的行动与全队连续进攻保持一致。

2. 进攻的连续性强。

任何战术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连续性,移动进攻法就具有此优点,5名队员落好位或未落好位均可进攻,队员在场中保持机动性,连续不断地移动,在运动中进行熟练的配合,创造出最佳投篮时机。如果进攻不成则可在此位置上继续跑动和快速转移篮球的攻向,再次组织进攻,从而避免了过去机械而僵化的落位步骤,使进攻无球队员回到原来的进攻位置,可在新的位置上马上发动进攻,使配合不间断地进行,而这种连续不断往往给移动队员创造出具有威胁的投篮机会。

3. 战术灵活多变,打破位置上的限制。

移动进攻法虽然在开始进攻前要求每个队员应站位正确,但在进攻过程中后卫和前锋是要互换位置的,中锋可拉出远投,队员可到内线进攻,因为他们的任务、打法基本相同,从而使打法灵活,进攻点多而广,始终保持五个攻击点,五条进攻路线。在移动的过程中进攻队员从一侧到另一侧,由内到外,由外插向内,从强侧到弱侧,由弱侧到强侧的各种攻击性移动,使进攻队员在任何位置上都能起到作用,从而给防守者造成被动和增加防守难度。

4. 保持场上攻守平衡。

移动进攻法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保持攻守平衡,这是战术的攻守规律。队员除了在进攻上迫使防守不停地变换位置,从中获得行动的主动权外,当由攻转守时仍能保持防守二线的先退守,一线进行阻截,使攻守平衡不会出现战术的重攻轻守偏向。攻与防的对立统一是促进移动进攻法的形成。篮球运动的比赛是一个制约和反制约的竞争过程,然而,移动进攻法在攻与守相互制约两个方面都能兼顾。

5. 不同类型的球队均可采用。

快速灵活的个人行动,多动少停,动中攻击是移动打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队内无高大队员也能成功,因为移动进攻的效率并不光全依赖队员身高优势,而是依仗全队积极的移动配合。完成这种进攻有时宁可放弃身材的高度,也要保持队员在场上的频繁移动和密切配合。我国篮球运动的“以小打大”、“以快制大”,以小、快、灵、准而见长的特点就是移动打法的体现。为此,不同类型的球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多种切实可行的移动进攻战术的打法。

二、移动进攻战术的教学和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 移动进攻战术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从训练初期就运用这种先进的思想战术才能对训练者技术风格和战术打法的形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2. 在确定具体的移动原则时,必须从本队所掌握的固定战术配合与实际水平出发,先确定一些移动原则,然后再逐步扩大展开。

3. “移动进攻”战术是一种全新的战术体系。学习和练习这类战术,首先要理解和研究它的本质,根据本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一套自己的打法,防止照葫芦画瓢,照搬照抄。

第4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黑龙江省公路管理条例》相关规定,经木兰县农村公路管理站(甲方)与           (乙方)共同协商,达成如下协议,双方遵守:

一、经现场勘察,甲方同意乙方申请在     公路       米处公路      侧占用公路用地、建筑控制区埋设光缆总面积为     平方米。

二、乙方在此范围内埋设光缆、架设的标杆,由建设方自行使用,自行维护管理。如遇国家需要撤出或公路拓宽改造需拆除,由乙方自行拆除一切损失公路部门将不承担赔偿。

三、乙方必须按照甲方审批的里程桩号、位置、占用面积进行施工,如乙方擅自更改位置扩大大占用面积,甲方有权停止其施工。

四、依据黑政发[2002]52号文件规定,乙方向甲方交纳年占用费用        元。

第5篇

1现代展览展示艺术概述

1.1现代展览展示艺术定义

它指的是在一定的空间和环境之中,把展品通过直接、客观等方式呈现在广大观众眼前。展示艺术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完美地展示,被观众所接纳和赞美。不同的展示艺术需要用不同的模式呈现出来,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通过一定的工程模式才能使展示艺术呈现出美的效果,才能具有非常强的感召力,才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2工程模式的主要要素

在展示艺术模式中,所包含的要素有很多种,比如,柱、墙、顶、架、柜、台等都是其最基础的要素,通过充分运用这些要素会使工程模式更加的完美,所呈现的展示艺术会更加的多样化,给人们的感官会带来更大的冲击力。

1.3现代展览展示艺术特征

现代展览展示艺术具有非常强的艺术性,和很多的科学结合在一起,既呈现出多样性,也具有综合特征,既有人文特征,也具有商业特征。展示艺术包含了现代和古典元素,融入了很多的特色,古香古色,又具有现代气息。

2现代展览展示艺术工程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主义市场飞一般的发展,但是精神需要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二者出现脱轨现象,比如,现代展览展示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和时尚互相碰撞、金钱主义等,这都对现代展览展示艺术带来了重大影响。现代展览展示艺术传递的信息更加多样化。

2.1缺乏认识

现代展览展示艺术对经济效益盲目追从,一味地强调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功效。这就使得情感非常缺乏,和消费者没有形成良好沟通,消费者对所传递的信息接受过程中就会非常被动。消费者为了消费而消费,如果能够用更好的模式,让大众融入到展览展示艺术中,这样就会提高展示效果。

2.2缺失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缺失人性的关怀。有的展览展示在设计上没有真正做到人性化,这对于普通人士来说,对残疾人的关心就非常少,在设计上考虑不全面,没有考虑到多面性,根本没有考虑到残疾人的特性,比如老年人一般视力不好,这样就应该把文字视觉进行改造,还有的年轻人对网络非常推崇,在视觉上应该考虑视觉冲击。展览展示艺术对消费者没有形成足够的吸引力,这就使得人为关怀成为一句空话。第二,现代展览展示艺术缺乏传统的经典思想,没有对这一思想进行传递和继承,只对其他的艺术风格和形式进行模仿,没有一定的创新,只是一味地进行复制。在设计上一味地追求与众不同,一味地标新立异,完全抛弃了经典文化,虽然在效果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看后却觉得非常空洞,没有文化底蕴,让人觉得非常倒胃口。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要利用人文主义的优势,做到二者的结合,相互补充。

3现代展览展示艺术模式

3.1展览会

展览会是现代展览展示艺术的一种重要模式。它有自身的特征,和博物馆有着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虽然不少的博览会和展销会都会尽自己所能,不断呈现出不一样的特色,这其中还包括时间性和季节性,并且,在展览中,其内容、时间、形式、规模等都可以进行伸缩。当今,展览会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它带动了经济发展,丰富了娱乐,它们所展示的内容和风格有自身的特征,带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的融合,实现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3.2博览会

博览会和展览会二者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在日常中也会混杂在一起使用。但是,博览会也有着自身的特征。博览会在内容上更加的丰富多彩,常常是以与众不同的展品为主要物品,现代展示和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用科技推动展览展示发展。

3.3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对于大家来说非常熟悉,它包括各种商场、超市、商店等,它的主要目的是陈列在人流比较密集的地区,通过设计相应的环境,把货物摆放在里面,给人一种非常舒适的环境,以便销售或者购买。

4现代展览展示艺术模式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发展,现代展览展示艺术模式也焕发出勃勃生机,促进了其不断发展,使形式更加的多样化。

4.1充分与科技融合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已经成为推动现代展览展示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其注入了新的力量和活力,使其更加快速发展。在现代展览展示设计中,不仅需要继承传统的设计理念,也要融入现代的设计理念,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力量,把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不但具有古典美感,而且还具有现代气息,使展览展示既生动又富有内容。

4.2运用网络优势

网络的发展速度最快,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网络在声音、色彩、动态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对传统的艺术也是一种冲击,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增添了艺术的魅力。因此,在展览展示艺术模式中要充分融入网络,要与网络结合,可以使艺术更加的多样化,使艺术更加的生动,让艺术跃然纸上,非常生动。网络带给艺术新的生命,让艺术更加灵动,翩翩起舞。

4.3人文和环保

第6篇

关键词:中国蓝染织物;艺术工艺;文化发展

一、中国早期的蓝染织物

蓝染织品指植物蓝染的青蓝大布和蓝色。从材料上说,蓝染是一种“植物染”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蓝染的技术,但是从感性的认知阶段到理性的、科学认知时期,经历时间却颇长。中国人就掌握了蓝染技术,几千年的蓝染经验不断额积累,不断的实践,技术成就不断的创新,艺术作品也越来越多。这个历程之所以漫长,其原因是蓝染工艺技艺的传承的方式有关。作为职业的蓝染手工作坊招收学徒,皆以本家工坊技艺为唯一口手传授的内容。又因为小农小农经济呈现分散经营,全国各地的蓝染手工艺人,都处于分散的经营状态。对经验的积累和改进是极为不利的,大大推迟了蓝染手工艺时期的到来。

在中国早期蓝染业在国民生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染蓝作为一般平民社会的主要服色的需要,在明代中叶之后,因交通和市场的日益扩大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是此后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义支柱产业。种植蓝草、提取蓝靛、整染布匹,在农耕经济时代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蓝是平民可用之色。早在元代开始种植棉花,平民社会的服装面料也开始从以往的丝、麻向棉、麻的转变。中国平民历来生活简朴,一般作为内衣都不加以染色,以棉、麻本色的白为主,只是外衣才有染色的必要。明代的棉布染蓝又有一个专门的名称“青蓝大布”在成化、弘治年之前,“青蓝大布”是国家赋税实物形式。朝廷需要大量的青蓝大布其用途一是赏赐用物。二是军服用途系统计当时每年用于军服和边疆贸易的青南大布都有万匹以上。这就是促进民间的蓝染业扩大了生产。才能有更多的青蓝大布在市场流通满足朝廷经费,民间生活之需。青蓝大布显然已经成为国家重要资源。明代以来纺织技术在江南普及。苏州等地区产生了大量的白胚布入市中。卖给布行牙这是蓝染织业的初级市场,布行、牙行在初级市场收购的白坯布须染色和整平。在接受到订单后进行第二次加工使之成为青蓝大布并成为盈利的商品。明末清初棉布贸易中心已到苏州,但明代蓝靛主要产地为福建。苏州地区蓝染业在康熙年达到鼎盛。

二、蓝染技术内别与开拓

蓝染技术除了青蓝大布从染织艺术来说主要是传统的四缬 ,四缬主要是传统“四缬”,夹缬、绞缬(扎染),蜡缬(蜡染),灰缬(蓝印花布),缬,本职让花的植物并不限定是蓝印的花。元朝以来棉花广泛种植棉布普及取代取代原来的丝,麻作为负主要的服装床上用品的材料。棉布的吸水率大大的高于丝,麻,彩色的印刷时红,黄等颜色成本居高不下,相比较,蓝靛,黑色的成本就很低。其中蓝色又有丰丰富的蓝色系列的色阶E用刻版镂印。等工艺手段就产生出黑白之间的丰富色彩对比,产生特殊的意义艺术情韵。

1. 蜡染技艺

蜡染技艺在今天的汉族生活区中是有一种职业而存在的,和普通人的生活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蜡艺技术的广泛地存在在人们的生活中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不是一种职业技能,而是以生活的技能性质传输女性的所有的形态,目前就只存在西南少数民族,的群组里,如苗族布依族土家族苗族等。他们都普遍视蓝蜡染为本族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其中苗族的分支众多,分布范围广而最具特色。

制作蜡染多选用白胚布、漂白布、麻、娟等天然纤维布料。近几年发展到在真皮革、丝绒等较厚的材料上制作蜡染,也别有风味。在蜡染工艺中,织物的大致工序为起稿、画蜡、染色、显色、脱蜡、整烫等几个步骤。在这几个工序中画蜡是较繁琐和多样的,方法也是繁多的如缝扎蜡染法、指版印蜡法、脱蜡着色法、沸水泡蜡法、蜡液滴画法、泼蜡法等等。

2. 扎染工艺

扎染又称绞缬,民间称撮花,它是利用线绳工具对织物进行各种不同的缝扎,夹等防色的方法借助染料对织物的渗透性来达到一种特殊的花纹效果。其中最大的特点是每个作品都有其独立性,完全重样的作品基本上不可能出现,并且色彩过度自然、柔和、丰富,具有机印和手绘所达不到的自然效果而被受人们青眯。扎染的材料和工具较为简单,包括各种布料和细线绳缝衣针等基本上是日常生活用品用具这也是因此古老手艺能够传承下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所用的工具大至有染盆、加热器、软质材料、电熨斗等一些辅助的工具,大号毛笔或是饭勺。现代扎染分布,除广西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作为一种特殊的传统工艺而存在。在我国内地已有广泛的发展并在染色技术材料也是多样化的,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他也作为染织服装专业的一门必修的课程,目前这种古老的技术的新的发展为现代人和社会服务。

第7篇

关键词:决胜时刻;进攻战术;最后一攻

比赛的决胜时刻是指比赛结束前5分钟如果场上两支球队的分差不超过5分,那么一直到比赛结束的这段时间,在决胜时刻中结束比赛的方式多种多样,在比赛的关键时刻球队的进攻选择往往决定了比赛的胜负,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终结比赛的最后一攻可谓是一门学问。

1比赛最后一攻前场界外球进攻战术的价值与意义

掷前场边线界外球往往是能够直接转换得分,速度最快,最有效的其中一种进攻方式。前场界外球产生的情况主要包含以下几种:①犯规:对方球员在前场侵人犯规(犯规是对非投篮动作,且全队犯规未满四次);对方球员在前场违体犯规;对方队员在前场技术犯规;②违例对方球员在前场发生违例(3秒、5秒、8秒、走步);③常规:对方球员在前场使球出界(抢断、争抢篮板球等导致球出界);拥有球权进入前场叫暂停和比赛最后两分钟拥有球权时使用暂停。

在篮球比赛中,决胜时刻最后一攻分差落后一分、两分、三分的情况比比皆是,教练员在最后一攻中选择要三分球还是两分球往往决定着比赛的胜负。篮球运动作为一项多人配合的运动更多需要的是五个人之间的配合,不单单是体能与技术的比拼,更是一场智慧的较量,尤其是在决胜时刻,利用好界外球进攻战术往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2比赛最后一投前场端线界外球战术解析

2.1比赛最后一投前场端线界外球两分球战术解析

战术使用时机:最后一攻分差落后1分的情况。

落位:1号位发求,2号和5号位落牛角位,3号和4号位平行落于限制区两侧靠近篮下的限制区线上,呈典型的BOX(箱型)落位的阵型。

跑位:战术发动后上线的两人(2号位和5号位)向下移动压缩防守人,同时形成电梯门的形式让底线的3号位通过的弧顶获得空位接球的机会,形成假的电梯门。2号位和5号位带动防守人是三号位形成空位,此时为了补防3号位,防守人的注意力分散,2号位向下再给4号位一个掩护,此时所有的防守人都被带到强侧,无人防守篮下的4号位,最终让4号位获得篮下投篮机会。

有球一侧为强侧,无球一侧为弱侧。很多战术通过强侧的移动吸引防守人的注意力,使弱侧成为真正的攻击电脑,战术的精髓即是强侧移动弱攘动。

2.2比赛最后一投前场端线界外球三分球战术解析

战术使用时机:最后一攻分差落后2分的情况

落位:场上四人呈三角落位,3号位于底线发球,2号、4号、5号位落于靠近强侧的限制区线上,1号位落在弱侧弱侧肘区稍靠下的位置。

跑位:如图2所示,1号位借助5号位的掩护切向强侧底角三分线外接球投篮,若是1号位未获得投篮机会,则运球向弧顶移动,2号位借助四号位的掩护卷切到强侧底角三分线外准备接球投篮,发完球的3号位借助五号位的掩护上提至弧顶准备接球投篮,掩护完的5号位顺势下沉到弱侧底角的三分线外准备接球投篮(如图3)。

本战术共有四个机会,首选是1号位,其次是2号位,3号位、5号位,要求执行战术的每个人都要具备三分投篮能力,其中除了1号位以外3号位发球人是最具威胁性,最容易被忽视的进攻球员,因此具备投篮能力的3号位是一个不错的进攻选择,在1号位没有投篮机会的同时,首选3号位进攻。

3比赛最后一投前场边线界外球战术解析

3.1比赛最后一投前场边线界外球两分球战术解析

2006年目总决赛小牛迎战热火的经典对抗,韦德凭借一己之力绝杀小牛的情形还历历在目,比赛进入决胜时刻小牛以93∶91的比分领先热火两分,双方在暂停后回到场上,热火获得掷边线界外球的机会,之后使用了一个两分突破进攻战术拉平比分:

战术使用时机:最后一攻,比分相差1分或2分的情况

落位:如图4所示,场上四人均站在罚球线上成堆积落位

跑位:1号位佩顿掷边线界外球,2号位韦德借助4队友的掩护上提至三分线弧顶接球,掷球入界的1后移动至同侧底角三分线附近,5号位大鲨鱼奥尼尔移动至低位策应,4号位移动至45度角位置(图4),具备三分投篮能力的3号位沃克迅速移动至弧顶为韦德作掩护,两人进行挡拆配合。韦德借助掩护向右侧运球,沃克拆开移动至三分弧顶吸引防守,最后韦德突破抛投打板命中(图5)。

本战术的关键在于队友为进攻拉开了空间,很好地利用了核心球员韦德的突破能力。突破要有足够的空间才能发挥最大威力,本战术的设计充分为球队核心球员拉开了空间,其次,在决胜的攻守回合中,裁判员的执裁往往非常慎重,在常规时间内有可能会被判罚的身体接触,在决胜的回合中往往被忽略,所以在设计战术时,如果球队中的核心球员没有绝对的突破优势,就避免使用突破进攻。

3.2比赛最后一投前场边线界外球三分球战术

2017年NBA总决赛已落下帷幕,勇士队最终以4∶1成功复仇骑士,再度夺得总冠军。回味这五场厮杀,颇为惊艳得是G3的关键时刻,在比赛仅剩45.3秒时杜兰特一记三分反超比分,让此前一直保持领先优势的骑士队在最后1分钟内陷入麻烦。随后骑士队投篮不中,被迫使用犯规战术,勇士队轻松罚进罚球,并将比分优势扩大到三分,时间仅剩12.9秒。骑士为扳平比分,主教练泰伦・卢设计了一个边线界外球战术。(图4)

战术使用时机:最后一攻分差相差3分的情况

落位:场上四人呈一个三角落位,1(凯里.欧文).3(勒布朗.詹姆斯).5(特里斯坦.汤普森)号位分别落在弱侧肘区,罚球线中间和强侧肘区稍靠下的位置,2号位(JR史密斯)落在弧顶,由4号位(凯文.乐福)发球。

跑位:2为拉开防守空间向弱侧底角移动;5借助3的掩护去给1设置掩护,4可传给利用5的掩护向球移动,并准备接球投篮的1,或传球给掩护完移动至底角准备接球投篮的3。

根据外国数据分析研究,临近比赛结束并落后三分时,选择三分投篮会比选择两分投篮有着更高的胜率,很明显会落后三分的T士选择三分投篮。欧文、坦普森和詹姆斯三人之间的掩护配合,实则为STS(screen the screener:为掩护者掩护)。大家都知道防掩护时,很考验两个防守人之间的沟通,三人之间的无球掩护,加大了防守难度,更容易产生错位防守。一方面,为5掩护后的詹姆斯在强侧底角获得较大空间,另一方面,欧文借助5掩护后上提接球,是另一机会,犹记去年总决赛,欧文就是在这个位置,无视库里的防守投进一致命三分,令对手有所畏惧。乐福作为发球者的原因很简单,传球能力较强,具有身高优势,能较好的观察场上情况。骑士不乏投手,詹姆斯、欧文、科沃尔和乐福都具备三分投篮能力,在两个机会都被封堵的情况下,防守方容易疏忽发球者,发球后进场接回传球,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4结论

决胜时刻最后一攻的战术可谓数不胜数,战术不是固定不变的,战术的使用可以依据场上的情况进行调整,我们往往忽略了战术变化的多样性,一种落位可以有多种打法,多种落位也可以是一种打法,因此掌握战术的同时,增强随机应变的能力才是赢球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孔祥武,李依军.大学生男子篮球比赛中前场界外球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3):205-206.

[2]金嘉鹏.篮球前场掷界外球固定战术配合方法的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06):123-125.

[3]万季愉.篮球界外球固定进攻配合[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61-65.

[4]郝许凌,李润技,郝福旺.掷边线界外球的配合技巧[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1994,(01):23-25+18.

[5]吴金元.浅谈端线界外球战术[J].怀化师专学报,1996,(06):190-192.

[6]熊柯.2015―2016赛季NBA季后赛金州勇士队前场界外球进攻战术特征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