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42:58
序论:在您撰写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 引言
崩塌是丘陵、山区地貌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类型,广东省由于地形地貌形态复杂,在中、低山区斜坡、丘陵地带斜坡和河流岸坡地带形成的崩塌数量较多,而花岗岩残积土及风化岩具有遇水软化、崩解的特性,且由于球状风化发育,局部地区存在大量孤石,客观上提供了崩塌落石源,在降雨条件下,易发生崩塌。
2 广东省崩塌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
崩塌地质灾害在广东省内数量较多、分布较广,截至2000年,广东省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崩塌共计484处,造成224人死亡,68人受伤[1]。广东省崩塌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斜坡、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地形地貌、降雨分布特征和人类工程活动的控制[2]。从整体分布特征看,小型岩质崩塌最多,而土质崩塌多分布在人工开挖的残坡积土斜坡和强风化岩层斜坡中。岩浆岩类斜坡崩塌主要分布在全、强风化层地带内;坡度大于50°而相对高差小于150m 的山体斜坡地带崩塌灾害分布广泛;降雨量越大,降雨时间越长,引起崩塌的可能性也越大;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区域,如新修公路边坡、开挖山体削坡建房地带等,都易形成大面积的崩塌地质灾害。总体而言,广东省沿海台地及丘陵地带主要以土质崩塌为主,粤北中、低山区以岩质崩塌为主,粤西和粤东地区以土质崩塌和土石混合型崩塌较多。
3 崩塌区地质环境条件
现以惠州某崩塌区为例探讨花岗岩地区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研究区位于惠州市惠东县巽寮湾,为丘陵地貌,区内山体自然坡度一般在25°左右,局部大于45°,最大高差约230米,山体大部被树林、杂草覆盖。
区内浅部主要为第四系残积土层,下部基岩为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残积土、全、强风化花岗岩中混夹大量花岗岩球状风化物“孤石”,山坡坡面各段均有大量分布,孤石直径小者30~50cm,大者可达7~10m,现场可见部分孤石在坡面。
区内断裂构造条件简单,评估区为低震级地震多发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区域地壳活动性较弱。
场地基岩裂隙水分布于花岗岩风化壳裂隙带中。区内花岗岩表层风化裂隙较发育,下部基岩裂隙较不发育,属于弱富水层。区内地下水埋藏较深,未见地下水出露点,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某建设项目拟在研究区建设9栋30层以上住宅楼,根据设计方案,场地平整后,削坡会形成3~25m的永久性边坡,大规模的挖方工程破坏了斜坡的自然稳定性,为崩塌的形成提供良好的临空条件,容易形成工程崩塌。
4 崩塌危岩体变形破坏模式
危岩的变形破坏按崩塌的发展模式特征, 可分为: 倾倒式、滑移式、鼓胀式、拉裂式、错断五种类型[3];以崩塌落石运动特征可划分为:坠落、弹跳、滚动;按崩塌落石危害形式可分为自由落体冲击破坏和侧面撞击破坏[4]。
根据现场调查,崩塌危岩体的破坏模式主要为:①倾倒式破坏,危岩体与母岩脱离并形成近似直立或外倾的裂缝,在施工震动或暴雨条件下,产生以危岩体基底为原点的倾倒破坏;②滑塌、坠落式破坏,工程施工时或完工后,形成高差较大的挖方边坡,岩体本身节理裂隙发育,同时随着孤石下部软弱土层被雨水冲刷,从而导致部分地区可能形成危岩临空,在重力作用下顺坡面滚动滑塌或者直接坠落,在滑塌或者坠落的过程中,崩塌体与斜面碰撞后发生弹跳,增大了崩塌体运动方向的不确定性,也提高了防治难度。
5 崩塌危岩体的治理
由于研究区面积较大,地表遍布花岗岩“孤石”,首先应根据拟建建筑物分布情况,对崩塌源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场调查,可采取人工排查结合坑探、槽探、地球物理探测等手段,掌握每栋建筑物周围已有的危岩分布情况,并根据其距离建筑物的远近、危岩体的体积大小、崩塌后对建筑物可能造成的危害大小等对其分类编号,绘制危岩体平面分布图,作为崩塌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资料。
按防灾减灾途径,崩塌落石灾害的防治可分为主动预防和被动减轻两类。[5]
主动预防是指有条件时,可采取主动加固措施预防落石灾害的发生,如:
对邻近拟建建筑物区域的陡崖和斜坡上已脱离母岩的零星孤石可采用清除的方式[6],对于较大的孤石如裂隙发育,岩石较破碎,可先爆破再清除,在实施爆破时须对危岩用锚杆加钢绳网捆绑的方法临时加固以防止危石崩裂掉下。由于孤石开挖等造成的坑穴、凹槽,可采用挖台阶浆砌片石嵌补。
由于部分孤石目前尚处于平衡状态,暂时不会沿山体滚落,但是在施工机械震动、削坡或暴雨、地震等因素的影响下,可能发生崩塌,建议对这些孤石采取岩腔嵌补或支顶, 对大块危岩体上部使用锚索锚杆加固, 封闭危岩体顶部裂隙,对位置较高的孤石采用钢筋混凝土支顶柱支顶, 对后侧裂缝进行灌浆处理,对位置不高的孤石采用浆砌片石支顶或嵌补,避免产生倾倒式崩塌。
为防止防止危岩体在自然营力作用下,表面块体与母岩分离,形成剥落式崩塌破坏, 可对紧邻建筑物及道路上方危岩体采取浅层加固措施, 如岩面喷射混凝土、锚杆挂网喷混凝土等。
土地平整进行挖方削坡工程时应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尽可能分级放坡开挖,以避免形成高陡边坡而增大崩塌体的重力势能;削坡前应进行适当的工程措施处理,削坡过程中分层进行,以免坡底突然卸载,造成上部岩土体发生崩塌。在坡顶和坡面应做好排水措施,的坡面还应进行绿化或做好其他形式的防冲刷措施,避免在暴雨条件下,由于坡体排水不畅而使表层残积土和全、强风化花岗岩软化崩解,抗剪强度降低,从而引发崩塌。
被动减轻防治措施并不试图阻止岩石崩落,而是通过采取措施使崩塌灾害发生时避免崩岩到达需保护的对象上,减轻其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如:
在拟建建筑物附近及分级放坡的坡间平台设置落石消能槽或者落石平台, 鉴于拟建建筑区域危岩多层, 高位分布, 以及落石的随机性, 可考虑在落石平台外侧(靠建筑物侧) 设SNS柔性防护网,SNS 被动防护系统由钢绳网、减压环、支撑绳、钢柱和拉锚五个主要部分构成,是一种能拦截和堆存崩岩、以具有足够高的强度和柔性的钢绳网为主体的金属柔性栅栏式被动拦石网[7], 可以有效地将落石拦截在建筑物安全距离以外;在部分危岩体分布较密、体积较大地段可在SNS柔性防护网内侧(靠山侧) 设置钢筋混凝土防撞桩, 以拦截或减轻较大块体坠落的速度,避免SNS被动防护系统受到巨块崩岩的冲击。
在孤石较小且分布较稀疏的区域,可设置浆砌片石护坡、拦石墙、金属拦石栅栏等拦挡式结构进行防护。
在采取以上防治措施的同时,尚应加强对崩塌危岩体的监测工作[8],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应安排人员定期对山坡上尚未清除的在山坡坡面的孤石进行巡查,且雨季应提高巡查频率,对崩塌后直接危及建筑物及道路的大型危岩体,应使用机测仪表进行长期监测,以及时掌握危岩体的稳定性情况,防患于未然。
结束语
对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个监测与工程治理相结合,主动预防与被动减轻措施相结合的系统工程,随着山区工程建设的日益开展,必然会遇到更多更大规模的崩塌地质灾害,需要在勘察与工程防治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在查明崩塌危岩体分布特征和破坏形式后,结合当地地形与工程地质条件,并在满足防护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出经济合理的防治方案,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余承君,刘希林.广东省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分析[J].热带地理,2012,32(4):344-351.
[2]邓雄业,易顺民.广东省崩塌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8,5(3):356-363.
[3]胡厚田.崩塌与落石[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9.
[4]魏永幸.崩坍落石灾害模型及其防治工程决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15(2):27-31.
[5]赵允辉.危岩崩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防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33-38.
[6]刘占峰.张集铁路沿线崩塌的工程特性及防治[J].铁道勘察,2007,1:52-55.
[关键字]西太平山崩塌 柔性防护 设计及应用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67-1
1 前言
崩塌,即危岩体脱离母体下落的现象,是山区常见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根据坡地物质组成可分为崩积物崩塌、表面风化物崩塌、沉积物崩塌和基岩崩塌。根据崩塌发生的形式分类:分为倾倒式崩塌、滑移式崩塌、鼓胀式崩塌、拉裂式崩塌和错落式崩塌等。张家口市西太平山危岩主要发育于侏罗系上统张家口组凝灰岩、粗面岩、安山岩等火山岩岩体中,主要崩塌类型为风化物崩塌及崩塌物崩塌,危岩体破坏形式为滑移拉裂倾倒及兼有以上的复合型。
被动防护网是一种以钢丝绳网为主要构成的柔性防护系统,它主要采用被动拦截形式来实现崩塌落石、坡面风化剥落等地质灾害的防治。与传统的拦截防护措施如护墙筑挡石墙、落石平台、拦石栅栏等相比,其在对地形地貌的适应性、部件的工厂化生产和标准化安装以及结构轻型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良好施工安装特性。
本文结合张家口市西太平山崩塌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根据被动网防护系统的结构特征,对被动网用于崩塌落石防护时的设计选型和布置应用加以讨论。
2被动网的选型及设计
被动网选型时应综合考虑地形因素、崩塌危岩特征、边坡稳定性、施工安装维护及投资等综合因素进行比选以确定最佳方案。
被动防护是由钢丝绳网、环形网、(需拦截小块落石时附加一层铁丝格栅)、固定系统(锚杆、拉锚绳、基座和支撑绳)减压环和钢柱四个主要部分构成(图1、图2)。钢柱和钢丝绳网连接组合构成一个整体,对所防护的区域形成面防护,从而对崩塌演示起到阻挡防护作用。
目前国内被动网防护能力为40-3000kj。被动网系统的基本设计包括根据落石的动能和弹跳高度来选择系统的防护能级和设置高度。不同型号被动防护系统设计选型的主要依据是落石弹跳高度和落石动能,这些参数可根据条件通过理论模拟计算、现场试验或经验确定,并由此选择系统的防护能级和高度。由于崩塌落石的复杂性和随击性,所有方法确定的落石运动参数都不可能是精确的,在计算弹跳高度基础上增加1m作为安全储备较为合理,而在防护能级选择上,能确保95%的落石动能在有效拦截范围内即可,因为一方面系统本身的安全储备能保证部分超能级落石被安全拦截。当现有系统的有效高度和防护能级在仅设置一道的情况下不能满足防护要求时,应考虑在不同水平分级防护。
①落石运动速度计算公式:
为了计算方便,将上公式简化如下:
式中:V-岩块崩落运动速度 (m/s);
H-落石坠落高度(m);
g-重力加速度(m/s);
a-山坡坡度角(度);
K-石块运动阻力特性系数,按取经验值;
②落石腾越(运动弹跳)计算公式:
水平方向最大偏离计算公式为:
质点运动在垂直方向对斜坡面最大偏离计算公式为:
运动质点在最大偏离处有纵坐标和水平坐标为:
对于坡度角a在20°至60°hmax和hmin可由上述公式计算;
对于坡度角a大于60°lmax可采用坠落运程系数χ进行计算:
③动能计算公式:
④计算结果:根据计算出的Ei确定防护能级,弹跳高度加安全超高取1m后确定,被动网设置高度。
3被动网的布置
落石冲击拦石网时,系统将向前发生明显的横向位移,若前方有需保护的建筑物或常有人员设备通行时,将可能造成危害,因此,需将该位移控制在不危及需保护的对象范围内。最有效的措施是将系统的布置位置后移,当仍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通过减小钢柱间距(一般为8~12m)来实现,根据经验和试验,可能发生的最大横向位移为钢柱间距的1/2左右。在不受此条件限制时,建议一般采用10m的标准间距。系统在坡面上的布置位置要综合考虑前述落石运动参数的计算结果和施工条件确定,原则上应布置在落石的弹跳高度和动能都较小的位置上,但同时应考虑便于材料的搬运和作业人员的施工安装。必要时,可在同一水平位置附近分段设置,但每段间应沿走向有一定长度(一般不应小于5m)的重叠,以避免落石从两段间的空隙斜向穿过。系统的走向布置范围一般应超过落石可能的危及范围至少10m。
4 结论
相比传统的防护方式,被动网系统具有施工快捷、方便、环保、美观等优越性。在西太平上崩塌治理工程中起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治理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厚田 . 崩塌与落石 . 中国铁道出版社,1989.
下面结合一个实例来说明SNS主动防护网在崩塌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1工程概况:
张家口西太平山崩塌治理工程位于张家口市主城区西太平山公园一带,行政区划属桥西区大境门办事处管辖范围,京包铁路、京张高速、宣大高速、丹拉高速、张石高速和张承高速近在咫尺,110国道、207国道从工作区旁侧经过,交通方便。由于西太平山危岩带(体)位于陡崖部位,且斜坡高陡,危岩带(体)与母岩风化强烈,节理裂隙极其发育,尤其大境门社区一带,建筑物距危岩带(体)距离很近,不具备被动防护条件,主动防护既能防止落石又能兼顾景观,故对部分危岩带(体)挂设SNS主动防护网,系统设计采用GSS2A型,采用带锚垫板的钢筋锚杆将SPIDER绞索网张进固定覆盖于边坡上,防止崩塌、风化剥落、危岩落石等灾害的发生。
2GSS2A型主动防护系统
2.1 GSS2A型主动防护系统说明
GSS2A系统采用带锚垫板的钢筋锚杆(施加不超过50kN的预应力)将S250型SPIDER绞索网张紧固定覆盖于边坡上。
2.2GSS2A型主动防护系统主要构成
SPIDER绞索网:由3根钢丝交结编制(钢丝直径Φ3mm、强度为1800Mpa、钢丝防腐采用锌铝稀土合金镀层,抗腐蚀能力50年以上),绞索网边沿各钢丝端采用打结处理,打结时绞索缠绕2.5圈以上,网孔成菱形,内切圆直径为250mm,网片标准规格10×3.5m。
格栅网:由Φ2.2钢丝编制而成,钢丝抗拉强度为650-800Mpa,钢丝采用热镀锌防腐处理,表面镀锌不小于200g/ m²,型号规格为SO/2.2/50,网孔成菱形,内切圆直径50mm,网片标准规格一般为2.25×10.2m,颜色为绿色。
锚杆:采用一端(外露段)带加工螺纹的Φ25/28和Φ32/35普通螺纹钢筋锚杆,并进行热镀锌等防腐处理,设计防腐能力50年以上,成孔困难时可采用自钻式中空锚杆;
锚垫板:菱形钢板,四个角带有扣爪,尺寸为320×180mm,厚度10mm;
边界绳:用于封闭防护网四周边沿的钢丝绳,根据其位置分为上边界绳、下边界绳和侧边界绳,其直径为φ16,单根长度不大于40m,每根两端各配一根长度为3m的钢丝绳锚杆;
辅助锚杆:选用件。用于在局部低凹处使SPIDER网更好地紧贴坡面,直径为25mm,长度1.5m,其锚垫板亦可适当减小;
缝合绳:网片间采用直径为Φ8的钢丝绳缝合连接,长度约为缝合路径直线长度的1.2倍。
3 施工顺序与方法
3.1 清坡:规整地形边界,清除浮土浮石,需要时回填凹坑,砍伐无特殊保留价值的树木至根部;
3.2 以坡脚为基准线放线布置锚杆孔位,宜设于天然凹坑处,间距不大于设计值的10%;
3.3 对于采用GSS2A型系统加固的存在区域性潜在滑动失稳的土质或似土质边坡,在不具备能使绞索网紧贴坡面的天然凹坑的孔位处开凿能容纳锚垫板的孔口凹坑;
3.4 自上向下钻凿锚杆孔;
3.5 安装锚杆并注浆,清理锚杆头并使其长度为10-18cm;
3.6 从上向下铺挂格栅网,格栅网间重叠宽度不小于5cm,两张格栅网间以及必要时格栅网与支撑绳间用φ1.5扎丝进行扎结,当坡角小于45°时,扎结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m, 当坡角大于45°时,扎结点间距不大于1m;
3.7 从上向下铺设SPIDER网(当可能发生网片下滑或坠落时,可在上边界绳处设置一根临时悬挂绳,用少量绳卡将网片连接并悬挂到该绳上);
3.8 将边界绳从SPIDER网边沿网孔穿过至两端钢丝绳锚杆,张紧并用4个绳卡紧固;
3.9 用缝合绳缠绕网片间边沿网孔绞索完成网片间缝合连接,端头应用两个绳卡紧固;
3.10 安装锚垫板并拧紧螺母(设计有预应力时按设计施加预应力,悬空处的锚杆预应力不应大于30KN),使SPIDER网张紧并紧贴坡面或稍压入地层;锚垫板的扣爪应卡住上下相邻两网孔的两侧绞索(在上一缝合工序前应通过网片位置的适当调整来使锚杆位于网孔的下部,有条件时宜将锚杆置于上下两网孔交叉节点之中),上边界及侧边界绳必须卡压在锚杆外侧,下边界绳必须卡压在锚杆的上侧,如图所示:
3.11 选择性步骤:检查SPIDER网与坡面的贴紧情况,根据需要布置安装辅助锚杆。
4结束语
SNS主动防护系统是用以钢丝绳网为主的各类柔性网覆盖包裹在需防护的斜坡或岩石上,以限制坡面岩土体的风格的分化剥落或破坏以及危岩崩塌(加固作用),或者将落石控制于一定范围内运动(围护作用)。
该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高韧性、高防护强度,易铺展性。
2、适应任何坡面地形,安装程序标准化、系统化。
3、系统采用模切化安装方式,缩短了工期和施工费用。
关键词:崩塌,危险性评价,地质灾害
中图分类号: P64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地质灾害评价必须遵循一系列基本原理和程序,这些原理是指导整个评价工作的理论。Varnes于1984年完成的联合国建议的滑坡危险度分区研究提出了三个基本原理,即(1)过去和现在是预测未来的关键;(2)引起灾害的主要条件能被认识;(3)灾害危险程度和潜在成灾性能被评估。就目前来看滑坡灾害的评价框架可以分为四个主要层次进行,各层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建库。
一、GIS技术引入崩塌灾害评价的优势
将GIS引入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主要是考虑到GIS的空间数据管理能力和其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能力,将其作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分析工具,来加速滑坡危险性评价的过程,提高危险性评价的精度。同时由于GIS独特的空间分析功能,和超强的数据分析能力使得在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过程中又衍生出一些只有GIS才能完成的评价方法,而且,这种充分利用GIS功能的危险性评价方法还在不断的产生。GIS支持下的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目的是区分出不同危险性等级区域,并通过危险性制图来反映。其参与评价的理论依据是工程地质类比法,当某一地区地形条件达到了与那些发生过滑坡的地区相当的或者类似的条件时,该地区即被认为是滑坡的易发地区。这种滑坡的不稳定性由一系列复杂的相互关联的地形参数,如岩性及岩石的结构状况、侵蚀状况及与上覆层的接触关系、上覆土壤的物理特性、斜坡的倾斜度和外部形态、水文学条件、植被覆盖状况、土地利用和土地使用习惯和人类活动条件相互作用而组成。因而现有滑坡的条件有可能外推到前者以预测未来滑坡的空间位置。而这要依赖于对上述所有与滑坡空间分布相关的地形变量的联合分析。地理的信息系统的引入从根本上满足了这种分析要求。一般来说这种分析多采用统计分析模型,主要是对现有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和作用因素之间的统计规律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各种数学方法将各影响因素叠加来求得危险性或进行划分危险等级。地理信息系统己经成为地质危险性评价中对于灾害相关的空间变量进行分析的非常理想的工具。
二、崩塌灾害评价的技术方法
1.常用的评价技术方法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类。其中定性方法又可分为野外地貌分析法和参数地图法。定量方法又可分为统计分析法、地理工程技术方法,近年来神经网络分析法也开始应用到地质灾害危险性定量评价中。
定性方法基本上要依赖评价人员的个人经验。在崩塌灾害现场统计勘查过程中同时对于灾害发生的地形致灾因子参数直接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方法要求对灾害发生的原因的有丰富的预备知识,因此,这种方法有依赖专家的个人主观专业经验的倾向性。在有代表的区域的航片解译和实地调查过程中,地形条件会在所有灾害发生的地方得到评估,从而得出一个关于致灾因子的初步的结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迅速、考虑的因子可以很多,并且可以用于各种比例的危险性评价。其缺点是因子的选择、评价规则的选择和因子权重的确定都带有主观性,而且需要大量的野外勘查。而且由于专家的个人经验知识的差异,使得不同的专家得出的评价结论有所不同。而且由于没有明确的评价规则,也使得不同区域的评价结果无法直接对比。地理信息系统在这种评价中多作为基本的制图工具使用。
统计分析法最早是1988年由 Alberto Carrara引入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的。最初主要用以确定各参数因子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兴起,在危险性评价中使用的统计方法越来越多,功能效果也不断提高,现在利用GlS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主要的方式就是建立统计分析模型,并使之与Gl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比参数因子和灾害体分布之间的关系。目前主要有双变量统计分析和多变量统计分析两大类。
当使用多变量统计方法时,所有在崩塌点处的因子都可以通过多元回归方法与崩塌分布图叠加分析、判别分析建立稳定与不稳定区域的相关关系。Carrara是最早使用GlS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多变量统计分析的专家,他分别在1988年和1992年作过这方面的研究。这种方法是一种典型的数据驱动的方法,因此具有很高的客观性。在运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时的主要分析时的主要问题是,当评价网格划分得很小时,会产生庞大的矩阵,有时甚至达到普通PC机无法处理的地步。当增大评价网格时,网格单元会变得不均质,在这种情况下,确定该网格对应的各影响因子参数类别或判断该网格是否为崩塌点时就会更加困难,这样会导致误差的引入。
2.基于GIS的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
利用GIS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需要充分利用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将每个影响崩塌的因素用一张专题地图来表示。基于矢量的空间叠加分析中,多个专题图层相互叠加产生了新的多边形并且附带了原来多个专题图的属性;基于栅格的空间叠加分析中,每一个图层对应的栅格之间作相应的四则运算或者是函数运算,得到一张新的栅格专题图,为各因素层运算之后的结果。
基于GIS的崩塌危险性评价方法,实质上是针对输入的各评价因素层所做的某种函数云叠加运算,叠加运算的结果即是危险性评价的结果。本质上可以将这种危险性评价表示为多个图层的函数。
参考文献:
[1]李智毅,杨裕云.工程地质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
一、全市地质灾害现状及2015年地质灾害防治概况
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为7347.2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72.69%。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499处(不含城区 14条地裂缝、5个地面沉降中心),直接威胁4932户、20174人、15739间房屋的安全。
2015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灾(险)情18起,直接经济损失约218.2万元,无人员伤亡;通过治理搬迁,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11处。
二、防范区段和防范期
结合2015年地质灾害灾(险)情、隐患点的稳定性状况,预测2016年全市地质灾害仍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一)重点防范期。
滑坡、崩塌主要防范期:510月,主要防范密集降雨引发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
泥石流主要防范期:69月,主要防范连阴雨、暴雨引发的泥石流。
地面沉降及地裂缝主要防范期:全年应密切关注因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活动。
(二)重点防范区域。
重点防范区域: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灞桥区、未央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航天基地和国际港务区。上述为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开发区。
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未央区:重点防范F1~F7地裂缝的变化对地表建筑的破坏,防范类型主要为地裂缝。
雁塔区:重点防范F7~F13地裂缝的变化以及抽取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对地表建筑的破坏,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黄土崩塌灾害,防范类型主要为崩塌、地裂缝、地面沉降。
灞桥区:沿黄土丘陵和黄土台塬边坡地带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滑坡和崩塌灾害,F1~F10地裂缝及延伸带的变化对地表建筑的破坏。防范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地裂缝。
临潼区:沿黄土丘陵和黄土台塬边坡地带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滑坡和崩塌灾害。防范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
长安区:沿黄土丘陵和黄土台塬边坡地带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滑坡和崩塌灾害。F14地裂缝变化以及抽取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对地表建筑的破坏,防范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
蓝田县:北部的横岭黄土丘陵、白鹿塬边坡、鲸鱼沟及郭家岭、游凤岭山区,南部的基岩山区、灞河阶地和八里塬等地。防范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
周至县:108国道黑河沿线,马召镇以南地区,竹峪镇、翠峰镇、骆峪镇、广济镇、马召镇、楼观镇、集贤镇和九峰镇一线的秦岭山前地区。防范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
户县:涝峪河、太平河沿岸和秦岭山前等地。境内的西汉高速、太平峪公路等穿越秦岭的公路以及西成高铁建设沿线的边坡地带。防范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高陵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航天基地、国际港务区:主要防范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黄土崩塌灾害。
(三)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学校:灞桥区物业管理学校,长安区长安一中、西安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长安师范附属小学、东韦小学,户县纸房小学。
旅游景点:临潼区骊山景区,长安区沣峪、常宁宫景区,户县牡丹园、涝峪、太平峪、朱雀景区。
古遗址、古建筑:雁塔区青龙寺,临潼区华清池,长安区华严寺、兴教寺、甘霖寺,户县金峰寺。
省级地质灾害隐患点:临潼区骊山滑坡,高陵区梁村崩塌。
(四)重点防范的交通干线。
铁路:西康铁路小峪至石砭峪段,西成高铁建设沿线。
地铁:地铁在建与运营线路穿越城区地裂缝沿线。
公路:西安境内的京昆高速西安至汉中段、包茂高速西安至安康段、沪陕高速西安至商洛段、108国道、312国道、210国道。户菜公路、太平峪公路、小峪公路等穿越秦岭山区的公路,以及黄土塬区正在建设的公路、二级路网等。
(五)重点防范的矿山。
蓝田县湘子岔金矿、尧柏小寨石灰岩矿,周至县马鞍桥金矿、板房子铁矿,户县郭家山白云岩矿、涝峪教场白云岩矿。
三、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
(一)落实地质灾害防灾责任。
1.健全群测群防体系。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层层签订地质灾害防灾目标责任书,严格落实两卡一预案(防灾、避险明白卡以及防、抢、撤预案)制度。对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确定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监测人为直接受威胁的群众,并落实群测群防人员补助经费。
2.制订年度防治方案。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编制本区域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于5月30日前公布实施;同时做好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于2016年6月底前。
3.强化部门防灾责任。市气象局负责提供天气预报和雨情信息,与市国土局共同会商,联合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市安监局与市国土局共同督促已取得采矿证、安全生产许可证,且采矿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在有效期内的非煤矿山企业,做好采矿区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市交通局负责组织国道、省道两侧公路用地内由公路建设及养护引发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指导区县做好农村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市建委、市城改办负责加强对在建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基坑支护、降水、土方开挖等工程的监督检查,督促建设单位落实相关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市市政局负责对公用设施附近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市教育局负责组织对学校校舍(区)的地质灾害隐患防治工作。市水务局负责水利设施沿线地质灾害隐患进行防治工作。市旅游局负责协助A级旅游景区上级主管部门督促A级旅游景区加强地质灾害排查并采取防范措施。市文物局、市民委负责督促古遗址、古建筑使用管理单位,做好周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工作。市地铁办负责轨道交通保护区范围内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西安铁路局负责铁路沿线地质灾害隐患防治工作。省交建集团、省高速集团负责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隐患防治工作。
(二)加强地质灾害动态管理。
1.落实地质灾害三查制度。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市级有关部门,要在汛前开展地质灾害排查,逐级落实防灾责任,制定有针对性的防灾措施及专项工作方案;汛中针对强降雨区域进行地质灾害巡查,及时发现险情并妥善处置,切实保障受威胁群众安全;汛后实施核查,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动态,调整防治工作重点,总结工作经验,提高防灾效率。
2.推进地质灾害详查。推进灞桥区、临潼区、长安区、周至县、户县等5个区县的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调查成果将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依据。
3.严格执行评估制度。对于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及地裂缝穿过区域进行的工程建设项目,国土资源部门应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在用地审批中,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监督管理,严防工程建设引发、加剧、遭受地质灾害。
(三)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1.加快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建设有制度、有机构、有经费、有监测、有预警、有评估、有避让、有宣传、有演练、有效果的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2016年,重点推进长安区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工作。
2.积极开展工程治理、搬迁避让工作。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开展工程治理。对于因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原则,责成相关单位实施治理;对于因自然因素造成的突发地质灾害,及时申请治理资金,组织开展应急治理。2016年,完成中省财政已下达的16个地质灾害专项治理工程的验收、备案工作。对工程治理难度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与扶贫搬迁工作结合,纳入本地区搬迁工作的年度安排,实现全市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应搬尽搬,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威胁。
3.加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力度。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积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具体演练次数为:灞桥区、雁塔区各5次,临潼区30次,长安区35次,蓝田县15次,周至县25次,户县15次,高陵区4次,曲江新区、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航天基地各1次。户县、周至县、临潼区、长安区4个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高标准十有县,每个区县培训人数不低于1万人,确保完成全市138次的演练任务及培训目标。
(四)强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1.构建监测防治体系。国土资源部门要继续实施典型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监测工作,提高地质灾害隐患点自动化监测水平,加强地热水监测工作;逐步实施全市地面沉降、地裂缝监测工作,初步构建多部门联合的地面沉降、地裂缝防治体系。
2.加强预警预报。国土资源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会同气象、通讯部门,建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联动机制,及时预警预报信息,特别是加强对短时局部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的。
3.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及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24小时值班及速报制度,按照《西安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求,建立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地质灾害专用车辆、应急通信和专业设备。市地质环境监测站设立市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指导全市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地质灾害24小时值班电话及传真:86787052。
四、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
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要逐级签订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防灾责任,确保防治措施落到实处。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对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在地质灾害防范和处置中,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行政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加大投入力度,积极落实经费。
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增加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投入,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应急和治理等工作,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三)深化宣传培训,提高防灾意识。
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开展应急处置和应急指挥决策能力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与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知识、防治管理基本技能的宣传培训。
(四)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领导工作,参照市级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职责,成立本地区地质灾害领导机构,加强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合力。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做好本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水平。
附件:西安市2016年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特征一览表
关键词:地质灾害 监测治理 遥感技术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066-01
我国是一个人口巨多、地大物博的国家,同时也是地质环境较为复杂的地区,尤其以引起地震、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的自然地质因素非常多。地质灾害存在分布性广、种类多、发生频度高、强度大、破坏性强等特点,已成为我国危害性最大、影响范围较广的自然灾害。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行各业对矿产资源需求总量也在日益增大,华北、华南、西北等多省市已逐步向深部开采阶段发展。矿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存在断层、岩脉纵横交错等复杂情况,加之矿山日常生产中的频繁爆破振动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到矿山生产的正常有序进行,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1]。
1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监测治理必要性分析
随着人居活动范围和程度的进一步扩大增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呈加剧趋势,直接威胁到区域城镇农村居民的人生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高效稳定发展,急需比例尺更大、精度更高、信息数据资料更全、系统功能更翔实的区域地质资料。2003年11月国务院通过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并于2004年3月1日起具体施行;2004年4月29日,《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年至2020年)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在2011年到2020年期间,我国将开展第三轮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将完成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并全面掌握我国陆地和近海区域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危害程度;将围绕居民生命、财产、以及生存环境等进行地质灾害资料调查收集工作,重点开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1∶50000),以期为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相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制度和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提供重要基础数据信息依据[2]。
2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遥感监测技术
区域地质灾害的监测技术较多,基于遥感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手段已从实验阶段逐步走向全面推广的实践适用阶段,其在山区大型工程建设,以及江河湖库等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大区域地质防灾减灾工作中,获得非常优良的应用效果。在地质灾害实际监测过程中,充分利用航天遥感、差分干涉雷达、GPS全球定位技术、以及3S集成技术等进行区域地质灾害的监测治理,是未来遥感对地观测技术一体化系统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监测和治理工程中研发应用的必然趋势。通过对区域地质信息的实时遥感监测,不仅可以达到对监测区地质灾害的动态监控、预测的目的,同时可以通过地质灾害治理前后的遥感影像资料对比分析,实现对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和治理效果动态评估功能,为地质灾害监测治理修正提供详细的参考信息,便于制定完善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治理方案体系。航空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应用的进一步成熟,为区域地质灾害调查与实时监测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信息收集功能,并结合遥感动态监测技术,可以对待调查区域的地质灾害进行详细系统的调查、信息收集、以及地质灾害种类和危害性的预测评估,进而获取待调查区域详细系统的各项综合信息资料,便于建立区域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管理系统,为区域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预警决策、综合防治、抢险救灾等提供丰富的数据信息资料。
3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对策
采取有力的技术措施,对区域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综合防治,是一项关系到城镇农村居民人身财产安全,以及工矿企业可持续高效生产发展的复杂系统工作。
3.1 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降低人为地质灾害发生
从大量地质灾害原因调查结果可知,很多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对于矿山采区地质灾害而言,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往往不顾采区地质特点进行工程建设和资源开采,尤其是群集而上的掠夺式、无序式开采模式,导致采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增加、破坏程度增强。因此,只有提高地质灾害多发区居民和开发商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企业运营经济效益等,与建立完善系统环境保护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制止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
3.2 预防为主,增加地质灾害监测治理专项资金投入
无论是地质灾害监测、预防、治理,还是救灾以及灾后重建,均需要专项资金作为强有力的支持。从大量研究表明,灾后治理费用往往是前期防治投资费用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在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中,要重视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工作,增加区域地质灾害监测治理专项资金投入,努力做好地质灾害前期防范工作,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
3.3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灾后治理措施
在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地段,应及时彻底清除堆积物,并将清理出的碎屑物统一堆放在固定场所,避免松散堆积物在外界力作用下再次滑坡或促使泥石流的形成。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形成的危崖、陡壁等地段,应该采取挡、减、固、排等加固修复综合治理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灾害区发生二次地质灾害。根据泥石流灾害形成的沟道特性和规模,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工程措施进行灾害治理。对于西北黄土高原常见的泥石流灾害,可以通过以下多种工程措施进行灾害治理。(1)拦沙工程,如修建谷坊、拦渣坝、拦渣堰、格栅拦沙坝等,通过拦截蓄积泥沙,从而减少泥沙下泄量,降低泥石流的破坏程度;(2)修建淤地坝,可以用来拦泥淤地,从而达到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效果。自然淤积平整形成的坝地又可以作为土壤肥沃的高产农田。(3)疏导分洪工程,通过修建排洪沟,导流堤等工程,将泥石流进行人工分流,疏导到荒山沟等区域,从而达到减小泥石流规模,降低灾害破坏程度,达到对泥石流综合治理的目的。
3.4 加强地质灾害预防监测、技术措施、以及综合整治制度体系的研究
地质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破坏和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是一个亟待进一步加深研究的内容,要从区域生态环境破坏、新增水土流失量、人为地质灾害发生机理与规律等方面,加深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机理、规律、程度、频率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还要加强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评估和预报工作,为区域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提供重要科学参考依据。
4 结语
为防止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调查、监测预防、预警评估、以及综合治理工作必不可少。只有在地质灾害监测治理实践工作中,重视区域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才能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前言
陕县地处豫西山区,自然条件下地质灾害较为发育。是我省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近年来,随着陕县经济的迅速发展,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不断加强,在局部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率和成灾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及危险性亦随之增大。目前,县市地质灾害研究程度不能满足防灾减灾需要,呈现明显滞后和不足,加强该类问题的研究工作,对改善当地人居环境,构筑当地和谐社会及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陕县地处豫西丘陵山地区,现状条件下,境内主要发育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类型。以及地质灾害动力成因分析,陕县地质灾害以人为动力型为主,次为自然动力型。
据野外实地调查,全县已发生地质灾害76处,包括:①崩塌30处,占已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39.5%,规模:29处小型,1处中型;②滑坡37处,占已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48.7%,规模:34处小型,2处中型,1处大型;③地面塌陷9处,占已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11.8%,规模均为小型。
经统计,在已发生的76处地质灾害中自然动力型14处,约占18.2%,主要为黄土塬、陵区沟谷侧壁自然形成的崩塌、滑坡等;人为动力型63处,占81.4%,主要为矿山开采、城乡建设、道路建设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其分布特点明显受地形、地貌、地质环境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制约。根据现状调查及室内统计结果,以上地质灾害分布遍及全县13个乡镇。
3、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危害
3.1 已发生地质灾害分布及灾情。(1)滑坡灾害。根据区划调查结果,滑坡灾害37处,规模以小型为主,均为土质滑坡。分布于张茅乡、菜园乡、张村镇、西李村乡、观音堂镇、硖石乡、宫前乡、店子乡、张汴乡、原店镇等地,37处滑坡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577.6万元。灾情级别:中型2处、小型35处。(2)崩塌灾害。县境崩塌灾害30处,均为土质崩塌,规模均为小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78.4万元。灾情级别:2处中型、28处小型。县境崩塌灾害集中分布于西李村、观音堂、张湾村、菜园乡、硖石乡、张茅乡等地。(3)地面塌陷灾害。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地下采矿活动集中而强烈,地面塌陷灾害以观音堂、王家后等煤、铝开采区最为发育。全县地面塌陷灾害8处,规模均为小型;造成直接经济883万元;灾情级别:1处中型、7处小型。
3.2 现状地质灾害规模。76处地质灾害点中,规模:中型1处、小型75处。包括崩塌灾害点30处,规模均为小型;滑坡37处,规模:小型26处、中型1处;地面塌陷9处,规模均为小型。
4、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性评价
4.1地质灾害隐患点类型。陕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发育类型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泥石流等。目前发现的11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滑坡隐患点49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44.1%;崩塌39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35.1%;地面塌陷5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4.5%;泥石流3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2.7%;不稳定斜坡15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13.6%。
4.2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状况。陕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于中山、低山丘陵区。黄土台塬区主要发育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主要发育于北部煤、铝矿区。具体而言,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集中发育于道路两侧、居民房前屋后、矿区周围等人为活动强烈部位。
4.3地质灾害隐患点稳定性评价。据统计,陕县已调查的111处地质灾害及隐患点,98处稳定性差,13处稳定性较差(包括3处泥石流中等易发),6处基本稳定。其中,滑坡45处为稳定性差,4处稳定性较差;崩塌31处稳定性差,3处稳定性较差,5处稳定性好;不稳定斜坡14处稳定性差,1处稳定性较差;地面塌陷5处稳定性差;泥石流3处均为中等易发。
5、主要地质灾害成因机制分析
5.1崩塌致灾机制。在中低山、丘陵区及黄土塬区边缘,土(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在这类地区建房、开挖窑洞及修路,因卸荷一方面改变坡体临空条件,另一方面常使土(岩)体内节理、裂隙密集度和结构面(节理、裂隙面)开启度增大。受不同产状节理、裂隙切割,土(岩)体完整性变差,尤其是共轭节理,两组近垂直的结构面,与坡向一致或近垂交时,土体抗拉、抗剪强度明显降低,在降雨、振动等因素引发作用下,发生倾倒或坠落。
5.2滑坡致灾机制。岩(土)体受构造、风化、卸荷等因素影响,节理、裂隙发育,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区内滑坡形成的诱发因素。坡体经降雨、风化、振动、卸荷等因素作用,节理、裂隙密集且构造面逐渐扩大。受大暴雨或连续降雨影响,节理、裂隙(尤其垂直或陡倾节理)充水产生沿坡向的动、静水压力,且雨水径流可沿强弱风化层界面、层理面或土岩接触面等结构面贯通。一方面大大降低坡体的抗拉(剪)强度,另一方面使坡体饱水、自重增加,如前缘临空较好(坡体遭受切坡),在重力作用下,一般会在坡顶产生弧形拉张裂缝,在两翼产生羽状剪切裂缝,经降雨、风化、重力等因素累进性破坏,最终沿滑动面快剪滑动。
5.3地面塌陷致灾机制。陕县南、北部基岩山区,采矿活动较为集中,采矿过程中不但会形成大面积采空,而且爆破掘进可改变岩体原有力学平衡,降低岩体抗压、抗剪强度,加之巷道支护不当,并在降雨、风化等因素累进破坏作用下,导致冒顶性塌陷。
6、防治建议
根据陕县现状,建议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尽快开展陕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满足全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需要。(2)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第七条规定的防治原则和防治责任,当地国土资源局宜将陕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或个人。(3)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活动,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防工程选址不当或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4)普及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并以此为依据,加大防治力度,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效益。
7、结束语
陕县地处河南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发生率和成灾率呈上升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也在不断加强。为满足陕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需要,在提高调查精度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多方面、深层次专题研究,对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防治效益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