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渔业现代化范文

时间:2023-09-22 09:42:56

序论:在您撰写渔业现代化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渔业现代化

第1篇

英文名称:Fishery Modernization

主管单位:农业部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9580

国内刊号:31-1737/S

邮发代号:4-23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2篇

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也相继形成,目前,资产总值超过1000万元的已达5个,它们不仅起到了带农户、带基地、科技示范的作用,也推动了现代渔业的发展。近年来,已建成了天津市现代渔业工程技术中心、部级红鳍东方鲀 保种基地、大银鱼受精卵生产基地6个市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一个无公害示范基地,还建成了市级良种场、示范场,争创了天津大银鱼、"海球"牌红鳍东方鲀等名牌产品,一批新的无公害基地正在申报中。

另外,通过技术培训、船员培训,在发展远海生产和入渔日、韩捕捞,发展休闲渔业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保护了近海资源,增加了渔民的收入。

在发挥人才作用方面,我们注意了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不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渔业要实现跨跃式发展,没有一支较强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是难以实现的。我们局领导班子非常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并列入重要议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注重提高科技人员素质,关心他们的政治进步,及时研究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使他们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目前,水产局共有科技人员25名,其中:研究员1名(享受国务院特贴)、高级工程师5名、工程师13名、助理工程师6名,他们是塘沽渔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宝贵财富。

2、充分发挥老专家、科技带头人的决策和骨干作用。

我们有的老专家、科技带头人,有的本来就是引进的人才,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是享受国务院特贴的"拔尖人才",我们在发挥这些人才作用的问题上,不是仅仅把他们当做"工具",而是让他们深入基层、搞指导、搞服务、带学生、搞培训,在渔业结构调整和品种结构调整方面,在重大决策方面,让他们参与决策,给他们出国考察、外出学习的机会。天津沿海水质混浊、污染严重、盐度变化大、富营养程度高,夏季水温高,冬季有结冰,与青岛、大连等清水岩石海岸相比,不适合发 quot;工厂化"养殖。

通过学习国内外的技术,根据塘沽的实际和优势,设计了利用沉淀过滤的海水、盐场高盐度海水勾兑恒温的可饮用机井或地热井作为水源,通过滚筒微滤、生物净化、臭氧消毒、调温充气、纯氧输入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内循环使用,日换水12遍,仅补充用水不足10%,不仅少占地、节能、节水、无污染、无公害,而且高产高效。每平米有效养殖水面,年产可达20-30公斤,产值2000元左右,纯益800元左右,相当于一亩养虾池的效益。这一模式为国内首创,三年来已发展到大小车间18座。并以此模式由专家亲自起草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申办了诺恩、金龙两个公司的项目,向市农委申办了金豚工厂化越冬车间以及青坨子等工厂化项目,已批准投资总额为2605万元。正在申办的海发热带品种项目1600万元,并制定了天津市海珍品现代化养殖科技园区建设规划,总投资2.66亿元,其中,新增投资1.66亿元。

在陪同领导外出考察的过程中,专家又从国内外筛选了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如英国大菱鲆、大西洋王鲷以及热带的名优品种。帮助企业组建了河鲀鱼繁养专业公司。

3、创造条件,不断培养新的科技力量。

在培养新的科技人才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办法:

一是以老带新,一代接一代,在实践中帮助,在理论上指导、鼓励他们参加实践,帮助他们撰写论文、总结、报告,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二是压担子,让年轻的科技人员参加试验、示范、承担科技项目,并且派他们到基层搞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甚至到基层任职,有的担任了技术经理、场长等职,有的担任了车间主任和技术负责人;有的还派到海南、成都、山东等地在工作中增长才干,开阔眼界。我们的技术服务已触及到黑龙江、内蒙、新疆、吉林、辽宁等多个省区,使他们联系面更广、独立工作能力不断增强。

三是给机会,外出考察、学习、培训,使这些同志有更多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知识不断更新和充实。

4、正确引导、关心爱护、完善制度、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

对于科技人员,我们定期谈心,不仅从技术上指导,也要从政治上关心,让他们积极参加政治学习,汇报深入基层的工作。

科技人员一般不在乎工作条件的好坏,但自尊心较强,领导们比较注意知识分子的这一特点,生活上关心,工作上鼓励,对于确有成绩的,及时表扬,并评定为优秀知识分子、先进工作者等荣誉;技术人员比较关心自己的职称晋升,我们按规定及时帮助他们申报、评定和聘任;在生活上注意关心,在基层工作的,年节慰问、工资照发、奖金照给、福利保障,并在制度允许的条件下,让他们在基层得到相当的技术服务收入和生活补贴,家庭中出现问题,机关帮助解决。

第3篇

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也相继形成,目前,资产总值超过1000万元的已达5个,它们不仅起到了带农户、带基地、科技示范的作用,也推动了现代渔业的发展。近年来,已建成了天津市现代渔业工程技术中心、部级红鳍东方鲀保种基地、大银鱼受精卵生产基地6个市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一个无公害示范基地,还建成了市级良种场、示范场,争创了天津大银鱼、"海球"牌红鳍东方鲀等名牌产品,一批新的无公害基地正在申报中。

另外,通过技术培训、船员培训,在发展远海生产和入渔日、韩捕捞,发展休闲渔业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保护了近海资源,增加了渔民的收入。

在发挥人才作用方面,我们注意了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不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渔业要实现跨跃式发展,没有一支较强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是难以实现的。我们局领导班子非常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并列入重要议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注重提高科技人员素质,关心他们的政治进步,及时研究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使他们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目前,水产局共有科技人员25名,其中:研究员1名(享受国务院特贴)、高级工程师5名、工程师13名、助理工程师6名,他们是塘沽渔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宝贵财富。

2、充分发挥老专家、科技带头人的决策和骨干作用。

我们有的老专家、科技带头人,有的本来就是引进的人才,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是享受国务院特贴的"拔尖人才",我们在发挥这些人才作用的问题上,不是仅仅把他们当做"工具",而是让他们深入基层、搞指导、搞服务、带学生、搞培训,在渔业结构调整和品种结构调整方面,在重大决策方面,让他们参与决策,给他们出国考察、外出学习的机会。天津沿海水质混浊、污染严重、盐度变化大、富营养程度高,夏季水温高,冬季有结冰,与青岛、大连等清水岩石海岸相比,不适合发?quot;工厂化"养殖。

通过学习国内外的技术,根据塘沽的实际和优势,设计了利用沉淀过滤的海水、盐场高盐度海水勾兑恒温的可饮用机井或地热井作为水源,通过滚筒微滤、生物净化、臭氧消毒、调温充气、纯氧输入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内循环使用,日换水12遍,仅补充用水不足10%,不仅少占地、节能、节水、无污染、无公害,而且高产高效。每平米有效养殖水面,年产可达20-30公斤,产值20__元左右,纯益800元左右,相当于一亩养虾池的效益。这一模式为国内首创,三年来已发展到大小车间18座。并以此模式由专家亲自起草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申办了诺恩、金龙两个公司的项目,向市农委申办了金豚工厂化越冬车间以及青坨子等工厂化项目,已批准投资总额为2605万元。正在申办的海发热带品种项目1600万元,并制定了天津市海珍品现代化养殖科技园区建设规划,总投资2.66亿元,其中,新增投资1.66亿元。

在陪同领导外出考察的过程中,专家又从国内外筛选了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如英国大菱鲆、大西洋王鲷以及热带的名优品种。帮助企业组建了河鲀鱼繁养专业公司。

3、创造条件,不断培养新的科技力量。

在培养新的科技人才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办法:

一是以老带新,一代接一代,在实践中帮助,在理论上指导、鼓励他们参加实践,帮助他们撰写论文、总结、报告,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二是压担子,让年轻的科技人员参加试验、示范、承担科技项目,并且派他们到基层搞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甚至到基层任职,有的担任了技术 经理、场长等职,有的担任了车间主任和技术负责人;有的还派到海南、成都、山东等地在工作中增长才干,开阔眼界。我们的技术服务已触及到黑龙江、内蒙、新疆、吉林、辽宁等多个省区,使他们联系面更广、独立工作能力不断增强。

三是给机会,外出考察、学习、培训,使这些同志有更多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知识不断更新和充实。

4、正确引导、关心爱护、完善制度、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

对于科技人员,我们定期谈心,不仅从技术上指导,也要从政治上关心,让他们积极参加政治学习,汇报深入基层的工作。

科技人员一般不在乎工作条件的好坏,但自尊心较强,领导们比较注意知识分子的这一特点,生活上关心,工作上鼓励,对于确有成绩的,及时表扬,并评定为优秀知识分子、先进工作者等荣誉;技术人员比较关心自己的职称晋升,我们按规定及时帮助他们申报、评定和聘任;在生活上注意关心,在基层工作的,年节慰问、工资照发、奖金照给、福利保障,并在制度允许的条件下,让他们在基层得到相当的技术服务收入和生活补贴,家庭中出现问题,机关帮助解决。

第4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意义,金融支持,途径

一、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农业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可以说是对传统农业的全面完善和深度变革、概括地说农业现代化表现为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各种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农业生产向企业化、地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供应紧密结合、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由原始传统分散粗放低效益的自由农业向科学现代专业集约化高效能的外向型农业发展。在生产和经营理念上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等现代技术设备及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生产过程中。现代农业精细化、专业化、集约化,注重环保和可持续。

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等物理环境发展不同的农业如:绿色农业、物理农业、休闲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订单农业等运作模式,有外向创汇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科技园型、山地园艺型等各种不同的特色农业。

二、当前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及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在人口和面积上占有绝对的比重,如何利用、组合、开发、挖掘好我国的农业资源,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数量,丰富“三农”的内涵,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农民向城市的涌入、缩小城乡差别、提升农民素质,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这一链条带动就业,促进工业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增强综合国力,强化国际竞争的能力,对我国的未来发展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展农业现代化是百年大计,千年大业,立国之本,兴盛之基。

三、我国目前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简要地说,从我国目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来看,有利因素不少,但不利因素也相当多,特别是在农业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面临恶化的趋势下,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之以前虽有一定的程度的提高,但综合起来全面的看文化素质还是偏低,在全国各个地区农民农业农村三农的发展水平也极为不平衡,基础设施(道路、通讯、水利配套工程)技术装备现代化的程度还很低,与农村生产相配套的农用机械设备研发制造工业和生物化学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的快速提高,农民分散经营,个体农户在整个农业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的程度还很低。相应的管理模式,管理学有待建立,急需大量的管理人才与实践的结合打造一支知识化年轻化懂科学会管理的农业现代化队伍以及有知识能够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新一代的农民,整个农业要想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一定的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却财政拨款等其他形式的投资,最终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

四、金融究竟应该怎样来切实有效地支持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

金融应如何来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我们从事金融工作研究现代金融的学者不可退却义不容辞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研究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我国现在农业金融体系运行的现状

1.农村地域广需求高农业金融投入少。银监会数据显示,2010年农户贷款只有2.6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5.1%。从贷款种类上看,农业贷款只占贷款总额的5%.截至9月末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依然高达2087个。

有研究指出,农村金融市场极为广阔,覆盖7.5亿人口和日益增长的中小企业,地域4万个乡镇和大约40万个村。

2.农村金融机构投资风险大、收益少、缺少有效的风险担保。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双重影响,风险高,由于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往往造成金融机构投入贷款难以收回的结果,损失无以弥补。这种现状制约了金融向农业投入资金的积极性。

3.农业生产区域广,种类多,金融需求大多为小额信贷,客观上要求农村金融必须设立密集的网点。由于目前农村地域广阔,农场和农业企业所占比重较低,农民多为零星分散经营,农村的农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种植养殖及简单加工业。由此造成小额信贷的需求量较高而农村金融网点少,投入低这一样一种客观现实的矛盾。

4.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性不尽理想。由于农村金融投资风险大,收入少,效益低,资金有限造成农村金融的可持续性较弱,呆滞呆账贷款,所占比重大。对于这个问题对症下药:应该是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盘活资金增加再保险。建立各种保险互助互补的保险创新机制。(政府+农村合作社合作基金+农产品收购预付+关联农业互保)。

5.政策性金融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现阶段,我国对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并不少,但目前我国政策性金融定位不清,运行机制不健全,因此影响了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发挥。作为主要支持农业经济的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支农作用仅局限于粮棉油收购;国家开发银行主要负责大型建设项目的投资;对于急需资金支持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等,缺乏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农业银行政策性金融业务与商业金融业务并存,职责不清,政策性资金运营绩效较差;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很多用于弥补亏损和促进其机制转换,支农再贷款很难收回。更重要的是,目前政策性金融以对特定机构的特定业务进行直接补贴为主,对商业金融机构的担保、抵押、保险、减免税等措施缺乏,吸引金融资金及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因此需要我们借鉴一下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现代化水平领先的国家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探讨一条适合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发展的金融运行之路。

五、外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实践

(一)美国对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美国农业金融机构在20世纪初才开始建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业金融体系,它主要由政府农业金融机构、农场主合作金融的农业信贷系统、商业金融机构及私人信贷组成。这些金融机构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共同为美国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及其他服务。

1.政府农业信贷机构由政府所有,专门为农业发展服务,如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小企业管理局、农村电气化管理局等。

一是农民家计局的贷款对象主要是那些难以从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资力薄弱或新创业的农民,贷款以中长期为主,利率明显低于市场利率,因此大部分贷款均有贴息。另外,它还对遭受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而造成种植面积减少或较大减少给予灾害补贴,对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的差价给予差价补贴。为各种特定设备提供贷款等。

二是农村电气化管理局主要对农村电业合作社和农场等借款人发放贷款,用于组建农村电网、购买发电设备等。小企业管理局是1953年为了针对小企业提供贷款而设,其主要职能是向那些不能从私人信贷机构获得贷款的小企业提供贷款。

2.美国的合作金融是在20世纪大萧条时期由政府倡导建立的,它主要包括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合作社银行、联邦土地银行,由农业信用管理局管理。联邦土地银行的贷款业务经过联邦土地银行合作社认购至少相当于本人贷款5%的有投票权的股票,成为合作社社员,取得一人一票权。偿还全部贷款后,社员资源决定是否退回股金而合作社必须认购同等数额的股票而成为该区联邦土地银行的股东。

3.美国保险业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联邦农作物保险运作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第二个层次为有经营农业保险联邦资格的私营保险公司,第三个层次为保险人和农业查勘核损人。

(二)日本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在日本既有政府办的政策性金融,又有强大的合作金融来支持农业的发展,还有一部分其他金融机构,这对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日本人多地少,自然环境又比较差,但是它的农业现代化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日本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简称农林公库)。它建立的目的是在农林渔业者向农林渔业金库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困难时,给它提供利率较低、偿还期限较长的资金。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主要是把资金用于土地改良、造林、建设渔港等基础设施的融资,同时还用于农业现代化投资、对国内大型农业产品批发市场及交易市场提供市场设施贷款等。农林公库的贷款利率要比民间金融机构优惠,而且贷款偿还期限从10~45年不等。

日本支持农业发展的合作金融组织主要是农协系统。农协系统是按照农民自愿、自主的原则登记成立的。它主要有三级组成:最基层的是农业协同组合,为市町村一级,直接与农户发生关系,不以盈利为目的,农协还兼营保险、供销等其他业务。

中间层是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简称信农联,为都道府级,帮助基层农协进行资金管理,并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农业资金的结算、调剂和运用。它在基层农协和农林中央金库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它的会员为服务对象。

最高层的是农林中央金库,为中央一级,是农协系统的最高层机构,是各级农协内部以及农协组织与其他金融机构融通资金的渠道。他在全国范围内对系统内资金进行融通、调剂、清算,并按国家法令营运资金,同时,它还指导新农联的工作,并为它提供咨询。

日本现行的农业保险制度于始1948年,采用“三级”制村民共济制度,形成政府与村民共济组合相结合的自上而下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

(三)印度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印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绿色革命,以各种措施来支持农业的发展。它的措施以推行现代农业技术为中心,辅之以农业信贷、财政补贴、价格支持等。随着这些措施的实行,印度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体系逐渐发展和完善。现在印度既有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又有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及商业银行来支持农业的发展。印度的农业保险充分发挥了保险在分散农业经营中风险的中重要作用。

综上可以总结出以下外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

各国为支持农业发展都建立了比较发达的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宽松优惠的贷款条件。都通过立法来保障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正常运行,基本都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

六、借鉴国外金融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

(一)政府应下大力量支持加快建立为现代农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尽快出台各种具体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和支持多种农业金融机构的建设和持续快速的发展.成立多种形式的支农金融机构,相互配合互相补充.改革和创立全新的农村金融支持制度,建立多种形式并存优势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并在扩大农业保险基础上全面实行农业风险化解机制。使农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资金都有途径取得。

(二)支持农业发展应允许金融机购从各种渠道筹集资金

支持农业发展的各种资金要通过各种手段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从社会各个层次聚拢资金,允许其根据实际情况对支农资金的存贷款实行差别利率。

(三)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是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主要保障

我们现在是法制的社会,依法治国,一切都要有完整完备的法律体系来保障我们生活秩序和生产建设的快速持续发展。因此要通过立法来保障农业发展所需的金融支持。

(四)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种类多,地域广,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为了保证支农金融资金的安全回收和持续性增长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业,通过互保和再保险,进行风险的转移和分散。

第5篇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全局工作中具有重中之重的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党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推进“三化同步”的紧迫任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我市是渔业大市,渔业总产量已连续10多年居全省首位,现代高效渔业规模全省第一,渔业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也是推进我市现代渔业跨域发展的重要时期,实施渔业现代化工程意义重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渔业现代化工程的重要性,紧紧围绕目标任务,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升渔业发展质量,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村繁荣和渔区和谐稳定,加快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作出贡献。

二、实施渔业现代化工程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高效、品牌”三个理念,突出“质量、安全、效益”三个重点,确立“合作、开拓、创新”三个方向,按照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方式产业化、生产手段信息化、从业人员知识化和渔业发展可持续化的“六化”标准,加快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的要求,依据省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定量测算结果,结合我市渔业发展实际,我市要在2017年底前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具体实现目标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到2015年全市渔业增加值达到135亿元,高效设施渔业面积比重达20%,高标准鱼池比重60%,渔业综合机械化水平80%,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7%,渔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73%,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70%,农民人均渔业纯收入810元。渔业产出效益、科技进步、产业经营、设施装备、生态环境和支持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立渔业现代化体系,有条件的县(市)率先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

第二阶段,到2017年全市渔业增加值达到170亿元,高效设施渔业面积比重25%,高标准鱼池比重67%,渔业综合机械化水平86%,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渔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80%,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81%,农民人均渔业纯收入1000元,全市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

三、实施渔业现代化工程的主要内容

(一)加快推进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建设。

在高效设施渔业建设上,继续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广高效健康养殖模式,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巩固提高异育银鲫、中华绒螯蟹、南美白对虾等三大主导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条斑紫菜和克氏原螯虾产业,加快发展斑点叉尾鮰、黄颡鱼、鳗鱼、滩涂贝类等名特优养殖品种,使其迅速形成规模和特色,提升渔业的集约化水平和产出效益。到2017年,全市要培植2-3个产值过50亿元的主导产业和4-5个产值过10亿元的主导产业,建成高效渔业面积200万亩,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设施渔业基地50万亩以上,占比达到25%。

在水产品加工流通领域,积极推进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建设,从发展特色产品入手,逐步建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形成以基地带市场,市场带养殖户的有机结合。组织实施集团战略,引导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创新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组建行业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产品主导型等大型企业集团。在现有基础上,全市要培植10家省级龙头企业和2-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要超现有基础的2倍。努力扩大加工领域,激励和帮助有条件的加工企业积极开展鱼、虾、蟹、贝类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加快开发即食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着力推动我市水产加工业向科技型、工业化、高端化方向转变。加快推动依托渔港的专业市场、依托生产基地的特色市场和城市综合批发市场建设,培植1-2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水产品专业市场;鼓励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力争使我市水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提高到80%以上。

在质量渔业建设上,全面建立养殖日记制度,抓好投入品的督查管理,实行定时定点监测监控,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市级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县级检测站和水产品批发市场与大型农贸市场速测点三级质检体系建设,切实抓好养殖、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质量监控。加快推进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和“三品”建设,到2017年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基本实现全覆盖。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在规模加工企业中全面推行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ISO14000系列管理标准和HACCP管理模式,尽快与国际接轨。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创牌争优力度,使水产品品牌化,品牌产品超市化,超市产品绿色化,努力提高我市水产品的知名度、覆盖面和竞争力。

在休闲渔业建设上,充分利用我市西部荡滩和滩涂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选择靠近大、中城镇,交通方便的池塘,或在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荡滩、河汊、港口、滩涂和沙洲上,建设、沿通榆河、沿湖荡三条以传播渔文化为主的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休闲观光线。在发展形式上,打破单一产品、单一格局,发展集观赏、垂钓、观光、饮食、娱乐于一体的高层次休闲渔业。

(二)突出推动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建立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根据我市今后一段时期的切实需要,实施重点科技创新计划,围绕养殖容量与水产增养殖、设施化渔业与集约化渔业等重点领域开展自主创新;围绕小龙虾生态养殖与加工、黄颡鱼育苗与养殖、河蟹生态育苗与养殖、滩涂贝类增养殖等我市的优势水产品进行技术集成创新;支持有条件的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联合,在贝类、蟹类深加工和水产即食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及生物医药上协作攻关;加强科技合作,积极开展生物防病、环保型饲料、安全渔药、循环水养殖、海洋牧场、浅海养殖、节能减排等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成果消化、吸收再创新。到2017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达到70%以上。

2.构建现代渔业科技创新平台。强化与名牌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重点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科技成果与生产衔接搭建平台。支持省级科研单位在我市建立海洋与渔业科研基地,加快推进海洋与渔业研发中心、渔业科技示范区、渔业科技大联盟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再新建2个研发中心,15个新型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区,30个科技成转化平台,增强渔业科技创新能力。

3.提升先进渔业技术应用水平。积极实施现代良种覆盖工程,建设完善省、市、县级良种场、规模苗种场,配套提高苗种生产基地规模,保证养殖业对优良苗种的需要,实现主导养殖品种纯良化。大力实施“三新”推广工程,通过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送科技下乡活动等,推动技术人员与养殖户直接对接,加快集约化养殖技术、立体套(混、轮)养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加速推进成果转化,引导科技成果持有单位,通过创办企业,自行转化科技成果;扶持科研部门带课题进入企业,解决企业的生产技术关键,直接转化成果;鼓励科技人员带成果、带技术下乡创业,实施成果转化。每年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1-2项,推广渔业实用技术5-10项。

4.加快现代渔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大现代渔业人才培训力度,2017年前,培训现代渔业技术推广人员1000人,培训龙头企业负责人、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等专门人才1万人,持证现代职业渔民达到6万人,提高专业素质,壮大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基层渔业骨干人才进院校培训深造,提高创新能力和推广水平;鼓励技术推广机构、大专院校毕业生、水产专家等,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方式创新创业,提高技术水平。

(三)切实加强渔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1.加快鱼池改造步伐。组织实施百万亩标准化鱼池改造工程,加快鱼池浅水改深水、土坡改硬坡、分散改连片的标准化改造步伐。加强养殖集中区域中小河流的治理,开展连片养殖区域主进排水干渠疏浚整治,配套完善中、小型进水泵站及养殖用各类闸、涵、洞等,建立养殖区基础设施养护管理的长态机制。到2017年,全市新、改建高标准鱼池120万亩,高标准鱼池面积要达到养殖总面积的2/3以上。

2.提高渔业装备水平。全面推广“双机一饵”等鱼池配套,完善提高养殖区域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设施渔业建设,大力推广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微孔增氧等先进设备,提高健康养殖水平;积极推广钢架大棚、日光温室、智能化管理等现代渔业设施,开展多茬养殖。加快现代规模渔业基地建设,配套建设进排水、环境控制、饵料投喂、疫病防治等机械化自动化设施设备,提高生产能力。加快建设鲜活水产品运输冷链,促进水产品流通销售。到2017年全市渔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以上。

3.加快五大渔港建设。继续配套完善好黄沙港国家中心渔港,加快建设东台弶港、大丰斗龙港、响水和翻身河港等4个一级渔港,完成码头工程、核心区开发工程,完善配套设施。到2017年,力争在我市建成5个国家级渔港,同时依托港口建设,加快加工集中区和聚散结合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通过以渔兴港、港城联动战略,建成五个特色渔港城镇。

(四)积极推动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渔技推广服务体系。配套完善10个市、县级水产技术推广站,加快知识更新,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履行技术推广、病害防治、防疫检疫和水产品质量检测监管职能;重点建设30-40个区域性乡镇渔业技术指导站,加强人员培训,配备必要设施,改善工作条件,增强基层渔经服务;培育、扶持技术咨询、信息服务、苗种供应、水产品销售等服务实体和中介组织,建立健全市、县、乡、点四级推广服务体系。

2.大力发展渔民专业合作组织。以提高渔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加渔农民收入为核心,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采取政策扶持、项目带动、示范推广等措施,积极引导渔农民组建各类渔业合作经济组织。同时,积极推广优秀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模式,加强对渔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分类指导、监督管理,有效提高各类渔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化水平、行业自律能力和竞争优势。到2017年,发展各类渔业合作经济组织300个,渔民参加合作组织人数达到渔民总人数的80%以上。

3.逐步扩大社会化服务范围。积极推行以苗种、饲料等生产供应和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模式,促进形成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共同参与渔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利益共同体,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力争使我市渔业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60万亩以上,占比达到80%;加大鱼虾病害测报网络、渔业环境监测站点的布设,加快发展渔业服务热线、手机信息平台,及时为渔农民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加大海洋环境、渔业环境监测站点的布设和监测力度,做好对渔业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渔业现代工程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抓住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把发展渔业作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来抓,重视渔业生产,在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对于渔业现代化的整体目标、发展方向和具体部署,务必做好规划,逐步加以实施;对于试点项目,要细化分解,组织实施,定期检查,分阶段验收;在政策引导上,由偏重扶持传统产业向扶持发展新兴产业转变,由偏重产业发展指导向依法强化管理转变,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渔业资源,出台发展渔业生产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行水域养殖开发,发展渔业生产。

第6篇

这次会议是省政府确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正确分析渔业生产形势,学习观摩现代渔业典型,进一步转变渔业增长方式,以发展现代渔业为理念,以质量、效益和安全、生态为中心,推进全省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昨天,我们参观了滨州市的博兴县、滨城区和东营市的利津县、垦利县、东营区的现场,刚才又听了东营、滨州、威海、济宁四市和即墨、莱州两市的典型发言,感到很受鼓舞和启发。东营、滨州两市做资源开发增值的文章,变包袱为资源、变劣势为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有许多新亮点、好做法,值得大家很好学习借鉴。英民厅长对近年来全省渔业发展情况和今后工作打算讲了很好的意见,希望同志们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正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发展现代渔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我省是海洋大省、渔业大省,渔业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基础较好,渔业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具有战略意义。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视海洋和渔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渔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渔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增加群众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积极发展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努力促进我省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由渔业大省向渔业强省转变。*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757万吨、渔业总产值1445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7520元,同比分别增长2.8%、12.4%和4.4%。全省始终保持了第一渔业大省的地位,水产品产量、产值、出口总量和贸易额等连续十三年居全国首位。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地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养殖业,培育了海参、对虾、扇贝、大菱鲆、梭子蟹等10大主导品种,优质品种养殖率达70%以上。全省渔业企业发展到1700多家,其中省级以上渔业龙头企业40家。二是水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全省共建立省级渔业标准化基地42处,认定无公害水产品基地254个,面积发展到310多万亩,有387个水产品通过省级以上认定,共培育2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渔业知名品牌。三是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全省已建立6个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150多处省市名优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和15个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人工育苗、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为我省渔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特别是海参、大菱鲆等养殖技术的新突破,都形成了大产业,海参年产值75亿元,大菱鲆30亿元。四是水产品市场日益扩大。*年全省水产品出口110万吨,出口额32.4亿美元,水产品出口额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1/3,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的40%;全省已建成各类水产品批发市场128处,年交易量达370万吨。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渔业作为我省农业的优势产业,生产效益高,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空间大,发展潜力大,在沿海、沿河、沿湖、沿库地区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一是渔业发展潜力大。我省管辖海域15万平方公里,与陆地面积相当,可用于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近2000万亩,目前利用不到六分之一,深海海域更有广阔的利用空间。内陆有近1000万亩淡水水面和盐碱涝洼地,利用率也较低。特别是黄河三角洲有近7800平方公里负10米浅海和330多万亩滩涂,渔业发展优势十分突出。这些都是我省渔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独特优势。二是渔业综合效益高。渔业是高效益产业,常有“一亩水面十亩田”的说法。目前,海上筏式养殖每亩平均纯收入2000元,底播养殖每亩平均纯收入4500元,网箱养殖收益更高。昨天我们参观的东营、滨州两市的池塘养殖,一亩水面的海参纯利润在8000元左右,对虾养殖的纯收入也在3000元左右,收入远远高于粮食作物和一般的经济作物。而且水面养殖可以充分利用煤矿塌陷区、盐碱涝洼地等废弃土地,可以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特别是近几年兴起的观光休闲渔业,进一步拓展了渔业功能,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三是渔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渔业的工业化程度较高,产业链条较长,与之关联配套的上下游产业较多,涉及水产种苗、饲料药物、加工冷藏、休闲餐饮等20多个产业,容易形成强势产业集群,能够吸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全省重点渔区当地劳力与外来劳力基本上是1:1。*年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3152元。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处于农业农村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渔业发展也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着有利的环境条件、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应当客观认识渔业工作出现的新情况,科学把握面对的新形势,努力适应渔业发展面临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地发展现代渔业。

第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海洋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的不断增多,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和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陆源污染仍是水域污染的主要因素,渤海石油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局部水域环境污染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止,渔业资源的根本恢复尚需时日,渔业发展面临的市场行情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疫病疫情风险逐步加大。

第二,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人民群众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用于改善食物消费的支出也随之增加,各收入阶层对水产品的购买力明显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健康消费和绿色生态意识不断增强,人们不仅要求吃饱,而且要求吃得多样,吃得营养,吃得健康。以前逢年过节才能吃鱼,现在平常日子也要吃,以前偶尔消费的珍贵水产品,现在也走上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无鱼不成宴”在许多地方已经成为消费时尚,水产品已成为常年性消费食品。

第三,随着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动水产品流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使水产品的流通半径在扩大,交易方式在更新,以前主要靠就地就近供应,属于小半径、近距离流通,现在已发展为全球化大市场、大流通格局。以前消费者主要到集贸市场购买,现在越来越习惯到超市购买;以前主要是简单加工贮运,现在是越来越多地采用冷藏低温仓储或精深加工为主的冷链系统。

第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渔业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样就为渔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以渔为载体的垂钓、观赏、美化、休闲、娱乐已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渔业也由单一的养殖业,实现了多业并举的转变。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渔业提出的新要求和当前渔业发展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应当积极谋划新思路,认真研究新举措,以工作指导方式的转变,促进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等方面实行一系列适应性变革,坚持加快发展、注重安全和资源保护三位一体统筹兼顾,坚持两手抓,要从单纯抓开发、抓生产、抓数量,转向开发与保护并举、生产与市场并重、数量与质量同步增长的良性循环轨道,在新形势下寻求渔业产业的新突破,切实推进渔业增长方式的历史性转变,有力推动现代渔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升渔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加快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工作指导思想转变的实际行动。长期以来,我省渔业发展主要靠产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张,虽然发展速度比较快,但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对资源环境破坏也比较大。无论从渔业自身发展要求,还是从市场需求的方面来看,继续依靠传统发展模式已经没有出路,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推进渔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生态型转变,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渔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渔业为目标,坚持“生态、高效、品牌”三个理念,突出“质量、安全、效益”三个重点,以建设*半岛渔业经济区为主体,优化产业布局,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提升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渔业经济强省。

主要任务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渔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渔业增加值达到112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2%和15.8%;水产品总产量达到850万吨,水产品出口160万吨,出口额4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9%、9.8%和10%;渔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年均增长8%左右。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努力打造*水产品牌。一个产业的发展,如果没有规模,就不会有成熟的市场,没有成熟的市场就不会带来好的效益。对水产业发展来说,也是如此,要大力培育健康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产业的规模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是大力发展健康养殖业。要加快制订实施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养殖区域、发展规模、生产布局和养殖容量,依法保护养殖水域滩涂,引导养殖业健康发展。要继续抓好10大主导品种发展,不断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力争到2010年,全省优势主导水产品和特色水产品养殖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65%以上,形成10大主导产业。各市也要确定具有地方特色主导品种,建立示范区,由点到面,扎实推进,把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深入挖掘渔业发展潜力。要依靠科技,实施渔业育种、繁育、推广等技术的科研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引进一批水产良种,力争到2010年,渔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要充分开发利用海域资源,大力发展滩涂养殖、浅海筏式养殖、底播增殖和深海网箱养殖,实施海洋农牧化工程,向海洋要食品、要效益。各地要结合省政府实施的“五百万亩标准化池塘整理工程”,迅速行动,积极开发,尽快在全省形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现代渔业生产基地。

三是努力打造知名渔业品牌。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效益。要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尽快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过得硬、占有率高的水产品知名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如胶东海参、鲍鱼、海带、扇贝等,淡水的南美白对虾、乌鳢、大闸蟹等,完全可以叫响做大。要加大品牌整合、市场开拓和诚信体系建设力度,支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增强整体市场竞争能力。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通过展览、展销等形式,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加快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价格优势的转变。

(二)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水产品质量安全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因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等问题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不仅造成严重的产业损失,还引起人民群众的消费恐慌。去年发生的“多宝鱼”事件,给我省大菱鲆业带来了负面影响,教训极为深刻。质量就是产品生命,市场决定出路,没有质量安全作保障的渔业产业,规模越大,风险越大,一旦出了问题,损失也最为惨重。

一是建立健全渔业标准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符合我省实际、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加快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要把养殖全过程标准化作为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主攻方向,抓紧制(修)订品种繁育、健康养殖、病害检测、药物残留、饲料及添加剂等地方标准或操作规程,逐步实现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相关标准的配套统一。要加快各类渔业标准化示范区、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和养殖方式,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应用水平,不断扩大渔业标准化生产规模。

二是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加大疫病防控力度,加强产地环境、投入品市场的监管。要先从工厂化养殖、苗种繁育入手,组织开展好水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活动,加大重点环节、重点投入品(苗种、渔药、饲料)、重点管理对象的监管执法力度,尽快使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农产品取得了质量认证就是取得了市场通行证。各地要对生产比较规范、质量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的生产(养殖)基地和生产加工企业,实施养殖GAP认证、加工领域HACCP认证和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水产品认证,不断扩大“三品”生产规模。

(三)积极促进产业化经营,提高渔业整体效益。产业化经营是转变渔业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要在渔业产业化经营上多下功夫,把渔业产业化作为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促进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有机连接,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

一是加快培植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外向型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对渔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龙头企业往往可以带动起一个产业。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构建渔业板块经济。要依靠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实施养殖产品加工出口推进行动,在稳步发展来料加工的同时,积极扩大本地水产品的加工出口。力争到“十一五”末,全省规模以上渔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达到10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00家,本地水产品加工出口数量占水产品出口总量的50%以上。

二是加快建设一批产出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大的水产品基地。各地要围绕优势品种,搞好规划指导,加快优势水产品基地建设,着力构建现代渔业的区域平台,引导现代渔业生产要素加速集聚,推进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建设。力争到2010年,建成无公害标准化水产品生产基地400万亩,认证无公害水产品基地300处、无公害产品500个。

三是加快发展一批有能力利用公海资源的远洋渔业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是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标志。要依托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建立涉外生产加工基地,更好的利用和分享海洋资源与海外市场。海洋资源方面要从过洋性捕捞转向大洋性公海捕捞,重点海域是东西太平洋、西北印度洋、东中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市场开拓方面重点是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市场。沿海各级要对发展远洋渔业在服务保障体系、政策扶持、依法维权等方面给予重视。省政府即将下发有关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

四是加快建立一批带动力强、机制完善、运营规范的渔业专业合作组织。推进渔业组织化建设,建立专业合作社,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是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需要,也是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渔业的重要载体。今后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养殖大户领办,养殖户联办渔业合作社。要按大宗水产品分类建立行业协会,逐步建立以同一产品为纽带、相互联系、上下贯通的合作组织网络体系。要发挥渔民合作社和渔业协会在专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集约集聚功能,将分散经营的渔户组织起来,把渔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环节链接起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解决好千家万户生产与千变万化市场对接问题。

(四)加快实施一批渔业技术创新和推广项目。渔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养殖业的每一次跨越都是科技突破的结果。必须高度重视渔业技术、特别是养殖技术的创新。一是加快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整合各级科技资源,加快建设符合渔业科技发展规律、适应现代渔业发展需要的新型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在水产主导品种培育、水产重大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健康养殖方式、新兴渔药和饲料、水生生物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节能技术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二是完善水产养殖苗种繁育、饲料生产和疫病防控体系。重视和加强水产良种的选育和繁育,重点培育国家级、突出发展省级原良种场,带动区域性良种场和县级苗种繁育场上规模、上水平,不断提高我省水产良种自给率和覆盖率。把解决渔用饲料问题当成一项重大工程来抓,鼓励科研院所、饲料企业和生产单位开发高效、安全的新型环保饲料和疫苗,引导渔民使用全价颗粒饲料和配合饲料。三是搞好渔业技术推广服务。抓好科技入户,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农技推广的瓶颈环节。要创新渔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形式和运行机制,积极培育涉渔企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户等新的技术转化主体,积极探索渔业科技服务体系向村级延伸的新模式,构建渔业科技进企入户的便捷通道,提高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四是加强对渔民的技能培训。要抓好对示范户、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人员的专业培训,增强其致富能力、创业能力和带动能力。

三、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搞好海洋生态和安全基础建设

借此机会,讲讲加强海洋管理问题。当前,海洋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自2002年《海域法》实施以来,我省海洋管理工作沿着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监察执法等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全省已累计确权发证的各类开放式用海、围海和填海造地项目8376个,用海面积381万亩。其中,依法由国务院和省政府审批的填海造地总面积达6.07万亩,保证了沿海地区217个建设项目落地,项目总投资额达3231亿元,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我省海洋管理工作与海洋经济发展需要,与科学用海要求相比,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一方面,我省的黄金海岸成为开发的热点,海洋经济发展升温;另一方面,我省海洋资源环境承载着从未有过的巨大压力,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这就要求我们科学用海、规范用海、依法管海,努力提高海洋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一是积极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大局。要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坚持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保护优先的原则,执行从严从紧的海域审批政策,把好建设用海“闸门”,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保证重点,合理用海,既要保护好海洋资源环境,又要为沿海经济发展提供建设用海保障。

二是坚持科学管海用海。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防止管理随意性,维护区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搞好全省海岸线普查,摸清家底,科学编制全省海岸保护和利用规划,加快制定海域使用规划、海洋环境保护、海岛利用规划,进一步促进海洋开发利用转到科学、合理、有序上来。加强海域使用动态监控,依法对违法建设项目用海进行治理整顿,规范用海秩序。要尽快完成海域勘界工作,这是今年海洋管理工作的一项硬性任务,必须努力完成,省里负责勘定的7条市际界线已勘定6条,沿海市负责的27条县际界线已勘定25条,希望有关市县积极配合,尽快完成。

三是积极推进海洋生态安全和平安渔业建设。安全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生态安全和渔业生产安全工作。在海洋生态安全方面,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海洋生态环境分类管理和海洋环境准入制度,切实把好海洋工程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评关。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抓好海水养殖、海洋石油钻探、各类船舶、港口等海洋开发活动的污染防治,最大限度降低海洋自身污染。要建设和管理好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区,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依法确立生态补偿依据和标准。在渔业安全管理方面,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对渔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一如既往地重视平安渔业建设,加快建立海洋渔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快速反应机制,健全防灾救灾体系,完善渔业安全法规制度,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推行安全生产目标化管理,抓基层、打基础,将安全措施落实到船、落实到人,逐步建立政府统一领导、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安全监督机构依法监管、渔业生产企业和渔船船东全面负责,渔民群众参与监督的安全生产新格局。要切实搞好渔业安全教育与培训,向渔民广泛宣传渔业安全生产知识。争取到“十一五”末,全省建成指挥有力、职责分明、规范有序、功能齐全的渔业灾害救助体系,确保渔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渔业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高度重视,切实把加快现代渔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各级政府要将加快现代渔业发展放在当地经济发展的全局中统筹谋划,尽快制定完善渔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政策;在出台重大改革措施时,要切实维护渔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安排资金项目时,要注重考虑渔业发展要求;在考核政绩时,要把渔业发展成效作为检验一个地方领导班子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

(二)加大投入,增强对现代渔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渔业是一个高投入、高收益的产业。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融资新机制,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商业资本和外资参与渔业资源开发。今后一段时间,省里将加大投入,重点扶持健康养殖业、标准化池塘改造和渔业资源修复。各级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更多地向这方面倾斜,逐步形成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要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在渔民减负、减船转产、民营经济发展、吸引外资等方面搞好研究,制定落实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为渔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第7篇

昨天,我们参观了滨州市的博兴县、滨城区和东营市的利津县、垦利县、东营区的现场,刚才又听了东营、滨州、威海、济宁四市和即墨、莱州两市的典型发言,感到很受鼓舞和启发。东营、滨州两市做资源开发增值的文章,变包袱为资源、变劣势为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有许多新亮点、好做法,值得大家很好学习借鉴。英民厅长对近年来全省渔业发展情况和今后工作打算讲了很好的意见,希望同志们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正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发展现代渔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我省是海洋大省、渔业大省,渔业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基础较好,渔业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具有战略意义。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视海洋和渔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渔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渔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增加群众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积极发展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努力促进我省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由渔业大省向渔业强省转变。2006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757万吨、渔业总产值1445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7520元,同比分别增长2.8%、12.4%和4.4%。全省始终保持了第一渔业大省的地位,水产品产量、产值、出口总量和贸易额等连续十三年居全国首位。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地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养殖业,培育了海参、对虾、扇贝、大菱鲆、梭子蟹等10大主导品种,优质品种养殖率达70%以上。全省渔业企业发展到1700多家,其中省级以上渔业龙头企业40家。二是水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全省共建立省级渔业标准化基地42处,认定无公害水产品基地254个,面积发展到310多万亩,有387个水产品通过省级以上认定,共培育2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渔业知名品牌。三是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全省已建立6个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150多处省市名优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和15个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人工育苗、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为我省渔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特别是海参、大菱鲆等养殖技术的新突破,都形成了大产业,海参年产值75亿元,大菱鲆30亿元。四是水产品市场日益扩大。2006年全省水产品出口110万吨,出口额32.4亿美元,水产品出口额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1/3,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的40%;全省已建成各类水产品批发市场128处,年交易量达370万吨。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渔业作为我省农业的优势产业,生产效益高,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空间大,发展潜力大,在沿海、沿河、沿湖、沿库地区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一是渔业发展潜力大。我省管辖海域15万平方公里,与陆地面积相当,可用于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近2000万亩,目前利用不到六分之一,深海海域更有广阔的利用空间。内陆有近1000万亩淡水水面和盐碱涝洼地,利用率也较低。特别是黄河三角洲有近7800平方公里负10米浅海和330多万亩滩涂,渔业发展优势十分突出。这些都是我省渔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独特优势。二是渔业综合效益高。渔业是高效益产业,常有“一亩水面十亩田”的说法。目前,海上筏式养殖每亩平均纯收入2000元,底播养殖每亩平均纯收入4500元,网箱养殖收益更高。昨天我们参观的东营、滨州两市的池塘养殖,一亩水面的海参纯利润在8000元左右,对虾养殖的纯收入也在3000元左右,收入远远高于粮食作物和一般的经济作物。而且水面养殖可以充分利用煤矿塌陷区、盐碱涝洼地等废弃土地,可以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特别是近几年兴起的观光休闲渔业,进一步拓展了渔业功能,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三是渔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渔业的工业化程度较高,产业链条较长,与之关联配套的上下游产业较多,涉及水产种苗、饲料药物、加工冷藏、休闲餐饮等20多个产业,容易形成强势产业集群,能够吸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全省重点渔区当地劳力与外来劳力基本上是1:1。2006年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3152元。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处于农业农村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渔业发展也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着有利的环境条件、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应当客观认识渔业工作出现的新情况,科学把握面对的新形势,努力适应渔业发展面临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地发展现代渔业。

第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海洋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的不断增多,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和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陆源污染仍是水域污染的主要因素,渤海石油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局部水域环境污染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止,渔业资源的根本恢复尚需时日,渔业发展面临的市场行情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疫病疫情风险逐步加大。

第二,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人民群众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用于改善食物消费的支出也随之增加,各收入阶层对水产品的购买力明显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健康消费和绿色生态意识不断增强,人们不仅要求吃饱,而且要求吃得多样,吃得营养,吃得健康。以前逢年过节才能吃鱼,现在平常日子也要吃,以前偶尔消费的珍贵水产品,现在也走上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无鱼不成宴”在许多地方已经成为消费时尚,水产品已成为常年性消费食品。

第三,随着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动水产品流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使水产品的流通半径在扩大,交易方式在更新,以前主要靠就地就近供应,属于小半径、近距离流通,现在已发展为全球化大市场、大流通格局。以前消费者主要到集贸市场购买,现在越来越习惯到超市购买;以前主要是简单加工贮运,现在是越来越多地采用冷藏低温仓储或精深加工为主的冷链系统。

第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渔业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样就为渔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以渔为载体的垂钓、观赏、美化、休闲、娱乐已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渔业也由单一的养殖业,实现了多业并举的转变。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渔业提出的新要求和当前渔业发展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应当积极谋划新思路,认真研究新举措,以工作指导方式的转变,促进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等方面实行一系列适应性变革,坚持加快发展、注重安全和资源保护三位一体统筹兼顾,坚持两手抓,要从单纯抓开发、抓生产、抓数量,转向开发与保护并举、生产与市场并重、数量与质量同步增长的良性循环轨道,在新形势下寻求渔业产业的新突破,切实推进渔业增长方式的历史性转变,有力推动现代渔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升渔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加快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工作指导思想转变的实际行动。长期以来,我省渔业发展主要靠产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张,虽然发展速度比较快,但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对资源环境破坏也比较大。无论从渔业自身发展要求,还是从市场需求的方面来看,继续依靠传统发展模式已经没有出路,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推进渔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生态型转变,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渔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渔业为目标,坚持“生态、高效、品牌”三个理念,突出“质量、安全、效益”三个重点,以建设**半岛渔业经济区为主体,优化产业布局,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提升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渔业经济强省。

主要任务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渔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渔业增加值达到112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2%和15.8%;水产品总产量达到850万吨,水产品出口160万吨,出口额4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9%、9.8%和10%;渔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年均增长8%左右。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努力打造**水产品牌。一个产业的发展,如果没有规模,就不会有成熟的市场,没有成熟的市场就不会带来好的效益。对水产业发展来说,也是如此,要大力培育健康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产业的规模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是大力发展健康养殖业。要加快制订实施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养殖区域、发展规模、生产布局和养殖容量,依法保护养殖水域滩涂,引导养殖业健康发展。要继续抓好10大主导品种发展,不断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力争到2010年,全省优势主导水产品和特色水产品养殖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65%以上,形成10大主导产业。各市也要确定具有地方特色主导品种,建立示范区,由点到面,扎实推进,把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深入挖掘渔业发展潜力。要依靠科技,实施渔业育种、繁育、推广等技术的科研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引进一批水产良种,力争到2010年,渔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要充分开发利用海域资源,大力发展滩涂养殖、浅海筏式养殖、底播增殖和深海网箱养殖,实施海洋农牧化工程,向海洋要食品、要效益。各地要结合省政府实施的“五百万亩标准化池塘整理工程”,迅速行动,积极开发,尽快在全省形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现代渔业生产基地。

三是努力打造知名渔业品牌。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效益。要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尽快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过得硬、占有率高的水产品知名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如胶东海参、鲍鱼、海带、扇贝等,淡水的南美白对虾、乌鳢、大闸蟹等,完全可以叫响做大。要加大品牌整合、市场开拓和诚信体系建设力度,支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增强整体市场竞争能力。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通过展览、展销等形式,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加快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价格优势的转变。

(二)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水产品质量安全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因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等问题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不仅造成严重的产业损失,还引起人民群众的消费恐慌。去年发生的“多宝鱼”事件,给我省大菱鲆业带来了负面影响,教训极为深刻。质量就是产品生命,市场决定出路,没有质量安全作保障的渔业产业,规模越大,风险越大,一旦出了问题,损失也最为惨重。

一是建立健全渔业标准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符合我省实际、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加快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要把养殖全过程标准化作为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主攻方向,抓紧制(修)订品种繁育、健康养殖、病害检测、药物残留、饲料及添加剂等地方标准或操作规程,逐步实现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相关标准的配套统一。要加快各类渔业标准化示范区、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和养殖方式,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应用水平,不断扩大渔业标准化生产规模。

二是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加大疫病防控力度,加强产地环境、投入品市场的监管。要先从工厂化养殖、苗种繁育入手,组织开展好水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活动,加大重点环节、重点投入品(苗种、渔药、饲料)、重点管理对象的监管执法力度,尽快使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农产品取得了质量认证就是取得了市场通行证。各地要对生产比较规范、质量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的生产(养殖)基地和生产加工企业,实施养殖GAP认证、加工领域HACCP认证和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水产品认证,不断扩大“三品”生产规模。

(三)积极促进产业化经营,提高渔业整体效益。产业化经营是转变渔业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要在渔业产业化经营上多下功夫,把渔业产业化作为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促进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有机连接,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

一是加快培植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外向型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对渔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龙头企业往往可以带动起一个产业。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构建渔业板块经济。要依靠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实施养殖产品加工出口推进行动,在稳步发展来料加工的同时,积极扩大本地水产品的加工出口。力争到“十一五”末,全省规模以上渔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达到10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00家,本地水产品加工出口数量占水产品出口总量的50%以上。

二是加快建设一批产出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大的水产品基地。各地要围绕优势品种,搞好规划指导,加快优势水产品基地建设,着力构建现代渔业的区域平台,引导现代渔业生产要素加速集聚,推进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建设。力争到2010年,建成无公害标准化水产品生产基地400万亩,认证无公害水产品基地300处、无公害产品500个。

三是加快发展一批有能力利用公海资源的远洋渔业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是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标志。要依托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建立涉外生产加工基地,更好的利用和分享海洋资源与海外市场。海洋资源方面要从过洋性捕捞转向大洋性公海捕捞,重点海域是东西太平洋、西北印度洋、东中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市场开拓方面重点是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市场。沿海各级要对发展远洋渔业在服务保障体系、政策扶持、依法维权等方面给予重视。省政府即将下发有关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

四是加快建立一批带动力强、机制完善、运营规范的渔业专业合作组织。推进渔业组织化建设,建立专业合作社,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是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需要,也是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渔业的重要载体。今后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养殖大户领办,养殖户联办渔业合作社。要按大宗水产品分类建立行业协会,逐步建立以同一产品为纽带、相互联系、上下贯通的合作组织网络体系。要发挥渔民合作社和渔业协会在专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集约集聚功能,将分散经营的渔户组织起来,把渔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环节链接起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解决好千家万户生产与千变万化市场对接问题。

(四)加快实施一批渔业技术创新和推广项目。渔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养殖业的每一次跨越都是科技突破的结果。必须高度重视渔业技术、特别是养殖技术的创新。一是加快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整合各级科技资源,加快建设符合渔业科技发展规律、适应现代渔业发展需要的新型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在水产主导品种培育、水产重大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健康养殖方式、新兴渔药和饲料、水生生物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节能技术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二是完善水产养殖苗种繁育、饲料生产和疫病防控体系。重视和加强水产良种的选育和繁育,重点培育国家级、突出发展省级原良种场,带动区域性良种场和县级苗种繁育场上规模、上水平,不断提高我省水产良种自给率和覆盖率。把解决渔用饲料问题当成一项重大工程来抓,鼓励科研院所、饲料企业和生产单位开发高效、安全的新型环保饲料和疫苗,引导渔民使用全价颗粒饲料和配合饲料。三是搞好渔业技术推广服务。抓好科技入户,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农技推广的瓶颈环节。要创新渔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形式和运行机制,积极培育涉渔企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户等新的技术转化主体,积极探索渔业科技服务体系向村级延伸的新模式,构建渔业科技进企入户的便捷通道,提高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四是加强对渔民的技能培训。要抓好对示范户、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人员的专业培训,增强其致富能力、创业能力和带动能力。

三、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搞好海洋生态和安全基础建设

借此机会,讲讲加强海洋管理问题。当前,海洋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自2002年《海域法》实施以来,我省海洋管理工作沿着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监察执法等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全省已累计确权发证的各类开放式用海、围海和填海造地项目8376个,用海面积381万亩。其中,依法由国务院和省政府审批的填海造地总面积达6.07万亩,保证了沿海地区217个建设项目落地,项目总投资额达3231亿元,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我省海洋管理工作与海洋经济发展需要,与科学用海要求相比,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一方面,我省的黄金海岸成为开发的热点,海洋经济发展升温;另一方面,我省海洋资源环境承载着从未有过的巨大压力,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这就要求我们科学用海、规范用海、依法管海,努力提高海洋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一是积极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大局。要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坚持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保护优先的原则,执行从严从紧的海域审批政策,把好建设用海“闸门”,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保证重点,合理用海,既要保护好海洋资源环境,又要为沿海经济发展提供建设用海保障。

二是坚持科学管海用海。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防止管理随意性,维护区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搞好全省海岸线普查,摸清家底,科学编制全省海岸保护和利用规划,加快制定海域使用规划、海洋环境保护、海岛利用规划,进一步促进海洋开发利用转到科学、合理、有序上来。加强海域使用动态监控,依法对违法建设项目用海进行治理整顿,规范用海秩序。要尽快完成海域勘界工作,这是今年海洋管理工作的一项硬性任务,必须努力完成,省里负责勘定的7条市际界线已勘定6条,沿海市负责的27条县际界线已勘定25条,希望有关市县积极配合,尽快完成。

三是积极推进海洋生态安全和平安渔业建设。安全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生态安全和渔业生产安全工作。在海洋生态安全方面,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海洋生态环境分类管理和海洋环境准入制度,切实把好海洋工程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评关。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抓好海水养殖、海洋石油钻探、各类船舶、港口等海洋开发活动的污染防治,最大限度降低海洋自身污染。要建设和管理好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区,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依法确立生态补偿依据和标准。在渔业安全管理方面,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对渔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一如既往地重视平安渔业建设,加快建立海洋渔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快速反应机制,健全防灾救灾体系,完善渔业安全法规制度,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推行安全生产目标化管理,抓基层、打基础,将安全措施落实到船、落实到人,逐步建立政府统一领导、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安全监督机构依法监管、渔业生产企业和渔船船东全面负责,渔民群众参与监督的安全生产新格局。要切实搞好渔业安全教育与培训,向渔民广泛宣传渔业安全生产知识。争取到“十一五”末,全省建成指挥有力、职责分明、规范有序、功能齐全的渔业灾害救助体系,确保渔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渔业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高度重视,切实把加快现代渔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各级政府要将加快现代渔业发展放在当地经济发展的全局中统筹谋划,尽快制定完善渔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政策;在出台重大改革措施时,要切实维护渔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安排资金项目时,要注重考虑渔业发展要求;在考核政绩时,要把渔业发展成效作为检验一个地方领导班子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

(二)加大投入,增强对现代渔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渔业是一个高投入、高收益的产业。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融资新机制,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商业资本和外资参与渔业资源开发。今后一段时间,省里将加大投入,重点扶持健康养殖业、标准化池塘改造和渔业资源修复。各级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更多地向这方面倾斜,逐步形成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要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在渔民减负、减船转产、民营经济发展、吸引外资等方面搞好研究,制定落实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为渔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