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54:10
序论:在您撰写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生态地质环境建设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是小城镇建设中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是保证农村小城镇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之一。小城镇建设中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农村小城镇的空间狭窄,灾害一旦发生,损失严重,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严重制约了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阻碍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主要地质灾害发生机理概述
1、崩塌
崩塌主要发生在地形起伏大,高差大、地形切割剧烈的山地、丘陵等山区中。崩塌是指岩体、土体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离开母体发生急剧的倾落运动。崩塌现象在我国西部山区极为普遍,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物以及道路交通造成严重损坏,其形成机理是:应力在卸荷作用下重新分布后,在边坡卸荷区内高陡边坡形成张拉张裂缝,和其它裂隙和结构面进行组合,逐步贯通进而形成危岩体;危岩体在外力触发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翻滚、坠滑,散堆于坡脚。
2、滑坡
滑坡是指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是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之一。滑坡对我国村镇的人民生命财产、牲畜、建筑物、农田、森林、道路、水利水电设施等均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一般来讲,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是产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具有松散土层、碎石土、风化壳和半成岩土层的斜坡抗剪强度低,容易产生变形面下滑,发生滑坡。同时降雨对滑坡的诱发作用很大。滑坡种类繁多,对于不同的滑坡,其初始条件、滑坡成因及滑动表象是多种多样的。
3、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松散碎屑物质被暴雨或积雪、冰川消融水所饱和,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沟谷流动的一种特殊洪流。泥石流往往发生突然,来势凶猛,对村镇人民造成的损失很大。泥石流的发生于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固体物质被暴雨、积雪冰川融水所浸透饱和,稳定性降低,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演斜坡或沟谷流动。由此可见,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三方面: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4、洪水
洪水的发生大多是由于暴雨形成,一段时间的较大的降雨量和降雨强度造成大量雨水聚入河中,径流量过大超过河槽的泄洪能力因而造成洪水。对村镇而言,洪水来临时,大部分农田受淹、阻断交通、村镇基础设施、水利工程设施遭到破坏,人员伤亡、村民自建房屋倒塌,病菌滋生、引发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村镇居民的自建房屋在整体性、地基及基础、选址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有的房屋建靠近江、河、湖(水库)、沟切割附近,这些区域容易汇集降雨形成地表水流。当在洪水的冲刷、浸泡及波浪打击的多种作用下时,村民自建房屋不能抵御、导致抗洪能力差。
二、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1、高度重视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种人类工程活动呈现明显增强的趋势,人类工程活动已成为区内地质灾害的直接诱因和巨大驱动力,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己经是毋容置疑的要事。如何进行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首先要有一个科学、全面、细致的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期、分区、分类地指导本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2、整顿和清理危窑
乡村的窑洞现在大部分居住着老弱病残和智障人员,这些人无经济能力,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差,所以,应对所有危险地段的窑洞进行清理,属外来人员租住的劝其重新选择安全地段另租他房;或给以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危窑的外租,乡村应结合新农村建设,给予一定的补贴,逐步使居住在危窑险地的居民渐渐退出。以减少地质灾害的损失。
3、应急搬迁避让新址
应急搬迁避让是减少农村地质灾害损失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但是,由于以往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常常出现从一个隐患点搬迁到另一个隐患点上的现象,仍没有避开地质灾害的威胁,亦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地质灾害应急搬迁避让新址的选择目的就是为了杜绝这一现象的重演。地质灾害应急搬迁避让新址可以从区域上和点上两个方面来研究:区域上主要是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搬迁避让新址工程地质区划,编制搬迁场址建议分布图,划分出适宜、基本适宜区作为建设新址的区域,为搬迁避让和应急搬迁避让提供宏观依据;点上主要是根据调查结果,遴选出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大的点,针对灾害点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应急搬迁避让的新址,为该点搬迁避让和应急搬迁避让提供点上依一据。
4、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提高群众减灾防灾意识,依靠群众建立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是我国农村减灾防灾中最为有效的方法。应继续重视开展电视、广播、黑板报、张贴画、集中授课、下乡指导、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提高群众减灾防灾意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建立群测群防网络系统。对已经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安排专人监测,对监测人员进行必要的监测和防灾知识培训,制定紧急避险和财产转移防灾预案,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结语
对农村地质灾害问题的研究不仅关系的农村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在目前的地质灾害研究领域对农村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因此笔者对农村的地质灾害和防灾减灾措施的探讨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段永侯.我国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J].第四纪研究,1999(3).
[2]骆银辉,胡斌,朱荣华等.崩塌的形成机理与防治方法[J].西部探矿工程,2008.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概述
近年来由于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多,各种灾害类型明显增加,分布面积不断扩大,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很大的一部分,每年造成人员伤亡数以千计。地质灾害给我国许多地区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地质灾害点(段)防治措施
2.1避让措施.
对已发生的直接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点(段),建议采取避让措施。
2.2生物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是利用农业或者林业的技术,对沟域内泥石流的产生提供大量固体物质的陡坡耕地、荒坡、荒地进行相应的改造,以控制泥石流的面蚀作用和水土流失强度,减少泥石流的固体物质的来源,同时能也起到调节或削减地表径流,阻滞在沟道中形成大的洪峰,从而抑制泥石流的产生和发展。
2.3工程措施
2.3.1滑坡地质灾害工程防治措施。
对滑坡地质灾害工程主要措施为:a.排水治理工程排除滑坡体以外的地表水,防止滑体充水、饱水,以拦截和旁引为原则,具体做法是在滑坡体坡顶处设置一条环形截水沟,拦截旁引地表径流,不使地表水流入滑坡范围之内。另外,采用浆砌石修建路基排水沟,防止滑坡体充水,降低滑坡驱动力。b.抗滑锚固工程根据滑坡的规模、成因、形态、深度及施工条件等因素,设置支挡构筑物,在滑坡体前缘(路基)设计施工抗滑桩,垂直滑坡轴方向布置,增大抗滑力,阻止其滑动,以保证路基稳固和交通安全。采用坡脚修建挡土墙、坡面恢复植被等综合治理措施。
2.3.2崩塌地质灾害工程防治措施。
危岩体进行彻底根治消除,并修建挡石墙或护坡,以防止斜坡岩体剥落。对规模不大的崩塌点、段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人工削坡、清除危岩体或修筑拦石栅栏、挡墙及柔性防护等工程。
2.3.3泥石流地质灾害工程防治措施。
针对被保护目标性质和重要性,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对泥石流进行抑止、疏导等措施,以求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和节省投资。对于防治泥石流,常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比用单一措施更为有效。a.拦截排导工程流通区、堆积区修筑排导槽、导流堤、拦截坝,拦截泥石流进入村屯,排导泥石流进行下泄。修建长挡墙修建跌水缓冲坝,在泥石流沟口修建排导槽,有效拦截疏导泥石流。b.固坡工程在泥石流沟域松散固体物质分布区,修建梯级谷坊工程,调节沟道纵比降以削减泥石流流量,以面蚀为主的荒坡等分散物源,采用农林措施固坡。
2.4监测预警措施。
监测预警措施是对稳定性差、危险性大的灾害点及潜在灾害点布置监测工作。对目前危险性特别突出的泥石流等进行预警工程。特别是汛期要根据降雨情况和监测结果做出适时预警预报及撤离工作。
3群测群防网络建设与运行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三级监测网络。一级监测为市级监测网,由分管该项工作的市长负责,市国土资源局主持日常工作;二级监测网为乡镇监测网,由分管该项工作的乡(镇)长负责;三级监测网为村级监测网,由村长直接负责该村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并指派专人进行灾害点的监测工作。
3.1监测网的重要职责。
市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一级网):a.负责市境内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报和预警;b.建立市级群测群防监测站,进行多种手段的综合监测:进行灾害应急调查、应急监测、抢险救灾;c.负责该市的监测系统、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以及群测群防的技术指导和管理、群测群防的信息管理,成为群专结合组成的监测预警系统的纽带。乡镇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二级网):a.负责该乡镇地域内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b.其监测手段是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巡查和简易监测,并做好记录、上报等工作;c.协助上级监测机构做好本地区内重点地质灾害体监测预警;d.领导辖区内各村的群测群防工作,做好地质灾害发生的短期临灾前兆宣传和自救工作。村组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三级网):a.负责该村组地域内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b.其监测手段是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巡查和简易监测,并做好记录、上报等工作;c.地质灾害预警的自救指导。
3.2监测点选定原则。
a.危险性大、稳定性差、成灾概率高、灾情严重的;b.对集镇、村庄、工矿及重要居民点人民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c.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d.威胁公路、铁路、航道等重要生命线工程的;e.威胁重大基础建设工程的。
3.3监测点的建设。
a.监测范围确定:除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本身的变形迹象进行监测外,还应把灾害点威胁的对象和可能成灾的范围,纳入监测范围。b.地质灾害监测方式:对地质灾害点,建立以简易监测为主,结合宏观地面变形观察。以定期巡视和汛期强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期巡视一般为半月或每月进行一次,汛期强化监测根据降雨强度,每天或24小时值班监测。
3.4监测网点的管理与运行。
a.监测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被监测的质灾害隐患点所在的乡镇、村和有关单位为监测责任人,在他们的领导下,成立监测小组,监测小组由受危害、威胁的居民点或有关单位的群测人员组成。b.建立起岗位责任制,市、乡、镇、村应逐级签订责任书。c.宣传与培训。采取由市国土资源部门组织乡、镇,甚至村级领导进行调查与培训,一方面了解各乡镇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危害,另一方面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与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另外在现场调查时,对危险性较大的灾害点周围的群众进行监测和应急处理措施等知识的宣传,教会监测责任人,监测小组成员和群众,如何监测、如何判断灾害可能发生的各种迹象和灾情速报及有关应急防灾救灾的方法。d.监测信息反馈与处理:市国土资源主管行政部门负责监测资料与信息反馈的收集汇总,上报到上级主管部门,由其将上报的资料与信息录入省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进行趋势分析,同时对下一步监测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3.5地质灾害险情的应急处理
经监测有重大险情发生时,市乡镇村级政府和有关单位应立即采取应急防灾减灾措施,同时应立即报告给省、市政府及国土资源厅主管部门,届时将派出专业人员赴现场协助监测和指导防灾救灾工作。
4结论
地质灾害的防治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生命财产的损失,所以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环境公报[J].2005.
[2]柳源.中国地质灾害(以崩、滑、流为主)危险性分析与区划[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1).
[3]李媛,孟晖,董颖等.中国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特征[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2).
[4]殷跃平,柳源.中国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一对国际减灾十年活动(l990—2000)的思索[J].工程地质学报,2000,增刊.
[5]罗元华,张梁,张业成.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关键词:广东省;信宜市;地质灾害特征;防治对策
信宜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是山区市,以陆路交通为主,主要由公路和铁路网络组成。信宜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的中山、低山、丘陵地区,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工程地质和地质构造等地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地质灾害易发,本文对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并提出防治对策,对以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地质特征
1.1地形地貌。信宜市的地貌形态与构造、地层、岩性等特征有关,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结果,地貌按成因主要分为构造侵蚀、构造剥蚀、溶蚀堆积侵、蚀堆积四种成因类型。
1.2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境内地层岩性主要是前震旦系云开群微粒石英岩、石英云母片岩、变质粉砂岩,其次为泥盆系、白垩系、三叠系地层均呈小面积或零星分布。境内岩浆岩分布广泛,以侵入岩为主,岩性以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为主。混合岩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南部,西北部也有小面积分布。境内褶皱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其轴向以北西向为主,延伸长度一般为17km~30km,宽6km~12km。主要褶皱有罗磨向斜、旱坪向斜、石挞背斜和扶曹向斜。断裂构造总体走向为北东方向,该方向断层规模大,延伸长度也大,境内断裂构造主要有北界—安莪断裂、贵子—朱砂断裂、信宜—廉江断裂、贵子—罗镜断裂、清水断裂、运塘—三渥排断裂。
1.3岩土体类型。根据调查区岩土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并结合实际情况,将区内的岩土划分为5种类型的工程地质岩组:松散岩类岩组(Ⅰ);层状较硬碎屑岩组(Ⅱ);层状较软变质岩组(Ⅲ);层状强岩溶化硬碳酸盐类岩组(Ⅳ);块状坚硬岩组(Ⅴ)。
1.4工程地质性质。五种类型的工程地质岩组,其特征如下:(1)松散岩类岩组(Ⅰ)。分布于东江河、西江河河谷阶地及北界镇、水口镇等地,为第四系砂、砂砾和粘土。砂性土结构松散、透水性强。粘性土具塑性和压缩性,一般不透水,岩性变化较大,承载力较低,一般可作为低层工业、民用建筑的地基持力层。(2)层状较硬碎屑岩组(Ⅱ)。主要为泥盆系桂头群(包括老虎头组、杨溪组)。岩性为石英砂岩、砂砾岩、含砾砂岩、细砂岩等。主要分布于测区北部贵子镇、茶山镇。砂岩力学强度较高,为较好的工程地基持力层。(3)层状较软变质岩组(Ⅲ)。主要为白垩系砾岩、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夹砾岩、钙质粉砂岩,前震旦系云母石英片岩、变质粉砂岩等。主要分布于新宝、平塘、茶山、贵子、朱砂镇。力学强度低,抗风化能力稍差,岩石风化强烈,大型工程的基础宜进入微风化层内。(4)层状强岩溶化硬碳酸盐类岩组(Ⅳ)。主要为泥盆系东岗岭组泥灰岩、灰岩,分布在贵子镇,出露面积仅2.6km2,硬脆,和覆盖型都有,岩溶较发育,富含水,易塌陷,抗压强度为52000kPa。(5)块状坚硬岩组(Ⅴ)。主要为印支、燕山各时期的岩浆岩,岩性为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小部分古生代、元古代的混合岩。主要分布于合水、思贺、怀乡、茶山、大成等镇。岩石致密坚硬,力学强度高,为良好的工程地基持力层。
1.5水文地质特征。依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含水层水理性质以及水力特征,调查区的地下水可划分成三种类型: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动态变化速度较快,幅度较大,受降水控制,一般雨季水位埋深浅,旱季深。基岩裂隙水的动态变化一般不稳定,部分较稳定,枯、洪期泉流量变化大,变幅1~5倍,许多泉水久旱即断流。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其次为地表水补给,岩溶水的补给主要是通过洼地、漏斗、溶洞和裂隙等渗入地下。碳酸盐岩地区地下水位变化速度快、幅度大,变化幅度1~10倍。
2.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2.1滑坡。调查发现信宜市滑坡地质灾害点共224个,按规模分级:大型2处,中型48个,小型174处。滑坡平面形态以不规则居多,共有80处,占总数的35.7%,半圆、舌形次之;剖面形态以直线形为主,共108处,占总数的48.2%,凹形次之,共76处,占总数的33.9%;滑坡坡度多数在40°~50°,共99处,占总数44.2%,其次为30°~40°,共64处,占总数28.6%;滑坡体厚度一般在0m~3m的厚度范围内,共209处,占总数的93.3%;从构成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分析,主要为土质滑坡,共209处,占总数的93.3%。另外,滑坡地下水埋藏较浅、后缘变形较明显、裂缝以及坡面植被倾斜、前缘微型土体崩塌多见。滑坡主要诱发的自然因素以暴雨、长时间连续降雨为主,人为因素大多数由人工坡后加载、坡脚开挖,以及生活用水排向地表引发。
2.2崩塌。调查发现崩塌地质灾害506个,按规模分级,大型11处,中型188处,小型282处,微型25处。崩塌一般发生在坡高为5m~10m的斜坡上,共335处,占总数的66.2%;斜坡坡度一般为50°~70°,共380个,占总数的75.1%;崩塌体厚度一般为0m~2m,共394个,占总数的77.9%;从构成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分析,主要为土质崩塌,共478个,占总数的94.5%。另外,调查区崩塌地质灾害斜坡形态多呈直线型,坡面多为状,无任何防护措施。土质崩塌一般发生在强降雨的情况下,组成斜坡的土体吸水饱和导致崩落;岩质崩塌一般发生在顺向坡,且斜坡倾角较大,裂隙发育,裂隙面充填较多泥质,遇到强降雨,雨水通过裂隙面渗入软化泥质充填,易导致崩塌灾害发生。
2.3泥石流。调查区发现泥石流地质灾害共6个,按规模分级,中型3个,小型3个。根据泥石流形成的原因不同,调查区泥石流可分为矿山开采区和自然山体滑坡、崩塌区两种类型。一是矿山开采区,该类型泥石流灾害点有2处。二是自然山体滑坡、崩塌区,该类型泥石流灾害点有4处。
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针对调查区地质环境条件以及本区地少人多、人工削坡较为普遍、不稳定斜坡广泛分布的现状,根据研究的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为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重要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场地选择,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建议以及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措施。
3.1建设用地的选择。信宜市的地形复杂,地势变化多端,环境地质条件差,部分乡村的建设场地比较狭窄,建设用地场址的选择第一要考虑的是场地斜坡的稳定性问题,通过综合分析与对比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基础上,还要再进一步考虑附近斜坡所处的地质结构、坡体形态和地下水的活动等因素,综合分析选定工程场址。
(1)坡体地质结构。斜坡变形破坏的方式和软弱结构面的位置是由斜坡的地质结构决定,斜坡的地质结构对滑动面位置也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建设用地的场址应选择在坡体地质结构稳定的地段。
(2)坡体形态。建设用地场址应选择在凹型和阶梯型坡反向类斜坡附近,尽可能远离直线型与凸起型顺向类斜坡,坡度以小于30°为最好。
(3)地下水活动。地下水活动改变了坡体的应力状态,对斜坡的稳定性形成明显影响。建设用地场址选择时应该调查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地下水活动和其产生的不利影响,尽可能的避开节理、裂隙、地下水活动强烈等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地段。
3.2边坡设计。选择好的建设场地,如果附近的斜坡不能满足稳定性要求或者风险比较大的时候,应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不管是对没有严重变形和破坏的斜坡进行预防,还是对已经有了严重变形和破坏的斜坡进行治理,都与边坡设计问题相关。
(1)防水措施。防水措施能够根据工程的重要性综合选用堵截措施、引水措施与疏排措施。堵截措施是对已经有的节理、裂隙等渗水通道进行回填、夯实,堵截地表水汇集灌入。这种方式是防水措施中的首选方法,特别是对于新出现的险情,乡村居民点附近的隐患点,在实施别的措施之前,应首先采取堵截的方法防止地表水汇集灌入。引水措施就是修筑截水沟、槽以及排水沟,及时将地表水及泉水排走,减少停滞下渗的机会。此种方法是本地区防治地质灾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应做到沟、槽切实不漏水,而且要设计检漏的措施。疏排措施一般是指在水库、淤地坝附近的建设时,因为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对斜坡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必要时候可以采取疏排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
(2)加强人工边坡稳定性的措施。该措施是通过削坡、减荷措施,使斜坡的高度降低,坡度减小,是防治地质灾害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影响边坡稳定的原因很多,而且比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坡型、坡比、地质结构和自然因素等。进行边坡设计时,地质结构和自然因素一般已经确定,可以设计的因素主要是坡型和坡比,要做到既要边坡安全,又要节省工程量,选择合理的坡型和坡比是边坡设计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广东省区域地质志[M],地质出版社,1988.
[2]门玉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M],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一、地质灾害现状
二、地质灾害的成因我县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较复杂,总体上表现在地质条件、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三方面。1、地质条件我县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寒武系杷榔组和志留地层,即砂质、泥质页岩及薄层砂岩、泥岩,该类岩层上部和下部均为厚度大、岩性较硬的灰岩或白云岩,抗风化能力强;而该类砂岩、页岩或泥岩硬度小,极易被风化,长期下来,形成相对较平缓的地形,并附着较厚的碎屑物和坡积物,在山区坡度较大地区,受暴雨影响,极易诱发滑坡。我县90%的地质灾害均发生在这类岩层。2、自然条件我县属典型山区县,山高坡陡,不少村民就居住在坡度为30度—40度的山坡上、坡脚下或陡坎下。加之我县雨水充沛,年降雨量一般在1400mm左右,若连续降雨在130mm以上或每小时降雨量达100mm以上时,极易形成滑坡或局部崩塌。3、人为因素主要是因修公路、开砂石场及村民挖宅基地而引起的。这些地方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自然坡度的稳定性,增加了自然坡度的临空面,从而形成崩塌和滑坡隐患,一旦条件成熟,极易整体下滑或崩塌。这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很难准确预测,使人防不胜防。
三、当前防灾存在的问题我县对地质防灾工作历来是十分重视的,成立了地质防灾领导小组,编制了《地质防灾预案》,确定了重要地质灾害点,明确了各乡镇责任人和联络员,制定了《地质防灾责任制》、《动态巡查制》和《24小时值班制度》;做到了及时报告,迅速处理,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今年虽发生多起地质灾害,但无人员伤亡事故。然纵观全局,我县地质防灾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1、地质条件差,地灾隐患面大。寒武系杷榔组和志留系地层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层。我县有20%的地区有该类地层分布,由于该类岩石硬度小,村民建房大多选择这类容易平整宅基地的地层,而这类岩层一旦稳定性被破坏,增加了临空面,极易形成危害较大的滑坡或崩塌。另外,该类岩层内夹中原层砂岩,沿硬岩层容易形成滑动面,在地下水作用下,摩擦力减少,容易形成规模较大滑坡。如xxx镇xx村滑坡、xxx镇xxx滑坡、xx乡xx村滑坡等均属这类地层形成。2、通讯条件差,交通闭塞,信息传播和抗灾救灾工作很难及时到位。由于我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大多在交通较为闭塞、通讯设施较为落后的山区,天气预报情况和上级有关指示精神无法快速、准确地传达到各隐患点或灾害点上,给防灾抗灾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1.1地形地貌汉台区境秦岭南麓316国道沿线为中低山地貌,褒河由北向南通过,主河及其支沟老丈沟、沙河沟、蒋家沟、潘家河、沥水沟呈“V”字型沟谷,切割深度大,一般在200~400m,山坡陡峻,坡度角一般在35°~50°之间,山背狭长,陡坡处基岩,缓坡处残坡积土覆盖。区内植被较发育,但在人类活动强烈的地区,如316国道沿线或矿山开采区植被欠发育。
1.2地层岩性国道沿线出露震旦系和寒武系地层,第四系地层广布于地表。震旦系地层分布于老庄基—土罐子沟一带,呈NEE向展布,岩性为绢云绿泥石片岩、千枚岩夹灰岩;其余大部分区域为寒武系地层,与震旦系呈沉积不整合接触关系,受复式褶皱构造与震旦系呈南北向间隔出现,岩性主要为黑云母石英片岩、二母云石英片岩夹大理岩。分布于河道或沟道第四系物质为冲洪积物,斜坡体上为坡残积碎石土;汉台境万年桥附近316国道沿线两侧有万年桥花岗岩枝出露,属印支期中粒花岗岩,岩石块状构造,侵入于寒武系地层中。
1.3地质构造国道沿线位于扬子板块与秦岭板块结合带之秦岭板块之上,属康县—略阳—勉县华力西褶皱带。褶皱、断裂及次级节理裂隙构造发育。褶皱构造总体为轴向北东东的复式紧闭褶皱,可进一步分为沙河沟口次级向斜和老庄基次级背斜,地层倾角大,50°~80°,褶皱紧闭,轴面劈理发育。断层主要为次级顺层走向断层,规模较大的老丈沟断层展布于寒武系地层内部。
1.4岩土体类型地层岩性决定了区内岩土体类型。岩体主要为坚硬块状花岗岩类;较坚硬中厚层状碳酸盐类;较坚硬—较软黑云母石英片岩类、较软中浅变质岩类等;土体为坡残积碎石土和冲洪积粘性土等。
1.5人类工程活动国道沿线与地质灾害有关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有道路建设、矿产开发、削坡建房。(1)秦岭南麓汉台境316国道沿褒河左岸前行,工程建设对原始坡体进行了大面积的开挖、削坡,致使基岩边坡稳定性较差。另外,区内近年来通村公路基本建成,开挖的边坡大都没有防护,不稳定边坡在降水、自重作用下常常发生滑塌等。(2)汉台区矿产丰富,目前沿线正在开采矿种有石英矿、磷矿,涉及6个矿权。矿产资源矿的开发利用破坏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形成大量的弃渣,部分弃渣沿沟道散布,前缘未做有效的拦挡,成为泥石流隐患,一方面威胁矿山自身的安全,另一方面威胁下游耕地、国道的安全。(3)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北部中低山区削坡建房现象普遍存在,村民一般在屋后坡体前缘用石头码坎砌筑,不稳定边坡大都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区内降水充沛,坡体临时空失稳后,形成滑坡,威胁村民的安全。
2地质灾害类型
2.1地质灾害概况根据地质灾害详细调查,316国道沿线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图1、表1),其中崩塌数量最多,为23处;其次为滑坡13处;泥石流隐患4处。威胁最严重的灾害类型为崩塌。
2.2地质灾害类型
2.2.1崩塌316国道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原始坡体进行了开挖,大部分地段未进行工程治理,形成不稳定边坡,近乎直立或负坡,开挖地段植被覆盖率低,在各类诱发因素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崩塌。(1)分布特征崩塌是指受重力作用的岩土体从高陡边坡突然加速崩落或滚落(跳跃)的现象[3]。崩塌的往往突发性强、危害大,特别是在公路沿线频发。汉台境316国道沿线崩塌主要发育在褒河左岸斜坡体中上部,多因构造抬升、河流下切和人类工程活动相互作用形成陡崖,加之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在暴雨等作用下易形成崩塌,对道路的安全畅通造成极大隐患。另外公路边坡开挖形成的高陡斜坡,由于岩体差异风化,下部软弱岩层抗风化能力弱,形成凹岩型,使上部坚硬岩石突然失去支撑,在重力作用下,也易形成崩塌。316国道沿线共发育23处崩塌,均为岩质崩塌。其中,中型崩塌居多,共16处,占崩塌总数的69.6%,其余7处均为小型崩塌,占崩塌总数的30.4%。按稳定状态分,目前稳定性差的12处,其余11处为稳定性较差。(2)发育特征①斜坡类型通过调查分析,316国道沿线崩塌发育的坡面形态可分为三类:直立型、凹型和凸型,其中直立型和凸型属于正向类,而凹型属于负向类[4]。发育的23处崩塌中,直立型15处,占崩塌总数的65.2%;凹型5处,占21.7%;凸型3处,占崩塌总数的13.1%。②斜坡坡度斜坡的坡度是影响崩塌发育的一个重要的因子。23处崩塌坡度均大于60°(表2),随道地形坡度的增大,崩塌的数量也随之增多,当坡度达到80°~90°时,崩塌的数量达到10处,这主要是因为坡度变陡,临空面变大,岩土体内的应力就越集中于坡脚或软弱结构面部位,使边坡的稳定性大大降低,容易产生边坡变形破坏,崩塌发生的数量也就越多。③斜坡厚度崩塌厚度分布范围为1~5m,主要集中在3m和5m(见图2)。23处崩塌中有10处厚度约3m,8处厚度为5m,而厚度为1m和2m的崩塌个数分别为3处和2处。由此说明:汉台境秦岭南麓316国道沿线基岩理裂隙切割块体深度或厚度介于3~5m间。④斜坡坡高斜坡坡高也是影响崩塌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坡高不能改变斜坡应力分布状态,但随着坡高的增大,坡体内应力大小将发生变化。对316国道沿线发育的崩塌的坡高进行统计(见图3),由图3可以看出:坡高在10~20m区间的仅发育1处崩塌,占崩塌总数4.34%;而20~30m和30~40m这两个区间均发育崩塌9处,分别占崩塌总数39.13%,共占78.26%;40~50m区间内发育3处崩塌,占总数13.06%;坡高大于50m有崩塌1处,占崩塌总数4.34%。由此可知:崩塌主要发育在坡高为20~40m区间内,随着坡高的增大,崩塌的数量有所减少。⑤斜坡宽度崩塌宽度分布于50~400m间。宽度在100~150m的崩塌最多,有10处,占崩塌总数43.50%(见图4);其次是50~100m的有6处,占崩塌总数26.08%;200~250m的有4处,占崩塌总数17.40%;250~300m、300~350m和350~400m这三个区间内都仅发育崩塌灾害1处,分别占崩塌总数4.34%。由此可知:该段发育的崩塌宽度主要在50~150m之间。崩塌的宽度受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说明工程建设过程中边坡开挖的长度集中分布于50~150m间。⑥斜坡坡向斜坡坡向也是影响崩塌发育的一个因素。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表3)可以看出:发育于0°~90°坡向的崩塌数量1处,占崩塌总数的4.35%;发育于90°~180°坡向的崩塌数量6处,占崩塌总数的26.08%;发育于180°~270°坡向的崩塌最多,为12处,占崩塌总数的52.17%,而发育在270°~360°坡向的崩塌数量为4处,占17.40%。这里把90°~270°坡向的坡称为阳坡,把270°~90°坡向的坡称为阴坡,可以看出阳坡发育的18处崩塌数量远大于阴坡发育的5处崩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朝向的不同,山坡的气候和温差可能存在差异变化等。阳坡比阴坡受日照时间长,气温与岩土体温度在白天的温度比较高,所以在同等条件下,阳坡的昼夜温差比阴坡大,同时阳坡一般都是人类居住地,工程活动比较强烈,这也是造成阳坡崩塌灾害发育的原因。
2.2.2滑坡汉台境秦岭南麓316国道位于中低山区,第四系坡残积层广布,厚度一般3~5m,下伏寒武系和震旦系片岩灰岩,由于地形陡峻,汛期土岩接触面含水量较大,在自重作用下发生滑动,个别地段由于国道或通村公路建设开挖,坡脚临空失稳,上覆土体发生滑动。滑坡一般顺坡向长20~50m,垂直于坡向宽度60~100m,厚度与坡积层等厚,一般3~5m,滑坡后壁周界不清,拉张裂缝大都断续出露,长度、深度、宽度不等,滑体上常见粒径不等的块石散布,前缘剪出口附近可见地下水呈点滴状渗出。316国道沿线共发育13处滑坡,均为残坡积层滑坡。小型滑坡9处,中型滑坡4处;按稳定状态分,稳定性差5处,其余8处稳定性较差。
2.2.3泥石流316国道沿线沟谷为褒河水系,其支沟为“V”字型沟谷,沟谷纵坡降大,两岸谷坡坡度较陡,开采石英矿在沟脑形成大量废渣,具备泥石流的形成物源和地形条件,在降水作用下发生泥石流灾害,冲洪积物所到之处如有重要设施必致灾,即对老316国道已造成影响。有些泥石流沟短,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界线不清,冲洪积物沿整个沟道散布,最终堆积于褒河支沟潘家河内;而有些泥石流沟较长,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界线可辨,如大东沟和小东沟泥石流隐患,形成区位于沟脑的矿区集中开采区,如图4所示,废渣规模较大,流通区位于沟的中游,狭窄且长,下游主沟与支沟交汇处为堆积区,对316国道和耕地形成威胁。综上,316国道沿线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崩塌以中型基岩为主,稳定性较差;滑坡以小型残坡积层滑坡为主,稳定性较差;泥石流以小型中~低沟谷型泥石流为主。
3地质灾害成因
汉台区地质灾害多分布在公路、居民区、矿山企业附近,而人口稀少的高山或深山处,地质灾害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这种分布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地质灾害的发生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密不可分,人类活动往往使已经应力平衡的坡体发生应力集中和应力重分布现象,必然导致稳定的坡体向不稳定状态发展,从而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316国道沿线灾害多发的原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3.1陡峻的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前提316国道地貌单元为中低山区,“V”字形沟谷发育,切割深度大,一般在200~400m,山坡陡峻,坡度角一般在35°~50°之间,山背狭长,陡坡处基岩,缓坡处残坡积土覆盖,植被较发育,一般在人类活动强的地区,地形坡度较大,植被欠发育,在降雨充沛时上覆松散层易沿下伏基岩面发生滑动;在坡脚遭开挖的中上部地段,因存在临空面易发生崩塌灾害;而在深切的沟谷中且上游有采矿活动的可能形成泥石流。316国道沿线地质灾害均与这些地形地貌条件有关,因此陡峻的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前提。
3.2地层岩性及其岩土体是地质灾害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现场调查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316国道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构造活动强烈、岩性软弱、岩体破碎的顺向结构边坡的千枚岩、片岩地层中。尤其在316国道沿线地质灾害高发段,由于修路、人工开挖切坡形成具有一定高度差的临空面,导致边坡体内的应力差异及应力重分布,造成局部应力超过岩体自稳条件,发生边坡失稳破坏。而这个区域出露的主要是寒武系和震旦系软弱变质岩,变质岩体结构由于在岩浆岩和沉积岩,甚至是原有变质岩的基础上经历了高温、高压下的变质-变形过程[5],形成了定向的劈理结构,并且在形成后还不断受构造活动改造,以至于岩体相对比较破碎,体内存在大量的节理裂隙,岩体内结构面极为发育,使其强度降低,表层岩体在雨水、温度等影响下易发生风化,边坡内、外岩体的风化程度和岩体力学性质也存在较大差异,当风化层不能满足自身稳定时也会出现失稳,发生崩滑现象;而316国道沿线灾害发生不仅具有发生数量多、范围广的特点,而且具有连带性,如316国道周边崩塌群,主要是由于一定范围内的边坡结构、地质条件、应力分布基本相同,加之已滑(崩)边坡对相邻边坡不但起不到支撑作用,反而会产生向下拖拽等不良影响,所以地质灾害易成群、成片发育。根据区内地质灾害点的岩性分析,316国道沿线崩塌堆积体除有2处灾点发生在万年桥附近的花岗岩出露区外,其他多为坚硬—较软黑云母石英片岩类。由此可见,地层岩性及其岩土体是地质灾害发生的物质基础。
3.3降水、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发因素降水是316国道沿线各类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大气降水尤其连阴雨季,遇残坡积层下渗在土岩接触面形成浸润面,进而产生滑坡;当遇暴雨时段时,雨水在地表形成汇水,对表层浸润冲刷,在动水压力的作用下产生崩滑,而深切沟谷中上游废渣在遇暴雨后易形成集水盆地向下游倾泻形成泥石流。因此每年汛期,316国道沿线地质灾害频发。地震本身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灾害,而且还可以诱发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6]。而地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主要是[7]:①直接破坏公路设施;②地震的发生使得坡体裂隙增多,对灾害的发生起到加速的作用。本次调查表明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对本区的影响较严重,导致本区域山体松动、岩体破碎[8],造成多处滑坡活动加剧,出现新的裂缝等现象,部分房屋开裂,地质灾害易发。人类工程活动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或正在改变)区域地质环境,已经成为地壳表面(含浅部)不可忽视的巨大营力,而各种地质灾害是人为营力反馈效应的直接体现[9]。316国道沿线沟谷与两侧斜坡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如褒河左岸及其主要支沟老丈沟左岸、沙河沟右岸、蒋家沟左右岸、潘家河左岸、沥水沟左岸等切坡建房、斩坡修路等人类活动强烈,削坡挖脚,一方面改变坡形和坡角,使斜坡应力重分布并出现应力集中;另一方面,坡脚开挖,使坡体前缘临空,同时边坡开挖时,采用不合理爆破方式,使得岩体结构破碎,地质环境恶化,从而导致斜坡的变形与破坏,易产生崩滑灾害,另外公路上车辆运输对坡体也起到一定的振动作用,也加剧了灾害的发生;另外采矿活动为泥石流的了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源。316国道沿线发育的地质灾害皆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
4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和防治对策
4.1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研究316国道沿线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成因型等,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便提前防范,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地质灾害防治之根本[10]。316国道沿线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为:夏秋季节因降雨集中,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的概率增大,而冬春季节因降雨量较少,灾害发生的概率较小;非雨季过往车辆较多,震动对沿线的危岩体有一定的影响,崩塌发生的概率较大;阳坡比阴坡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较大。公路沿线应禁止开挖、采矿等有人类工程活动,从诱发因素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4.2防治对策地质灾害的防治应本着“以防为主、避让与防治相结合”的原则,掌握时机,及早治理,强调灾前以防为主,而不是等灾害发生以后再治[11],目标是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实现因灾伤亡人数减少[12],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保证现行公路的安全运行等。316国道沿线地质灾害的防治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阻止地质灾害作用与受灾对象相遇,即避绕措施[13];致灾地质作用的防治,即防止灾害发生、减少其灾害损失,进行工程治理。
4.2.1监测预警地质灾害防治相关部门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1)对已经发现的地质灾害点和不稳定边坡,建立地质灾害避险工作明白卡,落实监测人、责任人、监测方法及监测时间、防抢撤预案等,发现灾险情即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2)对崩塌、滑坡灾害重点监测后缘裂缝和前缘是否有小崩小落现象,如K2191km+800m处(河东店镇麻坪寺村)麻坪寺崩塌目前后缘山体上仍有一条4m多长、30cm宽、2m深的裂缝,汛期雨水入渗贯通裂缝后,很有可能再次发生灾险情。对类似的地质灾害要落实“汛前排查、汛中检查、汛后核查”制度;对沿线泥石流隐患的采矿活动应限制开采,已经形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按相关的制度加强恢复治理[14],防患于未然,进一步开展气象预警等[15]。(3)立警示牌对地质灾害危险情大的区域,不能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的,分段立警示牌,提醒过往行人及车辆注意安全。
4.2.2搬迁避让[16]尽可能避免致灾体与受灾对象相遇,主要方法是搬迁与避让。(1)对国道坡脚附近的村民,如平安村三组王二湾滑坡等坡脚的村民,应结合陕南移民搬迁政策[17]尽快实施搬迁避让。(2)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尤其是在汛期,前期降水量充沛时,沿线坡脚如有规模不等的松散堆积体,应采取两端禁止通行或绕行。
4.2.3工程治理沿线地质灾害和工程地质问题类型多,成因复杂。针对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特征,采取不同的工程防治措施。(1)崩塌的防治措施对于表层岩体破碎且容易发生坠落的高陡边坡地段,应对其表层破碎物质进行清理,边坡削方减载后利于坡体的稳定;对节理裂隙发育且危岩体相对较大,或者存在负地形的高陡边坡地段,应对坡面进行防护,坡面防护是保护坡体不受水软化的重要措施[18],如安装柔性防护网等。同时,应在危岩区域外侧修建截排水沟,将地表水和地下水排出崩塌危岩区以外。(2)滑坡的防治措施在滑坡的后缘设置截水沟,在前缘和两侧设置排水沟,减小或者消除地表水诱发滑坡的可能;316国道沿线滑坡为残坡积层滑坡,对于中小型滑坡实行削方减载,使坡体趋于稳定;对于滑动面积较大、危害较多的大型滑坡,先清理坡体的残坡积层,然后设置抗滑桩、修筑挡墙、格构加植被防护等。(3)泥石流的防治措施316国道沿线4处泥石流均为采矿弃渣引发。建议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规范沿线的采矿活动,限制地表开采,已经形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加强恢复治理;同时矿产开发应遵循“谁开发谁治理”的原则,对废渣的堆放提出严格的治理要求;对已存在于沟内的废渣必须进行有效的拦挡;从治理泥石流的长远角度考虑,工程措施应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目前,316国道运行多年以来,地质灾害频发,公路管理门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在部分危险地段已经设立警示牌,不稳定的崩塌、滑坡边坡已经采取了不同的治理工程。由于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地质灾害防治的压力尤其汛期十分严峻,新近增加的隐患地段应尽快实施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保证过往车辆和行人的安全,确保316国道南北大通道时刻畅通,促进我国南北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5结论
[关键词]地质灾害现状防治
我县位于青海省的东部门户,全县总面积1893.82平方公里,全县共有八镇,十四个乡政府,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又是地质灾害高发区,每年汛期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生民财产安全。因此,认清我县地质灾害现状,正确处理现实条件下地质灾害防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是各级领导和社会公民面临的新任务,也是实现社会稳定,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先决条件。
一、我县地质现状
2001年省水堪院派专家对我县地质灾害情况进行了区划与调查,共查处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63处。2004年我局对109国道泥石流做了调查,发现泥石流隐患点2处。2005年因峡门地区突降暴雨,发现2处滑坡隐患。目前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7处,涉及全县18个乡镇,47个行政村,其中滑坡49处,泥石流15处,崩塌3处,重大地质灾害点达8处,主要分布在官亭镇,杏儿乡,隆治乡,新民乡,巴州镇,李二卜镇,古山镇等7个乡镇,10个行政村、263户,2728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受到危机。
二、地质灾害的成因
我县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总体上表现在地质条件、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三个方面。
1.地质条件。我县地质灾害多发生在侵蚀剥离避低山丘陵区,依据其成因和形成机制,分为黄土丘陵、洋山剥离丘陵:(1)黄土丘陵:分布于黄河湟水河两岸VI阶级以上地带,顶级为风级及黄土状况,一般海拔在24002500米,切割深度为200—500米,沟岸壁陡横断面为V型坡面上落水洞屡见不鲜是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区,在沟底可见红色碎销岩出露。(2)浅山剥蝕丘陵,分布在黄土丘陵与山丘之间过渡地带,多由第三系红层构成,局部上覆冰水堆积的卵、砾石层海拔在24002500米。红层表面部分风化强烈,也是我县地质灾害最为集中的区域,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
2.自然条件。我县属典型的山区县,山高坡陡,不少村民就居住在坡度为30—40度的山坡上、破脚下或陡砍下,如果受暴雨影响,极易形成滑坡或崩塌。
3.人为因素。主要因修公路,修水库,开砂取矿及村民挖宅基地而引起的,这些地方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程度的稳定性,增加了自然坡度的临空面,从而形成了崩塌和滑坡隐患,一旦条件成熟,极易整体下滑或崩塌,这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很难预料,是人防不胜防。
三、当前防灾存在的问题
我县对地质灾害工作是十分重视的,成立了地质灾害防灾领导小组,编制了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确定了重要地质灾害点,明确了各乡(镇)责任人,制定了地质灾害责任制、动态巡查制和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这几年虽发生了多次地质灾害,但无人员伤亡事故,但纵观全局,我县地质灾害防灾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
1.地质条件差,地灾隐患面大。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系黄土层是我县地灾的多发层,我县大多数地灾点都分布在该地区,由于第四系土质松散,村民建房大多数选择这类容易平整宅基地的地层,而这类土层一旦稳定性被破坏,增加临空面,极易形成危害较大的滑坡和崩塌。
2.通信条件差,交通闭塞,信息传播和抗灾工作很难及时到位。由于我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大多数在交通较为闭塞,通信设施较为落后的山区,对于地灾方面的天气预报和上级有关指示精神无法快速、准确的转达到隐患点或灾害点上,给防灾抗灾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部分村民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存在听天由命的思想,一部分村民心存侥幸心理,愿秉家旧业,虽经乡(镇)府多次做工作并限期搬迁,然迟迟未动,宁可签订生死状,也不可搬迁;还有一部分群众愿意搬迁,但由于生活困难和难以选择合理的宅基地搬迁难以实现。
4.地质灾害检测的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全县各乡(镇)国土员为地质灾害联络员,但真正对地质灾害的常识了解很少,更缺乏相应的知识培训地灾常识缺乏,但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对如何避灾了解不够,还有个别村级干部夏季外出打工不在岗现象存在。
四、防灾对策
1.突出重点。对地质灾害威胁大,面积广的地灾点政府应拨出专款,在汛期进行专人检查,易便在制定预案、落实责任人、简测人以及抢险时做到有的防失尽量减少意外损失。
2.加大宣传力度。牢固树立防范意识,做到家喻户晓,各级部门要把地灾防灾的宣传当做一项长期任务来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使防灾意识深入到每个村民心中。
3.着眼于长远,防患于未然。凡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应进行建设用地地灾危险性评估,必要可提前进行防灾治理,减少隐患发生。
4.增加财政收入,添属必要的装备和增设隐患点标志。警示牌上标明灾害地点、灾情类型、规模和危机范围,标明安全撤离路线等。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P8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105-01
1.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
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初期的慢慢摸索,到现在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依然可以做到:及时周密地部署,相关工作人员及时进行灾后抗战,领导深入灾区进行指导,尽量减轻灾害影响;健全应急支撑体系,应急反应迅速,出台很多相应的灾害防治条例,稳步快速进行防治工作;预警能力提高,预案启动坚决,减少损失,降低人员伤亡率;开展隐患防治工作,我国已经认识到灾害防治工作重在“防”上,重点突出资金安排,技术给予支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等
2.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地质条件导致灾害频发,工作量大
我国的地质条件复杂,多山区、丘陵等地形条件,不稳定的地质区域较多;从2010年的四川地震来看,我国的地震强度与发生频率都较高;另外,受经济与科技的影响,居住在山区的农民受地质灾害的影响更加严重;还有,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更是高于上个世纪。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工作量大,工作人员还要受到交通不便的影响,更加加大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量。
2.2 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不强
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的力度不够,致使一些普通的群众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没有概念,防治地质灾害的意识淡薄,缺少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另外,居住在落后山区的居民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更是落后,甚至还有相信神佛之说的封建思想,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基本没有。另外,在山区建立厂房、开发煤矿、修筑隧道等,在不规范的劈山开路、拦水造坝等行为中,无形中增加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率。
2.3 防范工作某些环节薄弱
我国南北地区、城乡之间,经济、技术的差异性大,致使在不发达的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无论是在人员配置上,还是在技术的支持上,都达不到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标准。另外,一些城乡建设工程企业,只注重效率,忽略质量。相关部门对这些违章的、不合格的工程没有给予严格的管理,致使一些建筑在地质灾害中坍塌,严重影响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3.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应对策略
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从2008年以来,单是汶川、玉树、雅安三场地震就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一个个和谐美满的家庭被拆散,同时也给国家的经济带来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地质灾害的危害性,也由此说明,做好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是多么的重要。
3.1 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①成立专门的地质灾害治理小组在地质灾害的治理要在兼顾全局的基础上进行重点的治理,既要明确治理的目标,又得遵守相关的政策法规。为此,成立专门的地质灾害治理小组进行全局的统筹规划,其他各部门配合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将预防地质灾害治理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此外,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要在地质灾害的治理小组的规划下,加强地质灾害工作的饿监督治理工作,并且积极从国家争取地质灾害治理的专项资金,保障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物质基础,为突发性的地质灾害监测、治理及调查等做好保障工作。②编制地质灾害治理的方案相关的部门可以编制地质灾害治理的方案,下发到各机关以及乡镇等贯彻、执行。对于已经发现的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做好密切的监督与调查,设置相应的管理负责人,编制一些关于地质灾害发生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的小册子,将其发到该地区人们的手中,并将发生危险应采取的撤离方案及路线等记录其中,帮助人们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做好有序的撤离。③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有助于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规章主要内容应具体体现为:明确地质灾害在防治汛期的值班制度,地质灾害在汛期危险点的巡查制度、地质灾害的险情速报制度、地质灾害治理的监测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监测资料汇编上报制度、异变危险点应急调查制度、地质灾害的预防预报制度、以及地质灾害的预警告示制度和地质灾害治理的奖惩制度,将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进行明确的划分,让地质灾害的工作人员做到有章可循,对于表现好的工作人员给予奖励,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
3.2 积极做好宣传工作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要积极做好人们的宣传工作,利用每年的土地日、地球日等特殊的日子,积极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宣传,可以通过网络将地质灾害的相关信息进行宣传,可以制作一些小动漫或者小漫画,吸引大家的眼球,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在电视上播放公益广告的方式,进行宣传,将地质灾害的严重性,以及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的意义通过网络或者视频告知公众。此外,地质灾害治理的工作人员还可以深入到地方,地方的人们对于地质灾害的知识非常匮乏,并且在日常的活动中,可能会为地质灾害的发生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地质灾害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开宣讲会等方式,为一些基层的民众讲解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并告知其如何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工作,向广大群众进行积极的宣传,做好地质灾害预防知R的普及,降低地质灾害的人为诱发的几率。
3.3 经费、科技的有效管理
①建立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小组要积极向国家财政争取地质灾害的治理资金,并且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或者拉赞助等方式增加地质灾害治理的专项资金,交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将其作为地质灾害的治理资金,其他部门或事项都不得挪用,避免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因资金不足而导致被迫停工问题的出现。此外,对于国土资源的调查费用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地质灾害的频发,致使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对经济的要求也就有所提高。因此,必须调整原有的工作模式,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投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②加强科学技术水平的投入科学技术是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研究的技术保障,在地质灾害的研究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高科技设备,这些设备对于地质灾害的监督和研究预防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科技水平差,就不能准确地对地质地貌进行检测,不能有效地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工作。因此,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对科技的投入,看到科技在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地质灾害工作的预防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宣传教育中心.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3 .219-223
[2] 殷跃平.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4, 1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