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54:04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就业的方式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04-02
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就业难的问题,同时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就业对于大学毕业生成了最大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了解沈阳地区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我们深入各高校,进行了全面调研。本次调研包括沈阳地区的五所工科院校,即沈阳建筑大学、沈阳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工程学院及沈阳工业大学。根据学生入学年份按照3∶3∶2∶2的比例,每所高校发放100份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50份,在有效样本中,男、女比例分别为82.2%,17.8%。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如下方面。
1.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情况。数据表明,有不少于30%的同学认为当前最主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应对社会的就业法则;有近40%的同学认为通过努力还是可以找到工作的;同时还有15%的同学对此忧心忡忡,面对就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感到前途“无亮”。对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分同学能接受现实,但也有部分同学对自主择业和如何择业存在困惑。在就业前途方面优先考虑的因素,“职位发展前景”“能否学到技能及管理经验”“假期等福利保障”占到了前三位,而“薪金”则位于最后一位。结果表明:面对就业,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心态趋于成熟、理性,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求职心态。
2.大学生对就业取向的调查。面对就业选择这一问题,有将近40%选择了考研,继续深造,提高自己,以期能得到一份好的工作;有近43%的同学选择了直接就业。在对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选择“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务员)”的同学占到28.4%;“合资或外资企业”的占19.8%;仍有12.3%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趋向不能定位。
3.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和对薪酬的期望。在就业岗位影响因素的排序问题上,有57.0%的同学把“自己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放到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位置上。而且90%以上的同学都选了此项。就业第一年的期望薪酬:选择“2000~2500元/月”的为46.8%,“2500~3000元/月”的为32.2%,“3000~4000元/月”的为17.5%,“4000元/月以上”的为3.5%。这表明,绝大多数的学生理想中的月薪在3000元左右。
4.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及就业方式(途径)的调查。统计表明,有30%的同学表示对自己的专业不甚了解;只有3%的同学选择了“非常了解”。这充分说明,在专业教育方面,我们的课堂教育有缺失的部分。在就业方式(途径)的调查中发现,选择“校园招聘会”的占38.3%。可见,“校园招聘会”成为毕业生就业最受欢迎的求职渠道,而其余几种求职方式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尤其是“网络求职”已超越其他求职方式,跃居第二位,这也反映了毕业生求职的途径开始多样化,就业渠道广泛。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分析,既有工作岗位自身特点方面的,也有客观形势的制约和学生自身就业观念方面的原因。
1.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由于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渗透到了大学生就业领域,双向选择过程中凭关系择业占了一定比例,这些现实存在的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2.学校就业指导滞后的影响。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将就业指导课程放在了大三下学期,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后。此时,大部分同学已开始就业,而无法专心对待就业指导,导致对就业观念、择业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的学习,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导致大学生就业产生心理问题。
3.大学生本身的自我认知问题。本次调查中,在职业生涯规划这一问题中,30.2%的学生表示有明确规划;43.5%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职业有较模糊的规划,整天忙着各种各样的证件考试,缺乏职业的方向性;有26.3%的学生表示没有规划,不知道职业规划是什么,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态度。这表明:受从众心理影响,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缺乏理性,不能客观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专长,导致求职受挫折,就业不顺利产生的心理问题。实际上,由于诸多因素限制,一个人几乎是无法做出一个十全十美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况且,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职业生涯规划也是需要不断调整、与时俱进的。
三、对策和建议
1.转变学生的固有就业观念,使之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充分利用寒暑假以“集中社会实践”和“分散社会实践”的形式,结合专业课程教学、“挑战杯”等科技类科技竞赛、专业调查等确立主题和实践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投身到实际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完善解决方案和技术路线。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完成学业之外的主导活动,并通过广泛、实效、有针对性的社会实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更加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2.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使之形成就业优越意识。建立健全系统的就业指导教育,使学生在入学后即能接触到就业指导教育,包括职业生涯教育指导、自主创业指导及心理健康指导等。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要求指导人员遵照职业生涯理论指导学生,了解职业特点及社会对职业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因素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在就业过程中避免盲目性和从众性,从而缩小自身与职业之间的差距,尽快地适应职业角色要求。心理健康指导方面,学校要帮助大学生消除就业中的心理障碍,增强抗压能力,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迎接挑战,参与竞争。我们必须把创业教育延伸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去,使大学生能积极地自谋职业,为自己、为社会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
3.引导学生客观审视自己,使之正确面对就业中的困难。要想正确地选择职业,就必须转变角色,调整好观念,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总之,就业观念是学生选择职业的前提,就业方式使学生选择就业的必经之路,就业方式的选择及就业观念的变化决定了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同时也反映了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必须将就业价值取向作为工作的首要切入点,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大勇.试析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求职就业[J].教育与职业,2007,(9).
[2]盛连喜.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与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7,(1).
[3]王涛.浅谈大学生就业[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8)..
[4]肖文泉.大学生就业状况及观念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8).
[5]许学海.浅谈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2).
关键词:唐山市;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88-02
笔者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组织力量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集体座谈等形式,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了详细了解,对大学生就业方式和观念的变化进行了深入调研,力求为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更好地实现就业创业探寻路径。
一、调查和研究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现实性难题,涉及千家万户,如果解决不好,将对社会良性运转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既是维护广大高校毕业生切身利益的必然之举,更是保障高等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现实要求。在当今的严峻就业形势下,高等教育工作者如何及时掌握就业信息,把握市场需求的发展态势,引导广大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证。因此,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变化,对我们有的放矢地推动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近些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1.地域与就业分析。从区域角度看,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型城市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多,吸引力相对较强,仍是毕业生争相涌入的热门城市。而中西部省区和中小城市尽管也有很大的人才缺口,但由于条件相对艰苦、发展前途受限等因素影响,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在初次择业时就定位于此类地区。因此,大量需要毕业生补给的地区,往往招不到所需人才,形成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就业怪圈。
2.人口与就业分析。总体看,1999年全国招收160万大学新生,大学入学率为48%。经过12年的扩招政策,2010年657万人考入大学,入学率上升为69.4%。到2014年,高校毕业生已达到727万人规模,毕业生总量持续增长,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毕业生就业观念亟需进一步转变(图1)。
实际看,虽然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原因,从2009年开始到今后一个时期,适龄高中毕业生人数逐步小幅下降。但依据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看,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增加,加之前些年就业率不高造成的潜在就业人群累积影响,可预见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日益激烈。
3.学历与就业分析。从学历方面看,高学历毕业生似乎应该更具就业优势,但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是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高学历不一定等于高就业率。从毕业生实际就业率看,专科生由于工作期望务实,反而成为就业大战中的赢家。同样,普通高校的就业率不一定弱于传统强校。以我市唐山学院为例,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市属综合性院校,虽然一直面临着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但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显示,学院2014届毕业生共计3809人,截至2014年9月,已就业人数3528人,总体就业率92%。其中,协议就业1851人,占48%;升学495人,占13%;其他形式就业1182人,占31%。这使得在高校生源逐年减少、很多院校为生源问题而苦寻对策的新形势下,确保了学院入学提档线和入学人数得以逐年同步提升。简言之,就业率就是唐山学院的“金字招牌”。
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背后,是一系列扎实工作和优异数据给予的有力支撑。多年来,唐山学院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实践培养、招聘安排等方面,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就业市场需求,着力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收到良好效果。2014年,学院各系加大就业市场开拓力度,新增机械、电子、商贸等就业基地18家;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规范化建设,举办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服务校园行”专题讲座、组织SYB创业培训等一系列就业创业培训及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从用人单位反馈情况看,92%认为该院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85%认为该院毕业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等职业素质优秀;83%认为该院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变化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以既有条件为基础,确立发展方向,提供奋斗的方法和步骤。这可以把社会职业需求和个人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地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设计好成长之路。因此,将要走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要扎实做足准备工作。首先,要认清自己的人生价值,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先有大目标,再完善小目标。其次,在做职业规划时,不能只给自己描绘美丽蓝图,一定要将现实客观因素考虑在内。例如,有些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一旦遇到风险,很多人无力承受失败和资金损失等后果。
2.保持就业渠道畅通,实现就业方式多元化。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一般有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三支一扶等。其中,比较热门的大概有四种:一是选择报考公务员和选调生。成为国家公务人员,工作较为稳定,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二是选择报考“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和“服务西部”志愿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基层去,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服务大众。三是选择自主创业。到农村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和旅游业等,或者在城市靠专业特长创建公司。四是选择参军入伍。既有不错的收入,还有锻炼成长的机会,选择退伍再就业又有政策倾斜。但是,报考公务员受专业、户籍、是否党员等多种因素限制,学校推荐岗位一般要求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这些只适用于少数人群。而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讲,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毕业生需求。
四、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
依据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形势,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广大毕业生要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彻底摆脱落后的划分行业高低贵贱的陈旧观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先就业再择业,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创造一片天地。
1.就业群体定位的变化。过去,很多大学生把自己定位于“知识分子”,认为应从事比较体面的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逐渐趋于理性,认为大学毕业后也是普通劳动者,工作平台适合就行。当然,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的大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不得不走向现实。
2.对薪水收入和福利等期望值的变化。调查数据显示,7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的底薪应在1000~3000元水平,22%的同学认为应在3000~5000元左右,6%的同学认为应在5000元以上,1%的认为在1000元以下也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从整体看,价值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期望值过高和过低的7%的同学,并没有给自己一个合理定位,从而较难找到合适工作。
3.面对竞争时的态度选择上的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下,70%的人选择态度是努力改变,但还有30%的同学并没有调整好心态,回答将以听之任之的态度去面对,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
4.面对竞争寻找因素主动提升自我的选择变化。在自我认知方面,能否客观看待自己、正确认识不足是成长进步的基础和前提。统计数据显示,在谈到欠缺因素时,38%的同学认为自己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有所欠缺;32%的同学反映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需要提高;16%的同学认为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需要提升,还有14%的同学找出了很多个人因素,可见大部分同学能够看到不足,但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地做出相应改进,不断克服缺点不足,提高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现状
1引言
大学阶段是高职大学生处于即将结束学校学习生涯而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转折期,特别是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给社会带来愈来愈多的不稳定因素和激烈竞争,导致高职大学生就业前景不理想,未来的期望和现实出现巨大的落差,引发高职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其中高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就业压力被定义为 “个体在面临就业困难的情景时,自身的能力不足以与情景对抗而产生一系列暂时无法消除的体验:生理上表现出胸腺收缩、肾上腺扩张等反应,心理上表现出紧张、担心、忧虑、、害怕等反应”。“应对”这个词由拉扎勒斯等人最先使用,基于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理论和应激理论,引入心理压力领域,结合临床心理进行研究。因此压力应对方式可以简单概括为个体要顺应环境发展的要求及自己关情绪困扰而选用的手段。
目前国内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工具主要采用特质应对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陈宇红的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较少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罗锡莉编制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问卷》,发现大学生采取最多的就业压力应对方式是正面认识,最少的是发泄与回避。戴可发现在就业压力下,大学生不同的应对方式与他们人格类型有一定的关联。刘玉新等人研究结果显示,每个年级的大学生最常用的应对方式是“主动克制” 和“筹划行动”,由此得出在面临压力情境下,大部分学生群体能够在保持镇定的同时主动拟制计划,必要时在各个方面抑制自己,减少干扰,实现目标。总而言之,从大体上看,大学生的应对风格是更为成熟的。
从所查研究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用定性、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社会支持进行了大量的考察,研究结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针对高职大学生的研究还不多。高职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也应该会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风格,有的积极,有的消极。因此,了解现在高职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现状,寻找到如何更有效的减轻高职生的就业压力,使得他们的应对方式更加积极有效的对策是摆在学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被试群体主要来源于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随机抽取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80份,其中有效回收问卷456份,有效回收率95%。
2.2研究工具。“就业压力应对方式问卷”采用西南大学罗锡莉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问卷。该问卷由9个因素组成,共39题,9个因素分别是正面认识、自我增值、寻求帮助、收集就业信息、妥协、调节心态、寻求支持、转移注意、发泄与回避。问卷的α系数为0.88,各维度的分别系数为0.83、0.65、0.61、0.71、0.76、0.85、0.72、0.73、0.85。同时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问卷回答方式采取“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确定”、“基本符合”、“完全符合”的五点自评式计分法,选A得1分,选B得2分,选C得3分,选D得4分,选E得5分。
本研究的统计数据是在将失效的问卷排除后,把有效的数据导入SPSS l7.0软件,对所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高职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总体概况。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高职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各维度中平均值最大的是正确认识,最小的是寻求帮助,其次是自我增值,所以说明从总体上来说,高职大学生群体在面临就业压力时,采取方式最多的是正确认识和自我增值,而寻求帮助则是最少采用的。从表中数据计算出,就业压力积极应对方式的总体平均分为15.11,就业压力消极应对方式的总体平均分为12.62,得出高职大学生群体更多的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高职大学生群体在应对就业压力困境时,主要是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其中采用最多的为正确认识、自我增值、寻求支持,而在采取消极应对方式中主要是注意转移、妥协。
3.2高职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在性别方面的差异检验
从表2数据结果可以发现就业压力应对在性别方面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压力的积极应对方面高职女生比高职男生得分更高些,显著性水平p=0.005
4讨论与建议
从分析各维度的平均值得出高职大学生群体在应对就业压力困境时,主要是采取积极应对方式,采用最多的为正确认识、自我增值、寻求支持,采取消极应对方式主要是注意转移、妥协。高职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比较良好,所以在遇到就业问题时主动寻求他人的支持是合乎情理的,在寻求他人支持的同时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有利于树立正确认识就业压力的观念,进而采取提升自我价值的手段,这是积极应对就业压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反之,高职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处于一个低支持状态,则极易变成消极应对方式。
进一步的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压力的积极应对方面高职女生比高职男生得分更高些,而在压力的消极应对方面,高职男生得分比高职女生更高些,说明高职男生比高职女生更倾向采取消极应对方式。这可能是因为男生平时注重运动,遇到就业压力多采用打篮球、踢足球等方式来缓解,这些方式均属于“注意转移”,只是暂时缓解,并不能有效解决压力问题。女生平时更注重人际情感交流,在有压力的时候更愿意和更容易找到亲人、朋友沟通与交流,使得她们更倾向采取如“寻求支持”等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而经过有效的沟通之后,对于她们的认知改变也有良好的效果,她们能够产生新的认知,进一步使得她们又采取了“正确认识”的积极应对方式。在以后的教育活动中应该有针对性进行一些主题活动。帮助高职男生多采用一些积极的应对方式,少采取一些消极的压力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李丽敏.重庆市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压力承受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2010,4.
[2]张冰.司法警校学员人格因素、主观应激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东北师范大学,2006.
[3]Canas,J.J,Quesada,J.F; Antoli,A;Fajardo,I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dynamic complex problem-solving tasks 2003 [15]Arianne D.Stevens Social Problem-Solving and Cognitive Flexibility :Relations to Social Skills and Problem Behavior of At-Risk Young Children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Clinical Psychology ,2009.
[4]谭玲玲,贺玲玲.护理工作的应对方式及人口学变量对其的影响[J].2010,(8).
[5]陈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33.
[6]罗锡莉.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问卷的编制与实测[D].重庆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
[7]戴可.大学生就业压力源及应对方式与人格类型关系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09,9:5-7.
[8]刘玉新,张建卫,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自身因素
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的群体。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决定了其在就业时的竞争力。然而,在我国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时期,大学生群体自身的一些问题已然成为其顺利就业的障碍。
(1)整体素质下降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的各种风气逐渐进入学校。学生受到干扰,很难静下心来专心学习,读书的功利性越来越强。而现代各种娱乐、电子产品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之外,也分散了学生的学习精力。最终的结果是,本来学校的教学等资源就不是很充分,而大学生却连这一点的基本专业技能都掌握的不好。
(2)就业观念陈旧
目前,大部分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在发达地区、物质待遇好的部门就业,很少有人自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很多毕业生不愿意为事业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应有的公民责任感;另外,我国的大学普遍缺乏创业的精神。尽管近年来政府、学校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环境,同时建立不少大学科技园来孵化学生的创业项目,但多数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依然不是很强烈。
(3)就业信息不对称
学生在校园内,一般是通过网络、招聘会等形式来了解就业信息。单凭个体的力量,很难收集到较为及时、全面地就业信息。而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渠道多,但有效、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就业难局面不可避免。
(4)心理素质较差
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和就业意向不明确,导致在就业中出现自我认知偏差,如出现自负、自卑心理等。[2]自负心理容易让大学生不愿意从基层、从简单的开始,踏踏实实地做起,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这种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导致了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就业。
二、辅导员引导方式
针对以上影响就业的大学生自身因素,高校的辅导员应该积极服务学生,引导大学生自身克服不足,增强大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
(1)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就要引导学生尽早建立自己的就业规划;另一方面,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专业,但在大学期间可以选修其他一些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不是现在就业,而是为今后整个职业生涯发展打基础,因此更注重素质的提高,而不仅是具体技术的培训。[3]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自主创业培训
辅导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相关政策,评估和培养创业潜力,熟悉创业程序,指导创业计划的撰写,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辅导员也可以鼓励大学生参加诸如挑战杯大学生创新计划大赛等社会创新活动。创新是学生在学好自身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再创造,有利于学生日后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辅导员可以利用学校的平台,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培训,为他们未来的创业奠定基础。
(3)配合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加大力度,拓宽就业渠道
由于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加上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上需要主动出击,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到各地收集企业招聘信息,广拓就业市场。辅导员应该充分运用校友资源,大力动员校友回母校招聘,让校友给毕业生提供方方面面的实习、就业信息,多渠道、多途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4)利用网络通信平台,及时准确招聘信息
社会上的招聘信息量很多,如何找到合适的招聘信息并把它们分享给需要的学生是辅导员辅助大学生就业的一项重要活动。辅导员除了自己查找、搜集、甄别可靠的就业信息外,还可以发动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团员、党员一起搜集相关信息,鼓励大家分享就业信息。通过建立QQ群、微博等形式,及时将信息快速传递给学生。
(5)做好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建立学生就业信息库
就业意向调查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只有及时、准确了解学生就业意向、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在意向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就业信息库,包括学生就业领域、地点、薪酬标准,以及对各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
(6)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传授面试技巧,为学生提供就业经验
在校学生由于缺乏经验和竞争力,往往在面试等就业环节中处于劣势。这时辅导员可以邀请校友回校给毕业生报告,讲授求职经验等。过来人的经验可以让同学熟悉就业流程,避免找工作时出现的可以避免的错误,为学生以后勇敢面向社会,实现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7)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就业
目前高校毕业生大多倾向于去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很少人主动在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而这些地方正需要高校毕业生。辅导员要加大对相关政策宣传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西部、投身基层,并为他们提供相关的信息和帮助。
三、总结
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很多,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就业困难的宏观环境。但大学生可以从自身出发,改变不利的因素、发挥有利因素,从而在就业中处于优势。而高校辅导员可以发挥引导、辅助的作用从而极大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恰当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相关就业信息、指导学生做好就业的准备,从而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李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1(001):102-103
[2] 徐敏华,. 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6:93-94
[3] 楼仁功,赵启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2,6(5):87-88
根据教育部公示数据显示,高职院校就业率每年均有所提升,而众所周知我国大学生数量庞大且增长势头猛,就业难成为社会现实问题,而基于此种现状高校在自身发展中,不仅是要对大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能力有效地提高,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承担起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机构场所,就传统的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来看,多少已经显得不合时宜,所以,笔者认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应该是在搞好专业建设的同时,稳抓大学生市场竞争力的培养,致力于学生在日后工作有较高的综合竞争力。
1 项目概述
1.1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必要性
结合笔者实践经验,个人认为高职院校之所以要明确办学方向,培养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主要是基于:平等参与竞争的需要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要求。
(1)平等参与竞争的需要。众所周知我国奉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随着物资经济的发展,市场获得前所未有的膨胀与发展,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及,我国自入世以来,开放市场进一步打开,教育亦是如此,更多生产资料的贡献要求教育发挥优势,为国家输出大量的有竞争力人才,在国际上获得优势,此外就国内而言,也需要面对行业、教育之间的多向竞争。
(2)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生产力的革新,都要求企业能掌握核心竞争力,企业人事的作用凸显出来,高职院校需要应对时展,满足企业用人需要,培养大学生的竞争力,如此才能满足企业要求,参与国内外的经济竞争。
1.2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意义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而高职院校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势力也在不断地扩张,而本质上来说高职院校数量的增加不代表核心优势,只有稳抓质量才能有发展的可能性。正如上文所述,面对国内外的竞争压力,时代变化导致企业对高职院校的用人需求,都必须革新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大学生的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市场需求,打造国内教育质量一流的优秀院校。
1.3 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拥有客观的设备基础和师资力量,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不断地推陈出新,不少技能型专业在不同程度上鼓励大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通过企业的沉淀反思自身的知识储备,学习更加实用的专业技能,且不断地通过新技术来为学生竞争优势提升保驾护航,例如:教学实践平台的管理工作,就能很好地保障其工作落实状况。然而基于当前的社会背景,尚有亟待整治的问题,需要相关人士的协同合作,共谱发展的新格局。
2 高职院校就业竞争力培养存在的阻碍因素
2.1 政府方面缺乏良好的引导
高职院校当前创新人才竞争力培养模式的发展进度有限,个人认为政府部门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首先就经济体制而言,着重于经济建设的发展,教育经费的投入有限,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是社会公众所有目共睹,在鼓励大学生就业方面缺乏政策的保护,很多地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顶岗实习得不到政策的扶持,既不能享受到企业的福利,发展又容易被企业忽视,难以被视为重点培养的对象;在教育方面,高职院校虽然数目众多,但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教育也是如此,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方面国家重视对名校的扶持,而高职院校似乎被视为“乌合之众”。
2.2 高职院校的转型进展较慢
高职院校向社会输出大量人才,占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竞争力培养的重要阵地,然而纵观近些年的发展,尽管高职院校在大致方向上有所坚持,但难保部分院校在落实方面略有出入。在高职院校中认为竞争力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就业,然而时代的发展已经让形式不可同日而语,各种新型就业方式的发展,充分说明市场,个人认为大学生代表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应该尊重发展,多方面鼓励,引导不同方式的竞争力培养方式,而即便是就业分析来看,也有不少院校难以保障落实,首先院校领导没有得到重视,这也是限制大学生竞争力培养的客观因素,此外不少大学生对实习存在一定的抵抗,也限制其机制的健康发展。
2.3 人才市场供应机制不完善
人才市场供应机制的缺陷,也导致当前大学生竞争力难以提高。首先要明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定大都是经过市场认可较有前景的行业,培育相关的人才,而高职院校的发展,尤其是大学生的竞争力提高还需要得到企业的积极响应,只有如此才能多方面发力,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竞争力的稳步提升。然而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企业虽然与高校之间有订单培养,然而机制大都还有待完善,实习生在整体上一直都很难被企业所重视。
3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方式
3.1 政府多方面鼓励,给予政策保障
通过上文的论述,个人认为政府要积极承担相应的责任,出台相关制度来保障大学生的竞争力培养,要改变传统的认知观念,肯定高职院校的社会作用,给予适当的发展的遇,例如:在师资力量方面,鼓励名校名师与高职院校之间交流工作,通过名师来带动高职院校的发展与转型,促进专业建设;政府还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为大学生就业问题作出积极应对,例如: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如此还能繁荣中小企业的发展;在用人单位方面,政府也可以适当加强干涉力度,保障顶岗实习的工作能够享受更加公正的待遇。
3.2 高职院校综合多种方式,加强重视
高职院校是创新培养大学生竞争力的主体,所以,对于高职院校自身健全要有所重视,个人认为高职院校应该紧随时代的发展,在发展方向上要坚持科学、合理道路,专业的设定也该如此,竞争力培养方式要灵活多变,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竞争力的培养上,不应该恪守传统,在经过教师引导条件下多尊重学生意向,在人才竞争力培养方面,可以适度加强心理咨询,尤其是即将步入社会参加实习工作的学生,不能仅仅作为一个形式,老师应加强引导,就可以避免学生走弯路的现状,另外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教师也应该多与企业、学生之间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
3.3 企业完善机制,保障其更好的发展
企业机制的完善,是市场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只有制度方面有良好保障,才能使其占据有利的市场份额,且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也是加强市场竞争力的要求,保障制度的完善,就决定了学生竞争力是否得到提升,今后的发展是否有可靠保障。笔者对近些年的数据资料分析来看,虽然企业与高职元下之间的合作量有很大提升,但质量方面尚待堪忧。
大学生就业能力职业目标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到201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已达到699万。全球化的知识经济冲击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已然严峻;而大学毕业生的增长比例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协调,导致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以国内及国外目前对于就业能力的研究为基础,对就业能力提升进行了初步调研,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应形成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形势变革的培养模式,从“个人、组织、国家”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进行研究。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具体阐述高校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什么是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体系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定位,同时它的研究视角也就不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就业能力的提升是实现充分就业的社会经济目标;对于组织和单位来说,就业能力的研究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对于个人来说,就业能力是保证从业与人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本文以国内以及国外对于就业能力的研究作为基础,认为就业能力是获取工作并在职场中取得成功所需的所有技能。综上所述,就业能力是获取工作并在职场中取得成功所需的所有技能。
二、就业能力提升初探
就业能力作为毕业生成功就业的重要方法,我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发现目前在就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讨论,以期能发现问题症结,使大学生就业工作能得到更好的开展。
通过数据统计及分析发现,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与社会的需求无法匹配,原因产生在很多方面,而提升就业能力的方法需要从“个人(大学生)――组织(学校、企业)――国家(政府、社会)”三方面合理进行,针对目前就业能力研究的现状,对于国家、组织、个人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进行具体分析。
三、提升就业能力的探索与思考
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重要并且系统的工作,需要政府、高校与企业的相互配合,同时也要求学生自身做出努力。
(一)政府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升就业大环境
1.高度重视就业能力培养,将其作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就业能力不仅是对大学生就业数量的要求,更是对大学生培养质量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高校的政策倾斜并未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完全密切的联系起来,因此各高校对于“科研成果”的重视超越了人才培养和就业能力提升。政府应加强高校对就业能力培养的关注,将学生是否具有社会所需求的职业资格,以及课程设置是否符合经济发展需要作为高校办学资格的重要指标,逐步从对“就业率”的重视转变到“就业力”。
2.加强管理,将所有促进大学生就业项目落实到位
由于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市场供过于求,导致一些部门、地区出台了一些就业垒壁性政策和地方保护性政策。因此,作为政府应有效地加强就业项目的监管力度和政策干预,发挥指导、监督、调控的职能,使所有大学生就业项目的开展落到实处,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二)高校应改善职能,调整培养指标,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1.将就业能力培养与高校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目前,各高校都先后建立了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都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环环相扣的系统教育体系。教育方式和手段都较为简单、单一,缺乏实践性内容;教育机构与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高校应加快就业能力培养进程,将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断融入到所有课堂当中,在人才培养过程明确就业能力培养目标。让学生真正具备自主学习、把知识转变为技能、适应环境变化等多方面的能力,必须在课程中尽可能提供学生发展和新就业力技能的机会,同时在最终课程考核中将就业技能作为指标之一,透过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成为传递核心就业技能的工具,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高校课程。
2.将校企联合扩展到课堂教学当中
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对市场的调查研究,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需求,确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从进而使得大学生的能力能够满足职位的需求。可以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参与授课,传授课本知识与具体职业的联系,将人才培养方向转变到强调对通识、态度和社会技能的培养。
同时,加强校企之间有效的联系机制,促进双方的有效沟通,促进用人单位向高校传到需求信号,共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用人单位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在中小企业通过将学生短期安置在企业工作或带学生参观企业、提供他们工作场所等各种就业前培训,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
3.充分利用社团的阵地作用,增强学生职业规划意识
近些年,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高校学生社团不断增加,他们在高校中是有着社会沟通、就业服务、就业观导向、素质拓展、凝聚激励、企业文化对接等功能的组织,它们是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以及人生规划意识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4.加强人格素养培育,端正大学生择业心态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企业经营理念不断更新,需要每一个从业者都有很好的人格品质以及抗压性。因此,所有高校应加强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建设。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一工作中应加强就业心理研究与实践,培养大学生端正择业心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主动规划人生的信心。
(三)大学生应提高认识,积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
1.转变观念,以期多元化就业
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这是一句陈词滥调,同时也是真知灼见。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目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对于未来的择业目标不明确、职业观模糊,无论是否适合自身专业发展要求,依然将就业地区选在沿海一线城市。在大众化的教育时代,大学生要从自身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准确定位,客观的看待自己,要勇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而不是在象牙塔中需找栖息之地。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催生了许多新兴的就业岗位,这些岗位同样能使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2.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就业,要求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雇佣能力。终身学习,是指贯穿人的一生持续学习的过程。总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组织以及大学生本人的互相协作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代洪浦.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提高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09,(01).
\[2\]刘智娴.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
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预防性理念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上面仍然处于建立和探索的阶段,与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程度相比,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性理念来指导大学生就业,才可以使高校就业指导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力度。基于此,本文就大学生预防性就业指导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表现及原因
1.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表现
(1)目前大学生普遍遭遇求职困惑
首先,不少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信心,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不接轨,对所学专业不太了解,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方向。由于缺乏必要的人生定位,普遍感觉前途比较迷茫,在就业难的当前现状中,对想谋得一份满意的工作普遍缺乏信心,甚至出现优势不明空自卑的状况。其次,很多学生自我认知较欠缺,主要表现为自卑和自负两大类。自卑型的同学往往对职场产生恐惧心理,逃避就业。而自负型的则恰恰相反,过分自信,非名企不去,非高职不入,在求职中不断地挑选工作,无形中失去一些机会。同时,很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专业进行职业定位,缺乏对职业定位的把握,毕业后不知该何去何从,容易随波逐流。
(2)就业挫折心理
随着扩招的实施,“就业难”的问题应运而生,虽然社会上许多就业岗位都增加了,但还是没有高校扩招的力度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然而这种竞争不仅仅是各大高校之间的竞争,还是学历层次和专业范畴的竞争,这就会给许多大学毕业生带来就业压力,从而使一些大学生出现就业挫折心理。
(3)就业混乱心理
一些大学生虽然毕业了,但是他们的就业心理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梳理,造成他们对自己的知识结构、素质积累、工作能力的理解还存在一片混乱情况,并且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独立性和判断事物的能力都比较薄弱。因此,就会使他们在追求自我目标的时候极易被他人所影响,从而改变自己内心的想法。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在学校里面也开展了许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他们对就业市场还缺乏一定的了解。许多大学生都普遍存在眼光高、能力低的情况,他们对个人能力的发挥和现实利益都有较高的追求,一毕业就一心想进好单位,而当他们四处碰壁之后,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出现心理失衡的情况。这都是因为他们在就业上面缺乏理性的思考能力,总是互相攀比谁的就业单位好,谁的工资高,而没有对自己为什么进不到好单位做深入的了解,这会导致他们在就业面试时,出现瞻前顾后的情况,从而导致工作机会丧失。除此之外,对于一些独立性较差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很可能会在择业面试、口试时因心理压力过大而心情紧张,临场慌乱等心理负担过重状况。
2.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原因分析
从学生角度来看,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和就业能力,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存在不足,因此,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就业能力。一些大学生由于无法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不能毕业时就立即就业,导致他们产生一定的就业心理阴影,觉得自己无法就业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除此之外,一些用人单位设置的门槛较高,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而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一些大学生过于理想化,他们所预期的收入水平高于当前市场价值,其就业预期的非理性必然导致求职过程的难度加大,寻找与磨合过程加长,导致他们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产生就业挫折心理。
二、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市场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高校就业指导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下面就分析几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指导
一些高校虽然设立了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但他们只是在大学毕业之际给他们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没有一个系统的和正确的就业指导方向,对大学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塑造也没有进行相应的分析,完全忽视了大学生的就业创新能力培养。一些高校在就业指导上面过分强调实用性,只要大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找到工作就可以,然而工作的好坏和工作的性质是否适合大学生他们却没有进行充分的了解。由于大学生的知识积累、个人素质、能力培养和择业观都是在毕业之前所养成的,如果高校没有对大学生进行一个科学的就业指导,那么他们很难发现自己兴趣和职业定位在哪里,就会导致他们就业困难的问题出现。
2.就业指导的功利性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较多注重知识的技术性和实用性,在就业指导上面功利性较强。一些高校在为学生做就业指导工作的时候,只是要求帮学生找到工作就可以了,对学生择业上面的方法和手段较为注重,觉得学生无论怎么样毕业之后能够找到工作就可以,其他无所谓。这就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对自己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发展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然而这种想法很大程度违背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根本目的。由此可见,指导功利性太强反而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使大学生无法体会工作的真正意义所在,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相应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