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54:00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生心理健康疏导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研究与探讨。高中阶段作为人生中单纯而又复杂的转型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此阶段学生的心理保健和心理发展。高中学生正是打开心窗窥视外面世界的躁动年龄,种种心理困惑困扰着他们,他们的心理困惑既有高中阶段学生的共性问题,也凸显了该阶段学生特有的心理现象。因此帮助他们排除那些不良心理障碍,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深入了解成因,积极排除障碍
由于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再加上他们的心理结构也尚未发育健全,所以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干扰,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存在的失误,都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教师要努力找到病根之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方能收到显著疗效。由于该年龄段的学生在人格上尚不成熟,比较容易出现“友谊至上”的行为。因此教师、家长要尝试着走进学生的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同学间的友谊,提高他们对友谊内涵的理解。我班有这样一位学生,天资聪颖,各门功课都比较出色,但有一段时间,每上完数学课,班干部都来汇报该同学上课时情绪异常,有时甚至不做数学作业。经过谈心,原来这位学生因上课讲闲话,被老师当众严厉批评,这位学生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侮辱,便对老师产生了不满,所以上课时总不能克制住内心的烦躁。知道他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之后,我耐心地告诉他,老师之所以批评他,是觉得他可以做得更好,应该起表率作用,而不是对他有什么成见。我还列举了数学老师平日在办公室里对他的赞扬,这位学生觉得很不好意思。从此,他在数学课上又重新变得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了。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调控学习压力
由于高中生的升学压力比较大,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高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其问题有:一是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反应迟缓等。二是厌学。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学业压力无疑是高中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入高中以后,学习负担加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一些学生从一开始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掌握高中阶段正确的学习方法,以适应这一转变过程,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学习效果差,成绩跟不上。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利用时间,注重劳逸结合,学会科学用脑,使学生不会感到学业压力过大,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
高中阶段也是众多学生“鲤鱼跳龙门”的酝酿期。家长的殷切期望,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间的你赶我超,无一不成为沉重的包袱。所以许多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如自卑、妒忌、虚荣、逆反、好高骛远、冷漠厌学等等。因此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了解所谓好学生的概念,好学生应该是在自己既有的基础上孜孜不倦、有所努力、有所追求的人,失败并不可怕,落后也不可怕,重要的是要付出努力。基于这种认识,我从不苛求学生把目标定位在第几名,而是让学生每日都自我反省:我今天尽力了吗?我今天弄懂了那几道物理题了吗?我今天能背出那几个重要词组了吗?每天有收获,每天有成长,日子便流逝在快乐和充实之中了。这样,学生慢慢消除了对学习的焦虑感,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
三、强化心理素质训练,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
大部分能够进入高中的学生都是小学、初中的优秀生,经常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奖励,但很容易使他们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味追求奖赏和追逐名利。进入高中以后,一旦失去了过去的优势,就容易引起个人欲求上的冲突、失衡而引发心理障碍。所以在做心理障碍的预防和疏导工作时,从长远来说,还要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使学生在遭受挫折时不至于茫然无措、心理失衡。我们一方面要减少对优秀生的过分呵护,让他们正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不妨有意设置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四、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做到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总体的表现和延续。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我们有条件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
五、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一、目前高中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上的问题
升入高中之后,学生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高考。在升学压力下,学生普遍表现为,学习负担重,不能及时调解,导致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神经衰弱、思维迟钝。甚至有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不局限于好、坏学生),会出现严重的厌学心理。
2.交际上的问题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人际关系可分为三种:(1)与教师。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和理解,未得,甚至得到教师的指责,就会产生不理解,不信任的对抗心理,产生压抑和消极的情绪。(2)与学生。每一个人都需要归属感,学生也希望被自己的集体需要。生生之间存在的矛盾,会导致学生产生紧张感和孤独感。(3)与家长。高中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强,经常会与家长发生意见的冲突,未能良好解决,还有单亲家庭,父母不和等等,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3.青春期的问题
首先,是封闭心理,这是青春期心理中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学生在消极的情绪下,会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其次,是情感激荡但内隐,表现在学生内心情感波涛汹涌,或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想倾诉,但却对教师、家长欲言又止,内心压抑,焦虑;最后,是比较普遍的早恋问题,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期,容易出现朦胧状态的恋爱。
二、针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的疏导策略
1.引导学生客观评价,正确认识并有效适应现实
高中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面对客观的事实不能及时,正确的做出评判。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的评价,都会造成主客观的不协调,导致自身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评价社会。教师方面,首先,应对学生的行为给予恰当分析和评价,不一味否定,加强学生自我认识,引导学生学会调节情绪,懂得挖掘自己的潜能。其次,应也拿到学生正确的看待现实,直面现实,迎难而上;家长方面,应正确看待学生的成绩和早恋问题,正确的疏导,减轻学生的压力。
2.加强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高中,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是学生心理压力最主要的来源。进入高中,学生面临“高考”大关,不仅学业加重,而且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也有了提高。很多学生由于初升高之后,无法自行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不能恰当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学习压力加重,而产生焦躁、厌学的心理。这时,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疏导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课前预习、课后总结等,合理地安排学习和玩的时间,科学用脑,劳逸结合。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焦躁情绪。
3.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竞争意识和自信心的训练
关键词:高考;考生;心理;疏导
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社会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使得高三学生经常体验到强烈的内心冲突和压力。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共同关注。
一、考生要相信自己,自信迎考
考生要把高考当作一次人生经历,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这次考试。只要考生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有切实可行的计划和行动,即便是考不上大学,也一定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1.要学会自我心理减压。高三生相对来说已经比较成熟,自我意识较强,压力很多时候来自自己,如自我要求过高,过分注重排名等。过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平时上课精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考生一定要学会给自己减压,注意劳逸结合,要知道会安排时间的学生才会学习,最好自己制定出一个作息计划表,要调节好人体生物钟,形成规律,以保证考试的时候体力充沛,精力旺盛,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这样既提高了时间效率,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利于身心健康。运动是一种有效的释放压力的方式,还会让考生提高学习的效率。平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还可以做一些放松型的训练,如深呼吸,这有利于缓解过于紧张的情绪。采取积极、合理的减压方式,如听音乐、聊天、书写、向身边人诉说自己的烦恼,或者找模拟物品出气、哭泣等多种形式发泄心中的压力。
2.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自信迎考,调整好对高考的看法。高考不是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准,而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是我们众多机会中的一个。高考固然能塑造自己、提升自己,万一落榜也不要有太大的遗憾,毕竟还可以复读,也可以另选其他的成功机会。如果把高考看得过重,就会导致我们的思想压力过大,自信心不足,水平得不到正常发挥。考生要提高信心指数,抓关键和重点。不要平均使用力量,且要文、理结合,要把看、思、读、听、做、小结结合起来。考生不但要结合本班的教学计划,而且要结合自己现在的实际状况和可能达到的发展状况来制定计划、合理确定目标,坚定成功的信念。把精力放在知识储备、改善技巧、解题过程中,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有助于保持心情平静,集中精神,将自己的水平甚至潜力发挥出来,体会做题和进步的乐趣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快乐,相信自己有能力考出应有的水平。
3.要有全面的心理准备。参加高考,就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要么金榜题名,要么名落孙山。考试之前,考生就应该有个全面的心理准备,迎接、承受即将到来的结果。高考失利并不意味着没有前途,还有复读、读民办大学、出国留学、参加成人高考或自学考试等多条道路都可以走向成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积极面对。未来的道路很漫长,处处都有无形的答卷。考生要积极培养自信、顽强、坚毅、持之以恒的人生品格,勇敢地面对困难和失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或听说某某学生考上大学了,有的顿时被幸福包围着,享受着成功的喜悦,俨然成了家庭的“英雄人物”;有的开始骄傲自满,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不但瞧不起落榜的同学,而且对家长的索求也多起来了,家长没有满足他就赌气翻脸,这种不以感恩的胸怀去回报家长和老师的心态,也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二、家长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本来就不够稳定,面临高考的重压,他们的心理更加脆弱,这时要再加上来自家长的压力,孩子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家长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调节心态更为关键。
1.要积极配合,增强孩子的信心。面对高考的压力,绝大多数考生能够沉着应对,也有不少考生会出现情绪低落、急躁、自卑、埋怨或对考试过分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削弱高考战斗力。他们将无处发泄的压力转嫁到别的地方,甚至对父母大发脾气。造成高考前孩子心理状况剧烈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考生本身心理素质不过关是其中一方面因素,而部分家长期望值过高,给孩子施加过多压力,也是导致孩子考前心理变化的重要原因。家长多给孩子鼓励、关心和陪伴,树立他们的信心,一定要做到:接受事实,接纳孩子现状;多看孩子优点,少看孩子缺点;用正面的教育方式多鼓励表扬,使他们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上不要与其他的孩子去比较,要与他自己比较,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不要对孩子过分地管理和约束,真正把学习的责任心交还给孩子。
2.要理性看待高考,调整好心态。每一位家长都会高度重视孩子的高考,因为高考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但高考在人的一生中也绝对不是唯一的机会,家长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家长不要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不要表现出过分关注,也不要突然改变生活习惯,要与孩子一起,以平和的心态迎接高考。面对孩子的烦躁焦虑,父母更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家长要信任孩子,相信他有能力完成最后的学业,并能以良好的状态迎战高考。家长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因为家长的情绪通过感染、暗示等心理机制,会影响到考生。保持生活常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饭桌上、散步时给孩子一些鼓励,和他们聊聊天、谈谈心。经历多次考试,考生都具备了一定的抗压和调适能力,家长对考生的关心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
3.要关注细节,保持良好的沟通。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其内心其实比我们所想象的要痛苦,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来自家长的关心和鼓励,所以家长更应关注细节,保持与孩子的良好沟通。高三学生忙于复习迎考,由于作业多、考试频繁、竞争压力大以及个人情绪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各种睡眠问题,如睡眠不深、睡眠紊乱、甚至失眠,但是高三学生无论学习压力多大,功课多紧,睡眠时间都应保证不低于六小时。家长在晚饭后可适当安排孩子散步或轻微运动,让孩子树立“学就是学,休息就是休息”的观念。当孩子因为紧张、担心而睡眠不好时,让他们把自己的担忧写在纸上,有些没必要的担心就自动消除了,心里就踏实多了,这也是睡前整理思路、调节情绪的好方法。
面对即将来临的高考,部分家长和考生一样产生紧张情绪,免不了对孩子经常唠叨甚至抱怨,或者对孩子过度地关切,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家长太啰唆、太烦人,进一步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当考生出现负面心理时,其实家长才是最好的心理理疗师。考生在诉说考试压力时,家长一定要认真倾听,真诚地告诉孩子只要尽力就行。明智的家长会做到少说话,多给孩子一些鼓励举动,如一个关切的微笑、一杯温暖的水、拍一拍孩子的肩膀等。
三、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疏导,缓解考生心理压力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数学;教学质量
G633.6
初中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健康的心理,是学习数学的前提,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决问题的步骤
1.创设自由度
经常性的鼓励对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自由空间十分重要。曾在198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伯格教授就有这么一段话:“鼓励青年人自己去发现他们追求的东西。”同量他指出这个必须得有三个前提:一是老师的宽容心;二是老师的鼓励之态,三是老师的激励之情。给他们以足够的心理自由度。
2.搭起脚手架
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心理学中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它强调的是学生独立解决的问题是实际发展水平与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差距,他认为学生依靠成人的帮助搭起学习的框架。对学生认知发展、心理发展也是最为重要的。
3.构建支撑点
情绪的高涨使学生能与老师在课中积极配合,形成心理乃至行为上的互动 。互动是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互动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心理上的认同与行为上的同一,也当然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
二、方案理论依据
本方案研究的理论依据有两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主的现代学习理论和现代教学结构理论。
1.建构主义现代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它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其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2.现代教学结构理论
教学活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主体地位,教师居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是教授活动中的主体。学生与老师作为相互依存,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教与学和联系就是显得十分密切。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指导学法,学习则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出最大可能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1.学习兴趣培养的辅导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 ,它表现为人力求认识和获得某种事物,并且力求参与相应的活动。兴趣通过情绪反应来影响 一个人的行为积极性,即凡是从事自己与感兴趣的学习和工作,人就会觉得心情舒畅和愉快,效率也较高。相反,如果是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则可能心理动力不够,缺乏激情,效率也就较低。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在很大程度是要受兴趣和情绪左右。因此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进其学习的效率。
2.端正学习态度的辅导
态度是个人对他人,对事物的比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对学习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愿望,他总是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自觉地学习,不依赖,从而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对学习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则对学习没有积极性,他不能自觉地认真学习,而总是比较消极地接受学习。
3.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辅导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如学习中的注意力倾向,记忆的习惯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定势。作业和复习的行为习惯等。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学习习惯符合学习心理规律,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而不好的学习习惯则偏离学习的心理规律,会妨碍学习效果。辅导方式上采用抽取学习成绩好,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和学习习惯差,成绩差的学生进行对比讨论,特别就“如何改正自己的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小组讨论完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将小组的意见在班上交流,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并布置每个学生一周内写出改进自己学习习惯的具体措施和计划,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什么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与学习效果有什么关系,自己的学习习惯有什么优点和问题;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习惯等。
4.考试焦虑辅导
它主要表现在考试中过度紧张,学生往往身心会感到极大的压力,身体感到不适,心跳与呼吸不正常。这些躯体症状妨碍他们在考场上的发挥,通常使他们思维混乱,不能很好地审题,粗心马虎或出现漏洞,看错行。有的在做选择题时,明明知道这题选“A”却把上题的答案“B”写上去,有的甚至出现明明简单至极的题,都要反复确认生怕不正确,延误了大量的时间,最后造成无法按时做完局面。
因此,在平时的考试中,我给学生营造适度的紧张,培养良好的心态,同时对在考试中由于心理压力造成的不良后果进行了分析。比如:在考试中遇到难题时,有同学怕影响成绩,担心考试失败后,同学、家长、老师对自己不好的评价而出现的心乱如麻,头脑一片空白。考试后,我就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把这个难题,考试结果告知学生,让学生明白考试中,出现的难题是正常的。我做不出来,别人未必能做出来,给自己心理松绑。在期末考试和中考前,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手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把握好在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使一代新人能排除不良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干扰,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贺银瑞《关于当前学校心理辅导的若干思考》, 《教育研究》 1998年1月
[2]吴志宏 郅庭瑾等著《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
【关键词】音乐 心理疏导 心理健康 高职院校
【基金项目】2014年泰州市科技支撑社会发展计划(指导性)项目(第29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04-02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学习环境乃至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高职学生无论是在学习、就业乃至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压力都与日俱增,出了上述普遍现象之外,还有部分学生因为感情挫折、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乃至环境不适应等各方面因素,导致心理障碍乃至极端事件经常发生。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就是心理弱势群体,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音乐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古人云:乐者,心之动也。从这个层面上讲,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从古至今人类的情感乃至生活体验的真实反应。事实上,音乐从诞生之日起,其核心含义就是凭借声波的振动,来记载和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
最初的音乐就是起源于原始人的原始冲动,这种冲动固然缺乏具体有效的情感指向,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情绪的一种强烈的表达和体验。
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赫姆霍茨,曾就声音对听觉器官和听神经的作用进行过深入详细的研究,他发现,音乐不仅能够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和听神经,而且还可以影响人类全身的肌肉、血脉及其它器官的活动。
现代医学和解剖学也证实,音乐可以让肌肉增加力量,快速而柔美的音乐可以消除肌肉的疲劳,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音乐可以通过改变人和呼吸和脉搏,从而有效改变体内的血流速度和供氧量,从而让大脑以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同时让精神产生焕然一新的感觉。
在研究和实践当中,也可以发现,音乐对人的精神和情绪都有很大的影响,事实证明,音乐不但能够消除很多不良的情绪,还能有效扩大良性体验对人的影响,从而改善和提高人的思维结构。也就是说,音乐本身虽然没有生命,但是却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对人的情绪和思维进行引导和指引,最终达到与人类情绪沟通的目的,从而达到影响人类情绪的效果。
二、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
2.1新生的心理落差现象
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中时期原本学习成绩不错,但是因为高考发挥时常,加之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失误,导致很多原本可以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的学生最后接到的是高职院校的通知书,这部分相当多的学生,在报到之前就一直犹豫不决,但是最后考虑很多因素,最终来到学校报到,但是他们来到学校以后,尤其是与其他本科院校在师资、住宿乃至学校环境进行一番比较之后,心理落差极大,于是非常矛盾;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比较困难,无法承担三本学费,所以来到学校之后,一方面比较自卑封闭,不愿意与昔日同学联系,在校内又因为家庭原因十分自卑,不愿和同学一起吃饭逛街,其中部分学生还对家长要自己申请奖学金、助学金之类感到难为情;很少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对如何处理同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感到十分矛盾。
2.2人际关系问题
由于现在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所以很多学生在入校之前大多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这种习惯十分容易导致出现人际交往当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遭遇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之后,往往会产生更多的迷茫和困惑。还有一些学生由于性格比较强势,所以虽然学习成绩较好,而且还担任班干部等职务,但是往往因为个性太强,导致很多学生的排斥,上述问题如果不加干涉,极其容易导致校园极端事件的产生。
2.3学习问题和就业问题
大学时期,从某种意义上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准备期和过渡期,很多学生在这个时期感到困惑和迷茫。
在随机走访中发现,很多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学习环境、内容方法以及课程设置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使得这些学生产生极端不适应的现象,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和信心的丧失。很多学生在刚刚踏入校园的时候,就开始为以后的就业问题感到担忧,他们觉得自己在学历方面不如本科生,有一定的自卑心理,所以在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感受到了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
三、音乐结合心理疏导对于解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
3.1音乐结合心里疏导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厌学情绪
目前,很多学校或者媒体总是把学生的厌学情绪的产生归咎于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上,但是在实际的学习生活当中,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还是在学生本身。
首先,在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当中,很多学生,在入学第一天就对就业前景产生焦虑,即使学校和教师从多方面进行引导,还有部分学生,尤其是非热门专业的学生无法安心学习,在这种心态下,无论学校或者教师如何引导,都无异于对牛弹琴。
其次,由于就业难,导致“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部分高职学生当中有所抬头,尤其是随着大学扩招,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也逐步提高,因此很多学生感觉就业无望,导致产生厌学情绪。
无论是上述何种原因导致的厌学,都对学生本身的成长乃至学校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针对这些现象,笔者认为在积极为学生寻求就业途径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为学生建立社团组织,让学生在学校当中找到归属感,除此之外,针对个别厌学情绪较为严重的学生,采用音乐结合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调节。
3.2 音乐结合心理疏导,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
从年龄上说,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已经成年,虽然他们对自身的行为有了一定的控制力,但是由于其心智不够成熟,而且由于现代社交手段的发达,导致很多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加之这个年龄的学生情绪容易波动,所以很多学生容易因为不成熟的恋爱观和感情观导致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与异往产生困难、乃至失恋,进而导致一系列感情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首先要防范于未然,例如在新生入学或者新学期开学之后,针对社会热点以及其他院校所发生的一系列的恋爱导致的重大问题,以讲座形式教育学生进行正常异往,同时正确处理恋爱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除此之外,针对学生的个别情况,以音乐结合心理疏导的形式,协助其处理情感问题,将很多恶性事情扼杀于萌芽之中。
在心理学领域当中,一直流传着一种理论,那就是每个人所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都在大脑当中被浓缩并且分门别类地存储在大脑当中,但是这些知识和生活经历需要都需要被开发和唤醒,但是,由于现代通讯手段越来越发达,学生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导致学生接触到很多的负面信息,而这些负面信息不但不利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还会勾起很多学生不愉快的回忆,这些回忆长久累积,就会导致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可以选择在恰当时段在校园内播放旋律优美轻快、内容积极健康、歌颂友谊、热爱祖国的歌曲,让学生头脑中的正面信息不断地得到强化和唤醒,从而起到增进同学友谊,促进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的情感的唤醒。
四、音乐结合心理疏导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音乐结合心理疏导归根结底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式方法,因此,音乐结合心理疏导首先要遵循与一般的心理治疗相同的原则,例如保密原则,交友原则等等,除此之外,由于音乐结合心理疏导的治疗方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所以,结合实践经验和调查结果,我们为音乐结合心理疏导总结了以下几条治疗原则。
4.1渐进原则
音乐结合心理疏导,首先要根据来访者的心理问题,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曲目,采用渐进性方式播放音乐,从音乐选择角度来看的,例如纾解悲伤情绪的音乐要从轻度到中度再到重度渐进播放,而且音量也要逐渐增大,从而让来访者在不知不觉当中适应这种心理疏导方式。
4.2适当的指导和启发
音乐结合心理疏导不是简单的为学生播放音乐,而是要在播放音乐的同时,针对所播放的音乐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启发,这是因为由于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的不同,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音乐,而且不同学生对于同一曲目的体验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心理疏导的时候,首先要对不懂音乐的来访者进行教育和引导。这种教育和引导,不仅仅是简单地向来访者介绍该音乐的创作背景和意境,更要在有必要的前提下,向来访者解释音乐治疗的必要性。在实践当中,我们经常采用先让来访的学生听一段音乐,让学生认真体会音乐意境,然后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心理教师对学生所说的感受不做评价,只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鼓励和引导,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理解音乐的含义,从而更好地达到治疗的目的。
4.3重点时期重点监测的原则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大一和大三是一生发展当中最重要的时期,进入大一之后,很多学生由过去的家庭生活,进入到集体生活,由过去生活上由父母照料转变为所有事情都要亲力亲为,所有这些变化都会给学生心理上带来很大的冲击导致心理危机;大三时期,由于即将走入社会,面临找工作以及升本的抉择,家长的期望以及找工作时候碰壁的挫折对于长期在学校生活中的高职学生来说,是一个强大的冲击,因此,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大一现象”和“大三现象”开展了一系列的广泛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体和人群都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性心理干预。
五、结语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当始终坚持在把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同时为有需要的学生建立完善的心理档案。除此之外,学校也要为心理健康配备了高素质专业人才,尤其是在音乐治疗方面,学校更是应该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以及工作方法的人性化,从而有效拉近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了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亚楠,刘源,南云.音乐对情绪的影响及其脑机制的相关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9年,第19卷,第一期,45-50
[2]林青.谈当代流行音乐的特点与受众的心理[J],大众文艺,理论研究・音乐,14-15
[3]杜豫燕.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教育革新,2007(12):16 - 17
[4]马维东.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对策[J].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63- 64
现如今的高中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因而加强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学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对当代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中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高中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较激烈的阶段, 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在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高中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生活经历的缺乏等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高中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培养的促进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形成高中生良好的个性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方面是功不可没的,特别是对当前高中生中在学习中普通存在的怕苦、怕累、经不起挫折这些性格缺陷而言更具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抗自卑心理,提高高中生的认识能力,可以教会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疏导。这样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个性,便具备了发展正常行为和预防问题行为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调动高中生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性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有高中生内在的不良因素在起作用。因此,问题行为的矫正亦要借助于高中生内在的积极因素。这就是高中生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精神。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透过高中生暂时的、表面的行为现象去搜索本质,从发展的角度去看高中生的行为,深入到行为的深处去全面了解高中生的行为动机。心理健康帮助高中生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积极的、发展的、闪光的、可爱的那一面,从而学会与自己的不良动机作斗争,主动改变自己不良的个性和品德,主动和不良外界诱惑进行斗争。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问题行为对高中生成长的最大危害是导致人格不良和道德的缺失,而问题行为的发生也在于一些学生人格发展中的某些缺陷以及道德观念的缺乏。因此,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应重视高中生人格与品德的发展。在人格完善中,良好性格与气质的塑造、自我意识健全、价值观念的发展应是培养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品德教育中道德信念的建立最为重要.,应力争做到使他们不仅知道自己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规则是什么,而且要坚信这些规则是正确的,并决心以这些作为自己言行的准则。
三、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1.加强高中生心理教育的整体氛围建设
在全体教师当中形成重视心理教育、进而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氛围十分重要, 心理教育的氛围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提高,而且能够推动更多的教师乃至全体教师参与心理辅导活动,以利于在学校营造起关心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及生活中的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心理状态,塑造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
2.心理教育与德育结合
有效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心理教育对德育来说,是教育手段和谐;德育对心理教育来说,是人格发展升华。德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心理教育则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个性特征。良好的品德的基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应注重将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品德教育是具体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应该培养学生内心对正确行为规范的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规范。只有将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的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
3.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心理辅导课就是要与学生一起分担成长过程中的烦恼,让他们学会如何去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与疑问。通过心理教育课的开设,学生形成了关注与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自身的心理素质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其正确的行为规范自然而然就会树立起来。
4.寓疏导于活动之中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研究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高中生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有生活中的压力,也有学习方面的压力,如果不加以及时的疏导,很容易在思想与情感上走进死胡同。这不仅使他们无法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学习与生活,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高中阶段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是直面学生心理发展问题、保障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防线,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带着情感和学生进行交流,怀着爱心帮助学生疏导思想和解决困惑,以此提高教育的效果,让学生放下思想的包袱、轻装上阵。
一、精心搜集素材,让教学活动走进学生内心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立足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应当广泛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实际与思想情感状况,尤其是要精心搜集本校、本地区高中生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之中,从而让学生在思想与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对自身的思想发展产生更为直接的触动作用和引领效应。笔者在开展高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时,进行了广泛的资料搜集,采取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方式,搜集本校高一学生在思想方面存在的一些困惑,从小处入手进行疏导与化解,将心理健康的防线与环节前置,从而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率。如部分学生从以前初中学校的佼佼者进入到现在的高中学校之后,学习成绩不再具有优势,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失落感,如不加以及时的疏导,将会逐步演变为自卑、自闭等消极情感。笔者在教学疏导中以“新起点、新标准、新征程、新希望”为题,引导学生明白自己已经站在了更高一级的平台上,不再是以前的竞争层次,而是强者之间的较量,现在每一步的竞争要付出过去若干步的努力,要重新定位自己,过去的成绩已经成为过去,前面的路更需努力向前,让学生从过去的辉煌中走出来,重新定位自己、鼓励自己,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现在的学习之中,较好地引导学生走出了角色调整的困惑期。
二、运用典型案例,让思想疏导更具针对效果
当今的一代高中生,更多的是生活在几代人关心、呵护的“蜜罐”之中,较少经历生活的风雨与社会的历练,一旦出现挫折,其心理承受能力非常有限。近年来频频见诸报端的高中生跳楼、离家出走等案例,更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强化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笔者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从学生所熟悉的一些社会典型案例入手,以身边人、身边事对学生进行感同身受的教育,这样的疏导效果更为明显。例如笔者选取了本市一位高中生因为成绩下降而对生活失去信心,从家中阳台一跃而下的惨剧,引导学生在惋惜青春早逝的同时,细致地分析这个悲剧中的主人公思想与心理上存在着哪些方面的问题,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其“人生观念偏激、缺乏耐挫能力、不能正视自己的挫折、缺乏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等问题,得出了高中生应该“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挫折、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经常调节情绪与情感”等方面的结论。这样的思想疏导过程,立足于学生身边发生的案例,教育分析更深刻,对学生的警示、告诫作用也更为显著。
三、开展讨论交流,让正确理念成为学生共识
青春期的高中生,对事物认识不够全面与深刻是广大教师以及家长应当关注的方面,较为典型的莫过于和老师、家长的逆反心理,认为老师、家长平时对自己的生活与学习过问太多,自己缺乏自由与独立,也有的将家长、老师的关心认为是婆婆妈妈,不领情,甚至还会在言语和行动上采取对抗方式。这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师可以此为契机,组织开展课内讨论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抽丝剥茧认识老师与家长关心、关爱的本质,从而做到真正消除逆反、对抗心理。笔者在教学中列举了高中生逆反心理的几种具体表现,如认为“家长与老师的管理束缚了自己的自由”、“家长与老师的教育和社会上流行的内容出现差距,是老古董”等等。笔者引导学生逐一进行深刻分析:老师与家长如果不加管理,任由学生和社会不良青年接触,将来会怎样(学生交流之后穿插播放青少年犯罪忏悔纪录片,听取案犯声泪俱下的忏悔)?社会上流行的都是正确、正面和有益的么(此处播放房祖名等星二代涉毒新闻)?在这样的讨论交流活动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其余学生也可以表达不同的看法,对于存在差异的观点则引导进行辩论,辅之以影音资料补充,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在这样的交流、辩论与分析过程中,学生对老师与家长的关心认识更为深刻,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和面对,这对于缓解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具有积极的作用,也增进了家庭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提高了换位思考的意识,对于高中生的健康成长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