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道德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09-21 17:53:42

序论:在您撰写道德教育培训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道德教育培训

第1篇

摘要:在职业培训中,学校应重视,且努力做好职业道德教育,促使他们既掌握所从事职业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专业素质,又具备该职业所需的职业道德,为社会输送技术过硬、品质过优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职业培训 职业道德 教育

德国哲学家恩格斯曾说:“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这里的“道德”指的既有社会道德,又有职业道德,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社会道德包含职业道德,而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具体表现。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的符合职业特点要求的行为准则、思想情操与道德品质。①因此,在对学生开展职业培训过程中,学校应重视,且努力做好职业道德教育,为社会输送技术过硬、品质过优的专业人才。

一、职业培训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在进行职业培训后,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还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要。鉴于此,其目前情况如下:

1.学校侧重于技能培训,忽视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为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安排教师重点讲授专业理论、技能操作课程,加大专业课的课时数,而对职业道德的教育的重视不够,没有把其放在应有的位置,且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模式一层不变,未能使学生看到“好处”、成效,不能激发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对职业道德的关注。

2.教师只重视技能培训,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部分学校是直接安排专业课教师顺带上职业道德课;部分学校虽安排思想政治课教师上,但这些教师沿用“老套路”,不结合职业道德教育实际进行教学。这些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未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水平,这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亦使他们缺乏提升个人修养的动力。

3.学生没有意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图眼前境况,却未能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待职业道德。普遍认为只要掌握了职业技能就可以找到好工作,职业道德的好坏与是否有利于自身发展没有多大关系,看不到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否影响将来的发展空间,继而忽视职业道德培养。

二、加强职业培训中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每一行业都有其职业道德,且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因此,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都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遵守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那怎样才能抓好学生的职业道德,做到“道德”与“技能”并重呢?

1.增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首先要从道德意识抓起。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培训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学校要督促教师做好培训工作。一是要根据学生实际,细化,并强化职业道德要求,适时地拓展职业道德知识。二是要结合学生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本职业道德教育。三是要灵活运用培训方法,结合现场观摩法、师生互动法、影片赏析法等教学方法,生动地讲解职业道德。

2.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技能培训中去

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学校应积极贯彻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加大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一手抓“技能培训质量”,一手抓“职业素质质量”。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时,在开展专业课过程中,也要视专业、对象的不同而开设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且要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技能操作培训中去讲解、示范及运用。职业培训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从基本的道德着手,从基本的职业行为规范开始,再深入地讲解本职业的“行规”,培养学生认识、接受,乃至实践“行规”。通过培训,努力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想认识”,身体力行,做到“知行合一”。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职业道德的理论知识,又可以使这些枯燥的理论转化为指导他们具体技能训练的“武器”。

3.改变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原有认识

从学生到员工,他们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对学校、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学生在接受培训时,一定要改变他们对职业道德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等原有的错误、肤浅认识,要联系实际生活、工作,排除他们心中的疑虑、困惑,让他们在从事本职业活动时,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行为哪些该做、不该做,在做正确时才能得到认可时,就可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样,他们便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开展工作,一心一意地为做好每一件事。此外,也要使学生意识到职业道德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威望、收入等,与自己将来的发展息息相关,这样才能促使他们自觉地、实事求是地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去规范言行举止,促进他们不断进步。

三、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但要掌握所从事职业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专业素质,而且还要具备该职业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每个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这样才能完成所从事职业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在职业培训中,学校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德育教育,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身教重于言教”,教师需密切结合学生专业,丰富教学方式,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从行动上影响学生,做好表率作用,促使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从业观”;学生需扎实地掌握本行业的规范、准则、礼仪等职业道德,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为社会提高“德”“能”兼备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宦平主编.德育·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第二版第三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10-11.

第2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培训 实施原则 实施对策

一、引言

职业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大量德智体合格的从业人员,而职业道德教育则是职业教育全部内容的根基和核心,因为它促使劳动者树立正确合理的职业观念,从而以过硬的素质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它推动了社会企业的对外形象和经营效益,正是由个体的良好职业道德,才形成了社会经济秩序的良性运转;它帮助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是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劳动者身处社会生产的第一线,他们的职业道德就显得弥足重要,关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效益,关乎社会主体力量的思想水平。而近些年来,市场经济发展导致了部分地区的职业培训教育畸形化,其教育只侧重于武装给受教育者以专业分工技能,使其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生产流程,而忽略了对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教育,由此引发的对企业和市场带来损失的例子比比皆是。这种流水线一样的职业培训教育是不值得借鉴的。笔者从自身的教育实际出发,试图探讨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和具体对策。

二、我国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目前,我国职业道德教育中,“职业道德”一般被定义为“人们在职业工作中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总和”,这个更多的是强调从道德的层面进行约束和规范,而忽视了个人在职业道德面临选择时的抉择,缺乏对解决职业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而且我国的职业道德教育仅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得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二)市场经济大潮对职业道德教育带来了部分消极影响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切向钱看”成为部分人的信条,使得部分人在职场以金钱来衡量一切,当个人私利与他人利益、社会公利发生冲突时,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自己的个人利益。而这些人可能也经过了较为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但当理论和实践遇到抵触的时候,仍然会毫不犹豫的放弃原则而选择自己的私利。

(三)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深

职业学校以培养专业知识为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都较为重视学员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学习。对职业道德,职业学校大都觉得无所谓,主要依靠学员个人的道德观念。学员自己道德素质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就高,并不是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就可以提高的。与此同时,大量的学员也对职业道德教育不重视,更多的学员更加期待能够学到一门专业的技术,将来可以找一份很好的工作。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职业学校和学员都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导致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更加边缘化。

三、职业道德教育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基础性和公共性的原则

在职业教育培训中,极易走向的误区就是在对待职业道德教育上的轻视和漠视,过分的依赖社会公德教育和就业者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教育,而不将其作为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其实,职业培训教育的受教育对象,其培训时间和个体背景是千差万变的,我们不能理所当然的认为其在道德领域能胜任具体职业的要求。因此,必须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基础性的地位,做到使培训者先成人后成事,首先做到对具体职业所需要的从业品质了然于胸,再做好自身的职业打算。同时,职业道德教育的公共性也是重要的原则,无论受培训者有怎样的教育背景和生活背景,面对崭新的工作岗位和陌生的社会环境,必须武装给其优良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才能保障其专业技能的顺利施展。

(二)遵循适应性,与社会实际、学生个体、行业差别相适应

当前,我国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大都流于形式化和书面化,以致收不到实际的培训效果。这是当前职业培训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致命缺点。很多培训单位,把学员通过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输送单位考核,作为自身教育成果和在社会立足的唯一标榜,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不能得到迅速体现和收效缓慢的一个方面,自然地得不到发展,落后于社会的需要。在该类教育的实施中,应当注重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的结合,针对当下职业道德领域的重要问题、主要现象展开教育;应当注重与学生个体的相结合,把握受教育者本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弥补其不足,跟踪指导;应当注重与行业之间的差别相适应,结合各行业的具体情况,对于容易出现道德危机的方面,加强教育力度,提前令学员了解其将面临的职业道德处境,达到与社会需要的有机结合。

(三)遵循多样性和生动性的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领域也不断的掀起改革和创新,旧有的照本宣科式、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方法,再也不能符合师生们的教育理念,不能有效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标。众多80后、90后的社会成员相继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有着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思想状态,对于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工作者也应当从自身做起,思考探索、不断创新,采取生动活泼而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传达教育内容,提升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这种理念不仅对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指导性的,对于职业培训教育更是有其实用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贴近生活、贴近学员,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生活化的课堂模式,把本该枯燥的道德教育进行生动诠释,使其深入学生内心、引发学员共鸣。若非如此,职业道德教育的课堂,将走向一潭死水的危险方向,出现教师没有热情、学生没有主动的局面,更不用谈论教育成效了。因此,多样化和生动性的教育模式,应该是职业道德教育中应该遵守的。

(四)遵循成效性,注重教育成果的考核和运用

职业道德作为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部分,它的衡量不像一门专业的技术一样直观和容易操作,这也给培训单位的职业道德教育成效评价提出了难题。笔者认为,成效性仍然是该类教育的指导原则之一,对其考核也应该积极探索、多管齐下。例如将学员的日常学习表现和上岗实习表现,作为教育成果验收的重点渠道;也可以通过师生座谈和问卷调查等的方式,巧妙地摸清受培训者的道德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安排,以及不断改进优化教学内容和教育手段。

(五)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师在任何的教育工作中,起到的都是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因为教育的主体在于学生,有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正确方法,教育才能落到实处,职业道德教育也不例外。身处踏上工作岗位的前夕,许多学员对于这份职业应恪守的品质,也是了解不全面或者有偏颇的,这就要求改变教师为主体的德育课堂,回答学生的困惑、弥补学生的不足。职业道德教育中,教师应该多听取学员的心声,为其解惑、授业,因为他们的道德得到完善,才是这门教育的终极目标。

四、在职业培训教育中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浅议

(一)设置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突出其在日常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来说,时间和精力是取得成效最具有硬性的保障。培训单位应该摒弃职业道德教育费时费力的错误认识,在充分尊重其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设置专门的课程来开展教育,从而唤起教师和学员的思想重视。课程的设置应该是灵活和有适应性的,顺应职业培训教育的速成性特色,比如在相关专业课程的开展过程中,结合本阶段教学内容在社会实践中容易出现的职业道德问题,针对性的开设职业道德教育,做到学员技能和道德的同步提升,这一点在会计、金融等专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当然,以节次为单位的课程不是必须和固定的,培训单位也可以采取专题讲座、学员会议等形式,灵活开展道德教育,只要形成独特的模式和正常的流程,教学成果就容易得到保障。总之,要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到正常的职业培训教育中去,避免随意性和突击性,而是像一门技术课程一样,有自己的师资和物力、时间保障,走向正规化、日常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学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真正取得实际效果。

(二)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广泛发动校园媒体和学生活动的教育作用

校园文化最贴近学员的学习生活,职业道德教育应当渗入到其中,使其与学生的生活有机融合。学校拥有众多的宣传媒体,且它们大多由学生亲自组织亲自策划,贴近学生的生活感受。笔者认为在这方面的教育中,应该充分利用校内网站、报纸刊物、广播站、电视台等等,开辟专门的栏目和板块,强化该方面的宣传;充分发掘职业道德以及学生身边优秀人物典型案例,以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方式广为宣传;可以展开诸如读书讨论书、征文比赛、相关电影音乐赏析等活动,发动学生以个体、宿舍、班级等多层次积极参与;通过奖项的评比、奖品的设置等,吸引学生关注这方面的教育内容。活动最后一定注重活动结果的验收总结,为下一步的努力和其他方面的素养教育积累经验和教训。另外,注重活动的组织与社会实践的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比如社区服务、扶老助残、帮贫济困等爱心志愿活动,在服务他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体验良好道德的积极作用,培养诚实劳动、遵守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美好心地,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职业道德修养。

(三)通过隐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将其贯穿到具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去

针对培训学生的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弹性较大、较为灵活的课程,专门开展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例如,培训教育学校定期开设的心理辅导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等,都深受学生的喜爱,因为这些课程都传达了对学生非常兼具实用性和启迪性的内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课堂模式,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机穿插到课堂讲授中,起到集中教学的显著效果。正如其他的道德教育领域一样,道德的培养从来不是孤立的和单独的,它应当融入整个培训内容中,无所不在地进行指导教育。在具体的培训学校中,负责职业道德教育的部门是较多的,例如就业指导中心、团委、党委办公部门、学生工作处、教务部门等,培训机构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和不断地优化,将这些部门的道德教育职责进行科学的统一协调,形成严密和统一的教育网络,使职业道德教育达到“无孔不入”的渗透的理想效果。放眼细处而言,德育教育工作者每次与学员的接触,每次的专业技能教育考核,都可以成为施展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场所,因为道德本身就具有隐形和潜在的特征,也只有一点一滴的感化、日复一日的教育,能收到道德教育的理想效果。

(四)深入生活,充分利用先进模范和激励作用和负面案例的警示作用

不论是哪一类的教育工作,案例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其真实性生动性,往往能比专业的知识宣讲更能起到教育效果。道德教育更是应该注重榜样的激励作用和负面案例的警示作用。放眼全社会领域内的思想道德教育,国家举办的“感动中国”“十大劳动模范”等等活动,以及各个地方进行的人物宣传、优秀表彰等活动,莫不是在充分利用案例的作用,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教育成效。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培训教育机构应该受到这方面的启示,给予探索和实践。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绝非一句空谈。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职业道德和美好品质,将成为激励和鼓舞广大职业学生前进的精神力量,也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升职业道德水平的极佳方式。职业培训教育单位可邀请有杰出成绩的优秀毕业生、社会上的先进模范人物以及道德高尚的优秀企业家开设专题讲座或学生座谈等,用他们爱岗敬业、不辞劳苦、乐于奉献和勇于创新的先进事迹,对学生进行敬业、吃苦、慎独、自律、进取等方面的生动教育,使学员们在听取事迹、接受感召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其自觉地进行自我完善、追求高尚,塑造其初步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信念,这对于学员一生的职业和生活过程,都将是弥足珍贵的。

(五)探索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新模式,在考核评价中不断改善

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正因为其与社会生活如此休憩相关,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因此这是一个决不能放松、又不能固化的教育环节,只有保持探索、积极实践,才能不与社会脱节、不辱教育使命。在教育思路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工作中,首先应该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深受欢迎又易于组织的职业道德教学方法,博取众长,在与本地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和创新;同时,应该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内心喜好中,通过建议征集、问卷调查、亲切座谈等形式,倾听其声音、了解其偏好,令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更加契合他们的实际需要;同样重要的是,应该在职业道德教育成果的考评和验收上落到实处,以此来督促师生的思想到位、行动到位,例如在职业技能的各种考核中,无论是试卷的书面考核还是实际的操作考核,都可以通过给予学员一些情景和问题的设置,考察其在面对自身所处的岗位上一些敏感、关键的问题上,是否具备了正确的思想觉悟和处事方式,如果在这种专门的考验中学员都出现对职业道德的明显违背,那么当其真正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各种繁杂的压力和诱惑,情况就更值得思考了。考核是为了总结和改进,这就要求负责该领域教育的教师们善于反思、善于提升,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真正收到预期中的教学成果。

五、总结

近些年的经济形势我们可以看出,就业压力仍然严峻,这其中不仅有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原因,更存在着劳动者本身职业道德缺乏引起的供需双方鸿沟。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将进一步深化,专业分工也将进一步细化,这不仅仅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更是紧迫的,因为技能是具体的,有很大的短期速成性和更新性,企业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迅速获得合格员工;而职业道德的养成,却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往往伴随着个体一生的思想素质进退。广大的职业培训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教育中穿插和组织职业道德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崔兰英.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J]. 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11).

[2]胡晓毅 .学习问题学生的教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刘晓音,王琳. 新时期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 教育与职业, 2011(27):58-60.

[4]李冬华.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创新浅析[J].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2 (3): 93-96.

[5]罗箭华.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范式转型[J]. 教育学术月刊, 2012 (10): 93-95.

[6]赵娟. 关于提升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 开封大学学报, 2012 (3): 64-66.

[7]李琼. 企业员工职业培训机制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5): 56-58 .

第3篇

关键词:远程培训;教师成才;专业发展;通道建设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4-074-02

一、教师专业成才通道建设面临的问题

1.专业研修局限性严重

对于教师而言,专业成才的道路需要对教育科学以及前沿教学现状有足够的了解,但是教师毕竟不是教育学的研究人员,也没有相应的研究空间和教学广度,因此,教师在成才发展方面需要有专业化的教育研修指导。目前,我国的教师专业研修发展主要是依靠校本培训,从宏观层面看,校内的教师合作还不足以克服校本研修分散、个案的弊端,而且校内的教师本身还需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发展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地进行专业化的行动研究。

2.成才督促制度化严重

教师专业成才之路的督促往往来自于学校,而学校的成才督促工作有着较强的强制性反应。首先,表现在对教学的主体有着强硬化的教学成绩规划,这种以学生成绩评价教师的方式有着单一性的弊端,必然会使得进行相应教学新方法研究的教师兴趣大减,缺乏教学研究的积极性,而且也使得教育工作者缺少交流感悟的空间。而对于教师的专业培训而言,学校的督促作用又较为弱化,往往只是将工作总结、体会、建议、感想以及“浅谈”之类都看成校本教研成果并给予很高的评价。究其原因,主要是校方对教师成才的督促过于强调制度化,通过强硬的制度化严厉督促教师作出多方面的成绩,而对成绩形成的过程不重视;通过传统的培训制度进行教学培训工作的开展,而缺乏对培训结果的应用情况研究,使得教师的培训工作形同虚设。

3.培训内容阶段性严重

对于教师的成才通道的建设,学校以及相应的教师培训部门对培训内容的合理控制能力较低。主要体现在:(1)培训内容脱离实践严重。教学研究应该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的教学问题和学校发展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主要研究力量,通过一定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的研究活动。但是,很多培训内容只是针对某一个教学理论而展开的,对教师实际教学工作的情况没有深入调研。(2)培训内容阶段性严重。对于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而言,更多停留在微观层面,没有立足于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视角,教师教育水平的推进不仅涉及培训模式、课程资源和培训效果,还涉及管理机制、技术等方面的创新,且培训模式、管理模式、技术平台的创新必须纳入一个整体的框架进行系统研究。而当前的培训内容忽视整体性,对单项的培训有了培训、有了成果、有了收获就停止了,这种培训实际意义极差。

二、远程教育培训的教师专业引领作用

1.形成合作和交流的研究状态

远程培训形成的是及时性的合作与交流状态,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虽然为教师提供了合作和交流的机会,但是这种机会缺乏及时性,因为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所研究的教育内容往往是教师参与其中的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真实的教育事件。教师与教师之间讲述的是一个“过去”的、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或发出的某种指令。而远程教育由于其设计的探究层面更为广泛,教育问题更为前沿,所以能够为教师提供他们所没有接触过的教育教学内容,并在这种未来式的情景设计之中,激发教师之间合作与交流的研究热情,形成看法交流互通互助的研究状态。通过这样务实、有效的实践性、前瞻性、广泛性的研究活动,教师有了更多的交流,在合作与共赢、交流与探讨中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2.形成广泛的教育资源库

远程教育能够形成广泛的教育资源库,能够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教学研究、专家解答、专家理论、教学案例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而且在教师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这种教育资源更是以飞快的速度不断提升,教师完全可以在远程教育空间内获得前所未有的教育资源获得机会。另外,远程教育的资源库还能够提供给教师自主设计数据库、教学软件、教学课件的机会,使得教师能够投入到数据库建设之中。

3.形成广泛快捷的培训模式

现代远程教育受培训面极为广泛,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形成大规模的培训,其本身具有时空的适应性和教育的开放性,而且教育设备设施能够延伸到城乡、学校、家庭等各方面,而在教学时间上突破了固定教学时间的限制,扩大培训规模,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培训,确保培训时间和质量。同时,解决了教师的工学矛盾问题,传统的培训方式以集体研究为主,教师需要抽出课余时间进行教育研究,而远程教育能够提供更为快捷化的培训模式,教师可以自由地进行网络学习。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改变了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对称性,扩大了教师学习范围,拓宽了教师的专业视野。

三、远程教育培训对教师成才通道的促进发展措施

1.构建学用结合博客群落的培训格局

远程教育培训的主体内容主要是通过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博客群落的形式实现创新化的培训格局。所谓的博客群落就是通过博客的形式,通常参与远程培训的教师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网站专注在特定的教育课题上提供评论、新闻、实践案例等内容,并设置博客的留言和沟通方式,使得参与培训的群体之间有互通有无的空间,形成大规模的教师链接。这种培训格局的优势包括:(1)使得教师拥有了个人教学理论建议自由表达的空间;(2)有利于教师教学知识的过滤与积累;(3)形成了深度交流沟通的网络新方式,这种博客群落的形式使得沟通交流更为快捷,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模式,能够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当然,在构建博客群落的培训模式的过程中要注意进行学用结合的指导,要鼓励学员将新学到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研究,并在博客上发表实践结果。同时,培训领导者也要注意对博客内容的整理,通过集体交流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整合,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新的培训内容。

2.构建流程多元化的集体专业培训格局

为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给学习者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必须重视多元化的集体专业发展的交互设计。根据交互过程实现专业发展的合理化互动。交互提升包括对话渠道和网络渠道。对话渠道:提出主题(主持人)――各抒己见(沙龙)――提炼共识。网络渠道:个人发帖(论坛、博客)――参与者自主交流――专家点评。这一平台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网络资源,使得远程培训成为教师进行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交流平台上,教师通过网络共同研究教学内容,然后通过个体实践将教学结果放到交流平台上进行集体反思研究,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形成了共同发展、联合互动的模式。

3.构建无限延伸的专业发展评价网络

第4篇

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内容并不是全新的,共性的内容还需要得到贯彻和深化,但由于在职培训教育特殊的要求,新的内容需要突出和强调。根据国内外伦理和教育学者关于道德构成的研究成果,除了把道德划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这三种经典的构成外,还比较科学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把道德区分为理想、原则和规则三个层次。

1.1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建设

道德理想是指具有激励功能的最高道德境界。教师职业道德理想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最高要求,体现了一种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目的是给教师队伍的整体树立一个不断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一点,无论学历教育还是在职培训教育都是相通的。它的内容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发扬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力争专业卓越、保持最高水准的伦理品行和道德表率等。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对于教师主要发挥的是引导和激励功能,确保教师职业道德的个体发展和整体建设有一个足够高的上限,拉动教师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达到“乐业”的最高理想。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理想的建设,就是要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充分体现上述道德要求对教师的引导,通过特定的手段和途径,激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努力追求最高的道德境界,践行最完美的道德行为。必须承认,不能期望所有教师都能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不能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道德的化身,但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崇高特质决定了这样的目标必须得到确立并强化,这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具体到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建设,应当强化前面提到的具体的责任感,使教师形成明确的责任意识,把自己的每一个教学行为与学生将来可能的岗位任职行为紧密联系起来,促使教师尽量做到站在教学以外看教学,把自己的教学工作视为整个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单元,从而提升对自身工作重要性和工作成果成就感的认识。

1.2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建设

道德原则是指具有指导功能的道德指令。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中级要求,体现了所有教师能够达到而且应该达到的道德准绳。比“乐业”稍低,它要求教师做到“敬业”,即对教育工作有忠诚的义务,要按照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任务的标准,尽可能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对教育事业和自身专业发展有一颗敬畏之心。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对教师道德行为主要起一种指导作用,在满足原则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情况变通处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建设方面,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有大量工作可做。前述对在职培训教育学生特点的敏感性、对学生沟通的亲和力、增强实践教学能力的行动力,都可以纳入职业道德原则的范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在职培训教育教师,应该做到深刻把握不同学生的特点,实现与学生的顺畅交流,不仅理论上而且实践上有效引导学生达到岗位任职要求。同时,这些要求也都是通过院校适当措施和教师自身努力能够达到的。至于如何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路径。原来的学历教育教师要成为在职培训教育教师,就必须在这些方面做出努力。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教育转型,其内涵不仅是业务上的,也是职业道德的转变和深化。

1.3教师职业道德规则建设

道德规则是指具有约束功能的具体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则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或最低要求,是教师必须做到的起码要求,也可称为职业道德底线。它低于“乐业”和“敬业”,要求教师做到“尽职”。要求低不等于重要性低,作为一种“底线”,具有强制性,一旦突破,职业道德就不复存在,职业资格就名存实亡。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规则对教师的专业行为主要发挥一种约束功能,要规定得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不能随意变通。在世界各国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职业道德规则往往是最为核心、占据比重最大的部分。一般来讲,职业道德规则以否定的形式表述,教师职业道德规则的核心就是不能出现与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相悖的行为,包括不得无准备上课、不准旷课、不得随意调课和对工作敷衍塞责、不在教学过程中有不负责任的言行、不歪曲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得贬低学生人格、不歧视学生、不在学术活动中弄虚作假、不恶意干涉同事的专业行为、不准衣冠不整行为粗俗等。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出于在职培训教育的特点,其职业道德规则还应包括不利用学生任职背景谋求个人利益、不通过非难式渠道向学生所在单位透露学生学业表现、不压制学生对个人掌握的实践知识的表达、不通过泛泛而论应付学生对具体知识的需求等内容。教师职业道德规则建设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部分,应当得到充分重视。我国文化中有道德理想主义的传统,比较忽略规则层次,甚至出现过“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现在已有转变,但仍有欠缺,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注意平衡处理理想、原则和规则三层面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激励、指导和约束功能,利用转型契机,进一步突出规则和原则层面的建设,打牢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底层根基,为推动职业道德教风的不断上升提供坚实基础。

2在职培训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任务

第5篇

职工安全意识培训可通过采取大量的案例分析、法律、法规的学习、参观安全教育展览等学习方式,使职工明确对其个人而言“安全”是一把双刃剑,遵守规则,安全就保护你;违背规则,安全就会让你付出惨痛的代价。对企业而言,离开安全,乘客的出行将失去保障;离开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将会被打破;离开安全,任何目标都将无法实现。

二、安全教育培训能使职工掌握安全知识,做到“我懂安全”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运营是一个复杂联动系统的统一运作,它具有涉及专业多、自动化程度高、运营安全可靠度要求高的特点。因此,要想实现为老百姓的出行提供安全、快捷、舒适、正点、大运量的服务,安全教育培训就必须放在首要位置上,并要加大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力度。

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已进入了全盛发展时期。城市轨道交通的列车速度越来越快、密度越来越大,列车发车间隔从最初的5、6分钟,提高到3、4分钟,甚至更短,运行能力不断提高。例如,2011年4月,北京地铁1、2号线第13次缩短运行间隔,缩短后1号线为2分15秒,2号线为2分钟,是世界发车间隔最小的地铁之一。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实现从单线独立运行到多线网络运行,不同制式和技术水平的专业系统得到充分对接和整合,网络运营效率得到提升。但由于网络系统呈现线路特征个性化、技术水平差异化、设备制式多样化等特点,各系统的运行维护和行车组织、客运组织等专业管理的难度都大大增加。面对上述这些高难的运营情况,要保证运营的安全、高效、正点,仅凭职工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不够的。人的思想影响人的行为,安全意识只是一种安全愿望,职工要实现这种愿望,必须通过以自身安全素质和技能为支撑的行为去实现。也就是说职工有了安全运营意识,并不能完全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要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保证安全高效运行,职工还应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安全知识是城市轨道交通职工行为安全的理论指导,没有安全知识作指导的安全意识,仅仅是盲目自恐、谨小慎微,不能算真正的安全意识。只有掌握了必要的安全知识,当遇到如车站客流量过大混乱而拥挤、突遇牵引变电站直流开关跳闸导致大面积停电、信号控制系统突然发生故障、列车脱轨、发生爆炸、毒气、火灾、恐怖袭击等紧急情况时,才可能做到从容对待、临危不惧、保障运营安全。所以,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开展职工安全教育培训时,应及时扩展安全知识范围的广度、内容的深度,使职工掌握高新技术的设备和进行高水平的管理,做到“我懂安全”。

三、安全教育培训能提高职工的安全技能,使职工做到“我能安全”

随着运营线路不断增加、运营系统愈发复杂,人的不安全行为、各种设备的不可靠状态和安全管理的缺陷,都可能导致严重的事故。因此,在加大职工关于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培训力度的同时,还应注重安全操作技能的培训。

提高职工安全操作技能,能为职工行为安全提供能力保障,做到“我能安全”。安全教育技能培训能使职工掌握三个方面的安全操作技能:1.在正常情况下工作,职工能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保证工作顺利进行。2.出现异常情况时,职工能迅速、果断采取措施,准确判断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并能正确进行处理,防止或延缓事故的发生。3.在事故发生后,职工能采取正确应急措施,遏制事态发展,保障自身、他人和设备安全,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降低事故的社会危害性。以运营关键岗位、单兵作战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驾驶员的工作为例,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不仅能让驾驶员在思想上筑起牢固的安全运营防线,还能让驾驶员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及时、准确、妥当处理运营列车出现的各级各类故障和突发事件,减小对运营的影响。

第6篇

【关键词】幼儿舞蹈;培训教育;现状;对策

【Abstract】Children d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ldren music art education, and is the main mode and important way of children self-express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children dance training education, combining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to participate in training children dance education, and propose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children dance training educ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ruly enlightening young minds , rich children emotional and shaping them in shape,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creative goals through children dance training education.

【Key words】Children dance;Training education;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1 问题的提出

幼儿舞蹈是通过身体动作,幼儿语言和戏剧表演和音乐结合,反映幼儿生活,表达幼儿情趣,实现文学和音乐和舞蹈的结合的综台艺术.并陶冶幼儿的性情,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实现舞蹈教学,让幼儿受到美的熏陶。并激发幼儿的表现和表达能力,激发幼儿潜能[1]。当前幼儿舞蹈培训教育虽已逐步得到家长的重视,但仍然存在较多不足,如舞蹈教学任务不明确、缺少相关标准规范,尚未构建科学系统的舞蹈教学理论,导致教师不能很好的引导幼儿感受从发现、尝试、体验到创作这样的全过程。其次表现为许多具体的实施问题,学校的舞蹈师资很多都是在读大学生,她们对舞蹈理论与舞蹈观念的认识不全或有偏差易忽视舞蹈活动的加强,偏离幼儿舞蹈培训教育的初衷,收效较差。可见,当前我国幼儿舞蹈教学与素质教育改革相去甚远,在此背景下,希望借由专业的幼儿舞蹈培训教育,做到真正的通过舞蹈教育可以使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音乐节奏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肢体表现引导幼儿抒发和表达情感;启发幼儿对舞蹈、对生活的热情,激发幼儿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能够开发幼儿的潜在智能,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达到陶冶高尚情操的目标[2]。

2 当前幼儿舞蹈培训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

2.1 重舞蹈表演,轻舞蹈教学

为迎合家长的口味,吸引更多的学生报名,诸多舞蹈培训机构急功近利,常采用舞蹈考级、舞蹈比赛、舞蹈演出等形式获取成绩,以此作为培训教育机构的宣传亮点,以此招揽生源,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并未能真正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因此,这种轻舞蹈教学,重舞蹈表演的教学模式,致使幼儿舞蹈基本功不扎实,严重影响幼儿舞蹈能力和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2.2 缺乏专业指导,无法因材施教

大部分幼儿舞蹈培训教育机构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常采用大班教学,聘请在读大学生教学,没有专门的教学教材和专业的指导教师,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做到根据儿童的心理、生理特征、情绪等进行因材施教,教学不规范的形象严重,教学效果较弱,必须加以规范,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体系。

2.3 幼儿舞蹈的成人化倾向明显

纵观目前少儿舞蹈教学与比赛,我们不难看出幼儿舞蹈的成人化倾向,无论从主题、立意,还是从结构、情节,幼儿的表现与他们的年龄不符,这在实际上反映了当今幼儿舞蹈教育重视职业化的趋势[3]。多数家长和教师认为把学生或孩子教得水平越高越好,并以专业人员的标准来衡量舞蹈教育及其成果,从而忽略了幼儿舞蹈教育和纯粹的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固然可以更快提高孩子的艺术水平,但这和幼儿教育阶段舞蹈教育的初衷并不一致。

3 提升幼儿舞蹈培训教育水平的对策措施

3.1 树立正确的幼儿舞蹈培训教育理念

首先,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针对孩子自身的心理、性格特点选择艺术门类,采取适合幼儿特点的方式,实施因材施教,在轻松愉快中发挥天性和创造力,提高孩子的艺术素质,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体验。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每一名幼儿的创造都给予肯定,用多种形式来帮助较弱的幼儿获得成功,让他们感受自我表达和自我创造的乐趣。

3.2 根据幼儿的特性进行舞蹈创编

教师要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学习舞蹈,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挖掘教材中可创编的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对舞蹈进行创编,力求舞蹈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教师还要善于关注孩子们的生活,这是我们创编舞蹈的素材库,从幼儿奇特的思维方式为追寻线索;要注重音乐的选取,以曲调明朗、简单、形象化、节奏感强、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为主;善于从幼儿的活中挖掘动作素材,经过组织和艺术加工,动作力球舒展开放,形象逼真使幼儿显得活泼、丰满,还要能适应幼儿的接受能力;在服装与道具安排上应具有新颖的艺术处理,体现舞蹈的特点使孩子们穿着舒服,愉快开心的跳舞。

3.3 加强教材和教学的规范管理

首先,应规范教师的教育思想和家长的培养意识;其次,要加强对幼儿舞蹈培训教育的管理,实行统一考核,制定量化标准,逐渐淘汰不规范的舞蹈培训,切实将教育质量保障落到实处;再次,规范教学,材,结合我国尚未有统编的幼儿舞蹈教育指导教材的具体情况,建议选用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考级教材;或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编写一些地方性试行教材,使幼儿舞蹈培训教育有纲,教学有章。

3.4 增加幼儿舞蹈表演展示的机会

幼儿舞蹈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中的学习与训练,而应为幼儿尽可能多的提供舞蹈表演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巡游于舞蹈美的世界里,在舞蹈的实践中去领悟生活的多彩,感受到舞蹈所揭示的生活之美,从而获得精神财富。幼儿舞蹈教育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扩大儿童的舞蹈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信心、成功感,使她们更加喜爱这项教育。因此,我们教育培训机构应积极搭建实践平台,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交流、展示机会,促进他们的艺术发展。

3.5 培养幼儿的艺术创新能力

在舞蹈培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帮助幼儿掌握自身的形体美的基本形态,确立舞蹈艺术的审美意识,而且应充分发挥舞蹈美的功能,通过学习不同题材的幼儿舞蹈,在理解和表现作品的基础上,树立一种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的审美意识[4]。幼儿舞蹈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如反映社会题材的舞蹈《红绿灯》,是以人拟物的表现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行车要遵守交通规则的必要性以及人、车在交通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道理,宣扬社会公德之美。

综上所述,幼儿舞蹈培训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幼儿舞蹈教育不仅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地发展,有利于幼儿智力,创造力的发展,有利于幼儿审美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且幼儿舞蹈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幼儿舞蹈的教育可以不断地发现,发掘儿童个性价值。因此,幼儿舞蹈培训教育应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特征出发,围绕促进幼儿的成长发展,对幼儿的舞蹈培训教育进行完善,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全方面的发展,让幼儿在快乐的学习与生活中更好地茁壮成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培养[5]。

【参考文献】

[1]何银强.重视幼儿舞蹈元素的融入 提高舞蹈教学的魅力[J].网络导报・教育在线,2012(10):12.

[2]段文静.幼儿园舞蹈教育目的及教育实施的思考[J].网络导报・教育在线,2013(21):32.

[3]毕玉娟.学前舞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第7篇

体育教育要求体育参与者无论魅力大小、修养好坏、水平高低,都应该在竞争中将自己的信心和能力都最大程度地发挥和表现出来,以个性优势获得社会价值,将个人独立自主的本质通过自己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也体现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更强、更高、更快”。竞争能力和表现意识能够为青年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开放心态和参与意识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11月为止,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其中学生所占比例最高,大学生总体上网比例已经超过了95%。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广大学生的交往模式彻底改变,他们正常的社交活动空间被虚拟的信息平台、娱乐平台、交流平台所代替,这样容易造成他们的自我封闭和对现实生活的远离。体育教育强调强烈的存在感和参与感,它要求参与者走向互助的集体和团队,而不再是孤独的自我,成为一个心态开放、心灵坦荡的社会人。培养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公平竞争意识体育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公平竞争精神,这种精神将和平的和谐、宽松与竞争的残酷、激烈相互有机统一,在公平的基础上展开竞争,追求竞争中的友好和交流,正基于此,体育才成为了一座将不同地区、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们连接起来的桥梁。与此同时,应该在一定的规程和规则中开展体育竞赛,裁判员要接受观众、教练员、运动员、仲裁人员的监督,而运动员则要接受同一个评分标准,服从裁判的判决,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环节,让体育竞技只有公平,没有特权。学生在这种体育教育下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养成法制观念和公平竞争意识。树立身心和谐的生命价值观体育教育追求的是身心都要达到和谐统一。体育运动的激情和精神,能激发大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这种身体力行的切身体验,能使参与者学会在矛盾和冲突中,在你死我活的拼斗中调节和控制情感,在瞬间获得成功与失败的人生感悟,最终达到管理自我,超越自我,这是很多其他文化教育载体所不能达到的。这种身心和谐的生命价值观,对于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自我调节具有重要影响。

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目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单单只是健康的身体,还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体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全面传承体育文明、感受体育文化、了解体育运动,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协作意识、竞争意识、规则意识、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达到精神、心灵、身体三方面的和谐发展。同时,体育教育也可以培养学生光明磊落的气度,让学生学会遵守社会规范、尊重规则、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树立起一股坚持到底、战胜困难的精神动力,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是极为有效的。体育教育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方法人格包括能力、气质、信念、性格、爱好、兴趣等心理特征,人格教育是一种培养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人格的伟大决定了未来的成就,博学和智慧远远比不上钢铁般的意志和优秀的性格,而健全的人格是指可以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挫折和困难,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生活永远都抱有积极的态度,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必然是一个自强、自尊、自信、自立的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的90后大学生很大一部分在家里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心理承受能力弱。意志品质薄弱,从未受过累,从未吃过苦,这些娇生惯养的行为导致一些学生人格发生扭曲,不能健康发展。体育运动需要参加者面对种种人生考验,如失败、挫折、汗水、困难、伤痛、疲劳等,需要见过艰苦的磨练,付出极大的心理能量和身体能量之后才能够获得成功。通过体育教育,可以健全人格,培养意志力,指导学生对于失败或者成功都要淡然面对,让他们学会在面对胜利、自卑、失败、困难时如何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心态。让他们懂得在胜利面前应该坦然冷静,在失败面前应该百折不挠,在困难面前应该坚韧不拔,劳累面前应该坚持不懈。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不懈、耐心仔细地向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创新能力精神、艰苦奋斗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竞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将使大学生们终生受益。

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体育活动中会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竞争性和对抗性,我们应该结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给学生树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正确观念,突出“淡化竞技,强调健身,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题,同时又应该按照西方体育文化的特点,用榜样示范、体态暗示、语言刺激等多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鞭策后进,激励先进。应该让学生有良好的心态,赢得起,更输的起,要对暂时的胜负进行正确的对待,要有永不服输的劲头,败了也要有自信,也要有拼搏,胜了不能骄傲,要继续保持。对于那些耐心较差、畏惧困难的学生,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适当地让他们参加一些中长跑比赛活动,这种比赛会帮助他们用意志去克服耐力下降、呼吸困难、乳酸堆积等困难,教师在他们喘不上气的时候一定要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坚持完成任务,学生往往在完成比赛之后都会有成功的喜悦,这样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正确人生态度,对他们未来的人生都会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作者:金龙泉 赵健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