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53:41
序论:在您撰写医疗卫生精神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6. 193
1 引 言
作为与广大劳动群众联系最紧密、服务窗口最直接的行业之一,医疗卫生行业被社会界与舆论界给予较高的行业标准,严格、严密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随之应运而生。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不仅能够树立医疗卫生行业的高尚形象,而且对于树立医务人员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近期,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备受关注,不仅严重冲击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也逐渐成为社会中不和谐的音符。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很多,如社会因素、医学因素、媒体因素、患方因素、医方因素,但无可厚非,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树立对于缓解医患关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之中与缓解医患关系直接相互作用的因素是哪些?缓解医患关系应重点树立何种职业精神?以上是文章需要重点回答的三个问题。
2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内涵
医疗界乃至社会舆论界对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内涵理解颇多,但是内涵的理解始终围绕两组词“职业”与“精神”。如:三好一满意――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五心――责任心、爱心、耐心、细心、上进心;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态度、奉献的精神等。综合学者的观点,加上本文的理解,将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可以细化为以下几点:
第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医疗卫生行业的服务对象,解决人民群众的疾苦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工作重点,只有服务好人民群众,才能开展并顺利实施医疗卫生事业。更为重要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党的宗旨,医疗卫生行业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全力以赴贯彻这个宗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第二,患者至上的核心理念。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同时,医务人员需谨记患者至上的核心理念。无论何时,医疗卫生人员应将解决患者的疾苦作为首要任务,关注患者,爱护患者,向每一位患者传递良好的医德医风,弘扬关爱生命,善待患者的大爱精神,这也是医疗卫生行业最为基本的职业操守。
第三,不断拓取的职业精神。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医学也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医疗领域的未知因素仍很多,加之新病毒出现,病类的增多,医疗行业积极探索的路仍旧很长远。这就需要医生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更为先进的医疗技术,为患者服务,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服务。
第四,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备受关注的国际JCI认证组织(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在认证标准别推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强调倾听患者和家属的声音,尊重患者的权益,指出应将患者作为合作伙伴参与到医疗过程中来。此外,多年的医疗工作实践也表明,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第五,和谐的医疗工作氛围。优良的医疗卫生行业氛围是医疗卫生行业职业精神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和谐的医疗工作氛围不仅可以促进医疗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能够增强医生职业操守的自律与他律,强化医疗卫生行业的凝聚力,提升医生敢于奉献、敢于进取的积极性,提升职业道德。
3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对于缓解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近年来,颇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在新闻、网站等媒体之中频频上演,而究其根源,不外乎医生与患者、社会、媒体等因素。但缓解医患关系,作为事件首发地的医疗卫生部门应当首先总结工作之中的不足,力求减少事件发生的可能,树立其在人民群众当中白衣天使的形象,营造和谐的氛围。缓解医患关系过程中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性也备受医疗管理部门关注。最近,全国多个省市积极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宣传工作,以期能够缓解现阶段的医患矛盾,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群众。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对于缓解医患关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这点在其内涵之中显露无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医患关系的缓解保驾护航;患者至上的核心理念,为医患关系的缓解提供良药;不断拓取的职业精神,为医患关系的缓解提供技术保障;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为医患关系的缓解提供有效手段;和谐的医疗卫生氛围,为医患关系的缓解培育良好的土壤。综上所述,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对于缓解医患关系至关重要,是现阶段医患关系缓解的主要方向、重要手段,也是其他行业疑难问题解决的标杆。
4 如何构建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缓解医患关系
通过以上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内涵的系统梳理,以及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对于缓解医患关系的重要性阐述,构建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4. 1 加大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应着眼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患者至上两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可重点加强对优秀案例学习、对优秀的医疗卫生人物的宣传,以期能够达到示范的作用,宣扬行业中标杆,以此为模范,重点培养,集中学习。对于医患关系处理过程中有卓越成绩的个人予以口头表扬或者奖励,提高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其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4. 2 努力提高医生行业的职业技能
缓解医患关系,应对医疗卫生行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行业标准有充分的认识,如此,才能在处理突发医患事件的过程中,及时掌握问题的核心所在,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的解决医患事件。而提高医生行业的职业技能,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推崇医疗卫生职业技能的传递;其次,重视医疗卫生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养;最后,保持对医疗卫生行业前沿信息的敏感度,时刻走在科技发展的前列,知识经济的前沿。
4. 3 强化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个道理在医患沟通过程之中同样适用。医疗部门在培养医务人员职业技能的基础上,也应重点培养起沟通能力。沟通能力如何因人而异,在沟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沟通能力较强的医务人员,可组织人员对其进行现场学习,将优良的沟通能力传承下去;对于沟通能力欠缺的人员,对其进行授课培养之外,还可在工作之余,鼓励其参加研讨会,对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高难度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共同学习。
4. 4 积极构建和谐的医疗工作氛围
沟通积极和谐的医疗工作氛围,首先应力求使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成为医疗卫生人员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精神;其次,弘扬爱岗敬业的工作理念,使之成为职业操守的主旋律,成为医疗卫生工作者安身立业的精神家园;最后,努力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团结合作能力,增强凝聚力,共同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构建和谐医疗卫生氛围,不仅稳定医疗卫生人员在应对医患关系时的情绪,增强其信心,同时,也能够稳定患者对医疗卫生部门的抵触情绪,使之能够客观处理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时玉红.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医患纠纷成因分析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S1):171-172.
【关键词】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和谐医患关系
当前,医患关系呈紧张态势,医患之间甚至导致死亡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将本就处于对立状态的医患关系推得更远,使医患矛盾更加雪上加霜。是什么原因导致本应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医患之间出现如此巨大的矛盾和冲突呢?究竟应该如何使医患对立的状态得到缓解直至消除呢?毕竟医患之间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医生和患者无论哪一方受到伤害,另一方的利益也难以得到保证,因此,重构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分析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既有医疗机构管理和运行机制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药品配售市场不完善、媒体不恰当的报道渲染等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医院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医务人员法制观念淡漠、道德水平滑坡,医患之间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举证倒置、谨慎行医导致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的恶性循环等医院方面的原因;还有对疾病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对医疗行为期望值过高、维权意识增强、对医务人员缺乏最基本的信任等患者方面的原因。
纵观以上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有些是社会大环境方面的问题,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变;有些是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需要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有些是思想观念和认识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宣传和教育;有些则是伦理道德和职业精神方面的问题,需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重塑医疗卫生行业形象。在这些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当中,职业精神的提升是目前就可以着手加以改善,并是可以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在全国卫生系统轰轰烈烈开展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正是基于医患关系的现状,为重塑医疗行业社会形象而对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进行的一次深刻反思和理性回归。陈竺部长在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破解医改难题,实现医改目标,不仅需要制度建设、政策完善、投入增加,更需要精神的引领、价值的支撑和道德的坚守。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从2012年3月开始,分为学习研讨、总结凝练、践行3个阶段,2012年年底前基本形成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最终表述。目前已明确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3个核心要素:一是中国传统医学“大医精诚”文化和道德内涵;二是西方医学尊重生命的人文思想和道德理念;三是伴随我国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形成的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总结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科学内涵,可以有以下认识: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就是医疗卫生行业从业者所应具备的职业精神,由于医疗卫生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群体利用自己和同事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是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保证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己任的职业,所以,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就应当包括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恪守医德、尊重生命、救死扶伤、大医精诚、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为依据,尊重患者、抚慰生命。并由此可以延伸出: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价值取向应以患者为中心,以救死扶伤为原则,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无论医患之间发生何种冲突,都应坚守这一基本价值取向。医疗卫生职业的价值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据患者的病情给予正确合理的诊断和治疗;二是让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三是传递乐观向上的心态,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北京举行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座谈会上,张茅同志强调:组织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一方面要鼓励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主动参与,引导大家共同思考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弘扬职业精神,提高道德修养、技术水平和沟通能力,争取患者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另一方面,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使公众更好地了解现代医学技术的特点、规律和局限性,理解医疗卫生工作者救治病患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合理引导群众预期和理性就医,增进医患相互理解,防止极端事件发生。
医疗行业是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的窗口行业,肩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神圣职责和使命,要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引领职工精神发展。医院文化是医院的底蕴和灵魂,是引领职工精神发展的核心动力。大力推进医院文化建设,弘扬先进的思想文化,完善科学的制度文化,培育清正的廉政文化。通过医院文化建设,创新服务模式,为患者营造舒适温馨、人性化的就医环境,建立起医患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谐相处、和睦发展的医患关系;通过医院文化建设,增强职工“荣誉感”和“归属感”,塑造职工队伍良好的精神风貌。二是加强医患沟通,增强患者就医过程的体验性。医疗过程三分在“医”,七分在“疗”,而沟通又在“疗”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沟通能够使医患之间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增强患者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也有利于医务工作者大胆采用先进的治疗方式,从而有利于人类整体对疾病的征服。可以开展相互的体验活动,让患者感受医生的辛苦和不易,让医生感受患者的焦虑和彷徨,有了相互的体验之后,才会对对方的工作有设身处地的感受。三是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大力宣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在全行业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新闻媒体要占据舆论宣传的主阵地,要对事实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对医疗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对医疗行为的局限性要进行说明,引导公众理性就医。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3-0456-02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3.03.064
医疗卫生系统是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特殊行业,肩负着维护人民身心健康的使命。因此作为一名事关群众生命安全的医务工作者,职业精神在亘古至今都显得尤为重要,其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体现整个医疗卫生系统的思想观念、管理水平、整体素质。随着全国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中,国家和社会要求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医师对患者、医院和社会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科室由于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影响,造成了部分医师对自己的使命产生迷茫,不能顺利解决医者、患者、社会三者的利益。当今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革命在不断推进,社会各界特别是患者对医院、医师的医疗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造成医患关系恶化且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在目前形势下重新审视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现医患和谐关系非常紧迫和必要。
一、医学人文素养与医疗卫生职业精神
医学人文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它是以医学价值为核心,以哲学思维推理追寻、探究为方法,以人和人的世界(医学人和医学人的世界)目的为归宿,以“我思”(医学思想、医学精神)寻找医学灵魂,从而获得医学界和医学人“我在”的综合性学科。医疗卫生行业职业精神指的是医务工作者在医学行为中的主导思想,是在实践医学临床服务中建立和凝炼为整个医学界,乃至国家社会倡导并肯定的基本价值取向、执业理念、职业素养及职业风尚、行为准则的总和[1]。这是在长期的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慢慢沉淀积累而成的,并非一朝一夕而就,这种精神要求广大医者时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永远把患者的利益摆在第一位,重视病人的权利、人格,呵护病人的健康,用自己的所能维护病人的最大利益和身心幸福,在医疗服务中尊重客观事实与医学规律,精益求精,按照现代循证医学诊疗规范对患者进行医学临床防治疾病实践,尽自己的最大努力防止差错事故,自觉地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服务,这才能真正体现出医疗卫生行业和医务工作者的精神境界和人生价值。
二、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形成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历来受到古今中外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和修炼,从15世纪中叶就先后提出了“大医精诚”、“主修神养”、“救死扶伤”等职业精神的雏形,但由于当时的通讯技术和地理环境的原因没有形成世界统一、全民公认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标准。直到2002年,由美国内科学会等倡议,并获得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共同《新世纪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这一宣言的诞生得到许多国家医疗卫生系统的支持和认可,从根本上充分体现了当代医学的职业精神[2]。《宣言》从医学本质、医学道德、医学人文、医者内涵、医学伦理、执业准则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业务能力救死扶伤、提高医者素质、维护患者利益、促进社会公平的目标,其核心是号召广大医务工作者不分种族、不分国界、不分专业都要秉承“高尚诚实的道德品质、尊重生命的严谨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科学技术”,这是当今广大医务工作者乃至医疗卫生系统对自己的价值和职业行为的反思和规范[3]。因此,在《宣言》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本地区的医疗卫生系统的实际情况,把传统的医学文化和新时期的医学思想融合在一起,对当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进行了思考和概括,对“尚德敬业、精诚济世”在我国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核心价值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究。
三、尚德敬业、精诚济世的内涵探析
“尚德”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章》,“德,国家之基也”,本意为品德为先、敬业修身、唯真至善、诚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科研立项项目(编号:201204LX323)。
作者简介:王东栋(1981-),男,广西陆川县人,助理馆员。
通信作者:农乐根,男(壮族),主任技师。
信立人。古代的医疗卫生行业,百姓对医者的德行要求非常高,常曰:“医无德者,不堪为医”。所以,古人认为“崇尚道德”是成为“良医”的必要前提。“崇尚道德”,是指行医之人要有一颗“仁慈之心”,心行仁道,手施仁术,正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所提倡的“医者,是乃仁术也。”培养高尚的道德、纯正的品行、实事的态度、悲悯的情怀,这是医者怜悯生命、仁爱社会、救死扶伤的最根本要求,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施行人道主义的仁爱精神贯彻到临床医疗工作中,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的要求。
“敬业”本义为专心致力学业,爱好与业内同行探讨、切磋学问。《礼记·学记》中有“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之说,“敬”者,重也,时刻追求为之奋斗,甘愿为理想事业贡献毕生精血。“业”者是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称谓,是指医院技术人员之专业技术和医院建设发展的大业,涵括了医院、职工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一心一意为人民健康而奋斗的目标。“敬业”一词为今天大众广泛应用,其要求勤奋、好学、执着、奉献的品质以及对医学技术精益求精的思想尽含其中。明确了把从事生命健康作为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去追求奋斗,告诫我们要不谋私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贡献给人类的健康事业。
“精诚”一词最早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大医精诚》一文,唯有达到医术至精、医德至诚之境,方能成就为“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苍生“大医”。“精”,指专业熟练、医术精湛。在当代,医者要具备精湛的医术,积极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医疗方法,精益求精,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才能用手中的医学知识解民病痛、保民健康。“精诚”是精于医学、诚于人品之义,反映了医务工作者对良好医风、高尚品格的不懈追求。“精诚”要求医者时刻救死扶伤,常怀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对待有疾求救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如至亲之苦,感同身受地一心赴救。同时还不可恃己所长,邀射名誉,经略财物,在诊疗服务、治学科研、为人处事上都要言行诚谨,戒弄虚作假。 历史就有小医治病、中医治人、大医济世的说法,《后汉书·费长房传》典有“悬壶济世”一词。“济世”指普惠天下,救济苍生,守护健康,关爱生命,解救患者于病痛之中。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论及“古之大医者悬壶济世”,告诫医务工作者要运用所学之医学知识和技术,以博爱之德、仁义之行,惠人济世,救死扶伤,为人类、为社会、为守护生命和健康做出贡献。 这也如我们国家提倡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医疗卫生精神相同相累。
“尚德修业、精诚济世”是 “中国医道”和“西方医学”思想的结合体,从本质上凸显了医者本色,具有鲜明特色个性。前者传达医德修养,核心为“德”;后者诉求当今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医技、精神、价值,核心为“济”。知行一体,融汇贯通,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激励告诫我们医务工作者应该树立崇高理想,培育高尚品格,追求渊博学识,谨记职业操守、爱岗敬业、仁爱生命,达到精湛医术与优良医德完美结合,用“精诚之心”全心全意践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为最高使命,它包含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着时代文明的崭新内涵,是现代医院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以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最好诠释,是全国医务工作者在医风和人格上所遵循的原则、规范与准则,折射出“中国医者”的人生感悟和共同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也是我们医疗卫生行业所追求的文化核心理念。
参考文献
[1]刘明捷,张前德.医学人文与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9(4):304307.
[2]中国医师协会.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4):289290.
关键词: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精神卫生社会工作
一、我国制定了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规范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应急响应程序和应急管理,并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及社会稳定,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我国制定了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此方案适用于30人以上死亡及失踪,或危及3人以上生命安全,或10人以上中毒包括重伤,或需要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其地震震级、地震造成的伤害和损失使汶川地震成为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重大自然灾害,尤其是其破坏性是前所未有、震惊中外的[1]。由此使得我们再次提出国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与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议题。怎样切实贯彻并实施预防为主防患未然的原则,深化医疗现场救援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将突发灾害事故和事件的损失、危害、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和最小程度,并最大限度地抢救公民生命财产与恢复灾民身心健康,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公共安全,如何做好从现场救援、抢救、护送、灾区康复和灾后重建这一系列的综合性、连续性的救援服务体系抓起,并提高医疗队伍的整体应急反应和现场处理能力,这已成为整个公共卫生政策的重要核心内容。
二、卫生保健体系的重大结构性转变
近30年来,中国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从无到有,从纸上谈兵、应急预案的设计到提供紧急医疗现场救援、累积实践操作经验[2]。从孕育萌芽到目前迅猛发展,从部分分散的小面积服务到综合系统的总体制度整体设计,医疗救援体系已成为复杂高级不再是简单低级的了,已经不再是默默无闻仅仅局限在医院急诊室,而是成长为社会文明进步不可或缺议程、维持国家社会安全的重大战略议题。医疗应急救援体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因为宏观社会环境的历史发展时期不同比较大的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在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中的所处地位也不尽相同,基本应急救援的原则,应急问题发生的性质、医疗技术的作用地位,应对救援的对象,应急救援的基本服务目标,主要专业应急成员在队伍中的构成,应急救援发生的时间,应急救援措施的采取等都明显不同 ,反映了保健卫生体系结构性的巨大的转变。
三、以人为本紧急救援
当发生大型的突发紧急救援事件,一方面紧急救援中心通知就近的急救站,另一方面向当地有关主管政府部门迅速发出报告,使我国应急处理机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建成全方位、高效率的公共安全紧急救援体系。为有效、及时地处理突发事件建立起反应灵敏、指挥畅通、信息快捷、明确责任的法律性制度[1]。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并不是束手无策的。我国目前在发生突发事件、应急医疗重大灾害事故时,缺乏精神心理健康视角,总是把抢救危重病人、救援灾害事的故医和重大灾害事件、突发事故应急救援服务的重点放在物力财力方面,人类需求的、深层次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常常被我们忽略了,在缺乏悲伤治疗和危机干预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救援的服务之后,我们忽略了重建灾区人员的心理康复观念,如:我们抢救生命,降低经济损失,恢复生产、遭破坏基础设施,但是受灾群众应激的压力、内心深处的创伤,人在自然灾害后无助的、家毁人亡的悲观厌世、沮丧、一蹶不振;这些内心化、躯体化和复杂化的伤害及无比的悲痛和痛苦情绪,长期地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许许多多抽象、无形、个性化的现实问题都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悲伤治疗及危机干预被人们忽略。而这已成为灾后精神重建的一个重要内容:为受伤的心灵重新点亮明灯,为目击者和失去亲人的家属进行心理康复治疗。 目前承担我国应急医疗救援工作人员主要是医生、护士和志愿人员,严重缺乏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这是中国目前真实的现实状况。
四、提供心理救援和心理康复工作具有深刻意义
灾后及早进行应急心理救援有助于减少急性心理应激障碍,但灾难后受到心灵创伤的个体有的长期会有孤立无助感,长久以来无法释放的压力会造成失眠、情绪不稳定、各种躯体不适,甚至心理扭曲,促使犯罪,有的人还会挺而走险,危及社会安定。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长期的心理康复工作将会帮助受灾者及其家属稳定情绪、化解悲伤和忧愁、增强他们承受各种社会生活压力的能力,可以预防或减轻灾后长久的心理应激障碍,协助灾后重建工作更有效地进行,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对社会生活和经济运行带来的损失,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在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事件到来时,我们仅仅对财产和房屋以及躯体的损伤给予关注是远远不够的。救援的终极目的是重建家园、重树信心。不但包括对物质环境的建设,更应当包括受灾幸存者生活信心的重建。因此将心理救援和灾后心理康复正式纳入救灾管理机制将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更大意义。有计划及时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灾后重建,是公共救援体系的提升。心理救援、心理重建和物质救助要在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发生后同时到位,会使得公共救援体系进一步完善,更加有利于将灾后的长期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这家诊所去年12月份才刚刚成立,不过诊所董事托马斯·沃卡普希望在进行诊所的第一年度数据分析时,能够看到针对行为健康问题的前瞻性干预可以转化为更低的急诊访问次数和住院天数,以及更好的治疗效果。沃卡普先生表示,“我们坚信行为健康与长期慢性的身体疾病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时针对身体疾病和精神卫生的双重处理将会使我们获得最大的成功。”
为解决美国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和药物滥用问题,一些富有远见的医疗服务提供者采取了多种手段,对行为学和医学健康服务进行整合只是手段之一。尽管各种策略不尽相同,但是却全都牵涉到多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以便能够在抑制患者治疗整体费用的同时增加行为医疗服务的访问。
纽约市孟特菲尔医疗中心精神科副主席布鲁斯·施瓦兹博士表示,国家医疗保健服务模式的转化为增加心理健康和药物滥用治疗提供了机遇,在健康之家和可信赖医疗组织中,提供高质量、经过验证和有效的医疗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目标,在涉及医疗系统的进化问题时这将尤为重要。
当前精神卫生诊疗的形势
行为健康失常,包括心理疾病、药物滥用和类似问题赌博等成瘾行为,在美国的医疗服务系统中一般作为一种事后情况进行处理,它们构成了最大的国民卫生保健负担之一。
美国医院协会今年1月份的趋势观察数据显示,近半数美国人将会罹患一种心理疾病,而大约27%的人在其一生中将会受到一种药物滥用问题的折磨。在任何一年,都会有25%的美国人口经历一种心理疾病或一种药物滥用问题。
行为健康问题经常会与身体疾病一起发生。约翰逊基金会近期所做的一份报告显示,每年有17%美国成年人会同时受到心理健康问题和身体疾病的困扰,这些共存的问题往往会相互加剧恶化,增加治疗的难度和费用。
心理健康问题和身体疾病共存患者,其治疗费用往往会更高,其中绝大部分花费都用于身体疾病的治疗。这主要是因为同没有行为健康问题的患者相比,那些患有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往往更差,他们更可能会在出院之后不久再次住院。
根据约翰逊基金会的报告,共患抑郁症的慢性疾病患者比无抑郁症的相同慢性疾病患者的每个月要多花费560美元。尽管行为医学服务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目前却存在一系列的发展障碍。
首先,行为医学服务的治疗容量严重不足,而且呈现出日趋恶化之势。根据美国国家心理疾病联盟(National Alliance on Mental Illness)的报告,一半以上的美国农村没有执业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或社会工作者,仅仅27%的社区医院有一个精神病住院单元。
与此同时,很多州对其精神卫生的预算进行了大幅削减,而且这一趋势正在不断加剧。很多州正在关闭由政府拨款的精神病医院,并不断降低精神卫生服务提供者和住院治疗的支付比例。
借助远程医疗提升容量
南卡罗莱纳州的行为医学服务提供者严重短缺,在该州,平均每一万名住院患者才拥有大约10到12名精神病医师。目前,一个全州范围内的远程医疗计划正在着手解决这一短缺。患者和精神科医生可以通过远程医疗计划进行连线,这将有助于急诊处理和治疗策略制定。
在南卡罗莱纳州精神卫生厅、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和南卡罗来纳州医院协会以及医疗救助计划的共同努力之下,远程医疗项目于2009年启动,现在有25家医院参与其中。迄今为止,使用医院急诊科设置的24小时可用的视频会议系统已经进行了超过9700次的远程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南卡罗来纳州大学医学院神经精神与行为科学系主任和南卡罗来纳州精神卫生厅研究方案主管米拉·纳史穆罕博士表示,这一成果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期。
远程医疗计划解决了一个为大多数医院管理者所熟悉的问题:精神患者寄宿于急诊室而医院工作人员则在疯狂地寻找床位。美国医院协会的观察数据,在2006年至2009年期间,全美范围内初步诊断涉及心理疾病或药物滥用的急诊数量大约增长了19%,高达五百多万次。通过远程医疗,患者可以迅速地与精神科医生连线就诊,一般持续30到45分钟。会话结束后,精神科医生可以向急诊医生电子传送有关诊断的注意事项以及一份有签名的咨询建议,以允许患者出院、住院或者转入其他机构。“采用这种方式,急诊科拥挤的床位将不会再被占用,可以留给心力衰竭等类似患者使用”,纳史穆罕博士说。
有关急诊科医疗服务的对比研究表明,远程精神病诊疗可以减少入院,缩短入院患者住院天数,并提高出院后续治疗的依从性。据纳史穆罕博士介绍,在南卡罗莱纳州,通过远程精神病诊疗分类的患者入院率为10%,而接受标准急诊治疗的患者住院率为18%。与此同时,接受远程精神病诊疗的患者住院平均天数为4天, 而没有进行远程精神病诊疗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5天。如果考虑到费用节约,两组之间的差别则更为显著,每位接受过远程医疗的患者大约可以节约2500美元的费用。此外,项目似乎还增加了出院后照护的数量,这可能会有助于减少未来的急诊就诊量。在急诊中进行远程诊疗的患者在出院后三十天内接受门诊随访的比例为51%,而对照组则只有28%。
以上数字有力地证实了纳史穆罕博士的座右铭——如果你独自去做,可能走得很快,但如果与人合作,则会走得更远。公共、私人以及学术伙伴共同合作,不仅使急诊患者能够得到精神卫生服务,而且还可以节约大量资金。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说这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下称《精神卫生法》)于2013年5月1日实施。此法立法内容涉及面广,其中部分法律条文对非精神专科医疗机构的医疗管理做出新规定。
外科治疗需过伦理
《精神卫生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医疗机构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下列治疗措施,应当向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告知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患者的书面同意;无法取得患者意见的,应当取得其监护人的书面同意,并经本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批准:导致人体器官丧失功能的外科手术;与精神障碍治疗有关的实验性临床医疗。实施前款第一项治疗措施,因情况紧急查找不到监护人的,应当取得本医疗机构负责人和伦理委员会批准。禁止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与治疗其精神障碍无关的实验性临床医疗。”
精神障碍患者因普通伤病如需进行类似“子宫切除、截肢、恶性肿瘤根治”等手术治疗,必然造成器官功能的破坏。基于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保护,法律对以上种类手术的实施条件制定了强制性法律规范。
以上法律规定中“无法取得患者意见”,指患者因精神障碍疾病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其个人意愿无法律效力者;或虽患有某些轻症精神障碍疾病但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却因昏迷等疾病影响,无法正常表达个人意愿者。根据《精神卫生法》的规定,对于以上两类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导致人体器官丧失功能的外科手术,应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不仅如此,对于急症手术,伦理委员会需实施“紧急召集会议和审查批准”,这种应急的紧急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是医院伦理委员会既往未涉及的工作内容。如何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急症手术不因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批准而延误,又能保障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工作符合法律规定?需医院提前做好相关工作预案。
受试者界定
《精神卫生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将所有精神障碍类疾病患者均列为法定临床实验受试者的排除群体。”
既往遴选药品或器械类临床实验的受试者,在排除人群中往往只将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障碍作为受试审查内容。而此次新规,意在指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遴选为非精神障碍类临床医学实验的受试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通常易于被认知发现,但某些常见精神障碍疾病的表现与诊断,往往不被非精神专科医师所熟悉,或出现受试者的误选。
为了在临床试验方面切实有效地遵守《精神卫生法》,医疗机构在组织实施临床试验时,需熟悉了解障碍疾病类别及临床表现;向受试者和近亲属共同进行书面病史信息调查,排除精神障碍既往病史和现病史;必要时邀请精神专科医师参与受试者的遴选。
保障人格人身权益
《精神卫生法》第四条规定:“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精神障碍患者的教育、劳动、医疗以及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姓名、肖像、住址、工作单位、病历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身份的信息予以保密;但是,依法履行职责需要公开的除外。”
《精神卫生法》第五条规定“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作品等不得含有歧视、侮辱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容。”
精神障碍患者的民事权利受法律保护,但精神障碍患者因疾病所致,其个人权利保护能力往往较为脆弱。《精神卫生法》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民事权利,特别是人格权隐私权,用列举的方式做了比其他法律更为细致的保护规定,需要医疗机构掌握执行。
医院赋保护性措施权利
《精神卫生法》第四十条规定,“精神障碍患者在医疗机构内发生或者将要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没有其他可替代措施的情况下,可以实施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应当遵循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并在实施后告知患者的监护人。”
医疗机构对有自伤或伤人危险行为的精神障碍患者采取身体约束是否合法,一直是医疗活动中的敏感问题。设有精神专科的综合医院,既往对精神障碍患者在实施非精神障碍的治疗时,发生自伤或伤人行为难以处理。《精神卫生法》对此明确赋予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对患者采取约束、隔离的保护性措施权利。
为有效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综合医院应建立相关组织,配置符合医学规范的约束和隔离器具,组织相关人员提前学习演练并熟练掌握相关技术,保障在必要时能快速有效地实施约束隔离,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
开肤心理治疗
《精神卫生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综合性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开设精神科门诊或心理治疗门诊,提高精神障碍预防、诊断、治疗能力”;第十七条规定,“医务人员开展疾病诊疗服务,应当按照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的要求,对就诊者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发现就诊者可能惠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
根据《精神卫生法》的规定和国家有关要求,精神心理医疗工作不再是精神专科医疗机构的专职任务,综合医院也应按照规定,配置人员设施,开展精神心理医疗业务。同时在日常综合医疗业务活动中,依法对普通疾病患者提供精神和心理健康服务。
然而,《精神卫生法》对于精神科和心理门诊的业务分类提出特别限制性要求。《精神卫生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心理治疗活动应当在医疗机构内开展。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不得从事精神障碍诊断,不得为精神障碍患者开具处方或提供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精神障碍受限
《精神卫生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禁止对依照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实施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以治疗精神障碍为目的的外科手术”;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患者指的是“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的;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有危害他人安全危险的”。
通过外科手术方法治疗精神障碍,一直是医学领域探索的课题。目前仍有医疗机构采取脑立体定向手术等,通过局部组织结构破坏或植入人工材料的方式,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治疗。但这些手术的效果与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议。
很多时候,抑郁,或郁闷不仅是一个用来形容情绪状态的词汇,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副主任王刚医师介绍,它更是一种明确的心理疾病,一种需要及早咨询精神科专业医生进行诊疗的疾病。
情感障碍抑郁症主要发病诱因
谈到抑郁症的诱发因素,安定医院王刚医师讲解道:从精神科的角度看,按照诊断体系和标准划分,抑郁症主要发病诱因是情感障碍或称心境障碍(mood disorer),这种情感障碍里最常见的是单相情感障碍和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为躁郁症,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据了解,临床上单纯的躁狂症极为少见,因此躁狂发作应视为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并不是一种罕见的疾病。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香港地区及台湾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双相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1.6%。双相情感障碍通常在15~24岁发病,但由于患者在轻躁狂发作时情感高涨,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不会主动就医;而到了抑郁发作就诊时又容易忽略之前的躁狂症状,因此这部分患者常被漏诊或误诊为单相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使得其在最终获得确诊之前往往会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症,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物质滥用等,甚至有的患者11岁发病,到50岁才被诊断出来。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原因目前一般认为是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生物学因素目前被认为占有主导地位,有遗传背景的人更容易发病。作为一种复杂性疾病,导致其发病的基因不止一个,而是多个,是致病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双相情感障碍是非常常见的,只是常常被患者本人及医生忽略掉而已。这需要医生特别仔细地了解患者病史和疾病特点。
鉴于双相情感障碍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特点,治疗的核心理念是不能仅仅着眼于本次发作的治疗,这种病需要长期治疗。从整个病程角度打断其发作,才是精神科医生治疗的根本目的。
北京安定医院王刚医师指出,双相情感障碍是目前尚不能治愈,但通过早期诊断和长期治疗,患者完全可以控制病情,减少复发、避免恶化,从而过上健康、正常的生活。
轻度躁狂性抑郁良好状态却是“烫手山芋”
据悉,在躁狂性抑郁中轻到中度的躁狂称为轻躁狂。患者此时自我感觉十分良好,以致于可能认为自己的精神状态良好,工作效率提高。轻躁狂患者的积极一面表现在,精力旺盛,过度乐观,动力十足,思维发散。美国心理学家史培勒曾说:“这种病(抑郁症)往往袭击那些最有抱负、最有创意、工作最认真的人。”
身处现代社会,创意无处不在,许多工作都需要人们创意不断,然而据相关研究表明,艺术家、诗人,设计师等一类人群罹患躁狂型抑郁症的几率高于社会其他人员。我们所熟知的三毛,张国荣……都患有轻重不等的抑郁症,据安定医院相关专家介绍,人在轻躁狂的状态下,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等得到极大的激发。情感的其他特征如精力充沛,对工作注意力高度集中,勇敢而不安分的态度,也都是从事创造性工作所需要的。据悉医学史,文学史专家在分析了罗伯特・舒曼的创作高峰后发现,其高峰大多处在轻躁狂的发作时期。尽管轻躁狂抑郁似乎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精神科专家表示:轻躁狂抑郁症患者一生发病的过程中70%的时间处于抑郁状态,还有一部分时间处于躁狂状态,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会马上转相,发病的频率也加快。导致疾病趋向于难治和慢性化,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即便是轻躁狂状态,也要给予积极的治疗。
王刚医师介绍:“抑郁症的危害不仅局限于患者的身体受到影响,更严重的是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等社会功能将受到很大的损害。”
享乐不能抑郁症的特殊表现
“跑步,踢球是我的最爱,校园里留下我脚步最多的地方就是运动场和图书馆了,可是,不知从何时起,我在运动中渐渐得不到任何快乐,跑步,踢球的时间越来越多,却只是在疯狂挥洒汗水的举动中获取一种折磨自己的。别人看我没有任何变化,然而自己心里却很清楚,曾经的爱好变成一种凌迟。”北京某艺术院校的学生小郑回忆起自己患抑郁症的情况,“那种感觉就是生不如死。”抑郁诊疗科专家分析,这种症状是典型的享乐不能,属于抑郁症的表现症状之一。这种表现需要引起个人和医生极大的重视,因为病人可能在外在情绪表现上没有多大变化,以前怀有浓厚兴趣的事物现在依然经常从事,但实际上却在用这种活动来摆脱负面的情绪,没有享乐感。基于此,有的抑郁症医生在诊断时会先询问病人:最近兴趣爱好,有没有什么变化?还能不能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享受到快乐的感觉?
抑郁症其他的核心症状还包括:情感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不足、过度疲乏。另外,抑郁症还有心理伴随症状:如焦虑、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有内疚感。精神病性症状、认知扭曲、通常与抑郁心境相吻合、认知功能下降、联想困难或者思考能力下降,反复出现消极观念,或者有自杀,自伤行为,激越或迟滞等精神运动性。
消除病耻感明确病要明确医
王刚医师强调,抑郁症是一种明确疾病,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心理问题,更不是一种疾病之前亚健康的状态。抑郁症跟感冒一样都只是人类身上的一种病症,只不过它的表现形式是在精神方面。抑郁症并不是性格中存在的缺陷,更不是意志薄弱的表现,跟个人的意志品质、思想没有关系,不要因此而怀有病耻感,耻于求医问药。一定要尽早咨询精神专科医生进行治疗,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同时,由于抑郁症也是一种可能有很多躯体伴随症状的全身性疾病,病症常常被躯体的病痛所掩盖,90%左右的抑郁症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症并及时就医。相关资料统计表明,与抑郁症的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抑郁障碍患者从未就医者高达62.9%,全国地市级以上综合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足20%;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恰当的药物治疗。因此,大部分患有抑郁症的病人得不到恰当的治疗,部分患者或死于自杀或常反复
发作而留下残疾。
另外,目前国内对精神疾病,精神病人,精神科从业人员还存在歧视现象。相关资料显示,很多精神病本身就反映了这种歧视:例如精神分裂症:在古希腊语里只是一个表示大脑功能障碍的词汇,但在被翻译的过程中被赋予了精神分裂这个带有一定歧视意味的词汇并在大众脑海中根深蒂固。消除公众歧视必须有一个过程,在西方社会由于精神科学发展较为成熟,发展历史较长,对病人的歧视情况比较少。中国歧视状况较为严重,不过近年来这种状况也有明显改变。王刚博士表示他从医15年来感觉中国社会对抑郁症的宽容度提升很多。现在社会医疗机构,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等对抑郁症的关注度和对其防治工作的投入力度也有所提升。
去年11月,科技部将“重大精神疾病和行为障碍识别技术与干预措施研究”列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之一。据悉,安定医院的马辛院长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地申请到了该重大项目的课题之一:“抑郁症早期诊断方法和标准化综合治疗模式研究”。
公众也逐渐知道这种病在精神科医生的诊治下能治疗,能治好。随着公众对疾病的了解和认知度的提高,就诊率也相应提高。安定医院在2006年2月开设了国内第一家抑郁症治疗中心,中心成立仅1个月,前来就诊患者就达3000多人。据报道,20世纪80年代以前,安定医院抑郁症门诊不到总门诊量的1/10。如今,安定医院门诊病人中接近一半都患有抑郁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的病床经常人满为患,许多病人住院之前要提前排队。
诚然,医生从技术角度来讲能提高疾病治愈率,增强患者本人和社会的信心,但国家制定相关精神卫生法保护精神病人的权益消除歧视,也很重要。多管齐下才能为抑郁症病人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诊疗环境。
寻医治病找精神专科医生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