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方法的理论范文

时间:2023-09-21 16:38:59

序论:在您撰写教学方法的理论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学方法的理论

第1篇

 

《汽车理论》课程是一门通过高度有机综合工程数学、工程力学与汽车构造等专业知识体系来提高学生对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和通过性等重要汽车使用性能指标进行定量化分析并研究相应的优化设计方案的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1,2]。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调研与作业信息反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对基本概念与定义的理解不够深入,从而导致他们所分析出的各类具体工况下汽车的性能表现缺乏实际的物理依据这一问题,进而反过来更加阻碍学生对基本概念与定义的充分理解和吸收,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每年期末考试的情况来看,汽车理论的平均分与及格率均低于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汽车设计等其他专业主干课程。如何在已有教学水平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对专业技术研究开发关键核心问题的敏锐嗅觉与快速解决能力,是值得每一位《汽车理论》课程教师深思的问题。

 

传统的《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课堂理论教学一般在课时分配上占有绝对主导权地位。而从考核与成绩评价方式上来讲,也是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具有绝对话语权。这样的设计原则上合理,但是过于依赖课堂教学与期末考试在专业能力培养与考核上的作用。在课程学习阶段的学生早已不是刚入校的高中毕业生,而是有一定专业知识素养并充满专业实践创新基础与渴求的大三学生。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过于单一,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前景的光明预期,最终影响培养质量。为此,本文将重点分析如何在坚持传统教学方法精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考核方法的创新,从而为培养具有高度理论素养和强大实践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可靠保障。

 

文中提到的教材均为清华大学余志生撰写的汽车理论各版教材,主要以第五版为主。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坚持与优化

 

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PPT讲授+板书详细剖析关键知识难点+师生问答互动+评阅学生作业。对于汽车理论这门理论课程,坚持该方法无疑是以保证学生理解掌握完整理论体系与普遍分析方法为出发点,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进行以下优化:

 

1.第一章。改变常规的授课思路,以汽车坡道行驶驱动动力学建模理论、方法、过程与模型在动力性评价与优化设计中的应用为基本讲授纲要和思路。有了对模型的系统理论认识,就很方便教师给学生讲授理论研究与实验中发动机转速特性、滚动阻力系数、空气阻力系数、坡度与加速阻力系数、附着率的由来及其在模型理论分析中的地位与作用。按此思路优化第一章教学,可以强化培养学生以系统动力学的微分方程建模来对汽车驱动性能进行研究和设计开发的工程学研发思路,促进同学们对在先修的理论力学、高等数学等课程中自己认识较浅的知识盲点进行深化具体认识。此外,通过本章开始的课程学习所逐步培养的这种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其他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自学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与深造中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与极强的自主性。

 

2.第二章。以发动机万有特性为基本出发点,引出等速、等加速与等减速工况燃油消耗量的分析方法以及影响燃油消耗量的主要因素。由于发动机万有特性通常属于学生认识不深入的基本知识点,那么,结合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对专业技术研究开发关键核心问题的敏锐嗅觉与快速解决能力,将由基于万有特性的发动机最小燃油消耗特性所确定的最佳无级变速器调速特性原理对无级变速器的结构功能设计的理论指导作用作为本章的重要研讨性学习内容来开展教学工作,教学过程可采用案例研讨、以小组为单位的课程设计作业、课程设计作业答辩等方式灵活进行。而且,鉴于万有特性理论的重要性和相关应用的重要工程意义,无级变速调速理论的研讨性学习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对于电动汽车部分,属于目前的主流新技术。为了给学生强化工程创新实践意识,本节的教学可以以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结合主流动力性燃油经济性仿真分析软件——Cruise、Advisor在具体车型设计方案评估中的应用来开展[3,4]。教学过程可采用案例研讨、以小组为单位的课程设计作业、课程设计作业答辩等方式灵活进行。如何将仿真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将在本文后面相关部分阐述。

 

3.第三章。第三章讲授的内容是对前两章所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更侧重于档位的设计、匹配对汽车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的综合影响。传统授课方式能保证学生吸收大部分核心知识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在传动系档数和各档传动比的选择上。学生普遍反映教材相关内容过于抽象,学习过程中感觉不贴合实际。为此,教师在精确传授教材内容的同时,应该结合自己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给学生直观形象解释清楚几何速比级差与渐变速比级差在改善汽车动力性上的显著差异,方有助于理解。

 

4.第四章和第五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课程的又一教学重难点。由于第四章涉及的制动动力学与第五章涉及的汽车操稳系统动力学存在相互耦合关系,且都同时直接对整车的行驶操纵稳定性有最直接的影响,所以笔者设想在遵循传统教学理念方法的同时,将两章的内容系统整合在一起进行讲授。一来期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来教学内容会更贴近汽车行驶的主动安全性这一前沿尖端技术,在兴趣的指引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现在的学生数理基础都比较扎实,同时理论力学也学得比较深入,所以在分析制动方向稳定性和操稳性时,除了通过动力学模型的推导使学生获得精准的理论认知外,建议以MATLAB/Simulink软件为切入口,教会学生将教材上重点讨论的模型转化为仿真模型并通过仿真来形象理解制动和转向控制对汽车操稳性的综合影响。进行相关教学时可采用案例研讨、以小组为单位的课程设计作业、课程设计作业答辩等方式灵活进行。

 

此外,这两章有几个知识点联系非常密切。在传统的教学进度安排中是分开讲授的,学生感觉比较抽象难懂。但如果结合在一起讲授,预期效果会比较好。这两个知识点是第四章中考虑侧偏时的制动力系数、侧向力系数与滑动率的特性关系以及第五章中的轮胎侧偏特性与附着椭圆。每年的期末考试涉及到这两个知识点的分析论述题失分非常严重。说明学生理解不扎实。综合讲解这两个知识点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制动力驱动力侧向力系数随滑动率和侧偏角的变化而变化的相关特性曲线,结合轮胎侧偏特性,来理解附着椭圆的生成过程以及它在理论分析和设计中的指导意义。

 

由于附着椭圆生成过程中涉及的因素有侧偏角对驱动力制动力——滑动率特性的影响,还有滑动率对侧偏刚度特性的影响[5],其教学难度至少和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组的生成过程相当。如果还要进一步探讨如何根据附着椭圆来合理进行滑动率、侧偏角的匹配工作,那么其教学难度应该至少和利用f、r线组与β线组来研究车轮在某一附着系数路面的抱死顺序相当。因此,这一内容的PPT制作时应充分利用动画功能来层次清晰地展示椭圆的生成过程。

 

在教学中,还应注意的一点是,在分析前后轮不同的抱死顺序对汽车运动稳定性影响时,教材中没分析前后轮同时抱死时对汽车运动稳定性的影响。作为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并抽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开展启发式教学。

 

5.第六章。本章的内容理论相对较深,在教学过程中,改进的方向依然应该是引入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教学。通过仿真分析直观地体会悬架刚度、阻尼、动行程等关键参数的改变对车身、车轮等部件的振动位移、振动加速度的时频响应特性的影响,并可以针对不同的振动控制目标提出不同的参数优化方案。

 

在教学过程,可以采用案例研讨、以小组为单位的课程设计作业、课程设计作业答辩等方式灵活进行。由于本章内容理论体系较复杂,故可以在期末的笔试中略微减小本章的权重,而将本章内容的考核重点放在平时的课程作业答辩环节。

 

6.第七章。一般来说,本章不是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即可进行授课。当然,在涉及到牵引通过性计算和汽车越过台阶、壕沟能力的分析计算时,可以引入MSC ADAMS软件从可视化动力学仿真的角度来让学生验证教材上相关理论的正确性。这样,学生就会对教材上理论分析的结果有一个感性化认识,这又反过来促进了他们进一步探求教材上理论分析的更深层理论假设出发点以及细究逻辑推理演绎过程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可以采用案例研讨、以小组为单位的课程设计作业、课程设计作业答辩等方式灵活进行。由于本章内容理论体系较复杂,故可以在期末的笔试中略微减小本章的权重,而将本章内容的考核重点放在平时的课程作业答辩环节。

 

二、动力学仿真技术在汽车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以上分析了在传统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改进与优化。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实验教学不可或缺。实验教学存在具体形象、生动有趣、学生认知积极性高等优点,这有助于夯实学生的理论认知水平。

 

就目前各大学的平均实验条件而言,汽车理论实验的内容一般集中在动力性、制动性和平顺性这三大块上[6]。由于操稳性涉及综合性能要求最高的整车系统,而燃油经济性要求各种复杂的实车行驶工况,所以实验开设的难度比较大。同时,由于现在学生人数很多,实验场地又相对有限,所以实验教学方式也出现了局部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趋同的趋势。具体而言,教师现场讲解学生认识了解的时间增加了,而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时间减少了。

 

为了在有限的实验条件下使学生直观形象地领会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操稳性、平顺性等经典工程实例的理论精髓,需要把动力学仿真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环节中来。这就要求学生先期掌握基本的仿真技术,同时也要求教师先期完成各类性能经典工程实例的仿真平台构建与程序调试工作。

 

1.第一章。汽车的驱动动力学方程本质上讲是基于牛顿第二定律的线性微分方程,非常便于利用MATLAB/Simulink的基本编程功能来对行驶过程进行模拟。只要将相应的作用在汽车上的各类驱动力和行驶阻力进行函数编译形成计算子模块后,再利用Simulink强大的可视化编程功能,非常便于学生直观理解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机理与方程式。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软件操作,即可验证教材上的案例分析结果,从而形象直观地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深度,灵活掌握汽车动力性三大指标的工程设计与评价意义。在完成仿真计算分析的过程中,在编译作为仿真基本单元的各类驱动力与行驶阻力函数模块时,学生可以进一步复习各种力的计算方法,并深入领会各类驱动力和阻力的生成机理及物理含义。

 

2.第二章和第三章。本章的燃油经济性分析与混合动力汽车部分宜大规模采用仿真教学。教学过程中,建议以汽车的档位设计与燃油经济性动力性的综合优化匹配设计为核心教学目标,开展教学任务设计与执行工作。教学软件可以采用ADVISOR或AVL/Cruise。由于这些软件能对模型和源代码进行开放式设计,具有优秀的模块化的展示与人机界面交互式仿真设计操作功能,再加之能与其他多种软件进行联合仿真,仿真结果直观可信度高,所以利用该软件即可快速完成不同车型动力总成的传动比等参数设计并直接在各类典型循环工况(NEDC、UDDS、1015、ECE-EUDC)下进行快速仿真测试检验这些参数设计对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的改善效果。

 

对于混合动力汽车部分,由于绝大部分学生之前没有任何工程实践经验,而教材的论述又过于理论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上述软件给学生讲解车身、车轮、电机、传动系、动力电池、发动机模型的基本仿真原理并引导学生按教材的内容搭建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的动力性与经济性仿真模型。完成模型构建后,可以再结合模型给学生讲解不同构型的模式切换过程及仿真方法,最后可通过布置仿真作业让学生理解不同构型的模式切换控制在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性能表现差异。

 

3.第四章和第五章。由于讨论制动方向稳定性与二自由度汽车操稳动力学特性时都是建立的简明易懂的常微分方程模型,所以它们的分析都可以利用MATLAB/Simulink的可视化编程与仿真功能来实现。由于在第一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能针对系统受力编写函数子模块,加之动力学方程简明易懂能直接用Statespace模块表达,所以学生可课后自行完成上述性能的分析工作。基于汽车二自由度操稳动力学模型的稳态响应与瞬态响应的仿真分析结果可直接和教材上的结果进行对比,一来起到检查模型正确性的作用,二来使学生能够更扎实地领会操稳性分析的理论基础。对于ABS的仿真教学,由于其模型是非线性的,所以建模难度稍大,不过也没有本质区别。由于教材上提供了完整的动力学模型,故只要教会学生利用m文件编译出ABS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将其作为和Statespace子模块具有相同功用的模块嵌入Simulink仿真文件的动力学部分模拟部分即可。

 

对于更复杂的实车操稳性试验,如蛇形试验、转向盘角阶跃输入试验、转向盘角脉冲试验、转向回正性能试验、转向轻便性试验、稳态回转试验6个国标试验,如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建模仿真和结果分析,对来说本科生难度会比较大。故在此可将MSC/ADAMS或CarSim软件引入仿真教学中。由于国标中的参数是公开的,所以学生可以将国标规定的车辆动力学与试验路况关键参数直接输入软件相应菜单栏进行可视化仿真,并在仿真结束后采集数据分析时域和频域的动力学响应特性,继而对操稳性进行评价。

 

4.第六章。本章仿真教学的意义在于使学生能将教材上的悬架振动动力学理论转化为形象直观的仿真模型来深化对悬架振动动力学的理解。由于悬架之间的本质差异体现在刚度、阻尼等关键结构参数的设计要求上,所以如果本章内容直接进行实验教学,那么需要在实验现场装配各类不同刚度阻尼的悬架系统,以使学生能通过对不同参数悬架的一系列试验结果来分析悬架参数对振动时频响应特性的影响灵敏度,并和教材上理论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显而易见,这导致了实验成本高、实验耗时长等诸多问题。如果将实验教学的大部分内容改为由仿真来完成,那么显而易见的好处是一来学生通过仿真建模深化了对悬架振动动力学理论的认识;二来由于仿真时调整设置参数非常容易,那么相应的教学耗时与教学成本均会大幅下降,而教学效果起码和实验教学相同。

 

由于教材中阐述的悬架动力学模型是线性的,所以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基础,可以自己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1/4和1/2汽车的悬架振动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继而获取悬架关键部件的振动时域频域响应特性。由于仿真时所设置的刚度、阻尼等关键参数来自教材,那么将通过仿真得到的时域频域响应特性动力学特性与教材上给出的特性进行对比,学生便能检验自己建模的正确性并找出建模中的问题所在,从而使学生更扎实地掌握授课内容。

 

5.第七章。由于本章不是课程的教学重难点所在,且本章的难点轮-地动力学理论需要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进行系统深入掌握,所以在学时安排上建议以理论教学为主。如果学生对相应的仿真内容感兴趣,可以参见我国各著名高校在月球车、装甲车、坦克等高技术特种车辆领域的通过性仿真研究论文,从中学习通过性仿真建模的理论基础、工具、参数设置方法等技术细节,为将来的工作和深造奠定基本的理论基础。

 

三、改进后的学时安排与考核方法

 

前面论述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仿真教学的实施重点。由于教学改进的目的是贯彻扎实理论素养+工程实践创新导向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针,那么,相应的学时安排和考核方法也必须进行改进,以确保教学过程的高效进行和教学质量的真实可信。

 

在学时安排上,对于前述传统教学优化的部分,由于只是围绕重难点对授课内容进行系统协调整合,所以这部分改进不影响原有的学时安排计划。对于仿真教学部分需要增加学时并进行重新分配。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后面提到的考核方式中增加了平时作业答辩和仿真论文作业答辩两大环节,但是这两个环节不占用学时,由教研组在实施过程中另选时间进行。

 

改进后的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

 

在考核方法的改进上,除了原有的出勤、平时教材作业、期末笔试考核外,需要增加教材作业答辩考核、仿真论文作业答辩考核这两个环节。答辩考核属于师生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一个环节,它能有效防止学生相互抄袭,督促学生重视平时学习的过程,防止期末抱佛脚而导致的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等一系列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保证平时教学质量与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

 

四、结语

 

探讨了汽车理论传统教学方式的改进与优化思路,论述了将动力学仿真技术引入教学的可行性与执行措施。为了落实这些教学改进措施,继而分析制定了相应的学时安排要求与考核评价方法。下一步即可以此为基本纲要进行教学改进实践探索,以不断完善基本改进纲要,最终形成一套能有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汽车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并期望促进课程的更深层次教学改革。

第2篇

一、现代教学方法的哲学基础

哲学作为人的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现代教学方法提供更为一般的科学理论基础。哲学包括认识论、方法论等,对现代教学方法的形成在理论依据和思想方法上起到支撑作用。(一)认识论与现代教学方法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以及认识发展过程的哲学学说。哲学认识论坚持人的认识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现代教学方法提供主体及其认识的理论依据。1.学生是现代教学方法的主体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相对应而存在。主体是认识者,客体是认识的对象。现代教学方法是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完善和发展自身的主观世界的步骤与手段,因而,在现代教学方法使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从表面上看,教师在用方法教学生;而从实质上看,则是教师指导学生用方法进行学习。所以,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方法使用的主体。坚持学生是现代教学方法的主体意义重大,这要求方法的使用必须坚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当然,坚持学生是现代教学方法的主体,要与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统一。教师的主导是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特点,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结点的主导。2.现代教学方法要坚持实践的观点哲学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它把实践的观点放在第一,坚持实践出真知,实践检验并发展真知。这一观点对现代教学方法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现代教学方法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重视结合职业特点和要求,投身于社会实践,获得直接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在现代教学方法体系中,有一些方法本身就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必须在实践中进行教学;也有一些方法需要在课堂上进行,例如讲解法、讨论法等,对这些方法也应尽可能坚持实践的观点,把书本知识拿到现实的实践过程中去讲解,对照实物、对照实际过程,其教学效果会更好。所以,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可以做到坚持实践的观点。3.现代教学方法遵循认识过程的原理认识论坚持人的认识是经过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来完成的。这个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上升到更高实践的过程。从思维加工过程来看,认识过程经历着由具体到抽象、再到更高层次的具体的不同阶段。在整个认识过程中,人的思维起着创造性的加工作用。认识过程的基本原理启示现代教学方法要合乎人的认识的一般过程的规律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从生动形象开始,先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之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加工活动,最后上升为理性认识。所以,在方法的具体使用中,要重视认识过程的基本原理的指导作用。(二)方法论与现代教学方法方法论是哲学的重要部分。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涉及一系列认识方式和方法,这些对现代教学方法都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作用。就认识方式来说,马克思曾以当时的时代知识出发,提出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认识方式。[1]当今的哲学研究者从现时代的知识出发,进行认识方式的研究,提出正式的认识方式包括科学认识方式、技术认识方式、艺术认识方式、价值认识方式等。[2]这些认识方式的原理与方法对现代教学方法都有不同的指导作用。就科学认识方式来说,它所揭示的问题以及假设、探究、验证、推论等具体认识形式和方法,对于发现法、探究法、创造性教学法等都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就艺术认识方式来说,它所揭示的直觉的、领悟的、个性化的、风格性的认识形式和方法,对教学艺术方法的建立和应用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所以,认识方式对现代教学方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就认识方法来说,它更是现代教学方法的基础。一般来说,认识的方法主要涉及思维加工的方法,包括:归纳与演绎、行为与综合、直观与抽象、推理与判断等。这些方法经常是教学方法中所直接使用的,用于概念教学、原理教学、技能教学和职业实践能力的教学等。所以,学习和使用现代教学方法,必须熟悉和掌握哲学认识方法,以使教学更为科学、有效。

二、现代教学方法的脑科学基础

大脑是人的心理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教学方法的科学基础。(一)脑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一个全脑模型关于脑科学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先是斯佩里(RogerSperry)、波根(JosephBogen)等人进行的著名的“分离手术”,发现左、右脑结构与功能的区别,提出了左、右脑分工说。到7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健康学会的麦克连(PaulMclean)提出“脑部三分模型”,依照人类进化历程划分人脑的功能区:从爬虫类脑、哺乳类脑到新皮层。后来,赫曼在斯佩里和麦克连等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两个综合的全脑四分构造模型,并认为这个四象限的模型可以当作大脑运作方式的一个组织原则:四大象限类型分别比拟人大脑皮层的两个半脑(斯佩里等的理论)和边缘系统的两个半脑(麦克连的理论)。这一全脑四分构造模型可以用图1描绘出来;而这四个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依存,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图2。[3](二)全脑模型对现代教学方法的启示与要求第一,人的大脑是由左、右半脑,左、右半边缘系统四个部分组成的。这四个部分相互依存和影响,并不是严格独立的,大脑是一个整体。这启示我们:现代教学方法在整体的体系构成上和单个方法的使用功能上,要充分考虑学生全脑的参与和整体功能的发挥,任何单独训练和使用左脑或右脑的教学方法都是不可取的,不能奏效的。第二,人的大脑的四部分构成为人的心理的知、情、意、行四个部分提供了脑生理基础。所以,现代教学方法的使用要充分调动并发展学生的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使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协调作用,共同发展,产生出最佳效果。第三,全脑模型为使相关教学方法应用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科学依据。全脑模型认为,人的大脑富有创造性,大脑各部分的工作运行程序和结果表现出非机械性和非重复性,因而为教学的创新性和学生发展的创新性提供了生理基础。所以,教学方法的使用不能机械重复,而应不断创新,使每堂课都有其独特的新意,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现代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

人的身心,特别是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一门科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与使用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所以,现代教学方法要以心理学为科学理论基础。心理学涉及庞大的体系内容,限于篇幅,下面仅从两个方面概略论述它们对现代教学方法的作用。(一)发展心理学与现代教学方法发展心理学是探讨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生中各种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如何进一步促进其发展的学科。从教育的角度看,主要涉及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学和大学心理学以及成人心理学等。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的研究与使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习和掌握好发展心理学,特别是学生心理学。所以,发展心理学是现代教学方法的科学理论基础。(二)教育心理学与现代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主要涉及的领域有教学心理、德育心理、美育心理、劳动技术教育心理以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其测量与评定等。职业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宗旨,其教学方法的使用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以教学心理来说,涉及兴趣、动机、态度、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创造力的结构与发展,学生的个别差异等等。这些方面的教学心理研究成果都对教学方法的使用产生着影响。例如,对于兴趣,心理学家吴伟士(Woodwodh)提出四种研究成果[4]:一是,兴趣与能力有关,对有能力做的事,人们就有兴趣;二是,兴趣与成功有关,经克服困难而获成功的事,人们往往有兴趣;三是,兴趣与事物本身有关,事物以其新颖、独特、有用等特点吸引学生,使其产生兴趣;四是,兴趣与理想、追求有关,学生对所努力追求的事,作为一种要达到的事,有兴趣。这些成果用于现代教学方法,可以指导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提出学生有能力完成的学习任务,用不断获得成功来刺激和强化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新鲜、 独特的学习任务,吸引其产生兴趣,把学习活动与学生个人的追求与理想连接起来,强化其兴趣,等等。这些做法说明现代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离不开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指导。

第3篇

【关键词】法律 教学 案例 特点 环节 法律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法律法规的概念比较抽象,法律原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不易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理解并掌握法律知识的精髓。而案例教学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使用案例,围绕着具体的法律案例来组织教学,从而使得抽象的法律规则变得具体化,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化,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符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规律,因而法律课教学的目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法律知识的层面,更要注重法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显得十分必要。

一、案例教学方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方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由于教学内容是生动、形象、直观、具体的实例,可以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因此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教学方法所带来的抽象和枯燥,从而使抽象的法理变得形象,使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二是,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模拟真实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促使其思维的不断深化,进而探索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并解决实际问题。三是,重视师生的双向交流,有助于教学相长,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教学过程中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枯燥局面,同时也可以摆脱教学效果难以掌握的不利局面,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学生锻炼交流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也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提出了比传统授课方法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二、合适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主要载体,也是案例教学有别于其它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是案例式教学的第一步,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关系到教学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的案例意味着案例教学成功的一半,它不仅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而且可以让同学们记忆深刻。案例的选择首先要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要贴近生活,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案情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选择的案例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第三,必须根据时事的变化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冲突性的案例。

三、案例导入教学的时机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将案例与理论知识讲授融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在讲授知识前先引入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自主寻求答案,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先讲授知识点后引入案例,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互相辩论,加深学生对抽象化法律条文的理解。案例引入的方式可以通过发放事先准备好的文字材料,便于学生掌握案情;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其优点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入案例,着重引导学生们去分析,加强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向周围事物质疑。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注重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精心组织课堂讨论环节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是很明显,教师的角色主要是信息的传递者,学生则处于信息接受者的位置,师生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或是师生间的问答来实现,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所传递的信息可能会多于老师,老师从以讲为主转变为以听为主,但这并不能否定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1]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可将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发言,抓住问题关键进行辩论。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将关键性发言引向深入,充分尊重学生的分析。同时教师事先要做好准备,防止讨论主题漫无目的地扩散,合理引导讨论主题,严格控制讨论时间,并且适时地给发言学生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有效地控制好讨论的主题和节奏。[2]教师在讲解、分析和归纳案例讨论意见时,要语言精炼、要点明晰、重点突出,并将案例分析与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融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基本原理和概念,熟练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对学生的表现要给予积极评价,以激励他下次更好地参与讨论分析。

五、案例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在高职法律教学中,教师高度重视案例教学法,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实践中需注意以下问题,以纠正错误倾向,切实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要合理分配和控制课堂时间,同时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给予赞扬和肯定,对学生的言论误区则要及时加以纠正,但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发言积极性。[4]善于分析和归纳学生的观点,抓住学生讨论的矛盾点,并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思考,最终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深入展开讨论。案例教学不是举例教学,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案例教学法与举例教学法都要通过事例来说明一定的法学理论或法律规定,但二者具有明显的不同,举例教学是教师在运用讲授法讲授法学理论时为方便学生理解而列举有关事例,属于教师的单方行为,学生很少参与讨论和互动,是课堂讲授的一种辅助方法,居于次要地位。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法律教学中作用显著,但其不应成为法律教学中唯一的方法,不能忽视讲授法及其他教学方法。法律课程理论性较强,对于大量的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定仅靠案例教学无法完成,需要通过任课教师深入浅出、恰如其分的讲解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许灵霞.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实训》课中的应用[J].科

技信息,2010,(35).

[2]吕保利.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和探索[J].河南农业,

2010,(16).

[3]方丽.普通话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河南农业,2010,(16).

第4篇

[关键词]微课程 移动学习 理论力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93-02

一、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和“微课程”(Micro Lecture)应运而生,这给传统的教学方法带来了巨大冲击。移动学习[1]被定义为一种在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其中所使用的移动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呈现学习内容和提供讲授者与学习者间的双向交流(可通过无线通讯协议实现)。这种学习方式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得多。由于在高等院校的学生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无线上网的普及,学生们可以便捷地进行移动学习,而微课程正是移动学习的重要教学资源。

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2] [3]目前在对微课程的比较普遍的认知中,微课程有三个主要特征:其一,时间在10分钟以内;其二,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其三,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集中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教学活动。这三个特征都集中地体现了一个“微”的概念。这是因为在移动学习的过程中,人的注意力较分散,其中国外可汗课程的统计和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在“移动”中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为10分钟左右,即只能进行“片段”学习,很难开展大容量的学习内容。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们的移动学习,需要教师们开发更多优质的微课程。

为此,本文以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公认的较难理解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理论力学”为研究对象,根据课程的特点,探索在移动学习和微课程的环境下“理论力学”教学方法的新模式。

二、“理论力学”的课程特点

“理论力学”是高等工科院校许多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的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为学习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并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

“理论力学”主要教学内容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个篇章。[4]静力学篇章主要培养学生应用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求解一般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运动学篇章培养学生运用点的合成运动、刚体简单运动和平面运动的知识在具体工程环境和实际约束情况下掌握物体的运动规律;动力学篇章则培养学生掌握动力学普遍定理、达朗伯原理(动静法)和虚功原理等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分析工程实际中物体的力与运动的关系以及运动的机理。“理论力学”中理论与方法的应用领域非常广阔,从工程实际到日常生活、从体育运动到儿童玩具、从古代器皿到现代科技、从自然现象到文学艺术,无所不在。[5]

由于“理论力学”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大量的力学概念、定理、定律和原理,而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之一,因此这门课程具有体系严谨、理论成熟、理论知识点高度概括、逻辑性强、内容丰富、问题灵活多变、应用领域广阔等特点。[6]也因此,在绝大多数工科高等院校中“理论力学”的考试通过率并不高,学生普遍反映理论能听懂,但习题还是难解决,即理论很难融会贯通、灵活自如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理论力学”开展微课程的必要性

由于“理论力学”课程具有逻辑性强、问题灵活多变的特点,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局面;而运用力学原理解决问题遭受的挫折感也容易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厌烦情绪。“理论力学”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则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们个性化的学习。

同时,“理论力学”中有许多学生们不易理解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并不一定能够随着教师的讲授而同步学习和理解,因此针对这些主题设计较短教学时间和单一主题的微课程可以辅助学生复习和在课下异步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意愿与需求选择相应的微课程,以及播放的次数。

综上所述,设计相关微课程对于更好地开展“理论力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四、“理论力学”微课程的设计

“理论力学”微课程并不是其传统课堂教学的切片或压缩。比如,将一学时的“理论力学”课程内容或者其中一半内容强行压缩到10分钟以内,这并不是微课程。微课程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单个的知识点,而并不需要像课堂教学那样考虑所讲授的所有知识点间的层次。

在“理论力学”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和内容都适合设计成微课程的。例如,一些简单的概念和力学原理学生们完全可以直接看教科书,而不必借助视频资料。最适合设计微课程的课程内容应该是那些内容相对独立的单个知识点,对应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或者容易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兴趣点。如,静力学篇章中二力杆的约束反力,力对轴之矩的计算和桁架结构中零杆的识别等;运动学篇章中平面运动刚体的速度瞬心法,加速度基点法,点的合成运动的基本概念,牵连运动为转动时科氏加速度的产生等;动力学篇章中质心运动守恒定律,动量矩守恒定律,刚体在不同运动特征下对应的惯性力,虚功原理的应用实例等。

一段微课程的设计一般包括课程名称、知识点、授课对象、授课时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人等方面。考虑处在移动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从实际工程中的小问题入手,对具体现象进行分析和梳理,导入新的概念、理念和方法,并加以总结。按照以上框架,以“理论力学”中点的合成运动的基本概念这一知识点为例实践本门课程的微课程的教学设计。这一知识点是“理论力学”中重要的知识点,尽管只是基本概念,在教材当中涉及的篇幅非常短,却有着很容易让学生混淆的概念,而其中对于动点动系选择上的不确定也会大大影响后续运动学章节的学习。因此这一知识点非常适合设计微课程来辅助学生们课后复习。这一知识点的微课程的设计方案如表1所示。其中微课程的录制可以采取智能手机或其他视频录制工具录制PPT屏幕,配以教师的实时解说来实现。这样设计的微课程与传统的授课视频相比,存在知识点少而精以及授课时长较短的优势,但与传统的授课视频一样,仍缺少师生的互动环节和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监控,因此只能作为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理论力学”微课程的设计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和改进。

五、结语

在“移动学习”时代来临之际,微课程正日益引起教育领域的关注。从高等院校到中小学,各门课程都在逐渐开展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理论力学”作为一门非常适合开展微课程学习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微课程学习具有非常大的必要性,微课程的建设也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理论力学”微课程的实践刚刚起步,随着微课程建设的逐步开展,一定会有更多的微课程可以分享。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不仅仅从事“理论力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程为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把自己看微课程时的体会与问题,或由“理论力学”的学习所诱发的新思路、创造的实物及研制过程,制成微课程与师生分享,实现微课程互动,启发教学和教学相长,使得“理论力学”微课程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 注 释 ]

[1]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2] 杨元元.MOOC时代的教学模式革新[J].大学教育,2014,(7):49-51.

[3] 高强,冯志华,兰向军,等.理论力学微课的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48-49.

[4]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5篇

关键词:理论经济学 教学方法 创新 策略

一、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的问卷调查

目前,理论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存在许多问题,结果学生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致使不少学生存在理论经济学抽象难学的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普遍较低,更谈不上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理论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为了充分地了解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我们对我校经济学专业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有效,问卷采用匿名方式填写,本着自愿参加调查的原则,共发放问卷60份,收回60份,回收比率为100%。在回收的问卷中,对不完全回答、有明显错误和无兴趣回答等情况的问卷分别进行了处理,其中有效问卷57份,占回收问卷总数的95%。

一班学生认为,理论经济学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存在五大问题,依次为教学方式单一(64.3%)、案例教学欠缺(54.8%)、考核方式单一(50.7%)、忽视个性培养(45.2%)和缺乏课程实践(40.9%)。

二班学生则认为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依次是案例教学欠缺(69.1%)、教学方法单一(55.7%)、考核方式单一(48.6%)、忽视个性培养(46.5%)和缺乏课程实践(42.9%)。

显而易见,两个班级的学生都将教学方式单一、考核方式单一和案例教学欠缺看作问题较为严重的三个方面,特别是案例教学欠缺是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所存问题中首当其冲的一个方面,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二、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

结合目前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应当对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具体说来,应当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1、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有可能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介绍理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因此,教师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能否成功,以及新型教学方法能否有效实施并顺利实现预期目标。提高教师素质,成为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根本前提和关键所在。

而在当前理论经济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素质还是有所欠缺的,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这些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有鉴于此,理论经济学教师应该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除了应当具有现代科学教育教学理念、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外,还必须掌握有效的课堂协调技术,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应变和判断能力,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教学方法的突破和创新。特别是青年教师,更要注重向已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

2、更新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育理念问题。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理论经济学的教师通常过于重视基础理论的讲授,而较少理论联系实际和补充书本理论以外的信息。学生在学习理论经济学的过程中,始终置于教师的纯粹理论灌输、引导之下。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论经济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首先要努力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羁绊,在现代新型教育理念指导下选择和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方法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要把传授知识变为教会学习,并引导学生自己利用这些方法来学习理论经济学。这样就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把握理论经济学,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这门学科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改进和优化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可以将理论经济学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所以我们必须针对理论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尽快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案例教学。

(1)慎重选择案例

理论经济学教学案例的选择一定要突出现实性、典型性、鲜活性和综合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同时,选择的案例要有针对性,凡是选作案例的素材,必须是为完成理论经济学某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所需要的,且要针对这些章节的教学难点、重点。

(2)力争学生成为案例教学主体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努力培养学生的求知动机和欲望,并将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作为作为评定成绩的一个主要指标,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机会使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体。

4、大力推行参与式教学方法

目前理论经济学教师大多采用单向、灌输式的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教学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其中,造成学生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对理论经济学产生畏难、厌倦情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有余、能力不足,难以真正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理论经济学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实行一种能够激发学生认知兴趣的参与式教学方法,使他们把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出来。例如,教师可以实行实践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等,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使学生在教学中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5、注重引导和总结

我们的教学方法改革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特别是在进行案例或有争议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更应如此。教师应该坚持存异原则,对学生的不同观点应允许学生充分表达,从而通过不同的意见相互启发,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搞好课堂教学的一个中心环节,更是教学方法创新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归纳总结。归纳总结首先要言简意赅,然后在归纳的基础上阐明正确的结论,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进行发散思维和知识迁移,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6、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进行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是注重了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忽视了现代教学手段的充分利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果,是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的一个不足之处。

实际上,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能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够节省老师板书的时间,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在理论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7、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系

第6篇

关键词:教法;理论思维能力;经济分析方法;法律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33-03

教学方法对于一名教师能否成功授课至关重要,如何能够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种思维的方法,一名成功的教师应予以充分重视。从效果上来讲单向度的灌输性教学行为,学生只能学到简单知识,并不是他们所要掌握的核心部分。教师教学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思维的方法,而且还能达到理论思维水平的提升。当然要想实现这一步是非常困难的,但这也正是我们进行探索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一、学生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存在的问题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是一门基础科学,在教学中比较容易发现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习能力,经实际调查研究发现,经贸类大学学生的素质普遍较高,他们大多能够对于学科专业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能够积极思考课堂问题,并踊跃发言,主动探索,体现出较强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体现在:第一,对于缺乏专业功底的学生来说,政治学理论的分析与政治学方法的掌握存在着较大的难处。对于经贸类大学来说,他们的专业方向多为实用性的,比如经济类、法学类等应用性学科,而“从教学方面来看,不同学科领域内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具有不同的要求”,这就使他们产生了对于政治学理论的陌生感,即便他们具有对政治学研究的兴趣,但是专业功底的不足仍是制约其深入探索的一大瓶颈,为此,对于这一类学生的教学授课,教师的难度相当大。第二,对于拥有具有专业基础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充分利用所学知识的实践中也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他们现有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尚不能够应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对于初入社会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要想独立地进行思维判断并准确实践确实存在着不小的挑战。所以,在这方面,本门课程给予的重视稍显欠缺,这也是对此进行详实分析以及调整改善的重要原因。第三,目前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方法仍然是较为单一与传统,大部分教师的讲授仍是按照以往的思路进行,导致成果的低微和教学模式的僵化,其实,在其他领域收效卓著的很多教学方法都可以适用在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而教学方法的开拓与创新正是一门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这门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而推陈出新,使我们的学科教学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研究《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方法的意义

研究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方法对于经贸类大学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这门课开阔视野,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其意义和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有利于学生在应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理论思维能力。经贸类大学的学生专业应用性非常强,然而关于政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却显得非常薄弱。在正常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偏向某一个单向度应用性专业,学生经常听不懂教课老师的的知识讲授。部分老师可能会改变授课风格,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和结合实例的方法来讲解,虽然能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但是一味地迎合学生不利于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授课教师,在结合实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第二,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方法与路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这门学科需要前期基础性课程所提供的理论准备,例如政治学原理、行政学原理、西方政治思想史等课程的学习。对于公共管理相关专业的同学来说,这些课程大都进行过系统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讲有所欠缺,尤其是缺乏相关基础课的支撑。此时,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的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现在教育的目标越来越倾向于人的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增强,而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则是重要的一方面,这方面能力的提高将直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有利于学生培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思维模式。“理论储备与实践智慧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石”,因此对授课教师来说,就是通过《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学来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深度结合。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过相应的理论,所以还不会运用相应的理论来分析社会现实。作为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提炼出理论,或使之把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甚至在经过一段实践的训练后能形成比较稳定的思维模式,这样有助于他们掌握一种科学的思维范式,而这正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最为关键和最为核心的因素。

三、《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方法分析与探讨

对于《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方法的指导原则;二是《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采取的具体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指导原则。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构建科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必须在这门课程教学中始终遵循着这样几个理念:第一,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进行教学。通过老师授课,学生最终所能掌握的相关知识依然是表面的,还很难对这个领域有着专业的分析和运用能力,他们的重心依然是停留在本身的专业基础上,“没有专业基础的人在专业要求较高的行业里面发展,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兴趣”,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该结合他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使他将所学课程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或者更进一步使他加深对原有专业结构性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第二,将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作为核心宗旨。虽然教师教授一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其获得相关的知识,但让学生掌握一种思维方法,一种分析问题的视角更为重要。知识是无限的,我们无法穷极世界上的所有知识,所以寻找到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是,我们就可以运用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或者依据客观事物的规律,发现新的问题,而这并不是仅仅通过读书就能获得的能力。基于这种考虑,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例如课堂发言、组织辩论等都要贯穿这种思路,引导学生对这种思维模式产生主观自觉。第三,紧密结合本校的发展思路。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要紧密结合本校特色,比如在很多经贸类大学中,国际化是其重要特色之一,教师的教学方法研究也应具有这个特色。《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实际上也是一门以世界各国政治制度为视角的课程,它的国际化内涵毋庸置疑,只是它重点在于政治制度领域,很多学生愿意选修这门课也是基于这个特点。因此,这门课不仅对于中国学生来讲意义重大,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很多外国留学生也主动选修这门课,他们也正是看到了这门课的国际化色彩。因此,我们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活动中也要紧紧抓住和贯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国际化特色。

2.《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采取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和路径。结合上面的分析和指导性原则,我们认为《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的教学方法应从以下视角出发,既要考虑本学科的特点,又要兼顾到经济类专业、法学类专业、外语类专业、管理类等专业的特点,尽可能达到教亦有道,学有所得的目标。具体来说,我们将要采用这样几种教学方法:(1)经济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认为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对政治问题的考察也不能忽视其背后的经济根源。如今经济分析方法引起了多方的关注。这种分析视角我们也可以运用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例如制度经济学就是经济分析方法与制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的制度分析,主要是政治制度分析又居于核心地位;博弈论作为一种经济分析方法也日益进入政治领域。很多政治学专业也都开设了经济学方面的课程,尤其是到了博士研究生这个层次,经济的分析方法更是不可或缺。虽然政治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像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那样熟练运用经济分析方法,但可以培养政治学专业学生的经济分析能力。基于这些成功的经验,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分析政治制度问题,通过这种分析方法运用使他们逐渐成熟起来。(2)社会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受课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取向。教师在讲授《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要注意,既要利用来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要运用这门课所蕴含的多元文化内涵来丰富学生对外面世界的认识。我们在讲授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分析政治制度形成的社会背景因素,以及学生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背景因素及其根源,分析其利弊,有的放矢地抓住问题的关键,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建立在科学的思维、正确的理论基础之上。最终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的人。(3)比较分析方法是《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核心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方法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分析模式,它包括许多具体的分析方法,具体来说包括国别比较方法、专项比较法、综合分析比较法等。这种分析模式有利于学生找到政治制度的共同点、不同点,并分析其优缺点。①比较分析的逻辑。进行科学比较分析的基础是要找到我们进行比较的逻辑线索。我们在讲授《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分析逻辑,即首先以政治制度的因素作为切入点,如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等;然后再具体分析各种政治制度的异同,这还主要是在理论层面上,虽然我们也是结合具体国家的政治制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和论述,但还不是对某种类型的国家政治制度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我们运用上述提供的理论工具对某种类型的政治制度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这个教学逻辑,有助于我们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达至良好的教学效果。②国别比较研究。在授课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国外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因素并不十分了解,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先介绍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些特点,然后结合我国相关制度的情况比较分析。通过直观的国别比较,使学生了解各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把自己的比较、鉴别、判断直接告诉学生,另一方面也要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比较和思考的空间,激发他们去思考问题,对自己进行考查,学会认识自己,“未经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发现内心善良的火花,靠他们自己使之变成熊熊烈火。③专题或专项比较研究。国别研究虽然是比较研究方法中最好的一种方法,但它也有弱点,即把政治制度进行分类,然后选择代表性的国家从宏观上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对具体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涉及的还不多,也不能对于政治制度的细微差别进行详细的解读。因此,还需要我们采取专题或专项研究的方式进行实验室式的解剖和分析,尤其是对于研究对象很具体,范围也较小的制度,通过研究不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异同点,而且能够对其程序运作的效果做出判断,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这种比较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准备大量采用这种实验室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比较方法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理论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且在分析具体政治制度的异同、利弊的同时也能推动学生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因此,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力争做到的授课方法。(4)制度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所针对的主要是中文、外语、人文类学生,这种专业应用性很强的学生通常对政治分析不感兴趣,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一本书只看表象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体会书中思想的更深层次,例如余秋雨教授就认为《李尔王》包含三个层次,普通人只能看到第一个层次,专业人士也许能看到第二个层次,而第三个层次则很少人能及了。由此可见我们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如果中文系的学生不了解认识和分析政治的方法,那他就很难成为一个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成就的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这部分学生,使其能树立正确的看待政治科学的态度,把政治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理解,破除其过去在思想上对政治行为的错误认识。应该说在我们学校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应用性专业的学生通常在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先定的印象,认为政治是消极的。而我们作为教师的,就是要在教学中做到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分析政治。(5)系统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途径被许多教材列为学习方法或研究方法之一。任何事物都是由一个复杂的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事物的任何系统性构成因素,而要对之进行有效整合。虽然系统分析方法需要经验的累积,需要在实际中不断的探索和磨炼,但我们认为如果能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例如在讨论中提出单向度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多向度、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思考,也能锻炼学生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的能力。

综上所述,《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仅凭上述的授课方法和学习方法尚不能及,我们还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探讨。但从目前的教学实际状况来讲,上述方法在36学时的课程中是完全适用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把上述方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教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研究手段和思维模式考虑问题、分析问题。

参考文献:

[1]侯月华.做好小专题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J].教科研,2010,(10).

[2]严存生.法律对稳定的价值[J].社会科学,1991,(8).

第7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理论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教学方法决定着教学质量。一堂好课的关键在于是否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职业教育的学生是十分重要的。

一、讲授法

使用讲授法时要善于进行改革,可以形象地导入,科学地设计问题,巧妙地提出问题。通过师生的互动启发学生敢于和善于提问,理论联系实际,围绕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解决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和模糊观点,然后得出正确结论。

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提出问题,这样的教学环节构成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探究的教与学的过程。也就是说,知识不是教师在讲授中直接提供的,而是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发现的。因此,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项目教学法

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法宝。它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方式,主要包括确定项目、项目教学准备、项目实施及项目成果的提交与评价几个阶段。

职业教育的学生通常基础知识薄弱,理论学习能力稍差,而且逆反心理较重,但是他们一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积极性一般都较高,并且渴望成功,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项目教学的重点就是教师利用学生的优点开展活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得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一种运用典型案例,将真实生活引入学习之中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责任是选择好案例,组织和指导好课堂讨论,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使学生在案例所描述的特定环境中,对案例所提问题进行讨论、争辩,并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

为解决问题,有时会有多种的方案,有时也可以从多种方案的比较鉴别中寻找出最为合适的答案(即最佳化)。当问题较为复杂时,也可能会一下子找不出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探索,直到能看出这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为止。这种多元化和最佳化答案选择,可开拓学生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所设计的“任务”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驱动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并适当地给以点评,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五、讨论教学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讨论法优点在于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适于他们各自发挥其独特才能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讨论式教学的主体只能是学生,工作的焦点必须放在学生身上,所以应用讨论法的教学内容不能太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一定要明确。在讨论式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讨论课题的组织者,要采用“抛砖引玉”的方法,尽快使学生进入讨论课题的角色。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合理调控讨论过程,对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如果学生发言,稍有不正确,就加以批评,致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损害,那么长此下去,每天一两个学生被“打倒”,不久之后,全班学生可能就很少还有人举手发言了。所以,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不做“正确”或“不正确”的评论,也不对不同学生的发言做比较性评价,要对每一位愿意发言的学生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歆.关于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对策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