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6:38:59
序论:在您撰写医药产业的重要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医药主管部门管理多头,协调和沟通机制严重缺乏
目前,国家对中药产业未设立专门的主管部门和协调机构。据统计,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现有的国务院部委局办中,仍有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卫生部、社保部、农业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5个部门与中医药管理有直接“官”联。这种多头管理的方式存在着两个明显难以解决的矛盾:一是中药产业担负起13亿人的健康的社会责任和神圣使命,是一项公益事业,同时又涉及到农、林、牧、工、商等领域,各部门对中医药产业认识理解不可能从管理理念和方法达到高度一致和统一,也就不可避免地会从自己部门的管理职能和既得利益出发,去制定和推行产业政策和法规;在缺少科学的协调和约束机制的条件下,相互之间因职能的条块分割,各部门所制定的政策之间的平衡协调有相当的难度。二是产业政策责任主体不明确,某一部门不可能去独立承担这样的社会和法律责任。因部委多头管理,政策制定、实施责任主体不明确,政策实施、监管也各自为政,出现的问题又很难追究谁的责任,造成了许多管理政策上的重叠和管理成本的浪费,也容易产生管理政策盲区。
(二)产业政策的科学性、连续性不足,制约和影响了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医药产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其独特性表现在:义不容辞地担负13亿民众的健康及医疗卫生的保障重任;中医药是以中国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的民族产业,其继承与发扬、传承与创新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中药产业是集农、工、商、科于一体的集约化产业;野生中药材是国有资产;医疗体制改革与医保体系互为关联,以上特性决定了医药产业政策的制定要多角度思考、权衡利弊、相互协调与科学论证,遵循渐进而审慎的原则,先试点而后全面展开。
有关部门推行的中药材GAP种植规范认证,为中药材的规范种植提供了标准本无可厚非,但由于中药材种植牵涉到的的问题很多,且难以在短时间内尽快解决,如果GAP强制认证,可能会适得其反。比如:“三农”事宜、育种技术、药材检测标准、饮片加工与炮制、生态保护、龙头企业培育等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协调解决比制定GAP认证标准要复杂得多、宽泛得多。因此中药材GAP认证科学的配套政策实施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全面调查全国现有中药材资源及分布情况(现在的数据来源于70年代的调查,并已无一个机构和部门能提供这些数据了);医药产业多重税收;农民中药材种植补贴;中药饮片炮制工艺标准制定;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等一系列政策的研究和出台、“弃药种粮”、“滥采濒临灭绝中药材”、“出口中药材农药残留超标”、“炮制技术泄密”等问题时有发生,已不足为奇。
90年代后期,国家要求医药生产企业都要实施“GMP”认证,控制规模、优化配置、优胜劣汰是一件好事,但是事实上医药工业通过GMP认证能否达到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优胜劣汰、控制规模的目的还有待观察。但GMP认证政策的实施从某种意义把医药产业最需要的产业发展资金引导到医药产业最不需要的生产能力硬件建设上去,而医药产业最需要资金投入的医药基础研究、新药开发、人才培养、市场营销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资金匮乏的巨大压力。
近5年来,我国先后14次降低药品价格,这样的高频率降价,表明政府在药品价格管理方面的决心,同时也说明管理部门在消除医药暴利上下了功夫。但是最终消费者却认为药品降价并没有太多反映到他们身上,药品降价效果平平,老百姓怨声载道,长沙、北京等市竟出现了常用普药无货可供的“怪”现象。最近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1200余家医药企业进行调查表明,过快频率强令性的药品降价给医药企业造成一些负担。39.5%的企业表示药品降价对企业冲击很大,42.6%的企业表示有一定冲击,以上计有八成多企业在降价运动中感觉到伤害(抗生素国家骨干企业利润下滑、亏损,已经严重影响了该企业的发展)。所以政府职能及时由强制、指令向辅助、指导的过渡值得研究和重视。以“GMP为首的监管强制和国家强行降价”绝不应是中国医药产业政策的主流,研究并构建出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医药产业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 医药 产业集群 产业链 企业合作 合作形态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7-0037-04
产业集群作为介于纯市场与科层企业之间的一种组织模式,有其自身的竞争优势,目前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研究的热点和各级政府在区域和产业发展中的新思维。近年来,随着国家将生物医药产业确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出现了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热潮,全国有80多个地区提出建设医药科技园(生物谷、药谷),同时各地也纷纷出现医药企业的自发集聚。医药产业集群内,基于产业链层面的各要素通过互动降低成本并提高产业发展效率,从而提升集群可持续的发展优势,这是医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重要原因,而集群内企业产业链上的合作是集群内部要素互动的重要一环,是提升集群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1 医药产业集群中企业合作方式
1.1 医药产业集群的内涵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根据他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互相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参考现有学者对于医药产业集群的研究,医药产业集群可以理解为:医药产业集群是一批既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医药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为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形成的既竞争又合作的一种联盟体[1]。医药产业集群的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和强政府监管的特征(表1),促使医药产业集群内企业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从而可以很好地利用集群效应以取得竞争力。
1.2 医药产业集群中产业链视角的企业合作方式
从整个医药产业出发,集群内企业互动主要体现在研发合作、生产合作、流通合作和资金合作等环节。除了这4类主要的合作方式,集群的合作还包括医药企业进行厂房等基础性建设合作;企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合作等其他合作形式。这些合作与一般集群内的企业合作共性较大,故不做深入分析,本文主要对前述4种主要合作方式进行阐述。
1)研发合作。医药产业集群中研发合作形式主要有医药企业之间、医药企业与高等院校以及医药企业与科研院所等组织,进行联合研发和技术创新。研发合作能够集聚各种创新资源,发挥创新主体的资源优势,可以快速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美国9大生物医药集群都以高水平研发机构的集聚为其集群基础。
2)生产合作。医药企业之间的生产合作是在进行专业化分工基础上,通过委托生产,借助被委托生产企业的规模优势,从而降低了原料和药品的生产成本。在我国现阶段的医药产业集群布局中,污染较大的原料药企业往往并不被集群纳入,集群内的生产企业通过抱团向原料药企业谈判,降低原料成本,同时也通过摒弃高污染的原料药企业完成了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3)流通合作。医药产业集群中企业的流通合作模式主要有建立区域品牌模式和渠道共享模式。建立区域品牌是指多个具有关联性的品牌组成品牌联盟,相互配合从而促进各自品牌价值的提高。渠道共享模式对集群内的中小型医药企业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通过建立深层次和多方位的合作网络,提高集群内企业之间的资源销售效率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集群的竞争优势[2]。如泰州中国医药城内的10多家药品流通企业,共用园区建立的华为药品流通平台,流通企业的药品委托华为平台储存、配送,大大节省了流通企业的储运及基础设施成本。
4)资金合作。由于医药产业集群内中小型医药企业数量多,而且医药行业的门槛高、风险大,所以近年来资金合作在目前的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活动中显得很活跃,有数据表明,2009年在我国医药行业的风险投资方面,共发生投融资事件45起,其中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产业[3]。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因为风险资金的注入,也产生了很强的竞争优势。吴晓隽等对美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研究也指出,旧金山能成为和波士顿齐名的美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领导者,关键就是依赖集聚于该地区的活跃的风险投资公司[4]。
2 产业集群中基于产业链层面的企业合作特点
2.1 研发合作的特点
第一,医药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研发合作行为对于集群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研发合作可以增强集群内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使研发企业或科研院所和高校突破技术领域的瓶颈,从而增强集群和医药企业的竞争力。第二,在研发合作活动中,个体的效用函数取决于个体行动和他人行动选择的共同结果,这导致合作体中的成员会存在“搭便车”的动机[5]。
2.2 生产合作的特点
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可以依赖自身生产灵活和转产容易的优势,随着专业化分工的进程在不断深化,可以与大型的医药企业开展生产合作。通过这种方式,中小型医药企业可以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可以成为推动集群发展的主要力量。而目前我国医药产业集群中专业化分工不合理,存在产业链同化现象,不能很好地利用协同合作效应,产生恶性的价格竞争,降低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2.3 流通合作的特点
集群中医药企业之间进行流通合作,第一,共享渠道可以降低流通成本,同时管理成本也得到降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第二,共享渠道模式中,医药企业之间可以共用仓储设施,共用仓储带来的对仓储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会促进仓储技术的发展。集群中的医药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区域品牌模式,在集群内部形成网络效应,可以分摊品牌推销的费用,节省成本,企业还可以联合推出各自的品牌,避免了单兵作战的资金壁垒。而依托于企业集聚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以及仓储设施共用等方面的合作还需要集群规划者和管理者的协调与干预,以及药监等政府部门的支持。
2.4 资金合作的特点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集群内的资金合作活动很活跃,而且形式多样。集群内的企业为了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大量的资金,风险投资的特性又决定了生物医药产业是其投资的宠儿,双方通过资金合作,可以取得各自的利益。而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所以目前集群内的资金合作活动非常活跃。资金合作的形式多样表现在企业之间可以通过等股权或不等股权合资成立新实体;企业之间也可以不成立新实体,而是通过参股的形式进行资金合作。医药制造业是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产权交替频繁的出现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在每个发展阶段的风险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融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医药产业集群中企业合作方式及特点总结于表2。
3 医药产业集群中企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医药产业集群内的各类形态的企业合作互动对集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我国医药产业集群还处于发展阶段,集群中企业合作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3.1 产学研结合松散,研发中介组织缺乏
我国医药产业集群中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对创新的认识不够的问题。就目前来看,我国集群内的产学研结合松散,停留于表面,形式化、短期化和层次低的问题比较严重。再者,集群中的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存在“搭便车”的行为,国内学者呼吁要在集群内建立共性技术的服务组织,但是在集群内虽然有像CRO等研发中介组织的存在,但却数量缺乏,所影响到的企业也很少。
3.2 集群内企业分工不合理,存在产业链同化现象
我国的医药企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大企业偏少,中小企业居多,技术和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大、中、小企业之间基本没有建立起经济学家所说的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关系,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网络没有形成。集群内生产仿制药企业的数量众多,这会导致医药企业的产品同化,失去市场竞争力。
3.3 流通的集群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在药品流通环节,我国现阶段的医药产业集群尚没有充分发挥集聚的优势,集群内集中生产的药品仍然通过集群内外较为松散的流通企业配送出去,依托于医药产业集群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的案例并不多见,集群优势在流通环节上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3.4 集群内医药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存在资金短缺问题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还处在起步阶段,资金需求量非常大,医药企业的短期资金缺口大,流动资金相对缺乏;我国医药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资料显示,在我国已经转化的科技成果中,成果转化的资金主要靠自筹的约占60.9%,国家科技计划贷款占33.3%,风险投资仅占5.58%[6]。
4 对促进医药产业集群中企业合作的建议
4.1 加强产学研结合,注重公共创新平台建设
集群应积极鼓励科研组织和高校入驻园区,将医药科研组织和医药类院校中的研发中心与公司相对剥离出来,吸引政府、高校以及风险投资等,成立有独立产权的高新医药企业,从而带动集群的创新能力,带动集群发展[7]。目前,我国医药集群内中小型企业偏多,不热衷于研发活动,往往采取“搭便车”的行为,这对于有自主创新的医药企业和进行研发合作的企业会带来威胁,所以集群要根据自身的定位建设公共创新平台,以推动产学研的顺利进行。此外,政府在制定研发政策时,要能够积极引导中小型医药企业进行研发,还要保证研发成果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
4.2 加强宏观统筹,促进已有的医药产业集群升级
国家应制定中长期的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对医药产业集群的布局进行宏观规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减少恶性竞争;地方进行医药产业集群建设时,要突出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建设合理的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在集群内部,要考虑医药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选择合适的企业入驻,整合结构完整的产业链,促进集群发展。发展医药产业集群,要优先引导和扶持那些已有的医药产业集群,让其实现创新升级,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4.3 加强渠道管理,发挥集中优势构建现代物流中心
集群的规划和管理者(或专门的第三方组织流通企业协会等)应当利用集群生产集中的优势,积极依托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现代药品物流配送中心,集群药品的规模配送出集群外也有利于集群品牌效应的提升。而正如前文所述,大型的现代药品物流中心不仅能够带动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效率与销售覆盖,也能促进集群内小型药品流通企业的快速成长,这也符合国家医药产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集群内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政府部门及监管部分的通力合作。
4.4 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进风险投资
我国医药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在科研、流通、生产等领域与国外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国际交流平台,不断引入外资。国内还可以发展债券市场,对集群内实力较强的医药企业进行扶持,让其可以进行负债经营。现在风险投资公司倾向于给医药融资企业提供资金,还可以给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企业管理咨询和市场策划等方面的支持,给企业提供很好的发展空间,并且风险投资可以促进医药企业研发成功实现产业化的转化。集群要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支持集群内医药企业进入国内外金融机构和股票市场进行融资。
参考文献
[1] 褚淑贞, 沈念伍. 我国医药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J]. 健康中国, 2011, (6): 16-18.
[2] 赵浩兴, 刘俊涛. 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合作营销模式探讨——以浙江永康五金产业集群为例[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8, 19(4): 41-45.
[3] Baker M, Jeffrey W. Market timing and capital structure[J]. J Fin, 2002, 57(1): 1-32.
[4] 吴晓隽, 高汝熹, 杨舟.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模式、特点及启示[J]. 中国科技论坛, 2008(1):132-135.
[5] 王星, 王雷. 产业集群中企业合作研发的引导机制研究[J]. 经济论坛, 2008(4): 8-10.
[6] Branstetter LG, Sakakibara M. When do research consortia work well and why? Evidence from Japanese panel data[J]. Am Econ Rev, 2002, 92(1):143–159.
(1)直接关系到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型过渡期。动物疫病具有病原变异迅速、扩散快和危害面广等特点,传统的防疫机制早已无法适应当前动物防疫工作的需要,也直接制约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因此抓好动物防疫工作是消除动物疫病,确保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确保公众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措施。
(2)有助于检验兽医体制改革的成效。很多国家都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并将其作为兽医科研中的首要课题。我国实施兽医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严控口蹄疫、禽流感和非洲猪瘟等高致病性、高传染性动物疫病的传播,尽量规避畜牧养殖中的疫病风险[1]。另外,动物防疫工作的发展程度是对畜牧、兽医工作者履职能力的检阅,也能真实反映出体制改革的具体成效。
(3)关系到国家文明程度与经济发展实力。强化动物防疫,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是进一步壮大我国国民经济的重点事业,搞好动物防疫工作,有效防控相关禽畜传染病是反映一个国家动保事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我国正处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抓好动物防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健全动物防疫机制,促进我国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1)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禽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制度,建立健全禽畜产品准入制度,以满足市场需要。严格贯彻落实我国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逐步完善无公害食品相关标准及生产方式。加强对畜牧养殖与加工企业的监管,让畜牧产品生产实现规范化。着重加强对产地环境、畜牧产品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和市场准入等环节的监管。加快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并抓好无公害畜禽产品生产加工工作,为消费者提供安全、质优的畜禽产品[2]。
(2)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动物防疫法》要求,各级财政必须把动物防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将资金向辖区内重点疫区倾斜。各级政府部门要对防疫经费的使用加强监管,确保经费不被挪用,及时足额将防疫经费发放到位,从而确保基层动物防疫部门及时配齐疫苗、药剂和器械等防控物资。加快乡镇(街道)站与村级兽医室建设,配备相应的设备及人员,提高对常规动物疫病的诊断水平。
(3)抓好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提高动物防疫水平。当前农村基层防疫工作人手紧、任务重、待遇偏低,导致不少防疫人员缺乏工作热情。大部分防疫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业务技能不强。针对上述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基层防疫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同时要适当提高他们的薪资待遇,并定岗定编,从社会上公开招聘防疫专业人才,为基层防疫队伍输送新鲜血液。
(4)加强宣传教育,严格落实计划免疫制度。要积极向广大养殖户与养殖企业宣传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以及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介绍常见动物疫病、疫苗及防控措施,引导广大养殖户主动做好疫病防治工作。同时要推行计划免疫制度,向广大养殖户及养殖企业介绍计划免疫制度的范围和计划免疫的动物疫病等。对于非计划免疫的动物疫病做好防疫计划,防控该疫病的发生。要加大对畜禽产地检疫的监管力度,彻底解决重费轻检的倒挂问题。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净化市场检疫执法环境,严把屠宰、销售和检疫等环节,切实消除各种漏洞,杜绝带病禽畜与有害禽畜产品流入市场[3]。
3结语
关键词:农机农艺融合;农业生产;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农业也必定会朝着可持续化的发展方向前进。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作为生产工具也是农艺技术得以实现的有效载体,将农艺技术与农机技术相互结合,这样就可以实现生产力的快速转化。所以,如何实现两者的融合,就成为当前研究的重中之重。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农机农艺结合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与了解,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1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重要性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来看,农机与农艺之间的相互结合能够有效地解决农业方面的问题,可以持续推动农业化的发展,这对于当前农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1.1解决农业问题的迫切需要
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带动了农业机械化进程的飞速提升,但是难免会导致农机农艺融合滞后以及农业矛盾的问题出现。在农业生产中,还需要与不同区域的土质、地形等相互结合起来,对农业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在部分丘陵地区,其推广要明显落后于平原地区,这样就会对整体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带来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找准农业技术和农机技术的契合点,通过两者的融合,最终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另外,部分区域的农业发展还需要依靠劳动力的支持,但是因为高效机械设备的缺失,就会造成经济效益低下,这样在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地区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造成制约[1]。
1.2农业化发展成败的关键
农业的发展首先需要做好农机农艺的协调,两者的相互融合就可以实现真正的农业机械化,所以,农机农艺的融合就是农业化得以发展的关键。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实施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但是因为农机与农艺之间的相互融合,影响了水稻的稳定性。所以,在实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就需要与日本的发展经验相互结合,确保传统的农艺技术可以与农业机械化技术相互融合,这样才可以研制与推广更高质量的生产技术与经营模式。20世纪50年代,在农业领域的发展中就已经涉及到机械设备,但是因为没有实现与农艺技术的相互融合,最终影响其发展速度,这些经验也在引导我国尽快实现农机农艺的相互融合。
2农业生产中农机农艺融合的对策
考虑到茌平区所在区域属于平原地区,再加上农业生产是以玉米和小麦为主,所以在农机农艺相互融合中,就需要注重二者相互对应的要求。针对玉米与小麦的农业处理,就需要完善农机农艺知识与技术方面的培训,注重彼此之间的相互融合,建立二者相对应的融合体系,这样才能够使两者的融合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1注重农机农艺知识和技术培训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与传统农业生产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主要是因为农机作业的需求,所以,就需要适当地调整农业技术,使玉米和小麦的农业生产匹配机械化作业,这样也迫使在生产中需要对玉米和小麦的农业技术提出一定的要求,并且做好农民农艺知识方面的培训,要求在生产中可以按照现代化农业生产标准来进行生产,在播种、整地、管理等一系列环节,配合机械作业的要求,以便于机械化的生产,从而提高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另外,可以直接聘请农技方面的专家为学员讲解玉米和小麦的农技与农艺课,让学员能够懂得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的重要性,能够认识到需要通过农业机械来完成农业技术的推广,并且让学员可以掌握更多的农业技术。针对玉米和小麦的生产方面,则需要强调对操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能够提高学员对于农机的基本认识,了解农业生产的具体要求,以此来提高农机操作人员服务农技的自觉性,最终通过标准化的生产水平来实施农机操作,高标准地完成农业生产。
从前有一家销售不易破碎杯碟的公司,其中的一位推销员销售成绩五年来都是冠军,每到年底都会向其他的推销伙伴们讲述他的成功之道,但是对于自己实际推销的技巧,总是避而不谈。终于,经过五年来公司方面的诚意打动,第六年,他透露了他的推销秘诀。在他介绍完公司的产品之后,他总是会拿出十多件不易破碎的杯碟,用力掷在地上。当客户眼见杯碟丝毫未损自然对产品质量信心大增因而签下订单。不料之后全公司的推销员都用此技巧推销,公司的业绩节节上升。但是五年推销冠军的他依旧是于领先位置。年末的时候,同事又向他请教,他笑着说:“我现在已经不再自己掷杯碟了,而是请客户自己掷。”
抛开故事的真实性不说,当销售冠军公开自己的推销诀窍的时候,感觉有些像是欧?亨利的小说: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那么,是什么让这个销售员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长期保持推销量第一?我认为,是他的创意推销。
所谓创意,是反叛的思想与传统思维的碰撞,是打破常规给人惊喜的哲学,是抽象的但却能够创造具象的事物。创意有时候只是那么一瞬的灵感闪现,有时候也需要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创意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经济领域的众多分支中,创意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尤其重要。
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真正的创意是能够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成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产业形态,创造巨大财富的。创意就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在世界范围内而言,文化产业已经离不开创意。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在1997年的时候就已经提出要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是英国振兴经济的聚焦点。英国培养了大量的文化创意人才来服务于他们的文化产业。而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被称为是“版权产业”,分为核心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以及边缘支撑产业。而其中如影视业、软件业等发展尤其突出,创意与科技的强强联手使得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而在韩国,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其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游戏软件、电影出口等分支为韩国创造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收入。此外,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也是将创意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典范国家。各国的文化产业中,有三大核心要素来支撑产业的创意:文化理念、科技支撑和商业模式。美国迪士尼给全世界带来的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是“创意+科技+资本”,即用非凡的创意为基点,通过科技手段将创意理念转化为产品,再依靠高度产业化的运营模式去拓展市场。创意,是灵魂式的第一步。
在文化产业中,优秀的创意能够突破干扰,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有人们都在关注这个事物的时候,这个事物才有可能被人们所认识、接受、喜欢、追捧,之后文化才有可能转化为经济利益。
著名广告人伯恩巴赫曾为大众汽车做广告。在大幅的大众汽车的照片下,广告文案吸引着读者读下去。一个广告画着蒸汽从无形的散热器中散发出来,下面写着“不可能”;一个扁了的轮胎下标有“人无完人”;在标题“丑陋只是浅层的东西”下罗列着轿车的各项优点。通过敢于承认产品可能存在的不足,广告成功地将这一事实转化为其优势所在,迅速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伯恩巴赫的创意成功在为大众汽车赚取了眼球,而接下来的便是可观的收益了。
同时,创意能够包装讯息和产品,获得更高的收看率、阅读率、购买率等等。还记得那个老婆婆卖苹果的故事。在竞争激烈的学校门口,学生的创意为老婆婆的苹果贴上了爱情的标签。“情侣苹果”成双成对,这对于校园情侣而言具有很大的诱惑。最后老婆婆顺利地卖完了所有的苹果。只是一个小小创意的改变,同样是这些苹果,与爱情挂钩之后的重新包装使得贩卖前所未有地顺利。
【关键词】珠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意义
1.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
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 世界范围内的多数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地进行着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逐步将此项调整提到日程上来。事实证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可以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必然趋势和方向。 近年来,各个国家也纷纷出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顺利发展和壮大提供政策引导和支持。我国也正陆续出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而且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在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强调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中央统筹国内外局势,既着眼于现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策略,又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历史经验表明,科学技术在应对经济危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走出危机、实现新一轮经济繁荣的根本途径。
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
发改委张平主任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具体意义如下:
2.1 国家层面
2.1.1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应对危机、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2.1.2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升国家竞争力、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科技创新将深刻影响或改变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竞争格局。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可以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可以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2珠海层面
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珠海被定位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 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促进本市经济的稳定、 快速与可持续性的发展。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珠海市传统的六大支柱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增长压力,珠海的经济增长面临前所未有的强大压力。同时随着能源的日趋枯竭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一种新兴的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共进为目标的产业发展模式也随之逐步形成,在此背景下,珠海传统的产业模式发展道路已难以为继。为此,珠海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而其突破口就是积极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当今国际和国内大力倡导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期,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将有助于推动珠海市经济的腾飞,在新一轮大发展中赢得先机、占据优势。
3.珠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珠海具有如下优势:
3.1珠海市位于广东省南部,坐落于珠江口西岸,背靠粤西南,毗接港澳,地处珠三角核心区;方便快捷的“一桥双港、五纵三横、两铁一网”交通网络,独一无二交通优势。
3.2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对于新能源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装备制造业、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高端文化休闲娱乐业等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条件。
3.3珠海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具有高效灵活的政策体制和政府管理机制优势。
在珠海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与规律,结合技术发展和未来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立足珠海市的现实基础条件和特色优势,选择符合我市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安排新兴产业间的布局,探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政策措施,努力把珠海市打造成为中国主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参考文献】
[1]王忠宏,石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发展观察,2010,(1).
[2]任晓.“十一五”温州新兴产业兴起之路径[J].市县走笔,2005,(11).
[3]陈刚.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机理探析[J].探讨说争鸣,2004,(2).
关键词:外宣翻译;人才;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H059;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109-03
河南地处中原,在华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崛起,河南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省份又在新的机遇下焕发了勃勃生机。随着我国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作为中华文化之瑰宝的中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外国尤其是欧美人士的青睐。如何让中原经济区文化更加发扬光大,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热爱中原文化,作为国际文化宣传重要平台的外宣翻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地方历史再悠久,文化再博大,风景再优美,人情再朴实,如果离开了与其他地方的交流合作,最终都会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而与其他地方的交流自然离不开宣传。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以来,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民与民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普遍。在这个文化加速交流融合的时代,要想融入其中,就必须在秉承历史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抓住历史新机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原经济要想腾飞,也必然要遵循“引进来,走出去”的规律,在这“一引一进”之间,自然离不开外宣翻译。
一、什么是文化及文化产业
汉语中的文化最初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撰的《易经》中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事过境迁,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含义也随之慢慢发生了变化。著名学者钱穆在《文化学大义》中指出:“文化是指人类生活之总和,而人类生活则指多方面各部分之配合。”邢福义在《文化语言学》中认为,文化是“为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而共同创造的事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广义的文化可以分为三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而文化产业,则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其中既包含了显性文化,也包含了隐性文化,是大文化的集合体。
就河南而言,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全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大省。在5000年的华夏文明史中,河南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长达3000多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有200多位帝王在此执政。中国古都河南就有4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就有8个,中华姓氏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就有170多个。借助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河南正健步走在一条文化产业前进之路。目前全省已建成10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7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富有活力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中原经济区的文化产业已形成规模。文化产业已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大推动力量,可以说中原经济区的文化产业建设既兼顾了显性的物质文化建设和隐性的制度文化建设,同时还强调了心理文化的建设。其既是对物质文化产业的提升,也是对制度文化产业的深化和心理文化产业的引导。
二、外宣翻译的定义
外宣翻译,顾名思义,是要完成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例如,一个企业若要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同时更要辅以对象国所用的文字对该产品进行使用明,这才能成功地打入国际市场,完成国际化。事实上,这个过程就可以称为是这个企业的外宣翻译过程。在学术界,许多学者都曾从不同角度对外宣翻译进行了定义。如“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对象的交际活动。在遵循翻译的共性原则前提下,外宣翻译可以从广义的和狭义的角度去理解”。其中,“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各行各业几乎都有对外宣传的任务和要求,这就是人们常的‘大外宣’的观念,凡是同外国人有来往,有接触的地方,就都要做外宣工作,就都需要外语”。
以河南为例,外宣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将中文译成英文,或者是其他外文,向世界传播来自河南的声音,使他国人民能更加了解感受中原文化。对于河南来,今天的外宣翻译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重要,更受关注。过去不需要翻译的地方,现在需要;过去不需要翻译的东西,现在需要;特别是河南省的快速发展需要把大量的材料翻译成外文。大到政府文件、经贸洽谈会,小到街头标牌、广告、电视、报纸,都需要外宣翻译。用英语、法语及世界其他较通用语言将中原文化翻译出去,才能更好地扩大河南省的对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