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6:38:52
序论:在您撰写信息科学技术概论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略)1.1.1(略)
1.1.2嵌入式系统软件、固件,驱动开发精通汇编编程,熟悉计算机原理与体系结构及数字集成电路设计(ARM或MIPS,DSP);掌握Linux设备驱动程序开发的方法.
1.2专业课程体系划分将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
1.2.1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从事本专业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为以后不同专业方向的学习、知识面扩展以及个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设置了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高频电子线路、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
1.2.2工具类课程主要是为在集成电路领域和嵌入系统应用中从事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等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开发工具.在集成电路方向设置了硬件描述语言、电子设计自动化、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在嵌入系统方向设置了嵌入式操作系统、SOPC设计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2.3专业课是学生以后从事的专业方向,主要根据集成电路产业和嵌入式系统发展现状和社会需求,在集成电路方向设置了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测试与封装、集成电路综合开发技术等课程,在嵌入系统方向设置了嵌入式系统接口设计、HDL模型功能验证基础、嵌入式系统综合开发技术等课程.
2搭建宽口径高实效实践教学平台
为突出模块化集成教学思想和分层次渐进式自主实践理念,层层提升,层层深化,构建多元化教学环境.从基础性实验、基础工程实践训练开始,经专业性和综合性延伸,直至创新性研究,形成新的实践教学平台(图略).该平台由基础实验平台、基础工程实践平台、专业工程实践平台、综合工程实践平台构成.
2.1基础实验平台将电路实验、数字电子和模拟电子实验构建成基础实验平台,在第3,4学期进行,在充分考虑电子、电路等理论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在实验内容上自成体系,突出理论与实验结合、验证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结合、虚拟实验与操作实验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教学.
2.2基础实践平台基础实践平台包括单片机工程实践基地、EDA工程实践基地、电子工程实践基地、通信工程实践基地、电气控制工程实践基地、DSP控制工程实践基地、应用电子工程实践基地、电气CAD工程实践基地、电子工艺工程实践基地、计算机装配工程实践基地.在第4,5学期分2个阶段进行,每阶段5周,把实践基地分成2组,分别进行循环.拓宽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使实践与理论结合得更加紧密.
2.3专业实践平台专业实践平台包括智能控制工程实践基地、传感器与检测工程实践基地、控制系统工程实践基地、ARM工程实践基地、SOPC平台、高频电子线路、微波与天线、单片机应用工程(高级)实践基地、ASIC工程实践基地、测控专业工程实践基地.在第6,7学期分2个阶段完成,每阶段5周,学生可以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及兴趣,从专业实践基地中任选6个基地进行循环实践.
2.4综合实践平台综合实践平台属于教师与学生共用的科研创新平台,是开放式实验、实践基地.配备几乎所有其它实践基地的仪器设备,使实践内容相互补充,实现了从浅入深、从通到专、从点到面、从传统到现代、从一般到特殊、从基础到专业的渐近式学习过程.满足了毕业设计、科技活动、科技创新、电子设计大赛的需要,实现了专业课实验集中化、系统化、设计化、综合化和全面化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工程实践设备,利用率接近100%.
3通过电子竞赛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几年来,大力提倡和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全面开放实验室,建立由学生自我管理的电子创新实验室,成立学生电子协会、电之光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组织开展假期社会实践等,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作和相关社团活动.电子设计竞赛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精选了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专业面宽的教师组成教练队伍,精心制订训练计划和竞赛方案,为竞赛提供了培训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和元器件材料,使竞赛有了可靠的保证.提倡“重在参与”,鼓励“敢于竞争,勇于创新”的竞赛精神,为参加竞赛的学生专门进行系统地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电子设计与制作技能训练、单片机开发应用和电子系统集成与设计等.经过综合考核,选出优秀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并进行实战模拟,最后组织其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在数学建模竞赛、省级大学生电子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设计大赛等大学生赛事中,电子专业的学生均取得优异成绩,自1999年以来,该专业有10余人获国家奖励,100余人获省级奖励.同时,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也促进了电子信息类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促进了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的学习最初都来自实践,来自面对面的交流。信息社会中的信息交流应当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问题,所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同样少不了交流,缺不了理论结合实践。我们只有将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才能让学生学习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平时可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及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锻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用电脑设计黑板报、统计成绩、进行美术创作、制作网页,等等。学校应定期组织以电子报刊、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作品评选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自己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学生的网络信
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2.就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我们大力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指导思想,能使学生在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中体现自己的中心地位。下面以《搜索》教学为例:要让学生明白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地搜索到需要的信息。教学过程中我们紧抓知识脉络,将教学目标任务化,以任务为驱动,教学设计过程设计了国庆节去南昌旅游,请学生分别用分类查找的方法、关键字查找的方法查找去南昌往返车次、南昌景点、住宿酒店。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希望获得成功体验的心理设计的任务,使得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发挥,也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和愿望得到满足。在积极、互动、协作的课堂气氛中,课程目标很好地得到了实现。
3.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
以往上课时会往往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把握好“管”与“放”的分寸,也是教师需解决的难题。一方面,按新课程的要求,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教师必须增强对教学指导的开放性,要敢于“放手”,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常常随机应变,注意课堂中的热闹而不混乱,即学生可以处在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中而不像闹市般地闹哄哄。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亟待提高。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可谓浩瀚无边,我们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信息技术教师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也不可能完全依赖教师的教导获得。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例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我是以文字的下载为示范,学生很容易学会。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很多网页上有漂亮的图片,这些图片如何下载呢?很多学生以为小菜一碟,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有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图片是不能简单地复制下来的。这些跟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都紧密相关的技巧,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创造
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5.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
一些教师在用投影取代了课本的同时,也忽视了课本的作用。上课时,教师一直坐在教师机前,通过计算机与学生进行交流,缺少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所以,要上好一堂课,我们也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课本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到主导作用,而课件应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将两者的关系混淆。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而他靠的就是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信息技术具有内容浩瀚、广博、瞬息万变的特点,这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帮助学生学习获取、处理信息的方法,让学生用其技于学习、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第1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宋融冰译.信息技术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走进高中新课程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本文从新课程新理念入手,用教学实例在师生平等、教学随机而动、教师角色转变、创设交流空间等方面阐述“互动式”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互动;平等;角色;空间
课堂教学过程本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过程中,“互动”这一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互动式”课堂教学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很好地做到“互动式”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课堂应以师生“平等”的方式进行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已。传统信息课堂教学往往不注重学生文化素养培养,而把教师仅看成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转变以自己为权威的观念。将学生看做理性的人,理解与尊重学生,与学生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应该以“平等”的方式进行,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助手和引路人。让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氛围中,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这是“互动式”教学的前提条件。互动过程中,对同一个任务或同一个问题,学生常常有不同理解,有时学生的理解是对立的,甚至是教师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此时教师应放弃“权威”的表决权,避免终止对话。及时抓住理解的不同,让真知在分析辩论中展现。如教学《探究操作系统》这节课时,因为教材中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XP,所以当我正说得兴起时,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于是请该学生起来发言,该学生说道:现在是2015年了,WindowsXP都要淘汰了,我家里电脑用的是Windows7,你教这个给我们也没有用。当时我听完其实内心是尴尬的,但是我带头为他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这种精神鼓掌,并让其他学生即兴发言展开对话,同时因势利导地指出虽然现在windowsXP系统过时了,但是系统具有共通性,学好了WindowsXP,windows7就会容易上手。体现信息技术课堂不是一言堂,让学生在平等氛围中成长。
二、课堂教学要随机而动
有的教师备课时喜欢设计好话题,让课堂教学顺着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下去,这样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同的学生对同一节课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预先设定固定模式,应有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师生即兴发挥,超越预先制定好的模式。也就是说教师可以不受教材、课本、课时的限制灵活授课。如上《话说信息技术应用》这节课时,“活动背景”里的“图1-1”有四幅图,学生看了第一幅图“苹果公司推出首款平板电脑”时立马开始讨论起来,讨论内容是乔布斯和苹果系列手机。我一看学生对乔布斯与他的苹果如此感兴趣,于是把教案与课本放在一边,和学生说起乔布斯的生平和他的苹果手机的发展史,同时引申到中国的华为,增强学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光介绍这些就花去了整节课时间,完全超出了我预先设定的范围,但是这节课的效果非常好,很多学生喜欢上了信息课,为以后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课后还有学生专门找我说:“我很喜欢手机类知识,这节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并且感触良多,同时希望以后多上些这样的课。”所以我决定以后上课不再限定课堂范围,随机应变。这样大大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积极。有的教师可能认为上课可以随时互动,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课堂上的互动并不是随性而为的,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起到反作用,教师必须抓住互动契机,适时互动。如遇到学生思维不清晰或者学生反映某个问题时,就要及时把握。如上《构筑信息安全屏障》这节课时,提到聊天工具是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这时有学生马上反应到QQ,说QQ上的信息很多都是骗人的,说明某些学生有过受骗经历,于是顺着学生的思路让该学生把自己的经历说给大家听,我利用这位同学的经历列举了很多学生受骗的新闻,让学生明白要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做好个人信息及资料的安全保密工作。注意防范网络上的不良分子,不要单独外出见网友。我就是利用这个契机以身边同学的实例给学生上了一节安全教育课。比平常给学生专门上安全教育课要有效果得多。只有在教学中把握契机适时互动,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信息技术教学中,人们容易走入“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对着教材照本宣科;然后学生照着做,两者都成了书本的奴隶。而“互动式”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管。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就像十字路口川流不息的车流,如果没有了红绿灯的指挥引导,就会左冲右突,发生事故。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引导者”这一角色,既要让车辆川流不息,又不让它发生事故。这样“互动式”教学就有了保障。我十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变“配角”为“主角”。尽量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自主学习、自我展示的机会,我只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如教学《感受电子表格魅力》这节课时先让学生看书本内容,并设计了这样一串问题:1.电子表格的由来?2.在工作表中输入数据后,可以进行哪些计算?3.怎样进行数据排序?4.如何建立图表及打印电子表格?学生在这串问题的刺激下很乐意去探讨,我把自己当做学生,让他们提问,小老师们的劲头更大了,一堂课就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度过了。用多种手段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引导的目的就达到了。正如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所说的:“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
四、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互动交流空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独立思考,又要合作交流,所以教师上课时要预留部分时间给学生用于交流。课堂交流形式可以是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也可以是师生交流。交流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有些学生其实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但是由于性格内向不敢在课堂上表达,这时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能更广泛地收集到更多学生的意见,以此调整课堂教学模式适应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学习。交流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帮助,同样的操作任务不同学生掌握的步骤不同,同学间的交流恰好把各自不懂的地方互相补充完整,使大家都能完整掌握整体操作流程。而且不同学生的理解不同,有的学生理解更深刻,可以用更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就使完成任务的时间缩短了,课堂效率高了,教师教得也轻松。这是个双赢的结果。“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互动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成长为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的新世纪学生。让我们在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观下,运用更好的教学方式增进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实现课堂师生互动的新境界。
作者:江海文 单位:狮城中学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
引言
信息技术知识对于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助益良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思维来完成一系列知识探究[1]。学生在高中时期掌握信息技术、打好基础虽然未必能在高考时帮助学生提高成绩,但信息技术的认知能力能让学生终身受益,且形成良好的认知,可规避学生对不良网络的沉迷,促使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正确辨别信息。教师应打破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喜爱信息技术,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挖掘学生的信息技术潜能。
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
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占时较少,当展开信息技术的新课授课时,部分学生对之前的内容遗忘得所剩无几。加之教材信息有所滞后,新时期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的仍是老生常谈的内容,其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有课程教学颇有零碎感,使学生前后接触的理论实践信息没有共通性,导致他们的记忆较为混乱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缺少实践操作机会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演示理论,在实践中使学生逐渐理解知识与技能,并达到能够应用的程度,要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但当前学生操作的机会少,实践内容比较滞后,加之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网络学习环境,学生只能被限制在固有的教学模式中,形成思维定式[2]。
(三)缺乏重视
因为信息技术尚未纳入高考,在当前应试教育功利心的驱动下,信息技术教学并未引起学校的重视,师资力量不够,课时不足等现象普遍存在。受大环境影响,学生较为忽视信息技术的学习,很少有时间探索信息技术,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多停留在电子产品应用上。他们在较为紧张的高考备战状态下,对信息技术学习抱有一种可有可无的心态。
二、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一)明确课程目标,提高重视程度
教师应明确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前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展开实践拓展。例如,学习文件的分类,可以以旅游为主题,准备多个景点相关的多种文件格式,如黄山、太湖等多个景点的图片、视频、攻略文本、音频、PPT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对文件进行分类,并对自己的分类方式进行解说。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理解分类的思想,课程目标清晰明了,完成度较高。课程目标的设置应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从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学习形式着手,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呈现教学内容。如今,智能手机提供了很多生动便捷的视频、图片制作App,教师可利用这些App设置教学任务,让学生轻松了解bmp、jpg、gif等多种图形文件之间的区别,掌握常见的动画、视频文件格式。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着手,达成课程目标,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重视与喜爱程度。
(二)注重以生为本,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他们有的对常见信息技术知识已十分熟悉,有的还存有畏难情绪,教师应尽可能开展分层次教学,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进步[3]。分层次教学需要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能力,设置分层任务。例如,在学习photoshop的使用时,虽然很多学生已借助形形的手机“p图”App对图像处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这种专业软件的使用却无从下手。教师可提供教学辅助视频,让学生利用视频提供的操作技巧对图像进行个性化处理,以夯实基础操作能力。能力较强的学生可按照拓展视频进一步完成难度系数较大的图像处理任务。分层教学能让后进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让优等生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既能达成教学目标,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实践教学,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应用计算机处理学习、生活问题的现象越来越普及。学生越来越常态化地使用文本编辑软件编辑排版论文、制作电子小报,用photoshop设计制作班旗,用数据处理软件统计成绩……在学生动手能力越来越强的情况下,教学模式也应做出相应调整。新课程改革将程序设计提到重要位置,要求教师顺应时代的变化,加强对学生模块化思想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程序设计教学难度极高,教师应以实践为基础,引领学生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为适应智能化时代做好准备。
(四)任务驱动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在新课程教育体系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减少教师的侃侃而谈,营造更轻松自在的氛围,利用任务驱动,在有趣味性的话题中达成教学目标。算法的概念枯燥而乏味,教师直接讲述理论,学生往往难以接受。因此,教师可以将算法概念设计成生动有趣的教学任务,在层层任务解锁的过程中完成学习,这样既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趣味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逻辑思维慢慢形成,他们融入层层问题解决中,逐渐忘却对编程的恐惧。随着任务的层层推进,简单的算法跃然纸上。有效任务的设计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与主流学科衔接,强化知识的融会贯通
信息技术与数学、物理、语文等学科有较强的关联性,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衔接主流学科,强化知识的关联性与整体性。例如,教师布置生肖计算的编程任务。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趣的组成部分,从了解生肖有关的传统知识到数学中关于属相的推算方式,再到寻找轮回的规律形成解决问题的算法,使用自然语言、伪代码、流程图等多种不同方法来描述算法,展示学生多样化的算法。教师应剖析不同算法的可行性及效率问题,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最终利用生动易操作的程序设计平台,让学生在平台的帮助下尝试自主完成程序。这样的教学方式使信息技术学习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变成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和手段。
结语
关键词: 新课改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创新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农村小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可以向学生普及信息技术知识,使学生掌握相关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学习全面了解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在农村小学中,一些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学生没有机会发挥优势和能力,只是被动接受。这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更要转变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只是学生学习中的合作者和指导者,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强化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插入艺术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前一节课学习的插入剪贴画、图片等知识,自主学习如何插入艺术字。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知道可以单击插入选择图片中的艺术字操作,通过输入所要插入的文字,选择字体样式等完成操作任务。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能力,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理论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如果只是一味对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述,那么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都有机会进行实践操作,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避免出现这节课学完的知识,下节课就全部忘了的情况。由于生活在农村,学生家里有电脑的比较少,课上更应该保证每一位学生练习的时间,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在学习有关电子邮件的知识时,教师可讲解如何申请电子邮箱,如何进行电子邮件的收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与同学和老师互发电子邮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更加重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改变教师占主导的情况,使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和探究找寻问题的答案,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而且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同学之间交流想法,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合作学习有助于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意识,进一步推动学习的深入。
在学习如何制作课程表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首先出示表格,并讲解相关知识,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如何制作表格,如何在表格中合并单元格、添加斜线。通过讨论学生找到相应的方法,并完成操作。最后教师让每一组的学生自己研究讨论,每小组做出课程表,可以尝试改变字体、颜色等。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知识更有兴趣,学习热情越高,效果越好。
四、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次教学
由于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学习能力不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就存在很大差异,如果只是针对某一层次的学生讲解,则对于其他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如果教师只是关注成绩较好的学生,针对他们的掌握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对于一些后进生来说,会极大地挫伤学习信心,容易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教师要把学生按照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等分成不同的层次,然后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分别进行教学,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既使优等生进行强化训练,又保证后进生听懂教学内容,促进各层次学生共同发展和进步。
五、创设教学情境,制定学习任务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然后创造相应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投入学习。通过设置一定的实际任务,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在探究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有针对性,避免盲目设置。同时要具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强化信息技术学习效果。
在学习有关Word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用Word编辑的日记、作文等样板,让学生对Word编辑的东西有一定的直观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在Word中,怎样插入文字、图画和各种特殊的符号。通过分析,学生对Word的认识会进一步加深,完成日记、作文的编辑。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生掌握良好的信息技术技能,对于今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农村小学教师要积极采取措施,有效保证学生的学习,为学生提供各种有利的教学方法和环境,强化农村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俊霞.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1(9).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改革 对策
一、中职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现实状况
我国开设物流课程时间较晚,不少高校虽然增设了繁多的物流相关信息技术课程,但成效并不明显。中职学校是继高校开设物流专业后,为补充社会物流人才需求不足相继增加的物流专业,其物流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尚缺少规范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物流信息技术相关课程主要有《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网络技术》、《物流系统工程》等。设置这些课程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则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课程编排存在重复性,学生因为教学内容的重复,往往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现有的教材体系更新速度慢、理论知识与物流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不具有可操作性,不利于学生及时更新知识体系。
二、当前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目前,学校物流专业教师讲授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一些重要章节虽选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教师因为缺乏物流企业相关的数据资料,导致多媒体教学也只是演示工具,缺乏实际案例的充分说明,限制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因此,物流专业教师要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形式,通过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发现问题、探索求知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学内容空洞,教材编写周期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信息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深入发展。例如与《物流信息系统》有关的企业局域网技术已经从“有线”转向“无线”,WEB技术更强调移动。但是,物流教师因为自身专业素质的落后,深入企业实践的机会为零,导致教学内容空洞,没有生趣;为学生配置的专业教材中也很少涉及前沿技术问题,教材的编写周期较长,很难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相匹配。只有在教材的使用和编写问题上找到新的出路,才能保持教材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发展。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足
实践教学设置应以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核心能力为本位的设计原则,倡导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教师要通过选定物流信息技术相关实验项目、物流案例或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物流信息技术的目标;学生要根据个人能力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课程理论知识,掌握物流信息,提高物流信息处理能力。教师要增加学生实践课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参观物流企业,学让生真正接触物流企业第一现场,掌握具体的管理流程,实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综合目标。
4.专业师资缺乏
中职学校中,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师资队伍缺乏学科带头人,教师水平差别大,专业素质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知识范围涉及了软件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技术、EDI技术、GIS技术、GPS技术、条形码技术、POS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各个领域,范围广、内容多。虽然大部分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具有物流师资格证书,但缺少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专业知识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实际教学效果明显不足。
5.实训设备水量少,使用频率低的
中职学校为满足物流信息技术的教学,新建了物流实训室,添置了诸如RFID设备、手持式条码扫描仪、固定式条码扫描仪等物流信息技术实训设备。但由于采购和维护成本昂贵往往采购数量很少,要想让每位同学在实习期间有充足的时间来操作机械设备,参与管理流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另外,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折旧率高,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故障问题,与之对应的设备维修费用也相对较高。一旦出现故障问题,就会增加经费开支,耽误学生的实训时间,给教学管理带来了巨大成本。
三、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策
1.更新教材内容,缩短教材建设周期
教材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必不可少的武器。教材选编和教材建设的周期对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而言明显偏长,这都不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知识。要想改变现状,学校在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选用上应给予教师更多的选择权,以出版市场的成熟教材为主,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资源共享平台获取更多前沿信息;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搜索引擎等途径获取物流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充实多媒体光盘内容,让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有更多的内容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教学内容,更容易掌握知识。
2.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实践机会
物流企业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操作和管理的机会,帮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物流信息管理流程。学校要加强与物流企业,特别是物流信息系统利用率较高的物流企业间的深度合作,从企业经营活动中获得最新的物流信息系统案例,并从中发现问题,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通过实践,学生可以熟练操作ERP(企业资源计划)仿真软件,熟练掌握企业信息化理论、电子商务、物流系统及ERP系统的实施和维护。
3.提高实践教学设备的利用率
如何提高学校实践教学设备使用效率,降低采购和维护保养成本,是学校亟须解决的问题。学校可以考虑租赁企业设备进行实践教学,或将实习地点从学校向物流企业倾斜的实践教学方式,这样其既可以满足物流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又能满足物流企业的部分日常工作需要。但如何鼓励物流企业帮助学校提供或者更新技术设备,以及降低物流企业接纳学生实习所带来的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是需要企业和学校共同面对的问题。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加强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培养,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政策,积极引入企业物流信息管理人员、实践经验丰富的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同时鼓励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着重培养高校教师在物流企业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小丽.《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10)
[2]宾 厚,邹筱,肖军.高职学校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发展[J].物流教学,2007(9)
【关键词】高职院校 信息技术课 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基础课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它的开设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和应用信息技术,是其终身学习的必要保证。然而,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却面临着很多尴尬的问题,包括内容陈旧重复、教学手段单一等,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了学习效率。要想改变现状,教师应该认清现实,努力改变教学理念,在优化和变革中寻求课程的新活力。高职医学专业信息技术课优化设计应首先从教学内容入手,进而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思路应将焦点集中在对各种不同教学资源的重新构建和组合,强调各学科的交叉渗透,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教学方法的优化则从教育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入手,调整教学模式,强调多种方法并举,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基于上述思路,课程优化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改革,力争打造全新的课程模式。
一、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分析
针对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优化思路提出“三维立体发展”模式,采用重基础、联实际、扩知识的策略丰富教学内容。
(一)重基础:基本技能的巩固、加深。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是信息技术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因此首先应该明确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所以教学内容中应该对技能的学习有更多的关注和侧重。但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操作技能的学习绝不等同于搞题海战术,让学生重复练习,而是应该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二)联实际:与信息社会实际相联系。目前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化社会发展迅速。因此,必须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和渗透信息应用和信息管理知识,使得将来学生在走出学校走上工作岗位时,便能迅速掌握各行业所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完成学生从学校到岗位的无缝对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了解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中要使用到什么样技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在教学中引入这些内容,使学生了解熟悉这些知识和技能,为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三)扩知识:扩展教学内容,引入文献检索知识。在构建新的适应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体系中,在侧重实际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理念指导下,应该加大教材的“含金量”,即在一本教材中引入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内容,降低多门学科之间知识的重复性,确保教学思路清晰、学科知识的连贯性,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节约了教学成本和教学时间的效果。课程内容的扩展就像是在一棵大树上进行嫁接,既能保持原有树木的枝繁叶茂,也能给大树带来新的果实,可谓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二、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分析
随着教学内容的调整变革,信息技术课堂更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由于不同教学方法对于教学内容的表达上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特征,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发挥每种方法的优势。
(一)任务驱动法。即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该方法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要求学生通过完成有意义的任务,实现学习知识与解决问题并举的目标。任务驱动法实施过程通常包括: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学生独立探索,完成任务,交流评估与归纳。该方法适用内容较为广泛,可以是新知识学习,也可以是综合技能训练,实践性任务尤为适合。比如让学生通过网络搜寻有关艾滋病的知识,并将搜索到的资源整理成一份完整的报告。这里面既有如何利用网络搜寻信息的知识点,又包括了如何制作报告的内容,是一个实践性强又具备实际意义的任务案例。
(二)探究性学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该方法一般适用于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比较复杂的学习内容或任务。使用该方法进行教学的重点是营造适合探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行动学习法。所谓行动学习,就是在行动实践中学习的方法,学生组成学习团队,在教师或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下,通过主动学习、分享经验,使问题得到解决。行动学习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可以贯穿整个课程学习的全程。行动学习中最重要的条件是要具备激发学生学习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才是最有意义和重要的,也是学生参与行动学习的主要动机和目的。因此,教师或学生自身要不断提出问题,问题可大可小,不拘一格。比如在完成利用Word软件制作一份贺卡的任务中,有学生提出如何为贺卡添加背景音乐,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行动学习的方式进行解决。
上述各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不是单一割裂的,而是综合相融、彼此渗透、互为补充的。
三、结论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未来的工作。其宗旨是以提高授课效率为出发点,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从而完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体系。课程的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但只要紧跟社会发展的趋势及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最终一定会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授课形式更加规范化与科学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