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6:38:45
序论:在您撰写机电一体化的出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数字电路基础;一体化教学;四环节法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在经济、科学、社会等不同方面的高速发展,社会各界对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培养职业技术过硬的学生有着越来越迫切的需求,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在这个背景下有了质的飞跃。作为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重点基础技术课程――数字电路基础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由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脉冲产生与变换电路、时序逻辑电路、A/D转换和D/A转换六个基础模块组成,其教学目的是为了使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掌握与集成芯片的功能、使用相关的方法,是一本实践性非常强的教材。
一、数字电路基础应用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鉴于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偏向锻炼动手实践能力的特点,我们的数字电路基础课程在其教学结构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该多运用电路实验和实践活动,对课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和规划,发挥出实践活动辅助教学的潜在功能,使得我们的教学在表现形式和联系方式上更加现代化、多样化以及视觉化,也更加有利于我们去充分地揭示出数字电路相关概念、公式等的形成和发展,生动地展示出电路的变化过程,使得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相关专家的研究和多次实践教学实验,我们的数字电路基础课程在其具体的教学结构上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四环节法”,四环节包括仿真的实验环节、设计PCB的环节、PCB板的DIY制板环节、焊接与调试环节,这四个环节可以很好地实现课程的一体化式教学,切实地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数字电路基础一体化教学的理论分析
在宏观分析的基础上,以信号的传递流程为主线,逐步展开典型数字通信技术实现的具体分析。在教学活动中,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对通信技术实现的讲解不应贪多求全,而要精选典型技术进行微观分析,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数字通信技术的知识体系。具体方法是建立积木式教学模块,将全课程的数字通信技术实现分解为信源编码模块、信道编码模块、传输模块(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同步模块四个核心模块。针对每个模块精心进行分析,挑选经典技术进行分析,对经典技术坚持目的驱动的教学方式,核心是建立知识体系,充分认识和接受数字通信技术的概念,掌握基本模块的分析方法。
建立了各部分的知识模块后,必须精选相应模块的典型技术。例如,在频带传输分析中,选择ASK、FSK、PSK、DPSK等基本的数字调制技术作为必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典型数字调制技术的实现、解调、带宽分析、画图分析和抗噪声分析等内容。将多进制调制技术和现代调制技术列入增强模块,仅进行简单的介绍,以知识扩展为目的,不做应会的要求。
在对典型技术进行微观分析时,应注重比较研究和概念提炼,避免数学推导和理论复制,应以大量的图示进行理论知识的诠释,强调知识的运用。以数字调制方式的带宽分析为例,将授课重点放在各种调制方式的带宽图示比较上,不进行频域的数学演算;同样,在噪声分析中,不引入误差函数等概念,仅比较各种数字调制方式的抗噪声能力。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带宽、抗噪声能力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当考虑带宽、抗噪声能力等因素时选择哪种调制方式才能满足实际需要。
三、教学实践分析
数字电路基础是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然而由于课程的特点以及中职学生自身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很多同学认为数字电路比较枯燥且难以理解,从一开始就对这门课没有信心,因而也就学不好该课程。因此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针对这一现实,首先在教材选用上,我校选用了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编写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第二版。该教材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思路清晰,便于学生首先从感性上接受。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一位教师主讲,两位实训师进行辅助,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并非适用所有的课程,根据其特性有三类课程可以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理论性强、课程内容较为抽象、不进行实验不易理解的课程。《电子线路》恰好具有这样的特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1.仿真实验的环节
我们进行数字电路基础一体化教学的计算机仿真实验辅助教学,首先会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选用切合实际的仿真手段,实验中选择的元器件与仪器也注重与实物是否接近,会选择相似性最高的。当前使用最多的EWB软件,就是其中使用口碑较好、应用较为广泛的。该软件的元件库可以提供数千种电路元器件供学生选用,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元器件准确的理想值,如果对实验分析精度有某些特殊的要求,学生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用具备具体型号的元器件模型。
2.设计PCB的环节
要将仿真实验转变为现实可以通过设计PCB这个环节来实现。在日常基础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先要通过设置Protel99SE原理图与PCB及仿真课程为这个环节的教学奠定基础。在具体的PCB板设计过程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对各种芯片和元器件进行封装设计。学生在自行设计封装的过程中,通过参照集成芯片的实物,可以对各芯片抽象的引脚功能做一个更加具体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设计完成后,软件里的3D显示功能可以立体地显示整个电路板的最终设计成型,可以激发学生们制作现实电路板的兴趣。
3.PCB板的DIY制板环节
通过上一个环节对PCB的设计,PCB板在尺寸、材料等方面都有了具体的制作数据。本环节的DIY制作应该根据具体设计的数据,(1)选用一块尺寸恰当的敷铜板材,清洗干净后,用细砂皮小心打磨板材敷铜的一面,除去表面的氧化层。(2)用激光打印机将已经设计好的PCB图纸打印到热转印纸上,将该纸贴在敷铜板材上,放置到热转印机的胶辊下。(3)将热转印机设定到合适的温度后,再将PCB图与敷铜板一起送入,完成PCB图的全部转印,放入已经调配好浓度的腐蚀液中进行腐蚀。(4)等腐蚀到一定程度后,用台钻打好孔,再将松香水均匀地涂在已经做好了的PCB板的表面。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结合亲自示范与下组指导等方法进行。
4.焊接与调试环节
在成功制作出PCB板之后,我们要进行焊接和调试,即将所需要的电子元器件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焊接作业,固定在PCB板上。待所有的焊接都完成后,再用直流稳压电源对电路进行调试。
本文针对中职学生自身基础薄弱的特点,介绍了在中职学校电子技术专业的数字电路基础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对特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探索和实践,为更好地开展职业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梁耀民,李连成.单片机实践教学与数字电路基础拓展和深化[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8:136-240.
[2]黄东先,柳辉民.《数字电路基础》教学中protus仿真软件的应用[M].北京:中国教育发展出版社,2009:63-224.
关键词:故障排除 电阻测量法 直观法
电子技术是一门相对较难、知识琐碎的学科,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积极性。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简单易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一、故障排除的一般步骤
故障排除,通常的步骤包括:观察故障现象判断故障范围查找故障点排除故障检查电路功能。
1.观察故障现象
电路发生故障后,肯定会影响其正常功能,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包括眼看、耳听、鼻闻、手摸及借助仪器测量、检查)就可能发现故障。例如,二极管整流稳压显示电路,若电路输出电压不正常(如无电压、电压低、电压高),我们都可以通过万用表的测量发现故障。
2.判断故障范围
判断故障范围是排除故障过程中难度较大的环节,方法是根据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故障现象确定故障发生的部位。操作者必须非常熟悉电路的工作原理,了解并掌握现象,通过逻辑推理,合理地缩小故障可能发生的
范围。
3.查找故障点
确定故障发生的部位后,可通过选择合适的检修方法找到故障点(故障元件)。常用的检修方法有:直观法、电压测量法、电阻测量法、波形测试法、信号注入法等。查找故障必须在确定的故障范围内,顺着检修思路逐点检查,直至找到故障点。
4.排除故障
找到故障点后,必须进行故障排除(如更换原件、焊接、修补等)。在更换元件时要注意尽量使用相同规格、型号,并进行性能检测,确定性能完好后再替换。
5.检查电路功能
在故障排除后,应重新通电检查电路的各项性能指标,必须符合技术要求,恢复原来的功能。
二、故障排除方法
1.直观观察法
这是一种不用仪器仪表,仅靠检修人员的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和触觉)来发现故障的方法。在检查时,通过感官进行直观检查元器件有无变形、发热、烧焦和出现异味现象,这种方法如果掌握好,不但能很快查明故障部位,而且常能将明显故障(如元器件脱焊、连接导线断线、烧焦变色等)直接加以排除。
2.电压测量法
电压测量法就是使用万用表检测电路的工作电压,把测量结果和正常值作比较,从而发现故障的方法。电压测量法是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
任何电子电路中的工作电流、电压都是在电路设计时已经确定好的。只要工作正常,数值必定在允许范围内,而且符合规定要求。当电路出现故障(如元器件短路、开路、变值、漏电等)时,便会导致工作状态发生相应变化,这就为我们找到引发故障的相关元器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电压测量法比较适宜判别直流电路的故障。
3.在路电阻测量法
虽然已经学过万用表电阻挡测量元器件的方法,但当元器件安装在电路时,要进行质量判别,就要使用在路电阻测量法。
在路电阻测量法就是对安装焊接在电路中的元件,用万用表电阻挡直接在电路中测量元器件的性能,大致判断其质量好坏的方法。应当注意,在路电阻测量法的测量结果要充分考虑周边电路对其测量值的影响;使用在路电阻测量法时,必须在电路断电的情况下进行,绝不允许带电测量;在路电阻测量法测出的结果只能作为初步判断,要准确判断故障元件,必须把该元件拆下来再测试确定。
在路电阻测量法可以大致判断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二极管和三极管是否正常,万用表一般放在较小量程(R×10Ω挡)。检测电阻器时,应测量正反两次的阻值,测量阻值均应小于或等于标称阻值,若其中有一次阻值大于标称阻值,该电阻器可能是开路或变阻故障;检测电容器时,测量阻值若等于零,该电容器可能是短路故障,而对电容器的开路故障一般无法判断;检测电感器时测量阻值若等于无穷大,该电感器可能是开路故障,对电感器匝间短路故障一般无法判断;检测晶体管PN结单向导电特性时,通过测量PN结的正反向电阻,来判断是否正常。
参考文献:
[1]王兆晶.安全用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邵展图.电工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3]郭.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关键词]电气化铁路接触网 接触网故障 应急抢修 运输保障 合理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TD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002-01
前言
电气化铁路是高科技下的产物,它的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营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电气化铁路存在接触网布线长,工作环境差,使用条件受限,无备用设备等特点,一旦发生线路故障,将中断通车。为了进一步贯彻和落实抢修原则,尽快恢复供电行车,确保接触网安全供电,我们要结合实际,从铁路接触网现状和应急抢修水平上进行分析,努力解决环境、资源、技术、经济之间的协调统一,为全面建设电气化铁路保驾护航。
一、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现状
1.地形、气候导致线路故障
青海全省地势自西向东倾斜,最高点和最低点海拔相差5000多米,正是由于它的这一地势特点,使得铁路建设呈阶梯分布,再加上当地独有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气温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这就促使了长期暴露在外的线路氧化,加剧了接触网点的腐蚀,导致铁路接触网故障。
2.抢修线路设备装置不精良
由于青藏高原地处中国铁路路网末端,受当地经济水平的制约,在铁路抢修工作中人员配置和设备装置相对较落后,在高原路段还是使用落后的隧道行车和简单的机具进行抢修工作,即使平原区也只能依靠车梯和机电工具进行修复,一旦发生接触网故障,人员和设备都不能及时到达现场,降低了抢修效率和耽误了抢通时间。
3.铁路接触网工区布置不合理
青海省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正是由于它特殊的地理地形,使得铁路沿线接触网工区分布极不合理。铁路在经过山脉时,由于山高路陡都没有工区的设立,离最近的工区也要30公里以上;而经过草原时,由于地势平坦则有3-5个工区的布置。沿线绵长和大面积的空旷都会给我们的抢修工作带来困难,耽误抢修速度。
4.铁路接触网受地形和技术的限制
在青海省内老关角隧道是唯一联通海西地区和内地的必经之路,然而老关角隧道地质构造复杂,气候条件恶劣,只有铁路的西格段少部分使用了双线接网,进行了监控双线电气化改造。其余路段铁路接触网只能单线运行,而且成高坡度和小曲线布置,使得电负荷受限,因此对通过的电力火车要求极高,限制了其运行能力,降低了运输效率。
二、提高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应急抢修水平的合理化建议
1.改革机制、遵循原则、强化模拟演练
根据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铁路部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事故抢修规则》,我们要加强人员配备,落实责任意识,强化模拟演练,在遵循“先通后复”的基本前提下,做到遇事不慌张,沉着冷静,有条不紊的进行抢修任务,严格执行行车和高空电气作业的防火措施,防止事故范围的扩大和意外的发生。同时接触网主管部门必须做到高度警惕,实时监控,搞好协调,迅速抢修,以最快速度疏通线路和恢复设备正常工作。
2.合理完善基地建设,加强信息联络
为满足铁路运输和提速要求,必须加强接触网基地的建设,并达到合理的优化配置,在基地应配有抢修故障必备的行车和机具,使得本辖区发生故障后能在第一时间赶至现场实施抢修工作。其次加强对机具和设备的质量管理,要求抢修器材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电气强度,线路设备要有相应的抗腐蚀能力,最大限度的完成互换性和标准化的要求。再次要加强信息自动化监控和联络技术,在基地设立监控辅助计算机系统,实时监控相对较远的工区,在发生故障后可以精确定位和快速信息传递,辅助于我们制定抢修预案和实施抢修工作,提高接触网应急抢修工作效率。
3.注重工作经验的培养,提高抢修技术水平
根据《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事故抢修规则》和故障模拟演练,我们要不断总结线路故障判断和查找能力的经验,提高接触网临时抢修技能。在遇到线路故障后基于线路条件、设备类型和故障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灵活的采取最佳应急措施。下面以线路常见故障为例(如表1),来说明铁路接触网故障判断的查找方法,供铁路维修工人借鉴。
4.加强西部地区铁路建设
我国要重视加大对西部地区建设,完善铁路路网,因地制宜合理分配生产要素,进一步提高青海省和内地的交通运输和技术交流,同时提高对接触网的监控、预防、突击、抢修的应对能力,实现青海省铁路的良性循环,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青海省的铁路接触网建设有了一定的了解,针对性的提出了抢修电路故障的合理化建议,进一步提高了铁路接触网故障的突击抢修能力和水平。纵观全局,在我国掀起的高速铁路建设来临之际,加大对西部地区的铁路建设,合理分配人力、技术、设备等各方面资源,促进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我国铁路部门对接触网事故的应急措施研究,使事故发生率降至最低,保障铁路的安全运行和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达民.接触网零件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铁路,1998(3).
[2] 刘国福.对我国发展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思考和探讨[J].铁道工程学报,2003(3).
[3] 刘兴宏.我国高速铁路接触网悬挂若干问题的探讨[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8(3).
关键词 电路基础;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152-02
1 背景与意义
电路分析基础与实践课程的重要地位 电路分析基础与实践是高职院校通信、电子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所以说其重要,是因为该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主要培养学生从事通信、电子类专业的基本技能、基本思维方法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电路分析基础与实践课程是电类专业学生“进入”本专业领域的第一门课程,是联系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一座重要桥梁。
电路分析基础与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所设置的电路分析基础与实践课程具有很高的教学地位,该课程对基础理论的掌握要求较高,概念较为抽象。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将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分离开来,往往会出现互不干涉、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进而引发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实验难做的教学问题,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
据了解,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电路分析基础与实践课程仍广泛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教师只注重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实验操作中所涉及的理论只是一笔带过;而担任理论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则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分析讲解,很少涉及实验操作等方面的知识。这样一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课程进度很难同步进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脱节现象严重,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学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阻碍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进度,培养的学生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21世纪高职、高专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否则将被时代淘汰。
2 改革思路
就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这一问题,2006年,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提出:想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关键,但这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由此可见,要适应市场需求,高职教育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技能训练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并以技能训练为教学主线,加强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将其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验训练当中,有效地解决了实习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的问题,避免理论课与实习课以及理论课之间知识的重复,教学的直观性有所增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提高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电子、通信等专业领域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具体做法
下面以叠加定理的学习为例,阐述具体的过程。
第一步:教师问。以物理中的抛物线运动引入,抛物线的运动可以看作水平和垂直方向两个运动的叠加,设问:在电路中,在两个电源作用下的某一电压和电流是否可以由两个单电源作用的电压或电流叠加?
第二步:教师讲。叠加定理内容:线性电路中,由所有独立源同时作用产生的响应,等于各独立源单独作用时产生的响应之和。
第三步:教师演。通过Electronics Workbench仿真软件演示叠加过程。特别注意当某一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其他独立源应该置零,即电压源作短路处理、电流源作开路处理。
第四步:学生做,包括准备器件、连接电路、参数测试。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叠加定理内容。
第五步:学生学。进一步熟悉叠加定理内容,特别是应用叠加定理的解题步骤:画分图;求分电压或分电流;叠加。
第六步:师生互动、讨论。叠加定理的应用前提必须是线性电路;电压、电流、电位可以叠加,功率不能叠加。
第七步:总结练习。总结:叠加定理的实质是把多电源同时作用的响应分解成多个单电源作用产生的响应,使得分析简单化。最后是学生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叠加定理内容及解题步骤。
把教、学、做三者融为一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电路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深刻,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最终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明显增强。
4 所面临的挑战
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如果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电路分析基础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当中,要求任课教师具备广泛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较好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求任课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并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会遇到多种疑难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任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所以任课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我、进修学习,这样才能适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
学生所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学生只需听课、记笔记,自行思考的时间、机会较少,学生也会为了考试进行突击性学习。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改变陈旧的学习模式。而一体化模式更直接与岗位联系,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通过看、听、做,使知识学习的意义得到实现。通过一体化教学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因此,要求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
总之,为适应当今电子、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对电路分析基础与实践课程进行科学设计及教学改革。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开拓思维等方面得到良好训练。■
【关键字】机电,发展历程,一体化
(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1.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第一页;2.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勃勃生机; 3.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坚强基础;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跃上新台阶.
(二)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1.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2.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3.全息系统化――智能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4.微型机电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一步;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
(一)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1. 我国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工作量大而广,有难度
2. 我国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呼声高,有压力。
3. 我国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取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扰民产品的责任重,有意义。在我国工业系统中,能耗、耗水大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近年来我国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虽然几经调整,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效一直不够明显。这里面固然有上级领导部门的政出多门问题,有企业的“故土难离”“死守故业”问题,但不可否认也有优化不出理想的产业,优选不出中意的产品问题。上佳的答案早就摆在了这些企业的面前,这就是发展机电一体化,开发和生产有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反映时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做必要的调整、改革,而无须改换设备。这是解决机电产品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重要出路。同时,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把机械生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文明生产。
另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研制、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历史不长,差距较大,许多产品的品种、数量、档次、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进口量都比较大,因此亟需发展。
(二) 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我国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句话是广泛深入地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句话是大张旗鼓地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促进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总的目的是促进机电一体产业的形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作贡献。
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一)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目前,我国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发展策略。各单位的计划由于受各自立足点、着眼点的限制,难免只考虑局部利益,各主管部门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也有统一考虑不足,统筹安排不够的问题,同时缺少综观全局的有权威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因此,建议各主管部门责成有关单位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二)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较热,而按目前的行业划分方法和管理体制,“政出多门”是难哆的。因此,我国有必要明确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管机构,根据目前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机电一体化行业特点,我们建议,尽快加强北京机电一体化协会的建设,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协会”要进一步扩大领导机构――理事会的代表层面和复盖面,要加强办公室、秘书处的建设;要通过其精明干练的办事机构、经济实体,组织“行业”发展计划、战略规划的拟制;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进行发展突破口的选择,抓好重点工程的试点和有关项目的发标、招标工作……
关键词:现状;发展策略;趋势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史简单明了,从机电一体化标志数控机床产生开始,到微电子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到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产生促使机电一体化发展了质的飞跃。虽然机电一体化有着惊人的成就,但是我国目前的机电一体化仍然存在着较大问题: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工作量大而广,有难度;机电一体化技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呼声高,有压力;我国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取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扰民产品的责任重,有意义。
在我国工业系统中,能耗、耗水大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近年来我国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虽然几经调整,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效一直不够明显。这里面固然有上级领导部门的政出多门问题,有企业的“故土难”“死守故业”问题,但不可否认也有优化不出理想的产业,优选不出中意的产品问题。上佳的答案早就摆在了这些企业的面前,这就是发展机电一体化,开发和生产有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反映时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做必要的调整、改革,而无须改换设备。这是解决机电产品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重要出路。同时,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把机械生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文明生产。此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研制、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历史不长,差距较大,许多产品的品种、数量、档次、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进口量都比较大,因此亟需发展。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策略
1,统筹协调机电发展
目前,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但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发展策略。各单位的计划由于受各自立足点、着眼点的限制,难免只考虑局部利益,各主管部门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也有统一考虑不足,统筹安排不够的问题,同时缺少综观全局的有权威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因此,建议各主管部门责成有关单位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乃至生产中的成本浪费。
2,发挥“协会”的管理作用目前,机电一体化较热,而按目前的行业划分方法和管理体制比较混乱,因此,有必要明确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管机构,根据目前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机电一体化行业特点,应该加强加快机电一体化协会的建设,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协会”要进一步扩大领导机构――理事会的代表层面和复盖面,要加强办公室、秘书处的建设;要通过其精明干练的办事机构、经济实体,组织“行业”发展计划、战略规划的拟制;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进行发展突破口的选择,抓好重点工程的试点和有关项目的发标、招标工作。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形势、对策、趋势
中图分类号:TH-39文献标识码: A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一、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势
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一步;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反映时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做必要的调整、改革,而无须改换设备。这是解决机电产品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重要出路。同时,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把机械生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文明生产。 另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研制、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历史不长,差距较大,许多产品的品种、数量、档次、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进口量都比较大,因此亟需发展。我国亟须大力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
二、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1、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目前,我国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发展策略。各单位的计划由于受各自立足点、着眼点的限制,难免只考虑局部利益,各主管部门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也有统一考虑不足,统筹安排不够的问题,同时缺少综观全局的有权威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因此,建议各主管部门责成有关单位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2、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较热,我国有必要明确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管机构,根据目前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机电一体化行业特点,我们建议,尽快加强机电一体化协会的建设,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协会”要进一步扩大领导机构——理事会的代表层面和复盖面,要加强办公室、秘书处的建设;要通过其精明干练的办事机构、经济实体,组织“行业”发展计划、战略规划的拟制;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进行发展突破口的选择,抓好重点工程的试点和有关项目的发标、招标工作。
3、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优化发展环境指通过宣传群众,造成一种社会上下、企业内外都重视、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氛围,如尽快为外商到我国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方便;尽可能为兴办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开绿灯;尽力为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调配好资源要素等。
增大支持力度,在技术政策上,要严格限制耗电、耗水、耗材高的传统产品的发展,对未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落后产品限制强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对有关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乾地改造,对有关技术开发、应用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支持,对在技术开发、应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领导、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等。
4、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机电一体化产业履盖面非常广,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抓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时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应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注意抓两个层次上的工作。第一个层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传统的机电设备上植入或嫁接上微电子(计算机)装置,使“机械”和“电子”技术在浅层次上结合。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产品设计之初,就把“机械”与“电子”统一起来进行考虑,使“机械”与“电子”密不可分,深度结合,生产出来的新产品起码正做到机电一体化。
三、我国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的。虽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为了加快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需要我们在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和市场导向上,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业予以积极支持,主要包括:国家在政策上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涉及基础技术、综合技术等方面,要给予强有力的财政和各种扶助。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各种高新技术的综合和升华,需要多学科、多技术、多种机构协调研发,这也对技术研发机构和产业界的协调能力提出了挑战,因而需要继续发挥主管部门的作用。要明确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推广的主力军是企业,在这方面,技术和综合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把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鼓励和促进企业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同时,为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升级来逐步达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设立等措施,达到支持和鼓励自主创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