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给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9-21 16:38:44

序论:在您撰写给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给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

第1篇

一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宿舍开展现状及改进建议

宿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宿舍同学们可以朝夕相处、相互交流,这一点在新生入学阶段显得尤为突出,同一宿舍的成员几乎同进同出,宿舍就像一个温暖的家。因此,有人把宿舍比喻成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针对本校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圈可点,但是也有美中不足之处,现对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宿舍开展的现状进行探讨:

第一,每一年新生刚入学阶段,咨询中心都要对宿舍长进行培训,因为宿舍长在宿舍中可以随时观察舍员的动态,及时发现同学的异常心理,有利于及早进行危机干预。但是宿舍长的选取都是舍员任意选取的,他们不一定具备心理学的知识,也不一定能够发挥好“宿舍气象员”的作用,因此建议学校在选宿舍长的时候要把那些责任心强且愿意为同学付出的学生选,以便他们在宿舍中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第二,按照常例,学校每一年都会组织心理剧大赛和手抄报大赛等系列学生活动,主要是面向每一个学院、每一个班级的,大赛基本上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那么由此联想,可以以宿舍为单位在班级或学院展开比赛,表现好的宿舍还可以进行校级比拼,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宿舍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能力,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凝聚力,打破他们之间交流少、各自沉溺网络以及矛盾重重的僵局。

第三,咨询中心为了进一步掌控每个学院、每个班级甚至每位学生的心理动态,为每一个学院安排了一位心理协助员,心理协助员每月都要与各班的心理委员沟通交流,以便掌握学院学生的心理动向,并针对近期需要关注的班级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以解决班级集体问题,但是并未见协助员有针对哪一个宿舍开展心理辅导的,所以建议每位心理协助员可以针对人际关系不良、问题突出的宿舍单独进行小范围的团体辅导,这样不仅具有针对性,而且协助员可以直接对症下药,及早将矛盾冲突予以消除。

第四,宿舍是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各种心理问题潜伏的地方,建议每栋宿舍楼都配备一名心理辅导员,其主要任务是第一时间指导并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给予疏导,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第五,可以利用宿舍楼大厅的展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利用挂在大厅墙上的微型电视播放名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讲座,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二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校园公共场所开展现状及改进建议

云南师范大学的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学期都在井井有序地进行着,包括每个月的现场咨询、5·25活动、心理剧展演、手抄报评比等,这些活动虽引起了不少学生的注意,但是影响范围并不广泛,还是有一些学生闻所未闻,就像现场咨询和5·25活动,大部分是在食堂门口和广场举行,宣传活动针对目前取得的效果来看,只有路过的学生才有意识参与,未经过的学生就被忽略了,降低了宣传力度。因此,建议宣传场所可以选在宿舍集中的地方,在他们回宿舍的必经之地摆放宣传标语和进行现场咨询,会大大增强宣传的力度。

每年的5月25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为了增加它的吸引度,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到爱自己、少抱怨的重要性,建议增加一个紫手环活动。这项活动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灵导师威尔鲍温发起的,要求每个参加的人一只手上都带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当觉察到自己抱怨时,就将紫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往复,直到这个紫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每天都在体验自己创造的美好生活,从很多抱怨到很少抱怨,至最终的无抱怨,在感受爱自己、爱生活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无数正能量,使得自己的人生无怨无悔。建议咨询中心也可以弄一些简易的紫手环,5月25日当天,在活动现场让志愿者亲手发给每位学生,并向他们介绍手环的来历和意义,让紫手环带给每位学生爱自己、爱他人的力量。

总之,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又不同于社会上的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起着尤为突出的作用,如果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心理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必将影响未来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宿舍和校园公共场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林芳.捕捉心理气象,共铸心理健康——浅谈如何发挥大学生宿舍心理气象员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203~204

第2篇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心理教育

进入大学的大学生在经过好奇感、新鲜感后,逐渐发现大学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美好,依然有很多的学习压力、精神压力、就业压力。这些压力如果不能得倒及时的疏通和解决就会产生很多的心理问题,因此,对与刚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本文作者就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且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1.1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从目前大学生的年龄结构来看,大部分年龄在十七八岁,处于青年发展初期,存在心理不成熟、心灵脆弱、承受能力弱、情绪不稳定等特点,因此,他们在面临一些生理、心理、情感、社会问题以及交际等方面的矛盾时,心理冲突和矛盾时有发生,这些矛盾和问题若得不到及时疏导和解决,就会引发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就产生心理障碍。

1.2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矛盾。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家长和老师的管制,迫切的需要独立自主,因此,内心强烈的想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进入大学独立生活无疑是大学生们向往的理想生活。然而,大学生虽然有独立生活的强烈愿望,但是他们却又过多地依赖父母,特别是经济和独立生活方面,由于长期在父母细心照顾下,他们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因此经济上较难独立,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性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因素。

1.3交际矛盾心理。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感情丰富,迫切需要得倒他人关注,有强烈的交际欲望,但同时,大学生自尊心强,好面子,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往,害怕被别人拒绝,自己有困难也羞于向他人吐露,害怕遭到别人的嘲笑。

1.4社会环境。大学生面临的诸如考研、就业、经济、学业、人际关系、情感压力等诸多压力,全都离不开社会环境这一环节,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强烈、更复杂。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促使大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压力,面对未来不断增加的就业竞争压力,大学生都产生了焦虑、自卑感,久而久之就有许多心理问题随之产生。

1.5家庭矛盾。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与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观念密切相关。家庭的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影响很大。研究表明,家庭和谐美满造就的子女性格都很温顺,适应力强,外向,社交能力强,抗挫折能力强;而出生在充满矛盾、斗争的家庭的孩子,往往性格内向、孤僻、冷漠、自尊心强、好胜心强,抗打击能力弱,冲动,心理异常。父母的教育观念也尤为重要,对于那些对子女教育采用简单处理、棍棒政策的父母,他们的子女往往性格孤僻、冷漠、有暴力倾向,自卑、敏感、多疑。而那些对子女教育方面重视,善于与子女沟通,人性化管理的父母,他们的子女则有这健康的心理,遇事冷静,善于思考,性格平和,善于与人沟通,社会适应能力较强。

1.6情感纠纷。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子女们都过惯了养尊处优的日子,自我意识性强,很少注重他人的感受,因此在感情中难免受到挫折;此外大学生都处于青春期,思想很单纯,不理性,对于情感都过于要求完美,考虑问题比较简单,容易冲动,在如何处理恋爱纠纷的问题上常常感到困惑,在没有正确的引导下,容易犯下错误;另外,在性心理方面上许多大学生对性知识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出现性认识偏差,以至于产生诸如单恋、性早熟等一系列问题。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2.1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这一教育作为重点来抓,充分发挥教师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导作用,培养一批热爱心理教育的师资队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定期进行长短期培训,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认识。

2.2普及心理学知识、设置心理咨询室。一方面,学校要设立大学生心理选修课,鼓励学生选修心理学教育课程,同时也要大力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多通过书籍、广告、宣传画、板报等方式普及心理学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同时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疾病,疏导他们面临的诸多困难,帮助他们度过困难期,正确对待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3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会阅历浅、社会经验少、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学校应该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走出去看看,学校可通过组织假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系列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提高大学生抗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实践证明,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才能真正地培养出自主、自强和创新精神,才能真正锻炼和提高自身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危机 策略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严重影响其成长成才、影响高校稳定和发展的因素。如何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积极预防和有效干预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指学生运用通常方式不能应对目前所遇到的情形而出现的严重心理失衡状态,是心理疾病的早期症状,它是由生活事件所引起,对人的精神状况起负向作用的较大心理压力,通常表现为心理不适,无法适应学习和生活。心理疾病一般具有四个发展阶段:心理危机―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心理衰退。如果大学生心理危机不能被有效地预防,轻者可能导致神经衰弱;重者则可能导致心理忧郁甚至精神疾病。因此,如何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焦点。

大学生心理危机可分为四类:①情境性危机。包括亲人死亡、婚变或失恋,遭暴力伤害、事业失败或自然灾害。②发展性危机。指在个人生命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危机,如青春期的问题、成长时的家庭冲突、身患绝症等。③内心危机。指潜意识中固有的某种心理问题的爆发。④存在危机。指突然发觉生活缺乏意义,失去人生价值。

笔者认为当前心理危机干预的适应对象主要有:①有较重心理应激障碍的学生。②有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倾向、自杀倾向的学生。③有抑郁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心理障碍的学生。④遇突发事件的学生。⑤其他须重点关注的学生。如学习困难、经济困难、网络成瘾的学生。

二、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与其本身的年龄阶段和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1.生理和心理矛盾带来的危机。青年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生理发育的基本成熟和部分心理因素的发展,使他们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飘忽不定,有时正确深刻,有时错误肤浅;有时客观全面,有时主观偏激。在他们的意识中,也常有自相矛盾的状况:独立性与依赖织;情绪与理智并存;强烈的求知欲和相对较差的识别力;理想与现实的脱节等等。他们这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很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如,他们身上常有自豪感和自卑感,作为原来学校的佼佼者迈进高等学府,感受和体验到的是一片赞扬和羡慕,自豪感优越感应时而生(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但进入大学后“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段的学习和相互比较,自已显得不仅平常,而且位居下游。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产生的失落常会使其心理失衡,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

2.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危机。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智能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却越来越少,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一些学生整天忧心忡忡,表现出严重的危机感;另一些学生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地给自已施加压力,除了要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外语水平的提高、各种职业资格证书都成了学生步入社会寻求发展的敲门砖,考研、出国已成了大学生的新的追求目标。就业、生存、发展的压力同时压在大学生的身上,无形中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与精神压力,一旦努力失败,会带来严重的心理挫折和失败感。

3.人际关系紧张带来的危机。大学里,五湖四海的学生汇聚在一起,各自生活习惯、兴趣、性格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带来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他人交流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孤独和抑郁。久而久之,这样的孤独抑郁的性格经不起生活中的挫折,偶因一点的不愉快,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

4.由情感引起的心理危机。由于国家对在校大学生恋爱、结婚限制的解禁,当前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经验欠缺,对青春期的性冲动和性要求理解不当,常会产生紧张、恐惧、羞涩,甚至不正当的行为,还有因陷入感情旋涡、失恋、单相思等问题困扰,产生苦闷、惆怅、失望、悔恨与愤怒,一旦失恋往往引发心理危机。

5.早期家庭教育。从幼儿时期起,至小学、中学的生命初级阶段也是个体心理发展历程的初级阶段,进入大学后,每个人的心理发展已见雏形,建立起初步的认知结构模式,形成了个体的心理特征。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在少儿时期形成的认知结构将影响他的一生。然而目前一些家庭的错误教育观念却成为了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心理专家指出,在教育型、严厉型和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中,教育型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发生率最低。当今大学生,大多在儿童时期未曾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缺陷,一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在中小学时期已成形,大学心理教育已是亡羊补牢之举。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重新整合大学生的认知结构,构建现代化人格和价值观念,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6.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不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心理支持系统落后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二是目前仓促上岗的心理咨询人员大都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其知识结构满足不了心理咨询的需要,没有能力应对危机干预;三是家庭心理支持失当,一些家长由于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对学生心理的问题缺乏科学的认识,常常采用“非打即骂”的传统教育模式。即使孩子行为思想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征兆,家长也常常不能及时发现或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7.个体应对策略不当与个性缺陷。应对策略也称应付风格,是个人面对应激事件和压力所采取的行为方式。面对危机,每个人都以自己特有的风格去应付。心理健康的人往往能够正视危机,冷静解决;而有心理缺陷的危机当事人却常因认知偏颇、情绪失控、意志丧失而造成严重后果。轻生的人中,性格有缺陷的人占相当大比例。这些人往往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偏执,易于冲动或怯懦退缩,一旦面临危机就会手足无措,心理崩溃,找不到正确的解决办法。更有一些自闭孤僻的人不愿与人交流,使外界帮助无法及时跟进,丧失了接受干预的机会,而产生非理智的过激反应,造成对自己或他人生命的伤害。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策略

1.应对心理危机的一般策略。确定了学生的心理危机,了解了学生心理危机的情况以及背景以后,又该如何处理心理危机呢?

①精神支持使当事人有足够的信心,坚信自己的处理危机的能力,赞同当事人的决定,表明你对他充满信心,有别于假安慰。(如:“我知道你能应付这种困境。”)

②宣泄给当事人提供宣泄的机会,有助于疏导那些可能会造成自我毁灭的情感,如愤怒、恐惧、憎恨。一个注意理解的听众可帮助当事人表露闷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③希望和乐观精神选择恰当的时机使当事人看到希望,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但不能在当事人处于消极情境中,其精神负担还没完全暴露之前传给其希望和乐观,在精神沮丧的当事人面前,先鼓励其诉说心中真实情感,再给予希望和乐观。

④有选择的倾听 在与当事人交谈时,你的回答有选择性,这就决定了有选择听取他们的交谈。如,你可以忽略天气和体育的闲聊,当事人开始谈到情感时,你就可以有所反应。

⑤劝告、直接建议和限制 一般临时情况应避免直接的建议和限制。但许多心理危机陷入困境情绪,思维很混乱,按实际情况提出劝告和建议,限制不利情况的发生还是比较合适的。应用劝告建议要谨慎和深思熟虑,否则当事人会因建议的消极后果责怪你或直接反驳你:“是的,但是……”“是的,我考虑一下,但我想不会成功。”给建议时应取得他们的信任,一般的临时建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深思熟虑的建议可能会行之有效,建议应考虑每个问题的特征和切合实际。

笔者认为,以上是一般的应对策略,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同时从几方面入手,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保证高校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

2.开展心理普查活动,筛选心理危机学生。通过SCL-90(临床心理状况自测量表)、EPQ和UPI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筛选出大学生心理高危人群,并予以重点关注、定期分析、重点跟踪、重点帮助,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和某些突发事件……同时,建立心理危机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利于我们对危机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及时了解和跟踪,较准确地掌握他们心理上的变化,并对有较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和辅导。但要注意严格保密,及时存档,一旦发现其心理有异常变化,就必须及时地加以疏导防治。如果发现有精神病倾向者,应及时同精神病专科医院联系,请精神病专家协同诊断,以免误诊漏诊事故的发生,以防自杀事件的出现。

3.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联动机制。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依靠院系力量和学生社团,使每个教育者和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心理的自助与助人活动之中,形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联动机制,共同帮助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首先,高校的领导应该给予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足够的重视,成立专人负责的危机干预机构,在人力、财力上给予支持。其次,建立包括学校、学院、班级、寝室等在内的四级信息互通的危机干预网络。做到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干预,以减少心理危机给学生本人和他人造成的不利影响或损失。第三,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校医院心理门诊、学院的心理健康工作小组和心理协会等各种组织,开展心理危机的干预活动。第四,充分发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心理辅导员和班主任都参与到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之中,并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机地融入到日常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过程之中,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运行机制,在危机干预中发挥重要作用。

4.加强对心理危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学生中心理危机存在的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学院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采取各种途径锻炼大学生的意志,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社会竞争和未来合格人才的需要。一方面,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帮助他们了解有关青年期心理特征、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及其危害,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保健意识,帮助他们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节技巧,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同时, 重视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学生的心理危机和心理疾病等问题只有真正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才能完全行之有效地解决,简单说教和行政手段只能治标不治本。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出现心理问题,要及时找心理医生咨询,以便及时能得到心理咨询员的帮助,缓解焦虑不安的心情,避免心理问题加重。另一方面,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和调动学院的心理工作部和心理互助员的积极性,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心理沙龙”等活动,开设“心理热线”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的调适能力,并利用学院内的一切可以使用的宣传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不健康的人健康起来,让健康的人更加健康”。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满足大学生精神和心理需要。充分利用其强烈的参与意识,活泼、好动、乐于展示自我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展现他们的天赋和才华,发泄内心的激情,增强竞争的意识,获取自信心。又可以缓解学习的压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大学生中的心理危机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和减少问题的发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甘洁仪.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特点比较研究[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7,(02).

第4篇

关键词: 地方师范院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思考

新世纪高等教育大发展,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给昔日“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带来了空前的生存及心理压力。对此现状,我们不得不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形势重新进行思考: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给学生,更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形成正确的认识和选择,在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同时,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竞争压力加剧,我国精神疾病呈多发和上升态势。最新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6%,精神疾病总患病率达15%,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以上。而与严峻的发病形势相比,我国精神卫生资源却十分有限――目前全国注册精神科医师仅16383人,平均每10万人仅有1.26名精神科医师。

可见,我国心理咨询和精神科医师行业还有巨大的需求缺口,需要大批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对心理卫生的需要。这些人才的培养,从传统意义来说,主要依赖于高校的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由此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其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素养,而且在他们走入社会以后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需要。

二、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国内众多相关研究和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为16%左右。虽说目前高校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绝大多数高校都是以选修课、心理讲座、心理辅导等形式进行,有机会接受心理教育的只占小部分,学生受教育面较小,其整体效果不尽人意。

此外,选修课、心理讲座和心理辅导等形式,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在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系统知识和技能,这不是几次讲座、咨询便可以解决问题的。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无疑是主阵地和主渠道。为此,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作为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开设。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从而提高其适应环境、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未来教师的需要

地方师范学院担负着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在师范类公共课程设置中有“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而且这三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对未来师资的需求,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将来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从认知内容与程度方面分析,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书籍、媒体、网络、日常交流、亲身经历和自我反思等途径,学生对心理健康观念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形成了“心理健康理论”。逐步走向独立和自省的大学生常常利用头脑中的“心理健康理论”和已经具备的自我分析和指导的能力进行辩证分析和自我心理指导。他们的心理健康理论也许是片面、肤浅和零乱的,他们的自我分析和指导也可能会有偏差,但这些都是出自他们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基础,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应给以足够重视。

(二)从人才素质培养的模式来看,人的多种素质的培养,需要整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和训练计划。

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完全同等重要的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和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体育处于同等并列的地位,要有与此对应的课程体系支持。在我国的教育课程体系中,从小学到大学,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都有整套相应的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而心理素质的培养却没有专门的课程体系支持。因此应在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结构增加与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同样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块。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与构想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专门机构,为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实施提供组织保证。

为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各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由他们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教学任务,即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咨询过程紧密结合。结合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排查机制、预警机制、追踪机制和反馈机制,已经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工作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机构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的基本要求,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检查和教学考核等工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与师范生将来的教育、教学职业训练紧密结合。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到他个人,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他教育的学生和面对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随着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国家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上是重视教师教育的培训,特别是在新教师的培养上更加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对此我有两种构想: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都统一在师大的培养目标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学时数应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做到基本一致,以32―36学时为宜。根据1―4年级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建议分低年级和高年级两个模块进行。低年级教学模块,主要讲授艾滋病的防治和的预防教育;心理素质与成才的关系、新生适应、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建议在新生第一学期开设,有利于大学生的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高年级教学模块,内容重点放在心理素质的强化,危机干预与应对,如汶川地震、甲流、中学踩踏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已经敲响了危机预警知识与应激能力培养的警钟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还有就业心理与职业技能培养有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利于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坐标,积极应对毕业工作或者继续读研学习,建议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设。

二是面对就业压力,国家职业技能考试门类越来越多,学生将来有可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除教育部、省属师范院校设置有教育学、心理学专业以外,国内已有学校要求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必须通过省级或国家级的心理咨询从业资格考试。地方性师范院校没有设置教育学、心理学专业,面对有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他们有志于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师范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可以是选修课程,也可以是必修的课程,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培养大学生心理咨询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方性师范院校在师资、教学水平上没有问题,这样做既可以满足一部分学生就业的需要,又可以为正在悄然兴起的心理咨询行业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国内有很多的高校都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育体系,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开设,也有许多的相关教材。不同类型学校采用的教材也不完全相同,有全国性统编教材、有区域性教材、有高职类型教材、有专业性很强的教材、有普及性的教材等。教材的内容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

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不仅要与中小学的健康常识课区别开,而且不能像心理学专业的教材那样细致,要紧密结合大学生成长特点与发展实际,在传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回答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发展问题,着力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编写能够适应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具有很强指导性、操作性的各类相关教材。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起步较晚,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大部分是兼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较低。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具备全面的心理学知识,而且要掌握从事心理辅导的基本技能、技巧,能够针对大学生遇到的心理发展问题,给予正确指导,纠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偏差。目前国内的咨询行业发展比较迅速,只有不断学习接受培训、督导,才可能使专业发展处于持续状态,不至于落伍或处于职业倦怠状态。

因此,高校要按照职业化、专业化、实践化与研究化的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养。各高校在引进和培养师资时都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规划,既要根据需要积极引进有心理学知识背景的教师,又要将那些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其他专业知识的教师选派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长、短期培训班学习,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为有效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各高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将发展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和矫正性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努力构建完整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一方面要构建好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开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报告,开展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另一方面要构建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尤其要建设好班级服务体系,构建动态监控、网状多向的“大学生心理防护系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育部社政司【2005】1号文件.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编写.心理咨询师[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12.

[3]韩延明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7.

[4]杨晓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2,(65).

第5篇

良好的人格品格是取得成功的基石和力量所在。学生具有优良的人格品质是家长期望,更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关键词:

家庭教育;学生优良人格;形成

分析当前高职大学生发生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以及大学生人格缺陷等都充分表现出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家庭是个体精神运动和心活动的成长环境,是个体教育的起点并伴随个体的一生。它对个体人格等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是塑造个体人格的基本环境,是真正的终身教育。如果能在家庭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思考人格塑造问题,并将这种思考转变成家庭影响的积极因素与实际教育行为,那么教育效果就比较明显,成长中的大学生也会表现出既积极进取又富有人情味的人格特征。正是从这些基本认识出发,提出几个值得注意的人格培养问题,与各位家长共同商讨其必要性、可能性、可行性及对策。

一、高职大学生人格现状

(一)目标理想信念空虚

一些学生淡化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在他们的观念中,世俗的、功利的、物质性的倾向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迷茫困惑等生活空虚无理想,缺乏精神支柱,甚至相信命运。

(二)意志薄弱

心理是行动的先导,意识是行动的明灯,不正确的心理必然导致不正确的行为。一些学生遇到挫折就退缩,出现矛盾就不知所措,受到外来刺激就激动愤怒。经受挫折和失意后就心灰意冷,个性心理变态,产生精神疾病等,及个别甚至出现自杀等严重身心安全。

(三)个人主义突出,团体意识淡薄

一些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不择手段,缺乏社会责任感,公德意识模糊。部分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忽视他人、集体和社会的需要,只讲权利,不讲义务。

二、家庭教育缺失的影响

社会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飞速发展的经济、激烈的竞争导致学校和家庭都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了作为根本的———人格教育。于是,一系列人格缺陷导致的问题频频出现。近年如复旦大学医学院发生一起投毒案件,致在校研究生黄洋死亡,当记者问林森浩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后悔的感受?林浩是这样回答:“这是成长中的一个深刻教训,从我进看守所之前就开始后悔了。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时间不能倒流。人,特别是年轻人应该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对生命敬畏,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我们正视人格缺陷的同时,更应该反思教育的不足,充分发挥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重要性。

三、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影响缺失的对策

(一)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来提升学生归属感

大学生的自主性增强,自由度变大,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不像中小学那样紧密,致使部分学生缺乏归属感,而家庭对大学生的归属感却始终保持着。一些从未远离家庭的学生对家的依赖感很强,大部分刚入学的学生对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复杂、大学的学习等方面的不适应,容易引起紧张焦虑等情绪甚至经常逃课。家是人们永远的情感纽带,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带给人们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然而,现实中有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上了大学,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都是学校的事情,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心理归属感的形成有诸多不利,需要加以矫正。

(二)需要良好的家庭支持来有效舒缓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社会发展带给大学生更多机会的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压力。随着科技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迫使大学生除了要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还要获得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以及其它证书,使之成为步入社会寻求更多发展机会的敲门砖,这些使学生感到压力特别大。如果家长能随时了解孩子的这些情况并给予一定心理和情感上的帮助与支持,孩子的心理压力就会得到缓解。高等教育改革也带给大学生一些压力,特别是高校收费政策的实施以及物价的不断上涨,使一些学生及家庭倍感经济压力。大学生承载着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他们自身对未来也有着美好的憧憬,而从高中进入高职院校后,多种原因出现学生对自身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冲突,部分学生自己身心陷入困境迷茫困惑。在这些情况下,学生更需要家庭的帮助和情感支持以达到舒缓压力的目的。

四、社会背景下各类特殊家庭越来越多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源头

(一)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导致离婚率不断提高,使家庭结构形态日趋复杂

家庭气氛不和谐或父母离异而处理不好亲子关系,就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留下较严重的阴影,容易导致孩子性格畸形发展甚至形成不易治愈的心理创伤,容易陷入自卑、苦恼、无助、愤怒甚至悲观厌世的恶性情绪中。从2007年开始对新生种类心理、行为问题的研究结果发现,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中,来自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占50%左右;在不良性格行为的发生率上,单亲家庭学生问题比例高于完整家庭大学生,单亲家庭学生更易形成极端人格。所以,离异的父母要加倍关爱孩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才会成为子女成长的良性因素。

(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家庭增多

针对学校收集到的学生重大问题研究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易出现的问题,且主要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却影响深远。作者曾发现有很多大学生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相互之间一年难得见上几面,甚至几年也见不了面,父母与孩子偶尔打打电话,简单问候学习和身体情况,亲情关系淡漠。很多留守儿童与监护人有心理距离,情绪不好时往往无法及时排解,易形成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尽管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但孩子最渴望的还是父母的关爱,所以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通过长期的陪伴与孩子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让他们健康成长。因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三)需要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来为大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90后独生子女增多,容易过度保护与溺爱,容易让孩子形成只关注自我,在与同伴交往中往往是以“我”的单一结构出现,很少有“我们”、“他们”的思维模式,因此有些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很多困扰。还有一些家长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教养方式过于严厉,也容易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家长拥有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不仅对孩子各个成长阶段心理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还能为他们终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的基本对策

(一)建议将家庭教育的职责规范化、制度化

目前还没有将家校合作的身心教育规范化和制度化。如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中明确规定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责以及家校合作的具体事宜,并从制度上提供必要的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支持,那将更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开展家校合作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利用和激发家庭的教育力量,帮助家长确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与学校共同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和良好的学习成长。当今绝大多数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比较淡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不够,如果在政策和制度层面可以有切实可行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措施增强家长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素质、使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以便充分发挥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议对有需要的学生家长给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指导培训

融洽的父母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健康的基础。大量研究结果都表明:在相同的社会压力情境下,受到来自家庭或朋友较高支持的人,比受到较少支持的人身心更为健康。健康的家庭氛围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帮助孩子形成健全人格,这种教育力量是任何一种教育都不可比拟的,是有效发挥家庭因素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关键。然而,很多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比较淡薄,未能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和情感支持。因此,建议家庭能给学生营造一个优良的家庭心理环境,使家庭成为孩子最大、最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现在有一些高校对家长进行短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的工作。我校前几年曾经尝试在新生入学报到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资料发给家长,以增强家长重视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识,也给家长介绍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取得较好效果。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家校合作方式

定时与家长互通联络,对学生表现出的问题及时与家长讨论,实现与家长的交流与合作。方式要多样化,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电话、微信、班级家长QQ群、微博以及专业网站等开展家校合作,这样可以使家校合作的身心理教育方式灵活且经济便捷、反馈及时、保障家长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做到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也可尝试安排相关人员定期汇总需重点关注的学生情况,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适时心理动态,并给家长介绍一些给予孩子心理支持和教育的具体措施,同时也希望家长及时反馈学生的相关情况,以有助于学校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措施。要更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工作,单纯靠高校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还要依赖学生家庭的理解与配合,更要依赖政府部门、社会教育机构等力量的支持,才能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水平,促进其人格品质的全面良好发展。

作者:杨白群 单位:厦门华天学院心理咨询中心

参考文献

[1]唐莹,张静平,余晓波.我国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现状[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3):224-226.

第6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

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适应环境困难、学习与发展迷茫、自我认知失调、人际交往障碍、承受挫折心理脆弱、情感方面的困惑、经济状况差异、求职择业竞争带来的压力等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高校一些触目惊心的“校园事件”的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学校、社会和家长所关注的焦点。因此,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提如下建议:

一、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要行之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必须加强领导。此项工作应当成立由高校领导挂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并深人分析和把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想方设法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更好地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并从制度上保证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立并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和工作中独立出来,并使之正式地纳人到学校整体教育体系中,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教材和学习指导书,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要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心理训练与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要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身心的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易于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预防教育。

(1)充分利用校报、橱窗栏、广播、板报等方式宣传心理学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增长心理健康的知识。

(2)及时举办各种专题讲座、报告会,如给低年级的学生开设人际交往、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学习方法、心理健康标准之类的讲座,给高年级的学生开设恋爱心理、职业生涯规划、如何面对挫折等讲座来解答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

(3)以班级或寝室或兴趣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主题班会,使他们在出现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后的调控和求助方法、他人心理不健康时的应激和帮助措施等方面的内容有所了解。

(4)在各学科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果说专门心理健康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则是副渠道,它可以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必须构建一个由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统一的全新的课程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将有助于改变各科教学的现状,带动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三、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定期调查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掌握学生心理方面的普遍性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有组织地进行学生心理测试工作,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主动进行个别的心理健康指导,对高危人群进行心理干预。

四、开设心理咨询服务

通过开设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及时疏通其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它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1)开通网上咨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很好的保护了咨询学生的隐私,使其更容易袒露心迹,咨询人员能够更有针对性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2)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机构。民办高校应配备专业人士,对咨询人员进行一对一、面对面、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3)设立信件咨询室。信件咨询主要针对一些学生比较内向,不善于直接面对咨询人员开设的咨询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咨询人员通过书信交流,在取得咨询学生信任后,鼓励其直接面对咨询人员,以达到问题的彻底解决。

(4)开通电话咨询。电话咨询保密性强,学生不必讲姓名、班级,只谈“问题”,咨询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五、完善心理服务机构

五、创建良好、健康的校园氛围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学风、环境是校园文化氛围的集中表现,是重要的环境精神和心理氛围。严肃活泼、松弛有度的作息安排,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业余文化生活,团结协作、宽松友好的人际关系,都可以成为一种心理背景,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添情趣和色彩;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可使长期处于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使人心情舒畅,获得力量感;有助于消除孤独、寂寞、离群、紧张和压抑,可以促进学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第7篇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思政理论课教学部,安徽合肥,230041)

[摘要] 根据调查,高职大学生易受日常的不良刺激,出现心理健康障碍的人数较多;在遇到心理压力时表现出求救人群顺序的差异;经常被自卑、自制力差、情感等问题困扰,有的甚至还出现过自杀念头。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高等职业院校采取措施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素质:通过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培养其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增强其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管理艺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校园环境。

[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128?02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数据采集

本课题组分别从大学生心理压力分类、心理健康自我认知程度、压力求救和心理困扰等方面设计了问卷,问卷取自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等4 所院校的1200 名学生。本次调研发放问卷1200 份,回收问卷1156 份,有效问卷1070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5%。本次取得数据采用spss 社会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二)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是指考查问卷调查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一般多以内部的一致性来表示测验信度的高低。信度系数愈高即表示测验的结果愈一致、稳定与可靠。本文采用最常用的Cronbach α 系数法分析调查问卷数据,结果为α=0.800>0.6(见表1),说明本次问卷调查信度较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日常不良的心理刺激常带来心理压力

根据表2 大学生日常心理压力分类统计数据来看,68.3%大学生认为学业成绩排名会给自己带来影响,43.5%大学生认为继续升学压力大,10.1%大学生认为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人际沟通有很大障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受挫而感到烦恼、焦虑,甚至产生心理障碍。27.1%大学生认为父母期望较高,给自己带来很大压力。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经常受到一些不良的心理刺激,不能较好地处理与外界事物的关系,需要学校和家庭形成心理疏导教育合力,使大学生面对日常生活的压力时能够摆正心态,理性思考。

(二)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障碍的比例增多

根据表3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认知程度问卷的统计数据来看,仅28.7%大学生认为自己心理非常健康,54.0%大学生表示心理偶尔有一些问题,8.5%大学生表示心理经常会出现异常问题,这说明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障碍的人数较多,这要求心理健康工作者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发现并化解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滞后,有的院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缓慢,规范性建设有待加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较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规性教学很难保证,学校大多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深度辅导不够,这些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大学生遇到心理压力求助人群的顺序差异

根据表4 大学生遇到心理压力求助顺序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遇到心理压力时最先求救的是自己的知心朋友和家人,求助老师的方式位居求助顺序最后,这要求辅导员和授课教师要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力争做大学生的知心朋友,敏锐观察到大学生在遇到压力时心理出现的异常情况,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大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困扰的事情类别差异

根据表5,受访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困扰的事情表现为自制力差,近1/3 大学生表现出自卑情绪。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大学生了解自我的能力较弱,他们对自己的优势与弱点认识不足,对自己没有信心。”[1]31.6%大学生表示有情感问题,6.6%大学生还有过自杀的念头。这需要高等职业院校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重视大学生情感方式的引导教育,帮助大学生不断树立自信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高等职业院校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素质。

(一)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培养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应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软件普测和日常学生行为状态观察,初步筛查出一些心理异常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力争及时发现心理问题,适时采取措施干预。应根据大学生成长的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基本特点,锻炼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不断增强自我的心理调试能力,自觉的维护心理健康,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环境。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通过适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和心理健康主题教育讲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育,帮助大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如何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高职大学生学习特点、心理发展规律相吻合,进而激发大学生生命张力。

(三)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成长一般较为顺利,对挫折估计不足,可能导致处理困难的心理承受力相对不足。然而,社会实践给大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在不断参与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成熟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求大学生勤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强抗压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实施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题实践活动,例如新生适应训练、自信心培养、职业规划比赛、就业心理调试、参演大学生心理情景剧、各种社团等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在相互交流中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

(四)增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管理艺术

辅导员是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骨干力量。大学生接触最密切的老师就是辅导员,辅导员在大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直接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发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辅导员队伍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辅导员有必要每年接受心理健康前沿知识培训,增强自身心理素质,提升管理艺术。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校园环境

“文化具有凝聚、激励、约束、导向、纽带、辐射、渗透等功能。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2]首先改善校园设施,优化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的软件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学术讲座,用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潜移默化地积极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最后,加强管理与服务。学校各部门支持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服务,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观、学习观。

参考文献:

[1] 潘敏.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及提升策略[J].教育科学,2009(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