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6 02:22:32
序论:在您撰写传统文化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1高校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载体
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精英和栋梁,也是我国未来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接班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以来,我国传统文化被视为糟粕,受到不公正的批评和对待。中国传统社会的三大家都是倡导仁义正直思想的。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爱众亲仁”,孔子的这些话表明了儒家对万物、对社会、对人类都有一种很宏大的爱的精神。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每一个人要想获得别人的尊敬和爱戴,那么我们首先必须去尊敬和爱戴别人。而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总是要求别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对自己却非常宽松,这种严人宽己的思想和行为,在大学生中尤其普遍,他们往往缺乏传统文化中提倡的爱人、爱社会、爱万物的精神。由于许多大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都缺乏爱心,导致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人格等方面出现扭曲,甚至走向极端,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在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则可以避免和减少这些事件的发生。
1.2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
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在当代大学生中,对道德修养都有着偏激的看法。许多大学生认为只要有好工作、高收入、买房买车就是真本事,道德水平高低无所谓。因此,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诚信危机,考试作弊、为获得助学金开家庭贫困假证明等事件屡屡发生,在学生中间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大学生缺乏道德修养的现状,正是来自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道德修养,注重人的德心、德性、德行的培养。《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论语》中也讲了做人的道理;许多优秀古代读物中,也体现了历代中国文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因此,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1.3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重要途径
人生观指的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是关于人生的价值、本质、目的、意义和道路等观念的总和。人生观对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等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阶段是我们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离开紧张的高中校园生活和父母亲的精心呵护,踏入到大学门槛的大学生们,不再埋头于书本和作业,他们开始尝试融入到社会中。与此同时,他们缺乏一定的甄别能力,面对社会上急功近利、极端个人主义等一些负面思想的冲击,一些大学生的人生观已经发生扭曲,这无疑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高校的稳定及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一贯提倡务实、重德等思想,这些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4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重要桥梁
许多经过十多年寒窗苦读、挤过高考独木桥而幸运走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此时已经没有了人生理想,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大一新生刚进校,大部分学生每天都按部就班,保持高中三点一线的作息规律;大二以后不再上早晚自习,一些没有人生理想的男生开始恶补中学时期没有尽兴玩的网络游戏,甚至发展到留级或退学;许多大学生昏昏噩噩来到毕业实习阶段,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岗位,此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对大学生非常重要,这在刚进大学时或者之前就应该引起重视。在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以历史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树立人生理想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兴趣与自身条件,以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并愿意为之去付诸行动。
1.5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
当代大学生是90后,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加上高中生活以学习为中心,人际关系成为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生活中遇到的课题。这些大学生在与室友、同学、老师打交道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困惑,令他们感到难受。当人际关系不协调时,此时大部分大学生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往往都认为是其他人的责任,自己是受害者,这样人际关系越来越僵,严重得甚至走向极端,伤害他人或自己,给个人和家庭造成伤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认为,要“致天下之和”,首先应该“和于室人”。同时,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儒家主张“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即遇到问题时,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怪罪他人。大学生们如果把传统文化中的这些重要的理念用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就可以轻松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
2对策及建议
2.1提升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意识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明确,传统文化不等于封建文化。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传统文化是其精髓,我们后代应该引以为傲。如果把这些传统文化丢弃了,那么我们将会失去民族自信和自尊;如果不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与历代祖宗之间的链条断裂了,进而会让我们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力量源泉。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更应该树立传统文化重要性的意识,增强民族自信与自尊。
2.2重视大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高校通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当代大学生优秀人格的养成。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让大学生自觉把道德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与此同时,通过举办大学校园文化沙龙,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都可以使大学生的人格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包括:提升气质、能量和能力;端正学习和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明确人生目标并付诸行动等等。
2.3大力开展校园传统文化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原则;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在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讲究自然,防止生硬刻板。选择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能培养儿童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儿童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好素材。比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建筑、陶瓷等。要讲究“因势利导”,形成正确启蒙,以正当、正确、正面的内容和方法教育蒙童,保证幼儿健康成长。要注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加强亲子教育,共塑儿童完美性格。
二、学前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方法
1.形象教学法
幼儿的思维方式,0-3岁是直观行动思维,3-7岁是具体形象思维,7岁以上才逐步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面对幼儿直观、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选用图画来开展教学活动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形象教学法,就是利用图示、图文等以直观的视觉效果进行教学的方法。
2.表演教学法
表演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分角色对故事进行模拟表演,再现情景的一种教学形式。这样的教学既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表演才能。
3.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幼儿通过阅读、游戏、学具操作、实验等来实现认知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通过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角等在大脑指挥下协同活动而获取知识。
4.叙事教学法
叙事教学法是关于语言教学的一种思路或理念,是近年来主要运用于外语教学的一种方法。叙述是人们认知和表达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讲故事、听故事是幼儿的天性和本质。叙事教学法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经典诵读,甚至是某些古诗的教学。这种讲述式教学不但让幼儿获取认知,启发心智,还实现了道德教育。[3]
三、学前儿童古典文学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为根据确定学前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为以下几方面:古典文学教育、传统艺术教育、传统节庆文化教育、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等。本文着重探讨幼儿中国古典文学教育。
1.幼儿古诗教学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代表,它具有情感性、形象性、音乐性、概括性和跳跃性等特征。特别是近体诗讲究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律,在遣词造句中力求精炼,因此朗朗上口,节奏优美。幼儿诵读古诗能丰富他们的词汇,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能让幼儿在体味古诗的优美意境中,让他们感受美、欣赏美,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得到情怀的熏陶,智慧的启迪,进而丰富和厚实幼儿的文学积淀。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幼儿生活的年代相差很远,对于幼儿来说,很多古诗他们都不能准确理解其意境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古诗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应幼儿需求,适应时代需求,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符合幼儿近期的发展和长远发展。从诗歌的形式上多选择绝句,特别是五言绝句。绝句短小,工于音韵,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幼儿容易诵读和记忆。大班的幼儿可以学习一些律诗。从内容上来说,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如描写景、物的:《蜂》、《咏鹅》、《咏柳》、《风》、《梅花》、《望庐山瀑布》等;反映幼儿生活的:《村居》、《所见》、《小儿垂钓》等;与季节相关的:《春晓》、《咏柳》、《清明》、《小池》、《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江雪》等。这些古诗语义浅显、用字自然、画面清新、意境美妙、感染力强。当然,在情景交融中让幼儿充分感受了古诗的画面美、意境美之后,还可以循序渐进地让幼儿感知一些浅显的道理。如《悯农》的学习让幼儿知道珍惜粮食,《观书有感》启示读书的重要性,让幼儿感知《赠汪伦》中朋友之间的友谊,《游子吟》中伟大的母爱,《示儿》中拳拳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那么如何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幼儿在记忆力最强盛的时期,记诵大量的古诗呢?对倾向于写景抒情的诗歌,可采用形象教学法,以画面作为教学背景,把幼儿带入情景中,同时还可配上优美的音乐,用声及画吸引幼儿的听觉和视觉来学习古诗,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而像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孟郊的《游子吟》、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李绅《悯农》等诗歌,有明显的故事性,那么我们可以用故事法来进行教学。甚至还可以采用表演教学法,在幼儿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用动作、表情等方式来表现内容。这既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可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且能加深幼儿对古诗的理解。
2、幼儿经典诵读
经典是我们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依据,它也是几千年以来,我们民族屡遭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的纽带。但由于“五四”时期的民族科学启蒙对传统文化的解构,我们失落了经典。朱自清和闻一多两位老先生对经典失落非常担忧,朱自清1941年曾写过一本《经典常谈》[4],在序中他提出“经典的废止不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幼儿开始,从幼儿诵读经典开始,民族的核心价值须在经典的传承中得以体现。自1994年,王财贵在台湾推广“儿童诵读经典”教育运动后,在全球华人地区掀起了“儿童读经”风潮。1998年北京成立了圣陶实验学校进行分层教学,以期实现“必有大木出于深林,可望绝学继于诸子”。诵读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是学习经典的一种有效途径,学习经典对幼儿思想启蒙意义重大。北京师范大学郭齐家教授曾在论文《少儿读经与文化传承》[5]中阐述过“蒙以养正圣功也”等意义:回溯源头,传承命脉;涵养心性,培植道德;培养倾听,锻炼表达;感受韵味,提升美感。中国历来重视“蒙学”,提倡幼儿读经。幼儿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的内容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有代表性的、历代广泛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近年来随着读经热的掀起,蒙学读物相继出版,特别是2012年4月由河北省社科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张圣洁主编,十余位古籍专家、古典文献学者精心编撰,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传统文化启蒙精华读本”———《蒙学十三经》。传统的读经方式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现在某些学堂甚至还要穿汉服,跪着诵读。所以有学者提出对儿童诵读经典的质疑,认为是违反科学的复古倒退“闹剧”。[6]儿童诵读经典的教育价值不容置否,主要在于教育方法问题。不能让幼儿死记硬背生吞活剥经典,不能一味遵守那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能违背教育的初衷,要立足于幼儿本身,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活动法、直观法和口授法,这三种方法在诵读经典中仍然可行并行之有效,除此之外,情境法也很重要。
3.神话传说与幼儿教育
人类最早的故事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幼儿最喜欢的教学方式就是讲故事,神话传说故事符合幼儿阅读的心理期待。神话传说反映了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神话传说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与幼儿的思维方式一致,幼儿的世界就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打破时空的限制上天入地,神话传说是符合儿童思维的文学样式。幼儿认知能力有限,无法准确把握世界,神话传说是开启儿童认知的一个有效途径。幼儿对世界的形成及自己的诞生充满着好奇,总有许多的为什么,给幼儿讲解“开天地”的神话传说就是用幼儿的眼光回答了幼儿的提问;给幼儿讲述远古祖先或英雄人物与自然作斗争的神话传说,有助于培养幼儿不畏艰难、顽强拼搏、机智灵活的品质。教师在讲述神话传说时,首先要选择适合幼儿认知的神话,对神魔鬼怪的描述要注意幼儿心理的承受力,不能使幼儿产生恐惧感,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其次,教师还要注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讲述“沉香救母”的故事时可以让幼儿想象“宝莲灯”的样子和它的功能,大班的幼儿还可以试着画一个宝莲灯,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同学间相互交流。这样的神话传说教学设计,不但培养了幼儿的倾听能力,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通过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让幼儿懂得相互交流、相互欣赏。
4、寓言故事与幼儿教育
一、古代心理文化
在一些古诗文的内容中还体现出了古代的心理文化,特别是一些将作者内心情怀表达出来的文本,学生通常都可以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而感受到古代文人内心的情怀和他们的风采。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这样一个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对古人的一些典型心理状态以及古人的价值观念进行更好的认知,这对于学生的古代心理文化教育渗透来说是很重要的。对文本核心思想的理解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古诗文内容时的一个难点,造成这一点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古文人的心理状态不够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的认知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加强的,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古诗文的有效教学。对于一些非常典型的古代心理文化,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对这方面背景知识的认知,教师可以找出相应的文本范例来进行教学。比如,古代酒文化在《醉翁亭记》和《水调歌头》中很好地表现出来;还有隐士文化也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陶渊明的隐士情趣在他的《归园田居》中就反映出来,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将一种淡泊名利的高雅之情表现了出来。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之后,教师还可以让他们选择一些课外的古诗文进行学习,使学生对古代心理文化的认知得到拓宽。比如,古代的民间艺术文化和民间文学:介绍一种民间表演艺术的《口技》,还有具有浓郁民歌气息的《木兰诗》。这些内容都值得学生去认真学习,也是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渗透的优质素材。
二、把握精髓
学生在对古诗词进行学习的时候,要懂得把握其中的精髓,不仅要了解古诗词和诗人的精神,还应该品味诗词中的古典韵味,从而使自身的文化气息得到提高,这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作用。在对古诗词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文进行朗读,通过朗读方式的变化来更好地体会和品味诗词中的情感。对于古诗词中的情感,教师通过节奏、语调、语速、重音等朗读方式让学生体会和品味,从而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比如,在对《渔家傲•秋思》进行教学时,语文教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就要引导他们体会词中征夫的艰苦生活和将军的英雄气概;再比如,《卖炭翁》的教学,对于诗歌中描写的卖炭老翁为了将炭卖一个好价钱,大雪天早早起床烧炭卖炭,最后却被抢走的辛酸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卖炭翁的艰难和辛苦进行体验,了解当时平民百姓的悲惨情况以及当时社会对平民百姓的压榨,最终深切地体会作者在创作诗词时的心情。又如,在教学《武陵春》这首词时,该词表现出的忧愁之情学生都可以感受到,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怎样借助景色表达自己的忧愁之情进行思考,使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体会诗词情感,还可以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使自身的文学素养得到充分的提高。
三、介绍创作背景
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不同时代的作者在不同背景下创造出来的优秀作品,所以,这些诗文中就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特殊的情感。想要对古诗文的主要内容还有诗文所表达出的情感进行更好的了解,教师就应该将文章创作的背景内容用合理的方式为学生介绍出来,在这个教学的环节中,针对语文教学的拓展教师可以借助背景介绍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在了解作者创作时代环境的同时,明确这个时代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比如,在教学《武陵春》这首诗时,为了将南宋慌乱环境下的文化特色展现出来,就要着重介绍作者李清照在后期的生活状况,所以,在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时候,对作者借助诗歌表达出的凄凉之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在对比不同环境和文化发展路径的情况下,学生就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作者:柯鹏飞 单位:湖北省阳新县高级中学初中部
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然而,近年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准则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严重冲击。部分高职院校一味追求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造成只见专业技能不见个人修养,只见科学不见人文的现象。
1.高职学生理想信念缺失。
崇高的理想是一个人成功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繁盛的精神支柱。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墨子的“志不强者智不达”,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都是对理想信念的诠释。高职学生正处青春时期,人生的道路刚刚开始,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今后健康成长,成就事业的前提条件。由于身处社会转型期,西方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其中极端个人主义和个人利益至上等不良思想对一部分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不少高职院校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立志”认识出现严重缺失,不注重以道德修养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信仰迷失,理想淡化,缺乏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淡薄,这些导致高职学生出现精神空虚、内心迷茫,自私自利等不良现象。
2.高职院校漠视传统文化教育。
在教育产业化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首先,漠视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一些实用性强,短时间见效的课程摆在前面,公共基础课程被不同程度的压缩,甚至被边缘化。目前在我国,英语教育盛行,反之,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却最多开设一年,甚至不开,或者仅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高职院校的这种功利主义思想,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此类人文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难以存续,从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其次,缺乏高素质教师队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传统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质量的好坏。能够担负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存在重专业、轻素质,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理工科专业为主的院校内,教授专业课程的教师普遍具有高学历、高技能,教授人文类课程的高素质、高文化的教师却严重不足。高素质教师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二、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重义轻利”等优秀部分对于建构高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是青年学生的基本政治要求,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尽管从小学到高中、从学校到社会都已经进行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但高职德育教学仍不能忽视爱国主义的教育,特别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内外的情况复杂多变,青年学生思想还不能完全定型,对于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还不能做到坚定和理性,坚定青年学生的爱国信念,教育学生做到理国,仍是高职德育教学的重点。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蕴含在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追求中,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中,在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社会责任中,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气概里。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有利于促进学生团结奋进,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人们为人处事,工作学习的基石。但现今社会,80、90后成长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物欲横流,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社会群体道德滑坡,见利忘义,金钱至上,致使部分学生道德感缺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感恩之心,缺乏礼仪、不懂礼貌,缺乏诚信,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以追求个人享乐为人生目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诸多关注德行修养的内容:《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提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的意思是说,外在的财务、身份、地位、名声,都是靠深厚的德行来承载的。《大学》上有句话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治国平天下,德行是根本,财富是枝叶花果。一个人能够取得高于他人的财富、地位,因为他具备一般人不具备的德行。这些古训对于塑造高职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良好的浸润作用。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
人类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人。人在社会中生活、生产,需要人们之间的合作,只有彼此的合作和群体的力量,才能使人类社会得以维系。自2013年9月份新学期开始,95后学生开始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在校生的主体,部分学生身上带有独生子女生的深刻烙印,如:自我意识增强,缺乏合作意识;迷恋网络,人际关系淡漠,不懂得如何用和谐之道化解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特别强调人与人相处时要多替对方着想,“推己及人”;孟子以仁、义、礼、智为母德,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这给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提出了明确的行为规范,希望在这样的行为规范下达到一种互爱互敬,和谐共处的境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仁爱”之心,能够使高职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爱国、爱家、爱人,增强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同舟共济起,乘风破浪万里航”。
三、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途径
高职院校是社会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平台,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可主要从以下三条实施途径进行:
1.创建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课堂教学与校园活动是其获取专业技能与人文知识的主要场所。一个人文气息浓郁的校园必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高职院校应该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为目标,创建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具体地说,可以在校园内以传统文化为主题摆放一些主题雕塑,进行主要道路、人文景观命名;在教学楼走廊、教室内贴挂传统文化励志格言;在学校墙壁、宣传栏、校报中进行传统文化征文;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多媒体教室播放经典的传统文化视频;引导学生成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组织,如:书法类社团、棋类社团,让学生在一撇一捺间、在手起棋落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呼吁学校开展艺术节,以此为平台传递文化信息,介绍文化遗产。以上这些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2.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有着重大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主,以“仁爱”为核心,其中“人本思想”“修身养性”“重义轻利”“自强不息”等诸多理念对高职院校学生理想树立、人格培育、为人处事有着重大的引导作用。当前的中国社会面临着一个传统与外来、过去与现代并存的时代,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不同的意识形态不断地涌入中国,使高职院校学生在面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建构的关键时刻无所适从,陷入了无法选择的困惑和尴尬。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迫在眉睫。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中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讲话再次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3.培养“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双高的教师队伍。
中医学的发展,始终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不断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比如适时吸取了天文历法、地理物候、阴阳五行及人文清理等,将这些知识和理论与人体的调控与认知巧妙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这套理论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说,离开了传统文化,中医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在当前的中医本科生教育中,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1.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本科生的中医思维方式
对于中医本科生教育来说,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提高其运用中医理论的能力。我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中医理论的形成根植于这种生产方式中产生的文化之中,尤其是深受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在中医理论中经常可见到阴阳五行等理论,比如《黄帝内经》就充分吸收了哲学学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中医学形成了一种强调宏观整体、平衡和谐及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如果在中医本科生教育中不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则学生无法培养成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在西医学理论不断冲击中医学的背景下,更需要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其真正了解并掌握传统中医理论的内涵、思维方式和运用方法。
1.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打牢学生的中医根底
中医本科生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医学理论知识,逐步打牢学生的中医学理论功底。由于中医学是从传统文化中发展而来的,所以中医课程的内容就显得晦涩难懂,尤其是刚刚接触中医学课程的学生,往往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望而却步。为此,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根据中医理论的特点,并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两者相互融合,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在这样的中医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毫无疑问,学生只有了解和熟悉了传统文化,才能对中医的深刻内涵加深了解。
1.3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风尚
在中医本科生教育中,不仅要重视中医学理论的培养,而且更要重视学生医德风尚的培养,将医技与医德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当前,市场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大行其道,医患关系日渐紧张,加强学生医德教育势在必行。我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文化,主张“仁爱”,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而中医理论受其影响,同样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理论,认为“医乃仁术”,对医德的重视,可见一斑。因此,在当前的中医学本科教育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医德的教育,将“术”与“德”充分结合起来。由于学习中医学的本科生大都是理科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较少,所以更加需要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其了解古代社会的民族心理、道德观念等,然后更深刻地理解“医乃仁术”的含义,逐步提高自己的医德风尚。
2加强对中医本科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在中医学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在上文中主要介绍了加强中医本科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而为了更好在本科生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笔者认为可遵循“激发兴趣打牢基础促进学习”的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校园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隐性课程,对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采取的方式有雕塑,并配以文字说明,通过的雕塑和文字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的悬壶济世的名医,可将这些医德高尚名医的经典名句展示出来;打造中医传统文化历史长廊,集中展示我国古代中医学的成就,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建立中医传统文化网站,将有关中医理论的古典书籍、文化常识和视频资料等上传共享,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和途径。通过上述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优化课程设置,逐步打牢学生的文化根基
中医本科生从小接受的是西方式的教育,很少接触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对于本科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优化课程设置,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和模式,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读懂深奥晦涩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典籍。当前,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各个中医院校均加大了传统文化教育力度,开设了经典名著、古代散文等课程,但是从专业课程设置来说,传统文化课程仍然相对较少。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古典文学、哲学、训诂及音律等方面,根据中医学理论的特点,应着重加强中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古典哲学思维的培养,逐步提高文史哲课程比例,使学生了解古代的道德伦理、逻辑及人文素养,充分了解和领会中医学理论的精华和精髓。
2.3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提高专业课的教授效果
加强对中医本科生传统文化教育,除了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优化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之外,还需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也就是将专业课程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如在讲解阴阳五行、精气等学说时,教师应向学生详细讲解“取象思维”模式,引导学生逐步领悟“远取诸物体,近取诸身”的认识方法,学会从千奇百态和变化莫测的现象、事物中思考事物的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向学生讲述一些名家名医的事迹,主要是他们治病救人、悬壶济世的经历,使学生逐步了解自己的一言一行均干系重大。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热情,而且还能够提高其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3结语
一、中国高中传统教育的特点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核心的东西仍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在十五年前,现任吉林教科院副院长的栾传大教授就开始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的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推动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提升新一代中国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倡扬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重视人生价值,强调个人在家庭人伦以及社会关系中的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等。当传统文化内化为青少年的素养时,便赋予他们一定的思想、观念、情感和性格,这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将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和决定作用。
二、韩国高中传统教育的特点
目前,韩国高中生有3个选择性的德育课程:“公民道德”、“道德和思想”以及“传统道德”。“传统道德”课程是在前两门课程之后开设的一门高级课程。韩国人对他们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思,要通过“传统道德”课程,重新审视前人所秉承的传统生活方式,从传统道德中找到适用于现代生活的部分,帮助学生拥有前人的精神和智慧,重建良好的道德意识和生活方式,在邻里生活和国家、社会事务中,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中,寻求智慧地生存。在这门课上会学习到:传统道德的重要性和基本精神及其现代应用;个人和家庭生活,包括自我反思和自我道德修养、对父母和祖辈的尊重和孝顺、手足以及夫妻之间的互敬互爱;亲友、邻居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包括人和人之间坦率、友好的关系;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对自然的关爱,包括作为韩国人的政治生活和责任、社会生活和正义的精神、现代生活和传统对自然的态度。
第二章、比较的范围选定
一、课程设置的比较
传统文化教育实质上是道德体验的教育,那么,它与课程设置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有人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单纯的学科课程,而是“体验课程“是”一种“关系性的”、“生成性的”、“融知识与体验于一炉的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构成方面,包括文言文学习,古诗文阅读以及古代文化常识、古代重要作家作品、古诗文名句名篇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人文素养提升已很明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当代学生的爱国热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残奥选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抗震救灾精神;以及表现在青少年中“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抱负;“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通过古诗文,我们的学生可以感受先人思想感情方面的传统文化内涵,培养健康人格,接受传统教育。同时,应该引领学生走出课程之苑囿,到社会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在活动实践中感染、熏陶。从而让成语楹联、书法谜语、民风民俗伴随着灯笼、窗花、中国结一道走来,从而极大的拓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让学生知道忠孝烈义,懂得仁勇智信,最终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从而形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韩国高中传统教育在课程的构成方面,更是把道德、社会等作为必修课来设置。与此同时,国语课程的开设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外,为了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在选修课程中也设有教养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和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关道德、教养方而的课程主要是以儒学文化为中心进行开设,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礼节、忠孝精神,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等,以培养学生的爱闰主义精神、民族气节,使他们具备忠孝、仁爱、善良、减信、勤俭、英勇等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忠孝两全的栋梁之材。韩国中学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体会本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开展英雄故事、爱国故事比赛、演讲等。另外,在很多学校中还设立了传统习俗教室来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良好的礼仪习惯。通过这些体验,融知识与体验于一炉,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二、校内活动的比较
在课堂之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者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大力地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宽度。学校可以组织游览寿州古城,那么就可以顺便要求同学们了解寿州历史,感受民族文化的璀璨;参观包公祠,可以要求同学们认识包公清廉的历史形象;攀登八公山,游览升仙台,能够让同学们想象到汉代淮南八公的风采。还有古代的文学作品,同样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绝好途径。例如,可以让同学们通过读《封神演义》最后一回,了解中国主要姓氏的起源;通过读《西游记》中提到的佛教诸神,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主要的佛经。相比较而言,韩国高中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体会本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开展英雄故事、爱国故事比赛、演讲等。另外,在很多学校中还设立了传统习俗教室来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良好的礼仪习惯。除了学校以外,韩国还在成均馆下设乡校、儒道会等来对中小学生及幼儿实施入学教育,以促进形成良好的德行与礼仪。
三、德育教育的比较
在中国,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在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过程中,通过多方了解、接触,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某一种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发展、内涵、特点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倡导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的体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迷失方向能勇往直前追求光明之旅。韩国有关道德、教养方而的课程主要是以儒学文化为中心进行开设,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礼节、忠孝精神,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等,以培养学生的爱闰主义精神、民族气节,使他们具备忠孝、仁爱、善良、减信、勤俭、英勇等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忠孝两全的栋梁之材。
四、社会实践的比较
烘托传统节日气氛,丰富喜庆形式,通过包饺子、写对联、剪窗花等活动让青少年参与其中,九九重阳组织学生到养老院义务劳动,均让青少年体验并感悟到传统节日的魅力。再例如:可以模拟百家讲坛的形式举办历史文化知识讲座,或开展文化宣传,保护文化遗址等活动,亲身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应注意细化每个环节,使其方案最优化,以调动学生全身心的参与为目的。
第三章、通过比较,分析结果(难点)
一、中国高中传统教育的优点以及不足
通过高中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得以维系,而且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社会日益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多元,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尤其容易把言情武侠、美国大片、帝王大戏、日剧韩流、卡通音像等时尚文化作为热衷的对象,但他们对传统文化所知寥寥。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国家的崛起确实需要弘扬传统文化普及“传统文化教育”,不只是古诗文诵读.也不是简单地让学习书法国画和京剧进课堂。面对数以亿计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也应该进入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计划、教材和评价体系,乃至高考考纲。
二、韩国高中传统教育的优点以及不足
韩国道德伦理课程所培养的学生的勇敢、谦逊等良好的品格,也对韩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他们从小便拥有了彬彬有礼、与人合作、具有责任感等良好的个人修养与素质。良好的品行不仅会成就一个人的发展,而且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韩国传统教育的不足在于,韩国教育者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民族的历史。他们把一些不属于他们历史的一些文化遗产占为几有,如龙舟节,中国古乐器“笙”等。他们的这种行为非法占有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智慧结晶,误导了下一代韩国人。
1.1图书馆承担着社会教育的责任图书馆作为具有社会教育责任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承担着社会教育的义务,是少年儿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修养、陶冶道德情操的极佳场所,在少儿传统教育中具有“第二课堂”的特殊作用,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没有围墙的学校;学校教育与图书馆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图书馆应主动更新观念,不断拓展领域,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积极开展传统教育,承担起少儿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
1.2在少儿传统教育中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图书馆的优势之一是馆藏优势。图书馆是城市的社会文化服务中心,传播信息、共享资源的阵地,是对公民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图书馆保存着浩瀚丰厚的中国文化典籍,这些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陕西省图书馆现有大量线装古籍、珍本、善本古籍,在传统文化藏书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图书馆的优势之二是人才优势。拥有丰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图书馆员不仅能为读者提供很好的信息和文献检索服务,也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渠道弘扬传统文化,提高读者的传统文化素养。图书馆具有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任何机构不可代替的。
2图书馆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
2.1图书馆应加强传统教育的硬件建设图书馆应加强传统教育投入,增加视听文献、电子文献、多媒体文献馆藏,如陕西省图书馆网站中,馆藏资源里的“陕西帝王陵”“三秦史话”“古籍珍品在线”就很受读者欢迎。同时图书馆还应合理地调整馆藏结构,把传统经典读物集中起来设立“经典读物阅览区”“少儿国学启蒙区”“唐诗宋词区”“诵读读本区”“国学漫画区”等。图书馆必须积极创造适合少儿读者进行传统文化阅读的舒适条件,比如设立“亲子阅览区”,营造传统文化阅读的浓厚氛围,让传统教育形式活泼有趣,更具可读性和实质性,贴近学生的心理特征,潜移默化地传播传统文化。
2.2必须全面提高图书馆员的传统文化素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作为图书馆员,如果不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只是守着那丰富的传统经典,不知经典所云,就不知经典有何价值,就不能很好地服务广大读者。图书馆加大传统文化阅读推广力度,定期推介传统文化阅读书目,从而不断培养公众阅读传统文化典籍的兴趣。
2.3大力开展阅读推广活动阅读推广活动是文献价值体现的重要途径,其服务质量直接决定着教育普及工作的效果。图书馆首先应遵循实用、科学的文献分类原则。文献分类应以主题为主,中图法分类为辅。目前大部分图书馆采用了中图法对图书进行分类,在实践中,可能将一套图书分割在不同的分类号下。为便捷阅读,开架阅览文献应坚持以个性的主题分类进行排列,使相关度较高的文献相对集中,利于少儿读者阅读。其次,做好适当的文献揭示工作。必要的文献揭示是对读者阅读的引导性提示,如适当地对传统文化典籍的创作背景、历史演变等内容给予生动的故事性介绍,则容易引起小读者的阅读兴趣。
2.4有计划地开展读者活动开展读者活动就是加强文献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有计划地开展读者活动,不但能促进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图书馆完成辅助教育职能的有效工具。一是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讲座。举办文化学术讲座无疑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和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邀请传统文化底蕴丰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或研究传统文化的知名学者系统地举办传统文化讲座。二是开办少儿经典诵读班,举办“少儿国学课堂”“少儿书法比赛”等活动;利用中国传统节日、重要历史事件通过多种形式表现传统文化。在主动向读者宣传传统文化的同时,激起其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性。三是举办专题传统文化展览。利用馆藏珍贵的传统文化实物、典籍、视频资料等,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图书馆内举办专题展览,让学生置身传统文化的海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既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是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好方法。四是利用网上图书馆,丰富网络资源。将书籍、讲座、展览等制作成电子资料,放在图书馆网站上,使读者能便捷地阅读经典书籍,观看国学讲座和专题展览,这对弘扬传统文化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是很有帮助的。总之,在传统教育上应具有创造性,并建立多元化服务体系。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