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文化创意行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9-21 16:38:38

序论:在您撰写文化创意行业发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文化创意行业发展

第1篇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提到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强调其为依靠个人或团队的创造力、创新意识,通过技术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一种主体文化,突出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视觉艺术、广播影视、动漫、表演艺术、音像、传媒、工艺设计、服装设计、雕塑、软件等方面的创意群体。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创造力 1.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文化产品创新

文化产品有其自身的特性,不同于其他的物质产品,创意是文化产品的魂。文化产品是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没有创意就没有文化产品的生命。缺少文化产品的创新,缺乏发掘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文化产业竞争力最薄弱的重要因素。在市场和消费者的角度,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与文化产品创新的基本原则是分不开的。

2.创新的核心要素是培养创造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最大的不同是高度依赖文化的创新意识,包括艺术的、技术的等方面,但创新最核心的就是人的创造力的培养和释放,尤此更显出对文化创造型人才更迫切的需求。文化产业真正发达需要提高人的素质,充分培养和释放人的创造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潜能和无限的创造力。要提高文化创意产业质量,文化人、艺术家的创作能力是文化创造的技术保障。任何文化资源只有经过一定形式的再创造,才可能成为具有丰厚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因此,应鼓励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改变僵化落后的制度体制,努力营造和鼓励创新的宽松的社会环境,以利于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培养大量的创造型人才。

三、艺术原创性的建构 1.艺术原创性要形成艺术化

文化产品必须有艺术属性,文化产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遵循全方位考察和调查的原则,要有科学的发展观,让文化产品不仅仅只注重本身的实用性,更应该注重产品的艺术性。文化产品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和心情上的愉悦,以及情绪上和心理上的刺激。因此,为了人们充分获得审美心理的满足,文化产品必须充分追求艺术性,充分发挥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

2.艺术原创性要形成品牌化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要培植文化品牌,要学习国内外著名企业和创意产业园的运作经验,要加强领导文化名园、名品、名馆的建设,组建一批综合实力强、品牌优良的文化产业集团,进而不断加强艺术原创性水平的提高。同时,充分考虑当前文化产品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和消费习性,突出产品的知识性、娱乐性,更加巧妙地体现品牌的艺术性和原创性,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艺术原创性要形成特色化

在实现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中,要将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充分结合,形成独有的艺术特色,这也是文化品牌真正形成的一个关键所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十分注重文化特色,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特点或民族文化特色,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入发展。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区域性文化资源,吸取不同区域的文化精髓,加强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学等各方面的融合,让文化产品的艺术原创性达到充分的发挥。

四、艺术原创性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意义与价值 1.艺术原创性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艺术原创性最大的特点就是设计出创新的文化产品,用以区分传统产业可以大规模的复制和无限生产,而艺术原创正是这个复制时代不和谐的最强音,这也正突显了艺术原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四个领域,在这些资源中,原创性的根本性质是赋予文化产品新的生命,让人们感受到消费和心理新的愉悦感。让人们意识到,必须通过文化产业的艺术创新,改变过去的产业发展模式,寻求新的指导思想理论,以促进文化产业走向一条更繁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艺术原创性的文化价值

第2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076-02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创意产业的延伸。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指将无形的文化资源通过人的智慧、技能进行创意整合、开发和运用,最终使文化资源实现其经济价值的新型产业。张家界地区地处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异常丰富,这就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张家界目前的旅游模式过于单一,迫切需要转型。

一、张家界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因素

(一)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张家界单一观光型旅游模式转型的关键

张家界市人杰地灵、山清水秀,不仅自然景观资源丰富,而且民族文化资源的底蕴也相当浓厚。目前张家界的旅游业开发主要依赖于自然风景的开发,然而这种单一的模式已经饱和,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兴趣也会有所下降,所以迫切需要转型。

张家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张家界旅游业潜在的巨大财富,当前张家界旅游行业的转型已经初露犄角,但其开发力度不够,在文化资源创意开发方面缺乏经验。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出的旅游产品具有较强的吸引性,能抓住旅游者的潜在需求,通过新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来给旅游者强烈的感官冲击,从而实现旅游模式的转型。

(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能促进张家界区域经济的增长

自张家界旅游行业发展至今,周边地区也以同样的方式在不断发展,这就对当地的旅游行业形成竞争和威胁,从而影响到地区经济的增长。

张家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是通过民族文化内涵价值的转化、民族文化内涵价值的实现、民族文化内涵价值的扩展来实现的,文化创意产业为此提供了实施载体(如图1)。

1.民族文化内涵价值的转化,需要丰富而有内涵的民族文化资源。将有内涵价值的文化通过创意整合,融合到旅游活动、旅游产品中去,从而转化成创意新产品,必须通过文化创意产业这个载体来完成,单纯的民族文化是无法实现其经济价值的,必须通过载体的转化。

2.民族文化价值的实现。当经过创意过后的文化资源形成旅游产品之后,需要通过市场的检验、接受等程序,在市场反映良好的情况下,可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规模。在此过程当中,文化创意产业为广大消费者、旅游者起到了引导作用,扩大了其市场的影响力,进一步促进了区域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进步,为民族文化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平台。

3.民族文化价值的扩展。当文化创意产品在市场中成熟后,可利用其市场资源带动张家界旅游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当这三个环节都正常运行的环境下,会产生集群效应,从而会使整个张家界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最终将推动张家界地区经济的增长。张家界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增长后,就为张家界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创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会形成一个民族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张家界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兴起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旅游、创意旅游、休闲旅游已经逐渐取代了单调的观光型旅游,成为了旅游行业转型的新趋势。众多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业当中,因此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将为旅游行业指明方向,其文化内涵和价值空间是传统旅游业无法比拟的,开发出的文化创意产品会大大提升张家界地区旅游行业的竞争力、影响力,直接作用于经济的发展。

二、张家界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对策

(一)政府加强完善政策法规,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创意产业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与其他行业相互依存。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必须要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才能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明确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部门归属、管理权限也不明确,在这种空白状态下就很难统一发展形成规模,形成规范的管理。

当前,在我国部分发达地区,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不错,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管理,没有充分发挥出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所以,政府部门应及时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统筹规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针,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建立创意产业集群,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内涵

张家界地区整个文化旅游创意的兴起,并不是靠单个的创意产业就能完成的,不仅要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更要带动整个城市、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当文化创意产业形成规模后,在一定程度上会吸引大量的专业人才,提供就业机会,增强信息的流通,降低创意产业的生产成本。所以,必须形成规模、形成集群,才能实现张家界地区文化价值的最大化,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发展,最终提高经济效益。

创意产业的规模化为开发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创意产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旅游地旅游产品的开发对旅游者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旅游者进入旅游地一定会购买当地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做为纪念或者带给亲朋好友作为礼物,这就为旅游地带来了巨大商机。经过人为加工富有文化内涵的创意产品会更加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和好奇,从而挑起旅游者的消费欲望,与普通的旅游产品相比更具备竞争力。

(三)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结合实际发展特色文化创意产业

张家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借鉴国外或国内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文化旅游开发要突出本地区的特色,将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融合到其中,这样才能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张家界地区文化资源以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可以将自然风景与文化相结合形成新的旅游产品。如张家界武陵源区大型歌舞剧《魅力湘西》就是很好的特例,是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文化的创意产品的成功案例。

创意产业的发展对地区的作用是双重的,创意产业的发展给张家界地区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生产力的进步。其发展所创造的旅游创意产品不仅仅只作用于前来享受文化产品的游客,而且会升级居民的生活方式,提高界地区整个民间文化氛围。

(四)扩展产业链条,促进其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

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隶属管理虽有区别,也各自有不同之处,但可以通过文化产业紧密联系起来。结合不同的元素来进行创意。张家界民族文化资源丰富,通过创意开发出的旅游产品大大扩展了旅游市场,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如张家界的大型山水实景舞台剧《天门狐仙》的推出,就是文化之间的结合创意,推起了广大游客去张家界的热潮。发展旅游业不要单纯的注重景点门票收入,要扩展其产业链,加强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

针对张家界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张家界的文物市场和书画艺术市场走进市内,加强旅游市场与文化市场的联系;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开发出参与性较强的文化旅游产品,同时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在城市的建筑风格上可以突出少数民族的特色,体现其艺术性,提升吸引力;特别是具有民族风格的大型活动要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抓住游客的好奇心。旅游与文化的结合程度越高,文化旅游产业就会发展得越好,从而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也就越密切,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吕学武,范周.文化创意产业前沿[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兆峰.湘西凤凰县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189):21-24.

第3篇

借鉴意义之一: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政府之手扶持

政府作为一个国家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战略的直接倡导者,对于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必定有其全盘考量与鲜明导向,通过政策的推动,使社会形成共识,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深圳从发展实际出发,找准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其战略导向十分明确:2003年在全国率先确立“文化立市”战略;2005年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为其继高科技、金融、物流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同年底成立了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2006年颁布《关于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2007年《深圳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获得通过,同年底《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与《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出台;2011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出台。从这一连串的战略意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深圳市政府这支有形之手所起的作用。自2003年起,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增长接近25%的速度快速发展,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726亿元,占到全市GDP比重的7.6%,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推动下,深圳目前已培育建设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建立了田面“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华侨城LOFT创意产业园、怡景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大芬油画村、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等4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下一步,深圳市政府将建立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研究制定符合文化创意产业规律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引导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积极创造有利于培养、吸引、汇集全球创意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将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用地纳入城市空间专项规划,优先保障文化创意产业用地。这些政府扶持措施,必将增强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信心与活力。

借鉴意义之二:文化创意产业需要高新技术支撑

《2007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在谈到“创意”与“高新技术”的关系时说,“创意强调的是体验,突出个人的感受,张扬个性;在具体实现方式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制造业和传统工艺设计带来的消费感受,在此情况下,运用现代高新科技手段满足消费者的全新视听需要,就显得尤其迫切”。创意不能脱离科技发展的实际水平,也不能脱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水平,即便一个创意很新颖,但如果不能够被高新技术所实现,不能被产业化,那么也不能称之为文化创意产业。许多优秀的创意并非凭空而生,它们多是依托于新技术、新载体、新生产工具而产生的。比如美术设计与制图,除了传统的手绘,现在依托计算机技术有了新的方法,通过绘图制图软件、绘制输入端就能很轻松地取代传统的纸和笔。比如手机的智能化,最开始的手机只有简单的无线通话功能,然后出现TXT文本阅读与MP3播放功能,再之后出现彩屏与MP4功能,现在则具备了微型电脑的功能。这些事物的进步,无一不是创意与科技巧妙结合的结果。因此,可以说,没有科技支撑的“创意”不过是镜花水月,就好比人类的飞天梦,若没有空气动力技术与精密机械技术的支持是难以想像的。有梦想,就有创意,就有创意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深圳一直把科技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1000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64%,每万人专利申请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7年居国内首位。这些高新技术的成果无疑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与壮大提供了肥沃的科技“土壤”与丰富的科技“养分”。

借鉴意义之三: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优化产业布局

做强做大做优文化创意产业,一方面需要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另一方面需要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产业集群是做强做大的必然要求,优化产业布局是做优的必要手段。按照《规划》的表述,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还是比较宽泛的,既包括比较传统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广告业、工艺美术、印刷复制等行业,也包括比较新兴的创意设计、文化软件、动漫游戏、新媒体等行业。从文化与创意的角度而言,这些行业或多或少都有文化与创意的因素在里面,是与文化与创意最密切相关的行业。实际上,文化与创意是无所不在的,无论是内容产业还是技术产业,都是先有创意,然后才能进行创意设计的。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创意多表现为一种新颖的思想内容;对技术产业而言,创意多表现为一种独特的设计形式。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行业众多,发展不能“一窝蜂”地硬上。通过错位竞争,发挥各个行业的比较优势,共赢发展,这是优化产业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采取了“行业集聚、空间集中”的发展策略,形成了区域发展特色,构建了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在《规划》中,深圳下一步将根据各区域产业发展基础与资源优势,突出重点、适度交叉、协调推进、错位发展,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布局。

借鉴意义之四: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强化保障机制

第4篇

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蓬勃发展,呈现出诸多特征。高校作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基地、创业项目孵化的摇篮、创业基地建设的主阵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辐射源、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发源地,在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现状和优势表明,高校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通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众创空间建设和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整合学校资源;二是要对接好、利用好、宣传好政策措施,整合政策资源;三是通过“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多帮一”联系带动,延伸政府职能;四是做好投融资服务,扩大宣传影响,引入社会资源对接园区发展。

关键词:

高校;文化创意;微型企业;重庆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重庆市发展文化创意微型企业既是一个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举措,又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构想。自2010年9月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大力发展微型企业以来,逐步形成以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失业人员、军队复员人员等4类为重点人群,以科技创新、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特色效益农业等5类产业为扶持对象的政策体系。重庆市通过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使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

文化创意微型企业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主要从事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以及其他辅助服务(文化用品、设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9大规模较小投入较少的行业。其主要特征为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和强融合性,雇员(含投资者)一般在20人以下,创业投资金额在10万元以下,产品或服务单一,经营规模较小[1]。高校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高校是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大学生是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主力军。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重庆市高校提供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需要重庆市各高校面对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升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在渝高校要在积极整合学校资源、对接政府政策、延伸政府职能、引入社会资源等方面,为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当前,重庆市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数量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园区建设逐渐形成规模,政策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业群体不断扩大,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势头。如何定位高校在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如何发挥高校在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高校在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高校拥有助推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凸显,服务地区、产业、行业、微型企业的意识和能力也不断增强[2]。

(一)高校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基地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的角色地位决定了其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贡献。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不仅是发展文化创意微型企业自身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达成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方式。当前,重庆拥有57所高等院校,逐步建立起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在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起到了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

(二)高校是创业项目孵化的摇篮创业项目的孵化是发展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基础。高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教育优势对创业项目的孵化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高校通过交叉学科的设置,可以衍生出具有创业价值的各种项目;高校通过创业项目的评比遴选,可以发现具有创业价值的项目;高校通过对创业项目的指导与服务,可以帮助其成长壮大,达到创业成功的目的。近年来,重庆市开展的各级各类创业大赛达数十项,仅2015年开展的创业大赛,就包括了“创启未来”国际青年科技创业大赛、全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我是创客”重庆创业大赛、“创未来”重庆首届创业大赛、“第四届泛海杯”青年创业创新大赛、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暨重庆市首届众创大赛(高新杯)等近10余项赛事。重庆市各个高校也积极依托各级各类大赛组织开展校内预选赛,或自行组织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逐步形成了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商业机构、高校广泛参与的创业大赛热潮,通过培育、孵化和指导创业团队、创业项目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高校成了创业项目孵化的主体和摇篮,为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是创业基地建设的主阵地高校具有创建创业基地的动力和积极性。各个高校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就业的角度出发,把创业基地的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手段和方式,为创业项目提供孵化的硬件条件,为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实践的基地,具有建设创业基地的动力和积极性。高校具备创业基地建设的现实条件。高校具有较为充裕的资金支持和相对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以学校投资为主体,不以盈利为目的,能够为创业团队提供高效、优质、低廉的创业服务。高校在建设创业基地,推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重庆市各高校已经建立起的创业基地达20余个,首批由重庆市教委认定的创业示范基地就达10个,吸纳了大批创业团队入驻。具有代表性的创业基地包括:四川美术学院大学生文化创业微型企业园。园区面向重庆大学城,以文化创意为园区特色项目,具有1.2万平方米的面积,成功创办微型企业131家,建设孵化团队80余个,创业带动就业1500余人,成为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创业基地。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园区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基地,已有100多家高科技企业进入园区,同时配套建设了“重庆大学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小微企业孵化基地。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园逐渐形成互联网产业、电子信息、创意文化产业、创新型服务业、智力密集型产业5大主导创新产业集群。截至目前,科技园在孵企业119家,其中学生企业83家,教师企业22家,师生企业共占在孵企业总数的88%。

(四)高校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辐射源高校是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创意成果转化和服务创意经济的平台,是引导社会各界认识创意、体验创意、消费创意、享受创意的基础阵地,具有强大的创意资源聚合与创意辐射能力。特别是高校打造产学研一体平台,对聚集人才、带动产业、营造氛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校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辐射源。以高校为依托,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体,以大学生作为建设主体、服务对象和消费群体,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逐步形成了研发设计创意产业、软件设计创意产业、建筑设计创意产业、文化传媒创意产业、咨询策划创意产业、时尚消费创意产业等6大产业格局,使重庆市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包括:黄桷坪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重庆市广告产业园(包括重庆两江广告产业园、回兴广告产业园和万州三峡广告产业园三个分园)、大学城熙街等。

(五)高校是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发源地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比赛、创业政策宣传和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的打造,极大地丰富了创新创业文化,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使之成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发源地。各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人才;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活动,成功孵化了一大批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对创业政策的宣传,激发了学生的创业激情,培养了他们创业的能力;通过开展创业典型宣传、创业沙龙、创新创业讲座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二、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现状与优势

(一)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现状截至2015年5月底,重庆市共发展微企37.35万户,带动和解决就业人口278.49万人。全市累计发展享受创业补助的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1.63万户,发放补助资金4.68亿元,注册资本达22.73亿元,解决就业12.51万人。高校毕业生创办的鼓励类微型企业累计达到2.34万户,占鼓励类微型企业总量的15.92%。

(二)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优势1.将文化创意人才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重庆市先后下发《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信息技术企业的通知》《关于大力发展微型文化创意企业的通知》,鼓励文化创意、信息技术人员创业。《IT微企万户培育计划工作方案》提出,计划3年内完成培育万户IT微企。重庆市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每年共同主办为期一周的中国重庆文化产业高级人才研修班,从2011年开始,已经连续4年共有64名文创类微型企业创业者参加了研修培训。2.财税扶持政策向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倾斜重庆市创业补助政策重点用于科技创新、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特色效益农业等鼓励类行业,后续发展专项资金重点覆盖鼓励类微企经营场所租金、商业贷款贴息、记账服务、水电运营、技术设备购置、电子商务运营等领域。3.引导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集聚发展目前,已创建了重庆市广告产业园(包括重庆两江广告产业园、回兴广告产业园和万州三峡广告产业园三个分园),纳入中央财政支持广告产业园区发展试点,是重庆市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同时,重庆市政府积极鼓励利用高校、工业设施等建设微型企业孵化园,并为其落实用地、房租、水电、宽带接入和公共软件等各项补助政策。目前,全市已建成微型企业文化创意园13个,入驻微型企业800余户,带动就业1.3万人。组建了重庆市微型企业协会文化创意分会,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作,促进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集约化发展。4.大学生成为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发展的主力目前,重庆市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约为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仅2015年第一季度,高校毕业生新创办鼓励类微型企业3550户,同比增长665.09%,占鼓励类微型企业新增总量的49.39%。大学生作为文化程度较高、创新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群体,在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行业主力。5.以高校为载体和依托的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助推格局初步呈现重庆市高校建立的微型企业孵化园达20余个,高校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在人才培养、项目孵化、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积极性高,通过组织开展的创业大赛、讲座、论坛等活动,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良好。

三、高校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建议

根据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现状和优势,高校要在积极整合学校资源、对接政府政策、延伸政府职能、引入社会资源、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等方面,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

(一)整合学校资源,奠定助推基础一是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通知》精神,高校要构建适应城乡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健全融通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学和管理,推进实践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4]。二是以众创空间建设为契机,推动成果转化,孵化创新创业企业,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根据重庆市教委《关于建设高校众创空间促进师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到2015年底,全市高校建设众创空间100个以上,推出科技成果转化案例100项以上。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释放创新创业活力,从而推动重庆市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三是发挥高校辐射带动作用。高校具有专业、学科、人才优势,一方面要加强师生创新创业能力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要发挥高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工作,以培养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促进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5]。

(二)对接政府政策,助推建设发展一是高校要用好政策。重庆市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鼓励和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优惠政策和措施,各高校要对市委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各区县出台的扶持政策进行汇总梳理,做好政策对接和政策使用。积极利用园区建设扶持资金政策、微型企业注册资本金补贴政策、创新创业培养教育项目等各种奖补资金及优惠政策,有效促进人才培养、园区建设、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二是高校要宣传好政策。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论坛、宣传展示等平台和窗口,面向广大师生加强政策咨询、政策解读、政策宣传和政策落实,使政策人人知晓,创业人人受益。三是高校要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政策宣传、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创新文化,鼓舞创新创业信心,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有力推动重庆市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延伸政府职能,提供周到服务一是各高校要通过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积极整合工商、税务、人社、科委等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开展企业注册、财务代账、知识产权保护及交易、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为创业团队提供周到的服务。二是各高校要借助政府资源,开展“多帮一”的联系带动工作。通过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大企业带动小企业、行业专家指导微型企业等方式,为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带动、培训指导、业务推介、市场拓展等服务。三是各高校要主动配合政府部门开展好项目推介、成果展示、规范管理等工作,扩大市场影响,规范经营行为,营造有利于微型企业发展的健康环境。

(四)引入社会资源,营造发展环境一是开展好投融资服务。充分利用天使资金、风投资金和银行贷款等,为微型企业的发展搭建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与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创业投资基金等合作的模式,通过投资、融资、项目参与的方式,建立资金引入渠道,开展项目推荐,做好对接服务,增强微型企业的资金实力,扩大生产经营,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壮大,解决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资金难题。二是扩大宣传影响。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微信等媒体资源,积极开展创业典型宣传、创业项目推荐、创业活动报道等,扩大影响,增强市场号召力,营造有利于微型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做好园区对接。高校要为成长壮大的企业和已经毕业的学生进入园区争取优惠政策,降低入驻门槛,减少创业投入,做好企业转移和市场转移的协调配合工作,做到“扶上马,送一程”,为微型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成长壮大提供有利条件。

四、结语

高校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创业项目孵化、创业基地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高校要在整合学校资源、政府资源、政策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创立、成长、生存、发展的有利条件,积极承担责任,主动探索,创新服务,为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文科.微型创意企业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2(6):53-56.

[2]束霞平.大学与文化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的共生模式[J].民族艺术研究,2012(6):123-129.

[3]李晓溪.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4:10-18.

[4]周天沛,肖亚杰.服务小微企业为定位的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园研究[J].职教通讯,2015(23):1-3.

第5篇

我国也在探索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协同的作用方式,但与国外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原有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基础比较薄弱,从而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更大程度上必须通过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直接投入加以扶持,特别是直接介入文化创意园区、街区等集聚区的建设与运营管理。

产业及其园区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的定位乃至发展动力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地方政府政策效应。从现实来看,近些年,基于这种推动模式的中国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确实实现了跨越式迈进,但人们也已注意到基于这种外在推动模式可能导致动力不可持续性、扩张发展盲目性和运行机制低效性等问题。

从园区建设转向园区运营

集聚或集群化发展大致可归为两种基本模式:一是市场机制作用下各类经济主体自发集聚形成的产业群落,二是地方政府主导下通过园区建设形成的文化创意类产业园区,后者是当今中国各地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先行发展地区的地方政府,在政策导向的着眼点上已经在推进从园区建设向园区资源的整合、质量和功效的提升、市场化运营组织的培育等方面的转化,并且对园区运营机制模式的优化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创新,这种创新和探索的成效已初步显现,涌现了一批典型的园区运营模式。如北京“尚8模式”、上海“德必模式”、深圳的“灵狮模式”等。

从单一产业振兴转向融合发展

我国发达地区在先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上,已经在超越以往单一文化创意产业功能的认识,进一步强化创意经济时代融合发展理念,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作为地区创新驱动的重要抓手和经济发展的推进引擎,以此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第6篇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研究;校企合作

广东是我国四大制鞋基地之一,位居沿海发达城市,地理位置的优越,省外、海外品牌纷纷入粤,使广东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鞋都和鞋业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有“中国十双鞋,广东有其五”“全球十双鞋,广东有其三”之称。在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有广东鞋的踪迹。但无须讳言的是,广东自主品牌及产品的研究及创新工作做得相对有限。近些年来,广东制鞋行业正奋起直追,着力加快品牌发展。要发展,就要有创新,要创新就要有新的技术和艺术灌入其中。非遗创新,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聚焦非遗与时尚融合之美,推动非遗活化传承、价值转化的过程。作为时尚之都的广州,助力文化产业新发展是当下发展的重中之重。今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省级非遗工作站申报工作,其中服装服饰工作站落户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广东省非遗工作站(服装服饰工作站)应运而生,将深度整合时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通过非遗文化赋能,优化提升全产业链,促进跨界合作,形成多业态、跨区域影响力,推动湾区时尚产业融合发展。制鞋行业作为服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品牌建设及产品创新等方面有重大突破。

1价值所在,引领国潮

1.1应用价值

要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融合,以文化产业为载体,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改造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方式,提升广东制鞋在中国乃至世界制鞋行业中的主导地位。使我国制鞋行业一改往日低端、廉价的加工状况,能够健康、飞速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以传统文化催生经济转型发展,在弘扬传统文化上具有很好的现实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近几年,随着我国在传统文化的大力推广下,国潮品牌应运而生。其设计理念将本国文化、元素添加在设计中从而形成。广东制鞋紧抓社会发展命脉,经过多年发展和培育,现已形成非常完善的皮革、制鞋产业链。据中国市场调研在线的中国女鞋市场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7年)显示,虽然我国制鞋行业受欧美市场受金融海啸影响进口数量下降,而消费者对品牌的需求日益旺盛,所以在未来的十年里,中国制鞋市场仍将呈现迅猛上升的趋势。而广东,作为我国制鞋行业引导国内潮流的重要基地,接受最新国际流行讯息以及时尚元素的重要城市,企业对设计水平的发展非常重视,品牌建设更是行业转型、产业升级的重要发展趋势。产品升级、品牌转型、发扬传统文化,无疑未当今鞋类设计师提供了很好的设计灵感,产品遵循在不同品类或风格的鞋产品当中,融入中国元素,既展示出新时代鞋靴个性的一面,又发扬我国传统文化。

1.2学术价值

目前在全球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融入各行各业。广东制鞋产业链以达到全国领先的生产制造水平,年产品出口总值远超越其他生产制造国家,如印度、越南、巴西等国。而在设计与文化引领方面,国外一线大牌仍处于主导地位,中国制鞋业没有形成属于本国独特的文化创意,加之当前本土鞋类优秀设计人才紧缺,中国鞋类设计环节较国际一线品牌有明显欠缺。如何打破设计环节,打造属于中国的鞋类世界品牌,广东制鞋行业的转型与升级是发展必然趋势。提高整体制鞋产业链,向全球制鞋产业链上游迈进,是广东制鞋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品牌建设、产品研发设计是目前广东制鞋企业迫切需要加强培育的方面。随着新时代文化创意全球发展的步伐,呈现以传统文化为主导,以产品创新创意为主要导向的发展现状。本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创新精神”的宗旨,以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传统制鞋行业转型升级,对广东制鞋行业的资源整合、技术创新、文化素质提升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非遗文化传承下广东地区制鞋行业设计目的、开发方向与工艺技术等问题,行业、企业以及高等教育制鞋专业进行研究探讨,有利于转变当今制鞋行业“模仿”设计现状,努力推动和发展广东制鞋行业产业升级,企业转型。同时,依据企业、社会需求,对高等教育鞋类专业提供行业需求,从而提高专业教师综合素质、教学质量,有利于高职、本科等鞋类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培养适合新时代企业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

2行业快速发展,引导新型人才

制鞋行业属于工业密集型产业,而中国在全球制鞋行业中一直处于生产大国、出口大国和消费大国,其鞋类产量、出口产量和消费产量分别接近全球的60%、70%和20%。中国鞋业的发展,可以说为全球鞋业消费市场提供了来源稳定的产品供给,与此同时,中国鞋业发展的外溢效应,为周边国家依托中国鞋业强大的供应链从而实现鞋业快速崛起,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但中国鞋业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其自主品牌及产品的研究及创新工作做得相对有限。基于此种原因,借助文化创意的全球化兴起,越来越多的原创品牌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兴起,而要独特,就要创新,要发展中国制鞋行业,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将两者紧密结合,提升广东制鞋业的同时,提升全民文化素质水平,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就要了解鞋靴,了解鞋的各个构造以及从鞋类演变的历史开始。要发展就要创新,无论是从工艺技术创新,还是造型设计创新,只有根植我国传统文化,汲取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华,才能彰显中国鞋靴设计师的人文情怀,并由此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鞋靴品牌文化产物。目前,国内对于鞋靴文化的整体发展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研究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的学者,以及研究纺织服装学的学者对此都有一些研究成果,例如:《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鞋履艺术在现代鞋靴设计教学的应用研究》温州大学,刘阳,硕士论文,2018年;《论鞋靴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运用》温州大学,顾任飞,中国皮革,2013年06期;《继承传统文化与鞋类时尚创新》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彭艳艳,西部皮革,2011年21期。但专门研究非遗文化并应用到鞋靴产品当中的机构、学者或企业还相对较少。在企业方面,设计师具有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社会使命,是一切文化作品的创造者。只有顺应时展,不断通过新品理念、产品质量、产品特色、产品服务等方面提升品牌产品价值,这就要求鞋类设计师既要有丰富的鞋产品技术设计能力,又要掌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审美,同时,鞋类产品必须符合当下时代的审美产物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处理好技术与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现代科技等之间的关系,设计出代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潮品牌产品,向社会展示创意转型成果。在院校人才培养方面,随着市场整合、消费者需求的提升,使得制鞋行业从早期的培训机构上升到中专层次的《皮革制品设计专业》、高职层次的《鞋靴与工艺设计方向》等,以及本科层次的《皮革专业》、《鞋靴与皮具设计方向》,至现今《鞋屡设计》研究生方向等。教学层次不断提高,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逐步细化,涉及鞋靴工艺制作、鞋靴款式设计、鞋靴样板设计等分门别类的进行高等教育教学。依据不同层次鞋类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从技能型专门人才到设计类创新型高级人才,通过院校理论教育,让学生掌握该层次教育教学过程中基本理论知识,基本素养,加强非遗文化知识,以及在鞋靴设计当中给予创新,为根除中国鞋靴设计的一味模仿、抄袭现象提供有力依据,为高校鞋类专业及制鞋企业培养具有强烈民族意识,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新一代鞋类设计人才,给予有益意见。

3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赴新时代

企业发展是高校教育的风向标。近年来,职业性院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提高院校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增强高校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教育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多方位合作办学等模式。如:企业管培生合作、学生就业合作、订单式培养、冠名班合作、名师工作坊等。培养了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劳动者。对于广东制鞋而言,早期的样板师已退出时尚设计舞台,成为幕后支撑的主力军,而鞋靴设计师更多为年轻、潮流的90后、00后,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汲取时尚新理念,将制鞋行业引领国潮达到创新设计新高地。

4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也是一个国家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在研究和传承前人文化的同时,我们看到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然而即便如此,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遗资源受到很大的冲击。很多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因此,在加强保护非遗工作的同时,各行各业也将非遗文化资源、文化传承引入行业建设当中,力争通过自己行业向中国乃至世界展现我国特有的文化底蕴。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广东制鞋行业着手,挖掘并深入中国非遗文化特色,结合院校人陪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努力推动或发展广东省乃至中国制鞋行业的发展里程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凤华.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形成命运共同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7).

[2]高鸿.企业举办和参与是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7).

[3]覃大立.传统手工艺自主创新之我见[J].新美术.2012(03).[4]徐燕琳.广东传统非物质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08).

[5]郑士林,张冬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高校素质教育对接路径新探———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8.

第7篇

厦漳泉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发展的必要性

1.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生产要素成本增长,能源和资源,环境约束压力的显著加大,“低成本竞争”增长模式受到很大冲击。进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由各地独立发展向区域内部协作过渡的经济转型期。2010年,厦漳泉三市三次产业结构为5.8;54.2;40.0;福建省三次产业结构为9.3;51.0;39.7,厦漳泉三市地产业所占比重比全省水平高出3.2个百分点,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仅仅比全省水平高出0.3个百分点,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厦漳泉三市的区域划分,选择发展,互为联结,扩充总量等问题,才能凸显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在全省经济的引领地位。

2.有助于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综合竞争力

厦漳泉三地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台商投资区于一体,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层次最多的地区之一,是福建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与核心区域。然而,三市的经济发展相当程度呈现各自发展模式,还存在产业重叠现象,没有按照比较优势实现产业结构衔接、互动,比如,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上缺乏统一协调,同时建立多个类似的文化创意园区,产业集聚不能充分发挥。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更有效的配置该地区的各种资源,有利于协调地方利益与区域总体利益间的关系,无疑将极大提升地区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总体提升,实现厦漳泉三地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实力的提升。

3.有助于强化厦漳泉三地对台优势

近年来,福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相比较,对台优势弱化。主要原因是和之前相比台商对大陆投资,更加注重投资地的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和人才储备,以及集聚经济等因素。要改变这一局面,推动城市合作发展是关键。厦漳泉三地做为福建的主要城市,三市城市合作发展,可以转化三市的资源互补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提升城市集聚经济,扩张市场规模,并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有效促进区域腹地扩张,从而大大地提升其承接台湾经济辐射的能力,强化对台优势。厦漳泉三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发展,是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区域经济,强化对台优势,具有重要的作用。

厦漳泉三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1.建立合作发展机制

建立和完善厦漳泉地区三方的联络机制与高层的协调机构,统筹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与发展。即由各市,各对口专业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组成管理委员会,建立文化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对话沟通,交流和协调,统一部署和管理文化创意产业同城化发展,统一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同城化发展战略,发展规划,运行模式,政策法规以及相应保障制度,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协调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统筹区域文化布局,进一步完善国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集聚效应。发挥闽南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民间信仰及宗教文化等文化优势,塑造文化创意产业链结构,确定文化创意特色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必要的产业集聚条件,发展特色产业群,以及深化与台湾、港澳及世界各地文化的多元化交流与合作,实现产业升级。完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相互进行的创新机制,保持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竞争力。

3.共同开发和利用创意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意人才的智力支持,人才的挖掘,培育和开发对厦漳泉三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着关键的因素。一方面,自主培养,依托专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力量,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基地;另一方面,吸引国内外一流文化创意人才来厦漳泉创业。三地文创人才纳入引进高层人才相关政策适用之中,形成包括住房,子女入学等在内的文化产业人才引进“一揽子”政策。探索建立高层次的文创人才的信息,数据库建设,建立高级人才信息管理协调制度,建立开放共享的高端创意人才信息库分类人才资源信息库,共同开发和利用人才,着力推动厦漳泉文化创意产业同城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协调规划拓展融资渠道

融资难、融资主体单一、渠道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编制厦漳泉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项目指南,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共同基金,鼓励区域内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文化创意金融产品支持文化创意产业。搭建相关文化产业交易平台。同时利用9.8贸洽会,海西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有影响的开展活动,带动厦漳泉三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发展。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对厦漳泉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