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6:38:35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因素的束缚。农业想要抢占21世纪的发展舞台,必须走产业化经营与充分利用
人力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政府对农业全方位的支
持。
[关键词]政府角色、规模经营与人力资源相结合、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在、等政策推动下,经过50多年的努力,中
国农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他的发展也存在许多令人忧虑的地方。首先,
在新的发展目标明确之前,中国农业进入了一个盲区,主要表现在:一、是低
质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相反,某些优质农产品却供不应求;二、是区域结构
趋同现象严重,没有地方特色;三、是农业产业结构层次低。其次,过去农业
发展为了追求效益造成了环境的极大破坏,中国农业应怎样摆脱不利因素,创
造自身的发展优势,中国政府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已成为新世纪中国农业
发展面对的头等大事。
二、政府的作用
政府在农业发展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基层组织改革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这方面安徽省的"三
个取消、两个调整、一个逐步取消"是个很好的榜样。二、是引导农村产业结
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品种,促进"农、林、牧、副、渔"大产业
协调发展。三、是加大农业的投入具体途径(1)知识投入,实施科技兴农战
略,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3)促使农
业信贷资金到位,给予专项贷款相应的政策优惠。四、是关税的适当控制和保
护,控制如棉花等重要产品的出口,放低国内竞争力较强生产成本高或无法生
产的急需产品的税率。
三、发展模式
一、采用生物技术,中国有2.38亿个农户近2个亿农业生产单位,几乎一
家一户单位的生产模式适合采用生物技术,推广生物技术将吸引众多掌握高尖
科技的人才加入到农业中,广大农民又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只要通过一定的技
术培训,很快就能掌握相应的生物技术。二、规模经营与人力资源相结合,首
先在大量采用生物技术的基础上在适当的地方采用一定的规模经营,其次大力
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就业空间,再次必须具有相应
的运输能力和市场信息,有利于扩大就业和促进农产品供需。
四、发展方向
中国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应逐步提高环境意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保护农业向前发展的前提下,大力进行环境建设,并逐步恢复已被破坏、退
化的环境系统,从而达到华夏子孙共同享受大自然所赐予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五、结语
中国农业发展的兴衰,关系到整个中国及至亚洲和全世界的稳定,所以农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
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由于农业生产方面问题的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屡次出现,危及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从某种层面来说,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因此,以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依据,从本质上把握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义,并将其用于实际的操作当中,有利于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速了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目标和价值
1.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其实就是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可持续再生,从而为人类今后发展提供保障。在我国“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中,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提出。而从农业经济发展角度解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则能解释为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加强现有农业生产资源利用,从而在保证农业经济持续展的同时,不破坏农业基本生态环境。所以,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将能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向“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方向转型,从而促进世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还要明确发展的目标。从发展操作的角度来讲,需要建立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核心,推动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以达到双赢的目标。由此可见,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始终坚持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借助先进科学技术达成建设可再生农业经济体系的目标,从而在改善现有农业生产环境的同时,完成国家经济建设任务。
1.3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显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体系,能够使农产品得到稳定供应,使人类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农产品提出了高质量的要求。生产绿色农产品,显然能够长久满足人们需求。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够使农产品收益不断提高,农民则能从中获得更多收益,得到生活水平的保障。此外,使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发展,才能从整个人类世界发展角度思考社会实践问题,进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分析
2.1加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识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加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识,有利于获取长期的农业经济效益。乡镇政府部门应该认识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识,结合实际,实现生态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应该大力宣传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加强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以绿色的农业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量做到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
2.2注重农业经济发展转型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注重农业经济发展转型。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型,可以通过增加农作物种类种植等方式来实现。合理安排种植多种农作物,有利于实现空间的有效利用,增加了农业的生产值。充分挖掘农作物的潜在价值,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合理分配农业种植,适当增加林牧业种植,有利于促进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共同发展,实现了农业经济发展转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资源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资源。现代化的信息资源,包括农业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利用这些资源,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增加了农民的整体收人,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农业资金的投入,为农民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专业化的培训,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促进了先进农业技术设备的广泛使用,从而适应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转变农业发展理念,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需要实施有效的举措,以解决农业在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而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现阶段,我国仍需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深入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以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申俊玲.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2):32-33.
关键词 旱作农业;持续发展;节水技术;宁夏盐池
中图分类号 S15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243-02
盐池县位于宁夏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6°30′~107°47′,北纬37°04′~38°10′,地貌单元自南向北分黄土丘陵和鄂尔多斯缓坡地两大地貌单元。地势南高北低,现有耕地9.67万 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约2万hm2),水地农作物以玉米、黄花、瓜果、蔬菜为主,年均种植面积约2万hm2;无任何灌溉条件的旱地农作物以荞麦、牧草、糜谷、冬小麦、油料等为主,年均种植面积7.67万hm2,马铃薯平均单产只有16.5 t/hm2、冬小麦产量不足1 200 kg/hm2、玉米平均单产5 250 kg/hm2、豆类小杂粮1 575 kg/hm2;产量低而不稳,属典型的雨养农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近年来,该县以“蓄住天上水、用好地下水、节约黄河水”为出发点,狠抓节水工程措施与旱作节水措施,取得了不斐的成效,保证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1 因地制宜进行基本农田建设,稳定和增强农产品供给
1.1 修筑梯田,促进生物多样化
盐池县南部的黄土丘陵区是我国黄土高原的西部边缘部分,也是陇东黄土地貌的北部边缘。在行政区域上包括麻黄山乡的全部、大水坑和惠安堡镇的部分,总面积1 786.9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0.63%,海拔>1 600 m,无霜期128 d,年均降水量310 mm,70%集中在7―9月,且多为暴雨冲刷剧烈。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梁峁相间,地块狭小而分散,结构疏松、植被稀少、抗冲击性差、梁坡黄土覆盖30~50 m,日降雨>15 mm便汇径成流而造成水土流失。
近年来,盐池县结合全县秋季基本农田建设,在坡度15~35°的梁、峁斜坡上,用80 kW以上推土机在20~35°的梁上沿等高线修筑宽2.5~3.0 m、与山体自然坡度相反,反坡夹角为5°、隔坡宽度3.0~3.5 m的反坡梯田;在
1.2 加强小流域治理,促进农林牧协调发展
近年来,盐池县水务工作以合理开发水资源、发展节水灌溉为突破口,建立稳定的农业基础;以防止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为重点,建立健全综合防护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大力发展林草产业,促进农、林、牧协调发展,治理区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一是兴建控制性骨干坝、中小型水保工程、打水窖、修蓄水池、打浅机井、架设低压节水管灌等水利工程,实现灌木上山坡、乔木进沟岔、沟道工程形成坝系、沟岸平台变成水浇地,经果林遍布房前屋后的治理模式,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业总产值翻了2.5倍的“致富”模式;二是山顶林草“戴帽子”、山坡梯田成“台子”、地埂种苜蓿、黄花“系带子”、沟壑田林草封锁“穿靴子”,从而做到泥不下山、水不出沟,水土完全控制,农民人均有粮500 kg、人均纯收入过1 000元的“双千”模式[3];三是根据汇流区的不同,修建洪漫坝,并依据地形条件设置不同的砼进出水口,使严重的水土流失与水患得到控制,过去“遇大水大灾、遇小水小灾”的旱涝均不保收的农田,成为当地农民率先脱贫的旱“三田”模式。
2 实行农田补偿机制,大力倡导秸秆还田
盐池县北部鄂尔多斯缓坡地包括高沙窝镇、花马池镇、王乐井乡、青山乡和冯记沟乡的全部,大水坑镇和惠安堡镇的部分地区,面积为6 874.4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79.37%。海拔1 400~1 600 m,无霜期132 d,年均降水量290 mm,时空分布不均,年变率大(荒漠草原区-70%~98%,干旱草原区-38%~60%)。大部分为缓坡滩地,有扬黄灌溉之利,但风多沙大,蒸发剧烈,土壤肥力偏低,是该县的粮、经、草生产基地。长期以来,由于农作物秸秆养分低,只作为养畜的补充饲草料,秸秆饲用利用率不足30%,有的地方甚至以焚烧的方法进行处理。近年来,该县农机部门试验、示范了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化免耕覆盖秸秆还田、机械化根茬粉碎还田、机械化秸秆整株还田等几种形式。考虑到当地农作物秸秆多用于养畜,故在作物收获时采用人工或机器留高茬的方式,在作物休闲期可挡风固土,拦截冬雪和雨水,春播时旋耕灭茬还田。盐池县花马池镇保护性耕作示范区经过10多年的机械化根茬粉碎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原来的0.96%增长到目前的2.21%,平均每年增加0.1%左右,大大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强土壤的生物活性,为增产增收奠定了良好的水肥基础[4]。王旭红等的试验研究也表明[5],≥20 cm的玉米根茬粉碎还田,土壤含水量平均增加了2.29%,平均增产玉米375 kg/hm2。
3 多方投入,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主要包括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等。由于社会经济条件所限,盐池县目前主要推行能一次性完成开沟、膜下铺管、施肥、播种、覆土及铺膜的机械化滴灌节水播种技术。该技术以节水保墒与节约灌溉用水为目标,在北部鄂尔多斯缓坡地具备补灌条件下,将保水与节水相结合,把覆盖保墒技术和非充分灌溉技术融为一体,采用膜下种子中间铺设滴灌带,根据土壤墒情,每次灌水180~270 m3/hm2,相当于过去定额灌溉的12%~18%,可节约灌溉用水1 125~1 320 m3,从而达到节水效果。
4 结语
在盐池县南部黄土丘陵区,应通过修筑梯田、加强小流域治理的基本途径来实现旱作节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北部鄂尔多斯缓坡地,应通过根茬的机械化粉碎还田、发展机械化节水滴灌技术的基本途径来实现旱作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牛盾.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2] 姚世平.彭阳县旱作节水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试验研究[C]//全国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
[3] 曹玉栋.盐池县农业节水技术及其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17):200-201.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玉米;传统耕作;土壤
中图分类号:S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004-1
保护性耕作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特点是保水保土。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针对我县实际,发展农业生产,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1我县自然条件决定走保护性耕作之路
我县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具有雨热同期,日照充足,温差较大的特点,光照为全省最高值区,年平均气温8.4℃,年平均无霜期149天,降水量430mm,且多集中在七八月份,春季干旱少雨给农民种地带来相当大的困难。灾害频繁,使水土流失;植被被破坏,降低土壤含水率。致使产量不稳,影响了农业生产,制约了全县经济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仍就抱着传统思想观念不放,把种地当成程序化事情对待―祖辈怎么种我就怎么种,别人怎么种我就怎么种,收多少就多少,天不收我也没办法。那么我们就会在市场竞争中一败涂地。但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到的。而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以保水保土为目标,增加产量,提高效益。我国山西9年的系统实验测定:降低地表径流60%左右,减少土壤流失80%,减少大风扬沙,抑制沙尘暴,保护生态环境,增加休闲期土壤蓄水,提高水分利用率17-25%,所以我们必须长期走保护性耕作的道路。
2 传统耕作方式、保护性耕作经济效益分析表明要改变土壤现状,最好途径是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
统耕作方式是以翻耕或旋耕为主,对土壤进行疏松与处理,翻耕作业除掉地面残茬、杂草固然有利于播种,但同时也破坏了对地面的保护,导致土壤风蚀、水蚀加剧;旋耕切碎土壤,创造了松软细碎的种床,但同时又消灭了土壤中的蚯蚓与生物,使土壤慢慢失去活性。耕作强度愈大,土壤偏离自然状态愈远,自然本身的保护功能、营养恢复功能就丧失愈多,要维持这种状态的代价就愈大。以主导品种玉米为例做实验,测试地点为尚志乡郑杖子村白石头地。
结论:试验田比传统耕作田少投入10.80元亩,增产60公斤亩,增收73.90元亩。可见保护性耕作田达到了增产增收的效果。而且相对传统耕作田来讲还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所以说要改变土壤现状,让农民增产增收,最好的途径是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
3 保护性耕作节省燃料,提高空气质量,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近年来,“沙尘暴”比较猖獗,主要与传统耕作有关,据测试悬浮在“沙尘暴”天气中的细小颗粒主要是来自于的农田,要想加以防治,就必须通过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减少风蚀,因此减少了空气中的灰尘量;减少拖拉机进地的行程减少了矿物燃料的排放;在有机质中聚集更多的碳减少了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所以,这样不但节省燃料,空气质量也改善。免耕就是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播种,少耕包括深松和表土耕作,深松即疏松深层土壤,基本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表植被,可提高天然降水入渗率,增加土壤含水量。作物残留物覆盖地表能有效地减少大风引起的沙尘颗粒运动。一方面它可以吸收一部分风力,减少风对土壤的作用力,另一方面由于把作物的残茬留在土壤表面,把根茬留在土壤内部,他们都能保护土壤颗粒,不被风力移动。
4 实验表明保护性耕作技术成熟,效果显著
4.1 我站自2001年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经过连续多年的测试,土壤含水率情况
测试地点:柳城乡小平房村河套地块;
测试深度:0-10cm。
可见保护性耕作田的土壤含水率比传统耕作田的土壤含水率高,能够蓄纳更多的天然降雨,提高抗旱能力,保墒效果好。
4.2 保护性耕作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肥力
研究表明耕作越多土壤中被释放到空气中的碳就越多,能够为将来作物构建有机质的碳就越少。秸秆覆盖地表吸收水分,加之土壤微生物的作用,释放出氮0.49%磷0.39%钾1.67%等,能有效地补充土壤养分,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
4.3 可减少水蚀风蚀有效减少环境污染
2009年在七道岭乡庞家窝铺村桥南地块试验测试。选择两种模式:一是高留茬覆盖,作业前覆盖率是46.87%,作业后是30.51%;二是碎秆少耕覆盖,作业前覆盖率是54.78%,作业后是40.36%。覆盖率较高,均超过覆盖标准30%以上,与没有保护的、经过强烈耕作的土地相比,残茬覆盖可以减少达80%的土壤侵蚀。
参考文献
[1]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用手册[M].辽宁省农机局,2002.
[关键词] 产业结构 永州 农业 可持续发展 有效 途径
永州昔称零陵,位于湖南省南部,南岭山脉北麓,秀丽的潇水和湘江汇合处,素有“锦绣潇湘”之称。居湘粤桂三省交界处,是信息、技术、物流的集散地。永州市现辖零陵、冷水滩两区和祁阳、东安、双牌、道县、江永、江华、宁远、兰山、新田九县,面积2.24万平方公里,人口570.56 万,其中农业人口 428.85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市。
农业是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母体产业。没有农业的持续发展,就没有社会的长期稳定。永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三者的统一,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永州经济的稳定发展、资源的永续供给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
一、永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农业落后的具体表现,它不仅意味着人们观念的落后,技术的落后,而且还体现了政策的落后。农民循规蹈矩,信守着原始农业的残阳。除了种粮食,还是种粮食,粮食以外的收入叫作副业收入,不管“副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多大比例,它永远上升不到主业。
2.政策不配套,多少年来,政府对农业取之过多,予之过少。政府没有给农业以足够的政策支持;没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地对经营活动的内容和范围进行选择;没有制定灵活多样的农业发展资金贷款政策。
3.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不一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农产品的要求逐步向多样化、优质化方向发展。但是,永州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结构没有根据市场需求结构做相应的调整。种植业结构仍然是传统的“粮食作物一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饲料作物严重不足。养殖业在农业中所占比例太低。农产品品质差,高档宾馆所用的优质牛羊肉主要靠进口,泰国香米上了部分人家的饭桌。其结果只能是农产品产值低,经营效益差;农民贫穷,农村落后。
4.农业生产结构与土地资源结构不相宜,目前永州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全市农村居民户均承包耕地仅为1.84亩,而这些耕地又被分割成7.2块,平均每块面积仅有0.25亩,这显然是不符合规模化经营的技术要求的。
二、对永州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1.对永州农业结构进行全方位的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于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从多层次、多角度考虑,对农、林、牧、渔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或各行业内部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要素结构和贸易结构进行调整,而不应当是种植业内部简单的品种换位。
2.对大农业内各行业内容进行调整的方法包括合并与重组,如以往的畜牧业是指养殖业,不包括种植业,养殖业与草业截然分家。畜牧工作者忙于家畜数量的扩大,而不去考虑牧草资源多寡与开发,因此出现了因过牧而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另一方面,种植业通常只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牧草似乎难以名正言顺地进入农田。不管土地多么贫瘠,不管种粮是否划算,农田总要种上粮食作物。这种状况不改变,何谈农业的大发展?
3.在大农业内有选择性地发展优势业种,它们必须具备高产、优质、高效特点,而且符合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协调与发展的要求。在这里,高产作为基础,不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产品数量的扩张,而是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位产值;优质是前提,所生产的产品不仅给人以良好的感官,而且应具备营养价值高、易被人或动物体消化吸收、清洁卫生、不含有害物质;高效是目的,是指生产者的利益在竞争条件下的最大实现,体现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它是品种、技术、管理等多种因素的作用结果。
4.从种子质量工程建设抓起。综观世界农业发展史,每一次突破和跨越都是以良种革命为先导,因为只有优秀的动植物品种才能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表现出较高的生产力。一方面大力引进推广国内外的优良品种。另一方面加强对本地特色品种的改良和提纯复壮,培育了一批拿得出、叫得响、有市场的特色优势产品。
5.加快制度创新步伐,调整农田结构布局。农田所有权人除享有所承包土地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外,还应享有对土地一定时期内或一定范围内的处分权,如转让、出租。土地一旦可以流转,就可能极大地激活土地效益,解决第一轮承包中平均分配土地造成用地规模过小的问题,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经营,进一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三、对永州农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1.控制粮食种植面积
(1)人均粮食消费量呈下降趋势。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也发生着变化。人们由追求占有物质数量转向追求生活的质量,并逐步由追求生活的物质质量向精神质量和生存环境的层次发展,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将由过去的粮食果脯为主转向粮食、蔬菜、牛奶、肉类等多样化发展。永州市城镇人口的粮食年消费量仅为80kg,农村人口约为160kg。虽然永州今后人口数量还会增加,但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镇人口的增加,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全市粮食消费总量不会有很大变化。
(2)粮食单产增长潜力还很大。通过作物的种质改良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粮食产量会得到较大提高。目前全市大部分地区的农业耕作技术还较落后,远没有实现因时、因地、因作物用水,更谈不上应用精准农业技术。随着政府对农业倾斜性支持政策的落实,永州农业必然走向精细农业。有人估计,如果永州普遍推行精细农业技术,每年仅种子(实行精细播种)用粮就可以节约50万公斤,粮食总产量的增加就更多了。
(3)现阶段粮食已自给有余。永州粮食早在1994年就达到人均400kg的安全线,但还是一味强调粮食生产,制定过高的战略目标,致使后来的粮食库存太多。尽管每年以新粮换旧粮,号召早稻喂猪以减少存量,但仍有部分粮食积压、霉变。
2.提高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地位。综观世界,农业高度发达国家或地区无一不是以畜牧业发展为先导,其畜牧业产值通常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加拿大占55%,法国占55%,澳大利亚和美国占60%,英国占70%,丹麦和新西兰占90%。永州应当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大力发展畜牧业。
(1)大力发展草食家畜。草地畜牧业是最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畜产品生产方式。也有利于绿色畜产品的生产。因此它是世界草食家畜发展的必然选择。草地畜牧业是以草原保护和草原建设为前提,人工草地的增加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在美国历史上,人工草地面积每增加10%,畜牧业产值便增加一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畜产品大都由青草转化的。如美国约占74%,德国、法国占60%,澳大利亚占90%,新西兰近100%,全世界平均为55%。新西兰的经验是:人管畜,畜管草,建立了人一草一畜和谐共处关系。他们根据草地生长情况,决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放牧什么家畜。不仅获取经济优良的畜产品,也靠家畜放牧来控制杂草,改良草地,即靠放牧来维护草地的健康。永州草食家畜的发展应当因地制宜,在适度利用、重视草地培育与养护的前提下,重点发展肉牛、羊和奶牛、奶羊,生产绿色肉、奶。
(2)将草业纳入农业生产系统。优质牧草(以首稽为例)不仅产量高、品质优,而且还可以通过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提高肥力、改良土壤,使土地利用进入良性循环。美国目前大约有1000万hm2的紫花首稽生产基地,年生产紫花首稽干草和混合草1亿吨左右,紫花首稽种植面积占美国耕地的25%~33%,3~4年与粮食作物进行轮作。这种方式提高了土壤肥力,确保耕地面积67%~75%的粮食作物连年高产。同时促进了美国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草产品的出口。而永州农田种草仅占1.2%,种植结构比较单一,这就要求改变现有的二元种植结构,实行农业三元种植结构模式,发展草田轮作和生态农业,拓宽经营范围,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3.适度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机械化操作,有利于各种技术规范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区域规划的安排与实施,有利于绿色或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经营效益。各地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选择。
4.引进良种,发展良种。不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必须在“种”字上下工夫,各地应当在有计划地保存当地优势动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引进或者培育出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具有更高生产潜力的新的动植物品种。一个良种可能引起一种产业的革命。美国最高产奶记录的奶牛年产奶量达到24000kg,是中国蒙古牛年产奶量(800kg)的60倍[4]。南非的布尔山羊六月龄体重就可达到30kg,中国的普通山羊两岁时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低生产水平的家畜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其养殖成本高,效益低下,而且产品还会因质量问题,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同时因为增加饲养量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不仅要有选择性地生产市销对路的农产品,而且要选择那些有高生产潜力并能为市场提供优质产品的动植物品种。
5.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应对市场需求。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资料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是多样且多变的,生产者一方面要追赶市场需求,生产出功能性的农产品应对市场,另一方面要用新的具有特色的产品引导市场,创造市场。各地只有依据当地资源特点,开发出自己特色产品,创造出自己的牌子,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位置。
6.用技术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就是开发、推广和应用农业新技术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农业技术包括农业自然科技和农业管理科技等。
(1)解决农业资源短缺问题。通过技术资源的开发,解决种质资源短缺问题,如利用人工受精技术大大提高优秀公畜的利用率,利用胚胎移植技术充分发挥优良母畜的作用;通过职能定位、体制转换,使农业银行真正成为面向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商业银行,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户和集体所有的金融组织。从而解决农业资金资源短缺问题;通过农田轮作或草地轮牧,解决自然资源一牧草短缺问题。
(2)解决农产品的安全供给问题。利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具有选择性的新农药可以增加食物的安全系数;利用射线诱变技术使作物高杆变成矮杆;利用精细农业技术提高水、肥的利用率,减轻污染。
(3)解决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动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在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县区,通过动物舍饲、牧草种植既可解决动物的生存问题,又可保护环境,使人、动物、环境三者能够和谐相处,互惠,互利。
(4)提高农民的文化技能,建立新的农业合作组织。只有通过技术培训,造就出文明、智能、发展的现代农民,才能打破愚昧、落后、封闭的传统农村社会组织形态,才能建立科学、民主、法制、秩序的现代农村发展体系;才能建立适合永州市农业发展的合作组织,如专业协会、合作社等;才能保证农业由资源依附型向知识依靠型转变,农村、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1.西藏高等农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
1.1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是一所大学的物质基础,它的健全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这所大学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无法保证一所大学正常发展的基础设施,自然也不能实现这所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基础设施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一些学校基础设施根本就没有,基础设施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和顺利进行。二是 旧,一些基础设施过于陈旧,如实验室的淘汰设备和过期药品、图书馆的一些陈旧藏书、实习电站的老化等等,这些陈旧的基础设施根本不能适应学校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三是小,一些学校基础设施规模太小,如实验室设备的不完善、用于教学的计算机的数量的不足、学生宿舍的狭小与紧张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规模根本不能满足学校目前的正常教学需要。
1.2 农业高校自主办学能力偏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加快,农业高校的规模也呈不断扩大趋势。与全国其它高校面临的情况一样,西藏高校自主办学的能力较弱,对政府支持依赖性很强,缺乏对经济社会的主动适应能力。高校还不能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另外办学能力偏弱还体现在办学效益低上,相对的高投入与低水平、低效益的办学状况形成强烈反差,与西藏高等农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不相适应。
1.3 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由于社会上的误解和偏见,客观上阻碍了优质资源特别是优质师资进入农业高校,教师供给存在很大缺口,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学术水平两极分化严重,学科建设受到很大的限制,造成了教学、科研、学生教育整体水平上不去,学校的声誉受到影响。
1.4 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僵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将由体力劳动为基础的产量、规模型向知识为基础的质量、效益型转化。但是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部分教学内容还比较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不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西藏高等农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促进途径
2.1 实施扶持型的高等农业教育公共政策
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农业高校集农业、科技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性,充分认识到发展西藏农业首先要发展高等农业教育,提高西藏高等农业教育的水平。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还需对高等农业教育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如在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增加对农业高校的资金投入、加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等。结合西藏实际,持续扩大办学规模。
2.2 西藏高等农业教育教育要立足区域经济,办出西藏特色
与其他产业不同,农业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高等农业教育开放性的特征,要求高等农业教育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西藏 80%以上的人口是农牧民,生活在辽阔的农牧区,赖以生存的是农牧业。受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制约,西藏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农牧业发展水平偏低。因此,西藏的高等农业教育必须坚持面向西藏农业、面向西藏农牧区(林区)、面向西藏农牧民,坚持为西藏的农业现代化服务。西藏高等农业教育应加强特色学科建设与特色专业建设。农业高校要面向西藏实际,加强生态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森林培育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草业科学、植植物病理学、动物遗传育与繁殖、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水利水电工程学等学科建设,形成相互配合、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为学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奠定知识与人才基础。以特色学科为支撑,不继加强与西藏农业实际密切相关的传统优势专业建设,把优势专业办成特色专业。如农学、林学、植物保护、农田水利工程、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就是要使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与素养,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适应性广、就业面宽、发展潜力大,经得起职业技术型人才标准的考验也唯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该专业是即是优势专业也是特色专业。另外,还要从应急办起来短线专业中甄别出未来西藏农业长期需要的专业,构建相应的学科,形成新的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使学校学科特色与专业特色能够持续更新,与时俱进。
2.3 大力提高农业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力度,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面向高校所在区域,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是高校应尽的社会责任。它既是教学实践,也是科研实践,同时使学校积累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就农业高校面向农村而言,高校主要是通过科技创新与科技推广影响产业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农村产业的技术基础,使农业科技含量在农村产业中的贡献率比重越来越大。高质量的社会服务重在大力提高农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力度。具体举措有:第一,利用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学术梯队,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第二,提高西藏农业高校科研工作对经济发展的主动适应能力,强化科研基地建设,使西藏农业高校直接面向西藏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成为促进西藏农牧民增收的主渠道。第三,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拓展合作与交流的领域,提高西藏农业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第四,理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以免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2.4 准确定位,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及办学经费筹措工作
学校定位是一所大学的旗帜和灵魂,它决定和制约着一所大学的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模糊的学校定位必然会影响到一所大学的阶段性正常发展,更不要说可持续发展了。一所学校在其办学历程中,随着学校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从教学型,到教学科研型、再到科研型,是其基本的发展轨迹。以西藏大学农牧学院为例,经调查,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的发展方向与学校定位方面,表现为认识不够统一:赞成办成教学科研型的占 51.3%,赞成办成教学型的占 37.4%,赞成办成科研型的占 11.3%。可见,未来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的发展仍像其它院校一样,要办成一个教学科研型的大学,不过现在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教学型。教学型大学的指导思想,决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高教师队伍教学技能水平是重中之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则是鼓励导向,并非强制,即并不强调所有人都要去搞科研与服务;在师资引进过程中,则要适当引进高水平研究型人员为特色学科与特色专业服务,保持整个教师队伍的科研与社会服务水平。学校仍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靠政府投入与学费收入来办学,因此要以优质教学水平争取更的政府更多的资金扶持,同时可适当提高学生学费。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结合西藏乃至全国当前与未来需要,开设办学成本低、就业趋势好的短线专业,提高办学效益。
1、生态农业的特点
(1)生态农业是一种开放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而在开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稳定性的一面。因此,对生态农业而言,它要打破的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改变以往的封闭式的装填,继而以开放性的生产技术体系取而代之。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本身的内在潜力将会被挖掘出来,国土资源以及其他类型的农业资源将被最大限度利用起来,而这些资源的利用也将是连续性的和稳定性的,这对优化农业生态系统,提升自然和社会的承受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2)对生态农业而言,其发展的重点是农业生态系统总体效益的提高以及农业产出结构的优化。这是因为,农业生态的发展以自然规律为基础,并在这一前提下,形成对土地、生物、技术、信息、空间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并在将农业与其他产业进行有机结合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体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与此同时,在发展生态农业时,还需要对农业生产中的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应用和推广,太阳能、生物能源将成为农业生产的基础性能源,农业生产也将进入到良性的循环之中。
(3)生态农业系统是一个有机系统,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的各要素需要以整体性、综合性和协调性的形式呈现。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对各种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的考量,在对这些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其生产效率最高的农业生产结构,以便使所有的农业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源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提高农业产品的产量,提升其产品质量。这样一来,农业生产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长久发展模式也就会因此形成。
2、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在我国的农业生产正面临重大的历史转型的关键时期,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会对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生态农业的宗旨和理念以保护农业可再生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将生态观念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能够实现保护环境、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程度、满足人类的需要的多重目的,最终实现生态合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社会生活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丰富和提升,农民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这些事实背后,是农村人口数量的有增无减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这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副作用。而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被看做是可再生的资源,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水资源是有限的,耕地资源一旦被污染将会在较长的时期内难以恢复,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走向城市,留守在农村的大多为老弱病残弱,这样的一个农村群体怎能承担农业高质量生产的“大任”?因此,有必要彻底改变现状,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农业经济的发展走向国民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二、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1、科学技术及成果转化的限制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获得了较长一段时期的快速增长,但是,这种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很快就达到了临界点,传统的依靠增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获得产出的方法,并未能使农业经济呈现可持续发展的势头。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转变生产方式,使其转到提高全要素的利用效率和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出的道路上来。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应用和创新方面表现的并不尽如人意,发展的步伐相对缓慢,不但在农业技术的研发方面投入严重短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相对较低,农业科学技术人才也呈现出严重流失的状态,这些都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动力不足,效果不佳。
2、体制和意识形态上的约束
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体制的支持,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还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约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微观层面,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体制性缺陷开始显露出来,这种“单打独斗”式的农业经营方式并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说也是低效率的,在一定程度上使农业经济的增长受到了阻碍;在宏观层面,城乡二元经济的社会体制依然存在,这使得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在受到社会重视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对待甚至歧视,这种源于意识形态又表现于实践领域的行为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匮乏
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增加生态经济的要素是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契合的。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任何经济模式的发展都同时需要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的双重配合和相互作用。可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实施生态农业建设,恰恰在这两类资源上表现出了匮乏的趋势。在物力资本方面,主要的约束表现在推动生态农业经济增长的资金供给明显短缺,生态农业的发展后劲不足。虽然经历了改革开放,经历了政策上向农业的倾斜,但是最终流向农村的资金却依旧处于小规模的范围;对人力资本来说,这是生态经济获得长期健康发展的最为重要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外界的智力资本(大学生群体等)也很难融入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壮大之中,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效果极低,对生态农业经济的增长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1、保证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
在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对生态学规律、自然规律保持充分的认识,认真遵循生态农业发展的规则和规律,保证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促使生态农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为此,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对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结构进行整体性的调控和优化,促进资源和能量的合理循环和流动,并以环境的承载为限,与自然环境之间保持相互依存的关系,保持生态农业的开放性和稳定性,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原理组织和安排农业经济活动,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处于高位。
2、大力发展和优化农村地区的环保产业
在农村地区建设和发展环保产业是具有优势条件的。通过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带动农村地区其他产业的进步。并且在发展环保产业的同时,还能够与外部的生态环境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即“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开发和销售环保产品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使农业的生态化道路更加宽阔和平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与资源节约与农村环境保护相关的优惠政策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道义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动力。
3、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为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使农业经济处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之中,需要加强和生态农业相关的法制体系建设:尽快出台与农业的投资和贷款相关的优惠政策,保护生态农产品的市场,鼓励生态农产品的外销甚至出口,加快土地流转,在必要时开展规模经营的试点,扩大集约型农业经济的范围,广泛的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加快对生态农产品的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设立生态农业的保险机制,对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生态补偿。此外,还要加强对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对环境和污染治理的监测与监管,比如,健全水利设施维护机制,治理乱采乱垦乱猎行为,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生态农产品的违法行为等。
4、发展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不可否认,现代农业的发展在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弊端也全面的暴露了出来。所以,需要正确处理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协调发展,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农业经济的进步。比如,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减少现代工业产品的生产,降低化工产品在生态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通过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使得生态农业系统能够在自我调节的基础上完成生产和组织行为,以此来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在这一方面,可供选择的模式主要是发展生态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降低石油化工产品的投入,使生态农业系统的潜力得到深入的发掘,增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