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6:38:32
序论:在您撰写工商管理专业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在我国成功入世以及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企业体制改革等宏观背景下,作为直接服务于企业发展的工商管理专业理应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形式不容乐观的现实,分析来看,除了宏观经济背景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以外,工商管理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是制约该专业就业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学生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技能匮乏是重要原因
应该说,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其直接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各个企业的发展需要,相对于工商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学生的工商管理实践技能等专业技能的匮乏是影响该专业就业形势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目前全国许多各大院校在对工商管理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普遍具有重理论知识灌输、轻实践技能培养的倾向,学生的实践环节被迫让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实际技能的训练等往往流于形式,在实际执行中其效果也大打折扣,除过全国一些重点高校以外,普通高校由于受制于学校资金、扩招等现实情况,在学生实践技能环节的师资配备、硬件设施以及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严重滞后,种种原因导致对学生工商管理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或不予重视,或有心无力,结果学生毕业后空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技能,因而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专业特色不明显,学生核心竞争力不强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较为宽泛的专业类型,学生在校期间所学课业较多,除了要学习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外,还要学习有关经济、财务、人力资源等专业的基本知识,由于学生的学习量较大,难免出现在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上学习不足,积累不够的情况,这种情况长此以往就会严重削弱工商管理专业自身的特色以及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影响工商管理学生就业形势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教学方法落后,师资结构单一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同样是制约和影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企业不断走出过门以及国外公司纷纷进入我国,企业所需要现代化的管理人才已经和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过去传统的灌输式、单项式的教学方式应该被进行适时的改进,以适应新时期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最新要求;同时高校中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结构单一也是影响该专业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双师型教师队伍过少导致实践环节的师资配备不足,影响了学生在工商管理实训环节的提高。
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率的对策
进一步提高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率,要从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入手,通过着重解决这些问题来逐步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率,改善就业形势。
(一)强化学生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技能训练
今后各大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明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重加强对学生工商管理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有关部门和高校要投入专项资金,加强有关学生实训硬件建设,合理分配理论学习和实训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系统的学生实训课程体系,和有关企业合作加快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政府部门也应该制定有关优惠政策,鼓励有关企业接纳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等,多方面地强化学生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二)重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突出特色
针对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出现的专业特色不突出,学生核心竞争力不高的现状,教育部门和有关高校应着重加强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建设,有关高校应依托于自身优势和当地经济建设,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突出特色和优势以及重点,因地制宜地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各个类型不同层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整体竞争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引进双师型教师队伍
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引进诸如案例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应对现有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结构进行调整,引进双师型教师队伍,以进一步提高和改进工商管理专业实训环节。
三、总结
一、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广义的工商管理包含的领域很多,下设的二级专业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等等①。本文所谈的工商管理专业指的是作为二级学科的工商管理专业。自1999年国家推动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以来,大学生就业难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数据显示:2003年第一届扩招大学生毕业,普通高校毕业生212万,以后逐年递增,2008年511.9万人,到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38.7万,整整比2003年翻了三倍。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趋严峻。麦可思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应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工商管理专业排在第六位[1]。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本身是比较广的,可是由于整个人才市场供给量的逐年剧增,很多需求单位对管理类岗位在学历和工作经验的要求上不断提高,致使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失去了就业竞争力。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从2009年开始,目前已向内企事业单位输送了两届毕业生,共267人,学院现有在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445人。根据学院学工办提供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计算,截止毕业当年9月,2013届和2014届工商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初次签约就业率(签订就业协议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分别为34.4%和19.4%,“初次签约”就业能力处于较低水平。
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调研结果
为了分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影响因素,笔者进行了调研分析。本次调研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别向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即将毕业的2011级及在读的2013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发放,共发放调研问卷158份,收回有效问卷15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第二部分是对已参加工作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及学院专职教师进行访谈。通过本次调研了解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因素。
(一)就业形势
在调查问卷“您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一题中,有52.63%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34.87%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正常,只有不到7%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较好、容易就业。
(二)就业观念及职业定位
在调查问卷中“您在大学期间是否规划过自己的就业目标”一题的结果主要集中在“想过,但不明确”,占被调研人数的65.8%。在“期望的工资”一项中,选择“1000-2000元”占3.3%,“2000-3000元”占9.2%,“3000-4000元”占31.58%,“4000元以上”占55.92%。在“就业的首选地区”选项中,主要集中在“家乡”和“内地省会城市”两个选项,占72.37%,而选择“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的只有11人,占7.24%。在“是否有志愿去基层就业”一题中,有57.24%,即半数以上的同学选择了“有可能去基层就业”,34.86%的同学选择“不会考虑或暂时不考虑去基层就业”,只有7.9%的同学选择“决心到基层就业”。
(三)教学满意程度
在调查问卷“您对所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满意度(教学方式,教学质量)”一题的结果中选择“满意”的占27.63%,有一半的学生选择教学满意度“一般”,选择“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占22.37%。在开放式问题“您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有哪些意见和建议”一题中,很多同学提到了个别专业课教师存在照本宣科、教学方式比较死板的情况。
(四)课程设置
在调查问卷“您对所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课程安排、课时和实训课程等)”一题中,选择“满意”的占22.67%,选择“一般”的占“60%”,“不太满意”的占14.67%,“不满意”的占2.66%。在“您对教师在专业与就业的衔接活动的评价”一题中,选择“满意”的占30.67%,选择“一般”的占“57.33%”,“不太满意”的占10.67%,“不满意”的占1.33%。在开放式问题“您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哪些意见和建议”一题中,很多同学提出应该增加案例教学和模拟实践课程。
三、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就业形势严峻,学生就业观念落后
工商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形势严峻,就业难的大环境,而大多数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观念相对落后,期望的工资偏高,缺乏到边远地区及基层就业的意识,但通过调研也发现部分大学生已经开始接受可能去基层就业的情况,就业观念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在就业中某些错误观念造成了很多学生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加大了就业难度。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与就业能力的提升存在不适应性
从上述调研结果来看,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师教学满意度的评价一般。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多而不深,理论课程偏多。公共管理学院很多专业课的实践环节是包含在理论教学课程当中的,任课教师的具体实施情况并不好,学院也尚未制定相应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实践教学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其次,在教师队伍上,高校教师一般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实践经验不足,个别教师对理论的理解程度也不够深刻,因而存在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单一的现象。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存在不适应性,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工作难找的局面。
(三)学生实践能力较弱
我国的教育体制长期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从小被灌输“听父母和老师的话”,习惯了上课听讲、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2]。通过对部分专业课教师的访谈结果发现,学生一方面希望老师增加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又出现了很多学生不愿意亲自参与案例的讨论和分析的尴尬局面。公共管理学院为了提高学生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布置了暑期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的任务,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很多同学在假期由于缺乏指导教师的监督,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没有真正达到锻炼实践能力的目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四、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定位
在大学培养期间,教师要引导学生知晓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范围虽然比较广,但是并不意味着一毕业就会从事管理工作,鼓励学生在初次就业时要顺应国家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尝试选择去更具发展潜力的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从基层做起,不断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为将来从事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另外,毕业生应该调低对初次就业的薪酬期望值,通过基层工作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核心竞争力才会在未来获得更高的薪酬。再次,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尝试自主创业,2014年,政府办公厅已经印发通知,着力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实施“高校毕业生万人创业行动”,扶持1万名大学生创业。对在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以及经人社部门认定的其他创新创业平台内孵化的创业项目,给予创业团队或项目不低于1万元创业补贴。高校毕业生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最高额度为50万元[3]。政府政策的出台,给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二)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师队伍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首先,调整课程设置现状,及时引进先进的实践教学软件,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其次,把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课时数做实,建立健全教师实践环节教学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使专业课授课真正实现从理论型向实践型的转变。再次,学院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工商管理案例大赛、市场营销策划大赛等等,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为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和电子商务三创大赛做基础准备。优化师资队伍,是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保证。首先,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教师,学校可采用与企业合作、考察,利用假期或特定时间到企业就职的办法,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其次,针对某些特定的课程或课程的某些章节,可以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并且符合高校教学层次需求的人员任教。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灵活性,多开展研讨教学和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将有很大帮助。
(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深入全面分析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并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就成为提升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整体质量的重要任务。从经济收益的角度来分析,现有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习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包括校外实地基地(企业)在内的各教学主体在实践教学中所获得的利益不够,从而直接影响了其参与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投入其中的资源的数量、质量。具体来说,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多个主体,包括校外实践基地(企业)、学生、指导老师,以及学校。这些教学主体各自有着其独特的利益诉求。因此,要想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在深入分析各教学主体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校企合作机制,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问题所在。
一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企业的需求分析
作为校外实践教学中的关键主体,校外实习基地(企业)为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提供实习场所、设备、指导老师等条件。校外实习基地(企业)所提供的实习硬软件条件如何,直接关系到校外实践教学的效果的高低。要探讨实践教学中的校企合作机制,首先需要研究的就是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在实践教学中有什么需求需要得以满足。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在校外实践教学中的需求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情感利益。企业的经营受具体管理者的影响。因此,企业管理者个人的价值取向、情感同样会影响校企合作。具体来说,或者由于学校(教师)与企业某关键人物之间良好的私人感情;或者由于企业管理者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愿意为工商管理教育发展做出贡献。这些都将导致校外实习基地(企业)愿意积极配合学校的校外实践教学,并通过为实践教学提供方便而使企业管理决策者获得一种感情上的满足。反之,如果校外企业管理决策者仅仅关注企业自身的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就不太愿意为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提供便利。
(二)经济利益。企业作为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形式,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是其本性的要求。校外实践教学需要运用企业的厂房、设备、人员等各种资源,企业必然期望从中获得经济利益。传统上,对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这种经济利益需求往往是通过学校单方面向其支付一定的费用来满足的。但由于很多学校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学校向企业支付的费用往往有限,甚至没有向实践基地(企业)支付任何费用,实践企业的经济利益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但是,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的问题短期之内又难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提高校外实践基地(企业)经济利益满足感的方法必须另辟蹊径。具体来说,单纯从学校方面获取教学费用并不能代表企业想获得的经济利益的全部。只要企业能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收入,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就获得了经济利益。应该说,这才应该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企业)拟获取的经济利益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分析企业的经济利益,从而多角度地探讨提升校外实践教学中企业经济利益的途径和方法。
二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其他教学主体的需求分析
除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外,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还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等教学主体。这些教学主体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分别有着其特殊的利益需求。
(一)学校在校外实践教学中的需求分析
高校作为校外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者,是为学生提供基础普通教育的场所,为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企业)从事实际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具体来说,学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期望获得以下全部或者部分利益:
1、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各个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培养中属于教育提供者的角色,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经营管理人才。以笔者所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其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具备职业经理人潜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需要,能够从基层管理工作做起的应用型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而要事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既需要掌握丰富的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同时又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学校课堂教学的方式获取,而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的最佳教育方式就是参与实际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因此,组织良好的校外实践教学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要途径,也是实现高校教育目的的重要环节。这也正是学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最主要的利益需求。
2、扩大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学校声誉的获取很大程度上源自其所培养的学生素质和成就,部分程度上也受学校与外界企业联系的影响。从来源影响来看,通过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学生毕业后在企业实际工作中所展现出来的高水平专业技能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从短期来说,学校通过与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联系,加强了其与外部社会环境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也有助于扩大学校在潜在用人单位的知名度。
(二)学生在校外实践教学中的需求分析
学生作为校外实践教学的教育对象,作为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主体,希望通过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来满足自己潜在的一系列利益。
1、提高专业技术技能。通过学校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生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但缺乏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机会。特别是一些地方普通高校,由于资金的不足,无法购买模拟软件进行经营管理模拟教学,从而也无法为学生提供虚拟经营管理环境,这也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样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目前我院工商管理专业虽然购买了市场营销学、证券投资、电算会计等教学模拟软件,但真正属于工商管理专业模拟教学核心的沙盘、ERP教学软件等还没有购置,自然导致相较与其它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没有获得充足的模拟经营管理决策的机会。另外,如果没有参与真实的经营管理决策,学生对于自身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短板缺乏清楚的认识,无法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造成专业技能的不足。而校外实践教学恰恰提供给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机会,也有助于学生重新审视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最终有助于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这也就是解释为什么几乎所有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热衷于参与校外实践教学的最重要的原因。
2、増加就业机会。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学生对于増加就业概率的机会都很珍惜。首先,通过校外实践教学,提升自身综合专业技能有助于提高自己在以后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另外,通过在实习基地(企业)的良好表现,也有助于获得实习基地(企业)管理者的青睐,从而实现在实际基地(企业)就业。
(三)教师在校外实践教学中的需求分析
一般而言,校外实践教学中指导老师有两个,一个为高校的指导老师,另一个则为实践基地(企业)安排的指导老师。本文中的指导老师特指来自学校的指导老师,而将实践基地(企业)安排的指导老师归入企业需求分析之中。指导教师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的指导者,教学指导的责任心、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校外实践教学效果的高低。实践教学指导老师通过校外实践教学也希望满足这样一些利益需求。
1、经济利益。教师在校外实践教学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自然也希望能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目前,各高校对于实践指导老师经济利益的满足主要是一次性发放一定的特殊津贴,但津贴数量一般不多。以笔者所在高校为列,为期1周的认识实习,指导老师的津贴为300元左右。另外,校外实践教学一般离学校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对工作、家庭会有一定的影响。再有,由于上文提到的实习基地(企业)对待实习的消极态度,实践教学指导老师还需要处理与实地基地(企业)相关人员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担任校外实践教学指导老师。那么,探索实践教学指导老师经济利益满足的多条途径,増强实践教学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就成为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机制必须考虑的问题。
2、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我国工商管理教育的历史不长,但发展速度非常快。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自然导致高素质师资的缺乏。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中的大部分来源于高校毕业生。也就是说,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大部分教师的成长历程就是从学校至学校,缺乏到具体企业从事实际经营管理的经验。虽然掌握了比较扎实的经营管理理论只是,但由于自身缺乏实际经营管理经验,缺乏对实际经营管理工作的感性认识,从而影响了指导校外实践教学的能力。这是很多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专业技能的短板,也是他们希望努力提升的领域。通过参与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指导,通过与企业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参与到企业具体的经营管理决策中去,教师的实际企业工作经验能够得到积累,从而有助于提升其实践教学水平。
三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的合作机制设计
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各主体需求分析,我们明确了各主体对校外实践教学的期望和利益要求。为保证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我们应设计出一个恰当的合作机制,以保证各教学主体的期望和利益的满足。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思考。
(一)制度机制——校企合作的基础
制度机制是指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各主体责、权、利的约定,起到对各教学主体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机制的制度设计应有两个层面。
1、宏观层面的政策法规设计。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贡献力量。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往往对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持消极态度。为提高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积极性,一方面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关法规要求某些企业必须无条件接受实习生;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经费支持等方式直接支持社会各企业接受校外实习。特别是后者,通过各种政府优惠措施,激励企业积极接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应该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校企合作制度机制设计的一个很好的思路。
2、微观层面的校企合作协议设计。实习之前,学校在与实习指导老师、学生代表座谈,了解他们对校外实践教学的期望和利益的基础上,与企业进行协商,并签订合作协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应以协议书的形式予以明确。双方信守诺言,共同遵守契约或协议书的条款。制定完善的合作实施方案,从实习时间、实习实训内容、步骤、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定。从而实现有效规避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各个主体的风险,有效保障各个主体的利益诉求。
(二)利益机制——校企合作的关键
利益是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各教学主体行动的基础。校外实践教学活动能够较好的满足他们的期望和利益需求,直接关系到各教学主体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因此,应全方位考虑所有教学主体的利益诉求,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1、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利益满足。经济利益是校外实习基地(企业)期望从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获取的首要利益。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是学校向企业支付一定费用换取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方式。但由于学校经费不足,学校向企业支付的费用往往较少,不足以满足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经济利益需求。那么,需要其他教学主体多角度、多途径满足企业的经济利益。具体来说,教师和学生可以对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调研,提出具体的整改建议,从而改善企业的经营流程、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最终间接地给予企业经济利益。
2、学校的利益满足。学校希望通过校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及促进学生就业。这些利益都可以通过学生高水平的专业操作技能加以满足,而高水平专业操作技能的实现一定程度上就取决于校外实习基地所提供的实习硬软件条件。因此,为满足学校的利益,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应严格按照合作协议的要求为实践教学提供各种实习条件。
(三)监督机制一一校企合作的保障
制度机制为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打下了基础,特别是校企合作协议明确了各教学主体在实践教学中的责、权、利。但是由于各种不可预知的原因,实际实践教学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与各教学主体设想偏差的情况发生。为了有效保障各个实践教学主体的合理利益诉求,保证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很有必要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校企合作设计监督机制。具体来说,各教学主体可成立合作监督委员会并根据相关制度和协议监督实践教学的进行。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生违背事前明确约定的契约条款,合作监督委员会应根据原先约定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对于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未尽事宜,合作监督委员会则协商处理。
(一)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
依照自制调查问卷的内容,分别对问卷中的10道选择题进行百分率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专科(高职)院校工商管理大类专业的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整体认知不够清晰,对专业的满意度不高,对专业的核心课程了解不多,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
(二)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学生的专业认知不清,对专业只存在字面意义上的主观了解。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的整体满意程度不高。37.8%的受访者当被问及“对所学专业是否满意”时选择“不满意”,仅有7.0%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另有18.1%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更有46.5%的受访者表示对“专业核心课程”“不满意”,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只占4.6%和27.7%。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所学专业非常不了解也不认同,这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
2.专业核心知识或技能界限模糊,竞争力不强。调查结果显示,41.2%的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开设了“专业实践类课程”,但仍有41.8%的学生对是否开设了此类课程或课程效果表示“不清楚”,即这41.8%的受访者可能对已开设的专业实践类课程根本不知道或不认可。换言之,此类课程在学生的学习中效果并不明显。何况在这41.2%的已确定开设此类课程的受访者中,又仅有14.9%的学生认为“效果好”。当然,这其中包括47%的受访者可能处在低年级,不排除他们有还未接触到此类课程的可能性。然而在专业核心知识或技能的问题中,高达41.0%的受访者认为“不知所学”,25.1%的受访者认为没有掌握专业核心知识或技能。由此证明,此类课程的核心技能不被大多数学生认可,或者专科(高职)层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知识或技能不够突出。
3.学生的期望值偏高,与现实状况差距较大。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21.9%和37.2的受访者表示所学专业知识或技能对今后就业或工作“不起作用”和“不太清楚”。受访者了解的本专业对口就业的“不满意率”高达34.1%,对口就业职位“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只占4.3%和11.0%。受访者就业首选是“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占比高达61.7%,选择“企业单位”和“自主创业或自由职业”的比率之和都不超20%。另有18.4%的受访者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意向。由此可见,除去所谓国家“体制内”的6成以上的受访者,大多数学生的就业意向是盲目的、迷茫的。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然而在“国考”越来越热的现实情况下,专科(高职)生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已越来越难,只有少数人能顺利通过“国考”,大部分人只能从事其它工作。这就必然导致此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职位与期望不相符。
4.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在专科层次设置的必要性及合理性有待考证。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8.0%的受访者认为在专科(高职)层次开设工商管理大类专业是“合理且必要”的,有33.5%的受访者认为“既不合理也不实际”。由此可见,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是持消极态度对待此类专业的。尤其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更是占76%的受访者选择“既不合理也不实际”和“没考虑过”。据不完全统计,专科(高职)层次的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对口就业率低,且流失率高。
(三)原因探析
对调查结果分析探究,笔者认为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规模在专科(高职)层次迅速膨胀以及学生的专业认知不清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经济、社会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普及,中学进入大学的绝对人数不断增长,社会需求增加的大环境所导致。二是很多专业性高校竞相朝着综合性院校发展,不断增设新专业抢夺生源。三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办学成本相对较低,涉及的二、三级学科门类齐全、广泛,且绝大多数专业能文理兼收,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四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几乎接触不到工商管理类专业,只能凭专业名称来想象专业内容及今后工作性质,存在认知误解。基于以上原因,学生进校后抱怨所学与“想象”相距甚远,甚至感觉“上当受骗”,从而导致厌学,专业认可度低、满意率低。加之非工商管理类的专科(高职)层次院校在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后,师资力量薄弱,有些甚至是非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转向”后担任工商管理类教师的现象普遍,造成授课效果不好,课程的针对性和专业性都不强,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毕业后难以对口就业。
二、对策研究
(一)加强教育引导,明确学生专业认知
1.进行专业核心技能展示,树立专业形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普遍缺陷是专业核心技能模糊,这也往往导致学生对专业的核心或骨干课程认识不清。因此,此类专业要注重对核心骨干技能或课程的宣传展示。例如,可以组织学生甚至是教师的专业技能比赛。以此来树立专业形象,厘清专业知识或技能体系在学生心目中的构架,提高学生的认可度。
2.明确就业目标,鼓励学生对口就业。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自己的就业倾向。引导学生对专业产生信任和兴趣,鼓励学生把兴趣培养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职业规划,从而为将来毕业后的对口就业奠定基础。对口就业的数量和质量是反映专业认同度和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因此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口就业。尤其对于应届毕业生,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特别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口就业,提高其就业质量。
(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注重与就业市场接轨
1.积极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打造专业核心技能。当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大类包括的诸如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物业管理、社区服务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普遍的“软肋”是专业核心课程模糊。以上具体专业的课程相互交叉,大同小异,美其名曰交叉学科,其实是没有自己核心内容的具体体现。因此,此类专业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主动调整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部分专业课程,努力开发和打造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完善专业知识体系。避免学生所学广而不深,泛而不精,成为将来的“办公室勤杂工”。
2.分析市场需求形势,找准典型的职业岗位。大多数工商管理类专业是普适性的“万金油”型专业,几乎没有特别的专业技能,技术门槛低。因此,此类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五花八门,但要认真分析人才市场需求,找准市场与专业对接的典型职业岗位,朝着符合“典型的职业岗位”要求的方向培养人才。强调学生毕业后能到企业一线,在工商管理的某个专业领域内能迅速上手,为企业创造出价值。摒弃传统观念,避免成为所谓的“行政助理”、“储备干部”、“办公室文员”,只能做些接听电话、发发传真之类的工作。
工商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发展极为迅速。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基本知识,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经济管理的原理与方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工商管理专业所包含的专业领域比较广,学生所学课程也较多、较杂,涵盖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很多课程。我国为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要求高等教育要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并且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社会需要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适应性强、富于创新精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往往忽视专业分支的差异性,导致在人才培养上同质化,学生虽然广泛涉猎了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对专业纵深知识技能的积累却远远不够。学生在求职的时候,往往感觉自己几乎所有部门的工作都能胜任,但具体到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工作岗位的时候却又无所适从,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较低。
传统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此,近年来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顺应国家人才培养政策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并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借鉴国外高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变革。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协同式”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2.“按系招生,多方向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前期培养不分专业,在后期的培养中,学生可以根据对自身、专业、社会人才需求的认识,重新进行专业的选择和定位。
3.“模块式”模式。将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细化为不同的模块,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创业管理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优势等情况选择相关模块的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某一方面具有较深厚的造诣。
4.“校企合作式”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中,综合运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对人才进行培养,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过程
本文利用卢因的三阶段变革过程模型对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解冻—变革—再解冻。
第一阶段:解冻。学校、学院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相关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的现实,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过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并彻底打破与旧培养模式相关的结构、制度、行为等,与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决裂。
第二阶段:变革。首先,学校、学院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的领导应指明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的方向,变革的方向必须是全体教师认同的、能够凝聚人心的愿景。然后,由全体教师在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具体的实施步骤。其中,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成员、组织系统、规范系统以及物质设备系统四大类。成员是主持及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全体教师;组织系统是组织内部各组成要素及其结合方式的模式或相互联系的框架,包括学校级、学院级和专业级的组织结构;规范系统包括限制或约束成员行为的学校、学院和专业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文化。而组织文化是成员所信奉的价值观念、学校风气、远景目标和职业道德等;物质设备系统主要指教学设施(如实验室、教具等)、行政工作设施(如会议室、办公用品、宣传工具等)和信息网络设施(校园网、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等)。外部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法规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所在地的企业发展情况)、社会文化认知等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内容包括树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建立专业课程体系,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建立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最后,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使全体教师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
第三阶段:再冻结。当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完成后,这种模式必须被“重新冻结”或固化,即需要利用必要的强化手段使其固定下来,保持变革的稳定。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使教师有机会尝试和检验新培养模式支持的新态度与行为,并及时给予正面的强化,尽快形成稳定持久的群体行为规范。
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解冻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会给参与变革的教师带来一定的损失,使他们反对变革。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对现有的培养模式已经熟悉并适应,而变革则带来不确定性,教师很难确切知道变革后将是什么情况,因而使他们感到不安全。而且培养模式的变革会改变教师原有的工作方式、奖励和分配制度,教师个人的地位也可能受到影响等。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第一阶段,虽然学校、学院以及专业的领导认识到变革势在必行,却忽视了帮助基层教师“解冻”受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影响,并使他们认识到变革的紧迫性,愿意接受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变革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使这些教师成为了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阻力。
2.变革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方向及模式的设计一般由学校、学院及专业的领导完成,高校的管理者只将基层教师视作变革的接受者,而很少考虑他们的意见。这导致变革的方向认同度较低,变革的执行力差,变革阻力较大。
3.再冻结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完成后,忽视了利用强化手段固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保持变革的稳定,即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了,但与之相关的结构、管理方式、奖惩制度等并没有随之变化。教师即使尝试和检验了新培养模式支持的新态度与行为也没有获得奖励,而继续遵循原有的态度和行为也不会被惩罚,使得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有名无实。
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解决对策
为保证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成功,在变革的三个阶段应注意以下方面:
1.解冻阶段。为了使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愿意改变现状,实现“解冻”,学校的管理者应让所有相关教师都参与到搜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令人满意的客观证据的工作中,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考虑变革问题,认识到进行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愿意接受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在变革的解冻阶段就应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尤其是下情上达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及时将有关变革的完整信息传达给基层教师,并将基层教师的立场反映给各级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如教师态度调查、各层管理者之间的讨论、非正式的提意见座谈会等,及时全面地了解教师对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意见和看法,从而消除教师的心理抵制,以确保变革的顺利实施。此外,学校的管理者应注意创造一种开放的氛围,使相关教师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减少变革的心理障碍,提高变革成功的信心。人才培养方案变革过程中,组织气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影响方面,支持性的组织气氛有利于变革的推进。构建有利于变革的气氛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素:(1)教师的个体自主性是指在变革过程中,教师对自身工作决定权及参与变革决策的程度;(2)工作结构是指变革目标和变革方案的清晰程度,以及教师针对这些信息的获得和理解的程度;(3)体谅、温暖和支持是指各级管理者对教师的关心及同事间互相关心的程度。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应以人本管理的理念为指导,对个体成员进行关注,对成员自身的工作给予较高自,提倡员工参与变革决策。
我国目前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直一路飙升,但是能够胜任企业工作岗位,真正做到满足企业要求的工商管理毕业生却屈指可数。由此,我们不得不面对目前高校毕业生身上普遍存在的丰富理论知识,残缺的实践能力的残酷现实,之所以造成目前的这种现状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大部分在于学校教学模式的陈旧落后,教学分配的不合理性,缺乏创新,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培养。因此,院校面对这种现状应该及时对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进行反思并总结,同时将创新教学纳入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对其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进行强化和加强,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现阶段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首先,缺乏互动性的教学的因素长期存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写大纲,同学记录笔记,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然存在,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关系。当前在工商管理课程中,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本身知识点、概念性问题比较多,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存在以下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对工商管理只有表面的一些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对工商管理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很多方面不够全面、不准确。另一方面,工商管理本身就是抽象的产物,比如在学习到管理的主动方与被动方的行为、心理和管理过程等等,这种抽象的知识往往很难被学生理解,同时也会渐渐地使学生遇到困难而却步,枯燥乏味的感觉油然而生,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等现象,因此,只有需要学生合理的、冷静的思考整理才能掌握其中原理。
其次,在现有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及学生对教材的崇拜还很明显,教学材料对中职要求存在不符。教师对按照教材教学,学生对教材死记硬背。教师关心的是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中,是否存在难以理解问题,然后在给学生解答,而学生往往只是一味的在意成绩,在成绩确保的基础上对教材的死记硬背。社会飞速的发展使工商管理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陈旧的知识已经不能适宜当前的工商管理局面,因此,只有在工商管理教学中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对工商管理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一般而言,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兴趣非常强烈,这样不但能够刺激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对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样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同时对教师的教育方式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最后,在工商管理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够创新,过于单一。通常是教师掌握课程中的主体,教师按照讲授为主,尽管以其他方式作为辅助,即使将讨论法添加到课堂中,但也都是形式上的,教学内容仍旧局限在认知性问题的理解、感知及应用方面,对哲理的领悟、潜能的开发及自身能力培养方面过于单一不够全面,做的还不到位,对学生的再教育,也只是把课本内容复述给学生而已,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反馈,而其思维方式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只是将课本转述,同时学生的疑问权利也渐渐被取代。相信只有一改以往的教学单一,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新时期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分析
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实践能力,只有不断的改革实验、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扭转学生的学习习惯,采用实践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在传统教学中,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总是扮演者“监督者”的角色,学生总是被动的在老师的监督下学习,长此以往渐渐形成了这种学习模式,如果这种习惯不能得到改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懒惰的学习态度,总是依赖于老师的监督,不能独立自主的进行探索和学习,一旦遇到阻碍立马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对其未来的健康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因此,现代的实践教学方法,一切学习活动都以学生为主题,无非就是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思考、探索,教师只是单纯的负责引导和指导,从而让学生养成凡事靠自己的学习心态。
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完善课程设计理念,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高职课程设计必须要注重实用原则,可以通过角色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多多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社会融合,注重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衔接,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技能更加实用。有调查报告显示,现今企业招聘人才,不但对学历有严格要求,更对学生的沟通能力、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操作、谈话交际等综合能力方面有着一定的关注。在课程选择上,应该本着创新、实践、务实的原则,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化培养,将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基石,在发展其他方面业务时才会做到万事不惧。笔者认为,任何学科其理论知识都是学习一切的基石,学生应该倾向于基础理论在必修课选择上,这是也是工商管理学习的灵魂,必须将工商管理基础理论水平学扎实,以实用为主,侧重发展相关专业技能,保证学生参加工作后能够又快又好的适应工作岗位。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我国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拟采用调查分析法与文献分析法相结合,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入手,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阐释,以期能够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起到一定的启发。
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
笔者进入中国知网以“工商管理”合并“实践能力培养”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出文献合计35条,文献时间集中于2006年—2016年之间,说明近十年以来,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已经引起了关注;以“工商管理”合并“就业”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出文献598条,其中从2011年1月1日至今共计334条,说明近五年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情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笔者就这两方面的文献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阅读与分析,并结合调查分析情况,发现目前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教学安排的缺失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性质,通常高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较多地安排为理论课程的学习,以本学校为例,工商管理专业当中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与实践课,其中必修课为95学分,选修课为2分,实践课为32学分,共计156学分。可以明显看出,其中必修课占总学分比例的60.9%,选修课占总学分18.6%,实践课占总学分20.5%。虽然选修课所占学分比例与实践课程仅相差2%,但是因为选修课与必修课都属于课内教学,也就是说,实际上课内教学占了总学时接近80%。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仅仅是作为课内理论教学的补充存在的,并没有相对独立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存在,在课程教学安排上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长期以来流于形式。因此,学生的能力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二)学生实践意识缺乏
长期以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思想上更重视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对于时间能力培养的忽视伴随着高校课程安排的缺失由来已久,因而,缺乏参与实践的意愿、对实践活动的认知不足、缺乏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意识已经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上面缺失的主要特征。高校也开展过很多实践活动,但是收效甚微,一是学生实践意识的淡薄由来已久,二是有些参与到活动当中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践活动对自己实践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根据笔者的调查,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实践的基本方式是外出学习或者直接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习,他们认为学校组织的一些实践活动参与的意义不大,没有必要性。
(三)教学方法呆板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都是理论教学,似乎将理论学得透彻了,能力自然就上去了。但事实上,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能力要求极高的专业,而学校方面对于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方面的安排并不多,采取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四)评价方式单一
在评价方式上,工商管理专业在考试评价上依然采取的是闭卷考试的考查方式,缺乏灵活性,而其考试内容仅仅是对课堂理论进行考查,对实践课程或者实践活动缺乏考查内容,或者仅仅是上交一张实践活动表格证明自己参加了实践活动,并未对实践情况进行相应的考评。因而,这样的评价方式扼杀了学生对于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极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应变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探究有效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重新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工商管理专业的不断发展及就业单位对于人才方面的要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是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首要问题。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培养的是能够应用于实践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其未来就业的方向主要是管理研究与咨询、企业战略管理、人才管理及管理培训方面,这些内容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要求极高,因而高校必须重新定位教育目标,落实对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是重中之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其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课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增加实践课程与实践内容,完善对实践课程的评价,将实践内容纳入期末考核中,使学生重视实践课程,进而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三)转变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工商管理专业当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我国高校在借鉴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以本土化为原则,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我国经济管理的模式进行适当的修订,并发掘适合我国当前国情与经济的成功案例,运动到课堂当中。进行案例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强化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并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能够直观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
参考文献:
[1]李旭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02:42-44.
[2]余忠,刘燕娜,肖友智,戴永务.对构建《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思考———基于培养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视角[J].科技和产业,2009,12:104-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