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债务危机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09-21 16:38:30

序论:在您撰写债务危机的原因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债务危机的原因

第1篇

【关键词】高校,债务危机原因,对策

2007年3月,吉林大学在校园网站上校内通知,向师生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的建议,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至此,有关高校负债的问题浮出水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合并、扩建,一些高校债台高筑,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高校债务危机首先影响的是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与科研水平的提高。高校债务危机可能通过一系列反应对高校和金融市场产生潜在的危害,对社会各个方面造成更为深远的消极影响。

一、高校债务形成的原因

(一)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高校扩招,加大基础建设。为增加全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高民族素质,从上世纪末中国实行了高校扩招政策,全国大学的数量及招生人数迅速增加。高校急速扩招带来了校园拥挤、教学资源缺乏、硬件设备不足、食宿条件低下等不良现象。另外随着全国高校攀比风的兴起,互相争排名,追赶世界一流大学,许多大学都加大了对本校基础规模的建设。盲目的扩大校园面积、购买硬件设备、引进教师等,使有限的资金没有用在应投资的项目上,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也更降低了学校的质量。 然而,在学校建设的高峰期过后,高校却面临还贷的巨大压力。负债办学的现象在全国高校屡见不鲜。高校不堪重负。

(二)政府投入资金不足。我国实现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国家资金储备获得了极大提升,但是目前我国在教育事业上的资金投入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多种经费来源渠道中,财政性拨快是其主要的方面,它和学杂费收入相加约占普通高等学校办学经费的90%左右。虽然国家财政中教育经费支出展GDP比重逐年上升,但离目标相距甚远,此外在教育经费投入也存在向重点高校倾斜的问题,从而使一般的普通高校财政支出不够。

(三)高校融资渠道狭窄。虽然我国在高等教育体制中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是其改善的速度跟不上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在我国高校管理体制上学校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校长国家教育部任命,这就限制了学校自主发展的手脚。高校教育领域的多元化远远跟不上市场经济领域的多元化以及市场的程度,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受教育体制限制,使得学校在资金的融资方面缺乏足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形成了学校在资金方面的紧张,但是学校这种负债最终也演变成了政府的负债,而政府的资金又与银行挂钩又把这种资金风险转移到了银行系统,造成了我国高校融资渠道单一,加上缺乏市场运作能力,也就加速了高校资金的紧张,增加债务的压力。

(四)高校和银行间没有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随着高校的不断的扩张,加上近年来的金融风暴的影响,金融行业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一些银行急于放贷,就把注意力转向了高校,进而使得银行与高校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许多银行都竞相与高校制定共同合作协议。由于当前我国金融管理系统不健全,加上操作缺乏科学规范,造成了众多的漏洞。一些银行虽然十分明确贷款的风险,但是由于看中了高校贷款会有政府为其担保,就忽视了高校的偿还能力,进而在对高校贷款的审批和把关上制度不严,放松了对其的考察,使得高校轻松获得巨额贷款。

二、解决对策

(一)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教育是公共事业,学校不是经营单位,而是一个事业单位,担负着公共利益,对于高校的债务,政府要及早承担一定责任,发挥积极作用。中央和地方政府要逐步加大投资力度,承担高校一部分基本建设任务,帮助高校协调各方面关系,在偿还债务上给予支持。通过制定一套科学的高等学校筹资的配套制度,优化其资金的筹资环境。同时教育部门也应加强对高校筹资活动的监督和控制,并对其后续的使用上进行有效的监控,使贷款资金真正的用于学校应投建的项目之中。

(二)设立高校贷款预警指标。教育部为高校贷款设立上限额度,设置预警指标,帮助学校化解贷款风险。教育部首先要进一步控制高校贷款,对教育部直属院校的贷款进行审批,在每个学校建立资金模型,对它的收入状况、财务状况等进行监控,据此判定它的贷款上限额度,并设置预警指标。在一定指标之下,学校可以自行决定贷款行为,但超过一定指标就需要审批,超过另外一个限度就禁止其贷款。

(三)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增强成本意识,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高办学经济效益,已成为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首先裁撤冗员,厉行节约,降低成本。探索合理的高校人员结构比例,尽量减少行政管理人员,将优先的资金投入到教学中。其次,强化预算管理。高校应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在“先保基本支出,后保项目支出”的原则下进行活动。另外还要加大审计力度。把合法和不正常的债务或收支进行分类,找出其债务形成的原因,对涉及到违法收益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缴赃款,以弥补损失,保障高校资金的有效运行。

(四)拓宽高校的融资渠道。高校建设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和狭窄,应拓宽融资的渠道,走多元化筹集资金的道路。高等院校只有与资本市场有机融合,才能加快发展。通过成立高校产业投资基金、发行高等教育债券的形式来扩大高校资金的来源。应鼓励符合条件的高校上市,高校特有的教育资源使高校走进资本市场成为可能。另外,要建立与金融机构的长效合作机制。银行与教育结合,既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资金制约,也反映了金融业积极开拓市场,从而提高了信贷质量,是规避风险的现实选择。

总之,当前我国高校的贷款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靠国家政策和财政扶持,金融部门的帮助,以及高校自身转变观念、提高风险意识、加强财务管理,才能避免高校贷款风险进一步扩大,有效化解债务危机。

参考文献:

[1]周清明 刘善球 从高校负债谈如何让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机制【J】教育财会研究 2011.22(1)

第2篇

关键词:欧债危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地方债务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5-0108-03

2009年10月,希腊宣布财政赤字预计将达到GDP的12.7%,而公共债务将占GDP的113%,均远超过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所规定的3%和60%的上限。受此影响,2009年12月美国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国际、标准普尔和穆迪先后下调希腊信用评级,评级下降意味着债券投资风险上升。同时,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债券风险也大幅上升,从而引爆了欧元区的债务危机,此后欧债危机持续蔓延,到2011年6月,又扩散到意大利。整体看,欧元区2011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4.1%,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3%。截至2012年6月,欧元区国家贷款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已经从2007年12月的123%上升到13l%。2012年1月13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宣布下调欧元区9个国家的信用评级,其中包括法国,这意味着债务危机正式从“欧洲五国”扩散至欧元区核心国家,并已蔓延到北欧国家,连表现最好的德国经济也开始减速,荷兰经济于2012年3季度萎缩了1.1%,是预期的5倍。市场普遍预测,欧元区经济颓势2013年难以改观。欧债危机尽管被称为债务危机,但其与传统意义上的债务危机存在较大不同,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一、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目前,对欧洲债务危机的形成主要有“阴谋说”、“高福利说”、“经济失衡说”和“不匹配说”。其中,“不匹配说”指出,欧债危机表面上是债务危机,本质上却是欧元危机。欧盟各国实行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但财政政策却是以各国经济为基础,缺乏平衡欧盟整体经济的中央财政部门,这就无法保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同时符合各国的经济状况,并对各国经济进行有效的调节,进而导致欧盟一些国家发生债务危机。各国使用单一货币而缺乏统一的财政制度,就必然存在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冰岛没有加入欧盟,之所以能够从危机中快速复苏,就是因为冰岛央行及时采取货币贬值政策来推动本国产品出口。英国、丹麦、瑞典是欧盟的成员国,但是没有加入欧元区,所以有着独立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可以根据本国具体的经济情况进行政策调节,所以受本次欧债危机的影响很小。

虽然“不匹配说”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但还需要深入研究。既然所有欧元区成员国都面对这样的矛盾,为什么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洲五国(主要是南欧国家)相继出现债务危机,而德国等北欧国家却复苏较快,没有发生债务危机?这就需要深入探讨欧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一)经济增长速度滞后于债务成本提高的速度

“欧洲五国”加入欧元区后,由于欧元强势、市场利率低、债务约束较弱等因素,使他们基本上都依赖于借新债还旧债,导致融资成本不断增加,最终无力偿还。债务成本提高的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使“欧洲五国”债台不断高筑,最后不得不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违背了“只有当GDP增长率高于公共债务的实际利率时,才能在基本赤字条件下实现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欧洲银行持有的“欧洲五国”的公共和私人债务占银行系统持有债务的比例高达90%以上,总额达2.8万亿美元。更令人担忧的是,欧洲银行业资产质量下降导致银行对实体经济贷款减少,使经济增长下滑,进而影响到政府的财政赤字消减计划。而政府为银行业重组提供资金必将进一步推高政府财政负担,进而形成债务和银行系统宏观上的螺旋循环,并由此导致“债务危机——资产负债表恶化——去风险资产——流动性枯竭——信贷全面紧缩——经济萧条——债务危机加剧”这样的恶性循环。欧元区国家在压缩公共支出、削减债务的同时,应更多地考虑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也许只有这样才可能尽早走出债务危机。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匹配

欧洲央行与一般国家的央行不同,其政策目标是稳定欧元币值,而且欧元区各国货币政策决策权集中在欧洲央行,但财政决策权却分散在各成员国政府,形成“统一的央行和分散的财政部”。这种矛盾一开始就曾遭到质疑,但直到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其危害性才彻底显现。

首先,统一的货币政策存在不足。一般来说,货币政策应服务于外部目标,财政政策应服务于内部目标,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同时实现内外均衡。当欧元区国家受到外部冲击时,统一的货币政策效果不如统一的财政政策效果明显。统一的货币政策使欧元区国家在面临财政困难时,无法通过货币贬值来增强竞争力和缓解财政负担,只能单一地依靠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

其次,分散的财政政策容易引起道德风险。由于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外生决定,欧盟成员国无法运用货币政策来配合财政政策,导致内外均衡的政策目标无法完全实现。当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均会上升,但单个成员国财政赤字规模的扩大并不会引起该国利率的上升和汇率的贬值。因此,各成员国总是倾向于使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种成员国享受的权利与其承担的责任间的失衡使道德风险不断蔓延。

再次,调控工具与实现目标存在矛盾。欧元区国家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会根据各自的国情有所不同,对于要实现的福利、产业、就业、教育等目标也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同时实现多个独立的经济目标,要求为实现这些目标所使用的独立的政策工具的数目不能少于经济目标的数目,但各成员国所能掌握和使用的金融工具却基本一致,因而形成了实现目标的多样化与使用工具的单一化之间的矛盾。当这一工具由不同的国家掌握,而它们又相互独立时,就会出现各成员国管理各自工具的问题,出现工具与目标不匹配的矛盾。因此,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挽救经济、抵御衰退,欧盟各成员国不得不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结果使财政赤字和债务状况更加严峻。此时,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使本应“相互补充”的一对宏观调控工具变成了“相互矛盾”的工具。

(三)要素流动的风险转移作用受限

建立单一货币的前提是商品、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的完全流动。经济的不平衡可通过要素特别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来调节,从而替代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最终达到稳定货币区内就业和物价水平的目的。设计欧元区的初衷是期望统一的货币和稳定的汇率可大幅降低交易成本,使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趋同。十余年欧元区实践的结果是部分实现了该目标。从GDP指标看,欧盟大于美国,欧元区国家略小于美国。同时,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达四分之一,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元的重要国际储备货币。

虽然欧元区实现了商品、资金的自由流动,但劳动力却离自由流动相距很远,现在成员国之间每年的劳动力流动比例不到3%。一些国家对劳动力市场有诸多限制,包括最低工资、最长工时、福利标准、遣散条件等,造成劳动力市场的扭曲,出现失业率高但企业用人成本却不断攀升的现象。截至2012年11月,欧元区17国新增失业人口达200万人,比2008年增加50%。欧元区没有真正实现金融体系、经济体系风险在要素流动中进行转移的目标。因此,欧元区国家应加快富有弹性的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促进劳动力在各国间的流动,通过政策调整,降低劳动力在各国间流动的障碍,为劳动力自由流动创造条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利于调节各成员国间的贸易流向,弥补汇率制度缺失的缺陷,为欧元的稳定创造基础性的制度保障。

(四)产业结构不平衡,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发展脆弱

在欧盟国家中,希腊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源配置极其不合理。希腊是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主要的支柱产业,这些需求弹性较大的产业过度依赖外部需求,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以出口加工业和房地产业拉动经济的意大利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也显得力不从心。西班牙于上世纪90年代将大量投资从制造业中抽离,转向第三产业如建筑和房地产业,导致其制造业逐渐萎缩。相比之下,当欧洲许多国家纷纷从制造业转向利润更高的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时,德国仍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上。正是德国始终把实体经济中的制造业做为立国之本,才使其具备了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坚实产业基础,在欧债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小。从欧元区部分国家2012年4月份采购经理指数(PMI)(德国50.9%,法国46.8%,西班牙43.5%,希腊40.7%)可看出,德国实体经济实力最强,希腊最弱。

总体看,“欧洲五国”的经济更多地依赖于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制造业和旅游业。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深入,新兴市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着全球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市场转移,南欧国家的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这些国家又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使其经济在危机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

二、欧洲债务危机的警示

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可从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两方面看。从贸易渠道看,欧盟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欧债危机造成欧元持续疲软,人民币相对升值,造成一定出口压力。不仅如此,我国还面临欧盟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的问题。2010年欧盟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1起,立案数量是之前4年的最多,涉案金额亦较大。从金融渠道看,在我国的外汇储备中,欧元资产占比在10%~20%之间,持有的巨额欧元资产会面临贬值风险。欧洲债务危机的表现是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不断扩大,这对我国政府债券的发行与流通具有一定警示作用。

(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虽然总体可控,但须加强风险防范

虽然“欧洲五国”的债务大部分是外债,主要用于社会福利消费等开支,而我国的地方债务与之有很大区别,几乎都是内债,大部分是用于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风险都较大,我国要对欧债危机引以为戒,加强地方债务风险的防范。所以,应加强地方债务风险防范,首先,要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及时识别与评估债务风险,对超过限额的债务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其次,地方政府应统筹安排本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制定合理的债务还本付息计划,并加强对该计划的日常监督运作。最后,加快市政债的试点,改变地方政府债务以银行信贷为主的局面。

(二)严控地方债券发行,防范道德风险

虽然我国货币政策是统一的,但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有一定的自。地方政府会根据各自发展的需要,安排不同的财政支出,并倾向于通过发行地方债来筹集资金。因为发行地方债属于透支消费,消费的是全国的资金,即使地方债达到一定程度无法偿还时,地方政府也会认为国家会将债务承担下来。因此,应吸取欧债危机中各成员国扩张的财政政策的教训,防止各地在发行地方债方面的道德风险行为。

第3篇

当全世界都认为经济危机即将探底或者已经探底时,2009年11月25日,阿联酋之迪拜酋长国政府宣布,将重组旗下最大的国有控股投资公司迪拜世界,公司所欠约600亿美元的债务将至少延期六个月偿还,其中包括迪拜世界下属地产巨头纳西勒公司即将于12月到期的35亿美元伊斯兰债券。房地产泡沫、过度的金融投机行为、缺乏约束的金融业引发的危机,导致美国经济泡沫破灭;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迪拜。而由于房地产业造成的迪拜债务危机又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迪拜经济的崛起

迪拜是7个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面积第二大的酋长国,位于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湾的咽喉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上世纪60年代末,石油的勘探开启了迪拜现代经济的发展历程,石油财富的积累自拜得以在20世纪70-80年代大力开展基础建设。但由于石油储量并不丰富,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迪拜开始致力于多样化发展。凭借其开放的经济政策、良好的地理位置,经过短短30年的发展,迪拜已经成为中东和非洲地区的交通中心、信息中心、展览中心和商品分拨中心。与此同时,迪拜还将出口所获得的石油美元存在国外进行房地产和证券投资。对冲基金、衍生产品市场等为石油美元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其财富基金积极参与跨国投资,曾获得丰厚的收益。 迪拜经济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政府在1998年开始推出的房地产振兴计划。政府的刺激计划使得迪拜房价从2004年至今翻了4倍。通过投资房产和基础建设,迪拜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资,推动了旅游业、高端房地产业、金融业的发 展,也推动了迪拜经济的二次繁荣。

二、迪拜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剖析

1、政府政策导向性失误导致房地 产市场泡沫严重 由于迪拜的石油资源开采到2010后即告枯竭,迪拜当局意识到仅仅依靠有限的石油资源难以继续经济增长,因此,迪拜政府迅速进行了经济结构的调整,采取多元化的经济发展策略。迪拜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把自由贸易区与旅游业相结合。作为自由贸易免税区,它吸引了无数人来迪拜投资和消费。自2001年起,迪拜政府旗下的国有企业也开始在世界各地开展大型项目建设,涉及领域包括房地产开发、港口贸易等等。同时,迪拜政府还在国内大力推行发展房地产的经济政策,使得迪拜在短时间内成为拥有世界地标最多的国家。正是因为政府的政策导向性作用,迪拜的国有企业纷纷投资房地产业。在过去四年多的时间里,迪拜以建设中东地区物流、休闲和金融枢纽为目标,推动了3000亿美元规模的建设项目。在此过程中,迪拜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债务不断增加,债务总量达到了近800亿美元。 这种急于求成的赶超心理、追求经济的超常规发展,造成迪拜政府政策导向出现失误。受政府政策导向的影响。迪拜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于房地产业、过分依赖于房地产市场房价地价的炒作,引起国际热钱大量涌入,导致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而最终破灭。

2、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构失衡 根据调查显示,迪拜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房地产业和旅游业,以虚拟经济为核心的发展模式造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失衡。2001年以来,地产业年均发展速度达到了37.4%;2003年起,迪拜旅游业的收入已经超越了石油收入,占到GDP的10%以上。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代表实体经济的石油产业只占迪拜GDP的6%而代表虚拟经济的地产业则占20%。 为了进一步刺激经济繁荣,迪拜政府自2002年起允许外国人持有房地产。同时,迪拜以建设中东地区物流、奢侈旅游和中东金融枢纽为目标,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积极推进3000亿美元规模的建设项目。 虽然虚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迪拜房地产的投机需求,但也为迪拜的债务危机埋下了不可避免的隐患。迪拜石油资源并不丰富,它无法像其他海湾地区的国家那样,通过出口石油来得到持续固定的收益。这个很小的经济体,却借用了大量资金来支撑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其负债规模与经济规模的比例之大在世界上是很少见的。尽管银行通过信贷扩张、增加流动性来缓解借款者的压力,但这些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害,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迪拜在过去数年里所依赖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它无法保证迪拜从这种发展模式中获得足够且持久的利润。因此,迪拜的发展模式从一开始就注定难以维系,而且必然崩溃。

3、过分依赖外资难以抵御外部冲击 迪拜以虚拟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大大降低了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加之迪拜国内基础货币储蓄并不多,为了大力发展房地产和旅游业,只能依赖外部贷款。在国际经济环境大好时,国际投资者看好迪拜,于是大量热钱纷纷涌入。目前该国债务总量为800亿美元,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其中,政府或政府担保的外债236亿美元,占其GDP的30%左右。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投资者信心下降,国际投资大幅减少,力口上全球信贷紧缩政策,导致迪拜资本流入急剧萎缩。根据国际金融协会的统计,2008年由于商业银行收紧信贷,大量资本流出阿联酋,导致其资本账户出现550亿美元的赤字。同时,由于迪拜货币迪拉姆与美元实行固定汇率,美元贬值预期的增强进一步加剧了迪拜的资本外逃,资金链严重断裂。为了偿还到期债务,迪拜政府不得不多次增发债券。这种政府过度举债的风险极有可能引发财政危机,影响社会稳定,更无法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然,迪拜危机爆发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因为旁地产的过度膨胀,但其本质原因是迪拜的发展模式出现问题。

三、迪拜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1、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抑制房地产泡沫 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2009年到现在,经济复苏的特征是包括股市、楼市这类虚拟经济先于实体经济复苏,而且房地产可以说是非理性的复苏,而在庞大的刺激经济计划中,对房地产的投资更为惊人。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显示,2009年上半年7.4万亿元天最信贷的具体流向为: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6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占全部中长期贷款51.6%。在房地产救中国的论调下,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翰匝来了自己最火爆的一年,二手房交易量是过去三年的总和,各地房价大幅飙升,差不多都创了历史新高。房地产业毫无疑问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地方财政对于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太高,单纯依赖卖地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无法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一旦土地使用资源匮乏,城市的发展将会陷入动力不足的局面进而导致经济危机甚至社会危机。

著名经济学家泽尔腾先生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隐忧是房地产市场存在大量泡沫。无独有偶,根据相关机构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中国大城市的房屋空置率已经远远超过10%的国际警戒线。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这是一个不容回擗的事实,律续7年桌,中国的瞎价大幅上升,沅沅脱离了民众的购买水平。如果中国不从迪拜身上吸取教训,不能够充分认识到GDP过分依赖房地产业的弊端,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那么中国很有可能成为下+迪拜。

第4篇

[关键词]欧债危机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446(2013)1-2-0011-02

欧债危机即欧洲国家债务危机,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以希腊为代表的欧盟国家发生的债务危机。债务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为担保,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或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

欧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1.产业结构不平衡

以希腊为例。希腊的支柱产业是旅游业与航运业,在欧盟国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具有明显的依赖外部需求的特点。所以,面对2008年金融危机,希腊很难抵御。从旅游业来看,希腊为了刺激经济近些年来一直大力投资旅游业及其相关房地产业,并且超过了其自身能力,导致负债提高。2010年,希腊的旅游业占到了其GDP总量的约五分之一,而工业和农业加起来不及旅游业的比重。算上2004年希腊为举办奥运会花费巨资,其中大部分为贷款,到2010年希腊的债务总量达到约3280亿欧元,约占GDP总量的143%。从船运业来看,受金融危机影响,希腊的航运业,造船业景气度不断降低。

2.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指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的一种发展趋势。从20世纪末开始,大多数欧洲国家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其表现为三个方面:长期低出生率和生育率、平均寿命的延长、生育潮人口大规模步入老龄化。老龄化给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同时使老年社保的费用增加,加大了政府的负担。

3.高福利制度

多年来,欧洲一直是“生活上的超级大国”,高福利成为欧洲社会的显著标志。然而,随着近些年来欧洲经济增长放缓、欧债危机、失业率增高等问题,欧洲高福利制度的可持续性受到了质疑。现在欧盟内部的主要格局是:北欧制造,南欧消费;北欧储蓄,南欧借贷;北欧出口,南欧进口。总的来说,北欧人追求财富,南欧人追求享受。

4.德法在救援上的分歧

德国作为欧元区第一大经济体,其强劲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成本的控制。德国这些年忍受着福利削减,工资长期不上涨的痛苦,现在却要让他们去拯救那些享受高福利高工资的国家,本国民众显然会心有不甘,德国政府在做决定时必须考虑到民众的呼声。因此目前德国正面临艰难的选择,欧债危机如何演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德国的态度。法国是坚决支持对危机国实施救援的,因为法国银行持有相当数量的欧元区债券,如果这些国家违约的话,法国的损失将会非常惨重(从三大评级机构下调法国两大银行评级可以看出)。

5.金融危机中政府的加杠杆化措施

金融危机使得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政策,高福利、低盈余的希腊无法通过公共财政盈余来支撑过度的举债消费。全球金融危机推动私人企业去杠杆化、政府增加杠杆。希腊政府的财政原本处于一种弱平衡的境地,由于国际宏观经济的冲击,恶化了其国家集群产业的盈利能力,公共财政现金流呈现出趋于枯竭的恶性循环,债务负担成为不能承受之重。

6.各大评级机构降低评级

评级机构不断调低债务评级,助推危机进一步蔓延。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不断下调欧洲国家的评级。评级机构对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可成为危机向深度发展直接I生原因。

7.美国政府促使美元回流

欧元区国家爆发的债务危机是美国政府意识到,这是美元回流的绝佳机会。为了挽救美国经济,近期美国国会在讨论一项议案,鼓励美国的公司把其海外的留存收益汇回美国,加强国内的投资与就业,为此给予税收上的优惠。美国政府明白,美元回流会使美国在资本上和实业上都得到加强。这在外汇市场上表现为,大量的抛售欧元,购买美元,是欧元下跌。

8.财政制度与货币制度不统一

如果是一个有效市场,货币政策的主要作用是抑制通胀,保持币值稳定;财政政策主要是在于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降低失业率。欧元区本来是最成功的区域货币合作的典型,但是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得一些曾经不受重视的问题暴露出来。欧洲央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时候,要考虑个成员国的利益,导致货币政策调整慢半拍,调整也不到位,在统一的货币政策对危机反应不够迅速的情况下,个成员国政府为了摆脱危机,大多制定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导致大部分欧元区成员国违反了《稳定与增长公约》中对公共债务占GDP比重不超过60%的规定。

9.欧元区在设置时没有考虑退出机制

在欧元区建立之初,退出机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考虑,这也导致了现在处理欧元区危机的困难。当然退出机制本身也有问题,例如如果希腊退出欧元区,随着欧元区经济规模缩小,欧元汇率难以保持当前价位。

第5篇

关键词:债务危机;博弈论;对策

一、引言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在高校规模的急剧扩张中,资金短缺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为了满足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许多高校采用向银行贷款的方法筹措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大部分高校新校区建设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解决。然而高校的还贷款问题却成了一个重大议题,即所谓的高校债务危机。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2000亿元,几乎所有高校都有贷款。巨额的贷款负债为高校带来了较大的财务风险,这不仅给学校带来不利影响,也给政府的宏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经济风险,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经济学界关于高校债务危机的理论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债务危机的形成原因,二是如何解决高校债务危机。

学者们就原因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第一,高校扩张对资金需求的持续增长和政府对高校的资金供给不足是形成债务危机的直接原因(张万朋,2007);第二,银行对高校的贷款授信额度过高以及高校的财务预算缺乏软约束也是形成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马宁,2007);第三,三方失控学说,即高校在开支上缺乏远见和成本意识,政府在高校贷款的申请和评估上缺少完善的监督机制,而银行认为高校是政府的,无论怎样贷款都会有财政支持,因此没有预警监控机制。三方协调不力导致高校贷款本息越来越大,结果出现危机(罗昆,2007)。

就解决机制而言,学者们就他们分析的原因对号入座地提出了很多积极的措施。如控制高校的贷款额度,加大政府的投入和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加强银行的风险意识等,但这些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本文旨在用一个三方博弈模型来解释以下问题:第一,何时形成高校债务危机,何时不形成。第二,政府何时会投入资金给高校,何时不投入。第三,银行何时会贷款给高校,何时不贷款。即三方协调失控的根源是什么。并根据分析的结论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序贯博弈下的高校债务问题

(一)模型基本假设

该模型的参与人包括高校、政府、银行三方。为简化起见,这里我们假设社会中只存在一个银行、一所高校和一个政府。

高校总是试图通过借款进行自身建设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高校的战略空间是(借款,不借)。

政府的唯一目标是管理高校债务,且政府只在乎自己的声誉R。政府的策略空间是(还贷、不还);如果政府向银行还贷付息那么会获得名誉收益R(x)(假设满足R'(x)>0,R″(x)

银行的唯一目标是自身收益最大化,银行的战略是(贷款,不贷);如果银行答应向高校贷款,那么高校就会把高校的收费,转账等业务交给银行办理,从而获得收益B(x)(假设满足B′(x)>0,B″(x)

(二)博弈模型的构建

在模型中,假设银行答应给高校贷款x,那么政府会在到期还款的过程中获得声誉R(x),到期银行不光会获得rx的利息收益,还会从高校收费等业务中获得B(x)的收益。且满足R(x)-rx-x>0(即政府还贷获得的声誉应该大于付出的成本,否则政府不会付出);B(x)-x

下面我们以博弈树的形式来描述三方的博弈过程:参与博弈的三方按顺序行动,高校先选择策略,银行在高校选择是否意愿借贷后决定是否提供贷款,而政府是在观察到高校和银行的行动后决定是否还贷或是否直接给高校注入资金。各种策略下的收益如图1:

通过逆向归纳法,我们可以容易地找出博弈树中唯一的纯战略纳什均衡(借款,贷款,还贷),相应的收益为(x,B(x)+rx,R(x)-rx-x)。

(三)结论

只要政府是理性的且注重自己的声誉,则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下不会出现债务危机,政府行为在此博弈中起关键作用,政府最后能否有钱还债决定了危机的形成与否,因此政府应积极筹措资金来还贷以预防债务危机的形成。

三、同时博弈下的高校债务问题

本文进一步修正模型,使之更加接近现实。此时不再是银行、政府贯序行动,而是同时行动,即双方是在未知对方行动下的随机选择。这里我们只讨论政府与银行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不讨论纯战略纳什均衡的情形。假设政府选择还贷的概率为α,银行选择借贷的概率为β。博弈过程如下:

求解此模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求解过程如下:

对于政府:期望收益Eπ=αβ[R(x)-x-rx]+α(1-β)(-x)+(1-α)β[-R(x)]

当边际收益趋近于平均收益时,政府的决策行为也趋近于最优状态,即 =0时;银行的决策行为(借贷的概率)取决于政府的边际声誉和平均声誉之差。当边际声誉趋近于平均声誉时,银行的决策行为也趋近于最优状态,即 =0时。

从各自的偏导数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结论一

当B(x)'x-B(x)>0,即B(x)′>B(x)/x时。

且R(x)'x-R(x)>0,即R(x)'>R(x)/x时。

有 >0, >0,这时为使银行愿意贷款,政府愿意还贷的概率更大,即为了增大α,β的值,这时理性的高校应该增大借款额x。

(二)结论二

当B(x)′gx-B(x)

且R(x)'x-R(x)

但高校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更加倾向于多贷款,多借款导致银行不愿意贷款和政府不还钱的后果。这是不理性的行为,更不是利益最大化行为。

(三)结论三

当B(x)'x-B(x)>0,即B(x)′>B(x)/x时。

且R(x)'x-R(x)

有 >0,

(四)结论四

当B(x)'x-B(x)

且R(x)'x-R(x)>0,即R(x)'>R(x)/x时。

有 0这时高校增加借贷X会使得政府的还贷概率下降,同时使得银行愿意借贷的概率增加,高校债务危机由此产生。

四、高校债务危机的预防与解决

(一)政府应该积极筹建预防危机

由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政府是高等教育发展中最大的受益者,政府理应是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但是近年来高校越来越多的贷款依赖,形成了较大的投资风险,各级政府部门要对高校的贷款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贷款的总额度和贷款的期限,从而建立起高校贷款的有效监管机制和运行机制。

(二)高校应该积极的筹钱和加强财务管理,不能完全依靠政府

在政府采取各种途径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高校应该积极做好自筹资金工作,积极争取各种资助和捐款。与此同时要加强学校自身的财务管理,强化部门预算,制定有效的财务支出制度,提高资产的使用率,并根据预计的现金流入量合理安排还贷计划。

(三)建立对银行的约束机制,认清高校的类型

从模型中我们看到不同的高校类型对应着博弈三方不同的最优决策,如果不能正确认请高校的类型并相应的建立对银行的约束机制,则会产生高校债务危机。因此不论是政府还是银行高校都需要保持决策的理性,对高校自身有清楚的认识,并相应建立有效的筹款贷款计划。另外,由于重点院校是产生债务危机的主体学校,因此更应该加强对银行的贷款额度约束,避免债务危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华清君.当前高等学校财务危机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0).

2、戴传红.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赵炳起.高等学校负债风险的微观成因及控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5).

4、王雪峰,王爽.高校建设贷款的风险及成因分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2).

第6篇

关键词: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原因;措施

2013年以来,由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等原因,我国经济增长出现放缓,前几年伴随经济增长而产生的巨额地方债务成为当前和以后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地方债务的特点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我国地方债务形成在制度等层面的原因,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对策。

一、中国地方债务现状

2013年之前,由于我国政府没有系统公布过全国的地方债务情况,因此,虽然对我国地方债务数额众说纷纭,但是始终缺乏可靠的权威数据支持。直到2013年12月30日,国家审计署了《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对地方债务的数据统计才有了一个可靠来源。根据该报告显示的数据,截止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20.69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为2.93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为6.66万亿元。三项合计高达30.27万亿元。从负债率来看,截至2012年底,全国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与当年GDP(518942亿元)的比率为36.74%。同时,该报告还显示,省市县乡四级政府分别负偿还责任的债务占据的比例对应为16%、45%、36%、3%;在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中,银行贷款占比达50.8%,BT占到11.2%,发行债券占10.7%,信托融资占7%,证券、保险和其他金融机构融资占1.8%。在地方政府债务的举债主体中,地方融资平台举债占负有偿还责任债务比例为38%,政府部门和结构占比28%,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占比16%,这三类举债主体累计占比82%。如果将债务规模和地方政府的财务相比较,至2013年6月,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为52.25%,如果将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全部转化为政府偿债责任,债务率为70.45%,低于100%的国际警戒线。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我国的地方债务具有负债金额高但是风险可控、多数集中在市和县一级、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等特点。虽然我国地方债务率低于国际警戒线,债权人多为国内机构及个人,与欧债相比,处理的难度要小得多,整体风险可控,但是,从我国地方债务负债总金额来看,高达30.27万亿,而且地方债务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并不均衡,这一巨额债务的形成对我国地方来说,仍然是一个较为沉重的经济包袱,如果不引起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很可能对我国地方经济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中国地方债务危机的形成原因

(一)地方经济增长依靠地方投资拉动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各地的发展并不均衡,全国整体呈东部地区发达,西部地区欠发达,中部地区居于两者之间的态势。就全国整体情况而言,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财力雄厚的地区始终只占少数。而我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因此,抓经济增长是每一个地方政府必须实现的目标任务。这个目标的实现,对发达地区而言并不困难,但是对于欠发达地区甚至贫困地区,就非常困难。我国国家经济长期依靠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拉动,落实到地方,主要依靠的就是投资。投资对于地方经济增长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在借贷上面具有强烈的动机,通过大额借贷来建设工业园区以吸引外资,达到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目的。这也是我国地方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地方主政官员的短期行为

地方经济增长作为我国各级政府主抓的一个重要目标,长期以来,也是各级政府考核官员的重要指标。换言之,也就是说地方经济增长情况的好坏,决定了地方主政官员的升迁。由于地方经济增长直接与地方主政官员的个人政治前途紧密挂钩,所以地方主政官员具有强烈的实现经济增长的动机。基层地方政府官员的任期一般是三年,县级以上的也只有五年,这就不要避免的造成了主政官员的短期行为。不少地方政府官员在任期内大肆借贷,以争取更多的政绩,并依靠政绩的烘托获得升职,在前任官员升职以后,表面的经济繁荣掩盖了背后的巨额债务,等到接任官员来还债,又会继续借债来填补前任的窟窿并投资拉动地方经济。如此恶性循环,造成地方债务越滚越多。

(三)地方在财权和事权上的不匹配

长期以来,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实行的是分税制财政体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力分配并不均衡。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的公共投入日益增长,事权与财权无法匹配,资金缺口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财权向上集中、事权向下转移”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之下,各级地方政府的财力不得不依靠上级政府进行补贴,但是,由于中央财政对各级地方财政的补贴非常有限,而地方财政承担的任务却是刚性的,例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粮食补贴等各种费用必须支出,地方各项建设的经费也必须保障,因此地方政府不得不另辟蹊径,采取借贷、建立融资平台、采用BT方式吸引民间资金开展项目建设等来吸收资金,经过长时间的累积,这些资金多数转化成为地方政府的债务。

(四)地方债制度未建立和健全

根据我国的《预算法》规定,我国的地方政府没有自行发债的权力。这一制度的施行,在一定时期对规范地方政府的管理行为,限制地方政府在财政资金以外的权力,避免地方政府乱发债造成财政赤字,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在地方政府需要大量资金以支持工作目标完成的时候,这一权力的缺失,使得地方政府利用地方债来筹集资金根本无法实现。各级政府在走正规渠道无法筹集资金的情况下,开始寻找其它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有通过城司、找银行直接贷款、以政府信用作为担保获取资金等方式,地方政府采取这些方式的后果之一,就是地方债务的不断累积和增加。

三、中国地方债危机的解决措施

(一)完善分税制财政体系,使地方事权和财权得到统一和匹配

目前,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没有得到统一,财政上捉襟见肘,行政事务还要确保完成,长期以来,造成了地方债务的累积和增长。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国要对各级政府的职能进行明确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管理的主要事项必须清晰;其次,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实行的分税制进行改革,根据中央和地方政府管辖的事务多寡来分配财权;最后,每年要对地方财政预算和支出进行对比和考核,同时要考核地方行政事务的完成状况,根据地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来合理调整次年的财权分配,避免财政支出出现不合理增长,造成浪费。

(二)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

要避免我国地方债务的膨胀,化解地方债务危机,避免债务风险的形成和发生,必须建立地方债务管理体系。首先,地方政府要建立地方债务统计制度和定期上报、披露制度,在对地方债务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应统尽统,统计的范围不仅包括显性债务,还包括由政府担保和负责的各类债务,主动接受上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其次,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建立严格的负债决策审核制度和债务责任追究制度,对地方债务的负债决策必须经过科学评估、由专业人士组成考察小组进行考察、集体研究决策等程序,并且,对任期内负债的主政官员,在离任时要对债务偿还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存在重大过失的要进行责任追究;最后,要对所有新增债务资金的使用进行全程监管,对贪污挪用的人员和单位,要依法追究责任,要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严格规范资金的使用程序。

(三)改变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制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我国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长期停留在将GDP增长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上面,引发了政府官员强烈而盲目的通过大量贷款来吸收资金,加大投资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要消除这一误区,让政府官员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对以前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和优化,科学的建立政府官员的考核体系,并以此来决定官员的升迁。对于政府官员任期内的债务问题,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考核,一是要考核政府官员在任期之内产生了多少债务,是否经过规定的决策程序;二是要对政府官员任期内产生的主要债务进行审计,考核债务资金使用效率;三是考核政府官员任期内债务的收回情况以及形成的资产情况。要让政府官员真正认识到肩负的责任,使其对任期内的债务问题高度重视,避免不计成本、只有投入不管产出的盲目负债。

(四)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换,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在厘清地方政府职能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对政府职能进行科学定位,坚决改变过去那种一切依靠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在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必须坚持市场的归市场,政府不进行过多干预,将主要精力放到制度建设和公共管理服务上面。同时,要尽量缩减政府的开支,以事定岗,按岗定员,对多余人员进行分流或精减,避免人浮于事。在实现地方政府职能的优化以后,由于地方政府所管辖事务的减少,必须会减少政府大量不必要的开支。另外,对政府投资,也要进行规范,在当前地方债务居高不下、债务风险持续加剧的形势下,必须严格控制地方政府负债经营的规模。对一些负债多、经济落后、抗风险能力差的地区,债务规模要只减不增,并逐渐实现收支平衡;对经济发达、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地区,可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大债务规模,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对政府举债进行控制以外,值得注意的是,要注意对事业单位擅自举债的情况进行监控,防止事业单位管理不严,造成债务的急剧增加,最后转嫁到地方政府。

(五)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制度

地方政府的发债权一直未能得到落实,这在一定程序上限制了地方政府通过发债来解决资金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制度,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方政府合理的资金需求,同时,还可以盘活民间大量闲置的资金。因此,建立地方政府的发债制度,非常有必要。建立地方政府发债制度的关键是要控制好地方政府的发债规模,并严格制定相应的审批程序,落实相关责任。要对地方政府的偿还能力和举债规模进行合理评估,以免出现到期债务无法偿还、政府信用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

结束语

对于我国当前的地方债务,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预防风险。同时,中央政府应从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角度,出台政策,合理平衡中央和地方的财力分配。另外,还要改革地方官员的考核制度、拓宽地方政府的筹资渠道(如发债),切实解决地方政府的资金问题,避免地方债务恶性膨胀带来的诸多风险。

参考文献:

[1]温连青.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及其防范[D].山东财经大学,2013.

[2]赵利明,吴赢赢,朱仰军,茆英娥.地方政府债务的会计核算:现实问题与改革思路[J].财经论丛,2012(05).

[3]刘卫国.论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缺陷及其风险防范[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

[4]王[.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5]李敏.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6]贺楷元.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其防范方式[D].吉林大学,2015.

第7篇

关键词 欧元区 债务危机 影响 启示

一、引言

从2009年年底开始,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开始浮出水面。最先爆发的是迪拜债务危机,随之而来的是愈演愈烈的希腊债务危机,最终引发了整个欧元区的债务危机。2009年希腊政府宣布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将分别达到13.6%和113%,均远远地超出了欧盟规定的3%和60%的上限。随后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等相继调低希腊信用级别,希腊债务危机爆发,继而引发了希腊股市大跌以及欧元汇率的大幅下挫,一场开始于希腊的欧元区债务危机就此拉开了序幕。2010年以来,债务危机已从希腊扩散至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欧债危机使得全球投资者的信心备受打击,而金融市场又出现剧烈的动荡,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再次被债务危机的阴云所笼罩。债务危机集中在欧元区爆发,使欧元面临着诞生10余年以来的巨大考验和挑战,同时也引发了债务危机会以欧元区解体而告终的预测和猜想。欧元区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何等的冲击?各国经济该如何应对等问题一时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

二、欧元区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

欧元区要实现货币一体化并且来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其中最关键因素是欧元区各国的经济水平趋同。但实际上,欧元区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很大,区域之间的发展极其不平衡。作为多种增长模式和多种发展速度共存的经济联合体,欧元区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极其不平衡,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欧元区的东扩,转轨中的中东欧国家逐渐加入了欧元区,更是加剧了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金融危机之后,欧元区各国经济复苏步伐不统一,德国、法国的经济开始回归正常,而希腊、爱尔兰、西班牙等国的经济复苏十分曲折。各国对货币政策的诉求不尽相同,但是欧洲央行显然不能同时兼顾到所有成员国的利益,这一问题在单一货币体制下是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的。

其次,德、意、法等国家的经济比较发达,而希腊、爱尔兰等国家经济较为落后,德国的GDP占到了欧元区GDP总规模的20%,德、法、意三国所占比率更是高达50%以上。在成立欧元区之后,德、意、法等核心国利用制度、技术和资金上的优势,享受着地区整合和单一货币区域所带来的好处;而在欧元区核心圈的,希腊、爱尔兰等国就处在比较劣势的地位。在单一货币区内,统一的货币政策更加倾向于经济实力较强国家的经济目标,从而导致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愈发严重。而经济较弱的国家,由于只有统一的货币政策却没有相关财政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弱势也就显得越来越突出,从而引发了债务危机的爆发。

欧盟内部经济结构长期发展失衡,欧元区各成员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经济结构和金融周期都不一致。自欧元区成立以来,欧元区内部各国竞争力的差异和宏观失衡日益显现。德国是欧元区几个大国中唯一竞争力出现上升的国家,与之相比,包括欧元区三个大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以及希腊和葡萄牙却出现了竞争力大幅下降和贸易赤字严重恶化的现象。欧元区成员国为了征得民众的意愿,将通货膨胀的责任归于欧洲央行,并刺激本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成员国都将在的财政赤字扩大。

研究欧元区各国的经济结构,会发现欧元区核心国家与国家的经济体系差别较大、经济结构明显失衡,主要表现在国家负债较重,核心国家向国家出口并向国家贷款。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距甚远,由于只有统一的货币政策而没有与之相适应的财政政策、外贸政策与劳工政策,因而在加入欧元区后,各个国家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就逐步显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欧元区的对外出口在很大程度上被德、法等强国所垄断,强国的发展优势与弱国的发展劣势就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导致没有发展后劲的国家的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欧元区国家,一方面因劳动生产率偏低、出口竞争力偏弱而成为核心国家传统的出口市场;另一方面因外部资金的涌入推高了这些国家的工资和物价水平,进而削弱了其产品的竞争力,造成实际收入下降。国家为维持本国的实际收入水平便继续向德国银行借入资金以确保国内的消费水平,如此循环,最终导致欧元区内部的经济结构失衡逐步累积加大。

这种以国家负债,核心国家出口并贷款的欧元区经济发展模式能否长期维持,关键在于国家经济基本面能否承受起债务的负荷。一旦国家负债规模超出其经济承受能力,债务风险就会累积增大,最终便会以债务危机的形式爆发,这就是欧洲目前正在经历的危机。此外,欧盟成员国的快速扩张也是加剧经济发展结构失衡的重要因素。欧盟从创始时的6个成员国增加到12个成员国,历经了38年的时间;可从12个成员国增至27个成员国,只用了15年不到的时间。新加入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各异,与原有成员国的差距较大,在客观上造就了欧盟经济发展结构失衡的先天条件。

三、欧元区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