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社交媒体时代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9-21 16:38:29

序论:在您撰写社交媒体时代的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社交媒体时代的特点

第1篇

摘要:文章以社交媒体的特点和社交媒体下阅读特点的分析为基础,探讨了基于微博和微信这两种主流社交媒体开展阅读推广的现状,并针对微博阅读推广、微信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社交媒体的出现迅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沟通方式,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经历、感悟成长、聆听声音,并将其逐渐固化成一种自主行动。当前基于移动平台的数字阅读正逐步兴起,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阅读的一个重要媒介,高校图书馆在工作重心转变过程中,把阅读推广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做,这归功于阅读推广的开展。鉴于社交媒体对用户阅读习惯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及其本身所具备的一些特性,将社交媒体应用于阅读推广工作成为诸多图书馆的共识。

1.社交媒体下阅读推广

1.1为什么要进行阅读推广

1.1.1回归图书馆基本属性的需要。文献载体形态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变化,阅读在启迪个体心智、开拓个体事业、推动社会成员整体素质提升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图书馆文化功能的具体体现,而文化功能是图书馆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功能。传统“重藏轻用”的观念束缚了图书馆管理者的手脚,图书馆营销更是一件“稀罕事”,更不用说去发掘图书馆的文化属性。在面临最为严峻的生存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图书馆举办了“读书节”“微书评大赛”等阅读推广活动,以期重新获得读者的青睐,这些活动不论内容、形式如何,实现了纯信息输出到文化传承的转变,是对图书馆文化基本属性的回归和重视。

1.1.2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在组织架构、服务范围、人力资源等方面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这对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的最好诠释。图书馆的物理形态、人员构成、功能、使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当前图书馆存在的主要价值已不再是其拥有的海量文献,而在于依托文献提供的各类服务,特别是在文化建设领域有所作为。

1.1.3社交媒体等技术不断出现所带来的生存压力。社交媒体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其发展的速度却超乎想象。纸质媒体时代,读者习惯于通过直接阅读纸质文献的方式来满足阅读需求,所以图书馆的入馆人数及资源利用率相对较高;网络时代的到来,数字阅读、移动阅读成为一种主流,图书馆为了应对这种冲击推出了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人馆人数虽然没有减少,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却持续降低。此外,网络的出现使图书馆传统的信息垄断地位土崩瓦解,强大的搜索引擎以及网络百科全书已经取代了图书馆在信息来源中的优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不得不面临存在和发展的危机。

1.2社交媒体下高校读者的阅读特点

1.2.1社交媒体的特点。社交媒体是人们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和平台,依靠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个体之间的一种有机链接,充分满足了互联网时代个体的个性化社交需求。社交媒体本身具有的一些特点给它带来了十分庞大的用户群体,微博、微信的用户群体都以数亿计。社交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上具有及时和精准的特点,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充分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包括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内的社交媒体,能够起到富媒体传播的功效。此外,社交媒体如微信本身具备十分强大的可扩展性,为机构和组织使用社交媒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2.2社交媒体下读者的阅读特点。社交媒体的涌现深刻改变了读者的阅读特点:①阅读趋于碎片化。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内容篇幅都比较短少,如:微博在早期是一个只允许用户不超过140个字符的文字,后期在字数上有所扩展但总体依然比较短少,微信同样也是如此。篇幅的短少性决定了社交媒体上的阅读内容较为浅显、零碎,阅读总体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特点。②阅读的主动性和分享性增强。社交媒体是熟人、陌生人社交而组成的一个虚拟平台,平台上的内容以读者感兴趣的领域为主;在阅读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复制、收藏、转发到朋友圈来实现对内容的分享和赞赏。③阅读的移动性和浅显性。各个社交媒体的使用更多地依附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平台,读者可以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实现移动式阅读。社交媒体的阅读内容层次比较浅显,主要是以“心灵鸡汤”以及读者喜闻乐见的一些领域为主,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无须进行过多的思考,内容上讲究趣味性,而学术类研究的文章很少。

1.2.3社交媒体与当代大学生。高校图书馆面向的读者群体以大学生为主,他们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接收能力较强,社交媒体承载内容的浅显、短少及对个体心灵的慰藉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社交媒体中的内容采用了图片、声音等形式来进行表达,其语言风格较为活泼,更容易激起大学生的阅读兴趣;社交媒体也具有分享、及时传递的功能,可实现内容的快速分享、传播。

1.2.4社交媒体对阅读推广的重要意义。高校图书馆将社交媒体运用于阅读推广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契合了读者的使用习惯。读者只要进人社交媒体就可以看到图书馆举办的活动,更容易使x者关注和接受,同时通过精细设计内容的推送可以弥补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问题。②扩大了阅读推广的受众面,完善宣传效果。社交媒体的用户群体十分庞大,宣传内容在形式上可以多样化,更易于实现宣传目标。③改善了图书馆的形象,拉近图书馆与读者之问的距离。新技术的采用能够更加贴近读者,使图书馆更具时代感和亲近感。

2.社交媒体与高校阅读推广的结合

2.1社交媒体下的阅读推广现状

微博和微信作为社交媒体,二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二者受众面广、用户使用率高、信息接收度高,并且具有即时同步性及信息的到达率达100%的特点,且都是作为用户信息沟通、传播和分享的平台;不同点是微博起源于传统的博客,而微信则是中国人创造的一款社交媒体且具有更为强大的朋友圈。当前利用微博微信进行阅读推广的活动包括以下几类:①资源介绍及利用。主要以微资源、微书评、微分享、微图片、微话题为主。②微宣传。包括业界新闻、活动公告、日程安排等。③微服务。具体包括好书推荐、微电影分享、读书节、读书沙龙、微讲座等。

社交媒体出现后,一些高校图书馆积极地将其应用于阅读推广实践活动中,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堪忧。以清华大学图书馆官方微博为例,截至2016年3月23日,其官方微博拥有粉丝48,542人,微博条数6,538条,关注微博的有387人,图书馆的影响力和服务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淮海工学院图书馆开放的微信公众号将社交媒体应用于“读书节”活动的宣传中,通过后台统计,2016年2月20日至2016年3月20日期间总的点击次数为17次,同期消息发送次数为7次,发送消息次数为10次。尽管从数字上看各个图书馆社交媒体阅读推广的实际效果较差,但由于社交媒体在高校阅读推广中应用的时间不长以及社交媒体对读者生活、学习的逐步渗透,社交媒体应用于高校阅读推广工作仍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2社交媒体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

目前开办了官方微博和微信的图书馆较多,同时开设的大学亦不在少数,根据相关数据显示,112所“211工程”大学中同时开通微博、微信的有52所,其占比为46%。基于社交媒体进行的阅读推广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喜忧参半,存在着亟须解决的一些问题:①缺少主题化的“微语录”、一体化的“微体系”,这是很多高校微博阅读推广共同存在的问题。主题化标语的缺失使图书馆的定位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来,使读者很难明白图书馆微博、微信的主要目标是什么。②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平台,都涉及平台内容以及相应平台的设计问题。现有的微博、微信推广平台更多的是把图书馆网站搬到了社交媒体上,没有实现对社交媒体特点的有效挖掘。③宣传推广问题。很多高校图书馆建立官方微博、微信以后,虽然在平台的宣传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实际的效果却不甚理想。④微信、微博的管理问题。现阶段很多高校图书馆还没有建立起与社交媒体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其中一些高校图书馆还面临着微博、微信这两种社交媒体如何融合的问题。

2.3社交媒体阅读推广的改进策略

为更好地发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在高校阅读推广中的作用,笔者针对当前微博、微信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①瞄准社交媒体在阅读推广中的定位构建推广规划。高校图书馆需要对阅读推广工作做出一个详细的规划,明确各个阶段的主题,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微语录”与之相对应;在高校线下的阅读推广活动中开展有人文关怀的主题,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官方微博的“泡图书馆才是正事儿”,就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吸引读者注意,产生心理层面的共鸣。因此,在社交媒体阅读推广活动中要喊出口号,点亮特色。②“内容为王、颜值担当”,社交媒体将“眼球经济”发挥到了一个新的极致。社交媒体中的内容及版式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图书馆在具体的阅读推广过程中注意微博、微信内容的搭配、构思,能够紧密契合当代读者的阅读特点,如:图书馆可以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用较为诙谐的语言尝试对热播剧进行点评;在具体的版式设计上要体现出浓浓的地域风、文化风,打造属于图书馆的个性风采。③加强考核,实施病毒式营销。高校社交媒体应用于阅读推广工作成败的关键在于活跃用户数量的增加和保持,通过忠实粉丝的口碑、朋友圈进行病毒式的营销,也可以通过“校园快闪”“二维码扫码有奖”等一系列活动的举办激起广大师生的好奇心,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推送,实现病毒式营销。④构建社交媒体阅读推广的科学管理制度及运转体系。微博、微信平台初期建设的难度不大,热莸陌才乓约昂笮日常管理才是确保其建设有所成效的重要环节。现阶段诸多高校的微博、微信管理是一种不规范管理,其表现为内容随机、更新缓慢、对读者留言回复过慢等,直接影响了读者的使用体验。通过科学管理制度以及运转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依托专人负责、科学、有序管理实现对读者阅读习惯的渗透与变革,从而利用社交媒体的特点将读者重新纳入图书馆的影响范围内,最终实现高效阅读推广的目标。

第2篇

关键词:社交网络时代;网络营销;营销模式

一、消费者愿意接受社交网络营销的原因

(一)解决了信息不对称

社交网络时代以前,由于地域等外界因素的限制,消费者了解企业产品只能去附近的商场或通过媒体硬性广告等,信息严重不对称,因此只能被动的接受企业定价,自身没有很大的选择权,但随着社交网络时代的到来,其可以通过多种社交媒体渠道收集企业与产品真实信息,决策准确度更高。

(二)满足其个性化需求

社交网络时代下,通过与企业的双向信息互动,消费者已不再只是产品、服务的购买者,也成为了产品的创造者,企业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媒体上消费者发表的评价、感受,了解到消费者的需求、心理、以及对产品的各方面意见,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设计,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二、企业社交网络营销较于传统营销的优势特征

(一)成本低、传播速度快

传统营销需要投入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借助广告、促销等营销方式进推广,其传播范围有限,且成本过高,就算真正实施,也并不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需要产房、设备,只一台简单的电脑或者手机就可以将消费者与企业联系起来进行营销推广,大大减少了营销成本,扩大了传播范围。

(二)营销准确率高

社交网络时代下,用户在注册时会填写真实、可靠、精准的客户信息,比如职业、性别、LBS定位等,再加上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散布表达情感、心情、兴趣爱好等信息,更有利于企业从中获得有价值的数据,进行用户识别,实现精准市场定位。[1]

(三)用户参与度提高、可不断完善产品

社交网络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可以参与到企业产品制造的过程的当中,完善产品。例如小米公司就专门在微博等平台上设置沟通官网,所有消费者都可以随意提出产品使用感受、未来期望、建议等,后台人员会进行专业性信息整理,设计人员结合这些意见,再进行到下一轮新产品设计。

(四)增强消费者信任感、挖掘潜在用户

相比较于企业广告宣传,消费者更愿意相信身边或者用过产品的人给自己的推荐与建议,而社交网络正好可以满足这一点。通过在论坛、微信、微博上利用一定手段促使用过产品的消费者产品相关信息,对于用户粘性强,决策越来越相互信赖的消费者来说,可以很大程度的增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信任感以及挖掘潜在用户。[2]

三、不同社交媒体平台特点与营销优势

由于社交媒体平台具有成本低、准确度高、覆盖面广、值得信赖等特点,已经成为了大中小企业关注的亮点,但是不同社交媒体由于其本身特点与自身定位的不同导致其适用范围也不尽相同。

(一)微博

微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相对陌生,但是信息交流度很广,对于企业提高产品、品牌知名度有很强的效果,有利于企业进行口碑营销。

(二)微信

微信是以交流、沟通为主的社交平台,所以可以用来组建线上客服平台,实现一对一及时沟通,再加上朋友圈中广告的投放可以根据用户资料分析、公众号可以对用户类型分细管理,有利于企业实现精准营销。

(三)论坛、社区

以兴趣、共同点集聚而成的论坛、社区可以集聚大量具有相同兴趣的消费者,例如粉丝群、母婴、教育社区等,他们可以在社区、论坛中针对兴趣点发表言论、分享产品,且由于具有相同兴趣观点,很容易引起共鸣,所以企业可以从兴趣点出发设置信息内容、进行产品推广。

(四)抖音短视频等

以短视频为载体的创意设计,使得普通人也乐于效仿、参与。比较于传统的“硬广告”病毒式营销,更容易贴近用户的内心深处,使用户感受到亲切感、归属感、参与感、所以有利于企业进行广告、品牌软传播。

四、社交网络时代下企业营销策略建议

(一)激发消费者情感、刺激其共享行为

二十一世纪属于共享经济时代,其特征是“使用但不拥有,分享代替私有”,要想充分的利用好社交网络媒体平台,就一定要借助一系列方式激发消费者的共享行为,例如通过刺激消费者发朋友圈进行集赞打折等促销方式来实现消费者与企业的共赢互利。[3]

(二)重视负面消费者声音

社交网络时代下,消费者参与度大大提高,每一个个体用户都是一个自媒体,很可能一个不起眼的事件在社交媒体的作用下就被发展为一个爆炸性的事件,所以企业务必关注消费者在社会化媒体下的各种“声音”。

(三)重视软营销

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了“以顾客为中心”的新时代,消费者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所以要充分将顾客心理变化纳入到企业考虑的因素当中,从消费者立场出发,注重客户心理需求变化,尊重消费者的感受与体验,淡化在消费者心中的商业活动,以顾客能接受的方式进行营销。

第3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 市场营销战略 危机公关

1 社交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社交媒体由web 2.0系统和技术发展而来,包含一系列基于网络的应用;它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平台技术,使组织机构、社区和个人之间实现对话互动,使用户自己创造、交换和消费内容成为可能。在中国,视频分享网站如优酷、社交网站如开心和人人网、微博等共同构成了当下社交媒体版图。

回首web 2.0时代,用户互动主要是使用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通过电子邮件、在线论坛及博客实现的。而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移动终端的高速发展,用户已经可以通过多平台,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保持在线。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今社交媒体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1 访问便捷、内容丰富、互动性强

Web 2.0时代的互动以文字、图片为主,受访问设备、带宽等限制,用户所创建、浏览的信息类型较少。而今天,视频、音频、图像、文字多种格式的信息可以通过各种终端轻松获取。社交媒体用户之间的互动方式也比以往轻松便捷得多。

1.2 一点对多点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由以往的点对点模式转为了一点对多点。一个微博用户的一系信息会被他的关注者看到,而关注者每转发一次又会被其关注者看到。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呈几何倍数扩散出去。

1.3 信息碎片化

在社交媒体时代,用户往往是利用零散时间浏览信息。比如在地铁里、公交车站、餐厅点餐时,因而没有大量时间完整浏览长篇信息。想要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所分享的信息需要简短鲜明,力图在最短时间内传达最准确信息。

1.4 用户数量发展惊人

传统的广播媒体历经38年发展了5000万用户。而facebook仅用了不到4年时间就获得了同等规模的用户。

1.5 信息真实度难以考量

当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创造者、分享者和消费者,我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在“把关人”缺失的情况下,所信息的真实度难以考察,真实和虚假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2 中国社交媒体的现状及特点

那么中国的社交媒体发展现状如何,同时又具有哪些特点?社交媒体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在中国——这一新兴互联网大国,其发展势头更加迅猛,我们来看以下几个特点:

2.1 用户数量庞大

截止到2011年12月,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已达到5.13亿人,其中,约2.5亿集中于三线及三线以上城市。而这些用户中,社交媒体注册率高达95%。

2.2 用户黏度高

调查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为46分钟,高于美国的37分钟,更是远远超过日本的7分钟。同时,在内容获取方面,中国互联网用户有36%通过社交媒体获得,已经非常接近通过门户网站的40%这一数字。

2.3 社交媒体信息对用户购买决策影响更大

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熟识的普通用户推荐的产品。通过社交媒体所获得的产品信息更有可能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此外,不同类型的中国的社交媒体用户倾向于使用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比如,开心网的用户多为办公室上班族,QQ空间的大部分使用者为在校学生,大学生和刚刚毕业不久的用户则更多地使用人人网。

3 社交媒体的机遇与挑战

社交媒体拥有可观的用户群、可以根据客户信息精准细分、在线推广的成本低于传统媒体,鉴于诸多优势及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众多企业纷纷开始利用其进行市场营销。即使是目前尚未涉足这一领域的企业,也已经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

2012年初,埃森哲公司对北美地区收入在十亿美元以上的200家企业高管进行的调查中,有65%的高管认同社交媒体在与顾客、合作伙伴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极其重要”或“非常重要”,而仅有17%的高管认为其作用“不太重要”或“完全不重要”。

但是,正如我们常说,任何技术都是把双刃剑。企业在享受种种新机遇的同时,还要应对与之相伴的各项挑战。

3.1 对信息技术的挑战

如前文中谈到,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同时可能不够精准成熟。企业想充分利用这些数据,需要将其和已有的数据结合,对信息技术部门是个严峻的考验。这就需要企业将资金、人力投向正确的地方。

管理者需要把以往相对独立的市场活动串连起来,与企业的社交媒体技术平台整合,实现数据的统一。

3.2 对企业管理者思想意识的挑战

一些企业管理者,特别是传统行业的管理者,依然认为社交媒体上由用户自行创造的内容,不过是“没有营养”的热点而已,来得快,去得也快。另有一些管理者,不愿轻易尝试把企业开放,由用户自由评价。

企业管理者需要意识到,企业已经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垄断信息、控制其传播。不论企业是否主动参与,都会在社交媒体中被广泛讨论、评价。与其被动地参与其中,不如积极尝试。

3.3 对企业结构的挑战

旧的组织结构可能已经无法应对社交媒体提出的新要求。

以客户服务为例,Web 2.0时期客户的投诉、意见往往是集中于客户服务部门的。而现在,客户可以避开企业的官方渠道,与其他顾客或媒体联系,直接将问题公开。

这就要求企业对自己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客户服务部门不再是唯一与顾客接口的渠道,市场部、公关部都要参与其中,严密监测企业的官方及其他社交媒体的舆情,并建立健全完善的响应机制,以适应社交媒体快速反应的要求。

同时,企业还应该建立适应社交媒体时期的危机公司响应机制,以应对意外事件的发生:①建立预警机制。甄别消费者信息反馈、投诉的严重程度,分级加以处理。②积极、及时地做出官方回复。自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如果企业不能保证在第一时间提供准备回复,事态可能会扩大、升级。③还原问题原貌,保证企业对于问题的解释是真实、可信的。④明确回应建议、投诉的负责人。保证企业对此问题的说明具有一致性,避免因为未经授权的人员做出错误回复而产生更多负面评价。

失误的危机公关对企业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2011年9月间,中国一位知名微博博主无意中发微博抱怨某国际知名家电品牌质量不佳。原本一条无意的消息,短时间内引来数百条回复,众多网友纷纷表示自己家的该品牌电器也有各种问题。在随后的时间里,该家品牌没能及时做出令消费者满意的答复,而其不当的官方微博声明再次引来网友的讨伐。该事件在新浪微博上层层扩散,事件不断升级,博主针对该产品质量的微博,每条的转发都在几千条,事件影响持续时间长达数月。根据市场监测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3月底,该品牌的冰箱的零售量份额较去年同期下滑1.63%,而同类某国内品牌的销售额是其3倍之多。负面效应却未止于此,已经波及到该品牌下的烟机、灶具等其他产品。

3.4 对产品、服务质量的挑战

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科技高度发达,媒体非常活跃的时候,对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督,已经不仅仅是个别行政机构的任务。每一个消费者都在监督着企业的一举一动,同时他们手中拥有的自媒体影响力不容小觑。企业在各方的监督下,更应该担负起社会,保证其产品、服务的优良品质。

4 总结

当今,制定企业营销战略时,社交媒体似乎已经不是选择或不选择的问题。每个企业都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理清头绪、大胆探索,谨慎实施,充分释放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与空间。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埃森哲研究,《展望》2011年第一期.

第4篇

关键词:精准营销;社交媒体;消费者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065-02

近几年,社交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交媒体除了其简单的交流、沟通功能之外,越来越多的商家、企业已经将社交媒体视为企业在营销中的重要工具和平台。企业、品牌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在传播上的优势并通过社交媒体来收集不同受众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更好地确立自己的目标受众,进而确立自身品牌的精准营销目标和策略。本文立足于社交媒体发展的大背景,对商家、品牌如何进行精准营销进行简要剖析,同时学习与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经验,展开分析研究。

一、精准营销的兴起

精准营销已经成为当今营销的关键,如何做到精准,这是系统化流程,有的企业会通过品牌联播等营销做好相应企业营销分析,市场营销状况分析,人群定位分析,最主要的是需要充分挖掘企业产品所具有的诉求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营销。精准营销是时下非常时髦的一个营销术语,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可量化的精确的市场定位技术突破传统营销定位只能定性的局限;借助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等技术手段保持与顾客长期沟通等措施,建立企业的忠实受众群。企业充分利用各种社交媒体,作为营销工具,将营销信息推送到潜在受众群体和市场中,使企业用最小的成本来达到利益最大化,完成企业的既定营销目标。

1.网络精准营销的兴起。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全面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转移,然而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极速发展的互联网也给我们带来了信息爆炸的问题。在互联网里,我们面临的、可获取的信息(如商品、资讯等)成指数式增长,如何在这些巨大的信息数据中快速挖掘出对我们有用的信息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网络精准营销的概念应运而生。

2.网络精准营销的手段。运用个性化技术的手段(如网站站内推荐系统),帮助用户从这些网络过量的信息里面筛出他所需要的信息,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电子商务网站、媒体资讯类网站、社区都逐渐引进站内个性化推荐这种手段,进行精准营销了。

二、社交媒体营销发展格局

1.社交媒体营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社交媒体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社交媒体的出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突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模式,让受众有更多机会去参与双向沟通与互动,社交媒体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极大的调动了受众的参与性,使更多的普通人、平凡人成为传播者,成为信息的者,许多受众满足于传受两者角色之间的转换,参与性极强。社交媒体以其开放性、连通性和交流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不仅如此,社交媒体除了沟通交流功能之外,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交媒体渐渐成为了诸多企业、商家作为自身营销手段的首要选择。

社交媒体营销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工具来进行营销、销售,维护公共关系,开拓客户服务的一种方法。近几年兴起的口碑营销、品牌营销等概都基本以社交媒体为主要载体进行营销。

社交媒体营销与传统的营销有着很大的不同,社交媒体更多的是注重受众的使用效果,目标受众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主动分享对品牌的认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影响与自己相关的社交媒体圈里的用户,众多企业也正是利用社交媒体这一传播优势来进行品牌的推销,形成自己的品牌口碑,达到营销的目的。

2.社交媒体的营销现状。随着社交媒体营销的出现与不断发展,并且受制于环境和发展期较短等条件的影响,其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当前我们所处的营销现状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广告主的试探性。各种各样新型社交媒体的出现,给予了广告主新的尝试机会,广告主们开始对社交媒体加大投资,探索新的广告形式以适应社交媒体环境,并且不断扩张自身的广告辐射范围,做到营销最大化。(2)在线模式不够成熟。对于社交媒体不断涌现的当前社会里,其也有着自身的不足,社交媒体的发展方向不明确,我们可以看到同质化的社交媒体数不胜数,大多数新的社媒往往都是效仿,并未有创新;其次,社交媒体的板块设置混乱,导致很多功能没有发挥特有的作用,板块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3)效果不佳。这对于商家来说是最致命的,也是影响较为明显的。由于传播目标的不明确,造成了传播效果达不到预期值,这要求传播者要对市场进行细化,收集正确的客户数据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找到自身的潜在受众市场进行精准营销。(4)方式单一。商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营销的方式较为单一,只是一味去以营销为中心,缺乏整合意识,出现了混乱、碎片化的现象,应该集中力量将去利用有价值的社交平台,着力与受众构建稳定的往来关系,并且努力维系与受众建立起来的关系,让受众感觉到重视,培养受众对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三、社交媒体的精准营销优势

社交媒体是一种在用户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分享、传播和获取的综合渠道。社交媒体精准营销则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用户量身打造各种营销策略,精准营销主要体现在“精准”两个字上,真正了解和分析用户的真实的行为以及真实需求,利用社交媒体来进行精准营销,其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体现出来。

1.高介入度。社交媒体最为明显的优势就是媒体由传统的意识形态媒体变为了行为媒体,拉近了与消费者行为的距离,同时也增加了广告的转化率,使得受众在精准营销过程中的介入度由低到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让受众切身感受了参与营销的过程,增加了受众的参与意识。

2.受众定位清晰。便于实现精准营销,基于数据、cookies、路由器等对数据的搜集和筛选,商家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处理,针对受众不同的喜好,生产能够满足受众喜好的产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不同的营销计划,明确不同受众的定位,进行归类整合,有助于精准营销的正确施。

3.免费分享。免费分享在社交媒体精准营销过程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体现,其主体大部分是用户自身,他们在使用过之后,在社交工具中主动分享用过之后感受和印象,对品牌产品加以评价,并为其他用户创造分享点,让更多的潜在用户去了解和关注,久而久之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口碑传播,而口碑传播的效果对于潜在用户的影响是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4.符合营销发展趋势。在这个充满营销的时代里,商家应该准确分析市场形势,制定适合市场的战略战术,应该把追求顾客满意度放在第一位,改变过去只以商家自身利益为中心的观念,以4C理论为出发点,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市场,考虑消费者接触产品的便利性。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受众的体验效果尤为关键,社交媒体带给受众的便利性已经蔓延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商家而言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动了解受众的需求,利用社交媒体的便利性,减少受众接触产品的困难度,迎合市场的发展趋势。

四、社交媒体精准营销建议

1.受众分析(People)。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对于商家来说,对受众进行分析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商家可以通过受众使用社交媒体的行为习惯来逐渐确立品牌的目标对象,依据目标对象和媒体受众之间的黏度,决定营销推广中较为恰当的内容,澄清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与受众建立联系,不间断地对受众进行科学合理分析,逐步细分、确立准确的受众群体,第一时间掌握满足受众的需求。

2.营销目标分析(Objectives)。营销目标对于每个品牌而言都各有不同,这不仅取决于品牌自身的产品属性,也和受众市场的不同有关,社交媒体平台的不同也影响了受众的品牌选择。商家在确立自身营销目标时候,应该先确立自己的受众群体,了解受众使用社交平台的特点,不同社交平台适合不同的营销目标,商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而不是面对不同市场采用同样的营销目标,那这样下去,商家定会丧失对原有市场的掌控权,后果将不堪设想,社交平台的不同意味着受众的需求就会有所差异,商家要针对不同社交平台的受众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进行营销目标的确立。

3.技术分析(Technology)。技术层面的分析重点是对社交媒体技术进行分析,要求商家不仅要注重对受众和营销目标分析,也要对所用到的社交媒体进行足够的技术分析,并不是简单的只对使用社交媒体的人进行基数统计,充分了解社交媒体的技术特点,并将自身品牌与其特点相融合,定期更新社交媒体工具,制定适合媒介技术的精准营销战略。

4.营销战略分析(Strategy)。营销战略对于一个商家品牌而言至关重要,营销是否成功取决于商家实施的战略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恰当地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精准营销,是否符合发展的趋势。当然,商家应当注意到尽管社交媒体普及面很广,但社交媒体的受众也是部分受众,商家切记不能孤注一掷,放弃了传统的市场平台;社交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当前依然是以大众媒体为主导,商家应当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对受众的影响来进行精准营销,仔细剖析精准营销的准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恰当战略,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进行战略调整。

在当前社交媒体盛行的大背景下,整个市场的发展方向都是基于社交媒体进行拓展,而精准营销战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整个营销框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恰当利用社交媒体在传播渠道上的优势,使得营销的精准性、目的性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纵性。实现精准营销的基础是数据收集与分析,数据分析的核心是要充分了解客户关键行为和态度,对受众市场进行准确分析、定位,进而创造更具关联性营销内容,对客户的行为、倾向、意图和喜好越了解,就越容易有效传递关联性信息。同时,作为品牌的传播者也应该明白,和一般的大众营销不同,精准营销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客户关系的学问,其核心不是品牌的打造,而是着力打造与客户之间的有效沟通,通过沟通向客户提供中肯的建议以及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

参考文献:

[1] 潘洪亮.数字传播时代精准传播研究初探[J].广告大观(理论版), 2013.

[2] 张丽.社会化媒体营销背景下微信的精准营销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4.

第5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服装品牌;品牌传播

既往服装品牌多注重营销策略,而忽略品牌传播。品牌传播的主要作用就是使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区别于其他品牌。本研究对服装品牌运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传播的具体操作,分析如下:

一、传播渠道

社交媒体主要是指一切可以进行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主要包括:微博(新浪微博)、即时通讯(微信)、消费点评(大众点评)、百科(百度百科)、问答网站(知乎)、音乐图片分享网站(虾米)、博客(搜狐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爱奇艺)、论坛(天涯论坛)、社交网站(人人网)、社会化电子商务(美团)等。以上这些平台,不同的服装品牌根据自身的不同定位和不同的目标消费群体的生活方式及社交媒体使用习惯,可以选择不同的渠道去投放传播内容,进行品牌传播。比如:人人网的主要使用者是学生群体,青年以及青少年服装品牌就可以通过人人网进行品牌传播。

二、传播内容

社交媒体平台上传播的主要是不同的形式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服装品牌而言主要表现为服装品牌的品牌识别。品牌识别是一个品牌区别于其他品牌的主要因素,在中国服装品牌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给消费者传递一个清晰准确的品牌识别,是品牌在消费者内心占有一席之地的基础,根据戴维.阿克的品牌识别理论,服装品牌识别内容应包括:

首先,服装品牌作为产品的属性。这个识别维度对于服装品牌来说最为重要,主要包括:服装风格、设计特点、面料风格、质量、原产地和目标消费群体特征;

其次,服装品牌作为个人的属性。也就是将服装品牌看做一个人,赋予它一些拟人化的属性,包括:品牌的个性、品牌和客户的关系;

接着,服装品牌作为象征的属性。这个维度的内容是将品牌作为一种符号能让消费者记住的属性,包括:品牌Logo、品牌主要色彩搭配、设计师、品牌创始人、品牌的传承、品牌的历史等;

最后,服装品牌作为组织的属性,即品牌作为一个企业能让消费者感知到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包括:企业文化、组织特征,企业规模、企业社会责任感等。

以上这些品牌识别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服装品牌在选择传播内容时可以考虑的维度,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服装品牌要根据自己品牌的特点,去选择最能代表其品牌的维度作为核心识别,再通过不同的社交媒体渠道和方式将这些核心识别传递给消费者。

三、传播方式

社交媒体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网络链接等。而对于服装品牌而言,可以将这些方式转化为不同的表达形式,比如:品牌文字介绍(可以包括品牌历史、设计师简介、设计风格等)、服装平面大片,服装会视频、服装品牌赞助冠名广告、代言人穿着示范或者新闻、服装品牌展览、打折促销活动以及品牌官网链接等。

服装品牌在解决了选择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后,不能各自为政,需要做到融合渠道,内容互补,全方位整合传播。社交媒体的成功性需运用多种平台创造品牌循环力,不同平台带给用户体验也不同,应为消费者提供多个可以与品牌对话渠道,通过多个渠道加入品牌互动,开展与品牌相关交流。品牌渠道传播方式通过“连载式”方式细分内容,将差异、互补内容分流道不同渠道中,为消费者带来360度的品牌信息,保持服装内容传播的新鲜感。因此,服装品牌社交媒体传播需要做到内容、渠道、方式的整合传播。

四、口碑营销

社交媒体另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可以分享,而且因为其N对N的互动方式,一旦一个信息成为热点,可以迅速爆炸式地传播。这就是“口碑营销”的基础。服装品牌传播要做到引发口碑,应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1.内容有趣、富有创新性并且娱乐性强。如今的网络时代已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无数信息充斥着消费者的生活,想要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让消费者自愿地去了解并且分享品牌的信息,就一定要抓住消费者的兴趣点,将传播内容以有趣的,新奇的,娱乐性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消费者就会像玩游戏或者分享趣闻一样主动地为品牌做到“口碑营销”。

2.能和消费者产生共鸣。共鸣主要指目标消费者内心存在的一些情感,比如说怀念童年、缅怀青春、感恩父母、珍惜友谊等。服装品牌在传递品牌信息时首先需要对目标消费群体做详细的分析,找到他们内心情感的刺激点,然后将这些情感元素运用到传播的内容中,使消费者感同身受的理解品牌所要传播的信息。产生共鸣后,大多数消费者都愿意将品牌所传播的信息分享给他身边的人,这同样也形成了“口碑效应”。

五、总结

服装品牌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传播时,首先需要对自己的品牌做一个精确的品牌识别,找到自己的核心识别及其对应的内容,接下来需要思考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做到全方位多渠道的整合营销。并且要以有趣的创新性的内容,使消费者产生共鸣并主动分享,从而达到口碑效应。

参考文献:

[1]戴维・阿克,埃里克・乔基姆塞勒.品牌领导[C].品牌三部曲,2012.

第6篇

到那时,互联网信息将更具针对性,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Facebook和谷歌等公司会投资做这些事情,总之将来我们面对的肯定不是海量的信息,而是所需信息。

当然,未来社交媒体的重大意义不仅局限在信息方面,届时,现实与数字世界的连接将比以往更加紧密。

当我们在公园跑步时,可利用iPhone应用将身体状况与Facebook和Twitter的个人资料相关联,用户可追踪自己的信息,还可以与好友共享相关数据。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网站将变成“社交仪表盘”,大体而言,Facebook和Twitter是一种社交渠道,其他公司可以在上面发展自己的技术和业务。例如,Stocktwits、Tweetdeck和Zynga等公司已经通过这两大平台获得了巨额利润。

社交媒体还将体现更多的特点,例如:将来移动技术将占支配地位,近距离无线通信(NFC)技术进一步发展,允许商家根据消费者的地理位置和兴趣而提供促销信息;人类关系将不再依靠传统的现实交往,一个人可与全世界的人交朋友,无论职业、种族和信仰,最终形成一个世界性的大熔炉;人类也将不再是被动的媒体消费者,媒体将以动态方式在所有平台上与我们互动,如同今天的《魔兽世界》玩家一样,每个人都将成为虚拟世界的一部分,并且拥有自己的化身。

怎样看待社交媒体

王冠雄:社交媒体如火如荼,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矩阵正在诞生。社交媒体营销下一站是自定义品牌社区?1、自定义URL,与用户分享更简便;2、可以详细分析用户;3、可以据此获得联系方式等信息;4、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分布广告;5、可以根据兴趣或位置来社区,互动更有效。

宋宁波:李开复说,社交时代真的来临了,而且很快很猛。西方的广告预算,快速地从其他地方(线下广告、搜索广告、Display Ads等)转移到了社交媒体。可口可乐拥抱社交媒体我并不惊讶,但是GE(通用电气)都在做这方面的品牌营销。这方面中国还有很大的空间发展。

戚祥:我们对网络要重新定义,网络不再会是以网页为主了,也不一定只是超链接的,网络可能是微博的数据流,可能是YouTube的视频数据流。超链接依然还会是超链接,网页也不会消失,但是可能不再是主流的了――凯文•凯利针对“社交媒体是否会全面替代网页”的提问如此回答。

第7篇

关键词:网络空间治理;社交媒体;网络政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013-03

互联网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世界上得到了快速的推广和运用,并在运用中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以适应新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的优势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些变化。随着网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网络背景下的社会治理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相对于早期网络偏重于单向和传播,社交媒体则更偏重于网络政治的双向沟通和共同创造,它在带来新的思想和观念的同时,社会治理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网络媒体时代的主要内涵和特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特征也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六度分隔、长尾分布等理论的广泛运用,网络社会进入了以社交媒体等应用为主的一种新的互联网发展阶段理念。这个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络发展具有以下鲜明特征。

1.开放性的社会结构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的架构,由于社交媒体的运用,使得网络社会开放性的优势更加明显。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杰夫・贾维斯教授认为,“互联网是我们这个世界中的一个新的层次,也许是一个新的社会,或者是通向不同于现在的更加公开化的未来的路径。”“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们的生活正不断地趋向于公开化……由于社会向更加公开化的方向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1]”

2.共享性的服务方式

在网络时代,网络的数字化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发展。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了信息的共享性,使信息用户从被动接受技术信息转换为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信息,提高了信息共享的水平,并且开辟了一种新“时空”。“共享不仅是一种接入互联网的潮流,一些很酷的服务程序,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以及闪光的政治辞令,年轻的幻想。共享更是社和经济重组的核心……共享是划时代变化的标志。它具有重要的裂变性。共享对那些把权力用于控制信息和受众的机构构成了威胁”[1]。

3.互动式的网络管理

现在的网络社交媒体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络信息的浏览者,同时也是制造者。互动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网络情境下,个体之间的互动就是符号的互动,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所传递的符号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多元和立体”[2]。在网络时代,各种社交媒体和新媒体的运用,一方面可以为政府制定政策和科学决策提供多个可以选择的方案;另一方面。也给政府决策带来一定的压力[3]。

4.协作化的共创模式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写道:“许多人在同一劳动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 [3]。在网络时代,协作成为依靠团队共同的力量,跨地区跨时空来共同完成某一件任务。著名协作平台有: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等。共同兴趣爱好的一群人可以跨时空聚集在一起创作、交流、互动,每一个人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有权利编辑、修改内容,从而共同完成某一文章或项目的创作。协作精神也可以用于政府管理,负责美国奥巴马总统的“政府公开计划”的贝丝・诺维克女士认为“协作是双方面的,政府并不是资料的唯一来源。外来者也可以为政府提供数据,以帮助政府更好地运作。[1]”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伊始即签署了《透明与开放的政府备忘录“协作”原则》。协作是其三原则之一:协作将让更多的公民参与到政府的决策过程中来。

二、网络空间治理的新问题

在进入互联网新的发展阶段后,信息传播多样性、信源的多元化、分散化,使得人们对信息有了更多的选择。人际交往虚拟化,社会组织虚拟化、扁平化等,使得公民参与和政府治理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1.信息传播的新变化

在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又出现了谣言迅速扩散等负面效应,出现盲目参与、无序参与和非理性参与的情况。网民往往对政府的声音不相信。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从而容易引发,对社会的安定有序产生负面重要,社会治理的难度大大增加。社交媒体,如微信传播具有隐蔽性强、传播性快等特点,给现代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交媒体传播对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冲击。一些信息强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廉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跨越国界大范围地传播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制度形态,同时贬低和动摇其他国家人民的信念和社会政治制度,使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保持本国的政治独立、人民的政治信仰和文化的独立性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媒体不再那么大众化,而变得更加个人化,“个性化政治可以标志着政治家们竞选和管理方式的范式改变”[4]。数字数据可以导致更广泛的政治协调,也给社会动员和社会变革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2.人际交往的新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网络社交媒体时代是一个关系为王的时代。在网络社交媒体时代,从人与内容的关系到人与人的关系成为新的网络时代的核心指向。网络从“内容为王”进入“关系为王”的时代[5]。这不仅仅是一种表达的改变,更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世界上任何技术的进步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网络的发展更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网上的接触补充并增加了人际沟通关系。现实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矛盾现象,家庭或朋友聚会,面对面的交流少了,却用手机和远方的朋友互动不停。一方面是一个孤独的个体,缩在电脑或者手机屏幕前,逃避所有的人际互动,另一方面是一个地球村,一个无边界的世界,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的朋友,瞬间可以即时跨越时空来交流。

网络社交媒体时代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变得更轻松。在网络时代,“个人、集体和组织越来越多地直接联系起来,甚至跨越很远的距离联系在一起”[6]。社交媒体强调用户参与,并且以人为中心,人就必然会产生社会性的需求。社交媒体正好满足了用户的这一需求,将“六度空间”理论应用于信息传播,并通过“社会性软件”的方式实现。社交媒体的应用成为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网络扁平化、去中心化的特点提供了公众的参与感。社交媒体强调用户参与,并且以人为中心,人就必然会产生社会性的需求。他们渴望表现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认同,但是也有相信陌生人的弱点。一些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往往利用这一特点,“几十个抗议者就能发起并推动一场上万人参与的抗议互动”,从而引起“政治动乱”[4]。

3.对网络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社交媒体时代自组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互联网的自组织特性已经得到了若干研究人员的证实,互联网用户已处在一个觉醒的、连接的、实时的、自组织的网络之中,口碑、沟通、对话、分享、交流的效果越来越强,这些特性将互联网社交媒体的特性发挥到极致,用户充分体验了即时沟通、实时共享的传播乐趣”。社交媒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适应系统,用户广泛参与,制造和传播信息,形成了自发的、无中心的平台组织,对网络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社会组织是一个相对平坦和水平的分层社会结构。社交媒体时代的社会组织的基础具有科学性、理性和自反性。他们按照个体、双人、三人、群体、组织和组织间的层次建构他们自己的理论。社交媒体时代的社会组织呈现多种形式,有平台型的,也有网格型的,有直线联系,也有铰链式联系,从而影响并改变着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网络社会的信息和传播的碎片化特点明显,网络社会组织也会是一种碎片式的、临时性的。网络的分层矛盾会更加突出,网络社会可能会呈现更加不平等的趋势。掌握信息权和技术精英将会获得更多的关注,普通大众可能被排除在外,这和早几年对网络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预测有一些变化。

网络组织是一种不稳定的社会类型。由于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产生的碎片式、临时性社会组织的出现,在现实社会结构和虚拟社会结构之间容易产生新的矛盾和偏差,从而也容易产生一些新的社会矛盾。社交媒体广泛使用容易带来政治动荡。其中数字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抗议者传播观点,甚至帮助他们形成组织,像脸谱这样的社交媒体在转型组织群体和非正式网络、建立外部联结、形成现代型和社区性、吸引全球关注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社交媒w曾经被西方国家用来推动发生于在中东北非的“茉莉花革命”,最终导致中东和北非四个国家政府被,也导致十几个国家发生抗议活动,有些国家的政权被,社会动荡延续至今。需要关注的是,社会组织虚拟化容易引起社会失控。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形成虚拟组织。一些社会活动者也会有目的地利用网络公开性的特点,在网上招募组织成员。从而对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威胁。

三、网络空间治理范式创新

新型的社会治理范式应该包括社会治理制度、体制、机制这三个主要维度,三者形成一个整体,形成网络时代社会治理的“三维一体多元共治”新范式。该治理路径的主体包括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各种市场主体(包括消费者和代表整体利益的行业组织等)、社会组织(公益性和互益性、网上和网下)、公民和公民各种形式的自组织等四个方面。

1.完善地方政府的约束机制

网络时代要坚持“依法治网,严格遵守即将出台的《网络安全法》。为了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必须建立各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发掘普通民众有效参与政治进程的方式、创造有效治理新机制、在控制制衡体系最坏影响的同时,避免权力的过度集中、提高单一民族国家合作的能力。要重塑政府的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国的终极理想。我们要加快各个环节的立法建设,对政府治理的方方面面完善法制,在不涉及国家信息安全和法律禁止之处,完善法制的柔性落实。政府采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政务等手段,以大量的社会、经济、法制信息的高效计算和统计分析来指导政府治理的具体方向,提高政府治理的现代化、智能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政府治理与百姓意愿的融合,实现政府治理的亲民化和智慧化。

2.构建政府媒体企业的平衡机制

网络企业也面临着多种竞争和经营压力,但是千万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丢了媒体的良心。对于一些敏感话题应该在亲自核实的原则下予以刊登。社交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必须得到有效发挥。“移动社交网络极强的组织动员能力,便捷了人们的生活,方便了沟通交流,但缺乏规范也给社会与个人带来了危害”[7]。为了加强社会治理,必须建立动态平衡的治理机制。如果我们将这里的社会精英视为政府,就得出了一个社会治理中的互动模式。努力实现政府、网络媒体、网民在各种社会治理问题上的动态平衡。社交媒体时代的社会治理,必须努力形成融会贯通的治理情景,应该鼓励各种利益相关者多能平等参与其中,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以及民众个人,从而使社会治理行动者的多元理性能够交往、融合,而网络企业无疑从中发挥十分重要的支持作用。

3.优化社会组织的协调与融合

为了加强社会治理,必须促进多元理性的交往与融合。在社交媒体时代,跨系统的合作与交往十分普遍,不同系统间的密切协作和配合使用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协调发展,网络推动产生了许多小型的多元社群,在这种治理模式中,人们设想将具有更多表达自己观点的责任、并能够更容易接触到政治系统中的民意代表。社交媒体时代,社会组织利用新媒体,可以加强政府、公民和网络管理部门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培养社会共同体意识是网络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应逐步把一些传统意义的社会治理职能通过多种形式转移给社会组织承担。尤其是在社会服务领域和福利领域,可以由贴近居民、自发组织的非营利组织来承担,可以提高办事效率、方便解决问题,取得民众满意,而且还可以培养社会共同体意识、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为了加强社会治理,必须通过“互联网+”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通过互联网公开网民关注的信息、回应网民关切,争取民众的信任,扩大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社会治理积累正能量,在应对灾害、事故等突发性事件中发挥更大的活力。

4.强化网民的参与意识

网络时代的社会治理必须积极构建民众的参与机制。根据国内外实践研究表明,社交媒体既可以在各种重大事件中传递正能量,也可能会传递不和谐的声音。在社交媒体时代,公民参与型社会逐步形成。使得参与渠道更加多元化,参与的主动性也进一步增强。为了加强社会治理,必须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社交媒体时代,民众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增长。几乎所有成功的社交媒体应用,都可以吸引大量的陌生人进行执法协作,这不仅可以改善信息世界的治理秩序,也可以进一步优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交媒体的健康发展需要民众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社交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正能量作用。依法依规上网,文明理性发言,不造谣传谣、不攻击谩骂他人,同享权利,共担义务,一起建设文明理性网络社会,传递网络正能量,做一个符合文明社会规范的“中国好网民”。

总之,网络空间治理任重道远。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网络空间治理新理念新思想新鹇裕对我国的网络政治和社会治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开拓了新视野。国家、企业和民众都应该各自按照自己的角色制定和应用互联网的发展和使用过程中的原则、标准、规范、决策步骤和共同规划。政府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媒体企业应恪守道德底线,把握职业操守,社会组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民众应自律与自觉,懂法、守法,从而实现社会的良治和善治。在“互联网+”的精神引导下,真正形成以“互联网+人”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服务形态,促进网络空间治理新范式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美)杰夫・贾维斯.南溪译.公开: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正能量[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 11-14,11-13,254.

[2] 黄秀娟,唐静,李晓莉,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探析――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J].高教探索,2014(6):176.

[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62.

[4] (美)肖恩・杜布拉瓦茨.姜昊骞等译.数字命运:新数据时代如何颠覆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沟通方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243,93-94.

[5] 彭兰.社会化媒体与媒介融合:双重旋律下的关键变革[J].新闻战线,2012(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