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态城市发展方向范文

时间:2023-09-20 18:16:19

序论:在您撰写生态城市发展方向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生态城市发展方向

第1篇

[关键词]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生态

[中图分类号]S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4-0013-01

1 城市绿化需要生态学的指导

城市的人工环境改变了自然,同时也改变了植物的生存条件已为人们所共识,而园林植物作为活的生物体,对其在城市环境下所接受的生存条件特点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围绕这一领域的有关研究正在国内外展开,内容纷繁。如从主要的方面进行探讨,可简单地概括为: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为了获得整齐划一的人工美,在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的分层,往往是单纯的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的种植,而生态稳定性最强的乔灌草结构则较少见。而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水土的城市,都有最适合于本地生长的植物群落。所以结构趋向单一的城市园林绿化,削弱了每个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影响了每个城市特有的魅力,不仅有害于城市景观的美化和城市形象的树立,而且也大大弱化了城市园林绿化应发挥的生态效益。

城市的生态条件是一个动态的、综合的因素,加上不同城市的地理环境、城市规模、城市结构等不同而使得这方面的内容更为复杂。有关城市植物生存条件的研究只能由不同城市根据其特点去做,其成果可供借鉴而不能照搬套用。根据发展城市生态园林和解决当前实践中存在的大量问题的要求,要始终坚持生态学的观点,因地制宜。

2 如何做好城市绿化规划

一是生态优先的原则。在植物材料的选择、树种的搭配、草本花卉的点缀、草坪的衬托以及新平装的选择等必须最大限度地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也应该尽量多地选择和使用乡土树种,创造出稳定的植物群落;充分利用生态位原理和植物他感作用,合理配置植物,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二是城市绿化规划应体现城市生态学的多样性原则,避免规划建设不当而引发社会分化和内城衰退现象,尽可能减少城市原树种的大拆大建现象。当今,城市绿化是涵盖城乡的系统工程,近郊、远郊都纳入了城市绿化系统规划之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采取绿化与生产相结合的措施、开展多种经营,是城乡一体化大规模发展绿地的基本措施。

3 城市绿化的生态学发展方向

3.1 城市绿化的生态问题

园林是城市的自然空间,这个自然空间的主要标志就是植物。植物作为自养生物和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通过其生理活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植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数量,能否在城市中足以形成改善环境的效益,中心问题是如何发挥植物的光合效能。光合效能的大小决定于叶面积的大小和叶面积指数,这一点在以往对园林植物的配置应用上很少考虑,而从生态的观点来说则不能忽视。

3.2 根据城市生态条件特点改进种植、养护技术的研究

城市环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舞台,根据城市特点进行研究以求得植物种植管理技术的改进,是我们继续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必须跨越的台阶。属于这一范畴的问题很多,潜力也大,是今后我们城市园林工作者必须认真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

3.3 利用城市不同地段的生态条件,丰富园林植物的种类

第2篇

【关键词】生态园林;园林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001-01

生态园林城市起源于生态城市和园林城市,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又有差别。

一、生态园林城市的特征

生态园林城市的形成是社会文明进化的结果,它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园林城市是一个“进化”的定义,是一个“动态目标”,或者说是一个协调、和谐的进化过程。城市建设中,生态建设如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已经成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生态园林强调发挥生态、社会、美化等综合功能,注重生态效益,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生态园林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有本质的差别,通过比较分析,本文认为生态园林城市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一)生态性

生态园林在加强园林绿化的基础上,更注重其生态性。这是由营造植物多样性到生物多样性的过程。它应用生态学与系统学原理来规划建设城市,对城市性质、功能、发展目标定位准确,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效应性,从而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城市环境的舒适度。

(二)观赏性

生态园林城市包含生态园林,观赏性和艺术性是园林的特色传统和灵魂,现代生态园林在强调生态效益的同时,也以美学理论做指导,营造绿色的自然美、生态美。同时,这种自然美与园林园艺相结合,与建筑及其功能相映衬,会给人们以全新的感觉与享受,可以调整情绪,陶冶情操。因此,生态园林城市具有独特的观赏性。

(三)持续性

生态园林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它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因此能够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四)整体性

生态园林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

(五)和谐性

生态园林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生态园林城市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文化气息浓郁,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生态环境。文化是生态园林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基于文化而产生的和谐性是生态园林城市的核心。

二、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方向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要求加强生态建设和园林绿化,更重要的是必须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也就是不断增强城市功能。城市是一定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无论强调城市发展的哪一个方面,都是基于城市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而言的。我们追求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广阔的绿地,但同样离不开宽阔的街道、繁华的商业、便捷的超市、四通八达的交通。因为,城市本身就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在于如何使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环境协调、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一致、社会管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空间环境生态化

从环境方面看,生态园林城市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还要有完善的自然资源可循环利用体系,制定科学合理而又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生态园林城市的自然生态要求城市人工自然环境与城市天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使城市的建筑物系统、交通运输系统、绿化系统融为一体,以人为中心的生物系统和物种系统良性循环,完全做到这一点,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反复调节的创造性任务。

(二)城市社会环境生态化

城市不仅是一个物质环境的实体,还是一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实体。社会环境相对自然环境而言是一种更深层次、更复杂的环境体系,它涉及到社会秩序、社会政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公共场所、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因此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环境的生态化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不可缺少的一方面。

(三)生态产业意识与全民的绿色意识

第3篇

关键词:生态住宅小区 水环境 垃圾分类 能源利用

住宅小区是人们起居生活最主要的场所。生态住宅小区是目前住宅小区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也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的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环境间高效、和谐的关系,是指人与自然之间良性的循环,能源与资源的循环利用。其基本要求包括对健康、自然保护、物质循环及生活环境四方面。其中主要包括水环境、生活垃圾、能源利用等几方面,它们是生态住宅小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几方面与人的关系调节的好,可以极大的提高环境质量,美化环境,节约能耗物耗,保护自然。如果忽略和调节不好这些问题,就谈不上生态小区,会浪费大量水资源、能耗,对自然环境进而对人类带来灾难。

一、生态住宅小区的水环境和水生态工程的开发与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本、生存之道,是促进和抑制自然、人类生活,生存与生存发展及居住环境的重要生态因子。住宅小区内水环境的生态工程是生态住宅小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水的利用要因地因类制宜,具体贯彻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协调性、自生性、再生和良性循环,从给排水工程到生态工程,分质供水、优质优用、抵制杂用,采用各种防渗及节水器具和措施,尽可能提高水的使用效率,给水的开源节流,生活污水和废水变为中水、净水和可利用水,雨水变补水,减少市政供水的用量。

1.雨水的利用

雨污分流,雨水尽可能就地收集、净化及利用,尽量减少不不透水的固化地面面积。我国城市雨水利用起步较晚,2001年水利部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I267-2001)为广大农村地区雨水利用奠定了基础,对城市雨水利用的指导性不强。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大连、南京等相继投入研究和应用,在雨水利用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德国90年兴起的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是一项综合性雨水利用技术,此技术利用生态学、工程学、经济学原理,通过人共设计,依赖水生植物系统或土壤的自然净化作用,将雨水利用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从而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与统一。

2.生活污水的处理与利用

住宅小区内生活污水就地采用分质分级、多次处理与利用的系统。

2.1生活污水的就地分散、无动力、地埋式沼气池处理与利用

生态住宅小区规划建设时,就应该考虑到生活污水的分类问题,尽量做到生活污水(如卫生间冲洗便器及厨房中冲洗粉碎固体有机垃圾的高浓度废水)与生活废水(优质杂排水)分管道排放,便于对不同类型的生活污水进行分类、分级处理,替代传统的化粪池。这样避免高浓度生活污水被低浓度的生活废水稀释,节约污水处理中增加处理设备的容积和投资。污水排入沼气净化厌氧发酵,沼气净化池能产生一定量沼气,可用于小区物业管理人员或社区服务人员生活应用。

2.2厌氧处理后生活污水的进一步净化与利用

净化后的污水(沼液)可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我二级排放标准(GB8978-1996),它是一种优质的灌溉用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及有益微生物,是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的理想肥料,可直接用于小区内绿化带灌溉,有条件的也可用于小区外农田、果园、菜地,用于生产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如果因条件所限,不能完全利用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也可经过与生活废水或雨水合并,经小区内人工湿地渗滤系统再进一步净化,可去除95%以上COD、BOD,90%以上的粪大肠杆菌及大量的氮、磷,可以排入小区景观水体,通过水生态系统再进一步净化与利用,经过一系列处理与利用,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提高了排水质量,基本上可以做到零排放。

二、生态住宅小区生活垃圾的处理技术与发展方向

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化的产物。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产量日益增长,成分也日益复杂,易腐蚀有机物和有害物质含量越来越高,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随着全球性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垃圾是一种“摆错位置的财富”是一种丰富的再生资源。为了使生活垃圾资源化,实施垃圾分类收集是最基本的措施。

1.小区生活垃圾的构成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能源使用也从过去主要以煤为主,逐步过渡到了用燃气为主。垃圾中的灰渣成分大大降低,住宅小区的生活垃圾中有机类含量超过一半,塑料、玻璃等可回收杂物比例增加,这为垃圾分类与处理提供了有力条件。通过生活垃圾的分类与处理,可以获取巨大的再生资源。

2.小区生活垃圾的分类与处理

小区内生活垃圾的回收可以分为可降解与不可降解两种,垃圾中的食物、纸张、草木等为有机物,是可降解的。这类物质可以用做堆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堆肥技术发展很快,特备是在农业为主的地区。堆肥技术是实现城市垃圾资源话、无公害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杀死垃圾中的病原菌,有效处理垃圾中的有机物,而且可生产有机肥料,特别适合农业为主的国家。使用堆肥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成分,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如采用厌氧发酵,还可收集沼气作为清洁能源。

对于小区内不能用于堆肥的生活垃圾应区别开来,这类物质中可回收的,如玻璃、金属等要分检开来加以利用,其他不可利用的生活垃圾收集后送垃圾厂加以填埋。要教育小区内居民树立环保意识,努力配合物管部门作好垃圾的分类工作。生态小区内垃圾分类回收与处理可以使垃圾做到合理处理与利用使资源回收充分,处理效率提高,尽可能做到小区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三、生态小区太阳能的利用与开发

进入21世纪,人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随着大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的加剧,可再生能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保护环境、经济持续健康的要求。太阳能作为一种洁净的可再生能源,有着其他能源不可比拟的优越感,我国太阳能源十分丰富。为各种太阳能利用系统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1.太阳能热水系统

目前,热水器在我国城市居民生活应用呈上生趋势,大多数热水器采用的是燃气和用电式,这样势必增加建筑能耗,并带来大气温室效应和环保问题,而太阳能热水器具有无污染、经济、安全、易于安装等优点。常用的太阳能集热器有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真空管式太阳能集热器、热管式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闷晒式太阳能集热器等,我国在真空管式集热器上开发技术日益成熟,对太阳能的利用效率也较以前有大幅提高,为充分利用太阳能提供了保障。

可以在住宅小区楼顶铺设大面积真空管式太阳能集热器,该系统可以供应小区内居民除冬季以外全部利用太阳能提供热水,供居民淋浴或生活它用。我国许多城市有成功的利用太阳能的经验。该系统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系统多余部分的热水可以提供给太阳能空调系统使用。小区内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可以节省大量的电力和燃气,减少了能耗和废气的排放。

2.太阳能空调系统

随着弗列昂压缩式制冷机中泄漏的氟利昂对大气臭氧层破坏越来越大,它将逐渐退出市场,利用水或蒸汽或其他能源驱动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中央空调方面。太阳能空调系统就是以太阳能系统部分代替常规提供热源的设备,驱动制冷机来制冷,已达到节约常规能耗、降低系统运行费用的目的。

小区内安装的中央空调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集热器产生的热水夏季,可以将集热器中的热水储存在储热水箱里,当储水箱中热水达到一定值时,进入中央空调系统驱动压缩机工作,进行制冷,回流水再进入太阳能集热器加温。当太阳能不足以提供足够高温度的热水时,可以由辅助的直燃型溴化锂机组提供冷水,燃烧可以燃烧小区内的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不足部分可以由燃气公司提供。冬季,同样是将太阳能集热器加热的热水储存在储热水箱中,当热水达到一定温度值时,就由储热水箱中直接向各个空调箱提供所需热水,已达供热目的。当太阳能不足以提供热水时,就由辅助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直接向空调提供热水。

第4篇

【摘要】针对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M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可持续发展方式是深入推进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必选项,并围绕环境与碳排放、交通建设、住宅与就业、服务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水资源与废物处理等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内容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方式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绿色生态 建设 必选项

我们知道,美国的城市低密度发展,城市化与机动化同步进行,是一种车轮上的城市化,这种低密度发展带来高油耗,城市堵塞和身体肥胖症。考虑中国城市化进行,改革开发三十多年,尤其近十年来,城市建设和城市规模突飞猛进,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同时,城镇化也面临诸多问题:机动化和燃煤引起城市空气污染日渐严重、城市郊区化及其城市发展蔓延、水污染引发的水资源短缺尚未解决、能源危机与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城市交通拥堵加剧,等等。虽然欧美国家在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创新点,但其放任自由的发展模型值得我们思考,我们要有一个均衡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发展,二是要减排,三是要改善。可持续发展方式是深入推进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必选项,是正确的发展观和城市应对之道。

1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

1.1可持续能源。使用目标是减少化学能源、多用可再生能源、以一种环境友好、社会友好的方式使用能源;减少减低碳排放的直接方式是减少碳补偿化石燃料的燃放,间接方式是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在能源定价应该进行高效的管理。

1.2可持续用水。可持续用水的目标为提高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做到减少设施从当地资源获取水的数量,尽可能循环利用设施用水,可持续用水应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提高设施和家用电器的效率;采取节水景观改良土壤、减少蒸发、除去杂草、选择当地植物、选择性运用草皮、考虑灌溉种植;提高锅炉操作,改良操作和保养、减少循环来降低水消耗、翻新获得更好的水与能源效率。

1.3材料和资源。可持续使用不要耗尽有限资源、降低现有的有限资源的压力、不要增加污染或对居住者的健康安全冒险。

1.4工作场所管理。一是提高空间的弹性应用,空间设计经深思熟虑、设计灵活的IT结构、使用模块化家具。二是支持办公空间的转换,安装实时网络装置、给所有办公桌配置笔记本电脑对接站和手机充电器、支持无线网络、支持桌面和会议室视频会议。三是创建高效的工作环境。四是成功的可持续工作空间管理,如弹性高效的工作空间设计、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等。

1.5可接受的室内空气质量。可接受的室内空气质量指的是能保证每个人的舒适度,当80%的使用者没有表明不满意的程度时,我们称之为可接受状态。室内空气质量的威胁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包括了外界的污染,二手尾气,外面的湿度,土壤污染物。内因包括了空调通风设备,设备运行和材料,人员,建筑构件和家具。

1.6废弃物处理。废弃物处理方法包括土地填埋、焚烧、资源回收、循环使用、堆制肥料、热处理(热解气化)。新建/翻新项目种类须包括废弃物管理。回收/循环使用修建和拆除的建筑材料,减少回收,运输和原材料加工对环境的影响。施工的废弃物流程管理活动包括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回收再利用能够节约自然资源、防止进行废弃物的土地填埋、节能、节约资金、增加就业机会、有助于减少污染和全球变暖。

1.7可持续发展建筑场地。基本准则是调节全球及当地气候、净化空气及用水、可不断再生的居住环境、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提供可观赏性。场地影响举措包括改善雨洪管理;保留完整的雨水控制机制;收集并再利用雨水;增加可渗透性表面。尽可能的少用化肥和杀虫剂;为过滤和清洁雨水添加景观功能。铺地区域可持续选择使用浅色的沥青;使用混凝土而不是沥青来铺设人行道;采用不同厚度的混凝土覆盖现有的沥青区域。

2 可持续发展方式是绿色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必选项

2.1环境与碳排放。在环境与碳排放问题上,通过采用创新的、覆盖全城镇范围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全面实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将家庭、学校、商店、办公室和社区设施纳入系统中,实现全面的低碳排放控制。所有建筑必须是绿色建筑或高性能节能建筑,所有的公园或公共空间都应进行高水平的城市设计,而且必须满足节能减排要求。这些设计和控制内容必须纳入生态城镇社区远期规划管治的范畴,能够长期监控和指导生态城镇的发展和建设。

2.2交通建设。在交通问题上,应编制覆盖整个地区的交通规划,将提高步行、骑车和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作为生态城市的整体发展目标,尽量减少小汽车出行。每个住宅的规划和区位设置应在10分钟以内的步行距离抵达发车间距较密的公共交通或地铁车站;设置邻里社区服务设施,包括卫生健康、社区中心、小商店等。在生态城市各种设施的整体布局规划上,不能出现依赖小汽车的规划模式和空间布局,即美国南部的郊区化模式。

2.3住宅与就业。在住宅问题上,首先依据建筑节能标准进行建筑设计与施工;要求在房屋内配置实时的能源监控系统、实时的通信、高速度的宽带。在建筑材料上必须体现高标准的节能。通过综合节能,在当地产生低或零碳排放的能源;通过开发和使用过程中低和零碳排放的供暖系统和供热计量等措施,实现再进一步减低碳排放。在就业问题上,要求生态城市内部实现混合的商务和居住功能,尽可能减少非可持续的、钟摆式的通勤出行的生成。

2.4服务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在服务设施上,要求建设可持续的社区,提供为居民的富裕、健康和愉快地生活有所帮助的设施。在绿色基础设施上,要有公共的、管理良好的、高质量的绿色开放空间网络。绿色空间要求具有多功能和多样化,可以用于游玩和娱乐,可以安全地步行和骑车,能够提供野生憩息功能,可以是城市纳凉之处,也可以是雨水蓄积与排散之地。

第5篇

关键词:白河县;红石河流域;林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083

1 资源现状

红石河流域源头国有林总土地面积76.33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395hm2,按地类划分:有林地3046hm2,疏林地1.2hm2,灌木林地76.33hm2,未成林造林地250hm2,宜林地19.53hm2。按照森林经营类型全部划分为国家级公益林。

集体林涉及9个行政村,44个村民小组,4137户,16034人。总土地面积183779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0345hm2,按照地类划分:有林地7029.73hm2,疏林地3.4hm2,灌木林地2296.2hm2,未成林造林地736.33hm2,宜林地271.4hm2。按照森林经营类型划分公益林面积8848.8hm2(全部为地方公益林),商品林面积1496.2hm2。

2 林业发展建设现状

红石河流域的林业建设,主要有以下方面:

2.1 实行了森林分类经营策略

将原有的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5大林种按照经营方向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实行公益林以生态建设为主,全面停止商品性林业生产经营活动。

2.2 持续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

在红石河流域全面停止商品性采伐,大面积实施以生态经营目标为主的营造林工程建设。共完成天保工程人工造林766.93hm2,封山育林5201.6hm2,飞播造林1149.33hm2。

2.3 稳步推进和巩固退耕还林工程

流域完成退耕地造林面积1706.93hm2,造林树种以生态树种为主,同时林地林木管理和监测,杜绝复耕。

2.4 突出发展林业产业建设

完成规范化中心苗圃建设2hm2,优质木瓜良种基地建设106.67hm2,东桑西移项目139.34hm2,完成湿地保护项目恢复植被面积13.33hm2,湿地封育500m,完成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66.67hm2。累计投资8616.3万元。

通过多措并举的各项林业工程建设,红石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国有林森林覆盖率达到89.3%,林业产业收入不断提高,处处呈现秀木葱郁,绿水洁净,稳定祥和、安居乐业的生态、社会和谐发展局面。

3 主要问题和意见建议

红石河流域即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二级支流。也是白河县的水源重点保护地,生态区位安全尤为重要,如何处理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正确把握经济要发展、生态受保护的切入点是未来红石河流域林业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

3.1 坚持森林分类经营策略

认真界定公益林面积,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认真落实中央生态公益补偿,全面禁止公益林区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切实发挥林地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效能。

3.2 制定林业生态发展经营方向

做好商品林林木的培育、生产、开发、销售,释放商品林区生产潜能;实现林业产值不断扩大,林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保护的生态经营协调发展目标。

3.3 加强景观林建设力度,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产业

应加强景观林建设力度,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资源,适度利用森林资源,推进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

3.4 加强林地利用保护和森林资源管理力度,严格控制林地保有量

将红石河流域列为重点保护和限制开发区,一律不对厂矿企业办理批建手续,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森林防火宣传和巡视力度,加强病虫害防治和监测力度,重拳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

第6篇

【关键词】皖北;中小城市;发展方向

皖北地区国土面积约占安徽省的1/3,总人口约占安徽省的一半,因此皖北地区的发展问题是安徽发展的重大问题,皖北地区城市规划问题也是安徽省城市规划需关注的重要问题,皖北地区城市共同特征主要为:有资源但总体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依河建城、依交通干线发展、平原城市等等,笔者有幸参加了亳州市、蒙城县、灵璧县等中小城市总体规划,在分析其城市发展方向时,对交通牵引、亲水性、尊重生态等几个共性因素进行重点探索,以期能够为同地区或同类型城市总体规划提供参考。

1. 过境交通与城市格局的纠葛

1.1交通干线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1)交通的牵引性表现在城市发展初期,依托交通干线发展特征明显,沿铁路、干线公路(国、省道)和临近高速公路出入口发展是其主要方式。亳州、蒙城、灵璧三个城市如其它城市一样,都是沿交通干线放射状发展,这也符合区域经济学中点-轴发展的经典模式。

(2)从空间历史演变可以看出:这三个城市建设在历史上受过境交通的影响很大,在城市空间发展中承担着发展轴线的重要角色,原因有二,其一,对外交通道路两侧用地具体良好的区位性和可达性;第二,利用对外交通道路发展,节省前期投入成本。但是随着生长轴稳定,轴向填充,原先的对外交通道路就演变为城市干道,内外交通交杂的情景逐步显现(见图1~图3)。

1.2总体规划分析中的应用。

1.2.1发展的引力作用。在这三个城市总体规划发展方向分析中,交通条件都是作为发展方向的引导性因素,即城市空间拓展受交通条件的牵引。

(1)亳州:亳阜高速在中心城区东南和东北部各有一个出入口,同时泗许高速位于中心城区北部,与G105国道相交规划争取一个出入口,这三个出入口对中心城区的发展有较大的引导性。

(2)蒙城:高速公路出入口和203省道是四个方向中最便捷交通条件。

(3)灵璧:泗许高速在城区北部有一个出入口,宿淮铁路灵璧站位于城区北部,这个出入口和铁路客货两运站对中心城区的发展有较大的引导性。

1.2.2规避过境交通干扰的措施。城市依托交通干线发展不可避免的会造成过境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的相互交织,对城市交通组织和生活环境造成较大的干扰,针对这一问题,主要做法是设置外环、局部废弃城区段将过境交通引向城外。三个城市的骨架道路布局均采用“外环内轴”的交通组织方式。以亳州市为例,亳州市废除了部分105国道城区段,理由如下:

(1)城市空间拓展的需要。现状105国道从城市内部穿过,过境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相互干扰,阻碍了城市进一步向西拓展,不利于城市的发展,更不利于亳州这个区域中心城市的成长。上版城市总体规划已进行了改线局部废弃,本次规划延续上版规划方案。

(2)有利于构筑城市的大交通。规划局部废弃后的105国道入城直接接城市西外环和南绕城快速路,使得城市大交通较为顺畅,避免了与城区内部相互干扰。城市内部道路保持方格网状,有利于交通组织和土地利用。

(3)有利于城市环境的塑造。若保留105国道城区段,过境交通穿越城区,各种过境车辆造成的大气、噪声污染将影响沿线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2. 城市的亲水性引起跨河发展欲望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沿江河而建的城市的空间拓展已经越来越受制于江河的自然阻隔。沿江河城市跨江河发展能做大做强沿江城市,这一点在国内外都有成功的先例。城市的亲水性体现在城市历史演变中,沿江城市、沿淮城市等都是滨水发展,起初依托的是水源,再是航运。蒙城沿涡河发展,这一性质在沿涡河的亳州和涡阳也都表现的很明显,三者的空间拓展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但是目前涡河的污染造成水源功能的丧失,应大力治理,作为城市备用水源和主要的生态廊道。以下以蒙城县城为例解读皖北中小城市跨河发展的一些问题。

2.1跨河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1)城市空间拓展的需要。跨过涡河往北发展能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且城市北入口S203、S305两条省道交汇入城,现状已有一定基础。

(2)充分利用沿涡岸线的需要。对于沿江河城市而言,港口岸线不仅是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更是城市对外交通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目前蒙城沿涡岸线的开发利用主要存在利用率较低、缺少必要的生活岸线、岸线使用与陆域布局不协调、对水源保护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等问题。在未来的利用中,首先应加强涡河水质治理,河道疏浚,使其成为可利用的建港岸线、宜人的生活岸线和城市水源。

(3)带动涡北发展的需要。涡北地区相对落后,发展速度较慢,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相违背。实施跨河发展,开辟涡北经济腹地,拓展辐射范围,对涡北的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同时吸引涡北地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区集聚,从而实现两岸联动发展。

2.2跨河发展的可行性。

2.2.1然而,沿江河城市要做大,要实施跨江河发展,不能仅看它是否沿江河,还要充分考虑其可行性。

(1)蒙城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空间不断拓展使未来跨河发展成为可能。

(2)跨河桥建设降低了跨河发展的门槛并提供交通支持。

2.2.2涡河蒙城段现有两座桥,分别是涡河大桥和庄子大桥(黄碾盘大桥),总体规划在东面建设第三座桥,南北向交通联系支撑较好,为跨河发展降低门槛。

2.2.3蒙城的跨河发展存在空间拓展、岸线利用、带动涡北发展的必要性,说明跨河发展是需要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岸联动也是可行的,但类比国内外跨河发展特征和蒙城空间演变特征可以看出,蒙城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没有达到跨河发展、两岸兼顾的能力,岸线利用受水体污染的影响,短期内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城市向南、向东拓展的势头明显,空间资源充足,交通的牵引性在蒙城的空间拓展历史上起到了主要作用,在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仍然是主要因素。

2.2.4因此,分析认为跨河发展是必要可行的,但目前时机尚未成熟,在城市经济实力限制下,投资重点应有所选择,涡北的发展目前仍依托自身力量和城市引导为主较为适宜,时机成熟的标志是:一、城市的拓展确需涡北空间的支撑,二、经济发展水平达到跨河发展、两岸兼顾的能力,三、水体和河道疏浚达到岸线利用要求,四、跨河发展的通道支撑能力足够。待时机成熟后,可相机启动真正意义上的跨河发展。

3. 相对较弱的生态本底更需尊重

皖北城市普遍为平原城市,典型特征是缺少丰富的生态元素,而且水资源相对缺乏,生态环境本底与山水相映的皖南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需加强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塑造,同时在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对生态、水的尊重尤为重要。

3.1对生态的保护性尊重。在三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分析过程中,将生态元素均列为限制性因素。

(1)亳州:城市西北部有涡河、小洪河、孟沟等多条水系汇集的区域,应是城市生态保护尤其是涡河城区段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城市空间限制向本区域拓展,重点控制成为城市主要楔形绿地嵌入。

(2)蒙城:城市西北涡河与阜蒙新河交汇处是城市重要水源,应重点保护,形成楔形绿地。

(3)灵璧: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壮大,水厂增多,城市西北方向新汴河上游无疑作为水源地,应控制其用地范围内的开发建设。

3.2对生态元素的谨慎利用稀缺的生态资源若完全处于保护状态而不被利用,则对城市的贡献相对较小,如何实现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为城市和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提供良好的、可供亲近的生态环境,则是这些城市在规划中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1)亳州:依托涡河西北和东南入口、涡包河城市东北入口构建三个楔形生态园,分别为农博园、药博园和酒博园,在涡河两侧预留宽50-300米的生态廊道,突出城区内水系的自然形态和格局,保持水系的连续完整性,保持水系沿岸的自然开敞空间状态和水域生态连续性,恢复河流生态系统。

(2)蒙城:涡河与阜蒙新河交汇处的蒙太岛的开发应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主,一方面保育生态,提升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相应提高周边土地价值,另一方面在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加强开发利用,主要为城市居民和周边地区居民提供生态休闲旅游场所,在项目设置上应包括可参考的餐饮、生态体验、休闲运动、修养度假等。

(3)灵璧:规划通过西连北展,将北部凤凰山、小花山、红石山、平山和龙车山纳入规划建成区,做到山在城中;同时依托新汴河滨河风光,积极发展居住,做到水傍城边;然后通过环山理水,将凤凰山等山体建设成为城市生态公园,水系成为生态绿带,打造园林城市。

4. 结语

本文探讨的皖北中小城市过境交通、亲水性、生态本底等城市发展方向分析中的重要影响,事实上,不仅皖北地区中小城市,皖北地区的大城市和其它地区城市也存在其中一项或几项影响因素,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方向分析时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

[2]《蒙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3]《灵璧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

第7篇

【关键词】:十三五;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环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方向

近日,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深入开展城市、新区等规划环评,起到对城市发展优布局、控规模、调结构、促转型中的作用。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建设要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切实改善人居环境,补足城市短板。

城市规划是解决城市问题的关键环节,而城市规划环评工作可以为规划编制和审批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故对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1、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环评概述

1.1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未来、城市布局、城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建筑综合部署、城市管理和城市运行等进行整体性规划和设计的过程,其目的是为城市建设及发展提供依据,推动我国整体的城市化发展及社会经济发展[1]。

1.2城市规划环评

规划环评评价原理在于以规划区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为前提,以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据,以城市规划方案中的环境影响为评价对象,最后找出影响城市环境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找到并解决城市规划中的问题,促进城市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发展现状及问题

第一,评价类型偏向于反映型,即只对规划完成的成果进行评价,导致评价结果不能反应城市规划中的问题,加之规划环评技术人员没有与规划人员一起规划,也没有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致使规划环评技术人员难以了解问题发生的原因,最终难以分析和提出有效的补救措施。第二,不完善的规划环评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难以保证规划环评时间的充足和结果的准确性。完整的规划环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一般包括多方面内容,但实际环评中技术人员只做到了环境保护要求及建议、管理依据,导致评价结果很难令人信服。第三,不完善的规划环评自身制度,导致有效环评监督机制难以建立健全[1]。

3、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的发展方向

3.1基于城市发展目标及运行过程实现城市规划和规划环评的融合

第一,在未来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保证城市规划目标与规划环评目标的一致性,以促进和实现城市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第二,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实现其过程与规划环评过程的同步,以保证规划环评技术人员能够及时及时找到并解决城市规划方案中的问题;第三,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都要遵守生态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以降低城市规划方案的修改率[2]。

3.2通过总体性的规划环评来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

第一,规划环评要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城市规划的总体内容及城市规划总体布局等,进行总体性城市环境影响评价,以保证城市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实施;第二,规划环评要以城市整体规划中的问题及不利因素为评价的主要内容,以找出问题并解决,进而保证城市规划方案的有效实施。

3.3通过循环经济理念和原则的确立来实现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

第一,相关工作人员要基于理解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的理论基础上,将机械论规律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指导理论,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二,要基于可再生资源重要性理论,以实现城市建设及发展中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第三,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健康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可以反映城市生态环境、循环经济运作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3.4通过城市规划环评划定城市规划“三线一单”指导城市发展

3.4.1“三线一单”概述

“三线一单”包括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具体理解如下:

第一,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环境安全底线,被纳入区域禁止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必须实行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生态空间管控的重要内容。

第二,环境质量底线:是保障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粮食、维护人类生存基本环境质量需求的安全线,是提出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管控要求的基础。

第三,自然资源利用上线:是城市发展所需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不得突破的“天花板”。

第四,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是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以清单方式列出的禁止、限制、允许等差别化环境准入标准和要求[2]。

3.4.2空间管控中“三线一单”的落实

第一,基于改善环境质量的战略目标,从保障城市发展区域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角度,识别并确定城市发展需要严格保护的生态空间,明确工业化、城镇化禁止、限制和允许进入的空间单元,提出应重点保护的生态空间清单,作为城市空间开发的底线。第二,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3.4.3总量管控中“三线一单”的落实

第一,根据国家、地方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及相关行业污染控制要求,结合现状环境污染特征和突出环境问题,确定纳入排放总量管控的主要污染物。第二,基于污染贡献和减排潜力,识别和筛选总量管控的城市区域,以重点单元排放贡献、污染贡献为基本分配原则,分配城市各区域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第三,当城市所在区域环境目标、水文、气象条件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动态调整污染物总量管控要求,不断完善相关总量管控要求[1-2]。

3.4.4准入管控中“三线一单”的落实

第一,在满足城市发展空间管控和总量管控的前提下,考虑城市“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差异化、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依据技术经济水平及潜力,论证各区域环境经济合理性,提出制定区域行业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否定性指标并确定其限值。

第二,协调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与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及各类产业指导目录的关系,研究差别化环境准入的对策和机制。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划实质上是对城市规模、城市发展方向、城市结构布局等规划的过程,城市的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必须相协调,城市规划必须强化环境保护规划,开展城市规划环评工作明确的“三线一单”,是推动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