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安全交通服务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20 18:16:18

序论:在您撰写安全交通服务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安全交通服务管理

第1篇

(一)实施背景

全区现有公办学校80所(含4处教学点)、公办幼儿园140所(含9处附设班),目前共配备安保人员685人,标准要求至少需要880人,且年龄不超过50周岁。由于工资待遇偏低、聘用方式多样等原因,现安保队伍存在构成复杂、年龄偏大、流动性强、素质能力弱等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第一,人员配备数量不达标,配备率不到78%。第二,人员年龄不达标,现职人员达标者仅89人,占比不足13%。第三,聘用方式多样,涵盖了自招自聘、劳务派遣、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第四,投保问题突出,部分基层校园安保人员工资中未包含社保支出。

(二)承接教育安保服务实施计划

根据9月16日区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2020年集中研究教育工作专题会精神,城发集团计划自2021年开始,利用2年的时间,对现有公办学校、幼儿园的安保业务,按照立足实际、稳妥推进、逐步接收的原则,对学校和幼儿园现有保安队伍“一校一策、重新委托”的形式,分批完成全区教育系统安保服务的承接任务。2021年完成区属学校、幼儿园安保服务的承接任务,2022年完成其他学校、幼儿园安保服务的承接任务。

(三)高质量建设教育安保服务机制

按照区领导要求,城发集团制定《安保队伍建设管理方案》(详见附件),明确安保服务组织架构和分工职责。优中选优,选聘具备安保公司丰富管理经验专业化管理人员组建管理层。充分发挥全区集中化管理优势,自上而下实施全区教育安保网格化管理,按照学校区域、合理划分片区,构建片长、队长、班长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管理模式,形成“点”“线”“面”多级联动的管理机制。高标准设立安保人员选聘标准和流程,通过对原安保人员选聘、社会化招聘、委托第三方招聘等多渠道选聘安保人员,做好岗前培训、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军事训练,从选人和育人全过程建设高素质安保队伍。建立薪酬绩效管理体系,以所属校园考核为主,健全安保人员服务绩效考核机制,强化优者上、劣者下的奖惩机制,不断提升教育安保人员的配备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我区校园安全提供高质量的保障服务。同时,公司通过搭建高质量安保队伍,做大、做强教育安保服务,树立行业品牌形象的同时,以此为切入点拓展其他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安保服务,开展系列延伸业务,如物业、餐饮等,取得收入将用于公司现代化管理和校园安保服务质量提升,反哺校园,反哺社会,实现政府、社会、校园、企业多方共赢。

(四)2021年相关经费测算

经费主要包括:1.人员薪酬:含社会保险和绩效工资(按照人均3600元/月/人核定),每年随青岛市社平工资调整,实发工资以薪酬绩效考核结果为准;2.餐费、服装费:按照18元/餐/人核定,服装按800元/人/年核定;3.运营管理费,一是管理人员费用和业务开支,包括专业管理人员的薪酬、保安队长津贴、办公设备、车辆、场地、业务培训费用等,按8%测算每年约110万元;二是缴纳相关税金,每年约83万元(按费用总额6%测算);4.安保装备,由所属学校、幼儿园根据相关标准和要求自行配备。综上,2021年财政投入合计约1576万元(测算详见附件)。原有教育安保经费由生均公用经费和财政专项补助组成,每年约755万元(按人均2600元/月测算)。现方案依法完善工资保障和社保缴纳,实施后每年增加费用约821万元。

(五)承接部分学校、幼儿园后勤管理服务

区教育体育局提出,因部分幼儿园扩大办学规模,2020年9月,区教育体育局根据工作需要临时使用了18名编外用工,主要分布在区实验幼儿园及北部分园,其中保育员5人、安保员4人、后厨辅工3人、面点师2人、卫生保健员1人、保洁1人、厨师1人、电工1人,每月劳务费合计约6.88万元(2020年9月起一直未发放劳务费,具体费用按实际为准)。为规范用工形式和劳务费支出,区政府吕永翠副区长主持召开政务专题会议(区委编办、区财政局、区教育体育局)进行研究。经落实,受政策限制,区级层面不能再增加编外用工的数量。该18名人员的安置问题急需妥善解决。

二、需会议研究确定事项

(一)提请区政府授权城市发展集团为全区校园安保服务的采购、管理主体,按照区教育体育局的要求,负责全区校园安保服务的运营管理。

(二)在安保服务交接工作中,对于已经签订劳务派遣或购买服务协议且尚未到期的单位,建议按照尊重历史、有序推进的原则,“成熟一家、接管一家”,相关单位妥善解决后,再交付城发集团,确保顺利衔接。对于现职安保人员录用的问题,现职安保人员中符合招聘条件的将优先录用,不符合条件者由区教育体育局和各街道办事处做好解聘分流工作。

(三)社会稳定工作。对于原安保人员分流安置等善后工作可能引发的劳动争议、民事纠纷等不稳定因素,建议由原属街道办事处、学校、幼儿园妥善处理。区教育体育局负责局属学校、幼儿园现职安保人员的善后工作,各街道办事处负责街道学校、幼儿园现职安保人员的善后工作。

第2篇

2014年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强调,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抓紧研究制定分类推进改革的实施方案,不断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重点改革,带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破除思想障碍和打破利益格局,进一步简政放权,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推动政府职能向加强市场监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到2015年前,部层面拟减少行政审批项目37项,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要抓紧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围绕加快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在完善发展战略、政策、规划、法律法规、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争有新作为、有新突破。稳步推进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二是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原则,围绕理顺中央与地方事权,深化交通运输行业财税体制配套改革,包括专项资金使用、港建费征管、公路水路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债务风险防控等。着力加快普通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构建支撑普通公路建管养的投融资体制。研究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利用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深化公路水路管理体制改革。要深化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事权与财力相匹配、建管养相协调的公路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以普通公路为主的非收费公路体系和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体系建设。强化公路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安全管理和应急机制,落实监管责任。要深化水运管理、海事管理、救助打捞、交通公安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关系,为水上运输市场与安全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要深化水上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理清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职责。要深化航道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建管养相协调的管理体制。要研究完善引航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引航公共服务水平。

四是深化交通公共服务改革。要围绕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相关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研究制定,强化政府部门提供交通公共服务的职责,制定实施一些重大改革举措,加强公共交通、邮政普遍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提供,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要推进交通公共服务管理改革,推动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购买交通公共服务制度。要围绕促进城乡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管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

五是深化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交通运输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要积极参与和促进交通运输价格改革,完善交通运输价格形成机制,清除制约影响交通运输公平竞争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要深化道路货运管理改革,突出对经营者诚信及遵守安全有关规章能力的考核。要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创新监管思路,强化市场监管,从源头上加强监管体系建设。要完善统一市场准入制度,善于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社会征信体系。(骆二鹏)

无船承运行政许可将下放

日前,交通运输部启动无船承运业务行政许可下放工作,拟将此类事项的行政许可权下放至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第一批将在上海开展试点,相关下放方案审核确认后,有望于今年二季度开始试点。

第3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服务质量;措施

一、交通运输服务现状

1.基础设备设施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扩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设备规模,提高交通运输运速运量。铁路运营总里程已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电气化铁路的运营路里程也达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高速铁路投人运营里程达到了7735公里,位居世界首位。全国高速公路网路也在改善之中,我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了9.6万公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设备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有显著提高。航空、海洋和管道运输也都在不同程度的增长之中。

2.法律法规方面。在过去几十年的实践过程中,我国的交通运输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的现行法律法规包括:道路运政方面、水路运政方面、港政方面、航政方面、地方海事方面和公路路政方面等六个领域的法律法规一共56件。

3.服务管理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客、货主交通需求频次不断增加,出行范围不断扩大,对运输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向着便捷化、多样化和品质化转变,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服务企业也随之做着相对的调整,在加强内部管理以应对市场需求,搜寻行业发展信息、了解国家政策方针和形势的前提下,把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信息技术使用运输服务管理当中,创新转变了传统的以提供基础服务为主的发展理念,使交通运输服务逐步朝着专业化、重载化、节能环保化发展。

4.人才结构方面。近年来,交通运输服务行业的人才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人才断层、断档和失衡现象有一定好转。许多年青人才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已经成为交通运输服务事业中的中坚骨干,承担起了交通运输服务事业的教学、科研和生产事业。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和交通运输企业中的高学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得到了明显提高,人员平均年龄明显降低,极大地改变了交通运输服务行业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的现象,初步解决了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

二、交通运输服务存在的问题

1.交通运输科技水平不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多数交通运输企业都分别通过科研开发和技术引进,不同程度的更新了技术和设施,初步建立了检验、检测、售票联网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等较先进的技术设备设施,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交通运输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升了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发展了社会经济效益。然而,这种靠科学技术进步来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质量的方式在我国还未得到普及。在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对交通运输发展的贡献能达到80%,而在我国仅有30%左右。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信息不畅以及自动化程度偏低等问题都还有待解决。

2.交通运输法制建设滞后。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究,我国已经逐建建立了一些符合自身国情的交通运输法律法规,为规范交通运输市场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交通运输市场情况比较复杂,我国交通运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依然相对滞后,法率法规不配套、不健全、缺规少章,甚至很多领域还是无法可依的状态,不仅降低了交通运输市场规范化的进程,还容易引起交通运输市场混乱,滋生腐败,甚至引发货损事故、安全质量事故和交通安全事故。

3.交通运输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在一些交通运输企业中,管理制度仍不够健全,部分已有管理措施无法落实,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不高,有部分交通运输企业未能普遍使用以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管理技术,一些中小企业还停留在人工管理的阶段,在利用高新生产管理技术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运输成本以及提高管理水平方面仍需继续努力。另外,传统的运输生产关系和组织形式制约了交通运输服务的效率的提高。运输企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网络化程度不高,运输企业经营分散,信息交流不畅。以及未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的管理制度,造成了交通运输服务质量不高的现象。

4.人员文化素质水平偏低。因为用工制度和培训体制的不健全,交通运输政府管理部门以及企业中的部分员工思想觉悟、文化水平和业务技能都相对较低。又由于思想觉悟不高,就衍生出了政府管理部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的现象,甚至做出、贪污受贿的事情。交通运输企业中违法经营、欺行霸市、作业野蛮等现象还时有出现;由于技术水平低,服务水平档次低,现有的部分设备难以发挥最大的效用,造成了设备浪费。

三、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质量的措施

1.提高交通运输服务基础设施和科技水平。

1.1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面对新技术革命,要扩大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建立专业的交通信运输息化产业和交交通运输通信息服务网络,使交通运输信息变得畅通,开发高速公路自动监控、通信、自动收费技术和智能交通管理技术。

1.2提高基础设施设备水平及管理。加快开发、研制,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如研制高速铁路列车、客船,提高公路、铁路以及航道等级,使用货物自动分拣技术、保鲜防潮技术,改进分拣、包装、起重和装载技术设备,提高检验、检测设备性能。强化交通运输设备管理,使设施设备随时处于完好状态,完善交通运输设施设备的功能,减少设备闲置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健全交通运输法律法规。

2.1健全交通运输法律法规。政府立法部门要加大立法力度,成立专门的交通运输立法班子,进行交通运输市场研究,组织攻关,加快立法工作。改变某些方面无法可依的现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国、依法治交通。

2.2强化交通运输法制宣传。还要强化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宣传,使工作管理人员和货主、旅客都能够树立自觉学法守法的理念,自觉维护法纪,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维法。

3.革新企业管理方法。

3.1管理思想创新。在交通运输企业管理中应运用并行工程思想。运输企业管理创新应从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上入手。并行工程,是一种集成的、并行的设计产品和相关过程的系统化方法,这种方法要求从产品开发开始就要考虑到产品寿命周期从概念的产生到产品报废的回收处理的所有因素。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项目的研究、开发和制造中,还可以运用来管理组织系统,从而缩短反应时间,提高运行效率。

3.2管理方法与管理技术的创新。企业管理者要能把有效的自然与社会科学成果结合到一起,本着适用先进的原则,逐步推行新型管理技术。这样,我们就可以创造有序的工作流程,实现生产、经营、服务等多方面的管理方法创新,以信息翻译片技术、电脑网络技术改等改进管理技术。

4.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4.1严把从业人员招聘关。要严把招聘关,提高招聘门槛,对新转型的劳务工要首选高校毕业生或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从源头上解决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的问题。

4.2严把从业人员培训关。完善企业的三级培训功能,实现员工的岗前、岗中、岗后培训。达到客、货运输服务人员任职培训100%、管理者和特殊工种工作者持证上岗率100%,对未达标和培训考试不合格的,进行重新培训直至合格,打造出一支政治修养高、文化素质高、服务技能高的职工队伍。

4.3严把从业人员道德关。把文化素质道德培训纳入企业员工培训里面,创建高素质的良好道德行业氛围,引导员工牢记“全心全意为旅客、货主服务”的宗旨。严禁粗暴对待旅客、货主,严禁“生、硬、冷、顶”态度,牢固树立“以满足旅客、货主需求为荣,以损害旅客、货主利益为耻”的观念。

第4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 路政管理 策略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242-01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主要指相关管理机构依据行业法规、法律、制度实施公路事业行政管理,其最终目标在于合理维护高速公路路权及保护路产,进而全面提升高速公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令使用公路质量水平持续优化。近期伴随高速公路逐步形成了网络系统,令其显现了快捷、便利的使用优势,并在社会经济发展及日常生活中更加发挥着重要服务作用,由此可见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已发展成为交通服务管理事业的一项全新课题,同时其会受到一些体制法规的不良限制,因而存在服务管理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1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1.1 损坏路产问题与策略

高速公路安全化服务要求全封闭、全立交环境,沿线主体应用隔离栅与外界交通形成相对隔离空间,并禁止牲畜与行人穿越高速公路,确保了其安全、完好与畅通的交通服务环境。而当前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却普遍存在群众为便利通行随意将公路两侧桥梁隔离栅打开,或将附近通道隔离栅私拆进入其中放牧或种植,该类不良现象不仅令高速公路路产遭到了不良损坏,同时还危害了高速公路服务使用安全性,路政管理与巡查人员在现场的取证、核查则相对较为困难。为有效杜绝该类不良现象问题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应强化宣传,面向沿线居民展开科学教育,尤其在一些重点公路路段应走进每户每家利用有效的法律手段严厉打击对隔离栅的随意破坏行为。同时还可利用科学先进的现代化手段技术开发研究适用路政管理的系统应用软件,例如在立交路口、平交路口或多发事故地段安装性能高端、优越的摄像机,实行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路段监控,从而为公安部门、路政管理单位打击肇事车辆或破坏路产行为直接提供有力证据,起到良好的遏制、威慑作用。

1.2 破坏路政设施、肇事逃逸问题与策略

虽然,当前我国高速公路路政推行二十四小时管理巡查制度,然而由于公路管理历程较长,工作面广泛、工作人员较少,进而对损坏路政设施行为与肇事逃逸人员及车辆的管理,路政人员无法完全及时在现场发现并抓获破坏肇事者。例如高速公路行驶车辆损坏或刮擦护栏板、抛洒物品令路面污染等行为,不仅会对高速公路的畅通运输、完好管理造成影响,还会引发恶通事故,令经营高速公路部门与管理路政单位陷于不利地位。同时一些公路通信、绿化设施的破坏多为公路区域附近的居民与未成年人员所为,其对高速公路附近地形较为熟悉,因而增加了路政管理单位现场抓获及惩治管理难度。上述高速公路设施破坏行为造成的后果与经济损失影响无疑是极其严重的。为杜绝该类不良影响,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单位应强化巡查,主动及时的发现不良破坏违法行为,加大路面管理执法力度,对破坏路政设施、妨碍公路畅通安全、乱开道口违法行为重点打击,对侵占、破坏、占用及污染公路路权、路产的案件应及时查处,全面发动各级社会力量开展综合治理,令路政单位真正成为顺风耳、千里眼,将违法行为扼杀于萌芽状态。同时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单位应对收费站相关人员展开路政知识与管理技能的综合培训,培养他们形成敏锐的警惕性与准确识别肇事车辆的综合防范能力,令收费站在优质服务、合理收费的同时成为肇事逃逸车辆无法逾越的拦截关卡,提升对破坏路政设施、违法逃逸人员及车辆的严厉打击力度。

1.3 违规架设、侵犯路权问题与策略

我国公路管理条例与公路法对埋设、架设电缆、管线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由于该类设施建设与地方农业、工业生产及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倘若处理不妥善,引发矛盾问题后群众会由于不理解较易形成与路政管理单位的对立情绪,并影响建设处理进程。为此路政管理单位应全面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对埋设、架设电缆、管线设施申请应快速答复、及时受理,做好现场考察管理工作,对施工建设进程中的安全车辆通行、工程施工技术要求标准应深入现场监督指导,并提供咨询服务。对有意违章埋设、架设电缆管线设施不良行为且屡教不改单位应依据相应公路法规定给予严厉的处罚。同时路政管理部门应树立以预防为主的科学原则,积极主动同电信、供电部门与政府单位沟通,通过事实说明争取相关单位的主动支持与配合。

1.4 执法进程问题与策略

当前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在对超限运输的执法查处进程中依然包含较多问题,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在停车场收费管理中还经常存在标准不一、垄断不良行为。为此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单位应针对超限运输车辆对路面、桥梁养护周期、应用寿命造成的不良影响实施严厉的打击管理,应全方位开展治理专项行动,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收取赔补偿费用,并将停车费收取控制在合理范畴中,有效降低不必要的车主开支。对停车场收费行为路政单位应强化管理监督,进而最大化赢取车主的拥护与理解,发挥正面优质的教育作用。

1.5 职能交叉问题与策略

目前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中存在多家管理、交叉职能、质量服务水平有限等问题,令清障、拖带工作具有较大难度。开通高速公路后便会同时有两支队伍进入,即路政与交警公安队伍,承担任务则在于事故处理、紧急施救、故障清理与交通疏导等,这其中难免造成物力与人力资源的浪费或衔接不畅引发不必要的损失。例如发生交通事故后路产受到严重损坏,交警部门实施事故处理后倘若没有通知路政单位到场取证与勘察,便无法实施路产索赔,令国家蒙受严重经济损失。而发生事故后倘若不及时清障,一旦再次发生交通事故则会对高速公路的畅通安全服务运行造成严重影响,形成极大安全隐患,因此提供及时快速的清障、拖带服务成为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单位应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能。要合理解决职能交叉问题我们应科学构建权、责、利完善结合、清晰职能的高效办公公路交通服务机构,由宏观角度入手,建立专职管理团队,承担路权、路产维护、事故处理、民事诉讼、紧急施救及内部保卫等重要职能,令交警与路政业务完全捆绑,由高速公路路政部门完成独立综合的执法管理。同时应将路政收费、安全交通管理合理纳入高速公路整体管理体系中,杜绝等待、扯皮、互相推诿不良现象。再者清障部门应全面配备专用设备,丰富便民服务管理项目,由路政单位统一指挥负责,及时反应处理,进而全面提升综合经济效益。

2 结语

总之,针对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基层存在的现实问题我们只有展开深入探讨,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才能优化管理绩效、提升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水平,并促进路政部门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1增强服务意识

强化后勤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带动员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首先,要引导员工从小事做起,让员工认识到后勤工作不是小事,但又必须从小事做起。其次,培养员工做好事情的耐心和决心,做到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促进员工不断创新观念,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后勤工作琐碎繁杂,需要后勤工作者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优质的服务水平。

2创新管理模式

全面梳理工程建设、食堂管理、物业分包、物资采购等后勤管理工作,探索管理机制、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升空间,通过改变物业分包模式、实行超市货品公开招投标等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创新和突破后勤管理模式,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服务效能。非生产性技改、大修项目管理。全面推进小型基建和非生产性技改、大修项目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进程,确保项目建设目标顺利实现。强化项目资金的全过程管控,从项目可研、初设评审,到依法合规施工、竣工决算审计,实现非生产性技改、大修项目全过程闭环管理,同时指定专人负责全过程监督管理,及时跟进工程质量和时间进度,保证工程顺利进行、按时完成,确保不发生任何违规违纪事件,在房屋大修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施工班成员出入证制度,开工前进行安全交底,做好安全措施。进入变电站作业一律严格执行工作许可制度,并设专人监护,做到严格规范工程建设。食堂建设。按照创建健康食堂的标准要求,完善管理办法,规范运作流程,延伸推进二级健康食堂建设,推行“五常法”管理,严格食品加工管理,实施从原料、加工制作到成品全过程管理,加强食堂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定期开展厨师技能比武、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同时抓好蔬菜基地建设,加大培植力度,提高蔬菜质量。努力创建星级食堂、二级健康食堂,争创浙江省“阳光厨房”,实现厨房设备现代化、加工生产流程化、饭菜品种多样化、食品安全责任化、就餐环境温馨化、管理服务人性化。车辆保障。加强车辆集中管理,科学、合理安排各类车辆,确保快速、安全出车,严格车辆管理,加强制度保障,加大GPS监控管理,科学合理调配车辆使用,做到安全意识强、业务技能强,调度、监控、维修“三统一”,确保公司车辆交通安全和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物业服务管理。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后勤管理与服务机制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和规范标准,切实做好办公大楼、生产场所设备大修技改和房屋设施修理,大楼设备日常运维、安保服务、会议服务、礼仪接待、员工就餐、保洁绿化等工作。后勤应急保障。完善后勤应急保障制度、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加强车辆集中调度、健全应急队伍体系,开展应急实战演练,形成“上下联动、区域协作、快速响应”的应急机制,持续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3提升管理水平

第6篇

    近年来,四川省华蓥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以提升交通安全治理工作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为目标,创新构建科学化事故预防、精细化疏堵保畅、实战化交通指挥、社会化公众服务等“六大体系”,运用中华太极文化的理念和内涵,优化、规范和支撑“交通安全套路”高效运行,破解机制性、瓶颈性和保障性难题,确保了一次性死亡3人以上重大交通事故、交通严重拥堵、安保出现失误、群众有效投诉、队伍违法违纪的“五个零发生”。

招式一:瞄准目标,力揽雀尾

构建科学化事故预防和处理体系

华蓥交警大队以“管得住、控得准、防得了”为目标,采取“揽雀尾”的招式,构建科学化事故预防和处理体系,从源头治理、风险防控、农村交通、安全联组建设、事故快速处理等方面实行科学化管理。

他们组建城市交通安全治理工作专班,推动交通安全设施和道路主体工程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使用。指导乡镇、街道安委会健全完善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新机制,推动城乡交通从“末端管理”向“前端治理”延伸。

华蓥交警大队强化“公安主动、部门联动”机制建设,对城乡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和设施建设,实行量化细化、标准化考核,使城市主干道交通标志标线达100%、二级以上等级公路限速、让行、指路标志设置率达90%以上,客车、货车定期检验率分别达100%和90%以上。

在风险防控中,建立车辆和驾驶人风险管控机制,对客车、“营转非”客车、危化品运输车、校车、农村面包车“五类重点车”及其驾驶人实行动态风险管理,交通违法处理率、车辆检验率、报废率达到100%,“两客一危车辆动态信息共享平台”入网率达到100%。

在农村,充分发挥乡镇、街道“道安委”的作用,全市13个乡镇、街道都建立了“交管办”,与派出所合署办公,实行统一管理、专职化使用。乡镇“交管办”人员以5、3人标配,工作经费全额纳入政府保障。全市110多个行政村都建立了“两站两员”服务队,延伸管理层面和触角。同时,全面恢复重建市、镇、乡及其社区、企事业单位交通安全联组,强化驾驶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律自治。

    针对事故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实践现场勘查、案件办理、矛盾纠纷化解向特情中队和各秩序中队“三分流”警务运行机制改革,以联手、联勤、联动的“三联”勤务模式,实现事故现场处置率、事故办理率和群众满意率“三个100%”的目标。与此同时,大力推行交通事故网上受理、网上定责、网上理赔,建立轻微事故快处快赔中心,探索建立轻微事故自助处理机制和平台。

招式二:聚焦秩序 白鹤亮翅

构建精细化疏堵保畅体系

为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华蓥交警大队采取“白鹤亮翅”的招式,构建精细化疏堵保畅体系,从制定发展规划、优化动态交通组织、静态交通管理、交通安保等方面精细化施策。

他们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积极参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切实构建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机制,主动参与道路规划、建设项目方案审查、竣工验收工作。并建立交通管理科研队伍,力争“话语权”,树立专业性权威。

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配时智能化和交通标志标线标准化建设,是一个投入多、专业性强的问题。他们着力从交通设施维护、标准化精品工程、专业管理等方面强化机制建设。一是建立交通设施维护机制,联合住建、交通以及专业技术咨询团队,成立专家型指导组,提高专业水准,有序推进工作。二是打造标准化精品工程,在主城区,把新华大道、广华大道、工业园区、十里长街等,作为示范路、示范区和“严管街”精心打造,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三是建立专业管理机制,以交通信号智能化和交通标志标线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引入技术团队,建立健全交通设施规划、设置、使用、维护标准化管理体系和工作规范。

解决交通拥堵是当下的难题和民生要求。华蓥交警大队以动静结合方式,攻坚克难。他们切实建立预警报告机制、应急预案机制,认真研判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拥堵现状,对上放学时段,以及旅游景点、交通堵点、大型活动、商务活动等,以“一路一点一方案”提前做好布警和动态交通组织,未雨绸缪,提前预防。同时,完善部门联勤联动工作机制,加强相邻省、市高速公路与地方公路间联勤联动,确保不出现管控的“盲区”和“死角”。并加强城市静态交通管理,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临时停车泊位和地下停车库,在城区等部位安装和升级违停抓拍系统,“电子警察”实行了全覆盖。

招式三:拓展智能,金刚捣碓

构建智能化交通指挥体系

华蓥交警大队采取“金刚捣碓”的招式,构建智能化交通指挥体系,以建设完善交通感知系统、交通智能控制系统和执法管理系统为重点,深化“互联网+”、微警务应用,提升智能化水平,实行信息共享融合,建立城市“交通大脑”,打破“信息孤岛”。

极力推进集成指挥平台建设,整合各类卡口、视频监控、流量检测、信号控制、气象监测、停车场管理等系统和资源,接入交通集成指挥平台,并依托该平台开展视频巡逻、扁平化“点对点”调警、交通违法取证、信息服务、网上勤务管理、业务监管考核、信息分析研判、监控设备运行监测等工作。特别是对车管大厅、车辆检测线以及驾驶员考场的视频监控全部整合接入交通集成指挥平台,实行授权监管,对相关业务信息实行网上采集、图上标注。

积极推进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在城区全方位建立“电子警察”抓拍系统,在省干道每20公里1个监控终端,设立集区间测速、点位测速、智能卡口于一体的公路监控网。

华蓥交警大队探索建立智慧出行诱导体系。一是加快停车场管理系统、占道停车管理子系统及配套移动APP建设,并接入到监控中心平台,与稽查布控等子系统整合应用。通过微信、微博为公众提供停车、行车服务。二是在主要路段、重要路口、停车场等地建设完成交通诱导系统,接入集成指挥中心平台,由监控中心根据各个路段的交通流量实况,实时相关信息,及时诱导驾驶人避开拥堵、维修道路、封路等路段,提高通行能力。

在加强科技装备配备应用中,他们为一线民警配齐执法记录仪、警务通终端、交通勤务终端和交通违法检测装备。350M对讲机数字化转化,接入监控中心平台,与监控中心、缉查布控、勤务管理等系统深度整合应用。建立健全信息化网络体系、安全防护体系和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快优化网络结构和提高网络性能。

招式四:创新服务,玉女穿梭

构建社会化公众服务体系

    当下,“放管服”对公安交警部门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华蓥交警大队主动应对,采取“玉女穿梭”的招式,着力推进互联网+公安交管服务系统建设、推进车管中心建设、优化车驾管服务等方面强化社会化公众服务。

    他们依托公安部“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和当地“互联网+公安”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搭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公安交通管理公众服务平台,建立基于HTML5技术的移动互联网站,升级微博、微信平台功能,全面规范和加强交警微博、微信、头条号和互联网站等宣传交流平台运营管理。设立“公安交通管理公众服务中心”和“公众服务岗”,开通交通管理12123服务热线,对接上级交警部门建立“公安交警业务知识标准库”,利用商业智能机器人,主动配合搭建基于互联网“广安交警智询通”平台,努力推动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移动APP、网页等进行交通管理业务在线咨询的自动应答服务。

华蓥交警大队极力推进车管中心建设,开发系统,购买设备,推进档案电子化进程,实现档案查询、流转的无纸化,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在建设审验教育满分学习系统中,积极做好交警支队申请数据接口、衔接部门边界接入、建设全国领先的审验教育满分学习系统的基础性工作。

第7篇

关键词:数字重庆;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平台

1“数字重庆”产生背景

随着“数字地球”、“数字城市”[1-2]建设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焦点和新战略,信息化建设也将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不少城市紧跟步伐,开始大力开展数字城市建设。重庆市人民政府于1999年开始提出“数字重庆”概念并积极开展投入建设,现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建设现状

2.1总体架构

“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建设是数字重庆建设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数据体系、软件体系、应用体系、保障体系等四大部分[3]。

2.2数据体系建设

该数据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和专题地理空间数据库两部分。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主要进行基础地形、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处理与更新、地下空间普查、三维建模等工作。建立了包括城乡规划、综合交通、环保、公安警用、医疗、人口[3]等专题空间数据库。

2.3软件体系建设

现已建成基础地理信息、政务地理信息和社会服务地理信息三大软件体系平台[4],以满足行业部门、政务管理和社会公众的各自发展需求。

(1)基础地理信息平台。该平台主要包含测绘产品质量检查、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和地理空间数据等系统,形成了数据质量检查―数据建库管理―数据分发服务的软件体系[3]。

(2)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基于统一建成的全市地理信息数据库,整合基础地理信息与政府部门专业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搭建了政务应用软件平台。

(3)社会服务地理信息平台。该平台包括公共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和以电子政务网为依托的网络系统,有效实现了重庆市地理信息资源“一站式”网络服务和“全市一张图”的概念。

2.4应用体系建设

“数字重庆”基于多源数据、多软件平台的构架,构建了面向基础、政务、公众三位一体的应用服务体系,针对不同领域行业特点建立应用系统并得到合理运用。

(1)区域应用。与湖北省合作开展数字区域建设,构建了大范围、跨行政区的“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5]。同时向外推广,实现了“湖北两圈一带”、“数字德阳”等国内五十多个城市的示范应用。

(2)数字区县。现已建设完成并运行“数字长寿”、“数字永川”、“数字黔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项目。推动了当地城市信息化进程,实现区县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有效满足区县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对地理信息的应用需求[6]。

(3)应急应用。基于重庆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地图,构建重庆市“应急一张图”[7-8]。此外还建立了市政府、卫生、环保、安全交通管理、水上等应急应用系统[9]。

(4)行业应用。为了满足不同行业的应用与发展需求,“数字重庆”已在政府、公安、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环境保护等29个部门得到广泛应用,服务于重庆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5保障体系建设

重庆市数字城市管理工作实行市级和区县级分级建设原则,建立了基础地理信息“谁生产、谁维护、谁更新”和专题地理信息“权威部门维护权威数据”的原则,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实用性和一致性,以及建设工作平稳性和有序性。同时制定了《重庆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管理办法》、《重庆市管线工程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行业规范,以保障“数字重庆”建设工作规范化进行。

3“数字重庆”特色

“数字重庆”建设至今,全面整合了重庆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搭建了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构建了良好的支撑环境和保障机制,推动了成果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应用,实现了省域地理信息空间继承和共享应用,服务于重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在建设技术、成果应用方面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特色,现已成为中国数字城市建设模式典范。

(1)率先编制省域架构的共享地理信息分类、编码、建库等系列技术规范和标准,解决了多尺度、多类型、分布式基础地理信息与专题信息集成问题。

(2)构建了分布式多源、多尺度数据平台、多类软件平台、多种应用系统的集成架构,实现了分布式异构系统互操作与在线共享服务。

(3)突破了航天、航空与地面多源数据精细建模,地上、地下一体化数据管理与高效可视化技术,实现了多尺度、二维与三维、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空间数据可视化。

(4)提出了可伸缩的地名地址模型和智能匹配服务技术,建立了规范化的地名地址数据库和高精度的空间位置匹配模型,实现了分布式海量专题数据的实时动态集成。

(5)提出了基础、政务和社会三大信息平台和面向基础、政务和公众应用系统,建立了完善的政策措施和数据维护等保障措施,确保信息服务的广泛性、共享性和稳定性。

4结语与展望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数字重庆”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地理空间信息将更加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展望未来,“数字重庆”建设仍需不断努力和改进。

(1)信息化时展速度越来越快,“数字重庆”建设涉及到广泛而综合的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多领域大量的专题信息数据,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信息安全技术创新,防止遭遇网络攻击或信息泄露,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保密。

(2)在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以云计算、大数据的应用为基础,引进物联网、BIM等新型信息技术,对不同系统数据进行采集处理、优化配置等智能化改造,形成更具决策辨析能力、程序优化能力的信息资源,对社会需求做出智能、高效、便捷、人性化响应,逐步推进“智慧重庆”建造。

参考文献

[1]宋礼德. “数字重庆”建设与发展初探[J]. 北京测绘,2007,01:57-59.

[2]李丽琴. 中国数字城市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7.

[3]罗灵军,袁超. “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实践与认识[J]. 地理信息世界,2013,01:74-80.

[4]罗灵军,李静,李胜,丁忆. 数字重庆地理信息三大平台建设与应用进展[J]. 测绘科学,2009,S2:11-13.

[5]记者 丁全利. 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开通运行[N]. 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07-06001.

[6]重庆测绘地理信息网.数字城市建设[EB/OL]. [2012-6]. http:///cqupb/cehui/content.aspx?id=467.

[7]李莉,丁忆,张红文. “应急一张图”与应急信息资源整合框架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 测绘科学,2011,01: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