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8:16:12
序论:在您撰写中西医结合及临床医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519-02
脑卒中即临床医学上的脑梗死,指患者脑部血液循环障碍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及脑软化,导致神经系统出现意识障碍、偏身、偏瘫及感觉丧失等症状[1]。相关调查指出,我国每年因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患者约为150万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及治疗已经取得一些可喜的进展。为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效果,我院对80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治疗,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标准[2],经MRI及颅脑CT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分布为51-81岁,平均年龄为(59.6±2.4)岁;神经功能评分为(30.1±3.2)分。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分布为52-80岁,平均年龄为(59.1±2.5)岁;神经功能评分为(30.5±3.0)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神经功能评分等一般资料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包括降血糖、降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脑细胞及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四周为一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血府逐瘀汤的治疗。其方为:桃仁12g,当归9g,红花9g,生地黄9g,赤芍6g,牛膝9g,甘草6g,枳壳6g,川芎5g,柴胡3g,桔梗5g;肝肾阳虚者加杜仲30g,附子6g;肝肾阴虚者加龟板20g,山萸肉12g;气血两亏者加党参30g,黄芪30g;痰浊壅盛者加半夏15g,石菖蒲20g;偏瘫明显者加僵蚕10g,地龙10g。每日一剂,用水煎服,四周为一个疗程。
1.3疗效判定
痊愈:病残程度为0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超过90%;显效:病残程度为1-3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90%;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少不超过18%。总有效例数=痊愈+显效+有效。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有数据的分析及处理均通过统计学软件包SPSS18.0实现,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进行检验,P
3 讨论
西医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因动脉粥样化的影响,患者血流缓慢,血液粘度显著增高,大量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在血管壁上,形成附壁血栓,造成管腔闭塞,脑卒中患者多伴有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释放增加等特点[3]。中医学上将缺血性脑卒中归属于“中风”的范畴,主要病理在于淤血停滞在脑部,五脏精华之血及六腑清阳之气无法上行至脑,造成脑卒中。因此,淤血内阻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临床治疗的原则应为理气通络、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汤是典型的补血理气、活血祛瘀方剂,既能理气,有课活血,使气血和调,达到养血活血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梗死病灶存在缺血半暗区,该区域的脑学供应显著减少,仅能维持细胞的生存,无法维持细胞的正常活动,因此,及时改善梗死病灶区域的血流灌注,从而减少神经毒素对细胞的损害,减少细胞的不可逆性损伤,使其最大限度的恢复正常功能[4]。血府逐瘀汤可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降血脂、抑制动脉硬化,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血栓的形成,可显著改善缺血半暗区的血液循环,促进患者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5]。本组研究中采用常规西医结合血府逐瘀汤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取得显著疗效,其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采用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患者(P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爱萍,王庆云.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38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03):85-87.
[2] 刘海超.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56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健康之路,2014(01):350.
[3] 王进学.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75例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02):231-233.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神经功能;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6(a)-0168-03
[Abstract] Objective Value of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rapy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to study. 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2014 March to 2015 September 2010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period of 140 cases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clinical data, time of onset were greater than 6 hour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will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 = 72) and control group (n = 68),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based on the uplink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including acupunc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so on.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NIHSS score(5.56±2.45),(4.50±2.62)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7.35 ±3.70)% and (5.65±3.78)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P
[Key words] Acute ischemic strok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Nerve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脑梗死也叫缺血性脑卒中,中医上称之为中风或卒中。其中主要是因多种原因导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使得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所引发的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是对人类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的一种常见疾病,具有致残率、死亡率高的特点。发病后,若不及时救治,患者预后不佳,生活质量差,对患者家庭、生活等方面带来较大压力[1]。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主要采取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以及卒中单元等疗法[2]。祖国医学中,该病属于“卒中”、“中风”范畴。治疗主要包括针灸、草药、熏洗、推拿等方法。该文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与常规疗法对2014年3月―2015年9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神经内科2014年3月―2015年9月收治的1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该次研究,且该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n=72),其中41例男,31例女;年龄范围:43~80(64.2±10.3)岁;病程0~6(2.8±0.6)d。对照组(n=68),其中37例男,31例女;年龄范围:42~80(65.8±9.6)岁;病程0~5(2.5±0.5)d。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选择标准
诊断标准[3]:将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提出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诊断标准作为依据;并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作为诊断依据。
纳入标准:纳入满足中医中风病与西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纳入首次发病、经头颅CT检查确诊、病程48 h内、改良Rink量表(MRS)评分不超过3分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超过4分的患者。
排除标准:排除颅脑外伤、脑肿瘤、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其他严重全身性疾病、精神病以及神志昏迷等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首先实施常规疗法,主要采取降低颅内压、防治血小板凝集、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细胞、保护胃黏膜等疗法;并对患者应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糖以及调整血压等对症处理。
1.3.1 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抗凝、降纤等治疗,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主要采取语言康复训练、肢体康复训练等。
1.3.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以上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疗法,主要应用针灸、中药等方法:(1)针灸疗法:针刺疗法适宜于治疗无脑水肿、颅高压的患者,该类患者要及早采取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①常规针刺法:将肩k穴、外关穴、曲池穴、环跳穴、手三里穴、阳陵泉穴、合谷穴、足三里穴、解溪穴以及昆仑穴作为主穴;阳池穴、悬钟穴、后溪穴、阴市穴以及风市穴作为配穴,每次进针选取4~8个穴位;②醒脑开窍针刺法:将内关穴、印堂穴、三阴交穴以及人中穴作为主穴,将患侧尺泽穴、极泉穴、风池穴、委中穴以及合谷穴作为配穴;③头针治疗:主要取患者梗死病灶侧顶部、顶旁、顶颞前以及顶颞后等穴位,每次进针1寸,留针30 min,不实施手法治疗。选取穴位时,主要根据患者并发症适当加减,如患者伴有言语不利,则增加玉液穴与金津穴;如患者伴有吞咽障碍,则增加豁风穴和风池穴;如患者足内翻,则增加丘墟透照海穴。(2)中药疗法:为患者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将银杏达莫注射液加入到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2周为1个疗程。并给予患者活络通脉汤治疗,该方主要成分为丹参20 g,当归、枸杞、山楂、川芎、伸筋草各15 g,钩藤、胆南星各12 g,僵蚕、天麻、全蝎各10 g,上述诸药用水煎服,取汁300 mL,随症加减;1剂/d,分2次服用。
1.4 观察指标[4]
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血hs-CRP)等指标。其中:①神经功能缺损: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越好;②日常生活能力:应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高;③血hs-CRP:应用RCHE公司出产的MODULARP 型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实施正态性检验,两独立样本计量资料应用(x±s)表示,实施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
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2.2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对比
治疗1周与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均高于治疗前(P
2.3 两组患者血hs-CRP浓度对比
治疗1、2周后,两组血hs-CRP浓度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主要由于脑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以及死亡率。病理变化主要以脑组织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患者血管管腔内出现痉挛、狭窄等;受到血液黏度增加、凝聚性增高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影响,使患者脑内局部动脉供血严重不足,进而使脑组织急性缺血、缺氧、坏死等,使患者出现一系列症状。循证医学研究[5]指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主要采取卒中单元疗法,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rt-PA溶栓以及抗凝等方法。
中医中药在脑卒中患者治疗中具有较多优势,如操作简单、手法多样、疗效突出以及价格低廉等优点,被临床医学工作者广泛关注。中医疗效机制较广泛,无论是中药治疗还是针灸治疗,都涉及到如何挽救缺血半暗带、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增加脑缺血区供血、改善血流以及促进神经功能康复等方面[6]。
该文通过对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价值进行探讨,对照组行常规西医疗法联合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中医疗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等方法。其中,针刺疗法主要包括醒脑开窍针刺法、普通针刺以及头针等方法,其中,针刺疗法主要具备以下优势[7]:①针刺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缺血区微循环,使局部血管扩张,并改善脑供血;患者发生脑卒中后,大脑内缺血区域血流速度较慢,甚至部分血管断流,导致脑内血液灌注量严重不足。②针刺可对脑缺血后炎症反应起到对抗作用。动脉粥样硬化为脑卒中的病理基础,在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等方面均有炎症反应参与。③针刺可对中性粒细胞的黏附与向缺血半暗区的浸润产生抑制,缓解炎症反应。④能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针刺时,头针所对应的穴位和现代医学大脑皮层功能的定位具有一致性,针刺可兴奋大脑皮质神经细胞,使脑神经细胞复苏,并可增强脑内代偿功能,进一步加快大脑功能恢复。中药治疗主要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成分主要包括银杏叶提取物与双嘧达莫,其中,双嘧达莫可对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产生抑制;银杏叶提取物中的银杏内酯成分可双重阻断血小板聚集,并对血小板合成TXA2产生抑制,防止血栓形成;银杏黄酮苷成分可有效清除自由基,并对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抑制,扩张血管,并改善动脉顺应性,降低脑血管阻力;白果内酯具备保护神经的作用[8]。且该次研究中所选用活络通脉汤中钩藤、天麻具有平息肝阳上扰的功效,辅以枸杞可达到养阴柔肝的效果;全蝎、僵蚕等药物具有息风止痉的作用;胆南星具有豁痰祛风的作用;山楂、当归、川芎、丹参等药物具有良好的活血祛瘀功效,伸筋草则具有良好的舒筋活络作用,诸药联用可达到良好的平肝、去痰浊、气血通利、促进脑髓神机功能恢复的效果。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自拟活血通脉汤还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功效,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保护血管内皮等有重要价值。将自拟活血通脉汤与常规基础治疗、针灸疗法等联合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可发挥良好的协同作用,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重要帮助。该次结果显示,实施中西医结合疗法后,观察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血hs-CRP浓度等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获得显著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小平,宋水江.中西医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及对相关指标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15,17(12):1884-1886.
[2] 陈飞.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分析[J].医药前沿,2015,5(27):145-146.
[3] 张成新,其满古丽・斯地克.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对维吾尔、汉族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因子及其血流变的影响[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5,14(11):1380-1384.
[4] 陆锦新,周宗华.马来酸桂哌齐特超早期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3):28-29.
[5] 李信铭.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5,30(2):346-347.
[6] 沈永进.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12):1076-1077.
[7] 王康,邵通美.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轻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5):930-931.
[8] 周叶,胡春梅,朱瑾,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疗效和卫生经济学评价[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4,22(1):81-87.
[9] 刘胜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卒中的有效性探讨[J].中外医疗,2013,32(17):126-127.
[关键词] 咯血;自拟秘血散;酚妥拉明
[中图分类号] R4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6-54-02
咯血是指血从肺、气管而来,经咳嗽咯出,痰血相兼、痰中带血丝或纯血鲜红间杂泡沫的病证,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急症,发生率20%~90%,多见于肺结核空洞、支气管扩张、肺癌或二尖瓣狭窄、血液病等疾病,大咯血可造成窒息或严重失血性休克,其中窒息是造成咯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大咯血患者的抢救是至关重要[1]。笔者近年使用自拟秘血散配合西药治疗咯血36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者28例对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4例均为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急诊患者,全部经过血常规、血沉、痰培养或痰中找抗酸杆菌或癌细胞、胸片、胸CT、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确诊为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二尖瓣狭窄或血液病等疾病。其中肺结核9例,支气管扩张34例,肺癌14例,二尖瓣狭窄5例,血液病2例。64例患者随机分两组,中西医结合组36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21~76岁,平均43.2岁;对照组(西药治疗组)28例,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23~79岁。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 中西医结合组使用自拟秘血散,主要成分有生大黄、仙鹤草(重用)、三七、白芨等,每次6g,每日2~3次,5~7d为一疗程。同时采用酚妥拉明10~2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中静滴,每日1次,用药1~2次后,再根据病情使用1~3次。
1.2.2 对照组采用酚妥拉明10~2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每日1次。两组均予以常规输液、适量输血、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1周后评估疗效。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痊愈25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痊愈15例,显效2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8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18,P
3讨论
凡肺络损伤,血经气道咳嗽而出,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或痰血相兼,或痰带血丝,均称为咳血,又称嗽血、咯血。多因外邪犯肺、肺火上炎、阴虚火旺以以致肺络损血液妄行,溢入气道而成。外邪、饮食、情志、劳倦往往是咯血诱发或加重的因素[2]。咯血量每次少于100mL为小量咯血,100~300mL为中等量咯血,超过300mL为大咯血。咯血可引起窒息或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对本病的治疗,按照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急救首要的原则是迅速止血、确保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与休克。使用自拟秘血散治疗咯血,经验证疗效显著,能缩短止血时间,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且无不良反应。
血液流变学检查显示,咯血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者,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黏滞凝集性增高状况。应用本方中药可使各项异常升高指标明显下降,西药组无此作用。治疗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症咯血比单纯西药有明显的差异,平均止血时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症咯血比单纯西药有明显的优越性。
两组均选用非止血药的酚妥拉明,酚妥拉明有直接扩张血管平滑肌作用,它使肺血管阻力降低,血液从肺部流向周围血管而起内放血作用,从而有效降低肺动、静脉压,减轻肺淤血而使咯血停止,尤其对肺动脉高压、心功能不全者适宜[3,4]。另外,确保咯血病人的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与休克、治疗原发病,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02-1305.
[2] 周仲瑛. 中医内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46-347.
[3] 程国玲,韩明锋,吴敏. 垂体后叶素与酚妥拉明治疗咯血的临床对比观察[J]. 临床肺科杂志,2005,10(6):778.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缺血
[中图分类号] R5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c)-042-02
Clinical researc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the treatment of myocardial ischemia
ZENG Jia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Zhanjiang City, Zhanjiang524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the treatment of myocardial ischemia. Methods: From June 2005 to June 2008 in our hospital, 6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schemia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nitroglycerin in the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another randomly selected 68 cases of myocardial ischemia in patients with nitroglycerin alone treatment, the effects of two group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5.83%, compared with the wntrol group(85.29%),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Myocardial ischemia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血压降低、主动脉供血减少及冠状动脉阻塞可直接导致心脏供血减少;心瓣膜病、血黏度变化、心肌本身病变也会使心脏供血减少。临床显示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偶见肺动脉)狭窄。心肌缺血对心脏和全身都可能带来许多不利影响[1]。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缺血,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5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心肌缺血患者68例,设为实验组,行中药配合西药治疗,其中,男37例,女31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9岁,平均(55.3±3.2)岁。另随机选择68例心肌缺血患者单用西药常规治疗,设为对照组,其中,男35例,女33例;年龄最小44岁,最大82岁,平均(58.5±2.4)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999年ACC/AHA指南规定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至少达到下列条件:①ST段水平或下斜性压低≥1 mm(0.1 mV),逐渐出现并消失;②持续时间最少1 min;③每次短暂缺血发作的间隔时间至少为1 min(指南推荐的发作间隔时间为5 min),在此期间ST段回到基线(即3个1标准),但健康人ST段降低达到上述指标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①限体力活动、卧床;②禁止烟酒;③吸氧;④抗栓:拜阿司匹林100 mg/d;⑤抗凝:依诺肝素40 mg,2次/d,皮下注射,连用5~6 d。
1.3.2 实验组:西药常规治疗配合应用自拟方长期治疗,组成:丹参15 g、桃仁15 g、红花15 g、川芎15 g、酸枣仁30 g、当归15 g、夜交藤30 g、知母15 g、赤芍15 g、橘梗12 g、茯神30 g、炙甘草6 g,用法:水煎服。
1.4 疗效标准
显效:无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且静息心电图检查ST段明显下落0.1~0.3 mV,T波倒置变浅达50%以上;有效: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心电图检查ST段下落0.05~0.10 mV,T波倒置变浅达30%~50%;无效:反复心绞痛发作,心电图检查ST段、T波无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5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
2 结果
经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比较见表1、2。
表1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情况(例)
与对照组比较,*P
表2 两组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比较(x±s,d)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心脏是一个机械做功的器官,这就决定了它具有高耗能、高耗氧、高代谢率的特点[2]。心肌的氧摄取率高达70%,当心肌耗氧增加时,再提高氧摄取率的潜力很小,需靠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以增加氧的供给。任何造成心脏耗氧增加和(或)供氧减少的因素都影响心脏做功。心肌有氧氧化的能力强而耐低氧能力差。正常情况下,心肌的代谢基本上全是需氧的[3]。所以,氧是心肌细胞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而氧是通过血液输送给细胞的。心脏没有“氧仓库”,完全依赖心肌血供,一旦缺血,立刻会引起低氧。低氧的直接后果是心肌细胞有氧代谢减弱,产能减小,使心脏活动时必需的能量供应不足,引起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下降。近年来临床治疗多倾向于中药和西药相配合,据相关研究表明中草药抗心肌缺血效果非常显著,如葛根、丹参、人参、银杏叶等中草药经实验研究证实有抗心肌缺血作用,其所含有效成分部分已分离鉴定并用于临床[4-5]。
本研究中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缺血有效率达95.83%,原因在于丹参的化学成分有抗心绞痛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将丹参注射液及总提取物制成片剂用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良好效果,至今仍为一种常用药在临床使用[6]。本方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消除体内氧自由基,扩张血管,减少血栓形成,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还能升高血浆清蛋白,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稳定缺糖、低氧的心肌细胞膜,保护线粒体和溶酶体,增强抗低氧能力,保护心肌细胞;降低心率,减少心肌对氧的需求,又可维持相对高的心率而保证一定的心排出量和冠状动脉流量,以保证心肌供血。上述作用互相依附、相辅相成,即中医称为“血以载气,气以运血”的观点[7]。
本组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增加了冠状动脉流量,保护了急性心肌缺血低氧所致的心肌损伤,维持了细胞膜的完整性,增加缺血区边缘的毛细血管,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加快损伤细胞的修复;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并且能改善血液流变学[8]。清除自由基包括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损伤;能促进主动脉内皮细胞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从而提高机体抗凝和纤溶活性,维持血管内血流畅通,使治疗效果大为提高。
由本研究结果可知,中药治疗心肌缺血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而且价格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缺血、心肌损伤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抑制了心室重构、心肌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是治疗心肌缺血的新途径。本研究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心肌缺血,提高了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虽然中医治疗还缺乏统一的诊疗标准,但是笔者相信随着临床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临床与实验的密切配合下,一定会研究出治疗心肌缺血的高效、安全的方药,为心肌缺血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杂志,1981,9(1):75-76.
[2]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80.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71.
[4]Kin H, Zatta AJ, Lofye MT, et al. Postconditioning reduces infarct size via adenosine receptor activation by endogenous adenosine [J]. Cardiovasc Res,2005,67(1):124-133.
[5]邵耕,林传骧.现代冠心病[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258-282.
[6]细野史郎.汉方药理[J].汉方与临床,1997,24:74-76.
[7]陈玉珍.丹渗滴丸合芪加生脉欣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56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4):42-43.
通讯作者:朱翠萍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前房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1年3月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眼科诊治的32例(32只眼)外伤性前房积血患者,在应用6-氨基己酸、地塞米松、20%甘露醇等西药的同时,给予云南红药口服。结果 前房积血完全吸收,眼压降至正常,视功能得以尽快恢复。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前房积血,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能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 前房积血; 眼挫伤; 中西医; 疗法
外伤性前房积血是眼科常见的创伤性疾病。治疗过程中,尽快使积血吸收,预防并发症,保护视功能是治疗的重要内容。本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前房积血,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3月在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外伤性前房积血患者32例(32只眼),男28例,女4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57岁。20~36岁发病率最高,伤后24 h来诊者29例(29只眼),2~3 d来诊者3例(3只眼)。致伤原因为拳击伤、碰撞伤、车祸伤、球类伤、爆炸伤等,合并外伤性瞳孔散大者2例(2只眼),眼睑淤血者18例(29只眼)(18只眼),虹膜睫状体炎29例(29只眼),视网膜震荡9例(9只眼),外伤性晶体半脱位1例(1只眼)。
1.2 前房积血分级标准 按Oksala分级法,将前房积血分为三级。Ⅰ级:前房积血量不到前房容积的1/3,位于瞳孔下缘之下者;Ⅱ级:占前房容积的1/2,超过瞳孔下缘者;Ⅲ级:超过前房容积的1/2以上甚至充满整个前房者。本组病例中,Ⅰ级者21例,Ⅱ级者9例,Ⅲ级者2例。
1.3 治疗方法 (1)半卧位休息,双眼包扎,限制眼球活动,防止剧烈震动,半流质饮食,保持大便通畅。(2)20%甘露醇250 ml静滴,Ⅰ级前房积血者1次/d,Ⅱ级以上者2次/d,地塞米松10 mg、6-氨基己酸4 g静滴,1次/d,云南红药胶囊(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每粒装0.25 g,国药准字Z53020129)口服,3粒/次,3次/d,严重的虹膜睫状体炎给予醋酸可的松眼液点眼,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积血吸收的情况及眼压。
2 结果
32例(32眼)外伤性前房积血完全吸收。Ⅰ级前房积血吸收时间1~3 d,Ⅱ级前房积血吸收时间4~6 d,Ⅲ级前房积血吸收时间5~8 d,治疗后视力大幅提高,见表1。
3 讨论
外伤性前房积血是眼外伤常见的临床体征,一般预后较好。出血本身对视力的影响是暂时的,如处理不及时,会引
表1 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
起相关并发症,因此积极治疗前房积血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十分重要[1]。前房积血多为虹膜血管破裂引起,少量积血多能自行吸收,但当积血量大或在吸收中再次出血(16%~20%发生率,多在伤后2~3 d发生),可引起继发性青光眼、角膜血染等并发症[2]。前房积血对视功能的损害有两方面,一是积血引起的并发症如继发性青光眼、角膜血染、虹膜睫状体炎等,二是外伤本身对眼组织的损害。本组病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具体措施:(1)半卧位休息,双眼包扎,限制眼球活动,半流质饮食,防止咳嗽等剧烈震动及增加腹压的行为,早期制动、静休对预防再出血非常重要,本组病例未发现再出血倾向。(2)降眼压:20%甘露醇静滴降低眼压,开放房角,促进房水循环,减轻虹膜、小梁网的组织水肿,有利于积血及渗出物的吸收,预防继发性青光眼及角膜血染。(3)糖皮质激素: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及并发症,减轻小梁组织的水肿,有利于房水循环及积血的吸收,同时对视网膜震荡有治疗作用,也可以减少再出血的发生率。外伤性前房积血常伴有虹膜睫状体炎,局部或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利于炎症的消退,由于局部用药不利于伤眼的休息,故多采用全身用药,严重的虹膜睫状体炎可局部配合用药。(4)止血:6-氨基己酸是一种抗纤溶酶制剂,能增加血小板的生成和凝聚,阻碍纤维蛋白溶解酶的形成,使纤维蛋白溶解受到抑制,使受损部位的血管修复,达到止血的目的,使用时间宜3~5 d,过长形成大凝血块,反而不利于积血吸收。(5)中药止血、活血化瘀:云南红药由三七、重楼、制黄草乌、紫金龙、土葡萄根、滑叶跌打、大麻药、金铁锁、西南黄芩、石菖蒲组成,具有止血镇痛、活血散瘀、舒筋活络、祛风除湿等功效[3]。在西药治疗的同时,配合云南红药口服,能增加血小板活化,使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增强,加速凝血酶的生成,从而促进血凝。此外,云南红药可明显改善血液的黏滞性、浓缩性、聚集性和凝固性,能有效改变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微循环[4],对减轻组织水肿有明显效果。本组病例中西医联合应用,积血吸收快,未出现并发症及再出血现象,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249.
[2] 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3.
[3] 任杰红,陈林芳.云南红药的药效学研究.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0,21(4):43.
尽管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和复发急性白血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存有共同之处,如预后差、生存期短、长期存活者少等特点。如何提高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是目前国内学者正在探索和研究的问题。笔者在常规方案化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解毒化瘀方口服治疗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并设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1 发病情况
36例病例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其中属难治急性白血病20例,复发急性白血病16例,其中治疗组属难治者9例,复发者8例;对照组属难治者11例,复发者8例。2组发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1.2 危险因素分布
36例患者中属高白细胞性白血病18例,低增生性白血病3例,继发性白血病1例,混合急性白血病5例,髓外白血病7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1例,老年性白血病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者2例。
1.1.3 FAB分型情况
36例属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4例(L1 1例,L2 12例,L3 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2例(ML 2例,M2 10例,M3 1例,M4 2例,M5 1例,MAL 5例)。
1.1.4 分组
按随机数字表法统一编号分组。治疗组17例,男7例,女10例;年龄14~67岁,平均(35.25±16.16)岁;病程3~36个月,平均(7.81±8.12)月;对照组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15~70岁,平均(31.56±13.74)岁;病程2~18个月,平均(6.72±4.44)月。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符合急性白血病的FAB诊断及MIC分型标准,符合《邓家栋临床血液学》[1]中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①经常规方案(HA和DA)全量治疗2个疗程无效的初治病例;②完全缓解后经过巩固强化治疗,在6个月内首次复发或在6个月后复发但经常规治疗无效者;③再次或多次复发的病例。
1.3 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14岁以下及70岁以上,过敏体质及对本药过敏者;②合并有严重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伴随其他恶性肿瘤者;③不符合纳入标准及未按规定用药者;④中途退出或资料不全,无法判断疗效,或因其他原因影响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基本治疗
治疗组以西医常规方案化疗(AML用MA方案,ALL用MVP方案),配合中医解毒化瘀方,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单用西药诱导化疗,方案同治疗组。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解毒化瘀方药物组成:山慈菇15 g,青黛10 g,蚤休30 g,虎杖20 g,补骨脂30 g,莪术15 g,川芎10 g,丹参20 g。气虚者加太子参30 g、黄芪30 g;阴虚者加女贞子20 g、墨旱莲20 g;血虚者加阿胶(烊化)10 g、鸡血藤30 g;出血者加茜草根15 g、白茅根30 g;淋巴结肿大者加浙贝母15 g、牡蛎(先煎)30 g;关节疼痛者加威灵仙15 g、怀牛膝15 g;恶心呕吐严重者加竹茹12 g、法半夏12 g。
2.1.2 支持治疗 化疗期间有恶心、呕吐者,化疗前均加用枢丹4~8 mg静注或静滴;并常规加用肝泰乐护肝;参麦针护心;碳酸氢钠、别嘌醇碱化尿液保护肾脏;注意口腔护理,有口腔溃疡者加用银莲含漱液漱口或局部以双料喉风散外涂;伴霉菌感染者加用制霉菌素或伊曲康唑含服;贫血或出血严重者常规输注红细胞悬液及机采血小板;感染重者常规加用抗生素;粒细胞缺乏者加用细胞因子。
转贴于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采用症状积分法观察主要症状(发热、骨关节痛、出血、头晕乏力、面色苍白)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变化。
2.3 疗效标准
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中有关标准评定。
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t检验、u检验及方差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
治疗结束后统计疗效。治疗组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死于败血症1例,完成16例;对照组骨髓抑制期心源性猝死1例,脑出血死亡1例,完成17例;死亡病例均计为治疗无效。结果见表1。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经u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 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变化
2组治疗结束后外周血三系均有明显改善,白细胞(WBC)降低,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HGB升高更明显(P<0.05),但PLT和WB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象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3 治疗前后症状变化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1),化疗后10~14 d骨髓抑制期发热、出血、头晕乏力和面色苍白等症状反有所加重,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出血、头晕乏力和面色苍白症状加重均较轻,见表3。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略)注:与对照组同一时点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
4 讨论
解毒化瘀方中青黛味咸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作用,《本草衍义补遗》谓之“能收五脏之火,解热毒,泻肝,消食积”;蚤休和山慈菇具有清热解毒、清肿止痛的功用。三药合用,药性、功用相类,相辅相承,协同增效,目的在于清热解毒,直祛病邪。活血化瘀药在白血病化疗中的增敏作用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3]。方中莪术辛散苦泄温通,入肝经血分,为气中血药,善破气中之血,研究表明,莪术提取物榄香烯乳剂对已耐药的肿瘤细胞仍然敏感,与MDR基因表达关系不密切,不易产生耐药性[4]。虎杖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散瘀、祛风止痛、清热利湿、解毒作用,是临床治疗癥瘕积聚、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的良药;川芎辛温,有行气活血、搜风开郁等作用,其主要成分川芎嗪具有钙离子阻滞作用,是治疗心脑血管的有效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钙离子阻滞剂多具有化疗增敏、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作用,如梁氏等[5]以HL-60/VCR为靶细胞,发现川芎嗪在非细胞毒性浓度范围内能增加HL-60/VCR细胞对多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其耐药逆转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并能增加HL-60/VCR细胞内药物浓度,下调细胞膜P170蛋白表达。丹参活血化瘀,与莪术、虎杖、川芎相须为用,协同增效。方中补骨脂辛温入肾,能补肾固精、止遗缩尿,与青黛、蚤休、山慈菇配伍,寒温并用,相反相成,阴阳互补,避害趋利,旨在祛邪解毒、活血化瘀。现代研究表明,补骨脂具抗肿瘤和逆转肿瘤细胞耐药的作用[6]。
本观察结果显示,在常规方案化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解毒化瘀方口服治疗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可明显改善发热、骨关节痛、出血、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减轻化疗骨髓抑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邓家栋,杨崇礼,杨天楹,等.邓家栋临床血液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88.
[2] 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14.
[3] 胡凯文,左明焕.中药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3):33.
[4] 王宝成,郭 军,狄剑秋,等.榄香烯乳剂与肿瘤多药耐药的基础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1996,23(2):143.
【关键词】玻璃体积血;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5-2314-01 中图分类号:R276 文献标识码:B
玻璃体积血在眼科临床中较为多见,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长期不吸收,将会导致玻璃体变性、积血机化、玻璃体后脱离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当前临床上尚无独特疗效和方法,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59例患者中,男37例,女22例,年龄16~75岁,疗程1天~1个月,高血压动脉硬化15例,糖尿病性14例,肾病1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1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5例,视网膜静脉周围炎4例,外伤9例,经常规检查如视力、裂隙灯检查、散瞳检查眼底,出血量大窥不见眼底的患者,眼B超检查确诊为玻璃体出血,均无视网膜脱离,眼压均在正常范围。
1.2 治疗方法:对59例不同病因所致的玻璃体积血,进行常规检查,了解病因,实施治疗方案。西医疗法: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抗高血压和降糖降脂,病程早期,予以卧床休息,包扎双眼,全身应用止血剂,6-氨基己酸6 g静脉滴注,出血停止后,尿激酶500~1 000单位溶于0.5 ml生理盐水,每日1次球结膜下注射,10天为1个疗程,同时给予0.4 g安妥碘肌肉注射。中医则根据患者病变与体质辨证施治,运用四物汤基础上加味,配予凉血止血,止血化瘀,滋阴降火,平肝明目,补益肝肾等药物,随症加减。而对于部分玻璃体内的机化物,选加海藻、昆布等药,促进吸收。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视力恢复至1.0或发病前视力,玻璃体出血完全吸收;显效:视力提高4行以上,玻璃体出血大部分吸收;有效:视力提高2~3行,玻璃体出血部分吸收;无效:视力无变化或下降,玻璃体出血无改变或加重。
2.2治疗效果:本组治疗时间1~6个月,治愈12例,显效22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44%。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提高,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对所有患者进行最终观察3~6个月,均未发生继发性出血。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6岁,2003年9月初诊。左眼起病1个月,曾在某医院住院,疗效不佳而来我院就诊。左眼视力仅感光,外眼无特殊,眼底黑,眼压正常,时感头晕,纳可,易激动,口干,舌质红苔薄,脉弦,测血压150/90 mmHg,属阴虚阳亢,上扰脉络,日久血瘀,则不见。方用四物汤加味。组方:生地黄12 g,当归10 g,赤芍10 g,川芎12 g,女贞子15 g,水蛭15 g,旱莲草12 g,白茅根15 g,藕节15 g,石决明20 g,珍珠母30 g,三七粉10 g。冲服。服1周后,视力指数,玻璃体积血较前吸收,续服1月,视力达到0.8,玻璃体积血基本吸收,眼底清晰。
4 讨论
玻璃体积血是最常见的致盲疾病,可为眼内疾病及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病,恶性贫血及眼部的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玻璃体后脱离等引起视网膜血管病理性改变,毛细血管壁的渗漏及血液粘滞度改变所致,另有一部分是因眼外伤或眼部手术后并发引起的视网膜血管壁的破裂,引起大量出血进入玻璃体而致。由于玻璃体中留有胶质,又无血管,其代谢过程较慢,血液进入玻璃体后容易和玻璃体中的胶质混合,所以其出血过程的吸收相当缓慢,若出血较多而又处理不当时,积于玻璃体中的血块可发生机化而引起增殖性视网膜玻璃体病变,机化形成的条索可牵拉视网膜导致视网膜裂孔及造成网脱、机化膜,还能促视网膜上无用的新生血管增生,导致血管的再次破裂出血[1]。为此,一旦玻璃体积血的诊断成立,及时采取切实有效和及时的治疗措施是治疗本病的关键。目前对于玻璃体积血的治疗尚无特殊的方法和特效的药物,玻璃体切割手术虽然可以将混浊的玻璃体及陈旧性玻璃体积血切除,但不能解决血管本身的张力和血液本身的凝结度,故仍有继发出血的危险,而且手术本身也是一种创伤,也有引起网脱和继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在一般医院也不适于开展这种高难度的手术,所以,目前大多主张以中西药物治疗为主。在治疗当中必须全身与局部结合考虑,应用中西药物及必要时可考虑玻璃体切割等措施,缩短病程,提高疗效。祖国医学认为,玻璃体积血为瞳神内气疾病,多以内障目也。临床上中医认为,忧思郁怒,疏泄失职,致使气滞血瘀,热气伤血,火郁脉络,血热妄行,溢于络外,阴虚阳亢,血络受损,气血不足,失于统摄等,为其病因所在,需辨证施治。在临床治疗中运行四物汤加味,随症加减,以水蛭为主药破血凉血逐瘀功效,补血调血,更有助于改善循环,激活玻璃体积血纤维蛋白溶解酶,加速血块溶解,可增加毛细血管渗透,亦有利于积血吸收,比单用西医治疗疗效确切,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