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浅谈公民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0 18:16:12

序论:在您撰写浅谈公民素质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浅谈公民素质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公民素质教育 公民意识 公民素质

公民作为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力量。“公民素质”就是指公民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所具备的一切素质的总称。从狭义上讲,“公民素质”就是指公民作为民主社会生活中的一员,在与国家、社会和其他公民的关系中理解自身的权利与义务,独立做出判断与选择并付诸行动的知识、意识和技能。“高校公民素质教育”是指:国家通过高等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在校大学生所实施的,旨在培养大学生适应民主社会所必需的良好公民素质的教育活动。

一、高校实施公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实施公民素质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是以相应的公民素质为基础的,只有社会成员具备了现代公民素质,市场经济才能顺利发展,民主法制才能健康运行。加强公民素质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作为国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公民素质教育的新形势。

2.实施公民素质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政治生活开始向民主化、法制化的轨道迈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由过去的臣民意识向主体的公民意识转化,从人治意识向法治意识转化。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增强社会凝聚力,就要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就必须加强公民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3.实施公民素质教育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群体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市场竞争意识,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政治意识和法律意识,但在公民义务意识、公民行为意识方面相对较弱,公民认知与公民实践脱钩。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欠缺,另一方面还在于目前高校尚缺乏明确而系统的公民素质教育,缺乏公民行为训练与实践体验。

二、高校开展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1.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突出公民教育的内容。200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并出台了高等院校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被确定为大学生的第一门政治理论课。

2.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所特有的价值导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人文素养提升功能等,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权利义务观念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道德原则隐含其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和启迪。公民素质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适应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因而成为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的一个有效途径。

3.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公民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社会实践。大学生只有将自己的主体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公共精神在社会实践中予以检验,才能达到知行统一;也只有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才能充分认识到公民意识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国情,参加社会各项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大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识程度,从而使他们自觉地按照公民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使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4.通过学生社团组织活动,培养公民行为,深化公民素质教育。学生社团作为大学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由于社团组织活动的专业交叉性、活动实践性和组织社会性而使其具有实践和教育的功能,为大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广阔的舞台。通过组织学术性活动、服务性活动、科研创新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也得到提高,从而缩短学校教育和社会需要的差距,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社会,锻炼自己,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公民教育丛书《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1日第1版

2.、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年3月2日

3.刘文强,刘蔚然编著.《公民素质教育读本》[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30日

第2篇

一、地理课程本身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国民的综合素质

地理课程具有综合性、实用性、时代性与创造性的特征,地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科学,研究范围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的表层,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智慧圈五大圈层构成,而且地理学从整体反映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体系交叉的产物,在社会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和工作中都十分重要。当前,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国土整治、经济开发、旅游、货物与信息流通等,几乎每种行为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所以,学习地理“对学生生活有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它较大程度地影响着国民综合素质的培养。

地理课程内容许多是关于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人口观念、环境和资源观念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培养,对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意识、时代紧迫意识与全局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地理课程在国民知识素质形成中的功能

地理课程涉及物理、数学、语文、生物、化学、历史知识,并充盈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与地理学有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学习地理有助于国民掌握对工作和生活有用的知识。在日益频繁的商业活动、经济交流、生产实践和生活中,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了解与掌握,是成功发展自我,成功创造价值和高质量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学习地理并不耽误考重点大学、考清华北大,如我县06年考上清华的石悦、乌兰,初中时地理也学得非常好。我所了解的,98年前后,实行各学科会考,到高三才分文理班,没影响学生考清华、考名牌大学,没影响升学率。

地理课程要求学生对地理名称、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地理过程及发展变化等知识具有基本的认知,要求理解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供了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生存能力。地理课程引导认知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人文活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自然条件与人文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如:初二地理课中,南方地区的水田农业和北方地区的旱地农业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的形成。通过学习地理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自然环境的美,了解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与相互影响,关注未来的生活环境质量,树立可持续发展观,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国民掌握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知识。

三、地理课程有助于国民掌握科学文化的基本知识

地理课程传授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方面内容,自然科学知识有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地球运动的规律,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人文知识有人口、种族、民族、宗教、产业布局以及全球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缺乏地理知识将无法与世界潮流相适应,无法科学合理地改造自然、发展社会。地理课程提供国民就业最基础的、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国民进一步学习与深造打好专业知识基础。(举例)

四、地理课程在国民能力素质培养中的功能

能力培养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能力也是国民素养非常重要的部分,地理课程使学生能具备地理能力,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养。

1.地理课程与国民实践能力的培养

地理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的功能不言而喻。地理学习过程中需要动脑、动手,大量的课内外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地理观察能力、使用处理地图和图表的能力、野外考察、环境调查、社会访问能力,以及培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时代中,国民应具有收集处理信息并能够应用信息提供决策、建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地理课程与国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课程在培养国民的思维能力方面的功能是和地理课程内容的空间性和区域性所分不开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地理课程能力培养的重点。地理课程中学习山脉、气候、植被、河流分布特征、城市布局、产业布局等空间分布内容,有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

3.地理课程与国民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合能力是衡量国民素养的重要标准,综合能力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关系到国民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地理学研究的五个圈层系统都是呈开放、综合的状态,每时每刻都与外界发生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这种开放与综合的特点使得地理学科横跨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学科相互联系。地理课程在传授地理知识内容的同时,必然对国民在形成开放的思维意识、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极强的综合能力产生强大的作用。

4.创造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民素质的基本标准之一。地理课程注重学生科学兴趣、态度与科学观念的培养,引导学生尊重自然,关心环境质量,注意培养人地协调,可持续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全球意识、国际意识和环境意识,从而产生创造的意识和灵感。

5.地理课程与国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而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品质,是国民基本素质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当今社会,一个人只有知识、能力不行,还应该善于与人合作,对社会和自然负有伦理义务,具有良好的品德素质。学生通过地理课程确立合理的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和素质结构,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自然地理知识内容可以激发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感,能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更充分地认识,产生对祖国河山的骄傲感,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人文地理知识中有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如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差异显著等。同时人文地理知识渗透珍惜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同资源、环境相适应。地理课程内容中有许多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的政策和法规,学生通过对这些法律法规的了解,增强法制观念,约束自己的行为。

第3篇

关键词:公民法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024-02

“机制”一词最初来自希腊文 “mechane”,指机械或工具,后被逐渐引用到各个领域。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是要研究教育主体以何种方式、途径、载体对公民进行教育,通过教育过程实现公民法律素质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本文将对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价值。

一、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在构成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之一:夯实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进行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对公民进行法律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从四个方面进行完善,从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

1.完善教材体系建构

本课题所说的教材体系建构,并不是就公民接受教育的某一阶段而言,而是指应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整个教育过程中关于提高法律素质,在教材内容上的合理安排和衔接。因此,此部分内容需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调查和分析,对新的教材构建提出修改和完善的建议。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接受社会的一定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的影响为主要职责的人。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主导者,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应从知识、能力以及责任心和事业心等方方面面加以强化,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进行。

3.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主题班会、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等都对校园文化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4.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个平台。一方面可以作为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另一方面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基地。应在充分调查和调研的基础上,切实建立学生实际需要的社会实践基地。希望能够在实践基地中使学生体会和懂得保护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二)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之二:拓展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1.充实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在杜绝家长制作风和思想的前提下,在学生自理、自立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锻炼。加强对孩子情与法的影响和教育。

2.健全社区教育

社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的缩影。社区应在满足社区成员合理需要的前提下,遵循整体性、丰富性和现实性的原则,加强社区教育,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提升社区成员的主人翁意识,自觉维护社区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3.完善社团教育

这里的社团教育非学校内的学生社团教育,而是广义的社团教育,是除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一种社会教育方式。在社团教育中应加强和规范社团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为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做出贡献。

(三)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之三:挖潜法律实践教育。

法律实践教育是对公民进行法律素质教育的最直接、最直观的教育方式和载体。

1.有效利用宣传媒体

这里媒体是指电视、报纸、期刊等进行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一般载体。对于宣传媒体在公民法律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要通过调查和调研的结果加以说明。同时针对宣传媒体中直接对提高公民法律素质起作用的节目,有意向对电视台的台长、杂志社的主编等进行访谈,了解近些年法治节目、法治期刊等的比例。从而对媒体法治内容版块的形式、内容和所占比例提出合理化建议。

2.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少年群体、管理层等都成为网络的主要使用者。网络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网络应作为特殊实践载体进行研究。应在网络中建立不同群体所需要的有关法律的网站,从而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

3.加强媒体与法律实践的结合

媒体与法律实践的结合能够贴近生活、走进群众,用典型案例的审理等,生动再现法律知识,加强和强化公民的法律素质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二、公民法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价值

(一)有助于推进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理论建设

理论是行为的先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对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研究,能够在实践中摸索新的教育方法、途径等,也可以验证现有的教育途径、方式、方法等的合理性与实效性。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在实践中能够找到更适合、更有效的教育途径、方法和载体等。从而实现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价值,在理论上促进学科建设。

(二)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公民素质。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能够发生或实现教育者所期望的变化,达到教育目标即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公民素质。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公民素质是一个系统的综合工程。人格的塑造和素质提高,不是某一种教育或者某一个学科的教育就能够完全实现的,是综合教育的结果。

公民法律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对于公民的法律人格的塑造和法律素质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公民法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研究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公民素质。

(三)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实现社会整体文明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的一项主体工程、基础工程。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的法律意识,而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法治意识是核心。而法治意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公民进行的法律素质教育。良好的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必然对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而实现社会整体文明。

(四)有利于国家提高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

公民素质影响着政治民主的发展、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研究公民法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有利于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公平意识以及效率意识等,能够这些意识能够有效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从而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杨海燕.论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19(5):87-88.

[2]赵利红,韩弘力.浅谈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机制[J].法制与社会,2013(34):226-227.

[3]向述仲.浅谈实施和推行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00(S1):46-47.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途径

随着我国改革事业的进一步深化,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向前推进,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和转型,提高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有识之士所关注的焦点。当代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各部门的共同关注。

一、加强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在公民教育方面没有一个独立的课程体系,通常是渗透在德育中“两课”的教学中进行的,学生对公民素质的应有学习不系统、不完整。而且高校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公共理论课、重技能培养轻做人修养的倾向,对于“两课”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拿学分。

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加强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社会基本制度及各项重大政策需要人们积极的参加。公民需要具有各类政治能力,如对权利和利益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妥协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公民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最为重要的能力素质,也是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当代大学生最为需要培养和具有的公民素质。

2.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要求

加强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是培育和构建法治社会的迫切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构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更需要具有高素质的现代公民。只有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供各种机会和平台锻炼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使法律常识、法治理念、法律制度转化为其生活准则和信念,才能使大学生确立起对法治的信仰和提升参与实践法治的基本能力。

3. 大学生缺乏公民素质的现象普遍

大学生在大学前的生活和教育中,公民素质教育的水平良莠不齐,致使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大学生群体中缺乏公民素质的现象屡见不鲜。首先,缺乏法律观念,公德意识淡薄。大学生对社会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潮和反面行为的影响,变得缺乏主观意识和独立辨析的能力。其次,部分大学生只注重专业的学习,而忽视了书写能力、交际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审美情趣不高,没有健康的业余爱好。学生跨学科学习、交流不够,导致知识面狭窄。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社会科学知识欠缺;而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自然科学知识欠缺。

二、培养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途径

1.重视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素质

在我国现阶段,高校设置的“两课”课都包含有公民教育的内容,但要注重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内容上突出国家观念教育,责权意识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使青年学生明确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在国家中的权利和义务,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增强青年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方法上,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求状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提高青年学生的公民素质。

2.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修课,不仅可以保证公民素质教育的课时需要,而且也可以保证公民素质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此外,通过专业课和选修课提高公民素质,高校专业门类齐全,通过各专业的融合有助于对公民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通过政治学的研究,可以对公民、公民社会、民主与法制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在伦理学中,可以对公民的道德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了解公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格素质;在教育学中,可以从教育的层面就公民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途径展开研究。最后,是通过加强教师素质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良好品质和高尚的人格,会直接作用于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教师适应社会环境的优秀心理品质,爱岗敬业、抵制消极堕落思想侵蚀的坚强心理意志,可以影响和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

3.在实践中巩固公民素质教育成果

现在我国在校大学生超过2000万人,更有数以十万计的班级和学生社团,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参与班级和社团活动,使其成员由归属感发展到认同感,由认同感发展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发展为对集体的责任感,亲身体验到集体活动的乐趣和集体的力量,从而能够增强集体荣誉感,进一步认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全局的观念;通过认可班级和社团的章程,能使大学生自觉地规范自我,培养公德意识,领悟做人道理,从而促进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班级和社团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可让学生自己去接触实际问题并通过参与集体讨论,学会表达和交流个人观点,以修正提高自己的认识,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 提高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洞察力,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使大学生自觉地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增强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正是在活动中,大学生公民才将个人责任与共同义务的观念。内化,才习得自愿的控制,这对于做一名真正负责任的公民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心理学实验 科学素质教育

一、引论及文献研究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系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为2.25%,18~29岁年龄段的青、少年人口具备科学素质的也仅占3.5%,可见,科学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当前,对科学素质教育的研究方兴未艾,既有如《关于科学素质教育的思考》、《科学素质教育刍议》等的泛泛研究,也有如《物理教学中科学素质教育浅谈》、《浅谈科学素质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等立足学科教学的探索,仅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类似文献就达226条,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已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

二、观点及方法

笔者认为,既有的研究主要涉及宏观教学理念或微观教学技巧,其重点或在于警醒对科学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或立足于对科学知识的灌输方法,而在全面把握“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性方面略显不足。

仔细分析国家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其实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其二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其三是“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由此可见,小学科学素质教育应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缺一不可。

学习知识一树立思想一综合运用,其实质是心理学的过程,是心理发展首尾相接的必由路径。心理学本身就是个实证科学,而心理学实验不仅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也是启迪我们开展教学,特别是科学素质教育的绝佳手段。

三、分析与运用

1879年,W.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出版了《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心理学由原来的哲学领域,单纯依靠推断和思辨转变为一门实证科学。自此之后,心理学实验层出不穷,其中堪称经典的也有不少,甚至有人归纳“十大”等。

笔者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择取其中确实有启发的案例予以分析并运用于实践研究,以期取得实效。

1 有关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

经典案例:被测对象为60个6~11岁的孩子。每个孩子需要回答48个问题,开始的问题很简单:“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其后的问题更具试探性,用以了解孩子有关地球的心理模型。大多数孩子开始的答案“地球是圆的”,但最终结果发现孩子们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模型。当问及若不停走路会发生什么情况,很多孩子说会掉下去,因为他们认为地球是个圆球。有些孩子甚至说你会掉到其他的星球上。还有孩子说虽然地球是圆的,但我们住在地球里面的一个平面上。这些答案看起来杂乱无章也不具统一性,好像是孩子们自己编造出来的。但随着进一步提问,出现了一个明确的回答模式(见表1)。

分析运用:日常生活的经验让孩子觉得地球是平的。而成人灌输的知识却告诉他们地球是圆的。这使他们在两个概念之中自我发挥。这个实验启发我们,对孩子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不是简单的灌输和记忆,否则就会被孩子发展成一种介于经验与知识之间的“四不像”。我们教育孩子获得科学技术的知识,首先在于让其感知与理解,使其与错误的先验相分离。

2 有关科学思想与精神的树立

经典案例:1972年,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Beulah Amsterdam测试了88个婴儿,悄悄地在6-24个月的婴儿鼻子上粘一个小红点,然后把他们放在镜子前。孩子的妈妈指着镜子里的影像问孩子:“那是谁?”之后开始观察婴儿的反应,婴儿的反应如表2所示。

分析运用:孩子的自我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强化,其对社会的意识和思维、思想、精神的树立也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对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与学生的年龄、心理成长相关,且需要教师长期培养和逐步树立的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两次活动和考试就能够取得显著效果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规律来进行科学素质教育。

3 有关科学素养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

经典案例:明尼苏达儿童发展研究所的Mil-dred Patten仔细观察2~5岁的孩子,把他们的游戏分成了6种类型。前四种游戏并不需要很多和他人的互动,但是后两种却需要。Parten注意到孩子年龄越大,他们会越来越少玩前四种游戏,而更多进行后面两种――也就是互动更多的那两种。

分析运用:活动是孩子成长的伙伴。更是他们认知社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实习场”。要使小学生培养科学素养的综合运用能力,活动的运用必不可少。学龄期儿童(6~12岁)的特点是,要求活动具有较强的互动性、继发性和合作性,单纯的认图片、“开火车”等不具有较好的实践性。因此,开发具有合作和互动的课内和课外活动方式,对于小学生利用课内和课外的时间实践科学知识,培养运用能力至关重要。

四、结论

以上分析。仅是经典心理学实验的“冰山一角”,部分分析也并非原实验所要证明的内容。笔者之所以借鉴和引用,基于以下考虑:

1 小学科学素质教育不同于普通学科教学,本身需要借鉴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心理学实验或实验心理学可以提供一个较好的参考。

第6篇

>> 拨开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之迷雾 公安院校警体教育训练工作创新研究 公安院校应急文化构建研究 公安院校开展公安文化教育的思考 公安院校素质教育中的法律教育研究 对公安院校MOOC课程建设之思考 浅谈公安院校体改生管理之对策 公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 以实用型教育为视角的公安院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社团及网络平台的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公安院校道德教育研究 教育戏剧理论与公安院校的实训教学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公安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互联网视域下公安院校生死观教育研究 关于在公安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 加强公安院校学生忠诚教育的探索 试论公安院校素质教育与考试改革 公安院校德育教育的思考 浅议我国公安院校通识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志愿者精神[DB/OL].http:///view/4310371.htm.

[7]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转型[J].教育研究,2002,(10).

[8]姚冬琳,黄甫全.公民教育课程化——粤港第一届公民教育研讨会述评[J].学术研究,2001,(4).

[9]胡春娜.当前学校德育实践中的四个向度——以苏州市中美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10]葛新斌.公民教育:我国现代化历程进程中的深切呼唤[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

第7篇

调查人:

学号:

姓名:__

调查对象:

井研县XX小学

调查内容:

关于XX小学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

调查目的:

通过对XX小学素质教育开展情况的调查,了解我县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了解现代学生的素质修养,为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指明方向。[文秘站 ()帮您找文章]

调查方法:

调查法、问卷法、统计法、列表法、图示法

调查时间:

20__、9——20__、1

从今年九月开始,我开始着手调查XX小学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的调查。通过近三个月的调查取证,我发现XX小学的素质教育开展的有声有色,并且非常有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成立了以教导副主任胡艳铃为组长的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在教师中成立了素质提高小组。

2、课程安排上做到了严格按国家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教学中严格按课表上课,不得挤占学生素质教育课。

3、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放手让学生探求,寻求真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力求与生活贴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知识中学会生活。

4、为了培养学生个性特长,该校全体教师牺牲周六休息时间,在学校成立兴趣特长班,教导处期初拟定活动计划,按教师特长成立各种兴趣特长组。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点特长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学习特长技能。在周六兴趣特长教育中,该校成立了以下特长小组:

(1)、舞蹈组

(2)、音乐组

(3)、竖笛组

(4)、口琴组

(5)、象棋组

(6)、围棋组

(7)、篮球组

(8)、美术组

(9)、书法组

(10)、习作组

在分组时,该校本着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让学生自主选择他喜欢的项目。对于对学校所成立的小组一个也不喜欢,什么也没参加的同学,该校采用把他们分段集中起来,由其他老师组织、根据大多数学生意愿,学他们愿意学的知识技能。

4、该校每年还举行一次冬季运动会,检验全校师生的体育运动成绩,进一步提高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拼搏意识,推进该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和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二、该校素质教育成绩喜人。

1、教师方面

通过在教师素质提高小组的学习,该校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取得了丰硕的素质成果:

(1)、毛俊玲、彭会群的论文《提高说话效益》获国家级一等奖,毛俊玲指导学生在现场作文竞赛活动中获市三等奖。

(2)、余江的论文《如何提高课堂效益》《浅谈课该》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3)、李静指导在学生绘画比赛中获得省级金奖和铜奖;在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得市级三等奖;在“电信杯”美术书法赛中获县级三等奖;在首届“蒲亭杯”中国书法大赛中获得县级三等奖;自编自导的舞蹈《籽呀》在井研县素质教育成果展示中作为唯一的一所乡村学校被井研县教育局和井研电视台录像,并在电视台循环播出。

(4)、谭英的论文《略谈作文评改的原则》获市三等奖

(5)、廖书林、邹会铃的论文《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运用CAI提高课堂效率》获市三等奖

(6)、胡艳铃的论文《浅谈训练学生材料的收集与积累》或市三等奖《浅谈活动课的教学原则》获市三等奖、县一等奖

(7)彭胜雄指导学生在数学竞赛中获得市三等奖

(8)、曾敏指导学生在数学竞赛中获得县一等奖、她的论文《让自主、合作、创造充满课堂》获县二等奖。

(9)、李有才指导学生在数学竞赛中获得市三等奖。

(10)、李永中被评为“井研县十佳辅导员”。

(11)、聂朝政在“蒲亭杯”中国书画大赛中获得县级银奖。

2、学生方面

(1)、李欣等同学在全国中小学生“我是五好小公民”读书、

征文、演讲比赛活动中获国家级“优秀奖”(2)、廖溪的粘贴画《我与小树一起成长》获得省级金奖。

(3)、熊文凤的剪纸《喜洋洋》获得省级铜奖。

(4)、宋兰、熊文凤、李陈艳、侯思宇、欧雯等同学在全国中小学生“我是五好小公民”读书、征文、演讲比赛活动中获省级“优秀奖”

(5)、熊文凤同学在乐山市现场作文竞赛中获得市三等奖。

(6)、代智慧、梅勇同学在乐山市数学竞赛中获得市三等奖。

(7)、李玉凯、胡佩君、周杰等同学在乐山市数学竞赛中获得县级一等奖。

(8)、李玉凯同学在“新华杯”棋类比赛中国象棋小学组比赛中获得县第六名。

(9)、刘毅同学在“新华杯”棋类比赛中国围棋小学组比赛中获来凤区第二名。

(10)、廖琴同学在县中小学生乒乓球小学组比赛中获得第二名。

3、校园文化方面

(1、)走进XX小学,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该校将学生的优秀作品装裱上墙。这些作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真让人难以置信这是出自小学生之手。这些作品,让该校充满了浓烈的有一定特色的文化氛围。

(2)为了检验素质教育的成效,该校还每月举行一次小型素质教育成果展,将每月各兴趣特长小组的成果收集起来,在校内展示,并邀请家长和社会各界前来参观和指教,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每期临近期末,该校还将举行一次大型素质教育汇报演出,不仅展示平时学生作品,还请学生现场表演。让全社会了解他们的素质教育成果。

三、从XX小学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来看,我县素质教育的开展还存在弊端。

1、周六的兴趣班所开的素质小组没有贴近生活。所谓素质教育,应以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为目的,包括生产生活技能,教会学生学会生活,早日适应社会。如,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烹饪小组、营销小组、瓜果蔬菜种植小组、小动物饲养小组、简单机械小组等生活生产技能技巧小组。

2、在素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由于师资力量有限,不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因材施教,总是面向全体,因而在技能技巧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不多。

3、由于资金有限,在开设的素质小组中,很多小组设备设施和材料都无法配齐,只能按现有器材施教,因而效果不是很显著。

总之,XX小学作为一个乡镇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能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确实是难能可贵,也值得我们深思: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教学,应以何为指导思想,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适应发展,适应生存的新一代的主人?

附:

1、XX小学师生获奖比例统计表:

教师人数

34

教师获奖人数

10

获奖人数比例

30%

学生人数

584

学生获奖人数

105

获奖人数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