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范文

时间:2023-09-20 18:16:09

序论:在您撰写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081-02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衡量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激烈的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严峻的就业形势等一系列问题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有些大学生无奈采取了极端的、令人心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大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心理走向成熟、人格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许多青年学子们面对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学习、择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常常感到迷惘、焦虑不安、自卑等。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时代不良的社会风气造成大学生对社会消费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以致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精神层面的淡漠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越来越明显,再加上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严峻的就业形势等,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陷入困惑与迷茫,这些状况如不及时调整,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学校环境的影响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大学生人数的激增,给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教师数量和质量很难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教育教学及其管理要做到位比较困难,学生的身心健康出现问题也就不能及时地得到解决。另外与中学相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一,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远离父母,怀着理想与渴望,带着不一样的生活习惯,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他们除了日常生活要完全自理外,生活、学习都在一个复杂多样的众人环境里。大学课程复杂多变,且需要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产生很大的压力,从而直接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

第二,课外活动的变化。大学是学生的自我管理,班级事情多,社团活动多,人际交往多,学生除了要处理好自身的学习、生活外,还要担负起一定的社会工作,有的新生难以适应这样的生活,产生压力也就不足为奇。

3.家庭环境的影响

现今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为了升学,父母往往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情感教育,放松了对孩子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致使孩子们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一旦进入社会,面对激烈的竞争,大多数都经受不了挫折,身心受到严峻的考验。另外,有的家长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子女容易形成诸多不健康心理。再者,家庭的经济状况和不稳定的家庭关系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4.自身的因素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但自身因素也不可忽视。

第一,自满、松懈心理。考取大学的新生,由于周围人的羡慕和夸奖,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也有的同学认为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需要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新的奋斗目标不明确,竞争的气氛有所减弱,没有了高考时老师和家长的叮嘱,很容易产生松懈的心理。

第二,学习成绩问题。由于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给一些大学新生带来了不适应,很多学生会发现自己在高中时的那种优势已不存在,自己不再是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焦点,眼前是重新分化组合的局面,失落感油然而生。也有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不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而导致考试成绩不合格,他们感觉自己无颜面对亲朋好友,从而情绪低落,产生厌学、自卑、自信心不足等一系列严重的心理问题。

第三,人际交往问题。很多学生从小一直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不懂得如何与他人沟通和关爱他人。进入大学后,面对全新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全新的人际群体,很多学生感到不适应,心里话没有可倾诉的对象,久而久之,他们逐渐对生活和学习产生困惑。如果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个别学生还会产生失控、自卑、孤独寂寞的不良情绪,有的甚至沉迷于网络,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求心理安慰等,这些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第四,心理环境的影响。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进行思想、知识、价值观交流的重要场所。然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缺少真诚的心理沟通。当学生发生心理障碍时,把矛盾、困惑、愤怒等情绪积压在心里,一旦爆发,就会做出失去理智,甚至不可思议的举动。

第五,情绪波动问题。大学生能否正确对待情感问题,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不深,加上他们是独生子女,自身存在着任性、自私、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惯,极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有的出现焦虑不安和情绪波动;有的则易于感情用事,容易冲动,心情好的时候待人处事合情合理;心情差的时候,说话做事让人无法接受,甚至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而一旦情绪稳定下来,又后悔不已。

二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每个人都会碰到不顺心的事,而不快乐的心理得到及时宣泄也非常重要。当痛苦、愤怒得到排解后,人才能更加接近理智。

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背景,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利用文化市场和社会媒体,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风气,利用法律、行政、道德的力量减弱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腐败现象造成的阴影。

2.学会自我调节

第一,要有明确的目标。一个人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战胜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新技能,发展多方面的自身能力,来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第二,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要保持健康的情绪,善于从学习中寻找乐趣,适当地来一点阿Q精神,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同时,要认识到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生存本领,就要有坚强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第三,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大学生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业余爱好,如读书、听音乐、练字画等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丰富大学生活,融于大学这个和谐集体中,养成健康有序的学习生活方式,学会控制情绪,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第四,学会尊重别人。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要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学会互相尊重,这种尊重体现在对同学的意见、生活习惯等各个细节中,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乐于与人分享,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思想上的分享,这样才能使人际关系更和谐。

3.学校重视

对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要求的新型人才,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第一,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人员通过心理治疗和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及时疏导心理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不能等到出现问题才去重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会积极的应对方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勇于面对心理问题,并积极地寻求解决的方法。还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能使同学们生活在一个健康和谐有朝气的集体环境中,陶冶他们的良好情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艺比赛、体育竞赛,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特长,更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和亲和力。

通过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掌握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教育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学会信任、尊重、宽容,以诚相待,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可采取完善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策略来帮助贫困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

第三,作为高校窗口的图书馆也要配合学校创建阅读治疗阅览室,集中展示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文献,开办阅读疗法讲座,达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目的。

第四,选拔高素质的辅导员,辅导员的品德、能力、兴趣、心态、情绪、情感、气质、心理健康状况等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对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学校在选拔辅导员时,要任用有工作经验的、态度积极的、高素质的人员,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辅导员要表现出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民主平等、宽容大度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第五,授课老师既要授课又要育人,各教学环节、各门课程宜互相配合,体现“教书育人”,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的氛围,确保心理素质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高校教师应当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的修养,牢固树立生态学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如在理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大学生耐心细致的品质,在掌握重点、难点问题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恒心、毅力和耐挫力等。

4.家庭关爱

家长要更新观念,不要认为孩子上了大学自己就没事了。孩子虽进了大学,但心智还没有完全的成熟,很容易受外界影响,所以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鼓励孩子要合理地安排时间,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多参加课外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充实而愉快地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活。

三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社会,素质教育工作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生存能力、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把握未来,不仅要做好思想品德、智能、技能、体魄的储备,更要做好战胜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满怀信心地迎接未来的挑战,真正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周振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31):206

[2]武昊宇.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6):88~90

第2篇

前言

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其在高校教育当中,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还应关注其心理健康,了解其主观幸福感。受到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缺乏主观幸福感,这是制约其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需要针对其心理压力,给予相应的帮助,更好的维护其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对于其成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的原因

心理和精神压力的产生,是导致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的主要原因,而压力则主要源自于学习、生活和就业三个方面。

1.学习

大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同时还需要面对计算机等级、英语四六级等各类考试,会使其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被动,不能很好的掌握学习方法。加上学习态度消极、学习兴趣不高,难以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自信心,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而这种情绪还会持续影响其日常生活。

2.生活

除了学习之外,在生活中,大学生也要面对各种压力,主要来自于人际关系、经济等方面。大学生对于人际关系十分重视,并将人际关系与成功联系起来。当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帮助。但是部分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状态会受到其人际关系的影响。当大学生处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中,并在心理上感到满足,其心情会更加愉悦,主观幸福感更高。而多数大学生均处在一个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当中或是其对于自身所处的人际关系不满意,则会出现心理失衡,主观幸福感也会随之下降,严重者则会出现焦虑、抑郁的状态。

金钱能够为大学生带来主观幸福感,但是不应掺杂功利、拜金等不良心理。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认为主观幸福感完全建立在充实的物质基础之上,会使一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消极的情绪,导致其主观幸福感的下降,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而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经济状况,则能够提升其主观幸福感。由此可见,经济状况会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

3.就业

据统计,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95万,就业压力空前巨大。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届毕业生开始在就业、考研以及公务员考试之间进行选择,并存在着犹豫和疑惑,择业、应聘前景并不明朗。多数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并不乐观,认为就业难度较大。在就业难问题上,更多体现在择业难,大学生的期望值和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经历多次失败和挫折之后,大学生对于就业的自信下降,热情也逐渐消退,心理和精神压力随之增加,并导致其主观幸福感的下降[1]。

二、基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疏导

在高校教育中,应更多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为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由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压力,耐心听取其主诉,针对学生的烦恼,给予切实、有效的帮助。?o予学生以鼓励,使其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积极、自信的面对学习和生活,更好的维护其心理健康,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的心理咨询中心,定期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和主观幸福感测试,从中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需要定期接受约谈,得到心理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学院心理咨询中心还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定期向大学生推送健康知识,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有着一定的帮助。该微信公众平台还具有主观幸福感测试功能,大学生通过填写主观幸福感量表,自主进行测试,使其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解,并学会自主调节情绪和释放压力。

2.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并以校园文化作为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专业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更快、更好的成长和进步。丰富校园生活,营造和谐的氛围,让“主观幸福感”成为一种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辩论赛、演讲比赛、体育比赛以及音乐节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语言、视觉、身体运动,发挥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能够让学生从中获得满足感,进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对于人际关系的建立、自我认知的提升均有着积极的帮助。该过程中,大学生创造和创新能力得以挖掘出现,并充分予以展示,进一步提高其自信心。

3.就业指导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就业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还应关注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担忧和顾虑,并认真解答其疑惑的问题。就业指导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就业形势,同时对就业、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轻其就业压力。该过程中,大学生有着明确的职业规划,就业成功率更高,其主观幸福感获得显著的提升[2]。

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12-0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旨在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以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走出心理阴影,顺利完成学业。

一、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抑郁、焦虑、偏执、精神分裂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家庭因素引起的心理问题。不少大学生由于家庭因素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心理健康。例如在孤儿、单亲或是离异家庭生活的孩子,他们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另外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不少大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而引起自卑,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和不合群的性格,其中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心理问题占有相当比重,有的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到了很严重的程度。

2、由于对专业不感兴趣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在大学里,学生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而缺乏学习兴趣的例子并不少见。深入了解发现,这种现象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①在报考大学志愿时,对各专业情况不了解,因此盲目报考;②志愿服从调剂,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但又不得不读下去,因而感到很迷茫;③受各方面的影响,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因而缺乏学习热情;④对本专业学习的艰苦性估计不足,遇到困难就失去了信心。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使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3、适应能力差,不能较快地融入大学生活。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刚入学的新生当中,他们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学感到很难适应,不能及时地融入到新的集体当中,从而产生情绪波动。这种心态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便会出现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4、学习压力大,不能较快地适应大学节奏。许多学生昔日可能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可是进入大学以后,发现大家都很优秀,个人感觉失去了往日的自豪感和优势,所以学习压力就会变大,这样始终使自己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时间一长,可能会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

5、交际能力差,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现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经济文化背景各异,生活习惯和行为养成也不同,因而交往也相对比较困难。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气氛紧张,从而导致心理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

6、就业压力大,不能准确的对自己进行定位。进入大学后,学生们对前途的憧憬转为现实。目前,就业竞争激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社会人才的需求,实际的工作情况,以及自己的主观愿望等,都会引起他们各方面的思考和权衡,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7、情感问题也成为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现象。情感问题是大学生活常见的问题之一,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压抑、抑郁等情绪。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众多案例表明,情感危机已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1、努力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一方面,进一步利用好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例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相关讲座等,向大学生系统介绍和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规律,掌握一些基本心理调节方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利用校园网心理健康教育主页、心理热线、QQ等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它的匿名性和无约束性能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还能发挥其时间具有灵活性、信息反馈迅速的优点,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2、全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首先要通过完善相关制度,设置专项资金,培养和引进一支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此外还可以发动学生社团成立心理健康协会,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社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自主组织、自主开展活动,在轻松愉悦氛围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大力开展阳光心灵活动。只有美丽的心灵 才能感受生命的美丽。只有拥有阳关心灵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阳光,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广泛开展阳光心灵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用爱与科学知识塑造健康美丽的心灵,让内心世界洒满爱和阳光。积极引导大学生多读好书,多听好歌,多与人交流,让大学生拥有健康阳光的心灵,提高大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多一点宽容,多一份感动,从而对生命充满信心和敬意。

4、加强恋爱教育,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一个心理正常的人或迟或早会对异性产生倾慕、爱恋之情,这是身心发展的必然所致,是无可厚非的。但如何处理好恋爱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否则就会陷入种种困惑,甚至无法自拔。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恋爱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首先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一个人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理智地对待爱情和婚姻大事,正确地对待恋爱中的各种矛盾,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其次要教育学生摆正爱情与成才位置。使他们懂得珍惜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理智地处理好爱情与成才的关系,在有限的青春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李智慧,龙跃,齐立强.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5).

[2] 陈海波,韩天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实施途径[J].人才培育,2010.

[3] 温永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8-0123-02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及重要意义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需要。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人才,身负国家发展、家庭希望的重任,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才能经受住挫折的考验,才能勇挑重任,因此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

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较好,在学业上也比较顺利,自我感觉良好。总认为上了大学或取得更高的学历后,自己的智商和能力都比较强。大学未毕业就梦想着找一份好的工作,成就一番事业,而在面对困难时又不能有客观的心态,产生了两种不健康的心理:一是不愿接受社会现实,认为社会不公平,自己的才能没处发挥,造成主观的就业困难;另一种是怀疑自己的能力,失落感较强,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

(二)抗压能力较弱

一些大学生就业后,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心理承受力差,表现出身心疲惫、力不从心、情绪失控、焦虑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严重的出现精神崩溃,产生厌世的想法。如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大学生,由于社会的情况与自己预期中的有差距,对自己、社会产生怀疑;有些同学因家庭条件差,步入社会后会在经济上、婚姻上遇到困难,产生自卑心理。在面对步入社会的压力时,大学生们不能够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往往会埋怨家庭、社会以及自暴自弃,不能正确的看待压力,也没有建立良好的释放压力的方法,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产生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甚至做出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行为。

每年各个高校都有学生自杀或他杀的惨剧发生,原因各有不同,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对未来的恐惧,二是感情不顺。一些学生由于大学期间成绩不佳,很惧怕诸如“拿不到学位证”、“找不到工作”等问题,选择了极端的方式;还有些学生恋爱过程中受到伤害,心理承受能力弱,对问题的认识不客观,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三)缺乏人际交往能力

目前大学生大多都是九零后,这一代大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自身存在较多的问题。独生子女在家里常常受到父母的宠爱,从小没有兄弟姐妹,所以养成了娇生惯养、不体谅他人、不懂得分享、不擅长交际等等一些普遍的性格缺点,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定的障碍。加之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有时又过于敏感,所以常常感到人际交往的欠缺。同时,由于网络的发展,人们普遍习惯于网络交往,常常忽略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

(四)社会压力感较大,缺乏幸福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就业竞争力也越来越大,加上近几年的物价频频上涨,给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压力,也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大学生由于没有经验,薪酬相应较低,这与社会需求相矛盾,使毕业生在理想和面包之间做出抉择,往往为了生存而放弃自己理想的工作。这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幸福感,产生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导致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三、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校园心理辅导工作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针对心理问题建立了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入校后的心理追踪,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关注。但是,这样的关爱力度并不够。由于社会环境及大学生的生活都在发生着变化,心理问题也在随之变化,加上高校学生人数多,心理辅导老师的数量较少,所以很多问题常常被忽略,这也是高校每年都有自杀或他杀案例发生的原因之一。所以,高校应加大心理辅导的力度,对学生管理更细致,在就业、升学、恋爱等关键问题上有所把握,加强对学生心理情况的掌握。

(二)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心理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独生子女的客观情况无法避免,但是家长应当理性的教育,不应过分宠爱、保护,要让孩子融入到群体中,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培养他们与人协作、分享的能力,避免“特殊化”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建立强大的心理基础。

(三)大学生要加强自我锻炼

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在大学期间应当加强对自我心理的锻炼,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培养社会交往能力,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调整心态,使自己更能适应新环境。只有大学生自己努力培养心理能力,才能够建立强大的心理基础,更好的适应社会,才能乐观的生活,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四)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支柱,关爱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全社会的责任,社会应当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例如:企业可以放宽对毕业生的要求,给予毕业生更多的机会和学习的空间;我国应当加快对经济危机影响的处理,尽快摆脱经济低迷的困境,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形势,减少他们的心理

压力。

第5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新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生理发展基本成熟或正在成熟,而心理发育尚未确定。尤其是情感丰富与情绪不稳定的矛盾状态十分明显。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和碰撞以及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同时引发人们心理的逐渐变化。

(一)客观方面

在大学中,文化知识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与中学时期相比发生了变化。大学时期是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把学生逐渐塑造成各类专门人才。相比中学时期教师辅导、家长督促的方式,大学时期学习要求有更强的自觉学习、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

现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工作强度和生存压力增大,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无疑会产生很大影响。与中学时期相比,大学新生入校后要过集体生活,宿舍是主要的生活区域。学生的日常生活全部依靠自己处理。对于平时在生活中习惯于依赖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员的学生来说,在大学生活中,不能很好地处理生活事宜,由此在新的环境中产生了极大的精神压力。

2.人际关系更复杂

进入大学,学生们发现周围的同学大多来自不同的省市地区,素昧平生,语言、生活习惯和个性等各不相同。与中学时代熟悉的环境相比,产生陌生感,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往往需要很长时间适应。每逢节假日,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思念父母和思念家乡的念头,因此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缺乏交往的技巧,又使他们陷入交往误区。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果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加之他们心理承受力比较弱、缺乏自信、胆小等,于是开始闭锁自己,郁郁寡欢,他们或因不能正视自己,或因不能善待别人而屡遭挫折。

3.对待学校开展的集体活动态度不同。

大学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综合力。与中学时期集体活动基本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不同,大学时期集体和社团活动多,多数是由学生自己组织和参与。学生们除了要完成专业学习外,还要参与班集体的建设活动。学生们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这种现象,而大学新生在无人引导的情况下,容易对集体活动缺乏参与的主动性。

(二)主观方面

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心理发展存在明显的两面性,而且各面的发展很不平衡,容易引起多种心理的冲突与矛盾,主要的心理矛盾有: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情绪与理智的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处理和正确的引导,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1. 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认为自己在中学时期成绩优秀,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导致盲目自满。

2. 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加之入学后,奋斗目标不明确,适应能力不强,竞争能力也有所减弱。

3. 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二、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下是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提出的措施:

(一)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调查问卷的形式,从中筛选出有心理问题隐患的学生,根据情况重点关注,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二)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第6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感知到社会的变迁,承受了各种社会思想的冲击,面临着学习和就业,甚至是生活的压力,使他们对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反叛,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培养政治合格、专业知识技能过硬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应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问题学生”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和帮助,这是辅导员的本职工作,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二、目前高校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和产生原因

1.由就业困难带来的问题

高校扩招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到大学接受教育,但也导致人才需求供大于求的局面,而就业期望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较大差距,就业压力使大学生找工作的心理负担增大。

2.由家境贫富以及家庭教育带来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意识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尤其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依赖性强,习惯了“钱来伸手、饭来张口”,进入大学后谈恋爱、玩电脑、玩手机,对学习的要求较低;而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生活简朴甚至交不起学费,他们还要为生活奔波,部分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等才完成学业,他们相对独立,但有自卑情绪较重,性格内向,把学习成绩看得较重。

3.由学习、生活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

大学的学习生活与高中截然不同,进入大学后有些学生由于适应能力较弱,思想上放松,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有的学习方法不对,成绩失去竞争优势;有的没有处理好上网问题,浏览非法网站、沉迷于虚拟世界导致“网络成瘾”。他们与同学、老师沟通较少,一般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对学习、集体活动不感兴趣,表现出情绪消沉、精神委靡不振、学习成绩差,有的甚至出现人格分裂等严重问题。

三、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大家追求智力发展的今天,很多人拥有高学历、高学位,但由于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无法适应社会,无法在社会活动中取得相应的成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就是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所以我们要关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健康和个性品质的发展。

四、辅导员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1.辅导员应不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在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的同时,应不断加强自身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否则,在参与心理教育活动时,会因自身专业知识不熟悉、措施不当等原因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辅导员,应不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积极参加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主动关注并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阅读相关心理学知识的书籍,及时地补充心理学知识。

2.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引导学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各类积极健康的校园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渠道。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仅使学生课余时间感到充实愉悦,还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部门的积极作用,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活动。实践证明,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学术氛围,给具有不同能力和特长的学生创造了施展才华机会,使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这对促进大学生认识自我,增强信心,增长才干,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3.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评估档案,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辅导员要对班级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备案。对家庭贫困的学生,辅导员要做好国家各种助学政策的宣传,通过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国家政府奖、助学金等多种渠道来关心和帮助他们。

对部分个性内向、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辅导员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等方面主动关心他们,和他们做生活上的朋友,赢得他们的信任,从而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和辅导员老师沟通,便于辅导员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4.联合学校、家庭力量,共同关注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

现代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庭由于多种原因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很大的缺陷。长期生活在这样家庭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在大学校园里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不健康、不和谐的家庭教育往往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根源。所以,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本着学校、家庭共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则,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辅导员可以通过电话、手机短信、信件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及其可能造成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预防,同时取得学生家长的帮助。从整体上推动大学生心理保健模式向着健康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5.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二者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并不相同,它们是育人的两个方面。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进思想教育工作中,才是全面的素质教育,才能使大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应建立心理咨询办公室,专门负责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

6.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知识的结合

辅导员要结合自身系科特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邀请专业教师结合自己的业务知识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与影响,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之中。

7.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学生的楷模

为更好地开展工作,辅导员应把自己打造成复合型人才,要认真学习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以及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在工作中做到平等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总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才能使他们成为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高校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要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维国.论高校辅导员对后进生的教育与管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8).

[2]张雪洁.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4).

第7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一、问题提出

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有研究结果表明,大约10%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整体上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同时受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影响,主观因素包括人格特征、自尊水平、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客观因素包括学业满意度、家庭因素等。我们拟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为其创造可以改变与调节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的环境。试探能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成都某高校有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的2010级新生为被试,随机抽样,共抽取被试450名。前后测分别发放问卷450份,其中有效问卷420份。自变量为心理健康课程中的体验式教学法,因变量为被试在牛津幸福感问卷上前后测所得的分数。

(二)研究工具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采用Argyle于2001年编制的牛津幸福感问卷修订版,该问卷由29个题项构成,该问卷既测量了幸福的情感因素,反映了喜悦、得意、满足等积极情绪,也测量了幸福的认知因素(即人们对各个生活领域的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其中α系数为0.89,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三)研究过程与数据处理

课程共16个学时,分为8周,每周2学时完成。课程内容包括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各个方面,比如构建健康人格(人格概念)、激发自身潜能(能力)、自我认知(气质、性格)、兴趣与动机、寻找自身价值观等。授课方式则更多地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将学生分为以10人为一组的小组,采用包括教师讲授、角色扮演、课堂讨论、课堂训练、实验设计、调查报告、作业完成、作品展示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授课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定期召开教研会议。所有被试在课程开始前与结束后分别接受测量。所获取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

将被试在接受课堂教学前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被试在主观幸福感测量的后测得分明显高于前测得分,并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被试在主观幸福感上的测量后测得分明显高于前测得分,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在接受心理健康课程之后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得到了积极的改变。

四、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的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同时受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影响,主观因素包括人格特征、自尊水平、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客观因素包括学业满意度、家庭因素等。

1.授课内容对价值观等的讨论对被试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诸多研究表明,内部价值(自我接纳、自我成长、自我目标实现等)比外部价值(如财富、地位等)更有可能使人体验到幸福感。通过在课堂上对价值观等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大学生明确自我目标,更好地认知与接纳自我。

2.体验式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写作,使他们具备了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而社会关系对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在集体主义文化(如中国等)中,人们保持与周围人群关系的协调有助于使人们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

3.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得到提升,同时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而这两者都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4.心理健康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可能提供多种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的相关知识与渠道,使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和理解自身的消极情感,进而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降低消极情绪对他们产生的影响。

综上所述,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的心理健康课程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如何能更好地在心理健康课堂上创造积极关注的环境,更加有针对性、明确地提升来访者的主观幸福感,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本研究为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施俊琦,王垒,邓卫.中学生牛津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检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1).

[2]徐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法制与社会,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