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农村建设的成就范文

时间:2023-09-20 18:16:08

序论:在您撰写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新农村建设的成就

第1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一、在新农村建设方针指导下家乡的发展及现状

近年来,我村在正确可行的发展方针指导下,发展非常乐观。

1、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着重强调竹业、本季蔬菜两大产业,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收,全村致富” 的主题,制定了“科技兴竹、扩群提质、质量监管、强化改良、多种渠道发展相结合”的发展策略,特别强调竹业基地建设和加工增值,1998—2005年间,我们村在竹业工艺和技术方面了解少,多以出产春笋、冬笋、纯竹子等初级产品为主,从中获得的收益很少;、2005年以来,引进了“浸泡竹子造纸”、“竹帘篾制胶合板”以及“冬春笋加工出产一条龙”等新技术,每家每户年收益增加了20000多元。同时,完成了楠竹改造60亩,新楠竹种植32亩,既实现了本村的发展战略,又一直坚持走国家“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土流失“的方针。对于本季节蔬菜的种植,生产夏季至秋季的四季豆、豆角、茄子、西红柿等,水果类中的西瓜和橘子在这里也比较普遍了。经过整体的数据统计,至2011年,我村实现的农业总产值51万元,较上一期间增长了36.3%。

2、工业和建筑业方面。2009年,我们村在工业发展上做出了策略性的调整:

在以竹业和蔬菜出产为主,同时开发河沙制造水泥、药材种植、野生金银花等,多角度运用工业流水线的优势进行开发与发展,在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系的同时,打造本村特色产业,目前我村工业建筑用地占1.23%,是走向全面小康新型农村的很好的起点。

3、交通、邮电、旅游方面。全部居民家有固定电话,平均每家拥有两部手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13.4%。同时,积极申请广佛山旅游页发展,将佛教和苗族文化结合,把旅游业作为提升自我形象、推进富民强村的重要产业来发展,清脆的山,清澈的水,好玩的庙会和淳朴的苗家风情吸引了许多游客。

4、金融和保险业。2011年,我村邮政机构存款余额达66万元,比上一年增长10.1%,主要体现为村民储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明显下降;同时,建立了包括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医疗保险,尤其是医疗保险,成功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政府补贴更是推动了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设备的进步。

5、教育和科学技术方面。从2004年开始,我村开始实行“9年义务教育”,普九债务 化解工作顺利开展,学校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深入进行教育强村工作,强化教育监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目前,我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适龄儿童升学率、初中升学率均达到了100%,高中教育升学率达到60%,2009年推出了高考奖励制度,考上重本(一本)奖励1000元,二本奖励500元,对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在科技方面,采取指导员讲课、科技特派员辅助和迎接“科技下乡”等形式开展村民技术培训。使新技术得到及时、迅速、有效普及,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为产业结构调整、乡村特色产业打造奠定了科学基础。

6、文化、卫生、体育方面。我们村建设了一个村委广播站,用于播放各种通知,最重要的是用于文化的传播;还开动网吧整治,“扫黄打非”活动,进一步净化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方面,目前我村拥有两个医疗卫生站,卫生技术人员两名,并通过网络实时与镇、县医院保持密切联系,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引导下将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助率提高到了30%,体育方面,每年举行端午节龙船赛和学生篮球赛等项目。

我们村还不是全面新型农村,我们正在继续执行我村2010年制定的本村发展新战略,主要有: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整个村的经济实力增长10%。

(2)“三化”进程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农业和竹业的发展为主,实现村内一、二、三产业的优化发展。

(3)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争取做到每家每户都能开车到家门口,为楠竹的运送与加工提供更大便利。

(4)积极推行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方针,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在肯定成就的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发展上存在的一些较突出的问题:

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早的农村仍存在着巨大差距,2010年儒林镇各个村人均生产值是8350元,而我村只有4660元,几乎只有一半;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和竹业的比重占70%,其他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城市化水平还很低;

3、交通、水利、电力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对大家造成了一定的不便;

4、长期以来教育落后使得高素质人才短缺,外地人才难以引进,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升级;

5、过于追求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自然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更导致了相应的自然灾害,如2008年的山体滑坡与泥石流,淹没了将近3亩土地,粮食减产2000斤,且灾后恢复工作花费很大。

家乡发展是新时代的产物,让我们褪去了历史的贫穷,但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发展问题,我们为家乡的发展高兴,但不能盲目追求发展,只有持续性发展才是永久的。

注释:

“农民增收、农业增收、全村致富”是我们整个城步县对于本县新型农村的建设方针,2000年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以来,更加的强调对这一政策的落实与执行,我们村积极效仿,针对本村的发展缺乏基础与动力的实情,努力处理好村民受益与全村致富两个方面

普九债务:指的是贫困家庭因为无法支付孩子们九年义务教育的费用而进行的银行或者其他类型的借款。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农村经济不断壮大,生产逐步发展。

壮大农村经济,促进生产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动力之源。我省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农村经济,促进生产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新的建设典型。

一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我省坚持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切入点,广大农民群众成为主力军,实现了农村工业化的异军突起和小城镇的蓬勃发展,为农民创业就业,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大舞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又推动了县城和中心镇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的集聚、人口的集聚、生产要素的集聚,促进了农民的分工分业分化,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联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增强了县域经济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涌现出了一大批强县、强镇和强村。实践证明,凡是经济效益好,发展比较快的县市,新农村建设搞得都比较好。

二是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提升了现代农业水平。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载体,是新农村建设道路的必然选择。比如:平原县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标准农业,发展民营特色产业。按照经营企业化、生产系统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引导农民走市场化的路子,壮大龙头企业和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建成了一批品牌型的农业生产基地。先后培育了恒丰面粉、福源淀粉、奥伦八喜、登海(平原)种业、奥西姆奶牛、友谊养猪场等15家农业龙头企业。扶持组建了蔬菜、作物制种、畜牧、用水等各类合作社、行业协会670多个。培植了四大生产基地,即60万亩的优质专用粮基地、36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万亩的良种基地、年饲养量4000万只的畜禽养殖基地。通过“企业十基地十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带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日趋优化,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2006年全县实现GDP8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7亿元,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200元。

三是发展民营经济,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到非农产业就业,是农业大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我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发展民营经济,来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比如,郓城县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突破口,通过机制求活,环境求优,作风求实,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90%以上的民营企业老板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引导着广大农民共同富裕,有23万多名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占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的70%。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近一半,实现的税收占全县工商税收总量的70%以上。龙口、即墨、诸城、寿光、博兴、邹平等县市发展民营经济,壮大县域综合竞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说明民营经济是农民分工、分业、分化的孵化器,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消化吸纳了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劳动力。

(二)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生活逐步富裕。

我省各地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提高着农民的生活水平。

一是加大了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我省在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部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了对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农民种粮收益综合补贴制度,完善粮食单向收购制度和种粮农民的支持保护制度,逐步提高补贴标准,扩大了补贴范围,改进了补贴方式。2007年,省级财政安排对“三农”资金投入64.4亿元,比2006年增加12.6亿元。将各类财政涉农补贴资金直接支付到每个农户在农村信用社的帐户,实行“齐鲁惠民一本通”制度,做到“一个到村,四个到户,六个不准”。

二是积极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我省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政策优惠和鼓励社会参与等措施,建立起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逐步改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正在逐步推行,在合理确定农民交费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医疗费用的补贴办法,财政的补助标准由过去的每人10元提高到了每人40元。新型合作医疗的覆盖范围正在逐步扩大,2006年达到了70%。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至贫、因病返贫等问题。

三是逐渐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各地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参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积极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各县乡普遍建立起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灾民救助为基础的,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重点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落实优抚法规政策,切实解决抚恤定补优抚对象的生活、医疗、住房等问题。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筹集供养经费,绝大部分乡镇实行了五保户的集中供养。逐步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确保了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比如,即墨市,被征地农民按月领养老金。2006年筹资8189万元,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解除了被征地农民生活的后顾之忧。

(三)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乡风逐步文明。

各地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育健康向上、和谐文明的乡风村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有效地促进了乡风文明的建设。

一是开展教育培训,造就新型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陈旧的思想观念、落后的生活习俗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各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都把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放在了首位。采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通过各具特色的教育培训,达到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逐步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目的。农村基层干部尤其是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和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着群众。对此,许多县市把加强对基层干部,特别是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的培训作为重点。利用党校分期分批对其进行系统性、规范性地培训。通过培训让基层干部成为农村讲文明、树新风的先行者,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在加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各地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尽力做到让每家每户掌握一项致富技能技术。有些地方还选拔培训了一批有一定产业、文化和经济基础的经营大户,促使他们成为农民企业家或创业明星。二是发展文化事业,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高有线电视入户率。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农村题材的文艺创作,弘扬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推动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许多乡村都制订了村规民约,开展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等社会新风尚。通过发展文化事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使广大农民逐步树立了文明新风。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村容逐步整洁。

村容村貌代表着一个村庄的整体形象,反映着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各地把改善村居环境作为突破口,按照“规划先行、控制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对村庄发展规划开始了编制,对宅基地进行了统一管理,逐步改变着建设杂乱无序、标准不一、有新房、没新村的现状。

一是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以路网、水网、电网、信息网建设为重点,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在路网建设上,通过加大政府投入,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公路的质量和等级水平。我省绝大多数乡村实现了村村通柏油(水泥)路,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在水网建设上,通过政府扶持和群众努力相结合,相当一部分村庄用上了干净清洁的自来水。在电网建设上,完善了布局,减少了损耗,降低了成本,部分县乡已经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在信息网建设上,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宽带网,发展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提高了电话普及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和宽带网的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了农村信息化水平。

二是加强了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和生态家园建设。一部分乡村通过实施“三清四改五化”工程,积极推进了环境保护和村庄整治。他们以“三清”(清理粪堆、清理垃圾堆、清理柴火堆)、“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为重点,以“五化”(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为目标,从最容易解决和投入少、见效快的事情入手,着手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逐步改善着农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

(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管理逐步民主。

第3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小城镇规划;新农村建设

1苏南小城镇概况

苏南小城镇包括昆山花桥镇、鸿山镇、洛社镇、玉祁镇、张浦镇、月城镇、华士镇、横林镇、春江镇等,这些小城镇位于苏南城镇密集区,具备水路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土壤肥沃的优势。在新农村建设的指引下,苏南小城镇进行了全面规划开发,成为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苏南小城镇的具体区位和交通情况如下:花桥镇,位于苏沪交界处,国道312、上海绕城高速、京沪高速、宁沪城际铁路等均通过该镇;张浦镇,位于昆山市版图中心,有娄江、吴淞江过境,水陆交通便捷;鸿山镇,位于无锡新区东北部,与无锡高科技工业园相邻;洛社镇,位于无锡西北侧,交通便利,距无锡市区12公里;月城镇,位于江阴市西南部,是集公路、铁路和内河运输于一体的乡镇。由此可以看出,苏南小城镇的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宁沪交通大动脉上,每个小城镇均有多条公路、铁路、高铁、运河过境,这为小城镇开展新农村建设,实现苏南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

2苏南小城镇规划内容

苏南小城镇根据自身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自然资源、空间格局、经济基础等情况,结合科学用地的指导原则,对小城镇进行了合理规划,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功能区布局

苏南小城镇根据工业类型进行功能分区,将重工业、污染性较大的工业安排在居住区的上风侧或河流下游,将污染较轻的轻工业安排在临近居住区的地段。为了保证居住用地,为居民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苏南小城镇采取紧凑布置的原则布置小型工厂。

2.2旧城镇改造

苏南小城镇在旧城镇改造时,将距离旧中心不远的地方选址为新区,以利于合理利用原旧镇基础设施,控制改造成本。同时,苏南小城镇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旧镇改造模式。如鸿山镇在新农村建设时,按照不同村庄的产业特色、自然风貌、历史文化进行明确定位,避免了千村一面的规划问题。

2.3生态环境规划

苏南小城镇规划中坚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的原则,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在美化环境、保护生态方面加大规划力度。如洛社镇重视高科技企业发展,拒绝污染型企业进入该镇,促进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2.4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苏南小城镇规划将处理好远近期经济建设的关系作为重点内容,使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具备超前性和适应性。如盛泽镇将城区开发建设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疏散旧城区人口,开发中心商务区;第二阶段,开发高档住宅区,建设休闲娱乐中心;第三阶段,建设坛丘区行政文化中心,带动城区经济发展;第四阶段,改造和建设老城区。

3苏南小城镇规划特色

3.1工业园区化

本着工业园区化的规划思路,苏南小城镇从原本的招商引资转变为招商选资,由此使得乡镇与工业园区形成了互动发展的局面。工业园区化进一步扩大了工业规模,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还起到了示范作用,展示出了地区政府的优惠政策,推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3.2农业集约化

苏南地区的农业主要是以水生作物为主,通过农业集约化,即鼓励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鼓励农户间的规范流转,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由此不但可以有效克服传统生产方式的种种弊端,而且还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张浦镇是农业集约化的典型镇,该镇以集约化的理念对农业进行经营,农业园的规划依据“两个一”和“一个六”的战略发展,即一个中心、一条走廊、六大片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其农业产值大幅度提高。

3.3环境生态化

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苏南小城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规划过程中,注重环境生态化,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如鸿山镇着力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名胜区、农业示范区、生态区等等。该镇在规划时,对当地的山水资源优势进行了合理利用,以生态小城镇为规划发展目标,投入巨资建设生态城镇。

4.苏南小城镇规划方案优势

4.1空间结构紧凑

在苏南小城镇的规划中,采用了空间结构紧凑的规划布局方案,即大分区、小混合。其中的大分区就是对小城镇整体进行功能分区,以组团为单元,突出其职能和特色;而小混合实质上就是以社区为单元,在局部范围内将各种功能用地进行混合布局。例如张浦镇,在空间结构紧凑规划方案的指导下,该镇形成了两廊五区的结构布局,如图所示。两廊包括吴淞江生态景观廊道和大直港、小直港生态廊道;五区包括居住生活区、公共服务区、工业发展区、旅游度假区、生态农业区。

4.2绿地景观规划凸显江南水乡特色

苏南小城镇在规划方案中引入了景观都市的规划理念,以洛社镇为例,其采用生态农林环绕、林水贯穿、绿化节点插空的规划方法对城镇进行了绿地景观规划。由于小城镇周边的耕地能够为农民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所以对耕地进行严格控制可以起到控制小城镇无序蔓延的作用;城镇内部沿河走廊的形成及其与用地空间的穿插,给小城镇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公园绿地和绿化带丰富了城镇的自然景观。

结论

总而言之,城乡统筹背景下,小城镇规划要从人口、产业、土地、设施等层面出发,优化小城镇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引导小城镇发展,提高小城镇的综合效益。同时,小城镇规划要立足现状、突出特色,充分结合区位、资源、经济结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形成加工主导型、旅游开发主导型、交通枢纽型、科技主导型等不同类型的小城镇,进而促进小城镇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悦.三分编制七分管理一成都城乡统筹规划经验总结[J].城市规划.2012(1).

第4篇

(一)远程教育已成为我国农村信息化骨干网络建设的载体

首先,远程教育可以发挥信息交互技术的优势。我国农村地区的继续教育是远程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农村群众自身素质普遍较低,对其进行继续教育就必须采用直观形象的教育方式来进行,这样才能达到继续教育的目标。将远程教育应用于农村再教育时,要充分采用IPTV技术,并将其运用于种养殖方面的技术培训、政策和法规教育、电影和电视等文化宣传,使声音、视频、图片、文字融为一体,这样能使农村群众更容易接受这些新知识和新技术,同时也激发了农民再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远程教育能充分发挥出信息量大和覆盖面广的资源优势。远程教育运用到农村建设中,其内容涵盖是非常广的,如种养殖技术培训、相关技能培训、农业加工制作信息、市场预测信息、农产品供应信息等。再次,远程教育能够将平台相互共驱、网络立体交叉的传输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如我国甘肃省天水市建立了网络平台,将现代的远程教育与广播、电视和党建、手机信息、农村文化的共享工程等公共信息服务的资源组合起来,让卫生、农业、劳动、科学技术、教育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公共信息资源为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服务。

(二)远程教育已成为农村农业发展信息化服务的主体

第一,远程教育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及时、有效的资讯服务。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技术力量,对农村市场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对信息结构进行调整,并进行进一步的信息采集和处理,拓宽渠道进行信息资源的整理、加工和分析,并且要以农民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如以图文、视频等方式及时将一些农业信息和教育信息提供给农民。第二,远程教育能为农村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远程教育目标就是促进农业发展,而农业发展离不开充足的农村信息资源,远程教育可以为广大农村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第三,远程教育建立了联系村庄和农户的农村远程信息的服务系统。使用IPTV网络的技术手段,主动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的现代远程教育,可以增强宽带互联网模式下的终端网站建设,尽早实现标准的、统一的、集聚功能较强的农业信息化服务系统。

(三)远程教育已成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业务平台

首先,远程教育是农民工获得就业创业的这个概念的教学平台。通过播放农民工的创业视频,增强农民工创业的理念。通过对农民工的宣传和教育,给农民工一个正确的就业观,并建立创业的概念。其次,远程教育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市场信息平台。可以为农村劳动力市场建立远程服务的信息网站,为群众和招聘的企业建立一个信息的桥梁,为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信息的集成。同时,利用远程教育的信息网站,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及时、可靠的外部工作信息。再次,远程教育是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教学平台的建设。从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合适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并将远程教育网络充分利用起来,可以加强对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管理、使用,及时公布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科学技术、党员教育、实用技术、劳务力转移和农产品营销市场资讯,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不断改善和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服务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水平。根据市场和就业的需要,采取具体的方式,对群众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对政策、法律、法规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整体质素。

(四)远程教育已成为农业产品交易信息的渠道

第一,远程教育扩大了农业产品的商业信息和浏览数量。远程信息网能够让农民及时地进行农产品价格以及预测信息等查询,为农村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农民不仅不受远程教育网站信息查询的限制,而且也可以浏览企业商务信息,这主要通过图形web集群和影视版的辅助教学站点来实现,它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信息服务。第二,农产品的商务信息功能也能够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得到进一步强化。远程教育网络的信息渠道主要是图形网站、视频网站以及门户网站,在信息的同时,强化了远程教育。第三,远程教育是农民群众的留言板或论坛。网络辅助教学的网站提供了留言和论坛功能,使农民群众在浏览信息时可以反馈一些商务信息。

(五)远程教育已成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

首先,教育模式要改革创新,制定好远距离培训计划。要将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普及到省、市、县三级,职业技能培训要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定期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资源有很多,并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复的,甚至有的比较落后,因此,要尽可能做好各类培训资源整合工作,将农业技术培训课件的制作作为重点。针对普通农民群众而言,他们没有机会到专门的培训机构去参加培训,因此,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对其进行技术培训,能够提高农民群众整体素质,为发家致富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级远程教育中心只有贴近农村和农业的特点,做好区域内的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设计,制定一个长期的培训计划,完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教育体系,才能对农村农业的产业化提供人才支持。其次,建立和完善学习的需求预测与反馈机制。应组织、收集、汇总和分析农村群众对实用技术的学习需求,确定课件制作的重点内容。对关键的支柱产业和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实用性技术,要适时开发和研制有针对性的、能在教学平台播出的教学课件。再次,通过“互联网电视+基地农户”的教育模式培训农村中的实用性人才。把各种农业实用技术课件,通过远程网络分发到各播出平台,根据专业及时组织农民进行培训,使用“基地”、“示范点”进行现场实战训练,采取大辐射的方式来促进技术的推广。最后,教导学生要因材施教,进行分类训练。远程教育应根据“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少什么,补充什么”的原则,采取各种手段,培养迫切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在培训内容上,加强课程编排的计划性,讲究制作的配套,突出乡土特色,加快有地方特色的资源库建设步伐。充分考虑各地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差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培训,使农村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真正实现本土化、系统化、实用化,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大大提高农村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六)远程教育已成为农业产业升级的发动机

第一,引导农村农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农业项目+远程+基地+农户”、“农业合作组织+远程+农户”、“专业市场+远程+农户”、“公司+远程+农户”等模式制作远程教学和学习的配套模式,提供有针对性、真实性和时效性的市场资讯和专业的培训,指引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在项目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提供及时的农业信息服务,发展远程教育网的集聚功能,在促进项目的基础上,努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农业质量。第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管理和科学决策。农民透过远程教育网可以检索到生产和管理的信息,进行合理判断,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生产决策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和有力支持,最大限度地避免农业经营的风险。第三,促进对农村产业群体的知识普及。远程教育应采取价值链接方式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连接到农业产业链中,使农民在工业化生产和管理中成为知识丰富的员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价值。

二、远程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素质

远程教育能够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进而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素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基层党员干部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应不断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应当通过定期组织党员干部收看教育片、宣传片,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农村经营管理等相关知识,提升基层党员干部自律意识以及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大规模培训,将培训基地、培训力量和培训资金有效地整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远程教育提升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其涉及的部门较广,因此,必须将这些部门的力量有效地整合起来,协调各部门的关系,确保各部门职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共同推进远程教育工作。实践证明,在党员干部培训中采用远程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总之,远程教育能够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促使其更好地为农民发家致富起到带头作用,促进信息技术融入到农村种植业中,为培养创业致富本领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提升农民的农业技术知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让老百姓先富起来是我党的重要政策。目前,我国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有四种,分别为外出打工、自家的种养殖业、承包的种养殖业以及个体经营收入。其中外出打工和自家的种养殖业为主要经济收入。要想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就需要提高农民的知识,而农村远程教育正是信息技术培训的关键。通过远程教育,将农业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到广大农民中,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远程教育能够给农民带来新型的服务。首先,可以加强农民群众的学历教育。其次,可以加强农民群众的技能培训。大力加强新农村科技培训工程的建设,以远程教育为主体,持续开展现代化农业知识和技术培训。再次,可以提供农民个人素养。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中开设农民论坛,及时了解农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情况,积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村委会还可以定期在闲暇时间组织农村群众到村委会中观看与农村村民有密切关系的教学视频,如种植技术视频、养殖技术视频等,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农民群众也可以相互讨论,这样不但提高了农民的种养殖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远程教育要充分发挥技术培训优势,使农民自身素质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基层党员干部与村支部干部要定期了解农民所掌握的技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另外,对于一些返乡的农民工而言,没有一定的技能就难以实现自主创业,因此,应该加强职能部门的资源整合,对这些农民工加大技能培训力度,进而使他们的就业能力所有加强,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提高市场经济意识

第5篇

(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00

【摘要】我国是一个法制社会国家,凡事都是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原则下实施的。我国现阶段人口中,农民占了大多数,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与条件的限制,导致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相对较淡薄。在此基础上对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民;法律意

0前言

为了更有效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而涉及到农民,就不得不谈到法律,法律法规是一个国家之根本,都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在法律法规这方面的意识还是较差的,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所以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是重要的环节。

1民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农民的素质,法律意识也有了相对的提高,但总体上还不够强,很多人知法但也犯法,也有很多人是知法却不懂得用法。当发生矛盾冲突时,还是用一些老旧的观念来解决。比如这两年我国农村被征用土地的问题,有些农民朋友不配合来征收土地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拒绝搬走或拆迁。甚至更严重的以跳楼、开煤气引爆等自杀方式来威胁工作人员,也有一个或几个村屯的人聚众起来动用农用工具来阻碍工作人员进行征地工作。以这种古板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无法获得明显的效果。也许还会适得其反,严重的还会触犯到法律法规。农民朋友总以为法律会离他们很遥远,所以从不去学习和了解。一些农民工进城务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法,所以被莫名辞工,被拖欠工资,发生了工伤也得不到商家的索赔,自身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相应的维护。另外,在一些村屯里,存在着偷盗行为,这里面都是初中生或是在外晃荡的社会青年居多,小到偷鸡鸭等家禽,大至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电,他们在实施这些行为时,也没有相关的人员用法律去警醒他们,都是采用非法律手段来处置,导致他们在法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还有吸食白粉,打架斗殴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对法律的认知程度偏低,蔑视法律的现象。有这么一句话,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他们就不相信法律,认为有钱就可以将法律置之不理,肆意妄为,而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终有一天,还是会败在自己手上。

2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发达,和法律法规的健全,我们国家的公民的素质和法律意识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可为什么农民的法律意思还那么薄弱,一直没有很大的突破和改变呢。在以前的封建时代,儒家思想就根深蒂固在人们心里,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就是其所指出的等级伦理观念,“三纲五常”就是维护这种等级观念的尺度与标准。在这种特定的尺度中,最多的就是绝对的服从。而这种服从意识的影响,让他们的自我意识丧失,只是听从于上级的的命令,所以人们行为选择时,最先考虑的不是法律,而是上级。儒家历来倡导人与人和谐相处,但是这种和为贵的思想在农村就转化为忍为上。低头不见抬头见,远亲不如近邻,等这些俗语就是村里人之间相处的态度。他们坚持一切以和为贵,就算是自身的合法权益已经受到了侵害,也宁愿持着大事化了,小事化无这种息事宁人的心态去解决。他们宁可这样委曲求全,也不愿请求法律的援助,心里保留的观念就是反证就算打了官司也未必能赢,就算是赢了也会破坏彼此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会花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因此就有部分农民对法律缺少了解,觉得只要在不犯法的情况下就不会出现意外情况,不愿意去了解并且运用法律知识,造成这方面的原因就是人们思想相对落后,文化教育程度低,传统的矛盾冲突解决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在他们脑海里了,另外,他们没有意识到法律具有公正性,能够保护到他们的合法权益,仅仅看到法律强制性的一面,所以这样就对法律产生了偏见,从而产生抵触心理。由于有些地区较偏远,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就算农民有法律上的需求但考虑到资金问题,也就望而却步了。当地相关的政府部门资金来源有局限性,所以就没有充足的条件来支持法律援助工作,所以专业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很少,造成了稀缺的状况,还有资金短缺问题。另外一方面,就是宣传力度不够,一些村镇,虽然成立了立法机构,也进行了法制宣传,但方式很单一,比如发宣传单,贴标语,挂横幅等这些形式上的宣传,并没有深入到根本,并没有带领村民探索法律的核心,并且村干部中,其自身的法律意识都相对薄弱,更别说起到带头作用。

3如何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

要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得从根本抓起,文化素质低是影响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原因,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是增强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首先加大对当地的教育投资力度,只有加强教育工作,提升农民精神境界,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法律知识的接受水平。同时,应当大力发展经济,因为有力的物质保障才能让村民的视野更广阔,才有更多机会去学习和接触到法律。在各个镇上成立法制协会,然后派代表去各乡镇中小学去进行深入的法律宣传,交流学生法制教育的经验,都说计算机从娃娃抓起,那么现在我们的普法知识就从学生抓起。大力推行有声有色的法制宣传,可以通过广播宣传还有看电影方式让农民渐渐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在乡下实行“一对一”的法律顾问,每个村派选出一名代表,村民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免费咨询和给出方案。创建普法教育“微信群”。把村里的青年们集中起来,作为重点普法教育对象,利用微信交流,非常的便捷,也是现在年轻人较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可以正确的去引导他们遵法守法,懂得利用法律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搭建“手机飞信”宣传平台。把各村的干部,村委会,人民调解员的手机号集合为一个飞信网,不定期发送普法宣传教育短信,让这些干部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打造为法制宣传骨干。创建“农家书屋”宣传阵营。建立起法律读书角,通过政府支持、社会捐赠的途径,向各村“农家书屋”提供法律书刊,丰富群众法律知识的来源。如条件允许,还可以举办一些以法律知识为主题的小型娱知识问答竞赛,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是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4结束语

为了创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更美好的新农村,我们就应该有针对性进行普法教育,不断提升农民法律意识,采用多种方式,让法制宣传更持久,渐渐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王魏,赵桂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黑龙江农民法律意识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4(11).12-15.

[2]兰昕.农民法律意识发展的路径选择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4(07).241-242.

第6篇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指标体系

我国农业总体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历史阶段,在生产方式上主要表现在以小农经济为主,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社会生产转变。而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加速作用。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整个农村地区信息化的建设。研究农村信息化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促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健康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信息化程度评价体系不同于城市信息化评价,它除了具有信息化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指标的复合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层次、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各不相同,难以科学确定,常用的经验估值法、专家确定法等方法效果并不是很好。层次分析法(AHP)通过构造判断矩阵,先对单层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再进行层次间的指标总排序,来确定所有指标因素相对与总指标的相对权重。

一、农村信息化程度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

(一)指标体系的层次构建

参考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并从实际出发,考虑农村实际情况,同时为使评价模型便于操作,节省计算量,农村信息化程度指标体系分为三层:顶层是农村信息化程度评价目标;第二层是基础设施、人才、信息应用、效益4个指标;第三层是隶属于第二层的17个指标,它们的归属如下:

第一,基础设施指标:每千人有线电视数、每百平方公里光缆长度、光缆入村率、宽带入户率;第二,人才指标:每千人大学生数、每万人中信息产业从业人数;第三,信息应用指标:每百人拥有电话主线数(包括移动电话)、乡镇企业中使用信息化处理技术的企业比例、百户拥有计算机数、百户拥有电视机数、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信息指数、每千人广播电视播出时间、人均带宽拥有量、网络资源数据库总容量;第四,效益指标:信息产业贡献率、电子商务交易。该4项指标的比重结构如表1所示:

(二)指标体系分析

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实现农村信息化的硬件指标,在农村信息化中起基础作用。光缆的铺设以及连接率是信息化网络互联的基础。电视台、广播电台是目前农村地区信息主要的渠道。

信息人才是农村信息化的关键,一切的物质基础最后都是需要人去使用、发挥的。只有拥有专业化的高素质信息化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更有价值的服务。大学生数量是保证高素质人才来源的关键。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是农村信息产业服务的主体力量。

信息化的应用是农村信息化的重心所在,是提高整个农村信息使用水平的关键。

信息化效益是指信息化带来的实际经济收益,是衡量信息化成果的重要标志。信息产业贡献率是指信息产业新增部分与GDP新增部分之比,其衡量了信息化后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电子商务交易比重衡量了信息化给农村经济带来的收益。

(三)总体目标函数

Y表示总体目标评价值,Ai表示第i项指标量值,wi是第i项指标的权重。

(四)数据量化

本指标体系都是定量性指标。

对于定量指标主要通过隶属度函数进行,主要利用极大性指标。

其中qmax和qmin取统计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或者根据当地实际水平由专家给出。

(五)权重计算

根据层次分析方法的原理,建立判断矩阵(如表2,表3,表4,表5,表6,表7,表8所示),并计算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

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人才、信息化应用、信息化效益在总目标的权重为:

B=(0.1437,0.2438,0.3063,0.3063)

可得到总目标评价函数为:

Y1=100×(0.1437B1+0.2438B2+0.3063B3

+0.3063B4)

或者:

Y2=100(0.0238C1+0.0519C2+

0.0551C3+0.0129C4++0.061D1+0.1829D2

+0.0682E1+0.0251E2+0.0103E3+0.0545E4

+0.0134E5+0.0188E6+0.0644E7+0.0183E8

+0.0333E9+0.2042F1+0.1021F2)

二、案例

在提出的程度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的指导下,应用评价模型对DX、YZ、XZ三个地区进行信息化程度评价。

结果表明,XZ地区在信息化程度评价中排名第一,YZ与之相比在信息应用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劣势,甚至在基础设施方面还占有优势。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储备较差,利用信息化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差,因此,在信息人才储备方面,YZ应加大培养和招揽力度,以期能够更大地将信息化成果利用起来并使之产生效益。而DX地区则需要在多方面着手,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

三、结论

从模型的各指标的权重可以看出,信息人才、信息应用和效益比基础设施更重要。我国农村经过近十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相对完善,但是农村信息人才却十分缺乏,信息化产生的效益还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十分不搭配。所以,首先要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我国农村地域广阔,需要大量的信息服务人员,农业信息技术发展更新快,也需要经常性地对信息服务人员进行配需,把培训作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一环。

同时,要强化农村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切实满足广大农户和农业企业的需要。要发挥政府的协调能力,整合农业、国土、农资、农机、水利、气象、教育以及邮电通讯等多部门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全面性、时效性、科学性以及可用性。要政府协调指导与企业化运作并重,通过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实施国家重点扶持或由政府向信息企业购买等政策,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及利用提供制度保障。另外还要加强开发和生产适于农村和农民使用的信息终端产品,积极研究和开发适于农村信息化应用的各类软件产品,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技术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1、李正辉,官东.信息化水平测定的指标体系探讨[J].上海统计,2002(6).

2、陆安祥,赵云龙,秦向阳,马智宏.农村信息化发展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6(12).

3、庄传礼,杨萍,李道亮,傅泽田.基层农业信息服务能力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6(6).

4、怀铁铮.信息化:中国的出路与对策[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第7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模式;现在;措施

一、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具体来看,首先是新农村建设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手段,城乡一体化实质内容就是将城市作为核心,全面的体现小城镇的桥梁作用和效果,将农村作为发展的前提条件,将城市作为是发展的舞台,这样才能够更加有助于城乡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进步。这就是说,城乡一体化必须实现城镇以及农村的整体规划,全面系统的考量城镇建设,只有通过这样的手段才能够更加有利于实现公共资源的科学化分配,进而防止出现过度浪费的情况,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是新农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城镇化公共服务的平等化,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面对各种各样的困境,因此新农村建设才是处理城镇化过程中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平等化的高效方法。因为新农村建设利用集中建房,进而防止出现分散性的过度建设问题,同时利用集中建设基础设施,提供系统的公共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建设费用,让资源进行了科学化的分配。最后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农村政策倾向的重要表现,一直以来国家对于新农村建设非常的重视,制定了大量的可行性政策和措施来改善和促进新农村建设。因此构建以农村为基础的服务提供制度,研究服务于农村居民的方式,这也是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薄弱

我国城市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却仍然比较薄弱。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是以新农保为主,以企业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老年居民养老补贴制度为辅的多层次保障体系,实现了基本保障全覆盖。但这却是低水平的全覆盖,一是农村社保的种类少,项目不全;二是农村社保的实际获益非常有限;三是城乡保障制度不统一,没有建立城乡保证制度统筹制度,尤其是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没有得到妥善安置,导致农民不愿放弃土地成为城镇居民,进而导致农村户籍制度难以进行。

2、基础公共服务稍显落后

我国保守的城乡传统结构导致我国公共服务的供给以及资源分配非常不均,这就使得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落后性。尽管当前我国在财政方面,加强了对于农村不同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过这同城市相对比来说,还是稍显劣势。

3、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的功能,是农民生活与生产的主要来源,土地被农民视为安身立命之本。当前农村土地流转陷入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城乡二元化结构导致了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完善,进城农民也没有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二是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经营效益不高,进城农民的收入不稳定;三是土地流转形式单一,信息服务不到位,流转操作不规范,没有形成市场化运行的土地流转机制;四是对于企业和大的承包商而言,由于农业生产投入多,农作物生长周期长,可能会面临不确定的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尤其是偏远地区,很难激起他们土地流转的热情。

4、新农村建设资金不充分

同城市建设相比较而言,新农村建设涵盖的建设方面,就非常的丰富。譬如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在资金成本投入方面,虽然官方自身也在新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投入非常多的资金,不过实际同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所需总量相比较而言,可谓是小巫见大巫。资金的不足,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说,不但会很难进行其他一些全新的项目,另外对于之前的成果也无法维计。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1、根据地区差异化分步实施农村城镇化建设

我国农村是一个极为复杂、极为不平衡的特殊生活区和特殊劳动群体聚集地,由于受地理条件、人口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各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先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建设农村城镇示范点,取得经验和效果后再进一步推广与实施,将农村城镇化建设与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等目标结合起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灵活合理流转,集中农村土地资源,逐步形成农业现代化的集团经营模式,促进传统农业向农业特色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迈进。

2、强化新农村的规划设计

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注重规划设计,坚持科学规划的原则,首先,必须要改变之前城镇同农村阻隔的规划机制,进而确立城镇同农村的空间规划机制。具体来说可以将县城作为规划单元,全面的考量城乡经济社会不同方面内容,具体制定中心县城到小城镇再到新农村的科学化规划,以此来展现出新农的规划与设计,实施详细的措施和手段,按照制定的程序进行实施。另外就是必须要将新农村的建设归入到城镇规划机制内,这样才能够为城镇化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有相当数量农村土地流转与土地征用,农民赖以生活与生产的土地被流转与征用后,就变成了失地农民。农民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还有相应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保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其次,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最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建立定额补助、责任分担、缺口自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平衡机制,探索可靠稳定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和有效运营、严格监管的机制,促进社会保险基金平衡。

4、健全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健全的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这是提高新农村生活水平的基础,也是提升构建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因此就需要将新农村的居民需求作为主要内容来抓,在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必须从农村居民的实际情况入手,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另外需要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依据公共服务平等化的需求,强化新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建设一个良好和谐的新农村。

5、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资本

对于新农村的建设而言,其发展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资金的不足,因此如果能够有效的解决资金问题,才是维持新农村良好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就需要在具体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但要充分的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还应该有效地借助市场的手,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化发展,有效的确保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保障。另外就是充分的利用不同的形式的农业资金,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这就需要就对涵盖农业的资金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另外还必须对不同的相关资金进行有效的融合,充分的发挥这些资金的力量,以此来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城镇化的背景下,新农村建设还需要有效提高,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注重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整个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浩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趋势 问题 路径[J]. 今日中国论坛,2013,1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