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医学道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0 18:16:07

序论:在您撰写医学道德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医学道德教育

第1篇

目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部分是由医务人员医德素质下滑所致,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提高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缓解这种紧张关系。本文就目前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通过加强医德教育来构建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

[关键词]

医患关系;医德教育;医学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近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日益增加,患者普遍对医生存在不信任感,导致医患冲突不断升级,经常有患者投诉、殴打医务人员,围攻医院,甚至故意杀死医务人员的事件发生;另一方面,频繁的医生“过劳死”报道屡见报端,到底是医务工作者兢兢业业甚至奉献生命的工作被社会误解还是社会对医疗群体本身带有偏见,带有敌视呢?如何改善医患关系,维护医疗服务行业的正常秩序,已经成为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1]。作为一名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部分医务人员医德医风严重滑坡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少数人的收红包、吃回扣、对患者态度冷漠、甚至出现为追求效益过度医疗等不光彩行为经过媒体的放大报道,给社会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医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维持医疗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党的十也郑重提出要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的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学事业的接班人,其素质和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其在校阶段除了要学到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之外,崇高的价值观、正确的生命观、科学的健康观的培养和建立也非常重要,要遵守行医规范,维护患者利益,还要肩负传承医学知识的重大责任[3-4],因此,应把加强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医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有效实施。

1目前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德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比较单一、陈旧常期以来,医学院校设置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比例一直很不平衡,在课程设置上常常侧重于专业技术方面的训练,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许多医学院校医学基础课程和医学技能课程占学生总课时安排的85%甚至以上,人文课程比例很低,某些院校即使安排了人文课程,又把其归为任选课的范畴,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认为可学可不学。这种只注重专业技术的培养而忽视人文精神塑造的医学教育,培养出的医生很难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多视角看待患者,满足患者多方面的需求。就课程内容而言,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设置的社会人文社科类课程大致有医学导论、社会医学、卫生法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健康教育、简明医学史等,这些课程近十年来的教学内容变化不大。不同的时代、民族、阶层、社会、文化,其道德内容有所不同[5],目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群众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患者的就医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医德课程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能救死扶伤,而且能自觉尊重生命价值,理解同情患者,乐于跟患者沟通。

1.2学生对医德教育重视不够医者仁心,优秀的医学生不仅要具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还要具有高尚的医德品质[6],但是在现实的功利拜金社会里,这一点被很多人忽视。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医学教育中的医德教育并未引起医学生的足够重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其认为学习医学知识只是一种谋生的技能和手段,只要学好医学专业知识,具备从事医疗工作的基本技能就可以了。在校期间,医学生把有限的时间主要用来考取各种证书等具有说服力的就业“敲门砖”,认为这些德育课程都是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可学可不学,还不如花精力去掌握那些实实在在的能力技术,于是经常可见学生在德育课上做专业作业、背英语单词等。正是由于广大医学生对医德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忽视了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很难具有良好的医德素质。

1.3医德教育师资水平不足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德育课程都是由专业的思想政治老师来授课,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医学院学生的德育课程是由本校学院来承担,这些老师大多学习的是哲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专业,缺乏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医学知识背景,不能将临床实践和医德教育有机结合,对医学生只能进行普通的、缺乏医学专业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7],而医学专业课教师认为只要把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就可以了,医德教育是思想政治老师的事情,跟自己无关。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包括笔者本人在内,根本没有意识到专业教师在医德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更有甚者,有些老师本身素质不高,在教学过程中非但没有传递一些医德教育的正能量,反而对一些医疗现象发牢骚,发表一些不成熟的个人观点,甚至是有悖社会主义医德要求的言论;再有就是个别教师,特别是临床带教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是一套,实际做的又是另外一套,言行不一,完全难以为广大医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学生的医德教育并没能实现医学教育和德育的很好结合,这样的医德教育根本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会树立错误、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4医德教育形式单一当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课程主要是以填鸭式理论教学的授课方式进行,授课方式非常单一,再加上医德教育内容本身比较枯燥、陈旧,学生们更是缺乏医德教育学习的兴趣,即使耐着性子认真上完课,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缺乏对课程的兴趣、理解和发展,未能达到该课程所应有的教学效果。医德教育本身应该密切联系临床,但是目前的这种教育方式完全跟临床脱节,学生认为医德教育就是唱高调,课程学完也就基本忘完了,根本不可能通过这种教育形式将医德教育转化为自己的良好医德习惯和医德行为。

2相应的对策

2.1完善医德教育课程设置,更新内容医德教育不但要培养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还应该对其进行系统的职业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8]。医德教育课程应该分为两个体系,一方面加强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包括各种人文社科知识的强化,让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判断是非能力、最基本的良知观念和基本的同情心,这不仅是医学生,更是每一位中华儿女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在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基础上,增加医学专业所特有的医学伦理知识、医学社会知识的学习,而且在学习内容上要与时俱进,要根据现代医疗模式和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加强医患心理学、医患沟通交流技巧、医学法规、社会医学等课程的比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操守,特别是医患沟通和技巧,非常重要,很多医患关系出现矛盾都是由于双方沟通存在误解所导致,在校医学生一定要注重沟通技巧的掌握。

2.2加强医德教育师资建设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同时具有显著的医学特征和人文特征,对从事医学教育的教师要求比较高,既需要深厚的德育专业理论做基础,又需要一定的临床经验为依托,所以,医学院校应该培养一些高层次、高学历的双师型医德教育人才,这在全国医学院校都是普遍缺乏的,大多从事医德教育的教师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要么只具备医学知识,要么只具备常规伦理学知识。医学院校应该提供一些合适的渠道对从事医德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定期组织医德教育教师到临床一线进行走访,定期就临床中的一些典型医德案例进行集体备课,让医学和伦理学知识有机结合。相信经过这些努力,医德教育的上课效果一定能有所提高。另外,还可以把临床上一些德艺双馨的老教授聘请过来担任医学生的德育导师,相信这些老教授所具有的情感资质与人格魅力将对医学生群体的医德情感形成以及医学生美好心灵之形成,都将产生决定性作用[9]。实际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医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被称为一种隐性教育[10]。医学院校应该针对医德医风这个兼具医学和人文属性的特殊的教育领域设立系统师资培养基地,进行师资培训,重点加强教师队伍人文素质、医学专业素质和教育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加强这种隐形教育的投入力度。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医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一定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临床医生担任带教老师,在这些医德素质较高的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医学生对医德教育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持久[11]。

2.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起学生对医德教育的重视医德教育需要有良好的医德教育氛围为依托,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等隐形教育所营造的医德教育氛围是医德教育有效实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2]。医学院校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活动,比如结合医疗行业近期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活动,组织名人名家进校园、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组织医学专家杰出校友和学生座谈,甚至还可以邀请一些综合素质比较高的患者走进校园,从患者的角度给医学生现身说法等。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来弘扬医德精神,使医学生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受到熏陶,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医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促进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质的培养与形成。

2.4采取多种医德教育手段,提高医德教育教学效果应该以课堂教育为医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丰富教学方法,利用网络、视频、动画和图表进行案例分析,实例研讨,以增强医学生对医德教育课程的兴趣。同时,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也不应该忽视医德教育,医学专业课教师应该注意言传身教,要有意识地结合自身的医德体验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把医德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育中[13-14]。另外,除课堂教育外,还应该把医德教育从课堂讲授扩展到实践环节,可以通过组织医学生在低年级时到一些社区医院与病患座谈、参加义诊和导医等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医德教育的形式,让医学生能够在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上接触社会、医院和服务对象,较早地参与医德实践,接受医德熏陶和感染,在活动中调动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体会将内在的德育品质外化为德育行为的过程,培养其自我价值感、自我成就感以及职业认同感[15],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达到知与行的统一。这样不仅使学生得到了锻炼,获得了有益的尝试,还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这也是推进医学生社会化、融入社会的必经阶段。

第2篇

Reinforcement of medical moral education aiming at improving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LI Yu-hong

Medical College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65,China

[Abstract] Currently,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tense partly due to declination of medical ethics of medical staff.Reinforcement of medical moral edu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morality in medical staff can alleviate the tension to some exten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xisted problems of moral education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put forward to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and expected to establish a more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by reinforcing medical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Medical moral education;Medical student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近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日益增加,患者普遍对医生存在不信任感,导致医患冲突不断升级,经常有患者投诉、殴打医务人员,围攻医院,甚至故意杀死医务人员的事件发生;另一方面,频繁的医生“过劳死”报道屡见报端,到底是医务工作者兢兢业业甚至奉献生命的工作被社会误解还是社会对医疗群体本身带有偏见,带有敌视呢?如何改善医患关系,维护医疗服务行业的正常秩序,已经成为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1]。作为一名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部分医务人员医德医风严重滑坡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少数人的收红包、吃回扣、对患者态度冷漠、甚至出现为追求效益过度医疗等不光彩行为经过媒体的放大报道,给社会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医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维持医疗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党的十也郑重提出要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的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学事业的接班人,其素质和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其在校阶段除了要学到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之外,崇高的价值观、正确的生命观、科学的健康观的培养和建立也非常重要,要遵守行医规范,维护患者利益,还要肩负传承医学知识的重大责任[3-4],因此,应把加强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医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有效实施。

1 目前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德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比较单一、陈旧

常期以来,医学院校设置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比例一直很不平衡,在课程设置上常常侧重于专业技术方面的训练,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许多医学院校医学基础课程和医学技能课程占学生总课时安排的85%甚至以上,人文课程比例很低,某些院校即使安排了人文课程,又把其归为任选课的范畴,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认为可学可不学。这种只注重专业技术的培养而忽视人文精神塑造的医学教育,培养出的医生很难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多视角看待患者,满足患者多方面的需求。就课程内容而言,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设置的社会人文社科类课程大致有医学导论、社会医学、卫生法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健康教育、简明医学史等,这些课程近十年来的教学内容变化不大。不同的时代、民族、阶层、社会、文化,其道德内容有所不同[5],目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群众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患者的就医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医德课程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能救死扶伤,而且能自觉尊重生命价值,理解同情患者,乐于跟患者沟通。

1.2 学生对医德教育重视不够

医者仁心,优秀的医学生不仅要具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还要具有高尚的医德品质[6],但是在现实的功利拜金社会里,这一点被很多人忽视。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医学教育中的医德教育并未引起医学生的足够重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其认为学习医学知识只是一种谋生的技能和手段,只要学好医学专业知识,具备从事医疗工作的基本技能就可以了。在校期间,医学生把有限的时间主要用来考取各种证书等具有说服力的就业“敲门砖”,认为这些德育课程都是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可学可不学,还不如花精力去掌握那些实实在在的能力技术,于是经常可见学生在德育课上做专业作业、背英语单词等。正是由于广大医学生对医德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忽视了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很难具有良好的医德素质。

1.3 医德教育师资水平不足

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德育课程都是由专业的思想政治老师来授课,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医学院学生的德育课程是由本校学院来承担,这些老师大多学习的是哲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专业,缺乏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医学知识背景,不能将临床实践和医德教育有机结合,对医学生只能进行普通的、缺乏医学专业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7],而医学专业课教师认为只要把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就可以了,医德教育是思想政治老师的事情,跟自己无关。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包括笔者本人在内,根本没有意识到专业教师在医德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更有甚者,有些老师本身素质不高,在教学过程中非但没有传递一些医德教育的正能量,反而对一些医疗现象发牢骚,发表一些不成熟的个人观点,甚至是有悖社会主义医德要求的言论;再有就是个别教师,特别是临床带教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是一套,实际做的又是另外一套,言行不一,完全难以为广大医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学生的医德教育并没能实现医学教育和德育的很好结合,这样的医德教育根本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会树立错误、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4 医德教育形式单一

当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课程主要是以填鸭式理论教学的授课方式进行,授课方式非常单一,再加上医德教育内容本身比较枯燥、陈旧,学生们更是缺乏医德教育学习的兴趣,即使耐着性子认真上完课,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缺乏对课程的兴趣、理解和发展,未能达到该课程所应有的教学效果。医德教育本身应该密切联系临床,但是目前的这种教育方式完全跟临床脱节,学生认为医德教育就是唱高调,课程学完也就基本忘完了,根本不可能通过这种教育形式将医德教育转化为自己的良好医德习惯和医德行为。

2 相应的对策

2.1 完善医德教育课程设置,更新内容

医德教育不但要培养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还应该对其进行系统的职业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8]。医德教育课程应该分为两个体系,一方面加强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包括各种人文社科知识的强化,让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判断是非能力、最基本的良知观念和基本的同情心,这不仅是医学生,更是每一位中华儿女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在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基础上,增加医学专业所特有的医学伦理知识、医学社会知识的学习,而且在学习内容上要与时俱进,要根据现代医疗模式和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加强医患心理学、医患沟通交流技巧、医学法规、社会医学等课程的比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操守,特别是医患沟通和技巧,非常重要,很多医患关系出现矛盾都是由于双方沟通存在误解所导致,在校医学生一定要注重沟通技巧的掌握。

2.2 加强医德教育师资建设

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同时具有显著的医学特征和人文特征,对从事医学教育的教师要求比较高,既需要深厚的德育专业理论做基础,又需要一定的临床经验为依托,所以,医学院校应该培养一些高层次、高学历的双师型医德教育人才,这在全国医学院校都是普遍缺乏的,大多从事医德教育的教师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要么只具备医学知识,要么只具备常规伦理学知识。医学院校应该提供一些合适的渠道对从事医德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定期组织医德教育教师到临床一线进行走访,定期就临床中的一些典型医德案例进行集体备课,让医学和伦理学知识有机结合。相信经过这些努力,医德教育的上课效果一定能有所提高。另外,还可以把临床上一些德艺双馨的老教授聘请过来担任医学生的德育导师,相信这些老教授所具有的情感资质与人格魅力将对医学生群体的医德情感形成以及医学生美好心灵之形成,都将产生决定性作用[9]。实际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医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被称为一种隐性教育[10]。医学院校应该针对医德医风这个兼具医学和人文属性的特殊的教育领域设立系统师资培养基地,进行师资培训,重点加强教师队伍人文素质、医学专业素质和教育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加强这种隐形教育的投入力度。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医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一定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临床医生担任带教老师,在这些医德素质较高的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医学生对医德教育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持久[11]。

2.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起学生对医德教育的重视

医德教育需要有良好的医德教育氛围为依托,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等隐形教育所营造的医德教育氛围是医德教育有效实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2]。医学院校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活动,比如结合医疗行业近期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活动,组织名人名家进校园、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组织医学专家杰出校友和学生座谈,甚至还可以邀请一些综合素质比较高的患者走进校园,从患者的角度给医学生现身说法等。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来弘扬医德精神,使医学生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受到熏陶,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医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促进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质的培养与形成。

2.4 采取多种医德教育手段,提高医德教育教学效果

第3篇

一、医学道德教育的新难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医学道德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面临着许多新难题。

1.医学道德问题的多样性。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的医学道德生活变得日益复杂多样,仅就人们的医学道德观念领域而言,有传统医学道德观念、有现代医学道德观念,还有后现代医学道德观念等等。各种观念之间有的是相互重叠、有的是相互补充、有的还相互冲突,此外,人们的新的医学道德观念的确立需要一个过程、旧的医学道德观念的破除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使医学道德领域呈现出纷纭复杂的多样性局面。

2.医学道德内容的复杂性。在现实的医学道德实践中,任何一个医学道德问题都会涉及到复杂的多方面的医学道德内容,如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和医疗卫生体制、医院的医疗设备和医院管理水平、医生的技术能力和医学道德水平、患者及亲属的经济承受能力、对疾病和医学的认知程度、道德状况及心理准备等等。因此,对任何一个医学道德问题的分析并解决都必须涉及到上述种种因素。

3.医学道德选择的两难性。人们面对许多医学道德问题都会感到左右为难,如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情感与理性的矛盾、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对立等等。人们在这些医学道德难题面前面临着多重选择,表现为多种情形:第一是医学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如“尊重”、“不伤害”、“公正”、“自主”等。第二是医学道德效果之间的冲突。如医患之间的利益冲突、患者与其家属之间的利益冲突、患者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冲突等等。第三是医学道德规范与医学道德效果之间的冲突。医学道德规范往往是舍弃了具体的道德情景而抽象出的带有共性的理论规定,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而医学道德效果是在当时的具体的道德时间和道德空间条件下产生的,这种抽象的“先在”的道德规范与具体的“此在”的道德效果之间也可能形成冲突。总之,这些冲突多是“正当性”之间的冲突,面对着多重道德冲突,道德主体如何做出有效的道德选择?

4.医学道德主体的自主性。医学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是双重主体,即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亲属都是道德主体,他们都具有越来越强的道德自主性。在医疗实践中,这双重主体之间在价值观、医疗观以及利益观等方面有共同的追求但也存在着差异,必须有效的协调和处理好这双重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调动起医患双方的医疗主动性,以共同维护和实现医疗的整体利益。

所有这些医学道德难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一个医学道德事件同时并存着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行为选择,而每一种行为选择均有足够的伦理学依据。

所有这些都要求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面对复杂的道德境域,必须学会进行合理的道德分析、判断并进行及时而有效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决策,从而实现患者利益、生命科学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最佳结合。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掌握医学道德的一般理论,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进行道德分析和道德选择及决策的能力。因此,培养医学生的医学道德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的能力是医学道德教学的根本宗旨,在这方面,医学道德教育的“案例教学法”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案例教学法”的内在特性及其功能

案例,或叫个案、实例,是指对某一客观情境的真实描述和典型处理。医学道德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对典型的医学道德案例的描述、分析、研究,达到对受教育者进行医学道德教育的目的。

1.“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理论教学法的区别。“案例教学法”有别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二者区别如下:传统的理论教学法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案例教学法”是以开发智力为主;传统的理论教学法在课堂上教师直接讲述医学道德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法”是以案论理;传统的理论教学法主要回答学生的“是什么”的问题,“案例教学法”主要解决学生的“为什么”的问题;传统的理论教学法对问题的分析解答是“唯一”的、“一元”的,“案例教学法”对问题的分析解答是多视域的、多元的;传统的理论教学法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对学生是单项的知识灌输,学生的主动性受到限制,“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研究学生的特点并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积极界入到教学之中。

相对于传统的医学道德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法”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但这并不表明可以忽视甚至抛弃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以及其它教学方法。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受着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教学内容、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等等。因而,“案例教学法”必须与其它教学方法相结合,如理论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自我修养法、医学道德实践法等等。

2.“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与功能。“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教学主体的双向主动性、教学过程的良性互动性、教学内容的实践可操作性等等,所有这些都把医学生置于具体的医学道德情境之中并最终优化了教学目的,实现了“案例教学法”的独特功能,即提高医学生解决现实的医学道德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为:

(1)提高了医学生发现医学道德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学习与训练,使医学生明确不管是发展医学科学还是从事医疗卫生工作,都不仅仅是单纯的生命技术问题,还必然涉及到广泛而复杂的医学道德问题。对医疗方案的实施在进行医学技术分析的同时还必须进行医学道德分析,道德分析能力是医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医学生要善于从医学道德的角度分析医疗实践中的诸多问题。

(2)锻炼了医学生对复杂医学道德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随着社会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医学相关的道德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案例教学法”要求对每一道德问题都必须从多领域、多层次进行综合分析,这就锻炼了医学生对复杂道德问题的分析判断的能力

(3)增强了医学生面对复杂多元的道德情境,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道德问题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医学道德问题都不是一元选项而是多元选项,在这多元选择之中许多又是相互冲突的选项,医学生面对某一医学道德问题的多元选项必须进行分析、比较并做出最后的抉择,这就提高了他们解决现实的医学道德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基本程序

医学道德的案例编写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医学道德的事例要具有典型性,能够充分说明一类医学道德问题;二是逻辑严谨,语言准确,不要使阅读者产生歧义;三是难易程度要适中,有一定的伦理冲突点可供学生充分研究讨论,但又不能太复杂,不能超出他们的知识背景与分析能力。

对应用医学道德案例讨论的班级人数一般应控制在60人以内,这样便于每个学生都有较充分的参与讨论的时间,便于把讨论引向深入。

讨论之前把案例、与案例配套的相关材料以及需要学生进一步阅读的书目等一并发给学生,使学生事先有所准备,使他们能够在上课时积极界入到讨论之中,增强讨论的实效性。

第4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 医学人才 高职学生 必要性

[作者简介]刘颖辉(1966- ),男,吉林白城人,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二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医学影像设备教学、维修及高等医学职业教育。(吉林 白城 137000)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72-02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日益走向大众化,推动经济全球化,进而需要引进、学习外来经验,需要大量人才,很多同学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培养,以“学一技之长,有更好的出路”为就读高职的目的;学校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深度培养,多数限于课堂思想政治课,缺乏社会实践;重视职业声望,忽略社会贡献;大量调查也表明一些教育单一化、流于表面。有调查报告:“在调查关于择业主要考虑哪些因素,按先后顺序排位,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工资福利待遇、工作条件、个人兴趣爱好因素,而将专业对口、个人发展的空间等因素排在了后面。可见,学生在择业观上表现出个人的主观性,主要注重的是物质条件,较多强调工资报酬等物质待遇,以薪金多少来判定职业好坏,倾向于一些眼前利益,并没有将个体的发展融入社会的发展之中,缺少将社会需要和实现个人发展相统一。”①所以当前社会有必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且当务之急,国家也颁布了医学法令。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到:“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②高职高专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重专业、重技能,更应重视职业道德培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改变高职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功利性和个人本位倾向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二、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全面、合格的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现代医学事业是一项复杂、精细的系统工程。经过专门的、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一个人就具备了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基本条件,但还不能成为一名全面、合格的医务人员,因为没有高尚的医德品质,不可能真正达到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这一医学目的。医学道德教育能帮助医学生或医务工作者认识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意义,医务人员理想目标和服务宗旨是利于国家、集体,有利于病人,以此作为衡量的准则。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特别是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年青一代医务人员面临新形势,遇到新挑战,不但要继承老传统,而且要树立新的伦理道德观,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因此,医学道德教育是培养医务人员高尚道德的重要条件。懂得必须以患者为中心,遵循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原则,协调好医院子系统间各类人员的关系,做到互尊互敬、互助互爱、团结协作、尽心尽力,培养自己高尚的医德品质,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医学的目的③。

2.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医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因为,医学面对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类,他们不仅需要医务人员精良的技术,而且需要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④。具有高尚的医学道德能提高学生对病人的义务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也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从而在为人民健康服务中实现技术与道德伦理的高度统一。从业人员要具备娴熟、高超的医学技术,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行正确的医学决策,才能充分发挥当今高科技术的作用和高端设备的潜力,维护正常的社会医德规章制度的权威性,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当今社会,提高医疗质量是医学系统工程的根本目标,它的基本要素是精诚医德、精湛医术和精良医器。在学生走出大学课堂之前,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尽早了解专业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同等重要,专业理论授课,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过程当中。 使高职高专医学生在校期间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改善社会不正之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3.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科学发展医学的重要措施。高职高专医学生在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能帮助从医后正确把握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到专业理论与技能教育学习中去,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术技能本领,更应让学生尽早了解所学专业特需的、必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⑤高职高专院校应将职业道德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中职业道德培养为重要部分。与此同时随着生物医学高科技领域的迅速发展与进步,众多高科技已经渗透到了医疗领域的各个层面。高端技术正确使用服务与社会,相反,如被滥用,将会有悖于社会。所以,对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科学发展医学的重要措施:首先,医学道德教育培养医务人员为医学科学献身的高尚品质;其次,医学道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知水平、判断能力、科学和发展审视世界,推动医学科学地、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职业道德教育尤应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更好、更科学地服务于社会。

4.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医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推动社会精神文明。高职高专院校德育教育不但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同时还要适应高职学生自我发展。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其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及分配方式也都呈现多样化、国际化,人们的思想也就呈现多样性。高职学生有理想、具有创新意识、为实现自我价值、发展意识,但同时模糊理想信念、多元多变的价值取向,所以高职院校的重担是加强和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正确引导、运用科学知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传承并秉承医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实现自我发展,同时推动社会精神文明。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使病人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和提高诊治效果,充分发挥职业道德的社会舆论作用。高职高专医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与社会舆论的作用过程形成是一致的。弘扬积极向上主旋律,大力宣传学习恪守医学职业道德的模范人物,提倡高尚的医学职业道德风尚,为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而努力。

三、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1.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教育家布兰凯茨指出:“职业能力的发展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思维方式的转换;学生必须接受一个特定的职业角色,并且认同这个角色,否则就不可能获得职业能力”。⑥随着经济、物质社会的高度发展,学生择业、就业更多的是优先考虑物质利益、经济地位;偏离爱岗敬业和职业忠诚;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课程设定的同时重视德育与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专业教学之中,成就德才兼备的社会医务工作人员,服务于社会。

2.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对具有自主性的高职学生而言,对其单纯进行课堂知识灌输,改变灵魂的方法不会奏效。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发挥实践育人作用,道德修养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进行医德培养,高职院校加强和重视社会实践,建立、健全社会实践保障体系。而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教育,它根据医学生大学所处阶段不同,进而侧重点也不同,因此大学每个阶段要通过社会实践进行,实施医德教育必然成为实现教育目标,即职业道德培养与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学校园生活为医德情感培养阶段;临床实习阶段则是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医德的形成阶段;校园德育教育与临床实习阶段相辅相成,是将医德意识转化为实践中相应的医德行为的必然阶段,在优秀的医务工作者的模范感染下,形成自觉的社会医德习惯,完成医德教育既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全力提高和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基本素养,适应社会的需求,也是高职学生本身的内在需求,也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四、结束语

高职高专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一目标的实现,主阵地、主渠道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但来自于社会、家庭、团队等多方面的合力支持也必不可少,全社会齐抓、共管,为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提供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舆论氛围,营造新时期、新社会、新科技环境下的良好的育人环境。德为医之先,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掌握高超专业水平,从学校、医院、学生三方面入手, 医学教育工作者应肩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必须站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高度,以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深入,为目标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无私奉献、具有高超专业水平、强烈的职业道德的新一代医务工作者。

[注释]

①潘向军.职业中专学生道德素质现状调查与道德教育对策研究[EB/OL].http://.cn/Article/CDMD-10094-2007151418.htm,2007-01-05.

②⑤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③曾翠清.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新探[EB/OL].http://.cn/Article/CDMD-10394-2009096298.htm,2008-08-02.

④邱仁宗.生命伦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

⑥赵志群.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认同感[J].交通职业教育,2009(3):32.

[参考文献]

[1]曹育南,常小勇.职业道德教育的中外比较研究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

[2]杜治政.医患关系面临的课题:利益的冲突[J].医学与哲学,2002(1).

[3]郭清秀,李之尧.医学伦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

第5篇

当代道德教育可以说是世界性的重大论题。西方教育家在19世纪初提出了“生活教育”之名,陶行知作为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德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实践家,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赋予了生活教育新的内容,形成了生活德育理论体系,并倡导开展生活教育运动,主张道德教育的根本不在书,而在生活。生活德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灵魂,也是学校教育的灵魂。生活德育论旨在培养“完满的人格”和“真人”,这也是生活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1]。结合医学生的道德教育与生活德育论中的诸多内在相关性,梳理了医学生道德教育中学习和实践生活教育论的几点启示。

一、医学道德教育的根基在生活

1.医学的特点决定的。医学作为人学,是人类探索生命的理性活动,以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为起点,是一种爱人之学和人道之学,同时,它与伦理学同源[2]。对于生活,经典作家这样理解:生活是属人的,生活是人的生活,人是生活的主体。我们的世界不可能脱离人的日常生活而超乎其外,人则是实实在在地生活在其中。医学的特点和生活的本质的共通性,决定了医学道德教育要植根于生活。

2.医学生成长的需要。从医学生成长为医学人才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医学生的道德教育要充分体现“德”,就必须植根于现实生活。在长期医学实践过程中,人人是患者,人人皆医生,这是医学的哲学关系。在医学生的成长中,教育者要使得他们的认知基础、情感反应和行为习惯都趋向真、善、美。成长中的道德追求是教育者的目标,更是医学生的学习过程。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医生要“医学操术精”“宅心仁”“持行廉”,这些都要回归生活。

3.医学教育实践的目的。医学教育是终身教育,它横跨教育和卫生。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医学生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培养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人文精神下的人文能力,最终目的都是使医学生在成长为医生的路上拥有一种人文自觉和文化自觉。最终实现解除病人痛苦的医学目的。

二、医学生道德教育要重视医学生的主体意识

1.主体性德育是重要的教育观。任何教育教学都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一项系统工程。传统教育教学中以教师为侧重,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和不得不服从的教育境地,将会对教育产生制约和阻碍。对医学生的道德教育,要以学生为本,重视他们的反应和需求,聚集他们的能量。重视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育方式,更加关注医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实际和情感需求,在教育主导的基础上,让不同学习阶段的医学生充分体现自身的特征和气质。不断关注他们的价值取向,利益诉求,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重视医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内在道德需求,医学人文行为的规范才能落地生根,才会培养出有知识、有人文情怀的医学生群体。重视医学生主体性意识,在医学生中实现医学宗旨:关爱病人和解除病人痛苦的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求善、求美,主动关注患者的情感和关注人性、体现生命价值和彰显人之为人的切身感受。医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于主体性德育观,在于认识和尊重医学生主体意识。

2.主体性德育是重要的方法论。重视医学生主体意识在于重视调动和挖掘医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诸如启发式、互动式地激发医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诚信、友善、法治等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中。当医学生的自我能动效应不断凸显,师生的情感交流更多、更广、更自然,那么德育的认知认同的教育才能得到提升。医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知识的传递是容易做到的,不容易做到的是传递的知识能抵达学生的内心,触动其心灵。朱小曼教授认为,教育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认知的,感受到什么、体验到什么才是更重要的[3]。教和学的过程中,认知和体验是相互整合、相互支持的教育,这个完整的教育必须通过教育生活化来实现。对于医学规范价值、医学伦理基础,只有调动并挖掘出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在接收后才会细心体会和认真琢磨,才会避免看到“我说你听”的独角戏。在医学生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就业思想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注重专业、外语学习的氛围、缺少关怀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的生物医学诊疗过程,被分解的科学整体、人文服务理念淡薄、人文教化作用缺乏等等,都体现着德育指导的缺位。

3.主体性德育重在实践。主体性德育实践,是生活教育的要求。对医学生而言,一方面,自由环境是实现“主体德育”的前提条件。对医学生的道德教育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在参与医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见习、实习的实践活动中,善于发现医学生的道德力量。日常生活的言行是检验教育的战场,更是培养道德的阵地。另一方面,开放教育是实现“主体德育”的基本保证。医学生的道德教育如果仅仅局限在课堂、讲坛、座谈等理论的追求和评价上,坐而论道地进行,而没有延伸到复杂多变、多样而平凡的日常活动中,那么日常言行的观察、道德行为、人文素质的评价和矫正就会缺位。与人沟通、待人处世、参与集体活动、临床实验、见习和实习阶段、志愿服务、就业等多个过程,都是医学生道德教育的阵地。医学生在摄取人文知识的同时,还要在实践中磨炼和检验人文知识的吸收,这是一个需要不断经过反思和调适的过程。因此医学生道德教育应该向社会衍生,将各种社会场所都扩展为德育的场所和范围。医学生要在自由的环境、开放的空间中,一方面获取医学人文的观念,另一方面获得医学道德实践的方式。

三、医学生道德教育要挖掘生活化德育的模式

1.创设生活情境,追求德育生活化。医学生道德教育培养生活化,要从创设生活情境开始。可以从医学生的全部生活出发,寻找其中可能包含医学道德教育的因素和方面,注重引导创造和设置情境,开展生活德育,指导医学生把人文素质的培养回归到生活的世界,引导医学生“真用”“用心用”“习惯用”。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代表正面和积极的机制取向,其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意识一旦形成,就可以起到指导和制约道德活动的作用。医生享有道德权利和义务,道德的关键是启发内心的善良和同情,“德高医粹”是医者的根本追求和职业精神的精髓。《医学生誓言》有明确的职业道德规范:“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4]要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注重表达医学生道德理想,使得医学生的道德教育一方面有医德的支撑和约束,另一方面要有高尚的道德精神,来引导医学生对公正平等对待患者、诚实慎言守密、信任尊重爱护等医学道德内涵进行诠释。

第6篇

【摘要】本文指出了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其不仅是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医生这个特殊行业的需要,更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提出了加强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应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意识,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强化医学生的法制教育。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089-01

1引言

医学道德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医学科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防病治病方法的重大突破,传统医德观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按照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对医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1]。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今天,我国医学生应当确立正确、全面、科学、新型的医德观念,认真贯彻“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便将来更好地担负起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神圣职责,以不断促进医德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1是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的需要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医学生健康成长,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一方面,医学生毕业之后直接服务于社会和人民,他们的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要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追求。在现代医学教育过程中,医学教育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医学人才,是医学院校德育活动的中心,这是现代教育的呼唤,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2是医生这个特殊行业的需要医生行业是高危险的行业,其需要医务工作者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传染性疫病、放射性损伤、针刺感染等危险性因素,都会给医生的生命造成威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近几年的“非典”和“禽流感”,让人们对医务工作者有了新的认识。正是所有医务工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感染了所有的人,大家同舟共济,共同战胜了这些疾病。在教育过程中,应让医学生深刻认识到,既然要做一名医生,就意味着责任和风险。只有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私奉献,勇于献身,才能换来人民的尊重。

2.2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医学生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因此,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好坏,事关重大。虽然我国医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环境影响下,仍然有一些医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等。尤其是有些医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是非界线模糊,出现了许多的不道德行为[2]。究其原因,主要是医学生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或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因此,加强和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既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3加强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3.1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意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有些医学学校只注重医学专业知识的提高,而忽视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3]。如,只注重医学生是否已获得英语证、计算机证等,却忽视了医学生情感的体验、判断能力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及价值取向的定位。导致了部分医学生缺乏职业道德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第一,通过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紧密结合医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加强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其次,应进行职业精神教育,让医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特殊的使命,其行为关系重大,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非常重要。

3.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结合的。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应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和手段,使医学生的职业情感在社会实践的自觉参与中得到培养,敬业精神得到充实,职业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实践证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通过开展创建文明班组活动,将医学生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指标,从而促使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通过送医送药、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使医学生了解国情、民情、社情,认识到自己肩上担子的份量,从而做好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思想准备等[4]。

3.3强化医学生的法制教育法律对每一个行业都具有规范作用,任何违法的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法制社会,如果没有职业道德,不仅会受到道德与舆论的谴责,而且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医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制观念,使其树立牢固的卫生法律意识。一方面,应加强医学生的法律课教学工作。如,把法律课教学纳入必修课表,通过一定学时量的法律课教学,使医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尤其是通过对卫生法规的学习,可以提高法律意识,努力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医生。另一方面,应通过一些犯罪的医务工作者的案例来教育学生,让医学生远离犯罪。

4结束语

德为医之先。医学生要立志成为白衣天使,要无愧于这一称号,就必须具有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医学生能不能成为具有高超专业水平,和高尚职业道德的医务工作者,学校教育是重要环节。因此,医学院校要不断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为日后践行医学生誓言,做一个专业精湛、品德高尚的好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晓梅.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途径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

[2] 靳红樱.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J].医学与社会,2008,21(10)

[3]甘荔.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1)

第7篇

1.1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基层建设的必要前提

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职业道德教育为免费医学定向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免费医学定向生大学毕业后将直接踏入基层、服务人民,他们的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要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其至关重要的一项。培养出富有职业道德的医学生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2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有力保障

现如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进入新的瓶颈期。长期以来,国内都存在“患者多、医生少”的状况,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看病需求。然而,部分医德修养低、看重名利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难以抗拒金钱的诱惑,逐渐显现出不少的腐败现象,如收受红包、滥用药物、小病大治等,导致医疗纠纷越来越严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

1.3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其自身成长的发展需要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把人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认为影响患者健康状况的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医生的服务不仅要医治患者生理上的病痛,还应承担维护和促进患者健康心理状态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等,这就要求基层医疗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有全面的人文科学、心理学、法学等知识。免费医学定向生作为基层群众健康的“守门人”,他们除了要学专习业知识和掌握技能操作外,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追求,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努力做到敬岗爱业,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基层全科医生的要求。

2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2.1加强临床实践

医学道德理论内容的理解只是起点,体验和实践才是深入内核的根本途径。让免费医学定向生早期参加一系列的有关临床实践活动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一条必经之路。临床实践不仅能够把医学理论运用于实际操作,也是免费医学定向生接触社会、服务群众的途径,此时将形成职业道德的初意识。因此,可通过开展临床实践活动,应用多种的教育形式与手段,如: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大学生暑期临床见习活动、体验急救中心志愿者的一天等,使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培养,敬业精神得到展现,职业道德得到升华,引导免费医学定向生走向正确的道德之路。

2.2加强师德建设

韩愈《师说》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止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传道”,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重点在于如何担当起自己的职责。“身教胜于言传”,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自己高尚的人格品质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起到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潮也会趁机涌进校园,冲击高校部分教师的思想。因此,加强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是所有高校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建立一支专业强、职业素养高、道德品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让教师通过自己的正确言行激励、引导医学生的健康成长。

2.3开展自我教育

进入临床工作以后,医学生提前接触社会。除了以上所述各方面之外,还应注重免费医学定向生的自律性培养。通过自我道德能力的培养,使免费医学定向生摆正自身的高校角色的位置,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双面角色,完成由“要我”到“我要”的转变。第一,实施以人文教育为基础的全程医德教育。将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尽可能达到医学与人文教育课程理想的一体化。第二,开设《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应当注重实践教育,形式可不固定于课堂,选择报告、讲座、演讲、辩论、参观访问等形式,也可借媒体传播职业道德,可通过宣传栏、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潜意识里无形地引导免费医学定向生的职业道德观往好的发展。第三,开展免费医学定向生的职业道德现状调查,可通过同学们反馈的信息,对症处理,向正面引导。第四,深入临床工作,利用学校安排的医院见习、实习,写出自身的心得体会,学生将会对这段时期所学有深入的反思。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