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范文

时间:2023-09-20 18:16:06

序论:在您撰写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第1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 持续发展 环境

Abstract: The mankind has entere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y city changes a process to be accelerated greatly, population gathers to the city, city housing shortage, reduced quality of living environment, production and living space increasingly tense. With th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cit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shortage of energy, industrial dust on atmospheric pollution, destruction of the ozone layer, the greenhouse effect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has been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Key words: city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码

人类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今天和明天同样重要,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上的繁荣,掠夺式的开采自然资源,一味向大自然索取而不去保护;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保护环境已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探求人类与自然共荣共存、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九九二年六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人类历史延续和发展指导纲领,也是人类面临严峻生存环境的明智选择。

面对现实,提高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

当今,可持续发展已作为全球发展战略受到世界各国广泛认同。我国一九九四年五月,国家制定了《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确定它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中的一个指导性文件,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走向人类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基本建设事业,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数量之多是解放以来前所未所的。但是,成就很大不等于没有问题,仅环境污染的情况,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当前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过程,法制建设、市场经济的管理机制仍不健全,旧有传统发展经济的模式仍在我们头上徘徊,重经济、求发展往往由于经济条件所限而忽略环境污染治理。城市建筑行为(包括建材的生产)所造成的污染也是严重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大量的建筑垃圾,野蛮施工造成的尘埃等污染约占环境污染的30%以上,我国江、河、湖、海的污染、掠夺式的捕捞,造成水生动物逐渐减少濒临灭绝,令人心痛不已,给子孙后代留下遗憾。

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农村大批剩余人口涌向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949年我国市级城市仅135个,城市人口5700余万,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0.6%,截至1996年底,我国设市城市以达666个;城市人口吼几乎增加十倍。据国家建设部预测,到2000年我国市级城市可达800个左右,城市人口的剧增,势必造成公共福利设施、住宅的短缺。基本建设需要土地,扩大城市只能向农村延伸,占用耕地,而我国耕地面积人约仅1.76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1/4。目前,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森林的砍伐,土地退化、荒漠化,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未来,节约用地、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为城市未来发展找出不足

近年来,城市建设的环境质量已提到日程上来,公共建筑、住宅小区、旧城市改造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广场、绿地、停车场等的数量、面积有所增长,但是从城市的整体环境看也仍有不足之处。我们认识到以下几点:

1、城市规划不当,为城市的持续发展留下隐患。尤其是旧城的区域性改造,“见缝插针”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原址拆旧建新,住往是建筑面积扩大、层数提高,原本紧张的用地更趋紧张,造成城市空间容积量过高,建筑物互相遮挡,建筑外部空间紊乱,尤其是北方寒冷地区,整个冬季建筑下部始处于阴影区内,阳光不足,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2、一个城市的特色与它的历史发展、人文传统有着密切关系,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城市的特色形象、独特的民族风格是漫长历史进步、发展、演变的沉积,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城市的规划、建筑设计也应准确把握城市面貌的风格特征进行设计,不能以个人的喜好而随心所欲,而忽略整体环境。但是由于设计者素质低下,或是缺少精品意识,使新建筑与环境格格不入,破坏了城市的风格和整体形象,以此看来,城市设计的规划应加大管理力度,即要维护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风格,又要给建筑师留有创作的余地,便于发挥设计者的才干。

城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需要规划、建筑、园林、美术等多专业的通力合作、取长补短,才能创造出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建筑。

3、城市建筑仍存在着盲目求大、互相攀比之风,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有40个城市提出了要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设想。近些年来,城市升格已成为一种风气,城市级别升高,城市规模扩大,浪费大量土地、耗费大量资源。城市建设、规划应着眼于社会宏观发展的实际需要,经济的环境、综合各种因素,如:人口的规模、城市发展远景的居住用地、公共环境用地、广场、道路、全面安排。否则,由于城市盲目扩大而造成布局分散,半截工程过多,城市基础设施及管理机制跟不上、盲目开发,浪费大量土地资源。

4、城市设计也应同建筑设计一样“精品设计”,而某些城市的当权者往往急于改变城市面貌,大拆大建,缺少科学论证和可行性研究,不顾客观条件,一拆就是一条街,所建的全是底层商服上部各层是住宅,高度一样,层数一样,规划呆板,形式单一,千楼一面,毫无特色,几十年又拆不得,为城市的发展留下遗憾。

5、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是城市建设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规划建设活动都必须遵守《城市规划法》,以法治城,只有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才能搞好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审批、监督的管理机制不严,某些开发商从个人或小集体利益出发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见利忘义,随意改变设计的使用功能及立面造型,增加层数,增加建筑面积,扩大进深,超占红线,违反了城市设计的规划意图,破坏了城市建设整体环境,增大了建筑密度,有百害无一利。

三、城市未来发展的探索

现代城市设计已日趋复杂,主要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总体到局部及细部的城市设计服从于多功能和高质量城市空间的塑造。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市设计已取得宝贵经验,但城市设计是随着时代进步而逐步进化的,城市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是永不休止的追求。

城市设计应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宏观把握远景计划,对城市的近、远期发展留有余地。一个完整而健全的城市功能设计是逐步形成的,因此它具有渐进性和连续性。城市设计应有统领全局的观点,强调时代精神和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城市空间的组织、生态环境的保护、文化遗产及城市风格特色的延续作出切实可靠的原则性规划。

城市设计是一项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国内外历史名城不乏数例,如:中国春秋时代的齐临淄、越邯郸、秦咸阳、唐代的长安、明清的北京;古埃及的卡洪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城,德国的吕贝克城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传统的城市特色现代城市的发展已不是原始物质堆砌,已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塑造。以人为本,优化人居环境是历史赋于我们的职能和责任。现代化城市应具有的特征是:

1、优美的自然环境,较高的生活质量,无污染、生态系统平衡。

2、健全的城市功能、完善的城市结构。

3、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

4、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智能化。

5、城市管理机制健全、管理现代化。

6、节能。

7、产业及产业结构现代化。

8、城市特色。

第2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关系

前 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的经济、环境、社会规划及管理的内容愈发繁重复杂。近年来,城市建设中出现追逐高层建筑、套式花园别墅、环路热、大型中心广场以及洋式风格建筑的热潮,使人们对城市建设活动产生了许多疑虑和担忧。如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通过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平衡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是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三项基本要素。可持续发展就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资源、生态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把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及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2.可持续发展需要有效的城市建设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保证城市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减少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城市可持续发展是通过城市建设强化城市功能,实现高效城市生活效率、提高生活品质,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1城市建设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

城市是区域内的资源配置中心,拥有丰富的土地、资金、科技、技术、教育及服务业资源,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金的,能够实现优势的聚集,并为周边地区的提供服务,城市的资源配置区域优化。城市的土地利用率高,而人均占有率较低。“可持续发展在承认环境与自然资源价值的前提下,发展中环境损失被要求从收益中扣除并用以对环境的补偿,这样就要求可持续发展具有比传统发展更高的经济运行效率,这种要求缺少建设高效率的城市是无法想象的。”

1.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使工业、商业、教育及住宅出现聚集现象,并有城市基础设施为其提供服务。事实表明,城市功能区集中建设和运行所产生的效益比分散居住的情况好得多。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既体现了资源的占有效益,也产生了社会效益。比如集中供气供暖改变了取暖做饭方式,减少污染;城市绿化面积及植被覆盖率的增加,营造了更舒适宜人的环境;城市垃圾集中处理,解决了生产生活的废物污染,还能循环利用,资源再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使再生水用于工业级绿化等,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分散性居住模式无法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集中统一管理,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小工厂和生活废弃物放任自流,不断加重对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城市建设可以促进土地资源和生活空间的合理利用,实现节约利用土地的目的,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多样性的保护。

1.3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城市建设过程中促进功能区的集中,对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第三产业能够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较小的资金和能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同时能够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推动社会产业结构的更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城市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城市建设必须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与社会等要素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使社会文明公正、经济高效繁荣、环境优美洁净、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得以实现。城市建设不单是经济增长,更要重视人与生态自然和和谐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节约与永续利用、城市文化传承。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2.1坚持规划先行

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具有高的起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使其具有前瞻性。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城市定位,注重城市的自然和历史状况,考虑区域发展水平,制定城市建设发展重点和远景规划,注重区域一体化趋势,把握城市间合作和竞争的重点。此外,保证城市规划能够依法实施和延续性,克服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2.2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不局限于经济增长,而是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发展的过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心是人,因此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城市人们的心声,切实满足民众的需求,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等方面,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综合功能。优化居住环境,改善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满足人们多种需求。

2.3注重生态环境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大力营造城市生态环境,使建筑间的密度得到合理控制,利用好城市的公共空间,合理的建设园林和绿化带,使居民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业余期间有足够的休闲娱乐空间,营造舒适的生存环境,使人与自然、城市经济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发展。

2.4坚持市场经济机制

城市建设需要投入大量建设资金,计划经济时期只能靠政府投入,缺乏良性的投融资机制,使城市基础设施匮乏,城市功能不完善。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必须树立城市经营管理的理念,引入市场机制,推进公共事业改革,努力实现城市建设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源利用商品化。建立良性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追求城市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5实现科技创新

城市建设是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过程,传统科技工艺和设备材料已经无法达到可持续发展新的需求,加大科技创新步伐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经之路。通过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信息化,集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服务的水平。如通过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系统建设数字化办公写字楼、体育馆、医院以及住宅,以科技为支撑,实行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结 语:城市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优化城市内部功能区之间城市周边的生态依存关系,把城市规划建设与保护和改善环境相结合,保证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实现人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综合协调城市内的自然、经济及社会系统,建设健康舒适、文明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参考文献:

[1]朱正举.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03,01:53-56.

第3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规划、问题、有效途径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proposes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and then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 effective way.

Key words: the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problem, the effective way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是指城市社会、 城市经济、 城市环境资源为达到可持续的目标而做的基础建设和创新工作,即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最少的劳动、 技术、 资金和资源消耗,在城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以人的观念更新,科技进步为主要手段,取得城市增长、 城市结构变革和城市进步所产生的聚集效益,从而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即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和挖掘,使城市的功能、 规模和结构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协调到协调,由非可持续到可持续的变化过程,因此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应是以社会、 经济、 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 协调性和聚集性为基本特征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规划不合理。

城市规模是城市建设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确定合适的规模对城市建设发展影响很大。合理的城市发展规模一定是建立在对城市性质明确定位,对城市经济发展状态有一个理性和科学的思路和对承载城市发展自然资源合理测算的基础上。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城市的建设规模不是经过科学合理的测算得出的,很多地方政府和官员盲目最求省市建设大规模,思想上具有规模越大就越显示发展能力与决心的倾向。而这种不切实际的城建规模导致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控制范围的确定、城市物质空间的布局、城市基础设置的安排以及自然资源统筹等各方面造成巨大的浪费,也为城市良性发展留下很多遗憾和弊端。所以说我们在城市建设中不能单纯追求规模扩张,更应从效益入手,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经济中心和城乡联系纽带的作用,从而是城市规划更加合理,城市建设更加科学。

2、忽视生态问题。

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基础,如果一个城市内部环境和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不可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物质循环系统等众多组成部分。创造一个有利于各种系统良性运转、互相促进,是城市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生生态城市建设是当今很多城市管理者与规划人员追求的主要目标。但从目前很多城市规划的实践来看,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省市,在城市建设中还存在着片面最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问题的做法。即便顾及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仅仅停留在水体与绿化系统的布置安排这种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难以真正的实现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和和谐发展。

3、城市空间布局杂乱。

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有利于城市形态功能的发挥,同时也有利于城市健康稳定的发展。城市形态的形成由很多要素决定的,如城市的性质、城市的规模、城市的地理环境以及城市所处地区的气候特征等。城市形态的形成是一个很自然又很客观的结果。而目前我国的很多城市规划对城市形态的考虑有失偏颇,大到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小到一个单位的设计,设计人员总希望在形态上有所突破、有所寓意。盲目追求一种纯粹的图面效果去迎合一些社会追求,使城市状态的创造走入一种误区,城市空间布局杂乱。要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布局,除充分考虑城市的性质特征与规模特征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好城市的地理环境特征与城市的气候特征,使城市的物质环境更好的与城市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创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形态空间,这才是城市空间形态创造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城市建设走上一条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三、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

营造城市的目的在于有利于人的工作方便的生活。因此,城市规划一定是以人的需求为最终目标。城市规划中一定要以方便人的活动为前提,以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建设清洁优美城市为目标。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诸多方面,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着力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居民的住房、行路、用水、用气、卫生、娱乐等条件,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不仅要满足人们衣、食、住、行、学、玩等生存和生理需求,同时还要满足生态环境和精神心理需求。

2、坚持规划先行。

要有效控制城市这个大系统,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研究制定一个战略性、总体性、综合性的城市规划体系,确定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宏观要求和综合策略。只有以规划为龙头,城市才可能从总体上实现有序、有效、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中我们必须要加强城市规划的管理,使城市规划面对现实、面向未来,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需要。积极规范城市建设发展蓝图,使其既能指导城市的长远发展,又能指导当前的各项建设。既有一定阶段内相对稳定的目标,又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适时进行调整和补充。在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中,要做到同与城市土地管理紧密相结合,重点解决好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严格进行各项建设用地的规划与审查,坚决制止违法用地和违章建设。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经济发展的组织功能,要逐步克服城市建设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分散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与工业、住宅建设不配套等问题,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建设的活力和综合效益。城市规划与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互为依据,相辅相成,要切实搞好两者的衔接。

3、注重生态环境。

要实现和谐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中就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还应该注意城市结构、功能的合理性,居民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善,生态环境的状况,交通运输状况积极规划对城市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城市作为一个包涵众多因素的整体,任何一点的确实都会影响城市建设的科学进行。城市建设中的良好的生态环境简单主要包括水、陆、空三部分,即优质的水资源、清新的空气及良好的绿化。只有全面做好这三方面的生态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在推动城市化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与保护城市环境资源,大力营造城市生态环境,有效疏解城市功能,降低建筑密度。保留和控制好城市的公共空间,更多地创建园林式社区、园林式单位、园林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城市经济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发展。

4、坚持城市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延续。

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城市的灵魂,古代建筑、历史街区、传统风俗、传奇人物、浓郁的风情都延续着历史的文脉。城市建设就是一部史书,它凝聚着各个时代文化风貌。我们有古老的文明和灿烂辉煌的古建筑文化,要坚决制止对古城古建的“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同时,也要抵制建设中的盲目“西化”。中国建筑要体现民族特色,但也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古建筑、古城保护中的成功做法,注意充分利用和保护古城风貌,继承和吸取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5、重视科技创新。

城市建设是能源、资源的集中消耗和环境污染过程,传统的建设标准、工艺、设施、材料和管理监督手段已满足不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大科技创新步伐,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环节。通过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信息化,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规划设计与监督管理水平。通过以钢代木,以塑代木,节约林木资源。通过智能化建设节水型住宅小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服务业,提高城市的节水能力。

第4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城市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实现城市科学发展战略目标的前提和保证。在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居民得到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也不断提升,因此,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逐渐成了城市建设和市容环境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景观在绿化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使城市园林景观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效益,从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景观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而城市景观是景观学科的一个分支,它重点研究的就是景观在城市发展中的演变过程。

一、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是指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城市环境资源为达到可持续的目标而做的创新工作和基础建设,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在城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用最少的资金、劳动、技术和资源消耗,以人的主观意识为主要手段,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 取得城市增长、城市结构变革和城市进步所产生的聚集效益,从而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本质和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是争取整个社会系统的和谐有序发展,争取持久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它的有序和谐,不仅包括物质与精神、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个人与集体和社会的和谐,个人与个人的和谐,而且包括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是人类告别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人类文明史上历史性的重大转折,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的开始,开拓现代文明的一个里程碑。

从世界观层面上看,可持续发展观改变了人与自然关系几千年来人们对其的粗暴态度和错误认识,重新考虑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与存在中的地位和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从价值观上看,它以人们价值观的转变为基础,是新的价值观的体现。它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统一起来;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当代人的利益与子孙后的利益、现实与未来统一起来;它把价值观上的部分本位与整体本位和个人本位统一起来。这是一种物质与精神、整体与部分、人与社会、自然、现实与未来相统一的综合、整体、全方位的价值观。

从发展观上看,可持续发展观是系统的、全面的发展观,它所理解的为是让社会、经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最重要的目标是整个社会与自然以及与社会系统的有序和谐,从而改变了把发展仅仅理解为财富增加和经济增长的观念;也否定了把发展理解为生活水平和经济的增长提高的观点。

三、目前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环境或多或少的遭到了破坏,但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加剧了对居住环境的担忧。因此,城市景观设计者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出发,想出了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城市规划部门及社会各界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看到了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理念就是要展现园林的生机与活力,一些相关部门也因此加大了资金投入。结合生态建设和各地区的人文、气候差异,园林景观在规划与设计方而的特点如下:

1、引进先进的园林景观建设施工工艺。现在许多城市不断地引进先进的技术并予以创新,把仿生学、电子产品和音乐喷泉等的新工艺综合运用到园林建设中,给园林景观增加了不少活力。

2、完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理念。有些城市在园林景观建设时都会选择结该市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等事实,并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创新,从而完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理念。

3、园林建设和生态环境的结合。现代园建设中,设计师都会把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园林设计相结介,坚持生态优先,重视可持续发展,虽然给园林景观建设带来的效益小,但却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4、节约园林的探索和推广。一些城市在园林景观建设中会对天然幽水和生活垃圾进行分类,这样污水就得到了处理,同时还推广了节约园林的理念。

5、具有个性化特点园林景观设计作品的创作。有些城市建设出来的景观很具有地方,并且有利于生态平衡,雕塑和游乐场所成了园林的标志性景观,不但突出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同时也提升了城市额品位,展现了城市的乡土民情。

四、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由于我国园林景观的起步比较晚,所以我国目前对现代园林的发展认识还不够充足,看不到也不重视可持续发展和尊重自然的一面,不重视地域性的文化特点,只是单纯的搞搞形式主义,一味的强调张扬和人工堆砌,忽视了空间性的塑造。对于未来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应该如下:

1、规划长远目标。现代城市建设是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人才在降低建设中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前提下,运用先进的园林建设理念和技术建设出来的的。因此,园林景观建设者一定要将发展理念与生态相结合,设计出全方位、多层次的建设方案,从而有力的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

2、明确人性化的设计的主题。在现代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是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人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主体,自然环境是基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和未来,因此,建设者一定要注意行为艺术心理学等学科运用,使园林设计的内涵更加丰富,也能让使用者看到到设计的巧妙之处,从而明确人性化的设计主题。

3、树立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园林理念。园林景观的核心要义是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从生态层面上进行景观建设。现代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要以生态环境为前提,走生态建设之路,美化城市,推进旅游,使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使绿地形态贯穿于整个园林,为人们创造优美、健康的生活环境,另外,政府也应该给予大力支持,使绿化无处不在。

4、生物的多样性。园林生态景观设计中必须要同时兼顾生态与景观,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注意生物品种的形式多样性,注重生态环境优先,增加生态效益。在生物的选用过程中,一定要选择适合当地城市气候和特色的花草树木,还可以多引进一些乡土树种,在春季来临之际实施绿化,避免反季节给树种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乔灌草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以实现绿化效果。

5、多学科高度综合。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是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园林学、园林学的综合学科,折旧要求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运用感性的眼光和理性的方法去进行设计园林建设,同时还应该与优秀的自然和社会学者保持沟通与交流来,以便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未来的园林景观发展要以社会和人类的需求为基础,结合多种学科理论,采用多种科学手段,对园林景观设计进行多学科高度综合的规划设计。

6、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在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适用,经济,美观”三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生态建设要以人为本,同时处理好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之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和利益,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另外,要遵循“以小为主,中小结介”的原则,参考多种学科的理论致使,将多层次的立体植物混交种植;最后要重视生态建设,重点发展自然景观,尽量减少人文景观,从而使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完美展现城市的形象和个性。

结语: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的理想模式,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未来的园林景观建设作为城市文明的象征,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全面提高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综合素养,使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点。

参考文献

[1]俞晓国,李恩辕.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J].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06:113-116.

[2]张彩虹,李彤煜.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规划研究[J].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22-23.

第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世纪之交的我国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回答的问题。

人们通常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 ; 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2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一.五”期间,为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约有150个城市进行了初步规划,有些城市还编制了部分详细规划,一批城市按照规划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的框架,并对以后城市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出现了失误,到60年代初期,作出了暂时不搞城市规划的错误决策。期间,城市规划工作几乎停滞,导致一些城市发展失控,管理混乱,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1979年以来,城市规划工作重新受到重视,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89年12月26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使城市规划走上了法制的轨道。特别是199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它是在总结了近年来城市规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战略”作出的重要决策。该文件充分肯定了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各级政府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要求在城市发展上改变以往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走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集中统一管理的道路,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1994年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此后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强调要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1)如何确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

(2)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3)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4)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

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 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见图1)。

图1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城市规划示意图

图1仅对产生总体规划方案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实际上,在其后的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中都应按照类似的步骤考虑环境与资源的约束。

由图1可见,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在所示的比较环节处,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 ; 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图1所示的城市规划思路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1)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2)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3)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总之,上述规划思路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及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的能动作用,以之作为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将有助于从规划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的内涵型、集约式发展以及“科教兴市”战略的贯彻实施。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曾宪.试论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及原则

[2] 李成勋等.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走向现代化的构想.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7:534-562.

第6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 居住环境

营造生态型建筑和居住环境,是城镇基本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举措。生态建筑只是一个宽泛概念。狭义上说,它专指符合生态学原理、与环境良好的建筑;广义上说,它不仅是生态学思维与城市建筑学相结合的产物,还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广阔视野。其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减少对自然资源包括能源的消耗,能较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负面影响;构造适合人类健康、舒适生活的生存和居住环境;最后才是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其目的不外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有节制的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人的居住环境、建筑节能、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

建筑物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是需要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能源,并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普遍使用实心粘土砖建筑,每年因烧砖毁田就高达十万余亩。同时,建筑占据土地资源和自然空间,影响自然水文状态和空气质量,并产生大量废弃物,对环境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因此,建筑业在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承担的责任是:在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在建筑规划、施工、运行维护、拆除或再使用的建筑物全寿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以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而发展生态型建筑,对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效益和环境改善将起到重要作用。

基于以上因素,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才能更好的保护人类有限的自然资源。即通过优良的设计,以及较大限度的优化工艺和采用适宜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改变旧有的消费方式,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资源,千方百计地减少资源的占有和消耗,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最大利用率,积极促进有限资源的综合利用。第二,以人为本,创建健康、无害、舒适的人居环境。我们提倡高效节约,但不能以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们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无论是生态还是智能型建筑,都应当优先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努力创造优美和谐的空间环境,提高建筑室内舒适度,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保障安全供水,降低环境污染,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同时,为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第三,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可利用建筑物周边的自然条件,保留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维护绿色空间,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在建筑的选址、朝向、布局、形态等方面,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利用本地材料与资源,建筑风格与规模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等等。第四,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注重效率。通过技术进步和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建筑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提高建筑工业化、现代化水平,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规划设计、适宜的建筑技术和绿色建材的集成,延长建筑整体系统的使用寿命,增强其性能及灵活性。

发展生态建筑首要措施是节约能源。我国能源紧缺,能源利用率较低。因此,必须重视建筑节能,促进传统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为大规模建设做建筑规划时,应考虑建筑用地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空调和人工照明的使用,如能引入人工河流,将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自然界中,水系生态系统是最富有生命力和调节能力的,所以增加河网密度,一方面有利于调节周边小气候,减少空调使用量,同时有利于地区生态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增强了周围生态环境的容纳能力。可利用太阳能采光、集热、发电。另外可采用智能化设备监控技术,如对居民小区各种设备用房的给水泵、排水泵、通风机、电梯和配电设备设置楼宇自控系统,通过电脑控制程序对设备进行监视和优化控制,实现用电负荷的最优化管理,有效节省电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给水泵根据流量和压力进行变频调速控制,通风机根据环境空气参数进行控制,能够有效地起到节能作用。对配电设备和电梯运行状态进行监视,能够保障系统运行的可靠性,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总之,人类今天改造自然的能力已是无所不能,却难以改造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万物生灵对环境的生物适应能力,对环境污染忍耐极限。在我国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热潮中,由于规划思想和观念长期滞后,造成了许多令人痛心,无可挽回的“建设性破坏”。随着世界性的生态观念和共识的逐步形成,我国政府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基本国策。人们对建筑的生态属性和人文内涵认识逐渐有了较大观念转变,将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境品质提到了空前重要高度,在生态建筑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并在实施中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建筑设计反映了生态优先原则和跨世纪可持续发展时代精神。

第7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

所谓的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区域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城市环境资源为了能够从根本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基础性创新以及建设工作。在有限的时空尺度影响下,利用最少的技术、劳动、资源以及资金消耗,在城市环境实际承载能力内,利用科学进步以及不断更新的人的观念实现城市增长、城市进步以及城市结构变革所产生的一系列聚集效益,从根本上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所提出的相关需求。[1]这种可持续发展也是对城市发展能力的挖掘以及建设,保证城市规模、功能以及结构是实现简单到复杂、小到大、低级到高级的转变和发展。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以资源环境可持续、社会、经济、聚集性以及协调性为基本表现特征,促进城市建设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不合理

城市规模一般是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综合考虑的一个问题,对城市发展规模进行确定对城市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要想保证城市规模的合理发展就要对城市发展性质进行准确科学的定位。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很多城市规模大都没有经过准确科学的计算,不少官员以及地方政府不切合实际发展状况,盲目对城市发展规模进行扩大,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会导致城市分布以及空间、确定控制范围、基础设施的安排、自然资源的统筹等工作中产生严重的资源浪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弊端和遗憾。[2]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是要从实际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进行分析,保证城市在城乡联系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保证城市规划工作更加合理。

(二)忽视生态建设问题

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以及城市建设工作顺利实现的基础以及外部条件,若城市建设过程中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将会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包括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系统、文化系统等不同的构成部分。只有创造一个互相促进、良性运转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保证城市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3]从现阶段城市规划工作来进行分析,我国一些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城市,在进行建设活动中,只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无法受到重视,从而导致城市可持续规划以及发展工作受到影响。

(三)城市空间布局较为杂乱

合理科学的城市空间布局能够保证城市形态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也能够保证城市实现可持续、稳定性发展。城市形态一般是由城市规模、城市性质、城市气候特征以及城市地理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共同构成。城市形态的形成是一种客观、自然的结果。我国现阶段很多城市规划过程中很少对城市形态进行科学考虑,从总体规划到单位设计过程中,设计工作人员只满足各种寓意以及突破的相关要求,他们所追求的一种社会需求,从而导致城市状态在创造过程中形成不同的错误观念,让整个空间布局杂乱无章。[4]要想从根本上创造优秀的城市发展空间布局,除了要考虑城市规模、性质特征等因素之外,还要充分结合城市气候、环境特征等影响因素,让城市经济发展环境能够与自然环境实现和谐统一,创造出更具有价值的城市形态,保证城市建设工作走上科学发展、因地制宜的道路。

二、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所以,城市规划工作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保证城市建设朝着高质量的环境、清洁优美的方向发展。城市建设要通过建设、规划、服务、管理等工作,实现城市基础实施的不断发展。还要对城市各种服务功能进行综合完善,改善人们的行路、住房、用气、用水、娱乐以及卫生等条件,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环境,满足学习、工作、娱乐、生活等需求。

(二)坚持规划先行

要想从根本上做好城市建设工作,就要对城市系统进行合理有效控制,制定一个总体性、战略性、综合性的城市发展以及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地对城市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策略以及要求进行制定,只有坚持规划的先导作用,才能保证城市建设实现有效、有序以及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做好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保证城市规划满足未来发展需求。在对城市规划进行管理时,要保证与土地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实现节约、合理用地,还要对各种建设用地项目进行审查以及规划,从根本上杜绝违章建设以及违法用地现象的出现。

(三)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要想从根本上建设和谐城市,就要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还要注意城市功能以及城市结构的合理性,综合考虑居民的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环境、交通运输状况以及规划对科学技术、城市经济、文化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5]作为一个系统复杂的整体,任何一个因素可能都会对城市建设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一般是由水、空、陆等构成,只有对这三种因素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生态环境以及城市建设的顺利发展,合理有效地对城市功能进行疏解,降低城市建筑的密度,控制和保留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个公共空间,创造更多园林式单位、园林式社区,实现人与城市经济、自然以及城市环境的和谐、融洽发展。

(四)重视科技创新

要想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就要从根本上对科学技术进行重视,并采取多种有效途径来实现创新。城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集中消耗资源以及能源、环境污染的综合结果,传统的工艺、建设标准 、材料、设施、管理监督手段已经很难满足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过程中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相关要求,所以,要采取多种有效途径来加大科学技术的创新工作,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证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建设工作走信息化发展道路,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城市规划以及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城市监督管理以及规划设计工作水平,用钢材取代木材,用塑材取代木材,从根本上实现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工作,还要建立并完善智能化节水型的小区、节水型服务业、节水型企业,从根本上提升整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节水能力 。

结语:

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影响下,城市化水平的显著提高以及更多新城市的出现已经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发展潮流,从西方城市建设以及发展的趋势来分析,我们只有更加科学地认识到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在城市建设以及发展过程中协调自然、人、社会等不同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城市建设以及发展事业取得更大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殷建民.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

[2]贺川江.石河子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3(22)

[3]许德毅.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设计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