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8:16:01
序论:在您撰写建设美丽新农村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该村领导班子是一个核心的领导班子。在党支部书记杨艳辉的带领下,坚持立场坚定,坚决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各级领导的指示,积极做好行政村的各项工作。
当前,正是备耕之际,领导全体成员积极协助各农户做好春耕准备,协调引进优质粮种和化肥,帮助困难村民协调筹款,维修农业机械设备,翻整土地,做好前期大棚育苗T作。
该领导班子在做好春耕同时积极的抓好村里的其它工作,发挥村里党员带头作用,认真做好村民的普法教育,定期组织村民学习,落实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各项方针政策,提高村民的政治思想和科学文化水平,更好的改变通泉村,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根据以上情况,通泉村从领导到村民积极团结在一起,阔步走在新农村建设道路上,扎扎实实工作,永远向前迈进。
几年来,通泉村在书记杨艳辉和村主任于波带领下,在抓好主业情况下,积极的拓宽思路,进一步搞活村经济,不断发展副业如:养猪、养鸡、养鹅等,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同时鼓励剩余劳动力去省外和南韩劳务,在个人收入提高的同时,也带回来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理念。
为了建设新农村,村里广大干部和村民齐心协力在搞环境整治工作,在村的四周,年年进行植树造林种花养草,绿化环境,美化家同。对村里的乡村土石路年年维修,对村文化站不断增添报刊杂志和科普书籍,丰富村民的文化业余生活。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10-01
党的十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市各乡镇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农村工作文件精神,加大深化改革步伐,坚持“工业兴乡,强镇富民”发展道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乡村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向着小康之路不断迈进。然而,“小康”是个综合概念,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环境,也包括文化建设,“五位一体”,不可或缺。与我们建德农村经济快速走向小康同步发展的是,乡镇广大农民多年来已改变了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方式,实现了从充实“钱袋”到充实“脑袋”转变,普通村民、科技带头人、科学种田户、乡镇企业老板都有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但以前乡镇文化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文化档次不高,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乡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已成为“小康”生活建设的短板。
立足乡镇文化资源,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培育新型农民,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属性和特点的路子,营造一个人人参与活动的求乐、求健、求知、求美的良好氛围,建设美丽幸福新农村。
一、形成领导主抓、群众积极参与的农村文化工作局面
为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工程顺利发展,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实地调研,了解情况,形成乡镇街道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联村干部协调配合、各村支部、村委具体开展的村文化建设工作领导机制,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活动管理充分吸收群众意见,从而形成文化阵地管理合力,确保各村各类活动规范有序开展,确保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决策能够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做到积极与村民对接,制定村文体活动室管理制度,结合村民需求,做到坚持按时开放,按需开放,对于各项活动有记录,有秩序,有内容。同时,通过举行专题研究的形式讨论活动室的管理情况,提高活动的开展内容与形式。
二、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对公共文化资源的财政扶持机制
创新扩展融资渠道,形成以镇为中心,以社区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筹集资金,广泛吸引社会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通过政府主体投资、出让一定时段的经营权,引导地方热爱文化事业的老板投资,争取扶植资金等多种方式建设文化中心,集演艺中心、图书阅览、民俗展览、书法艺术、舞蹈培训、健身、信息资源共享等功能于一体,成为乡镇人民的精神家园。使乡镇业余文化生活跨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从而带动各村和各社区自发的文艺队伍形成,成为新农村群众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三、实施“人才强镇”战略,走活文化人才“一盘棋”
一支精良的文化人才队伍,对农村文化发展能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要坚持人才是发展文化的第一生产力,加大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在人才引进、配备方面大胆创新,引育并重筑平台,强健文化组织机构。一方面,引进专业人才,落实编制,充实乡镇文化站,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面向社会招募优秀教师教练,为各村配备文体指导员。另一方面,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氛围,促进具有乡镇本土文化人才成长。
四、文化活动要经常化、多样化,吸引群众积极参与
以村文化活动室为载体,分别成立老年活动中心、青年俱乐部等,形成村文化活动室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做到定期义务为群众放映贴近生活、积极向上的娱乐和农技知识电影,举办文化节、演讲赛、门球赛、篮球赛等各类群众感兴趣的活动,组织以村为单位参加市、镇各类文体活动。使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丰富,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形成群众文化生活的新气象。
结合我市农村文化发展情况,基层乡村文化建设空间还很大,各级部门要给予更多支持。主管部门和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村为文化“留”村,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财政的投入力度仍需要加大。有更多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顺利开展。要不断地创新乡村文化载体,深入推进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据不少乡干部反映,计生工作是最令他们头痛的事情之一,问题不在于工作没有做到位,而是群众的传宗接代观念根深蒂固,例如多子多福、男尊女卑等,只要家里没添男丁誓不罢休,任乡干部怎样好说歹说、使出浑身解数都无济于事,即使被迫采用经济上的重罚都不怕。还有不少群众宗族、家族观念浓厚,每遇重大事故习惯性地总是由族长裁定。虽然家族式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成员自觉形成团结和自律意识,但是决不能凌驾于国家政策、法规和法律等之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地方族群之间的大小纠纷因为罔国家政策、法规和法律等于不顾,最后变成大小规模不等的械斗,不断上演一幕幕的人间悲剧。另外,小富即安观念的作崇导致不少民族群众容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种观念封建式的农耕时代是比较理想的,但是在现代化和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已远远不能适应时展大潮,进而使民族地区和群众各方面发展与外界相比日渐式微。民族地区群众如果不想方设法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社会观念,提高自身文明素质,那么建设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将难以实现。
(二)社会制度文明
社会制度文明包括社会制度、社会体制、社会政策、社会法律等。客体是人为的、外在的、容易变化的。《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2]社会客体文明是社会主体——人进行社会实践的产物,说的再直接一点,诸如社会制度、体制、政策、法律等客体都是人创造出来的,只有它们为人服务才有现实意义。相应的社会客体制度、体制、政策、法律制定、颁布出来在特定的范围内针对相应的人群具有一定强制性的,促使人们去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如果越界就会受到制裁。在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建设中同样需要推行社会客体文明为其提供外在的保驾护航,把社会主体的社会实践约束在“客体的笼子里”。当前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地区在社会客体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加强。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系社会和谐、人心稳定的根本。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地区因为经济落后导致社会保障制度出现缺失。例如柳州市近几年在所辖的几个县施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许多农民都参加了此项惠民工程,但是每个月领到的养老金还是不多,像经济基础较好的柳江县参保农民每月可以领到55元的养老金,如果是失地农民则可以像城镇居民一样缴纳养老保险,年满60岁以后每月领到数千元不等的养老金。但是失地农民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的居住地基本上非常偏远根本不可能成为“失地人”,所以即使参加了养老保险,等到60岁以后领到的钱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医疗保险制度近几年来在桂中地区许多少数民族农村实行得还是较好的,例如融水县从2012年9月起,实行新农合“50+0”住院医疗,即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下,参合农民在上述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时,缴纳规定的起付线50元金额后,其基本医疗费用予以全额报销,实行免费治疗。但是,在一些政府财政收入较少的乡村有时候就有点困难了,民族群众一些小病还可以进入统筹,一遇到大病医疗费用报销就非常麻烦,经常要花不少钱,跑不少路,折腾很久都不一定能办下来。二是乡规民约制度有待完善。乡规民约是村民经过集体协商结合本村实际,自发制定的用于约束本村人员的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临时制度,里面既有只适用于本村人的规约,还有一些则适用于外来人。规约从道德和行为上对乡民产生约束作用,保障了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少数民族乡村还没有制定出完善可行的规约,对于不少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紧紧根据过往的经验做出裁决,另外就是所制定实现的规约与国家政策、法规相抵触,往往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样一种矛盾状态。例如近几年少数不法分子窜入村里偷盗牛、狗等,如果被抓住,情绪激动的村民经常把盗贼殴打成重伤甚至死亡,等民警赶到现场已经来不及,这个时候要惩罚打人者也是非常棘手的案子,一些不懂法的村民通常会制定攻守同盟使办案人员无从下手,最后为了平息众怒只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地区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社会客体文明,即加强社会制度文明建设是必须要求各方不断努力推进的。乡风文明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广大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上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因此只有把社会保障等制度切实搞好了,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大家才会安下心来投入到美丽新农村建设当中。另外,地方党委、政府和法律机构除了应该经常深入乡间开展普法宣传外,还应该在乡规民约的制定和实施上加强指导,要尽可能平衡法律和规约之间的关系,尽量不要制定出与国家法律矛盾冲突的规约。
(三)社会关系文明
社会关系文明主要是指民族群众之间以及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能够和谐融洽、和睦相处。当前少数民族群众内部以及其他民族的关系总体上是良好的,大杂居、小聚居,民族融合团结的安定友好局面能够长期稳定的保持下去。在大好的形势下有时也会出现某些不和谐影响各族群众团结的声音,表现在:一是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解放初期的一段时间本来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各方之间的部分利益多样化、复杂化、尖锐化,根本上是经济利益的纠纷成为主要矛盾,本来一些被冷处理的历史遗留问题这时候又浮出水面,例如山林纠纷、土地纠纷、水源纠纷、矿产纠纷等。解决的根本出路还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好各方利益,不要把经济矛盾上升为民族矛盾。二是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部分民族地区干群关系的不和谐根源不在民族群众,而是少数党员干部出现了、形式主义等思想作风,不把群众利益冷暖放在心上,越来越脱离群众。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员干部应该时刻时刻坚持群众利益至上,事无巨细地深入到群众中去与他们打成一片,水融,这样才能真正搞好党群、干群关系。
(四)社会行为文明
人们的行为可以分为合法的和非法的、文明的和不文明的等。总体而言,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地区群众的日常行为还是比较良好的,主要是淳朴的民风熏陶,另外跟当地较为封闭,受外界不良风气影响小有很大关系。虽然经济不够发达,但是村民还是具有较高的守法意识,违法犯罪行为大大低于外面地区,普遍的轻微违法行为主要涉及买、赌博等,特别是在农闲时间,进到村里经常可以看到群众三五成群聚集在一块,十有八九与赌博有关。赌博风气的小范围蔓延与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贫乏有很大关系。在“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中,遇到群众的不文明行为主要是乱扔乱放垃圾,导致村里村外垃圾成堆无人处理,臭气熏天众人捂鼻。政府在其中应该发挥领导、引导作用,加大各项投入,约束群众的乱扔乱放行为,清理卫生死角,还村民一个优美环境,还要形成长效机制,实现从清洁乡村向生态乡村升级版的转变。
(五)社会主客体文明统一是推动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地区美丽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沼气 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近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消耗大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环境污染已无力承载。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煤炭消费总量从2002年的13.8亿吨,占全球消费量31.1%,持续飙升到2012年的39.39亿吨,占全球消费量的49.4%。十年消费了292亿吨煤炭,以年均2.56亿吨的年均增速持续增长,煤炭利用强度一直维持在一次能源消费的70%。大量燃烧化石能源使2013年年初中国的5级以上的严重雾霾污染区域达143万平方公里,以PM2.5为主雾霾污染区域达270万平方公里,酸雨污染覆盖区域超过120万平方公里。因此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开发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刻不容缓。
同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宏观背景下,蕴含着未来我国对能源的巨大需求。由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主持编写的《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称,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每年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据此速度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同时有研究显示,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推动能源消费8000万吨标准煤。2020年城镇化达到60%时,将拉动全国8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这个数字意味着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三个国家能源消费之和,接近南美洲能源消费总量。在当前严峻的能源环境形势下,需要通过能源革命,建立新的能源体系,才能为城镇化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效的能源供应保障。生物质燃气(主要指沼气)不仅是低碳清洁能源,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可利用各种有机废弃物,既能有效消除其带来的环境污染,又在生物质燃气的利用过程中减少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是缓解能源危机的基本保障,更是建设美丽中国城镇和乡村的重要手段。
2 我国沼气发展现状
沼气在中国的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能源消耗也日益增大,在此背景下,沼气资源作为连接养殖和种植业的循环链条以及高效清洁的生物气体能源,其开发利用是解决能源紧张形势下农村能源供应问题的有效举措,其发展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
2.1国家对沼气的投入持续增加
在过去的10年间,中央政府投入了超过250亿元的资金专项支持沼气事业建设与发展(图1),使得21世纪的前10年成为中国沼气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
2.2 户用沼气的发展稳定增长
在中央政策引导及资金投入的支持下,中国沼气产业的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户用沼气池的数量增加明显,已经成为沼气产业的主力。根据农业部门的统计,户用沼气池数量一直呈现递增的发展趋势(图2),并以平均每年约17%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国户用沼气达到3996万户,占乡村总户数的23%,受益人口达1.5亿多人,每年可以为农户提供124×108m3的沼气。可以说,中国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建设规模和使用量居全球之首,成为中国利用技术最成熟、推广规模最大、效益最突出的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之一。
3 新城镇化建设发展沼气产业技术成熟
3.1技术成熟
沼气工程所采用的厌氧发酵技术,是当前世界各领域的主流技术,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尝试和探索,目前国内的厌氧发酵技术已经相当的成熟,处理畜禽粪便、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的能源站在全国各地均有大量的建设。可以满足项目建设及运营管理的需求,这些可以确保沼气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长期稳定的运行。以畜禽粪便和秸秆混合原料的沼气工程为例,见沼气生产的工艺流程图:
图4 沼气工程的工艺流程
发酵原料畜禽粪便收集之后进入调节池、旋流沉砂池等预处理段,经过进一步水解和沉沙处理之后经转子泵或螺杆泵打入厌氧罐发酵。秸秆原料经粉碎之后进入原料储存间暂存,然后使用装载机等运送至干式进料设备输送至发酵罐内。工业化沼气工程一般采用全混合式钢结构厌氧发酵罐,产生的沼气经脱硫、脱碳、脱氧、脱水净化后生成生物质天然气,发酵过程的部分沼气用于燃烧供热用于厌氧罐增温。厌氧发酵后的发酵液经过固液分离,沼渣生产固态有机肥料,沼液用于果园、饲料地和有机作物种植基地的液态有机肥料,在非用肥季节,沼液进入沼液储存池暂存,沼渣进料堆放场暂存。
3.2 产品利用保障
沼气经过净化提纯后用来满足美丽农村内部居民的炊事采暖用气,沼液沼渣经过深加工后生产有机肥料,用于绿化用肥,并可为周边生产绿色有机食品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料。生活垃圾的无机物可以做成免烧砖,其中可燃物加工成RDF。
4 结论
沼气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既可替代秸秆、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源,也可替代煤炭等商品能源,而且能源效率明显高于秸秆、薪柴、煤炭等。中国农业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十分有限,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以消耗农业资源、牺牲农业环境为代价。农村沼气把能源建设、生态建设、环境建设、农民增收链接起来,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生活文明。发展清洁能源,建设美丽新农村,优化广大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是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加优质能源供应、缓解国家能源压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提升沼气在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李景明 2011.5 新能源
2.《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城市沼气产业化发展前景探析》 刘起 方创琳 2012.5 现代城市研究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 污染防治 生态创建
一、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存在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较差
当前我市农村建设缺乏强有力的规划指导,历史上形成的散乱的自然村布局还未打破,村镇公用设施投入不足,建设水平不高,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亟待改善。多数农村没有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无法实现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处置,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环境现象较为普遍,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十分突出。
2.农业面源污染依然严重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地膜等农用资料的大量使用和禽畜粪便的随意堆放。一是化肥使用污染。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农民在施肥过程中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化肥施用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所规定的标准上限,不仅造成了土质变差、土壤污染,而且流失的化肥还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富营养化。二是农药使用污染。当前农药使用品种较多、乱、杂,使用量较大,其中不乏高度农药的使用,除30%~40%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自然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药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三地膜使用污染。随着地膜和反光膜的反复应用,许多残膜因破碎无法清理而残留在土壤中,残膜不能腐烂分解,越积越多,造成农田固体废物污染,导致农作物减产。四是畜禽粪便污染。我市农村畜禽养殖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大部分养殖场缺乏必要的污染治理设施和污染防治措施,致使禽畜粪便随意露天堆放。
3.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淡泊
农民是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中的主力军,由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广大农民群众环保意识比较淡漠,对科学、安全、文明的生活生产方式不予重视,污染防治和废物综合利用没有落实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
二、关于解决农村环保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1.各部门要形成合力
要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上下联动,各部门统一领导下,上下联动,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形成工作合力。市委、市政府要将环境质量变化和环境保护工作列为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考核力度,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领导和组织保障。环保局将进一步发挥统一协调和监管职责,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适时将农村环境保护与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实施清洁工程、安全饮水工程、发展户用沼气、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环境保护的要求渗透在其中,切实把农村环保工作抓实抓好。
2.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
环保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农村而言,更是难度很大、任务艰巨。环保局要从农村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制定宣传培训计划,加强农村环保知识义务教育,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和工作方法,力求在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切实提高全市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环境保护意识,真正让环保知识和环保法律法规进村入户,让广大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积极配合乡镇各级政府的工作,并对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确实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从而加快农村环境保护的步伐。
3.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要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必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工作的指导和引导,改进传统施肥方式,加强化肥农药的用量控制,禁止销售和使用有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鼓励和引导农民使用农家肥、有机肥料及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要积极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膜,自觉捡拾残留废旧农膜,鼓励农民使用可降解地膜。加大对废旧地膜、反光膜加工企业扶持力度,积极为其提供一些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或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从而使其扩大企业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提高收购价格,充分调动加工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的良性循环。要按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要求,加强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监管,严格执行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禁在饮用水源地、输水河道附近建设畜禽养殖场。要以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分散养殖向规模化、专业化养殖转变,实现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
4.抓好农村污染防治工作
一是要发挥乡镇污水处理厂的减排作用,加快完善污水管网配套建设,确保已运行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切实改善农村水质。二要严格执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继续深入开展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将行动触角向农村进一步延伸。加强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坚决防止发达地区和城市淘汰落后企业向农村转移,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在农村死灰复燃。严把项目审批关,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对新建项目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过程进行监管,确保治污设施按环评要求设计、施工、投运,对擅自改变治污方案或未建治污设施的项目,一律责令停工,依法进行处罚。
各市(州)党委、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梅河口市、公主岭市党委、人民政府、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县(市、区)党委、人民政府、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直有关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促进美丽吉林建设,从2015年开始,我省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经过村申报、乡(镇)把关、县(市、区)推荐、市(州)审核、省综合确定等工作程序,并经专家论证会讨论通过,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审定,最终,确定榆树市五棵树镇爱国村等108个行政村为2015年省级美丽乡村,名单已经发至各地。为了进一步对108个美丽乡村进行再完善,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再提高,经过省检查组实地督查和专家论证后,现提出今后建设完善提升工作意见。
一、完善提升工作的主要内容
总体上分为10个方面的建设内容:一是进一步完善建立农村路、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长效维护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日常保洁机制,建立有效可行的村规民约制度;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绿化美化建设水平;四是着力打造新农村建设文化品牌,包括完善文化广场、建立宣传栏、丰富墙体文化、挖掘历史名人、保护古井古树等历史古迹、建立村史馆等;五是完善村级“一站式”大厅服务功能,主要是增加农村电子商务、快递、便民服务等;六是推动新农村与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完善生态环境建设;七是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八是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农村便民服务设施建设;九是加强规划村屯未来建设方向和项目安排;十是进一步加强集体经济建设,强化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针对每个村的今后完善意见见附件。
二、完善提升工作的时间安排
从2015年末至2016年末,利用1年时间,对108个美丽乡村进行再完善、再提高。
三、完善提升工作的资金安排
完善提升资金由市、县两级专项资金投入为重点,乡村和农民投入为主体。
四、完善提升工作的有关要求
一是各地要加强领导,切实把美丽乡村完善提升工作作为年度工作重点,加强部署,积极作为,制定具体实施完善意见,积极组织开展完善提升工作,全力打造本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新目标、新标准、新面貌。
二是各部门要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帮扶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本部门的职责权限,加强规划指导,整合部门力量,倾力支持农村建设。
三是各行政村要认真查对自身完善意见,制定年度建设计划,确定本年度项目建设内容,按照目标任务,抓紧利用有效建设期限,加强建设,完善提高。
一、 重组织、造氛围,凝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合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前提在统筹。针对环境综合整治任务重、难度大的工作实际,我们按照“县主导、乡组织、村自治、社会参与、村民唱主角”的工作原则,层层压实责任,处处宣传引导,最大限度调动工作积极性,实现了城乡联动、统筹规划、梯次推进的工作态势。工作中,做到了“四动”:一是谋划先动。按照我市城乡做美战略安排,在农村环境建设上确定了“点上示范、面上推进”的总要求和“一年打点、两年连线、三年铺面”的工作思路,形成建点连线、以线促点、串线扩面的梯次推进模式。即:利用一年时间集中力量完成我市溪河镇、白旗镇、法特镇、开原镇、上营镇等区域节点镇环境整治,特别是着力打造西部美丽乡村示范带,实现美丽乡村“典型化”;利用两年时间以点连线,集中力量整治国道、省道沿线乡镇村屯的环境,形成“远看有形象,近看有亮点”,实现美丽乡村“整齐化”;利用三年时间,以线带面,促进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巩固、扩面、提升,实现美丽乡村“全面化”。二是责任推动。市委、市政府切实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摆上日程、抓在手上,多次召开常委会、常务会,研究部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逐级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确保环境整治工作层层有人抓、有人管。制定了《舒兰市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市级领导包乡、部门包村、干部包屯、党员包户”的“四包”责任机制,形成市、乡、村三级联动、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部门联动。建立了由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牵头,12个责任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优化整合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安排和项目实施,形成了推进环境整治的合力。累计召开联席会议11次,协调解决重大问题18个。四是群众主动。我们通过电视、网站、农村广播等媒体,采取建立宣传队、设立宣传栏、发放倡议书、悬挂宣传标语、开展科普讲座等方式,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强化宣传引导,增强村民对环境整治工作的认识,使村民“唱起主角”,积极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在溪河镇溪河村集中开展“清柴草”整治行动中,村民开始都不理解、不配合,全村124个柴草垛经村干部反复做工作才搬走43个。但随着砌边沟、植树绿化、修建文化墙、改厨改厕等工程的深入开展,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庭院成为绝大多数村民的共识,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支持村里的工作,81个柴草垛仅用一周的时间就搬到了村里指定的存放地点。溪河村在这些柴草垛的存放原址建设了一个村民休闲广场,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补短板、强建设,配套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在建设。我们结合东中西三大产业带布局,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重点,着力打造了节点型乡镇政府所在地和西部美丽乡村示范带,有效示范带动了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中,做到了“三个突出”:一是突出资金支撑。为了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难题,我们采取市里补资、村里出资、部门助资、社会筹资、农民自筹、向上争资的办法,有效整合了农村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农村道路、植树绿化等涉农资金,打捆使用,集中投入,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资金保障。2016年,全市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7560万元,其中,用于西部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资金3750万元,用于其他乡镇人居环境整治资金3810余万元。资金来源,争取上级资金3570万元;农民筹资筹劳760万元;社会捐款捐物价值达到480万元;本级财政投入2750万元。二是突出规划引领。结合人文资源、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制定乡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规划,努力形成建设有序、环境整洁、特色鲜明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风貌。在西部美丽乡村示范带规划设计上,我们坚持“一镇一特”和“一村一策”,充分聚合各种资源和发掘村庄元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着力打造溪河镇凤凰山乡村游、白旗镇农特产品集散中心、法特镇满族民俗小镇,提升美丽乡村的吸引力和发展力。三是突出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道路、文化广场、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2016年,改建乡村公路101公里,铺设上下水管线12575延长米,新建文化广场20340平方米,安装路灯615盏。
三、抓整治、改方式,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关键在整治。我们在注重保持田园风貌,在不损毁乡土元素、不破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围绕“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开展“三大工程”,着力改变农村环境面貌,提升农民群众生活质量。一是开展生活环境整治工程。突出公路沿线,小城镇和农贸集市、畜禽养殖小区、乡村旅游区、卫生管理死角等“八个重点部位”,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集中力量解决了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2016年,仅西部美丽乡村示范带就建设边沟34840延长米、围栏13320延长米,铺设条石彩砖27500平方米,绿化植树17000株、美化栽花90万株,喷绘墙体9200平方米,布置移动花箱180个。二是开展乡风文明营造工程。我们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强化文化营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自觉讲文明、树新风、讲卫生、爱环境,持续提升农民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特别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以文化墙建设为突破口,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突出村居风貌和地域文化,努力在文化特色上实现一村一“符号”。2016年,新建文化墙12860延长米,大型户外宣传牌7块。同时,加大文化惠民力度,不断完善乡镇图书馆、村屯农家书屋等文化服务设施,广泛开展全民阅读以及环境卫生星级户、“干净人家”和“美丽庭院”等特色评比活动,实现了以文化营造引领农村道德新风尚,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三是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在全面打造优美生活环境的同时,以大气改善、厨房改造、厕所革命为重点,积极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在工作中,积极推进实施秸秆“五化”利用项目。目前,聚烽生物质5万吨秸秆成型燃料、天众和8万吨生物质成型燃料等19个项目已落地实施。实施了生物质锅炉改燃试点工程和生物质粲寐具示范推广工程,全市已改燃吨位36.5蒸吨,改燃供热面积12.6万平方米。已试点整屯推广生物质户用炉具2000台,改造卫生厕所1900户。今年,我市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推广户用生物质炉具1万台,改造室内卫生厕所5000户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