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8:15:54
序论:在您撰写社会经济分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论文关键词:统计信息;分类编码;空间信息系统;信息基础数据库
信息分类编码是信息存储、处理、交换及共享的基础…。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各种专题数据库应用系统虽已先后建成,但有关信息采集、处理与共享的技术标准的制定相对为滞后。对信息进行分类能够使信息系统条理清楚,易于管理,并能够方便地从中提取不同类型的信息加以分析利用。而采用信息分类编码是解决信息分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自从开展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工作以来,一直没有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因而迫切需要进行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分类与编码,以满足各有关方面对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如何建立起一个可供统计各部门统一使用的国家产品分类编码标准体系,以实现信息管理的标准化,最终实现信息的共享,已成为统计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是统计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个专业领域,是统计信息化过程中的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基础工作。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体系,对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基础数据库建设、信息共享和各类应用系统建立都至关重要。
1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概念
分类编码是指把研究对象按各自的特征、特性进行分类,并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数字码或数字、字母混合码的过程。统计指标编码就是根据统计指标分类,将统计指标赋予一定规律性的易为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一组有序符号排列。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就是用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对不同的行政级别分属不同类别的统计指标进行分类,并按照不同的类别形成特定的规则和依据。
2统计信息分类编码原则
2.1分类原则我国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工作,各类统计信息内容广泛,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化的分类与编码,现有数据的检索、处理、分析和信息服务等存在困难,不能满足当前综合指标检索、分析、处理的要求,根据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处理的实际需要,制定如下的分类原则:①分类的结构采用层级结构,逐级展开形成完整的分类体系;②分类要包括所有主要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指标类型,适合各种检索、处理需要;③分类要保持统计指标体系的相对完整;④分类要处理好指标层次与指标分组的关系,加强分类的完备性。
2.2编码原则根据国标《标准编写规则》第3部分信息分类编码(GB/T20001.3-2001),结合农村社会经济信息的特性,将信息按如下原则分类与编码。①科学性、系统性。以适合现代计算机、数据库以及应用和管理为目标,按照农村社会经济信息的属性或特征进行科学分类,形成系统的分类体系。②稳定性。分类体系以各要素最稳定的属性或特征为基础,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重大变化。③完整性和可扩展性。分类既要反映要素的属性,又要反映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应具有完整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分类编码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包含所有主要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指标。④规范性。分类名称尽量沿用习惯名称,有国标则遵循国标,避免概念混淆。⑤唯一性。保证1个编码对象仅赋予1个代码,1个代码只反映1个编码对象。
3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方法
3.1分类方法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有线分类法、面分类法、混合分类法3种。基于统计信息的特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采用线分类法(也称层次分类法),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个层次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线分类法层次性好,能比较好地反映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用方便,既符合手工处理信息的传统习惯,也方便计算机的运行处理。
3.2分类设计根据信息分类原则,结合《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GB/T7635-2002)、行政级别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A门类以及农业生产结构特点,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成5个等级:5个行政级别类,5个大类,10个中类,70个小类,900个细类。在数据库结构设计中,每一层都留有足够的空间用于类别的扩充。
行政级别类:是按照行政区划级别进行划分,依次为省级、市级、县级、乡级、村级。
大类:是依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原则而建立的类别,依次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其他农林牧渔业产品。
中类:是大类中按照生物学科和农业学科基于生产实践中种养的植物、动物划分成若干分支的类群,如种植业下分粮食作物、蔬菜等。
小类:是中类按照生物学科和农业学科分类法细分成若干分支的类群,如果粮食作物下的小类可划分为谷物、豆类、薯类、油料等。
细类:是小类中细分的基本单位,也是各级单位的起点,即物种(简称“种”),如具有北方特色的谷物主要有玉米、谷子、高粱等等。
3.3编码规则编码规则是分类编码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根据统计数据的各种属性特征来规定编码的每一位取值和对应的含义,进而约束代码的制定。编码要反映出其对应统计数据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以区分不同统计信息的类别。
4分类编码实例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编码设计首先确定编码对象。例如编码A01的对象是种植业下的粮食作物。其次建立编码、分层和各码位的规范取值规则,对每一编码对象制定码长。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采用9位编码,分6个层次。第1层用英文字母z表示指标标识,第2层用数字1~5表示,第3层用英文字母表示,与GB/T4754—2002A门类中大类的代码相对应,余下3层用数字01~99表示。第3层的代码从A~E,其余3层代码从“01”编至“99”,各码位代表相应的类别。每一层的编码采用数字顺序编码,动态递增产生系列顺序代码号,随着编码的增加而产生新的信息类别代码。其代码结构见图1。
如Z1A010101(稻谷)的结构为:z为指标标识,1为省级指标,为种植业,0l为粮食作物,01为谷物;01为稻谷。最后编制类别代码表(后4层),对每一编码对象按既定的编码规则编制出该编码的数据元素的所有取值表(表1)。
5结论与讨论
论文关键词:统计信息;分类编码;空间信息系统;信息基础数据库
信息分类编码是信息存储、处理、交换及共享的基础…。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各种专题数据库应用系统虽已先后建成,但有关信息采集、处理与共享的技术标准的制定相对为滞后。对信息进行分类能够使信息系统条理清楚,易于管理,并能够方便地从中提取不同类型的信息加以分析利用。而采用信息分类编码是解决信息分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自从开展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工作以来,一直没有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因而迫切需要进行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分类与编码,以满足各有关方面对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如何建立起一个可供统计各部门统一使用的国家产品分类编码标准体系,以实现信息管理的标准化,最终实现信息的共享,已成为统计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是统计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个专业领域,是统计信息化过程中的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基础工作。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体系,对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基础数据库建设、信息共享和各类应用系统建立都至关重要。
1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概念
分类编码是指把研究对象按各自的特征、特性进行分类,并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数字码或数字、字母混合码的过程。统计指标编码就是根据统计指标分类,将统计指标赋予一定规律性的易为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一组有序符号排列。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就是用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对不同的行政级别分属不同类别的统计指标进行分类,并按照不同的类别形成特定的规则和依据。
2统计信息分类编码原则
2.1分类原则我国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工作,各类统计信息内容广泛,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化的分类与编码,现有数据的检索、处理、分析和信息服务等存在困难,不能满足当前综合指标检索、分析、处理的要求,根据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处理的实际需要,制定如下的分类原则:①分类的结构采用层级结构,逐级展开形成完整的分类体系;②分类要包括所有主要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指标类型,适合各种检索、处理需要;③分类要保持统计指标体系的相对完整;④分类要处理好指标层次与指标分组的关系,加强分类的完备性。
2.2编码原则根据国标《标准编写规则》第3部分信息分类编码(GB/T20001.3-2001),结合农村社会经济信息的特性,将信息按如下原则分类与编码。①科学性、系统性。以适合现代计算机、数据库以及应用和管理为目标,按照农村社会经济信息的属性或特征进行科学分类,形成系统的分类体系。②稳定性。分类体系以各要素最稳定的属性或特征为基础,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重大变化。③完整性和可扩展性。分类既要反映要素的属性,又要反映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应具有完整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分类编码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包含所有主要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指标。④规范性。分类名称尽量沿用习惯名称,有国标则遵循国标,避免概念混淆。⑤唯一性。保证1个编码对象仅赋予1个代码,1个代码只反映1个编码对象。
3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方法
3.1分类方法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有线分类法、面分类法、混合分类法3种。基于统计信息的特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采用线分类法(也称层次分类法),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个层次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线分类法层次性好,能比较好地反映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用方便,既符合手工处理信息的传统习惯,也方便计算机的运行处理。
3.2分类设计根据信息分类原则,结合《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GB/T7635-2002)、行政级别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A门类以及农业生产结构特点,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成5个等级:5个行政级别类,5个大类,10个中类,70个小类,900个细类。在数据库结构设计中,每一层都留有足够的空间用于类别的扩充。
行政级别类:是按照行政区划级别进行划分,依次为省级、市级、县级、乡级、村级。
大类:是依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原则而建立的类别,依次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其他农林牧渔业产品。
中类:是大类中按照生物学科和农业学科基于生产实践中种养的植物、动物划分成若干分支的类群,如种植业下分粮食作物、蔬菜等。
小类:是中类按照生物学科和农业学科分类法细分成若干分支的类群,如果粮食作物下的小类可划分为谷物、豆类、薯类、油料等。
细类:是小类中细分的基本单位,也是各级单位的起点,即物种(简称“种”),如具有北方特色的谷物主要有玉米、谷子、高粱等等。
3.3编码规则编码规则是分类编码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根据统计数据的各种属性特征来规定编码的每一位取值和对应的含义,进而约束代码的制定。编码要反映出其对应统计数据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以区分不同统计信息的类别。
4分类编码实例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编码设计首先确定编码对象。例如编码A01的对象是种植业下的粮食作物。其次建立编码、分层和各码位的规范取值规则,对每一编码对象制定码长。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采用9位编码,分6个层次。第1层用英文字母z表示指标标识,第2层用数字1~5表示,第3层用英文字母表示,与GB/T4754—2002A门类中大类的代码相对应,余下3层用数字01~99表示。第3层的代码从A~E,其余3层代码从“01”编至“99”,各码位代表相应的类别。每一层的编码采用数字顺序编码,动态递增产生系列顺序代码号,随着编码的增加而产生新的信息类别代码。其代码结构见图1。
如Z1A010101(稻谷)的结构为:z为指标标识,1为省级指标,为种植业,0l为粮食作物,01为谷物;01为稻谷。最后编制类别代码表(后4层),对每一编码对象按既定的编码规则编制出该编码的数据元素的所有取值表(表1)。
5结论与讨论
关键词:公共物品;环境公共物品;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248(2012)02-0064-04
环境公共物品是公共物品的组成部分,但与一般公共物品相比来说,环境作为公共物品具有特殊性。环境公共物品不但是维持正常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经济正常运行、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公共物品不是单一的纯公共物品,由于其自然性质多种多样、各种环境要素所涵盖的地理范围不同,而且人为参与的力度不断加强,环境的性质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并且发生着深刻变化。因此,对这样一个特殊公共物品的认识以及科学地对环境公共物品进行分类研究,是公共物品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公共物品与环境公共物品的分类
(一)公共物品及其分类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1954年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书中定义公共物品时指出:“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1]以此为基础,美国经济伦理学家乔治?恩德勒在《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一书中提出:“甚至可更广义地理解公共物品,即把它理解为社会和个人生活及追求经济活动的可能性的条件。”[2]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物品为私人物品,它是指一种物品能够加以分割因而每一部分能够分别按竞争价格卖给不同的个人,而且对其他人没有产生外部效果。公共物品有2个基本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公共物品在需求方面,人与人之间无须为争夺公共物品的消费权而竞争,即一个商品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所谓非排他性,是指人们不能被排除在使用一种公共物品之外,任何一位公民都可按既定的法律程序消费该物品,任何人包括公共物品的提供者都不可能阻止他人享用公共物品。
关于公共物品的分类,美国经济学家james指出,根据保罗?萨缪尔森的定义所导出的公共物品是“纯公共物品”,而完全由市场来决定的产品是“纯私人产品”[3]。在此基础上,根据竞争性和排他性的有无可以将物品分为4类,见表1。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一种物品,称作准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公共物品进一步可以分为以下3类:第一类是纯公共物品,即同时具有非排他险和非竞争性,如国防、环境保护等;第二类公共物品的特点是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可以比较轻易地做到排他,如公共图书馆、公共电影院等,有学者将这类物品称为俱乐部产品;第三类公共物品与俱乐部产品恰好相反,即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是无法有效地排他,如公共渔场、牧场等,有学者将这类物品称为公共资源。俱乐部产品和公共资源产品通称为“准公共物品”,即不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二)环境公共物品及其分类
环境公共物品通常是指各种环境物品以及环境服务。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人类共同的财产,因而环境是公共物品。环境物品作为公共物品,同样也具有2个基本特征:第一,环境公共物品存在消费的非排他性,是指己消费不能阻止任何其他人免费享受该环境物品的消费。例如,即使某人自己出资治理了城市的大气污染,他也不可能阻止其他居民免费“搭车”。第二,环境公共物品存在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某环境物品的消费完全不会减少或干扰他人对此物品的消费。如大气环境,某人呼吸新鲜空气不会影响他人对新鲜空气的吸收[4]。
对于环境公共物品的分类,一般是按照它作为一种特殊公共物品所包含的2个基本特征进行分类,即根据竞争性和排他性的有无把环境公共物品分为3类:第一类是纯环境公共物品,即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大气、生物多样性、臭氧层等;第二类是指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却可以较轻易地做到排他,如公园、公共体育设施等;第三类是指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是无法有效地做到排他,如公共渔场、牧场等。这种分类方法虽然是以公共物品分类作为依
据,但是环境公共物品与一般公共物品在一些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关于环境公共物品的分类也要考虑到这些不同。环境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性质和特殊形式的自然和社会的存在,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是整个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随着人类开发自然能力的提高和环境本身所具有的各种自然性质,环境公共物品呈现出包括自然和社会方面的多种特性。因此,对环境作为公共物品的分类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三)环境公共物品分类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物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环境状况不断恶化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给人类安全有效地使用环境造成了更为严峻的威胁。如何合理地使用环境,在满足时人使用环境公共物品的同时,保障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是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对环境公共物品的价值分析和分类分析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内容。环境公共物品分类分析是研究环境公共物品的基础,也是研究公共物品的基础之一。
1.充实公共物品理论的内容
公共物品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公共物品是公共物品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对环境公共物品分类以及相关方面的研究,对于充实公共物品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科学有效地使用环境公共物品
对环境公共物品分类进行研究,有利于科学有效地使用环境公共物品,减少不可再生环境公共物品的消耗,促进可再生环境公共物品的循环利用,科学有效地使用和保护环境公共物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于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的分类分析
(一)环境的属性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章第二条中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也就是说,环境是指人们周围的境况以及可以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包括自然因素中的各种物体、现象和过程以及人类发展中的社会和经济的因素、成分等。按照环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分类,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社会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发展。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要素的总和。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影响着人类的活动,所以自然环境也是指可以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自然环境的分类比较多,按照其主要的环境组成要素,可分为空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等。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和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社会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必然产物,社会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是与自然环境相对的概念。社会环境一方面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标志,另一方面又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社会环境所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可以说自然环境所包含内容之外的东西均是社会环境所包含的内容。社会环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宗教、风俗以及人类建造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其他形态和作用的人工物品等要素。社会环境包括如自然条件的利用、土地使用、建设设施、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宗教、医疗教育、生活条件、文物古迹、旅游景观、环境美学和环境经济等众多内容[5]。
(二)环境公共物品属性分类
基于环境的属性分类,环境公共物品可以分为自然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和社会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自然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体、宜人的生态景观、舒适的旅游环境等天然的自然物。社会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包含关于环境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它的生产主要由社会完成,具体地说是由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来完成的。
1.自然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
自然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包括自然界自然存在的一切,如阳光、空气等,它们的产生变化和消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不能靠市场机制随意进行生产和
费。但是人类在对这些物品使用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对这些物品产生了一些影响,如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对空气、水的直接污染也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其原始特征。
尽管自然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大部分是由自然界提供的,不同于经济学所阐明的公共物品大部分是由政府提供的概念,但是从客观方面来讲它们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即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可以根据自然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的基本特性对其进一步分类,自然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是纯环境公共物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阳光、大气、生物多样性等;第二类是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可以做到排他,如原始森林公园、海滨沙滩等;第三类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是无法有效地排他,如水资源、草原等。第二类与第三类可以称为准环境公共物品。这3类自然属性的环境物品对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所以保护好它们是十分重要的。
2.社会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
社会属性的公共物品不同于自然属性的公共物品。首先它不完全是由大自然提供的,主要是由政府、企业和一些非政府组织提供,其供给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利用环境、创造环境,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包括社群环境、经济与生活环境、社会外观环境3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它们反映了社会环境的结构、功能和外貌。社群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构成、社会状况、社会约束与控制系统,以此反映社会群体的特征和结构;经济与生活环境主要包括由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反映出来的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市场环境及其结构和功能;社会外观环境包括自然与人文景观,即自然与人文的有形体与环境氛围配合的系统。从狭义角度说,社会属性的公共物品指的是人类的生活环境条件,是与人类基本生活条件有关的环境,如居住、交通、绿地、噪声、饮食、娱乐、文化教育、商业和服务业等。许多社会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也体现出公共物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特征。通过为城乡居民提供舒适、清洁和便利的公共物品,从而提高社会环境质量[6]。因此,可以根据环境公共物品的不同表现形态进一步分类,社会属性环境公共物品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是实体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如人文景观、绿化工程、城市环保设施等;第二类是文化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如环保活动、绿色文化等;第三类是服务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如文体教育、商业服务、交通运输、医疗居住条件等。
三、结语
根据以上对环境公共物品分类的分析可知,环境公共物品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了基于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分类的概念,在分析和总结公共物品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按环境属性分类的方法,把环境公共物品分为自然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和社会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并对这两类环境公共物品的组成进行了探讨。环境公共物品及其分类的分析有助于对公共物品理论更全面的认识、对环境公共物品更深入的思考,从而指导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实践。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胡代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关键词:社会生产;第一部类;第二部类;第三部类;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FD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10-012-07
当代社会产品结构和生产结构十分复杂,除了物质资料之外,还有大量的非物质资料,包括各种服务、科学技术产品和人力资源。马克思把物质资料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具有不可磨灭的科学意义,但是难以全面反映当代社会产品结构和生产结构,可以也应当结合当代经济实际予以拓展。本文拟在两大部类划分基础上进行三大部类划分,并结合中国实际探讨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些问题。
一、马克思对两大部类划分的科学意义和局限
社会生产三大部类划分基于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划分。为了论述三大部类划分问题,有必要分析马克思两大部类划分的科学意义和局限。
1.两大部类划分的科学意义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总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类:Ⅰ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Ⅱ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这两个部类中,每一部类拥有的所有不同生产部门,总合起来都形成一个单一的大的生产部门:一个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另一个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从这些论断可以看出,两大部类划分实际上在逻辑上包含两次具有递进关系的分类:首先是把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揭示其用途差异;之后把社会总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进而划分出涵盖社会总产品生产的两大部类。马克思所讲的商品进入生产消费或个人生活消费的形式差别,就是商品的两种不同用途,构成划分标准或根据。无论各种商品多么复杂,其基本用途无非是两种:一是用来满足生产消费需要;二是用来满足生活消费需要,或为满足生活消费需要创造某些条件。这一划分标准是客观存在的,永远不会失效。马克思在两大部类划分基础上研究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条件,说明了两大部类的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揭示了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规律。
2.两大部类划分的局限:未涵盖非物质资料
毋庸讳言,两大部类划分存在一定的局限,主要是划分对象只包括物质资料及其生产活动,未能涵盖非物质资料及其生产活动。这里所讲的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是从经济学意义上对社会总产品的一种分类。物质资料是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内的物质产品;非物质资料是指除了物质资料之外的各种产品和服务。在哲学中,物质是指客观实在,作为社会生产结果的非物质资料也属于物质范畴。因此,无论是物质资料还是非物质资料,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但是从经济学意义上看,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具体形态和使用价值确有差别。物质资料一般都具有直观的物理特征,通常是实物产品,靠其物质技术性能来满足生产或生活需要;非物质资料则不一定具有直观的物理特征,有些虽然以一定的实物为载体,但其使用价值主要不在于这种实物的物质技术性能如何,而在于寄存于这种实物的非物质资料的社会经济功能。
虽然马克思认为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总生产中具有决定性意义,但是他也充分肯定了交通运输等服务具有生产劳动性质,教育培训、科学技术研究和艺术创作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具体劳动形式。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非物质资料在社会总产品中所占比例较小。为了便于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马克思撇开了非物质资料,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随着社会生产不断发展,在现代社会总产品和总生产中,非物质资料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种类也日益繁多,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各种知识性产品,包括科技产品、信息产品、艺术产品等。知识性产品内容主要是各种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艺术形象,其物质载体和传播媒介主要是各种试验模型和样品、书刊(论文、著作)、报章、电视广播、信息网络、学术报告和演出活动等。第二,劳动力,特别是高素质劳动力,表现为经过教育培训所形成的劳动技能。第三,各种服务或劳务,通常以活劳动形式提供,包括交通运输服务、商业服务、金融服务等。在市场经济中,这些非物质资料作为劳动成果参加交换,从而具有商品属性和价值。表1反应了当代部分西方国家按价值计算的社会总产品中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所占比重,表1中各国非物质资料在社会总产品中所占比例大约在40-50%之间。为了全面认识整个社会的产品生产结构,必须把非物质资料和物质资料结合起来考察。
非物质资料的最终用途大体也可以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例如,有些服务和知识性产品用于生产其他产品,和生产资料的用途相似;还有些用于直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生活资料的用途相似;劳动力也是在不同部门分别用于生产各种产品和直接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如果把各种非物质资料纳入社会总产品,允许改变两大部类的内涵和外延,则有两种方法可以在不增加新部类的条件下进行重新划分。第一种方法:以社会总产品的不同用途为标准,将用于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非物质资料分别计人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即第一部类包括供生产消费的各种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第二部类包括供生活消费的各种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这样两大部类的外延就扩大了,可以穷尽全部社会产品。第二种方法:以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的划分为基础,将物质资料及其生产部门称为第一部类,将非物质资料及其生产部门称为第二部类。这样两大部类的内涵就改变了,也可以穷尽全部社会产品。尽管这两种方法并非毫无道理,但是未必可取。
上述第一种方法扩大了两大部类的外延,按非物质资料的用途差异分别划入两大部类。其中生产和消费分别划入两个部类还算可以理解,但是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作为非物质资料无论划入第一部类,还是划入第二部类,都显得不恰当。上述第二种方法改变了两大部类概念的内涵,把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分别称为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物质资料成了一个部类。历史唯物论认为,物质资料生产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的划分对物质资料生产来讲是严谨而适用的,有它特定的存在价值和现实意义,不宜改变。为了既坚持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的划分,又全面反映当代社会生产结构,所以在两大部类划分基础上引入第三部类概念,实行三大部类划分。
二、三大部类的划分对象和方法
在两大部类划分的基础上进行三大部类划分,扩大了划分对象,改进了划分方法。
1.国内外学者对三大部类划分的探索
国内外一些学者探讨了三大部类划分问题,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观点,但是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德国学者罗莎·卢森堡(1913)认为交换手段是一种特殊的划分对象,并将其生产称为第三部类,同马克思所讲的第一、二部类并列。对社会生产部类结构的划分不仅要考虑各部类的特殊性,而且要看到它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及其变化趋势。虽然交换手段同一般物质资料相比有其特殊性,但是它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远远不足以同第一、二部类相并列,况且这种划分仍然把大量的非物质资料排除在三部类之外,不能穷尽社会全部产品。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货币等交换手段发挥交换媒介作用,属于金融服务工具,一般不进行独立买卖,其印制和发行活动不足以构成一个独立部类。
比利时学者曼德尔(1972)把生产破坏手段的军火工业称为第三部类,同两大部类并列。军工产品特别是各种武器的用途的确比较特殊,看起来既不是用于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也不是用于满足民用产品生产需要。但是,撇开国家之间的侵略战争不说(不属于经济活动),各国的军工产品主要是用于国防建设,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安全,抵御外来侵略,保卫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如果把各种军工产品纳入社会总产品范围,那么它们的用途也存在差异,可以比照民用产品的用途差异把它们分别划入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一个国家用于国防建设的武器装备是形成军队战斗力的物质因素,它对形成军队战斗力的地位和作用相当于一般民用产品生产部门的生产资料,因此这类军工产品的生产可以划人第一部类;军用食品、服装等产品是用于满足军队官兵的生活需要,可归入第二部类。一些国家允许私人买卖和持有枪支,这些枪支用于满足私人某种特殊消费需要,属于特殊用品,因此可以划入第二部类。至于这些枪支被用于谋杀和破坏活动,不能成为把它们划为社会生产一个独立部类的理由,正如一些民用刀具被用于谋杀和破坏活动,不能成为把它们划为一个独立部类的理由一样。
罗劲柏、何祚庥(1981)认为,应当在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基础上增加一个以科学、教育等信息生产为主的服务部类。这是国内学者较早提出的三大部类划分的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他们对三大部类划分还是原则性的和粗线条的,未得到广泛认同。宋则行在马克思两大部类划分的框架内,把第一部类划分为投资品和中间产品两个部类,并同消费资料部类并列为三个部类。他还把各种消费纳入第二部类,把生产纳入中间产品生产即所谓第三部类。这样划分的依据似乎有点乱,也看不出有多大实际意义。刘庆都、顾宝孚等人将西方学者提出的三次产业划分中的第三产业称为第三部类,同第一、二部类并列。问题在于,第一部类、第二部类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两组概念内涵外延均不一致,直接把第三产业称为第三部类在逻辑上不够严密。
2.三大部类划分的产品对象和产业对象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两大部类划分是从各种产品分类递进到产业或生产部门的分类。在两大部类划分基础上进行三大部类划分,理应涵盖所有产品的生产和产业。
一定时空范围内全体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称为社会总产品,除了包括各种物质资料之外,还应涵盖各种非物质资料,由此构成三大部类划分的社会产品。例如,一个国家全体从业人员一年内生产的各种产品和服务,就是这个国家的社会总产品。从物质形态上看,各种产品和服务千差万别,难以用统一单位来计量。但是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用于交换的产品和服务都具有价值,可以用统一的货币单位计量。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国内生产总值,能够从价值形态上近似反映社会总产品数量。下文将采用一定的方法分析三大部类的产品价值,计算它们在社会总产品中的比重。
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产业的生产活动构成社会总生产,包括各种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即除了传统农业、工业、建筑业之外,还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和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医疗卫生等部门。这些部门的总和构成三大部类划分的产业对象。
由于现代社会生产分工非常复杂,各行各业的生产活动相互交织在一起,产品和产业分类往往不一致。一个产业或行业可以生产属于不同部类的产品,一种产品可以由不同产业或行业来生产。例如,种植业提供的绝大部分产品最终是供人们消费的,从这些产品的产供销完整过程来看,最终表现为消费资料,因此可以把它们划入第二部类;当然,少数种植产品作为工业原材料使用,属于第一部类。又如,煤炭采掘业的产品大部分是作为能源和化工原料使用,属于第一部类;少量煤炭作为消费资料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属于第二部类。尽管产品和行业划分不一致,但是从理论上讲,各种产品的实际用途是有明显差异的,可以实行严格分类;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各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活动进行相应划分,这样就把生产各种产品的部门或行业纳入划分的产业对象。从价值形态上可以对不同产品和产业进行三大部类划分。
3.三大部类的产品和行业构成
概括地说,第一部类是指进入生产消费的物质资料产品及其生产部门或行业,采掘、冶金、重型机器、石油化工、工业用电和建筑、农用生产资料等行业属于该部类;第二部类是指进入人们生活消费的非物质资料的产品及其生产部门或行业,种养殖业、食品加工、饮食业、纺织和服装业、民用电力和住宅建设、日用工业品等行业属于该部类;第三部类是指进入生产消费或生活消费的非物质资料产品和服务及其生产部门或行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和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医疗卫生、体育等行业属于该部类。为明确起见,将三大部类及其所包含的产品和行业列成表2。
4.三大部类划分的逻辑方法问题
如果把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和其他产品,分别称为第一、第二和第三部类,在逻辑上是严密的。但是三大部类划分实际上蕴涵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把社会总产品分为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另一个层次是把物质资料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这样把两个层次的划分结果排列为第一、第二、第三部类,从形式逻辑上看似乎不符合划分根据要同一的传统规则。
形式逻辑作为逻辑学的一个分支处于发展之中,它的某些结论包括划分规则并非一成不变。在科学研究中有一种跨层次划分法,为了既反映某种事物的全体对象,又突出其层次性,允许把不同层次划分结果排列为一个序列。例如,生物学对地球上数百万种生物的分类就有多种方法,其中一种较有影响的分类方法称为“五界系统”,将全部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其中原核生物为一界,真核生物分为四界,即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这四界同原核生物并列为五界。同样道理,三大部类包含两个层次划分,但是各部类外延界限分明,并不交叉,能够清晰反映现代社会商品生产结构。
三、三大部类与三次产业划分的比较
三大部类划分有何意义?这个问题通过上文对两大部类划分局限的分析已经得到部分说明,下面再通过同三次产业划分比较进一步加以分析。
1.三次产业划分的局限性
三次产业划分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于1935年提出来的,他把人类生产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以农牧业、工业、服务和科教文卫为主要标志,以此为依据划分三次产业。这种划分算不上严谨。如果说第一、二产业在历史上出现次序有先后之分,产品加工深度有级别不同,那么第二、三产业内部许多行业之间则没有这种差别。第三产业所包括的行业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次序并不一致,其中有些行业如商业、饮食业在历史上出现比第二产业中的某些行业要早得多,也并不从事深度加工。因此,笼统地讲第三产业在历史上出现晚于第一、二产业,或者加工度大于第一、二产业,未必确切。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处于经常变化之中。西方发达国家第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下降,有的只占1~2个百分点,同第二、三产业极不相称,第三产业中的许多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超过第一产业。一些新兴产业逐步出现,被称为第四、第五产业。例如,王树林(1996)把精神产品及其生产活动称为第四产业,包括科学研究、教育、信息服务、文化等部门,列入第一、二、三次产业之后。这样做有一定的道理,也表明三次产业划分是有局限的。尽管如此,三次产业划分毕竟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生产结构,同两大部类划分相比有一定长处,所以被人们广泛接受。
2.三大部类与三次产业划分的区别
三大部类划分和三次产业划分的主要区别有两点:(1)两种划分的理论基础和根据不同。三大部类的划分以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的划分为基础,以现代社会总产品的用途和物质形态差别为划分根据。它是对社会总产品的划分后递进到对国民经济部门的划分。与此不同,三次产业是西方经济学家根据社会经济各部门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次序及其生产特点所进行的划分,它不需要以对产品的划分为前提。(2)两种划分的结果有明显不同。第一部类的少数行业属于第一产业,多数行业属于第二产业;第二部类的少数行业属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多数行业属于第二产业;第三部类和第三产业包括一些相同的行业,但二者在外延上有差别。例如,餐饮业为消费者提供食品,按三大部类的划分应当属于第二部类,按三次产业划分属于第三产业。又如,房产业的主要产品是各种住房,应当属于第二部类,但是按照三次产业划分属于第三产业。
3.三大部类划分的优点和意义
同三次产业划分相比,三大部类划分的优点在于划分标准永恒适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划分结果完全周延,穷尽全部对象,不论将来出现多少新产品和新行业,都可以划入三大部类中的某个部类。
首先,三大部类是将社会总产品分为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进而将物质资料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这样就保证涵盖全部社会产品——任何产品要么属于物质资料,要么属于非物质资料。划分对象没有任何遗漏,划分标准永远不会过时。
其次,三大部类划分将社会产品用途大体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完全符合实际。社会产品主要是用来满足生产需要和生活需要,最终应当用来满足人们的正常生活需要。只有这样,生产才是合理的。如果一个社会投入大量资源生产某些产品,不是用来满足人民的正常生活需要,而是从事各种破坏活动乃至发动侵略战争,那么这个社会就不能持久发展;这样的活动不属于正常的生产活动,因而不属于经济学研究范围。
再次,三大部类划分根据各种产品的物质形态和用途的差别进行产业分类,把产品、产业和社会需要联系在一起,实际上确立了判断生产结构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各行各业是在漫长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不可能像理论上对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划分那样泾渭分明。但社会生产必须和社会需要相适应。社会需要的是各种产品和服务,由此才产生相应的生产部门。判断社会生产结构究竟是否同社会需要相适应,最终要看社会产品结构状况。三大部类的划分是根据社会产品结构来划分社会生产结构,这有利于根据社会产品同社会需要相适应的程度来判断国民经济结构是否合理。
最后,三大部类的划分拓展了马克思对两大部类的划分,全面反映了社会产品和生产结构,有利于坚持、发展和应用经济学,为研究国民经济结构演化规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奠定更加完整的理论基础。
四、三大部类结构调整:以中国的情况为例
目前国内外没有按照三大部类划分来进行国民经济核算,因此缺乏三大部类统计资料。下面根据现有统计资料来估算和分析中国三大部类结构,并探讨相关问题。这样做既是对三大部类划分结果的检验,也是对相关结论的一种应用。
1.中国三大部类结构
按照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反映社会总产品数量或社会生产总量。从目前的统计资料来看,第二部类的产品即消费资料可以由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的主要项目之和来反映,包括食品类支出、衣着类支出、居住类支出和用品类支出等项目。虽然三次产业划分与三大部类划分不同,但是因为缺乏三大部类统计资料,可以利用第三产业的某些统计资料来估算第三部类产出。根据第三部类与第三产业中多数行业相同的特点,从第三产业的产出中扣除不属于第三部类的产出,加上属于第三部类的产出,就是第三部类的产出。用国内生产总值减去第二、三部类产品价值,剩余部分大体反映第一部类产品价值。
表3反映了2005-2011年中国三大部类按增加值估算的产出。表中第二部类数据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食品类支出、衣着类支出、居住类支出和用品类支出之和,比较准确地反映了该部类产出;第一部类和第三部类数据按照前述方法估算,虽然可能有误差,但是也大体符合实际。
表4反映了2005-2011年中国三大部类结构,第一部类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37.66%下降到36.99%,第二部类由24.09%下降到21.60%,第三部类由38.24%上升到41.41%。三大部类结构与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不同,但是7年间各部类和各产业比重升降幅度大体相近。
2.调整和优化三大部类结构
(1)力求三大部类全面协调发展。三大部类结构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三大部类结构是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从中国实际情况来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应当努力实现三大部类协调发展。为此,要坚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深入研究三大部类演化规律,用于指导三大部类结构调整。西方国家近代工业化期间,第一部类比重一度接近乃至在部分年份超过第二部类,但是绝大多数年份第二部类比重大于第一部类;随着工业化的完成,第三部类比重逐步上升,分别超过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第三部类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二部类,第一部类比重最小。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第一部类比重大于第二部类,第三部类比重大于第一部类。在现阶段,必须根据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来调整三大部类结构,理顺三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各行业之间的关系,保持协调均衡发展。
(2)第一部类要加快转型升级,建成现代新型工业化体系。目前,中国第一部类比重大于第二部类比重,这是整个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表现。在保持数量适当扩张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提高第一部类发展质量。把传统工业化行业与新型信息化行业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工业生态化,不断提高生产资料的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和清洁化水平。加强各种新型装备自主研发,保证基本原材料供给,发展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争取早日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工业化体系。
关键词 六种“经济成分”;(宏观或微观)主流经济;非主流经济;六种“社会成分”;(宏观或微观)主流社会
Abstract Through thoroughly using the thought of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he article points out a new economics and sociologybasic theory. As a result , this theory gives us a deepen overall new understandingabout the economy and the society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informationsociety times from a new angle .Certainly, this theory also gives us a deepen overall new understandingabout the economy and the society both in the future times and in the past times. Hope the theory will certainly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world and human beingsociety’s great moving forward in the future.
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可划分为宏观社会和微观社会。宏观社会是由次一级的微观社会构成的,次一级的微观社会也是次一级的宏观社会,又由更次一级的微观社会构成,而更次一级的微观社会也是更次一级的宏观社会,又由更次一级的微观社会构成……。因此,人类社会在不同时期都有若干层面不同的宏观社会和微观社会。纵观历史,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现在是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也可以说,人类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时代、奴隶社会时代、封建社会时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时代,现在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时代。
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时代的经济发展都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而任何时代社会的经济都是通过人们辛勤地劳动创造出来或获得的。本文认为所谓“经济行为”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运用各种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财物的行为,所谓“经济活动”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运用各种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财物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经济”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运用各种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财物。显然,经济学就是专门研究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运用各种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财物的社会实践现象及其一般规律从而指导人们如何有效持续增长经济的一门社会科学学科。此外,本文还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人力、物力、财力”中的“人力”指“人力资源”,“物力”指“物力资源”,“财力“指“财力资源”。因此,人们在任何经济活动中的可运用经济资源不外乎三大类――“(个人或他人的)人力经济资源”、(个人或他人的)“物力经济资源”和(个人或他人的)“财力经济资源”。显然,以上三大类经济资源终归是由人来运用的。显然,“物力经济资源”和“财力经济资源”可看成“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
那么,人力经济资源又包括哪些呢?众所周知,人类个体全面自由发展的方向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的。这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客观需要人们不断提高体力水平、(普通)知识水平或(普通)信息水平、智慧水平或能力水平(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因此,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普遍的体力水平、(普通)知识水平或(普通)信息水平、智慧水平或能力水平也都在不断提高。由此可见,与人类个体体力水平、(普通)知识水平或(普通)信息水平、智慧水平或能力水平相对应的人类个体的生理资源或体力资源、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资源和由之产生的智慧资源(知识可划分为普通知识和知识型智慧知识两种知识,信息可划分为普通信息和智慧信息两种信息,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是人类从事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三大人力经济资源。因此,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个体的以上三大人力经济资源也依次得到了较大的开发和利用。如果说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主要开发利用人类个体的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那么,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则主要开发利用人类个体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当前的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则主要开发利用人类个体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知识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智慧可根据来源不同划分为知识型智慧、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三种类型,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因此,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①则主要开发利用人类个体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信息型智慧以及知识――信息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
除以上三大人力经济资源以外,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经济时,有时仅仅凭借个人与生俱来就有的或后天才有的显赫血缘关系背景或家族背景或家庭背景或知识背景或特殊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情侣关系、母女关系、母子关系、父女关系、父子关系、亲属关系等)或组织之间的特殊公共关系(如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公共关系、合作组织之间的公共关系等)就可以直接创造或获得财物创造经济。如果上述特殊人际关系或特殊公共关系良好的话,就更是如此!因此,人们与生俱来就有的或后天才有的显赫血缘关系背景或家族背景或家庭背景或知识背景或特殊人际关系或组织之间的特殊公共关系也是一种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可运用经济资源――“背景经济资源”。
由于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经济时,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与其他个体发生联系并协调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这里人际关系指普通人际关系,以区别于上述特殊人际关系),以便社会或组织更加协调一致,因此,人们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关系如何将直接影响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因此,人们与其他个体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可运用经济资源。由于人们与其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如何主要决定于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水平或能力(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因此,人们的人际关系经济资源可划归于上面所述的智慧人力经济资源(即人际关系经济资源是智慧人力经济资源中的一种类型)。此外,由于人们具有何种情趣、爱好、性情、脾气、志向、性格、习惯等个人个性心理特征,会影响人们之间的特殊人际关系和普通人际关系,因此,人们的情趣、爱好、性情、脾气、志向、性格、习惯等个人个性心理特征也是一种经济资源。显然,这种经济资源对经济的作用或贡献主要通过上述“背景经济资源”和智慧人力经济资源对经济的作用或贡献表现出来的。因此,本文把人们的情趣、爱好、性情、脾气、志向、性格、习惯等个人个性心理特征经济资源一并划进“背景经济资源”和智慧人力经济资源当中而不必再单独提出来作为一种单独类型。
此外,由于人们所处何种社会地位具有何种职务和何种身份、具有何种权力直接决定了人们运用“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包括物力经济资源和财力经济资源两种类型)、三大人力经济资源和上述“背景经济资源”的能力,因此,人们的权力或职务或身份也是一种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可运用经济资源――“权力经济资源”。而人们在社会或组织中具有何种权力或职务或身份是由一个社会或组织的政治制度或管理制度或这方面的约定俗成(包括一个家族或家庭的“家规”或“家法”)或由之决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的。因此,一个社会或组织的政治制度或管理制度或这方面的约定俗成或生产关系是否合理、先进将直接影响一个社会或组织中人们的权力或职务或身份的配置和分配是否合理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因此,一个社会或组织的政治制度或管理制度或这方面的约定俗成或生产关系也是一种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可运用经济资源。此外,由于一个社会或组织的政治制度或管理制度或这方面的约定俗成或生产关系可直接影响人们之间的(普通)人际关系或工作关系,因此,一个社会或组织的政治制度或管理制度或这方面的约定俗成或生产关系是否合理、先进还会影响一个社会或组织中人们之间的(普通)人际关系或工作关系的好坏从而影响到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因此,一个社会或组织的政治制度或管理制度或这方面的约定俗成或生产关系经济资源对经济的作用或贡献主要通过它对一个社会或组织中人们的权力或职务或身份的配置和分配以及人们之间的(普通)人际关系或工作关系的影响表现出来,因此,一个社会或组织的政治制度或管理制度或这方面的约定俗成或生产关系经济资源可一并划归到“权力经济资源”和智慧人力经济资源当中,而不必再单独提出来作为一种单独类型。
综上所述,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可运用经济资源一共有上述六种类型――三种人力经济资源――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智慧人力经济资源以及“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背景经济资源”和“权力经济资源”。不仅如此,它们之间还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首先,它们是相互依存的。这是因为人们从事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同时运用上述六种经济资源,它们缺一不可!人们不可能只运用其中一种或若干种经济资源而不运用其它若干种经济资源却能从事某种经济活动!它们总是同时起作用、同时为经济活动作出各自的贡献的。这是由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过程的特点决定的。当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时,不仅必须运用“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还必然会运用到“背景经济资源”、“权力经济资源”和人们的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此外,还必须同时运用人们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和智慧人力经济资源以便及时分析、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其次,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比如,生理或体力经济资源的状况会影响到人们运用其它五种经济资源的状况。反之。也然。此外,人们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的状况也会影响到人们运用其它五种经济资源的状况。比如,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往往懂得更多的健康知识和营养知识,因此,相对说来,他们的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的状况较好。由于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是智慧的基础(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因此,他们的智慧人力经济资源的状况也往往会更好一些。此外,他们运用“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背景经济资源”和“权力经济资源”的能力也相对更高一些。反之,如果人们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的状况较差,则人们运用其它五种经济资源的能力也相对较差。除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和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以外的其它四种经济资源的情况与上类似!
那么,上述六种经济资源是通过什么机制对经济发挥作用的呢?
人们的能力实际上就是人们在运用智慧人力经济资源等三种人力经济资源分析问题或运用智慧人力经济资源等三种人力经济资源和其它三种经济资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力量或能量(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因此,智慧与能力之间具有资源和能量之间的本质区别,它们是资源与能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表里关系,其中智慧为因、为里,能力为果、为表,能力是由智慧资源转化而来的(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人们要正确运用经济资源创造最大经济效益,就必须要运用智慧才能具有良好的“调动资源能力”和“运用资源能力”从而表现出良好的专业工作能力(指人们按照一定规程完成一定专业、一定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专业工作能力包括创造力)或综合能力(指人们的专业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即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的综合)。而社会生产力是各个岗位的生产力的综合,是由各个岗位人们的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共同决定的。因此,人们只有充分运用智慧人力经济资源以便正确运用其它五种经济资源,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力。因此,上述六种经济资源是通过对人们的专业工作实际能力大小的影响来对经济发挥作用的。如果上述六种经济资源配置合理并得到高效运用,那么,人们的专业工作实际能力就必然会相对较高,从而表现出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高的社会生产力!反之,人们的专业工作实际能力就必然会相对较低,从而表现出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和和较低的社会生产力!
总之,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人们创造或获得经济所能利用的经济资源一共有以上六种类型,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着相应的六种类型的“经济成分”――“体力经济”、“背景经济”、“权力经济”、“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简称“财富经济”或“资本经济”。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后,“财富经济”演化为“资本经济”。当前市场经济中的“财富经济”实质也是“资本经济”。)、知识经济和“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我们下面将详细论述什么是“体力经济”、“背景经济”、“权力经济”、“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以及知识经济和“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
所谓“体力经济”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主要依靠运用六大经济资源中的“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那部分经济。所谓“背景经济”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主要依靠运用六大经济资源中的“背景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那部分经济。所谓“权力经济”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主要依靠运用六大经济资源中的“权力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那部分经济。所谓“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主要依靠运用六大经济资源中的“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那部分经济。所谓“知识经济”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主要依靠运用六大经济资源中的“普通知识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知识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那部分经济。所谓“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主要依靠运用六大经济资源中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信息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以及知识――信息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那部分经济。由于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和三种类型的智慧其本质都是信息,因此,知识经济和“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的本质都是“信息经济”。但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一般不称知识经济为信息经济,只称“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为信息经济。显然,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资源为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或组织创造或获得的经济的多少或在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的大小是各不相同的。其中总是有一种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经济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或组织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最大。那么,我们就说这种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这部分经济就是该时期、该层面(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或组织的主流经济。而其它五种类型的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其它五种相应类型的经济则是该时期、该层面(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或组织的非主流经济。
总之,上述六种类型的经济资源都为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的经济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只是它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的大小各不相同而已!上述六种类型的经济资源对经济的贡献最终通过人们的专业工作能力或综合能力对经济或社会生产力的贡献表现出来。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的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为(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创造或获得的经济在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因此,最适合搞“体力经济”。因此,“体力经济”是原始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和主流经济。在奴隶社会,由于人们的“背景经济资源”为(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创造或获得的经济在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因此,最适合搞“背景经济”。因此,“背景经济”是奴隶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和主流经济。在封建社会,由于人们的“权力经济资源”为(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创造或获得的经济在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因此,最适合搞“权力经济”。因此,“权力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和主流经济。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由于人们的“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为(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创造或获得的经济在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因此,最适合搞“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因此,“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和主流经济。在当前的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由于人们的“普通知识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知识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为(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创造或获得的经济在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因此,最适合搞知识经济。因此,知识经济是当前的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和主流经济。依此类推,在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由于人们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为(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创造或获得的经济在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因此,最适合搞“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或信息经济。因此,“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或信息经济是未来“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信息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和主流经济。
那么,在哪些情况下,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主流经济分别是“体力经济”、“背景经济”、“权力经济”、“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知识经济和“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呢?显然,除了原始社会的主流经济是“体力经济”以外,以体力搬运货物创造或获得经济效益的搬家公司、货运公司等企业组织的经济以及在旅游区用轿子抬人上、下山的个人以及三轮车夫等个人的经济都属于以“体力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其它五种“经济成分”也存在,只是它们对经济的贡献没有“体力经济”的大而已。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主要由人们的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因此,人们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的状况将直接明显影响上述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效益。显然,除了奴隶社会的主流经济是“背景经济”以外,人们利用显赫或特殊的血缘关系背景或家族背景或家庭背景或知识背景或上述人与人之间的特殊人际关系或上述合作组织之间的特殊公共关系经济资源或“背景经济资源”获得遗产、财产或接受社会或其它组织或个人的捐赠等方式创造或获得的经济都属于以“背景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其它五种“经济成分”也存在,只是它们对经济的贡献没有“背景经济”的大而已。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主要由人们的“背景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因此,人们“背景经济资源”的状况将直接明显影响上述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效益。显然,除了封建社会的主流经济是“权力经济”以外,一般说来国家或地方政府垄断的行业的经济,以及人们利用所掌握的特权通过特许某些组织或个人从事自己所掌握或控制的某种行业或某种产品的经营而收取大量特许加盟费或个人酬劳创造或获得的经济,以及人们通过允许其它组织或个人以自己组织或个人名义从事某种经济活动(在建筑业、装饰业中较常见)创造或获得经济,然后向这些挂靠组织或个人收取一定行政管理费用或技术指导费用等费用创造或获得的经济都属于以“权力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这种情况下,其它五种“经济成分”也存在,只是它们对经济的贡献没有“权力经济”的大而已。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主要由人们的“权力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因此,人们“权力经济资源”的状况将直接明显影响上述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效益。显然,除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主流经济是“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以外,人们利用所掌握的财富(包括物力财富和财力财富两种类型)或金钱或由此形成的资本创造的经济都属于以“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比如,人们利用投入的货币资金炒股、炒外汇、炒期货或其它债券创造或获得的经济或银行、钱庄、个人通过放贷或借款等方式收取利息或费用创造的经济、租赁公司通过租赁货物、房产等收取租赁费用创造或获得的经济以及人们依靠投入的货币、机器设备、厂房占有企业组织一定股份或资本获得赢利分红创造或获得的经济就都属于以“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这种情况下,其它五种“经济成分”也存在,只是它们对经济的贡献没有“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的大而已。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主要由人们的“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因此,人们“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的状况将直接明显影响上述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效益。显然,除了当前的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的主流经济是知识经济以外,组织或个人利用所拥有的专利或知识产权或某种特殊技术或秘密配方创造或获得的经济以及上述组织或个人靠出卖专利或知识产权或某种特殊技术或某种秘密配方创造或获得的经济以及其它组织或个人靠收购的专利或知识产权或某种特殊技术或某种秘密配方创造或获得的经济都属于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这种情况下,其它五种“经济成分”也存在,只是它们对经济的贡献没有知识经济的大而已。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主要由人们的“普通知识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知识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因此,人们“普通知识人力经济资源和知识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的状况将直接明显影响上述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效益。依此类推,除了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的主流经济是“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或信息经济以外,人们利用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创造的经济,比如人们利用各种能力如创造力、人际关系能力、专业工作能力或综合能力创造或获得的经济,比如,安利公司、玫琳凯公司、保险公司的经济、一切贸易公司的经济以及一切公司中业务人员靠能力赚得的提成和所有员工靠能力赚得的薪水等都是以“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或信息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其它五种“经济成分”也存在,只是它们对经济的贡献没有“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的大而已。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主要由人们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因此,人们“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的状况将直接明显影响上述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效益。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人类社会中既然普遍存在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那么,也就必然普遍存在着六种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成分”――“体力社会”、“背景社会”、“权力社会”、“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社会”、“知识社会”和“智慧社会”或“能力社会”②。这里的“体力社会”指高度重视人们的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并主要依靠之创造或获得经济、以“体力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社会。这里的“背景社会”指高度重视人们的“背景经济资源”并主要依靠之创造或获得经济、以“背景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社会。这里的“权力社会”指高度重视人们的“权力经济资源”并主要依靠之创造或获得经济、以“权力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社会。这里的“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社会”指高度重视人们的“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并主要依靠之创造或获得经济、以“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社会。这里的“知识社会”指高度重视人们的“普通知识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知识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或人们的科学技术专业知识水平和知识型智慧水平或专利或知识产权或创造力或专业工作能力或学历或文凭并主要依靠之创造或获得经济、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社会。这里的“智慧社会”或“能力社会”指高度重视人们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或人们的信息型智慧水平和知识――信息型智慧水平或综合智慧水平或综合能力并主要依靠之创造或获得经济、以“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或信息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社会(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
显然,推行主流经济的宏观社会就是宏观主流社会,推行主流经济的微观社会就是微观主流社会。因此,人类社会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人类社会,其(宏观或微观)主流经济和(宏观或微观)主流社会的形式都是各不相同的。比如,原始社会是以“体力经济”为主流经济、以“体力社会”为主流社会的社会,奴隶社会是以“背景经济”为主流经济、以“背景社会”为主流社会的社会,封建社会是以“权力经济”为主流经济、以“权力社会”为主流社会的社会,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是以“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为主流经济、以“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社会”为主流社会的社会,当前的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则是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经济、以“知识社会”为主流社会的社会,依此类推,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就是以“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为主流经济、以“智慧社会”或“能力社会”为主流社会的社会。
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的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不同层面的人类社会中,同时存在着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和“社会成分”。在主流社会――“知识社会”(比如,高科技产业的社会)里,其主流经济是知识经济。这与整个时代或社会的主流经济都是一致的!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体力社会”(如搬家公司)里,其主流经济是“体力经济”,与整个时代或社会的主流经济――知识经济是不一致的。知识经济时代其它四种类型的“社会成分”的情况与“体力社会”的情况类似。
总之,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和六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成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上面把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人类社会本来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社会经济人为地划分为“体力经济”、“背景经济”、“权力经济”、“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知识经济和“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完全出于研究的方便,实际上它们是不可截然分割开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层面完整人类社会的(宏观或微观)经济。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此外,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或其对应形式在人类自地球上产生时就存在,它们并非新生事物!因此,它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中都存在,并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只是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大有小、各不相同罢了!正因为如此,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其(宏观或微观)主流经济和(宏观或微观)主流社会的形式才各不相同!总之,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当前的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以及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和六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成分”都存在并都在起作用,只不过其作用大小各不相同罢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主流社会里,社会的经济都是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同时起作用、知识经济是主流经济、知识经济担任主角、其它五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一起充当配角同台献技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五种非主流社会里,社会的经济也都是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同时起作用、五种非知识经济的“经济成分”分别担任主角、余下其它五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一起充当配角同台献技的经济。其它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的情况与上类似!那种认为知识经济刚出现不久、“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在未来才可能出现的观点是错误的!因此,“知识经济兴起”比“知识经济出现或产生”更为确切!同样,我们在上面把不同时期、不同层面本来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的人类社会人为地划分为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成分”也是完全出于研究的方便,实际上它们是不可截然分割开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层面完整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此外,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成分”或其对应形式在人类自地球上产生时就存在,它们并非新生事物!因此,它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中都存在,并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只是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成分”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中存在时间的长短、涉及范围的大小各有不同罢了!
总之,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和六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成分”。
注释
①由于能力是由智慧转化而来的,因此,智慧与能力是资源与能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表里关系,智慧为因、为里,能力为果、为表。因此,大多数时候智慧与能力总是同时出现,而且这时它们的作用或力量相当,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智慧都与能力相当。因此,这里的“智慧经济”与“能力经济”也相当。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警察 高职院校 实验实训机构 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022-02
一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含义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具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功能。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在完成国家下达的教学任务之外,在各种教育活动和教学过程中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经常的、具体的、具有服务性质的活动。本文所谈及的警察类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机构开展的社会服务属狭义范围的社会服务。
二 警察类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机构的现状
目前,我国警察类高职院校均设有实验实训机构,但做法不尽相同。有的建有“实验实训中心”;有的建有“实验中心”;有的没有一个冠以“实验实训”名称的统一机构,而是将涉及实验实训的相关部门各自分散独立建设。
1.建有“实验实训中心”的情况
在学院建立命名为“实验实训中心”的教辅机构,这种做法在警察类高职院校中比较普遍。实践中,“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也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两者兼顾。如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该学院实验实训中心建设有院内实训基地33个,实训面积6575平方米,仪器设备总资产1100多万;院外实习实训基地27个,涵盖监狱、劳教所、法院、司法局、律师实务中心、公安局、企业等单位。其中,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模拟讯问室、网络联合实训室、模拟现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速录实训室、图像技术实验室、司法鉴定实训室、痕迹检验实训室、心理咨询室、电子政务实训室、秘书职业化综合实训室、安全防范技术实训室、语音室、汽驾培训室、心理测评中心、团体咨询活动室、鉴别室、摄影实训室、模拟法庭、战术训练场、射击场、暗室。校外实训基地包括湖南省赤山监狱、湖南省少年教养管教所、长沙市戒毒劳教所、北京赵湘宁律师事务所长沙分公司、沅江市公安局巡警大队、长沙宜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长沙市雨花区人民法院、长沙市仲裁委员会、长沙县司法局、广东珠江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等。
警察类高职院校“实验实训中心”的另一种建设模式是仅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而不延伸到校外。如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该学院实验实训中心下设驾训科和电教科,承担学院学员汽车驾驶技能培训的教学任务和学院电教设备的购置以及校园网络、实验室、多媒体室、微机室等教学设备的维护维修管理工作的两大职能。
2.建有“实验中心”的情况
有部分警察类高职院校仅在校内建设“实验中心”,职能上不涵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仅着眼于实验室建设。如贵州警官职业学院,该学院实验中心下设刑事技术实验室、侦察实验室、公安应用技术实验室、计算机技术实验室、警务实战技能驾驶实验室,以及成立了实验室管理科、电教科、计算机设备管理科和网络管理科等职能部门。
3.分散独立建立实验实训机构的情况
有的警察类高职院校没有一个以“实验实训”冠名的统一机构,涉及实验实训的相关机构各自独立,或隶属相关教学部门。如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该学院没有“实验实训”机构,但建有驾培中心、实践教学部,而实验室的建设则划归相应的教学系部,如该学院的司法信息系拥有各种实验设备800台(套),总价值近1000万元,主要建有图形图像处理实验室、微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网络组建与维护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计算机机房、速录室、语音室、刑侦实验室等。
三 警察类高职院校实验实训中心开展社会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1.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决定了警察类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机构开展社会服务是其具有的天然属性
高等职业教育从根本上讲,其目的还是在于服务社会。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开展社会服务是高职教育无可回避的必然选择,也是其不断前行的必然方向。我国自开展高职教育以来就一直强调其社会服务的功能。经过多年的发展,经历不同时代的需求,我国高职教育一直在如何立足自身特点开展社会服务上不断探索和实践。警察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独树一帜,在对社会的服务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警察类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机构的教育资源决定了其具有服务社会的能力
从警察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中不难看出,警察类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机构完全具备服务社会的硬件设施和人力资源。
首先,从前述中可以看到,警察类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
――――――――――――――――――――――――――
* 2013年陕西警官职业学院院级科研项目“警察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研究――关于提升我院实验实训中心社会服务能力的构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YJ1306)
机构基本都建有一批比较现代化的实验室和电教设备,甚至有些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在国内还处于领先地位。这些实验设备为服务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其次,警察类高职院校作为教育机构,人才、知识较为密集,已形成了一支能够适应教学要求和提供技术服务的实验实训技术队伍。开展社会服务,始终离不开人的积极投入。高职院校知识密集,高校实验实训机构拥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层次合理的学术梯队,从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领域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从实践来看,我国警察类高职院校在实验实训专门队伍建设水平上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如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其实验中心就拥有一支学风严谨、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教职员工21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6人,助教1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人。又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学院实验实训中心现有工作人员9人,外聘教师15人,外聘技师2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1人,管理人员9人,专兼职教师、技术人员19人;中心成员中现有工程师1人、讲师2人、管理员5人。其余人员也大多具有助教和助理实验师职称,主要由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从事电子技术、自动化、计算机、法律、管理等方面教学科研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从此可以看出,警察类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机构拥有具有较高研究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队伍,这是其开展社会服务的人力保障。
四 警察类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路径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均具有明显的产业、行业或区域特点,进行社会服务需要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性地满足社会需求,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师资、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将社会对服务的需求与自身所能提供服务的可能有机结合起来。警察类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不同于普通高职院校,既有专业特色明显的警察类专业,又有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的非警察类专业。这导致学院的实验实训机构的设置上也存在这种特点,即既有普通高职院校均会建设的实验实训机构,又有针对警察类专业建设的实验实训机构。警察类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机构对外服务社会大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第一,院校的非警察类专业实验实训机构,可以全面向社会开放,以资源共享的方式服务社会。警察类高职院校与普通高职院校一样,基本都会设置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等服务于校内一般教学的实验实训机构,还会根据自身设置的非警察类专业设立专业实验室。如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在其实验实训中心设有心理学综合实验室、心理咨询实验室、新闻采编与制作实验室、物流实验室、网络安全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速录实验室、综合文秘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网球场、普通话测试站。而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实训中心的测谎实训室、心理测评中心、汽驾实训室等已有效地实现了与社会接轨。这些实验实训机构和相应设施可直接面向社会,以有偿或无偿的方式提供服务。
第二,院校的警察类专业实验实训机构,如刑事技术实验室、侦查实验室、警务实战技能实验室等,由于其特殊功用,不宜面向所有公众开放,但可面向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机关,甚至可以面向民间鉴定机构开放。警务实战部门,特别是基层的实务部门往往会由于资金不足,无法配齐所需的所有仪器设备及其他资源,而警察类高职院校基于教学的需要,在实验室的硬件配备上比较充足,这恰好能解决实务部门硬件不足的困境。实验实训机构依托自身的硬件资源服务公、检、法、司,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节约社会资源,增进整体效益。
第三,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基于自身的专业优势建立司法鉴定中心服务社会。根据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文件的精神,警察类高职院校可以成立司法鉴定中心,为社会提供司法鉴定服务。警察类高职院校的司法鉴定机构相比一般社会鉴定机构,有其自身的优势:(1)人才与设备优势,警察类高职院校作为教育机构,对人才和设备的投入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自我发展的内动力使得其必然具有人才和设备上的天然优势;(2)目标优势,警察类高职院校开展司法鉴定,其根本目的在于服务教学、服务社会,就算是有偿服务,但盈利并非其终极所需,这使得其鉴定的结论更具客观性和稳定性;(3)公信力优势,由于警察院校是独立的教育机构,其社会的公益性以及学术的权威性决定了其鉴定结论更具公信力;(4)规范管理的优势,警察院校的鉴定机构依托的是专业的实验室,在管理上更加规范,可以保证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稳定性。目前,已有部分警察类的高职院校依托自身的实验室硬件及人才的优势建立了服务社会的司法鉴定中心。如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在其原有的贵州警官职业学院爆炸物品司法鉴定所的基础上成立了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司法鉴定中心,在为全院各相关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提供教学和科研的实验服务的同时,面向社会承接各种试样的法医临床、法医物证、法医病理和法医化学等鉴定工作。
五 结束语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百余年,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目标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的警察高等职业教育,也脱离不了服务社会的使命。作为警察类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实验实训机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有能力也有条件实现其服务社会的职能。
参考文献
一、抓好疫情防控重点环节
1、聚焦“防输入、防扩散、防输出”,继续严格管控重点环节和关键部位,实施网格化管理、地毯式排查,严格查控外来人员,实行重点监控人员动态管理和信息共享,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2、取消赤峰市入境及市域内全部公路卡口,运用“大数据+人工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车辆抵达地末端查验,切实做到“不漏一车、不漏一人”。车辆抵达地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嘎查村、社区要负责做好司乘人员信息登记、体温检测、消毒消杀工作,并将人员车辆信息报送至旗县区指挥部,对于有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人员要及时上报并按有关程序办理。
二、有力有序地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3、认真落实自治区出台的支持防控疫情重点保障企业和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困难中小企业健康发展15条措施,在全面调查疫情对我市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经营管理和运行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加快制定针对性强的援企稳岗扶持政策。
4、对已开复工但存在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对有开复工意愿但受疫情影响的企业,主动开展帮扶和服务,一企一策制定解决方案,切实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5、加大金融支持企业力度,启动驻赤金融机构助力中小企业抗击疫情、复工复产、健康发展专项行动。
6、加强疫情对服务业领域的影响评估论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有序放开生活业和生产业,畅通企业复产复工链条。
7、高度关注房地产业发展,抓紧制定中心城区土地出让计划、商品房线上交易方案、在建楼盘复工方案。
三、抓好春季农牧业生产
8、切实加强农资储备供应,将种子、苗木、化肥、农药等农资生产企业全部纳入复工复产企业名单,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基础上,鼓励农资门市正常开业,多渠道联系货源,千方百计保障春耕备耕。疫情期间,推行农资企业与经销商统一集中送货上门服务。
9、推进春季畜牧业生产,全力保障种畜禽、饲草料、兽药等物资供应和调运。
10、加强农牧业生产服务,及时气象信息,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线上生产指导、种植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技术服务。
11、全力抓好设施农业建设,加强正在生产的温室大棚管理,推动闲置温室大棚恢复生产,制定鼓励设施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畅通市场销售渠道,防止农产品滞销。
四、统筹抓好其他重大传染病防控
12、全力做好非洲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布病、鼠疫等疫情防控应对准备工作。
五、保障人流、物流有序畅通
13、严格执行“三不一优先”“一断三不断”交通管控要求,全面放开市内货物运输,研究制定有序恢复市内公路客运班线、城市公交的实施方案,取消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管制措施,实现市内非重点人群自由流动。
14、对进入我市的外地车辆,取消公路卡口查验环节,一律实施车辆抵达地末端查验,做好相关登记;
对我市赴外地车辆,简化程序发放通行证,确保过往车辆便捷通行。
15、做好农牧民工等重点人群返岗的对接服务,全面支持市内非疫区人员返工返岗,制定具体工作方案。
16、切实推动物流枢纽正常运行,准许物流企业在落实好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
六、做好民生保障工作
17、积极做好重点人群就业服务,制定高校和用人单位网上供需对接、开展线上专项招聘、精准服务用工紧缺企业等政策措施。
18、做好市场保供,加强市场监测调度,切实抓好蔬菜、肉蛋奶、粮油等生活必需品供应。
19、稳定市场商品价格,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制假售假、囤积居奇等违法犯罪行为。
20、聚焦攻克脱贫攻坚战最后堡垒,制定今年全市脱贫攻坚指导意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细化措施,落实责任,确保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
21、加强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结合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今年工作任务。
22、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要求,制定线上授课、线上辅导、线上答疑、线上自习的实施方案,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学校正常教学的影响。
23、针对医药卫生领域在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短板,研究制定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机制、强化卫生领域基层基础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用设备采购和物资储备等具体措施。
七、加大稳投资力度
24、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列出今年拟实施的重点项目清单,建立重大项目包联机制,逐个项目协调解决开复工前困难问题,确保在具备条件时及时开复工建设。
25、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梳理前期项目清单,推行投资项目承诺制和部门代办制,利用线上平台推行“不见面”审批,有序组织开展实地勘察、现场查验等线下前期工作,切实做到快审快批。
26、做好地方债券争取工作,加大地债前期工作力度,积极推动地方债券尽快落实到项目建设上。
27、加强重点项目储备,结合“十四五”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动态谋划储备一批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增后劲的高质量发展项目。
八、稳定促进居民消费和外贸外资
28、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制定我市扩大消费、振兴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快释放各领域的消费潜力和需求。
29、围绕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功能定位,加大专业市场建设,尽快出台我市中心城区专业市场布局规划和今年专业市场建设计划,打造区域性物资采购中心。
30、营造良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支持外经贸企业尽快复工生产,加快跨境电商交易,稳定外资外贸。
九、引导稳定社会预期
31、加大新闻宣传引导,强化舆论引导和舆情管理,及时回应热点关切,增强社会各界抗击疫情、恢复生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