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20 18:15:54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研究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其就业问题不仅涉及了大学生自身的理想与价值取向,与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关系。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本文在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产业结构不平衡。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越来越大,加之城乡差异较大,高等教育被认为是“跳龙门”的首选途径,进而导致大学毕业生非常渴望在大城市中生活与工作。所以,第一产业无人问津,第二产业就业岗位有限,第三产业的容量较大,就业需求最多。此种社会需求和市场结构的不相符现象,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产业结构不平衡。

2.一些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比较高。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普遍存在着以下现象:其一,一些大学毕业生通常是眼高手低,太过注重专业对口,不愿从基层开始工作,无刻苦耐劳的精神。其二,一些大学毕业生要求工作环境好、工资待遇高,不愿做一些比较基础的工作,太过好高骛远,从而就业失败。其三,一些大学毕业生一心要考公务员,进而对中小企业不感兴趣。

3.用人单位门槛越来越高。目前,在人才市场招聘中,“本科以上学历”基本成为了求职的硬件标准,本来高职生就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却要求本科生;同时,“具有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也成为了求职要求的重要标准。为此,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1.强化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

(1)构建规范、流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对大学毕业生市场、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由三个部门分管的情况进行转变,根据求职情况,构建全国互通服务信息网,以此充分扩展就业空间;同时,对大学毕业生市场予以有效整合,使其成为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对就业市场进行全面规范,尤其是对一些乱收费等不法行为进行严处,以此保证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对户籍身份界限予以淡化,让当地大学毕业生和异地大学毕业生有着同等的就业机会,以此提升劳动生产率,同时增加就业岗位。

(2)完善大学毕业生失业登记制度。建立健全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登记制度,给予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一些生活补助,从而保证其基本的生存权利。与此同时,也可以对大学毕业生的失业情况予以准确掌握,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一些就业技能培训与辅导,使其尽快找到适合的工作。

(3)注重舆论宣传。在开展具体工作的时候,可以对各种媒体予以充分利用,积极宣传一些有关就业的政策、方针,以此有效转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对体制外就业予以关注;同时,对创业典型予以宣传,调动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热情。

2.重视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

(1)强调就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一定要强调就业教育,为大学毕业生的成功就业提供可靠保障。首先,加强政策辅导,对就业法律、政策予以讲解,并且对求职礼仪、信息筛选、求职技巧等知识进行指导。并且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缓解就业压力。其次,协助大学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及专业水平,明确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就业方向,提高就业成功率。

(2)做好就业服务。在高校教育中,一定要重视就业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的拓展,和用人单位保持密切的联系,尽可能推荐一些优秀毕业生进行就业。同时,对就业信息采集范围进行有效的扩展,并且通过网上测试、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毕业生的价值取向、就业态度等信息,从而给予综合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3)强化社会实践。为毕业生联系与提供一些实习的实践机会,并且指导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充分认识自己,通过自省不断完善自身,以此提高就业成功率。

3.调动大学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

(1)转变就业观念与方式。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一定要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树立“大众化”的理念,以此符合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的形势。首先,注重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的调整。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应秉持普通劳动者的心态,积极进行就业选择。其次,提高就业方式的灵活性。在准确判断就业形势的基础上,进行适当选择,比如到农村基层、中小企业等就业,以此提高就业灵活性。

(2)增强就业能力与素质。首先,加强自身推销。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一定要善于推销自己,并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进而在掌握就业技巧的基础上,主动出击,对自身情况进行合理包装,以此实现成功就业。其次,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专业学习方面,一定要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组织管理能力、计算机能力、交际能力、外语能力等,从而在面对就业的时候,可以具有更多的机会,进而提高就业成功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一定要对当今就业形势予以充分了解,进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就业方向与岗位。同时,为了有效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定要加强政府、高校、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努力,结合市场需求,给予适当的就业帮扶与指导,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技巧与能力,使其可以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卫明凤,任亚蒙,孙冠群,等.农业院校女性大学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相关性实证研究――以上海市某农业院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22):9498-9500.

[2]岳德军,田远.职业认同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6):76-81.

[3]张丽芬,孙淇庭.政策支持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基于2010-2014届大学毕业生的实证研究[J].探索,2015(05):140-145.

第2篇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就业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已被世人所熟知。如何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事关学校发展,事关社会稳定,必须妥善处理。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依据就业问题性质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三类,分别为一般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一般性就业问题。在精英教育阶段,一般性就业问题被认为是不存在的,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主要职能发生了根本改变,一方面承担着继续培养精英的任务,另一方面承担着培养社会所需劳动力的任务。就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而言,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是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相平衡的,但却出现了人才相对过剩的局面,出现一般性就业问题,有其特殊性。分析原因,与我国的市场机制不完善不无关系。我国曾经长期实行统分统配制度,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还不能形成良好的用人制度,诸多岗位长期被不合格人员占据,导致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除此之外,虽然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巨大发展,但第三产业比率还是过低,加之大学生创业观念低下等,导致社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较低,无法实现毕业生的大规模就业。

(二)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是指劳动力的结构与经济结构不相适应而引发的就业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实施进程采取的措施是,扩大精英教育范围,以此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精英教育是为培养社会精英服务的,其专业、课程设置是以精英培养为目标的,沿用精英教育模式培养社会所需的大量劳动力,必然导致人才结构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造成结构性就业问题。除此之外,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人事制和户籍制度,也是限制人才合理流动、无法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些年来上述制度有所松动,逐步实行了小城镇、农村统一户籍制度和行业资格准入制度等,进步固然可喜,但力度仍不大,无法解除其对人才自由流动的限制。此外,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问题。

(三)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个人职业选择性问题在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中,表现越来越突出,部分大学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愿就业。如高校周围考研大军的出现,由于不愿到边远、经济不发达地区工作,仅把求职岗位限制在大城市,造成过大的就业压力。究其原因,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较好的自我定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更多的是培养熟练的劳动力和技术工人,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是社会精英,个人期望值过高造成就业难。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我国所采取的精英教育扩大化式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培养目标不甚明确,影响了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的明确,导致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在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中比较突出。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和政府方面。就国家和政府层面来说,应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改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精英教育模式。首先,扩大高校办学自;扩大高校办学自不仅包括企业、个人可拥有办学权利,还包括扩大已有高校的办学自,减少高校行政干预和控制,让高校办学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渠道的畅通。其次,淡化户籍制度、改革劳动人事制度,促进人才能合理流动,保证企业、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挑选、利用人才。再次,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最后,提供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条件,扩大就业岗位;如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

(二)高校办学方面。就高校办学方面来说,首先要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情况准确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为社会提供优秀的所需人才。各高校应各安其位,各负其责,形成自己的特色,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其次,积极实行弹性学制、弹性专业;实行弹性学制,以适应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实行弹性专业,就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意愿灵活选择学习专业,如:双学位,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扩大毕业生就业机会。最后,高校应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积极实行市场化的经营管理,实施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素质教育,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自主创业能力,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

(三)用人单位方面。就用人单位来说,首先要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形成正确的人才观,应本着竞争意识选才、用才,以任人适才为标准选择、使用人才,努力促进单位发展。其次,把人才利用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需要创办培训学校,以此满足单位业务发展需求。最后,选聘过程中,不应盲目追求高规格人才,应当以本单位实际工作需要来选择,以能胜任工作为基本要求。

(四)毕业生个人方面。就大学毕业生个人方面来说,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素质,同时也要认清社会发展形势,明确发展目标和定位。高等教育大众化应以更多的熟练劳动力和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大学生已经从“天之骄子”转变为一般性人才。大学毕业生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本着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其次,当代大学生要彻底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主动创业,积极谋划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形势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college elite education to mass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employment system of college graduates assigned by national interconnected system to graduates, 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ndisputable fact. But, since 2007, the United States sub-loan triggered 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e world economy in a recession, the employing units in the recruitment of talent has been reduced. In such a situation, how to do a good job in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has become the priority among priorities of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2010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日趋下降,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是让就业形势变的更加不容乐观。

1.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

近年来,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据教育部统计, 2010年毕业生将超过630万人,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整体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2.毕业生向大中城市流动趋势加强流向

伴随我国沿海等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发达城市以及较发达城市和一些发展相对缓慢的乡镇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不断加大。在高薪、高待遇、高福利等的吸引下,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也在跟随经济发展方向,选择在大中城市寻求发展空间,逐渐形成了向大中城市流动的洪流。造成了人才集中超过了有限的就业市场的需求。

3.毕业生的期望值居高不下

伴随着精英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也就一直居高不下。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起薪集中约有15%的人定位于4000元以上,而仅有不足3%的人选择1500元以下。而大部分的企业全部选择1500-2500元。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过高的期望值不可避免地让他们失了大量的就业良机。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从毕业生主体自身来讲

当前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一步到位的想法,认为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公立学校、大公司企业是就业,而到中小企业、私营机构只是打工,因此,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到一些中小企业去就业,更谈不上到边远地区工作。而且,有些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期望的找到一份轻松高薪的工作,既不愿从事高付出的工作,又想获得高收入;既想获得高薪工作,又对自身能力了解不足。而社会现实往往与毕业生的想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进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2.从毕业院校来讲

首先,自2003年我国第一批扩招大学生走向社会以来,我国社会的人才需求量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庞大的毕业生队伍走向就业市场。伴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地区的经济开始衰退,社会已经不可能提供如此众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骤然加大,就业难现象凸显。

其次,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多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欠缺,专业技能也不够强,很难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社会上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另外,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关注,许多高校积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目前有些高校还停留在传达政策、整理信息、组织“双选”会的粗线条阶段,就业指导工作远远适应不了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

3.从社会用人单位来讲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结构调整,企业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用人也处于成熟稳定期,吸纳的人才有限,而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型产业主要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所需要的是高精专人才,而大多数毕业生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在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主要以接纳毕业生为主的中小企业大量破产,而生存下来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断地减员,进而造成了就业困难。

三、大学生就业前的准备

1.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

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2.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3.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4.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四、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些建议

1.切实了解用人需求,不断增强毕业生综合能力

如何更好的利用仅有的不到四年的时间来完善自我直接影响了大四的就业形势。因此,大学生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来关注了解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大学毕业生。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大学四年去学习相关知识,考取相关等级证书,进而在就业招聘中占据优势,获得一份好工作。

2.调研就业形势,合理进行就业指导

由于当前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高校就业办公室等应不断深入调查当今的就业形势与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广大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使得大学毕业生能够及时的完善知识储备,调整就业心态,获得就业信息,加快并改善大学生就业。

3.网罗校友资源,多渠道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比较成功的校友手里拥有一些资源,可以帮助师弟师妹们提供一些工作岗位。建议充分调动和利用专业教师及校友的社会资源,为毕业生争取更多的招聘机会。针对专业特色,利用校友、老师的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专业的小型专场招聘会,以便使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4.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创新就业招聘形式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捷,人才市场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招聘会一种模式也逐渐跟不上毕业生就业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做出创新,使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更近距离的接触,通过形势研讨会、专场招聘会、专家报告会、师生座谈会、心理咨询会等一系列措施来拓展就业领域。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策略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这也使得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在社会就业总量不平衡的主要矛盾和其他次要矛盾并存的背景下,有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将失业”的尴尬处境,尤其在2003年第一批高校扩招大学生毕业后,这种情况更加突显出来。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212万,2010年达到631万人,2011年增加到660万,2012年更是达到了680万,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699万,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然而最近教育部公布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短短的十一年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就增加了三倍之多,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面临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量激进式增长,如此之多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这必然对劳动力市场具有强大的冲击力,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而且,每一年毕业生并不能完全顺利就业,往届的未就业的毕业生也将投入到下一年的就业中。因此,每一年不但要面临应届总量巨大的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还要解决往届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待遇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境况,大学生渐渐变成了廉价劳动力,近两年, 更有媒体爆出“月薪500元招聘大学生”,“大学生身价等同于农民工”,此类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 也引发了公众对高校教育提出的众多质疑。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社会群体,毕业后却成为了低收入群体,不少大学毕业生从事着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甚至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把目光从就业数量转向就业质量。

自1999年起,国家教育部开始统计和公布各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并将一次就业率作为评价各所高校就业状况的指标,这也使得高校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如何提高就业率这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大学生就业数量的增加。然而就业数量并不能全面的、客观的反映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基本情况,就业率仅仅反映高校就业工作“量”,无法对“质”进行评价。笔者认为追求虚高的就业率是个误区,不应过多强调就业率,而应花更大力气重视就业质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仅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质量,同时关系到高校的持续、健康和协调、快速发展,甚至于其生死存亡。

二、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1)个体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从就业观念方面讲,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明确,就业意识淡薄,就业期望过高,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创业意识淡薄。当代大学毕业生择业期间,通常会优先选择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国企等相对稳定的职业,很少有人会优先考虑私企,自主创业或者支援贫困地区的基层工作。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时没有从自身条件出发,没有根据自身特点,盲目跟随大流,这种错误的就业观直接影响到就业质量的整体状况。现在大学生普遍缺少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没有意识到“逆境出人才”的人生哲理,而是过于的追求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物质条件,从而树立了不正确的就业观,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就业市场的压力。从就业心理方面讲,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存在着三种不良心态:“崇尚大城市心态”――将就业目标集中在发达的大中城市、省会城市,将其作为事业、生活的终极目标;“自我认知不足”――容易产生“过高期望值”和“求职自卑感”两种反差现象,前者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理应获得一收入丰厚的工作,后者认为自身条件不够好,缺乏自信和勇气,在很多机会面前知难而退;“盲目攀比心理”――习惯于以周围同学为标准和标杆,比待遇不看机遇、比福利不看潜力、比环境不看远境,导致即使有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也不能好好把握,甚至武断放弃。这种热衷于攀比的心态,成为了大学毕业生寻找工作的一个障碍。从就业技能方面讲,由于大学教育是开放式管理模式,造成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大学期间并没有很好的掌握专业课程,且大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方面,较为死板,在工作期间很难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致使不能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无法得到单位的重用。从就业规划方面讲,很多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期间没有做好十足的准备。毕业时面临就业压力,乱了阵脚,四处投放简历,盲目跟随大众,就职后才发现自己不适合这份职业或是没有达到预期标准,频繁跳槽,这样不仅打击了求职的积极性,造成自我否定心理,还给就业市场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

(2)高校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由于高校的教育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脱节,而我国大多数的教育模式过于传统,在学校一味的灌输理论知识,迫使学生在接受填鸭式的教育同时,实际动手能力匮乏,走上社会后变成只懂理论缺乏实际的鸡肋型人才。我国的高校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专业和课程设置不能紧跟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够完善等问题,从而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降低了就业质量。

(3)就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在国家就业政策的大环境下,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政府部门制定和执行了很多的政策和措施。但是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这些政策和措施并没有改善不利的局面,这是因为政府部门制定的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还不够完善,不能全面彻底的维护大学生的权益,或者有些政策制定了却没有得到落实,使得大学生在毕业后得不到应有的优惠和保障。在用人单位的就业环境下,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提出越来越高的就业素质,这就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许多用人单位已将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评价其“实力、能力”的主要依据和择人标准,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因为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往往就业机会多,就业面宽,选择余地大。相反,综合素质不高者或不善于表现者很多时候就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有些家长对子女给予太多的期望,认为子女大学毕业后,就理所当然找到一份待遇好的工作,这给子女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经济状况较差的大学生择业时,(下转第106页)

(上接第104页)优先考虑薪酬高的工作岗位。家境较好的大学生,习惯于“等”、靠”和“啃老”的依赖思想,按照家长的蓝图一步一步走下去。传统思想中的“子承父业”也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干扰,很多父母希望子女从事和他们一样的职业,而忽略了子女本人的兴趣爱好,子女为了顺从父母的意愿,从事着自己不喜欢的职业。

三、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发展策略

(1)个体因素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从大学生自身来说,认清就业形势,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在学校期间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技能。要及时转变自身角色,认真做好就业规划,尽快的融入社会,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正确对待挫折,沉着冷静、积极乐观地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乐观心态克服一切困难。

(2)高校因素是发展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环节。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人才基地,首先,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推行体验式教学、创新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等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发言、积极思考的能力。其次,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高校应调整专业结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明确办学理念,准确定位,与市场接轨。不能只顾扩大规模,忽视市场实际的需要;只顾传授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只顾学习成绩,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再次,要全面加强就业指导。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课时、保障教学条件、保证教学师资。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理论体系,充实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案例教学、邀请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讲授、请往届毕业生现身说法、开展模拟招聘会、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解答求职经验和创业秘笈等形式,提高课程的指导性、实效性。

(3)就业环境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导向因素。从政府和政策机制层面上讲,应该加快经济发展,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定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提供创业补贴,使高校毕业生由被动择业到主动创业转变。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号召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并为他们提供完善的优惠政策。同时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做到资源共享,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从市场和用人单位层面上讲,应该转变传统的用人观念,将眼光放长远,做好人才储备,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见习岗位和就业岗位,不断丰富毕业生的工作经验。一切从自身实际出发,设置正确的招聘需求,杜绝各种性别,年龄,地域等歧视;用人单位还应爱才,惜才,给予合理的待遇和发展空间,积极营造人文感、归属感、荣耀感浓厚的企业文化,以员工的忠诚奉献、价值充分体现,实现企业升级上档、健康发展。从家庭和价值观念层面上讲,家庭是每个人的主要生活环境之一,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家长应该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使大学生从人为建造的思想框框里解放出来,大胆主动地去争取自己的空间和天地,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大学毕业生更要认清就业形势,逐步建立是金子在什么地方都会发光的观念,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度自信,也不盲目自卑,全面准确地分析自我,设定适当的就业期望值。

总之,就业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虽然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依然严峻,就业质量仍然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但是笔者相信,在政府、市场、高校以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会实现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 冯建力,宁焰,王雅茹.就业教育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第5篇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就业

造成目前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包括经济形势原因、社会原因、高校原因、大学生自身原因。

一、经济形势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我国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行业性的冲击必然是不可避免。尤其是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更加严重的影响。

二、社会原因

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录用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门槛。一些用人单位为了避免遭遇大学生无工作经验以及社会实践经验,需要对其进行专门培养,无法快速为自己所用,或者怕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用人单位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跳槽,浪费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以及影响用人单位自己的发展规划。由于以上原因,部分用人单位直接不招聘大学应届毕业生或者限制录用大学应届毕业生。也有不少用人单位为了追求更好的人才质量对大学毕业生招聘对象仅限于985或者211高校的学生。这些各种各样的门槛的设置直接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连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都没有,便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了,更遗憾的是设置这些门槛的用人单位往往是工作条件比较好的单位。

三、高校原因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时更多的是注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较为欠缺。导致所培养出来大学生无法快速有效地将大学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工作,甚至无法清楚地向别人表明自己内心的想法。无法让别人发现自身才华,影响自身发展。部分高校为了追求综合性的发展,忽略自身实际条件,不考虑社会实际需求,设置自身不具备开设条件的专业或者社会需求已严重经饱和的专业。对于社会迫切需要的技术性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不能及时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与模式,导致其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弱。

四、大学生自身原因

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刚刚踏入社会,就自认为高人一等,对自己的工作待遇要求过高,对那些薪资水平相对较低、工作比较辛苦、工作环境不够优越的企业不屑一顾。不能脚踏实地、要求过高、过分急于求成,是很多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问题。也有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就业在大学期间没有合理的规划,大学期间所学基础知识不扎实,社会实践能力发展欠缺,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够,没有合理利用大学在校时间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因素。

五、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建议

首先,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掌握好所学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在构建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还应注意对自身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与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认真规划出自己的职业生涯,尽可能对此作出充分的准备,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只有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后才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的方向并及时作出适当的调整。大学生要学会正确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等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再次,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职业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抵抗挫折与失败再次站起来并最终都想成功的关键,在求职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抗挫折的心理素质,遇到一次或者几次失败便心灰意冷或者在以后的求职中不够自信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注意培养锻炼使得自己具有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要充分了解就业信息。学会沉着、冷静地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客服一切困难。其次,用人单位要改变对大学生的看法和用人观念。用人单位要解除多重门槛划分,对于普通非重点院校的学生不要拒之门外,应该让他们有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重点院校的学生并非一定都是优秀的能力强的,非重点院校的学生也并不就意味着不优秀和工作学习能力差。再次,高校教学模式改革。高校应当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及时合理的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同时,高校应该定期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技能的相关培训,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最后,政府职责。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来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尤其注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改进与完善,逐步把毕业生就业问题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消除当前社会存在的就业歧视,规范就业市场。国家可以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并结合行政、经济等手段来实现和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去锻炼发展。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促进大学生就业。

六、结语

通过大学生、政府、高校、社会的共同努力,相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定能够妥善地解决。大学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不但解决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给莘莘学子及其家长一个满意的交代,同时也减少了人才的浪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加强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04-02

一、文科类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近些年来,高校中女大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越来越高,女大学毕业生增幅明显,就业难度大,其中文科类女大学生所占比例最大,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率低,就业存在性别歧视,就业质量低,缺乏保障等方面。

(一)文科类女大学生数量增多、就业率低

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大幅增加。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得女大学毕业生增长幅度日益加大。据统计,1998年至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女毕业生人数占总毕业生人数比重逐渐加大,1998年女大学毕业生占总毕业生的比重为36.64%,2003年女大学毕业生占总毕业生的比重为44.29%,2005年这一比重增至45.17%。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高校“男多女少”的局面已经改变,逐渐出现“阴盛阳衰”。综合类名校复旦大学,2006级新生里的女生约占52.3%,首次超过男生。2010年,清华大学录取了1159名女生,比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34.12%。

女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高,但就业率却依旧偏低。天津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大学毕业生男生就业率为83%,女生就业率为79.5%。厦门大学的就业指导部门调查时发现,应届毕业生中已落实工作单位的女生比例为63.4%,男生为72.1%。在同等条件下,女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87.7%。

(二)文科类女大学生考研率高,就业门槛高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女大学生选择了考研。资料显示,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因此女生无奈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而且大部分女生较勤奋踏实,考研成功率也大大高于男生,特别是一些中文、心理学、教育学等文科专业。此外,用人单位用隐形限制的方式提高女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门槛,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文科类女大学生大多存在年龄、相貌方面的限制,一般要求女大学生年龄在25岁以下,相貌气质姣好,并且在签订就业合同时硬性规定未婚或几年内不得生育等苛刻条件。

(三)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中普遍存在性别歧视

受社会传统思想、男女两性差异以及社会误解偏见等影响,在就业过程中文科类专业女大学生普遍存在性别歧视现象。第一,人数限制。例如:在招聘信息中明确写出某单位招收文员10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3人;第二,机会不均等。即使同时进入面试过程,最终聘用比例男生依然高于女生,很多用人单位情愿降低条件录取综合能力较低的男生也不愿意录取女生。第三,待遇偏低。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对男女生实行不同的劳资待遇,他们支付给女性雇员的工资与处于同等学历、同一职位的男性雇员低。在面对培训、升职机会时,用人单位对文科类专业的职员多倾向于提拔男性员工。

二、影响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用人单位之所以拒招女生正是为了求得生存和竞争优势,规避女大学生自然附着成本的理性选择。女大学生的自然附着成本包含着比较广泛的内容,主要表现在:第一,生育成本。女大学生毕业后不久就会面临结婚生育等一系列问题,进而会有很大一部分精力投放到家庭中,用人单位需要为此付出直接或间接成本。第二,工资补偿。基于女性的生理特征,她们对于工作条件的要求较高。在较差的工作条件下,用人单位需要支付额外的工资以作为奖励,而男性职工则不存在这一问题。

(二)文科类女大学生自身因素

文科类女大学生大多心思细腻,感性,但大多依赖性较强,优柔寡断,专业性差。部分女生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忽略了能力培养,在工作能力、社会实践和适应能力上与男生存在一定差异,学习成绩并不是市场竞争力的全部,市场看重的是劳动者的综合劳动能力,因此,女生劣势于男生。部分文科类女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很多女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排斥低层次岗位,向往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体制内就业,这种不正确的就业观念再加上女性固有的普遍缺乏竞争意识,胆小退让等弱点,成为女大学生将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三、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难产生的影响

(一)对文科类女大学生自身的影响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大部分女生采取了积极主动、勇敢面对的积极态度。文科类女大学生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专业培训来提高自身能力,拓宽就业途;或继续学习专业知识,考研或出国深造。就业难的压力成为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强大动力。

然而,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难对女生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部分人不再努力学习,而是更注重自身外表投资,形成了“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干的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有些女大学生甚至走进婚姻介绍所推销自己,她们的相亲标准多定位在三十岁左右的有房有车的成功人士,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高校女生就业难已经逐渐影响了女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因此,她们会逐渐养成依赖顺从的习惯,不思进取,缺乏个人事业成功的思想观念。久而久之,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我国现代社会提倡的男女平等进步思想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我国社会女性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对社会和高校的影响

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正是由于持续不断的人力资源的供给,社会经济才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文科类女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在毕业后遭受就业难压力,性别歧视,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不仅是对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也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难使一部分女生不能就业或不能很好的就业,就使得很多女性不能发挥其自身才能,不能很好的实现自身价值,不能产生更多的社会财富,影响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另外,目前高校在扩招过程中基于文科类专业投资小、成本低、短期效益大等特点,大多扩招文科类专业,然而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尴尬现状必将影响这些专业以后的生源数量和质量,甚至可能出现资源闲置问题,影响高校的办学质量,阻碍高校的长远发展。

四、解决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

(一)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

在社会物质文明快速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社会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增加教育事业的投资。通过大众媒体的宣传,塑造健康、积极、独立、自信的女性形象,强化男女平等思想。完善就业市场体制,宣传文科类女大学生的自身价值及影响,加强对文科类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鼓励自主创业。合理调整社会人才结构,促进人才最大程度的实现社会、经济价值。

(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社会监督

进一步加强法规建设,从法律层面保护女性的就业权利,制定具体详细的法规政策,使女性在求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能够有具体的法规依据,从而更有效的保护自身权利。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社会监督,切实有效的缓解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三)文科类女大学生对自身的准确定位

第7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105-01

1 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存在的问题

随着大学的扩招和每年毕业生人数的逐渐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网络、报刊等媒体也不时有报道。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据相关调查显示,对个人前途与就业的忧虑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越临近毕业,学生就业的压力就越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主要体现在心理压力。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综合起来,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大学生觉得就业难,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不愿意到偏远山区、农村工作,不愿意到小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工作,甚至出现了部分大学生毕业却不愿意工作,宁愿在家当“啃老族”;另一方面,很多偏远地区人才缺乏,吸引不到优秀的人才,部分企业在面对众多大学毕业生时觉得难以招到企业需要的合适人才。特别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减速,国际更有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显得更加严峻和艰难。

2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影响就业。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不愿转变观念。希望能够选择地域条件好、收入稳定、福利较好的事业行政单位、大中型企业,而对于一些人才缺乏的边远山区和中小企业,普遍不愿意去;导致很多人去竞争一个所谓的热门岗位,而需要人才的企业却往往招不到人。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设置不合理。

(2)大学的部分专业设置不合理,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在高等教育的普及过程中,伴随着人数的扩招与考生对某些“热门”专业的盲目追求,一些高校盲目设置专业,缺乏一定的市场需求调查;很多高校重复开设相同专业。对某些专业性人才培养过多,导致对劳动力供给大于社会需求。另外也存在高校有些专业设置老化,不适应市场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在变化而高校专业并没有进行调整,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为市场所需,难以找到工作。

(3)部分高校定位不明,对自己究竟是定位于发展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不明确。因为高校的科研成果是一项硬性指标,科研成果多有助于提高大学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因此一些高校定位不明,一味追求发展研究型大学和培养研究型人才,忽视了劳动力市场需求更大的应用性技能人才的培养。

(4)大学教师的来源较单一,缺乏实践经验,着重于理论教学。从结构和质量上来看,教师是决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来源应该多源化,最好有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将理论很好的结合实际,而我国许多大学的教师多数是应届毕业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一直在学校的环境中成长和工作,缺乏与社会、企业的紧密接触和实践经验,概念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使学生感觉非常抽象,根本无法满足对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

(5)对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相关机构不健全。我国高校作为教学、科研单位,在经费不足、工作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目前在就业服务工作方面还比较薄弱。而用人单位往往与高校联系不紧密,不能及时向高校传达企业的需求信息与用工意向。许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盲目强调学历、性别与证书等因素,这也给在校大学生传递错误的信息,学习期间一味追求证书等硬件,而忽视了自身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3 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

(1)转变大学生的就业思路和择业观念。高校应增加对大学生的就业培训,包括观念的转变和就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把所学知识更好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观念上,鼓励大学生在就业时能走向偏远地区和深入基层,从底层干起,从社会最需要的岗位干起。同时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多做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与市场很好的结合,并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电子商务化等优势,打破传统的就业模式和就业观念,开辟就业的新思路。

(2)优化高校的专业设置,根据社会需求调整相关专业结构。要改变以前“热门”专业一窝蜂上的局面,各高校在专业设置时应做相应的市场调查和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分析,清楚全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在某些专业设置已经比较饱和时要避免盲目跟风,以免造成相关专业学生在毕业时供求过多的情况。对于一些当前比较“冷门”的专业,也不要盲目取消,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减少招生人数,培养这方面的研究型人才。

(3)在大学教师的配置上,着力加强师资素质,鼓励教师再学习,再深造,在资金、时间上给教师提供充分支持。提高教师的自身文化素质;同时加强与企业的紧密结合与互动,让教师对企业的生产流程、运作管理等都较为熟悉。在教师的引进上实现来源多元化,可以引入一部分曾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加入高校的队伍,以便更好的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可以聘请一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企业负责人或企业的高端技术人才为高校的兼职导师。对学生实行传、帮、带,为学生传授更多的实践知识,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

(4)建立健全大学就业服务机构。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与帮助。通过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做好对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同时高校应对企业积极引导,可以通过高校教师到企业讲课等措施对企业做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工作,使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更加务实与实在,避免企业盲目追求员工的证书、学历,而是依据本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招聘、用人,真正做到适人适位,人与岗位的合理匹配,实现全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就业服务机构的发展,相关部门应给予一定的资金与人员支持,切实提高服务机构的水平与效率,实实在在能为大学生服务和提供就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