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0 18:15:50

序论:在您撰写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养

我国的《教育法》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地把心理素质培养作为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规格标准之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更首要的指出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至为重要。心理素质包括的内容应有:学习心理品质、情感特征、意志品质、人格特征、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对待升学与择业的态度、理想的树立、对现实及自我的接纳等。如果从情商理论去深入理解在心理素质中占重要地位和起着主要作用的情绪情感,情感性心理素质至少还包括:对情绪的自我认知感觉能力;对自己情绪的管理和控制,及时摆脱焦虑、灰暗与不安的能力;对自我的激励,克制与延缓满足、保持热忱的能力;对他人情绪的认知能力;对人际关系的调整、学会竞争与学会合作的能力。健康心理素质主要应包括如下方面:正视现实;正确的自我观;有健全的情绪生活;能与他人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学习和工作;行为协调反应适度;心理特征符合年龄特征;健全的人格。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全面素质会产生重要影响,会对学生可否主动,积极的提升个人素质有重要意义,另外也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担负着社会使命的重要任务。

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应着重培养中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1.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中学生的自我发展就要体现在心智潜能的开发上,其中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灵活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2.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素质。中学生应努力培养并形成正确的交往动机和积极的交往态度,掌握合理而得体的交往技巧,提高情绪和行为的自控能力,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保持科学与健全的态度,并与社会道德观念保持一致。3.良好的现代意识和素质。新世纪的中学生应具有积极进取、敢于开拓和创新的意识,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4.健全的人格素质和道德素质。应培养中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事业心,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具有坚韧不拔、言行一致、情绪乐观稳定等优良的心理品质,勇于承担挫折和挑战,并不断调节好心态和行为,形成健全的人格。使自己逐步具有强大的人格和道德力量。

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根据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中学心理教育现状,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应采取以下措施:1.广泛开展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对中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训练。从中学教育的实际来看,开设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实在是必不可少而且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其教学内容应有较强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包括认知训练、耐挫训练,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训练以及情绪调节训练等等。有的学校若不具备开专门课程的条件,亦可为学生定期开设心育讲座,刊出心育专栏等,尽力把心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2.在各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重要途径。所谓学科渗透,是指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为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方法和过程,如运用强化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运用记忆策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以及通过学习心理辅导提高学习效果等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积极而又稳定的心理状态,必将促进学习质量的发展与提高;反过来,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又为心理素质的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而有效的空间。实践证明,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可以构成全方位、立体化、多侧面的教育网络,有利于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营造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3.建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站,积极开展心理咨询的服务工作,运用疏导、劝慰、分析、宣泄等适当途径和方法,可帮助部分学生改善心理状况,调节其情绪,达到重新认识自我,提高心理素质水平的目的,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档案,并恪守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对重点对象做好跟踪调查,做好服务工作。4.开展各项集体活动,强化自我教育水平。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良好的集体活动氛围,积极的群体人际交往,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从而扬长避短,逐步培养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将外部的教育要求自觉内化为内在的心理需要,使学生在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

通过以上训练充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发挥健康心理素质正能量,从而达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心理素质 运动健康 意志品质培养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是以育人为宗旨、与智育和美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科学实践活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既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消除学生在运动中的恐惧心理,使学生克服不良情绪,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心理素质培养与体育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联系。

(一)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1.体育运动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

2.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调节学生情绪状态。体育运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等进行交流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

3.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4.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达到强身健体。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就要通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从而保障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

(二)如何在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1.消除学生运动中的恐惧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觉得危险性大,会产生畏难情绪、恐惧心理。学生的恐惧心理给正常的体育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笔者曾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实践中进行了多方尝试。

(1)强化身体素质训练,安排课课练,对落后生加以区别对待,增强他们的信心。

(2)练习时先降低要求,循序渐进,认真做好保护、帮助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3)据情提高训练难度,即景激情鼓励学生,常用“你行”、“你能跳过去”、“我保证你不会摔跤”等话语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

(4)尽量优化教学环境。

(5)用娱乐性的游戏和一些教学竞赛办法渗透到学生练习中,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的恐惧心理就在练一练、争一争中无形地消除了。

2.克服学生不良个性心理。

(1)加强横断面知识辅导。在课堂上注重科学知识理论教学,学习一些与他们体能相适应的运动生理学、运动力学,使体育锻炼与常识原理结合,达到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的无知而产生的懒惰心理。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体育课教学中,我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对有的学生适当降低难度与要求,并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激励性的办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练习兴趣,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自卑心理。

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心理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教学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重视。研究表明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占据核心地位和起重大作用,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1999年8月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成为中小学开展心理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标志着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教育已经开始走进中小学教育体系的轨道。

1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校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力度偏弱。长期以来,心理教育一直未被列入中学教育课程结构,也没有相应的目标体系、教材和人员编制。许多学校虽然也开设了与心理教育相关的课程,但大部分形同虚设,或是没有固定课时安排,临时调整;或是没有专任教师随意指派。这样既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也不能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加以引导和治疗。其次,“应试教育”带来的误区。在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下,教育行政部门以学校升学率的高低为准绳,评价学校优劣,造就了一批只会抓升学率的校长和教师。校长和教师也按传统思路进行“苦教”,要求学生按老方法“苦学”。这样成千上万的中学生身不由己地卷入“升学大战”,与接踵而至的各式试卷频频交手。程序化的应试现象,不仅淡化了素质教育,而且对许多学生造成严重的精神压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学生,所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

其次,家庭教育配合不够。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父母亲大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尤其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家长们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类拔萃。因此,他们不惜重金从小对孩子进行多方面培养,千方百计开发孩子的智力。到了中学阶段,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购置了大量的辅导材料和学习设备,而且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他们在高度重视孩子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家长与孩子之间连一点交流和沟通都没有,更不用说解答孩子心理发展中萌发的问题了。父母的这种重智力轻心理的教育结果,使孩子变得自卑、胆小、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心胸狭窄,知识单一。

2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构建

2.1 开设心理教育课。中学开设心理教育课,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解决在学习、生活、工作和休闲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开设心理教育课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心理教育课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通俗、系统地介绍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重点介绍青少年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协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容纳自己,调控自己。心理教育课强调学生的参与、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动。我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收集自编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师参考书、定教育人员、定课时(每周一课),其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活动内容也十分丰富,包括知识讲座、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操作训练、作品交流、小组讨论等。心理教育课以中学生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获得学习、生活、社会适应与发展的技能。

第4篇

关键词:心理素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意志品质

多年来,不少外语教育工作者围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主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这种探索多数只注意到发展学生的记忆、听、说、写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对于智力发展、能力培养所需的心理素质,即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和培养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心理素质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它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必要条件。我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由于种种原因,在学生中间,无明确目的,无远大理想,无学习热情的现象屡见不鲜,对学生的教育引导,靠形式多样的政治思想教育,更靠科任老师结合本学科实际与学生交流,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向学生讲清楚学英语的重要性。指出在21世纪,懂外语的人将更富于竞争力,更容易就业的前景,等等。使学生在明确学习外语的必要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产生学习该门课的责任心和自豪感,继而诞生学好它的强烈愿望。

二、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学科本身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特别大的。若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地去探究它。要想使学生对英语有兴趣,首先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但要精通业务,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而且也要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最新的一些与教学方面有关的信息。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如在上高一第一堂课时,我特意穿上一件有多种颜色的衣服,指着衣服上的各种颜色问答,学生从视觉上得到启发,跟随着教师很快就能掌握What colour is it? It's red/yellow/green/orang....... 等句型及单词。然后可让学生互相问自己穿的衣服的颜色并进行作答。老师还在课前准备好积分卡,让学生猜颜色,猜中的就把积分卡送给他。这样把知识性、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可从中尝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激发其深厚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无论是对初中学生还是高中学生都适用。

陶冶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情感能成为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为了让学生对英语这门课程有一个喜好的情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师生关系要融洽。学生往往是喜欢某一老师,则喜欢其所讲授的课程,反之亦然。老师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听取他们的意见。对于好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表扬,以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对于后进生也应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多给他们表扬和鼓励,使他们鼓起学习的勇气,消除自卑感,尽快迎头赶上。在教学上尽量少批评,而且批评要注意场合、方式,态度要诚恳,口吻要平静,不含讽刺意义的言语,使学生感到批评后面的善意和友情。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被困难所压倒,更应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找出症结,对“症”下药。当学生战胜困难而获得成功时,教师的爱心在他的脑海中一定会留下深深的烙印,他的学习积极性定会大大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整情绪,关于运用体态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使自己始终处于热情、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以良好的氛围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情育人。

锻炼和培养学生坚毅的意志品质

第5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 教学 学生 心理素质 提高

中职生年龄大多处于青春时期,正是心理变化大的时期,容易出现心理困惑与冲突,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构成主要为品德、学习或行为方面的差生,多为被忽视并需要给予关注的弱势群体,语文教学作为兼具实用与基础的素质课程,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与优良品格,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中职学生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

在中职院校中,中职学生存在情感、个性、人际交往与就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情绪情感作为人们客观事物态度反映,能有效体现中职生内心世界的多彩复杂性,中职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力也比较弱,易出现激动、兴奋或悲观愤怒两极情绪,社会情感方面表现冷漠,对他人存有敌意及戒心,面对社会偏见与文凭歧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竞争,中职学生通常感到压力巨大,并深受伤害,中职生多有失败者或多余人的心态,这使他们难以具有积极个性面貌与健全健康人格,缺少积极追求与理想,社会适应力也比较弱,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体现在老师、同学、父母与朋友间的交往,随着中职生进入异性接近期,希望与异性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但不少中职生不能分清爱情与友谊间的界限,早恋现象严重,有些学生迷恋网络交友,荒废了学业。就业问题也是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就业上容易出现焦虑紧张与思维定势方面的心理,很多中职生担心自身学历低,技能水平不高,一毕业就下岗,还有些中职生热衷体面轻松、高收入及有地位的岗位,被热门专业困惑,心理矛盾大。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

1.运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不再局限于传统工具论思维当中,还注意到了语文所承担的人文信息教育功能,人文精神包含知情意及心理品质等方面,加强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真挚情感,如《荷花淀》一文的学习,可让学生体会民族精神和侵略战争的邪恶,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又如《致橡树》一文学习,可培养学生的准确爱情观,独立平等,同甘共苦与相知相恋情感,对于现代社会所存在扭曲爱情观进行分析讨论。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要传授全面系统的心理知识,还应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介质,让相关心理知识大众化与通俗化,以培养学生一些优秀品质,如通过"专业助我点燃信念的灯"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专业、认识专业、培养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树立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就业观。

2.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构建良好的互动师生关系,这直接关系着中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需求,化身成辅导者,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并非通常意义中的教育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形式淡化,并以美情感动人,避免生硬灌输,而是自然渗透,潜移默化的感染影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师的真挚关心,教师通常是学生模仿的榜样对象,真正了解学生心理情感,才能找准其心理问题点,并采取恰当措施,将其教育落实,体现出效果,以树立学生健康情感与完美人格。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个人心境的优化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可运用面部表情、语音语调与细节动作等,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克服消极情绪。也可运用讨论式、自主式、启发式及情景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雷雨》一文学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先看话剧,并对学生表演进行指导,替代讲解分析,让课堂教学由严肃变得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我的母亲》时,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母亲的坚忍、善良、宽容、勤俭和好客的品性,并感受作者老舍对母亲怀念感恩之情,从而让学生意识亲情可贵。还可运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如朗诵比赛、角色扮演、典故成语交流会与讨论会等活动,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感受成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责任感与实践力,从而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同时,注重模范榜样的力量,学习英雄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与乐观积极的心境。

4.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内容,加强学生道德情怀培养

在中职语文的教学活动当中,可通过电影观后感、读书活动及音乐共同欣赏等形式,对学生情操进行陶冶,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有益活动当中,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怀,如父亲节或母亲节前后,可开展感悟父爱、母爱活动,让每位学生亲自动手给父母准备一份礼物,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爱不能只获取,还应懂得回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对社会从业者的职业观念、态度与纪律等要求不断提高,加强中职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与服务奉献等职业道德情怀就显得较为重要,如学习《卖白菜》的时候,可引导学生对诚信深入理解,并树立正确职业观与人生观。语文教学当中,还可运用体育、音乐、文娱与美术等科目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杂志、新闻、网络、报刊及影视剧等媒体,对四周生活的世界进行感知与体验,以广泛汲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积极生活态度与活跃思维方式。

结束语:

语文教学作为中职院校基本课程之一,对中职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并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学科优势,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一定教学方法,优化中职学生心境,培养其良好的道德情怀,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一定的心理结构对外界信息加工、处理、综合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它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复合体,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综合能力指标。近年来,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加强中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要求,并将中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列为中学生四项基本素质之一,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身心健康对中学生成才的重要性。中学生要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能,强健的体魄,坚韧的个性和善于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才能担负起科教兴国的重任。

一、中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

1.自我中心倾向明显,缺少合作意识

2.意志品质不健全,依赖性过强

3.面对学习和竞争的压力极力逃避

4.畏难情绪较重,缺乏上进心

二、体育教学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体育工作多重视增强学生体质教育,只注意学生生理上存在的健康问题,而忽视了学生在心理上同样存在着健康的问题。学校体育工作是一个教育和教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来实现的。由于活动的主体对教学信息所持的态度不同,所以,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反应。如:在进行障碍练习时,因为难度大,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当课的运动量较大时,学生设法偷懒,不愿练习等等。针对学生不同的消极学习心理,教师根据教学要求,采用各种手段进行正确诱导,使之调整到健康的学习心理状态,这是优化体育教学必须要抓的核心工作。由此看来,体育教学过程既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也是发展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个重要教育过程。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客观现实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进行体育练习时无不包含着心理因素,学生每做一个技术动作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下完成的,其运动技术水平也依赖于心理过程的机能特征和发展水平,如运动表象、空间、时间定向与判断、反应、思维及注意、情绪等,这些因素都参与了技术动作的调节,是提高学生技术动作质量的基本保证。总之,通过体育工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学生在体育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刻苦钻研,反复操练,挖掘内在潜力,不断克服心理障碍,可以使自身的心理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方法

1.确定教育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动机

中学生的求知动机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动力,对学习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如果针对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心理行为特征确立体育教育目标,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在确定教育目标时,教师不要确定标准过高,甚至实现不了的目标,以免挫伤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要向学生阐述学习体育的意义,把近期学习需要同将来从事工作的需要目标联系起来,把课堂体育教学同课外健身锻炼联系起来,把运动竞赛与维护集体利益联系起来,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机体生理与心理潜力,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另外,进行目标教育要充满竞争活力,多用正误对比、经验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此帮助他们形成持久的正确学习动机。

2.利用新异刺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体育教学不仅是体育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感情的交流过程。课堂知识、技能和感情在师生之间的双向流动,可以产生师生双方思想的共鸣。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过程的这个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法时,要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认识水平,注意突出一个“新”字。因为新异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便于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产生更高水平的定向。只有采用新颖、实用、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生动、多样、活泼的教法,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体育知识、技能。

3.采用教学比赛,培养学生的意志

体育比赛不仅是学生身体和运动技能的竞争,而且更是双方心理、智慧和意志的较量。激烈的拼搏需要学生身体、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综合发挥内在力量进行工作,显然,它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例如:在排球比赛中,某队学生为了争取主动,在对方采取多变战术强力进攻的情况下,必须千方百计地运用耐力、速度、协调、灵活等素质,动员全身的力量来努力获得竞赛中的优势。与此同时,心理因素,特别是意志的力量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4.巧用注意方式,调控学生的情绪

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智驾驭情感,而不做情感的俘虏,这是良好心理状态的表现。对正常的情绪可进行适当合理的宣泄,对不良情绪要控制。另外,当学生在运动练习中情绪波动而产生心理紧张时,要引导学生摆脱心理压力,使学生适当休息与放松。如:采用心理自我调节训练,就是帮助学生进行心理与身体放松的好方法。研究发现,当人的心理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时,将消耗80%的机体能量,并严重影响认知活动。因此,强调心理放松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体育学习迁移指的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在篮球课中,当学生学会了双手胸前传球之后,就比较容易学会双手胸前投篮动作;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联防战术,再学区域联防战术时就显得容易。这种运动技能的迁移现象叫做正迁移。反之,已经掌握的体育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形成发生消极影响,阻碍新技能的掌握,就称为技能的干扰,又叫负迁移。在体育课上,教师正确运用技能迁移规律有助于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个性是学生精神面貌的具体表现,它的形成依赖于先天遗传因素,但主要还是靠后天的生活环境去培养和发展。每个人的生活情况不同,学生在心理上的个性表现也有差异。体育教学环境本身能够为学生提供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有利条件。例如:教育活动的内容不同,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个性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可以借助于其他活动的心理动机,促使学生对体育产生直接兴趣;可以利用某学科的专业活动需要依赖体育的关系,把学习心理迁移到体育运动上来,重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运用体育技能之间相互作用的正迁移规律,来培养学生的体育个性品质。类似这样的做法,我们只要掌握中学生心理和生理活动规律,积极进行科学教育,严格管理。就能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四、结论与建议

体育运动实践与人的心理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运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各种途径和方法重点抓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力、意志、情绪和个性品质教育。同时加强研究,注意学生身、心并育,特别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只要坚持科学的方法,从严要求,就可以取得显著成效,为国家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培养;自信心;心理素质

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其中包含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其中包含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充实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情感沟通,健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很广,培养心理素质的方法也很多,以下是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意在抛砖引玉,与同仁共同探讨,使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更上一层楼。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唐朝人史青就很有自信,他说:“曹植七步成诗,尚为迟涩,请五步成之。”他果然五步成诗。而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来源于自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在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学生有了信心,就会爆发出局大的能量,最终就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我班有一位同学,平时不爱提问也不爱发言。在上《范进中举》这一课时,分析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其他同学都结合课本内容谈了胡屠户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趋炎附势、爱财如命、嫌贫爱富……只有那位同学在座位上轻声说了一句:“其实胡屠户也并不全是坏的。”他的这句话引来了一片反对之声。甲学生说:“胡屠户这个人,眼里只有钱,范进没中举时就是‘现世宝’,中举了,马上会有钱了,就是‘贤婿老爷’。这样的人,还会有好的一面?”乙学生也表示:“胡屠户这个人,只要看他抓银子这一场面,就足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了。”在众多学生都发表完了自己的看法后,我微笑着对他说:“你的想法不一般,我想知道得更具体一些,你能说说吗?”那位学生低着头轻声说:“我觉得胡屠户也不是无故骂范进,他把女儿嫁给了范进,但范进却养不起家小,时常还要靠他,而且常常让全家挨饿,有这么个女婿,当然针对骂他,这是恨铁不成钢啊!”他说得有道理,在他说完之后,我给了他热情的掌声,其余的同学也投去赞赏的眼光,那位学生的自信得到肯定,使他受到了鼓舞。自那次之后,他的自信心越来越足,提问发言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事实上学生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的作用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语文的学习。所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都注重以各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

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充实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抗挫折能力。语文教学也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学期,我为了让学生适应议论文这种文体,掌握它的论证方法,进而学会说理,在班上搞了两场辩论比赛。辩论前把题目要求及应准备的材料告诉学生,指定八位优等生分成两组作为辩论的正方与反方,把其余同学分成两组,分别为参加辩论的同学找材料。同学们在找材料的过程中学会了论据收集的方法,在辩论中懂得怎样突出论点、说明事理。第一场辩论由于准备不足,学生一时无法适应。第二场辩论大有进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心理素质。为了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古诗词,我搞了一场古诗词朗读比赛,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在朗读中要求学生口齿清楚、诗句朗读流畅,读出情感。教师在点评时做到重表彰、重指导,赞誉中等生和差生的优点,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后来搞的名著知识竞赛,采取报名参加的方法,结果大多数学生报名参赛,连差生也敢于自愿报名,迎难而上,最终,这次活动也获得了成功。通过上述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集体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当然,每个学生的意志类型和发展水平是有差别的,加上青少年的可塑性较大,所以,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要提高他们的控制能力,对于缺乏毅力的学生应当激发其坚韧精神,对于胆小、犹豫不决者则要培养其大胆、勇敢和果断的品质……总之,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马虎子.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语文学刊,2012年14期.

[2]李晓丹.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赤子(中旬),2014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