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09-20 16:02:24

序论:在您撰写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第1篇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只在传统的经济层面上下功夫已经不能满足进步的需要,这是一个才能和智慧并存的时代,因此,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掌握与控制无异于是适应这个时展的良好手段与方式。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性

企业能否在庞大的竞争机制中站稳脚跟,和其本身的企业竞争力息息相关,因此,如果企业需要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就意味着必须在企业竞争力上下足功夫,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掌握先机。从这里便不难看出,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优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是否经营得善,是否在市场和人才的调和中游刃有余,实际上都是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考验。因此,将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解决落到实处,就是将企业竞争力发挥到最大值的有效保障。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1.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人力资源管理,可以简单的将其理解为管理学的一部分。所谓管理学,就要求需要具备掌控和安排的能力,这是关系到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相关学说的重要领域的管理。当前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运用在企业等经营运行机制的情况比较常见,在企业中将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有效的注入和融合,是促进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拔、培训以及考核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也是后期企业进行经营和面向更大的市场的必要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基于传统的人事劳动管理,而和传统的形势相比,人力资源管理则要更显计划性、战略性以及整体性和未来性。从传统的人事劳动管理不难看出,人力在其中被视为一种成本上的开发和使用,往往只是生产过程中的支出和消耗,并没有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的整合;而在现今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被当作是一个资本性资源,可以进行有效的重整和使用,在开发过程中也能够进行资本调和,这才是正确对于人才资源的方式。

2.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一般运用于人才的选拔和培训方面,因此,主要的目标分三个方面:(1)将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调动。任何企业要想经营的既有效率又有口碑,重要的就是企业中员工的契合度,简单说来,契合度的培养并不是来自于主管等人员刻意的安排,而是源于员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两个方面如何充分调动则是关系到企业运行得体的关键所在,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之一。因为只有在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取得提升,才最符合人力资源管理的初衷。(2)将企业的人力资本尽可能大的扩展开来。无论是企业中的物质资源还是财力资源,无一不需要通过与人力资源的结合来实现,如果在企业的运行阶段出现人力资本数量不足或者是利用效率不高,都讲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空间,对于日后企业的发展也会埋下不良隐患。(3)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企业经营的直接目标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同时,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目标之一。因此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实际上代表着人力资源的使用和发挥达到了最大的程度,这是将人力资源技能和使用价值充分发挥的必要手段,而它的最终目标也是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大化。

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

1.有利于企业执行力的提升企业执行力,简单的说,可以理解为企业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相关行动的综合能力。它是标榜企业运行和经营得善的重要因素,也是涉及到员工素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制度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际上就是将企业的执行力提升到最大程度的必要手段。

2.有利于将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提升除了以上所说的执行力之外,经营绩效也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也是不可撼动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使得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大幅度的提升,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已经不再是往日那种单纯的使用人力进行机械工作的形态,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对于人力的一种有机整合,在效率上更胜一筹,因此,对于企业的经营绩效方面来说也能起到一个很大的飞跃。

3.有利于推动企业人力资本的扩展人力资本主要是由员工以及他们的工作能力组成的部分,它体现的是人力资源的全部价值,因此,不难看出在人力资源的扩展中,需要的是优秀的人才作为辅助力。在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数量要必须满足岗位的人员数量需求量,同时也对人员的工作胜任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基于缩短人员能力空缺等方面作考虑,将工作技能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逐步以增长的态势发展,也就能够时间企业人力资本的扩展。

4.有利于企业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企业要想在纷繁错杂的市场竞争中真正掌握主动权,除了赢得先机,还需要依靠独特的竞争优势作为行动力的后盾。而实际上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在竞争中赖以生存发展的关键,而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难以被轻易效仿的特点。因此,在技术和资本方面就构成了当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对于企业来说,也是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决定因素。

三、优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与否与人力资源有直接关系“企业人力资源”,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体现在企业运转过程中员工的一种工作能力,它是集效率与能力于一体的能力表现。是企业的一种特殊资源,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力资源首先是企业最主要的一种能动性生产要素,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企业发展命脉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也正是由于这层关系,才显得人力资源优化管理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与弱。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中,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其一,开发与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专长和技能阶段;其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后期的准备工作中相互之间的整合阶段;其三,核心产品在适应市场过程中的开发阶段。这几个阶段都是决定企业能否获取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决定性因素,在此期间,哪个企业的核心产品制造周期最短、市场适应性最强、获取的核心技术最完善,就能够占据核心竞争力最强的宝座。而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是为了全面适应企业的发展战略,为企业的不断提升和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生存空间,同时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目的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完善。因此,需要全面而有深刻的分析好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措施,对员工的水平开发和培养进行重视。首先,启发员工的智力,发挥员工的工作协调能力与创造力等水平;其次,通过实际操练增强员工的基本技能,使员工充分提高运用创新能力进行工作;最后,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调动,在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锻炼的基础上实现工作积极参与度的提升。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通过战略整合人力资源管理是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的关键所在,同时,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升级和战略性调整,也能够以更加饱满的姿态在市场立足。因此,有效的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坚实基础与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邵蕊蕊,李文哲.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竞争力提升[J].中国贸,2011(6):71-72

[2]熊国华.基于企业竞争战略的W公司薪酬管理研究[J].南昌大学,2012

第2篇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会计问题;财务管理

有人将会计与企业的竞争力形象地比作成为一对“双胞胎兄弟”,这可以说是对会计与企业的竞争力最好的理解和描述,即一个企业的会计与企业的竞争力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会计的发展为企业竞争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而另一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又是促进会计不断完善的动力,彼此相互促进,构成了我国企业会计与企业的竞争力协调发展的重要局面。

一、企业会计出现问题给竞争力所带来的影响

1.为腐败提供机会。有一定权力的人可以通过会计失控来为达到的目的,通过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使得这些不合理和不合法的行为得以合理化和合法化,例如通过虚增收入,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虚增或虚减成本从而造成企业的利润失真,还有一些其他的行为,都一定程度上为行贿受贿、等违法行为的发生,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发展,而且给企业竞争力造成了负面影响。

2.使得大量国家税收和资产流失。企业缴纳的税收是我国税收,由于会计信息的失真,造成企业实盈虚亏或虚盈实亏,通过制造虚假账户、虚增支出、隐瞒利润等手段使账面亏损,逃避国家税收。从而遭受国家的处罚

3.有损会计队伍自身形象。由于会计资料主要是由会计人员编制和提供的,因此伪造、变造虚假会计资料直接关系到会计人员,会直接影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使命感,从而有损会计人员的良好形象。

二、会计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化和完善

(一)建立战略管理计,提高企业战略管理能力

战略管理会计对于提高企业的核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企业开始在会计领域方面实行战略管理,实施战略管理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有关战略成本管理的信息系统,建立战略管理会计的前提就是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主要包括当前的市场前景,成本战略分析,资源战略分析,价值链分析,尽量帮助企业实现财务战略目标。战略管理会计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战略信息的预测分析方面,多作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多从大局方面来分析考虑问题,在事中财务战略阶段,战略管理会计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财务战略措施的实行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优势,帮助企业发挥出财务战略措施的效果,在事后财务战略阶段,战略管理会计的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财务战略成败得失的评价方面,为进一步改善财务战略积累经验,战略管理会计要积极建立自己的信息库,储备充分的财务战略信息,为充分利用企业财务资源并及时提供财务战略信息,有必要建立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信息库,平时要收集,整理来自各方面的多样化信息。

(二)进一步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中,法律意识、道德观念和职业素质是最重要的,是防止企业会计问题的关键,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学习,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会计工作的特殊性质,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会计从业人员进一步学习、吸取、更新会计专业知识和审计、财政、金融、税法、经济管理、法律、外语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成为熟悉政策,精通业务,遵守法纪的合格会计人才;其次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不仅要加强会计人员对会计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和理解,还要让会计人员认识到会计行业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使其拥有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从而使他们能热爱会计工作,并在工作中能坚持职业道德原则、经得住金钱的诱惑、坚守住职业道德,在会计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所有会计人员必须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公正、真实可靠。因此,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营造良好的执业环境,促进会计行业的不断发展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最后加强会计人员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强化会计相关工作人员对我国的财政措施、政策、法律等的学习,加强相关知识的使用和提升,做到知法守法,廉洁自律,不提供虚假的,不真实的,不合法的记录和信息。要坚持原则敢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保护国家,单位的合法权益不受到损害,增强法制观念,加强防范意识,避免工作失误,减少经济犯罪。

(三)不断进行会计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越来越重视知识的资源,也成为了企业核心的资源储备,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后,会计也将运用以多种属性计量计价和多元记账为主要特征。会计以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为目标,让企业能正确的及时的做出相应的决策,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站立有利地位。因此说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信息与企业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会计信息应当有助于包括融资战略、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等在内的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其次,会计信息应当有助于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据有关资料统计国外科技领先企业在管理上所需信息有70%来自会计部门。这足以说明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磊. 企业竞争力与会计问题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6,07:226-227.

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竞争力;现状;机遇;对策

一、中小企业竞争力现状及问题

中小企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地加快和深化,由于技术落后、管理不力、资金短缺、缺少正确定位及长期规划等原因,给我们国家的中小企业带来了相对的困境。

1.没有核心技术,处于从属地位。改革开放政策鼓励中小企业的诞生和发展,实施了众多的优惠政策来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但由于多种原因,许多中小企业却没有长足的发展,依旧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经营管理当中。他们的特点是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型,尤其是经济发达的沿海一带,这种模式非常之多;这种中小企业在市场上几乎都处于从属地位,没有真正的核心技术实力、没有可竞争的资本,受上游链条及外部环境制约较大,当外界条件发生恶劣变化时,往往这些企业承受不起市场打击而纷纷倒下。

2.信息来源渠道狭窄,获取信息的手段落后。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资源主宰着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目前,国内中小企业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多半是自己调查研究、自己归纳整理;这种“亲力亲为”获取信息的方式,无论从宏观和微观的关系,还是从角度视野宽度上都无法适应市场的瞬息万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甚至有超过30%中小企业没有信息来源渠道。

3.管理水平不足,人力资源匮乏。在我国,中小企业尽管有些创造了诸多神话,但大多数企业却依旧是“中小”企业,没有多大的发展。很多中小企业现今依旧是老套的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参与管理的大多数是亲戚,不仅管理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更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成为通病:家长制。在没有民主决策的机制下、在没有科学化管理的机制下、在没有人才引进培养的机制下,势必对中小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带来阻碍,形成不了高效的管理和面对市场强有力的竞争。

4.无战略思想,企业导向错误。一般中小企业的发展大多数处于从属地位,致使企业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战略思想,一旦市场发生向坏变化,就失去了独立生存的条件;这个时候,很多中小企业由于急于寻找出路,在没有对市场情况彻底了解,只看到市场表面的一些“商机”,便鼓足勇气进行跟风,殊不知这种带有浓厚盲目性质的“拼搏”,早早地为企业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5.不调查市场,不重视创新。市场变化莫测,沿用过去的经验来进行现在的判断,无疑是“刻舟求剑”。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源在于对信息的了解、对市场的把握而采取的“对症下药”的措施和手段;但是很多企业没有创新意识,不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企业战略来适应市场环境,失去了市场竞争的资格和条件。

6.不会竞争,不懂竞争。很多中小企业对竞争的概念不明确,对竞争的手段不清楚;不懂得何谓竞争秩序,也更谈不上竞争秩序的规范。在他们眼中竞争就是“硝烟弥漫的价格战”,要不就是“假冒产品满天飞”,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不注重产品开放,不顾市场竞争秩序、不顾企业信誉、不顾形象,他们擅长“游击战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样不仅对正常的市场发展造成了损害,也同时对中小企业自身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两个必要条件

中小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夺得一席之地,必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市场竞争能力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企业要有足够的资源优势,以及控制这种优势的能力;二是企业要有强大的管理水平和专有的管理技巧。满足这两个必要条件,中小企业就能从容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就能处乱不惊,其竞争力将会大大得到提升。

2.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1)整合内部资源。中小企业其实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途,通过内部的资源整合,可以有效地发挥己之所长,而避开短板。一是可以借助对公司各个部门优势的分析、总结,用实事求是的观点分析优势所能衍生的发展潜力。二是发挥正常的主观能动力,对每一个员工进行优势评判,激发员工的热情。三是通过内部各部门的调整和重新配置,使得配置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四是广泛发动员工寻找和调查市场信息和动向,建立统一的市场信息服务平台,使得市场信息被真实显现在决策者的面前。五是通过企业自身内部的培训机制,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管理素质,强化效率的重要性。

(2)整合外部资源。在市场竞争中,有很多外部资源有待于开发和利用;但由于中小企业底子薄实力不够,难以将全部的外部资源整合到企业当中。要想有效的整合外部资源,要利用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有目的将各类企业之外的资源进行沟通和共享,通过区域发展的特区的形式,建立和完善企业外资源的相互借鉴和利用,通过合资、合作、联合开发、技术分享等多种途径进行资源的整合;在其模式上不仅扩大了生产,明确了导向,而且强强联合使得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市场风险抵御能力也逐步提高。互助、互帮能加强中小企业优势的延伸和卸掉琐碎的包袱,使得在市场前进的道路上越走越舒畅、越走越轻松。

(3)中小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必须推行专业化发展 。多元化的发展能使企业抵御更多的市场风险,但是,由于中小企业技术力量不雄厚、资金力量不充足,产品和市场的多元化势必造成“顾此失彼”的尴尬局面。而往往进行多元化发展的都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公司。走“小而专”的路线,是笔者赞成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道路。由于小、由于专,这样才有可能在某一个领域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从国内外营销的一些案例来看,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的道路是明智选择;世界上有很多优秀的企业都是首先确定自己的核心业务,并以此为基础,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达到辉煌的。盲目多元化不可取,等时机成熟、等实力大增,那时再不妨考虑多元化发展之路。

三、结语

市场竞争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只有找到这些制约的因素,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才能使中小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使得中小企业得到长足发展,从而带动我们国民经济的持续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芳.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 2011(05)

第4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核心竞争力 战略性

企业能否在庞大的竞争机制中站稳脚跟,和其本身的企业竞争力息息相关,因此,如果企业需要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就意味着必须在企业竞争力上下足功夫,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掌握先机。从这里便不难看出,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优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是否经营得善,是否在市场和人才的调和中游刃有余,实际上都是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考验。因此,将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解决落到实处,就是将企业竞争力发挥到最大值的有效保障。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1.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可以简单的将其理解为管理学的一部分。所谓管理学,就要求需要具备掌控和安排的能力,这是关系到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相关学说的重要领域的管理。当前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运用在企业等经营运行机制的情况比较常见,在企业中将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有效的注入和融合,是促进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拔、培训以及考核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也是后期企业进行经营和面向更大的市场的必要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基于传统的人事劳动管理,而和传统的形势相比,人力资源管理则要更显计划性、战略性以及整体性和未来性。

从传统的人事劳动管理不难看出,人力在其中被视为一种成本上的开发和使用,往往只是生产过程中的支出和消耗,并没有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的整合;而在现今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被当作是一个资本性资源,可以进行有效的重整和使用,在开发过程中也能够进行资本调和,这才是正确对于人才资源的方式。

2.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一般运用于人才的选拔和培训方面,因此,主要的目标分三个方面:

(1)将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调动。任何企业要想经营的既有效率又有口碑,重要的就是企业中员工的契合度,简单说来,契合度的培养并不是来自于主管等人员刻意的安排,而是源于员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两个方面如何充分调动则是关系到企业运行得体的关键所在,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之一。因为只有在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取得提升,才最符合人力资源管理的初衷。

(2)将企业的人力资本尽可能大的扩展开来。无论是企业中的物质资源还是财力资源,无一不需要通过与人力资源的结合来实现,如果在企业的运行阶段出现人力资本数量不足或者是利用效率不高,都讲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空间,对于日后企业的发展也会埋下不良隐患。

(3)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企业经营的直接目标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同时,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目标之一。因此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实际上代表着人力资源的使用和发挥达到了最大的程度,这是将人力资源技能和使用价值充分发挥的必要手段,而它的最终目标也是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大化。

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

1.有利于企业执行力的提升

企业执行力,简单的说,可以理解为企业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相关行动的综合能力。它是标榜企业运行和经营得善的重要因素,也是涉及到员工素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制度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际上就是将企业的执行力提升到最大程度的必要手段。

2.有利于将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提升

除了以上所说的执行力之外,经营绩效也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也是不可撼动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使得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大幅度的提升,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已经不再是往日那种单纯的使用人力进行机械工作的形态,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对于人力的一种有机整合,在效率上更胜一筹,因此,对于企业的经营绩效方面来说也能起到一个很大的飞跃。

3.有利于推动企业人力资本的扩展

人力资本主要是由员工以及他们的工作能力组成的部分,它体现的是人力资源的全部价值,因此,不难看出在人力资源的扩展中,需要的是优秀的人才作为辅助力。在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数量要必须满足岗位的人员数量需求量,同时也对人员的工作胜任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基于缩短人员能力空缺等方面作考虑,将工作技能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逐步以增长的态势发展,也就能够时间企业人力资本的扩展。

4.有利于企业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企业要想在纷繁错杂的市场竞争中真正掌握主动权,除了赢得先机,还需要依靠独特的竞争优势作为行动力的后盾。而实际上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在竞争中赖以生存发展的关键,而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难以被轻易效仿的特点。因此,在技术和资本方面就构成了当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对于企业来说,也是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决定因素。

三、优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与否与人力资源有直接关系

“企业人力资源”,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体现在企业运转过程中员工的一种工作能力,它是集效率与能力于一体的能力表现。是企业的一种特殊资源,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力资源首先是企业最主要的一种能动性生产要素,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企业发展命脉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也正是由于这层关系,才显得人力资源优化管理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与弱。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

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中,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其一,开发与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专长和技能阶段;其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后期的准备工作中相互之间的整合阶段;其三,核心产品在适应市场过程中的开发阶段。

这几个阶段都是决定企业能否获取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决定性因素,在此期间,哪个企业的核心产品制造周期最短、市场适应性最强、获取的核心技术最完善,就能够占据核心竞争力最强的宝座。而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是为了全面适应企业的发展战略,为企业的不断提升和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生存空间,同时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目的

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完善。因此,需要全面而有深刻的分析好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措施,对员工的水平开发和培养进行重视。首先,启发员工的智力,发挥员工的工作协调能力与创造力等水平;其次,通过实际操练增强员工的基本技能,使员工充分提高运用创新能力进行工作;最后,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调动,在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锻炼的基础上实现工作积极参与度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通过战略整合人力资源管理是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的关键所在,同时,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升级和战略性调整,也能够以更加饱满的姿态在市场立足。因此,有效的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坚实基础与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邵蕊蕊,李文哲.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竞争力提升[J].中国贸,2011(6):71-72

第5篇

论文摘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运行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具备充分的用户价值,应具备独特性,应具备一定的延展性。知识,制度,资源是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要素。四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核心技术,声誉,营销技术,营销网络,管理能力,研究开发能力,企业文化。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是通过内部途径和外部途径两个方面。

一、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哈佛商业评论》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此观点一提出,就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并引起了企业家的高度重视。

企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当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使用这些要素完成某项工作时,企业就拥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就拥有一定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企业有效使用生产要素的能力。竞争力的形式极其多样,如由掌握某种重要技术专利而具有的技术方面的竞争力,由出色的市场营销经验和高效的市场分销网络形成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竞争力,等等。对具体企业来说,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如丰田公司与中间商打交道的经验和能力,就远不及它在汽车发动机方面的专长重要。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严格地讲,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具备的条件

企业拥有的竞争优势有可能有很多,但这些竞争优势并不能都算是核心竞争力。一项竞争优势要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要具备充分的用户价值。也是它必须能够为用户提供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如本田公司在发动机方面的专长是其核心竞争力,因为对客户来说这是最有意义的专长,而处理与经销商关系的专长对客户来说是无关紧要的。第二,应具备独特性。如果企业专长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用户价值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它就很难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了。专长的独特性和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所决定。那些内化于企业整个组织体系、建立在系统学习经验基础上的专长,比建立在个别专利或某个出色的管理者或技术骨干基础之上的专长,具有更好的独特性。第三,应具备一定的延展性。也就是说,它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

三、核心竞争力的内容

核心竞争力总的来说由三部分要素组成,第一是知识,第二是制度,第三是资源。

企业的运作是以知识为核心,以制度为形式,以资源为表层来的。各要素的构成,第一是领导知识。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家的个人魅力和他个人的能力。第二是制度,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制度,一个叫激励制度,一个是管理制度。激励制度就是打破大锅饭,民营企业的激励制度好,但是不是有了好的激励制度,就一定成功了,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包括资本运营、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等。第三是资源,在企业运作的过程中所有资源都包括在里面,有人力资源、资金、技术、信息、自然资源,以及政府的公共关系等等。

知识、制度和资源之间的关系,第一,这三种资源是相互独立的。第二,他们之间又关联制约,知识为本,制度为形,资源为表。这三种要素的有机组合,形成了企业稳定的核心竞争力。你想拿走是不可能的,是不能模仿和克隆的。它只能是一种仿照。

可以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内容很多。1、技术;2、人才;3、企业文化与管理;4、品牌与商誉;5、资本金与筹资能力;6、经营战略与策略;7、销售与渠道与营销能力;8、治理结构与董事会等等。我们还可以分析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因素,如资源垄断、重要客户关系、特许权等等,但对每一种“优势”,现代企业运作的实践都提出了相反的论据。企业的经营环境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购买个性意识的崛起,消费者兴趣日益多变和随意,越来越“难伺候’’;由于自由统一市场的形成,企业正经受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酷的竞争;企业内部要素的稳固性也正在瓦解(如人才、技术、销售体系甚至产权构成等)。“没有什么东西永远是你的”,梦想靠某一优势条件过几年安稳日子,将越来越困难。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由于核心竞争力是难以触知的、暗含的企业竞争力因素的复杂集合,因此,要真正做到理性的开发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注意到竞争力因素的复杂构造关系。

西方学者鲍·埃里克森和杰斯帕·米克尔森的最新研究从较为全面的企业范围和更广泛角度来考察核心能力的组合原因。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集合。组织资本是指组织对所承担任务的协调能力的资产,而社会资本是指作为资源提供给行为人用来获取收益的那部分社会结构的价值,它通过行为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而产生。像其他资本一样,社会资本具有生产性。组织资本反映了协调和组织生产的技术方面,社会资本则显示出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前者可以在组织结构中得以体现,后者可以反映出企业文化,并被看作是特定组织结构水平上的产物,二者互为补充,暗含了企业应在特定情形下寻求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

在我国,有的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诸多能力,可以包括市场界面能力、基础设施能力和多种技术能力等。有的则认为企业核心能力一般可以概括为企业技术能力和制度能力两大方面。还有的认为,企业核心能力的构成是核心技术、组织管理知识和市场知识三大要素。

也有人运用“价值链分析法”来分析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价值链分析法”是由美国哈佛学院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他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生产、营销、来料储运、成品储运、售后服务。不同的企业参与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个环节都创造价值,实际上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才真正创造价值,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企业要保持的竞争优势,实际上就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环节上的优势。运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来确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求企业密切关注组织的资源状态,要求企业特别关注和培养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上获得重要的核心能力,以形成和巩固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

在众多观点的基础上,一般认为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的人力资本。 2、核心技术。3、企业声誉。 4、营销技术。5、营销网络。6、管理能力。7、研究开发能力。 8、企业文化。五、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营行,发展的动力源。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打造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怎样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笔者认为,企业可以从内外两条途径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内部途径

首先,企业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认知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其次,要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第三、加强技术创新。这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是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关键的问题,涉及到企业制度的三个方面: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的治理结构,企业的管理制度。二是企业文化创新,真正认识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人的价值理念,思想范畴,是员工对整个企业发展乃至制度的一种认可,这种认可企业制度的理念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理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管理型企业文化,经营型企业文化,体制型企业文化。三是企业营战略创新。企业经营战略创新极其重要。企业经营战略创新的核心问题是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也就是我选择经营战略关键是我的比较优势是什么。四是企业技术创新。技术,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问题,而是技术的市场性问题。国际上技术创新有两个评价标准:一个叫技术的技术性,就是技术水平高不高。另一个叫技术的市场性,就是有没有市场需要。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关键是考虑市场需要的问题,有没有市场需求。因此所有企业注意,你们的技术创新是建立在技术的技术性和技术的市场性的统一基础上的,绝不是一般的技术创新问题。

(二)、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外部途径

首先,可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有助于一个公司学习另一个公司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知识联盟具有以下特征:联盟的各方合作关系非常紧密;知识联盟的参与者广泛;具有巨大的战略潜能等等。因此,知识联盟是企业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次,可通过企业兼并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兼并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

第三,努力培育更多的更忠诚的稳定顾客群。顾客群越多,顾客的忠诚度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大,就越能经久不衰。因此,我们的企业都应重视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到公关宣传等营销的各个方面着手,努力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黄继刚,核心竞争力:未来企业竞争的基础

第6篇

一、我国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及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忽视品牌的整合规划,缺乏品牌核心价值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对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市场定位等战略的考虑,往往注重或片面强调一些短期的指标,如销售增长率、市场份额、利润等。部分企业虽然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但还是停留在促进销售等短期目标上,重视商标的注册和广告宣传,关于品牌的整合意识比较薄弱。品牌的努力只停留在某个方面。忽视对品牌核心价值的定位,品牌命名随意、个性雷同, 形象朝令夕改。

(二)忽视质量和服务,创新能力偏弱

许多中小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商品信用意识薄弱,急功近利,放松质量管理。同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状况整体上不尽如人意,企业层面缺乏足够的技术创新动力和压力,缺乏必要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且现有的资金投向也不尽合理,科技人员匮乏、科研条件差,难以保证技术创新所必须的条件。比如我国生产服装鞋帽以及玩具等企业,其主要特点是:加工能力强,而技术能力相当薄弱;产业规模大,而附加值却比较低。归根到底是因为这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不能通过有效的知识和信息来提升产品的档次,实现规模化、高效、高能、高品质生产;在市场创新方面也不能很好把握市场的走向并引领市场的时尚、开发出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新产品以发展和完善品牌的内涵。

(三)缺乏科学的品牌运营观

1.认为做品牌就是做销售量

很多中小企业常常以为强调销售量的提升,把产品销量作为企业追求的最大目标。认为只要销量上去了,品牌自然就会提升。片面追求销量的结果往往导致对品牌其他要素如品牌的忠诚度等的建设视而不见,最终导致品牌软弱无力。还导致企业做广告不注重品牌形象的提升和品牌资产的积累。

2. 把商标等同于品牌

很多中小企业错误地认为只要将一个名字或图案到工商管理部门注册就成了品牌。其实品牌是一个管理和竞争概念,是企业满足顾客心理需求从而夺取市场的工具。而商标只是品牌的一部分,商标为企业所拥有,而品牌在终极意义上是属于消费者的。

3. 品牌缺乏鲜明的个性

部分中小企业不甘心将品牌定位于一个“卖点”,以为卖点越多吸引的顾客就越多。那些试图争取所有消费者的产品,实际上将被所有消费者不取。消费者在信息接受与处理过程中也会感到一片混乱,必然造成品牌核心利益的缺失。

(四)品牌文化竞争力弱

品牌的文化内涵、文化底蕴是品牌产生巨大附加价值以及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强有力支撑。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品牌文化竞争力比较弱,对品牌文化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大多数品牌都尚未建立起被广泛接受的品牌文化。

(五)中小企业集群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企业之间分工协作不足

一是中小企业集群的专业特色不明显,集群内各个行业的企业都有,因此企业集聚并没有真正促进产业集聚。二是企业间的分工协作不够,核心企业的内聚力弱,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使中小企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策略

(一)突出品牌个性,进行恰当的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指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的过程与结果。成功品牌的一个特性是他们被准确地定位,并进行有效地传播沟通,把品牌定位的信息明确地并以始终如一的形式传播给消费者。品牌定位是否正确是品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品牌定位中,要突显品牌的核心价值利益和个性。

(二)增强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

品牌竞争的核心技术是技术竞争,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尤其是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首先,中小企业应该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通过自主创新提升自主品牌。其次,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来提升自主品牌。中小企业应该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有效的知识和信息来提升产品的档次,实现规模化、高效、高能、高品质生产。

(三)进行适度品牌延伸和规模扩张

品牌延伸是指企业利用其成功品牌的声誉,在原有品牌下连带推广新产品以扩大品牌覆盖范围的策略。利用品牌延伸策略,能将原有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转移拓展到新产品上,避开了新产品被市场认知、接受的过程,降低了其广告宣传费用和防范了市场风险。适当的品牌延伸能够将原产品品牌上升为相对独立于具体产品的企业品牌,巩固品牌的市场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名牌的连带效应。

(四)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

品牌的背后必须有独特的文化支撑才能显示出生机和活力,因为只有拥有丰富、独特文化内涵的品牌才符合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精神追求和情感追求。我国中小企业在塑造品牌文化时却常常忽视我国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企业自身的文化积淀,市场流行什么, 文化就朝什么方向努力,很难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因此,企业要提高自身的品牌文化内涵,加强品牌文化竞争力。

(五)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要加强区域规划,制定产业政策以促进中小企业的产业集聚。对于游离的单个中小企业而言,其拥有的资源十分有限,限制了品牌竞争力的构造和提升。但众多的企业集结成群后,中小企业可以利用“群体效应”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中小企业要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专业分工化和协作,从而增强集群的竞争优势。

三、提高品牌竞争力的意义

品牌竞争是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焦点,体现了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的竞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提升品牌竞争力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总结

我国已经进入品牌消费时代,品牌已经决定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品牌竞争力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最重要表现。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品牌并不是大企业的专利。笔者认为中小企业通过上述提高品牌竞争力的方法,能够改善目前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及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建设和提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关于企业品牌竞争力的问题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胡成中.在危机中提升品牌竞争力[J].企业管理实践与思考,2009年第12期:22-23

[2]周玫.企业品牌运营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第7篇

关键词:橱柜企业品牌竞争力品牌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房地产业的繁荣,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橱柜品牌从以前的“一枝独秀”发展为“遍地开花”,竞争日趋激烈。目前全国上万家橱柜公司,基中做品牌的橱柜企业大概有500多家,整体市场规模已经达到700亿元左右人民币。目前中国橱柜企业已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品牌代表着产品的质量、功能、服务,没有品牌的产品,是低附加值、没有竞争力的产品,最终要被市场淘汰。我国橱柜企业有上千家,而老百姓叫得出名字的只有几家。增强品牌意识,成为推动我国橱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1我国橱柜企业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橱柜市场上,企业品牌的竞争主要呈现在3个方面。首先国产实力雄厚的橱柜企业品牌,如方太、华帝、万家乐等经过多年的经营,把核心竞争力建立在技术研发上,不断的增强企业研发能力,与国际接轨,寻求新的市场需求,不但壮大了自身的品牌,而且引领了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其次国际橱柜品牌凭借先进的技术、良好的服务、优势的设计理念、雄厚的资金实力强势进入国内市场,对国内市场形成一定的冲击。另外我国众多橱柜企业小品牌,实力缺乏,技术含量不高,售后服务不到位,在市场中艰难生存。目前我国橱柜企业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如下

(1)橱柜市场无序竞争,行业自律性较差。在日常销售中,一些商家导购为达成销售,不惜恶意攻击竞争品牌,甚至对其他品牌进行诽谤。而行业对此现象却有无可奈何。橱柜业因发展时间不长,本土品牌又缺乏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品牌,所以一直来没能形成一个以橱柜业为主要内容的相关协会或是机构。各品牌之间很难有机会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2)杂牌充斥市场,品牌橱柜陷入重围。太多的小品牌、甚至是杂牌橱柜对行业市场的冲击占据了品牌橱柜的市场份额。

(3)本地品牌难成气候,低价成为理所当然。在市场现状中,绝大部分橱柜商家都不愿提及产品生产地,一般强调在总部或外部生产。“本土制造”成为低档橱柜代名词,低价成为理所当然。

(4)国际橱柜品牌凭借先进的技术、良好的服务、优势的设计理念、雄厚的资金实力强势进入国内市场,对国内市场形成很大的冲击。

2品牌竞争力的内涵和作用

品牌竞争力源于企业的占有和运作关系资源的差异,是企业在各种社会活动中,通过品牌竞争的形式,为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保持竞争优势和扩大竞争优势,而相对于竞争对手所具有的比较能力。

品牌竞争力因为是指企业的品牌拥有区别或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品牌竞争力具有构建竞争壁垒的作用;品牌竞争力能使企业持续盈利,并获得超额利润;品牌竞争力具有延展力,使企业得以扩展应有的潜力,从而扩大市场规模,取得生存和发展。

3橱柜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来源分析

品牌竞争力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它包含了企业在资源、能力、技术、管理、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是形成并实现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从本质上说,它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逆向推出的,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竞争、技术竞争、管理竞争、文化竞争、营销竞争等加以整合而成的一种综合竞争力。任何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包括橱柜企业,作为现实社会中的组织,其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环境,在此基础上企业依据一定的规则来组织和安排自身的活动,从而实现企业目标。企业品牌作为企业运作的一个环节,其建设、推广和竞争力的培育也同样受到内外部两个环境系统的共同作用。因此,品牌竞争力的构成可据此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来源,其中内部来源是根本性、决定性因素;外部来源是辅因素,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品牌竞争力内部来源,是指由于企业内部环境作用所形成的与市场上其他竞争对手之间的能力差异。品牌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体现各自在市场份额和地位方面的比较关系,因此企业品牌竞争力首先表现为在市场上的差异化能力。而品牌竞争力的直接来源又是由企业内部的管理能力形成的,是一种隐性的能力,所以,将影响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因素称为品牌竞争力的内部运作要素。

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不仅来源于企业的市场行为和内部运作系统各个环节可控因素的综合作用,同时也来源于企业外部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外部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外部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前景及竞争能力的强弱。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又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等,而微观环境则指的是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环境因素是形成品牌竞争力十分重要的来源,可以增强或者削弱能力,实现或者损耗资源。

上述分析橱柜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来源因素不能自发地形成品牌竞争力,需要通过一系列过程才能使它们转化成品牌竞争力。橱柜企业品牌竞争力是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不是一个有形存在的物质,而是企业的品牌竞争资产、品牌环境和竞争力过程的整合统一。而品牌竞争资产是指企业运作系统中的内部经营要素,是企业品牌的基础能力。品牌环境是指品牌竞争力的外部来源。品牌竞争力过程是指品牌竞争资产和品牌环境转化为竞争力的过程,包括企业的业务过程和管理过程,是企业的品牌管理能力体现的过程。

4提升我国橱柜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4.1健全橱柜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

随着我国橱柜业的不断发展,它对社会经济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国家要研究制定适应现代国际竞争的中国橱柜品牌发展战略,同时要建立相应的橱柜企业品牌战略组织实施系统和监控系统,建立和完善品牌发展的激励机制。第一,实行宏观规划,制定系统的名牌战略;第二、重视“标杆”效应,扶持品牌企业;第三,培育品牌评估机构,确定科学的品牌评价指标体系。

4.2加强品牌的基础能力

品牌的基础能力是品牌竞争力的基础,由企业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文化组成。加强企业的管理能力是提升橱柜企业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具体来说首先加强生产管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其次重视营销策略,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再次规范财务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再后加强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

重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首先,建立和完善以技术开发中心为主要方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也是我国橱柜企业提高竞争力和进一步发展的希望,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是国际上跨国公司提高竞争力的通行作法。其次,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精髓是企业文化。健康的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将企业中不同的有相当大差异的员工,通过组织凝聚成一个有竞争力的集体。

它的形成是橱柜企业取得成功的又一前提条件。我国橱柜企业在文化建设上要重视以下几点:倡导协作,塑造团队文化;倡导求变,塑造创新文化;倡导关爱,塑造温馨文化;倡导变革,塑造进取文化。

4.3加强品牌经营管理

在进入品牌竞争时期的我国橱柜市场,企业只有加强品牌经营管理才能形成有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品牌的运营能力是由品牌形象力(品牌定位能力、品牌传播能力与品牌运作能力)和品牌发展能力组成。品牌管理能力是品牌竞争力的关键,品牌基础能力的不断提升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品牌设计和推广的费用,有助于新产品打开销路和扩大品牌影响力等。但要说明的是,品牌延伸不当也会掉入巨大陷阱,如损害品牌原有的形象、淡化品牌个性、造成消费者心理冲突等。因此,企业决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品牌延伸。一般来说,品牌延伸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延伸产品与原有产品要有密切的联系性;二是延伸产品与原产品要有大致相同的质量水平;三是延伸产品与原有产品要有大致相同的目标顾客群。实行全方位的品牌管理,就是企业对整个业务流从最初奶源的选择到最终的顾客服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了解并满足顾客要求为出发点,全面、整体性地考虑和策划品牌的整个业务流程,关注如何通过新的合作和协调关系以及创新来重组业务流程。

参考文献

[1]许基南.品牌竞争力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