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9-20 16:02:22

序论:在您撰写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

第1篇

1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在近代康复学早期,康复医学的倡导者美国纽约著名学者Rusk曾经指出:“如果还没有训练患者利用其剩余的功能很好的生活和工作,那么就意味着医疗工作还没有结束。”因此,康复医学也可称为后续医学。康复医学不单纯是临床医学的延续,而且还与临床医学相互结合,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所以说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也是各有侧重,一般来说,临床医学的治疗对象是疾病,而康复医学的治疗对象是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

2康复医学内容广泛

康复医学的内容包括康复预防、康复诊断和康复治疗三个部分。“预防为主”是康复医学工作的主题,对继发性残疾的预防是指预先出现功能障碍之前开始进行康复治疗。也可以说,临床治疗越合理、及时,越有利于人体的康复。同样,康复预防与治疗越早介入临床治疗效果越好,这是继发性残疾康复预防的关键。康复诊断主要是指功能评估,包括对运动、感觉、知觉、言语、认知、职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功能评估。

康复医学注重整体康复,康复措施针对伤残者的功能障碍,以提高患者功能水平为主体,功能的康复是全面的,既包括肢体功能、内脏功能、日常生活及就业能力的康复,也包括心理上、精神上的康复。康复还需要环境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参与,以利于他们重返社会。康复医学是以恢复功能为主,为了发挥瘫痪肢体残存的功能(如截瘫病人),可利用辅助器、自助器具以提高适当日常生活的能力,可给需要代偿的肢体装备假肢、矫形器、轮椅等辅助品。同时,应改善其生活环境,做好其家属、单位、社区的工作,对病残者进行照顾,改善公共设施(如房屋、街道、交通等),设立盲道、无障碍公园等等,最大限度方便病残者的生活。

3继承传统的康复医学

在我国古代有关康复医学的思想和朴素的康复概念及方法已有悠久历史,功能康复的概念远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随着医学的起源,康复理疗的实践活动也就开始了。例如火的应用促进了灸疗、热熨等康复方法的产生;砭石的出现开创了针刺康复方法之先河;活动肢体以减轻疼痛的“舞蹈”,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作用上来分析都可看作是康复医疗中传统体育康复法的雏形。古代有关文献还记载了我国古代名医应用康复疗法对患者进行身心康复和保健的理论或事例。例如张仲景用吐纳(气功疗法)、华佗用五禽戏(运动疗法)、张子和用看角触、戏剧表演(文娱疗法)等方法治疗身心功能障碍。

4康复医学前景无限

第2篇

【关键词】康复医学;发展;回顾;展望;中国

作者:张琪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730-01

一、引言

早日康复常是人们对病人的良好祝愿,意为希望病人能够快速的恢复健康。在医学上,康复医学是以康复为目的,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定、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通过综合应用各种有效措施,减轻并代偿伤病残者的身心功能障碍,使残存功能得到最大限度改善和发挥,以最佳状态回归家庭、参与社会。康复医学的工作对象是伤病残者,康复医学的重点在于专注于伤者身体功能障碍和社会沟通障碍的恢复。WHO已将康复医学视为为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齐名的第四医学。它是一种涉及到多学科、多专业的医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工作目标是要达到最佳的功能,要体现出自主性并要有效的改善伤者的生活质量。西方国家的康复事业始于二战期间,是在骨科等医学的基础上,融入了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逐步形成了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在二战过后,康复医学被大力提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伤员的康复效果。可以说康复医学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文精神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事业。

二、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概况

1.我国康复医学体系和专业人才

我国康复医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模式、两种方式、三大学派、四套系统"的康复医学体系。但是纵观全球,我国的康复事业尚还相对落后,目前,大部分康复机构设置不全,康复服务分布不均,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相对不足仍是主要问题。为此,康复医学专业能力建设将是刻不容缓的得力举措,也是改变这一现状的突破口。康复医学能力建设包括人才培训、科室设备/设施及康复医疗管理。其中人才培训是最重要的环节。

2.康复内涵的扩展

我国早期的康复主要是停留在以传统康复治疗上,大多依赖于中医中药为主的治疗方案,如推拿,按摩,针灸,火罐等,康复的主要目的也仅仅是疾病伤残后的疗养;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的康复治疗已发展为全面身心功能的康复,是以多种非临床性的"功能治疗"为主,包括物理、作业、言语治疗等,侧重于功能的评估、训练,机体的代偿和适应,最终能重返社会。

3.康复服务的多样化

我国康复行业形成之初,主要是以残疾人康复工作为主,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人们对康复需求也在逐年增加。60%的老年人患有各种老年病和慢性疾病,急需专业康复服务。社会生活节奏加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各种自然灾害和战争频发,工伤事故屡见不鲜,因此,现在的康复服务群体以扩展到各种老年康复,精神康复,工伤车祸等伤残康复,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4.康复医保

在中国,国家越来越重视康复医学的发展,在国务院的关怀下,康复纳入医保项目已通过专业论证,形成了基本的共识,纳入了政府的工作议程。目前,有少数地区已将医疗康复部分或全部纳入医保体系,但大部分地区的医疗康复项目被排除在外。康复医学纳入医保将大大促进当地的医疗康复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让成千上万的残疾和功能障碍的患者得到受益。

三、康复医学在大科学的整合中创新腾飞

需要看到的是,政府已将康复医学的功能定位为集预防功能、医疗功能、保健功能为一体的学科。由于康复医学还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在康复理念、康复技术的应用、康复管理等方面仍以国外的技术为主导,国内教学与研究所采用的成熟理论和教学材料、评估方法及测量所得数据,都是来自于国外的理论。中国国内的研究力量亟需加强,需要尽快的更新知识结构,做好技术的研发工作。抓住发展机遇,加强技术力量,建立临床生命科学和医学系统生物学的概念,把握康复医学发展的内涵,全面、定量的对多个学科展开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

1.加强对人体功能的研究

从运动医学、生物力学的角度展开研究,拓展到对人体器官、组织和系统的研究,康复自愈能力的重点侧重于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我调节能力的研究及自组能力的研究,以及人类对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各种情绪干扰方面的调节控制水平。

2.搭建开放性的整合平台

在发展中本着兼容并包的精神,借鉴世界各地组织的优质资源,以中国传统的医疗资源为基础,融合世界多个国家的理念和最新的技术。中国虽有着较长时间的医学发展历史,中医的理念与文化特点也早已深得人心。但在医学技术和理念的发展方面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的。国外很多的医疗理念、方法都有值得国内医学界学习和吸纳的地方,有选择性的吸收、融合,促进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

3.强调对高新科技的依赖和强化生物信息学建设

有许多观察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图表,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要结合临床实践,对数据的信度、效度做出统计,这是学术界所遵循的学术研究原则。在对康复医学进行研究时,要加大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力度,并结合当前先进的生物信息学科知识,建立起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加强信息技术的沟通与应用,促进世界康复医学研究的交流与沟通。

4.注重将中国传统医学知识融入康复医学

传统中医在康复医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针灸医学和中国的中药学思想与理念已逐渐影响到了整个世界。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在治疗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及辩证思维模式的诊断,治疗中关注预防治疗的医学理念,对西方医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西医学的结合是未来康复医学发展的主题之一。

5.注重与人文科学相融合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文化、人文等多个学科。对于中国的康复医学更是注重文化与人文的学科,中国的康复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医学,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注重人、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和谐,注重人文因素,特别是考虑到了情绪因素对个体康复的影响,考虑到了预防、预测和个性化医学。康复医学还包括微创医学、移植医学、危重病急救医学及临终关怀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康复医学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重道德修养,加强自我修炼,保护患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

6.加强人才培养

第3篇

医学模式的转变、康复医学的兴起及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及重新认识,为针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发展平台。但是目前国内针灸临床的领域呈现出逐渐萎缩的趋势,大多数针灸科室的病种较为单一,主要局限于中风后偏瘫、面神经炎及颈肩腰腿痛等,针灸的很多优势没能充分发挥。本文简述康复与针灸的相关性。

1 康复的概念

从历史文献来看,中医学最早使用了“康复”一词。据《尔雅·释诂》:“康,安也”;《尔雅·释言》:“复,返也”。即康复为恢复平安或健康。古代医籍中的“康复”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1)指疾病的治愈和恢复。如《续名医类案·带下》载:“毛达可妇人罹患带下病,如法调理,康复如常”。(2)指精神情志的康复。(3)指正气的复原。进入80年代,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和康复治疗技术大量引入中国,以及现代康复医学学科在我国确立,康复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于1981年对康复定义进行修订的解释:“康复是指一切有关的措施,以减轻致残因素或条件造成的影响,并使残疾者能重新回到社会中去。”功能是康复的立足点,康复的对象主要是残疾者,以及慢性病、老年病等有各种功能障碍者。

2 康复医学与中医康复学

现代康复医学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逐步确立。康复医学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现代医学体系。随着现代康复观念及康复医学的引入,中医开始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治疗方法,出现了中医康复学这一概念,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中医康复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康复医学理论、医疗方法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说,它是一门以中医理论基础为指导,运用调摄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饮食、针灸推拿、药物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老年病证、恶性肿瘤及热病瘥后诸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与中医养生学和中医临床学构成了完整的中医体系。

尽管中医康复学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康复治疗技术,但二者都是以人的功能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功能障碍,促进病、伤、残者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

3 从康复的角度看针灸的发展

针灸是中医学中独具特色的一门治疗和养生保健方法,是中医康复技术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针灸在海外的推广应用,针灸的疗效已经得到现代医学的肯定,现代康复医学已将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纳入到康复治疗技术中。

随着社会经济及医学的迅猛发展,人们更加关注生存质量,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及社会层面的生活质量。健康的内涵不断扩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疾病或虚弱的消除,而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美状态。这一定义体现了医疗思维模式的转变,从以前的医疗二维思维模式:治病-救命,发展到三维模式:治病-救命-功能,强调了功能。康复观念及康复医学的出现正体现了这一医疗思维模式的转变,康复医学是旨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医学,始终以人的功能为研究主线,无论是身体的,还是精神和社会生活层面的,都是康复的研究对象。作为康复治疗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在改善人体功能上有着很大的优势。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针灸的适应证多数是功能性的,大量的临床实验及报道已经表明其改善功能性病变优于并多于器质性病变。针灸减肥、针灸治疗神经官能症、针灸戒毒、针灸缓解精神紧张等已得到广泛的临床证实,针灸在海外的迅速发展正说明了这一点。

笔者认为要改善目前国内针灸所处的尴尬现状,我们不妨解放思想,从康复的角度、从功能的角度看针灸的发展前景,针灸不仅是独具特色的祖国传统治疗方法之一,更是改善身体及社会、心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康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给针灸注入新的活力,推动针灸的发展,扩大其临床应用领域,使其更好地适应医疗市场的发展趋势。

第4篇

意外缘定康复医学

“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王茂斌的从医生涯应证了这句话。从心脏内科医生到神经康复医学的先驱,他义无反顾,在国内开辟了一条神经康复医学的康庄大道。

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重新调整健康的概念,提出医学不仅是治病,还应康复人体受损功能,神经康复学随之在国外悄然兴起,但国内医学界对此还浑然不觉。

1986年,还是心内科医生的王茂斌来北京参加老年医学培训班,当时授课的是一位来自澳大利亚名叫Peter Last的康复学医学家,他主讲了新兴的神经康复医学科,王茂斌听得如痴如醉,对于能帮助到那些身体功能受损的“残疾”患者,重新恢复肢体功能,他感觉心里燃起了熊熊烈火。而Peter问是否有从事神经康复医学的同行时,全场无一人应答,医生们面面相觑,陷入一片尴尬的沉默,王茂斌顿时感觉挨了当头一棒:北京集合了全国最好的医生资源,却对一个已在国外兴起的学科闻所未闻。正在这时,一个意外发生了,坐在王茂斌边上的医生为打破课堂的尴尬局面,推着王茂斌的手举了起来。当时的王茂斌虽然从事心脏病的康复工作,但与全面的康复科学相之甚远,他只能无奈地站起来,向Peter作了简单介绍。

当年的一个小插曲,却使得中国神经康复医学的进展和王茂斌的医学道路紧密结合起来。半年后,王茂斌接到Peter的越洋来信,邀请他去澳大利亚最大的康复机构学习,并帮助申请了资助。对该领域的向往,使王茂斌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进军神经康复学的征途。日后,回忆起此事,王茂斌爽朗地说:“天上掉馅饼喽。”

抱着满腔抱负,学成归来的王茂斌面临的却并非是一条光明道路。当时国内尚未建立康复科,甚至还有很多专家理不清康复科的内涵,将康复等同于疗养、理疗、养生,对神经康复更是知之甚少。然而,王茂斌顶着上级、同事以及朋友的反对,带领团队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创立起了国内最早的临床康复机构。他高举“康复医学就是临床科学,与其它临床学科意义相当”的旗帜,要为康复科正名。国内就康复医学论战了二十多年,其间王茂斌不曾放弃过坚持与钻研,他的团队在这条充满未知和艰辛的道路上,踽踽独行,不断翻越障碍,勇攀高峰,在原卫生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同行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耕耘出国内康复学科的“一亩三分地”。

随着康复临床的不断精进,王茂斌团队康复了众多脑卒中与脑损伤患者,取得的成绩使当初反对的人改变了态度,这让王茂斌也深受鼓舞。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政府部门也明确了在中国发展康复医学的重要性,其迎来了发展的全新拐点。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了康复医学即是临床一级学科的地位。2008年汶川大地震,原卫生部委托中国康复医学会组成“国家康复医疗队”,由王茂斌担任名义队长,深入灾区开展康复工作。由此可见,康复医学在临床中不断显示出它的优势,政府部门还提出了“防、治、康三结合”和“加长康复医学短板”的战略。

积极创新 志在功能康复

过去,医学上普遍认为大脑神经细胞与神经源无法重生,脑卒中或脑梗死患者出现功能缺失,只能回家休养或者去疗养院,没有科室能对患者的瘫痪以及其他严重功能加以治疗。“好不容易救活了患者,下半辈子却要瘫在床上,这是很痛苦的事。”说到这里,王茂斌皱起了眉头。正因为如此,神经康复医学针对疾病所致的运动、感觉、言语交流、认知、吞咽、二便等功能障碍进行的评定和治疗,显得意义非凡,也给了王茂斌坚持的动力。

“神经疾病患者是康复科的既定患者,康复医学可以将大脑活着的细胞功能最大化,从而减少患者的残疾,让他们归属社会。简单来说,神经康复医学旨在让孩子去上学、青年人去上班、老年人能生活自理。”王茂斌说。

据王茂斌介绍,三级医院康复医学科的重点在于急性期的临床康复,因为康复医学介入越早,功能恢复的效果越好。比如脑出血的病人,抢救过来后就要即刻考虑功能问题。“原卫生部要求康复科医生在患者病情稳定后48~72小时内,必须介入到神经内外科、骨科、心脏科等科室。”王茂斌告诉记者,有数据表明,中风患者的功能恢复主要发生在病后6个月内,尤其是头3个月内,而康复医学的早期介入,可以让80%的中风患者恢复行走能力。经过康复科治疗,较轻的患者一般在8~14天后便可以回家;还有望进一步功能恢复的,继续到康复医院或二级医院对其实施稳定期和恢复期的康复治疗;若是功能无恢复的希望,应该去老年之家、护士之家、养老院等长期照顾单位。

另外,康复科的治疗手段相对多样化,以患者脑损伤为例:为恢复其功能,医生可以采取药物、训练、矫形支具等手段,利用脑的可塑性,重新组织脑的功能。“这跟地震发生后的交通阻断是一样的道理,可以通过其他路径抵达灾区,想尽办法构建连通新的道路。”

医学在不断进步,疾病也在不断演变,王茂斌在神经康复科学领域积极创新。在王茂斌看来,在既有的医学基础上,康复科的治疗手段可以打破框框条条,一切皆围绕患者的功能康复。

坚持信念 对患者不轻言放弃

王茂斌的病人,很多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病患,面对这些“老大难”,王茂斌从来不轻言放弃。“只要病人有一线康复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无论成功失败,都是对患者负责。”因为这种个性,王茂斌曾让多位被同行“判死刑”的患者康复正常。

2002年,英国伦敦北部发生火车脱轨事故,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女主播刘海若在车祸中遭受严重复合损伤,经英国多方抢救仍处于严重昏迷状态,被认定已经脑死亡。一个月后,刘海若由王茂斌科室的凌峰教授从伦敦接回北京治疗。当时她因重症脑损伤,处于昏迷状态,视觉、听觉、痛觉刺激都没有反应,生命体征也不稳定,痉挛明显,上肢屈肌和下肢的伸肌中度痉挛。

在神经外科稳定住病情的同时,王茂斌对刘海若进行了系统、严谨的康复性检查和评估后,否定了脑死亡这一诊断结果,并立即参与多学科专家会诊,讨论她的康复治疗方案。王茂斌当时认为预防性康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刘海若昏迷时期,利用摆放、有限范围内的关节活动以及其他被动型处理等“二级预防措施”来控制四肢痉挛加重,同时预防患者可能出现的吞咽、二便等功能障碍。

当康复治疗进行到近三个月时,刘海若苏醒了过来,前期的康复训练起了很关键的作用。痉挛已完全消失,这为肢体功能训练奠定了基础,吞咽功能障碍的预防也为防止误吸、改善体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后,王茂斌及时转被动性处理计划为以主动性康复训练为中心,因为卧床近三个月,刘海若产生了明显的“废用状态”,但王茂斌认为其大脑功能没有根本性破坏,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训练便可恢复。通过运动功能主动性训练、药物、针灸、电刺激、主动性盆底肌肉训练,以及认知功能训练(特别是计算机辅助的认知功能训练),还包括社交活动等一系列系统、主动性训练了近两年时间,刘海若奇迹般地恢复到接近正常状态,后来开始了正常上班和生活。刘海若对此感激万分道:“您一直不抛弃、放弃,我才得以恢复。”

医生的医术固然重要,而医生对病人精心治疗的态度与爱心更让人敬佩。王茂斌造就的一个又一个成功病例,不只是康复医学的胜利,更是坚持的胜利。

心系康复 躬耕不辍康复事业

2002年,王茂斌已到了退休年龄,从医的脚步却没有就此停止。当时宣武医院的神经康复科尚处于摸索阶段,科室理念与治疗方式都没有明确。王茂斌被宣武医院返聘为康复医学科的主任,本着严谨的科研态度与丰富的从医经验,呕心沥血地构建起今天规范的神经康复科,并将科室水平提升到了国内先进地位。

经由先驱们的不断努力,康复医学的概念已经规范,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专业人才缺乏,由于我国缺少康复医师的正式认证,以致从事康复医学的人员鱼龙混杂。而一个合格的康复医师,应在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基础上,经过‘3+2’的毕业后续教育,获得统一认证才能上岗。其次,康复医学还没实现分级医疗,绝大部分责任由综合医院承担着,但综合医院的容量有限。最后,康复科的高额医疗费用也是学科发展的瓶项,对很多患者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费用能不能报销很关键。在医保上的报销,康复科需要国家医改的支持,费用过高可能导致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心系康复医学的王茂斌忧心道。

各种康复学科问题的出现,也促使王茂斌致力推动康复科发展。为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康复医疗体系,他联合同行专家参考发达国家的模式,以“康复医学会建议”的名义,向北京市卫生局递交了一个“急慢分治、分级医疗”的医疗模式起草文件。该模式是以社区为基础,指定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患者接受康复服务的住院时间与治疗机构。此外,王茂斌还以主编的身份参与了《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

令王茂斌欣慰的是,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中国康复医疗事业迅速发展,并成为中国医药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制定的“防、治、康三结合”和“补齐康复医疗的短板”两个政策也在逐步落实。

“我认为只要有利于学科发展,又能带动基层工作,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应当予以支持。无论如何,要抓住国内康复医学发展的黄金期,借助政府医改的大好形势,将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创造出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独特模式,快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说到未来的发展,王茂斌眼里充满了自信。

王茂斌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1993年调入原卫生部北京医院,主要从事心脑血管病的临床康复医疗、科研与教学;建立了北京大型综合医院中规模最大的临床康复医学科,担任原康复中心主任,康复医学硕士生导师及原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自2002年始,负责组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康复中心,这是国内第一个为神经内、外科重症患者提供早期临床康复的机构。目前在承担宣武医院神经康复中心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名誉会长(原创始会长)、北京康复医学会名誉会长(原创始会长)、北京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会长等职,并兼任中国残疾人社会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现在正作为主编在编纂《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康复医学卷》。30余篇,有关脑卒中康复的研究曾获省局级科技成果奖三次。

第5篇

关键词:康复医学 中医 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29-01

1 现代康复医学概念及特点

1.1 康复医学的内涵。康复医学是继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之后的第三医学,是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出现的一门新兴的学科,由理疗学和物理医学发展形成的一门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的医学学科。康复医学的目的是促进残疾者功能和能力的恢复,促成残疾者重新回到社会并成为社会中自力更生的一位成员。总的说来,康复医学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康复医学的发展是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同时也人类医学事业进步的重要趋势。

1.2 康复医学的手段及方法。现代康复医学主要涉及到利用物理因子方法诊断、治疗和预防残疾和疾病,帮助伤残者在体格上、精神上得到康复,帮助他们发挥残留功能。物理因子及物理疗法一直是现代康复医学的主要医学手段。治疗方法主要是各种有效的功能训练,辅以药物、手术、饮食疗法。康复医学的着眼点在于不仅要保存伤残者的生命,还要恢复其功能,让其从并且过有实际意义的新生活。

1.3 康复医学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理解康复医学,笔者对康复医学的特点进行了总结:①服务对象主要是伴有功能障碍的慢性病人及老年病人或是躯体残疾者;②康复工作的指导原则是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③最终目的是通过康复治疗帮助患者重返社会;④重视康复治疗与康复工程相结合;⑤以工程技术辅助功能评估和康复治疗。

2 中医康复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2.1 中医康复学基本内涵。中医康复学是运用针灸推拿、药物食疗、导引吐纳、药浴熏蒸、自然疗养康复法,对病残、老年病证、伤残诸证等疾病进行辨证康复的中医应用学科。其主张辨证康复,在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创造出中药、按摩、针灸、食疗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中医传统方法。中医康复医学的指导理论是中医理论。中医康复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古代很多中医文献中都存在关于康复医学思想的记载,这些文献包括《十问》、《黄帝内经》、《五脏所宜食法》、《外台秘要》、《寿亲养老书》、《寿世保元》、《随息居饮食谱》、《老老恒言》、《庄子?刻意篇》、《吕氏春秋》、《管子?入国》、《本草纲目》等等。自然疗养康复法是中医康复学的常用的一种特殊方法,是指利用自然环境的天然因素促进神形兼养,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目的。

2.2 中医康复医学的优势。中医中药本身的优势以及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医康复学的许多优势,概括起来主要是下面六个结合:首先是中医康复学强辨证康复和调整体康复相结合;第二是形体康复与精神康复相结合;第三是临床康复与预防康复相结合;第四是内治康复与外治康复相结合;第五是药物康复和自然康复相结合;最后是食疗康复与药疗康复相结合。总的来说,中医康复学不仅重视整体上的协调,还不疏忽个体上的纠偏,这个特点极其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持续发展。

2.3 中医康复医学的特点。中医康复学的特点主要是“整体康复观”和“辨证康复观”。“整体康复观”是人体康复不仅仅是人体本身的康复,而是指人体康复与自然环境必须相统一,人体康复与社会环境必须相统一,形体康复与精神康复也必须统一。“辨证康复观”则主要是指相同的病但是不同的症状必须采取不同的康复方法,不同的疾病但是有相同的症状就应该采取相同的康复方法。

3 中国特色的康复之路——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

3.1 康复是中医学的传统优势。中医的传统优势之一便是养生与康复,然而这也逐渐发展成为了当代医学界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医学,还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西医学。所以中西医康复医学创造性的结合中医的传统优势和西医的现代科学手段,能够充分发挥出康复医学应有的作用和优势。

中西医康复医学在中西医结合基础上,研究和借鉴现代康复医学和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和规律,对中医和西医的知识、技术、方法进行科学的整合,从而促进中医养生学和现代康复医学很好地结合。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涉及的主要领域是养生,全方位地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其核心是“康复”。

3.2 中西医康复学取长补短。中医康复学和现代康复学要取长补短。中医康复学应规范诊断,量化疗效评估。中医评价必须在诊断领域内进行,但是通过中医诊断很难反映患者的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所以康复医学的评价过程是量化外在形体及行为等功能障碍过程。对于中风偏瘫的病例,中医能够诊断出气虚血瘀,但是很难反映偏瘫的程度。所以,现代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能够弥补中医在这方面的不足,因此建立中医康复学障碍评定对中医康复学和中医学的发展都很重要。

3.3 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康复保健事业亟待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健康和疾病之间还存在“亚健康”状态。从今天的学科领域来讲,对于亚健康的防治就成了养生学的热点。所以,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必然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国外康复医学已经形成了非常规范的诊疗制度。全世界残疾人能够得到康复治疗的仅为五分之一左右,80%左右的残疾人是很难得到较好的康复服务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前,愿意进行保健消费的人群数量和比例正在激增。

参考文献

[1] 丁辉.运动康复学科在康复医疗机构的生存状况及存在问题调查[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第21期

[2] 张慧敏,唐强.针刺加康复防治脑卒中异常运动模式的康复学评定[J].中国针灸,2011年第6期

第6篇

【关键词】骨科;康复;价值

1 骨科康复治疗发展及现状

1.1 骨科是研究人体运动系统疾病,以功能康复为目的的学科。骨科的治疗和康复是统一的整体,当前骨科临床治疗方面存在重治疗轻康复的现象。经常表现为医护人员粗枝大叶地指导和家属的简单帮助模式,康复的效果有限[1-2]。首先,主要原因是对骨科康复知识的缺乏以及足够认识;其次,害怕出现骨折再移位,简单认为在骨折复位后只需保持现状,直到骨折愈合。康复医学的概念于20世纪中后期才正式确立,成为医学领域的一门专门学科。虽然康复医学起步较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疾病患者对健康恢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促使康复医学迅速的发展。由于康复水平与骨科学发展的不平衡[3],经常出现康复水平与骨科治疗不能有效的结合。表现在骨科的早期治疗中,因手术方法、固定方法和材料以及医疗水平制约,骨科医生对康复理念不甚了解,不允许骨科患者从事相关活动,骨科患者往往只是被动接受骨折的愈合,从而延缓骨关节的功能恢复。

1.2 在现代康复医学出现以前,国外学者就已经重视骨关节和骨折患者的康复锻炼。骨科促使现代康复医学的诞生,关节体操、矫正体操、以及器械训练都成为康复治疗的基础[4-5]。康复医学的发展促使骨科康复医学诞生,明确康复医学与骨科医学的紧密关系,在治疗理念的一大突破和进步,同时也是康复医学和骨科医学相互融合、吸收的结果。当前,康复医学的发展呈专业化趋势[6],包括骨科康复医学、心肺康复医学、神经康复医学、烧伤康复医学、小儿康复医学、老年康复医学等。随着康复医学在骨科治疗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更多的骨科医生认识到康复医学与骨科治疗相结合的重要性。

1.3 骨科康复医学是一门医学应用学科,通过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一系列方式,使骨科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提高骨科治疗的效果。但过度的运动锻炼易导致过度训练综合征,原因是[7]骨科患者对肢体和关节用力不当产生的炎症,如肌肉、韧带、肌腱等损伤,引起肌肉不平衡加剧、骨关节变形等。因此,需要正确领悟现代骨科康复理念,合理运用现代骨科技术,将临床骨科与康复医学理念有机结合。针对骨科疾病特点,将骨科治疗技术与康复理念结合总结出科学、有效的方法。近年来,生物力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发展迅速,并与骨科学紧密结合,出现了大量新的康复手段,进一步提高了骨科疾病的疗效。

1.4 骨科康复治疗基本疗法是运动疗法。骨科康复运动疗法是在明确患者疾病性质,制定相关的治疗方案[7-8]。首先对运动功能进行检查,包括:肌力检查、步态检查、关节活动度检查、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等,用以制定相应的运动方案。运动疗法包括:①关节活动度练习- -主动、被动、关节功能牵引和助力运动;②肌力练习--保持肌肉功能的专门练习,肌力小于3和大于3分别采用肌肉电刺激和抗阻运动;在进行抗阻训练时要掌握好力度与节奏;③持续被动运动--使用康复器械对关节进行连续缓慢被动运动。可加速关节血液循环,促进软组织修复,减轻关节疼痛。

2 中医药在骨科的康复治疗

2.1 骨折的预后以动静结合为主。①早期药物治疗 西药用于消炎镇痛,中药用于清热凉血如五味消毒饮、犀角地黄汤等;行气活血方面如柴胡疏肝散、顺气活血汤等;亦可用外用膏药如消瘀止痛膏之类,适用骨折初期疼痛。还可以用物理疗法,如温热法,能够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局部去痛等作用。②骨折中期的康复治疗 由于骨折中期已较稳定,在原有活动量基础上适量增加,加强肌肉抗阻训练。中药易接骨续筋及和营止痛为主,如续骨活血汤、和营止痛汤、接骨丹;外敷膏用如接骨续筋膏;还可辅以中草药熏洗等;在骨折15天后其活动量逐步增加,在医护和家属帮助下活动范围逐步增大,上肢感觉肌肉有力,骨折处无疼痛感,能完成一些基本的动作,关节的伸屈,避免骨折产生剪切方向运动。③骨折后期的康复治疗 在后期骨折已基本愈合,应提高关节活动量,增加肌肉力量,同时 辅以抗阻训练。中药以养脾胃,补气血为主,常用中药有十全大补汤、四君子汤、四物汤等。用以增强患者关节活动,使肌力和关节活动范围增大。可采用自身重量法、负重和不负重训练法[9-10]。在此锻炼期间,首先进行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紧张。并配合针灸、推拿,局部以阿是穴、手足以阳明经穴,使血液循环,经络疏通,减轻肌肉痉挛。推拿还可以增加患者抗阻运动,增加关节运动范围。

2.2 中医食疗法在骨折的康复中可促进骨折愈合。例如①黄豆5两,猪骨头2斤,加姜盐用文火煮烂后食用;②赤小豆加红糖适量煎熬,服用;③黄芪半两至一两,煎熬取汁,加粳米2两,早晚服用。骨折患者饮食要注意几点:①现代医学实践证明[11],骨折病人吃肉骨头不能促进早期愈合,相反会推迟。原因是只有增加骨胶原的条件,以骨髓、骨膜的作用促使受损伤的骨头再生。肉骨头的成分是磷和钙,若摄入太多,使骨质无机质成分增高,导致有机质比例失调。因而对早期愈合产生阻碍作用。②忌偏食,骨折患者有局部充血、水肿、肌肉组织损伤情况,机体的修复由摄入的营养素来保证实现。③在骨折初期服三七片来控制积血、消肿,局部出血。在一周以后,若继续服用会使局部血管血液循环不畅,对骨折恢复愈合不利。

3 展望

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我国的传统医学也融入了现代康复医学的治疗和评估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传统的中医康复包括:中药疗法、饮食疗法、针灸疗法、传统物理疗法、环境疗法、推拿疗法等,通过大量实践与研究,其效果和理念与现代康复医学相一致。因此,中西医相结合在骨科康复治疗中行之有效,具有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 杨勇,骆艳红,曾本强等.骨科-康复科治疗单元模式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3):2692-2694.

[2] Babak Shadgan,W. Darlene Reid,R. Luke Harris et al.Hemodynamic and oxidative mechanisms of tourniquet-induced muscle injury: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or the orthopedics setting[J].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2012,17(8):1-8.

[3] 席明霞,郑雯,陈银娟等.13家医院236名骨科护士康复护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 ,2013,(15):26-28.

[4] 黄莉.骨科康复训练护理活动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9):16-18.

[5] Adali,N.,Mars,M.,Petrie,A. et al.Presurgical orthopedics has no effect on archform in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J].The Cleft palatecraniofacial journal,2012,49(1):5-13.

[6] 白跃宏.骨科康复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 21(9):849.

[7] Milan Zdravkovic,Miroslav Trajanovic,Milos Stojkovic et al.A case of using the Semantic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for custom orthopedic implants manufacturing[J].Annual review in control,2012,36(2):318-326.

[8] 万大千,徐义明,白跃宏等.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膝关节活动受限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4):597-600.

[9] 罗汉华,农文恒.关于骨科康复在临床教学实践中的思考[J].甘肃中医,2011,24(4):74-75.

第7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康复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03-03

康复医学和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是上世纪50年代后出现的一个新的医学分支。康复是以整体的人为对象,是一门以减轻和恢复人的功能障碍,代偿和重建人丧失的功能,使其最大限度地重新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诊断、预防、评估、治疗、训练和康复的医学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善,老年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老龄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世界上的国家大多会经历这一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亦伴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和环境、空气污染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疾病谱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将呈现高发趋势,这必然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必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医疗和养老负担,加重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也给我国的康复医学的发展和教学带来严峻的挑战,怎样使老年人颐养天年,一直是社会所关注和探索的问题。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努力,我国的养老康复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养老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康复事业也面临诸多的问题,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多,国家经济基础薄弱,我国的情况又与其他国家不同,这使我国养老康复问题面临新的挑战。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医学发展的方向

通常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老年人口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在2005年老龄人口达到了7.6%。实际上中国在2001年就已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不仅对经济发展有多方面的影响,对社会的医疗卫生也带来很多的重要影响。大多数国家是物质基础达到一定程度,有足够的财力来解决已经出现的老龄化问题。但我国不同,进入老龄化时,国家相应的财务并不充足。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平均预期寿命将不断延长,加速了人口老龄化。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人们对康复医学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老年人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要使老年人安享天年,病有所医,老有所终,必须将养老和康复结合起来。

目前人类的死因主要是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和创伤,前三类疾病更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除了一些疾病导致的急性死亡外,绝大部分患病的老年人可以存活下来。但是如何使这些患病的老年人生存质量得到提高,这就要依赖于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通过一些科学研究调查表明,积极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能够明显的延长患病者的寿命,使死亡率明显降低。在脑血管意外存活患者中,积极康复治疗可使90%患者重新获得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30%患者恢复工作;反之,不进行康复治疗,上述两方面恢复者仅为6%和5%。据统计在癌症患者中,40%可治愈,60%可存活15年。这些存活者,无疑给家庭和社会均造成沉重负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及各种环境问题的频发,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等三类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会逐年增高,这就对我们的康复医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由于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巨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我国经济基础差等因素,中国更多的是采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所以说社区养老模式将是我国需要积极发展的。将社区养老和社区康复相结合将是我国康复医学今后要面临的严峻挑战,亦是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方向。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政府对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非常关注,2009年出版的新医改方案,首次确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将相关疾病的康复治疗列为医保报销范围。鉴于基层医疗机构康复专业的薄弱和康复专业人才的缺乏,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全国康复专业从业人员进行了专门系统的培训,我院康复中心就是我省康复专业人员的培训基地。另外,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城乡居民对一些卫生服务和设施利用率低。要解决有关问题,最终端的是对实用型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社区康复制度的建立。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立于临床医学之外的,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诊治技术和技术规范的医学学科,而不同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这就要求康复医务工作者除要具备生物医学的相关知识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心理和社会学知识。康复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而目前的教学大多数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授课,学生在座位上听讲,师生缺少互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在急需康复专业人才的情况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增强以及康复医学服务范畴和模式改变的条件下,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注重临床理论培养,忽视康复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锻炼,因而社会适应性不强。虽然近年我国康复医学的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受传统生物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内容构成、知识架构、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对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不清,标准不明确,课程设置混乱;康复医学的专业教师背景主要是临床医学背景,缺少运动医学、物理医学、预防医学和社会保障学学科的背景;专业教学中临床医学的内容较多,康复及物理治疗的内容较少;实践教学脱离实际等。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医学服务的目标及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我国人口构成将发生明显的变化,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康复医学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将从康复医学发展初期的对战伤、车祸、意外事件导致的残疾和先天缺陷者的康复,逐渐过渡到利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职业的等各方面的措施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训练、心理辅导,对一些长期不K的慢性病、心理障碍者等特殊群体服务的康复医学发展近期目标上来。今后还将拓展到广大基层地区、亚健康人群,以及对相应的人群进行健康状况观察、调理和治疗等康复医学发展的远期目标上。这就必然要求康复服务的社会化和社区化,服务人群中除了受伤后的残障者,更多的还是心脑血管意外等的后遗症,以及其他老年慢性病患者等。人类生活的社会化和群居化,在社区生活中得到了最为具体的体现,并提出康复服务人性化和康复预防优先化等理念。未来康复医学,康复预防占重要地位,人们不仅进行康复治疗,更多的是将资源用于一些亚健康状态、生活习惯和职业习惯病、心里次健康状态的预防上;康复医学不仅与临床医学紧密相连,并且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相联系,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健康,且有疾病后可以得到康复治疗,这将成为康复医学发展的最终目标。

未来的康复医学教学改革应有中国特色,立足于中国国情,着重于社区康复医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专业方向、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改革。教学内容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临床医学和物理学,应增加心理学、物理医学、体育运动学、社会学、预防医学的相关内容,并加大健康评估和心理康复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教学方法上应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社区康复服务教学。作者所在校康复中心是陕西省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基地,现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做以下分析和探讨。

(一)实用型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随着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的深入,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等三类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会逐年增高,这就要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管理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国家医药卫生部门除了要将过去单纯的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主导的模式转向以健康预防为主导和疾病治疗为主导并重的模式上来,以医疗为中心转向医疗保健康复等为一体,还要引入循证康复医学的概念。这一服务目标的定位和服务目标的改变,对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有着极大的影响,同时对康复医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给我们康复医学的教学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结合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建立,我国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围绕面向基层、适应老龄化趋势这一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前瞻、全科、社会、实用。

(二)人才培养要求系统全面发展

临床医学是康复医学的基础,康复医学是在大量的基础医学理论和基础医学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是有着较强理论性和很强实践性的学科,从业者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就要求康复医学教学突出实践与能力培养的特点,即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个人创新能力。在明确的培养目标下,主要从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上进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类社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方面的领悟;(2)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3)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4)康复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5)各种、各科知识相融合;(6)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上六个方面可保证教学向综合性、实用性的人才培养方向发展。

(三)课程设置的改进

为了适应康复医学培养目标的转变和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康复医学教学课程的设置要进行改革。紧跟社会康复服务人群的变化及学科发展的步伐,按照康复医学教学内容的构成和培养的要求,增加学生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向医学实用人才方向发展。新课程设置主要整合模块:社会养老与健康学模块、康复医学课程模块、物理医学课程模块、基础医学课程模块、心理医学课程模块、临床医学课程模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模块以及课外学习模块。课程模块在原有的“康复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课外学习模块”这四大支柱模块基础上增加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社会养老与健康学”、“心理医学”、“物理医学课程模块”,形成支柱,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卫生服务、健康教育与康复医疗服务三种类型的干预健康的手段。

专业课程新增了“心理康复学”、“社区康复学”、“卫生预防”、“医疗管理信息学”、“社会与养老学”等课程。对康复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整合,增设了“心理康复治疗实训课”和“康复训练治疗见习课”;课外学习模块设有“社区康复服务实践”、“志愿者服务实践”、“科研设计”、“社会养老课程讲座”。在实践学上为了能使学生尽快地适应工作,学习和实际工作相一致,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做了相应的调整,增加了慢性病康复治疗和社区康复服务的实习内容,延长了康复物理治疗和心理评估实习的时间,专业实习由过去主要去综合性医院改为主要去康复病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的康复科实习,同时兼顾临床医学科目的实习。具体实习内容采取由学校选定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既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各科的知识,又能突出学生的个性,实现和就业无缝对接。

(四)传统康复医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目前康复医学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模式,这是我们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它的特点是:教师讲解、书写板书,学生领悟、记笔记,老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理解程度,并通过这种方法,来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达到教学目的。但是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知识及技能的更新换代的进程不断加快,对教学模式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继承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作者就传统教学的某些缺陷进行了以下探讨:第一,引进讨论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动手参与,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第二,引进引导式和启迪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模式的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很好的发挥。由于康复医学的教学内容机械和枯燥,因此有必要引进引导式和启迪式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交流的启迪式教学模式,是优化教学手段的必由之路。第三,增加多媒体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形象化,将康复医学枯燥的教学内容呈献给学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这是传统教学法无可比拟的。康复医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康复医学的教学内容较为单调,通过互动式、启发式、引导式以及多媒体声音图像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研究显示,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引导式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操作能力等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法。

综上所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康复医学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医院的建设势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反观目前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现状,康复医院总量不足,康复专业人才不足等缺陷明显存在。这就要求康复医学的人才培养要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改革过去已有的教学模式,大量培养高素质的康复医学人才,以适应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新型人才培养必须适应我国当今及未来发展的社会需求,将养老与康复相结合,将康复与健康相结合,适时大力发展社区康复,注重心理康复和职业行为病以及老年慢性病康复的教学,并体现实用,符合基层医疗机构对综合性专业人才的需要。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社会对康复医学专业要求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学以致用,建立具有康复知识的专业队伍。

参考文献:

[1]乔志恒,郭明.康复医学发展现状与未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