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医学影像专业技术范文

时间:2023-09-20 16:02:15

序论:在您撰写医学影像专业技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医学影像专业技术

第1篇

【关键词】中职卫校 医学影像技术 教学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 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临床操作能力。在医学影像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医学影像技术学数字化程度日新月异,伴随日益更新的大型现代化影像设备的普及应用,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教学措施不断完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在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1.突出影像技术专业学科特点

医学影像学具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是物理学、工程学、医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学科,是理、工、医结合的产物。医学影像技术的核心是为临床提供含有最大信息量的高质量图像,有利于临床医生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专业技术人员必须精通本专业和相关医学专业知识,保证医疗设备正常运转,全面发挥设备的功能,要做到既能从事技能检查操作,又懂相关的疾病诊断。对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来说,影像技术是医学影像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拿不出高质量的影像片,就谈不上影像诊断,检查不准确就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按教学大纲要求实验课占一定比例,这体现了医学影像学多学科交叉和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临床课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对后期的临床实习有直接的影响。

2.职业学校教学的难点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虽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卫生职业学校教学中却有较大难度。由于涉及的影像技术种类繁多,且不同的影像技术具有不同的成像原理和应用范围,但职业学校开设的课时普遍较少,对教师而言,如何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一大难题; 同时,中职学校招收的大多是初中毕业生和部分成绩不理想的高中生,这部分学生成绩差,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已是不争的事实。对学生而言,自身薄弱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要理解和掌握这门桥梁学科具有较大的难度。由于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是进入乡镇级卫生单位,因此对医学影像学的重视不够,兴趣不足,增加了教学难度。

3.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医学影像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学时安排上,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学时,使实践性学时达总学时的50%以上,保障学生动手时间,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影像技术教学学时少、内容多,一直是困扰教学的大难题。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是影像技术界在思考的问题。以往的教学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导、学生看的模式,这样教出的学生理论考分可能比较高,但实际操作和图像分析成绩不理想,尤其是进入临床后,学生在较长时间内不能独立操作设备,动手能力差,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为改变这种状况,应从多方面努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脑、多媒体等,结合理论讲解,并通过见习、阅片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多让学生动手亲自操作,只有经过不断实践,才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投照技术与影像诊断相结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应如何去采用最佳的投照或扫描方法才能将病变显示得更清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讲,学生在想,并且要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应用互动的方式,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所讲内容易被接受。

4.重视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研究能力。保障学生动手时间,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过程中,可在老师指导下上机操作,但是,老师一定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在做大型仪器操作时,老师要全程在场陪同。经过实际操作,学生印象深、记得牢。在实验课中,应重视设计性实验和动手操作训练,强调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学风。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要与一些影像设备较齐全的大型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见习基地,保证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后,有更多的机会走到临床进行实际的操作,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学影像诊断水平的提高,特别在医学影像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如何发挥设备的最大功能,发挥最大效益,有赖于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高水平发挥,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影像技术人才势在必行。我们采取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结合临床,加强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但愿能为培养高素质的影像技术人才,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陟,林黎娟.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体会.中国医疗 沿,2008,3(6):50-51.

第2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医工融合

20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数字X线摄影、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以及超声等先进医学影像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影像技术学科内涵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更新,软硬件不断升级,诸多新业务、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推动着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乃至整个医疗行业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决定了合格的影像技术人才必须具备操作各种影像设备的能力,掌握医学图像的后处理技术(如各种图像重建技术、手术引导技术等)、信息技术(如PACS、远程放射学等)、综合图像技术(如功能图像与解剖图像、CT与MRI、超声与X线影像的融合)等;学生必须具有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及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综合背景知识;具有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和独立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在本学科探索与创新,独立从事科研、教学或担任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善于处理与患者及家属与临床其他学科人员关系;具有不断自我学习、更新知识结构、适应新技术要求的能力。结合学校特色及地方卫生事业需求,部分院校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研究与实践,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如徐州医科大学提出了“走理工医结合之路,培养复合型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办学理念[1],泰山医学院推行了“三型”人才培养体系[2],吉林医药学院强调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天津医科大学构建了“三全”人才培养实施体系[4]。

1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中,在医学技术类下增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代码:101003)。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109所。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飞速发展同样带来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医工交叉融合度不够、课程体系特色性不够彰显、教学形式单一、实验条件不足。

1.1医工交叉融合度不够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基于现代医学对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应用、管理及维护人才上的需求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医学分支学科。在“精准医疗”“大数据”“影像导航”等逐步取代传统医学影像概念的今天,专业要培养的是“懂原理、精应用、有发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而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忽视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理学学位的现状,临床医学与理学学时配比不合理,医工结合教育出现漏洞,医学与理工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充分协调[5]。

1.2课程体系特色性不够彰显

课程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途径。为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专业基本要求、办学标准、办学条件有了明确的规定。由于许多院校创办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时间较短,文化积淀不够深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或基于原有医学影像学专业基础、或基于国家专业标准,应用型、特色性不够明显。

1.3教学形式单一

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中,大部分院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单一的教学模式。从临床医学、解剖学、断层解剖,到医学影像技术和设备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导致教学效率降低。1.4实验条件不足医学影像技术实践载体是价格昂贵的大型影像设备,这些给普通院校的实践教学条件配置带来很大的困难。全国开办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院校,通常先集中理论教学、校内仿真模拟,最后借助附属医院开展实践教学,理实分离、校内实践学时少往往是大部分院校的办学现象。

2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面对高端医学影像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为培养“懂原理、精应用、有发展”的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解决“医工融合、理实融合、校企医融合”等难题,探索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人文素养并举的“三位一体、四早引领、五方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医工结合校企医合作运行机制,促进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三位一体”指校、企、医三方融合,共同设计具有时代前沿和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打造实践平台、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四早引领”指医学影像技术职业生涯早规划、角色早体验、能力早实践、素养早培育,将职业理想浸润到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五方贯通”指:理实融合贯通、解剖与影像贯通、学业与行业标准贯通、医工融合贯通、人文与专业技术贯通。通过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条件,完成理实贯通及解剖与影像的贯通融合;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完成学业与行业标准贯通及医工融合贯通;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实现能力递进及人文与专业技术融合贯通,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

3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3.1构建医工融合课程体系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微观问题,解决的却是战略大问题”。课程体系建设是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水平培养的重要保障。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以“实践与人文”并重为课程体系的主要价值取向,以“行业需求”为课程设计的基本准则,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重构“医工融合”课程体系。随着影像设备在医学活动的作用和地位的提高、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不断上升,像质量控制管理的研究已引起世界范围内的相关从业人员的高度关注[6]。但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针对设备质控能力的培养的重视度还不够,影像设备技术人员对高端影像设备的应用能力亟待加强。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对接专业质量国家标准,设置传统公共课程、基础课程外,为打造专业特色,结合高端影像技术人才市场需求,以典型医学影像技术设备(CT、MRI、超声、核医学)为载体,进行核心课程的系统化整合,从课程设置、教材、实践等方面强调质量控制与检测的能力培养。具体内容主要有:(1)增加电子基础类学时,增加AI技术的医学应用、智能医学影像等课程的设置。(2)强调医工知识的融合,将影像设备原理与技术应用课程“复合”,开设“医学影像技术及设备”系列课程。(3)加大特色能力培养,建设“质量控制与检测”课程体系,建立实践课程资源,融入专业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课程的设置见表1。

3.2推进三结合教学模式

大学作为国家的核心社会机构,人才培养强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识社会的深入推进改变了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使命,以及课程与教学的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7]。近年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成为了各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热点。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以病例为基础的(Case-basedlearn-ing,CBL)教学方法、基于团队的学习(Team-basedlearning)和任务型教学(Task-basedlearning)的TBL教学法、翻转课堂模式(Flippedclassroommodel,FCM)、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BL)、微课、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等一系列教学模式和方法推陈出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步被认可。顺应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建设目标和要求,推进信息化教学,特别是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影像技术教育内容的深度融合,建立“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虚拟和现实相结合、自主学习和教师教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知识-情境-交互-体验-反思”的深度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知识”以融合线上和线下教学为一体,线上构建课程平台,线下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知识的传授;“情境”以医学影像实训中心模拟医院科室场景为要点,构建设备、环境、防护要求、文化等沉浸式实训环境,使学生感知影像技师的真实工作场景;“交互”以线上虚拟实训中心及线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人体解剖虚拟平台、断层成像虚拟平台、医学影像诊断虚拟平台、影像设备原理虚拟平台)为载体,借助信息化技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体验”以真实的医学影像设备为对象,借助现有的医学影像设备,着重强调学生操作规范及设备质量控制与检测能力;“反思”以改革考核方式与评奖,将理论考核、实践考核、技能大赛和课程设计等为验证方式,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3.3打造医教产教研教赛教四结合平台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要求极高的专业。应用型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排在首位。与传统的“学徒式”动手能力培养不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需要能融入行业、精通标准、善于应用、熟悉研发,搭建集教学、科研、竞赛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尤为重要。上海健康医学院借助上海市一流本科引领计划项目,开展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平台的整体设计,搭建医教、产教、研教、赛教四结合平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紧密结合医院(企业)岗位工作情境、操作指南、职业标准,打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医学影像虚拟实训中心,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以虚拟软件和实体设备为载体,形成沉浸式教学环境,完成实践技能的初步培养;建成由附属医院和知名三甲医院的同质化校外实践基地,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实施,完成实践技能的提升;全国影像技能大赛的组织与参与,与医院、企业合作建立紧密对接行业发展现状的“医教联合体”,提升专业教学的时代特征性、适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完成实践技能提升成效的检验;借助上海市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科研与教研的常态化开展,完成实践技能的创新与再现,提升实践教学的效度与信度。

4结论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医学教育领域创办时间短、理工医多学科交叉的专业,人才培养任重道远,需要在专业定位、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等方面不断探索和明确,以满足社会的高端复合型影像技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阚仁建,刘.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0):24-26.

[2]宋莉,王晓艳,车琳琳,等.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2):9-10.

[3]刘国浩,杨娜,刘虎,等.应用型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7,46(7):992-994.

[4]潘玉梅,张雪君,于春水,等.立德树人背景下医技类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研究———以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影像技术本科生培养为例[J].医学教育管理,2020,6(1):24-27.

[5]耿左军,闫乐卡,秦瑞平,等.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研究与实践———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132-135.

[6]陈自谦.大型医学影像设备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医疗设备,2018,33(10):1-6.

第3篇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医学实验室;医学影像技术

0前言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诊疗技术,已是医学诊疗的核心[1]。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影像设备日新月异,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大大提高。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案也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加大人了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技能的比重。因此,如何建设一个体系完备、高水平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室,是医学院校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自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招生以来,已经为川渝地方培养了上千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得到用人单位和地方政府的一致好评。2014年被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财政厅确定为“四川省高职院校省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该项目启动后,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组建建设小组,应对该重点专业规划建设方案,根据现代用人单位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需求,改革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大纲,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重点强调实验室对高职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2-3]。按照省级重点专业建设方案及任务书要求,本着适用、美观和适度超前的建设原则,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影像检验系大力推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室软硬件环境的建设,以良好的实验室教学环境为人才人培养服务。

1实验室现状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自2003年招生以来,由于资金短缺加场地有限,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室存在以下不足[4]:

1.1各自为阵,管理混乱

学院共有临床医学系、护理系、医学影像检验系3个系部,医学类实验室由三个系共同使用,且由3个系的各个教研室共同管理。然而,对于实验室建设,各个系有各自建设目标和要求,因此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各自为阵,管理分散。

1.2设备陈旧,功能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学院建设经费的不足,实验室资金投入有限,各实验室仪器设备陈旧、功能单一、性能落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仪器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先进,但由于经费的严重不足,致使实验设备不能跟上教学的需求,严重阻碍着教学。

1.3人员不足,共同承担

学院共有专职实验人员5人,分别指导着学院3个系5个教研室的所有实验课程,因此导致实验人员人手严重不足和短缺。为了缓解这一现状,多年来,3个医学系的专业课老师肩负起所授课程的实验课,同实验人员共同完成着所有实验课程,使得专职实验人员和专职教师都非常累,最终的教学效果当然很不理想。

2实验室新建

2013年学院全面着手于学院新区建设,并在2014年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被批准为四川省高职院校省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室建设有了很好的契机和平台,在这种大好的形势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室建设得到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广泛关注。学院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专门商讨,并多次论证,最终提出了新建方案和改革措施,取得了显出的效果。

2.1实验室硬件建设

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室设置为10个,分别是暗室、DR/CR实训室、X线读片室、X光机模拟实训室、CT检查室、电子电工实训室、心电图检查室、B超检查室、彩超检查室、影像技术模拟操作实训室,总占地700平方米,预计投入250余万元,具体如表1所示。其中已投入53万与达县人民医院共建校外影像教学实训中心,安装和调试运行良好,已顺利通过国资处验收。并积极寻求企业、行业捐赠,与成都众鼎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由公司向学校捐赠和资助仪器设备,该公司已向我校捐赠CT机一台,目前正力争引进企业进入校园,拓宽合作领域,共建校内实训中心。

参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现有学生人数和未来的发展需求,并考虑对校外开放等情况,将实验室建设规模设计为:实验学时800学时/年,同时接纳学生人数为300人。如此,便能保障实验教学的需求。

表1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室规模

2.2实验室师资建设

医学影像技术教学队伍现有专业教师15名(包括外聘教师7名),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3人,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73%。为解决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实施名师工程,打造精品教学团队,通过三年建设,建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3]。引进专业实验人员,分工实验项目,在数量上满足教学的需要,在质量上提高教学水平。

第4篇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特色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34-04

特色专业是职业技术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也是职业技术院校办学优势的集中展现。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职业技术院校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生源不足,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生源问题必然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其影响将会越来越明显。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形成高职院校的特色优势,重中之重是加强特色专业建设。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在当前形势下求得生存、获得持续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

经过多年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已成为我院的特色专业之一。伴随着学院的发展,如何进一步彰显特色,发挥专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呢?笔者认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应向纵深发展。

准确定位的同时要有前瞻性

为了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适应未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特色专业建设不但要以当前的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还要具有前瞻性,既遵循专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又紧密联系社会需要,在创新中保持优势。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应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同时具备必需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熟练运用所学知识从事常规放射学、CT、MRI、超声、DSA、核医学和放射治疗技术等操作技能,能够从事临床影像检查、诊断与治疗技术工作,面向城乡社区的技能型医学影像技术专门人才。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 为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使培养的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和未来市场的需求,学生必须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通用能力培养要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密切结合,让学生拥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取向。

充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由于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而且越来越明显。面对这些差异,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都是不利于人才培养的。为了体现“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应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下大力气探索新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在专业教学管理中,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引导和培养,对他们实行“因材施教、因材施管”的方法,激励他们主动学习、努力向上,坚持面向人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科学的课程设置和评价机制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人才培养最突出的问题是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相脱节,主要原因是我国高校采用的是从学科基础、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来决定专业建设,而不是积极回应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课程”式的专业建设模式。因此,地方高职院校影像技术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始终坚持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办学方针,特别要培养能够在不同工作环境中发挥潜能,满足工作要求,并且具备有效地解决临床不同影像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像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有弹性。一方面,要适应经济社会和医学影像学科的发展需要,便于学生在课程体系范围内具有职业迁移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广度,实现个性化培养。同时,要建立“校外评价”机制,尤其是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学校及学生的评价,及时反映专业与市场所需人才的契合度,努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校企合作制定课程标准,建设特色教材

由临床一线专家组成影像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按照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和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结合临床一线工作环境,制定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目前,本专业要重点建设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学、CT摄影与诊断技术、超声诊断技术四门优质核心课程,形成课程建设标准;与医院企业合作共同开发1~2部专业特色教材,完善2部专业特色实验实训讲义;校院合作共同建立教学资料库,完善和健全人体各系统正常结构影像与临床典型病例影像电子图片和传统胶片等教学资料库。

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着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基本原则,我院进行校企合作,共建真实职业环境的“医学影像技术实训中心”,强化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临床实习前要求每位学生技能训练都能过关,不合格的学生再进行辅导强化训练,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以实现本专业与临床实际岗位工作的“零距离”。在逐步完善校内实训中心,全面提升实训教学水平的医学影像技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我院覆盖长三角的16所教学实习医院的基础上,再扩充建设2~3所教学实习医院,形成教学、实训等功能齐全的校外实训基地,保证本专业学生分组完成X线、CT、MRI、超声诊断技术等专项顶岗实训及综合项目顶岗实习,确保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逐步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

构建一支以临床影像检查技师

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特色专业。因此,实施特色战略,就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1)我院采用“外引内培”模式,加大经费投入。对紧缺的教师岗位,有计划地引进具有较高学历或较高职称的专业人才,同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水平,逐步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2)不断创造继续学习和专业深造的机会。每年我院都要求特色专业骨干教师到临床一线挂职锻炼至少2个月,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引导教师自觉学习和掌握最新学术动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3)专业课教师除了有教师证外,还必须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否则不予晋升。(4)建成一支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创新意识强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依托合作单位,从医院聘请在医学影像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专家1名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专业骨干教师6名,引进专业骨干教师1~2名,重点培养兼职教师8~10名,实现院内外师资互动和互通,完善资源共享机制,组建一支由多名影像一线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

通过建设以“双师”结构和专兼结合为特征的专业教学团队促进特色专业发展,同时要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制度。学院已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对“双师型”教师除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外,还在外出培训交流、职称评定、聘任、考核和评优以及科研经费安排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对没有完成“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的教师及时给予批评,并限期达标;要逐步淘汰不合格教师,做到让教师既有动力,也有压力。在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中获得依托单位的大力支持,采用聘任制,并且纳入教师考核行列,对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的外聘教师通报到依托单位,由依托单位做相应处理,并不再聘用。对专业建设有突出贡献且表现优秀的外聘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政策支持。

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

依托职业鉴定机构,实行多证制教育模式 我校依托有资质的职业鉴定机构实行多证书教育模式。目前,我校已经开展的有心理咨询师、妇幼保健员、按摩师、营养师等证书教育,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职业资格等级标准进行培训和考核,鼓励学生在现有教育的基础上获取这些职业资格证书。目前,该专业多证书教育覆盖面近100%,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竞争能力。

完善机制,创新载体,开展常态化的技能比武 技能比武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技能比武,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与技能,有效地提升团队的协作能力,为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比武,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薄弱环节,同时也反映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起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引领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技能比武的引领作用,促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密切结合,促进人才培养和岗位能力标准密切结合,要进一步完善机制,让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目前,我校每年都开展相应的技能比武,比武项目以省级或国家级技能比武项目为蓝本,同时积极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技能比武,努力打造品牌效应,创造社会效应。我校还成立了相应课程学习兴趣小组,这些兴趣小组由专门人员负责,开展常态化的活动。

完善高职专科升本科的教育形式 为高职专科学生升本科建设绿色通道。目前,我院有两种形式:一是和地方本科院校联合办学,二是引导学生参加自学考试,考试前给予必要的考前辅导。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 建设教学资源库是为了整合优秀的专业教学资源,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并且实现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凸显本专业的优势地位。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调动广大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建设,也可以与相关院校共同研制开发教学资源,形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机制。教学资源库建设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领导要有足够的重视,教学团队的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网站维护人员要有良好的技术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精品课程体系,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目前,本专业主干课程有两门已经建设成精品课程,其他主干课程正在逐步地精品化。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要建立精品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强对验收和评审等重要环节的监管,切实以精品课程提升特色专业建设水平。

提升特色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高职院校要重视对特色专业的宣传,争取使之成为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不是自封的,必须为社会广泛熟知和认可。虽然不能照搬工厂宣传产品的做法,但可借鉴企业的营销理念,通过一系列载体和必要的包装进行宣传。我校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印制了特色专业宣传册,放假前一个学生一本,让他们带回去给家长和周围的人看;加大学院网站对特色专业的宣传力度;通过技能比武平台进行宣传;再加上特色专业本身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一定能够形成品牌效应,扩大其社会影响和知名度。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为了加强教学管理,高职院校应逐步完善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及特色专业建设管理运作机制,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在此基础上,我院成立了“特色专业建设督导组”,该组成员主要负责督促检查:(1)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建设性的整改意见,并及时把这些意见反馈给相关责任人。(2)对专业带头人的管理要制度明确,责任落到实处,保障有力。特色专业带头人在特色专业经费使用上拥有自主权。(3)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监控,包括课程监控、人员监控、制度监控及考评监控等。我院每个教学单元都设有以学习委员为成员的教学反馈信息员,实行周报制,通过这些信息员能够及时发现、真实反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信息员通过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在教师与学生沟通中起到桥梁作用。通过教学信息员反馈的问题,使我们从另一个方面了解到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4)每周三下午为教研活动时间,督导组成员不定期参与。

建立特色专业研究促进和保障机制

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特色专业研究促进和保障机制,并依托合作单位和专业资源开展本专业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着力提高教师专业教育教学水平,逐步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同时,要建立应用技术研究的导向和保障机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应用技术研究,增强为行业或区域经济建设直接服务的能力。还要注意“重科研、轻教学”的误区,不能以科研代替教学。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

结语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变革和创新的教育活动,不仅要遵循高职教育教学的规律,还要紧跟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步伐和市场需求,坚持抓内涵建设的同时拓展外延,争取达到“专业有优势、上岗有能力、继续学习有基础、持续发展有潜力”的特殊优势,以推进我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曲家惠,程秀莲.特色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创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3):30-31.

[2]卢玲,巴山.培育特色专业 实现持续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2012(6):115-116.

[3]郑蕾,尤凤翔.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分析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1,7(12):1-4.

[4]李义兵,余英宏.医学影像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与培养模式的探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8(4):554-555.

[5]李翠莲,喻弯.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9):117.

[6]陈少斌.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6):144-146.

第5篇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为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使培养的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和未来市场的需求,学生必须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通用能力培养要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密切结合,让学生拥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取向。充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由于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而且越来越明显。面对这些差异,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都是不利于人才培养的。为了体现“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应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下大力气探索新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在专业教学管理中,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引导和培养,对他们实行“因材施教、因材施管”的方法,激励他们主动学习、努力向上,坚持面向人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2.科学的课程设置和评价机制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人才培养最突出的问题是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相脱节,主要原因是我国高校采用的是从学科基础、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来决定专业建设,而不是积极回应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课程”式的专业建设模式。因此,地方高职院校影像技术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始终坚持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办学方针,特别要培养能够在不同工作环境中发挥潜能,满足工作要求,并且具备有效地解决临床不同影像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像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有弹性。一方面,要适应经济社会和医学影像学科的发展需要,便于学生在课程体系范围内具有职业迁移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广度,实现个性化培养。同时,要建立“校外评价”机制,尤其是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学校及学生的评价,及时反映专业与市场所需人才的契合度,努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3.校企合作制定课程标准,建设特色教材

由临床一线专家组成影像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按照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和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结合临床一线工作环境,制定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目前,本专业要重点建设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学、CT摄影与诊断技术、超声诊断技术四门优质核心课程,形成课程建设标准;与医院企业合作共同开发1~2部专业特色教材,完善2部专业特色实验实训讲义;校院合作共同建立教学资料库,完善和健全人体各系统正常结构影像与临床典型病例影像电子图片和传统胶片等教学资料库。

4.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着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基本原则,我院进行校企合作,共建真实职业环境的“医学影像技术实训中心”,强化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临床实习前要求每位学生技能训练都能过关,不合格的学生再进行辅导强化训练,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以实现本专业与临床实际岗位工作的“零距离”。在逐步完善校内实训中心,全面提升实训教学水平的医学影像技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我院覆盖长三角的16所教学实习医院的基础上,再扩充建设2~3所教学实习医院,形成教学、实训等功能齐全的校外实训基地,保证本专业学生分组完成X线、CT、MRI、超声诊断技术等专项顶岗实训及综合项目顶岗实习,确保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逐步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

5.构建一支以临床影像检查技师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特色专业。因此,实施特色战略,就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1)我院采用“外引内培”模式,加大经费投入。对紧缺的教师岗位,有计划地引进具有较高学历或较高职称的专业人才,同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水平,逐步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2)不断创造继续学习和专业深造的机会。每年我院都要求特色专业骨干教师到临床一线挂职锻炼至少2个月,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引导教师自觉学习和掌握最新学术动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3)专业课教师除了有教师证外,还必须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否则不予晋升。(4)建成一支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创新意识强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依托合作单位,从医院聘请在医学影像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专家1名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专业骨干教师6名,引进专业骨干教师1~2名,重点培养兼职教师8~10名,实现院内外师资互动和互通,完善资源共享机制,组建一支由多名影像一线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通过建设以“双师”结构和专兼结合为特征的专业教学团队促进特色专业发展,同时要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制度。学院已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对“双师型”教师除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外,还在外出培训交流、职称评定、聘任、考核和评优以及科研经费安排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对没有完成“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的教师及时给予批评,并限期达标;要逐步淘汰不合格教师,做到让教师既有动力,也有压力。在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中获得依托单位的大力支持,采用聘任制,并且纳入教师考核行列,对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的外聘教师通报到依托单位,由依托单位做相应处理,并不再聘用。对专业建设有突出贡献且表现优秀的外聘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政策支持。

6.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

依托职业鉴定机构,实行多证制教育模式我校依托有资质的职业鉴定机构实行多证书教育模式。目前,我校已经开展的有心理咨询师、妇幼保健员、按摩师、营养师等证书教育,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职业资格等级标准进行培训和考核,鼓励学生在现有教育的基础上获取这些职业资格证书。目前,该专业多证书教育覆盖面近100%,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竞争能力。完善机制,创新载体,开展常态化的技能比武技能比武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技能比武,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与技能,有效地提升团队的协作能力,为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比武,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薄弱环节,同时也反映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起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引领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技能比武的引领作用,促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密切结合,促进人才培养和岗位能力标准密切结合,要进一步完善机制,让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目前,我校每年都开展相应的技能比武,比武项目以省级或国家级技能比武项目为蓝本,同时积极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技能比武,努力打造品牌效应,创造社会效应。我校还成立了相应课程学习兴趣小组,这些兴趣小组由专门人员负责,开展常态化的活动。完善高职专科升本科的教育形式为高职专科学生升本科建设绿色通道。目前,我院有两种形式:一是和地方本科院校联合办学,二是引导学生参加自学考试,考试前给予必要的考前辅导。

7.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资源库是为了整合优秀的专业教学资源,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并且实现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凸显本专业的优势地位。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调动广大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建设,也可以与相关院校共同研制开发教学资源,形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机制。教学资源库建设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领导要有足够的重视,教学团队的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网站维护人员要有良好的技术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精品课程体系,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目前,本专业主干课程有两门已经建设成精品课程,其他主干课程正在逐步地精品化。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要建立精品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强对验收和评审等重要环节的监管,切实以精品课程提升特色专业建设水平。提升特色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高职院校要重视对特色专业的宣传,争取使之成为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不是自封的,必须为社会广泛熟知和认可。虽然不能照搬工厂宣传产品的做法,但可借鉴企业的营销理念,通过一系列载体和必要的包装进行宣传。我校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印制了特色专业宣传册,放假前一个学生一本,让他们带回去给家长和周围的人看;加大学院网站对特色专业的宣传力度;通过技能比武平台进行宣传;再加上特色专业本身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一定能够形成品牌效应,扩大其社会影响和知名度。

8.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为了加强教学管理,高职院校应逐步完善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及特色专业建设管理运作机制,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在此基础上,我院成立了“特色专业建设督导组”,该组成员主要负责督促检查:(1)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建设性的整改意见,并及时把这些意见反馈给相关责任人。(2)对专业带头人的管理要制度明确,责任落到实处,保障有力。特色专业带头人在特色专业经费使用上拥有自。(3)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监控,包括课程监控、人员监控、制度监控及考评监控等。我院每个教学单元都设有以学习委员为成员的教学反馈信息员,实行周报制,通过这些信息员能够及时发现、真实反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信息员通过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在教师与学生沟通中起到桥梁作用。通过教学信息员反馈的问题,使我们从另一个方面了解到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4)每周三下午为教研活动时间,督导组成员不定期参与。建立特色专业研究促进和保障机制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特色专业研究促进和保障机制,并依托合作单位和专业资源开展本专业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着力提高教师专业教育教学水平,逐步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同时,要建立应用技术研究的导向和保障机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应用技术研究,增强为行业或区域经济建设直接服务的能力。还要注意“重科研、轻教学”的误区,不能以科研代替教学。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

9.结语

第6篇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a)-104-0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在国内开办已30多年,开办高等职业教育也近10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学范畴不断扩大,已包括X线、CT、MRI、超声、核素扫描等多种成像技术。因此,如何根据各级医院及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不同需要设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培养适用性专业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笔者根据近十年来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情况分析,对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报道如下:

1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现状

据调查,全国5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的专业主干课程是基本相同的,其中包括《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已经有约10年了,对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现有的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也逐步暴露出某些不适应之处。

1.1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医院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适应

目前,一般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影像科的职业岗位包括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和核医学科等多个部门;一般县级医院只有普通放射科、CT室和超声室;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则只有普通放射科和超声室。从毕业生就业定位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在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工作,也有部分毕业生在地(市)级以上医院就业。目前,《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专业主干课程都是由普通X线、CT、MRI、超声四大影像学内容的横向组合而成,显然,上述课程设计与毕业生就业单位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适应。

1.2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教学进程安排不适应

从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前后关联性看,各种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检查技术、诊断学三者之间是纵向联系的。因此,在教学进度安排上,应该先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再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最后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然而,三年制高职学生在校内学习时间仅为两年(毕业实习一年),上述三门课程只能同时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开课,这样就难免出现课程前后衔接有“错位”现象。于是,部分师生“责怪”教务处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师认为“难教”,学生也觉得“难学”,教学效果无疑会受到一定影响。

1.3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不适合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的相对独立性。譬如《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囊括了X线、CT、MRI、超声等各种影像诊断学内容,其希望让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影像诊断的综合应用能力,适合于在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职业岗位就业的部分学生。但这不能满足于不同层次医院、不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尤其是不适合于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也不能使学生个性发展(选择职业岗位)得到充分实现,这与实用性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要紧密结合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毕业生择业的意向。当务之急是要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改革,构建满足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主干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适用性技术人才的目的。

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2.1 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依据职业岗位设计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引用的国外职教课程模式主要有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加拿大CBE模式等,这三种模式统称为“能力本位模式”。它们各有所长,特点各异,其本质都体现了核心课程理念、课程结构模块化和课程综合化,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于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这些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其课程开发方法已成为改造传统职业教育弊端的有力武器[1]。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职业教育界追求的一个目标[2]。近十年来,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做了类似的课程模块化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部分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也进行了某些教学改革工作[3],但至今尚无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研究报道。

2.2 依据不同的职业岗位设计模块化课程,有利于实现零距离上岗

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内部主要有四个部门(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每个部门就是一个职业岗位,各职业岗位工作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假设将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为一个总的课程模块(即为一门课程),然后,再根据这个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进一步分成许多更小的二级、三级课程模块(称为子模块),即是各个章、节的课程内容。这样,针对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一门课程,那么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上就不会出现“错位”现象。学生在学习掌握好一门课程后既可胜任医院影像科的某一个职业岗位工作,学校也可根据各级医院影像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既便于教务处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及就业岗位意向重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课程模块,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2.3 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

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设想和职业岗位的要求,由(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教材及配套实验实训指导书,并共同承担专业课程(含理论课、实训课)教学工作,创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毕业生在各级医院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岗位适应准备。

此外,模块化课程改革取得成功后,要逐步推广应用于全国相关高职高专院校,为新一轮全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的改革提供依据。

3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工作的初步成效

3.1 (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模块化课程改革教材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课程为基础,以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四个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为依据,重新编写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材,分别确定为《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四门课程。新编教材每一门课程均包含成像原理、检查技术和诊断三方面内容,各门课程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参加教材编写人员都是具有较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和医院临床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又是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授课教师。此外,还为本套改革教材编写了配套的《实验实训指导》。

3.2 设计实验班与常规班对照,组织实施模块化教学

每年将同年级的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分成两个班,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进行专业课教学。其中一班学生(简称常规班)使用现有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二班学生(简称实验班)使用学校自编的模块化改革教材《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两个班的授课总学时数是相同的,各课程均安排在第三、四学期上课。按照学校统一制定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分别对两个班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考核,比较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差异性。考核的结果反映:实验班的课程安排有一定的灵活性,各门课程之间不会出现前后衔接“错位”现象,模块化课程教学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优于常规班,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

3.3 通过对毕业生实习医院调查反馈,评价教学改革成效

自2008年6月以来,学校对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所在的实习医院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听取了带教老师和实习学生对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评价,比较两个班级学生在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岗位适应能力的差异性。总体评价是:模块化改革教材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实验班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比常规班学生要强一些。

4 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时间还不长,各门模块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整合;职业岗位能力的指标体系及考核测评方案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模块化课程教学方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教学,教师问题是根本。首先,教师要不断更新高职教育理念,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的课程观,加强模块化教学的培训,尽快适应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方式;第二,要根据模块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配置相关的教学仪器设备;第三,要不断探索,进一步完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教材。

[参考文献]

[1]搂一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7):43-44.

[2]周新源.现代职教课程观与模块化教学[J].职教通讯,2007,6:37-38.

第7篇

关键词:临床 实训基地 示范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15

北海市卫生学校(原北海市合浦卫生学校)始建于1958年,属卫生行业主管公立中等职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广西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007年学校被自治区卫生厅确认为广西第三批全科医学教育理论教学培训基地,附属医院确认为临床技能培训基地。2012年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重点建设专业,附属医院是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作为特色项目重点建设。北海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既是师生参加社会和技能实践的重要实训基地,也是对应卫生产业的经济实体。多年来,附属医院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服务地方经济作出贡献。

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975年开办,具有四十多年办学经验,初期称为放射医士专业,进入新世纪后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已经发展成为我校的特色重点专业,2005年被广西自治区教育厅认定为全区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2013年我校中等职业教育医学影像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竣工并顺利通过广西自治区教育厅验收。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年招生人数较多(250人/年),在校生规模较大(686人)的专业,培养了广西医学会影像技术委员会主任李文美、副主任钟易等一大批区内该专业杰出学者、专家和技术人才,据统计,全广西大部分医院县市级放射科主任和副主任均为我校该专业毕业生。

北海市卫生学校始终把卫生中等职业教育和医疗服务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基本方略,教产结合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医疗服务质量重要的抓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需要X线机、DR、CT和超声等大型医疗设备作为教学设备,不但价格昂贵,而且人员和环境要求高,诊断治疗和技术操作人员准入认证、人员防护、环境防护以及患者防护等都非常严格,如果没有附属医院作为临床实训基地依托,实行教产结合,这些大型医疗设备就单纯作为示教教具,必定造成资源浪费,生均教学设备均费用很高,学校难以维持运转。反之,如果以附属医院作为临床实训基地依托,实行教产结合,学校对附属医院实行一体化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医学教育功能和医疗服务功能,一方面开展医学应用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大型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益,降低了教学投入成本,增强了学校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教产结合的收益除满足附属医院的发展外,还投入到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附属医院作为师生参加社会和技能实践的重要实训基地建设,附属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壮大,就能很好地展示学生日后将从事的卫生职业前景,起榜样示范作用[3-4]。

1 建设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实训教学硬件

学校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培训、科研四位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设置有门诊部、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麻醉科、中医科、理疗科、感染性疾病科等业务;医技部门开设药剂科、放射科、CT室、超声诊断科、心电图室、脑电图室、胃镜室、病理科等科室,开设病床数336张。附属医院加强与医学影像技术等办学专业的实训基地相关建设,建好示教室和所有实习生值班室,安装了超声诊断科教学闭路电视录制和转播系统,完善医学影像PACS系统,真实的医疗服务场景和卫生职业服务流程等为师生参加实践训练提供保证。还新建了两个各拥有30台计算机,配备投影设备的医学影像诊断一体化实训室,新建了每个拥有8套先进B超设备、电脑捕获实时图像可大屏幕投影演示的超声诊断实训室,各科室均安装多媒体大屏幕投影并连接校园网,可随时调用包括附属医院实时CT、DR、超声影像等网络资源中心的教学资源上课,这一系列的建设投入有力地保证了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也保证了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

2 改革实训实习课程和创新实训实习管理

以附属医院为依托,学校率先中职学校中应用问题教学法等现代先进教学方法,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按“模块化”教学,完善阶段实习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法、重新编写实习生手册,优化和量化阶段2周阶段见习和顶岗实习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法,完善实习管理相关制度教学模式,实施2周阶段见习和顶岗实习。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学校创新教学方法,让部分专业课教学在附属医院实施,通过工学结合,改变原来单纯理论教学后再实验的教学方法,引入“导生制”、“助教”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4-5]。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学校在完善校际共享、校企共享、师生共享、满足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学资源库,构建以岗位能力职业准入和职业发展为目标、以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取得进展。

3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校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教产结合,增强教师动手能力、知识传授能力、现场指导能力等,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学校建立附属医院专业人员教学轮岗和兼课机制。制定相关制度激励专业人员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与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和中职教师系列职称,采取双职(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放射科、CT室、超声诊断科和心电图室等业务科室主任)或挂职的措施,培养学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教师担任附院科主任和兼职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和医疗服务,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临床经验、优良的教学效果和突出的科研能力获得社会和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教师不仅熟悉操作过程,而且精通原理,并能教会学生;教师不仅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应用于生产,而且将这些知识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师应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很好地顺应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一方面,大大提高教师自身的动手与实践能力、生产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分析能力、指导实训与现场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大大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同时提高教学效率,探求改革课程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实现培养实用型卫生人才的目标[4-5]。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现拥有具备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又具备卫生专业技术职称的“双师型”教师二十多人,教师实现了从传统经验型教师向现代学者型、反思型、研究型教师转变。。

4 改革学生评价模式

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评价模式较笼统,专业条块分割,无细化和量化标准,难以实现与岗位所需的技能对接。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重新制订实习生出科成绩评定办法和实成绩评定办法,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生和评价标准,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综合评价模式。学生要掌握多门知识,还要掌握本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和技术。同时,也要掌握相关专业、行业的知识、技能、技术,并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因此我们以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为标准,以横向为主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强调的是职业岗位、技术的专项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学校通过对该专业技能操作岗位细分,制定了X线摄影技术、肝胆超声扫描技术、心电图检查技术等专业技能考核评分标准。组织实施专业技能操作考核,通过这些考核,对学生实施客观、标准的量化考核,保证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质量。学校还举办全校医学影像专业技能操作比赛,激励学生参加实训兴趣的积极性。学校还建立以理论考、实验考、实训考、用人单位考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模式[3-6]。

5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具有联系实际、知能并重和启发诱导等特点,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又不乏高深的理论,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3-4]。课程设置为培养目标服务、教学内容为专业服务、理论系统为操作实践服务,突出能力的培养。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通过真实病例、实际工作场景和仪器操作,教学具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将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工作能力。为节约教学时间,保证学生充分实践,我校大力推进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资源,贯彻多媒体视图直观教学、多图纵横对比、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精讲多练、调动学生参与等教学原则。学校加大投入,增加了超声诊断学课时和增开心电图诊断学课程。传统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比较笼统,各学科课程条块分割,难以实现以岗位所需的能力对接[3-5]。传统的教学大纲专业课程设置超声诊断仅安排72学时,只能达到让学生了解的水平, 因此要真正达到熟练的层次必须依托附属医院,增加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时,尤其是实训课时,我校实施的教学计划中超声诊断学调整为144学时,理论实践比为1:1。传统的教学大纲中无心电图诊断学教学要求,因为该门技术在基层已经普及应用,我校在选修课程模块中安排114课时[7]。通过教产结合,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资源,贯彻多媒体视图直观教学、多图纵横对比,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克服从模具、课堂练习转为真实人体操作和实际场景的恐惧心理,而且方便了在校生及早接触社会,贴近岗位。制订完善新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草案),创新教产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医学影像专业新课程表,完成效果评价报告,构建模块化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完善“教产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只要一人当班即可同时兼X线、超声和心电图仪器操作和常见病看图诊断工作,实际操作能力强,深受乡镇医院和社区医院的欢迎,很多在实习阶段学生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工作合同,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当年对口就业率达到了95.4%。[5-7]

随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大量增多,规模扩大,设备更新,大多配备了X线、超声、心电图等辅助诊断设备,基层医学影像专业人才需求量明显增加。今后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机遇,产教结合,加大投入,促进作为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的附属医院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功能进一步完善,促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我校医学影像专业的办学优势,培养更多胜任基层卫生服务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充分体现卫生职业教育的功能,彰显示范校的特色,造福百姓。

参考文献:

[1]刘伟,曾以初,陈承军等.深化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基层的多能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7):33-34.

[2]刘伟,曾以初,曹俊.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构建和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6):67-68.

[3]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肖智谦,陈碧瑕,邱琼华等.实现教师角色转换,在中职卫校中推进问题教学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31-33.

[5]肖智谦,陈碧瑕,刘伟等.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卫生职校的应用[J].广西教育,2009,(18):39-41.

[6]肖智谦.教产结合,建设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J].时代教育,2013,(11):112-113.

[7]刘伟,肖智谦,邱琼华.电图诊断视图直观加问题驱动教学法实践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8):76-77.

作者简介:肖智谦(1968-),男,汉族,广西合浦人,医学硕士,临床医学高级讲师,副主任医师,北海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院长,国家执业医师临床实践技能考试考官,连续从事中职卫校教学二十多年,是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广西北海 536000

林斯文,北海市卫生学校,广西北海 5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