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3 14:14:08
序论:在您撰写教育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体系不仅是对教育现实的表达,更是话语主体对教育的感受和要求的言说。在教育学话语范式中隐含着话语主体对教育的价值追求,这种内隐的价值追求就是教育学话语范式的价值取向。其具有以下特点:工具化价值取向。无论是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还是作为传递和保存人类经验、技术和文化的手段,“教育”在当前的教育学话语中都无法摆脱其工具的角色,教育被视为满足人类目的的条件。教育学更多关注的是教育要达到的目的而非教育本身。教育帮助人类实现其目的的能力成为衡量其合法性的主要指标。教育学话语主体对“教育”的这种界定使当前的教育学呈现出浓厚的工具化价值取向。科学化价值取向。在上述关于“教育”的界定中潘懋元提到“本质属性”、王道俊提到“质的规定性”或“本质”、吴宗璜提到“根本特性”和“本质”。在这些话语主体的言说中教育学呈现出明显的科学化价值取向,他们将教育视为一个可认知的客体,努力探求其本质和规律,以求更好的控制和利用教育。媚俗化价值取向。话语主体往往将教育学局限于当下的生活,而关于人的生活的批判、反思和超越被大部分话语主体忽视了。这种教育学以当下世俗的需求为目的,努力满足于世俗,教育学话语范式成为现实世俗的传声筒和风向标。这种教育学话语范式忽视了整个生命的需求,表现出媚俗化的病象,其所指导的教育必然是复制的而非超越的。通过对教育学话语的内容、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当前的教育学是静态的、僵化的、近视的。它只局限于当下狭小的时空。然而,“教育乃是永恒的事业,教育需要指向所有的时间,即不仅仅指向现在和未来,还需要指向过去。当下必须指向未来,却总是植根于过去”。
二、现代性对教育学话语范式的制约
当前的教育学是在现代化的境遇中诞生的,现代性中蕴藏着教育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也因其世俗主义、国家主义以及科学主义的三种价值观对教育学话语范式特质产生制约。这三种价值观衍生出各种异化的教育学话语范式,从而将教育学局限于狭窄而短暂的时空,进而设计出异化的教育制度和理念,生产出以现代性为主导的教育。世俗主义的制约。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主义从人文主义与宗教主义的冲突中诞生,并日益成为一种独立的价值体系。它一边用理性主义对宗教主义进行除魅,一边用功利主义为人文主义呐喊。就这样,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一起催生了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世俗主义。它使人类放弃了对永恒的信仰和追求,转而在当下的世俗生活中寻求人生的意义。人逐渐沉迷于世俗的享乐,而忽视了对完整生命的追求,以至于日渐“委身于常人、沉陷于职能、淹没于物欲。”受世俗主义的影响,教育学日益局限于现实生活,强调通过教育实现人的社会化,增强人类征服自然和追求感官物欲的能力。将当前的生活作为教育学的存在时空,而忽视生命的要求,无疑导致了教育学时空的萎缩。国家主义的制约。我国学者朱新卓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指出:“现代教育被国家化以后,很快就被拴在经济的车轮上,成为富国强兵的国家战略中的一个‘棋子’。教育逐渐抛弃原始教育的神秘性和古代教育的神圣性而强调世俗性的需要,以实用性,即满足国家和个人生存的实际需要去换取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国家主义使教育学沉湎于暂时的功利追求而忽视永恒的灵魂守望。在世俗的教育学话语范式中,教育只是富国强兵的工具,而非寻求人类生命意义、守望人类灵魂的途径。这种教育学固执于服务当下的价值追求而忽视了坚守传统和超越未来的时间向度。科学主义的制约。科学主义向来强调合理性和必然性,本质和规律是其认识的逻辑。受科学主义的影响,教育学日益追求“体系化”和“结构化”。我国学者刘旭东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教育学的“体系化”、“结构化”取向使教育学静态化、符号化,无以对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和生活做出令人满意的解读,更不要说去“指导”教育实践。此时它只倾心于如何使教育更“科学”,更能够符合某种“人工的逻辑”而不是教育本身的自然法则。这种强调必然性的教育学强烈排斥信仰以及可能的意义,它摒弃了对教育可能性的信仰和追求,而是努力为教育设定严密的行动程序。这样的教育学仅仅是一套理论逻辑,而非对教育现实的鲜活表达。
三、科学构建教育学话语范式的对策
一、教育学智慧:教育学的实践
教育学是什么?教育学就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意义。对教育学的理解,能使我们与孩子的生活有教育学的意义,能促使我们承担起教育学的使命。教育学的使命就是从教育的意义上投入到儿童的工作,赋予孩子们权力,使他们积极塑造和改变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偶然性。[1] 孩子们的生活充满着无穷尽的可能性,而这各种偶然性的因素,都可能改变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教育学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是发生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孩子的共同活动之中的,它不应只从教育学专著和学术论文中去寻找,而更应该回归到生活的世界去寻找。
“我的老师不能理解我为什么做这些事!”“我的老师根本就不关心我!”“为什么老师不想了解我们到底是怎么想的?”从成人的视角去观察孩子的行为,往往觉得非常困惑,认为他们怎么会这么做呢?成人出现这种困惑主要是因为他们并没有与孩子处于同一高度看世界,没有真正理解教育学。真正理解教育学的教育者,会蹲下身子,与孩子站在同样的高度,以教育学的理念为指导,运用教育学智慧,和孩子们一起看世界。换句话说,教育学智慧就是教育学的实践,就是注意孩子的行为,聆听孩子的声音,同情孩子的经历,关心孩子的发展。
二、故事的分析
小豆豆是一个生性活泼可爱、充满奇思异想的小女孩,刚被前一所小学要求退学(她自己还不知道),就被妈妈领到了巴学园,希望这所小学能够接受她。小豆豆对巴学园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喜欢。对她来说,把废旧的电车当作教室,这样的学校实在是稀罕,但这所学校的校长是否愿意接受她这个在普通小学里被视为“有问题背景的学生”还是个未知数。因此,小豆豆跟随妈妈走进了校长室,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面试。以下是校长对小豆豆面试的情境,让我们一起用教育学实践的视角来分析谈话的进程。
面试的故事:
在和小豆豆进行谈话之前,校长先让她妈妈离开,然后让小豆豆坐到椅子上,接着把自己的椅子拉到她的跟前,和小豆豆面对面地坐了下来,说:“好了,你跟老师说说话吧,把想说的话,全部说给老师听听。”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言语,体现着蕴含教育学智慧的行动。小豆豆开始打开话匣子,她拼命地说,虽然她说话的顺序、说话的方式都有点乱,她还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断地在说,好像有说不完的话。校长在一边时而报以一个微笑,时而点点头,还不时地追问“后来呢”。到感觉快要说完的时候,校长又追问了一句:“已经没有了吗?”小豆豆又接着说了个话题,终于把全部的话都说完了。谈话结束后,校长站起身来用温暖的大手摸了一下小豆豆的头,并说:“从今天开始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小豆豆感到遇到了她平生第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能那么长时间地听她说话,即使是她的父母也做不到。并且,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样,向前探着身体,专注地听着。先生整整听小豆豆说了4个小时的话。小豆豆觉得在这所学校里和校长先生在一起的时候,她觉得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心情好极了。“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这是小豆豆第一次见到校长小林宗作先生的感受,而且,幸运的是,当时校长先生也和小豆豆一样怀着相同的感觉。[2]
(一)教育学理念:爱、尊重、平等
对教育学的理解催生了教育学理念。爱、尊重与平等是教育学理念的核心构成,假使一个人不是怀着爱、尊重与平等的理念,那他的行为就不可能像一个真正的教师所应该表现的那样。
1.爱
教育学源自于爱和关心,教育者对孩子们的爱成了教育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3] 校长用温暖的大手摸了一下小豆豆的头,并说:“从今天开始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从那刻起,他和小豆豆已经建立起了一种教育的关系。温暖的大手摸了一下小豆豆的头源自于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和关心,传递了一种情感,像父母对孩子般的情感。今后在学校中,校长将扮演起“替代父母”[4] 的角色。小豆豆在这所学校里和校长先生在一起感觉到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心情好极了,就是因为校长先生认识到必须给儿童提供一个值得信赖、受到保护的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孩子才能真正地热爱学校,热爱学习。
2.尊重与平等
首先,校长把椅子拉近到小豆豆的跟前,这显示了他想主动与小豆豆进行交谈,尊重小豆豆的主体性。物理空间距离的拉近,同时拉近了小豆豆和校长之间心灵的距离。其次,面对面地坐下,显示了他希望与小豆豆处于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行谈话,在他与小豆豆之间没有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身份,有的只是两个初次认识的人之间的平等对话。
(二)教育学智慧:耐心、同情心、开放
爱、尊重和平等是教育学的本源,是教育学理念的根基。教育学的智慧来源于对教育学理念的升华,它应内化于教师个体之中。
1.耐心
耐心一直被描述为每一个教师和父母应该具有的美德。校长与小豆豆的4个小时谈话过程,校长没有打过一次哈欠,没有流露出一次不耐烦的样子,始终向前探着身子专注地听着。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行为,没有足够的耐心几乎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更何况是一个才和学生建立起教育关系的教育者呢!小豆豆自己体会到即使连她的父母也从来没有那么多时间听她说话。可以看出,校长这么做是为了达到他预设的谈话目标——使小豆豆尽量回忆起一切重要经历。当目标还没有达到预期时,他不着急、不浮躁、不放弃。最终,在他的引导下,达到了预设目标。
2.同情心
通过谈话后,校长和小豆豆都怀有了“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的感觉。小豆豆和校长在心灵上产生了共鸣。同情心是教育者所应该具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一位被学生评价为富有同情心的老师往往被他们描述为温暖的、开放的和善解人意的。一位对孩子富有同情心的教师往往被孩子们看作是公平的、乐于助人的和开朗的。同情心在教育学上指的是成人从关心的意义上‘理解’儿童或年轻人的情境。”[5] 在整个的谈话过程中,校长的动作、言语、表情都使小豆豆感受到了他全心全意地投入于他们这次的谈话,并伴随着小豆豆的内心世界一起畅游。在充满同情的关系中,两者的心灵是彼此互通的。
3.开放
校长请小豆豆的妈妈离开,为他和小豆豆创设了一个只有“你”和“我”的二人世界,在校长室的空间中,不会有他者(小豆豆的妈妈)。他者的存在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顾忌,使他们不敢敞开心扉地谈自己想谈的事情。接着,校长让小豆豆自由发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创设了一种开放的氛围,这能瞬间使小豆豆感觉到一种“真诚”“亲近”和“友爱”的感觉,有效缓解由于初次见面而带来的陌生感。
(三)教育学机智:沉默、动作、言语
教育学机智是教育学智慧以外显的方式付诸实践。
1.沉默与动作
孩子的世界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个既遥远又熟悉的世界。小豆豆作为一个儿童,她所述说的东西是她所经历的、留有深刻印象的事物。她说话可能毫无逻辑,可能语法错误不断,可能造成教育者理解困难,可能使教育者昏昏欲睡。但对于她来说,这是她的真实体验,这是她的一切。她愿意与人分享她的经验,把对方视为值得信赖的人。
在交谈的过程中,校长大多保持着沉默,而有时会以点头的动作来肯定小豆豆述说的内容,有时会以微笑来表达他也体验到了小豆豆的快乐。沉默的方式不同,会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否定的沉默和肯定的沉默。校长在交谈中表现的是肯定的沉默。这是一种聆听的沉默,是对小豆豆的经历给予全身心的关注。因为,校长在当时可能认为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可以在这种交谈方式中牵引出更多的小豆豆的经历。点头和微笑的动作似乎传递着一种赞许和肯定的态度。校长的无声,在这样的情境中,应验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此时无声胜有声。”交谈的顺利进行需要教育学的实践,需要教育学的智慧和机智,需要教育者敏感的聆听和全心的投入。
2.言语
不时地追问“后来呢”以及最后问的一句“已经没有了吗?”把小豆豆所有能回忆起的全部的经历与校长分享了。简单的两句话却表现出校长的机智,可见,适时的言语提醒可以起到微妙的效果。通过言语本身传达出一种期待的信息。交谈的发展过程也确实验证了校长所要达到的目的——充分、全面地了解小豆豆的经历。
三、结语
正如前文所述,教育学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它不应充斥着理论的堆砌,而应更多地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场域。教育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教育真谛的路径,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以教育学实践的视角去审视各种情境。教育学中经常出现的理论术语爱、尊重、平等,耐心、同情心、开放,沉默、动作、言语,然而,它们却会由于种种原因,很难付诸实践。因此,小豆豆和小林校长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使得教育者将“理论知识‘实践化’”。[6]
教育学就是这样,它来源于生活。由于每个人对教育和生活的理解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教育学智慧和机智。对教育学的理解形成了教育者个人的内在智慧。教育学机智又将教育者的智慧以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教育学的实践。教育学的智慧和机智具有不可复制性,任何人都不可能机械地复制这种智慧和机智。只有建立在自己对教育学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与自己的本性相契合的教育学智慧和机智。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参考文献:
[1][3][5][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日]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M].赵玉皎,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11.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而教育又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包含着形形的、层出不穷的问题;人们需要从 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教育,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有益的,对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和教育实践的运行都会起到积极作用。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世界上出现过很多很有思想的教育家,古有孔子、孟子、荀子,西方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教育家。真正称得上是教育著作是战国时期的《学记》,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它以简要的文字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师条件和师生关系等。可见教育是一件大事,那么教育学也就有了存在的目的和意义。
二、教育学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就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就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是由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方针、各育目标等构成的。教育目的还有对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要依据社会现实及其发展来确定,也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人们的价值来确定。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普遍重视并努力实现的目标,我们必须从日益知识化、科学化、智能化、审美化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看到人的全面发展是何等的重要。所以更应该存在教育学这一门学科,来培养和造就出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人才。这种存在不是一种自然存在,而是为了培养人而人为建构的社会活动系统,它的核心问题是引导和规范人的发展,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有效培养人的问题。
三、教育学意义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教育既具有共性,由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在不同的社会里,由于教育所研究的教育实践不同,研究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教育的认识不同,也就有着不同的教育学,但是教育学在古往今来又有着相同的意义。教育学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将教育延续下去,如何教育,怎样教育,为什么教育等这一系列问题,教育学都为我们做出了诠释。它将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教育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和了解。它的存在,为整个教育事业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对社会的教育性质做出了明示,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这些人才都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国家也能通过教育来实现整个社会教育活动的调控,从宏观上来调控人才的发展以及未来。作为一名师范生,教育学是我们必学的科目之一,通过教育学,了解了国家现在教育目的和指标是什么(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要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教育使全民族素质提高,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的人才)。
四、教育学价值
教育学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学生不愿意学,老师不愿意教。但她却一直存在,那么久有它存在的价值。万物存在,必有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教育学是一种理论的东西,实践操作性不高,但是一名好教师,仅做到用理论来解释教育是不够的。那么,教育学的存在有是什么呢?我们师范生都要考取教师资格证,在考试中会遇到很多有关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但教育更多都是实践来体现。那么二者是自相矛盾了吗?其实不然,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将自古今来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经验的一个总结。只有不断总结才能发展、才能将教育更好的传承下去。它的价值体现在教会你认识教育活动,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并会指导你不断的总结经验,探索教育规律,成为一个教育家。教师的工作永远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教育对象总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社会的需求也总是不断的变化,所以不能仅保持一成不变的的方式方法去教育,必须不断的研究新的问题,总结新的经验,不断的探索新的教育规律。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成为主导语境的今天,本土很容易被忽视和掩盖。中国的教育理论在西方话语中也丧失了本土性。表现出“本土失语”。在此情况下,主张比较教育学走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的道路是很有必要的。论文首先分析了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然后从比较教育学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两方面展开时比较教育学“本土失语”的思考。
在西方主导的全球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者惟西方马首是瞻,试图斩断所谓的“民族文化劣根”而去与西方“优越”的文化对接,自身具有一种“他者优越”的意识。丧失了与西方世界平等对话的信心和勇气,因而在比较教育的话语实践中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因此,肩负教育与文化交流桥梁任务的比较教育学应注重本土研究,并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一、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比较教育之父”法国教育家朱利安(Mare-AntoineJullien)是最早提出比较教育概念的人,他认为比较教育研究的范围是:“一部对此项研究能提供更直接和更重要的应用效果的著作,其内容应成为欧洲各国现有主要教育机构和制度的比较,首先研究各国兴办教育和公共教育所采取的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全学程所包括的各种课程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以及每一目标所包括的公费小学、古典中学、高等技术学校和特殊学校的各衔接年级;然后研究教师给青少年学生进行讲授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他们对这些方法所逐步提出的各项改进意见以及或多或少地所取得的成就。”
目前,对比较教育学概念比较公认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强调比较教育学的目的和实用价值。认为比较教育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吸取外国的成功经验。改进本国教育。其作用在于向人们提供广泛的教育情况与信息。对各国教育问题与趋势进行研究与分析,加深人们对本国教育现象的认识,改善本国的教育状况。
第二,突出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其中又分校外与校内两个派别。校外派强调比较教育学必须透过教育现象,透过对其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分析,揭示控制各国教育制度的基本因素。认为校外的事情甚至比校内的事情更为重要,校外的事情可以支配校内的事情;校内派则认为比较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本身的一门学科,它有其本身的特点与规律。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主要实践活动也均在学校内进行。
第三,注重对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并试图从方法的角度对比较教育学确立定义或界说。赞成这种观点的比较教育学家认为方法就是比较教育学本身。
第四,特别关注比较教育学的功能与性质。其研究对象是比较当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分析其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同一性或差异性,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一般原理与规律。
综上所述,比较教育的概念可概括为:它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因此比较教育学既是一门应用科学,又是一门理论科学。其理论当然应结合实践并服务于实践。由于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传统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教育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本文主张比较教育学的本土研究与自主发展。
二、比较教育学的本土研究与自主发展
这里所说的本土研究与自主发展是指一种研究方向,即本土化+本土生长。所谓“本土化”,也就是西方文化在非西方世界被吸收、认同进而转化为本地文化组成部分的过程。“本土化”与“本土生长”是有区别的。如果说“本土化”(nativization)是一个主动吸收西方文化的外烁过程,那么“本土生长”(indigenousevdution)才是发源于本土社会的文化自我演进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明确批评那种不顾中国社会实际一味仿效西方教育制度的做法,将其比作“拉东洋车”,认为那是“害国害民的事,是万万做不得的”。他主张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可见他所追求的更多的是“本土生长”而不仅仅是“本土化”。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这也正是比较教育学的发展方向。通过比较教育学的本土研究。使我国的比较教育学能正确地描述和解释我国的教育现实,预测我国教育发展的前景,从而提出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确实有价值的建议和对策。下面从两方面来具体谈谈比较教育学的本土研究与自主发展。
(一)比较教育学进行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的必要性
比较教育学似乎一开始其研究兴趣就集中于异域而不是本土。虽然说这与它的学科性质(一种致力于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学科)是分不开的。但笔者认为在借鉴的基础上。中国的比较教育学目前应将更多的目光转向本国。之所以提出此种说法,是因为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种事实:中国的比较教育学所用的概念、基本假设、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大都来自西方,我们也提不出我们的概念、假设和方法。这种反差不仅衬托出西方比较教育学学术霸权地位,也暴露了我们自己的失语症。
我们有的只是对西方教育理论、模式的遵奉而不存疑,认同而不批判,照搬而不质疑,这种盲目的做法就使一些研究越来越成为一种与中国教育现象不甚相干的智力游戏。如我们正在进行的一些旨在纠正我国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教育改革,其理论根据就来自西方。比如湖北省监利县缓解农村税费改革以后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的“买”学校的改革,其理论来源就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教育券”理论。弗氏理论的目的是在公办学校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是一种在公平解决基础上对效率的诉求。即便如此,也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实行“教育券”计划的州并不多。而监利县的教育改革或者别的地方的“教育市场化”改革的主张却无视这一点。这种“一厢情愿”的改革非但不能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反而会加大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教育的“鸿沟”。由此可见,“‘有意义的’教育思想必须基于实践,对本国教育真正具有引导力的思想最终只能形成于本土境脉与本土实践中。不能用具有浓厚西方文化色彩的价值取向、思维习惯与言说方式来套解本国社会现实和规引本国的教育实践”。
(二)比较教育学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的可行性
我们主张的本土研究是要拓宽交流的渠道,使单行线变成双行线,并不拒绝外来的概念、方法、理论,但强调要批判地、有选择地借鉴。做到心中想的是中国的事,为的是解决中国的问题,但眼界和思路必须是超越中国的,是全球的。本土研究在批判地吸收外来理论的同时,要以自信的姿态积极与各国比较教育学者对话。具体说来,比较教育学本土研究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比较教育学进行本土研究,并非关门进行研究,而是要有开阔的理论视野,了解最新的国际研究动态,与国内外的研究者保持对话与交流。目前国内的比较教育研究普遍重“思辨”轻实证。进行本土研究就迫切地需要引进多种研究方法。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就要在中国的教育现实下进行本土研究与自主发展。
第二,对西方教育理论持批判吸收的态度。对西方理论假设,要思考、质疑,保持对其警惕。对其适用性和有效边界给予充分的反省。如果做不到,我们就会稀里糊涂地把建筑在这些预设之上的理论框架奉为神明。那些西方教育理论要在中国的本土语境里完成相应的“意义转换”才能切入中国教育现实。
英文名称: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1298
国内刊号:11-5306/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教育学 pedagogy, education 以人类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归纳和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建构教育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教育规律并解决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属社会科学范畴。
教育学原理 principle of pedagogy 研究教育的一般性问题并以基本理论为其表现形式的教育学分支学科。
教育理论 education theory 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以一系列概念、判断和规范为表达形式的教育知识体系。
教育思潮 educational thought 某一时期内反映特定哲学与社会立场、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教育思想或主张。
批判教育学 critical pedagogy 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欧美的教育学说,主张采用社会批判的理论和方法揭示教育的种种不合理现象,以达到重构教育与社会关系及教育内外秩序的目的。
实用主义教育学 pragmatist pedagogy 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教育学说,以杜威为代表,以实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以及“做中学”等观点。
教育学 Marxist pedagogy 产生于19世纪末,以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以经典作家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为基本内容,运用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教育学说。
教育理想 educational ideal 有关未来教育的合理想象和期望,一种追求完美教育境界的观念。
教育观 educational concept/view 对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方法、教师、学生等教育基本问题的看法。
教育学体系 system of pedagogy 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建构的、相对独立的教育知识分科体系。
教育思想 educational thought 一个社会历史时期对教育理论和实践起支配作用的教育观念、教育主张或教育理论体系。
教育目的 aim of education 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应该达到的规格与素质要求,对确定教育任务、建立教育制度、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育活动起着指导的作用。
儿童本位论 childcentered education 一种强调教育过程中儿童独立价值的观点,主张教育活动应当由儿童需要决定,教育的职能乃在于使儿童本性自然舒展而不受影 响。
个人本位论 individualbased education 一种强调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教育观点。主张教育活动应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来实施。
社会本位论 societybased education 一种强调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教育观点。主张教育活动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实施。
文化本位论 culturebased education 一种强调文化和文化传承独立价值的观点,主张教育活动应注重文化传承和文化习得。
教育属性 attribute of education 教育本身所固有的性质。即教育在社会结构和行为系统中的归属。
教育功能 function of education 教育影响个体及社会发展的作用、效能,就其性质和范围而言表现为积极的、正向的功能与消极的、负向的功能。
遗传决定论 hereditary determinism 又称先天决定论,一种有关个人发展的观点。主张人的智力和个性品质的发展由其遗传因素所决定,人的发展即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过程。
环境决定论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一种有关个人发展的观点,主张人的智力和个性品质的发展由其所处的环境因素所决定,人是环境的产物。
教育现象 phenomenon of education 教育的可观察的外在特征及表现,是人类的社会现象之一。
教育本质 nature of education 教育固有的根本性质,是教育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
教育价值 values of education 教育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亦即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环境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有目的地对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所构成的个人发展的外部环境,在所有影响个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具有主导的作用。
教育结构 structure of education 按一定标准划分的教育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系统。
教育经验 educational experience (1)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所获得的有关教育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2)教育实践过程中经逐步积累形成的、被人们认可和运用的教育的观念、原则、措施和方法。
可教性 educability 个体在接受教育影响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敏感性、可塑性和多样性。
教育者 educator 教育活动中直接对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影响作用的人。包括教师、家长等。其中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组织者,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质量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受教育者 educatee 在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已步入社会但仍在接受多种形式教育的成人。
教育模式 educational pattern 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育活动的具体样式。
教育内容 educational content 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经选择而纳入教育活动过程的各种知识材料及其组织方式。
教育年限 years of education 学制规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学习年限或法律对某个特殊教育阶段学习年限的规定。
教育手段 educational mean 教育者为达到一定教育目的而采用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总称。
教育途径 approach of education 为实现教育目的,可供教育者选择的影响受教育者学习和成长的渠道。
教育系统 educational system 为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教育组织形式的有机整体。
教育制度 educational system 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的总称。
教育周期 cycle of education 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所需的时间。
教育阶段 education stage 根据个体的年龄、身心发展状况和学习任务的要求形成的教育进程,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相互衔接。
教育层次 level of education 构成教育体系各个部分的纵向位阶。
教育水平 educational level 人们对教育活动效果所达到程度的判断。
教育质量 quality of education 以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衡量标准的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
教育实践 practice of education 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总称。
1、家庭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家庭教育学是研究家庭教育现象,揭示家庭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它本着理论性、实践性、科学性高度统一的精神,揭示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对家庭教育的内容、原则、方法及家长素质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对指导和协助家庭教育具有方法论方面的指导意义。
二、家庭教育学发展:
1、起初家庭教育科学并没有以一种独立的学科体系存在,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观点存在,并且是同哲学、政治、伦理乃至宗教等思想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