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发展建议范文

时间:2023-09-20 16:02:07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发展建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经济发展建议

第1篇

打造廉洁高效政务环境。坚定不移推进“放管服”改革、“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一门、一网、一次”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打通政务服务全流程运行通道。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以政务外网的网络环境建设为基础,依托手机APP、电脑服务终端、网上办事大厅等数字化手段,推广“不见面审批”“容缺审批”“全程代办”等服务模式,实现“一网通办、就地能办、异地可办”,最大限度方便企业群众办事。

探索实施大部门制改革。推进长春国际汽车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大部门制、扁平化、聘任制”,探索形成“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新模式,科学设置管理机构,优化干部培养选拔机制。根据岗位设置需求,制定公开竞聘工作方案,全面实行岗位聘任(用)制,领导班子成员采用任期制。建立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管理运行机制。

建设同城化发展示范区。以大岭镇、范家屯镇为重点,加快建设同城化先导区,重点引进汽车城产业资本,合力打造同城化产业园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承接有关产业转移,强化三产融合和同城融合。

第2篇

一、龙港经济发展概况

⒈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龙港依托先发的市场机制优势和快速的技术进步,十九年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印刷、礼品、纺织、塑编等为特色产业的块状经济。××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美元,工业总产值亿元,人均收入元,民间资金雄厚,至××年年底,全镇各项存款余额达亿元。目前全镇共有股份合作企业家、私营企业家、个体工商户家,年产值万以上的企业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家,超千万元的企业家。

⒉产业特色明显。我镇印刷、礼品、塑编等特色产业已形成规模,特别是印刷业已形成了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的生产服务体系,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去年被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授予“中国印刷城”称号。全镇共有印刷企业多家,年,实现产值亿元,占全省印刷业总产值近。同时,近年来,我镇礼品业依托温州礼品城这一平台得到了迅猛发展,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品牌逐步打响。目前,我镇正在积极申报“中国礼品之都”。

⒊经济发展的配套设施日益完善。近年来,我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市功能日益完善,龙金大道、温州礼品城、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等一批与促进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工程相继建成。随着高速公路、温福铁路、世纪大道、瓯南大桥等建设的加快,我镇对外大交通框架正在形成,区位优势将大大增强。目前,全镇共有个省级农业园区、个工业园区、多个专业市场,供水、供电、交通运输等服务功能齐全。

⒋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当前,国内大中城市的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为龙港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龙港的城市发展定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和温州市“十五”规划已明确把龙港定位为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目前,国家正在修订设市标准,准备选择少数具备条件的小城镇撤镇设市,发展成为带动能力更强的小城市。去年以来,我镇投资信心明显增强,房地产逐步升温,资金出现了回流现象,新一轮投资热正在形成,个投资超亿元的工业项目的启动建设,促进了我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我镇今后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龙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一是现有体制阻碍经济的发展。虽然我镇在年被国家十一个部委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在政府职能、机构设置及经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改革和探索。但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城镇规模的扩大,出现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协调,现有的城镇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陷入了“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二是经济发展不快,产业集聚度不够。投资环境不尽人意,企业外流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三是用地指标严重不足。龙港是工业大镇、经济强镇,按照城市化发展的要求,要建设大型公共设施、工业园区等。由于受用地指标的限制,使一些项目无法安排或时效性不强。四是财政运行困难。建设项目和可用资金矛盾十分突出,影响了一些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今后的经济发展思路

龙港发展总体上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小渔村发展成为“农民城”,第二阶段由“农民城”向产业城发展,第三阶段最终发展成为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目前,我镇已基本完成第一、二阶段,正在实施第三阶段发展战略。今后几年,我们的总体思路是:抓住国家准备选择少数具备条件的小城镇撤镇设市和国内大中城市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和升级,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加快城镇建设,构筑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化与产业化良性互动,尽快形成区域中心城市必备的经济内涵和城市空间,积极争取龙港进入全国首批撤镇设市的行列,发展成为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

(一)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是实现我镇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只有产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跨越。同时,产业支撑是城市化的基石,没有比较发达的产业,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今后几年,我镇要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上实现新的突破。

⒈建平台。抓好产业布局规划,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示范印刷工业园区、 城东工业园区、塑编工业园区建设,做好入园企业的跟踪服务,特别要抓好金田集团、瑞田钢业不锈钢生产线等个投资超亿元项目的落实和服务工作,帮助它们早日建成投产,在龙金大道规划建设平方公里的印刷、礼品产业基地。抓好专业市场建设,启动温州礼品城二期、家居装饰材料市场、劳务市场等建设,建设现代化物流中心,使龙港大道两侧尽快形成商贸区。建立水产养殖和大棚蔬菜基地,完善农业科技、资金、信息服务体系,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业园区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

⒉重招商。龙港的经济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在激发内力的同时,大力吸引投资,借助外力加快发展。重点要积极创造条件,做好主动承接温州及其他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的文章,通过加强对龙港的投资环境的宣传,经常性地到温州及其他大中城市开展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千方百计地做好接收产业转移工作。要加强对在外苍南人、龙港人和周边地区的招商,将在外苍南人经济转化为龙港经济。积极探索工业园区业主制成片开发的机制,有选择性地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带动与之配套企业的引进,达到“引进一个、带动一片、形成一个新兴产业”的效果。

⒊打品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开拓市场,拓展产品领域,提高产业配套水平,保持龙港印刷业的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积极组团参加国内外各类有影响力的印刷会展和产品交易会,建立“中国印刷城”商务网站,办好中国(龙港)印刷文化节,进一步扩大龙港印刷业的影响力,全力打造“中国印刷城”区域品牌。充分利用温州礼品城的优势,建设礼品加工园,促进礼品城由单一的市场销售转变为产、销、研并举的格局,实现产业和市场的联动,办好每一年一届中国轻博会礼品展,积极争取“中国礼品之都”落户龙港,进一步打响龙港礼品业的区域品牌。

⒋求创新。加快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企业重组和技术改造。积极引导企业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企业新产品研制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引导企业实行管理和体制创新,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⒌优环境。积极做好吸引企业投资的各项前期工作,进一步明确“企业在哪里建设”、“什么用地价格”、“什么时候能动工”等企业最关心的问题。对入园区的企业实行“一条龙”跟踪服务,简化各种审批手续,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适当降低企业进入园区的门槛,全面整顿搬运装卸业,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二)加快城市化进程,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

城市化不是人口的简单集聚,重要的是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有效整合。城市化构筑产业化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产业化的发展。加快龙港城市化进程,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不是简单的谋求行政体制上的突破,而是为了解决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机制问题,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⒈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尽快构筑城市框架

一要高起点搞好规划。规划是城市的灵魂。要站在鳌江流域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抓好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继续抓好城市中心区详规和工业园区规划、龙港商贸区规划、夜景规划等,完成通讯、绿化等专项规划。二要构筑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龙港要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就必须搞好道路网络建设,构筑城市框架。因为,道路网络是整个城市的骨架,是城市建设中见效最快的建设工程。它可以规范城市的用地性质与布局,促进土地增值,就位城市的各种管线,带动整个市容市貌、交通状况的改善。我们要构筑的城市框架是“一心”(城市中心区),“二轴”(世纪大道和中央大道),“六纵六横”(六纵:东海大通道、彩虹大道、龙翔路、人民路、中央大道、龙金大道,六横:龙港大道、西城路、白河路、站港路、海港路、世纪大道)。城市框架拉开后,城区面积将由原来的平方公里扩大到平方公里。今后几年,要加快高速公路、温福铁路、瓯南大桥、世纪大道、康居工程、白河输变电工程、电力调度中心、龙八中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为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提供一个良好的载体。三要加强城市管理。进一步强化城市交通、卫生等管理,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强化城市的特色,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四要做好经营城市文章。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把经营城市的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全过程,对城市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重组和经营:⒈土地资源市场化。采用政府垄断、市场运作的方法,对规划区内除工业用地和公建项目用地外一律实行公开招投标。⒉投资主体多元化。把专业市场、宾馆等公共配套设施推向社会,吸引民间投资,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⒊基础设施效益化。将广告经营权、停车场(点)、公交线路营运权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推向市场,实现收益型项目效益最大化,支出型项目节约化。⒋政府投入产出最大化。把政府的资金重点用于规划、道路、广场、绿化等能使城市资产整体升值的建设项目,使政府投入成为带动社会投入的导向者,成为激发再投入的源投入,实现城市建设的有效扩展。

⒉深化改革,创造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龙港于年被国家部委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在行政管理、财政管理、工业管理、计划管理等七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对龙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人口、城市规模、经济总量的不断膨胀,龙港面临着政府管理职能滞后、财政运行困难、企业融资渠道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小城镇综合改革,强化政府管理职能,深化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土地被征用后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向龙港集聚。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按照市场机制和国际惯例的要求,推进观念、体制等创新,大胆突破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条条框框。目前,国家正在修订设市标准,新的设市标准将选择少数具备条件的小城镇撤镇设市,发展成为带动能力更强的小城市。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积极争取龙港进入全国首批撤镇设市的行列。

三、关于加快鳌江流域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⒈要加快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大小和实力的强弱,与其内部的中心城市的实力和辐射力直接相关。鳌江是温州市三大水系之一,其流域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瓯江和飞云江两大流域,而且距离正 在不断拉大。鳌江流域苍南、平阳、文成、泰顺等个县总人口近万,占全市近,而财政收入仅为全市的。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是,鳌江流域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一些小城镇缺乏对自身的合理定位,盲目地争夺区域的制高点,相互之间存在“功能重复”的浪费性损耗,一直以来缺乏一个足够号召力、集聚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城市,缺乏龙头带动。而无论从区位优势或城镇规模和经济总量以及城市的总体布局来看,龙港、鳌江在鳌江流域的龙头地位是不可置疑的。温州市“十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建设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市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出加快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但到目前还没有具体的举措。因此,市委、市政府应尽快成立组建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的专门机构,开展各项实质性的工作。

第3篇

1、基本情况

驻马店市是一个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全市总人口840万,其中农业人口667万,占总人口的80%,面积1.5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9万亩,占全省的12.3%,居全省第二位,人均耕地1.59亩。(数据来源:《2006年度驻马店统计提要》)。2008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6亿元,增幅达到20.4%,增幅居全省第7位,其中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3.8%。但是,从总体上看,驻马店作为典型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产粮大市的地位没有改变,沉重的人口包袱,相对匮乏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依然制约着全市的发展。因此,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黄淮四市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高度,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尽快缩小我市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紧迫任务。

2、作为农业大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驻马店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区,作为河南省黄淮经济板块的一员,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同全省竞相发展的大格局相比,同全省平均水平和其他经济板块城市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我市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2.1经济总量小,层次低,综合竞争力不强。2006年,全市总人口为840.25万人,占全省的8.6%,GDP总量为570.81亿元,仅为全省总量的4.6%;人均GDP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1.3%,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省15.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发展落后,低于全省14.7个百分点。同时,全市限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在全省处于靠后位置,其中生产总值、限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在黄淮四市处于末位。

2.2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驻马店市气象灾害类型多、频率高,从1979年至2005年26年间,粮食因灾减产的年份有11次。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田基本建设乏力,大部分水利设施不能运行,60%以上的农田排灌设施不配套。目前,全市尚有600万亩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50%,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6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各种水库166座,都存在一定的隐患,急需除险加固。种植结构调整缓慢,农业平均产量继续增长的空间有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全省2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我市没有1家。全省128家省重点龙头企业中,我市仅有2家,全省最少。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不能适应市场对农产品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要求。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多,但经过技能培训的少,生产技能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增收。

2.3工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中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与发达地区相比,驻马店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是起步晚,技术人才匮乏,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层次低,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工业基础。近年来,由于中小企业发展缺乏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国家政策扶持的项目,由于地方不能及时进行资金配套,致使项目难以落实,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2.4科技事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城乡经济发展。以农业科技为例,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为1.21%(2003年数字),农业科研投入强度仅为0.31%。在这种宏观政策影响下,城乡科研投入微乎其微,科技队伍势单力薄,科技服务网络很不健全,特别是县、乡农业科技机构人、财、物均显不足,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高。

3、促进农业大区发展的财政对策和建议

3.1牢牢抓住工业发展不放松,千方百计提升工业化水平。一是要立足于传统农业大区的实际,充分发挥农副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优势工业、特色工业。二是用好省财政对黄淮四市贷款贴息、财政补助和电价优惠等政策,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工业园区建设,集约化利用土地,推进工业集聚发展,重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三是要清理整顿现有规章制度,大力改善软环境,总结推广对外来投资实行政府、保姆式服务的做法,便利外来资本投资办厂,使招商引资项目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四是要用好上级关于鼓励科技创新、技术更新的政策,引导企业加速折旧,足额提取科技研发基金。五是在吃透政策、吃透市情的基础上,及早谋划,千方百计抓好项目建设,保持适度投资规模。六是在工业发展中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生态保护,加大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和放射性物质处理费征收力度,推进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建立有效机制调动社会资金参与环保事业。

3.2牢牢抓住农业结构调整不放松,千方百计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一是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运用好上级有关优惠政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力争成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基地和示范区。二是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积极扶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稳定发展棉花、油料、烟叶等大宗经济作物,加快发展果蔬、畜禽、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认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各项政策,采取贴息、补助、信贷担保等方式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四是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

3.3牢牢抓住新农村建设不放松,千方百计提高社会公共事业保障能力。一是抓住上级财政降低(或取消)黄淮四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配套比例的政策机遇,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沼气建设和农村公路建设。二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政策,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快乡镇卫生院和贫困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改造步伐,开展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试点,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加强敬老院建设。做好救灾应急预案,抓好受灾群众的生活救济和灾区倒房重建工作。

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气候变化 清洁发展机制 能源 印度

一、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低温室气体排放为标志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实质是通过技术创新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从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如今,低碳经济成为全球认可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方式。

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大国,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保护环境的巨大压力。在碳金融的道路上,中国和印度两国都担任着重大责任,为亚洲和世界做出较大贡献,但是,中印两国低碳发展的道路却有所不同。

二、印度低碳经济业务发展状况

作为亚洲的另一经济大国,印度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日趋成熟。无论是在碳金融的发展机制,还是碳融资的政策环境,印度较中国更为成熟。

首先,从碳排放量来看,美国的人均排放量是19.1,澳大利亚18.7,加拿大17.4,中国4.6,印度只有1.2。而各国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中的份额,印度排在第17位。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印度的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在过去20年中印度的GDP增长在8%以上,工业生产增长率达到8%,能源消费却只有4%,单位GDP耗量从0.3降到0.16。其次,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形式――清洁发展机制在新兴工业国中国和印度出现了不同发展趋向。当中国的CDM还局限于大企业圈子,而在印度已经变成一种新的民间管理形式,形成了一股自下而上的推动力。再次,场内碳交易和碳融资方面,印度国内也已经形成了较为宽松优越的环境,有力支持了印度本地CER的出口。两个交易所推出了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包括多种商品交易所(MCX)推出的欧盟减排许可(EUA)期货和5种核证减排额(CER)期货,以及印度国家商品及衍生品交易所于2008年4月推出的CER期货。印度所签发的CER与中国签发的相比,具有2-3欧元的溢价,流动性更高。

三、印度碳金融道路对国内碳金融发展的启示

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中国已成为全球认可的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在2012 年之前不需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CDM下项目的开发。从2006年起,中国超过美国,一跃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和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供应方。截至2009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数量达到2200个,签发的减排量约为1.5亿吨,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等方面。在碳交易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08 年以来,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为代表的交易所纷纷成立,其他省份也在加紧筹备成立碳排放交易所。自2007年推出中国绿色碳基金以来,先后在北京、山西、大连、温州等地相继启动,规模不断扩大;商业银行也积极跟进,推出了CDM 项目融资和挂钩碳交易的结构性产品以及CDM 融资顾问等业务和产品,并得到快速发展。

2、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障碍

与邻国印度相比,目前国内低碳经济及碳金融市场发展依然遇到不少瓶颈。除了政府规制上的欠缺,低碳经济认识不到位,民间组织与相关金融组织的参与程度均欠火候。

首先,国人对低碳经济、CDM机制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民间与金融机构参与力量不足。印度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企业不仅能够足够的信贷支持开发单边CER,并且企业自身也愿意承担开发的成本以及风险。两家印度的碳交易所成立后,本地CER在市场上流通,形成了比较充沛的供给。另外,印度的环保NGO组织力量不可小觑,提高了公民环保意识。印度金融机构较中国来说介入更为深入,中国的金融系统目前还没有把环境权益作为金融机构可以投资的产品。低碳经济、清洁发展机制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逐渐被中国所认知的,由于在中国经历的时间短,国内许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其中的潜在商机。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用市场化来解决环境问题,中国的金融实体也没有参与到解决环境问题中来。

其次,政府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低碳经济实施环境风险的计算和实施水平应得到提高。印度的金融机构、企业和大量民间组织基于自身判断,能够承担风险,其场内碳交易能够推出并保持一定成交量,这是市场的选择。从更深层次看,还这与一个国家对整体环境风险计算和控制的战略选择有关,与该国的企业对环境风险预测和把握的意愿及能力有关。尽管中国政府比较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但目前仍缺乏配套的碳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由于没有明确的激励政策和优惠措施,致使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不足。地方政府也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排污权等碳金融的交易。国家政府机构首当制定和完善碳金融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四、基于印度低碳经济发展的中国碳金融发展建议

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大国,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保护环境的巨大压力。通过总结印度的低碳发展历程以及低碳经济对策,为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启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不仅要注意加强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大规模使用,而且要配合社会经济体制机制的改革与调整,及早周密地筹划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

第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多种层面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借鉴欧美大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国家应鼓励地方政府尽快出台相关的地方低碳经济法规,规范低碳经济的内涵、模式、发展方向和评价体系等。

第二,加强民众及民间组织的参与程度。目前,中国民众对低碳消费意识还略显淡薄,没有养成良好的节能减排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和交通出行方式。政府应当大力将低碳概念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当中,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中国低碳发展的道路离不开技术创新,应要实现促进国家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大力推广高能效、低排放技术,逐步建立起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且要加强国际政府间合作,引进先进的国际合作机制和国际领先技术,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标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增武,袁增霆.碳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创新[J].中国金融,2009, (24):51-52

[2]蔡博峰,刘兰翠.碳货币-低碳经济时代的全新国际货币[J].中外能源,2010,10-14

[3]郑照宁,潘韬,刘德顺.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融资方式[J].商业研究,2005, (2): 116-119

[4]冯巍.全球碳交易市场架构与展望[J].发展研究,2009, (5):42-44

[5]李岚.借鉴国际经验加快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J].金融研究,2010, (8): 124-125

[6]杨佳琛.国际碳交易市场及其衍生金融产品分析[J]. 金融财经,2009,(2)133-134.

[7]郭冬梅.印度低碳经济对策及对中国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10, (4): 107-111

[8]欧阳国杏.印度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探析与启示[J].技术与市场,2010, (17): 72-73

第5篇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政府扶持体现着鲜明的政策性,主要表现为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对海洋的开发、保护和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和示范作用。美国是最早开展海洋经济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国家之一,财政拨款是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经费来源,而且对于有利于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开发项目和技术,政府财政拨款会给予更大的倾斜。英国政府将海洋能源作为优先发展领域,并强调对这一部门的R&D支持将会带来阶段性的发展突破。英国政府先后资助了一系列项目激励海洋能源创新活动,包括英国政府技术项目、“SuperGenMarine”海洋可再生能源研究项目等。韩国是政策推动型海洋经济区发展的典型代表,“西部开发计划”中的西海岸沿海经济区建设规划总投资223.133亿韩元(约318.76亿美元),共涉及126个开发项目,涵盖工业基地建设、通讯及发电站建设、交通运输、水资源开发、教育及旅游等各个方面。

(二)创造良好投资环境沿海发达国家普遍注重建立完备的经济法律规章,创造有利于本国及其他国家投资的宏观外部环境。美国建立了完善的国际经贸和海洋投资法律保障,有效保护本国的企业在海洋投资以及经营中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开放海洋产业准入领域,使民间资本进人的领域日趋扩大,投资机会不断增加,民间资本承担海洋经济的商业性运作,国有企业则承担海洋经济的战略性、国策性运作,民间资本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主体。日本对于促进本国海洋经济发展、利于海洋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制订得也十分完善,在日本政策性投资银行的融资对象中,与海洋环保事业、海洋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等相关的项目,可以得到14%~20%的税收优惠。韩国主要通过制定优惠投资政策和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来吸引外部资金支持,如经济区开发政策规定,在经济区内实行自由化的外汇制度,允许主要外国货币在经济区内自由使用,并最大限度地消除外国投资的不便因素,为外国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的金融环境和便捷的投资服务。

(三)充分运用金融市场工具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发达国家都比较注重利用资本市场,发挥金融市场工具的作用。美国通过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引导和促进更多的资金进入风险资本市场,支持企业早期发展并创建新企业,在生物工程、海洋医药等高技术领域进行大量投资,造就了一批世界级公司。欧盟及各国政府也鼓励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对于投入环保、生物、海洋科技等高科技产业的风险资金,提供利率、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使欧盟的风险资金投入迅猛增长。日本政府在充分了解各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情况与相关资金需求以后,积极引导商业银行组织银团贷款,不但加强了银行间的合作,实现了互惠互利,并且通过分散投资,减少了融资风险,并且对重视海洋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相关企业给予优惠政策,通过对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贷款利率水平,促进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天津市海洋产业融资模式设计

各国海洋产业融资模式差别较大,不仅与产业的经济特性和融资需求有关,更取决于该国的政治历史环境、企业制度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特别是资产证券化程度。因此,在天津市海洋产业融资模式设计时,应根据融资需求以及天津市社会、金融市场的现实情况,利用现有基础,对融资模式进行重新调整整合。我国的金融市场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渠道为主,证券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债券市场规模较小,债券品种少,股票市场则存在着投资主体缺失、过度投机、供求结构不对称、产业结构失衡等诸多问题。从长远角度看,海洋产业融资过度依赖证券市场是不可行的,在选择产业融资模式时应当注重利用间接融资,特别是银行信贷这一资金渠道。银行主导型金融模式,特别是政策性银行作用的发挥,能够较快地传递政府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意图,对政策倾向性较强的海洋产业融资十分有利。

(一)海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海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引水工程、海岛地区基础设施项目、滩涂围垦项目、集聚发展平台等项目。此类项目一般应由地方政府主导,以城建投资公司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开发的融资任务。可通过土地质押申请贷款等方式获得银行贷款,通过开发提升建设区域土地价值,将筹集到的资金用于偿还银行的贷款。在后期,新进入的产业公司可以用公司的经营现金流获得银行的后续贷款。

(二)空港物流加工区建设融资模式空港物流加工区建设以港口码头、集疏运网络、物流交易平台、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等为主。此类项目结构复杂,经营性项目、准公益性项目混杂。对于枢纽港建设等经营性项目,以市场操作为主,政策引导支持为辅的港口投融资体系,即“市场投资主体+市场融资+政府配套”的模式。对于铁路、机场等准公益性项目,建议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负债型融资模式,即“地方财政+市场投资主体+银行贷款+其他资本”。物流基地建设,建议由政府或者大型民企出资建设,同时引进产业资本基金。

(三)海洋产业转型升级项目融资模式重点大型涉海企业一般资金需求量大,可以采用“政府引导+债券融资+融资租赁”的融资方式,并结合吸引外资投入技术入股,还贷来源主要为经营收入。中小型涉海企业可以采取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培育上市融资,吸引民间资金参股等方式。如引入私人风险资本、上下游企业关联资本、创立装备制造业企业投资基金进行股权投资;引入银行、若干担保公司进行中小型海洋装备制造“组团贷款”,由担保公司担保,并由涉海企业出资形成风险资金池进行质押担保。高新技术涉海企业融资模式一般以股权融资为主,以债权融资为辅。

(四)涉海项目融资模式一是海洋生态保护项目,该类项目投资效益差别比较大,多数为公益项目,需要政府出资建设。建议将水源控制工程、清洁空气工程等带来的正外部性以及排污费、生态补偿费收入的全部或部分由负责建设的生态环保公司特许经营。经营生态项目的企业可将特许经营权、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权,生态补偿收益权以及水价差价收入权益等作为抵质押物向银行融资。二是滨海旅游项目,海洋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高投入、高产出、就业容量大、投资周期长,对区域经济拉动较大的产业。建议采取BOT、PPP等委托代建的方式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海洋能源项目,此类项目普遍为效益较好的经营性项目,不存在资金缺口问题。建议采取“自有资金+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债券融资+融资租赁”的模式。

三、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建议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注重加大市、区级财政性建设资金向海洋经济的倾斜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国债和预算内资金支持,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和财政贴息等手段,提高国家对海洋经济开发的财政投入。同时,根据海洋产业对金融支持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成立各类海洋专项基金,尤其重点支持海洋科技创新,为海洋领域的技术研发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此外,通过针对性的财政政策引导金融机构进入海洋经济领域,主要包括补贴、贴息、奖励、税收优惠等多种政策,缓解海洋经济发展初期海洋产业投资风险与收益的匹配问题。市政府可依据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给予先期进入海洋经济领域开展海洋经济业务的金融机构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或给予涉海金融业务达到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财政性奖励,对于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或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通过财政贴息的方式予以支持。通过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缓释金融机构海洋业务的风险,逐步提高金融涉海业务比例。

(二)政策性银行业务向海洋产业倾斜海洋产业的特殊性意味着单靠商业银行的支持难以满足其全面的需求,而政策性银行有着配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职能,与海洋经济发展有着较好的政策与需求匹配。在海洋经济发展初期,政策性银行尤其应发挥其政策性作用,弥补商业银行缺位导致的金融支持不足问题。国家开发银行应发挥自身职能,尤其是应发挥在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把涉海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为信贷支持重点。中国农业开发银行作为我国农业生产领域政策性信贷的主导力量,也应该发挥其在海洋渔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海洋渔业的资金流动周期和需求特点,扶持海上收鲜运鲜、经济鱼类养殖和冷藏加工等行业发展,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现代化龙头渔业集团,考虑进行联合组织银团贷款进行重点支持。以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业务为主的中国进出口银行应继续稳步发展船舶制造和交通运输融资业务,巩固传统优势,并根据海洋经济发展需求,给予适当倾斜政策,多渠道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

(三)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首先,逐步推动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积极鼓励大中型企业到主板市场上市融资,对于目前正处于研发或创业阶段的海洋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可以选择在创业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中直接融资。其次,注重发展债券业务,选择资信较好的海洋开发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进行直接融资。同时,积极争取中央政府批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并允许在市场上流通转让。地方政府债券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海洋基础设施建设、高新科技项目及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最后,可借鉴国际风险投资运作经验,设立和经营海洋产业投资基金,对未上市的海洋企业直接提供资本支持,建立“集体出资、组合投资、专家管理、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最终通过股权交易形成较高投资收益。基金来源主要为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并大量吸收机构和民间资金进入。可以预测,产业投资基金对于促进海洋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将具有重要作用。

第6篇

相对来说,一些大中型企业在融资方面显得较为简单,银行支持大中型企业的融资,主要还是来源于对大中型企业的信任,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是由于银行信贷对小型企业制定的约束较多,大中型企业的频繁融资也占用了大部分的金融资源。在当前的形势下,银行的金融资源大都投入到重复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中,不仅与当前的经济发展轨迹背道而驰,也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这样一来,由于银行借贷结构的不完善,就造成了金融资源被大中型企业占据,使得其他产业的发展规模受到了限制。

二、改善金融扶持经济发展的建议

1.强化金融市场机制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想抓住机遇,实现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必须强化金融市场机制,保证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市场的协调与适应,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依赖银行部门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制定相关的政策,以政策杠杆强化金融市场机制,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另外,还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效调节金融市场机制的措施和政策,建设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市场机制。

2.优化金融信贷政策

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专业分析,优化调整现行的金融信贷政策,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为主要目标,逐步出台具有多样性差异化的金融信贷政策,以适应社会各类企业的需要,在金融信贷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中实施差异化的要求,另外,在优化金融信贷政策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资金周期性的监管和风险的评估,减少信贷风险,保证每一分钱都流向正确的经济发展轨道。

3.加大金融产品创新的力度

金融行业在做好原有的金融产品推广的同时,应该不断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根据实体经济市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客户的需要,创新出新的金融产品,并且确定合适的收费价格和应力空间,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投资的方式,从而扩宽融资的渠道,不断满足各类企业的融资需求,推进基础资产的金融化,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4.规范民间信贷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业缺乏的是内部之间的市场性和竞争性,在加上政府对利率的调控较为严格,这样的政策就造成了民间信贷的疯狂,较高的利率吸引了拥有资金的群众走向了高利贷的道路,然而简易的借贷手续又吸引了大量融资难的企业,这样民间信贷就显得没有那么正规,反而处于较大的市场风险中。因此,规范民间信贷,也是推进金融扶持实体经济的一种有效的措施,民间信贷规范以后,大量的社会资金可以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较大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较为可观的力量支撑。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甘肃;经济发展;金融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甘肃省地处我国中北部,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东部地区省份,对于甘肃省来说加快发展迫在眉睫。当前,正值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积极实施这样难得的发展机遇,而甘肃省金融发展的落后状况却不能满足目前经济发展对金融支持的要求。以下我们根据甘肃省情,从金融角度提出几条促进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发展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

现在,甘肃省的金融机构体系仍然是以国家控股商业银行为主体,金融工具较为单一。而甘肃省经济发展需求是要构建既能够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又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需从两方面入手改进:

首先,甘肃省金融业要走开放式的发展道路,吸引区域外资金的流入。适当放宽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给予政策上的特殊优惠。鼓励全国性的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在甘肃省设立分支机构,开展金融业务,尽快为甘肃省建立起一套多元化的金融组织机构。

其次,相较全国性的商业银行而言,地区性的商业银行更倾向于支持本地经济发展。提高保持单一制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在区域金融组织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能够有效的避免资金向外流失,保障地方建设资金的需求。

二、优化投资结构同时确定发展重点

(一)优化资金结构。金融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助力效果取决于我们是否高效利用了资金。要做到这一点,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必须考虑与甘肃省产业发展政策相配合,使资金的投放有的放矢,能够起到引导甘肃省区域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优化的作用。

具体来说,对于甘肃省区域内的建设项目应该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坚决杜绝出现重复建设项目和经济效益低下的建设项目。严格监督资金的使用状况,资金的投放去向,落实责任制,避免投入资金流失和被挪用。另外,资金投入的方式也应该转变,由原本的平均化投入向有重点的投入转化,从原本的单一方式投入资金,转化为多方式、多渠道投入资金。

(二)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之上选择支持重点。有限的资金要用到最关键的地方,选择能够带动甘肃省地区整体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部分作为投入支持的重点。

1.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针对甘肃省省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对产业结构实行优化。首先,扶持有色冶金产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快速发展,并建立有色金属新材料的研发机构,为持续发展埋下伏笔;其次,扶持装备制造业,建立以兰州石化通用设备、电机制造、天水电工电器、机床制造、电子信息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第三,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一方面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另一方面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也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发展;第四,甘肃省历史文化厚重,省内有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为甘肃省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奠定了基础,应该加大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投入。

2.深化体制改革。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进程,积极推动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加强企业间合作;提高对中小企业发展支持的力度,加快推进发展较好的企业上市;要积极的推行投资体制改革措施,一方面降低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另一方面,简化项目的审批程序,为投资创造良好环境。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会对经济形成发展制约瓶颈,公路、铁路、民航、水利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基础,可以针对特定的项目通过在金融市场发行债券等方式筹资,来加大基础建设的金融资金投入,为地区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三、加快资本市场发展

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于推进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金融深化来说是必经之路。加快甘肃省资本市场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发挥股票市场的融资能力。对于甘肃省那些已经上市的企业而言,要想持续发展、持久的从金融市场中得到资金支持只能依靠企业的不断创新,不断制造新的利润增长点。这要求企业要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持续的进行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来打造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甘肃省地区的中小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中小企业版和创业板股票市场融资,那些发展好、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发行H股、S股和N股到国际性的金融市场融资,走向国际化。

(二)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

1.发展甘肃省企业债券市场。企业债券是常见的企业外部融资方式,也是资本市场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这种不平衡增加了股市融资的压力,也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债券发行应该实行债券发行核准制,消除歧视。考虑企业债券可能出现的兑付风险,一方面在发行企业的选择上应该优先那些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盈利能力强和负债率低的企业发行债券;另一方面,可以从发行制度上控制,比如债券发行更多采取担保、抵押和质押等保证形式,严格限制信用发行;另外成立信用担保公司,或者由企业联合出资构建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也是很好的方式。

2.地方政府债券融资。按照我国《预算法》规定,只有经过特别立法和国务院的批准,地方政府才可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融资是由中央政府代为发债的模式。但是,试点省市外已将地方政府自行发债提上了日程,我们可以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地方政府可以自主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助力本地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媛媛.甘肃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库),2011,5.

[2]杨德勇,吕素香,汪增群,张鹏.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9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