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就业状况范文

时间:2023-09-19 18:29:47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就业状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生就业状况

第1篇

鉴于此,笔者随机选取了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600名毕业生进行调查,主要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600份,成功回收596份,回收率99.3%,其中有效问卷587份,有效率98.5%。在选取的600个毕业生样本中,高职高专毕业生102人,占17%;本科毕业生438人,占73%;硕士毕业生60人,占10%。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及分析

为使数据更为客观和科学,笔者在随机选择之前,预先设定了十大类专业范围,分别为生物科学与工程、法学、美术、经济学、学前教育、临床医学、电气化铁道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西班牙语等,在587份有效问卷样本中,其结构如图1所示:

在调查样本中,不同类别的专业人数略有差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不同类别的毕业生人数存在差异。特别是艺术类专业很少,在上面所选取的十大类专业中,仅美术专业属于艺术类,这就造成了其人数相对较少;文史类和理工类两大类专业大致相当,因此人数也基本相同。

大学生就业心态面面观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三类毕业生中,本科生的就业信心最为不足。高职高专毕业生对未来就业表示“非常有信心”和“有信心”的比例高达74.1%,研究生毕业生这一比例为68.3%,本科毕业生则仅为35.6%。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对未来就业表示“没信心”和“非常没信心”的比例上,本科毕业生高达64.4%。

笔者在与本科毕业生更进一步的交流与访谈中了解到,较之高职高专毕业生,本科毕业生有更高的就业期望,但是本科毕业生每年的人数均呈现增长趋势,加之一些专业并不为社会所青睐,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导致广大本科毕业生对就业前景表示出担忧。与之相对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本身就业期望相对较低,加之其所学多为技能型专业,近些年就业状况较之其他类毕业生较好,使毕业生对就业充满信心。研究生则对就业能够采取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多数能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因此对就业充满信心的毕业生并不在少数。

在各个专业类别间,理工类毕业生对未来工作充满信心与期待的人数比例最高,艺术类仅次于理工类屈居第二,文史类毕业生则对未来工作缺乏应有的信心。文史类毕业生多对自身专业信心不足,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所学专业理论性太强(这一点,在理工类中理论性较强专业的毕业生身上也有体现),市场需求度不高,多数文史类毕业生均将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上,但是此类考试竞争日趋白热化,因此加重了文史类毕业生对就业前景的担忧。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多达56.2%的文史类毕业生对就业表示“没信心”或“非常没信心”。理工类毕业生在就业心态上最为积极,多达69.7%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非常有信心”或“有信心”。在理工类专业,工科毕业生这方面的比例更高,在所选的理工类专业中又以建筑类、城市规划等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最为看好,这一状况也与其他调查相吻合。以建筑学为例,据教育部在2011年所公布的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每年全国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规模1~2万名,其就业率高达90%以上。因此,建筑学也被视为近些年来就业前景最好的专业之一。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其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在近些年更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行业需要大量的建筑学专业人才,这也就使得建筑学毕业生成为求职市场上的香饽饽,许多建筑学毕业生未毕业已经被一些公司“抢走”。正是基于这一现状,绝大多数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均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

大学生就业去向状况调查 笔者在对大学生就业去向状况所做的调查中发现(如图2所示),二线城市对大学毕业生具有最大的吸引力,多达53.8%的毕业生将自己的首选就业地选在二线城市。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学生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是因为较之一线城市而言,二线城市生活及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同时较之三线城市则具有就业机会更多和就业空间更为广阔的优势。首选一线城市的毕业生占26.4%,这部分学生做出这一选择更多是考虑到今后发展,同时一部分学生考虑到自身专业优势,也将一线城市作为就业首选地,例如建筑专业的毕业生本身专业优势比较明显,加之一线城市对建筑设计人才更为渴求,毕业生在这类城市更易施展自身的才华,因此建筑专业毕业生将一线城市作为就业首选地的比例更高,笔者通过访谈大致了解到这一比例不会低于80%。

选择三线城市作为就业首选地的毕业生占15.2%,这部分毕业生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考虑到就业之后离家较近、三线城市竞争力较小、对自身能力缺乏足够自信、专业指向性(如部分高职高专专业)等因素。此外,有4.6%的大学毕业生将就业首选地选在农村,这部分学生有更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用自身所学来为改变农村面貌贡献一点力量,在师范类专业中,有这种想法的毕业生人数相对更多些。

在对大学生就业类别意愿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为关注的是所从事的工作是否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这部分学生的比例占到调查总数的近四成(36%)。在就业中有20%的毕业生更加倾向于选择稳定性较好的工作,19%的毕业生将薪资福利作为选择工作的首要条件,而选择专业对口和拥有更多的学习与培训机会的毕业生比例分别占15%和10%。而在“你最想进入何种类型的单位”调查中,高达67%的毕业生最想进入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有19%的毕业生将外资企业作为就业首选,选择民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仅占14%。这一数据在具体专业学生方面还有差异,以建筑专业为例,选择到国企或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高达85%,而在国企和事业单位之间,更多的建筑专业毕业生倾向于到国企。

大学生就业薪资期望调查 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薪资问题,在就业之前几乎所有毕业生均会有一个薪资预期,然而这个预期是否与现实就业形势及自身价值所匹配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能有一个客观合理的薪资预期,那么在就业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心理落差。为此笔者以建筑专业毕业生为例,进行了就业薪资期望调查,以期通过对建筑专业毕业生就业薪资期望这一个点的分析来找出当前大学生就业薪资期望方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如图3所示),建筑专业毕业生就业薪资期望在1000?2000元的仅占5%,2000?3000元的占37%, 3000?4000元的比例最高,为45%,5000元以上的比例占13%。通过这一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建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薪资期望多在2000?4000之间,这部分毕业生占到82%。

然而,笔者在与有意吸收建筑专业毕业生的企业招聘主管人员进行交流时了解到,建筑专业毕业生的薪资期望偏高,一般企业难以在毕业生刚入职的时候即给到3000元以上的高薪。一般来讲,薪资期望定在2000元左右较为合理,招聘主管人员认为毕业生刚步出校门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企业不可能给其较高的薪资,在毕业生刚进入企业的时候,企业往往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对其进行相关培训,使其能够从学生转变为工作人员,这个过程所花费的金钱虽然不是直接支付给毕业生本人的,但是却会以自身技能水平、业务素质的提高展现出来。因此,毕业生必须要对自身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不能单纯贪图高薪。

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就业难有教育教学等体制性的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因素。为更好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笔者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学校要加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从学生一踏入校门就使其始终绷紧就业弦,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教师在平时授课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不仅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其专业技能。此外,学校还要与一些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向这些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进一步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失业;理论与实践;高校教育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担负着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重担,更加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接班人。我们更应该“中国梦”为我们的人生目标,而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梦想。在当代大学生中,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部分分离,加上个人心理的主观排斥,导致了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在目前社会社会状况下,靠个人改变目前的状况是无法完成的,我们必须依靠学校和社会,尽快融入社会,合理的将自己所学用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够更好的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一、 目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中国社科院蓝皮书分析指出,继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之后,2015年的毕业生人数持续突破700万,并超过去年的727万达到749万之多!目前中国待业大学生数量众多,并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中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87.7%)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69.5%),这意味着将要有将有数十万大学生面临失业,目前在国家众多政策支持下,估计在2015年失业大学生也将不少,这个庞大的数字意味着社会上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严峻形势。

二、 高校教育与社会所需对比

根据大学生学校、专业不同,可能就业率会有不同,但是在目前大学生就业普遍难的前提下,不仅仅是个别专业就业难,所以我们应当全面地看待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在大学的学习中,我们虽主要学习的基本课程和本专业的课程,但我在暑假一个月的暑期实习中,也渐渐发现课堂上学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很难很好的用于实践中。不仅如此,在实习中,我认识一个刚毕业的学长,他在单位工作一年了,从和他的聊天中,我得知虽然说法律专业相对来说专业较为对口,但实际上,当你真正离开学校,参加工作时,你会发现学习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是在大三就过了司法考试的学长,到目前我仍然看到他的书桌前堆积的诸多法律书籍,所以目前并只是不是学校教育出现问题,个人也有部分问题值得探讨。在实习单位上,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专业知识,也需要其他各项综合技能,比如普通话、计算机、人际交流能力等,这些都是你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自己进入社会,了解社会所需,并在有限的时间中,学习社会必要技能,这样以后我们才能更好的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本次实习中,我参与了一个案例讨论,主要是讲10几年前的法院判决未实施,现当事人要求法院强制执行。案情大致如下A与B是生意关系,A欠B几万元人民币,但A有货款为证,证明自己没有得到产品卖出的钱,这个案子在我看来,A理所应当付给B所欠款,但是在检察长仔细分析,直接说出A、B之间是否存在职务行为,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的部分分离。

三、 单位对大学生要求

在本次我实习的单位中,尽管其中大部分人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只是较多,但是在此单位中,依然存在对应聘者要求过高,比如对一个检察员助理就要求大学本科学位,其实助理主要做的是整理文件,打扫卫生等杂活,并不需要过高的学位,造成了部分人才资源的浪费。

四、 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剖析

一些研究表明,有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中西部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成为公务员或者在国有企业就业,更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①而且现象表明有意愿的大学生在基层工作时间也不长。对创新创业并没有多大兴趣,导致就业方式单一,待业人员不断增加。

(一)考虑去基层人数增多。在今年中国社科院的调查中,明确表示不愿意去基层等艰苦岗位求职的比例进一步下降,只占16.5%,“愿意”去的为31.6%;“可以考虑”的比例为51.8%,相比去年“可以考虑”的比例上升了将近13个百分点。②

尽管考虑去基层的人员在不断增加,但是实际在岗位上坚持下去的人数毕竟是少数,在基层呆不下去了。有将进入失业大学生行业,整个社会待业大学生人数依旧较高。

(二)对工作要求仍较高,缺乏创新。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眼光较高,难以进入企业基层,就算进入基层也无法长久呆下去。面对脏活、累活仍然无法切实的去做。中国大学生普遍缺少敢于创新的精神。中科院风雪中提到,我国毕业生真正创业者不足2%,“对比去年的数据,今年求职者表示想创业和考研的人数比例都有所上升,而选择直接工作就业的比例有所下降。”在毕业生创业上,熊汉忠表示,连续几年的调查发现,每年有创业意愿的人群比例都在20%上下,但实际上大学生毕业后每年真正走向创业的人群比例还不足2%,两者差距巨大。③

五、 个人、学校、社会结合,共同解决大学生就业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形势严峻,不是从一个方面努力就能改变的,需要我们整合各部分,共同努力。以学校为媒介,将个人与社会良好的结合起来,更害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个人:端正态度,多去实践。我们很多青年人在就业无门,创业无经费,要保持平常心,大学生要尽早到社会上去实习,实习期间多参与实践,多问,从“学生”扮演过渡到“企业职员”,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要再做不理性的经济牺牲者。自己要好好结合社会特点与形势,结合自己的特点与优势,走好自己的就业之路,走好自己的创业之路,为尽早拥有第一桶金而理性投资、而努力奋斗!

(二)高校;教学与实践更紧密的相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鼓励大学生更早参与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更快适应学校到社会这一过程的转变。在学生心理素质上,鼓励、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持续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三)企业:合理设置门槛,充分利用人才。一些企业埋怨大学没有培养出对口的人才,在招聘员工时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的提高,一味的追求高学历。本来只需要专科生就能完成的工作一定要本科生做,提高了入职的门槛,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因此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难度。同时,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不能希望每次引进的人才都能立马发挥作用,这对应届毕业大学生来讲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必须对他们加强培训,分担学校的教育压力。

结语

首先感谢西南科技大学团委和游仙区检察院给我此次实习的机会,有了这次实习的机会我才能对自己未来树立一个良好的指南,并切实体会到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再次,感谢游仙区检察院的各个人员对我的照顾与讲解,让我更加了解本专业在学习与就业之间的不同。(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时间:2015-05-22 来源:职业规划网)

[2]《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京华时报 作者:陈荞)

[3]《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

注解:

① 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时间:2015-05-22 来源:职业规划网)

第3篇

[关键词]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状况与特点

Abstract:Inrecentyears,theemploymentconditionofgraduatesinwesterndevelopedcountriesisnotstablebecauseoftheirdomesticeconomy.Itfacesfiercecompetitionalthoughtheemploymentrateofthegraduateshasincreased.Someemploymentfeaturesofthegraduateshaveappeared:thegraduatesmakegoodpreparationsfortheiremploymentwhileinschool;theypursuitthevocationalstabilityandbegintobreakthetraditionalviewsofemploymentandthefixedpatternofthinking;thegovernment,universityandnon-governmentcooperatetopromotegraduates''''employment;thefamilybackgroundofdisadvantagedgroundaffectsgraduates''''employment.Astheirbackgroundofsocialeconomy,historyandcultureisdifferentfromourcountry,weshouldpaymoreattentiontotheuniversalityandparticularitywhiledrawinglessensfromtheirexperiences.

Keywords:developedcountry;theemploymentofgraduate;conditionandfeature

近年来,由于经济政策调整和经济发展形势的好转,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率有所提高,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依然激烈,因此,大学生就业也出现了新的状况与特点。

一、就业率有所提高,但就业竞争依然激烈

近年西方国家大学生的总体失业率回落,但问题明显。近两年来,美国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2005年美国大学生就业状况明显好转,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持续逐步增加。据美国劳工部统计,2006年1月,全美失业率为47%,而预期比例为49%,是2001年7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2005年1月以来,美国经济每月产生大约174万个工作机会。2006年2月,建筑行业产生了46万个工作机会,在各行业中排名第一。其次是教育行业和医疗健康行业,分别增加了309万和26万个就业机会。制造业新增7000个,石油行业新增6000个。调查显示,由于能源价格不断攀升,煤炭开采业就业前景在25年以来首次最为看好。根据美国国家教育数据统计中心(IES)提供的最新数据,2004年,20岁至25岁的大学本科生就业率为786%,25岁以上本科生就业率为758%[1]。

但是在经济发展和就业率提高的同时,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比较明显的“过度教育"(overeducation)现象,即当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劳动力市场受教育劳动力不断增多高等教育劳动力供给增加后,不能完全被劳动力市场吸纳,中等、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开始超过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受教育劳动力面临着知识失业,或者从事了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很多毕业生被迫接受比自己教育水平低的工作。这些现象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理论界争论的焦点。经估算,西方国家过度教育平均发生率为27%,教育不足平均发生率为13%。美国过度教育发生率最高,为35%。女性比男性较容易发生过度教育,男性比女性较容易发生教育不足。1960年至1995年的新西兰、1985年至1990年的西班牙和1982年至1992年的葡萄牙三国过度教育发生率有增长趋势,教育不足发生率呈下降趋势,这表明三国教育规模扩展超过了劳动力市场对教育的需求。在过度教育的促使下,高学历在就业中占有利地位,总的来看,研究生的就业压力远小于本科生,失业比率相对较低。受教育程度越高,在就业竞争中越有优势[2]。

这种过度教育的现象使西方国家的大学生就业竞争依然激烈。英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总体趋势是,总体失业率近一两年有所回落,但实际就业比以前难度更大,就业竞争加剧。英国高等教育职业服务中心(HECSU)近期和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部分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了系列研究项目,对英国28个地区的全日制学习和半工半读的大学生毕业6个月后和约4年后的就业情况和就业市场进行了调查。多项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但毕业生就业率依然高于全国就业率平均值。随着毕业生工作经验的积累,或接受更多教育培训,失业率将会下降。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现有的两批针对大学生毕业初期6个月的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是,2004年大学毕业生只有28%在毕业后3个月内找到了工作,12%在一年内找到了工作,54%要花一年时间才能找到工作[3]。

二、学生在学期间作好充分就业准备,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的一项调查表明,2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缺乏相关经验是找工作的最大障碍。在英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技能相对不足。英国有关部门对于毕业生离开校门时是否拥有就业技能的调查发现,毕业生和雇主间有较大分歧。54%的毕业生认为他们具备了相关的就业技能,但只有37%的雇主认同。同时,只有13%的企业为毕业生提供了培训。毕业生不得不以短期工作和参加实习的方式获得有关技能。因此,为未来职业早作充分准备,已成为近年欧美大学毕业生最鲜明的特征。

近年来,早稻田大学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这与学校主动创设的就业准备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早稻田大学为提高学生就业率的主要措施是:第一,参与社团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挑选自己最崇敬、最向往的博学多才的教师。早稻田大学拥有2000多个校园俱乐部,包括学术、艺术、体育等各方面。在国际学院,学校正式确认的俱乐部和社团超过700个,而理工学院有720个[4]。学校派专门老师对俱乐部进行指导和管理。第二,参与社区活动。早期的早稻田大学是没有围墙的,人们常来学校参观,甚至借用学校的场地开会。早稻田大学的学生也经常参加周边地区的活动。例如,东京从1996年开始收费处理垃圾,早稻田大学的学生也和周围商店街道的人一起开展环保活动,并以此为乐。第三,使学生得到充足的实习机会。在大学里,许多学院都为学生提供学术方面的实习安排和义务活动。他们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实习计划,提供实习机会。例如,国际学院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场所不只是日本的商业机构,而且包括国外贸易机构以及国际贸易组织的海外机构。这些实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而且也为适应社会提供机会。

美国也注重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贯穿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高校的创业活动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当代许多著名高科技公司几乎都是大学生创业者们的成果。

三、学生追求职业的稳定性,但开始逐渐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和思维定势

由于近年来欧美等国经济一直摇摆不定,失业率居高不下,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于是,大学生择业出现了一个新现象——追求职业稳定性的“新实用主义"。大学生择业的新特点是不拘泥于第一份工作,而是将眼光放长远,往往选择去知名度高的大公司以积累经验。在英国,对大多数应届毕业生而言,待遇优厚而稳定的工作是其梦想。受目前就业环境和社会风气影响,毕业生在第一个岗位上工作得不会太长。他们往往把第一份工作当作跳板和暂时的过渡,而期待着寻找更为稳定的工作。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对大学生毕业初期6个月的调查数据显示,29%的雇主和20%的毕业生认为,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会持续1年至2年;30%的毕业生不知道他们的第一份工作会持续多久,只有9%的毕业生和5%的雇主认为会在5年以上。最近,由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所做的调查显示,工作稳定性已经成为学生选择雇主的第二重要原因,而两年前只排名第八[3]。

近年就业竞争的压力也促使毕业生在职业的选择上逐渐突破了传统的思维习惯和做法,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新的情况。其一是工作与专业不对口。调查显示,很多人发现自己学无所用。比如,计算机通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电话中心做接线员;历史专业毕业生在做私人秘书。即使这样的职位,也可能需要半年以上才能争取得到。一些毕业生在寻求超市上货员、餐馆侍者和秘书之类的职位,而这些工作在以往是没有学位的人才做的。其二,到国外留学和就业。在美国,一些高技术产业向国外转移,许多学生感到在国内就业难度加大,需要到国外就业或留学。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IIE)2005年年度报告《打开国门》公布的数据,2003学年至2004学年,美国大学生到国外学习的人数约1913万人,比上学年增加了81%。

英国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将就业类别大致分为五类:(1)传统大学生职业,指适合大学毕业生或学位获得者的成熟职业,如律师、科研人员、建筑师、医师等,该类职位从业人员要求必须是某个领域的专家;(2)现代大学生职业,指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出现的新兴职业,如软件设计师、社会工作者等。这类工种也要求从业人员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并且要有较强的交际和协调能力;(3)新型大学生职业,指随着就业市场的扩大而出现的反映科技、组织结构等最新变化的职业,从业人员入职的基本条件是要大学毕业。如营销经理、环境卫生官员、新闻官员、管理会计师、物理理疗师及各类工程师。这类职位要求从业人员有“复合技能",包括强烈的责任感、有效的交际能力以及获得并使用专业信息的能力;(4)接近大学生职业,如护士、批发商、电工师、图文设计师等。这类职业一般不严格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大学资格,但要求他们管理和专业技能兼有,能力与“全能"者不相上下;(5)非大学生层次职业,不属于以上四类的职业都纳入此类。从业人员不必具有大学毕业资格。但调查发现,此类从业人员相当一部分是大学生,并且学位的确起了很大作用。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对1999届毕业生毕业四年后调查结果发现,近一半的英国大学生初次就业从事的是“非大学生层次工作",4年后15%仍从事此类工作。此外,男生和技术学位类专业如医学、工程学、数学、计算机和教育学等专业的毕业生初次就业就有可能获得适合或接近大学生层次的工作,而女生和人文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更有可能从非大学生层次工作开始。但调查显示,毕业后两年,所有获得专业学位的毕业生从事非大学生层次工作的比例大幅下降,因此非大学生层次工作就成为毕业生入行的“门槛"。

四、社会弱势群体出身背景影响大学生就业

有着弱势背景的毕业生职业期望相对较低,缺乏信心,不能充分发挥社交网络来获得与学位相称的工作。在英国,苏格兰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毕业一年后能获得适合大学生层次工作职位的比例只有40%。2003年男生失业率为22%,女生失业率还高出4个百分点。毕业后从事全职工作的男生年均收入为264万英镑,而女生仅为225万英镑[3]。在薪水最高的职位中,男生比例远远高于女生,而且男生更容易获得适合大学生工作的职位。普通院校尤其是三流院校或工艺学校毕业生感觉仅仅因为自己不是出自名校而受到了区别对待。身患残疾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就更困难了。

美国国家教育数据统计中心最新调查显示,2004年,20岁至25岁大学本科男生就业率为80%,女生就业率为777%。25岁以上本科男生就业率为806%,女生就业率为709%。美国女大学生协会最新调查显示,尽管女性受教育程度高于以往,而且可以进入较高的层次,但大部分女生就业仍局限在一些传统行业。据美联社报道,接受大学教育的很多美国女性从事教师和护理工作。

另外,近年来在发达国家的国际大学生人数快速增加。英国高等教育就业服务中心(HECSU)针对国际学生的调查显示,在2003学年至2004学年,英国高等学校和机构有国际学生30万名,占英国高校学生的13%。国际学生的持续增长赋予英国职业咨询服务(CareerAdvisoryService)新的责任和职能,英国63%的职业咨询人员1/4的时间是在为国际学生服务的[3]。

但国际学生特别是非欧美族裔的学生在就业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其一是信息不够充分和准确,国际学生对在英国就业过于乐观,期望值过高。各国国内的一些招生机构在招生时或入学前,可能向学生夸大了在英国兼职和实习就业等工作机会,误导了学生。比如,参与调查的国际学生35%表示毕业后想留在英国工作,其中1/2想工作两年或更长时间,然而这对很多国际学生来说难以实现。其二,国际学生因为语言和缺乏工作经验而处于劣势,而且在找工作时还会遇到种族等因素的困扰。调查显示,这种文化冲击现象在来自亚洲和美洲的特定学生人群中反映强烈,但来自欧洲、非洲和中东国家的国际学生面临的这种冲突要少得多。

另外,国际学生在学期间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可能性很小。国际学生很可能为在英国所能找到的兼职工作种类灰心失望,因为这些工作与专业关系不大,收入也很低。这种现实令很多国际学生认为,英国的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联系并不紧密。当然,根据法律,国际学生可以在专业对口、能获得宝贵经验的实习单位全职实习一年,但实习机会常常来自学术研究机构,或者是三明治式(三年学习一年实习工作)教育模式,所以这样的实习机会在英国很少。

五、学校、政府和民间通力协作,促进学生就业

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的责任并不仅仅限定于学校,政府、民间组织也积极参与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因此,欧美等国家的大学生就业的另一个特点是服务形式多样、服务渠道多样。

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协同敦迪大学就公共部门和专业机构如何维持就业率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政府应该提供发展基金,使雇主能够与职业介绍中心和大学合作创造灵活的大学毕业生入职途径,包括快餐式培训和提供兼职工作等方式。

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完全依照市场规律运行,已经形成了良性的运行机制。美国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很多,由劳工部、学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协同为毕业生服务。美国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并提供就业信息,每年还要举办就业洽谈会:向雇主推荐学生就业。经学校推荐的毕业生成功率通常高于其他渠道。美国70%的毕业生是通过教授、导师、就业机构推荐就业的。早稻田大学认为,学生的就业问题固然重要,但培养学生适应科技、社会飞速变化的能力可能更为重要。学校在毕业生工作方面作了许多努力,学校专门建立了就职支援中心,针对学生开办“就职课",为学生提供企业资讯,向企业介绍毕业生,并开设一些企业的介绍会。所有的学生都来就职支援中心上课。就职支援中心的负责人认为,光有早稻田大学这块牌子是不够的,他们还必须把有关就职课改革这方面的要求提交给学校教育部门,以便在课程设置等方面更多地考虑提高学生的实战力。

美国政府在就业中起着法律保障和信息引导作用。美国劳工部和教育部主要负责开发就业渠道、调查和制定宏观政策、信息统计分析和等。各州政府设有发展局,负责推进就业工作,经费由联邦政府核拨。美国大量中介机构在学生和用人单位、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从事与就业相关的业务。政府给予它们与州发展局同等的政策。另外,美国等国家通过高等教育评估体制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通过大学排名激励大学提高就业率。

每年,美国有关机构都要按国立和私立两种类型对美国大专院校进行评估,以此得出当年的大学排行榜。排行评比中的6大主要指标之一就是毕业生就业率,包括毕业3个月后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雇主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的工资收入等。《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公布的大学排行榜,其评估指标包括总体质量评估、教学和科研评估以及毕业生的成功情况评估[5]。

六、结语

通过对近年西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后,大学生就业成为大学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西方发达国家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成功的经验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可以为我们借鉴。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有其特殊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背景,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利因素,我们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时候应该加以注意:其一,西方多数发达国家人口相对较少,而经济持续发展又对劳动力有比较大的需求,这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机会。其次,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促使全社会能比较理智地对待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为多渠道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物质和心理保证。其三,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城乡之间、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均衡,地域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率的影响相对较小,对职业的歧视现象相对较弱。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各国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政府、民间、企业、社会和学校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大学教学和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可见,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大学自身的问题,更是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的变化等因素所带来的问题,同时是政府、家庭的问题。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的责任不仅应该由大学来承担,政府、企业、民间以及大学生自己都应从各自的途径出发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对于大学自身来说,西方各国和大学尽可能按照社会需要来设置专业、课程,为学校教学与社会的联系积极创造条件,在学校期间为学生作好比较充分的就业准备。民间组织如企业雇主协会、新闻媒体参与对大学教学质量的评估,并把大学就业率作为评价大学排行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大学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应该积极主动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的联系,高等教育的专业和结构布局等方面的改革应该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适应。

[参考文献]

[1]美国失业率已降到2001年来最低[EB/OL].

[2]何光海.信息引导美国大学生就业[EB/OL].

[3]刘敏.英国大学生就业需要职业“跳板”[N].中国教育报,2006-04-21(06).

第4篇

昨天(25日),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了XX年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对全国11所普通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截至7月底,毕业生就业率(“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达62.07%;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据介绍,该所已连续两年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将毕业的研究生和大专生也列入调查对象。

男女生就业差距在缩小

【调查】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2.14%,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6.62%,两者相差不到6个百分点,相比去年14个百分点的差距有所缩小。此外,两者对于可接受的工资起点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尽管依旧存在,但程度已大为减轻。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和女大学生比例增加有关。

研究生就业优势不突出

【调查】大专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49.16%,本科毕业生为65.52%,硕士研究生为66.66%。大专毕业生和本科生中分别有61.93%和60.14%的受访者将预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XX元,仅有19.77%和25.31%的调查对象将XX元—3000元作为自己的薪酬预期;而硕士研究生中的大多数将可接受工资起点定位于XX元—3000元,为54.12%。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有来自人才市场的压力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恰当使用,但更多的是与当前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培养特色不明显、可替代性较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高学历人才抢占低学历人才就业岗位的现象,实质上凸现的是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问题。

大学生对政策知晓率低

【调查】在涉及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时,有21.62%的学生将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视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学生却往往对政策的知晓率非常低,例如,在被问及学生对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的了解程度时,分别有11.18%和51.62%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和“不太了解”。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表达能力欠缺成求职难题

【调查】有24.93%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17.2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对这些能力进行分解发现,求职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自我表达能力欠缺,比例高达40.23%,比去年的调查数据高出近5个百分点,其次分别是外语能力、专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虽然大学生已开始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但个人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议大学生从基本做起,累积实力,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增长才干。

大学盲目求全无助就业

第5篇

关键词:俄罗斯;高校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C39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7)02-0057-02

在工业化社会中,青年成功的道路是很艰难的。随着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青年可能会得到新的机遇,也可能产生社会边缘化和社会排斥等新问题,这些问题在他们就业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由于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转轨,大学生群体的许多观念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价值观、择业观、道德观等在传统和现代的交互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他们不得不面对经济变革给他们大学生活带来的巨大落差,开始将经商视为一种最佳的职业;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徘徊、质疑中重新认识了市场经济、竞争和私有化等问题。

苏联解体前,俄罗斯很少有大专院校毕业生会面临失业问题。但是到1998年10月,只有54%的全日制高校毕业生由国家分配工作。俄罗斯方面的有关调查显示:到1998年,经济危机导致各行各业无法提供空闲的岗位,只有40%的大学生实际上被雇佣。有2/3以上受过专业教育的年轻人用非所学,其中60%从事不规范的职业。同时,俄罗斯青年常把报酬看做选择工作的第一要素。近40%的受访者赞成不惜一切代价“捞钱”,违法也干;近70%的人认为,生活中钱是最重要的,其中62%的人相信赚钱无所谓诚与不诚,只有难易之分。可见,在当时日渐严重的失业问题,是导致大学生择业观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父辈的理想在他们的眼中已经不屑一顾,做经济师、企业经理或外企职员成为他们梦寐以求的。

俄高等教育早在多年前就实现了从培养精英到为社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的转变。目前,在每年的高中毕业生中有高达80%至90%的人可以直接进入各类高校继续深造。根据俄罗斯2002年人口普查统计,全俄共有1940YYA接受过高等专业教育,其中40万人接受过研究生教育。在年满15岁以上的人口中,每1000人中就有160人受过高等专业教育,比例高达16%。这样高的比例说明,在俄罗斯,大学毕业生早已不是稀缺人力资源。大学毕业生当普通采掘工人或农业工人的事早已司空见惯。近几年,俄每年都有成百万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寻找就业机会,这对于全国总人口只有1.4亿的俄罗斯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尽管俄罗斯经济出现了强劲发展的势头,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机会也越来越多,但俄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在俄每年150万高校毕业生中,只有1/3的大学生被劳动力市场接受。而在找工作的人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幸运地”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常常可以看到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或法学学位的人去给别人当秘书,或去做化妆品及服装销售工作。

同许多国家一样,俄罗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同就读学校知名度、所学专业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统计表明,近年来冶金和法律两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最走俏。此外,社会对通信和交通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在急剧上升。这是由俄罗斯的经济结构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及社会发展所决定的。相比之下,艺术、体育、经济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则较为困难。很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不得不到其他行业寻找工作。

面对特定时期的就业环境和就业状况,俄罗斯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普遍比较现实,心态也比较平和。在俄罗斯,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学专业相去甚远的大学毕业生比比皆是。大学毕业后改行原因很多:有的是为了多挣钱,有的出于地域原因,有的受到专业局限,有的则纯粹是出于个人兴趣。许多俄罗斯大学生从大学二年级起就四处活动,寻求各种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对于专业相对热门的学生来说,大学期间寻找实习机会的目标一般比较明确。他们大都设法到一些能够用上专业知识的公司或部门实习。这些学生毕业后在本专业领域就业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大,并且能够得到让自己比较满意的收入。

目前,俄罗斯大学生的就业现实并不理想,尤其是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增长过快,毕业生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在人力资源相对过剩的背景下,用人单位往往比较苛刻,非常强调就业者的工作经历和从业经验,喜欢录用积累了―定工龄的毕业生。因此,许多大学生都会想尽办法在读书的同时为自己争取一个积攒工龄的机会。调研机构“Reitor”的工作人员通过对《高校毕业生职业素养社会评价体系》的研究,得出了半数以上的俄罗斯高校毕业生在读书期间就已积累了相当长的工龄的结论。

研究表明,天然气和石油化工专业以及机械制造专业在校期间参加工作的学生比例最高,分别占该专业毕业生的71.1%和70.6%,管理和经济专业在校期间参加工作的学生比例最低,占该专业毕业生的54.3%。还是“Reitor”这家调研机构,在2006年同俄罗斯教育科学部在3000名俄高校毕业生中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得出结论:高校毕业生往往通过私人关系找到第一份工作。毕业生在选择第一个工作岗位时首先考虑的是工作“钱”途,然后才是晋升的可能性,而工作团队中良好的心理氛围、社会福利和提高职业技术水平被并列排在第三位。

俄罗斯经济发展与贸易部部长格列夫认为:不愿经商,更愿进入国家机关工作是当前俄罗斯年轻人的就业倾向。根据2006年5月对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毕业生就业愿望所做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30%毕业生希望进入国家机关工作,30%毕业生想进入大型俄罗斯或国外公司工作,约25%年轻人渴望从事科研工作,只有15%的毕业生准备自己做生意。大量大学毕业生改行说明,俄罗斯教育体制、专业设置、就业政策导向方面存在着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读大学没有意义。俄大学生步入社会的生存能力普遍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同龄人强,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的速度也比非大学毕业生快。对就业、对祖国,他们也能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如在就业方面,选择无条件留在俄罗斯以实现自己才能的学生有48%,而认为生活在其他国家更幸福的学生也占总数的一半,其中9%的人认为生活在法国更幸福,7%要去美国,5%的人去瑞士,另外一些人想去日本等等。与这一比例相一致的是,在相同经济收入条件下(如年工资3000―400D美元),68%的大学毕业生愿意留在俄罗斯,21%打算到国外工作3年。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状况;就业推进策略;研究

近年来,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发展,大学毕业生因此逐年递增,到2013年,已达到700万之多,再加上往年未就业及已就业但想着换一份新工作的学生,需就业大学生人数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已逐渐凸显出来。另外,自2008年开始,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全球性经济低迷,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大学生就业已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这直接关乎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就业难所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已经影响到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就业推进策略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主要表现

1、不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存在着不平衡现象,“985”、“211”等重点院校及热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较易,而一般院校、高职,以及偏远地区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较大。

2、高校因学生的就业越来越难,均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积极主动的跑职场,热情接待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为学生的就业到处找门路。与此相反,由于毕业生总数较大,用人单位的选择性较强,因而对一般毕业生的招聘热情不高。

3、专业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较易,甚至存在一个毕业生有很多选择的情况,而专业素质低、综合能力差的学生在就业时较难,甚至毕业时仍处于待业状态。

4、就业歧视依然在很多方面存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年龄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经验歧视、学历歧视。在性别歧视方面,男性大学毕业生就业好于女性大学毕业生,这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是一直存在的;在学历歧视方面,有些单位把学历看的很重,甚至研究生毕业生找工作,有些用人单位还要问在研究生前是什么学历,专科还是本科?这些歧视,不仅对大学毕业生的自信心是一种沉重的打击,而且部分毕业生也因此失去了许多就业的机会。

5、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把工作经验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也就顺应加大。

2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2.1 社会原因

受国际性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国内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许多行业通过缩小生产规模、缩减员工等措施来应对,但这些措施又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经济增长和高校就业人数长期以来保持的平衡;自2006年起,新增待就业人员的数量远远超过新增就业岗位的数量,高校扩招的相应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岗位的总体情况相对较紧张。另外,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增长过多的依赖于资源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新技术产业与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从区域分布上来看,东部的省市吸纳了全国超过50%的大学毕业生,西部的省市吸纳大学毕业生的比例则不足20%,东部需求高、西部需求低的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将持续存在。

2.2 高校原因

一些高校专业与课程的设置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专业趋同现象非常明显,特色逐渐弱化,许多专业脱离实际。对于热门的学科专业,许多高校不顾办学条件与学生就业前景纷纷开设,而一些从社会长远来看非常重要的学科专业却非常冷清,这种状况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有些专业师资不足,有些专业师资过剩,同时毕业生的供给与需求出现失衡现象。有些高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过分强调理论的学习,忽视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这不利于大学生去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

2.3 自身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就业观念是导致就业难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大都市、好单位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与前途,这导致了最需要大学毕业生的地方缺少应聘者,而大都市、好单位的大学毕业生求职者却人满为患。大部分毕业生都希望选择一个工作环境好、薪酬多、压力小与福利好的行业,从而忽视了自身对职业的兴趣能力和对职业发展前景的规划,他们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恰当选择,没能够发挥好自己的长处,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就业。许多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好什么?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并未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与社会实践上,但就社会实际来看,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越来越看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主要是指支持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综合素质,一般包括心理素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等。

3 推进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策略

3.1 调整高校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

高校应依据自身优势,通过了解毕业生就业意向,走访用人单位,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学科的专业设置、师资水平与培养内容等。高校要以就业为主要导向,及时调整专业教学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全面增强高等教育上,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当代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高校应给大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实现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融合,不断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课程可以分为实验型、实习型与社会调查型等。通过实践的环节,大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验证、内化理论知识,使知识不断得以升华。

3.2 高校可积极尝试订单式培养的就业模式

高校应不断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主动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进行订单式培养,协商制定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的培养方案,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调整教学的安排。这样一来,用人单位能够得到自己满意的、有针对性的人才,高校也解决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以利实现双赢的目的。

3.3 高校要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进行全程的指导与服务

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等,要把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教学过程,通过就业指导课、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介绍和宣传就业相关的一系列政策,向大学生介绍求职的程序、原则与注意事项;还应把就业指导和专业教育、日常学生教育及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并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任务,系统的规划相应内容。同时,高校还应根据具体情况为大学生就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以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以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为例,近年来就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就业推进工作:

(1)在毕业班设置就业委员岗位。在学生研三阶段,所有班级均设立了就业委员一职,全部由在找工作方面经验较丰富且有较多空余时间的同学担任,各个班级之间也以就业委员为纽带互通信息、互帮互助,以此推动整个毕业年级的就业工作。

(2)建立就业QQ系统群。在研三阶段建立学生就业互助QQ群,此类群为一个系列:高校、考博、公务员、国企、外企、中学等,目的是为有相关就业意向的学生提供一个就业互助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同学们互相提供就业信息、互相交流、互相帮助。

(3)成立就业信息小组,促进就业。在研究生院党总支的指导下,由团总支具体负责,组建研究生院就业信息小组,根据毕业生的需求,每天收集、各类毕业生就业信息,截止到2013年6月17日,共累计向毕业生各类就业信息1200余条,通过实际行动把服务毕业生工作落到实处。

3.4 鼓励大学生从基层做起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基层尤其是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还存在着人才缺乏的情况,鼓励大学生深入到基层就业,不仅有利于促进城乡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管理素质,同时还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途径。高校应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各个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自觉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正确认清就业形势,踊跃到基层去锻炼成才。

3.5 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与其它工作相比,自主创业是充满风险且较辛苦的;另外,大学生毕业后又开始自谋职业,在社会上还不一定能够得到大范围的认可,容易对创业的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但是,目前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如在一年内免征登记类与管理类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在现有的渠道中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与担保,等等。高校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园等,还可与其他相关单位联合举办大学生创业科技实体。大学生创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首先,家长要改变求稳的就业观念,尽可能的帮助自己的子女去创业;其次,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有一大批专兼职的教师队伍,在这一方面,还可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全程的指导。

在目前的形势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会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整个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社会与高校要共同努力,切实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识教育,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有利的就业环境,不断推动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庆.演变、定位和类型——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J].上海:当代青年研究,2005(2).

[2] 周济.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5(3).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形势 就业观 相关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数据收集

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分发了400余张传单,对问卷调查的内容进行了精心的设置,对就业的核心敏感的问题和相关看法进行了调查研究,对相关的调查对象还进行了口头访谈。调查对象涉及到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了解到最真实最直接的情况,调查时间长达半年。

二、调查问卷的内容和相关分析

在第一项问题调查中,对就业形势是否严峻的提问中,60.31%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很严峻,33.04%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而只有3.99%的人认为可以轻松找到工作。总体而言,就业形势的严峻还是让人有所担心。在大学生扩招对就业影响的调查中发现,77.25%的大学生认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12.39%的大学生认为这会对就业有不良影响。可见面对严峻的形势,大学生在心理上也有着充足的准备。在大学生每天在校自习时间的调查中发现,56.66%的大学生自习时间在1到3个小时不到一小时的占26.86%,不放松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或许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在毕业后大学生的就业去向的问题上,我们了解了相关情况,30.04%的人选择直接就业,而其次占28.7%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占18.16%的大学生选择先工作后深造。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愿意直接就业,但如果形势不妙或自己想获得更满意的工作,继续深造,或许成了缓解就业压力的间接方式。在选择就业时,大学生最看重企业单位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选择薪资待遇的大学生占39.55%,选择看重个人发展空间的占37.53%,这两大因素是大学生看重的主要因素。在这大学生看重的作业素质中调查发现,大学生认为诚信,本分,敬业的品格,一定的社交及谈判能力,扎实的业务功底,甚至是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都成为了大学生看重的职业素质。但不同的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是不同的,一线型的工厂企业对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造发明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商业集团的公司,或许对谈判,交流,管理能力要求更为严格。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才有可能在日后的竞争中不落下风。接着,我们对大学毕业后预期月薪是多少进行了调查,发现49.32%的大学生预期工资在3000到5000,21.17%的大学生认为预期在1500到3000,相对而言,大学生对月薪的预期还是比较客观合理的,但工资待遇会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专业和就业职位是否对口的调查中,70.88%的大学生希望能找到与专业有一定关联的工作,不教条的定位于专业对口,有利于扩大大学生的择业面和就业面。对于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39.81%的人会选择去自己喜欢的理想城市,31.02%的人选择到经济较发达或东南沿海城市。最后在对自主创业的调查中,60.41%的大学生想通过自主创业。在自主创业的看法中,52.74%的大学生可能会去尝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主创业也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有独特的想法,良好的渠道,一定的运转资金,坚持干下去,说不定会取得意外的成功。

三、口头访问的结果和分析

在对大学生的口头访问中,对大学生目前的就业状况,不同的大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尽管形势严峻,但凭借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有的人认为社会忽视了,有的专业社会需求量小的问题。还有的人认为,有的人凭借有后台有关系,进入企业或用人单位,这造成了社会就业用人的不公正。对于就业面临的困难,大学生该怎么做,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部分人认为应该主动地适应环境和顺应形势。从细节做起,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还有部分人认为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要求,对企业单位的用人制度和专业的走向要准确评估。也有的人也发表了对企业社会以及高校的看法,部分人认为高校应该推荐就业,企业单位和高校达成一些用人协定,还有高校招生时要注意专业安排的合理性,不能一昧地扩大招生,政府部门也应该落实与就业相关的政策,积极的引导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形势和总结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总数已达到749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目前国际政治形势愈发复杂多变,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更加明显,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也将面临转型。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毕业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素养,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如果毕业后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毕业大学生不能眼高手低,从基层做起,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再谋求更大的发展,也可以尝试自主创业。除此以外,要抓住机遇,响应号召,了解相关就业政策,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杨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08.

[2]徐蝶飞.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