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公共安全危机范文

时间:2023-09-19 18:29:45

序论:在您撰写公共安全危机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公共安全危机

第1篇

1.1概念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失灵等因素引发的,可能危及公众安全和正常秩序的突发性危机事件。

1.2主要特性

1.2.1隐蔽性、突发性、无序性和紧迫性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往往是人们事前没有意识到,不易被察觉,具有很深的隐蔽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临界状态下却突然发生。面对突发危机人们很难把握和预测,难以全面掌握相关信息,了解危机的态势和发展动向,导致危机应对的无序性和危机管理者须在有限时间内及时做出决策的紧迫性。

1.2.2群体性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也是群体性突发事件。在人口众多,人群密度高度集中的地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更大。而危机一旦产生很容易导致场面失去控制,发生拥挤、混乱,甚至引发踩踏事件。

1.2.3破坏性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将破坏社会秩序和公共价值。可能会对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毁灭性的伤害,给社会公众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还会危及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

2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海外滩群体性踩踏事件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不仅有行为过失,管理失误等人为因素,还有场地基础设施问题的客观因素,也有人为和环境等各方面交错的因素。只有找出引发事件的原因,对其分析评估,才能得出在群体性踩踏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避免今后类似事件的发生。

(1)人流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攀升,人群密度超过安全临界值是引发此次踩踏事件的导火索。南开大学城市公共安全中心刘茂等在《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风险分析及预防控制》中引用国外学者Still的论述,对于静止的人群,安全的临界密度为4.7人/m2,而对于运动的人群,安全的临界密度为4人/m2。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佟瑞鹏指出,当人口密度超过5人/m2时可将其视为连续介质,此时人群中产生的任何扰动,都将以波的形式在人群中传播,当波演变为激波时,就很容易引发拥挤性踩踏[2]。数据显示,事发当日20时至21时,外滩风景区的人员流量约12万人,21时至22时约16万人,22时至23时约24万人,23时至踩踏事件发生时约31万人。在此期间,人流量一直处于进多出少、持续上升的趋势。事发前外滩人流量短时间剧增,造成人口密度突破了安全密度临界值,此时个体不再受主观意愿支配走动而是“随波逐流”。同时群体中的异向人群引起的相互冲突、阻塞以及群体中个体的差异(老人、儿童、妇女等群体)引起了不同的行进速度,在此种情况下,当有人摔倒或者弯腰捡东西时都会造成踩踏事件的发生。

(2)场地、通道等设施不合理是产生此次踩踏事件的外在客观原因。外滩风景区相对狭小,还有台阶、狭窄通道等使人容易跌倒的相对复杂环境。事发现场的广场东南角通往黄浦江的观景平台是上下人行通道阶梯处,人流量巨大使得群体的速度降低,又因异向人群产生的相向冲力,使得某个个体速度降低或摔倒,由此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3)主办方活动筹措不严密,责任落实不到位是此次踩踏事件的主要原因。1)活动主办方对活动整体把握失当,活动安排不够严密,没有做到统筹兼顾,风险和责任意识不足。2)活动主办方对活动变更风险未做评估,对于新年倒计时活动变更信息宣传严重不到位,致使大量游客都集中在了活动变更前的场地。3)活动主办方黄浦区旅游局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联系不够紧密,致使信息流通渠道不畅通,人员设备配置严重不足。

(4)公众危机意识淡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是发生此次踩踏事件的重要原因。1)公众缺乏危机意识和公民意识。在国内,公众缺乏危机意识和应有的公民意识。通常人们不能正确估计和判断隐藏在大型群体性活动中的风险,很多人喜欢盲目跟风,好凑热闹。为了活跃现场气氛和引人注目,有些人甚至起哄和喧哗,却不能预先识别出隐藏在拥挤人群中的风险。2)公众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公众的安全知识和应对危机时自救能力等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因缺乏安全知识,危机来临时人们往往不知所措,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和恐慌,这样反而加大了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同时,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薄弱,在面临危机时不知道如何自救、他救和互救。

(5)政府应急管理中存在的缺位和不足是导致此次群体性踩踏事件的根本原因。在大型集群活动中,政府管理在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管理者有良好的风险意识,尽早识别出潜藏其中的风险,预测评估,采取必要的交通管制,制订相应的应急方案,就能大大降低群体性踩踏等风险发生的概率。1)政府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危机管理经验不足,未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政府部门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薄弱,对此次活动人流量未做充足的风险预测评估,未制订出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预防工作准备不足。任何活动伴随的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它具有普遍性、隐藏性、可变性、多样性等特点,而人们受自身知识水平、管理经验的局限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当面临复杂不确定的环境时,若管理者未能高度重视,识别出潜藏在其中的风险,那么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在特定的状态下就会触发危机的产生。2)尚未建立健全统筹有效的公共危机预警系统。危机预警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首要阶段。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就可以根据一些敏感性指标的异常变化及时预测其发展征兆,帮助政府等管理组织及时作出反应,必要时向公众发出警示,发挥其导向功能,由此降低突发事件的风险。3)缺乏有效的危机管理协调沟通机制。在我国各地政府都设有应急领导小组,但其相关职能被分摊在政府各大部门中。也就是说,当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来临时还需要去调动相关人员。因此,如何做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调动与配合,在突发紧急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3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改进措施

由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特性,任何时候、任何活动都不能把风险排除在外。因此,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极其重要。下文通过分析政府的管理职能,提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的监测预防、协调控制和善后处理的“三点一线”的管理模式。

3.1制定政府危机管理的监测预防措施

政府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将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避免其发生。因此,在危机管理中做好检测预防等工作是避免突发事件发生的重要前提。一方面,政府需要制订完善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应急机制;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1.1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中心

通过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中心,引进和培养危机管理人才,建立科学规范的危机管理体系。各省市应成立应急管理中心,重视危机管理人才的培养,借鉴公共危机管理比较成熟国家的管理经验,创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如美国成立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加拿大成立的关键基础设施保护与应急准备办公室,都是专门负责其国内紧急事件与安全的机构。

(1)建立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政府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形成完整的综合信息系统。创建集信息搜集、加工、决策、警报、咨询等子系统为一体的公共危机预警系统监测危机现象。通过分析评估搜集到的数据资料信息,预测和判断危机的发展态势,由应急管理中心向政府部门和公众发出准确的警示信号。引进科技人才,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电子监测预警系统并与通信公司、新闻媒体合作,将发出的预警信号以短信、广播或新闻报道的方式传达给受众,以便决策者和活动参与者及时了解潜在危机的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2)建立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的预防机制,制订科学和操作性强的应急处置预案。可采用委任的模式,由活动主办方依照活动场地的大小、路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预计能容纳人数的多少,根据检测的信息撰写风险报告书,从人员编组配备、专用物资保障等诸多方面制订活动应急处置预案,交至应急管理中心审核。在此过程中,要根据外部动态环境的变化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补充和调整,必要时提前演练。

(3)建立公开透明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信息传播渠道。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危机管理新闻发言人,向社会公众及时传播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满足公众对事件的知情权。同时也可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如实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现状,并对危机管理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报道和宣传。

(4)建立各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应急机制,促进各部门间的联防联控,加强各职能部门间应对危机的联合防御控制能力,并以此来提高政府获取信息、快速决策、协调指挥的组织能力及减灾防灾的综合服务能力。将危机管理中涉及相关职能的部门整合到一起,由应急管理中心统筹管理。当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应急管理中心紧急采取联合应急控制措施,要求各联动单位接到通知后立即进入应急状态,根据应急中心危机管理小组指令,按照职责分工和应急联动处置预案的要求,迅速指挥、调动本单位应急处置队伍,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全面、及时展开应急救援,准确高效地处置突发事件。

(5)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管理的具体预防管理措施。提前由应急管理中心的危机管理小组排查活动场地,排除一切隐患。必要时,在事故容易发生场地进行改造,重新设计线路。增加移动摄像头、广播、安全指示箭头和照明工具等公共设备的配备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预计人流量和检测情况,配备足够的警力、安保人员和医疗救助人员,在活动场地进行严密的布局和防护;采取严格的交通管制,严控人流量,并提前告知公众。活动当天严格限制私家车辆的通行,事先在活动场所用隔离带划分出区域隔离,将每条隔离带都设置为单向道,并在两条相邻通行道之间设立紧急安全通道。如要举办大型活动,应以广播、视频、网络新闻、通告等形式提前告诫参与者参加活动时尽量做好安全防范准备,减少不必要物品的携带,并在活动场地设置出入口,在入场时进行严格安检。

3.1.2完善和建立相关法律体系,加快依法行政建设

虽然我国应对突发事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标准,但是关于应急管理配套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因此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及相应的问责机制,使危机管理的整个过程趋于科学化和法制化。对政府管理人员的权、责、利进行统一和划分,完善追究公共安全事件责任的法律法规,明确管理者的职权和职责,规范其行为。

3.1.3加强对公众的危机教育,培养公共危机管理人才

政府要高度重视公共危机管理,创建多角度、宽领域的危机教育体系,培养公众的危机意识,提升公众的公民意识和应对危机的各种能力,这是公众面对风险时战胜危机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基础性工作。

(1)重视公众危机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培养,把危机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育中,制定突发事件防范手册,每个学期开设一定的课时,从小培养公众的风险意识和面对危机时的良好素质并进行必要的演练。

(2)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政府危机管理纳入国家公务员体制中,定期展开培训、学习和研讨,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能力。

(3)设置“公共安全周”和“公共危机日”,制定相应的宣传标语,并在这期间召开针对危机管理的科学研讨会,加大对其宣传和报道的力度。目的是引起社会公众和组织团体对潜伏在身边危机的重视,增强其责任安全意识和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3.2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的控制处理

为了防止群体性活动中突发事件的出现,危机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手段监测、观察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断纠正各种偏差,使活动按照危机应对计划进行,这就是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危机管理中的控制。

3.2.1事发前期控制措施

(1)当预警系统监测到人流量达到一定界限时,及时停止通往活动场地的所有交通方式,正常保留并加派疏散人流量所需的交通工具。

(2)应急管理中心的危机管理小组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发出预警信号提醒公众注意安全防范,避免随意走动和拥挤。

(3)继续加大监测力度,必要时调配警力和安保人员,应急管理中心要提高警惕,随时做好应急救助的准备。

3.2.2事发之后控制措施

(1)若群体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由警力和安保人员及时找准事件发生源,迅速采取隔离措施,避免其他人员往事件源头拥动。

(2)将危机信号反馈给预警系统中心,由预警系统统一危险警告和安全注意事项,并安抚人员的情绪,防止危机的扩大和蔓延。

(3)加大安保和救助人员的配置力度,及时、合理有序地对滞留人员进行疏散转移和对伤亡人员医疗救助。

(4)保持信息的畅通,保证大众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知情权,防止谣言的出现,保持社会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3.3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的善后处理

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出现后,政府必须承担起责任,对事件做好善后处理。明其事件缘由,追究事件职责,并做好后续保障性工作稳定人心,树立负责任、有担当的政府形象。

3.3.1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评估

事件发生后,首先要迅速成立一个相对独立、负责、精干的事件调查小组。明确参与调查人员的职责和工作程序。对事件全程分析评估,形成备案,以防范同类事件的发生。

(1)调查事件发生的原因,明确诱导因子。以此区分事件责任,查处相关负责人,并为后续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

(2)对事件后果和损失进行评估。以此确定受害人和危害程度,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予物质和精神的补偿,同时也依评估结果划分相关人员的责任大小。

(3)总结经验和教训。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深刻反思总结,提出工作改进方案,并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

(4)追究事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找出那些工作失职、管理不善的相关责任人,按照合法程序给予必要的处分,强化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群众意识。

3.3.2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心理援助

事件发生过后,对受害者本人及家庭、活动参与人员和社会公众心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伤害。为克服参与群体恐慌和恐惧的心理状态,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安抚公众心理情绪,帮助参与者和幸存者顺利度过心理障碍期。

3.3.3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后的恢复重建

(1)社会秩序的恢复和重建。事件过后在一定时间和领域范围内对社会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为保证后期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政府及时出面控制,加以规范和引导。

(2)公共政策和相关法律制度的重建。法律制度不健全和公共政策失效等因素与引发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也有关联。因此,要重建公共政策,完善法律制度,制定危机管理中的相关法律法规,把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体系中。

(3)公众的公民意识和危机意识重建。群体性踩踏事件折射出公众还缺乏公民应有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和危机意识。通过教育、宣传等途径加强公众的公民意识和危机意识有利于社会良好有序的发展。

(4)政府信誉的重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后,损害了政府的信誉和权威。因此政府要强化责任意识,保证信息公开透明,做好后续工作,加强对危机管理的研究和创新,重塑高效、权威、负责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4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实训教学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 体验式

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171-02

人民警察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过程中承担着现场控制的重要责任。他们不仅是现场处置者,还承担着指导监督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开展应急管理的重任。因此,该校开设的《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但是在该课程40学时的教学中,实训教学课时仅有10学时。为了实现公安院校“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授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实训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1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课程实训教学环节设计

1.1 完成实训准备

实训是师生共演的舞台,学生是主演,教师是导演。所以教师在每次实训前首先要撰写实训计划,包括实训目的、实训内容、实训要求、实训步骤、实训人员分组及实训准备材料等内容。然后将实训计划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完成分组和材料准备各项工作,同时要强调实训中的注意事项,如:纪律要求、操作要求、安全要求等等。除此之外,还要及时对学生实训准备工作开展进行及时检查,如在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进行调查的实训项目准备时,要求学生先制作调查问卷,如果老师没有及时跟进检查把关的话,就会发现有的组的调查问卷明显地粗制滥造,缺少答案的,错别字的,问题缺乏导向性的情况十分突出。

1.2 创设实训情境

波莉亚曾经说过:“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因此老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应该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体的场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的乐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创设实训情境包括实地实训情境和模拟实训情境,如在宿舍楼和教学楼开展安全疏散演习,带学生到火车站参观公安民警反恐备勤工作都是创设实地实训情境;在安防实验室进行模拟安全检查,在布置好的教室召开模拟记者招待会就是创设模拟实训情境。

1.3 进行实训引导

叶圣陶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老师在实训中的引导首先是以实训目标为指引,通过有效的提醒或提示使学生理解实训要求,更加规范、有效完成实训任务。如在校园行政楼安全防范检查的时候,提示学生注意办公室门的材质,并且观察不同材质门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究安装不同材质门的原因,使同学们深刻领会重点保卫对象的措施与一般保卫对象的区别。其次,老师在实训引导中能够及时解决学生们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如学生要求进入校园监控室进行检查时,往往会被工作人员拒绝,由老师在场进行协调,事情一般都会得到顺利解决。从实训完成的质量来看,一般有老师带队的实训小组,实训完成质量比没有实训老师带队的要高。

1.4 开展实训总结

实训结束后,要及时对实训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使学生加深对实训的感受和体悟。如在校园安全检查实训完成后,授课老师要求每组学生将自己检查中拍摄的照片、视频及安全检查总结制作成为PPT文件,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演示完成后,首先由下一组同学对前一组同学的实训进行点评和打分;其次再由教师对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和打分。这样的流程不仅提高了每组同学的活动参与度,还提高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课程实训教学方法实践

2.1 “体验式”教学法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课程涵括了安全危机管理预防、处置及恢复三个管理流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具备安全危机知识宣传教育、现场秩序维护、现场救护、现场疏散、应对媒体危机、心理辅导等危机预防与处置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重大事故现场模拟记者招待会、“牺牲公民自由以维系社会公共安全是否合理”辩论赛、制作安全防范预案、校园防火安全宣传和校园安全疏散演习等实训活动。“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产生角色代入感,使学生主动加入、主动准备、主动思考。如在进行重大事故现场模拟记者招待会实训活动时,根据老师提供的案例,学生们认真在网上收集了相关资料,自行分配了招待会中主持、发言人、新闻媒体等角色,撰写了发言稿,还制作了话筒、座位标签、证件等道具,使学生完成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要做”的转变。

2.2 “参观式” 教学法

“参观式”教学法就是教师组织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实战部门的工作状况,并撰写观察笔记。如教师多次组织学生参观安全技术防范产品博览会,带学生到火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观察火车站反恐备勤和安全检查等工作的开展,然后要求学生撰写观察小论文。这种教学一般在校外进行,一方面拓展了实训场地,解决了学校实训场地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让实训教学能够更好地为实战服务。如在火车站实训时,火车站的备勤民警当场向学生示范了民警单警八件套装备的使用,还展示了各种最新的消防设备,这是学校模拟教学场地和器材无法比拟的,因此,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兴致勃勃,流连忘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但是“参观式” 教学法实施时,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室外参观场地较大,而带队老师一般为2~3人,因此,对于学生的引导工作难于同时进行,有的同学难免处于“打酱油”状态。另外外出实训还需要考虑场地和管理人员联系、车辆安排及学生的安全管理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组织和管控能力。

2.3 “协作式”教学法

每次实训时,学生至少有6组同时开展实训,一位实训教师很难把控住实训场面。考虑到《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如现场秩序维护和现场疏散与《保卫学》课程有关,现场救援与处置与《现场急救》课程内容有关,联系相关科目的教师联合开展了“协作式”实训教学。如参观湖南省防灾教育馆,进行火灾报警、火场逃生等演习,就是由《消防管理》课程的教师和该课程授课教师联合开展的。除此之外,为了更加贴近实战,还加强了与实战部门的联系,请实战部门的同事对实训进行指导,如在校园安全疏散演习和学院安全检查的实训活动中,特意请来学院保卫处的领导为学生进行了事前讲解,实训完成后,又把实训过程中学生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院保卫处,这样的实训教学既解决了实训老师缺少的问题,又促进了学生与实战部门的联系与交流。

2.4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是由教师在课前提供社会热点问题,或最新案例,或一些前瞻性的观点,然后要求学生在课余查找相关资料,然后组织课堂讨论,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加强对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

当然,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实训教学过程中还遇到了实训场地不足,实训器材陈旧,实训操作不够规范,实训经费欠缺、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等问题,因此,在未来的实训教学中,还要更加注重实训条件的完善,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晓静. 参与式教学方法在犯罪学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18):71-72.

第3篇

关键词:青年 安全意识 影响因素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仅潜在的社会风险在不断增加,而且由各种风险转化、引发的影响公共安全的危机事件频繁发生,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环境破坏,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疯牛病、SARS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禽流感等,使社会公众变得越来越敏感和恐惧,社会也变得越来越脆弱。近年来,我国目前已处于突发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的高峰期,这些突发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还影响着我国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建设。对于任何社会来说,青少年都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为了制定更有效的提高青年公共安全的干预措施,有必要对青年的公共安全意识及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寻找其影响因素,从而使干预更有针对性。

一、调查设计

1.调查对象

以居住在上海市的青年为调查对象,随机抽样并以发放问卷形式进行调查, 共发放问卷 1000份,回收问卷 872份,问卷回收率为 87.2%,其中有效问卷为857份,问卷有效率为 98.3%,完全符合抽样调查的原则,该样本具有代表性。

参与调查的青年中,男 398 名,女 459名;年龄在 15-19岁的占 6.7% (57 名),20-24 岁的占 31.6%(271名),25-29岁的占 38.4% (329名),30-34 岁的占23.3% (200名)。

2.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在查阅有关青年公共安全意识文献资料基础上,对问卷进行认真设计,采用自拟的自填式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由53个问题组成,内容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性格、学历、专业、职业、月饮食消费水平、家庭人员结构、父母学历、父母职业),公共安全教育经历,公共安全知识、公共安全意识和公共安全行为,后3项指标量化进行计分,分值越高分别代表安全知识掌握越多、安全意识越强、安全行为越合理。

3.统计分析

全部原始数据录入EpiData 3.0,运用统计学软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采用了Pearson 相关性分析和方差分析。

4.信度分析

利用spss软件进行信度分析,克朗巴哈α系数为0.767>0.7,标准化后的克朗巴哈α系数为0.806>0.8,这两个指标均能够说明:设计的调查问卷从整体上能够有效地测度青年安全意识水平,能够满足统计分析的需要。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1.公共安全知识、公共安全意识、公共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可能影响公共安全知识、公共安全意识和公共安全行为等3项量化指标的各因素进行方差分析,见表1。得出以下结论:

(1)青年的年龄与公共安全意识成显著正相关,青年的年龄越大,对公共安全教育越重视。30-34岁的青年对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都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的青年。

(2)不同学历青年的公共安全知识和公共安全行为均有显著差异。中学学历的青年对公共安全知识掌握最好,其次是大学学历的青年,再次是研究生学历的青年;大学学历的青年在公共安全行为方面好于研究生学历青年。

(3)职业对青年的公共安全知识、公共安全态度和公共安全行为均有极显著影响。工人对公共安全知识的掌握要好于学生、公务员、公司职员,公司职员掌握的公共安全知识好于学生;学生的公共安全态度不如工人和公务员;工人在公共安全方面行为上表现最好,其次是公司职员,再次是学生。

(4)家乡对青年的公共安全知识的掌握和公共安全行为都有极显著影响。家乡位于上海的青年掌握的公共安全知识高于家乡位于其他地方的青年,上海市区与上海农村之间,其他地方的市区和农村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家乡位于上海的青年的公共安全行为好于家乡位于其他地方的青年。

(5)家庭是主干家庭的青年掌握的公共安全知识高于家庭是核心家庭的青年,同时家庭是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的青年比家庭是核心家庭的青年更加重视公共安全,在行为上,家庭是主干家庭的青年好于家庭是核心家庭的青年。

(6)父母学历是大学本科或专科的青年掌握的公共安全知识高于父母学历是中学、小学及以下的青年,同时父母学历是大学本科或专科以及父母学历是中学的青年对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高于父母学历是小学及以下学历的青年。

表1 3项量化指标的影响因素方差分析

* :按显著性水平α=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第4篇

公共安全三角框架

目前,公共安全科学界提出公共安全体系三角形模型,由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三边构成,其中分布着灾害要素。灾害要素有多种类型,如危化品泄露,灾害要素类型是物质;地震发生,灾害要素类型是能量;导致社会恐慌和的谣言,灾害要素形式则是信息。当灾害要素达到临界值或有突发因素时,可能引发突发事件。对于突发事件,我们要研究其灾害要素,及灾害性作用的类型、强度,这里的强度是广义的,作用类型和强度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而变化。对于承灾载体,在突发事件中最脆弱也是最重要的承灾载体一是人类,二是各种类型的物,如工业设施、生态系统等,三是社会经济运行系统。承灾载体内部蕴含的灾害要素被意外释放,可能导致次生事件和事件链。应急管理则是对于由突发事件和承灾载体构成的灾害体系,来自外界的人为干预,值得重点研究的是应急管理的目标、方法和技术,实施应急管理的恰当时机和力度。

除三角形模型外,人们在感受所在地区是安全时,时间指标也很重要。如火警现场或紧急救护,人们会对救援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有一个期待。这种对时间的期待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所涉及的时间进程密切相关。例如,突发事件有发生、发展、突变和衰退的过程,达到一定临界区间可能对承灾载体产生最大破坏。

在应急管理领域,需要对突发事件进行检测、预测和预警,分别占一定时间。如发出预警后需要做现场群众的疏散准备和疏散实施,需要一定时间;接到报警后救援部分的准备、达到和救援实施也需要一定时间,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进程。我们要把握时间进程的相互关系,采用先进技术,全面考虑一些可能希望尽量缩短时间进程的事项,一些则希望保证充分准备从而整体上减少人员伤亡的事项。例如,要减少预警时间,要研究先M的监测预警技术和装备,要减少疏散准备时间则是要加强演练,提高危机意识,要减少疏散实施的时间,则要在城市空间规划方面合理布局,使得在突发事件临界点到达之前,可将群众疏散到安全地带,尽可能做到零伤亡。在救援实施方面,则要增强救援部队的能力和装备,缩短救援时间和到达时间,为实施救援留下比较充裕的时间。

如果要用一段文字来概括公共安全的三角形模式可以这样表述,它是研究突发事件的孕育、发生、发展到突变的演化规律,及其产生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等风险作用的类型、强度及其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对于承灾载体,要研究承灾载体在突发事件作用下和自身演化过程中状态的量化。如果我们城市发展到老龄化阶段,很多基础设施处于临界破坏状态,即使没有突发事件作用,承灾载体在自身演化过程中也可能发生破坏,从而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对于应急管理,我们要研究在上述过程中如何施加人为干预,从而预防或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弱化其作用,增强承灾载体的抵御能力,阻断次生事件的链生,减少损失。同时,要避免应急不当可能造成的突发事件的再生及承灾载体的破坏,及应急的代价。

应急管理案例分析

目前,国际上对公共安全信息管理提出定量化的观点并成为一种趋势。但定量化不是全部,定量和定性判断要结合,就定量化而言,我们提出“4+1”方法学。其中,四个方法即确定性、随机性、基于数据、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公共安全问题的复杂性使得我们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足以回答或解决其问题,几种方法并行或相互嵌入,才能回答公共安全的问题。

以国际中几个公共安全的典型事件为例,来回顾当前公共安全研究工作的状况。“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国会建议建设一个火灾实验室,对建筑物为何倒塌,倒塌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原因并给出解释。通过实验,他们首先有一个基本判断,单靠一个波音767,50吨左右航空煤油燃料,其释放的热量不足以使整栋大楼坍塌,一定是航空煤油引发了内部可燃物的燃烧,从而释放巨大热量。到底这一热量能达到多大,国家实验室按照基本断层布局选取了两个单元进行全尺寸测验,热量释放速率随着时间变化呈现一条曲线,一个卡座能够释放一兆瓦热量,卡座数量很多,这样整体热量大大超过了航空煤油燃烧的热量,从而导致建筑物倒塌。

但建筑物坍塌的起始点并不是飞机的撞击点,为此实验室进行了整个断面火灾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当某个点燃烧起来的时候,该部位会释放热量,当这个部位的可燃物烧完后会引发周围可燃物,从而热量不断释放,不断积累,使得周围整个热量不断上升,传递到建筑物的结构力,超出结构上机械荷载的能力,所以首先发生了垮塌。实验室人员还对撞击后建筑物如何解题做了动画分析。做完了之后,实验室又用了五年时间,出了近千万字的研究报告,在八个方面提出了高层建筑火灾安全的30项改进建议,这个建议是美国方面用血的教训和巨大的代价换取的对全世界高层建筑火灾安全改进的宝贵建议。

再看日本“3・11”9级大地震。对于地震发生产生的影响,日本地震观测图有一个动态显示,即地震发生点到最后造成严重灾害的点是有时间差异的。据了解,日本开国会的时候,电视报道地震已经发生,这时国会议员还没有震感,1~2分钟之后,国会会场才出现晃动。目前,日本对地震的预测、预警并不是在地震发生之前,而是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可能短至五六秒的时间,通过公众媒体向社会进行,这样能够让离地震相对远距离的居民能在地震波到达之前采取防护措施。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公共安全科技。对科技部而言,从科技攻关计划到现在的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都对公共安全科技进行了相关部署。“十一五”期间,科技部支撑了国家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其中包含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发展的预测,如关于森林火灾蔓延的态势分析,把可燃物类型、气象要素、地形要素作为输入条件,经计算机模拟,随时间和空间变化,得到火蔓延的速度和火烧强度,这些基本数据无疑能对森警部队扑火起到辅助作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所有比赛场馆都经过了人员疏散的模拟演练,对突发事件发生时所有人员安全疏散所需时间进行计算,并对如果采取恰当疏导措施可缩短的疏散时间进一步精确。目前,运用科技手段,北京城区警情分布情况一目了然,如某个地区展现出的偷窃情况能够显示在警情空间热点图上,通过了解警情分布并对其发展进行分析,能够协助公安系统更科学、合理地部署警力。

作为政府,要应对突发事件,仅有个别模型是不够的,还需进行全系统、全流程和全体系的综合集成。在这样一个系统中,要充分借鉴历史上如何处置类似突发事件的经验和教训,及时掌握当前态势,预测未来,预测灾害发展态势和可能带来的后果,及采取应急措施后会产生的效果。该体系目前已经建成,对于我国应对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5篇

 

2017年,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已落实“两票三制”管理为基础,已加强现场违章检查为重点,已强化人员安全技能培训为抓手,不断夯实安全基础,紧紧围绕部门绩效、安全目标责任书的安全工作要点,促进检修维护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正规化,全面积极地开展各类安全活动,较为圆满的完成了2017年既定的安全工作任务。

一、安全生产情况:

在各项工作中,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在员工中形成“不安全,不工作”的安全意识。抓作业现场安全措施与危险点防范措施执行及掌握情况,抓各级人员日常安全技能培训开展情况,抓危险作业旁站监护到位情况,抓日常巡回检查落实情况,从而使维护部安全工作保持了较为平稳的态势,年度未发生人员及设备不安全事件。

1.贯彻落实好公司、部门制定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和管理规定,加大专业自查和部门复查;2017年共计开展部门级安全综合大检查80次,发现各类安全隐患42条,装置性违章27条,下发安全专项通报103期,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全过程监督整改落实;

2.发挥安全保障体系、监督体系作用,各级人员主动在现场进行违章纠偏,对发现的各类违章现象及时进行了指出,落实了整改,对当事人进行了批评教育、曝光、考核;全年累计考核违章责任人、责任单位182624.04元,联责维护部各级管理人员24335元,均已在月度综合评价、部门月度绩效奖金二次分配中予以兑现。

3.配合公司、上级单位开展了各类节前安全大检查、春季、秋季安全大检查工作,根据上级单位及公司历次检查问题整改计划,全年累计完成各类安全检查及安全性综合性评价整改316项,延期24项。

4.为了确保#2机组停运后大修各单位顺利开展工作,提前两周对各人员资质,各类工器具进行了专项检查。为了确保作业人员安全规范施工,分专业、分工种对各单位进行了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尤其针对高空作业、受限空间、起重、电气焊等危险性较大的工作,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专项培训与交底工作,规范作业流程、提高作业标准。此次大修共组织完成部门级安全教育培训及考试47次,培训人员412人。在安监保卫部的组织协调下,牵头负责成立了大修现场违章纠察队,每日带领队员在现场不间断进行巡回检查,共查处各类违章行为200余次,下发大修《安全监察通报》39期,全程跟踪责任单位的整改闭环情况。

5.结合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法宣传周等活动,制定针对性实施方案,采用张贴安全警示图、观看安全警示片、分析讨论安全典型案例,开展心肺复苏法、正压式呼吸器等专项培训考核等手段,强化每名员工安全防范意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

6.按照计划要求每月开展应急技能培训与演练,集中开展了水淹泵房防汛演练、锅炉大面积结焦、炉内升降平台人员坠落、电气操作人身触电、检修现场机械伤害、间冷塔内电缆沟道火灾扑救等,提升各专业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9.强化对设备的维护保养;每天不少于两次的现场巡检,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巡检质量、人员违章、区域文明卫生不达标等情况及时通过部门微信群及QQ群进行通报,全过程监督相关专业整改闭环,确保将各类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10.强化日常管理、落实“两票三制”制度,全面强化对检修人员的日常管理,严格工作票三级审核、评价,工作票合格率较去年有了较大提升。修编部门管理制度,使每名作业人员认真依据《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及《检修规程》要求,规范标准作业,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为检修工作标准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11.按照部门年度培训计划,按月分专业、班组实施理论及实操培训,部门管理人员每季度不少于一次的专题讲座,进而全面提高了检修人员技能水平,增强了检修技术力量,大大提高检修质量、进度和效率。

二、存在的问题:

回顾2017年安全生产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安全培训方面,开展各类事故的实操、演练次数少。

2、对公司新下发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处置方案的学习、宣贯和执行不够。

3、部门、班组安全设施台账无统一、标准格式。

4、设备异常分析不够深入彻底,没有深究造成问题的本质原因,有些异常分析没有组织班组人员进行分析学习,障碍、分析不及时。

5、安评整改项目班组重视程度不够,安评整改疑难问题的解决、落实、方案执行力不够。

6、各种安全大检查整改项目存在漏项和极少数未完成情况。

7、班组安全活动效果不高。

8、典型工作票、ERP办票流程的掌握、熟悉程度不够。

9、班组班前会安全注意事项、班后会当日安全总结开展质量不高,检查检修班务日志,部分班组存在敷衍了事现象。

10、我们在设备维护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工作中也时常出现习惯性违章现象,说明我们的基础工作和管理工作还很不到位,反违章管理工作执行的态度不是很坚决,所以,全部门上下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将是我们今后工作中一些应进行细化的工作。只有把日常工作做好做细做实,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各种不安全情况的发生。

11、工作票的管理执行过程还有不足,体现在签票人、工作负责人交代安全不够不细。在两票的办理上总还是要出一些问题,比如未按规定办理工作票;未按时终结;简单的票面错误;危险点分析及防范措施无针对性;工作票代签名签等现象。虽然经过多次培训表面上没出过什么大问题,但相关制度要时刻警惕,不能松懈。

12、危险点分析预控工作,危险点重点把握不明确,重点突出不够。执行防范措施少数作业人员不注重细节,对现场发现的危险点,个别人员安全意识还不到位,对于一些简单的工作安全重视程度不够,未严格执行检修规程规定,导致设备维护不到位。

13、在安全大检查中,有些专业对安全检查工作不重视,没有深入到生产现场和班组认真检查和指导安全工作,随随便便将自查结果填写后应付差事,个别整改工作没有认真按要求完成;

14、安全基础工作仍然薄弱,经抽查,某些班组的定期工作记录不真实或没有认真开展,存在应付、做假现象,而部门个别管理人员对此现象有时不清楚;

15、对设备异常情况的分析仍不够主动,许多分析报告要在安监部的催促下才完成,并且没有将本专业的分析报告按照要求及时至部门的每一个班组进行宣贯、学习不深入,不普及。

16、 安全基础工作仍然薄弱,安全学习记录不规范,存在人数不对应,学习内容与公司下发内容不符,发言不积极、不真实或没有认真开展,而且结合生产实际情况不多。

17、在班组管理设备安全自查过程中,对查出的安全隐患消除的力度不够。

18、安全理论知识的学习、记录还不是很细、很全面,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19、 每天班前会、班后会工作的开展针对性不强,而且工作量大,生产任务多的时候就没有很好的坚持。

20、 班组安全生产自纠、自查工作有不全面、不到位的地方,记录等工作不清楚。

21、 班组安全工器具的存放,防火、防汛、防冻物资的储备、摆放及台账记录不规范。

三、2018年安全工作思路:

1、加强安全监督和安全台账规范工作。统一部门、班组安全管理台账。

2、加强安全培训。增加各类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实操演练次数。

3、对一些经常性重复缺陷情况进行统计,各专业针对17年设备的检修维护情况写出总结,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

4、结合2017年发生的所有异常、障碍进行再学习、再分析、再讨论,再次检查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让每一位员工都清楚、明白。有记录、签名,并存档。

5、加强班组安全活动监管,提高安全活动质量,部门管理人员必须每月参加一次班组安全学习。每周一部门安全学习前检查各班组安全活动记录情况,针对检查出的问题每周下发一次专项通报。

6、在2018年2月制定员工违章积分管理办法,对违章人员、违章类型、违章次数进行量化考核,切实提高员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第6篇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个概括性罪名,是故意以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并与之相当的危险方法,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主观表现为故意。与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不同的是,该罪属于行为犯,无论是否造成严重后果,只要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都能构成该罪。因此,刑法规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依据:

《刑法》第115条的规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犯本罪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认真学习党的十精神,全面贯彻全市移动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工作方针,把“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持续创新”作为安全工作的基本要求,紧紧围绕公司“创新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六防一保”(防火灾、防盗窃、防抢劫、防破坏、防爆炸、防事故、保安全)为安全目标,进一步强化“三全管理”,抓好“三个体系”建设,落实“三级”安全教育,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全面贯彻推行安全生产作业计划制度,加强重点要害部位的安全防范管理,完善安全设施的维护管理,加大安全监督检查力度,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为公司的持续稳定和谐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二、工作目标

1、杜绝重、特大火灾事故,杜绝员工因工死亡事故,杜绝重、特大道路交通责任事故、杜绝重、特大发生;

2、完善枢纽楼、综合楼的火灾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的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全市消防设施完好率达到100%;

3、抓好安全生产作业计划的全面推行和贯彻执行工作。上半年,各单位重点要害部位的安全生产作业计划实施覆盖面达到100%;到年底,全部生产岗位实施安全生产作业计划;

4、组织开展2次全市性安全大检查,并在4月底之前组织开展全市的自检自查工作,认真开展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迎接省公司上半年进行的全省安全大检查;

5、落实“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识灾、防灾、灭灾的技能;

6、夯实安全管理基础,推进“三个体系”建设,初步实现安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目标。

三、具体措施

(一)以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作业计划为着力点,强化安全生产的“全面管理”(即:全员共同参与、全方位覆盖和全流程对接)。

1、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监管、全员参与”的原则,加强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建设,健全安全管理工作流程,切实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将安全工作的重心落实到生产一线、生产现场,通过责任指标层层传递,落实到各级领导、基层生产单位和每一位员工,初步建立责任明确、层次清晰、标准规范的三级安全责任体系;所有生产、管理岗位都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岗位、每个环节,形成严密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2、抓好安全生产作业计划的全面推进,全力抓好安全生产作业计划的落地工作。推进安全生产作业计划是提升公司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各单位要加大推进力度,不断总结经验,持续创新,通过建立齐抓共管机制,切实把安全工作的内容和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个部门、岗位和人员,切实发挥员工参与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把安全生产作为贯穿生产经营和管理各环节的全过程的一项常态化、制度化、精细化的工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工作格局,着力构建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二)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夯实基层基础管理。

从抓基层、抓基础、抓基本功入手,完善“三个体系”建设(即: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实现安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

1、组织开展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学习、调研工作,完善安全评估体系;组织风险辨识评估培训,增强一线人员辨识风险能力和防范技能。

2、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安全生产应急体系。按照省公司编制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各单位要突出实战性和可操作性,并做到应急预案和当地政府的应急预案的有效衔接;要适时组织开展事故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认真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高应急救援和事故处置能力,提高防范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力度,强化员工(特别是新员工上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提高员工参与安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注重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开展体验式、参与式安全教育,多渠道安全教育,真正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

4、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普及安全知识,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

(三)认真开展专项整治,扎实做好隐患排查治理

今年是全国的“隐患治理年”,要针对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抓好隐患治理的各项工作,做到“排查要认真,整治要坚决,成果要巩固,杜绝新隐患”,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1、加大对各类事故隐患及安全防范漏洞整改落实情况的跟踪,坚持“隐患不除、整改不止”,不断提升执行能力。

2、强化安全防范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安全设施完好、可靠运行,提高安全设施的效用,真正发挥其防护作用。特别是要加强消防系统的维护管理,彻底解决当前消防设施维护管理不到位的现状。

(四)加大安全监督检查,落实指标考核,提升安全管理效能。

1、不断改进安全监督方式、丰富安全监督手段,建立起常规监督、专项监督、安全检查、隐患整改跟踪落实督查的安全监督动态机制,坚持日常性和专项性检查相结合、暗查暗访和回查并举,力戒汪薄浮躁、形式主义,全面提高检查效能。

2、做好安全检查的统筹安排。今年全省安全大检查提早到上半年进行,各单位要早作安排,在4月中旬完成自查整改工作,在4月15日前将检查整改情况上报。

3、强化建设项目安全监督,严格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查,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管理。在新建扩建改建通信工程中,严格按照“三同时”规定,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强化监管,不得降低安全措施标准,防止“投产之日就是安全生产欠账之时”。

4、细化安全考核指标,推动安全生产各项要素落实到位,落实安全隐患的整改到位,强化常态化的安全绩效考核管理,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的实效与管理水平;各单位安全生产作业计划实施情况纳入非经营绩效考核,凡未按照要求推行安全生产作业计划的,扣除非经营绩效5分;安全生产作业计划执行不到位或实施覆盖面低于进度要求的,将根据实施效果和覆盖面酌情扣减非经营绩效分值。

5、加大责任查究工作力度,严肃事故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凡因不负责任造成事故或严重后果的,对责任人必须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五)开拓创新,完善机制,构建协调高效的安全管理模式。

1、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队伍建设,加大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强化责任意识,发挥主观能动,落实精细管理,提升执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