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29:34
序论:在您撰写综合电力技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引言
根据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我国正在进行智能电网和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这对各地区的电力公司提出了更高的技术保障要求。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成为电力公司提高电力保障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为了准确掌握电力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现状,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对策,需要针对电力公司技术特点,建立一套电力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体系的建立
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情况,本文根据建立电力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五项基本原则,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创新产出能力等四个方面初步预选了一批评价指标组成了第一轮评价指标体系。再经过对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和鉴别力分析,最后形成了如表1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本文在2010年6月到2010年8月间,通过对50名重庆电力公司中、高级工作人员的调查,并采用AHP法分析得到表1中各指标的权重。
表1电力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表
三、数据收集和处理
针对重庆市电力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量化问题,本文根据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分解出测度评价指标所需数据。本文收集2009年重庆市电力公司的相关数据,如表2。
为了评价重庆电力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本文将表1中重庆市电力公司的每项数据,与北京、上海的电力公司数据进行比较,得到重庆市电力公司在该项的评分,具体评分规则如下:
表3 评分规则
根据表3计算规则,可得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各项的得分(如表1所示),从而计算得到重庆电力公司创新能力最后得分:3.498,根据评价标准得到的等级为一般。
四、评价结果分析
(1)创新产出指标评分较高。在创新产出指标中,大部分指标与公司的日常生产活动和生产安全密切相关,属于公司生产和发展中必须达到的硬性指标,所以公司对这些指标的控制得很好。
(2)与研发投入相关的指标评分较低。与北京、上海相比,重庆电力公司在研发方面的人员投入和资金投入都明确不足。特别是研发人员强度、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非研发投入强度、激励机制等四项的评分都很低,这直接导致了重庆电力公司的技术水平和专有技术数目都比较低。
(3)某些评价项目得分虚高。相对于北京、上海的电力公司而言,重庆在研发人员总数、总研发项目数量等方面的基数较低,从而造成科学家及工程师比率、研发成功率等项目的评分虚高。
五、对策措施
重庆电力公司仍然是具有垄断性质的企业,受政府的宏观政策约束较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从企业特征出发,电力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是:适应市场需求,建立创新机制,发挥政策优势,加强风险防范,塑造创新文化。如何推动电力企业技术创新,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第一,加强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激励的力度。企业管理层首先要重视技术创新对企业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鼓励研发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对他们的技术创新活动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对他们的技术创新成果要给予恰当的奖励,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热情。第二,知识产权激励。这是最经济有效、持久的创新激励手段。产权保护保证了企业创新成果的利益,满足了研发人员个人对拥有成果的成就感。但是要确定一个适宜的产权保护期,以兼顾企业和社会两方面的利益。第三,政府政策的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表现出很强的社会性。技术创新一般面临着高额的成本支出和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政府的政策激励是技术创新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环。第四,市场环境激励。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可以消除技术创新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消极因素,还可以通过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创新。可以说,市场形成了对技术创新进行自组织的机制,市场过程就是一个对技术创新进行自组织的过程,市场本身就是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激励。
(2)以企业为中心,促进“产、学、研”联合攻关,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开发工作。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构筑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关键。这样,电力企业要建立健全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包括规划与决策体系、技术开发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信息情报体系与人才培训体系。这里核心问题是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包括捕捉潜在性市场需求不断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新产品的能力。此外,还要推行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科学管理方法,这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得以建立和有效运转的基础。但是,目前重庆电力公司的科研队伍还比较弱小,需要借助于外部力量进行技术研发活动,因此,建立“产学研”的合作研发联盟是企业提升研发能力的重要途径。并且可以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加速人才培养,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3)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健全项目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完善项目资本金制度。建立电力投资的利益激励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改革投融资结构,建立面向市场的投融资体制,争取做到投资主体多元化。
(4)树立创新观念,塑造创新文化。培养企业员工的主体意识,建设企业创新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是技术创新赖以进行的各种物质条件,如创新所需的工具、设备、仪器,创新试验的条件,创新资料,信息沟通和管理方式与手段,工作场所及生活环境等。软环境即企业内的创新氛围,主要指一种对创新的无形推动与激发力量,大多数人愿意在有情趣、有事业目标和创新气氛的环境中工作,而不仅仅满足于完成例行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国良,陈宏民. 国内外技术创新能力指数化评价比较分析,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6,15(5),385-392
[2]林向义,张庆普,罗洪云,基于DEA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运筹与管理,2009,18(4):152-157
关键词:GPS;GPRS;GIS;MIS;手持PDA系统;电力营销地理综合平台系统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3-0047-03
1 电力营销地理信息综合平台系统现状分析
随着地区用电规模的扩大和管理力度的加大,传统的抄表、用电管理、电力抢修的工作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暴露了多种问题,如电力营销信息管理不能如实获取生产管理中的主配网设备位置、参数、状态信息,也没有地理信息作为参考依据,在进行现场抢修、现场勘察时,不能快速准确地确定供电设备位置;在对用电设备实时监控方面缺乏统一的管理手段和展示平台,对于配电网的实时运行状态和用户的异常用电情况无法做到全面监控,无法及时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缺乏基于地理信息的分析工具,在用电侧异常、故障密度、负荷密度分析等方面无法为资源的合理安排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2 电力营销地理信息综合平台系统应用分析
为了加强电力营销的现场管理,安徽省电力公司庐江供电公司建设了电力营销地理信息综合平台系统。该系统将可以随时监控出勤人员,有紧急抢修任务的时候,可以方便快速地就近指挥调度相关人员赶赴现场,并且还可以进行远程指导,极大地提高了外勤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电力营销地理信息综合平台系统包括主站系统、手持PDA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2.1 主站系统
主站系统是整个电力营销地理信息综合平台的基础,主站系统各部分按照一定的通信条件、实现手段、集成要求等,统一标准、规划,实现系统集成,并达到完成与现有“电力营销地理信息”的无缝连接,系统应用拓扑如图2所示:
指挥平台主要实现了指挥调度对象管理、指挥调度任务管理、实时监控、指挥导航、与PDA接收发送数据,其中指挥调度对象包括手持终端、车载终端、主站。指挥平台可以实施监控指挥调度对象的历史通信信息和历史轨迹,在出现现场生产抢修任务时,通过指挥平台可以实时查看到离任务地点最近的业务人员,并发送消息执行调度命令。
主站提供地图编辑功能,可对电子地图增加电力设备图元信息,如表箱、杆塔、配变,可绘制抢修施工人员的出勤线路信息。强大的地图编辑功能,可以快速准确地构建出电力营销地理信息的基础地图数据。
通讯服务主要是提供了主站和手持PDA终端、车载终端间,通过GPRS/CDMA移动数据专网进行数据通信。综合业务实现了定位管理、用电检查、补抄催费、现场勘察、现场稽查、现场抢修,通过同步工具可将相应业务数据下载到移动终端中,业务人员可使用PDA到现场开展相应业务。
2.2 手持PDA系统
手持PDA系统实现了设备定位、现场勘察、现场抢修、用电稽查、用电检查、补抄催费。
设备定位是通过PDA上的GPS定位系统采集表箱的地理坐标信息(经度和纬度)。将采集回来的表箱信息上传到“综合业务平台”,经过管理、编辑,生成更新的PDA地图,再通过“综合业务平台”到PDA上供使用。
手持PDA提供了补抄催费功能,我们可以先从“综合业务平台”下载这些用户的数据,然后依次进行补抄,同时还可以查看这些用户当中的欠费信息。对下载的所有用户进行补抄完之后,可上传到“综合业务平台”进行管理。
通过手持PDA,业务人员可以进行以下电力业务,如现场勘察、现场抢修、用电稽查、用电检查。可以使用手持PDA记录业务处理情况,拍摄现场照片和影像资料,返回后,可通过“综合业务平台”进行管理归档。
手持PDA系统结合地理信息平台,实现了现场管理工作的平台化、信息化,所有电力设备信息,在PDA设备上可快速查询定位,使现场勘察、现场抢修、现场稽查、用电检查等业务办理快速、高效,提高了业务人员的业务处理效率,现场管理工作客户满意度更高。
3 电力营销地理信息综合平台系统特点
3.1 电力行业设施采集的地理坐标经验定位法
电力行业设施采集的地理坐标经验定位法是业务人员根据相关电子地图的图层、相关电力设施数据,并结合多年的现场工作经验进行手工非现场定位方式进行数据采集,解决了某些地段数据采集困难的问题。
通过电力行业设施采集的地理坐标经验定位法的运用,全面实现了电力设施数据的采集、定位,完成庐江城区全面电力设备的定位管理工作,为电力营销地理信息综合平台的地图定位建立了完善的基础数据。
3.2 电力业务的临近提醒功能
电力营销地理信息平台主站系统可随时监控出勤人员,在有紧急任务的时候,可以快速就近指挥调度相关人员赶赴现场,可远程指导和提醒出勤人员完成任务。
电力业务的临近提醒功能在电力营销地理信息平台的应用,实现了系统管理人员与业务出勤人员的二级联动,使电力营销地理信息平台主站系统指挥平台调度更及时、业务处理速度更快、客户满意度更高。
3.3 电力网络拓扑结构专题图层的自动编辑
电力网络拓扑结构专题图层的自动编辑是系统合理地规划了业务流程,编辑子系统会抽取工作记录中的相关信息对电子专题图层的自动对比编辑和更新,优化于传统的手工编辑模式。电力网络拓扑结构专题图层的自动编辑功能的运用,使电力网络拓扑结构专题图层编辑更加容易,减少了人工编辑出错的概率。
4 应用实例
传统的电力营销业务在处理用电检查、故障报修等问题上由于缺乏电网设备运行信息、地理信息等资源的支持,庐江供电公司采用了电力营销地理信息综合平台系统。通过系统中GPS和GIS的应用,为电力设备以及现场作业提供了直观形象的作业向导。通过PDA移动终端应用,使得现场作业人员的现场作业与电力中心的指挥保持一致,对于指挥调度、信息资料查询、出勤考核提供了有效的保障。PDA终端的摄相和照相功能的应用,结合现场业务,丰富了现场作业资料,对于现场取证等提供了很好的辅助。
5 结语
电力营销地理信息综合平台系统实现了电力设施采集的经营定位法,工作人员可以依据电力设施的拓扑结构专题图层、相关电力设施数据,并结合多年的现场工作经验进行手工非现场定位方式采集数据,解决了某些地段数据采集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徽.基于MapInfo的环境质量评价系统的构建和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6.
关键词:电力电子实验;综合实验平台;创新性
电力电子技术在全世界范围都是一个比较新兴的学科,是新能源并网和电能质量研究的关键技术,是发配电系统的核心,也是电气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和技能。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既涉及电力工程知识、又涉及电子和计算机知识,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目前,在智能电网、节能、电磁兼容等方面大量应用,要求学生能根据千变万化的需求和实践设计解决方案,熟练掌握其非线性的特征及应用。
目前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大都依托实验平台进行,基本上只设置演示性或验证性实验,真正动手设计、搭建、调试电路的机会并不多,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
1 传统实验存在的问题
开展实验,需有相应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平台支持,实验的开设和设备的选择要做到“两个结合”[2]。一方面,实验要结合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实验要结合工程实践,避免和工程实践脱节[3]。但目前高校开设的电力电子实验普遍存在着实验与理论结合不紧密、实验与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传统的电力电子实验与实验平台相结合的问题。传统的电力电子元器件、整流逆变电路等有具体形象[4]、易于被学生接受,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已基本实现模块化封装。因此实验平台的设计,既要兼顾传统元器件的形态,又要突出相关模块的应用与实践。
(2)如何开展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让学生从硬、软件上掌握电力电子技术的知识。从硬件平台上看,当前的实验只是“静态”地向学生介绍电路工作过程,而没有让学生参与到电路原件分析、电路拓扑分析和动态工作过程分析,在仿真与模拟实验方面更是空白。按照研究的理念,学生应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这需要有良好的实验平台作为支撑。
(3)如何将新技术融入实验中。电力电子技术向着高度的模块化、集成化以及应用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智能电网、节能、电磁兼容等技术推动着电力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因此,实验平台的设计应比较先进而且留有升级和进一步扩展的接口。
2 可视灵活的综合实验平台
在电力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平台建设之前,我院电力电子实验室的设备比较陈旧。针对该情况,在深入研究电力电子技术实现原理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考虑到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构建了电力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平台。
综合实验平台主要由PC机、MCL系列电力电子试验台、拓展板、测量设备等组成(如图1所示)。整个综合平台采用标准化的模块结构,PC机可通过数据线与实验台相连,PC机运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管理软件和EWB仿真软件。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模块的自由组合、拓展板设计来完成实验电路的搭建和调试。综合平台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以根据实验室建设规模灵活地配置实验台的数目,主要包括:
(1)信号电源。经过过流、过压、漏电等保护电路,再分别通过调压、变压、稳压电路得到的交流可调电源、多路直流稳压电源及斩波信号源、逆变信号源、同步信号源等,为不同的实验电路提供不同的电源信号。
(2)实验电路部分根据不同的电力电子器件及不同的电力变换电路。分别设计了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实验单元挂箱。各实验单元电路原理清晰、可操作性强、效果直观。
(3)类型齐全的电力电子元器件,可以进行GTR,MOSFET,IGBT,GTO的开关特性及其驱动电路、缓冲和保护电路相关实验。
(4)直流电动机、发电机模块。在进行直流调速系统实验时,除可用常规的由运算放大器构成的PID调节器进行控制外,还可和计算机相连,由上位机进行数字控制,并采集转速曲线和电流反馈信号,通过计算机对调速系统的参数进行调节,对转速等动态波形进行分析。
(5)实验台对PC以及其他拓展板的各种标准化接口。
(6)数字仪表、开关和按钮等辅助设备。
综合实验平台有以下主要特点:
(1)设备齐全,包括常规的电力电子元器件,配备了电机、变压器和电路拓扑等模型,还可以在PC机上自行仿真电路并将虚拟模块信号传送到实验台。学生可以自行设计电路模块,并使相关模块与平台相连,提高动手能力。
(2)PC机上可利用EWB等软件设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的许多电力电子电路仿真实验,如单相/三相晶闸管相控整流电路、电容滤波不可控整流电路、DC-DC升/降压电路等。
(3)实现实验台与PC机、拓展板的标准化数据通讯,方便教学实验,避免以往实验存在电力电子元器件、电路拓扑不易修改的问题。
(4)配有各种信号灯及音响,提醒实验的学生注意当前的实验运行情况,保证接错线时不会损坏平台,解决了实验设备容易损坏而不敢让学生动手实验的问题。
3 实验管理
如何进行电力电子实验是难点和重点,当前的电力电子实验把重点放在讲解理想元器件在理想信号下的标准工作过程,仅简单地重现了理论课的内容,既锻炼不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种问题,应用实验管理软件,存放着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过程,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实验的设计。
将实验分为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4类实验,形成递进的实验层次。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时的安排和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其中的模块进行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从简单的实验开始,逐步提高自己能力。
(1)验证性实验包括传统的实物元器件电路实验和虚拟仪器实验。学生选择实验项目并根据指导书的内容和步骤进行实验。主要目标是掌握各种典型电能变
(下转页)
(上接页)
换电路的工作原理、波形分析及定量计算。
(2)设计性实验是在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和基础上,由学生自行设计测试设备参数及其特性。主要目的是掌握故障问题的分析和定位,熟悉电力电子学的诸多问题。
(3)综合性实验设计提供按行业细分的实验方向,供学生选择,跟踪教师的各类研究方向并进行设计。根据我院的情况,与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相关的课题组方向包括高压直流输电即保护控制技术、电力系统优化与控制、高性能电力拖动及电能质量监控、电力电子及控制技术、电机及其控制理论。实现实验与实际问题的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4)创新性实验设计。实验室是课程设计过程中实践环节实现的地方,配合课程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方案,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参考我院相关教师所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
4 整体效果分析
针对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发展的需要,构造了综合性实验平台,该平台在包含常规电力电子实验的基础上,提供标准化接口扩展实验。实验平台同时也向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以及学生研究项目(SRP项目)等实验开放,克服了以往SRP项目存在因设备不足导致计划无法验证和实践等问题。
从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综合平台的性能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以更好地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实验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 胡少强,王智东,林声宏.电力系统动态模拟仿真综合性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7):81-82.
[2] 王智东,梁灼勇,王钢.电气工程专业微机及网络通信实验支撑平台[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0,22(4):151-156.
【关键词】变压器 绝缘电阻 介损损耗因数 交流耐压 局部放电
1 利用测量绝缘电阻判断变压器绝缘状况
测量变压器绝缘电阻值是衡量绝缘性能的最基本指标之一,可以根据数值大小估计绝缘情况,该测量方法和使用仪器简单易行,所以,不管是变压器出厂试验,还是调试中交接试验,都广泛应用。虽然利用测量绝缘电阻判断绝缘状况方法简单容易,但实践中无法规定出具体的合格绝缘电阻值标准。
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1)绝缘电阻不是理想的判断标准。由式(1-1)知道,绝缘电阻值不仅取决于变压器油和纸的状况,还取决于结构尺寸,并随时间增长而增加。由于变压器等级和容量的不同,所以绝缘材料和结构也不同,使绝缘电阻值大小不一,所以,变压器绝缘电阻不能规定一个具体数值的标准。因此,绝缘电阻不是一个理想的绝缘判断标准。
(2)变压器油在运行过程中绝缘电阻值没有可比性。变压器油的寿命依次经历了A期、B期、C期。新油在与空气接触过程中逐渐吸收氧气,初期吸收的氧气将与油中的不饱和碳氢化合物起化学反应,形成饱和的化合物。这段时间称为A期。此后在吸收氧气,就生成稳定的油的氧化物和低分子量的有机酸,也生成部分高分子有机酸,这种油对绕组绝缘和金属都有较强的腐蚀作用,这段时间称为B期。此后油再进一步氧化,当油中酸性产物的浓度达一定程度时,便产生加聚和缩聚过程,生成中性的高分子树脂及沥青质,使油呈混浊的悬胶状态,最后成为固态的油泥沉淀,还会析出水分,这段时间称为C期。因此不同时期变压器油含成分不一样,测得绝缘电阻值就不大相同,使之失去可比性。
(3)变压器绝缘电阻值达到10kMΩ数量级时,也失去了比较意义。综上所述,绝缘电阻不能用具体的数值判断绝缘情况,只能在同一温度下,无明显变化或明显偏低来判断。
2 利用介质损耗因数判断变压器绝缘状况
变压器在线检测介质损耗因数是一种使用较多、对判断绝缘状况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采用的是在工作电压下测绝缘的介质损耗因数值。采用电桥法,以配套的标准电容分压器(工作电压10kV),及电压互感器,构成取样测量系统。
根据变压器tanδ试验原理(如图2所示)、变压器tanδ测量的影响因素等对变压器绝缘状况判断总结如下:
(1)一般,绝缘良好的介质tanδ很小,绝缘受潮、老化后tanδ增大。
(2)由于tanδ与温度有很大关系,温度愈高,tanδ愈大。因此在比较时应注意在相同温度下进行。不同温度下应换算,换算公式为:
tanδ(20℃)=K.tanδ(t℃)
式中,tanδ(20℃)为20℃时绝缘的tanδ值;tanδ(t℃)为试验时实际温度t℃时的tanδ值;K为换算系数,与绝缘类型有关。
(3)对变压器而言,变压器绕组对地的电容量一般大于变压器套管对地的电容量,在对变压器进行tanδ测量时,变压器套管本身的绝缘状况对整体tanδ值影响不大。换言之,测量变压器绕组的tanδ时,对连接在相应测试绕组上的套管绝缘缺陷反应是不灵敏的,因此,应尽可能将变压器套管在安装前,对变压器套管逐一测试,直至找到有缺陷的部分。
(4)变压器绝缘的tanδ单个值,虽能说明一些问题,但对于了解电气设备的实际情况来说,更重要的是观察在不同电压下的变化。在不同试验电压下,tanδ变化太大时,说明设备绝缘必然有不良现象存在。如图3所示,当绝缘内部有缺陷时,tanδ=?(u)曲线呈明显的转折,从tanδ增加的陡度可看出其绝缘内部缺陷的程度。
3 利用交流耐压试验判断变压器绝缘状况
交流耐压试验作用绝缘预防性试验的主要项目,对绝缘状况的判断起得重要作用,它直接检查了绝缘的耐电强度。综合分析交流耐压试验结果和其他预防性试验结果,也就是将所得试验结果与规程中规定的参考数据进行比较、与被试品本身历次试验结果比较、与同类设备比较,能对被试设备的绝缘状况作出较准确的判断。
(1)被变压器在交流耐压试验中,在持续时间内,不击穿为合格,反之则为不合格。
(2)当被试品是有机绝缘材料时,试验结束并放电后立即触摸,如出现普遍或局部过热,便认为绝缘不良,需经处理后再行试验。
(3)对组合绝缘的设备,或有机绝缘材料,其耐压前后绝缘电阻不应下降30%,如下降,应查明原因。
(4)变压器试验过程中,若由于空气温度、湿度或被试品表面脏污等造成沿面闪络或空气放电,则应认为不合格,经查明原因,清洁、干燥处理后,再行试验。排除外界因素影响后如表面出现局部电弧或仍有放电,则可能由于绝缘老化,表面受损等引起的,应认为不合格。
4 利用局部放电判断变压器绝缘状况
局部放电水平是评定设备绝缘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当设备绝缘内部产生局部放电时,同时有热、声、臭氧、氧化氮等产生,这些都对绝缘物造成侵蚀,形成不可恢复的损伤,若扩大可使整个绝缘击穿。局部放电试验可查清局部放电的特特征,定量测定出它的放电强度,以便早发现绝缘隐患。
(1)整个试验过程中,试品不发生击穿。
(2)在测量电压下,坚持30min内,所有测量端子测得的放电量Q,连续维持在允许值内,并无明显的、不断地向允许值的限值增长趋势。
符合上述两条,则局部放电合格。
5 结语
总之,通过上述各种绝缘试验项目分析可以看出,变压器的绝缘试验项目对不同阶段,不同故障的有效性和灵敏性是不同的,因此应根据各种绝缘试验结果全面的进行对比分析,方能对绝缘状况和缺陷性质做出正确判断,以便早发现绝缘缺陷,进行维护与检修,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高骏. 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与状态综合评价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1
[2] 钱政,尚勇,杨莉,严璋. 电力变压器固体绝缘状况的综合评估模型[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0(04)
[3] 束洪春,孙向飞,司大军. 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知识库建立和维护的粗糙集方法[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2(02)
【关键词】拓扑 路由 标签
电力通信系统综合数据网,是电网管理信息大区的一部分。一个健壮的综合数据网可以有效支持电网生产、用户营销、企业自动化办公等业务,对智能电网的发展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随着地市局通信光缆网的快速发展,通信系统的承载介质也基本实现了光纤化。本文以地市局综合数据网建设项目为例,首先列举了几种符合电力通信系统特点的数据网组网技术,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一种最为合适组网方式;然后简单分析以太网若干路由技术,讨论出最适合的路由技术和网络技术;最后简单介绍标签技术,指出其在数据网组网技术中的重要性。
1 组网技术选择
1.1 SDH/MSTP或协议转换器组网
变电站的网络覆盖一般采用这种方式。由于变电站已经实现了SDH网络的全覆盖,在此基础上的的网络覆盖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通过MSTP技术,通过捆绑多个2M时隙的方式建立网络拓扑;二是在传输网两端直接2M落地,通过加装协议转换器转换成数据网网络形式组网。
由于传输网的SNCP保护功能,这两种拓扑组网方式可靠性高。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1)一些数据设备的一些组网协议不能通过传输网通道传输;
(2)由于传输网一般提供的带宽有限,不能满足管理信息业务的大容量、大带宽需求;
(3)新数据节点的并网依赖传输网提供的资源。
1.2 RPR组网
供电营业厅一般采用这种方式。由于供电营业厅直接面向社会公众,对信息系统的带宽和可靠性有较高要求,同时由于营业厅一般不部署SDH设备,因此RPR技术在营业厅网络上得到充分运用。RPR网络可以提供快速而稳健的自愈能力,可在50ms内完成自动保护倒换。
但是由于营业厅之间往往相距较远,一般不会建立直连的光缆,因此分局间的RPR光纤环网通道会占用变电站的纤芯资源。一旦RPR环网成成规模,变电站的纤芯资源就不够了。另外RPR的环形组网模式网络扩容能力不强,新设备不容易并网。
1.3 光纤直连组网
随着地市局通信光缆网的快速发展,光纤通信网基本完全覆盖供电局的变电站、营业厅等机构。同时由于多光换机成本已经足够低,因此可以采用光纤直连方式实现拓扑连接。另外,由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需求以及电力生产系统对网络带宽的需求日益提升,越靠近核心层带宽需求越高,一般来说核心层网络要10G链路才能满足需求,而光纤组网可以很好满足带宽要求;由于光缆路由足够丰富,可以保证每个设备有两个以上不同光方向,从而弥补了没有自动保护机制的缺陷,提高了网络可靠性。综上所述,目前在地市局范围内采用光纤直连方式组网最为合适。
2 路由协议选择
路由协议分内部网关协议(IGP)和外部网关协议(EGP)两类,前者应用于一个AS域内,后者应用与不同AS间。
2.1 内部网关协议
IGP在网络中起着连通骨干、路径选择和自动路由迂回的作用。IGP有RIP、RIPv2、IGRP、EIGRP等协议,RIP、RIPv2不适合大型网络;IGRP、EIGRP是思科公司私有协议,不具备推广价值。目前,可以用于大规模的ISP同时又基于标准的IGP的路由协议有OSPF和ISIS。
OSPF、IS-IS都是链路状态路由协议,都适应大规模的网络。OSPF采用增量更新方式,对设备CPU、内存负担小;采用组播形式收发报文,这样可以减少对其它不运行OSPF路由器的影响;OSPF同域内的路由器共享相同的路由表,可以减少网络泛洪。IS-IS协议中,IS路由器负责交换基于链路开销的路由信息并决定网络拓扑结构。IS-IS与OSPF类似,但由于IS-IS路由协议多用于ISP运营商,企业网用户不熟悉,因此建议使用OSPF协议。
2.2 外部网关协议
EGP是一种自治系统间的动态路由发现协议。由于供电局需要与省公司综合数据网进行通信,因此存在AS域间的通信。因此必须配置EGP协议。目前使用最多的EGP协议为BGP协议。省网综合数据网是一个有机整体,各地市中日益增加的路由表会导致自治区域间路由信息的交换量越来越大,从而影响整个省级网络的性能。而BGP协议支持无类型的区域间路由CIDR,并带有丰富的路由属性,因此可以有效的减少日益增大的路由表。BGP协议又分IBGP、EBGP。IBGP在AS系统内部运转,主要实现导入IGP路由;EBGP在ASBR上,应用于不同AS之间,通过多种属性,实现路由在不同AS域间的运转。
2.3 路由反射器
由于IBGP路由器之间需要建立逻辑上的邻居,这就要求网络上启用IBGP的路由器具有全网状(full-mesh)的结构。但是由于物理上全网状结构会造成变电站大量的纤芯资源浪费。为解决AS域内各IBGP节点的全连接问题,需要启用路由反射器(RR)的功能。在网络中选择2到3台路由器,使其成为路由反射器,所有IBGP路由器均与RR路由器建立邻居关系,这样全网中的IBGP路由器就可以通过RR学习、转发路由。RR运用将会使的网络路由更加优化、扩展更加方便、灵活。
3 MPLS-VPN技术概论
上世纪90年代思科公司最先提出标签交换技术,发展至今成为MPLS技术。由于只靠路由协议不能满足业务系统对网络延时、安全、服务质量的要求,数据网还要MPLS标签技术进行完善。MPLS技术,即在SDH交换上结合了路由交换功能。数据包通过虚拟电路来传送,在数据链结层,MPLS只须执行硬件式交换,它的体系整合了IP选择路径与二层交换标记,因而有效地解决了互联网路由的问题,使数据包传送的延迟时间大大减短,使得网络传输的很大程度的速度,更好的传送语音和视频的业务。MPLS网络由核心部分的LSR(标签路由交换设备)、边缘部分的LER(标签边缘路由交换设备)组成。
另外,出于网络安全的考虑,以及对不同业务的管理的需要,需要在数据网中采用VPN技术。例如在地市局的网络中一般存在OA_VPN和IDC_VPN,一个用作办公自动化业务,一个用于信息中心服务器集群业务。由于不同VPN之间无法通信,因此通过部署VPN,可以在网络中实现业务流量的有效逻辑隔离。形成一个的安全、稳定的隧道。
MPLS-VPN网络实现MPLS技术与VPN技术的有机结合。在MPLS-VPN网络中,路由器的角色分为三种:分别是CE、PE和P路由器。作为骨干路由器的P路由器,负责VPN分组外层标签交换;PE路由器作为边界路由器,存储全局路由表和VRF(VPN路由转发表),VRF中存储着VPN路由条目,全局路由表中存着内部路有条目;作为客户端路由器的CE路又器,将一个VPN分组转发给入PE路山器后,PE路由器查询发起方VPN对应的VRF表,从VRF表中得到唯一对应的VPN标签和下一跳出口PE路由器地址。出PE路由器依据内层标签苏业蕉杂Φ某隹谥后,将VPN分组上的标签删除,将剔出标签的VPN分组转发给正确的用户端CE路由器,CE路由器将根据自身路由表将分组转发到正确的目的地址。
在MPLS-VPN网络中,BGP路由协议得到了扩展。扩展后的BGP协议成为MP-BGP协议,被应用于PE路由器之间,用来传送VPN的路由信息以及相应的内层标签(VPN的标签);而PE路由器与P路由器之间,则采用IGP协议交互路由信息进行路由决策,完成路由信息与外层标签(MPLS标签)的绑定。
4 结束语
综合数据网是电力通信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有效支持企业生产、办公智能化发展。在地市局对现有综合数据网进行改造时,考虑到业务系统对带宽需求的因素,建议采用裸光纤配交换机直连的方式组网;在选择路由协议时,需要遵照网、省公司统一标准,建议采用OSPF作为IGP路由协议,采用BGP作为EGP路由协议;同时,通过配置MPLS-VPN、扩展BGP路由协议等方式,加快数据报文的交换,使数据网络满足业务系统对网络延时、安全、服务质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段艳明,肖辉辉.浅谈RPR技术及其在城域网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8(01):178.
[2]青岚昊.RPR技术及其在城市轨道交通传送网应用[J].通信与信息技术,2009(02):79.
[3]贺峻峰.IP数据网综合网管系统的开发[J].通信世界,2008(02):42.
[4]赵曦.MPLS_VPN组网的规划与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05):10-20.
[5]陈宏.基于MSTP的城域光传送网及其应用[D].天津:天津大学,2004(06):4-9.
作者简介
黄学劲(1987-),湖南省人。现为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力系统通信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 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 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 应用
当前变电站工程建设的主流项目就是智能变电站,广泛建设智能变电站可以对各电力系统的组成部分实现协调管理,确保电网安全,有效管理电网运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是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核心[1]。在变电站管理中广泛应用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对提高电力企业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内涵
综合自动化技术即多种专业技术相互融合的工作系统,其功能全面、信息传递量大,传递速度快并且可以实现智能自动化运行。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是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建立的基础,计算机技术本身功能就非常强大,可以依靠因特网快速传递与接收信息,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建立于计算机技术之上,理所当然具备这些优点。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是分布、分层的系统结构,单片机或计算机是组成其各个子系统与功能模块的主要设备,其还肩负着采集数据、发送指令的任务,单片机与电子计算机都可以实现高速处理数据,这就决定综合自动化系统具有显著的优势。
二、电力调度中应用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优势
1、提高供电服务质量。在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中,无功自动控制是其核心,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功能全面,具有集成化、高频化、全控化、高效率化的特点,可以有效稳定电压,有利于预防设备故障,提高电气、传输设备的耐久性。尤其对于具备无功自动设备的变电站,可以进行有效管理,有利于提高供电服务质量。
2、安全保障。智能自动化运行是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重要特点,整个调度过程自动化,有利于及时查处故障,提高电力设备故障诊断能力。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还可以对电力设备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生异常,即刻采取保护措施,这就为变电站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
3、提高管理效率。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对变电站数据进行全面监视、测量、记录,并可以通过计算机与网络进行汇总。变电站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设备轻松观察各个部分电力设备运行状况,对关键设备的系统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电子监测数据判断关键设备运行状态,及时进行设备检修与维护。
4、节省人力资源。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之前,变电站各电力设备的数据采集主要依靠人工采集实现,工作人员首先对各个电力设备进行检测,然后将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借助计算机与电子通信技术可以快速采集电力设备数据并发送指令,这就减少了电力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幅节省人力资源,降低电力企业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三、具体应用
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中以一定的模式结构存在,集中式结构、分布式结构、分布分散式结构是三种主要的模式结构,下面探讨这三种模式的优势与缺陷。
1、集中式结构。电力调度中最常用的结构即集中式结构,其应用范围广泛,可以通过扩建计算机I/O接口,获得更加精确的数据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合理分析,可以有效的监控、保护微机。但是这种结构也存在一定缺陷,一整套集中式结构的计算机并不能完成整个电力调度工作,有时还需要特定的单独计算机进行辅助。
2、分布式结构。分布式结构扩展了变电站本身的功能,利用多组计算机并联运算实现系统检测。分布式结构的兼容性好,可以利用CPU系统对相同时间段的大量数据进行有序合理处理,与集中式结构相比,可以有效避免因数据过多导致的数据卡死问题,但是由于分布式结构的分散性特点,增加了自动化系统的管理难度。
3、分布分散式结构。双层次变电站系统是利用分布分散式结构的主要系统,双层次变电站是指变电站系统结构具有变电站层与间隔层。与集中式结构、分布式结构相比,分布分散式结构创新性尤为突出,在分布分散式结构中,元件与短路器隔离,这就可以实现对各项数据的全面采集,并有效监控与保护变电站中的各汇总的整体集中监测的控制单元[2]。在集中式结构与分布式结构中,往往需要大量电缆线路进行连接,电磁干扰较大,分布分散式结构很好的规避了这些问题,可以实现信息真实可靠的传递,即使某部分出现了故障,也不会造成全局性影响。
结语:时展需要电力部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提高供电稳定性,提高变电站电力调度的工作效率,节省人力资源,符合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趋势,目前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还不完善,应加大研发力度,及时将先进科学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相结合,完善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系统,不断提高我国电力事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参 考 文 献
综合自动化技术即多种专业技术相互融合的工作系统,其功能全面、信息传递量大,传递速度快并且可以实现智能自动化运行。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是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建立的基础,计算机技术本身功能就非常强大,可以依靠因特网快速传递与接收信息,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建立于计算机技术之上,理所当然具备这些优点。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是分布、分层的系统结构,单片机或计算机是组成其各个子系统与功能模块的主要设备,其还肩负着采集数据、发送指令的任务,单片机与电子计算机都可以实现高速处理数据,这就决定综合自动化系统具有显著的优势。
二、电力调度中应用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优势
1、提高供电服务质量。在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中,无功自动控制是其核心,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功能全面,具有集成化、高频化、全控化、高效率化的特点,可以有效稳定电压,有利于预防设备故障,提高电气、传输设备的耐久性。尤其对于具备无功自动设备的变电站,可以进行有效管理,有利于提高供电服务质量。
2、安全保障。智能自动化运行是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重要特点,整个调度过程自动化,有利于及时查处故障,提高电力设备故障诊断能力。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还可以对电力设备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生异常,即刻采取保护措施,这就为变电站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
3、提高管理效率。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对变电站数据进行全面监视、测量、记录,并可以通过计算机与网络进行汇总。变电站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设备轻松观察各个部分电力设备运行状况,对关键设备的系统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电子监测数据判断关键设备运行状态,及时进行设备检修与维护。
4、节省人力资源。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之前,变电站各电力设备的数据采集主要依靠人工采集实现,工作人员首先对各个电力设备进行检测,然后将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借助计算机与电子通信技术可以快速采集电力设备数据并发送指令,这就减少了电力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幅节省人力资源,降低电力企业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三、具体应用
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中以一定的模式结构存在,集中式结构、分布式结构、分布分散式结构是三种主要的模式结构,下面探讨这三种模式的优势与缺陷。
1、集中式结构。电力调度中最常用的结构即集中式结构,其应用范围广泛,可以通过扩建计算机I/O接口,获得更加精确的数据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合理分析,可以有效的监控、保护微机。但是这种结构也存在一定缺陷,一整套集中式结构的计算机并不能完成整个电力调度工作,有时还需要特定的单独计算机进行辅助。
2、分布式结构。分布式结构扩展了变电站本身的功能,利用多组计算机并联运算实现系统检测。分布式结构的兼容性好,可以利用CPU系统对相同时间段的大量数据进行有序合理处理,与集中式结构相比,可以有效避免因数据过多导致的数据卡死问题,但是由于分布式结构的分散性特点,增加了自动化系统的管理难度。
3、分布分散式结构。双层次变电站系统是利用分布分散式结构的主要系统,双层次变电站是指变电站系统结构具有变电站层与间隔层。与集中式结构、分布式结构相比,分布分散式结构创新性尤为突出,在分布分散式结构中,元件与短路器隔离,这就可以实现对各项数据的全面采集,并有效监控与保护变电站中的各汇总的整体集中监测的控制单元[2]。在集中式结构与分布式结构中,往往需要大量电缆线路进行连接,电磁干扰较大,分布分散式结构很好的规避了这些问题,可以实现信息真实可靠的传递,即使某部分出现了故障,也不会造成全局性影响。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