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3-09-19 18:29:32

序论:在您撰写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

第1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采矿工程;必要性

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大类专业的一个基本的方向,是欧美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在土木工程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技术体制。岩土工程是以求解岩体与土体工程问题,包括地基与基础、边坡和地下工程等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也就是指在工程建设中有关岩石或土的利用、整治或改造的科学技术。

而采矿工程是一门致力于矿床开采理论与方法,实践采矿新技术的专业。随着我国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逐渐形成了大采矿的格局,即由原来的地下采煤、露天采煤以及金属矿开采等专业方向很强的分类,逐渐演化成现在的综合采矿专业,因此,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在本科教学改革深化之前,我校采矿工程专业除了开设公共基础课之外,专业课程主要有煤矿开采学、矿山压力及其岩层控制、岩石力学、矿井通风与安全、井巷工程、电工学、液压传动与采掘机械、矿业经济学、矿井瓦斯防治、采矿工程英语、测量学、矿山机械设备等,专业的就业方向基本面向煤矿企业和相关的科研设计单位,就业范围局限性很强。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本科生就业的范围逐渐由局限的煤矿相关单位逐渐扩展到公路、建筑和水利等行业,因此,本科学生培养的目标和相应的课程设置也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岩土工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自然成为需要增加到新采矿专业学习的范围之内。

2、采矿工程专业中的岩土工程问题

采矿工程是研究将矿物从地表或地下合理采出的过程,其中必然要设计到对岩土体的开挖和利用,而且事实上,人们采矿活动过程中也确实面临着大量的岩土工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露天采矿边坡设计及稳定加固技术

在露天采矿过程中,随着采矿深度和广度的增加,矿体边坡的设计和稳定性研究是采矿工程中面临的首要岩土工程问题,特别是对与贵重矿体,合理边坡角度的设计和加固方法能够提高矿体采出率,从而创造巨大的效益。

(2)井下开采中巷道围岩稳定性问题

在井工开采的矿井中,巷道是最基本的矿井构成单元,其围岩稳定性的研究不但是采矿工程专业人员,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土木工程工作者进入到煤矿,从事巷道围岩稳定性的研究。巷道围岩稳定不但保持了矿井的通畅,保证了井下工作人员和矿物的顺利运输,对于整个矿井的有序生产也有重要意义。

(3)采场围岩稳定性及开采优化设计问题

采场作为矿井生产的工作车间,肩负着矿井主要的生产任务,如何保证采场围岩的稳定,是岩土工程专业深部岩土力学行为研究方向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这也是采矿工程师们的重点攻关课题。矿井采场的开采优化可以使采场围岩的运动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可以控制围岩的运动时间和范围,从而降低对采场内机械和人员的危险性。

(4)采空区处理及地面沉降问题

矿物的开采必然会形成一定范围的采空区,采空区垮落会导致地表沉降,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和采矿科技的发展,对采空区进行处理(充填开采)成为采矿工程研究的内容之一。

采矿工程中面临的岩土工程问题不仅仅有以上几个方面,在采矿的保水开采、三下开采以及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等方面也有很多岩土方面的内容。

3、《岩土工程》开课内容设置

采矿工程专业开设《岩土工程》成为必要的课程,而且根据对培养目标和培养大纲的设计,本课程可以作为采矿工程三大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先修课进行讲解。但是由于采矿工程的特殊性,对于本课程的设置不能直接照搬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材,因此,需要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采矿工程专业面临的众多岩土工程问题和对《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导入性课程,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将课程按照岩石力学和土力学知识分为两大部分,分别进行基本知识的讲解和基本问题解决方法的案例分析。

岩石力学的教学内容为岩石与岩体的概念与关系;岩石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包括物理与水理性质,变形特征和基本的强度理论;岩体强度、变形及工程分类; 原岩应力的一般规律以及测量方法;洞室围岩、岩基及岩坡稳定性分析和岩体工程的喷锚加固案例。

土力学的教学内容为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土的渗透性,流网及其应用;地基土基底压力计算,有效应力原理,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方法;土的抗剪强度计算;挡土结构的土压力计算及稳定性分析,边坡和围护结构稳定分析,挡土墙结构设计;地基的破坏模式及极限承载能力,地基承载力的设计值及其确定方法以及简单的土动力学基本原理。

通过设置以上的学习内容,重点讲解岩石力学和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同时结合案例进行土木工程行业的基本理论的学习,传授岩土工程中的基本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解决办法,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采矿工业的发展,社会对采矿工程专门人才的要求和储备有了新内涵,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就业渠道和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普通本科层次的采矿类人才培养合理考虑以土木工程企业需求,在原有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增加《岩土工程》课程,不但可以增加采矿学生对岩土工程专业知识的接触和理解,对于将来就业于土木工程行业的学生是一个知识的普及和储备,而且开设本课程可以在基础概念和知识方面对接下来的专业核心课程起到一个铺垫作用。

[参考文献]

[1]席培胜,刘兰. 案例教学在岩土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vol.29(2):132-133

[2]未良莉,王潇. 采矿工程专业设置专业导论课程的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2011, (10):111-112

[3]王炳文.采矿专业岩土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西教育,2011, (4):45-46.

[4]陈海波,姜海峰.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方向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2):263-264

第2篇

关键词:采矿工程学科 研究生 创新 实践能力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182-01

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各种高层次人才为目标,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如何加强研究生能力的培养,使其适应新形势,已成为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河北联合大学正处于教学向研究型大学过渡阶段,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突显重要。培养出色的人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探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当前我校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经常是被动式,缺乏主动性和批判性,部分学生原有知识基础薄弱,后期扩展不积极,导致对论文课题进展困难,缺乏原创性。

目前对于创新能力的研究非常多,但对针对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的不多。鉴于此,该文基于河北联合大学采矿工程学科的特点,提出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导师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使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1 培养要素

1)知识结构

知识的积累与沉淀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根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合理创新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可以概括为具有基本的生活与社交知识,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广泛的交叉学科知识,熟练使用相关工具知识(如工程专业作图、数据分析、数值模拟软件等)和掌握实验与实践知识。

2)创新思维结构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其应具有基础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维。基础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从平时课程教学中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与消化;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在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对其进行重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在前两种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对知识点和问题的升华。

2 培养途径与方法

(1)优选与专业特点匹配的矿山企业

根据河北联合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特点,与科研能力好的企业建立培养基地,企业现场设立专门的工作室,参与现场实际课题,在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学校导师的指导下,学会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研究课题的确定

研究课题的确定是在导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讨论后确定。以生产实际问题为主,也包括前期的技术积累基础性课题。研究的课题应具有理论与实用相互结合的特点,具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3)建立学校与企业导师联合的指导模式

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课题,形成学校导师与企业副导师联合指导模式。学校导师侧重基础理论研究,企业导师侧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是学生科研视角开阔,提高理论与实际能力。学生参与现场研究过程中,企业导师指导负责学生日常科研情况,听取汇报并提出建议,定期与学校导师沟通。

(4)构建定期协同工作模式

学生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根据自身的知识特点和研究方向确定课题题目,选择匹配的企业单位,定期进行现场学习,参与现场项目,与课题相关专家协同工作。结合现场问题的负责性,扩展视野,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规范过程管理

构建科研定期参与制、定期汇报制、例会制、信息反馈制等管理制度,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良好运行提供保障,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6)建立理论创新环境

定期邀请高校、研究院、企业教授与技术人员进行学术讲座,使研究生了解科技前沿,掌握新技术动态。定期参加学术会议,对自己的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定期学习汇总。

3 结语

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其成为了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桥梁,双方的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沟通,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适应采矿工程发展的需要,能为采矿工程领域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清,赵军.浅析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创新教育对策研究[J].科技文汇,2012(3):1-2.

[2] 王培山,王永波.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中实训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价值工程,2011(18):245.

[3] 巩守柳.山东研究生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J].当代教育科学,2009(15):22-24.

第3篇

关键词:科教结合;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张贤平(1964-),男,湖南澧县人,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副教授。(江苏?赣州?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教育改革重点资助课题“独立学院‘科教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XJG-10-79-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19-02

1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为雪耻拿破仑战争中德国的失败之辱,特别是为了让德国人取代法国人,获得学术和科学的领导地位,他创建了柏林大学,贯彻其首先提出的“研究教学合一”的理念。如此改革,使德国的高等教育水平、科学技术水平迅速提高。60年后,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大败法国,此后德国的科技实力位居世界首位近百年,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大力借鉴德国高等教育,也实现了科技方面的崛起。

我国重视科教兴国,注重创新立国,但从我国本科生课程的设置来看,目前的本科生课程中科学前沿课程很少,绝大部分本科生徘徊在科研大门之外。据调查,国内本科生教学较强调知识的学习,而较为忽视让其参加创造性活动。本科生对近现代科技知识的了解要比传统知识薄弱,对科技基础知识理解的深度不够,对高新科技领域的科学术语与原理理解较差;同时本科生对研究过程与方法的本质理解还有所欠缺,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在我国采矿专业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毕业生专业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不完善、创新能力较差,难以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在采矿专业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中,存在合作内容有限、合作层次低、合作形式单一的问题;创造性教育不足。在学生的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中没有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实习与科研相结合、设计与创新相结合。

“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意识,通过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将科研融入课堂教学和相应实践环节,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研讨式教学或问题情景式教学,将学生带入一种研究的情景中去;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将一批科研基地和教学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使他们有了新的思想就随时都能在实验室动手做;对学生实行分类和按兴趣选拔,让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本科生经常有机会接触到科研人员,一起讨论,一起体会科研的环境。该培养模式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一、“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是一所办学十多年的独立学院,学院在继承母体学校50多年办学历程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创新型人才。学院采矿工程专业进行了“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试点,逐步形成了“ 一条主线、四个层次、三个实践环节、综合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条主线: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完成公共课和采矿工程专业的理论学习,使学生理解采矿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形成基本实践能力;第二个层次,完成采矿工程专业主干专业理论学习,使学生具备专业技术基本应用能力;第三个层次,根据学生就业的岗位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多个专业研究兴趣方向,如矿压理论与控制方向、通风除尘方向、系统工程方向等,每个方向设置一组课程。第四个层次,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环节,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毕业设计模式,形成适应现代化矿山的运作理念,丰富毕业设计内容,让设计与科研相结合。

三个实践环节:狠抓见习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实践环节。针对目前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如实习地点联系难、实习经费紧张、实习内容不全面、实习过程过于简单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如探索与实习基地合作的新模式,实现校企“双赢”局面;实习内容和过程多元化新模式探索。

综合能力提升:建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导师负责制,让学生在完成前三个教学层次的学习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研究方向的导师,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深入现场实践,通过科研课题与现场实践的结合使学生的科研和实践活动更加接近实际应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主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1.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采矿工程专业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专业综合能力为根本,针对社会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依托行业、融合市场,构建在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培养模式和教学进程,深入开展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建设,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加强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强化采矿工程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把采矿工程专业建设成为江西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专业。

第4篇

关键词:采矿工程施工;不安全技术因素;解决对策;矿产资源;采矿业;采矿工程建设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D43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10-022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10.113

采矿工程的危险系数比较高,为了确保采矿工程能够安全施工,防止出现采矿安全事故,就应当积极主动地消除采矿工程施工中的一系列不安全技术要素,从而切实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其中采矿工程施工中的一系列不安全技术要素涵盖设备要素、环境要素、生产要素等。当前时期,国内的煤矿企业不断发展,分析采矿工程施工中的一系列不安全技术要素有着非常重大的实际作用。

1 采矿工程施工注重安全管理的价值与意义

所有的工程高效进行的基础和前提都是安全性,因此针对需要复杂技术与较高危险性的采矿工程来讲更是这样。对于采矿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者需要从根本上明确安全管理工作的价值与意义,这样才可以保证企业发展目标的达成。具体来讲,采矿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不但存在较差的矿井作业环境,而且面临比较多的不安全技术要素,倘若难以有效地排查这一系列不安全技术要素,那么非常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出现,要么是对采矿工作者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为此在当前时期的采矿工程施工中,需要以人为核心,时刻注重安全管理工作,这样才可以实现最为理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而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符合。

2 采矿工程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及解决对策

矿产资源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各个行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程度也在不断增长,致使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强度不断提升,采矿工程建设数量不断增长。但是对我国采矿工程施工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其中存在很多不安全技术因素,这也是导致采矿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找寻有效措施解决这些不安全技术因素的影响,必定会对采矿工程施工领域发展造成严重阻碍。结合以上的研究,我们明确了采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大价值与意义,为此务必立足于此分析采矿工程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要素,且实施有效的解决对策,这样才可以保障采矿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性。笔者根据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做出了下面的一些归纳,旨在供同仁交流与借鉴:

2.1 采矿井巷工程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及解决对策

一是弯道井巷的施工过程中对曲率半径的选择而面临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及解决对策。在采矿井巷的施工过程中,通常选用12~15米的巷道曲率半径。倘若在其他的运巷,那么会选择的曲率半径是9米。倘若设计太大的巷道弯度,那么会严重地磨损耙矸机钢丝绳,进而会由于断绳而使人受到伤害。倘若应用的属于急拐弯,爆破之后掉的矸石不可以耙彻底,导致巷道的上坡,这就使输送比较容易出现很大的安全事故,因此对于巷道拐弯曲率需要选用的是6米;二是巷道起轨方式面临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及解决对策。在设计中部车场的时候,存在两种巷道起坡轨的方式,即双道起坡与单道起坡。对于单道起坡而言,具备较小的拔口工程量,可以实现大量财力、物力、人力的节省。对于双道起坡而言,其具备比较大的拔口工程量,要求对固定道岔与弹簧道岔进行增加。单道起坡要求操作者在岔道中间站立且辅助推动材料车正常经过,因此立足于安全视角,需要对双道起坡的方式进行应用。如此一来,能够确保材料车输送的畅通,操作者仅仅需要在打点硐室操作就行,从而避免遭受伤害。

2.2 巷道拓展工程施工中的不安全技g因素及解决对策

一是巷道的高度过小。结合实际需要,对于半圆拱断面的应用,需要确保至少为1.2米的墙高。然而,在操作实践中,不少的巷道墙高并不符合此设计高度,仅仅是1.1米左右。安装高度难以符合实际生产的安全需要,尤其是在巷道架线的过程中,非常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出现,为此需要确保至少为1.2米的巷道高度;二是双轨间隔距离太小。根据设计的标准,需要确保至少为1.3米的安全间隔,然而实际上双轨间隔常常不足1.3米,而仅仅是1.2米。由于间隔距离过小,所以非常容易导致操作者受到伤害,为此需要确保至少为1.4米的安全间隔距离。

2.3 采掘工程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及解决对策

2.3.1 采煤工作面临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及解决对策。一是反眼头小眼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和解决对策。在煤层底板的巷道往往依托反眼见煤工作面,在开采的过程中,通常借助双向施工进行,在不间断放炮震动的情况下,面积较大的空顶现象会发生,进而导致垮帮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此问题,需要借助单相施工的方式进行;二是主斜坡的坡度过小。在采矿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设计22°的坡度。在回采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应用的采煤方法是中深孔采煤法,而无支护的对策被应用于采空区。在主斜坡坡度难以适应煤炭自溜需要的情况下,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一些工人会冒着风险至采空区出煤,因此在采空区煤块掉落的时候会出现安全事故。鉴于此,在进行施工的时候,为了可以使煤炭自溜,需要保障至少为23°的主斜坡角度;三是设计分斜坡开口与切眼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及解决对策。在采煤工作面施工的过程中,设计不合格的长度或者是未曾根据设计的顺着正倾斜方向,那么非常容易导致面积较大的垮帮情况,为此务必在正倾斜方向对切眼进行施工,保障适宜的设计长度,并且确保煤层正倾斜方向与切眼的统一性以及主斜坡和分斜坡方向的互相垂直性。

2.3.2 掘进施工面临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及解决对策。一是设计的改造眼不合格。纵观可采煤层而言,想要实现煤炭回收效率的提升,就需要有效地改造局部的区域。在对改造眼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当结合地质与煤层状况加以设计,防止不适当地设计改造眼的坡度、区域、方位等。在进行改造设计的时候,常常仅仅兼顾经济方面的利益,而未曾注重采矿质量的提升,进而会设计25°以上的改造眼坡度。为此,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设计为不到25°的改造眼坡度;二是对运巷拔口的地方进行选择。由于不合理地设计拔口区域,倘若煤层跟石门相通过,能够设计反拔口与正拔口,选择运巷拔口区域。通常而言,能够选用正、反两种的运巷拔口区域。当然,还应当确保更加详细的错开石门一层煤两侧的开口区域;三是采矿工程施工中人为导致的一些不安全技术因素及解决对策。由于采矿工人缺少安全观念,不能够执行采矿安全规章制度,这会导致违章作业的现象出现,进而造成一些安全事故。再者缺少高效的应急体系与有效的安全防范对策,如果发生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常常较难有效地应付。为此,在采矿的过程中,务必立足于有关的安全手册与安全设计标准,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采矿过程的有序性和安全性。

3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在近年来逐渐加大了对矿物质的开发力度,这就有效地推动了采矿业的发展。而在采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保障采矿工程施工的安全,然而就我国目前的采矿工程施工现状来说,其中还存在很多的不安全技术因素,这些不安全技术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到采矿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因此需要采用合理的应对对策,以解决采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从而保障采矿工程施工的安全。在采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因为存在环境问题、操作问题、设计问题等一系列的要素,会导致采矿工程施工不安全技术因素的增加,这会造成采矿安全事故的出现。为此需要根据实际的现状,首先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其次认真地根据施工操作要求和标准作业,从而真正地确保采矿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王锐锋.探讨采矿工程施工中不安全技术因素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3,(12).

[2] 陈海波,姜海峰.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方向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2).

[3] 赵迪.采矿工程施工中不安全技术因素及对策[J].科技风,2011,(5).

[4] 崔晋武.采矿工程对矿井水文的影响与防治水对策

[J].能源与节能,2017,(2).

[5] 张亮亮.采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5,(3).

第5篇

1)知识结构

知识的积累与沉淀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根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合理创新知识结构,可以概括为具有基本的生活与社交知识,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广泛的交叉学科知识,熟练使用相关工具知识(如工程专业作图、数据分析、数值模拟软件等)和掌握实验与实践知识。

2)创新思维结构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其应具有基础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维。基础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从平时课程教学中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与消化;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在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对其进行重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在前两种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对知识点和问题的升华。

二、培养途径与方法

(1)优选与专业特点匹配的矿山企业

根据河北联合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特点,与科研能力好的企业建立培养基地,企业现场设立专门的工作室,参与现场实际课题,在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学校导师的指导下,学会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研究课题的确定

研究课题的确定是在导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讨论后确定。以生产实际问题为主,也包括前期的技术积累基础性课题。研究的课题应具有理论与实用相互结合的特点,具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3)建立学校与企业导师联合的指导模式

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课题,形成学校导师与企业副导师联合指导模式。学校导师侧重基础理论研究,企业导师侧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是学生科研视角开阔,提高理论与实际能力。学生参与现场研究过程中,企业导师指导负责学生日常科研情况,听取汇报并提出建议,定期与学校导师沟通。

(4)构建定期协同工作模式

学生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根据自身的知识特点和研究方向确定课题题目,选择匹配的企业单位,定期进行现场学习,参与现场项目,与课题相关专家协同工作。结合现场问题的负责性,扩展视野,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规范过程管理

构建科研定期参与制、定期汇报制、例会制、信息反馈制等管理制度,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良好运行提供保障,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6)建立理论创新环境

定期邀请高校、研究院、企业教授与技术人员进行学术讲座,使研究生了解科技前沿,掌握新技术动态。定期参加学术会议,对自己的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定期学习汇总。

三、结语

第6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煤炭行业的新形势以及新形势下就业的严峻性,论述了以学生就业为中心的三个主体的不同特点,研究了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因素;基于采矿工程专业卓培学生特点、培养模式及企业的要求,建立了以采矿精神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的就业保障体系。

关键词:卓培;采矿工程;就业;预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188-02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华北科技学院首届采矿卓培生即将毕业。如何保证首届采矿卓越工程师培养成功,是一个重大课题。特别地,目前煤炭形势紧张,给采矿工程专业招生和培养带来新困难和挑战。采矿专业正面临“毕业生数量多,就业压力大”的严峻形势。本文分析了采矿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具体影响因素,研究了采矿卓培学生培养模式和就业保障体系,为卓培学生培养和就业提供参考。

一、当今煤炭发展问题分析

煤炭短期内仍难言好转。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8月31日,煤炭开采行业37家上市公司2015年上半年行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5.48%。据中国煤炭运销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煤炭产量累计完成17.25亿吨,同比下降7.4%。煤炭销量累计完成16.22亿吨,同比下降8.1%。煤炭企业库存5月末同比增长14.9%。

能源革命必然伴随煤炭的自身革命,煤炭行业无疑正在经历一次严峻的革命,但是煤炭革命不是“革煤炭的命”[1]。无论世界各国能源政策如何变化,都难以做到彻底地“去煤化”。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采矿工程专业人才仍是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

二、采矿毕业生就业分析

近两年煤炭行业低迷,就业不乐观。2012年采矿毕业生就业开始遇冷。2014年和2015年已经有一定数量的采矿工程毕业生没能及时就业,预计2016年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将更加困难。据各矿业集团在高校应届生招聘会信息的不完全统计,潞安集团2015年计划招收采矿本科应届毕业生40人,2016年计划招收采矿本科应届毕业生12人,人数减少显著。淮南矿业集团2012年招收采矿毕业生50人,2013年招收35名,2014年35人,2016年为10人。山西晋煤集团公司2011年采矿本科毕业生需求计划150人,2013年需求计划25人,2015年需求计划15人。

煤炭企业不但直接减少了采矿工程应届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人数,而且对学历要求更高,招收一线采矿毕业生甚至要求硕士以上学历,采矿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历史上,“黄金十年”前,采矿工程专业曾是最冷门专业之一,由于从事的工作艰苦和危险性愿意报考的学生少。“黄金十年”期间,采矿工程毕业生就业极容易,工作待遇也很高,相应就业率高。说明就业率与煤炭经济市场规律的供求关系有很强的相关性。根据国情和能源结构分析,资源重新整合以后,煤炭行业会逐步走上正常轨道。

三、煤炭新形势下“三位一体”就业预警和保障体系

本文全面分析采矿卓培学生培养体系的影响因素,研究卓培计划三个主体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关系。建立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三位一体”就业预警和保障体系。三个主体既是紧密相关的整体,又互为客体。良好的生源是基本保障,学校是理论提升机,企业是试金石。“三位一体”就业预警和保障体系中三个主体各自发挥作用,通过采矿精神达到共鸣。采矿精神是就业预警和保障体系顺利运行的灵魂,目前艰苦的煤炭行业,灵魂尤为重要。采矿卓越工程师的精神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团队精神[2]。

1.能动主体分析。学生既是“卓培”计划的起点又是终点,是就业保障体系中根本因素。学生属于能动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而采矿行业工作条件艰苦、工作地点偏远,只面向农村招生,仅限男生。加之采矿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记有些是陈旧的、片面的,采矿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程度的专业阴影。如何解决和克服这些棘手问题非常关键。事实上,采矿专业完全具备其他专业所提供的平台功能。因为采矿工程专业具有三个属性,专业属性、职业属性和社会属性。首先采矿专业是大学众多专业中的一种,具备基本平台功能,可以继续深造,读硕士、博士,期间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其次,采矿专业具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可以发展成为矿长、总经理和董事长;最后,采矿专业能够满足一部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采矿工程专业培养的目标应是前两个,也是培养的意义所在。因此建立长远目标是采矿学生克服困难的重要环节。采矿学生应不断修正和改善择业价值观,拓展就业方向领域和增强综合素质。做到既精通传统采矿工艺,又能够在机械化和自动化时代游刃有余。要不断思考自己的价值,包括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分析自己与新行业是否拟合匹配。要增强综合素质[3],果敢有担当。

2.执行主体分析。高校是体系的执行主体,是“卓培”计划实施的基本平台。学校作为“卓培”计划的执行主体,可以从招生数量和质量、多层次培养、企业订单式培养和生源结构优化等方面分项落实。积极构建具有采矿专业特色的学生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最终通过增强学校实力,提高招生数量和质量。实施课程体系动态化,为学校多层次培养打好基础。完善和发展采矿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锻炼和提高采矿专业师资队伍水平,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向采矿工程学科提出的迫切要求[4]。另外,通过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制定培养基础厚、专业宽、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5]方案,建立以培养“宽采矿专业人才”为目标、“优化课程内容”为基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为手段的特色课程体系[6]。

3.检验主体分析。企业是体系中的检验主体,是采矿工程毕业生市场需求的直接制定者,是卓培计划的试金石。企业应该积极制造机会,提供需求计划。首先,响应国家政策,提供全方位锻炼空间。然后,为校企共建学科出谋划策。高校应主动走访企业,聘请企业导师,通过校企和专兼职教师的共同努力,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探索、凝练研究方向。配合实施校企共建学科发展计划,培养一大批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真正让高校培养的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卓越”起来[7]。另外,企业发展离不开科技,高校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者。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机器人作业”,注意研发新专利、新方法。制定相关政策,对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提供晋升空间保障。

4.采矿精神在保障体系中作用。采矿精神是采矿工程师工作的重要支柱。华北科技学院采矿工程专业从大一到大四始终注意采矿精神的培养。培养过程中,邀请集团劳模、省劳模和全国劳模讲座并座谈,现身说法,给学生提供机会,仔细体会学习、事业和生活的意义。比如,邀请“拼命三郎”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机电区班长索维利,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一个煤矿人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对矿山的无限深情。研究l现采矿精神等情感因素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稳定性。

四、结语

基于影响采矿卓培学生培养体系的因素,建立“三位一体”就业预警和保障体系,三个主体既是“卓培计划”实施的主体,又互为客体。良好的生源是基本保障,学校是理论提升机,企业是试金石。煤炭企业经营困难,对采矿专业毕业生需求减少,就业变难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做好持久战准备,相信专业并不能限制人才的发展,应充分利用采矿专业、职业和社会三个属性,制定适合自己的规划。

参考文献:

[1]谢和平,刘虹.煤炭革命不是“革煤炭的命”[J].中国科学报,2015,(0302).

[2]邹光华,田多,师皓宇.论采矿精神的内涵及其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13,31(4).

[3]吕慧青,高林洲.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6).

[4]郭文兵,周英,王永建.采矿专业人才培养中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2).

[5]徐学锋.21世纪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教育研究[J].煤炭技术,2007,26(1).

第7篇

关键词:采矿工程;力学问题;关系;探讨

中图分类号:O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力学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型学科。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会用到力学知识。最为典型的就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在采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力学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采矿工程进度以及整个矿区的安全生产情况。工程人员必须要解决这些力学问题。

采矿工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系列难题,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力学问题。力学问题难度很大,只有专业的力学人员才能解决。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要加强对这采矿工程与力学问题之间关系的研究。力学有多种分类,我们对力学与采矿工程之间关系的探讨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考察,本文将从采矿工程力学和岩石力学这两个角度来探讨采矿工程同力学问题分析之间的关系。

采矿工程力学概述

采矿工程力学的实质是在打破旧平衡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平衡。采矿工程力学是近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采矿工程力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其中在地质,水电,地下工程,岩石工程等领域应用范围非常大。力学对采矿工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力学本身是采矿工程的理论基础,二是力学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采矿工程技术的进步。力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寻求新的平衡,而采矿工程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打破亿万年的稳定的地层,来获得资源。采矿工程往往需要把大岩石碾碎成小岩块,而后再把小岩快进行粉碎。力学的主要目的是要保证在采矿过程中有一个平衡的空间。

与其他类型的力学学科相比,采矿工程力学有其自身特点。与传统的固体力学相比,采矿工程中用到的力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采矿工程力学是通过打破稳定的地层来寻找新的平衡,而传统的固体力学是通过使用材料,来设计一个稳定的结构;其次是在采矿工程力学中岩石不是单纯的材料。岩石是天然的地质体,其本身具有复杂的结构和条件,我们在采矿过程中不能单纯地把岩石看作材料。最后是在采矿工程中不能忽视地应力的影响。岩石本身具有地应力。地应力是造成岩石工程变形的主要原因。因而加强地应力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采矿工程力学与其他力学不同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地应力。经过人们多年的实践研究,发现矿区岩石本身的地应力具有不确定性。地应力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采矿工程的风险,我们要想控制这种风险就必须要加强对岩石地应力不确定性的研究。

采矿工程与力学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明确了采矿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之后,笔者就来详细探讨采矿工程与力学问题之间的关系。针对两者关系的探讨,我们首先必须要了解采矿工程常见的力学问题,而后才能谈得上探讨理解两者的关系。

采矿工程中常见的力学问题

笔者经过对采矿工程进行深入调查并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当前我国采矿工程中常见且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一是对采场地压进行科学预测和控制;二是对矿石自然或者受力崩落规律的掌握;三是对采矿工程中造成的地表沉陷问题的研究以及如何控制它所造成影响的探究;四是相关爆破问题以及非爆破破碎方式的掌握;岩石破碎既可以运用爆破方式也可以采用非爆破的形式。在矿区开采过程中必须要结合矿区自身的特点来进行选择;五是对软岩巷道的维护。

采矿过程中力学问题的解决方案

针对矿区采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要从三个角度来解决。

一是在采矿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反馈信息的作用。在矿区开采过程中及时分析各种反馈信息,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来不断调整和修改开采方法。这是有效预防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采矿工程本身具有一定的短期性。采矿过程中的碾碎与稳定等工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布局会对采矿效果造成严重影响,这是需要我们在采矿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是科学准确的测量。在开采过程中科学准确的测量是提高开采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开采矿区过程中对各种数据的精确测量有利于工程人员进一步掌握地质工程状况,有助于主动解决问题。开采过程中主要是对平常位移和数据来进行准确测量的,与其他数据相比,平常位移和数据更容易测量。加强对于平常位移和数据的研究是提升采矿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可以借助声音发射等手段来进行调整。

三是对采矿工程进行科学的可靠性分析。在实际的矿区开采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确定性很大。因而加强对采矿工程的可靠性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矿区岩体的地质结构是非线性的,这种非线性会严重影响到可靠性分析。在实际开采过程中对矿区可靠性的要求并不是要达到百分之百。只要可靠性达到百分之八十就可以进行施工。因而对矿区工程的可靠性测量必须要科学准确。这样可以降低采矿工程的代价,同时还可以节省计算时间。对采矿工程的可靠性分析是一个重要内容,值得我们在未来下大力气研究。

(三)崩落采矿与岩石力学之间的关系

上文提到了采矿工程力学同采矿工程的关系,接下来笔者就来探讨以下岩石力学同采矿工程之间的关系。岩石力学同采矿工程力学之间的关系集中表现在崩落采矿与岩石力学的关系。首先来看岩石力学的概念,岩石力学是一门研究地壳岩石运用,破坏,变形规律的学科。岩石力学是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岩石力学具体的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岩石的压力;二是岩石的断裂;三是岩石的稳定性分析;四是岩石的抗力系数;五是岩石的强度;六是岩石的数学模型。岩石力学的重点是有两个:一是对岩性,地下水,构成破坏带,地下水等地质因素和岩石开采方式的研究;二是对岩石的力学性质的研究。加强这两方面的研究对于提升采矿工程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岩石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且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很难用数学模型表达出来,这就给岩石力学的研究带来很大难度。

上文提到岩石力学与崩落采矿的关系非常密切,接下来,笔者就来详细论述岩石力学在崩落采矿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岩石力学在崩落采矿中起着非常关键的指导作用。在崩落采矿过程中首先要对岩体本身的属性有深入了解。只有在了解了岩体本身的属性之后,才能真正高效安全地实现崩落开采。针对岩体特征的了解,我们主要是从岩体的力学特点,断层大小,方向,倾斜角,段层面本身的特点和组成应力;岩石的抗剪强度,抗拉抗压系数,地应力等角度来进行考察。岩体特征考察的主要目的是要考察岩体的可崩性;在确定了岩石可崩性之后接下来就是制定崩落采矿方案,针对崩落采矿方案的制定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结合岩体本身的特性来进行设计。

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形势日益紧张,我国采矿工程技术获得了迅猛发展。采矿工程技术与力学之间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力学是采矿工程的理论基础,在采矿工程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加强采矿工程同力学问题分析之间关系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采矿工程力学与岩石力学,这两个角度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由于岩体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因而笔者认为加强对岩体力学特性的了解,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吴广,刘兆雷.浅谈采矿工程与力学问题的关系[J].科技资讯,2010(35).

[2]蓝航.岩石力学在采矿工程中的研究现状和趋势[J].煤矿开采,2006(O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