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29:31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建筑类专业,薪资相对高,对修建、规划、策划、出售等人才的需要较旺,近两年来,路桥建造等专业开端升温,用人单位表明,这主要与制作业升级换代及现在城市基础设施建造力度加大有关。
2、医学类专业,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将会有更多的私立医院,医学类专业的人才就会变得抢手。由于现在医疗职业的卖方市场,医学类专业人才也将越来越好。据分析,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生、家庭护士将成为抢手人才。
3、艺术类专业,传统艺术正与计算机技能、工业、修建、办理等学科不断穿插,衍生出许多新的专业,如广告规划、工业规划、修建规划、环境艺术规划、公关策划、动漫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规划等专业,且这类人才紧缺。艺术专业正朝多学科归纳的方向开展,艺术的使用规模越来越广。
4、机械类专业,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依然稀缺,具有开发才能的数控人才、机械规划制作与加工专业的人才,仍旧是市场上。从现在的开展看,打印机械、数控机、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重头商品的远景依然看好。该职业将进一步向机光电一体化开展,向光加工、环保这么的新式范畴拓宽。
5、农林类专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人类对生存环境的重视,给农林类专业开展带来了期望。据分析,将来需要较多的将有农林经济、畜牧、兽医、动物养分和饲料加工、木材加工、家私规划与制作、森林路途与桥梁、园林、林产工业化等专业。
"就业起步,我们共同努力"。
二、服务对象
登记求职和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和其他各类毕业生。把灾区毕业生、家庭生活困难毕业生、享受助学贷款毕业生、单亲家庭毕业生、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和登记失业一年以上的毕业生作为重点对象。
三、活动时间:
20xx年9月20日—20xx年10月15日。
四、工作目标
(一)登记求职和登记失业的毕业生得到免费就业服务。
(二)各类重点服务对象得到重点援助。
(三)登记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0%以上。
(四)开展“三个一”活动。即举办一次大型招聘会、召开一次高校毕业生座谈会、开展一次为就业困难对象的高校毕业生送岗位活动。
五、活动内容:
(一)办理失业登记,提供免费服务。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在综合场所开设专门窗口,对返回原籍的毕业生及时办理失业登记,确定一批灾区毕业生、生活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和“零就业家庭”中的毕业生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并根据毕业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免费的政策咨询、岗位信息、职业指导、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
(二)向每一位登记求职和登记失业的毕业生进行就业政策宣传,帮助他们了解政府关于促进就业的政策、灾后重建的就业援助政策。
(三)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抓紧收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空岗信息,广泛,在服务月活动期间举办免费的分行业、分层次的专场招聘洽谈活动,以多种形式促进毕业生实现就业。
(四)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了解和掌握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中的毕业生状况和就业需求,建立专门服务记录档案,确定专人负责,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并做好动态跟踪工作,为其尽早实现就业创造条件。
(五)对高校毕业生的失业、就业、培训、见习和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扶持政策落实情况,要建立分类基础台帐,如实反映服务月活动期间的工作开展情况。
(六)各县(市)区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应根据其意愿,组织其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或就业见习,并按规定享受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补贴。对希望参加创业培训的,要组织其参加SYB创业培训,并提供相关配套服务。对自主创业且需要小额担保贷款的高校毕业生,要协调有关部门和商业银行,帮助其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其中从事微利项目的,要按规定落实好财政贴息;对毕业后两年内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要认真落实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的扶持政策。
(七)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对灵活就业或在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要积极为其提供档案托管、社会保险接续等劳动保障事务服务。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要把专项活动作为灾后重建就业援助行动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发挥职能作用,研究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将工作任务落实到机构和个人。
(二)加强部门协调。今年专项活动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部署,县(市)区劳动、人事部门要按照分工合作的原则,共同组织实施。劳动保障部门要主动加强和人事部门的沟通和工作协调,摸清人员底数,共同商定活动内容,统筹部署,共同推进毕业生就业服务。
(三)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前,各级公共就业机构要搜集一批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安排好为毕业生提供服务的人员、场所和设施,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政策和服务规范培训。有
条件的地方要提前落实毕业生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和创业服务的各项准备工作。
关键词: 网上租房;意愿;大学毕业生;合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284-02
0 引言
当今社会,就业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更多的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寻找工作,职业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而高企的房价也令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不大可能购买一套住房。因此高性价比的合租成为了这一人群的首选。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大学毕业生网上房屋租赁市场进行问卷调查,尝试找出影响大学毕业生网上租房意愿的主要因素。
1 文献回顾
20世纪60年代,罗杰斯(Rogers)在其研究中提出了消费者决策的模型,将整个采买过程分为知晓-兴趣-评价-试用-采用,为消费者的决策阶段提供了证明。以此为依据,又提出了恩格尔、柯莱特和布莱克威尔(Engel, Kollat, Blackwell)模型,这以家庭为决策单位以及消费者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为细分技术。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归因理论为依据,Russell W.Belk提出了消费者行为境况型决策模型,将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归纳为境况型决策行为和产品型决策行为。
2 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
2.1 研究模型 本文将主要依据Rogers和Russell的行为境况型决策模型,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把这一模型与大学毕业生网上合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考证影响大学毕业生网上租房的各种因素。
消费者行为境况型决策模型如图1所示。作用于消费者的两种外部力量是产品和境况。消费者通过考察产品和境况,决定要买哪种产品。消费者心理状态(需求、态度、偏好)、境况及产品之间的互动让消费者进入选择过程,最终付诸行动。境况和产品也可从环境认知原理这方面来讲。在这一原理中,消费者对刺激区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显著与不太显著两类,从而将刺激组合到人物(前景)和场面(背景)之中。
根据消费者行为学理论,消费者的行为受到环境影响,“环境”包括文化、社会阶层等宏观环境和家庭、参照群体等微观环境。通过对Russell的行为境况型决策模型进行分析,本文提出如图2的研究模型:
2.2 变量的定义 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2.3 研究假设
基于上述模型和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产品特征与大学毕业生网上合租意愿相关性强。
H2:环境因素与大学毕业生网上合租意愿相关性强。
H3:信息流与大学毕业生网上合租意愿相关性强。
H4:家庭与大学毕业生网上合租愿相关性强。
2.4 变量的测量
2.4.1 量表设计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为研究设计了各变量的量表,如表2所示:
2.4.2 问卷设计、发放和回收
①问卷初测。本文的调查问卷的题项由表2中的量表问项组成,使用Liket的五点量表对题项数据进行量化。在问卷初稿设计完成后,先请专家提出修改意见,修改了语义表述等问题。随后在小范围发放问卷进行初测,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完善并最终形成了正式问卷。
②问卷发放和回收。本文对C市4所高校的四年级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有33份没有收回来,收回来的367份,有效问卷361份,有效回收率为90.25%。
3 实证分析
3.1 量表项目分析 依据得分高低,将所有被试问卷的得分综合进行排列,得分前27%为高分组,得分后27%为低分组,对两组在每道题目得分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水平进行t检验。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调查问卷量表问项的t值均达到显著水平,就说明全部问项都具有鉴别度,被试的反应程度能通过它鉴别出来。
3.2 信度和效度分析
3.2.1 效度分析 以研究模型的假设为基础,制定一份包括30个问项调查问卷表,并据此来考察5个影响因素。对这30个问项进行因子分析,通过主成份分析和Kaiser标准化的最大方差法,可以获得5个因子,并不与研究模型中所说的变量个数有差异,且相应自变量相同,这表明问卷结构效度是非常好的。
3.2.2 信度分析 本文基于SPSS对问卷获得的数据,开展了Cronbach''s α信度检验,进行计算之后,得到提取因子的Cronbach''s α值都不小于0.7,这表明量表问项之间和自变量质检的内部一致性较好,拥有良好的信度。
3.3 模型相关性分析 研究变量的相关关系是指二者有一定的关系,只要体现在发展变化的大小和方向上。相关系数R是最大范围应用的度量研究变量之间关联强度的统计量,其取值在0~±1之间,0代表无相关性,±1代表完全相关。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各因子与网上合租意愿的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
3.4 研究假设的整理 在进行了信度、效度分析后,对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别验证了各个假设,结果如表4: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研究表明,产品特性和家庭因素对大学毕业生的网上合租意愿影响不大,而环境因素及信息流则有较大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①大学毕业生关注更多的是如何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所租房屋能满足其基本生活即可。因此,希望经营者出租一些能够对房屋进行集中管理的房子,把它们改造成像是学校宿舍一样,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服务;
②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信息。如合租者的详细情况,与招聘网站合作提供个性化的招聘、职业辅导、咨询等信息服务;
③通过分析租房人的特征,为他们推荐匹配的合租人。
参考文献:
[1]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4~2008).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10.4.10.
[2]冯建英.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6.11,pp1-2.
[3]徐孟晓,王旭.消费体验对大学生购买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pp111-113.
[4] Russell w.belk. Situation Variables and Consumer Behavior[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75.12, pp158.
关键词:新闻自由 司法独立
引言
新闻自由源自作为民主制度下的言论自由,但是又不同于言论自由,新闻媒体被称为继立法、行政、司法之后的“第四种权力”,新闻记者更被称为无冕之王,新闻媒体似乎可以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另一方面,司法独立作为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屏障,天然的排斥外力的干预。任何社会不能拒绝新闻自由,否则这样的社会将是极权社会;任何社会也不能缺少司法独立,否则这样的社会将是不存在公正、犯罪横行的悲惨社会。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平衡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权力的有效保障,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新闻自由与公众知情权
在西方,最初的大众传播手段即印刷术的出现,成为推动民主建立的原始动力之一。当时,作为新知识新思想载体的书籍承担起批判传统社会的功能。虽然各国统治者和官方教会都极力实行言论控制,但西方社会具有多元化特征,各民族国家并立但又相互紧密联系和影响、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政教分立、教会内部的分裂等因素,以及思想家和学者追求真理的勇气等,都使思想的控制难以奏效。
同样,那些曾为民主理想而奋斗的政治思想家都认识到言论自由是民主制度的基石。民主制度以公民和各种社会集团自由平等地参与为基础,在各种政治力量的公平竞争和妥协中形成政治决策。新闻自由是民主价值观在传播领域的表现。民主社会的大众传播不能允许传播手段为政府和少数权势集团所垄断,从而形成对人民大众一边倒的强制性灌输,它要求保障不同意见的自由表达,实现一种不同知识和观念的自由市场。
美国民主之父杰斐逊留下了一段十分著名的话:“民意是我们政府的基础。所以我们先于一切的目标是维护这一权利。如果由我来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段语录被美国新闻界作为标准高悬于各报社的墙上。杰斐逊坚信:“人可以靠理性和真理来治理。所以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向他开放一切通往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所发现出来的最有效的道路便是新闻自由。”他认为,“可以放心地信任”人民,“让他们听到每一种真话和谎言,并且作出正确的判断。”(1)
在现代民主社会,公民有获得参政的权利。但人民只能根据得到的信息作出决定,而这些信息主要是由媒介提供的。如果公民没有得到充分、正确、全面的信息,也就没有“充分知情的民主”(well-informed democracy),因此新闻自由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前提。新闻媒体向公众提供信息,也就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要求。知情权(right to known),国内又译为获知权、知晓权等,指公民了解政府和行政机关的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它是在当代西方得到承认的一项新的公民权利、民主权利。知情权连接新闻自由和公众参与权,如果公众不能有效获取新闻信息,甚至不能获取信息,那么知情权得不到保障,公众在对信息不能有效占有的情况下参与国家和社会活动,必然导致参与范围狭窄,参与深度不够,进而使参与行为表面化形式化。实现知情权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政府和行政机关主动将信息公开,另一种是便是新闻记者对信息的挖掘。前一种是政府机关应尽的义务,后一种则关系到新闻采访和出版问题。有关对政府不理的事件,政府很大程度上不愿意公开,但公众又有权知晓,这时媒体就必须担当这个任务。媒体担当这个任务的理论基础就是新闻自由,通过新闻自由实现公众知情权。
二、司法独立与社会正义
另一方面,司法独立作为一项基本原则也规定在各国宪法之内。司法独立是司法的当然要求,裁判者独立于两造超然于待决纠纷是案件得到公正审理的前提条件。现代法律理论的发展将正义区分为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其中程序正义基本内容中就包含着司法独立。司法独立作为程序正义的基本内容,其含义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法官中立,任何人不能充当自己的法官,法官与待决纠纷之间不存在任何可能影响使纠纷公正审理的因素;法官独立,法官仅凭自己的良心和理性以及经验裁判,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制约,法官可以基于特定理由排除该因素的影响;3、消极裁判,法官审理案件严格遵循不告不理原则,不主动审理案件,审理事实限于所控事实,所深被告限于指控书所载被告,裁判罪名限于指控罪名。一般而言,司法独立主要又指法官或法院独立于其它机构和个人,其它机构和个人不能干预法官审理案件,不能对法官施加任何可能影响案件公正裁判的外力。对法院正在审理的案件的评论报导,应当受到特别限制,新闻采访只能是纸面的记载,不能懈怠录音机、录像机进入法庭。
司法独立被无数次重申作为司法乃至宪法的基本原则不是偶然的。司法最终解决的原则表明司法作为社会纠纷解决方式的终局性、不可重复性,因此司法必须保证绝大部分纠纷得到公正处理,使整个社会正义在司法过程中得到绝大部分的实现,否则司法就会被人们抛弃。在实体法公正的前提下,案件得到公正审理的基础就是审理过程必须公正,无偏私,即程序正义(又称程序公正)。司法独立对社会正义的保障,就是通过对审理案件的裁判者的规范,保证裁判者中立独立的地位来实现,任何有违裁判者独立中立性行为的出现,都是对司法独立的严重违反,法庭必须排除,甚至不惜重新开始审理过程。
三、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
新闻自由保障公众知情权的有效行使,但新闻本身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由于电视新闻必须吸引大量观众和压缩报导以适应节目时间紧凑的特点,所以几乎不可避免地有过于简单化、琐碎和哗众取宠的毛病。由于追求效果,往往热衷于新闻的刺激性。所以很自然,事务的常态不是新闻,变态才是新闻。“好消息不是新闻”,“坏消息才是好新闻”。人们都在工作不是新闻,罢工才是新闻;西方新闻界流行一句很形象的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另外,新闻到底应当深入到社会何种程度,如何解决新闻自由与其它权力(权利)的冲突?在司法方面,新闻自由在何种程度上才是既保障了自由又无害于案件公正审理?媒体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在实现审判公开的同时,又可能对另一重要的法制原则——司法独立构成威胁。诚如有学者所言:“现代大众传播工具如新闻报纸、无线电与电视等之发达,往往对于法官独立性构成威胁。由于大众传播工具对于司法领域之报导,而对司法之影响程度亦日渐上增,因为整个社会舆论,均为大众传播工具所控制,有些法官之审判,就可能受此等组织之传播系统所控制之舆论所左右,而失却独立审判之立场。”可见,对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作一番有效分析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首先,新闻在司法上作用就是新闻监督,以媒体报导间接实现审判公开,具有以下特点:一方面,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繁忙,时间紧张,居住分散,不太可能经常以旁听的方式去了解司法、监督司法,因此使直接审判公开呈现一定的局限性,而公民对于法院审判的案件应当享有知情权,这样就为间接审判公开留下了合理的空间。媒体报导和监督恰恰充当了扩大审判公开范围、最大限度实现公民知情权与监督权的角色。另一方面,直接审判公开需要必要的物质条件,许多地区法院由于受审判场所、设施的限制,往往不能满足群众旁听的需要,有时甚至发生影响法庭秩序的情况。通过媒体报导实现间接公开,可以弥补审判场所、设施的不足,成为公民了解司法、监督司法的主要途径。
其次,司法对新闻报导具有天然的排斥倾向。司法的独立性要求法官必须保证自身的超然性,美国法院规定:法庭和法庭的一切设施受法庭控制,法官有责任严格控制法庭和法院处所的环境以确保传媒和公众不干预被告接受公正审判。法官可运用若干程序上的方法来排除报导带来的不利影响,包括:(一)推迟审判案件直到偏见的危险消除;(二)如果有关的报导尚未充斥整个州,将案件转移到另一县区,或从另一县区引进陪审员以代替转移案件;(三)监督对陪审团成员的预先审核,以确保对被告的清白与否抱有先入为主的候选人不能入选陪审团;(四)隔绝证人或至少警告他们在作证前不要听从传媒对于诉讼的报导;(五)命令重新审理;(六)限制性命令,禁止案件的所有当事人向传媒做出带有倾向性的陈述。保证司法独立是案件审理的前提,无论媒体发表何种言论,只要可能影响案件审理,法庭就必须加以排除。
但是必须指出,虽然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并不表明二者不可调和。美国虽然1972年布朗兹伯格诉哈耶斯一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否定了新闻记者享有不披露秘密信息来源的特免权,但是由于是以5:4微略优势票获胜,且投决定性一票的鲍威尔大法官赞同另外四位法官的看法,认为在其它情形下应当给予新闻记者至少是有限的拒绝披露秘密信息来源身份的作证特免权。自此,给予记者作证特免权以保护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所规定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就成为美国法律界和新闻界热切探讨的问题。目前美国一共有31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建立了保护记者不披露秘密信息来源身份的作证特免权,一些州通过法院判例也确立了限制性的新闻记者作证特免权,显然如果没有司法独立,法院一定不能确立保护新闻自由的判例比国内影响立法机构立法。(2)司法独立由此对新闻自由产生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新闻监督作为保证审判公开的一项举措,使法官在公开中裁判案件,有力的防止其它机关和个人的不当干预,有力保障了法官独立判案,毫无疑问促进了案件的公正审理,对维护司法独立有着极大的保障作用。
处理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必须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笔者认为,新闻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引申出来的权利必须得到保护,同时司法独立作为维护社会正义的基础也必须得到体现,在一般情形下,应当坚持新闻自由的优先地位,新闻记者应当享有包括采访、出版司法事件的权利,新闻记者对秘密信息来源应当享有拒绝披露的权利,只有在记者掌握的材料是对案件审理的关键证据时才能被法院强制披露,但是如果新闻自由所保护的利益面对的是司法独立所保护的国家安全利益时,则必须让位于司法独立。总之,披露应当是非常情形才得以允许。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就业环境 大学生就业 方向选择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成了当代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紧迫性问题。随当前中国社会不断发展,国民教育的提高,高校不断扩招,尤其是90年代后期,大学生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2001年是118万,2005年就达到338万,2007年更是涨到495万,近几年数字还在不断增长,2011年已达660万。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大学生群体,其就业竞争压力十分巨大,就业形式颇为严峻,大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2004)认为应从变革中的就业环境去谈大学生就业,郑美群等(2005)提到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去看,黄晓波(2008)表示应从政府职能的方向去研究。在国外,关于大学生就业也是个严峻的问题。它们大都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如美国的“职业介绍中心”、“校友俱乐部”等。通过这些机构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做出帮助。
纵观国内外可以发现,关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有的学者讨论其难解决的背景与因素,或从单一的某个方面研究大学生就业的解决方法。有的学者从就业指导上探讨了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也有学者以经济学的方法论证就业的一些效应,还有学者研究了大学生创业的一些问题。虽然这些研究对大学生就业的难题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见解,但是没有一个更为客观的论述来探讨大学生对就业方向的选择。关于大学生就业,本文试图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研究当前中国就业环境下毕业大学生对就业方向的选择,为毕业大学生成功就业、顺利就业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思路。
二、文献综述
当前的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变革的环境下,充满着许多机遇与挑战。大学生就业困难不仅有其自身就业观念的问题,更是深受当前就业环境的影响。其是大学生就业的客观不可控因素,而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则是可控影响。通过分析这些环境影响可以更好地研究大学生对就业方向的选择。
(一)当前我国就业环境
2008年由美国房地产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造成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造成了美国及全球实体经济的衰退,中国的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由此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中国的失业率增加。
中国的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总量性失业(黄敬宝,2012)。这些失业现象的出现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大学生就业属于增量就业,深受经济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衰退,用人单位的岗位升级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大学生就业的供需结构不合理,其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王风云、王驰宇,2010),这对大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一国的就业政策关乎一国的稳定与和谐。国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制定了许多政策,如市场规制政策、就业准入政策、招考录用政策和权利维护政策等(高耀等,2010),以拓宽就业渠道。这对大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很有帮助。因此大学生对国家的就业政策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然而目前来看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此缺乏认识。一份针对大学生对就业政策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对国家就业政策比较了解的为42%,其中仅有2%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超过一半的学生承认对此不了解(罗修玲、何苗,2010)。国家就业政策要产生效果最终还要落实到大学生就业行动上,现状却是很多大学生对相关就业政策了解甚少,十分不利于就业政策的实施,更不利于大学生对就业方向做出更好的选择。
(二)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
正确的就业观念能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就目前的情形来看,大学生自身的的就业观念普遍存在着不同的误区。一是“一步到位的幻想”(徐伟,2009)。很多大学生都存在着毕业后就能找到一个大单位、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幻想着一劳永逸;二是怕吃苦。总是想着拥有一份轻松高收入的工作,却不愿从基层做起;三是想要快速晋升。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具有很大晋升空间的职位,并不切实际地希望短期内就能完成晋升。四是就业地域偏执。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域时往往把生源地当作唯一的就业区域,致使失业待业。就业观念是大学生自身的决定因素,树立一个正确的就业观念对于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文献回顾可以看到,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十分严峻,不仅面临着严酷的就业环境,还要自身保持理性姿态,以冷静的心态进行就业选择。尽管国内外对大学生就业都十分关注,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大学生就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从政府的角度去看政府职能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还是从个体因素看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利与弊(徐伟,2009),都只是宏观或微观中的一点探讨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紧迫成因(焦勇,2011)或如何就业的建议,虽然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所帮助,却没有特别关注对大学生就业如何选择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以就业现状为出发点,分析其带来的问题,结合微观角度,从具体的就业方向选择,来阐明现阶段大学生对就业方向如何正确选择,希望能够为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起到建设性的帮助。当然本文的研究除了对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做出贡献,还希望为其他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就业问题起到借鉴作用。
三、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在我国当前,大学生群体越来越庞大,就业需求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转变的情况下,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失业待业现象却十分严重。概括地说,当下毕业大学生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表现为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一)毕业生不断增加,向大中城市流动趋势加强。前文已提到,截至2011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已达660多万,毕业生人数近年来成倍增长。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毕业生向大中城市流动寻求更好就业机会的趋势愈加激烈,大学生对就业方向选择的大众化倾向更加明显,反映出当下大学生对就业方向的选择逐渐僵化,思路不够清晰。同时一个明显的现象是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居高不下,表现为:大多数毕业生不愿去基层,不愿前往偏远地区就业。另外还存在着就业错位现象,一些高学历的毕业生竞争一些低岗位,高材生找不到工作沦为乞丐等。应试教育的推进,使大学生随处可见,由此产生了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创业意识不够的现象。
(二)经济增长结构变化影响就业需求结构。20世纪末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以投资就业密度低和出口技术水平低的产业拉动为主,而近年来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保持着较高的经济效益,大学生越发倾向这类工作岗位。这导致各产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大学生就业需求相矛盾甚至相背离。除此之外,经济增长结构的变化,也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劳动力市场管制增加了劳动力成本,短期内会减少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减少令大学生找不到对口的薪酬相对高的工作,还要在教育训练、实习培训等上花费很大一笔费用,形成了为求学的高成本与就业的低报酬即工资的不对等现象。这样一来,毕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方向选择十分有限。
(三)劳动力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一方面在劳动力宏观总量上,毕业大学生数量增长远远大于各行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两者形成强烈反差,大批大学生或因专业不对口、薪酬低或能力不足、缺少经验而无法就业;另一方面,在一些高薪技术产业领域,由于技术能力和专业能力要求过高,而毕业大学生普遍能力有限,技术不足,无法应聘这些岗位,同时一些劳动强度相对较大的岗位,因为怕吃苦而无人问津。由此形成了微观上岗位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这与毕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的就业观念以及在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高校对就业辅导重视不足有着密切关系。
四、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面对的问题
(一)社会公平机制欠缺
在向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进的今天,中国仍然存在着社会公平机制欠缺的问题。社会公平体现的是人们之间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是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平等的分配。当下社会公平机制欠缺,各种不公平现象出现,社会公平无法得到保障,给毕业大学生就业方向选择带来了困扰。具体表现为:
1、城乡差距扩大,城乡二元结构正日益凸现。毕业大学生在毕业选择就业方向时,往往倾向选择去大城市而不去乡村为的就是城市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先进,待遇好,远优于乡村的这种不公对待。
2、地区差异扩大。近年来随经济增长结构的变化,地区发展严重失衡,尽管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仍然在经济发展、人文发展和知识发展上形成了三大发展差距,造成了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的差距与失衡。
3、教育不公平、个人收入分配不合理以及权力、司法的不公等。这其中尤以收入分配不合理最为明显,严重影响大学生对就业方向的选择。同时权力与司法的不公给劳动力的供给造成一定的冲击,一些有才有志大学生无法获得相应的工作岗位,导致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的错位。
(二)就业指导工作不足
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十分重要,而我国高校目前缺乏以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其存在着几点问题:
1、高校重视不足,没有具体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政策支持。现今各大高校对于就业指导只是进行尝试探索阶段,有的高校仅有毕业生就业协议等有限的文献支持,并没有切实可行的体系形成。
2、没有专业的辅导机构。我国高校目前大都没有设置专业的就业辅导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咨询和就业指导服务,政府也没有一个专业人才组成的咨询队伍提供建议,仅仅设置了就业办等机构,不具有专业针对性,无法结合具体情况提供帮助。
3、就业信息咨询不完善。没有完善详尽的信息咨询,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方向选择时寸步难行。
(三)就业政策不够完善
1、基本政策有不足。大学生基本政策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这样的就业政策只是从一般情况下给与大学生就业帮助,且实行市场导向,会造成大学生规模扩张与质量保障失衡;政府对就业进行调控,普及义务教育与精英教育形成错位,从而导致劳动力供给过剩与不足;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看似公平,实际上高校培养模式及大学生自身对就业方向的选择与职场的需求存在不符,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劳动力成本。
2、就业制度存在失灵。现今就业制度不够完善,各地各行差异较大,社会对就业的保障不足,明显的就是刚毕业大学生因没有收入来源无法根据《失业保险条例》获得失业保险的保障,其制度功能弱化。
五、对大学生就业方向如何选择的对策
大学生在当下需面临严峻的就业环境,在选择就业方向时不得不考虑产生的问题,在此就大学生宏观上如何选择及微观上选择什么方向提几点对策。
1、选择什么方向
考虑到现实情况,大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有“进企业”、“考公务员”和“自主创业”三个大方向。
首先是进企业。这是大多数毕业大学生都会选择的方向。企业就业门槛有高有低,行业类别多样,对人才需求也十分充足,方便大学生寻找生存门路,并且也具备长期发展的平台。然而,企业的一般化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待遇不够好、晋升压力大、企业分配不公的问题。这需要毕业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进行选择。
其次是考公务员。近年,考公务员热度有增无减,原因在于其工作待遇好,福利保障充分,工作相对轻松等,使得大学生趋之若鹜。但考公务员难度大,花费成本高,短期效益不定,晋升平台不够,对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不利,并且考公务员也存在着诸多不公现象。总的来说,一般条件的大学生还是将精力放在其他就业方向上,提高就业选择效率,节约成本。
再者是自主创业。虽然国家和高校都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然而自主创业的想法是不错,真正实施起来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却十分困难,国家对自主创业的保障也不够,大学生要承担失败的风险。相对于家庭条件不错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收,自主创业具有不错的灵活性,有助于实现自身价值。
这三种就业大方向,对一般大学生而言,建议先去企业寻求工作机会,不能盲目跟风考公务员或创业,有条件的又想实现自身价值的大学生建议先就业后创业,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再追求创业机会。
2、如何选择
刚毕业大学生对于人情世故大都处于茫然状态,即使面临着许多就业机会,也会难以选择。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应注意这些方面。
第一,要确立明确的目标,准确定位。无论怎么选择,面临怎样的困境,都要先确立一个短期或长期的目标,最好是长期规划,根据这个目标,分析当前的就业环境和现状,结合就业政策,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职业定位,接下来朝着这个定位做准备和努力。
第二,树立一个正确的就业观念。建议大学生可以树立弹性就业观和竞争就业观。在选择就业时,广开思路,不单一的局限于一方面,把握工作与自身生活的关系,在面对竞争时不退缩,敢于竞争,大胆竞争,为自己的未来积极应对竞争。
第三,要学会采取适合自身特点的就业选择方法。面对各种就业选择,大学生往往容易迷失方向,这就需要大学生对自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结合自身特点,运用正确的方法就行选择。例如可以采取双向对比,SWTO分析或因素分析方法等,结合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指导,最终选择自己满意的岗位。
六、结果与讨论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毕业大学生人数猛增,在就业方向选择时会遇到社会公平机制欠缺,高校就业指导不足等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就业方向选择指出了当前三条大方向,即进企业、考公务员和自主创业,并建议在进行选择时要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及选择正确的方法。本文旨在为毕业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有所帮助,所以仅从大学生的角度就宏观及微观方面谈了几点对策,并没有从政府及社会的角度讨论。随着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不光大学生需要考虑就业选择的问题,政府与高校都要加强对就业选择的重视。相信在将来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大学生都能从容的进行就业方向选择,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
[2]郑美群,于卓,刘大维.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利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3]黄晓波.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政府职能关联性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2)
[4]徐伟.非能力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
[5]程灵.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欧美高校的就业指导及启示[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1)
[6]张剑英,回娅冬.论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2)
[7]张建民,阳淑娟,范文兴.关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3)
[8]王君斌.非完全竞争市场、技术冲击和中国劳动就业——动态新凯恩斯主义视角[J].管理世界.2010,(1)
[9]黄敬宝.浅析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的类型[J].职业教育.2012,(17)
[10]潘石,周凯.关于“高学历失业”的理论分析与对策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10,(6)
[11]李彬.中国产业结构转换与大学生就业关联性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2)
[12]王风云,王驰宇.经济危机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0,(3)
[13]万厚伦.金融危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2)
[14]高耀,刘志民,方鹏.人力资本、家庭资本与大学生就业政策绩效[J].高等教育研究.2010,(8)
[15]姜景.试论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范式的转移[J].宿州学院学报.2010,(10)
[16]罗修玲,何苗.浅析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2010,(4)
[17]任香茹.社会公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J].《中国市场》.2010,(18)
[18]焦勇.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深层原因剖析[J].教育与职业.2011,(14)
[摘要]大学生就业已经逐渐成为了当下大学生考虑的重要问题和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特点主要是侧重公务员与事业单位招考、选择有人才缺口的企业、推迟就业选择考研,大学生心理素质低下、高校扩招和高校就业机制残缺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为此,文章认为高校应从作为负责方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条件、帮助学生调节心理压力、加强和社会单位的合作几方面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科学化改进的途径。
[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就业指导 科学化
[作者简介]张颖(1977-),女,河南信阳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及职业发展教育。(河南 郑州 4 5004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0-0060-02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及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已成了普遍的社会现象。当前形势下,高校对大学生的科学化就业指导成为可供探讨的重要问题,在高校扩招的前提下怎样使毕业生成功就业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前途,也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传统模式中,高校往往只注重对大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和关心,使得大学生就业成为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当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当下大学生毕业就业存在的若干问题,从而探讨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的科学化指导。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特点
1.侧重公务员与事业单位招考。当下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择业方向为报考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对于对社会尚且生疏的应届毕业生来讲,事业单位、公务员在收入上更加稳定,且具有长远的发展空间。然而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部分学生具备的个人能力与要从事的工作并不相符,甚至相去甚远,这并不妨碍大部分大学生将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作为首选。
2.选择有人才缺口的企业。近年来随着企业的快速成长,用人需求增大,尤其是一部分新兴企业对人才有更大的需求。虽然这一类企业在发展中尚未形成规模,技术也不过硬,但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仍然成为了就业恐慌下的选择之一。
3.推迟就业选择考研。大量本科毕业生选择了考研以推迟毕业实践,一方面是这部分学生认为拥有更高的学历能够在就业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优势,为顺利就业增加筹码;另一方面则是部分学生认为推迟就业时间可以缓解当年的就业压力,减少和同届学生竞争。
二、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心理素质。当代大部分毕业生心理素质较低,尤其是面对就业和择业压力的时候,对进入社会工作产生心理上的恐慌感,在面对社会工作的时候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素质。一部分参加大学社团和学生组织的毕业生相比于同届毕业生拥有更多的资源及校园阅历,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望洋兴叹,产生了心理上的畏惧。不少学生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极度缺乏自信,这样的心理素质使得不少大学生将就业当做一种压力,甚至产生了逃避排斥的心态,造成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2.高校扩招。在影响当代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多种因素中,高校扩招似乎成为了许多毕业生就业难的始作俑者。高校扩招造成大学毕业生的总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毕业生的人数大幅度增加,供需比例出现严重失调。同时高校的扩招工作并没有考虑到学生选择专业的问题,不少高校将冷门专业作为学生扩招的首要选择,甚至增设附属的三本院校扩大生源。其不良后果是,扩招的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错误地选择了较为冷门的专业,同时一部分大学生因为就读院校为附属三本院校而面临就业歧视。
3.高校就业机制不健全。高校本身作为大学毕业生的指导方,承担着重要的指导角色。高校不仅应当提供合理科学的就业方向指导,更应该将人才培养作为自身的最终目标,包括对人才的基本培养和就业方向的选择。大部分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就业,只注意完成基础的教学任务,增加了学生就业的压力。在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不少高校放松了对企业的审核,甚至对一部分皮包公司毫不阻拦,使得毕业生存在择业的盲目性,缺少自身定位。高校对于毕业生就业的个性化指导严重缺失,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三、当代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途径
1.作为负责方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条件。高校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应当扮演负责人的角色,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条件。在客观条件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本着负责的态度,设置适应市场的专业课。并且以高等教育改革为重点,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调整当前环境中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使所开设的课程和专业更贴近市场需求和就业要求。
为大学生毕业创造客观条件,还应当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优化就业指导的结构。高校在传统教育中往往扮演着负责学生基础知识教学者的角色,在大学生毕业就业时应当扮演指导者的角色。高校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应当做到专业性、个性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能够帮助不同的学生群体更全面、更长期地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同时在心理上对即将走人社会的毕业生进行疏导,使其提前适应社会中可能面临的不同问题。面对当下的就业环境,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应仅限于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同时也应当就高校本身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分级划分,包括专业教师的指导和班主任、辅导员的合理引导等。
2.帮助学生调节心理压力。第一,强化就业意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就业有着一种本能的恐惧,尤其是刚毕业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就业意识较为薄弱,甚至对就业有着排斥的心理。高校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大学毕业生在面临工作选择时从容稳重,并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制订科学的择业方法。面对大学生就业意识淡薄,通过不同阶段的讲座和循序渐进的启发,使大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和自身专业可能发展的就业方向及长期的工作发展空间。此外,也有不少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过高,但自身综合能力有限,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这一部分学生就业意识的纠正,帮助毕业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形式,根据个人能力进行规划和评价,帮助学生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个人定位。对有条件、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鼓励自主创业和发展,充分发挥自己自身的优势,从更专业的角度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制订合理的求职方案。
第二,调整心理压力。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心理上存在问题,不能进行适当的、良性的心理调整,甚至有学生报有自暴自弃的心态。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减轻就业压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同时也能使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发展中树立更强的自信心。
3.加强和社会单位的合作。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目标是向社会输送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和社会单位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大学和社会单位的合作应当在大学生毕业之前。当前大部分高校仅仅是为大学生的实践环节创造机会,合作仅限于大学生进入社会单位进行短期的锻炼,完成实践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能够收获的东西是很少的。企业为大学生提供的平台也十分有限,企业不屑于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教授大学生更多的东西,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够进行实际经验的积累,甚至由于学生的镀金心态,使社会单位不愿意提供实践岗位。
由此,学校作为输送者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实践需要做出综合考虑。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二年开始,及早提供一定的实习机会。大部分高校认为年级过低的学生不适合马上接触工作,其实不然。只有在真正的社会工作环境中,学生才有可能接触到最前沿的工作需求,对社会和工作环境有最切实的体会,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学校可以和企业协商,根据学生的具体学年进行工作划分,可以从简单的工作人手,随着年级的增长和获取专业知识的阶段递进,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培养和助跑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对自身就业方向和定位都不够明确,就更需要企业在提供就业实习和实践锻炼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培养。一方面,低年级的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对于工作的需求和社会定位,从而更好地进行就业规划。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对学生分阶段的实践培训,对学生有所了解,就学生本身的情况和能力进行整体评估。在锻炼学生的过程中设定一定的岗位用以人才的留用,为学生提供合理、良好的就业环境。此外,高校和企业之间完全可以采用类似于人才定向培养的方式,设置培养方案,帮助大学生在毕业前找到合适的方向。同时,对于一部分已经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和个人能力的学生,则可以更早地拿到企业录用通知,对自己的择业和就业也是一个良机。此外,合适的锻炼和有阶段性的学习与实践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就业实践和锻炼的平台,成为其毕业就业的筹码和履历。
四、结语
随着大学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多,高校就业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高校作为大学生毕业就业的首要负责方,应当通过更合理的机制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传统教育模式中,高校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是单一的,同时也收效甚微。在新的环境下,高校应当及时调整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出更为科学系统的定位。在高校自我角色的定位上,明白自己处于负责人的位置。同时在大学生的提早培养方面,高校要充当组织者的角色,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的前期锻炼,并提供合适的机会。尤其是在大学生就业和社会单位合作方面,应当更加主动,更加科学。综上,在探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问题上,通过对当下大学生就业特点和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探讨,并进一步找到合理的就业指导方式和科学指导大学生就业择业的有效途径。
[
参考文献]
[1]门瑞雪,陈军.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改革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0( 10).
[2]刘和忠,马东薇,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问题及对策[J].高校理论战线,2011(11).
[3]张秋建,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研究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0(3).
[4]彭正霞,陆根书,康卉.个体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
[5]姜海燕,余如英,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
[6]李永苍,吴选忠,陈瑛,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价值取向 对策
职业是学生进入到社会的标志,是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托。在不同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就业价值取向。研究大学生就业价值变化,对高校实施就业课程培训,提高社会各个岗位的人才质量均有积极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分析
(一)职业选择范围更加广泛
当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的重视,各大高校的招生数量在不断提升,这也造成了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压力上升[1]。在90年代初期以21世纪初期,大学生更加偏向于公务员以及继续考研,以保证自己有个稳定的未来。然而在今天,越来越多大学生开始扩大择业范围,将择业逐渐转向国有企业、发展潜力较大的私企以及外企等方面,这从一定程度上为当前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岗位选择,体现了当前大学生在对个人未来规划上的慎重考虑。
(二)择业选择上更加看重企业的发展前景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催生出一些新生产业,相比传统的生产企业与金融机构,这些新生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逐渐展示其良好的发展前景,而这也必然会影响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念,选择挑战与机遇共存的企业作为参考标准,并且在相同规模与相同经济体的企业选择上,大学毕业生也往往倾向于岗位晋升机制灵活、企业文化丰富的一方,这体现了当前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逐渐走向成熟化的发展道路。
(三)就业地区更加偏向于一线城市
在以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所在地往往将家乡作为首选区域,因为离家近并且各种资源也比较丰富。然而在当前的就业选择上,大学生毕业生则更加倾向于一线城市,尤其是沿海发达城市,往往是毕业生的首选,比如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这种择业地点的转变一方面是一线城市在薪资报酬上要比二三线城市高,并且在一线城市可供毕业生岗位选择的种类也相对较多,这对于当前越来越具个性化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非常大的诱惑。
(四)创业成为就业新方向
当前,政府、学校越来越提倡学生自主创业,并且在一些高校还建立了创业基地,在社会上也有企业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业支持,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很多学生将自主创业作为就业新方向,通过创业来实现人生的发展[2]。并且相比传统的就业而言,创业更加具有挑战性,这对具有创新活力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导向。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引导策略
(一)强化自身专业素质,转变就业观念
在当前就业压力大以及就业岗位宽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要想获得满意的就业选择,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校学习期间,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通过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技巧。此外,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在校期间,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各种就业指导与职业教育课程,明确未来就业方向,正确对自我进行定位,并且还应勇于挑战传统的就业观念,如果有创业条件,应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将个人兴趣、专业特长发挥到创业中,制定详细的就业发展规划,为自己的未来发展保驾护航。
(二)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家庭的引导作用
政府、学校以及家庭作为引导学生良好就业取向的角色,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政府通过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通过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使大学生能够在岗位工作中发挥自身价值。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应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怀,使学生在未来岗位中不断发挥自我价值,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3]。而家庭作为影响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的就业背景下,父母应找准自己在学生就业选择上的位置,不应以扼杀学生兴趣、特长为代价,使学生的就业不符合自身期望,父母应培养学生勇于战胜困难、承担社会责任感,通过指导来鼓励学生找寻自己喜欢的职业道路,使学生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高校应做好就业信息的及时
在大学生即将毕业前夕,很多企业往往会采取校园招聘的方式来招收人才,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心仪的工作,高校应及时公布就业信息,将院校承办的就业招聘时间、招聘单位等及时在学校院网中,使学生提前几天进行准备,保证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接受企事业单位能力考核[4]。此外,学校还应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建设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使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四)拓宽政府就业政策
当前很多大学毕业生以创业作为就业方向,然而由于学生资金能力、人脉等条件限制,往往是学生放弃就业的念头。因此我国政府应不断拓宽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具体可以从就业环境以及就业政策两方面入手,打粞生创业过程中其他企业对其歧视与打压现象。并且的学生毕业就业过程中,政策上还应消除企业在人才招聘时出现的不公平招聘情况,有效维护学生的就业权利。并且,政府在相应的政策上还应将重点关注到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扶持上。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会随着时展观念发生一定的变化。为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各界应继续努力,以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政策、创业环境,帮助大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发挥专业特长,挖掘自身价值,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可持续供应。
参考文献
[1]李朝晖,赵彦莉.当前大学生社团活动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探讨[J].学理论,2014(24):157-158.
[2]陈丽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62-166.
[3]常素枝.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分析与对策[J].黑河学刊,2013(10):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