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范文

时间:2023-09-19 18:29:25

序论:在您撰写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

第1篇

一、城镇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

就目前笔者所能掌握到的资料来看,目前城镇儿童心理危机的干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为以下的两个方面:

一是对心理危机认识不够。笔者曾经遇到过一个例子:一位三年级的小女孩在路上看到一起惨烈的车祸之后,表现为害怕独处,常常有惊悚的现象。于是家长或教师只是从心情安抚的方法入手,试图通过给孩子买更多的玩具或衣服来解决问题。而事实上这是儿童在受到惊吓之后,在自身对社会尤其是交通的认知方面出现了问题,其更多的应当是心理的疏导,而非物质或情感上的刺激。显然,此事例暴露出的是社会对心理危机的高比例无意识。

二是心理危机干预的水平良莠不齐。当前城镇儿童遇到心理危机时一般很少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直接选择干预,事实上也非常缺乏,而原因又非常复杂,此不赘述。儿童所能接受到的心理危机干预一般来自于学校,笔者所在地区的各个学校一般均配有心理咨询室,但由于心理咨询师都是教师经过一定时间的心理咨询后持证上岗,真正的“实战”经验很少,即使偶有水平较高者,也难以形成面上的覆盖。

当然,除此之外,城镇儿童心理危机干预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此处不赘述。

二、城镇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

面对以上现状,要想在较短时间内面对城镇儿童切实需要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就成为一个亟需研究的重点。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及对他人智慧的汲取,提出如下一些策略供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策略一: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一般方法。就笔者实践而言,感觉行之有效的是“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即在与有心理危机的儿童进行接触之后,通过确定问题、保证求助者的安全、向儿童提供支持、提出可验证可变通的干预措施、制定干预计划、获得儿童承诺等六个步骤,以让儿童能够产生接受干预的安全心理,并对心理干预者产生心理和技术上的依赖。根据笔者所掌握的情况,城镇儿童除非特严重的心理危机之外,一般心理危机都可以在此六步法的作用之下,由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提供干预。

策略二:多进行案例分析与积累。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一定是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想让自身的干预策略变得有效,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积累,以寻找到相对一般的规律掌握――实际上是对儿童遭遇危机之后心理变化规律的掌握,那心理危机干预一般可以进入一种轻车熟路的状态。

策略三:家校联动。笔者在研究中发现遵循“四段式信息掌握”,可以让联动变得更为有效。所谓“四段式信息掌握”,就是分四个阶段分别收集学生在遭遇心理危机之后的恐惧心理表现、自愈心理表现、危机认识转化表现、走出危机心理后的表现等。

以上三个策略的描述相对宏观,但如果将其与具体的干预实例结合起来,会发现其基本能够满足当前城镇儿童危机干预的需要。

三、面向儿童成长的心理危机干预

城镇儿童的心理危机干预受到重视,某种程度上讲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在儿童的世界里潜移默化地渗透一种接受心理危机概念并坦率面对的认识,也是儿童成长的必要。本质上讲,儿童危机心理的干预原本就是为了儿童更好地成长。

这里指出了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个出发点与落脚点: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技术活,同时更是一个良心活。心理危机的干预要从儿童成长的角度出发,从心理危机干预的技术入手,要排除非技术因素干扰具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更要防止个人私念对干预过程与结果造成影响。

第2篇

危机感是一种个体运用自己寻常的方式不能应对所遭遇的内外困扰时的反应。一般发生于个体遭遇到无法避免的、强度较大的应激性事件,动员所具备的应付手段失败时,存在明显的急性情绪、认知及行为上的功能紊乱,个体处于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经过重新认识和调整,大多数处于危机情况下的人可以建立新的平衡,渡过危机。危机的持续时间一般较为短暂,不超过6~8周。

心理危机救助六步法

如果患者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过号召,人人学会急救救助法。这包括包扎止血、心肺复苏和心理危机救助。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较多,目前世界上流传的最广也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危机干预六步法。

第一步:明确核心问题

必须非常迅速地确定引发应激障碍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分析必须完全从患者的角度出发。

第二步:保证患者安全

在干预过程中,保证患者的安全为首要目标。所以首先应帮助患者尽快脱离灾难现场或创伤情景,尽快脱离危险。为了逻辑顺序和描述的方便,这里把保证患者的安全放在第二步。但实际上在整个危机干预的过程中,患者的安全问题都应该得到自始至终的重视。

第三步:提供情感支持

给患者以尽可能全面的、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不管患者遭遇的经历是天灾人祸还是自己的过失所致,也不管患者当前的感受可以理解还是不合常情,一律不予评价。而是提供机会,通过沟通与交流,让患者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给患者以同情、支持和鼓励。使患者明确感觉到“有人在关心我”。

第四步: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

此时患者的思维往往处于被抑制状态,很难判断什么是最佳选择。觉得没有选择、无路可走。可建议患者从不同的途径思考变通方式:如对外可开发环境资源,引导患者从身边的亲朋好友中去寻找支持和帮助;对内可开启心理资源,试探新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思维方式,以改变对应激源的看法,从而减轻应激反应的严重程度。

第五步:制定康复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帮助患者康复的节目表和时间表。虽然大多数应激障碍患者都不会反对医生替他们制定计划,但这样很可能是越俎代庖。所以,计划的制定应该让患者充分地参与,使他们感到自己的权利、自尊没有被剥夺;使他们感觉到这是他自己制定的计划;他们感觉到既然是自己制定的计划,自然就能够付诸实施。

第六步:得到患者承诺

第3篇

关键词: 急性创伤;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护理

心理危机是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早期应激反应,临床上急性创伤患者在遭受机体上的伤害甚至致残打击的同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严重的心理应激状态往往会加重病情,增加治疗护理的难度,现代的医疗护理模式已不仅仅对患者实施生理上的治疗,而是进一步拓宽到对患者心理、社会和环境适应等范畴。人的心理变化和疾病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越来越多的组织关注到在抢救急性灾难和急性创伤患者时,建立一个与急救程序相似的危机心理干预平台,进行及时心理危机评估和干预,尽早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个体在面对极大的心理困境时提高对心理危机的应对能力,克服由于心理危机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反应。笔者采用了心理危机干预原则对创伤患者进行干预,取得了一些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05 年 8 月 - 2006 年 10 月我科收治的急性创伤入院的多发伤患者 66 例,年龄 18~60 岁,平均年龄(37.15±11.08)岁,男 44 例,女 22 例,平均住院日为 27 d,致伤原因:车祸 32 例,刀砍伤 16 例,坠落伤 8 例,撞击伤或摔伤 10 例。疾病种类:轻度颅脑损伤合并肢体骨折的 22 例,刀砍伤全身多处的 16 例,胸腰椎骨折 12 例,胸腹部合并损伤 16 例。入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后参加实验,以汗密顿焦虑量表(HAMA)[1]进行评分 > 14 分,随机将 66 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3 例)和干预组(33 例),两组患者均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在年龄、受教育水平、病情程度等因素上相匹配,差异无显著性(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应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用于测定患者的焦虑情绪,共 14 题,均 0 级 ~ 4 级记分, HAMA 评分 > 14 分,分值越高说明病情越严重。

    1.2.2    干预方法    干预组在评估后的 7 h 内针对性的按危机干预步骤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措施。①危机心理支持与干预:危机干预是短期的紧急心理治疗体系。急性创伤入院的患者均处于这种心理危机状态,所以我们就运用护理程序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五步骤,并结合危机干预六步法[2]  了解患者的受伤情况、个人认知、个性倾向、心理特征、社会支持等来进行评估,针对不同的个体心理危机问题,制定干预措施与计划。从不同的角度改善患者心理行为等问题,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干预内容为:呼吸调节法、放松训练法、音乐疗法、心理宣泄和心理疏导法等不同干预措施。每周 2~3 次,每次 20~30 min,干预时间为 4~6 周,每周对干预组成员进行座谈并对干预计划进行评估修正,为保证效果的一致性,每评估一位出院患者则由两位参与培训的护士执行。本组患者通过心理干预均在认知、情绪、意志上得到了良好的改善。②家庭心理干预:急性创伤不仅给患者本人机体带来损害,作为家属在心理上或多或少也带来冲击,家人的情绪会带给患者心理上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家人的配合。护士首先要定期与家属进行沟通,深入了解家庭成员的心理变化及需要,对患者家属给予安慰、关怀并做好宣教工作,同时告知家属患者的心理特点,指导如何给患者提供有效的支持[3]。干预组对患者入院和出院时,和家属进行家庭心理治疗,时间为 20 min,干预内容为:了解家属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需要,告知家属调节心理变化及心理需要;告知家属支持方法等。本组通过家属亲人的干预治疗,有 13 位患者在 2 周内恢复心理平衡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1.2.3    心理量表测评    两组患者入院后第 1 天及出院前 1 d 进行 HAMA 测评。在进行心理行为评定量表测试前。所有参加资料收集的医护人员均要进行短期统一培训,采取统一指导语向被调查者讲解填表方法,评定前还应向患者说明其目的及意义,取得患者知情并同意方可进行。

1.3    数据处理

    所得资料采用 SPSS 13.00 软件包,进行检验,对资料数据进行 t 检验等。

    2    结    果

    通过心理危机干预后的患者,其焦虑、抑郁情绪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 1。

第4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cases caused by undergraduate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increasing; the urgency and importance of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has attracted a lot of attention.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llege counselors' role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and discusses the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关键词: 辅导员;心理危机;危机预防与干预

Key words: counselors;psychological crisis;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53-02

0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心理危机的极端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如何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积极有效地预防和干预已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辅导员身处学生工作第一线,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重大责任。因此,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对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干预,减少因心理危机导致的对家庭、校园和社会的损害,已经成为一名优秀辅导员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

1 心理危机的概念

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G.Caplan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的概念并对心理危机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况(Problematic Situation),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心理困扰(psychological distress),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大学生个体在运用寻常的应付方式不足以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它是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及其发展时期的心理危机问题的关注。[2]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处于心理危机下的个人及其有密切关系的人,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当外界提供支持、注入新的力量或心理治疗性干预时,能更好地帮助处于危机状态的当事人度过危机,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有着十分的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意义

2.1 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是促进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危机状态大约会持续一周,一周之后,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学生在危机面前会产生极端行为,严重的如自杀、杀人;但有的学生不仅能够顺利地度过危机,而且通过经历危机学会了处理困境的新方法,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2.2 是尊重学生生命,维护生命权的体现 开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没有什么比挽救人的生命更有价值,更为重要的。

2.3 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和谐的需要 学校一旦出现一例学生自杀恶性事件,会对学校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经济上的付出,法律上的纠纷,媒体上的曝光、时间上的消耗,特别是对自杀者的家庭、身边老师、同学带来的心理阴影,是无法估量的。为了维护学校稳定,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高校须高度重视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

3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作用

3.1 辅导员在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发挥着早预防、早教育的作用。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信赖和亲近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交谈等直接接触的方式以及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在基层组织中及时反馈信息的间接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潜移默化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保健方法,这些工作都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安全稳定发挥了早预防、早教育的重要作用。

3.2 辅导员在心理危机事件中发挥着早发现的作用。实践表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在思想、情绪、言行等方面都会出现异常状态,与其亲密接触的人较容易发现。在高校里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群体,是学生工作的直接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这一工作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容易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事件。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辅导员能够较快地、直接地或间接的获取信息,为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3.3 辅导员是心理危机事件处理的主要参与者。辅导员作为第一线的工作者,发生危机事件时,往往是辅导员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第一时间将危机的恶劣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要作为危机事件处理的主要参与者,为专业人员提供所需信息,提供后勤保障,联系当事人家长,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做好班级其他学生免受负面事件影响的工作。

3.4 辅导员承担着危机事件后干预的工作。心理危机的彻底解除需要持续的后期干预措施来强化干预效果,从而避免当事人及心理危机易感人群重新陷入危机。一方面,辅导员要配合专业人员做好当事人的追踪和定期回访工作,在干预后相当长时间内对当事人保持密切的关注,给予支持和关心,同时要做好班级、同一宿舍学生的思想工作,为当事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另一方面,辅导员还需积极关注与当事人关系密切的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危机事件,必要时请专业人员对这些易感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在危机事件后干预时期,辅导员要与专业人员保持联系,及时反馈危机后当事人的状况,巩固干预效果,预防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

4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方法和对策

4.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家庭治疗学认为:危机发生时个人能力降低、与他人联系被隔断,应当通过建立个人胜任感,恢复与他人连接感来应对危机。相对于精神医学而言,这个观点更强调对个人内心潜能和人性关怀的发掘。这说明作为辅导员,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温暖和关怀,也要尽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感受。与此同时,辅导员要注意发掘学生内心强大的自我疗愈能力,充分调动他身边的社会支持系统,如亲人、同伴的力量,形成相互支持,营造保护性的疗伤止痛环境,做学生生命的守护者和陪伴者。

4.2 掌握危机发展规律,做到预防为先 马喜亭(2012)通过对2003-2010年12月期间发生的、经媒体公开报道的200例大学生心理危机死亡案例的分析,总结了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规律“季节性明显,春季是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重点;白天居多,意味着当事人是在向周围人释放“求救信号”,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呼救、抗议,也是一种无意识的表露;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具有随年级升高的趋势;大学生非正常死亡方式中,采用跳楼或坠楼、自缢等激烈手段的比例有增多趋势,尤其是从高层建筑跳楼自杀者增多较快(超过自杀总数的1/3以上);非正常死亡发生的地点较为集中。[4]由以上研究成果可见,心理危机的应对是有规律可循的。心理危机发生前学生如果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帮助,一般就不会产生不良后果。但另一方面,人一旦陷入危机之中就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所以及时发现处于危机之中的学生就成为心理干预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特别关注:大一新生、毕业生、父母离异、单亲家庭、有精神病史、人际关系差或有严重人际交往障碍、学业困难、经济贫困、身体缺陷等学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是为了预防自杀,而是让每个学生健康的成长。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班干部、系领导、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精神专科医院等学校立体的预防网络,借助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年志愿者活动、阳光体育运动、创建优秀宿舍、班级等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同时,注重对发挥学生骨干,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培养学生之间自助和朋辈互助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畅通的宣泄和沟通的途径,帮助学生学会心理调适,培养学生寻求外界帮助和支持的意识。

4.3 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危机的过程是犹豫、抉择和痛苦过程,会持续一段时间,这个过程是否能够终止,取决于两点:一是个体请求帮助和获得帮助的能力,二是自杀者周围人的识别能力和重视程度。个体在心理危机发生前,其言语、情绪、行为、认知等方面都会有变化,甚至会向周围人发出求救信号。因此,准确识别学生心理危机信号和严重程度,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前提。只要辅导员及周围人拥有一定的心理危机知识和意识,善于捕捉信息,反应快速,就可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高度警觉,掌握一些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掌握沟通技巧、力争对危机进行及时识别和干预。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普遍运用的“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为辅导员实践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六步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5]:第一步:确定问题。即从求助者的角度,确定和理解求助者本人所认识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注意使用开放式倾听,慎用分享感受。第二步:保证求助者的安全。在整个危机过程中,应将保证求助者的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将危险性降到最低。第三步:给予支持。无条件接纳求助者的经历与感受,以知心朋友的态度与求助者沟通和交流。第四步: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引导求助者从多种不同途径思考变通方式,寻找最佳选择。第五步:制定计划。帮助求助者共同制定步骤来矫正其心理失衡状态。第六步:得到承诺。在结束危机干预前,得到求助者诚实、直接和适当的承诺,确保计划的实施。

4.4 正确认识自身能力,及时识别、评估与转介 辅导员虽然怀有极高的热情和极强的责任感,但毕竟不是专业人员,应当注意明确自身工作边界。当辅导者发现自己已尽其全力而学生发展变化仍非常缓慢甚至有恶化的趋势时,应考虑将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转介给更适合的专业人员。就学校而言,辅导员可以将学生转介到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由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初步评估,需要进行心理治疗或住院治疗时,由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直接转介到校外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作进一步的诊断和鉴定。同时,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与校医院沟通并备案,密切关注处于高度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发展变化

情况。[6]作为助人职业的辅导员也是普通人,也会有喜怒哀乐,同样会面临各种困扰。在处理危机事件中,辅导员自身有时会受到影响,甚至造成一定的创伤。而此时,辅导员的自我管理和心理调适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辅导员迅速地从困扰中走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同学们。

参考文献:

[1]龙迪.心理危机的概念、类别、演变和结局[J].青年研究,1998,12:42-45.

[2]荆月闵.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8.

[3]陈东明,赖海雄,高倩.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60-63.

[4]马喜亭.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与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1.

第5篇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高校贫困生;预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265-02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身心疾病、感情波折、学习压力、经济困难等问题导致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和安全隐患问题已愈发突出。但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纳入学校的总体教育体系之中,而专门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相关研究还不多见。在新形势下,建立针对高校贫困生的、有效的、可操作性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有效地调动、协调、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力量进行及时、有效的危机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一、 我国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

高校贫困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是指那些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其中经济特别困难的少数大学生又称作特困生。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制和高校体制改革的加速,高校贫困学生数量有较大增长。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截至2005年8月,全国有贫困大学生405万人,贫困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6%,这还不包括民办学校、独立学院、分校以及高职高专,估计总数超过500万人。在一些中西部高校,贫困生总数超过30%,特困生超过10%。

为更好地了解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本文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SCL-90量表及社会支持各因子进行比较:(见表1)。

结果显示:贫困生在SCL-90总症状指数和各因子分上均明显高于非贫困生和全国常模,尤其体现在强迫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和偏执因子,表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差。调查还显示,有高达82.5%的贫困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58.7%的承受着学费上升的压力;48.6%的学生感到很自卑,怕与同学谈到钱方面的事情,不愿别人知道自己的窘迫。这说明,贫困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进而使一些大学生失去心理平衡。

二 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意义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含义

危机干预又称危机介入、危机管理或危机调解。其概念最初源于林德曼(Lindeman)和开普兰(G・Caplan)的实践工作。卡普兰( G・Caplan) 1954年就开始对心理危机进行系统研究,1964 年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1968 年在其主编的心理词典中将心理危机定义为“存在具有重大影响的心理事件,主要指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和供给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极可能是负面的”。心理危机干预,简称为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是指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这些人或人群平衡已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心理危机干预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服务,一种在紧急情况下的短程心理治疗,突出的特点是帮助的及时性、迅速性,其有效的行动是立见成效的关键。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

国外心理危机干预常用的理论模式有平衡模式(心理情绪失衡状态,原有的应付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其需要,求得心理情绪的平衡);认知模式(对困难和创伤错误思维和信念,提供改变思维信念的方式――紧急危机情况少用);心理社会转变模式(从心理、社会、环境三个范畴来寻找策略)等。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在实践中摸索出“社工模式”,他认为,一个人出现极端的心理及行为异常,往往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可以通过优化环境来校正行为,社工模式重在动员更多的志愿者,参与优化和校正环境。这种模式在实践中体现出很大的效用,但也存在局限。由此让我们更加强烈的认识,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寻找一种普遍适用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构建直观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是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四维度”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内容及运行机制

“四维度”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具体内容包括四方面,即危机预防体系、危机预警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和后期跟踪体系。四个子体系之间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协调和影响的,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体现了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时效性、针对性。每个子体系都有明确的时效性,预防体系必须在危机苗头出现前运行,预警体系必须在危机苗头出现时运行,应急处置体系在危机发生后快速运行,后干预体系在对危机个体实施干预后运行,这种时效性推动了体系运作的效率。

1.构建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的预防机制。心理危机干预的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预防。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的爆发绝对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们心理危机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第一、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普查与心理建档制度。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建档工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工作,能科学、有效、及时地发现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需建立一套完备的高校贫困生档案动态管理系统,通过教育部组织编订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等工具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尤其是要对单亲家庭及性格相对孤僻的学生进行重点筛查,对筛查出阳性症状的学生进行约谈、评估,筛选出心理危机干预和预警对象,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跟踪其心理状况的变化。第二,开展各种有益于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心理危机扶助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协会或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举办各种有意义的“心理健康服务月”、 “心理健康沙龙”等活动,开设 “心理热线”,帮助贫困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的调试能力,并利用学校内的一切可以使用的宣传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贫困大学生的自我保腱意识。

2.建立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的预警系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作为“四维度”心理危机干预的子系统之一,是根据预警指标,对预警对象的预警信息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和识别贫困生中各种潜在或现实的危机因素,从而获取预警信息、评价危机程度,决定是否发出危机警报,以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的一系列运行过程。根据预防阶段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的结果,确定预警范围,以负性情绪、躯体症状、应激强度、个体发展状态、社会环境等作为判断依据,观察预警对象是否出现焦虑、抑郁等异常状况,对预警信息进行搜集、评估,评价其危机的严重程度,经确认无误后,危机警报。

3.建立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的应急处置体系。心理危机应急处置是心理危机干预的核心部分,是阻止、降低、减轻或消除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可能出现的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危害,帮助其平衡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心理危机应急处置体系主要包括心理危机治疗体系、心理危机救助体系、心理危机阻控体系、心理危机监护体系。由于危机干预对象的特殊性,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任组长,成员包括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门、保卫部门、医院、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后勤服务部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成立由心理危机干预专家、保卫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医院、后勤服务部门和危机学生所在的学院领导、辅导员组成的危机快速反应救助小组,救助小组在危机突发状况下进行紧急救助,做到快速反应、快速行动,使危机的危害降到最低。各学院(系)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由学院(系)分管学生工作负责人任组长,小组由辅导员、学院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部分行政人员组成。同时,学校要畅通与家庭、社会的沟通、配合渠道,形成联动机制,以更好地强化干预效果。在进行干预时,可采用B.E.Gilland&R.K.James提出的六步法:(1)确定问题;(2)确保安全;(3)给予支持;(4)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5)制定计划;(6)获得承诺。

4.建立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的后干预体系。英国研究者帕里提醒人们,有效的危机干预不仅要致力于帮助当事人解决当前的问题,更要关注危机与未来生活的关系。高校贫困生在得到及时的救助后,面临的很重要的问题是支持系统的恢复和心理状况的维护,也就是效果强化阶段。此时要对干预当事人进行干预效果的跟踪评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后的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恢复家庭支持系统和同伴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 廖桂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6).

[2] 周红五.心理援助应对校园心理危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78.

[3] 段鑫星,程蜻.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 曹成刚.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初步探讨――对渝西地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5).

[5] 刘启刚.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构[J].青年心理,2006,(5).

[6] B.E.Gilliland,R.K.James .危机干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第6篇

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经的过程,但是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患上了癌症并且已经到了晚期的时候,对死亡的恐惧和疾病的疼痛会让他们变得异常脆弱,因此有人会因为无法承受这种压力而走上自杀这条路。那么,如何加强这些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避免他们可能出现的自杀行为?如何为这些有自杀倾向的癌症患者寻找一条出路?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我国著名肿瘤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

4成癌症患者有自杀意念

一位57岁的患者被发现患有胃癌后,精神处于崩溃状态,不但对治疗没有信心,还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为了不拖累家庭,他选择了上吊自杀,第一次没成功,他又选择了第二次。

一位62岁的老人得知自己患癌后,神情落寞,变得郁郁寡欢,病友一天也很难见他说两句话。老人整日唉声叹气,精神恍惚,也不配合医院的放化疗,住院不久病情就急剧恶化,加上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子女无心照顾。一天早上,老人趁医生、护士和病友不注意,悄悄一人出走,与一辆疾驰而过的汽车相撞,当场身亡。

一位惨遭癌魔折磨的14岁女童,被怀疑难忍化疗过程的痛楚,在自己的寓所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送医院抢救证实不治。女童于去年初开始,健康状况明显转差,经医生检查患有癌症,接受化疗,受治疗副作用的影响,经常出现呕吐等不适症状,使学习成绩下降。遗书证实女童因病魔缠身及学业困扰而自杀。

9月初的一天,某肿瘤医院住院部7楼一老者突然翻窗,打算跳楼自杀。事发当时,病人的看护家属刚刚离开病房,在楼道接听电话,病人自行将病房门反锁,并打开了窗户,幸好值班护士从此路过,发现异常后,大声呼喊,众人破门而入,展开救援,最终将跳楼者从鬼门关前拉了回来。病人住院已有十来天,由于病症已处于晚期,腰部以下几乎全部处于水肿状态,医院已对其实施了一级护理,但其痛苦可想而知。

类似这样的悲剧,几乎在每个城市都或多或少发生过。“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大约有4成癌症患者会有自杀的意念。许多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上癌症后,思想压力巨大,出现了恐惧、失望等情绪,就像变了个人,导致病情不断恶化、加重,甚至自杀。其实,真正的罪魁祸首往往并非疾病本身,而是病人心理负担过重,以致引发心理危机。而此时,科学合理的危机心理干预,往往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何裕民教授语气沉重,开门见山。

危机干预的“黄金72小时”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面临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或突然获悉某些噩耗(如得知自己患了‘绝症’――像癌症,或最亲近的人的不测),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威胁到生命和生存,出现了用自己现有的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窘境,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表现为焦虑、抑郁、绝望、麻木不仁甚至自我放弃的严重心理障碍,以及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行为异常。危机心理干预则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和必须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走出窘境。”何裕民教授解释说。

何裕民教授认为,人的心理是有结构的,就像躯体和生理有结构一样。当严重的事件发生时,它常常会突破个体心理防线,干扰心理结构,严重时可迅速或逐渐瓦解心理结构。当个体有序的心理结构被瓦解时,便会出现一些精神心理症状或剧烈的情绪波动。如果一个人在经历危机事件时,不给予心理干预,表面上可能看似平静了,但在潜意识里常常会留下心理创伤或阴影,这阴影可以长期影响个体今后的社会生活。若干年后,某种情境下可诱发当事人回想起当时场面,从而出现情绪波动、噩梦频频、彻夜不眠等。有些人还长期无法度过危机,出现严重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失望等。

一般认为:对于大范围社会危机事件――如自然灾害的心理干预,越早越好。最佳干预时间通常强调在危机事件发生后24~72小时内,也就是著名的“黄金72小时”之说。

第7篇

1 资料和方法

诊断标准采用1997年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新分类方法,III型即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s, CPPS),在前列腺分泌物的检查中(包括EPS、VB3及等)无明确泌尿系病原菌发现,白细胞计数也未见增多。下泌尿系定位监测,白细胞计数(-),细菌培养+药敏(-)。

明确诊断III型前列腺炎的患者63例,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评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渡洛捷0.2 g, 3次/d和特拉唑嗪2 mg,1次/晚。治疗组给予渡洛捷0.2 g,3次/d和特拉唑嗪2 mg,1次/晚,同时给予患者2次/周的释疑、心理疏导和支持,嘱患者将注意力向外界转移,进行适当放松训练。对两组均治疗2周。间歇1周,第4周再次进行SAS评分。治疗前后评分进行比较。

应用统计软件SPSS 13.0,t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AS评分均有下降,治疗组(P

3 讨论

前列腺炎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国内,前列腺炎患者约占门诊总数的33%。根据国际健康中心的健康统计表明 ,前列腺炎的发病率应当≥25% ,大约有50% 的男性在其一生的某个时候会受到前列腺炎疾病的影响。在部分有前列腺炎性反应状的患者中 ,尤其是前列腺痛患者中 ,常常没有任何客观原因 ,而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 ,有些患者的病因就与心理异常直接有关。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心理调查时发现他们存在明显的精神心理因素和人格特性的改变 ,表现为焦虑、压抑、疑病证、癔证、以及自杀倾向,是否存在慢性前列腺炎典型的人格特性还没有最后结论。由于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 ,可能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致使后尿道神经肌肉失调症状进一步明显。有学者认为,精神心理因素在前列腺炎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大约50%以上的患者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每当工作紧张、情绪不好时,有的患者常出现尿频、尿急、会阴和部不适、小腹及胀痛,有时还会出现阳痿、。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很复杂,与人种、性生活、生长因子、炎症介质及其他生化物质都有关系。目前,越来越多的调查表明,精神紧张是慢性前列腺炎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前列腺炎好发于中年男性,中年人社会责任大,精神压力重。日本医学专家在对一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观察中发现,这些患者在症状加重时,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因素存在,例如工作压力大、疲劳、焦虑等。仅采用消除紧张情绪的行为疗法给他们治疗,而不进行药物治疗,经过几个月的随访,其中80%的患者自诉症状减轻或痊愈。为此,专家指出,精神心理因素的确在前列腺炎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前列腺炎症状的长期存在并反复而迁延不愈 ,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思想负担 ,担心影响 ,担心不育,担心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则会强化焦虑、压抑、疑病证、癔证、以及自杀倾向等人格倾向的进一步负化。在前列腺炎患者中 ,精神心理因素的改变 ,可以作为病因 ,也可以作为继发结果 ,并作为恶性循环 ,相互负面影响。因此,应重视精神心理因素在前列腺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对久治不愈的III 型前列腺炎患者的心理治疗应予重视。

常规治疗方法用镇痛剂+肌肉松弛剂+a-受体阻滞剂。常规治疗后SAS评分有所下降,具有一定疗效,而经过本组观察,给予心理干预后,疗效更加显著。

对于前列腺炎患者行心理干预治疗的过程,是把患者的焦虑、压抑、疑病证、癔证、以及自杀倾向等人格特性的改变可以当作是患者的一种心理危机状态去干预和管理的过程。需要了解危机产生原因、心理特点、基本模式,掌握干预技巧。准确迅速地对危机进行评估-估当事人是否异常,心理危机状态是第一次性的还是复发性的、心理伤害严重程度和目前情绪状态。情绪反应:高度的焦虑、紧张、丧失感、空虚感、恐惧、愤怒、烦恼、羞惭等 ;认知方面:身心沉浸于悲痛中,导致记忆和知觉改变。难以区分事物的异同,体验到的事物间关系含糊不清,作决定和解决问题能力受影响 ;行为改变: 社会退缩,放弃以前的兴趣;不能专心学习工作或劳动; 回避他人或以特殊方式使自己不孤单;令人生厌或粘着性;与社会联系破坏,可发生对己或周围的破坏; 逃避现实,强迫观念、强迫行为;拒绝帮助,认为接受帮助是软弱无力的表现;行为和思维情感不一致;出现过去没有的非典型行为;躯体方面: 肌肉紧张、头痛、心痛;睡眠紊乱,无食欲,消化不良等等。 可采取以下程序 :危机干预六步法-确定问题、保证患者的心理安全性、给予支持,主要是倾听而非采取行动、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制订完善周到的系统治疗计划并和患者讨论、承诺,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策略是精神支持、宣泄、希望和乐观精神、有选择倾听、劝告、直接建议和限制 ,以期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达到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