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等教育学位英语范文

时间:2023-09-19 18:29:24

序论:在您撰写高等教育学位英语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等教育学位英语

第1篇

摘要:我国的成人教育非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想要顺利获取学士学位,首先必须通过各省组织的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英语考试。但是,由于成教学生所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他们的英语水平往往不是很高,这就直接导致了该考试的通过率不是很高,很多考生无法顺利申报学士学位。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本文以广东省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英语考试为例,分析了该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应试技巧,以期对参加考试的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成人教育,学士学位英语考试,重难点,分析

一.广东省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英语考试简介

广东省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英语考试(以下简称"学位英语考试")是广东省学位委员会组织的考试,是在广东省内非英语专业的成教本科夜大和函授形式的学生取得学士学位必须通过的一项考试。其目的是为了检测本地区成人教育系列中非外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者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运用等相关能力,考查其是否达到普通本科教育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一般要求,以保证成人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的授予质量。

成人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英汉互译能力和初步的听力能力,使他们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为此,本考试主要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较熟练地掌握英语基本语法和常用词汇,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 广东省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英语考试重难点分析

广东省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英语考试分为试卷一和试卷二。试卷一以客观题为主,包括会话技能、阅读理解、单项选择(词汇和语法)、完形填空四种题型,试卷二为主观题即短文写作。整个试卷的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满分为100分。

具体试卷结构如下表所示:

从各部分的题目分值和考试参考时间来看,整个试卷阅读理解部分分值最高,占40分,且考试参考时间为40分钟,也是整个考试中考生需要耗时最长的一部分。根据笔者近几年对学生进行学位英语考试辅导的过程中所总结出的经验,学生在进行模拟测试的过程中如果在阅读理解部分的得分在30分至40分之间,有超过85%的学生能够在最后的测试总成绩上及格。因此,阅读理解部分是是整个学位英语考试中的重点所在。考生是否能在阅读理解部分拿到高分,将是考生能否顺利通过学位英语考试的关键。

从学位英语考试的内容来看,第三部分单项选择是专门针对词汇和语法出题,主要考察考生对所掌握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进行选择、辨别和应用的能力。由于成人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是在工作数年后再返校继续学习的,他们在英语学习上存在着不连贯性,且普遍存在着词汇量少,语感不强,语法规则一知半解等弱点。因此,在学位英语考试中,专门针对考生弱点的词汇和语法部分的试题,对广大考生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是整个考试中的难点所在。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参加学位英语考试的考生只有有效地加强阅读理解(考试重点)以及词汇和语法(考试难点)这两方面的训练,才能在考试中做到得心应手、胸有成竹。

三.成人学士学位英语考试阅读理解部分应试技巧-以2011年真题为例

鉴于阅读理解部分是整个学位英语考试的重点,考生在考试前需要花大量时间围绕该部分进行复习训练,整个复习训练主要包括前期自由阅读和后期解题技巧两方面。

在前期自由阅读训练中,考生应从报刊、书籍和网站等各种渠道收集符合考试水平程度的各类英语文章来进行阅读训练。阅读时要多积累有用词汇以扩大备考词汇量,同时还要多思考,加深对英语文章的语篇意思、逻辑结构和一些细节的理解,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水平。同时,考生还需进行略读、速读、研读和整体阅读等各种阅读方法的训练,以保证合适的阅读速度;后期的解题技巧训练则要求考生进行实战训练。此时考生应选择历年学位英语考试真题,学位英语考试模拟题或者如CET-4或PETS-3等测试水平程度略高于学位英语考试的各类英语考试的阅读题来进行做题训练,不断提高自身的解题技巧。

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除了要求考生针对阅读理解题目中的中心思想题、事实细节题、逻辑推理题、语义词义题和态度理解题等不同题型训练相应的应试技巧,还应包括对整体解题步骤的训练。通常情况下我们将阅读理解的解题步骤称为还原定位法,即把试题准确地在原文中进行定位,找到答案所在的句子。这种方法的运用有三个步骤:

1. 先看试题,后读原文。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做题的效率和准确度。

2. 对试题在原文中的位置进行模糊定位。因为试题的出题顺序和文章的叙述顺序存在高度的一致性。

3. 对试题在原文中的位置进行准确定位。此步骤实施的前提是抓住试题中的标志词和关键词。标志词主要包括(1)专有名词;(2)表示时间或年代的词;(3)专业术语。关键词是指表达试题内容的中心词,一般是试题中的名词和名词词组。

下面以2011年广东省成人学士学位英语考试阅读理解部分的部分真题(阅读原文略)为例来具体分析阅读理解部分的解题技巧在实际例题中的应用。

例1. The letter in the bottle was written in ____. (2011年真题第17题,阅读理解Passage 1)

A. Russian B. English C. French D. German

解:本题的标志词为"letter in the bottle",关键词是"was written in..."。结合关键词和四个选项内容考生可知本题要求了解瓶中信书写所使用的语言,是一道事实细节题。考生在阅读到原文第三段"His father, who knows a little German, translated the letter."的时候,可以对本题进行准确定位。此句意思为"他的父亲,懂得一点德语,翻译了信件。" 因此,D项"German"为正确选项。

例2. According to the text, recent high school graduates _____ in American colleges. (2011年真题第27题,阅读理解Passage 3)

A. are a majority B. are a minority

C. form two-thirds of the students D. are no more than adult students

解:本题的标志词为"American colleges",关键词是"recent high school graduates"。通过标志词和关键词考生可定位到原文第二段"...recent high school graduates no longer dominate the college campuses. Adults of all ages return to the classroom, ..."。从该句的意思考生可以判断出最近在美国大学中高中毕业生的数量并不多于成人学生的数量,因此D项为正确选项。

例3. What does the word "suing" in the first sentence mean? (2011年真题第31题,阅读理解Passage 4)

A. Attacking B. Mentioning

C. Complaining about D. Taking a legal action against

解:本题的关键词为"suing",根据题干,考生可以直接定位到原文第一段第一句。由于考生对于"suing"一词不熟悉,可以通过"上下文间意义的联系"的方法来猜测"suing"的词义。通过深度阅读,原文在第一、二、四这几段中还分别出现了"going to court","lawyer","legal action"等词汇,考生可以猜测"suing"一词的词义为"",D项为正确选项。

四. 成人学士学位英语考试词汇和语法部分应试技巧-以2011年真题为例

词汇和语法部分是大部分成教本科学生的弱项,是他们在考试中的难点所在。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必须以词汇为基础,加强对考纲所规定的4250个单词和500个短语的记忆以及阅读训练中扩展词汇的记忆,同时对考纲所规定的十种重点语法内容要反复学习并结合大量例题进行实战训练,以找到解题的规律。

词汇部分主要是针对以下三种类型的词汇出题。因此,考生在记忆的过程中要将此三类词汇单独归纳出来,重点分析,重点记忆。

1. 近义词和近形词的辨析

对于近义词,考生要注意区分近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掌握词汇的意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才能选准答案;对于近形词,考生要加强对相同前缀和后缀的词的记忆和辨析。

例1. During the afternoon Marilla kept the child busy with _____ tasks and watched over her with a keen eye when she did them. (2011年真题第43题)

A. various B. curious C. anxious D. obvious

解:本题四个选项都有"-ious"的后缀,属于近形词。A项意思是"各种各样的",B项意思是"好奇的",C项意思是"焦虑的",D项意思是"明显的"。本题题干表述的意思是"下午Marilla会用不同的任务让孩子忙碌起来,并在孩子进行任务时用敏锐的眼光观察她。"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表达了"不同的,多样的"的意思,A项为正确选项。

2. 动词短语辨析

主要考察(1)不同动词搭配同一个介词或副词所构成的短语的对比;(2)同一动词加不同介词或副词所构成的短语的辨析。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多对此类词汇归纳总结,对比记忆。

例2. Many thousands have benefited _____ the new medical system. (2011年真题第53题)

A. on B. in C. to D. from

解:本题主要考察动词"benefit"后加上不同的介词所构成的短语的辨析。在四个供选择的介词中,A、B、C项的介词并不能和benefit构成有效短语,只有D项from可以和benefit构成benefit from,意思为"从......中获益",符合题干的意思,因此D项为正确选项。

3. 其他固定搭配及习惯用法

指的是考察名词、形容词、动词、介词词组的各种固定搭配和用法,还有一些习语和成语的构成及意义。这些搭配都属于英语的习惯用法,没有什么规律。这就要求考生平时多积累,多注意。

例3. The father went to the door in ____ to a knock from outside. (2011年真题第40题)

A. answer B. difficulty C. regard D. case

解:本题的四个选项中,A项和C项分别与题中的介词"in"和"to"可以构成固定搭配,"in answer to"的意思是"对......的回答,回复","in regard to"的意思是"关于......的",B项和D项分别可以和"in"构成固定搭配,意思分别为"处于困难之中"和"万一"的意思。根据本题题干所表述的意思"父亲朝大门走去,回应门外响起的敲门声。",A项是正确选项。

在语法部分的复习中,考生要对考纲规定的十种语法中"虚拟语气"、"非谓语动词"和"定语从句"这三种语法进行重点研究,因为这三种语法是英语语法学习中的难点,也是历年考试中语法部分常考的语法点,是考生们必须重点关注的对象。

例4.If Peter had given up his part-time job, he _____ the final exam. (2011年真题第56题)

A. might pass B. might have passed C. has passed D. had passed

解:本题考查的是虚拟语气的语法点。题中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出现了"had given"这个过去完成时的结构,说明此句中所呈现出的是与过去事实相反的虚拟语气。按照语法规则,主句中的动词结构应该是"情态动词加现在完成时",比较四个选项,B选项符合要求。

例5._____ his last word, he got into a taxi and disappeared in no time. (2011年真题第63题)

A. Finishing B. Finished C. Having finished D. To finish

解:本题考查的是非谓语动词的语法点,主要是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在应用中的区别。按照分词作状语的用法,本题中"finish"一词和其逻辑上的主语"he"应该是一种主谓的关系,作状语时应该使用finish的现在分词结构,只有A项和C项符合要求。但是本题从句中"finish"一词和主句中"get into,disappear"二词在发生时间上并无先后差异,不应采用现在分词的完成时结构,因此C项也可以排除。A项是正确答案。

例6.The tall tree, ______ leaves are dark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two, is as old as grandpa. (2011年真题第71题)

A. which B. whose C. of which D. that

解:本题考查的是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的用法。句中"tall trees"和 "leaves"有一种所属的关系,因此本题中需选择的关系代词要在定语从句中作定语修饰"leaves", 表达 "......的"的意思。比较四个选项,只有B项"whose"符合题意。

五. 结论

广东省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英语考试是一门正规的、系统的考试,能否通过该考试将直接决定考生们能否获取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由于成人教育本科学生在英语水平上的局限性和因工作原因所导致的复习备考时间的不充足,因此广大考生们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所针对性,即抓住本考试的重点(阅读理解)和难点(词汇和语法),并为之展开具体有效的复习,这样才能保证成人学士学位英语考试的通过率。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成人高等教育成人学士学位英语水平考试大纲[M],中山大学音像出版社

第2篇

す丶词:英国高等艺术教育;学位体系;学科分类;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艺术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学校艺术教育,例国内三十年代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等等;二是指以职业教育为目的的专业艺术教育,即以艺术专业的系统教学,使学生成为某一艺术行业从业者的教育。以各级各类的专业艺术院校为培养机构。本文的“艺术教育”是指后者。“高等艺术教育”是指以艺术各门类专业教育为主的各层次的中等后教育。根据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推出的学科基准,“艺术”大学科概念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和表演;艺术与设计;艺术史、建筑和设计;传媒、电影和文化研究;艺术治疗六大学科。英国高等艺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中世纪末,音乐在牛津和剑桥大学已成为独立的学科,15世纪中叶的英国大学已明确规定授音乐学位,到了19世纪,出现了独立设置的单科艺术学院[1],例皇家音乐学院、皇家艺术学院等。

一、英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学位体系

英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在过去40多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2006年在大学和学院学习的学生超过2百万,还有198,000左右的学生在继续教育学院接受高等教育[2];学生的入学年龄也发生了变化,从全日制的应届学生到部分时间制的成人学生;高等教育是“终身学习”的一部分。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对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作了如下阐述:(1)提高个人能力和个人工作能力、并挖掘他们的潜力;(2)通过教学和研究推进知识和认知的领先;(3)为建立一个经济繁荣和文化多样的国家作贡献[2]。

根据英国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于1997年成立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简称QAA)制定出一套符合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学术基本准则,便于对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进行质量审查,其中之一便是“英国国家学位资格证书框架”(Framwork for 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学位资格框架对各层次学位和取得学位的资格作了分类说明。其中适于英格兰、威尔士和南爱尔兰的框架如下:

其中,证书水平的要求:具有稳固的学科基础概念知识,学会通过不同途径解决问题。能正确地进行交流,具备工作中需要的个人责任感。

中间水平的要求:具备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良好理解能力,学会广泛地运用专业理论,用不同的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具有一定职业倾向,能在选择的领域取得成效。具备工作所必须的个人责任心和作决定的素质。

荣誉证书水平的要求:能理解复杂的知识,其中有些是现时范围的学术理论。掌握分析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运用到不同种类的工作中。能通过对事实的估价、证明和假设获得稳定的判断和有效的交流。具备工作岗位需要的个人责任心,以及在复杂和不可预测的环境中作决定的能力。中间水平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主要课程需要全时制三年学习,获得荣誉学士学位,如艺术学士学位、科学学士学位。在这个水平还有短期课程和专业换位课程,针对在读大学生,还有在其他领域获得毕业证书和毕业文凭的学生。

硕士水平的要求:能掌握学术或专业理论的前沿知识。学生能展示在应用知识时的独创性,能有系统有创造性地从事复杂问题的研究,并能显示承担和解决问题的独创性。具备在复杂和不可预测的专业工作环境中需要的稳定的判断力、个人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大部分硕士学位课程学习需要全时制一年教学型和研究型或混合型的学习,研究为基础的学习往往是针对哲学硕士学位。科学与工程学位需要获得荣誉学位证书一年以上才可申请。还有一些短期课程可获得研究生证书和研究生文凭。

博士学位水平的要求:能通过独创性的研究创造和诠释知识,拓展前沿理论。能对新知识进行概念化和工具化。具备对专业领域复杂问题的前期信息判断,以及在承担和解决问题中的革新能力。学位课程由一个研究组合构成,一般需三年全日制学习。

英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在这个框架下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院校办学模式。包括传统的单科专业院校、大学中的艺术学院、独立设置的多科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内高等教育证书和学位课程学习。

1、传统的单科艺术院校。英国国内传统的单科艺术学院,如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英国皇家舞蹈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均由皇家发起和经费支持,属于政府部门主办的学校。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为例。学院创办于1837年,在1967年,学院获得皇家许可与大学法定机构(是指通过“议会法案”设立,从而有一个满足法律需要的机构对某个特别领域的办学进行评审)商议获得学位独立授予权。学院目前提供的学位学习包括:艺术硕士(Master of Art)、哲学硕士(MPhil)和哲学博士(PhD)。为对应质量保证署的“研究生证书框架”,学院还提供两年制的“高级硕士”课程学习,可获得学院颁布的“艺术硕士证书(MARCA)”。

学院根据新定义的使命和学科教育政策要求,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合作教育:与维克特里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签订政府协议,与皇家科学、技术和医学学院(ICSTM)建立合作项目,在合作期间,学生可以获得皇家艺术学院的艺术硕士学位或哲学硕士或哲学博士学位;学院工业设计工程学学部与皇家科学、技术和医学学院合作推出一个“双学位”,包括皇家艺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和皇家科学、技术和医学文凭;艺术设计史学部还与维克特里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合作提供皇家艺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和哲学硕士和博士的学习。在2001年,学院成为国家电影和电视学校的学位认证部门,学生在国家电影和电视学校学年专业课程,可以获得皇家艺术学院的电影和电视艺术硕士学位。

2、大学中的艺术学院。英国的大学是指由“皇家”“议会法案”或“枢密院”授权来开展其课程并具有学位授予权的独立自治性机构。英国的大学从中世纪后期就有记载艺术教学的情况,到中世纪末,音乐在牛津和剑桥大学已成为独立学科。如牛津大学(1431年)要求教师职位候选人学习“为期一年的音乐”。15世纪中叶的英国,大学已明确规定授音乐学位[3]。到19世纪,在其他一些大学(如伦敦、威尔士、曼彻斯特)常提供国立或市立教育机构所没有的音乐教学。下面以剑桥大学的音乐学院为典型,了解英国传统大学中的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学习在剑桥有悠久的历史。1464年世界首个音乐学士学位由剑桥颁发给亨利・阿比歌顿,儿童宗教音乐硕士学位给爱得沃德四世,在此期间,著名的音乐人如威廉姆・博尔斯等一大批音乐家都在剑桥学习或教学。在最近的十年间学院的智力中心已经从音乐历史学转移到音乐评论、民族音乐学和音乐认知学。目前剑桥大学音乐学院研究领域包括:音乐学史,音乐作曲,民族音乐学,科学和音乐。

3、独立设置的多科艺术学院。英国的多科艺术学院大部分是20世纪40、50年代从教师教育机构发展而成,一般以所属区域或创办者的名字命名,如“卢斯勃洛夫德学院”、“威斯敏斯特城市学院”等。多科艺术学院最显著的特点是服务于地方企业界,培养高技能人才,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并向各类学生提供一种开放式的教育[4]。进入20世纪90年代,多科艺术学院有的升格为大学,具有独立的学位授予权,但大部分学院仍保持多科技术学院的办学模式和特征。卢斯勃洛夫德学院成立于1951年,创办的目的是培训演员和教师。学院是“欧洲西部最大的和最综合的提供表演、实践和研究的专业学院。”[5]1976年在全国率先提供戏剧职业学位。学院提供一个宽泛的本科专业课程学习,在1996年,通过远程教育引入戏剧学位学习。学院提供的学位学习多种多样。荣誉学士学位有:表演、音乐表演、美国戏剧艺术、服装生产、导演、欧洲戏剧艺术、灯光设计、多媒体设计、音乐技术、戏剧研究(远程教育)、舞台效果艺术、舞台管理、剧院设计。其中,舞台管理、表演、服装生产、舞台效果艺术由国家戏剧培训协会认证,其他所有专业由大学认证。

4、继续教育学院中的高等艺术教育课程学习。英国的继续教育学院(Further education colleges)数量非常庞大,主要负责义务教育后的职业技术教育[6]。继续教育学院层次多样,有高级水平的多科技术学院,普通水平的技术学院,还有基础水平的夜校等。随着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的结束,继续教育学院也具备1989年教育改革法赋予多科技术学院和高等教育学院的自,满足学生和雇主对高质量继续教育的要求。目前,英国约有20万左右学生在继续教育学院学习[2]。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对继续教育学院中的学科学习每隔5年进行一次学科审查(Subject review),以保证继续教育学院的学习质量。下面以曼彻斯特艺术与设计学院为例作简略分析。曼彻斯特艺术与设计学院是英国第十七大继续教育学院,成立于1950年。学院提供500多种课程的不同程度的学习,学院在曼彻斯特城有5处校区,每个校区都设在教育和社会发展较弱的地区。学院提供的国家高等教育证书和文凭学习均受Edexcel的认证,学院的学术教学结构由15个课程部门组成。学院有关艺术类学科学习包括“艺术与设计”和“音乐”,学院提供的高等教育学习包括:A.荣誉学士学位学习:家具设计和制作(全日制)、家具修复和保护(全日和部分时间制);B.高等教育证书学习:家具修复和保护;C.高等教育文凭学习:家具修复和保护(全时或半时制);D.国家高等教育证书学习:乐器技术(全时、半时、短期)、动画设计(半时、短期)、音乐生产(部分时间制、短期培训);E.国家高等教育文凭学习:乐器技术(半时制)、动画设计(部分制)。“艺术和设计”类课程由17名全日制教师和5名部分时间制教师担任,“音乐”类课程由5名全时制教师和7名访问学者担任。每个课程的所有学位课程模块是必修的,有一个范围的选修模块。根据Edexcel标准,完成10个单元可获得国家高等教育证书,16个单元可获得国家高等教育文凭。

二、英国高等艺术教育学科分类和专业设置

英国高等艺术教育系统中的艺术类学科的划分,依据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2002年开始颁布的国家高等教育学科基准的划分,包括(1)音乐(Music);(2)舞蹈,戏剧和表演(Dance,drama and performance);(3)艺术与设计(Art & design);艺术史,建筑和设计(History of art,architecture and design);(4)艺术治疗(Arts therapy);(5)传媒,影视和文化研究(Communication,media,film and cultural studies)。2006年英国泰晤士报(Times)英国大学学科排名表,艺术与设计排名5;传媒,影视和文化研究排名14;戏剧,舞蹈和表演排名17;艺术史排名30;音乐排名45。(共58个学科参加排名)[7]

1、音乐

音乐是一种创造性的有教养的艺术行业,是一种表演艺术[8]。三种基础的学习包括:作曲\\表演和听觉训练。音乐学科基准列出了目前英国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专业领域的学习,包括:

与音乐学科相关的专业设置还有很多并在发展和调整中,目前英国音乐学科荣誉学士学位的名称就有音乐学学士、科学学士、工程学士和音乐应用学士等,是一个可以与不同学科交叉学习获得学位的学科。

2、传媒、影视和文化研究

传媒、影视和文化研究,是指以文化和交流活动作为中心力量,能识别和领悟日常生活的社会和心理特征以及经济和政治活动的组织特征、公众文化的建构特征、创造力的新表现形式特征等等,都是专业实践的基础范围[9]。

这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因此这个学科中的专业设置也是在实践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建立,目前较完整的专业设置包括:广播,传播学,文化研究,电影电视研究,记者,媒体制作,媒体研究,流行文化,公共关系,出版。此外还有一些正在发展的学科学习:

A.有些学位课程围绕着文化或传媒,其他的专注在某一实践领域如电影,摄像或记者;

B.有些侧重传媒和文化研究的技术因素,而另一些侧重它们的经济或商务应用,它们的工业的和管理的结构和程序,它们的社会应用或它们的符号学、审美学或有可能产生的影响。

C.有些包含历史成分,有些强调当展,有些侧重建立媒体和文化活动,有些侧重新的显现的传媒、文化或交流形式;

D.有些研究建立在人类交流的通常模式上(说和书写的语言、视觉和听觉交流,直接或间接交流,团体活动);一些侧重在特定的媒体、文化、和审美系统中(例如印刷媒体、电影、电视、收音机、流行音乐或数字化形式和计算机媒介);一些侧重物质文化和日常文化(例流行文化,公共和私人空间组织,文化机构如画廊、博物馆和剧院;以及正统的和流行的文化之间的关系。

E.有些首先关注专业实践和相关的生产、商务和管理,包括智力和技术能力;而还有一些既不提供与传媒、文化生产直接的经验,也不提供实践经验,类似评论或反馈。

传媒、影视和文化研究的学科学习,随着其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的中心化,其学科专业实践需要系统性、批判性和反馈性的教育。目前英国有约60所大学开设这个领域的课程,有超过15,000名学生在这个领域学习。

3、舞蹈、戏剧和表演

舞蹈、戏剧和表演,在现代的英国高等艺术教育领域已经发生了变化,当前的学科学习范围包括:

A.舞蹈、戏剧和表演各领域的相关活动。包括传统的智力/表演实践、知识、技能和观念;

B.能组成这些学科学习活动的相关领域包括:影像、电影、电视、无线广播和各学科的表演;

C.融合各种表演和创作模式的工作:其他媒体和新技术,交叉学科和混合媒体的表演。特别是表演艺术的界限在新的实践中在现有观念的挑战下日益模糊。

因此,关于表演艺术的概念和实践的多样化和相互关联,并没有一个稳定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但因为社会挑战、政治和艺术的价值和实践而显得有独特的个性,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学科。这些多样化和不断的发展在英国的荣誉学位水平学习中有不同的反应,例:

A.有些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专业职业培训,包括舞蹈、戏剧、歌剧、表演和艺术生产;

B.有些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单个荣誉学位在舞蹈、歌剧、戏剧或表演,或相似名称的专业;

C.有些学院提供荣誉学位的交叉专业,使舞蹈、歌剧和表演结合,或舞蹈和表演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D.有些学院提供还未有学位名称的交叉课程学习(如现代艺术)。这些课程各艺术形式的分类是模糊的,特别是当代的实践,已经导致舞蹈、戏剧和表演的结合,例视觉艺术、音乐和写作;

E.有些高等教育机构的行政部门承担命名和分类这些补充的部分,如英语和歌剧,戏剧、电影和电视研究,戏剧和媒体艺术。

与舞蹈、戏剧和表演相关的专业学习基本包括:

表演、训练和身体训练;表演人类学;剧场应用;艺术与文化政策,投资和管理;编写和创作;编舞和编舞术;社区表演;评论方法和文学分析;舞蹈实录分析和重组;教育;风格;舞蹈;创作;导演;舞蹈、戏剧和治疗;性别、性和表演;舞蹈、戏剧和表演中的健康和安全;历史、理论和美学;生活艺术和表演艺术;管理和生产;运动研究和剧场训练;音乐和音乐戏剧;表演理论和分析;表演和计算机;表演和社会和流行文化;表演实践和专业表演技能;剧本撰写,透视技法;影视戏剧和舞蹈;舞台管理;剧场技术;舞蹈、戏剧和表演理论。

4、艺术与设计,艺术史,建筑与设计

艺术与设计学科是英国的强势学科,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超过国家平均水平。“艺术与设计”应用在一个宽泛的、复杂和多样的学科范围。在英国,关于这个学科有不同的名称,从“实用美术”、“装饰艺术”、“艺术和工艺”、“美术和应用美术”,一直到20世纪后半期才被指定命名为“艺术与设计”。《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1998-2000学科概览报告(艺术与设计)》中指出:“艺术与设计”有9个不同的领域,时尚、纺织品;美术;图形设计;摄影、电影、电视;三维动画设计;普通艺术和设计;多科艺术和设计;媒体生产;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研究。英国高校招生部列出了涉及这个学科的至少170个不同课程[10]。艺术与设计学科由于运用新媒体和技术,特别是数字、透镜和时光媒体,同时还通过改变当代文化状态而重新定义学科。但大多数学生需要有一个艺术与设计的宽基础的学习,在本科学习前要有基本知识和技能,但有些专业不需要太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修复与保护;艺术博物馆和画廊管理和经营;教堂设计和管理;出版。

5、艺术治疗

艺术治疗属于英国保健卫生署(NHS)管理的保健专业.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与保健卫生署合作制定了保健专业标准,目的是建立或者恢复保健专业基本准则,制定有关学术和执业标准,提供一个不同背景的保健员工教育和培训框架[11]。

艺术治疗包括艺术治疗和艺术心理疗法,舞蹈运动疗法,戏剧疗法,音乐疗法四个领域。

A.艺术治疗和艺术心理疗法。

英国艺术治疗协会对艺术治疗和艺术心理疗法的定义是:是指在受过专业训练的艺术治疗师的引导下,应用艺术元素作自我表达及反思的活动。治疗师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应用艺术元素使病人在一个安全和适宜的环境中产生影响和变化。病人和治疗者的关系是重要的中心环节,但艺术治疗和艺术心理疗法与其他心理疗法不同的是它涉及到三个因素:病人,治疗者和想像或艺术作品。

艺术疗法和艺术心理治疗是一个交叉(中间)学科和应用学科,进入该学科学习包括120天的临床实践,培训持续二年全日制学习或三年部分时间制学习,是属于硕士水平的学习。

B.舞蹈运动治疗。

英国舞蹈运动治疗协会定义该领域为:运用运动和舞蹈的心理治疗技术,通过治疗师的创造性活动推进病人的情感、认知以及身体与社会和谐相处[11](ADMT UK 2002,P1)。

该学科已不仅仅把舞蹈当作听觉艺术,治疗师受现代的物理技术理论和心理治疗技术和治疗实践启示,以及舞蹈的多文化传统,身体运动和精神层面的发展,都不断地在国内和国际研究的基础上推进。

舞蹈运动治疗执业者的年龄必须满23周岁,并且需要应聘者有以下条件:有相关领域学习的本科学位,或专业资格证书,或多方面的相关经验;至少有二年持续的学习舞蹈和运动的经历,或者有多样的运动和舞蹈经历;有能力在双人或群体互动中运用运动进行即兴的叙述故事和交流;有至少一年相关工作经验(志愿或付费);具备作为治疗者需要的个人训练相应的成熟度。

C.戏剧疗法。

戏剧疗法是指:以运用歌剧和戏剧的倾听艺术作为治疗主要过程的活动,是一种通过行动方式推进创造力,想像力,学习力,洞察力和身心成长的活动。

戏剧疗法从业者注册前的高等教育学习,包括至少100小时的戏剧临床实习,培训需要一年半至二年的全日制学习或四年部分时间制学习。

D.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是指:建立在非言辞介入互动的基础上,提供给病人一种能表达自己,使情感交流和互动更容易的方式,主要以音乐创作为交流形式。

音乐疗法的高等教育学习,需要一年或二年全日制学习,或二年至三年但不超过五年的部分时间制学习。

英国高等艺术教育学位体系与学科分类,体现出以下一些特征。一是体现了高等艺术教育的一元体制下的多层次、多规格的学位体系。英国的高等艺术教育既有传统意义上的培养艺术精英的院校,又有适应时展的培养艺术大众化人才的院校,表现在扩大中间水平学位的设置,如基础学位、高等教育证书和高等教育文凭的设置等。二是体现了艺术学科领域的变化。英国艺术协会在《2006-2008年规划》中认为:文化消费已经不再是过去被限制在精英阶层,创意的工作也不再是专业艺术家的领域。英国的“创意产业”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上,因此,艺术学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在审美领域和文化消费领域的学科。艺术学科正被重新整合、分化,与其他学科如物理、医学、工程技术交叉而生成新的学科和专业;有些艺术学科的领域的边界已逐渐模糊,例舞蹈、戏剧和表演的发展趋势是随着新媒体的介入将出现新的气象;有些艺术学科正在建设和发展中,例如传媒、影视和文化研究学科;学科名称也在不断更改中,例如“艺术与设计”学科名称,从“实用美术”、“装饰艺术”、“艺术和工艺”、“美术和应用美术”,一直到20世纪后半期才被指定命名为“艺术与设计”;等等。三是体现了英国高等艺术教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密切呼应的特征。英国高校外部质量保证传统上还存在着一个各种专业领域的外部鉴定和专业认证制度,这一制度是通过各种专业协会或法定机构对授予专业头衔的课程进行鉴定。这类鉴定保证了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执业所必须的能力和认识。英国高等艺术教育“艺术与设计”学科名称的变化,艺术治疗学科的发展等都不同程度体现出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互动的特征。(责任编辑:陈娟娟)

参考文献:

[1]戴定澄主编.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3.

[2]HighereducationintheUK2005[R].NorthavonHouse ,Coldharbour.Lane.BRISTOL,BS16 1QD 2005.10.

[3]戴定澄主编.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3.

[4]杨晓波.英国多科技术学院政策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7:(4).75.

[5]Rose Bruford college (institutional audit)[R].Southgate House,Southgate street,Gloucester GL1 1UB.2003.4.

[6]徐辉,郑继伟编著.英国教育史[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7.374.

[7]2006年泰晤士报Times 英国大学排名[N]。Http:the timesonline.co.uk.2007-10-22.

[8]Music [EB/OL].Southgate house, Southgate Stree.QAAAR055.2002.2.

[9]Communication,media, film and cultural studies[EB/OL].Southgate house, Southgate Stree.QAAAR055.2002.2.

第3篇

当前高等教育学所面临的危机,表现为作为学科建制的高等教育学与作为知识体系的高等教育学这两种形态学科危机的“共振效应”,是关系到高等教育学科生死存亡的危机。高等教育学的成功突围之路在于“再学科化”,即必须在坚持高等教育学学科化发展方向的前提下,致力于学科建制层面的“再学科化”———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同时要突破一般教育学的视界,促进知识形态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学科制度;再学科化

我国高等教育学是一个年轻的发展中的学科,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一直是重要问题之一。当前讨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问题,高等教育学界有了一种紧迫感和悲壮色彩。2016年8月29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厦门大学召开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讨论关于促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厦门共识》。瞿振元会长用“七分紧迫、三分悲壮;十分期待、十分努力;形成共识、推动发展”24字概括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形势和任务。自国家学科政策调整,以及有关部门按照一级学科实施学科评估和进行学科资源配置之后,高等教育学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必须思考高等教育学应对挑战和走出困境的对策。

一、正视当前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

在我国,高等教育学主要有两种存在形态,或者是两种形态的统一体。一是作为学科建制的高等教育学,它与国家的学科制度有着重要关联;一是作为知识形态的高等教育学,它与高等教育学术共同体有着紧密关系。当前高等教育学所面临的学科危机,表现为学科政策调整所致危机与高等教育学科自身存在问题的叠加,出现了两种形态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的“共振效应”。因而与之前所经历的危机,无论在性质上还是在程度上都有重要的不同。在危机的性质上,表现为学科的建制性危机;在危机的程度上,它是关系到高等教育学生死存亡的危机。

1.当前的高等教育学危机是学科建制上的危机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国家学科制度,主要包括学科分类制度和学科审批制度。首先由国家进行刚性的学科分类,然后颁布具有学科管理功能的学科目录,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必须在学科目录下通过学科审批才能进行。亦即学科的设立需要经过国家批准,纳入学科目录体系,取得学科建制。只有在取得学科建制的前提下,学科建设和发展才能获得国家的资金支持、编制岗位和人员配备。任何学科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都不可能脱离学科目录和国家授权审批。而美国等西方国家主要实行的是学术共同体学科制度,亦即学科设立、学科建设不需要国家授权审批,而主要由学术共同体自行决定。其学科分类的功能主要在于进行学科统计———将知识生产按照大致的学科类型(并非精准的)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看看这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生产状况,以及学科知识进展情况。由此可见,我国的国家学科制度无论在学科分类上还是在学科设立上都体现出学科建设管理和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并且具有极强的刚性。与我国的国家学科制度相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学对学科制度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性。20世纪80年代初,高等教育学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作为二级学科列入学科目录,获得了学科身份和学科建制。但这并非是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发展和成熟到足以认定为一门学科的程度,而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需要大力加强高等教育研究,从而在国家学科制度层面支持的结果。正是因为有了国家学科制度的支持,高等教育学才能在学科建制内发展,特别是弥补作为知识体系高等教育学的缺陷,逐步走向成熟的高等教育学。没有国家学科制度的支持,就没有高等教育学今天。当前高等教育学所面临的危机,固然与作为知识体系的高等教育学发展缓慢,还不具备抵御学科发展风险的能力有关,但来自外部的学科政策和学科制度调整是主要原因。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再次修订学科目录,取消了二级学科建制,明确要求按照一级学科进行学位点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和学科评估也按照一级学科来进行。2016年正式启动的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要求按照一级学科进行学科评估,并且在学科门类下实行一级学科“绑定评估”的原则。这不仅使得作为二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丧失了存在意义,而且使得不少学校的教育学一级学科丧失了参加评估的机会,也就丧失了获得学科资源配置的机会。非师范大学的教育学科,特别是作为教育学学科特色的高等教育学面临重大挑战。

2.当前的高等教育学危机是学科的生存性危机

我国高等教育学在近40年的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过多次危机,但这些危机是高等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危机,是发展性危机。而当前的危机则是关乎高等教育学生死存亡的危机,是生存性危机。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家颁布的学位授予和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目录,产生了重要的“溢出效应”。学科目录本来是用来规范“学位授予”和“研究生培养”的,其功能在于按照学科分类进行学位授予(不包括学士学位授予)和研究生培养。但这个学科目录在运行过程中被广泛用来进行学位点授权审批、学科水平评估、学科发展资源配置,甚至用来进行学校类型划分(综合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单科性院校),进而影响大学的院系设置。二是我国现行的学科制度与中国特有的“单位制”文化和体制结合,产生了将学科嵌入“单位制”的学科建设和管理体制,形成了学校内院系设置、学科资源配置、教师人事归属、学科岗位设置、工作绩效考核和评价的基本单元。大学教师的双重归属———在学术上归属于所从事的学科(往往是国际性的),在人事上归属于所服务的大学或者院系———简化为“单位”归属。“单位”成为教师归属感和职业安全感之所系,教师的学术研究活动必须有院系性质的“单位”作为依托。院系既是学术组织又是一级行政机构。学科建设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实体性的院系组织的基础之上,离开实体性的院系组织,就不可能聚集人才来开展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工作。在学科目录的“溢出效应”和学科建设的“单位制”现实下,国家学科政策调整为按照一级学科进行学科评估和开展学科建设,极大影响了高等教育研究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资源分配。有的高校将原来的高教所升格为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沦为教育学院的一个学科方向,稀释了高等教育学的发展环境和资源;有的高校将高教所归并到发展规划处、教务处、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等机构,导致高教所丧失了独立机构的地位;有的高校干脆就撤销了高教所。特别是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一些过去以高等教育学为学科特色的高校,由于受到按一级学科评估和学科绑定评估政策的影响,不少都放弃了参加学科评估的机会。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被降格或撤销,或者改变了高教研究机构的性质和职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失去了组织基础。作为学科建制的高等教育学消亡之后,作为知识形态的高等教育学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所以,当前高等教育学所面临的危机,不是过去曾经经历过的发展性危机,而是关系到高等教育学生死存亡的生存性危机。

二、“再学科化”:高等教育学的成功突围之路

面对高等教育学的生存性危机,高等教育学如何化危为机,实现成功突围,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必须重视的问题。我认为,致力于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是一种必然选择。

1.必须坚持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化发展方向

在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过程中,曾经产生过“学科论”与“研究领域论”的学术争论,但“研究领域论”一直占据上风,在高等教育学界有着重要影响。“研究领域论”认为,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没有什么不好,它可以吸纳其他学科的学者参与高等教育研究,丰富高等教育学学科成果。而且美国作为高等教育研究强国,一直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产生了高水平研究成果。有没有高等教育学科,并不影响高等教育研究的开展。对此,我曾专门撰文进行了分析和讨论。[1]我一直主张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必须走学科化发展道路,“学科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安身立命之本。因为在我国的国家学科制度框架下,作为“研究领域”的高等教育研究,是无法纳入国家学科制度体系的,也就无法获得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制度支持和资源投入。美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而能取得领先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是因为美国实行的是学术共同体学科制度,学科的设立和资源配置,由各学术共同体自行决定。我们不能因为美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能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而主张在我国要放弃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化发展方向。因此,在我国的国家学科制度下,高等教育学要应对当前的学科危机,绝不能放弃学科化发展思路。放弃学科化努力,无异于断送高等教育学———使我们将近40年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成果毁于一旦,使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面临釜底抽薪的困局,使众多的高等教育专业研究人员丢掉饭碗。但是,坚持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化发展思路,不是要用经典学科的标准来指导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把高等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经典学科,而是要按照现代学科的特点和要求来建设高等教育学,即建设作为现代学科的高等教育学。现代学科与经典学科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经典学科是由知识演化逻辑主导的学科,学科知识呈现“树形结构”或“阶梯结构”,有严密的学科知识谱系,有清晰的知识演化路径,学科知识之间可以相互追溯;而现代学科则是由社会需求逻辑主导的学科,是由问题导向(解决社会问题和工程实践)所主导的综合性、交叉性、横断性学科。高等教育学在本质上是一门现代学科。

2.致力于学科建制层面的“再学科化”

面对当前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危机,坚持高等教育学学科化发展方向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在学科建制层面实现“再学科化”。学科建制层面的“再学科化”主要解决如下两个问题。一是要重建作为高等教育学组织依托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如前所述,我国的学科制度与“单位制”的结合,形成了基于“单位制”的学科建设和管理体制。没有高教所等实体性机构和组织作为依托,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就如浮萍般无所维系。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创生和发展,是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高等教育研究所(室)为先声的,尽管这些高教所(室)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分化为“学科建设型”和“院校研究型”两种类型,但它们的大量涌现,的确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组织支持。当前高校的高教研究机构大量被裁撤或降格,或者被迫做出职能上的转变,已经严重威胁到专业研究人员的生存和学科归宿感。由此,必须重振和恢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将部分高校高教研究所的基本职能定位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将另一部分高校高教研究所的基本职能定位于通过开展院校研究来为本校改革发展服务。两种职能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同时并存,在全国形成功能互补和相互支持的高等教育研究组织结构。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导致高教所在学校地位低的原因在于,高教所都致力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学科理论问题研究,忽视了对学校改革发展中现实问题的研究。这种观点只是从现象层面找原因,是有失偏颇的。如果没有高等教育学学科作为前提,没有高等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我们对高校改革发展中现实问题的研究,就会沦为就事论事的研究,就会因为缺乏专业性而不能有效指导高校的改革发展实践。因此,我们既需要从全国层面来看待高教所的作用,也需要从具体院校高教所的职能定位来看待高教所的作用。不能因为高教所没有直接为本校改革发展服务而裁撤或降格高教所,同时学校领导也要善待和善用高教研究机构。[2]二是要努力争取高等教育学取得一级学科建制。如前所述,在美国的学术共同体学科制度下,学科的划分以及相应的学科层级划分,只是具有学科知识统计的意义,不会影响某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高等教育学无论是否被列入学科目录,是否获得比较高的学科分类层级,都不影响高等教育研究的开展和高等教育学术的发展。但在我国的国家学科制度下,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创生,得益于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二级学科”列入学科目录之中。而当前高等教育学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也在于2011年国家学科目录调整时突出按一级学科进行学位授权点审批和学科建设,使得作为二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失去了制度性支持。所以,高等教育学能否取得一级学科建制,对高等教育学的未来发展有着生死攸关的影响。因此,我曾经专门撰文讨论过建设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的问题,把建设作为一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作为高等教育学“再学科化”的重要目标和内容。[3-4]当前,部分高等教育学者对高等教育学争取一级学科建制信心不足,认为学前教育、研究生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学科与高等教育学类似,都提出了建设一级学科的诉求,各学科之间相互攀比,不可能在教育学门类下设置这么多的一级学科。我认为,我们不能放弃努力,应该充满信心。高等教育学不同于一般教育学,一般教育学主要是学校教育学,其基本理论和核心知识发源于儿童教育,具有经典学科的性质。而高等教育学则超越了“学校教育”的视界,具有充分的“社会”教育学性质,其基本理论和核心知识发源于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高等教育学不仅要研究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规律,还要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5]因此,我们要在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学具有不同于一般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的基础上,充满信心地争取高等教育学的一级学科建制。一是要深化研究我国的学科分类和学科设置,进一步促进和推动我国学科制度的改革。学科分类和学科设置本身就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目录,还是学位授予和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目录,都是以高等教育研究人员为主体而编制的。在研究和改革我国的学科分类和学科设置过程中,高等教育研究人员是大有作为的。二是就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设置而言,需要改变思维定势。目前在教育学门类下设置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等三个一级学科,并非是科学的、合理的,是有很大的调整和改进空间的。同时,要从促进“现代学科”发展的目的出发来考虑一级学科设置,一级学科的设置是为了促进学科发展,特别是促进现代学科的发展,而不是限制学科发展。要避免手段和目的的倒置,在考虑一级学科的数量时也不能因噎废食。

3.促进知识形态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

高等教育学能否建设成为一级学科,既与我国学科制度改革相关,也与知识形态的高等教育学的发展水平相关。毋庸讳言,我国高等教育学还不成熟,还不完善。当前高等教育学的危机,部分也来源于作为知识体系的高等教育学的不成熟和不完善。这就需要强化高等教育学学术共同体意识,共同致力于发展高等教育学的核心知识,促进知识形态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对于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我曾在有关文章中阐明了将不同学科高等教育研究成果进行理论整合,实现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学科化建构的思路。[6]概言之,就是要将其他学科学者所涉及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通过高等教育学者的努力,纳入高等教育学之中,实现其高等教育学科化。这里我要特别强调高等教育学“再学科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问题。作为知识形态的高等教育学,其“再学科化”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超越一般教育学核心知识和理论体系的高等教育学,而不是在一般教育学的理论框架下,或者仿照一般教育学来发展高等教育学的核心知识,用一般教育学的知识标准来衡量高等教育学的核心知识。为此,必须跳出长期影响高等教育学者的一般教育学思维,克服一般教育学独大的思维定势,在将高等教育学定位于一门现代学科的思维基点上,拓展高等教育学的核心知识领域和范围,建构符合高等教育学学科特点的,属于高等教育学自身的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显然,要完成知识形态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需要高等教育学学术共同体的努力,要用我们自己的科学的研究成果来争取一般教育学界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从而为高等教育学获得一级学科建制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这是高等教育学界面临的一个长期而艰巨任务。

作者:张应强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张应强.超越“学科论”和“研究领域论”之争———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方向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4):49-61.

[2]张应强,唐萌.高等教育学到底有什么用[J].中国高教研究,2016,(12):56-62.

[3]张应强,郭卉.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定位[J].教育研究,2010,(1):39-43.

第4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 应用型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就业通道

[作者简介]王永宏(1964- ),男,辽宁岫岩人,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张丽萍(1964- ),女,山东济南人,佳木斯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重点课题“建立学习全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TF120052)和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应用型人才全程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8514)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41-02

应用型高等教育应该而且必须在实施教育的全过程中坚持对教育主体未来社会角色与职业岗位的关注,即在教育决策与实施中坚定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为教育主体提供优质的职业生涯意识及优质的技能信息服务。学习全程以就业为导向并非是对教育主体全面发展的偏废,而是对其未来发展意识的强化。就业导向既涵盖了生存导向,同时也兼容了能力导向和素质导向,是对教育主体更好地成为生存者、社会人、职业人的担当,更加切实地承载了应用型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建立学习全程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是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教育思想和定位,是对培养对象自我认知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性设计。所以,应用型高等教育学习全程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模式,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课题。

一、目标建构与层次设定

1.目标建构。第一,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必须符合和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理论基础更扎实,知识面更宽广,学科内容更前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突出。第二,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还应该是以专业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推动行业发展的实践人才。这些人才应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主要表现在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方面的创造性,是在具体实践问题中的集成创新,而不仅是在学术理论中的原创。

2.人才层次。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所要造就的人才,需要符合两方面的需求:一是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需求;二是人才自身对生存、发展、求知、应用、兴趣、理想等方面的综合需求。应用型高等教育正是要通过培养方案的调整优化,尽可能地满足上述的双向需求,并在就业上岗这一平台上加以实现。具体而言,就是在厘清社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调动有效的教育手段,为受教育者建立适合于未来生存、发展、谋职的知识、能力、素质架构,使之成为具有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特征、素质特征、能力特征,善于将科学原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适应未来专业岗位的从业者。

二、模式内涵与制度建设

1.学习全程架构设计。要有效实施学习全程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必须开展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架构设计。这一设计应注重突出纲领、完善体系,在保证总体目标实现的意义上完成各分支系统的布局与实施。学习全程以就业为导向的总体战略体现在有意识地掌握所需知识、有目的地提高未来职业岗位所需能力、有效地实施知识向能力的转换、实现各功能要素的有机结合。这一培养模式的要素组合应遵循如下层次:一是对未来职业岗位知识结构的认知――明了所需;二是以明确的目的性为指导开展相关知识学习――填补知识空白;三是将所学知识付诸应用,检验学习成果,在回馈中发现不足――巩固提升所学;四是实现所学知识的能力转换――成为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合格技能人才。与此相呼应的操作程序应为:首先,通过多种有效方式使学生了解未来职业岗位性状、产生感性认知、形成关于职业岗位需求概念;其次,有针对性和目标感地开展知识学习;接着,在相当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开展操作训练,以检验知识掌握;然后,有的放矢地引导知识的能力转换;最后,实岗验证。

2.优化课程体系。应用型高等教育依据培养目标必须改革创新培养模式,而其核心价值则体现在符合目标管理需要的课程体系设计上。课程体系设计应遵循“知识能力一体”原则,设计目标定位于“知识能力一体共建、专业课程设计组合的就业取向、职业岗位综合能力训练、课程功能性转变与模式创新”等。其质量标准应体现为专业知识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综合能力具有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和基础,知识与能力具有职业岗位适应性。开展课程体系创新设计首先要厘清思路:专业方向与发展的内涵与理念,保证路径最优化;不同课程之间的时间与空间架构,寻求结构最优化;各课程自身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编制,追求效果最优化。在此基础上确定主导方针:坚持“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宗旨要求,结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动态需求进行课程体系设计;遵循“全程以就业为导向”的设计原则,以职业岗位对人才综合需求为依据,整合课程结构;按照“知识能力一体”的设计原则,以综合素质、知识水平、职业岗位能力为落脚点,完成课程设计的模块化组合。

3.制度引领与实施保障。在明确学习全程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模式定位后,必须确立与之相符的教育教学制度予以明确保障。能够起到保障作用的制度包括:一是社会职业岗位人才需求调研方面的制度,这一制度将保障培养方向的正确性,通过调研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保持动态平衡,使教学内容与岗位需要保持趋向性同轨,使教育教学与未来就业目标保持线性贯通。二是培养目标的设定,这一制度将保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即确保知识与能力的一体目标及合理的层次性的有效实现,从而使人才规格与职业岗位需求保持口径一致性。三是基本培养方式方面的制度,这一制度将保障培养手段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有效性和合理性,从而使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得以科学落实。四是师资配置方面的制度,这一制度将保障师资规格,强化“双师型”教师的配置,保证人才“知识能力一体化”的顺利实现。此外,还应包括实验实习、素质培养、应用能力、教材、考试等多方面与培养模式密切相关的制度建设与引领。通过一系列制度保障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系统性和现实性的目标。

三、构建平台与就业通道

1.革新课程模式。课程是培养目标与人才定位的具体化,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就是建设由不同的课程平台和课程模块组成的“知识面宽,应用性强,理论与实践渗透”的多元课程模式。一是建设应用型课程平台。课程设置一方面要充分体现职业化,适度增加应用型课程;另一方面还要重视课程的人文化,适当加强通识课程,具体建设三个课程平台,即学科课程平台、应用能力平台、综合素质平台。二是完善课程模块。课程模块就是将各类课程按一定的比例搭配,组成各不相同的模块,备学生选修。

2.发展教学模式。在设置多元化的课程模式之后,相应的教学方法上也要有所突破。要坚持“学生参与,综合运用,科研渗透,学用结合,课堂为主,课外为辅”的教学原则。

3.提升实践教学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从“知识―能力一体”出发,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各专业能够及时了解社会一线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并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地丰富更新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二者的平衡。与传统实践教学一直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的观念和操作原则有别,应将实践教学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加以重视。在实践教学模式设计上应重点考虑如下两方面要素:

第一,增加实践学时,科学有效设计实践时段。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专业特点科学合理设置,一般可设计为总学时的1/4~1/3,原则上以有效率、有作用、有效果为宜。在实践时段设计上可分为:开启认知阶段,鉴于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特点,学生初入大学并无未来职业岗位知识能力需求概念,在学习之初进行认知实践很有必要,这一实践学习可在校内实践基地或对口实习就业基地进行,目的是使学生首先了解未来职业岗位知识能力需求,使接下来的学习有的放矢;巩固验证阶段,即在学制中间阶段进行较为深入的实践,巩固认知,检验所学知识,考察应用能力;实用转化阶段,即在学习结束前顶岗实践,将所学实际应用于岗位工作,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最后校验,保证学生向就业岗位的顺利过渡。其间各门课程实验实习同样需按照课程设计高效务实地有序进行。

第二,增加实践教学投入,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按照教育投入产出规律搞好办学尤其应得到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重视,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应根据专业设置、办学方向科学合理地加以投入,加强实践设施建设;同时,应大力开辟多维度实践教学形式,一般应包括融资共建实践基地、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基于就业通道的实习就业基地等多种形式。

4.增强师资队伍的应用型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扎实宽厚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掌握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状况,了解技术的发展趋势。有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所以,学校要推荐教师到产学研一线基地挂职,鼓励教师积极转换角色,增强实践经验,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另外,学校还可积极探讨校企共建“双师型”队伍制度,吸引更多企业优秀人才加入师资队伍。

5.增强课外活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组织开展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各专业应定期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开展学术讲座或专业教育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知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格,使学生在学习全程对未来就业岗位有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

6.增强技能实力,推行“证书”制度。应积极促使学生具备面向未来职业岗位的各项条件,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职业能力培训及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相关其他培训及资质等。还可以借鉴国外相关应用型高等教育的一些成型经验,比如与相关机构开展合作教育课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打通就业关节,这些都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建立良性就业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大胆推行“证书”制度,逐步实现学历教育、学位教育与专业、职业资格培训的有效契合。“证书”主要是指学历证书、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英语过级证书、计算机过级证书等。

应用型高等教育在把握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脉搏的基础上,要认准办学方向,创新办学体制,采用包括学习全程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在内的多种机制提升办学的社会效益,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必会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1).

第5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英语教学

引言

教育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阶段,是国际教育实现有效融合的关键手段,在新时展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应通过国际化课程的构建,深化对西方教育内涵的理解,进而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以及教育现状,明确英语教学的目标与定位,以此提升英语教育工作的质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提供助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进而使英语教育成为服务教育国家化的重要手段,全面推进我国科技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一、教育国际化发展概述

教育国际化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针对教育国际化的议题,我国各大院校曾开展过形式不同的论坛活动。例如,2010年的校长论坛会议:哈尔滨的大学校长论坛、南京的中外高校论坛以及广州的亚洲校长论坛,有包括亚洲30个国家及地区的100名高校校长参加。教育国际化是从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延伸并形成的全新教育模态,能够帮助院校获取更多、更新、更全面的科技成果,使高校教育体系呈现百家争鸣的发展态势,以此为新课程改革政策提供改革方向与理论支持[1]。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国高校不断通过文献翻译,吸取世界前沿科技,邀请国外学者参与教学改革与理论实践,并委派大量教师与学者到西方院校进修,以此提升师资力量,丰富教育经验。然而在西方,教育国际化则拥有不同的发展内容与实践理论。首先在人才流动层面,高等院校除了加大力度吸引国外知名专家与学者外,把更多精力置于吸引留学生的层面上。相关调查显示,共有400万高校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留学。在教育层面上,国外院校更多地注重对课程体制的改革,即对现有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构建国际化课程,吸引国际学者、研究者及师资力量,并将其作为关键的教学资源,通过结合院校当前的教学态势,合理配置国际教学资源。因此,国际化课程是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重点,同时也是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重点。

二、国际化课程的发展现状

根据OECD组织的相关定义,高校教育的国际化课程主要指,为国内外学习者设计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主要以国际通用语言阐述各国的文化特征、专业内容以及教学内涵,以此发展并提升高等院校的国际发展能力。因此,国际化课程在形式上以英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来传授相关学科理论知识,以此吸引大量国外留学生。由于美英国家在语言上存在着显著的优势,所以在国际上具有领先的地位。Wil-davsky认为,外国学生在美国进修的比重较大,并占据院校学生总数的60%以上。如果将我国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在美读博的学生总量相加,其规模将远远超过加州大学的学生总数。此外,美英知名大学,譬如诺丁汉学院与纽约大学在亚洲与中东不断创办分校,并对当地教育事业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总体来讲,西方院校在世界范围内共开设了197所分校,环比增加13%,并在中国上海与北京两地,也设有相关分校。其国际化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将院校自己的教学课程置于网络层面上,促使世界各国的高等院校可以免费获取教学经验与理论。譬如麻省理工大学在2017年已将学院43个学科4000门课程制作为网络课件,并以互联网平台作为共享媒介,为亚洲、欧洲等高等院校提供教育改革支持。在我国教育国际化方面,留学生规模是衡量高校国际化课程发展的重要标准,假如我国高校既不能留住优秀的学生,又不能引进大量的国际留学生,则将难以实现双一流教育发展的目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普通留学生为10万人,硕博留学生为1.5万人。如果根据我国招生总数来分析,国际留学生仅占我国学生总数的2%。而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统计报告,2009年世界各国在接受国际留学生总数方面,存在鲜明的差异性。“日本15万、法国30万、德国31万、英国40万、美国63万。”由此可见,我国的教育国际化程度相对不高。所以现阶段,教育部门通过完善外国学生引进体系,提出截至2020年,来华留学生总数要提升到60万以上的目标,以此促使我国逐渐成为拥有大量一流大学的国家。而根据相关数据分析,现阶段来华留学的多为印度、中东、非洲等国的留学生,而来自西方国家或北美国家的留学生相对不足。2012年,在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的推进下,美国政府与我国正式达成双边协议,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将10万留学生送到中国学习。在中外合作层面,2010年以前,我国的中外合办院校寥寥无几,然而在“国家教育改革规划纲要”出台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不断涌现了与西方院校合作办学的浪潮,2013年,提出申请的五所大学中,就以位于上海的纽约大学较为耀眼。而2014年我国教育部公布的中外合作项目与机构名单中,我国现有762个通过教育部审批的合作机构。在这762所学院与学科中,涉及工商管理、法学、临床医学、国际金融、自动化信息、生物遗传、电子工程、计算机软件等学科的就有400多所。

三、我国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问题

(一)国际化师资师资队伍是教育国际化建设中的基础及关键,虽然我国各大高校在国际化进程中,通过吸引西方优秀专家与学者,完善我国高校现有的教育体系,加深国际化程度,然而在师资队伍建设层面依旧存在不足:首先在专业教师队伍方面,由于国际化教育的基础是英语教育,使用英语开展专业课程,便成为国际化课程开设的基础。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缺乏充足的专业教学经验,对跨学科理论了解不深刻,无法在有限时间内从事专业教学工作;而对于专业教师来讲,以英语语言作为教学手段,显然更有挑战性,但由于语言基础薄弱,在利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无法抓住重点,削弱了教学质量。其次,学术交流层面,教育国际化既要求我国高校要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吸引国际留学生,更要将我国优秀的人才送到西方高等院校中,以此提升学生的学科水平,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然而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体系主要以日常英语为主,难以结合学科专业,开展专业化的英语教学工作。在ESP英语教学方面,师资队伍也相对匮乏,无法为我国高校学生在国外进修新专业、新学科奠定基础。

(二)国际化课程国际化课程是我国高校教育国际化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难题。首先,在课程体系层面,我国现有的专业课程有诸多不合理的内容,存在着较多的中国特有的必修课内容。课程内容老化,脱离社会实际,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尤其在人文学科的层面上,我国与西方各国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在文化层面上又存在诸多的矛盾,学生难以根据现有的文化体系与意识形态,认识并理解我国的文化机制,进而限制了留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其次,在课程结构上,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课程结构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别。通常来讲,我国高校通常以学科理论为主,并以此规划现有的课程结构;然而西方院校却通常将学生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编排的重心,设计出能够充分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课程体系。因此,我国高校应从教学理念方面调整现有的课程结构,并以内容为主,通过反映国际发展趋势,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国际化学生“吸引国际化学生”主要指我国高等院校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吸引并鼓励西方留学生到高校进修。然而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在留学生吸引计划层面上,落实不到位,不能通过有效的制度调整与教学改革,扩大和提升国外留学生来华的规模与质量,尤其对欧美等国家学生来讲,我国悠久的文化资源是其来华的主要动力,然而落后的教学理念与课程结构又是限制来华留学生发展的重要原因。虽然我国教育部通过相应的激励政策与中外合作办学手段,为我国高等院校吸引西方留学生提供了基础,然而在对外宣传、教学资源以及师资团队的建设上,进步缓慢,缺乏长效的竞争优势。根据相关数据,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已增设了以吸引外国留学生为目标的学位课程,然而课程的质量却远未达到国际化教育的水平,并没有作为高校重要的发展目标来推动与规划,所以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相对薄弱[2]。

四、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目标与定位

如果将提升国际化课程看作我国高校发展的办学目标与宗旨,这将对我国英语教学工作产生显著的影响,使英语教学获得新生。因此,高校英语教学工作应定位在教育国际化的层面上,通过调整英语教学的教学评估、教师培训以及课程要求来推动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

(一)加强专业英语教育为应对英语教师难以胜任专业教师为留学生提供理论知识,以及无法以专业英语教育为我国留学生未来的专业进修奠定基础等问题,高校应以行政手段,统筹并规划我国英语教师的课程体系,通过加强专业教育,提高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首先,加强英语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即通过教师培训手段,使教师获取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而通过专研学习,明确不同理论知识在英语语境中的表达规律及阐述方式。其次,鼓励教师进入特定专业领域,通过社会实践工作,巩固现有的理论知识体系。例如,将英语教师送到境外机构,展开专业学习。最后,加强ESP教育工作,英语教师应将ESP教学工作作为自身发展的关键,将学生发展作为推动教育国际化的目标,以此在满足我国留学生境外发展需求的同时,承担起高校开展国际化课程的教学重任,使来华留学生能够更清晰、更具体地了解我国的文化传统与学科体系。

(二)借鉴国外英语教育教育国际化在西方各国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德国高校在教育国际化层面,将英语教育作为教学发展的重心。首先在授课语言方面,由于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基础语言是英语,德国高校在课程语言上做出了诸多的规定:“部分课程需要以英语作为支持(人文社科、心理学、艺术史等),部分课程需要学生了解基本的英语知识”,即在大学课程的语言设置上主要以英语为主,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英语使用能力[3]。而针对英语能力薄弱的学生,高校开设了相应的英语培训课程。而日本在教育国际化层面,则以邀请国际知名学者与专家作为授课教师,以此提升高校的国际化水准。因此,我国高校可借鉴国外教育国际化模式,以英语作为专业课程开设的基础,以国际知名专家作为授课教师,继而推动我国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在生源选择上,必须注重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考核,否则将难以凸显教育国际化的优势与作用。而在课程设置层面,可借鉴意大利高校的课程模式,根据学生发展特征,构建相关的培训课程,譬如学习技能课程、研究技能课程以及基础学科课程等。

(三)转变英语教育理念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英语教育要以服务高校教育国际化为定位,以提升学生专业英语表达能力与教师跨专业教学能力为目标[4]。然而在传统教学体系下,高校英语教师将难以取得实质性的发展。所以要转变教学理念,增强立德育人意识。首先,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英语教师应通过国际交流手段或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获取世界前沿讯息,以教学为目的,使学生充分获取个体发展所需的知识与理论。并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趋势以及进修方向,通过专业英语教学或ESP英语培训的手段,提升学生使用英语表达学术语言与专业语言的能力。其次,调整考评结构,将知识评价转变为能力评价。英语是语言类学科,其教育目标并非对英语理论及形成渊源的深入探索,而是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因此,英语教师应将学生的口语表达、阅读理解以及跨文化交流作为评价的主体内容,通过定性与定量评价、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全面且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最后,加强国际化交流,英语教师应借助高校教学资源与国际知名专家构建联系,以此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语言应用能力,优化现有的教学理念,规划专业发展方向。然而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英语教师必须理解不同国家及地区的文化习俗及社会体系,进而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奠定坚实有力的文化基础,规避复杂敏感的教学问题。

第6篇

[关键词]微课;汉语言文学;成人教育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运用网络技术,具有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等特点,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人教育学生受时空限制,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受到很大的挑战。在教学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微课手段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存在的局限和难以回避的问题。

一、微课成为现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的现代教学手段,逐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良好的效果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学习,是成人学生克服职业及居住的空间局限,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之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培养模式、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训练模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越来越受到成人教育的青睐。但成人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成人教育的教学未能结合成人的实际和要求,大多采取了普通高校教学的模式。不少学校成人教育盲目追求招生规模和经济效益,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实际资源承载能力难以适应的办学规模。有的学校仍然沿用了粉笔加书本的传统授课模式,忽视成人教育教学技术改革和运用,以至多媒体教学资源弃之不顾,网络等远程教学模式应用更少,更谈不上借助网络平台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性辅导,这些已经无法满足成人的个性需求。当前,慕课和微课教学已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也为成人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慕课在借鉴传统课堂组织方式特点的基础上,打破了教师班级小规模授课和“机械化灌输”的教学模式的局限,能够遵循成人学习的心理生理机制进行设计,并关注学习者的需求和学习行为。慕课需要处理好大量资料的整合、师生交流关系,以及实践课程的运用,需要在多样教学资源互助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这也成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一大难题。与慕课相比,微课具有短小精炼、实用好用、新颖互动的特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网络视频课程,较之慕课有着更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成人教育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更易于运用。

二、微课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文课程的助力

因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对象大都是在职学员,学习对象的时间与空间成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以人文学科特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容易变成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提升和保持,普遍存在着老师教授苦难、学生拒绝学习,“混文凭”的情况。微课所具有的特点,使之成为当下解决成人高等教育教学问题的有效手段。

(一)微课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有许多专有概念比较抽象,如何领会作家的创作意图,以及怎样获得知识以至自身的提升,这些都显得十分模糊,这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教学的难点,对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学生而言,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体味文学的魅力,这是现在成人教育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微课关注的教学点十分具体,针对性强,可以在短时间内传递有效的讯息,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点,可以帮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再专门进行知识点的普及而进行教学延伸,既能将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又能将知识内容的深度挖掘出来,让学生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感知教学内容,极大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

(二)微课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进行对接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十分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十分突出主体的感受,借此来引导学生对于文学的感知能力,感受文学的美学蕴藉。但受学时所限,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无法像全日制本科教学那样在传统课堂上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更主要的是围绕主干课程进行教学,这就导致培养目标与实际教学相脱节,学生也无法全面地掌握本专业的内容。微课则利用其短小精悍、信息量大的特点,整合知识点,有针对性地普及知识,对受时空限制和教学内容限制的成人学生将大有裨益。微课还可以拓展成人教育除主干课程以外的其他知识,诸如可以开设影视欣赏、写作、博客教程等现代化的文学课程,既体现时代特点、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也能弥补成人教育教学中选修课的不足,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内容。

(三)微课改变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教”与“学”的传统教学关系

即使是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长期以来也都处于“一言堂”的传统模式,既不利于教师调动课堂气氛,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种状况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中体现地更为明显,成人教育教学亟待改革。成人网络学习以强控制为特征的集合编码向以弱控制性的整合编码发展,整合编码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强调知识的综合性、生成性和情意性,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趋于平等化,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协作更加紧密。可见,微课利用网络平台,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核心知识点。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是平等的,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甚至教师必须主动去服务学生———亦即简明扼要的告知学生学习的知识点是什么,这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素养,进一步完善教学手段,充盈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采用微课的形式,在利用现代科技交际手段的同时,也能够弥补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场所的限制,提高时间利用率,学生学习可从抽象到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明晰。总体来说,微课的出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能解决学生学习时空受限的问题,也可以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能有效地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尽可能地感知文学的魅力,与现代成人教育教学的目标相适应。

三、微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实施及存在的问题

如何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进行微课运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仍需一个多方面整合的过程。当然,微课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充当一个“万能”的角色,仍然存在与现代教学中各方面进行磨合、实践与修正的过程。

(一)微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实施

如何将纷繁复杂的文学蕴藉变成通俗易通、且短小精悍的微课教学内容,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需要完成的第一步。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本课程教学的难点是卡夫卡为什么写“变形”,“变形”的内蕴有哪些?这样的问题在文学课堂讲授中,除却文本所反映的内容外,还需要结合作家及社会现实进行讲解,所涉及的内容是相当宽泛的,但又必须要讲明白,这就需要在制作微课的时候去繁留简,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进行讲授。由此,这堂课的讲授内容则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卡夫卡写《变形记》的由来;二是卡夫卡如何写《变形记》;三是“变形”的意义所在。这三个部分交代清楚了,这节微课所传递的内容也就表达清楚了。第二步是确定微课所采用的时间和界面。一般微课5-10分钟,以卡夫卡《变形记》要表达的内容,最好在10分钟左右,这样能交代清楚整个课程的来龙去脉,学生也易于理解。另外,针对这节微课的内容,选择微课表达的界面,可以使用图片动画形式,尤其是使用古希腊神话图片和卡夫卡作品插话图片,既可以体现这部作品的延伸性,也可以将这部作品“变形”的方式与路径交代清楚,运用多图转变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的更加深刻、具体。第三步要适当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在微课最后,应当引入字数不多的总结性文字,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更明晰微课传递的信息,也能使课程更加完整。汉语言文学课程因为文学性强,表意有时讲究蕴藉,比起科普性强的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更强调感悟,因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微课的最后总结部分,尽量要简洁明了,一语中的。总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微课,尤其针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在考量受众的需求时力求简化,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传达清楚大容量的教学内容,让微课成为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桥梁。

(二)微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微课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其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一类社会科学专业中。首先,微课程的整体设计耗时耗力。微课的制作包括课程分析、教学设计、脚本编写、素材整合、应用等几个方面。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背景,仅让懂技术而不知晓学科内容的教师来制作微课,就会导致课程内容流于介绍,并不深入。而专业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大都对网络技术运用不是很熟悉,制作课程显得力不从心。让技术教师和专业教师配合起来制作课件,也会因各种原因导致微课的制作比较粗糙。同时,高校教师承担科研和教学的双重任务,因一个内容就制作微课,教师的工作量加大,微课质量难以保证。现在已出现的许多微课专业视频,任课教师出镜讲授内容、专人录制视频的较多,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微”课。其次,成人教育与职业需求的关系比较密切,要将重视成人教育中的职业能力培训,重视素质及能力培养,重视社会需求的变化如何结合起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也是一个需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成人网络学习多以功利性为主,具有明确的自我导向意识,注重学习内容与个体自我经验的整合。可见,微课的开发则需根据学生职业需求进行课程设计,要制作实用、好用的微课资源。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成人职业需求而言,教师、政府工作人员、秘书、新闻从业者等居多,如何根据专业方向和学生需求制作微课,这需要教师多方面进行考量,专业化微课制作团队的出现就显得尤为必要了。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大规模普及,移动网络设备的快速发展,线上学习更加便捷。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在当下也面临改革的局面,微课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也更新了全民学习的理念。但是微课在其发展和运用的过程中,依然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尤其在人文社科领域,诸如其技术方式教学依然无法替代人文的素养熏陶,这也是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之间不可回避的矛盾,黎加厚曾说过“微课只是一种载体、一种技术,本身不会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是技术背后教师的专业素养。”中,顺带推动了中国基层社会的自治,而这种“自治”虽然也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实现的,但它却实现了“自治”理应有的价值内核———民利。这种“自治”是一种外生性的,发挥着启迪民智、保护民利的“自治”观念。这种“自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既发挥着启迪民智,宣扬民利的任务,同时又是彰显民利,实现民众利益的有效形式,因而是一种发展着的“自治”观念。

作者:宋珊 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M].北京:三联书店,2013:74.

[2]夏东元.郑观应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82:233.

第7篇

关键词:美国;日本;英国;学位制度;高等职业教育;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4-0086-06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类型的一种,关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l展,关乎整个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职业教育学位制度作为国家学位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背景不同,各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也各具特色。笔者选择了美、日、英三个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为代表,进行分析与比较,并据此提出三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美、日、英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历史沿革

任何国家现行的每一个层级的学位制度都是以本国整个学位制度为依托,并保留其历史发展的痕迹。了解美、日、英三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历史沿革,有利于更全面地认识三国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以下对美、日、英三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发展历史作简要介绍。

(一)美国

美国作为世界发达国家之一,率先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其高等教育由社区学院、学院和大学三级构成,形成了包括博士、硕士、学士和副学士的四级制学位制度。其中,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承载者,也是授予副学士学位的主体。

19世纪末,美国农业耕地面积扩大,且工业生产总值有大幅度提高,工农业迅猛发展。一方面,经济的发展需要高新科技,要求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生产的发展需要更多受过基本教育的劳动者。一场美国教育领域的变革成为大势所趋,美国初级学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美国初级学院的最早创建者是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William Rainey Harper),他在1892年建议将四年制的芝加哥大学分为两部分,即文理学院(Academy College)和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后于1896年把这两部分改为初级学院(Junior College)和高级学院(Senior College)[1]。1899年,美国在借鉴英国副学士学位制度的基础上,将授给完成初级学院两年学业学生的学位证书改为副学士学位证书。次年,又将副学士学位细分为文科和理科副学士学位。经不断的改善,美国于20世纪末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副学士学位制度。在社区学院设置副学士学位,授予完成一、二年学业的学生。社区学院兼有升学与就业的教育职能,学生修完全部学术课程可获得文科副学士或理科副学士学位,修完职业学位课程则可获得相应的技术学科副学士或应用理科副学士学位,前者可用于升学以获取高一级的学士学位,后者可为就业做准备。

自2001 年开始,美国尝试允许社区学院颁发学士学位,至 2004 年,已经有11个州的 16 所社区学院能开展学士生教育(根据美国州立大学和综合大学联合会 2004年 6 月的报告“社区学院学士学位修正案”)。目前,全美大约有 200 所社区学院开设学士学位课程。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社区学院学位制度的建立已深刻地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形成了由副学士、学士、硕士和博士构成的四级学位制度。社区学院逐渐发展成为以社区为中心的新型高等学校,其各项教学功能渐趋完善,尤其是社区教育功能,在转学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补习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平衡中实现着进一步发展。

(二)日本

20世纪50年代,二战结束,日本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社会改革。在战后经济的恢复发展中,日本产业界及教育界对教育改革十分重视,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这也是继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以来的又一次全面的教育改革。在这次改革中,日本文部省开始着手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将一些旧制专门学校改为大学,把一些不具备升格为新制大学条件的学校改为暂时性短期大学。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了工业化迅速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也进入了高速扩充阶段。技术工人短缺刺激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于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加受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平稳快速发展,如通过法律将以前的暂时性短期大学改为长久性的合法学校,积极发展高等专门学校和新型专修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1975年,长冈、丰桥两所新型技术科学大学的创建为日本高职毕业生提供了一定的升学机会,这种学校还具有成人继续教育的功能。这一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大量扩充为日本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人才。到20世纪80年代,尽管日本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比例呈下降趋势,但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数量却保持波动上升的趋势,且高职教育的开放性、大众化特点越来越明显,高等职业教育在日本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为创建日本终身教育的社会学习环境奠定了基础。

日本战后短短几十年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使日本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新型专修学校共存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与日本依法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以财政手段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建立高素质职教师资队伍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紧密相关。

(三)英国

面对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调整,英国社会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长期以来,英国注重学术型人才培养,人才结构过于单一,而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高层次人才注重学术与一般知识,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种种挑战,现行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需求。2000年2月15日,英国教育与就业部大臣布伦基特提出了建立基础学位制度的主张。经政府决定,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在多地进行试点,政府提供足够资金用于试点项目的发展,到2010年,在短短几年里,参与基础学位学习的学生数由4 320名增加到99 475人[2]。

基础学位培养模式是一种合作式的培养模式,从宏观层面上,主要表现在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国家与地方的合作、雇主与各教育机构的合作,在其运行过程中涉及企业、继续教育学院、教育技能部、行业技能委员会、高等教育机构等多种类型的机构。从微观层面上,有教师、学生、课程、教学与评价之间的灵活合作。其学生来源渠道广,就业机会多,体现了开放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理念。学分可积累与转换,从而保证了学位的前后衔接性。教学形式多样,既有全日制,也有部分时间制。教学内容上,突出各种技能训练,重视关键技能的掌握,使学生能够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基础学位制度的建立,是英国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标志着英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真正意义上的重视,不仅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促进社会发展。

二、美、日、英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比较

(一)同中存异

从宏观层面来看,美、日、英三国在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上具有共同特征,但由于各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大背景存在一定差异,导致三国在学位授予权、修学年限、课程领域等方面存在独特的个性。

1.学位授予权比较

目前,全美大约有 200 所社区学院开设学士学位课程。在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归属方面,美国社区学院授予学士学位分为两类:一类是社区学院获得管理当局的授权,并经过相关认证组织的认证,从而拥有独立的学士学位授予权,可以单独授予学士学位。各州教育主管机构根据社区学院自身的实力和教W水平的高低,选择地区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科学技术专业,给予社区学院(或某几个热门专业)授予学士学位的权力。这一类型中的社区学院不受其他四年制大学的限制,可以独自开展各类教学。另一类是社区学院与其他四年制大学合作,学士学位并非社区学院授予,而是由四年制大学颁发。这一类型最早源于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的转学协议,后由于诸多方面原因,学生不愿转学,学校为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改由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联合培养学生,使学生共用学校资源,但是学位授予权仍由四年制大学掌握。经过多年发展,这种合作模式又演变出了一种新模式――大学中心模式。这种模式将教学中心设在社区学院及其附近,社区学院可与多所大学合作培养学生。学位授予的合作形式由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之间的转学协议发展而来,四年制大学将获得学士学位所需学习的课程在社区学院内开设,学生完成学习后由四年制大学授予学士学位[3]。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主要有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专修学校,分别为合格毕业生授予“准学士”“短期大学士”“专门士”的学位与称号。“准学士”是由高等专门学校授予合格毕业生的学位称号。日本高等专门学校是日本经济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1962年,高等专门学校作为新的教育机构,在全国各地区先后开始设置,不仅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培养中坚技术人才与具有实践创造性的技术人才。“短期大学士”是由短期大学授予合格毕业生的称号。短期大学创建于1950年,以美国社区学院为办学蓝本,几十年来,短期大学迅速发展,课程设置、学期安排、授课方式等灵活多样。短期大学以私立学校为主,2013年,短期大学共有360所,其中私立341所,公立19所[4]。“专门士”由新型职业技术学校专修学校授予。专修学校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实用性等特点,设置标准较宽松,学校规模小,能够主动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英国基础学位相当于英国国家职业资格中的第5级水平,是一种介于英国高等教育文凭和荣誉学位之间的中间层次的高等教育资格。在英国,并非所有高校都具有基础学位授予权,仅有大学与部分高等院校能授予基础学位。《基础教育计划》中提到,一个基础学位必须由有权授予基础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和雇主合作建立。高等教育机构拥有学位授予权也是《基础学位计划》的一大创新点。基础学位是一种合作式的培养机制,不同的参与者在学生培养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具体有高等教育机构、雇主、部门技能委员会、继续教育学院及其他组织的参与。高等教育机构的作用不仅在于授予基础学位,还能为想申请继续攻读荣誉学位的基础学位毕业生提供继续升学的机会。雇主对于基础学位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学生学习到需要的技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基础学位的显著效果,有些雇主甚至想为自己企业的雇员发展独有的基础学位。

2.修学年限比较

美国副学士学位修学年限为2年。学生完成高中教育后可进入四年制高等学校学习第一、二年课程,或可进入二年制高等教育的初级或社区学院、技术学院。学生修完相应的职业技术课程,考试成绩及格,可授予副学士学位。学习不满二年的,则授予不带学位头衔的资格证明。由于读副学士学位收费低廉,修业年限较短,教学内容针对社会需要特别是本地区的需要,修业期满后便于学生就业,因此,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尤其受到经济收入不高的家庭拥护。所以,近二十年来,二年制社区学院发展很快,修读副学士学位的人数迅速增加,在美国社会上争得了一定的地位。但因学术水平不高,偏于职业性质,还不能称作美国高等教育的“第一学位”。

在日本,不同的学位修学年限各不相同。高等专门学校作为六、三、三、四学制的一种例外,招收完成义务教育15岁年龄段的学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商业类专业五年半)的职业教育,其目标是培养主要面向制造业的“中坚技术者”。学生在完成五年教育后可获得准学士学位,其毕业生除可以进入高专学校内设置的专攻科学习,还可以作为编入生进入技术科学大学或普通大学本科3~4年级学习,经过独立行政法人大学学位授予机构的审查,均可获得学士学位。短期大学包括两年制短期大学和三年制短期大学,两年制短期大学修业年限一般不超过四年,三年制短期大学则不超过六年,学校之间互认学分。学生经学校考核委员会通过,即可获得“短期大学士”学位。根据《关于对专修学校的专门课程修完者授予专门称号的规程》,新型职业技术学校专修学校学生修业2年以上,总授课时数在1 700学时以上,并通过相关考试测评合格,则可以获得“专门士”的称号。2005年,日本文部省又对该法案做了修改,增设了“高度专门士”的称号。“高度专门士”的授予需要学生修满4年,总授课时数增加到3 400学时以上,课程更为体系化,同样也要通过相关考试考核。在日本,“高度专门士”已被视为与学士学位同等的学位,同样可以申请继续进入研究生院学习,从而节省了深造学习的成本。

在英国,由于基础学位学生学习条件、学习方式不统一以及学生生源多样,学生既可以是学术A级证书或职业A级证书持有者,也可以是NVQ、GNVQ证书持有者,还可以是其他3级职业证书的持有者,甚至中等普通教育A级证书持有者也可以申请学习基础学位课程[2]。基础学位的教学模式极为灵活,可采用全日制、部分时间制、网络教学、远程教学、工作实践教学等方式。如途易旅游集团和高等教育机构开发的两年制基础学位课程,大部分是通过网络导师教育传授的。

3.课程领域比较

根据美国副学士学位的特点,美国副学士学位课程又可分为转学性副学士课程和应用性副学士课程,二者各有特色。转学教育目的在于帮助一些有志于继续升学攻读本科学位的学生直接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因此,转学性副学士课程要为进入四年制大学学习做准备,其课程中多包含与四年制本科大学一、二年级相衔接的课程,如数学、自然、语言、科学、社会和行为科学、人文艺术等。这些课程强调“宽”而非“专”,要求学生掌握宽泛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继续转入注重通识教育的本科大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应用性副学士学位具有应用性、实用性、职业性等特征,因此,其对应的课程有着显著的应用性、实用性、职业性的特点。其课程设定一般由工业顾问委员会、专业委员会、人力资源调查办公室三方面机构共同完成,以保证课程能体现最新的科技成果,与社会紧密联系。在教学实施方面,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的结合,把实习课程作为学位获得的必需内容。总之,美国的副学士学位课程内容丰富,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升学或就业需求,教学方式灵活,注重社会需求,强调实践与合作[5]。

日本的不同学位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课程体系。就高等专门学校而言,学科设置主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工科性质的应用性学科为主,如机械、土木建筑、电子信息等。根据《短期大学设置基准》和《高等专门学校设置基准》相关法令的规定,高等专门学校课程设置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科目结构上可以分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从课程类型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另一类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主要是根据课程特点与学生的能力情况设置课程,在总体上,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通识课程不断减少,而专门课程不断增多,突显了其对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短期大学开设的课程可分为一般教养科目、外国语科目、保健体育科目及专业教育科目。其中外国语科目相对而言较简单,专业课程设置是短期大学课程设置的核心。日本短期大学由于本身规模较小,其专业设置较为独特,不设学部,直接开设学科,在学科下划分专业。专业课程一般包括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修学校也开设三种课程:专业课程、高等课程和一般课程。专业课程以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学生为对象,高等课程以初中或初中毕业生为对象,一般课程不限学历,主要根据学校课程开设的目的和具体要求而定。

英国的基础学位课程通过国家资格认证体系衔接专科课程和本科学位课程,是工作本位的新学位,强调将以工作为基础的技术技能学习整合到学术知识中,主要面向职业教育的所有学生,基本学位课程具有弹性多样的学习方式,不论是全日制还是部分时间制,学生都可以在当地继续教育学院或通过其他远程教育的形式接受教育。课程的开发由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共同合作完成,同时加强工学结合,注重技术知识和特殊技能的开发与掌握。课程实施中,强调能力本位,注重实践教学,采用单元学分制,学分可以转换或累积。课程评价强调持续的专业发展,学生获得基础学位后,可继续学习以获取“荣誉学位”,或参加相当于英国高等教育资格框架级别 6 和级别 7 的职业资格继续发展的学习,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二)异中求同

从微观层面看,美、日、英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从宏观层面看,三国都形成了多层级的职业教育学位体系,都紧密衔接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与高职学位授予制度。

1.形成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学位体系

在高职教育体系内,英、美、日三国都形成了多级的学位制度体系。在美国,职业教育各层次之间紧密衔接。学生在初级学院或社区学院获得副学士学位后,可进入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或文理学院继续接受学士教育,或在技术、工程大学接受学士学位教育。完成本科层次教育后,接受了学士教育并取得学位的学生可继续接受硕士学位教育,并可继续接受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同样,此后,硕士研究生都有相应的渠道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的大众化,日本在办学层次上同样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日本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专攻科和四年制大学编入两种形式。根据《学校教育法》《短期大学设置基准》《高等专门学校设置基准》等相关法律法规,学生满足毕业要求后即可获得相应的学位称号。此后,学生可在技术科学大学接受研究生层次的教育。1995年,大学审议会提出建议报告,即使在职人员也可攻读硕士和博士课程。在文部省的推动下,各大学采取积极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英国的学位共分五级,学生获得基础学位后,可继续学习以获取“荣誉学位”。

2.衔接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与高职学位授予

国家职业资格与学位的衔接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将高职学位授予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衔接,从近期来看,可在职业资格标准与高职人才培养之间建立对接关系,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改革和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进一步突出职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学生在平时教学中的表现可作为职业技能鉴定的部分参考,考前只需增加适当培训模块即可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从长远来看,职业教育学位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能促使学校根据中外合资企I等其他国际性企业的要求,积极引进先进的职业资格证书及课程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在发达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保障体系较完善,且与学位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如英国1995年开始实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和“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GNVQ)”制度,并针对这两种制度开设了一系列的课程与考试,很好地将学位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联系在一起。日本是亚洲地区将学位授予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衔接的突出代表之一,日本目前已有六百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学生从不同的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可以取得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6]。美国在1938年就已经制定了相关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的法律与法规,对技术人员的资格认证标准、职业培训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

三、美、日、英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无论是为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还是为促进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或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大量高水平高级技能人才,探索建立符合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点的学位制度都势所必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弱势发展,成为“次等教育”,职业教育多存在于专科层次,本科层次较少,硕博层次更是稀少,升学渠道的不通畅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美、日、英三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发展对我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现状,借鉴美、日、英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成功经验,我国的学位制度建设可在以下方面加以改善发展。

一是要建立相对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的类型,而非不同层级,二者之间没有地位高低之分。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学术性、理论性,高等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性与实用性。因此,应当发展相对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满足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与升学的不同需求,办出特色。

二是要衔接职业资格与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将职业资格证书与高等职业教育学历文凭结合,不仅要重视文凭教育,而且要强调职业能力的提高,如此有利于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是要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设立副学士学位,建立包括副学士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学位制度。关于具体构建措施,我国相关学者也在付诸研究与实践探索,如在借鉴国外副学士学位的基础上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能士”学位以及对建立“工士”学位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这些探索与实践都是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改革的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志群.美国社区学院课程与发展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34.

[2]何杨勇.英国基础学位的发展问题解读和评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4(6):19-25.

[3]高洪波.美国社区学院授予学士学位现象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19):38-39.

[4]李梦卿,安培.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及其特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