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6:13:42
序论:在您撰写金融行业动态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当梦想变成了现实,你的奋斗目标就会变得更高。红麦未来的目标,是让新技术的价值最大化,借助新技术衍生出更完整的产业链条。”
身为红麦聚信(北京)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麦软件)总裁,“80后”的屈伟无论是之前的工作还是现在的创业,都可以用“跨界”来形容。
原本水利系专业的屈伟,却对水利专业毫无兴趣,热衷计算机的他,大学时期就喜欢钻研新技术对生活、对社会的价值改变,以及由此创造出新的商业机会。在猫扑、搜狐任职期间,屈伟对互联网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互联网虚拟的世界,却深刻改变并影响了现实世界。这个由大数据构成,甚至主宰世界的虚拟网络,是一座取之不尽的财富金矿。对互联网技术充满创新基因的屈伟来说,他的创业注定无法与互联网割裂。
每天都会有因互联网诞生的企业,每天也都会有败北于互联网的企业。红麦软件借助互联网的创业路径,是基于对互联网大数据的挖掘,满足企业最基本的舆情信息监测诉求。
创业灵感源于身边的触动
“红麦软件主要为品牌企业、政府部门提供舆情监测与分析服务。通过技术手段智能抓取互联网信息,为用户提供最及时、动态的舆情数据监测、数据分析及咨询服务,协助企业准确掌握产品和市场情况,掌握竞争对手和行业动态,了解网民口碑,为企业市场、营销决策提供支持支撑服务,帮助政府部门快速发现突发事件、重大事件,快速应对,提高政府和企业的形象。”屈伟说。
事实上,屈伟打造的红麦软件有其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发生在屈伟身边的偶然事件,对他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2007年春节,屈伟和朋友聚会期间,朋友向他诉苦不迭。原来,朋友所在的企业被竞争对手在网上散布谣言恶意中伤。虽然事后企业和相关部门都进行了澄清,但由于没有第一时间发现并迅速处理,谣言扩散很快,对企业形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市场销售也因此出现大幅下滑。
一次寻常聚会,给屈伟带来了很大触动,甚至萌发了创业激情。“我当时就在思考,如果能有一种软件,可以帮助企业、政府不间断地对互联网动态进行监测,并为他们建立预警机制,一旦发现类似重大、负面、敏感的事情就自动第一时间通知用户,或许能为用户提供最有利的应对时机,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就好比建立一个火灾监控系统,在灾情刚刚萌芽的时间发现并预警,才能及时控制并把灾情损失降到最低。互联网作为大数据平台,其信息传播具有非常规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如果能在这个平台上深度挖掘,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创业机会。”
由此,2008年3月,红麦软件问世。
从互联网舆情监测软件市场来看,红麦软件并非起步最早。和同行相比,红麦软件的优势主要在于对互联网信息数据背后的深度挖掘,以及为客户提供专业、实用的研究报告。
一家国有金融机构的市场部负责人曾对记者表示,红麦软件并非仅仅是提供软件系统,着这只是最基础的服务。通过对监测到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红麦软件为用户提供政策动向分析、行业动态分析、竞品动态分析、市场传播效果监测及传播策略咨询等服务,这些才是最有价值的,也是其他同行目前不具备的。
我们有一场约定而不是赌局
大数据,已成为2013年互联网企业出现频率最多的关键词。
大数据改变的商业模式,以及大数据引发未来的商业猜想,似乎能预见未来。专注于为品牌企业、政府部门提供舆情监测和咨询服务,是红麦软件的生存法则。
红麦软件舆情监控系统是将搜索引擎和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应用在企业舆论情报服务的一次创新。系统利用独有的爬虫技术,根据用户预订的监控关键词在15分钟以内发现15万个重点新闻、论坛、博客等网站里的舆情信息,并对重要的舆情信息及时报警。
“我们的目标并不虚幻与宏大,而是必须务实。和其他行业软件相比,舆情监测软件比较特殊,由于是对互联网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处理,对自然语言的分析处理、情感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操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经过5年多的发展,我们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中文分词技术和情感判断系统已臻于成熟。我们的技术和系统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因此我们和自己有一场约定,就是要设立未来3~5年的目标,把目标当成一场马拉松赛,要跟自己赛跑。这不是一场赌局,而是我们能看到的未来的愿景,很多企业愿意和我们共同参与这场马拉松。”屈伟说。
红麦软件有着典型“80后”的思维方式与创业路径:他们致力于关注身边的事情,在创业的过程中敞开心胸与企业共同做大;他们在大数据中挖掘价值,他们思维活跃却做事专注。
创业是一场约定。在约定中屈伟左手托起了大数据平台,通过智能监测,将舆情市场的大数据做到了极致;右手祭起了技术创新的大旗,在和市场的较量中,红麦软件要用技术跑赢市场,要用专业赢得信任。
专业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态度。红麦软件通过利用中文分词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对互联网信息进行垃圾过滤、去重、相似性聚类、情感分析、提取摘要、自动聚类、自动分析热点等处理,辅助专业的分析师编制完成详细的舆情分析报告。
摘 要 科学的实施信贷退出是商业银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保证信贷业务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企业和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分析信贷退出时机,信贷退出策略采取多元化方式,实现信贷资产退出的“软着陆”。
关键词 生命周期理论 信贷退出时机 信贷退出策略
一、信贷退出的定义
目前理论界对银行信贷退出并没有给出准确的含义,我国较早对商业银行信贷退出问题给予关注的是中国城市金融学会专题课题组(2002),认为信贷退出指从那些不符合贷款投放标准的客户中部分或全部收回贷款甚至清户,从而实现信贷资源最佳配置的各种行为活动。有些学者提出信贷退出包括被动信贷退出和主动信贷退出。被动信贷退出指企业通过其他融资渠道得到资金或自身资金需求减少而主动归还银行的贷款。主动信贷退出指银行有计划的决定对目标客户不投放贷款或由于客户信用状况发生变化而主动要求其归还银行贷款的行为。由于被动型信贷不由银行所控制且不会影响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所以本文的重点放在银行如何实施主动信贷退出。
二、信贷退出时机的选择
信贷退出时机是信贷退出成功与否的关键,最佳时机应是确保既不错失商机使收益达到最大化最终又能全身而退。
在宏观方面,分析宏观经济走势以及可能的政策调控手段和带来的后果。在经济走势方面,当经济陷入低谷时,可能导致受经济周期影响大的行业整体资金运转不畅,信贷风险慢慢暴露,银行越早判断,则越主动。随着国家对绿色GDP的不断重视,环保部门将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企业查处重罚甚至关闭。因此,要密切跟踪国家绿色产业相关政策,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退出。
在微观方面,准确把握企业生命周期,判断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最佳退出时机应是企业成熟期和衰退期的拐点,在成熟期进行信贷退出,这一时期企业财务状况良好,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得融资,退出成本小。依靠生命周期理论并不意味完全依赖于它,无论企业在生命周期哪个阶段,银行只要意识到授信风险的增大,预测到授信损失将无法避免或无力挽回,就要果断退出对企业的授信。同时,企业在进入衰退时期过程中,也很有可能由于利好消息或新产品研发成功由衰退期转入另一个成长期,开始新的企业周期。因此应时刻观察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动态研究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而判断企业信用状况。
为企业的成熟期, 以后就是企业的衰退期,银行信贷退出的最佳时机为C点,在C点之前企业正处于正常的生产经营阶段,若此时退出,不仅减少信贷收入和相关中间业务收入,还会恶化银企间关系。在C点之后企业进入衰退期,财务指标恶化,信贷成功退出的可能性低,如果强行抽离资金,则会加速企业破产,银行信贷资金也会出现更大的损失。在C点则不同,企业正常经营且有一定的融资能力,信贷成功退出的可能性很大。
与企业生命周期一样,企业的产品也有从研制生产到旺盛、衰退的周期运动过程。对于不属于退出企业生产的处于衰退期的产品,商行应适时主动退出,对于生命周期下降过程中的企业,无论其产品生命周期处在什么阶段,银行也应及时退出。
三、信贷退出策略
传统贷款退出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对贷款企业不再增发贷款,二是对确定退出的企业只收不贷,三是全额清收企业贷款。但单独实施传统退出手段,很有可能迫使部分企业出现违约或直接破产倒闭,不仅达不到信贷退出,而且导致银行利益受损。
(一)实施“软投入”
在立足信贷退出的基础上,加大对客户“软投入”的力度,即在不投入信贷资金的情况下,利用各种服务功能,与其他业务品种相结合,通过债务重组、拍卖、贷款置换等方式开辟新的退出渠道。
(二)以进代退,即以新发放贷款来盘活、收回老贷款
一是对贷款逾期、企业效益尚可、产品有市场、有足够抵押财产且贷款用于正常经营周转的企业,银行可采取再注入新贷款,实行封闭运行,帮助企业渡过暂时的难关后,再实施新老贷款一起退出。由于该方式容易被企业“绑架”,一定要审慎,防止越陷越深。
二是对于新产品开发能力强,基础管理较好但暂时财务困难的企业,可以通过支持产品、技术升级换代或转产新产品,扶持企业进入第二周期,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为后期的全面退出打下良好的基础。但要避免产生贷款的过度进入现象。由于新产品面临的不确定性大,对这种退出方式使用必须慎之又慎。
(三)实施“有序退出”策略
商业银行必须讲究科学计划,分期分批,稳步推进,分类治理。对国家禁止投产或明令禁止的项目,拒绝发放新的贷款,对于存量贷款要采取有效措施,分析并确定某一特定行业所处周期,制定出与行业及经济周期相适应的信贷标准。
(四)建立“关系转化”策略
银行应主动改变传统信贷关系,对于信贷资产,应避免退出某一企业、项目时给其他企业、项目造成信用危机,要坚持“一企一策”,最大限度地维系现有的社会信用关系,为构建新一轮银企关系埋下“伏笔”打好基础。
具体到我国银行业,首先要树立信贷退出理念,完善信贷退出判断准则,建立现代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密切关注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加强行业动态分析,制定相应的信贷进退政策,建立信贷退出考核办法,合理选择信贷退出通道,从而实现科学有效的信贷退出。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金融学会专题课题组.工商银行贷款退出与贷款进入的策略探讨.金融论坛.2002(7).
[关键词]OEM 企业升级 影响因素 升级路径 升级效果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5(2010)01-0063-07
一、问题提出
中国是一个外贸大国,改革开放30年来,加工贸易一直在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7年,我国加工贸易额达到9860.5亿美元,占对外贸易总额的45.3%。而三来一补、加工订货等加工贸易多以OEM的方式进行。OEM是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直译为“原始设备制造”)或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直译为“原始设备制造商”)的简称,也叫“贴牌生产”或“代工生产”。那些接受委托进行生产的企业也简称为OEM企业。目前国内有多个产业都已经开展了国际OEM,为国际知名企业进行代工生产,范围涵盖家具、服装、纺织、玩具、日化、家电、IT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应当看到,OEM的产值在我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很大,但是其业务活动的增值较低。以广东经济运行情况为例,在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中,70%以上的产品为国外或港台地区在粤企业生产,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如CPU、集成电路、通用软件等主要依赖进口,大部分制造业仍属中低技术和传统产业。由于没有品牌,OEM企业只能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赚取微薄的利润,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国生产出口到美国的芭比娃娃,市场零售价高达9.9美元,生产企业仅分得0.35美元加工费。
由于天生对外界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加之技术含量较低、利润空间狭窄、产品附加值低,一些OEM企业在微薄的利润中艰难生存。而始于2007年底的金融危机更是加剧了我国OEM企业升级的压力,一批企业应声而倒,大量员工失业,全球价值链低端的OEM企业在面临外部环境动荡时所表现出来的低风险承受力令人堪忧。然而有些转型升级成功的企业提前做好了准备,走在同类企业的前列,因而能够在危机中生存下来,甚至逆势成长。
OEM企业在实现了一定的资本和技术积累后,其升级发展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将选择何种路径及产生怎么样的效果都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对于传统制造业的但由于受到研究角度的限制,学术界对于企业升级的研究往往局限于企业升级的某一方面,而忽略企业升级内部作用的过程。因此,本文试图将OEM企业升级的动因、战略及效果相结合,进行整体考量,提出OEM企业升级的影响因素、战略与效果的动态分析框架,并选取了传统制造行业中的典型代表――家具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此框架进行分析,探讨OEM企业升级的动态规律。
二、OEM企业升级的文献综述
(一)关于OEM企业升级影响因素的研究
企业升级是一个企业或经济体提高迈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能力过程。而企业创新能力演进的三个关键阶段分别代表价值链上的“制造”、“研发”和“销售(品牌)”环节,因此企业升级可以看作是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影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因素同样会对企业的升级表现出显著的影响。目前研究OEM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文献较为丰富,主要是从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动因进行分析。
从外部影响因素来看,随着新兴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原料价格和当地员工的工资水平也将会大大提高,低端制造的弊端就开始显现出来,跨国公司可能像当初从东南亚移向中国大陆一样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别的发展中国家,如果那时再寻求升级将为时已晚,所以环境的变化使我国OEM企业面临升级的巨大压力。此外,政府的推动作用也是企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从影响企业升级的内在动因的角度来看,与合作企业的良好关系有利于低端制造的企业“干中学”和“用中学”的开展。原长弘等(2008)运用数理分析,建立贴牌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还是继续贴牌的决策模型,并通过不同选择的收益对比,发现“干中学效应”对贴牌企业的战略选择有重大影响,组织的学习能力建设比单纯的资金积累、规模扩大更具有战略意义。毛蕴诗、莫伟杰(2007)在对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总结出企业升级的内部动因包括企业家精神与品牌意识、关键资源、关键能力与合作企业的关系等。
(二)关于OEM企业升级路径的研究
对于许多新兴工业国家(地区)的企业来讲,实现升级的路径是由简单的委托代工制造(OEM)到研发设计(ODM),并最终建立自主品牌(OBM),但对于每个企业个体来说,在进行实际的创新和升级过程中,又会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操作策略。Hobday(1995)对从OEM到ODM再到OBM的转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发现从OEM转向ODM的证据比从ODM转向OBM转换的证据更多。Lee和Chen(1998)认为,在激烈霓争环境下,自主品牌和代工同时并举司以分享产能和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完全集中于某种业务活动不会好于OEM/ODM/OBM模式同时并行的业务活动。
运用外包理论进行分析也是研究OEM企业升级的重要角度。Bair和Gereffi(2001)根据外包体系中供应商的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的不同,将外包分为几个层次:OEM、ODM、DMS(Design&Manu-facturing Service,设计、制造、售后服务)、EMS(Engineering&Manufacturing Service,工程、制造、服务)等。Sturgeon和Lee(2001)指出价值链模块化系统所带来的制造业重组已经深深嵌入到全球化过程中。在合同制造商能力不断强化的过程中,主导厂商外包的预期也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合同制造商和主导厂商的共同成长与演化。合同制造商也逐渐从OEM、ODM向DMS和EMS等高级形态演进。陈宏辉、罗兴(2008)认为,虽然“创牌”是众多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但“贴牌”战略是当前我国许多制造型企业基于其核心能力构成状况的理性选择,不断推进企业从单纯的OEM、ODM模式向DMS、EMS和OBM模式转化。才会促进我国制造型企业持续增长。王海燕、周元(2007)认为,可由“传统贴牌”过渡到“新型贴牌”,并逐步形成自有品牌,新兴贴牌是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拥有部分或全部知识产权。一些学者通过对台湾企业升级过程进行研究,基于垂直整合的高级代工帮助台湾半导体产业实现升级。毛蕴诗、吴瑶(2009)总结了企业升级的7种路径,分别为替代跨国公司产品,技术跨越,技术累积,多重技术领域的嫁接,OEM-ODM-OBM,以产业集群、园区为载体等。㈣吕宏芬和余
向平(2006)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我国OEM企业战略转型的路径,如向ODM、OBM转型,反向OEM,或者多元化拓展,一体化向上游拓展等。朱海静、陈圻和蒋泪波(2006)认为,OEM企业升级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走技术路线,即从OEM转型到ODM,甚至DMS、EMS等高级形态;二是走品牌路线,即从OEM与ODM相结合转型到OBM,或直接从OEM转型到OBM;三是基于技术关联性的OEM多元化,进入更具增值潜力的行业。但从技术升级的角度来看,OBM并不是企业升级的终点,技术标准成为企业竞争的更高阶段。成为行业标准的企业,可以通过授权与其他公司结成联盟,从而进一步获取附加价值和提高市场占有率,或通过拒绝授权或调整授权标准来排挤竞争厂商。因此,成为产业标准的企业在自主创新中获得先机,因为这些公司在自己标准基础上开发的产品通常更具有优势。旧综上所述,企业升级路径可以归纳为:从OEM到ODM、EMS、DMS的代工升级,品牌建立层面的OEM-OBM-标准或OEM/ODM/OBM的混合模式以及进入新行业、新市场的OEM、反向OEM等。然而这些对企业升级路径的研究并未指出企业应当参考何种因素来选择适合自身的升级路径。
(三)关于OEM企业升级效果的研究
现有文献对OEM企业升级效果的研究主要是从核心竞争力、动态能力和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研究企业升级,一是关注企业所具备的而其他企业难以复制的、为最终消费者提供所需要价值的能力,具有适用性、价值型和难以模仿性;二是关注动态能力的研究。动态能力是指企业组织长期形成的学习、适应、变化、变革的能力,强调企业必须努力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更新发展自己的能力,而提高和更新能力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技能的获取、知识和诀窍的管理、学习,通过动态能力的发展实现企业升级。
而全球价值链(GVC)的分析更多的考虑了企业所处的环境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联,是在全球网络的视角下,研究国际分工、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企业升级问题的理论,也是目前国外学者研究企业升级的主要理论依据。Humphrey和Schmkz(2000、2002)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明确了企业升级的四种模式:(1)工艺流程升级(process upgradin曲,通过对生产体系进行重组,更有效率地将投入转化为产出,从而实现工艺流程升级;(2)产品升级(product upgradin曲,引进更先进的生产线,比对手更快地推出新产品或改进老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3)功能升级(functional upgradin曲,获取新功能或放弃现存的功能,比如从生产环节向设计和营销等利润丰厚的环节跨越,从OEM到ODM再到OBM的转换常常被视为功能升级的路线;(4)跨产业升级(inter-seetoral upgrading),也就是说企业将用于一种产业的专门知识应用于另一种产业,这是一种在东亚地区普遍存在的升级方式。Kaplinsky和Morris(2001)也认可了这四种产业升级类型的划分,他们通过实例研究发现,很多产业在升级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相近的阶梯式发展路线,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升级是从工艺流程升级开始,然后逐步实现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最终到价值链的升级,不过中间也有跨越、甚至是倒退的情况。
三、OEM企业升级的影响因素、路径、效果的关系及动态分析框架
到目前为止,国外对OEM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且侧重于研究OEM企业成长的一般轨迹。相对国外学者而言,我国学者对OEM企业升级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热情,这也与我国OEM企业生存发展现状有关。我国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OEM企业既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又成为制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这些都为国内学者研究OEM企业升级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和丰富的素材。影响因素、路径以及效果是研究企业升级的重要问题,但在学术研究中往往将这三者独立进行讨论,而较少考虑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影响,其应用价值也受到局限。企业升级是一个持续的、变化的动态过程:内外部影响因素作用于企业升级路径,升级路径选择影响企业的升级效果,升级效果又将反作用于影响因素,从而影响整个后续过程,开始下一次升级。这一循环的作用过程的研究对企业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而相关学者对此方面的研究却较为缺乏。本文根据上述的文献回顾和分析,以影响因素、战略和效果作为重要的维度,概括出企业升级的动态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对以上分析框架的解释如下。
(一)OEM企业升级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且内部因素是企业选择升级路径的首要参考
外部因素主要是指竞争环境和政府推动作用等,内部因素则包括企业的关键资源、关键能力等,特别是企业家精神与品牌意识。对影响因素的研究,现有理论多是从近期外部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困境,而忽略了企业自身的对升级的愿望及其所拥有的内部资源与能力。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经济局势,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只有三条路:第一种就是转移阵地,即企业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去,利用成本优势来获取利润,在我国的台湾地区很多企业选择这种方式,将制造工厂迁移到人工成本更低的大陆地区;第二种是企业升级,这不仅包括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以获得更高的产品附加值,也包括企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的升级,即从单纯制造移向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品牌推广:第三个选择是维持现状并最终被市场所淘汰。所以企业升级是一个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仅仅是外部环境的触发并不足以促使企业升级,实现企业升级还需要企业内部具备相应升级的条件,因此从内外部因素的角度考量企业升级是有必要的,且内部因素是企业作出升级路径选择的首要参考。
(二)OEM企业的多种升级路径可同时存在或跨越,且不同升级路径对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的要求不同
国内学者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企业为研究对象,讨论了企业升级的多种途径。国外学者将企业升级的路径概括为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与跨行业升级。具体来说,从代工升级的角度上看,OEM企业通过提高企业的技术实力,从单纯的制造阶段(OEM)转移到设计阶段(ODM),并将服务纳入代工的范畴,升级到EMS或DMS,获取更高的附加价值,如我国台湾地区的半导体企业。在这个阶段企业需要具备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计、开发实力,在企业升级的初期,企业家的推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品牌建设的角度来看,企业通过早期OEM实现资金和技术的积累,开始从事ODM,并在此过程中了解市场环境,提高知名度,最终实现自主品牌,或是由于品牌的强烈诉求,一些企业则跨越了ODM阶段,直接进入OBM,并通过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打造国家乃至世界的标准,占领全球竞争的制高地。这一阶段需要企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包括研发、营销、生产等)和品牌。从OEM多元化的角度来看,OEM企业可以通过进入其他更具潜力的行业,生产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乃至创造出新的
市场,或是通过反向OEM提高企业实力。反向OEM是指有较强实力的OEM厂商收购外国委托方公司,并继续为其做代工生产,从而利用委托方原有的销售网络、分销渠道或品牌,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方式,如台升国际集团和万向集团等。这一阶段除了需要企业拥有较强的资金和生产实力外,也对企业的战略灵活性和企业家的战略眼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OEM在选择升级的过程中可以同时采取多种路径,或是跨越升级的某些环节直接进入到较高的阶段。
(三)OEM企业的升级效果受到企业升级路径的影响
从GVC的角度来看,衡量企业升级效果的指标分别是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跨产业升级。升级层次依次提高。企业选择不同的升级路径以及处于不同的升级阶段都将对企业的升级效果产生影响:工艺流程和产品升级中,企业所实现的主要是基于生产的核心能力的提升;功能升级中,实现提升的主要是基于研发设计和营销的核心能力;而在跨产业升级中,则可实现上述能力的提升。
(四)OEM企业的升级效果影响企业的关键资源与能力,进而推动企业的下一次升级
OEM企业在升级中所获取的关键资源与能力,是从研发、营销、生产等方面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也将通过企业的内部因素作用于企业的下一次升级。如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将会影响企业的战略目标,并促使企业在形成品牌之后朝向全球标准的方向发展。
在企业升级的动态分析框架中可以看出,影响企业升级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会对企业路径选择产生影响,升级路径的不同将带来不同的企业升级效果,企业升级效果又将反过来影响企业升级。因此,企业升级是持续、动态的演进过程。
四、升级实证研究:反向OEM模式与混合模式
(一)反向OEM――台升国际集团
台升国际集团是一家跨国企业集团,分布在美国、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集团旗下成员包括美国的环美家居(Universal)、雷格西营销公司(Legacy)、克雷夫沙发厂(Craft Master)三家美国公司,威利斯甘比尔(Willis&Gambier)一家英国公司,以及中国的东莞台升国际、台升实业有限公司(嘉善)两家制造公司。台升国际集团于2005年以“顺诚控股(00531-HK)”在香港证交所上市,市值15亿美金,为亚洲第一自有品牌的家具集团公司、全美前十大家具集团公司。而这家企业在东莞投资之初也只是一家为美国公司提供代工生产的家具制造工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台升国际集团在OEM中积累了资金和技术资源,并以此作为强大后盾,一次次收购美国大型的家具品牌企业,通过反向OEM实现国外品牌与国内制造的垂直整合。台升在每一次升级成长中获得的关键资源与能力为下一次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二)立足国内外市场的OEM/ODM/OBM混合模式――富宝沙发制造有限公司
富宝(沙发)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之初也是一家主要从事OEM业务的企业,但在2005年家具出口形势出现下滑时,富宝敏锐地觉察到了外部环境的变化,果断地做出战略调整,将销售的重点由出口转向内销,在国内主推自主品牌Frandiss,实现国内的OBM。但企业仍然会为国外家具企业代工,通过与国外先进家具企业的交流,富宝可以掌握更多的家具设计、生产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从OEM升级到ODM。
目前,富宝已在全国拥有200多家专卖店,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一、二级城市,在国内成功建立品牌后,富宝还积极参与国家家具行业标准的制定中。富宝较早的转型使其在金融危机到来之际并没有像其他一些家具出口企业那样停工停产,相反,富宝预计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但富宝并不满足在国内拥有自主品牌,2009年富宝制定出“立足中国市场、扩大国际贸易”的战略方针,计划在国际市场中实现OBM,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台升国际和富宝沙发的动态升级过程见表1。
五、启示与未来研究的方向
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OEM企业升级以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是所有后发国家(或地区)的共同目标。对于我国OEM企业来说,企业升级的路径不可能遵循发达国家的模式,因为最先进的技术往往是掌握在后者的手中,我国OEM企业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参与到原始技术的开发中;作为新兴经济国家(或地区)的台湾、韩国等地企业虽然也是以OEM起步,但它们的升级模式也不可能完全在我国企业身上得以复制,因为每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阶段、市场环境等都存在差异;企业自身资源能力的差异、企业与企业之间所处的行业、发展阶段的差异也让同属于OEM生产方式的企业适用于不同的升级路径和模式。
关键词:数理统计;数据分析;应用研究
数理统计在数学史上是一门新兴的数学分支科学,它主要是运用概率论的知识对一些随机现象和随机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预测和判断现象发生的概率或者掌握规律的内在本质。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行业针对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和判断数据模型的数据分析越来越依赖于数理统计的方法,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阐述这方面的研究。
一、数理统计在数据分析中的背景介绍
数理统计大约形成于公元前,我国古代就注重统计。如:殷商时期就开始统计户口;春秋时期统计兵马数量,考察军队实力;明清时期绘制了详细的户口与土地书籍与图集等,这些都是数理统计科学在我国古代统计工作中最为实际的应用。
相对于中国,西方的数理统计起源更为遥远。举世闻名的金字塔的建造就需要大量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包括建筑人数、建筑用地、建筑材料等的数据分析统计。近代西方的数理统计工作已经越来越成熟,无论是银行、保险、审计等金融行业还是矿产、重金属、电信等基础重工业,无论是教育、培训、多媒体行业还是零售、餐饮、建材等生活行业,都需要大量的数据来构造模型预测行业发展与消费需求,可以说数理统计方法基本上已经成为了目前数据分析工作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二、数理统计和数据分析的特征
数理统计的特点:它主要是构筑在随机出现的现象或者随机试验的基础上,结合了数学概率论的相关知识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模型预测未知现象,了解规律的本质。
数据分析的特点:数据分析是利用已有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分析软件针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验证其正确性,提取有利数据,建立数据结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三、数理统计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由于数据分析是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及其消费人群来处理,但是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对于参数设计、方差分析及其大数定律的应用也相对较广泛,尤其是依据数学知识结合数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尤为实用,因此数理统计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呈现了多样化。
首先,大数定律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数学学科中最为经典的定律,将大数定律应用于复杂数据分析中,总是能够体会到“拨开云雾见月明”的豁然开朗,也能够在众多繁杂、无规律的数据中提取到实用数据。例如:在聚美优品网站的化妆品销售中,为了改善和制订更加高效的营销策略,营销总监安排数据分析工程师针对一个季度的化妆品销售数据来做出模型的预测,如果工程师能够将大数定律应用在数据分析中,将化妆品不同时段、不同年龄层次消费者的消费数据额进行分类与算,在此基础上应用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一定会建出比较好的数学模型。
其次,数理统计中概率分布及其一些重要的分布求法对于数据分析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是由于概率分布能够很明确地看出研究对象在所要求范围内的状态分布和情况分布,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统计分析手段之一。例如:在生产液晶电视机的电视工厂,针对电视机的寿命以及维修率需要做出一定的统计分析,这个时候通过将已经出厂的电视机的型号分类统计分析,利用数理统计的知识做出一个概率分布,往往能够更直观地表现出所要求的状态和结果。
最后,数理统计中的分析方法在数据分析中广泛使用,如回归分析法、方差分析法以及各种假设检验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在数据分析过程中能够更加显著明确地分析出已确定的数据所给出的信息,提取出行业所需要的相关资料,为行业的正常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导和有效的评估预测。例如:在企业管理中,数据分析和数据统计特别重要,如果能够将产品的开发、市场的调研数据以及产品的质量检测运用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能够得到准确数据模型,为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总之,伴随着互联网不断深入到各行各业,我们不难发现数理统计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如果能够将数理统计的知识有效应用数据分析和数据建模过程中,人们能够迅速而快速得到近似精确的结果,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预测和数据论证。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给从事数据分析的工作人员带来些许帮助,也希望广大读者提出相关的意见。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
[中图分类号] F8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2-0137-03
[作者简介] 郑四华,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胡 颖,景德镇陶瓷学院助教,金融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证券投资。(江西 景德镇 333000)
一、构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格局形成了较大冲击,对我国金额体制和金融制度也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我国金融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浮出了水面。不良贷款问题成为我国银行业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沉重包袱和障碍,使得金融对经济承担助推器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强化信贷管理,加速财务重组步伐,加快不良贷款核销力度,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分别有所下降,但截至2006年底,全部商业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仍有1.25万亿元、比率为7.1%,仍然高于国际间银行评价标准水平记录(其良好区间在 2%至5%),信贷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中仍占据主体地位。因此,在金融市场加速开放的今天,信贷风险的防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则是一种事前管理模式,即运用计算机系统对特定经济主体进行系统化连续、动态的监测分析,提早发现和判别相关信贷风险,并发出相应的风险警示信号。商业银行可通过对企业风险信息的预警,随时感知自身所处经济环境中风险状态和对企业采取措施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准确冷静地分析投资环境与市场变化对贷款影响的能力。同时,在银行贷款所面临的各种现实的或潜在的风险尚未形成或刚刚开始显露有效威胁的情况下,应用预警系统可以排斥和防范企业经营性风险的侵入,使企业经营性风险不致影响银行贷款的安全性,将信贷风险的危险系数降到最小。
因此,建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发现、防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和扩大,对银行贷款进行规范的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思路
贷款独立性是信用风险数学模型应用的重要假设条件。政府不同程度的行政干预和政策错误将导致银行信贷存在的风险,无法用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准确的预测,即使预测到也不能进行有效的应用。因此,我国目前对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应用很少,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也受限。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把国有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改革的重要对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已有3家上市,农业银行的股改工作也在积极进行之中。上述举措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管理理念、以及经营绩效。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将更加理性,贷款的独立性也不断提高,信用风险度量数学模型在我国的应用条件已逐渐具备。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是指运用计算机系统的智能控制功能,通过一系列定性、定量的技术手段对特定经济主体进行系统化连续监测分析,提早发现和判别风险来源、风险范围、风险程度和风险走势,并发出相应的风险警示信号。根据风险预警系统提供的不同信号,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开展进行指导。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着力于建立一个有助于银行及时发现不良贷款,并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的系统。整个系统由商业银行信贷信息子系统、商业银行信贷分析子系统、商业银行信贷警示子系统和中心协调控制子系统组成。通过各个子系统的协调运行,实现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和贷款监管业务的智能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
三、商业银行信贷信息子系统
商业银行信贷预警系统的预警依据主要是银行信息资源。及时、准确的信息是系统运行的基础,也是银行开展信贷业务、央行和银监会开展监管的前提条件。因而,建立一个健全的数据信息中心是十分必要的。商业银行信贷信息子系统是整个预警分析系统的数据信息储存和提取的中心。
商业银行信贷信息子系统包含的信息种类有:历史统计数据信息、即时数据信息、经济发展信息、行业动态信息、客户信用信息、系统内部处理信息等。除系统内部处理信息是来自系统处理结果外,其它信息都来自系统外部,其信息传导途径为:
信息通过上图的传导途径,最终进入系统的数据库。由于目前全国各大商业银行都已经运用了计算机联网系统,对于信息的采集和导入已经不是难题了。
在明确了数据信息的种类和来源后,就需要了解这些信息的归属。商业银行信贷信息子系统由几个大的数据库组成,每一个数据库下设置数据项,数据信息分类储存在各数据项下。具体设置的数据库如下(表1):
1.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包括的内容为:①经济发展信息,如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状况、税率、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规模、结构及变化趋势、国家法律法规中对产业发展的鼓励或限制信息等;②货币政策信息,如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利率、汇率等。建立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的目的是为了判断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财政、货币政策调控状况,以防范经济恶化所带来的信贷系统风险。
2.商业银行相关信息数据库。银行相关信息数据库的内容为:①银行业总体信贷信息,包括中央银行、银监会的业务指导信息、同业拆借率、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存量和增量、投资动态、不良资产总量及比率等信息;②银行内部自身资料信息,如各商业银行存款总量、贷款总量、可支配的资金量、贷款运营周期统计数据、贷款偿还情况等。建立该数据库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同行业信贷状况,商业银行自身信贷资金运行风险状况,以防范商业银行业信贷风险。
3.商业银行客户信息数据库。按照贷款主体的不同,商业银行客户信息数据库分为自然人、个体工商户及小型企业、企业法人三类客户信息数据库。自然人信息数据库的内容主要为客户个人基本情况,侧重于个人收入、个人信誉和负债情况。个体工商户及小型企业信息数据库的内容主要为:客户基本情况、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负债情况和偿债能力等,侧重于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状况。企业法人客户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①客户基本信息,如公司概况、公司历史信誉、管理层素质、行业地位、企业发展前景等信息;②客户财务风险信息,如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现金流量状况等信息;③客户信贷资产质量风险信息,如贷款本息按期偿还情况、不良资产情况、担保抵押情况等信息;④客户所处行业信息,如产业政策、对外贸易条件变化、市场供求、产业成熟度、行业技术风险、行业垄断程度、行业增长潜力、行业波动性、产业扩张性、产品替代性、行业资本积累率、行业劳动生产率、行业亏损系数、产品销售率、行业信贷平均损失率、相对不良资产率等。建立商业银行客户信息数据库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客户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等级状况,以防范贷款对象风险。
四、商业银行信贷分析子系统
商业银行贷款分析子系统是整个预警系统的核心部分,当客户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时,银行业务员将有关数据输入商业银行信贷信息子系统,商业银行分析子系统便从信贷信息子系统中提取相关的客户信息、行业信息、宏观经济运行数据信息,对商业银行的该笔贷款业务进行动态分析。商业银行信贷分析子系统由系统运行参数数据库、指标模块、判断模块、预测模块组成。
1.系统运行参数数据库。系统运行参数数据库主要包括:①系统暂存信息数据库;②预警警界线数据指标库;③数据处理公式数据库。建立该数据库的目的是为了商业银行信贷分析子系统有效的运行。
2.指标模块。指标模块是实现预警的首要环节,其主要功能是建立科学的预警指标体系正常值,建立预警界限。指标模块的作用是为了使预警指标信息系统化、条理化和可运用化。预警体系科学性的首要标志就是所选择的预警指标系统能否科学地反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变化特征。
预警指标主要由系统性风险指标和非系统性风险指标两部分组成。客户系统性信贷风险主要来源于宏观经济方面的行业信贷风险、区域信贷风险;非系统性风险主要表现在客户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信贷记录等方面。因此,结合上述风险构成因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包括宏观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客户所处行业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客户所处区域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客户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客户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客户信贷资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指标模块就是通过确定数据库中各指标正常值的范围和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出警界限系数,再将预警警界线系数输入系统运行参数数据库中保存。
3.判断模块。判断模块主要功能是将商业银行客户信息库中的客户信息调入,对照系统运行参数数据库中的数据处理公式所确定的正常值(预警警界线),计算风险指数。判断模块决定是否发出警报,以及发出何种程度的预警警报。
报警装置是风险预警系统的关键部件。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在目标客户的信贷风险上升到一定程度时,能够通过指标体系的风险指数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为信贷人员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制定信贷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4.预测模块。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不但可以对银行当前所面临的信贷风险发出预警信号,而且能够根据历史信息,预测银行信贷风险的发展趋势,进而对客户信贷风险的未来状况做出评价并进行预警。由于用于市场预测的灰色理论具有需要的数据模型少和利用微分方程描述动态特性的优势,且由理论建立的灰色动态预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因此在信贷风险预警系统中引入灰色理论进行预测,可以获得良好的预测效果。
五、商业银行信贷警示子系统
一旦商业银行信贷分析子系统的判断模块决定发出警报时,商业银行信贷警示子系统就会发出相关的警示信号。
商业银行信贷警示子系统的预警分为两部分构成,即商业银行信贷整体风险和单个客户风险所构成;相对应的商业银行贷款警示子系统为两类预警,即A类预警信号和B类预警信号。
A类预警信号反映的是商业银行自身风险情况,共分为5个风险等级,由绿、蓝、紫、黄、红5种颜色的字母“A”标示。当预警信号为绿色时,表明银行经营稳健,达到银监会风险监管的各项要求,控制风险能力较强;当预警信号为蓝色时,表明银行经营基本稳健,达到银监会风险监管的主要要求,在个别方面未达到风险监管要求;当预警信号为紫色时,表明银行经营状况正常,基本达到风险监管的主要要求,但存在一些缺陷;当预警信号为黄色时表明银行存在较大的风险,较多方面未达到风险监管要求,存在问题较多;当预警信号为红色时表明银行经营状况很差,经营有严重缺陷和问题,控制、化解风险能力基本丧失。
B类预警信号反映的是贷款客户存在的风险情况,共分为5个风险等级,由绿、蓝、紫、黄、红5种颜色的字母“B”标示。当预警信号为绿色时,表明客户的收入稳定,有十分强的偿债能力;当预警信号为蓝色时,表明客户的收入基本稳定,有较强的偿债能力;当预警信号为紫色时,表明客户的收入较前期有小幅缩减,但收入基本稳定,具备偿债能力,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债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当预警信号为黄色时,表明客户的收入大幅缩减,并长期不能改善,偿债能力出现问题;当预警信号为红色时,表明客户收入缩减严重,并出现负收入,基本失去偿债能力。
六、中心协调控制子系统
正如一个乐队需要一个指挥一样,作为一个完整的运行整体,仅有各个子系统的独立运行是不行的,它们必须相互合作、协调运行。而中心协调控制子系统正是充当了指挥的角色。
中心协调控制子系统设置的功能是将各个系统的资源合理的调动起来,避免信息资源的重复,并及时更新;检验预警信息系统、指标模块和判断模块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并对其定期进行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同时,在其它子系统完成各自任务时,它能够及时保存数据信息,并对其加密,避免资源外泄。但最重要的还是它能够同银行的联网系统建立对接关系,避免系统之间产生冲突。
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进行预警,其最终目的在于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以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偏重于信贷风险的事后控制,即等到风险已经发生才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但此刻不良贷款已经形成并造成一定的损失。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对贷款前的银行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分析预测,在银行贷款过程中既考虑银行单个客户的非系统性风险又兼顾了宏观经济环境和银行自身的风险。使商业银行贷款形成以事前控制为主的,并与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相结合的信贷风险控制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信贷风险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曾丽.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
[2]胡群峰.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研究[D].江苏大学,2005.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
一、构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格局形成了较大冲击,对我国金额体制和金融制度也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我国金融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浮出了水面。不良贷款问题成为我国银行业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沉重包袱和障碍,使得金融对经济承担助推器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强化信贷管理,加速财务重组步伐,加快不良贷款核销力度,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分别有所下降,但截至2006年底,全部商业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仍有1.25万亿元、比率为7.1%,仍然高于国际间银行评价标准水平记录(其良好区间在2%至5%),信贷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中仍占据主体地位。因此,在金融市场加速开放的今天,信贷风险的防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则是一种事前管理模式,即运用计算机系统对特定经济主体进行系统化连续、动态的监测分析,提早发现和判别相关信贷风险,并发出相应的风险警示信号。商业银行可通过对企业风险信息的预警,随时感知自身所处经济环境中风险状态和对企业采取措施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准确冷静地分析投资环境与市场变化对贷款影响的能力。同时,在银行贷款所面临的各种现实的或潜在的风险尚未形成或刚刚开始显露有效威胁的情况下,应用预警系统可以排斥和防范企业经营性风险的侵入,使企业经营性风险不致影响银行贷款的安全性,将信贷风险的危险系数降到最小。
因此,建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发现、防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和扩大,对银行贷款进行规范的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思路
贷款独立性是信用风险数学模型应用的重要假设条件。政府不同程度的行政干预和政策错误将导致银行信贷存在的风险,无法用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准确的预测,即使预测到也不能进行有效的应用。因此,我国目前对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应用很少,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也受限。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把国有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改革的重要对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已有3家上市,农业银行的股改工作也在积极进行之中。上述举措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管理理念、以及经营绩效。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将更加理性,贷款的独立性也不断提高,信用风险度量数学模型在我国的应用条件已逐渐具备。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是指运用计算机系统的智能控制功能,通过一系列定性、定量的技术手段对特定经济主体进行系统化连续监测分析,提早发现和判别风险来源、风险范围、风险程度和风险走势,并发出相应的风险警示信号。根据风险预警系统提供的不同信号,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开展进行指导。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着力于建立一个有助于银行及时发现不良贷款,并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的系统。整个系统由商业银行信贷信息子系统、商业银行信贷分析子系统、商业银行信贷警示子系统和中心协调控制子系统组成。通过各个子系统的协调运行,实现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和贷款监管业务的智能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
三、商业银行信贷信息子系统
商业银行信贷预警系统的预警依据主要是银行信息资源。及时、准确的信息是系统运行的基础,也是银行开展信贷业务、央行和银监会开展监管的前提条件。因而,建立一个健全的数据信息中心是十分必要的。商业银行信贷信息子系统是整个预警分析系统的数据信息储存和提取的中心。
商业银行信贷信息子系统包含的信息种类有:历史统计数据信息、即时数据信息、经济发展信息、行业动态信息、客户信用信息、系统内部处理信息等。除系统内部处理信息是来自系统处理结果外,其它信息都来自系统外部,其信息传导途径为:
信息通过上图的传导途径,最终进入系统的数据库。由于目前全国各大商业银行都已经运用了计算机联网系统,对于信息的采集和导入已经不是难题了。
在明确了数据信息的种类和来源后,就需要了解这些信息的归属。商业银行信贷信息子系统由几个大的数据库组成,每一个数据库下设置数据项,数据信息分类储存在各数据项下。具体设置的数据库如下(表1):
1.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包括的内容为:①经济发展信息,如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状况、税率、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规模、结构及变化趋势、国家法律法规中对产业发展的鼓励或限制信息等;②货币政策信息,如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利率、汇率等。建立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的目的是为了判断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财政、货币政策调控状况,以防范经济恶化所带来的信贷系统风险。
2.商业银行相关信息数据库。银行相关信息数据库的内容为:①银行业总体信贷信息,包括中央银行、银监会的业务指导信息、同业拆借率、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存量和增量、投资动态、不良资产总量及比率等信息;②银行内部自身资料信息,如各商业银行存款总量、贷款总量、可支配的资金量、贷款运营周期统计数据、贷款偿还情况等。建立该数据库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同行业信贷状况,商业银行自身信贷资金运行风险状况,以防范商业银行业信贷风险。
3.商业银行客户信息数据库。按照贷款主体的不同,商业银行客户信息数据库分为自然人、个体工商户及小型企业、企业法人三类客户信息数据库。自然人信息数据库的内容主要为客户个人基本情况,侧重于个人收入、个人信誉和负债情况。个体工商户及小型企业信息数据库的内容主要为:客户基本情况、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负债情况和偿债能力等,侧重于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状况。企业法人客户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①客户基本信息,如公司概况、公司历史信誉、管理层素质、行业地位、企业发展前景等信息;②客户财务风险信息,如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现金流量状况等信息;③客户信贷资产质量风险信息,如贷款本息按期偿还情况、不良资产情况、担保抵押情况等信息;④客户所处行业信息,如产业政策、对外贸易条件变化、市场供求、产业成熟度、行业技术风险、行业垄断程度、行业增长潜力、行业波动性、产业扩张性、产品替代性、行业资本积累率、行业劳动生产率、行业亏损系数、产品销售率、行业信贷平均损失率、相对不良资产率等。建立商业银行客户信息数据库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客户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等级状况,以防范贷款对象风险。
四、商业银行信贷分析子系统
商业银行贷款分析子系统是整个预警系统的核心部分,当客户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时,银行业务员将有关数据输入商业银行信贷信息子系统,商业银行分析子系统便从信贷信息子系统中提取相关的客户信息、行业信息、宏观经济运行数据信息,对商业银行的该笔贷款业务进行动态分析。商业银行信贷分析子系统由系统运行参数数据库、指标模块、判断模块、预测模块组成。
1.系统运行参数数据库。系统运行参数数据库主要包括:①系统暂存信息数据库;②预警警界线数据指标库;③数据处理公式数据库。建立该数据库的目的是为了商业银行信贷分析子系统有效的运行。
2.指标模块。指标模块是实现预警的首要环节,其主要功能是建立科学的预警指标体系正常值,建立预警界限。指标模块的作用是为了使预警指标信息系统化、条理化和可运用化。预警体系科学性的首要标志就是所选择的预警指标系统能否科学地反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变化特征。
-
预警指标主要由系统性风险指标和非系统性风险指标两部分组成。客户系统性信贷风险主要来源于宏观经济方面的行业信贷风险、区域信贷风险;非系统性风险主要表现在客户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信贷记录等方面。因此,结合上述风险构成因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包括宏观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客户所处行业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客户所处区域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客户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客户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客户信贷资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指标模块就是通过确定数据库中各指标正常值的范围和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出警界限系数,再将预警警界线系数输入系统运行参数数据库中保存。
3.判断模块。判断模块主要功能是将商业银行客户信息库中的客户信息调入,对照系统运行参数数据库中的数据处理公式所确定的正常值(预警警界线),计算风险指数。判断模块决定是否发出警报,以及发出何种程度的预警警报。
报警装置是风险预警系统的关键部件。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在目标客户的信贷风险上升到一定程度时,能够通过指标体系的风险指数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为信贷人员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制定信贷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4.预测模块。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不但可以对银行当前所面临的信贷风险发出预警信号,而且能够根据历史信息,预测银行信贷风险的发展趋势,进而对客户信贷风险的未来状况做出评价并进行预警。由于用于市场预测的灰色理论具有需要的数据模型少和利用微分方程描述动态特性的优势,且由理论建立的灰色动态预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因此在信贷风险预警系统中引入灰色理论进行预测,可以获得良好的预测效果。
五、商业银行信贷警示子系统
一旦商业银行信贷分析子系统的判断模块决定发出警报时,商业银行信贷警示子系统就会发出相关的警示信号。
商业银行信贷警示子系统的预警分为两部分构成,即商业银行信贷整体风险和单个客户风险所构成;相对应的商业银行贷款警示子系统为两类预警,即A类预警信号和B类预警信号。
A类预警信号反映的是商业银行自身风险情况,共分为5个风险等级,由绿、蓝、紫、黄、红5种颜色的字母“A”标示。当预警信号为绿色时,表明银行经营稳健,达到银监会风险监管的各项要求,控制风险能力较强;当预警信号为蓝色时,表明银行经营基本稳健,达到银监会风险监管的主要要求,在个别方面未达到风险监管要求;当预警信号为紫色时,表明银行经营状况正常,基本达到风险监管的主要要求,但存在一些缺陷;当预警信号为黄色时表明银行存在较大的风险,较多方面未达到风险监管要求,存在问题较多;当预警信号为红色时表明银行经营状况很差,经营有严重缺陷和问题,控制、化解风险能力基本丧失。
B类预警信号反映的是贷款客户存在的风险情况,共分为5个风险等级,由绿、蓝、紫、黄、红5种颜色的字母“B”标示。当预警信号为绿色时,表明客户的收入稳定,有十分强的偿债能力;当预警信号为蓝色时,表明客户的收入基本稳定,有较强的偿债能力;当预警信号为紫色时,表明客户的收入较前期有小幅缩减,但收入基本稳定,具备偿债能力,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债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当预警信号为黄色时,表明客户的收入大幅缩减,并长期不能改善,偿债能力出现问题;当预警信号为红色时,表明客户收入缩减严重,并出现负收入,基本失去偿债能力。
六、中心协调控制子系统
正如一个乐队需要一个指挥一样,作为一个完整的运行整体,仅有各个子系统的独立运行是不行的,它们必须相互合作、协调运行。而中心协调控制子系统正是充当了指挥的角色。
中心协调控制子系统设置的功能是将各个系统的资源合理的调动起来,避免信息资源的重复,并及时更新;检验预警信息系统、指标模块和判断模块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并对其定期进行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同时,在其它子系统完成各自任务时,它能够及时保存数据信息,并对其加密,避免资源外泄。但最重要的还是它能够同银行的联网系统建立对接关系,避免系统之间产生冲突。
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进行预警,其最终目的在于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以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偏重于信贷风险的事后控制,即等到风险已经发生才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但此刻不良贷款已经形成并造成一定的损失。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对贷款前的银行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分析预测,在银行贷款过程中既考虑银行单个客户的非系统性风险又兼顾了宏观经济环境和银行自身的风险。使商业银行贷款形成以事前控制为主的,并与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相结合的信贷风险控制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信贷风险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曾丽.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
[2]胡群峰.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研究[D].江苏大学,2005.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
一、构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格局形成了较大冲击,对我国金额体制和金融制度也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我国金融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浮出了水面。不良贷款问题成为我国银行业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沉重包袱和障碍,使得金融对经济承担助推器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强化信贷管理,加速财务重组步伐,加快不良贷款核销力度,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分别有所下降,但截至2006年底,全部商业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仍有1.25万亿元、比率为7.1%,仍然高于国际间银行评价标准水平记录(其良好区间在2%至5%),信贷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中仍占据主体地位。因此,在金融市场加速开放的今天,信贷风险的防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则是一种事前管理模式,即运用计算机系统对特定经济主体进行系统化连续、动态的监测分析,提早发现和判别相关信贷风险,并发出相应的风险警示信号。商业银行可通过对企业风险信息的预警,随时感知自身所处经济环境中风险状态和对企业采取措施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准确冷静地分析投资环境与市场变化对贷款影响的能力。同时,在银行贷款所面临的各种现实的或潜在的风险尚未形成或刚刚开始显露有效威胁的情况下,应用预警系统可以排斥和防范企业经营性风险的侵入,使企业经营性风险不致影响银行贷款的安全性,将信贷风险的危险系数降到最小。
因此,建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发现、防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和扩大,对银行贷款进行规范的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思路
贷款独立性是信用风险数学模型应用的重要假设条件。政府不同程度的行政干预和政策错误将导致银行信贷存在的风险,无法用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准确的预测,即使预测到也不能进行有效的应用。因此,我国目前对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应用很少,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也受限。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把国有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改革的重要对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已有3家上市,农业银行的股改工作也在积极进行之中。上述举措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管理理念、以及经营绩效。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将更加理性,贷款的独立性也不断提高,信用风险度量数学模型在我国的应用条件已逐渐具备。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是指运用计算机系统的智能控制功能,通过一系列定性、定量的技术手段对特定经济主体进行系统化连续监测分析,提早发现和判别风险来源、风险范围、风险程度和风险走势,并发出相应的风险警示信号。根据风险预警系统提供的不同信号,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开展进行指导。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着力于建立一个有助于银行及时发现不良贷款,并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的系统。整个系统由商业银行信贷信息子系统、商业银行信贷分析子系统、商业银行信贷警示子系统和中心协调控制子系统组成。通过各个子系统的协调运行,实现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和贷款监管业务的智能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
三、商业银行信贷信息子系统
商业银行信贷预警系统的预警依据主要是银行信息资源。及时、准确的信息是系统运行的基础,也是银行开展信贷业务、央行和银监会开展监管的前提条件。因而,建立一个健全的数据信息中心是十分必要的。商业银行信贷信息子系统是整个预警分析系统的数据信息储存和提取的中心。
商业银行信贷信息子系统包含的信息种类有:历史统计数据信息、即时数据信息、经济发展信息、行业动态信息、客户信用信息、系统内部处理信息等。除系统内部处理信息是来自系统处理结果外,其它信息都来自系统外部,其信息传导途径为:
信息通过上图的传导途径,最终进入系统的数据库。由于目前全国各大商业银行都已经运用了计算机联网系统,对于信息的采集和导入已经不是难题了。
在明确了数据信息的种类和来源后,就需要了解这些信息的归属。商业银行信贷信息子系统由几个大的数据库组成,每一个数据库下设置数据项,数据信息分类储存在各数据项下。具体设置的数据库如下(表1):
1.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包括的内容为:①经济发展信息,如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状况、税率、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规模、结构及变化趋势、国家法律法规中对产业发展的鼓励或限制信息等;②货币政策信息,如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利率、汇率等。建立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的目的是为了判断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财政、货币政策调控状况,以防范经济恶化所带来的信贷系统风险。
2.商业银行相关信息数据库。银行相关信息数据库的内容为:①银行业总体信贷信息,包括中央银行、银监会的业务指导信息、同业拆借率、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存量和增量、投资动态、不良资产总量及比率等信息;②银行内部自身资料信息,如各商业银行存款总量、贷款总量、可支配的资金量、贷款运营周期统计数据、贷款偿还情况等。建立该数据库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同行业信贷状况,商业银行自身信贷资金运行风险状况,以防范商业银行业信贷风险。
3.商业银行客户信息数据库。按照贷款主体的不同,商业银行客户信息数据库分为自然人、个体工商户及小型企业、企业法人三类客户信息数据库。自然人信息数据库的内容主要为客户个人基本情况,侧重于个人收入、个人信誉和负债情况。个体工商户及小型企业信息数据库的内容主要为:客户基本情况、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负债情况和偿债能力等,侧重于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状况。企业法人客户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①客户基本信息,如公司概况、公司历史信誉、管理层素质、行业地位、企业发展前景等信息;②客户财务风险信息,如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现金流量状况等信息;③客户信贷资产质量风险信息,如贷款本息按期偿还情况、不良资产情况、担保抵押情况等信息;④客户所处行业信息,如产业政策、对外贸易条件变化、市场供求、产业成熟度、行业技术风险、行业垄断程度、行业增长潜力、行业波动性、产业扩张性、产品替代性、行业资本积累率、行业劳动生产率、行业亏损系数、产品销售率、行业信贷平均损失率、相对不良资产率等。建立商业银行客户信息数据库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客户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等级状况,以防范贷款对象风险。
四、商业银行信贷分析子系统
商业银行贷款分析子系统是整个预警系统的核心部分,当客户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时,银行业务员将有关数据输入商业银行信贷信息子系统,商业银行分析子系统便从信贷信息子系统中提取相关的客户信息、行业信息、宏观经济运行数据信息,对商业银行的该笔贷款业务进行动态分析。商业银行信贷分析子系统由系统运行参数数据库、指标模块、判断模块、预测模块组成。
1.系统运行参数数据库。系统运行参数数据库主要包括:①系统暂存信息数据库;②预警警界线数据指标库;③数据处理公式数据库。建立该数据库的目的是为了商业银行信贷分析子系统有效的运行。
2.指标模块。指标模块是实现预警的首要环节,其主要功能是建立科学的预警指标体系正常值,建立预警界限。指标模块的作用是为了使预警指标信息系统化、条理化和可运用化。预警体系科学性的首要标志就是所选择的预警指标系统能否科学地反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变化特征。
预警指标主要由系统性风险指标和非系统性风险指标两部分组成。客户系统性信贷风险主要来源于宏观经济方面的行业信贷风险、区域信贷风险;非系统性风险主要表现在客户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信贷记录等方面。因此,结合上述风险构成因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包括宏观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客户所处行业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客户所处区域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客户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客户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客户信贷资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指标模块就是通过确定数据库中各指标正常值的范围和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出警界限系数,再将预警警界线系数输入系统运行参数数据库中保存。
3.判断模块。判断模块主要功能是将商业银行客户信息库中的客户信息调入,对照系统运行参数数据库中的数据处理公式所确定的正常值(预警警界线),计算风险指数。判断模块决定是否发出警报,以及发出何种程度的预警警报。
报警装置是风险预警系统的关键部件。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在目标客户的信贷风险上升到一定程度时,能够通过指标体系的风险指数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为信贷人员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制定信贷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4.预测模块。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不但可以对银行当前所面临的信贷风险发出预警信号,而且能够根据历史信息,预测银行信贷风险的发展趋势,进而对客户信贷风险的未来状况做出评价并进行预警。由于用于市场预测的灰色理论具有需要的数据模型少和利用微分方程描述动态特性的优势,且由理论建立的灰色动态预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因此在信贷风险预警系统中引入灰色理论进行预测,可以获得良好的预测效果。
五、商业银行信贷警示子系统
一旦商业银行信贷分析子系统的判断模块决定发出警报时,商业银行信贷警示子系统就会发出相关的警示信号。
商业银行信贷警示子系统的预警分为两部分构成,即商业银行信贷整体风险和单个客户风险所构成;相对应的商业银行贷款警示子系统为两类预警,即A类预警信号和B类预警信号。
A类预警信号反映的是商业银行自身风险情况,共分为5个风险等级,由绿、蓝、紫、黄、红5种颜色的字母“A”标示。当预警信号为绿色时,表明银行经营稳健,达到银监会风险监管的各项要求,控制风险能力较强;当预警信号为蓝色时,表明银行经营基本稳健,达到银监会风险监管的主要要求,在个别方面未达到风险监管要求;当预警信号为紫色时,表明银行经营状况正常,基本达到风险监管的主要要求,但存在一些缺陷;当预警信号为黄色时表明银行存在较大的风险,较多方面未达到风险监管要求,存在问题较多;当预警信号为红色时表明银行经营状况很差,经营有严重缺陷和问题,控制、化解风险能力基本丧失。
B类预警信号反映的是贷款客户存在的风险情况,共分为5个风险等级,由绿、蓝、紫、黄、红5种颜色的字母“B”标示。当预警信号为绿色时,表明客户的收入稳定,有十分强的偿债能力;当预警信号为蓝色时,表明客户的收入基本稳定,有较强的偿债能力;当预警信号为紫色时,表明客户的收入较前期有小幅缩减,但收入基本稳定,具备偿债能力,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债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当预警信号为黄色时,表明客户的收入大幅缩减,并长期不能改善,偿债能力出现问题;当预警信号为红色时,表明客户收入缩减严重,并出现负收入,基本失去偿债能力。
六、中心协调控制子系统
正如一个乐队需要一个指挥一样,作为一个完整的运行整体,仅有各个子系统的独立运行是不行的,它们必须相互合作、协调运行。而中心协调控制子系统正是充当了指挥的角色。
中心协调控制子系统设置的功能是将各个系统的资源合理的调动起来,避免信息资源的重复,并及时更新;检验预警信息系统、指标模块和判断模块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并对其定期进行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同时,在其它子系统完成各自任务时,它能够及时保存数据信息,并对其加密,避免资源外泄。但最重要的还是它能够同银行的联网系统建立对接关系,避免系统之间产生冲突。
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进行预警,其最终目的在于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以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偏重于信贷风险的事后控制,即等到风险已经发生才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但此刻不良贷款已经形成并造成一定的损失。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对贷款前的银行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分析预测,在银行贷款过程中既考虑银行单个客户的非系统性风险又兼顾了宏观经济环境和银行自身的风险。使商业银行贷款形成以事前控制为主的,并与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相结合的信贷风险控制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信贷风险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曾丽.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
[2]胡群峰.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研究[D].江苏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