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关于小学数学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19 16:13:32

序论:在您撰写关于小学数学的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于小学数学的知识

第1篇

[关键词]多元化学科知识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

基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要求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在保留数学学科自身特点的同时,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整合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创设生动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立足这个出发点,就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本着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探索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规律,同时要联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综合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多元化’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具备时代性和科学性的。

‘多元化’这个词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尤其是经济和文化领域,它的广泛定义即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元素的组合。在一个专业环境里保持多元化就意味着更多、更好。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教育、社会、经济等发展的关键性推动力量。把多元化学科知识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是必要且有益的,同时,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改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我相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它还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联系的枢纽,如果能将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好的运用,那么必将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产生了极大地相关性、相通性,各个学科领域的壁垒已经被打破,使得学科之间没有了绝对的界限,只有相对的边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与其他相关领域学科的内在联系,实践并探索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方式,达到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综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创新精神的目标,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进行课程改革的真正创新与探索。

二、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上的创新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中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这门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学科势必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些必然的联系也势必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那么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也必然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产生了极大地相关性、相通性,甚至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重叠和融合,各个学科领域的壁垒已经被打破,学科之间没有了绝对的界限,只有相对的边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与其他相关领域学科的内在联系,学习并掌握多元化学科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能力,多领域、多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综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创新精神,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进行课程改革的创新与探索。

三、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尝试应用是有益处的。

1、运用的前提:结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大前提。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关于数学知识学习的互动,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想要更好的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首先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认清教育和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要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和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必须遵循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从幼儿时期过渡到小学时期,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时期,父母和教师如何共同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渡,这是很重要的。因此,实现这个过渡,必须要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时,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变为儿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进入小学以后,在认知发展方面,尤其是数学认知方面,如何从初级的、具体的认知水平逐步发展为较高的、抽象的认知水平等等,儿童心理学可以对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启示。因此,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并将其适当地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在合理的时机发挥多元化学科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作用,如果能做到这点,必将极大地推动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儿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元化学科知识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巨大作用。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深化课程结构调整,大胆尝试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就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认清教育和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和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要遵循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因此,将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是实现成功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从幼儿时期过渡到小学时期,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时期,父母和教师如何共同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渡,是很重要的。因此,实现这个过渡,必须要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时,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变为儿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进入小学以后,在认知发展方面,尤其是数学认知方面,如何从初级的、具体的认知水平逐步发展为较高的、抽象的认知水平等等,儿童心理学可以对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启示。因此,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并将其适当地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将极大地推动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儿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元化学科知识将极大地丰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 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情境的创设,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在无意识状态下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避免了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的枯燥乏味情绪。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优美的音乐教学情境,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添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的同时,又可巩固学生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喜欢画画,这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与兴趣爱好。根据这一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寻找美术与数学的结合点,极力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幻想和展示的舞台。美术在小学各学科教学,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为新鲜直观的图画能激起学生的兴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数学较为枯燥,使学生厌烦,不容易集中精力,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配上较为具体的图画,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兴趣顿起。美术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美术的魅力之所在。美术的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很广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在这个案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水果这样新鲜直观的图画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的兴趣被很好的激发后,对于后面的探索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由于数学课的内容大多较为枯燥,容易使学生厌烦,不容易集中精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配上较为具体的图画,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兴趣顿起,积极响应教师的提问,从而自主的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美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美术与数学相结合后所产生的巨大魅力。

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多方面的、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多元化学科知识,如音乐、美术、图形学、建筑学等等,与数学都是紧密联系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认真地去思考,深入地联系实际,大胆地尝试和实践,找到多元化学科与数学学科的交叉点和结合点,就能够不断地探寻出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3.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将极大地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发展。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作用的日益增强,广大数学教育者已经认识到:数学虽然有其自身的独特的规律和特点,但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则是人的发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将极大地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发展,使之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认知的工具。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是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同时是教学手段的发展与进步,而且可以真正增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信息技术不仅代表了物化形态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信息技术还包括智能形态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多元化学科知识的融合,如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艺术、教育理念等。将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改变了物化形态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而且改变了智能形态的教育技术,使数学课堂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思想理念与教育艺术。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应用,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丰富和谐,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

五、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应不断创新和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是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音乐学、美术学、审美学、语言学等学科领域,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挖掘和总结, 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实行数学课程改革要解决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分强调学科本位,教学视野过多地关注在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而忽视了多元化学科知识与数学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关系,从而也忽略了将数学学科主动与其他多元化学科的相互联系与交叉。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是知之始。让学生学会学习,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只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创新和发展,认真总结,我们就一定会在课程改革和创新的路上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收获。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第2篇

【论文摘要】 本文指出了专科院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必要性,分析学校情况,对教学目标、教材编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上都根据专业不同采用分层教学,突出专科特色和专业特色,达到了较好效果。

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研究是数学应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合作能力的一个较好的平台,高职专科学校的数学开设时数、难度、广度与理工院校不同,学生基础情况也不同,所以要研究具有高职专科特色的数学建模教学模式。

1 教学模式内容

1.1 确立数学建模教学目标(目标分层) 我校具有师范类数学专业、理工科专业、经济类专业等专业开设数学课程,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对于不同专业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

1.1.1 师范类数学专业的教学目标 树立“数学具有广泛应用性”信念和数学应用意识,具备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使学生将来从容胜任中小学数学建模教学。

1.1.2 理工、经济类专业教学目标 树立数学应用意识,具备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毕业后能更好地应用数学为其从事的本专业的研究与工作服务。

1.2 教材要适合不同培养目标,具备专科特色和专业特色

1.2.1 教材来源 现在教材多是综合各类大学或理工科大学(多为本科学校)的教材,由于我校是专科类学校,数学课程开设的门类少、学时少,难度、广度远比不上这些本科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接受能力也不能与这些学校相提并论,所以教材不能采用不符合实际照搬照抄方式,我们采用以下方式:1)借鉴:精心鉴别吸收本科院校数学建模教材以及其他文献中符合专科特点的数学建模材料。2)研究吸收补充新素材 根据生产生活实际,把学生感兴趣的现代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吸收进来;选取自然界中奇妙而令人感兴趣问题;选取身边人们习以为常且容易忽视而结果又出乎意料问题;把近几年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专科组的竞赛题)也逐步补充进来。

1.2.2 根据不同专业情况选用素材,内容呈现多层面和多元化

1.2.2.1 师范类数学专业 师范类《数学建模》增设了中学数学建模内容,包括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历年中学数学建模竞赛题目选讲内容。师范学生要想在日后胜任中学数学建模教学工作,他们不但要掌握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与技巧,还要掌握一套较为科学、有效的中学数学建模教学与学习方式和方法,还要熟悉近年来中学数学建模的题目。

1.2.2.2 理工类、经济类各专业 选取的素材多为生产工程领域和经济类的数学建模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各个专业的问题,突出了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1.3 根据专业确立《数学建模》课程设置,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教学

1.3.1 师范数学专业 我校规定师范数学专业的《数学建模》课程为必修课,它包括《理论学》和《实训课》,课时比为1∶1,目的是注重学生实际建模能力培养,为此提供时间和空间。理论课中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线,围绕教材章节,教师归纳讲解不同类型数学思维方法和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讲解数学建模的步骤。教师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实训课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建立数学模型的实战能力。学生分为小组活动,一般三个人一组。教师在理论课提前布置与本节相关数学建模题目,在课后由这些小组成员共同查资料,互相启发、共同讨论并撰写出论文。上实训课时,围绕某一数学建模问题,各小组可以踊跃发表见解,介绍本组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他组可以补充、修改,或提出质疑,也可以另辟新径采用不同的建模方法。最后由教师点评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1.3.2 理工科、经济类各专业 我们采用选修课形式开设《数学建模》课程,深入浅出讲解各种数学思维方法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主要是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生产中数学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教师精选学生力所能及的数学建模题目,由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

1.3.3 开辟数学建模的第二课堂,建立数学建模实验室 每年我们吸收各个专业的学生到数学建模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选拔培训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让学生也进行高水平的数学建模实践演习。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一组进行实训和竞赛,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可以互补,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特长,如计算、分析、编程、写作等;各门学科的交叉和综合运用,开阔了学生视野、扩展了知识面,激发了他们探索和研究的兴趣和欲望,也使得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触角更加敏锐、灵活,思维空间更加广阔。

1.4 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成绩方法 数学建模教学改革以往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评定成绩的方法分为三部分:一是平时小组成绩;二是平时队员表现;三是论文成绩。评价学生更加注重对学生分析和建立模型过程考查,采用平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荣辱与共的小组计分法。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小组成员团结协作互相启发,互相质疑、共同提高;同时教师可以考查同一小组不同成员在平时建模能力表现,例如建模方法、灵活性,是否勇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另辟新径,用多种角度去分析问题,对于勇于质疑,勇于提出不同方法的学生加分。最后在学期未教师布置数学建模题目,给出几天时间由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形成论文形式上交,教师按一定标准记入成绩。

1.5 改革以往教学方法,注重数学知识来源、发现和探究过程,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往数学课程注重数学逻辑体系、定理规则及计算技艺,而忽视了数学知识它的来源,发现和探究过程。我们的学生面对考试可能是佼佼者,但面对活生生的实践问题可能就束手无策。项武义教授称之为把姜女西施置于X光透视,所看面的只能是一幅骨头架子,毫无美可言,学生连看的兴趣都没有,认为数学太枯燥、抽象,没实际应用价值,它离我们生活生产很遥远,谈不上更好地学习数学,更谈不上兴趣和创造。我们改革以往教学方法,注重数学知识来源、发现和探究过程,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转贴于

1.5.1 我们在数学建模教学中,讲解数学思维方法时都要从实际问题中导入,讲清楚每个数学分支的思维方法的背景和特征,注重知识的来源和应用范围。

1.5.2 在建模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探索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他们胸中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家发明研究时的火热的思考。教师制造平等的讨论研究氛围,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探究,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置疑,不断修改补充数学模型,学会分析和评价模型。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另辟新径、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实施效果

2.1 通过数学建模的学习,学生对数学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具备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建模的收集资料、分析思维过程的演练和运用讨论探究式学习,学生对数学产生深厚兴趣,认识到数学处处在我们身边,利用好它可以解决许多生产实际问题,学生从数学建模中体验到从来未有过的当初数学家发明创新时火热的思考,这种返璞归真的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建立模型过程中面对活生生的实际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并用多种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 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数学建模教学模式,使得不同专业学生呈现不同的特色。数学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都得益于数学建模学习中论文写作,很多学生做论文题目就是数学建模方面论文,具备了建模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师范类数学专业不仅具备了数学建模的能力,还熟悉中小学数学建模题目类型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毕业后能从容胜任中小学的数学建模教学工作。非数学专业学生接受了数学建模培训和锻炼,开扩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领略到了各门学科交叉和综合运用的价值,为他们提供了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合作能力的一个较好的平台。通过数学建模,这些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中能自觉地应用数学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论文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2.3 我校是同类院校中最早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奖学校之一,从2001年至今,每年组织学生参赛,曾获国家级二等奖、省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每年都有获奖学生。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数学教师;专业素质;专业化;探究

在数学教育中,教师是课程实践的关键人物。教师的水平为数学教育提供活力,而教师的局限也会限制数学教育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社会对数学教师专业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努力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便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

为了更好地提升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笔者认为可从下面六个方面进行尝试和实践。

建立良好的教师评价机制来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化

为了解决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目前我国在以高师院校为主渠道的条件下,还充分利用综合院校和其他高等院校、远程教育等途径来拓宽教师的培养来源,然而,教师尤其是中学教师不仅应具备较扎实的学科知识,而且还需拥有较系统而专业的教学知识,因而面对教育来源广泛,背景有很大差异的准教师队伍。必须建立严格的任职标准来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方面的研究还仅停留在议论水平,如何评价数学教师专业素养仍需进一步研究,专业评价的不清晰不仅削弱了数学教师专业工作的技术含量,难以突出数学教师自身的专业优势,而且也使得部分教师缺乏明确的专业认同意识,因而在专业发展中常常处于被动、消极的无为境地,所以尽快确立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的构成标准,对数学教师进行公正而全面的专业性评价便成为提高数学教师整体素质的当务之急。

激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内趋力来推动数学教师专业化

由于专业性评价制度作为一种“外在”的约束和要求。只能起到筛选的作用,把不合格的教师“过滤”掉。并不一定能够促进实质性的、内在的教师素质的提高,数学教师的职前培养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起步,其功效也是有限的,因而只有教师自身意识到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后,他们才能够主动地寻求和探索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其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职业适应能力,而不是被动地实现外界所制定的专业标准,执行所规定的要求。

随着教师资格证书在我国的推行,教师任职的稳定性和近乎终身性将最终成为历史,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新的数学教学理念的倡导也决定了教师不能固守在原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上,因而只有教师意识到了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才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而不再仅仅是出于功利性的或被强制性的目的来对待各种继续教育。

缩小地区差距、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来推进教师专业化

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程度上的不平等并不是由天赋能力的差别或其他类似的需求因素引起的,而是由物质条件的不平等引起的。因而缩小教育投资的地区差异,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是推进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化进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首先。目前教育经费的短缺和教育设施的落后已成为制约不少地区尤其是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教育部门应着力优化这些地区的教学环境,确保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学设施的齐全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应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来提高教师获取信息、接受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能力。

此外,物质待遇差和工作环境不理想也是影响目前数学教师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数学教师队伍稳定的两大主要原因,因而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其敬业奉献精神的同时,还应该在政策、经济、激励机制等方面来积极评价教师的工作价值,并给予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和自我发展的空间,使其获得持久而稳定的职业动力。

加大教师专业自来保障数学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教师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策的权力。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教育管理机制死板,教师缺乏自”却成为目前影响教师教学质量。制约教师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缺乏足够的“信任”,因而大到学业成绩的评价,小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学校甚至是教育主管部门都没有给予教师足够的专业自,教师在教学领域中的这种弱势处境和有限的权力,降低了他们承担变革责任的能力,久而久之,教师便习惯于被动地按规定的规程和建议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失去了创新的欲望,因而加大教师专业自,给教师提供可充分发挥自身才华的宽松教学环境便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必要条件。

此外,教师从教后往往被要求在工作中敬业奉献,而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则很难获得强调,同时,客观上教师的教学时数多、教学压力大也使得教师即使有继续充电,完善自身素质的意愿,也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继续深造,这样就导致不少教师从教数十载,而专业水平却始终停留在入职后的初期水平,因而倡导新的教师发展观,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给教师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条件便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举措之一。

改革高师数学教育体系,为专业化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培养中小学数学教师主阵地的高师数学系,近年来虽然进行了系列改革举措。但其改革的深度和速度仍难以适应数学课程改革和时展的需要,因而在这种“重数学专业知识的教授而轻数学教育理论的掌握、重常规教法的传授而轻新教学方法的探究、重经典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对前沿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关注”的教育体系培养下,不少数学教师人文数学素养薄弱、掌握新技术和先进教学手段的能力较差、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先天不足,这最终导致他们在教学方法上缺少创新,在专业发展上缺少自我充实、自我完善的能力,难以适应当前新课程的推行和数学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因此,现行师范院校数学系在对原有课程进行优化整合的同时,应通过多样化的课程选修体系来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数学文化价值观,在教学内容上要力求反映教育理论和数学学科的最新成果:在教学方法上要敢于突破和创新,勇于尝试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理念上要真正突出师范院校数学系的特色,以数学教师专业化的理念为理论基础,密切关注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优化数学教师培训机制来推进教师专业化

以“学历达标”为目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各类在职教师的课程培训作为提升数学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在补充和扩展教师的数学方面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相对于广州、上海等发达地区数学教师的专业程度而言,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数学教师数学观念和数学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对先进教学手段的掌握程度低和教学科研能力弱的现状应引起培训机构的关注,因而在今后的数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目前的培训机制:

在培训的内容上应将计算机知识、技能和辅助教学的培训作为全员培训的突破口,重视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观念的更新,例如,可增设一些类似离散数学、数学建模等反映现代数学发展趋势和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科目,开设旨在强调数学育人价值的数学史、数学文化学等课程以及关于当前数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和疑难问题的专题讲座等。

第4篇

[摘 要]由于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已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不少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导致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认数”不必花过多的工夫进行教学,学生自然就会。针对这一现象,通过教学分析,我们认为应通过“重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数感”“攻难点,弄清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讲应用,熟练数的组成与分解”“辨数位,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四个途径引导学生认识数,因为“小知识里藏大文章”。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认数 数感 基数 序数 数的组成与分解 数位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34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因为他们在入学之前就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尤其是对数的认识,不少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针对这一现象,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认数”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所以不必多花工夫,学生自然就会。其实不然,对于“认数”,我们需要教的还有很多,正所谓“小知识里藏大文章”。

一、重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数感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并将它作为数学教学的目标明确提出。灌篮高手能准确地把篮球投进篮筐,缘于他在长期与球的接触中形成了很好的手感,能准确地判断用多大的力气才能投球进筐。数学学习也像打篮球,使学生通过学习能产生敏锐的数学思考能力,对数字产生强烈的直觉,最后能熟练地运用这种感觉解决问题,这便是数感的效应。形成数感是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也是公民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数学能力之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数感,从他们第一次系统学习“认数”就开始培养。经过幼儿园的学习以及家长的教育,很多学生都能通过学前的知识储备,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但他们并没有形成强烈的数感,还没有养成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习惯,这时的数数行为只是为了数而数。所以,培养学生的数感,我们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感知数的多少

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在教学时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一些实物作为学习新知识的载体,让学生体会数的多少,感受数的大小。例如,教师可利用课本中的主题图——数一数,引导学生感知数无所不在,让学生脑海中最初的、低级的数感得到唤醒,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先数一数5根小棒,再数一数10根小棒,然后让学生比较5根小棒与10根小棒在数量上的差距,使学生能尝试用数来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并进行交流。在学生充分体验和形成一定的数感后,让他们估计一下手里的小棒根数,然后数一数,看看自己的估计与正确的答案相差多少。同时,教师适当让学生进行一些估算的练习,使学生的数感在应用中得到增强,进而在估算过程中不断完善估算的方法,发展自身的数感。

2.体会数的排序

我们所学习的数存在于一个数集中,让学生熟练数的排序有利于数感的形成。如在引导学生对数排序时,教师尤其要注意0的位置,因为学生能理解0作为什么都没有的含义,但是较难理解0表示起点的含义。教师可以将排好后的数列放到直尺上,使数变成直尺上的刻度,除了能让学生直观感知数逐渐增多的表象外,还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0作为起点的含义。当学生熟练数的排序后,教师也可设计一些找数的游戏,让学生看着直尺上不完整的刻度,完成剩下的刻度的练习。

当然,数感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为学生代劳。只有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应用,在不断的学习中进行自我建构,才能生成属于自己的数学感知,形成自身特有的数感。

二、攻难点,弄清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基数和序数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多数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知识点,容易将“第几”理解为“几个”,将基数和序数混为一谈。且不谈数学专著中对基数和序数是如何复杂定义的,简单地说,一年级学生需要知道同一个数作为基数与序数的两种含义,即一排苹果中的前5个与第5个苹果的差别。

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基数和序数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有其自身的原因。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的数几乎都只有一种含义,那就是数作为基数的含义。大人们也常常让孩子数一数这是几个或那是几个,对于数作为序数的另一个含义,孩子很少接触,导致对序数概念的生活经验缺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教学中应对症下药,强调数作为序数的含义,并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数数的时候指一指“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通过反复强化的练习,使学生明白数字前加了“第”字就是特指“这一个”,而不是将前几个一起算。同时,教师可设计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的活动和“听指令,做动作”的游戏,即让一些学生排成一排,然后教师指令第×个学生或前几个学生做规定的动作。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因地制宜,让学生按照座位的顺序分成八个小组,记住自己属于第几小组,也可以让第三组的学生站起来,最后让前三组的学生站起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同样是“3”的不同含义。这样教学,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自己的角色,强化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和理解。

三、讲应用,熟练数的组成与分解

数的组成与分解,是在学生学习数以后进行的后续学习。严格意义上来说,数的组成与分解已算是加减法的雏形,因为学生在思考数的组成与分解时,已经在无形中用到加法和减法的思维。数的组成即加法,分解则与减法异曲同工。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教材安排学习数的组成与分解的内容,既是为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加减法打下基础,又是学生学习认识数之后的第一次应用。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数一数,感知数的分解与组成。个别数感较好的学生喜欢用加减法解决数的分解与合成的问题,教师对这样的学生应当给予肯定。当然,教师不能强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用这样的方法解决问题,应容许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数一数,在辅助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的组成与分解。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数的组成与分解,进而摆脱学具的支撑,形成自身的能力。如练习环节可设计“总共有5根小棒,左手有3根,右手有几根呢”等“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另外,在教学数的分解时,教师有必要渗透有序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尝试按照一定的顺序分解,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如7可以分成1和6、2和5、3和4……学会有顺序的排列分解,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对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深远的意义。

四、辨数位,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

“认识11~20的数”是学生认数过程中的一次跨越,因为与10以内的数相比,从11开始数位由单纯的一位变成了两位,学生将会面临全新的关于数位的知识学习。在此之前,学生对10以上的数数行为大多是惯性产生的结果,脑海中并没有数位的概念,更不知道十几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因此,此时的教学目的指向性很强,不仅要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还要让他们理解数位的含义,知道一个十与十个一的对应关系,这是教学的重、难点。学习该内容时,教师可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捆一捆等需要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产生“把十个一捆成一捆,看成一个十”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理解十的组成,自然接受“满十进一”的计数方式,进一步理解数的进率以及十几的组成。另外,由于计数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位,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计数器的作用,用计数器表示数。“11~20的认识”是更深层次的认识数,在学习该知识中,学生形成了数位观念,明白了数位决定数值的原则,为以后学习多位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理念 兴趣 多媒体

促进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摇篮,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制定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的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所以,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指导并开展课堂教学,对教学价值的体现、学生成长的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根据自身的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采取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巧设导入语激趣。上课伊始,教师应根据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重难点,设计一段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导入语引入新课,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其次,设计擂台赛出情趣。小学生表现欲强,爱争强好胜,喜欢受人夸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竞赛题和竞赛形式,学生会兴致盎然,热情高涨,学习空前活跃。如把基础数学知识或口答题设计成抢答竞赛形式,把中等难度题设计成限时必答竞赛形式,把难度较大的题设计成小数奥赛形式,让学生以赛激趣、以赛促学、以赛提效。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选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激趣方法,会使数学课趣味盎然、迭起,会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二、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特别注意选取生动有趣、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素材,精心设计了单元主题图或重要课题的情境图,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情境图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提出问题。同时,教师又是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如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赛情境等。

三、灵活运用新教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善于运用教材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第一,要领会编者意图,提高驾驭能力。是否领会编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之前应从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和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全面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要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调整内容。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到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同时也要注意改革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教学再加工,从而真正达到优化教学之目的。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关注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要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适时地引导学会合作,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独立的群体,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这个小组的一分子,小组的健康成长需要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支持、合作、促进。小组的点滴进步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大家共享的荣誉。这样,学生的团队精神就会逐渐得到培养和加强。还要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教师必须明确这样一个道理,合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自然生成的,它与其他技能一样离不开后天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与实践。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

第6篇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研究;激发

我国的数学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教学程序,一般包括:用提问或大纲式复习上次课学习的知识,然后讲解新课,最后是小结,练习巩固。在知识传授上,采用这种模式教学,总的教学效果是好的,但容易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多年,深刻地体会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指导思想对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天花乱坠”,而下面的学生听的是“一头雾水”的情况比比皆是,然而怎样抓住学生的心理,怎样吸引他们,怎样使自己所讲授的知识被学生接受,吸收,并很好的应用,就成为现在数学教师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要在孩子一开始接触数学时就培养他对数学的兴趣,让他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寻找到乐趣,让他们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理,对症下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识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小学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识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的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其可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数学是理解性的学科,并且和现实联系特别紧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创设问题,并在孩子回答后用恰当的语言鼓励孩子,适合小学生数学教学。

1.可以以情引趣,激活思维。针对教学要点难点提出趣味合理的问题,可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如果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身边的数学,这样教学就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具有很强地形象性,可以给学生极大的吸引力,有助于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完7的乘法口诀后,我出了这样一题:

枫桥夜泊(七言律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提问:这首诗有几个字?你是怎么想的?……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在应用数学的教学中,要时时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探究活动,要让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在解决问题时所伴随的情感体验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以经验为基础的,他们的头脑是对生活中的数学现实的解读。所以在活动中,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要引领学生经历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真正让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在教学“认识时、分”,先让学生体验1分钟能做多少事时我找了一个小朋友踢毽子,一个小朋友跳绳,第一组的小朋友写字,第二组的小朋友数数,第三组的小朋友做口算,第四组的小朋友自由选择其中的任意一种。然后设计一个游戏,小朋友趴在桌子上,到老师喊开始时计时,当你觉得1分钟到了就站起来。(肯定有学生早起,可以说:你起得真早;你真勤劳;你走在时间的前面啊等)表扬一下差不多站起来的。还想来一次吗?(学生想就再来一次;不想就算了)这一活动过程让抽象的1分钟具体化,形象化,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7篇

1.美术的价值

美术教师为学生们描绘出灿烂的人生美景,向学生们展示出人生的美好未来,把真善美经过艺术的加工,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对美好人生带来渴望,拨动着欣赏着的心弦,抚慰着理解者的情怀,让人们获得智慧,带来美的享受;美术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让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共鸣,一幅美术作品就是一种倾诉,一幅美术作品就是一种沟通,它能够跨越国界、感染和振奋精神,对于人生不可或缺。美术学家给美术的价值这样定义:“在有组织、有步骤地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美术能力的过程中,谋求主体发展与客体培养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主体获得发展的潜能。客体所具有的价值,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动力”。做为美术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了解美术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激发对美术的兴趣,进行有质量的美术实践活动,完美的完成美术教育活动。

2.提升对美术的认识

美术如此的重要,可是很多人认为美术没有考试任务,教得好不好都无所谓,根本不考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有没有美术的天赋都不加重视不予挖掘,上美术课的时候,只是对其中的一些图画只做一般性的欣赏,从而忽略了美术的重要性,将学生们引入歧途。这样的结果扼杀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不加培养,其结果是贻害无穷。

3.美术的社会功能

美术老师文君将美术的社会功概括为六个方面:审美教育的功能;陶冶情操的功能;认识社会和自我的功能;交流的功能;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智能,开发潜能的功能;提高物质产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含量的功能。这种区分方法是从多个角度出发,经过综合地考虑,而给予的一种评价。从这六个方面来分析,美术学科有非常广阔的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具备极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

二、使用多媒体让学习美术的兴趣发挥到极致

美术的教学,归根结底就是培养观察的能力,通过想象达到创造美的过程。而观察是学习美术最重要的开始。美术教学受到的限制很多,课堂教学不具备各种有利的条件,想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让学生们观察到大千世界,认识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这是不可能做到。美术教学,需要让学生们畅游名山大川,观察万事万物,在课堂上只有老师的解说,必然空洞枯燥,学生学得也索然无味。所有的学习中,兴趣是学习优良的一个条件,也可以说兴趣就是专业化的老师,只有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才能够有好的学习成绩,还能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情,达到学习上的成功。多媒体的使用恰恰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一个视频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多媒体就是一个无限的认识源,课堂的容量无限扩大,信息得到无限的丰富,各种学习素材多种多样,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增加视觉的直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上欢声笑语。

三、教学活动创新商榷

首先,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描绘、拼贴、堆积、组合等手法进行简单的造型活动,获得视觉和触觉经验。

其次,用平面或半立体的形式,将动物与人物等不同类别的形象组合在一件作品中。制作简单的彩塑及脸谱。

再次,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植物籽粒、纤维线材、纤维织物等材料的平面拼贴进行造型设计。

第四,用撕、剪、刻、折、卷曲、插接、粘接等基本技法,进行立体、半立体纸工制作。

最后,利用多种媒材,如蛋壳、羽毛、废包装盒、秸秆等当地媒材制作作品。

四、学生预期培养目标

首先,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能够达到正确的看待人生,规划发展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对事物做出客观的价值判断。对美术的理解、欣赏能力与水平有所提高。

其次,能够达到确立学习目标,学会制订学习计划,及时调整学习计划的能力。具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总结、反思的习惯。

再次,能够具有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能与合作伙伴共同制订合作计划的合作能力。

第四,让学生能达到认真上好每节美术课,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同时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意志坚定,不怕挫折,正确认识自我,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自信心,有较强的意志品质和较好的心理调适能力。

最后,在审美与表现方面,形成珍视自然、文学、艺术和科学之美,热爱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色彩,具有辨别美与丑的感觉和直觉的审美素养。具有创造美的欲望和思维,具有应用艺术美化生活能力的审美表现。形成鲜明的美术教学风格,提升教学品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发展而奋斗。

五、“想学”“会学”“学会”三者的关系

“想学”+“会学”,那么“学会”必然水到渠成。强硬填塞知识的老师犹如在筑堤防洪,必然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引川归海,学生必然想学、爱学;课堂上,收放自如,明确责任,设定范围,让学生懂得,无志向愧青春壮色,少收成惭皓首荒年,在校学习,安然静坐,大好年华,辜负青春,学无所成,于心何安?之后只要能够学懂,只要能够吃透,怎么个过程可以自由支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洒脱自在,各得其乐。教师眼观六路,学案主导、确定难点重点,不牵制,不生硬,师生如友,放手而为,“无为无不为”,使之动力不竭,其乐融融,让他们“学会”“会学”更“想学”,还要鼓励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受教师、课堂、教材的限制,不循常习故;美术学习动中寓静,静中含动,即可保证美术学习进度、质量,熟能生巧,日久功深。

六、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