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6:13:28
序论:在您撰写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随着经济业务日益复杂,财政部2006年施行的《政府补助》准则对现有经济活动已不适应,原准则执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府补助范畴的界定
政府对企业补助的不一定全部属于政府补助范畴,有可能以资本性投入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存在。
(二)政府补助科目的使用
在实务中,企业得到的政府补助资金与其日常经营活动密切相关,若按照原准则,应计入营业外收入,但这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三)财政贴息会计处理须统一
《国际会计准则第20号――政府补助的会计和政府援助的披露》关于财政贴息会计处理,不同的专家理解和会计处理不同,所以在国内政府补助准则中须明确统一。
二、政府补助的概念、特点及范围
政府补助的概念是指政府无偿将货币性或非货币性资产给付企业的行为。形式包括:无偿拨款、财政贴息、以及无偿给予非货币性资产等。
政府补助的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补助企业的经济资源来源于政府,二是政府给付企业的补助是无偿的。
政府补助的范围是从政府无偿取得经济资源的企业,但除了以下三种情况:
(一)企业从政府取得的经济资源,如果该经济资源与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等活动密切联系,并且是企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应收价款或者组成部分,适用于收入等相关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
(二)所得税的减免,导致政府补助而产生暂时性差异,适用所得税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
(三)政府以投资者身份向企业投入资本,作为企业的参与者,因其享有在投资企业相关比例的所有者权益,不应作为政府补助。
三、政府补助会计核算方法变动
会计上将政府补助核算方法分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两类。其中“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会计核算方法在原准则总价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净价法。
核算要点:总价法下,企业将收到的补助资金,借记相关资产类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等相关资产在其寿命内按照与其相关经济利益实现方法摊销时,再从“递延收益”科目转入“其他收益”科目。
净价法下,企业将收到的补助冲减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再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
两种方法下,政府补助以其他收益增加或计提折旧减少两种不同形式,最终将政府的补助计入损益,反映到利润表中。但两种方法对该项资产计提累计折旧却不相同:总价法下,企业按照补贴的资产原值计提折旧;净价法下按照资产原值扣除补贴后的净额计提折旧。
四、新增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企业资产或资产组投资决策的影响
企业对资产或资产组(如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一般在使用现金流量估计的基础上,采用净现值法(NPV)方法进行投资决策。
在进行企业的现金流量估计时,考虑三个阶段的现金流:建设期现金流量、经营期现金流量、终结点现金流量。特别是在计算经营期现金流量时,要涉及企业资产或资产组(如固定资产)折旧额的确定。
经营期现金流量=销售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净利润+折旧等非付现成本=(销售收入-付现成本)×(1-所得税税率)+折旧等非付现成本×所得税税率
在企业日趋重视财务管理做出经济决策,尤其在做出投资决策时,要考虑不同会计核算方法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案例:某企业投资购买一台设备,设备属于享受政府补助的资产。设备价值3500万元,享受补助为2800万元,使用寿命7年,以直线法提折旧,期末无残值,购入后直接投入使用。该设备每年给企业带来销售收入650万元,付现成本140万元,若企业所得税为25%,假设不考虑折现的问题,则该项目的经营期现金流量为:
(一)总价法下:
1.建设期现金流量=-3500万元
2.该项资产每期的折旧额为3500/7 =500万元
每期经营期现金流量=(650-140)×(1-25%)+500×25%=507.5万元,共7期。
3.终结点现金流量=0万元
此时净现值法(NPV)=-3500+507.5×7 =52.5万元。
决策时:因?榫幌种担?NPV)大于零,该投资方案可行。
(二)净价法下:
1.建设期现金流量=-3500万元
2.该项资产每期的折旧额为(3500-2800)/7=100(万元)
每期经营期现金流量=(650-140)×(1-25%)+100×25%=407.5万元,共7期。
3.终结点现金流量=0万元
此时净现值法(NPV)=-3500+407.5×7 =-647.5万元。
决策时:因为净现值(NPV)小于零,该投资方案不可行。
两种会计核算方法在相同条件下:总价法下未得到政府补助,投资决策可行;净价法下接受政府补助,投资决策反而不可行。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对“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的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不同,影响到企业对资产或资产组投资决策。
关键词:资本存量 永续盘存法 改进
中图分类号:F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73-02
关于当代中国及地区经济的很多实证研究中都需要计算资本存量K这个指标,特别是关于经济增长、投资效率和TFP的研究,所以确定资本存量K显得尤为重要。
在关于中国资本存量的相关研究中。众多学者几乎都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测算方法,而他们所得出的数据间却又存在很大的差距。K测量的不准确必然会影响到后续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所以尽量完善测算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众多学者在对资本存量的估算过程中,应用最多的方法之一是“永续盘存法”,笔者在学习资本存量估算K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在测算时,特别是对地方经济进行研究时,应用简单算法还有一点可以改进的地方,在这里写出来以便共同探讨改进。
估算资本存量的方法主要有1951年戈德史密斯(Goldsmith)开创的永续盘存法和1995年乔根森(Jorgenson)提出的资本租赁价格度量法。用永续盘存法计算资本存量能够充分利用较长时期连续的、相对可靠的投资统计资料,并可以任意选用某一存量资料较为齐全的年份作为基期往前或往后逐年递推,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OECD定期公布10个成员国的资本存量数据,就是利用永续盘存法得到的。
永续存盘法的具体步骤包括:通过普查或根据一定的假定,估算出某一计算基期的全社会资本存量;取得各年份产业部门的投资数字,并将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各年投资额分别换算成按可比价格计算的投资额;按每年投资额中各类资产的投资构成,以专门调查测算的各类资产平均使用年限(从投入使用到完全报废的时间)为依据,测算出每年资本报废的价值,并予以汇总;从历年投资额中扣除报废总值,得出各年资本的实际增量;根据上年资本存量加本年资本增量等于本年资本存量的原理,推算出历年资本存量的数字。
用公式简单表示就是:
K1=K1-1+It-D1=Kt-1+I1t=Kt-1+I1-FCt-1×δ (1)
其中,Kt、Kt-1分别表示第t年和t-1年的资本存量,It、I1t、D1表示第t年投资、净投资和折旧,FCt-1表示第t-1年的资本存量,δ表示折旧率。目前关于我国历年资本存量估算的研究大都是在永续盘存法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研究的需要,采取了一些替代方法和不同的指标进行的。
关于资本存量的计算,目前的焦点是中国资本存量的计算,而地方资本存量的计算研究较少。本文试图在分析比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简单计算方法,对地方资本存量的估算提出一点改进意见。
一、已有的研究成果及比较
在对我国历年资本存量进行估算的研究中,
张军扩(1991)、贺菊煌(1992)、Chow(1993)的工作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沈坤荣(1999)、胡鞍钢(1999)、王小鲁和樊纲(2000)、邹至庄(2000)、王金营(2001)、张军(2002、2003)、李治国与唐国兴(2003)、何枫(2003)等也是比较有影响的。总体来看,已有研究的主要估算步骤为:估算基期年的资本存量;估算各年资本存量的净增加额(本年资本存量增加额扣除上一年固定资本存量折旧额);在基期资本存量的数据基础上,逐年累计各年的资本存量净增加值,从而得到以后若干年份的资本存量。
这一过程涉及四个关键变量:基年资本存量K1的估计、当年投资It或净投资It′的选取,各年资本折旧率δ的选择、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确定。由于各学者对资本存量的前提假设、估算方法以及选取指标不尽相同,因而所得出的结论相差较大。综观已有的研究,其差异也主要围绕这三个步骤所涉及的四个重要变量展开。
(一)关于基期资本存量K1的确定
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选定1952年或1978年为初始年。
张军扩(1991)采用美国学者珀金斯(1989)的假定(我国1953年的资本存量与国民收入比为3),推断1952年的资本存量为2000亿元(1952年价)。王金营(2001)、何枫(2003)也沿用了这一假定,推算出了1952年的资本存量。
贺菊煌(1992)分别估算了生产性资本和非生产性资本存量。他假定的前提是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相对的稳定性,直接依据相应年份的积累数据,推算出1964年的生产性资产以及1990年住宅价值,并假定该年住宅价值占非生产性资产价值70%,估算出当年的非生产性资产价值;然后,他在这两个数据的基础上推算其他年份的资本存量数据。这一研究结果也被张军(2002)所采用。
Chow(1993)对积累数据的处理则比较细致。他假定1952年农业产出340亿元中,土地、资本分别贡献40%和25%,两者的年贡献率均为19%,从而得到农业的初始资本存量,再加上其他部门的资本存量,得出1952年包括土地在内的资本存量为1750亿元,若不包括土地则为1030亿元(1952年价)。为了避免资本存量初值估算不准确影响对总量生产函数的估计,他还把资本存量初值范围定为1550亿至1950亿元。此后,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直接采用Chow(1993)的1978年年末资本值为初始资本量。
胡鞍钢(1999)只估算了1978年我国固定资产存量为5500亿元(1978年价)。同时如果假定1978年固定资本存量是GDP的1.5倍,也可得到相近的结果。张军和章元(2003)则利用上海市的历史数据、全国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和净值数据,并在考虑农业资本存量后,分别测算出若干个1952年我国资本存量估算值,选定800亿元(1952年价,不包括土地)为1952年我国资本存量。
可以看出。这些研究中关于初始年份资本存量值的估算方法很不一致,估算的数据差异也很大,这为利用估算的数值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
(二)关于当年投资lt或净投资It′的选取
张军扩(1991)、贺菊煌(1992)、Chow(1993)都采用积累来表示新增净投资。但随着我国统计体系的变更,1993年起统计资料不将公布积累数据,这给后续的研究带来了困难。邹至庄(2000)依据国民收入核算原理,“从1978年价的官方实际GDP数据中减去实际消费和实际净出口,
得到实际总投资”,并将实际总投资乘以当年净投资与总投资之比,得到实际净投资。与此同时,张军和章元(2003)发现“积累”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是一致的,他们利用生产性积累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54―1993年以来的增长率波动的相似性,并假定两者增速基本保持一致,拟合出1993年以后各年的生产性积累。
另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王小鲁,他直接使用统计年鉴中的固定资本形成,在数据衔接上就显得比较勉强。
(三)关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折算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大多数学者都是用其他的指数来代替。Chow(1993)使用积累隐含价格指数。他发现1952―1983年该指数基本不变,于是从1984年起对积累进行平减。在随后的研究中,他又利用国民收入恒等式得到实际净投资序列,从而折算出1978年以来的投资隐含平减指数,并认为这一指数比较稳定。此外,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张军与章元(2003)还利用上海的数据拟合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此取代全国指数。不过,目前学术界最为常见的做法是以GDP平减指数来代替,如王小鲁(2000)即是采用此种方法。
(四)关于资本折旧
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折旧的估算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官方公布的折旧率或折旧额进行估算。如邹至庄(2000)利用国民收入恒等式算出1978~1982年的折旧额,再进行调整,然后又汇总各省折旧得到1983―1998年全国折旧额,从而得到1978―1998年的折旧。他的数据和方法基本为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所采用,后者还指出利用国民收入恒等式推算折旧会产生数值高估问题。另一种是按照自己提出的折旧率进行估算,如王小鲁(2000)统一使用,5%的折旧率;王金营(2001)考虑了不同时期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和技术进步的影响,提出固定资产折旧率在1952―1977年、1978―1990年、1990年以后分别为3%、5%、5.5%。与此不同的是,张军扩(1991)、贺菊煌(1992)、Chow(1993)及张军(2003)采用积累额作为资本存量净增加额,因而完全避开资本折旧问题。鉴于折旧核算的困难,沈坤荣(1997)、何枫等(2003)索性忽略了折旧问题。
二、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
关于初始年份的选择,在这里考虑到资本存量K对经济研究的意义以及数据获得的难易程度,选定1978为初始年;为了简化,统一选取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作为当年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折算,则采用目前学术界最为常见的做法:以GDP平减指数来代替;资本折旧采用王小鲁(2000)提出的折旧率计算,统一使用5%的折旧率。
(一)已有研究成果介绍
大多数学者在估计各省资本存量K的时候,假设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时间序列可近似用式(1)表示:
I(t)=I(O)eλt (2)
那么第一期的资本存量可以用式(2)求出:
K(1)[I(t)dt=I(0)eλ/λ (3)
用δ表示折旧率,则资本存量可以用式(3)求出:
K(t)=K(t-1)(1-8)=I(t) t=2,3,4,……,23 (4)
(二)估算方法的改进
仿照大多数学者的估计方法,用每年的投资来估算固定资产存量。假设投资按指数的形式增加入,如(2)式。其中,λ是投资的增长率,I(t)是第t年的投资,运用Chou(1995)的方法,假设第一期的资本存量是过去投资的加总,选择一个固定的折旧率5%做如下迭代:
K(1)=K(0)(1-δ)+I(1)
=K(-1)(1―δ)2+I(0)(1-δ)+I(1)
=K(-1)(1-δ)1+t+I(-t+1)(1-δ)t+I(t+2)(1-δ)t-1+…+I(0)
=K(-t)(1-δ)1+t+I(0)eλ((1-δ/eλ)t+(1-δ/eλ)t-1++1)
1-(1-δ/eλ)t-1
=K(-t)(1-δ)t-1+I(0)eλ―――――
1-l-δ/eλ
所以当t∞时,K(1)=-I(0)eλ/1-(1-δ)eλ,这就是第一年的资本存量。
其他数值的计算方法同上。那么K1计算的微小改进,对于计算的资本存量数据走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改进后的计算方法使得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一条光滑的指数形式曲线,符合实际经济增长的发展规律。通过图形表现如下:
(三)关于中国资本存量K1的估计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使用的计算软件是Eviews3,1,通过计算得出I(0)=874.792749,k=0.103578,应用公式计算出K(I)=6762.60,其他年份的全社会资本存量应用递推公式K(t)=K(t-1)(1-δ)+I(t)(t=2,3,……,32)计算。
具体数值如下:
三、不同估算方法数值的比较
根据已有计算,我们将贺菊煌所测算的1990年不变价用我们上文所估算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折算成1978年不变价为2014亿元。他们的计算结果比较如下:
上面的对比说明他们估算结果之间的差距很大,这也和国家的经济形势比较复杂有关,因此在计算方法上进行不断改进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在估算资本存量的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相对简单,避免了应用永续盘存法在后续的估算过程中出现拐折情况,同时也没有出现极值,因此我们认为使用这一方法进行估算固定资本存量,特别是估算地方固定资本存量的时候,不仅简单而且实用。
参考文献:
1.张军扩“七五”期间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J].经济研究,1991(4)
2.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
3.何枫等.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5)
4.贺菊煌.我国资产的估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8)
5.chow.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QuanerlyJoumal ofEconomics,1993(8)
6.胡鞍钢.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7.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
8.邹至庄.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前景[A].快速增长没有终结――中外专家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C].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武普照,男,山东青岛人,山东财政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王耀辉,山东财政
[基金项目]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数理模型研究”(批准号2005GG4401002)及山东省教育厅项目“行业投资机会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批准号J05W56)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永续盘存法,对当年投资、投资品价格指数、折旧率以及基年资本存量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处理,估算出了1978~2004年期间的中国公共物质资本存量,结果发现中国的公共物质资本存量在逐步上升的同时,其占GDP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
[关键词]公共资本;资本存量;公共投资;永续盘存法
[中图分类号]F8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l―0021―06
一、引言
资本存量是指经资本投资形成的,凝结于主体中的资本含量,公共物质资本存量是指由公共物质资本投资所形成的资本存量。在有关经济增长、投资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等的文献中,资本存量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资本的迅速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同时,资本形成率的提高也使资本成为对产出做出贡献一个主要因素。
目前有大量的研究试图对中国的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如早期的贺菊煌(1992)依据当时还在公布的积累指数,对中国的生产性资本(资本存量)和非生产性资本进行了估算,但随着国家统计部门于1994年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进行修订,积累指数序列不再公布。邹至庄(Chow,1993)基于国民收入核算原理,根据GDP支出法(GDP=消费+总投资+产品和服务的净出口),先推算出实际消费和实际净出口,再从实际GDP中扣除这两项,从而得出实际总投资,再将总投资乘当年价格的净投资与总投资的比率,就得到实际净投资。然后通过其估算的1952年的全社会固定资本存量(582.76亿元)就得出了1952年不变价的1952~1985年问的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业和商业等的资本存量序列。黄勇峰等(2002)应用永续盘存法估计了1985~1995年间,中国制造业分部门的资本存量。其文中详细地分析了估计中所使用的数据,并讨论了所使用的假设与必要的数据调整,以及这些假设与数据调整所可能带来的估计中的误差。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综合考察了我国生产性资本的总量水平、形成路径及其调整机制,认为通过改进的方法所估算的资本存量在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翻了不止两番,年平均增长率为7.36%,积累极为迅速。
值得一提的是,张军和章元(2003)以及张军等(2004)通过回顾和比较已有研究中国资本存量的相关文献,并考虑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的几次重大补充和调整,他们对各年投资流量、投资品价格指数、折旧率/重置率、基年资本存量的选择与构造以及缺失数据进行了认真的处理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补充和调整后的分省数据,根据永续盘存法估计了中国大陆30个省区市1952~2000年各年末的物质资本存量。应该说他们的估算工作很细致,估算方法很有代表性。在此以后有很多涉及资本存量的经验分析的文献建立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或是直接使用他们的资本存量数据,或是采用他们文献中使用的方法,如李静等(2006)、汤向俊(2006)等等。本文对中国公共资本存量的估算,也将采用张军等(2004)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在众多的有关中国资本存量的文献中,很少涉及到公共物质资本存量的研究。大量的文献表明,中国的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较显著的贡献。如马栓友(2003)采用生产函数方法对中国1981~1997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我国的公共资本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其产出弹性大约为0.55,说明公共资本每增长1%,可使企业部门资本要素的生产率增长0.55%,即公共资本对市场化部门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缪仕国和马军伟(2006)建立生产函数模型估计中国公共资本1978~2002年问的产出效应,结果发现我国公共资本的产出弹性大约在0.4左右。张海星(2004)在内生增长理论下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公共物质资本投资、公共人力资本投资及R&D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了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其回归结果表明公共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是0.296。虽然结果各不相同,但是公共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现有的文献中,对我国公共资本存量的估算都比较模糊,文中都没有给出清晰的估算方法。因此,出于后续研究的需要,有必要对中国的公共物质资本存量进行一次细致的估算。
二、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永续盘存法
目前普遍采用的估算资本存量的方法是由Gol-dsmith于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Perpetual Inven-tory Method),即通过对已购置的,并界定了使用年限的资产进行累加来完成对资本存量的估算。
永续盘存法的基本思想是,下一期期初(本期末)的净资本存量Kt+1,可以看作是本期期初的净资本存量Kt和本期的总投资,It,以及本期的折旧Dt之间的线性函数:
Kt+1=Kt-Dt (1)
如果进一步做几何折旧的假设,也就是说假设资本存量的价值以一个不变的比例δ下降,则资本积累方程可以改写成:
Kt+1=(1-δ)Kt+It (2)
此方法被称作“永续”是因为所有的资本品都被看作现有资本存量的一部分,当然某一资本品的效率是随其使用年限的增加而递减的,但不会达到零。在(2)式中从第t期期初开始进行反复叠代可得到:
其中,i代表现期和投资期之间的距离,(3)式表明第t+1期初的资本存量是以前各期投资的加权,而权数是一个现期和投资期之间距离的递减方程。在实践中,一个过去投资流量的无穷数列是无法获得的,所以(3)式可以由下式所代替:
这里K1是基期期初的资本存量。
正如张军等(2004)所指出的,估算资本存量有四个关键:当年投资,的选取、投资品价格指数的构造、折旧额或折旧率的确定、基期资本存量的确定。本文沿用其分析思路,分别对上述四个方面进行处理。
三、估算思路
1.公共物质资本投资的范围界定及当年投资的选取
研究我国公共资本支出一般有三种口径(廖楚辉和刘鹏,2005):一是政府预算列示的范围和数量。
这种口径一般是将预算分为经常性预算和资本性预算,但没有包含政府转移性支出。由于政府转移性支出也可能包含资本性投资部分,因此这种预算编制是符合政府预算与实践保持一致的需要的,但不利于把握公共资本投入的实际状况。二是对现行预算中相关预算科目调整并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范围确定并测算的数量,这种方法充分考虑到国有企业改造和亏损补贴、地质勘探、支农生产、城市维护建设、简易建筑费及税式支出等方面。这种方法中的国债投资已经构成部分基建支出、挖潜改造等支出内容,所以不能将国债单独列项,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三是以宽口径估算的公共资本支出,即包括地方政府建设性债务和集资、摊派投资;政府委托银行投资及国有金融企业的坏账损失等。由于相关数据隐蔽且难以统计,这种方法只能用作宽口径的一种估算。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目前国内财政学界对公共投资范围的界定并没有统一的口径。赵志耘和吕冰洋(2005)用比较窄的口径界定公共投资的范围,包括财政教育支出财政基本建设支出和财政科学研发支出,分别把它们看作是人力资本投资、物质资本投资和科学研发投资。缪仕国和马军伟(2006)采用分行业的数据,认为公共资本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等部门的固定资产总额。于长革(2006)认为政府公共投资主要包括以下六类:a.燃料和能源支出,用于能源的探测、供给、开发和控制;b.农、林、渔、猎支出,主要包括土地管理、农产品价格支持以及病虫害防治等;c.采掘和矿产资源、制造业与建筑支出,用于矿产资源经营、产业升级和控制、工业研究开发等活动;d.交通与通讯支出,用于交通系统和通讯的建设与管理;e.住房及社区环境支出,用于住宅开发、城市规划、社会发展、供水、排污、垃圾处理和环境管理;f.其他经济事务和服务支出。李桢业和金银花(2006)把扣除了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及其他部分以外的固定资产投资看作是公共资本投资。而马栓友(2003)、张海星(2004)、郭庆旺和贾俊雪(2006)等的经验分析都采用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来代表公共投资。
由此可见,国内学界对公共投资范围的界定存在的很大的分歧。本文认为采用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来代表当年公共物质资本投资是比较合理的。所谓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即传统意义上的财政投资,是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由财政预算内提供资金来源的部分。按照中国统计年鉴(2005)的定义,根据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不同,可分为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而国家预算内资金分为财政拨款和财政安排的贷款两部分。包括中央财政的基本建设基金(分经营性基金和非经营性基金两部分)、专项支出(如煤代油专项等)、收回再贷、贴息资金,财政安排的挖潜改造和新产品试制支出、城建支出、商业部门简易建筑支出、不发达地区发展基金等资金中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地方财政中由国家统筹安排的资金等。因此,出于后续经验分析建模的研究需要,为了更好地度量民间物质资本存量,本文采用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来代表当年公共物质资本投资。
另外,在对当年投资的选取上,Young(2000)、Wang和Yao(2001)以及张军等(2004)都采用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指标,应该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标能更好地反映当年的投资状况,但是统计年鉴上并没有按资金来源划分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虽然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两个指标存在一些差别,但从历史数据看,两者之间的实际差额较小,变化趋势相同。二者之间的绝对差额在2001年之前一直在49.7亿元(1987年)和775.4亿元(1998年)之间变动,2001年以后有所扩大,到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多出8126亿元。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图1中清晰的显示,从图中二者的关系可以看出,用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来表示永续盘存法中的当年投资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由于统计年鉴上按照资金来源与构成所划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序列是从1981年开始的,1978~1980年这三年的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只能靠某种方法估计得出。我们分别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和向量自回归法(VAR)①对1981~2004年的GDP关于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回归,得到的R2分别是0.8208和0.9995,其中由VAR模型得到的回归方程如下:
GDP=2.402609941*GDP(-1)-2.687486233*GDP(-2)
+2.580736332*GDP(-3)-2.535188607*GDP(-4)
+1.40471232*GDP(-5)+3.819140626*YSN(-1)
-13.86695633*YSN(-2)+8.748237381*YSN(-3)
-13.16531798*YSN(-4)+20.3769644*YSN(-5)
-1340.581874
其中,YSN代表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括号内是滞后阶数。上面的回归方程表明,1985年的GDP可以由1980~1984年各期的GDP和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的线性组合来解释,拟合度高达0.9995。由此将1980~1985年的各期GDP以及1981~1984年的各期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代人上面的回归方程,就可以算出1980年的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额。以此类推,1979年和1978年的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额也可以分别推算出。当然,上面的回归方程从理论上说是非常粗糙的,但是出于对缺失数据进行估计的现实需要,该方程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图2给出了中国1978年以来以当年价表示的公共物质资本投资(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的公共物质资本投资在1996年以前一直平稳的发展,从1998年开始,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中国的公共物质资本投资连年大幅度的提高。2003年有所波动,这也和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关。
2.投资品价格指数的构造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品及项目的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固定资产投资额是由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完成额、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完成额和其他费用投资完成额三部分组成的。编制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应首先分别编制上述三部分投资的价格指数,然后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求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指数。该指数可以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中涉及的各类投资品和取费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消除按现价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中的价格变动因素,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为国家科学地制定、检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并
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为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科学的、可靠的依据。
在涉及中国资本存量的研究文献中,有关投资品价格指数的构造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由于统计年鉴上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序列是从1991年才开始的,因此针对1991年前的价格指数,不同的学者采取了不同的方法。Hu和Khan(1997)的研究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指数:对于1952~1977年期间,他们采用Chow(1993)所估计的资本积累隐含平减指数;对于1978~1990年期间,他们采用全国建筑材料价格指数;对于1991~1994年,他们采用官方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Young(2000)构造的固定资产形成隐含指数是用GDP平减指数减去私人消费、政府消费、存货、净出口等的平减指数而得到的残差序列。Hsueh和Li(1997)根据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报计算出了1992~1995年期间的隐含投资平减指数,Wang和Yao直接采用了这一指数。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以及张军和章元(2003)都是根据上海市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指数得出了各自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这里我们采用张军等(2004)的处理方法②,假设《中国GDP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提供的以不变价衡量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③以1985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指数为例:
其中,FCF代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HI代表投资隐含平减指数,由此就可以算出各年的以1978年为l和以上年为1的投资隐含平减指数。对于1978~1990年期间,我们采用(5)式和(6)式计算出来的投资隐含平减指数来表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于1991~2004年期间,我们直接采用官方公布的数据,这样就可以得出完整的1978~2004年期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序列(见图3)。
3.折旧的处理
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
在对折旧的处理上,目前的大部分研究都是估计出一个合理的折旧率,然后对历年资本存量进行扣减。如Wang和Yao(2001)采用了5%的折旧率,Young(2000)假定了6%的折旧率,张军等(2004)在相对效率几何递减的假设下,计算得到各省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经济折旧率是9.6%。
应该说这些折旧率的假设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并不适用于公共资本存量的折旧处理。Kamps(2004)通过对美国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私人非住宅资本、私人住宅资本、政府资本的隐含磨损率④(Implicit Scrapping Rate)各不相同,私人非住宅资本的隐含磨损率最高,而私人住宅资本的隐含磨损率最低。在1960~2000年期间,美国的私人住宅资本的隐含磨损率保持大体不变,政府资本的隐含磨损率有上升的趋势,而私人非住宅投资的隐含磨损率从1960年的4.5%2z升到了2000年的9.5%。这些现象在OECD其他成员国也能观察到,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
有鉴于此,本文采用一个递增的折旧率来对公共资本进行扣减,假设在1978~2004年期间,公共资本的折旧率从2.5%递增到4%,该折旧率序列可以通过下式计算得到:
(8)式比(4)式更加接近现实,这可以从两方面看出:首先,(8)式符合递增折旧率的假设;其次,(8)式假设新投资在年中投入使用而(4)式假设新投资在年末投入使用。显然,新投资应该覆盖一整年,而不仅仅是在年末。
4.基年资本存量的确定
(8)式给出了本文估算公共资本存量的基本方程,现在剩下的最后一步就是确定基年的资本存量,由于本文的基年定为1978年,那么现在的工作就是如何确定1978年的公共物质资本存量。
本文采用“稳态估算法”(steady-state Approach)来确定1978年的公共物质资本存量,该方法被广泛的应用,如Hall和Jones(1999)、Kamps(2004)等。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可写成:
由于资本存量的增长率事先是不知道的,所以这里需要增加一个假设条件,即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下,在稳态中投资和资本是按照相同的比率增长,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公共物质资本投资的增长率来近似地表示公共物质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通过计算,得出中国的公共物质资本投资的平均增长率是2.83%⑤,公共物质资本存量的平均折旧率为3.25%。这样就可以算出中国基于1978年价格的1978年公共物质资本存量是4008.2亿元。
四、估算结果及分析
关键词:永续盘存法;资本存量;价格指数
一、引言
中国经济的很多实证研究都会用到资本存量K这个指标, 尤其是在估计全要素生产率、投入产出分析和经济增长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我国的统计年鉴及统计资料中并没有给出K的实际数值,因此对资本存量K的测算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也正是因为对资本存量采取估算的方法,就使得学者们会根据他们的研究目的采取不尽相同的测算方法,因此他们所得出的数据间就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对K的测算的不准确也必定会影响后续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所以,如何准确测算资本存量就成为经济研究能否得到与经济现象一致的关键。
二、资本存量的测算方法
由戈德史密斯于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是测算资本存量的基本方法[1]。
Kit=Iit+(1-ait)Ki(t-1)(i=1,2,……,20)(1)
其中,Kit表示第t年末第i个行业的资本存量,Iit表示第t年内第i个企业的投资量,αit 表示第t年第i个行业的折旧率,现有研究基本上都采用永续盘存法, 不同点在于处理细节上存差异性。代表性方法如下:
邹至庄采用的计算方法为[2]:
Kit=Ki(t-1)+Iit(2)
而贺菊煌的计算公式为:
Kit=Ki(t-1)+Zit(3)
其中,Zit表示第t年的积累;
王小鲁和樊纲采用的计算公式为:
Kit=Ki(t-1)+(本年固定资本形成-折旧)/Pk(4)
其中,Pk表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而宋海岩等的公式为:
Kit=Iit+(1-ait-gt)Ki(t-1)(5)
其中,gt表示经济增长率,由于样本是各省数据, 所以gt就代表各省的GDP增长率。
从以上具有代表性的测算方法不难看出,对于资本存量K的测算主要集中于确定以下几个重要的指标;基期资本存量K的确定、当年实际投资额的确定、折旧的确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Pt的确定以及行业合并与分解的标准的确定。
(一)基期资本存量K的确定
由于数据的缺失,在估计物质资本存量时大多数研究的基期都为1952年。邹至庄利用1952-1980年的年度数据,把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农村集体企业这三种企业构成的两类资产的积累资料分成5个部门估算出5个部门的资本存量,推算出1952年的资本存量为1030亿。而贺菊煌通过资本在1964-1971年间的平均增长率等于其在1971-1978年间的平均增长率的假设,计算的资本存量为679亿元。王小鲁、樊纲在其近期的研究中根据推算得出1952年的资本存量为1600亿元(1952年不变价)。而宋海岩对1952年资本存量的推算为235.2 亿元,且推算的基期不确定。我们认为, 1952 年中国的K 可能在800亿元左右。可以看出,由于测算的方法不同,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但到底哪种测算方法最接近现实经济现象,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3]。
(二)当年实际投资数据的选取
对当年投资额的选取主要有三种:一是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这是大多数研究所采用的,如王小鲁和樊纲;二是采用所谓“积累”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统计口径,如邹至庄、贺菊煌以及张军和章元。即将总积累按照相应的比例分配到各个部门从而得到各个部门的资本存量;三是采用资本形成总额或着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如何枫、陈荣和何林[4]。
由于数据统计口径差异,估算分行业资本存量具有特殊性。本文在研究中发现对不同的行业采取固定比例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结果不可信,而实际上各行业的基本建设与更新改造投资之和所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存在很大差异。
(三)折旧的确定
折旧率选取的不同必然会导致资本存量估算的差异。现有研究对折旧的处理一般采用直线折旧法,如宋海岩等认为实际折旧率是3.16%的名义折旧率加上经济增长率[5];王小鲁等在固定定资本形成的基础上采用了5%的折旧率。黄永峰、任若恩和刘晓生估算出的设备的折旧率为17%,建筑为8%;邹至庄利用“折旧额= GDP- 国民收入+ 补贴- 间接税”计算出折旧额。
以上折旧率的确定,基本上都是较主观的选取。为了给出比较客观的数据我们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所获得的统计资料,对中国社会平均折旧率进行了合理的估算,认为中国国有企业折旧率基本上呈上升的趋势,因此,选定折旧率为6%是比较合理的。
(四)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确定
统计年鉴1992年才开始公布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此前的数据是无法得到的。因此,现有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确定缺失的价格指数:采用其他指数来代替或者自己测算。黄永峰等直接利用零售物价指数替代;1993年,中国统计体系还没有建立前,邹至庄估计了1952-1997年的积累隐含平减指数,后来的研究大多借用这一结果,宋海岩等直接借用了邹至庄的积累隐含平减指数处理1978年前的数据, 其后年份的数据则采用全国建筑材料价格指数代替;李治国和唐国兴用上海市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及其指数计算出上海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然后用它计算出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五)行业标准的确定
为了适应研究主题,符合数据合理性的要求,在对分行业的资本存量K进行测算时都会根据要求来合并和分解一些行业。当然,对于行业合并与分解的标准的确定也要依据研究的内容来确定,范建双在对我国建筑业分行业资本存量的测算中,将建筑业分解成8个行业,并尽量与2003年以前保持一致。薛俊波、王铮以投入产出表所列的17个部门为标准,对16个行业数据进行合并和分解。2002年之后则分为20个行业,投入产出表部门的分类也更加详细。可以看出,行业的分解和合并的难度也会随着研究年份区间的增大而增大[6]。(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肖红叶,郝枫.资本永续盘存法及其国内应用[J].财贸经济,2005,(3)
[2]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
[3]徐建荣,陈析.我国制造也资本存量测算[J].商业经济研究,2007,(17)
[4]范建双,虞晓芬,叶淑娥.中国建筑业分行业资本存量测算[J].建筑经济,2012,(10)
摘要:现金净流量的估算在项目投资一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净流量估算的正确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企业项目投资相关指标的计算并最终影响其投资决策。本文拟对单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整工业投资项目、更新改造投资项目分别进行现金净流量分析,总结出各自计算公式,希望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项目投资现金净流量的估算。
关键词 :项目投资;现金净流量;估算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项目投资,我们在进行现金流量估算时,都应从建设期现金流量、运营期现金流量及终结点现金流量三个方面进行。下面我们从现金净流量计算的基本方法及简化方法入手并结合具体案例对单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现金净流量、完整工业投资项目的现金净流量及更新改造投资项目的现金净流量进行分析。
一、单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现金净流量分析
单纯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指在项目投资中,只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不会涉及到其他的投资项目。财务管理教材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一般计算的都是税后的现金净流量。
(一)建设期NCFt=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0-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期其它时点,无现金流入流出量)
(二)运营期税前NCFt=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营业收入+回收净残值-付现经营成本=营业收入+回收净残值-(总成本-折旧-利息)
=营业收入-总成本+利息+折旧+回收净残值=息税前利润+折旧+回收净残值
(三)运营期税后NCFt=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营业收入+回收净残值-付现经营成本-所得税= 营业收入+回收净残值-(总成本-折旧-利息)-(营业收入-总成本)×所得税税率= 营业收入-总成本-所得税+折旧+利息+回收净残值=净利润+折旧+利息+回收净残值
单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回收净残值的时间在项目终结点。
二、完整工业投资项目的现金净流量分析
完整工业投资项目是指在项目投资中,既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还可能包括无形资产投资、开办费投资、流动资金投资等。其在估算现金净流量时与单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思路相同。
(一)建设期NCFt=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原始投资额
(二)运营期税前NCFt=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营业收入-(总成本-折旧-摊销-利息)+回收额
= 营业收入-总成本+利息+折旧+摊销+回收额
=息税前利润+折旧+摊销+回收额
(三)运营期税后NCFt=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营业收入-(总成本-折旧-摊销-利息)+回收额-所得税
=营业收入-(总成本-折旧-摊销-利息)-(营业收入-总成本)×所得税税率+回收额
= 营业收入-总成本-(营业收入-总成本)×所得税税率+折旧+摊销+利息+回收额
=净利润+折旧+摊销+利息+回收额
完整工业投资项目在终结点一次回收净残值和流动资金,上述公式中的回收额包括回收净残值和流动资金。
三、更新改造投资项目现金净流量分析
更新改造投资项目主要是指购入新固定资产来替换旧固定资产,也可能存在新增流动资金投资。我们在进行现金流量分析时考虑的均是新旧固定资产产生的差量现金流量。
(一)若更新改造存在建设期
1.建设期NCFt=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旧固定资产变价净收入-新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投资
2.建设期末NCFt= 旧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发生的净损失抵税=(账面价值-变现价值)×所得税税率= 营业外支出(结转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所得税税率
注:若为清理净收益,则应纳税。计算时用营业外收入(结转固定资产清理净收益)×所得税税率3.经营期NCFt=净利+折旧+净残值
(二)若更新改造不存在建设期
1.第一年初NCF0=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旧固定资产变价净收入-新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投资
2.经营期第一年末NCF1 =净利+折旧+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发生的净损失抵税
3.经营期其他年度NCFt=净利+折旧+净残值+回收流动资金
其中,折旧=新固定资产折旧额-旧固定资产折旧额
=(新固定资产投资额-新固定资产净残值)/经营期-(旧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旧固定资产净残值)/经营期
=(新固定资产投资额-旧固定资产变现净收入)-新旧固定资产残值之差/经营期
注:一般在旧固定资产处置时,其账面价值都高于变价收入,按会计准则规定,当账面价值大于可收回金额时,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提完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就等于其可收回金额。所以折旧差额是用其可变现收入来计算的。
四、典型案例解析
案例1:A公司建设期初以自有资金购置一台设备,价款为240000 元,使用6 年,期满净残值为12000 元,直线法折旧。建设期为2 年,使用该设备每年为公司增加经营收入100000 元,新增经营成本为20000元,所得税税率为25%。要求对计算期内每年的税后NCF 进行分析。
方法1:利用NCF=现金流入-现金流出,进行计算年折旧=240000-12000/6=38000(元)
NCF0=0-240000=-240000(元)
NCF1= NCF2=0(元)
NCF3-7=营业收入-经营成本-所得税
=100000 -20000 -(100000 -20000 -38000)×25%=69500(元)
NCF8= NCF3+12000=81500(元)
方法2:根据简化计算法,利用公式计算
年折旧、NCF0-2的计算同方法一。
NCF3-7= 净利润+折旧=(100000-20000-38000)
×(1-25%)+38000=69500(元)
NCF8= NCF3+残值=69500+12000=81500(元)
案例2:B 公司拟以自有资金12000 元购入一台设备以扩充生产能力,采用直线法折旧,无建设期,使用寿命为5 年,5 年后有残值收入2000 元。5 年中每年销售收入8000 元,付现成本第一年为3000 元,以后随着设备陈旧,逐年将增加修理费400 元,另需垫支流动资金3000元,假设所得税税率为25%。要求对计算期内每年的税后NCF进行分析。
方法1:NCF=现金流入-现金流出
年折旧=12000-2000/5=2000(元)
NCF0=0-12000-3000=-15000(元)
NCF1=营业收入-经营成本-所得税
=8000-3000-(8000-3000-2000)×25%=4250(元)
NCF2=8000 -3400 -(8000 -3400 -2000)×25%=3950(元)
NCF3=8000 -3800 -(8000 -3800 -2000)×25%=3650(元)
NCF4=8000 -4200 -(8000 -4200 -2000)×25%=3350(元)
NCF5=8000-4600-(8000-4600-2000)×25%+回收残值+回收流动资金=3050+2000+3000=8050(元)
方法2:简化计算法
年折旧、NCF0的计算结果同方法1。
NCF1=净利润+折旧
=(8000-3000-2000)×(1-25%)+2000=4250(元)
NCF2= (8000 -3400 -2000)×(1 -25% )+2000=3950(元)
NCF3= (8000 -3800 -2000)×(1 -25% )+2000=3650(元)
NCF4= (8000 -4200 -2000)×(1 -25% )+2000=3350(元)
NCF5=净利润+折旧+回收额(8000-4600-2000)×(1-25%)+2000+2000+3000=8050(元)
五、结语
通过本文分析,我们看到在进行项目投资的现金流量估算时,运用现金流入减去现金流出的方法与运用简化的计算方法算出来的结果是一致的,但很明显运用简化的计算法更便捷,减少了寻找现金流入流出项目的时间。通过前面的公式推导可以看出两种方法本质是一致的,只是计算思路不同。掌握好现金净流量的估算对于学好项目投资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财务管理项目化教程.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8.
关键词:项目;投资;估算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投资估算的定义
投资估算是指在整个投资决策过程中,依据现有的资料和一定的方法,对建设项目的投资额(包括工程造价和流动资金)进行的估计。投资估算总额是指从筹建、施工直至建成投产的合部建设费用,其包括的内容应视项目的性质和范围而定。
二、投资估算的作用
1.项目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估算,是多方案比选,优化设计,合理确定项目投资的基础。是项目主管部门审批项目建议书的依据之一,并对项目的规划,规模起参考作用,从经济上判断项目是否应列入投资计划。
2.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正确评价建设项目投资合理性,分析投资效益,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基础。当可行性研究报告被批准之后,其投资估算额就作为建设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不得随意突破。
3.项目投资估算对工程设计概算起控制作用,它为设计提供了经济依据和投资限额,设计概算不得突破批准的投资估算额。投资估算一经确定,即成为限额设计的依据,用以对各设计专业实行投资切块分配,作为控制和指导设计的尺度或标准。
4.项目投资估算是进行工程设计招标,优选设计方案的依据。
5.项目投资估算可作为项目资金筹措及制订建设贷款计划的依据,建设单位可根据批准的投资估算额进行资金筹措向银行申请贷款。
三、投资估算原则
投资估算是拟建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估算质量如何,将决定着项目能否纳入投资建设计划。因此,在编制投资估算时应符合下列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
2.从实际出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不能弄虚作假。
3.合理利用资源,效益最高的原则,市场经济环境中,利用有限经费,有限的资源,尽可能满足需要。
4.尽量做到快,准的原则。
一般投资估算误差都比较大。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加强研究,积累的资料,尽量做到又快,又准拿出项目的投资估算。
5.适应高科技发展的原则。
从编制投资估算角度出发,在资料收集,信息储存,处理,使用以及编制方法选择和编制过程应逐步实现计算机化,网络化。
四、投资估算方法
在建设项目总投资的构成中,通常把其中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设备、工器具构置费用、其他费用以及预备费中的基本预备费部分,合称为静态投资部分(有些书中也称其为概算投资,而将建设期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以及预备费中的涨价预备费部分,合称为动态投资部分。下面分别讲述各类投资的估算方法。
1.静态投资部分估算
静态投资部分估算是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的基础,应全面进行分析,既要避免少算漏项,又要防止高估冒算。由于不同的研究阶段所具有的条件和掌握的资料不同,估算的方法和准确程度也不相同。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生产能力指数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已建成的、性质类似的工程或装置的实际投资额和生产能力之比,按拟建项目的生产能力,推算出拟建项目的投资。一般说来,生产能力增加一倍,投资不会也增加一倍,往往是小于l的倍数。根据行业的不同,可以找到这种指数关系。
按设备费用的推算法这种方法是以拟建项目或装置的设备购置费为基数,根据已建成的同类项目或装置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及其他费用占设备购置费的百分比推算出整个工程的投资费用。
造价指标估算法对于建筑工程,可以按每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的造价指标来估算投资。也可以再细分每平方米的土建工程、水电工程、暖气通风和室内装饰工程的造价,汇总出建筑工程的造价,另外再估算其他费用及预备费,即可求得投资额。
采用这种方法时,一方面要注意,若套用的指标与具体工程之间的标准或条件有差异时应加以必要的局部换算或调整;另一方面要注意,使用的指标单位应密切结合每个单位工程的特点,能正确地反映出其设计参数,切勿盲目地、单纯地套用一种单位指标。
2.动态投资部分的估算
动态投资部分主要包括建设期价格变动可能增加的投资额、建设期利息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三部分内容,如果是涉外项目,还应该计算汇率的影响。动态投资不得作为各种取费的基数。
价格变动可能增加的投资额对于价格变动可能增加的投资额,即价差预备费的估算,可按国家或部门(行业)的具体规定执行。
建设期利息对建设期利息进行估算时,应按借款条件的不同分别计算,对国内外借款,无论实际按年、季、月计息,均可简化为按年计息,即将名义年利率按计息时间折算成有效年利率。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开征目的在于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控制投资规模,引导投资方向,调整投资结构,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对投资方向调节税进行估算时,计税基数是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数。按不同的单位工程投资额乘以相应的税率,求出建设期内每年应交纳的投资方向调节税。房地产项目的投资方向调节税,详见本章第二节。
3.流动资金的估算
这里指的流动资金是指项目建成投产后,为保证正常生产所必须的周转资金。流动资金的估算方法有以下两种。
扩大指标估算法一般可参照同类生产企业流动资金占销售收入、经营成本、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以及单位产量占用流动资金的比率来确定。譬如:百货、零售商店、流动资金可按年销售收入的10%。15%估算:机械制造项目可按年经营成本的15%。20%考虑:钢铁联合企业可按固定资产投资的8%。10%估算等。
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 主要有三个财务指标[即净现值(NPV) 、内含报酬率(IRR) 和静态投资回收期]及敏感性分析。无论财务指标还是敏感性分析,其结果的计算都必须依赖于所投资项目未来现金净流量的预测和计算, 因此所投资项目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计算是正确做出财务决策的第一步。实务中投资项目的发展阶段分为建设期、营运期和终结期三个阶段,因此项目未来净现金流量也相应的划分为初始现金净流量、营业现金净流量和终结现金净流量。由于每个阶段引起现金流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同, 因此对相应基础财务数据的采集和计算必须区别对待并且要考虑阶段之间基础财务数据的联系:
(1) 初始现金净流量的产生主要归因于固定资产投资(包括购入成本、建造成本、运输成本和安装成本等) 和流动资产投资(即占用在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流动资产上的资金) 。(2) 营业现金净流量的产生主要归因于项目投产后在其寿命周期内通过正常生产经营获得的净现金流量, 涉及基础财务数据主要包括销售收入、经营成本和费用以及相关税金等;在实务中, 往往预测项目该阶段未来5~10 年的现金净流量, 对超过10 年的现金净流量预测将进行特殊处理(如保持为一恒定量或按某一固定比率持续增长) 。(3) 终结现金净流量的产生主要归因于固定资产的残值收入或变价收入以及占用在各种流动资产上的资金回收等。
二、电子表格对财务决策所需财务数据的归类及其相应电子表格间的逻辑关系
投资项目财务评价所涉及的基础财务数据比较复杂, 因此必须对其基础财务数据进行适当归类才能保证投资项目未来现金净流量计算、三个主要财务指标计算的准确和高效,从而达到财务决策的目的。基于上述考虑,利用电子表格对上述财务数据进行归类:包括1个工作簿以及其中的13 个工作表,这13 个工作表分别是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流动资金估算表、投资计划和资金筹措表、借款还本付息表、固定资产折旧费计算表、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表、产品销售收入及税金估算表、总成本费用估算表、损益表、现金净流量表、现金净流量表1(固定投资+5%) 、现金净流量表2(销售收入-5%) 、现金净流量表3(经营成本+5%) 。
以某具体投资项目为例,13 个工作表所采集的财务数据及其功能如下:
(1)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主要采集项目建设期有关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财务数据,其内容如表1所示,同时该工作表数据计算的结果也是项目融资额度确定的主要依据。
(2) 流动资金估算表:主要采集项目建设期即将结束、经营期即将开始所需的流动资金额度, 是初始现金净流量的主要构成部分,其额度确定一般采用详细估算法,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
(3) 投资计划和资金筹措表:采集建设期各个时间点上初始现金净流量的发生额以及营业期前几年的流动资金发生额, 同时该表直接体现项目投资者根据投资总额和投资进度安排而制定的融资计划(包括融资来源和融资方式), 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
(4) 借款还本付息表:采集债务性筹资利息引发的资本化借款费用和财务费用,财务费用是营运期主要的费用来源,同时提供还款资金来源和计划, 防范投资方发生财务风险, 具体内容如表4 所示。
(5) 固定资产折旧估算表:采集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是营运期主要的费用来源,也是偿还借款本金的主要来源,计算方法如表5所示。
(6) 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表:采集递延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是营运期主要的费用来源, 也是偿还借款本金的主生的销售收入,是营业现金净流量的直接来源,也是投资方必须进要来源,计算方法如表6所示。
(7) 产品销售收入及税金估算表:采集投资项目营运期所产控制环节,同时还提供由于销售行为而发生的相关税金,具体内容如表7所示。
(8) 总成本费用估算表:采集营运期伴随销售发生而配比的主营业务成本以及三大期间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为最终正确预测营业现金净流量奠定基础,所包含内容如表8所示。
(9) 损益表: 采集营运期各个时间点上发生的全部销售收入以及相应的全部成本、费用和税金, 并计算出相应的净利润,因此是营业现金净流量计算的基础, 所包含内容如表9 所示。
(10) 现金净流量表:采集项目建设期、营运期和终结期的现金净流量, 是投资项目财务决策所需要的直接财务数据, 也是计算三个重要财务指标的直接依据, 该工作表是投资项目财务决策中最重要的一张表, 因此可利用该表中的现金净流量数据和电子表格提供的财务函数(IRR 、NPV) 直接计算内含报酬率和净现值,其内容如表10 所示。
(11) 其余三个工作表:这三张表采集的财务数据与功能与表10 完全相同, 只是考虑当投资项目分别出现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加5% 、销售收入下降5% 、经营成本增加5% 三种情况时对项目三个主要财务指标的影响程度, 即其功能是进行项目敏感性分析。
上述13 个工作表之间的财务数据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们之间有着严密的数据传递和层次关系, 其中现金流量表(包括三张敏感性分析的现金流量表) 是所有工作表中的核心, 其余工作表将为这张核心工作表提供基础财务数据。上述表1~10 中带有阴影部分的数据就是工作表之间相互关联和联动的主要财务数据,其具体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三、电子表格进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财务决策应注意的问题
上述项目财务决策评价模型为财务评价人员提供了一般的思路,但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所涉及的工作表及其工作表中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具体项目进行调整, 不必拘泥于本文所阐述的工作表, 但是本文所述工作表及其工作表中的内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二是必须建立财务数据之间清晰的逻辑关系,并且能够利用Excel 实现这种逻辑关系, 这是本模型计算财务决策指标和相应敏感性分析的重要前提, 否则只是一些没有关联关系财务数据的罗列,失去实际意义。
由于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是基于未来的, 所以事先所确定的一些假设或者假定发生变化时, 相应的基础财务数据就会发生变化,最终影响项目财务评价指标,因此本文所阐述的模型就是利用了电子表格强大的数据超级连接功能和数据之间清晰的逻辑关系,使得数据在工作表之间准确、高效的传递和联动, 最终使得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快速、有效地为投资方决策层提供各种情况下的投资项目财务评价状况,减少项目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