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产质量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2-12-31 14:10:34

序论:在您撰写生产质量管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生产质量管理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为了使种子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种子质量都能达到“国颁”标准,就必须根据小麦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特点,从引种源头抓起,对基地、播种、田间管理直至收获,加工、储藏等各个生产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跟踪控制,确保种子的生产质量。

随着国家对种植小麦实行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小麦良种面积不断扩大,小麦新品种更新、更换速度加快,大田生产对小麦“新、优、特”良种用量将会逐步增加。现就小麦种子生产过程中如何进行质量控制做简要阐述。

1选好种源高纯度的种源是保证种子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品种纯度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引入原种纯度的好坏,若只依靠后期的田间去杂是很难达到高标准、高纯度的种子。引进原种一定要从育种基地认真考察,结合当地引种目标,选好品种(系),签订购种合同。调运时应仔细核对品种(系)名称、挂好内外标签,确保种源真实可靠。

2选好生产基地小麦种子生产基地首先应选择在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排灌方便,能集中连片,无检疫性病、虫、草害发生的区域,同时还应考虑到基地的农户乐于接受,村、组干部具有较强的质量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生产基地应尽量保持相对稳定,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实行依法制种。

3把好播种关小麦种子生产田的播种,要做到从种源购入到配发种子及其播种整个过程中,必须有专人负责,严防播种环节造成种源混杂。可实行“五个统一”、“两个集中”的办法。即: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播量,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检查验收。在适播期内集中播种,凡一个品种(系)集中连片种植。

4抓好田间去杂小麦田间去杂应抓好三个环节。

返青至拔节期结合中耕除草等田间管理,根据植株形态、苗色等加以辨别,发现杂株及时拔除。

抽穗至开花期这一时期植株的特征特性充分展现,可以从株型叶态、穗型、穗色、芒等方面加以鉴别,且此时植株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应抓住时机,全面彻底去杂。把杂株、变异株等整株连根拔除并带出田间远离种子田处理。

灌浆至收获期对去杂不彻底的地块进行进一步的重点检查,确保种子生产质量。

5防治病虫害小麦病虫害主要有小麦条锈病和蚜虫。防治宜早不宜迟,一般2次为宜。发现蚜虫危害和感染条锈病的中心病株,用40%氧化乐果加甲胺磷配合施用粉锈宁(三唑酮)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混合叶面喷施。灌浆期再用上述药剂加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第2次。

6单独收获小麦种子田收获过程中要做好保纯工作。按区域分品种单独收获,单独运输,单独贮藏是防止机械混杂的重要措施。种子生产基地应组织专用收割机集中收割,收割前应对收割机进行彻底清仓,防止机械混杂,影响种子纯度。

7及时晾晒晾晒过程是影响种子发芽率和发生人为混杂的重要环节。种子基地要有专人负责,小麦种子收获后要及时晾晒,降低水分,提高发芽率。晾晒种子应清扫晒场,分清品种,单晒、单运、单放、单藏,严防晾晒过程造成机械混杂。

第2篇

在模具的生产过程中质量问题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过程质量和工作质量,本文主要讨论其中可控的过程质量和工作质量。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之前必定要制定严格周密的指导方针,并在实践活动中按照既定方针在组织措施上加以落实,只有这样将先进的指导理论与切实深入的实行机制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

1领导职责模具质量是模具生产企业各方面工作的综合反映,而企业领导在企业的综合管理上负总责,企业领导要想将企业的模具质量抓好、落实好,就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企业范围内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相关的质量管理制度,将质量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让质量管理制度切实起到约束生产中不规范行为的作用;其次,明确生产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利与义务,让各个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将生产活动保质保量的进行下去,不会因为相互之间的权利与义务问题相互扯皮、相互掣肘;第三,建立质量体系中的组织机构,质量监察部门要由企业领导亲自牵头,由不涉及到企业生产的人员参与,切实起到对企业模具质量的监督的作用;第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设备的更新换代,保证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作为一个技术性企业,模具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就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只有不断跟随模具市场的变化趋势,顺应模具生产领域的时代潮流,满足制造企业的制造需求,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立足,让企业发展壮大;最后,制定完整的工作流程,工作流程的制定是对模具生产企业生产活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只有将整个企业的工作流程都纳入规范化管理,才能保证模具产品的质量和模具的工艺水平。

2模具设计质量监控模具的设计环节是模具生产的重要环节,模具的质量问题可以修改,但是模具的设计问题是先天性的问题,是不能修改的,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不可逆的设计环节企业要慎之又慎,为了设计出高质量的模具,设计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明确设计任务的目的和要求;其次提供图纸的完整性,图纸录入信息的统一性和规范性;第三建立模具设计工作程序;第四注意权衡取舍模具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3模具外协件、外协工作的质量管理模具的外协件是指在模具的生产过程中依据模具生产的需要,对模具生产过程中需要的部件进行外部协调订货,因为外协件是直接参与到整个模具的加工和生产过程的,外协件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模具的质量,所以在模具的生产过程中尽量不要使用外协件,如果出于特殊原因一定要有外协件的参与,那么在外协件的采购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几点:首先,选择合理的供货厂家;其次签订质量保证协议,敲定外协件的规格、质量要求,并明确在生产过程中的责任划分;第三进货检验与控制;第四做好质量记录。

4工艺准备质量工艺准备是模具生产企业根据模具设计要求,将模具生产工具、人员和工艺与模具生产结合起来的过程,明确生产方法与程序,分析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模具的设计要求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二、结论

第3篇

1.1医药生产人员素质偏低

药品生产并不是一个机械的生产活动,它需要药品生产人员在遵守标准规范的同时灵活的配合专业机器生产。但就现阶段来说,在药品生产环节,药品生产人员的医药理论知识、应用实践知识、职业道德素质等都有待提高。

1.2药品材料选择不规范

药品生产质量的关键在于药品生产材料,因此药品材料的选择是非常的关键。但就现阶段来说,在药品材料选择上,往往更加重视材料的价格,而对于材料的质量缺乏监测,从而导致因药品生产材料质量不合格而出现的药品质量问题。

1.3药品生产管理水平低

在现阶段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药品管理水平较低,缺乏有效的药品生产质量监管,从而导致流入市场上的药物出现质量问题。

2提高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针对新时期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提高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水平。

2.1完善医药生产质量管理制度

现阶段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医药生产相关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对此要加强完善医药生产质量管理制度。要根据药品市场的实际需要,在现有的《产品质量法》《药品管理法》的基础上,完善对药品生产质量、药品经营质量、药品生产监督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国家药品相关管理部门要监督各个药品生产企业是否都按照规章制度的相关规定生产药物,从而保证药品生产质量。

2.2规范药品生产材料的引进

药品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药品生产材料选择的优劣。现阶段存在着药品生产材料选择不规范的问题,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药品质量,因此要规范药品生产材料的选择。要摒弃只重价格而忽视质量的药品生产材料的选择方式。在选择药品生产材料的时候,要对药材生产厂家进行详细的调查,选择那些口碑较好的药材生产厂家。要设立专门的药材采购部门,以规范药材采购工作。要提高药品生产材料的质量监管水平,做好药品生产材料的监管工作,保证所采购的药品生产材料的质量。

2.3加强药品生产质量的风险管理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作是从药品生产材料的选购到药品出厂的全过程的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对药品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药品生产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工作。通过完善并实施药品生产材料供应商的审计和批准制度,以控制药品生产质量。通过做好药品工艺变更、供应商变更等工作,降低药品生产管理中的不利影响,为药品生产质量提供保障。

2.4完善药品生产质量保障体系

药品生产质量保障体系对于促进药品生产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完善药品生产质量保障体系,并积极落实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相关制度,实现药品生产质量的全过程、动态的检测工作。

3结语

第4篇

对精益生产思想的理解就在于对“精益”两字理解,精就是少而精;益就是有益有效,具有经济性。以较少的投入——较少的人力,较少的设备、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场地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同时拉近与用户的关系,提供他们确实要的东西,就是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太多的事实表明:许多存在质量隐患的产品,往往在他的设计中就存在有一定的缺陷,可见,质量可以说是设计出来的,要想提高产品质量,就应该从设计这个产品生产的源头入手。在设计过程解决产品的质量问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越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前端采取措施,对产品质量提高的效果就越明显,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风险也就越小。产品前期的设计要把握“适时、适量、适物”三个的精益设计原则。

二、工艺的设计

在设计生产线的工艺路线时,从保证产品技术要求和质量出发,选择一条最适用的工艺路线。结合每道工序中的具体作业内容和操作规程,按照工艺内容和操作规程的安排,确定总体工艺路线。设备位置随之完全确定,一些与设备有关的作业内容也随之固定下来,同时与这些作业内容前后相关的作业内容就基本确定了下来。具体的工艺作业内容要在不违背总体工艺路线的情况下,按照工序作业时间均等的原则对不同工序作业内容进行局部有限的变动。

三、生产加工

生产加工是把原材料变成产品的过程,也是产品生产中最容易发生生产质量问题的过程。要想保证产品的质量,现场品控的方法尤为重要。

(一)要把好原料关

总所周知,原材料的好坏对产品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对原材料的采购不但要从价的方面考虑,更要从质的方面考虑。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要保证质量的提升。对进厂原材料要在经过检验后,再发放使用。从根本上避免因原材料问题引发的质量问题。

(二)坚持“三个不”的原则

“三个不”原则是企业对待劣质产品的基本原则,也是保证产品质量无劣品的基础。“三个不”就是“不制造劣质产品、不接受劣质产品、不流出劣质产品”。具体来说就是:

1、不制造劣质产品

这是“三个不”原则中最主要的,也是每个员工必须保证的,只有做到不制造劣质产品,才能从根本上解除接受劣质产品和流出劣质产品,没有了制造,接受和流出就无从谈起。

2、不接受劣质产品

后工序员工,在加工开始前,必须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检验,如果发现问题,要立刻停止加工,并通知前道工序员工停止加工,追查原因,采取对策。

3、不流出劣质产品

当员工在加工产品的过程中发现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必须马上停止加工,并将劣质产品截下,在本工序内完成处置,防止再次发生类似问题。

(三)生产加工中的品控方法

1、展示劣质产品,深抓劣品成因

这其实是要求人们从思想上进行转变,任何劣质产品的产生,都有其内在的原因,要想达到零劣品的目的,我们就必须了解劣品产生的所有内在原因。在产品的生产加工中,劣品的出现还无法做到真正的“零”。因此,每一次劣质产品的产生都是一次机会,不能简单的返工或是报废,要将劣质产品集中展示出来,我们要学会从劣质产品的本身以及它产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直到明白每一个劣质产品产生的原因和针对其原因应采取的对策为止,防止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同时,将劣质产品展示出来,对所有员工进行劣质产品产生原因的培训,可以激励所有的员工,并且增强所有员工对劣质产品的识别能了,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生产一线劣质产品的产生率。

2、发现异常状况,及时停机检查

在工厂的生产加工中,任何原因造成的停机都会成为全员的焦点,停机对于生产来说是相当严重的处置方式,但是却也是相当有效的处置方式,它可以调动现场所有人加入问题的处理中,快速队原因制定出相应的防止再发生对策。这其中因为劣质产品造成的停机是首要的,只有实现停机才能保证生产现场不放过一个劣质品。

3、操作者自检,及时发现劣品

劣质产品零出现必须要靠实际操作者来实现,操作者的自检是实现劣质产品零出现的重要方法,它要求操作者把下道工序当做是自己的客户来看待,保证向下道工序输送的产品无劣品。传统质量检验模式中,将检验活动作为一个独立的岗位,这是一个没有任何附加价值的,但是如果将产品的全数检查作为一道工序来看,他却是保证产品合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工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求操作者实施全数检查。这也就规定了检验工的职责不再仅仅是将劣质产品检出,而是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降低劣质产品的出产率。操作者在实际的生产加工中,发现自己的产品出现问题,必须立刻停止加工,呼叫检验人员处理,不能让劣质产品流向下个流程。条件允许的企业还可以喜爱设备上安装自动检查装置,代替操作者完成对产品的全数检查。

4、使用放错装置,杜绝人为错误

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操作者会受到各种各样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劣质产品的产生,这些错误往往又是无法避免的。人受外界影响是很容易的,但是机械收外界影响却小得多,大多时候甚至是可以避免的。这就使得放错装置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比如:操作出现忘记或失误时,工件无法放入夹具内、机器不能启动;加工出现错误时,传输滑道将阻挡不良的工件,不能流到下道工序;加工过程失误时或者定位不准确时,警报装置鸣叫,设备会停止;即使不良品流入生产线,也不会发生错误装配。

5、平准化生产,降低错误发生

平准化生产后,由于流程中的在制品数量的减少。那么因为制品减少、搬运动作的减少、码放动作的减少等,这些都会减少由于磕碰、挤压等原因而产生的产品质量下降。同时由于工件减少使得产品错装、漏装、多装等情况的发生也减少,这样由于生产作业是在有规则和平稳的状况下运行,错误作业发生的可能性得到了大幅度下降。

第5篇

在只要企业中,质量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很多学者对质量都进行了论述,而对质量管理影响重大的关于质量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它们分别是:服务的特性符合给定的规格要求,而这其中的规格要求通常都是定量的;另外一种是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的期望。而质量管理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即指的是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所进行的具有管理性质的活动。这些活动中包括了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这几项活动。质量管理是生产和可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现代管理学的一项重要体现。同时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广大消费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买到质量可靠、价廉物美的产品,成立了各种消费者组织,最终迫使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政策。而企业为了能够提供各种可靠、安全、经济的产品就必须对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目标是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从质量管理学的理论来说,质量目标的理论依据是行为科学和系统理论。质量目标就是以行为科学中的“激励理论”为基础而产生的,但它又借助系统理论向前发展。质量方针指的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质量方针是企业经营总方针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者对质量的指导思想和承诺。质量策划的定义是确定质量以及采用质量体系要素的目标和要求的活动。质量控制指的是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质量保证的定义是为使物项或服务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并提供足够的置信度所必须进行的一切有计划的、系统的活动。质量改进是为向本组织及其顾客提供增值效益,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所采取的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果与效率的措施。质量改进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系统性的问题,对现有的质量水平在控制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使质量达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

二、影响质量管理中的关键因素

我国的何桢、赵玉忠两位学者将影响质量管理的因素分为:质量领导、质量体系、质量文化、质量保证、过程控制、质量信息系统、质量理念、质量设计、技术研发、人员管理和员工参与等因素。在这些影响质量管理的因素中质量体系、质量保证、质量理念、过程控制、质量设计、质量信息系统和技术研发可以称为“硬质量因素”,而质量领导、质量文化、职工参与和人员管理则可以称为“软质量因素”。这两位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顾客满意度和质量领导以及产品质量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质量领导、质量文化、职工参与和人员管理对产品的质量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企业管理者应该对质量管理活动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在企业的范围内加强相关的质量制度的建设,对员工进行必要的质量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让员工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中。企业在加强相关质量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强对过程的控制,建立其一套高效的质量信息系统。企业在加强自身质量管理建设的同时,还应该积极的引进高质量的质量管理人才,推进先进的质量理念和管理体系,并通过合适的激励手段,促进质量管理工作的不断改进。

三、对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

(一)产品生产前的质量管理

在进行产品生产前需要进行严格的产品策划。当企业和用户签订合同之后,企业下属的相关产品设计部门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相关的、设计图样、技术规格书等资料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策划,策划的内容包括了人员、设备、材料、环境等。策划后的结果必须形成相应的文件,其中包括了过程质量计划、作业指导书、各种规程等。如果需要还必须具备审批表,如过程确认表、代用器材审批表等。进行样的生产条件准备。人员上必须要求操作人员对本岗位的工作十分熟悉,同时还要求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要能够过关,在上岗前必须对相关的操作人员进行测试,测试合格之后才能够上岗,如不合格则进行必要的培训。设备上要求必须配备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所需的、能满足工艺要求的设备、工具、模具和检测器工具,同时还必须随时应对各种设备出现故障时的各种危急情况。对于生产材料必须要严格的按照要求进行采购,所采购的材料必须要符合定货技术条件或其他采购文件中的采购要求,如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对相关的材料采用其他的材料进行代用时,必须履行相关审批手续。生产过程中必须准备好有效、充分、合适的各种文件。而最后的生产环境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满足相关标准和技术条件的要求,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各项条件准备完成后是进行相关的状态检查。而状态检查一般都是在人员、设备和环境条件等发生重大变化时,或者时设备处于不连续运行并且间隔时间超过一年时。检查时必须对人员、设备、材料、法规、环境都进行检查。检查的过程中还必须邀请用户参加,只有才检查合格之后才能继续产品的生产。

(二)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在进行产品生产的每一道工序之前,生产人员都必须对相关的各种条件进行检查,看这些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只有在检查合格之后才能够进行生产,如果出现及检验、试验或未收到必要的报告而需要例外放行时,则必须进行紧急放行审批,并征得用户同意,将审批结果抄送技术质量处。生产的过程中必须对于特殊过程和交付后才显示出问题的过程进行确认。涂改在生产的过程中出现了工艺、设备、人员等发生了较大变化时,或者是连续出现质量问题或者质量事故时都必须对过程进行再次确认。对于各种进行关键过程作业的人员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避免人员出现较大的改动。同时还必须对关键过程设置控制点,并对关键参数或重要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如果出现了不合格产品,则必须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与隔离,同时在不合格品报告中对不合格情况进行描述,由作业科室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6篇

一、管理机构的确立

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质量管理机构,笔者认为这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纵观各企业单位质量管理机构,有些企业没有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由生产部门兼职,这样的企业产品质量必定不能保证,产品不能得到消费者的信赖,也就没有做成品牌的可能性;有些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归生产经理管属,这样的企业产品质量存在风险,有损品牌形象;有些企业有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而且独立于生产部门之外,不受生产部门管制,我认为这样的企业产品质量风险最小,具体到下级的质量管理机构必须要实现全面监控,从原料采购,过程生产,贮存环节,产品出厂,产品上市均须有专门的班组或人员进行质量管控,同时质量管理部门应该被授予权利,在产品质量方面具有一票否决权,以杜绝不合格产品的产生及流转,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全部人员对于质量的重视程度。

二、管理体系的运用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学习起来枯燥难懂,很多企业由于各方面原因未运用质量管理体系,即使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其质量管理的真正实行也剥离于质量管理体系之外,或者在运用上比较肤浅。实际上真实运用质量管理体系会使质量管理得以全面实施,循环实施,消除质量管理的盲目性与差缺性,质量管理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行中,首先将现有的组织机构与体系要求的组织进行整合,建议每个部门有至少一名体系专员(可以兼职),保证体系组织的全面及顺畅运行;其次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与目标,每个部门都需要按体系的要求执行工作;接下来就是由质量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实施,定期验收现场成果及实施过程产生的记录,以督促体系运行及形成既定流程与模式。在质量管理的运行中,经常组织人员培训学习体系的理念及内容是必须的,不断解读,不断掌握体系要求的精髓,将每一项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找到落脚点,与实际工作对照对应,才能落到实处,起到既定作用。

三、管理制度的建立

根据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了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任务要求、实施方案等,那么是否实施,实施效果如何,这些需要靠有力的管理制度去维持进行与维护其有效性。建立源头质量管理细则、过程控制质量管理细则、成品控制质量管理细则、市场投诉管理制度、记录管理制度、各项工作考核制度。制度制定若不执行,形同虚设,因此还需要设置考核人员、考核责任,一般情况下,管理人员可以承担考核的职责,考核既要有随机性的考核,也要有全面性的考核。随机性考核起到激励监督作用,全面性考核起到公平和评价的作用。

四、过程控制的实施

生产过程出问题,必定会产生不良的成品。过程的监控至关重要,规范正确的过程操作产生优良的结果并避免无谓的返工,控制不合品的产生又降低成本,所以过程控制应该加大力度。生产过程的现场监控是保证成品结果的必经环节。过程控制要在每个工段设置质检人员,监督过程实施的有效性。过程控制的主要内容是操作程序和操作关键点,为保证前一过程结果的质量,最好采用过程检验,检验合格后转入下一程序。如果前一环节已经不合格,那么后一环节的投入是毫无意义的,产生严重的资源浪费,并且延误交货期,这更说明过程监控及检验的重要性。过程管理可以誉为一个企业管理的核心,人员的管理、设备设施的管理、能源的管理、材料的管理、现场管理这些全部容纳在过程管理中,过程管理做好了,一个企业的管理就是成功的,效益也会随之提升。

五、检测

检测是控制质量的手段,先进的检测技术、严格的管理水平为质量管理提供准确严密的数据。如何实现检测的准确性,笔者认为关键有以下方面。(1)人员方面,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检测的准确性,检测人员必须有宁为真话负罪不为假话开脱的正义精神。选择具有资质,经过培训的合格人员。(2)管理机构设置方面严格避免任何干扰检测人员检测判断的组织划分。管理人员承诺不多检验结果进行干扰。(3)检测仪器,采买著名厂家、国际领先技术的检测仪器,保证检测结果的权威性与准确性。(4)学习先进权威的检测技术,避免使用老办法、土办法、遗留办法。(5)实验室的管理运行尽量采用《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认可准则》ISO/IEC17025管理运行,提升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六、分析、预防和提高

在国内的企业中,往往出现产品质量经常上下波动,同一质量瑕疵反复出现,使得PDCA循环总是在原地打转。因此,消费者对我们的产品总认为是老面孔。在日本企业中,第一次出现的质量问题是不允许第二次发生的。他们发现质量问题,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改进,然后分析总结成为制度,用以预防同一问题、同类问题的再次出现,重复出现同一瑕疵只能说明措施不力,或者是一种失职。使用分析、预防的手段,产品应当是不断提高的。无论是产品的结构、性能、外观以及服务,均应该得到不断改进提高,逐步升级换代,赶超同行产品,而使自己成为品牌。

七、以人为本,双向激励

以为制定了好的管理制度就可以实现优异的管理绩效,实际上再科学、严密的管理体系都是人建立的,铁的制度是要靠人来制定,也要靠人执行,更要考人来监督。一个企业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职工的积极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创造性。应该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奖励那些有突出贡献的职工,让大家产生集体荣誉感,培养大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多关心他们真正需要什么,认真听取他们对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激励应该是双轨的,不仅有负向激励,还应该有正向激励,正负平衡,保持工作集体这辆火车永远在轨道上正常高速行驶。

作者:杜美丽 单位: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康清.对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0,(19):116-117.

[2]罗国英.论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J].中国质量,2001,(12):35-40.

第7篇

为了使安全质量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落实,还需要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重视对工作面质量要求的评估与分析。结合采掘工作面的具体情况来看,主要的安全质量要求可以归纳为工作面支护、煤壁与机道、机电设备、采高与资源回收这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从工作面支护的角度上来说,为了保障采掘作业的安全可靠,工作面支柱需要打直线,偏差值应当控制在±100.0mm范围内。同时,支柱间距也应当控制在±100.0mm范围内。同时,对于工作面新设置的支柱而言,其初撑力的控制标准应当按照以下方式进行控制:对于单体液压支柱而言,800.0mm状态下所对应的初撑力应当在60.0kN以上,100.0mm状态下所对应的初撑力应当在90.0kN以上,同时还需要安排工作人员巡查工作面,杜绝缺梁少柱问题的发生。针对相邻的支架而言,相互之间的高度偏差也应当有严格的控制标准:从避免支架发生相互挤咬的角度上来说,顶梁高低台阶所对应支架高度应当控制在2/3*侧护板高度的范围内,且相邻支架的空隙应当满足≤200.0mm的基本标准。

其次,从煤壁与机道的角度上来说,工作面支架(支柱顶梁)、端面距都要符合作业规程规定,做到“三直一平”:支架(支柱)排成一条直线,偏差不能超过50.0mm;工作面伞檐长度不大于1.0m时,其最大突出部分不超过250.0mm(薄煤层为200.0mm),伞檐产犊大于1.0m时,最大突出部分不超过200.0mm(薄煤层为150.0mm);端面距按照≤340.0mm的标准进行控制,煤壁片帮超宽时及时超前移架(或打设贴帮柱)进行支护。

再次,从机电设备的角度上来说,结合采掘工作面恶劣的环境条件来看,机电设备运行期间的安全质量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在电气设备上方有水的情况下,需要重点做好防水保护方面的工作,增设必要的防水设备,确保其防水性能的稳定与可靠。同时,闲置设备应当和材料放在安全出口20.0m以上距离的地方。对于采掘工作面输送机设备而言,需要确保其能够与顺槽输送机合理搭接,运行期间杜绝出现底链牵拉回头煤的问题。同时,采掘期间需要安排专人对工作面的输送机铲煤板、挡煤板以及螺栓等相关部件的完备性进行检查,保障管路敷设符合相关安全标准与规范,杜绝胶带输送机运行期间出现胶带跑偏的问题。

最后,从采高与资源回收的角度上来说,采掘工作面采掘作业实施期间所产生的煤炭不能够随意丢弃,而应当集中堆放后做合理处理。同时,在采高作业期间,其高度应当遵循一定的控制标准,结合工作面的具体情况,将采高误差控制在100.0mm范围以内。杜绝支架间隙出现浮煤炭堆积的问题。除此以外,还要求上分层综采面人工假顶铺设,金属网的要求网和网之间应该横向相对接,纵相接的搭架应该按照≥300.0mm的标准进行控制,端头的两个网头要链接好,防止出现网之间的相互牵扯;联网丝应该用网钩旋转30圈左右,钉牢固,以防脱落。

2.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