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范文

时间:2023-09-19 16:13:27

序论:在您撰写新生儿护理及喂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

第1篇

【关键词】机械通气;新生儿;饲喂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52-02

本文通过研究20例机械通气鼻饲喂养的患儿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取得了不错疗效,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4月~2013年10月进行治疗的36例机械通气的患儿,并进行鼻饲喂养,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0例,其中男12 例, 女8 例, 胎龄为32~35周,平均胎龄为33.5±1.2岁,早产儿12例,足月儿6例,患儿中有15例肺透明膜病, 2例胎粪吸入,1 例重症肺炎;对照组20例,其中男13 例, 女7 例, 胎龄为31~35周,平均胎龄为33.6±1.5岁,早产儿13例,足月儿7例,患儿中有18例肺透明膜病,1例胎粪吸入,1 例重症肺炎。所研究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面色紫给、呼吸急促、不安、反复呼吸暂停及H 型呼吸衰竭等症状。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机械通气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分析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方法:40例患儿采用机械通气方式为经口或鼻气管插管。针对性给予患儿不同的通气方式和呼吸参数指标。两组研究对象均在每日早晨空腹测量体重及记录经皮测胆红素。对照组治疗方法为静脉营养与一般护理方法,观察组治疗方法为静脉营养、早期鼻饲喂养与针对性护理方法相结合。

1.3统计学方法处理:所有数据均运用SPSS ( 版本13.5 ) 统计软件进行计算,以P0.05表现为有显著性差异,以P0.01表现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两组体重增加分析比较:通过对两组患儿体重增加情况分析比较可知,观察组机械通气患儿出生后5及10天后体重明显比对照组重,且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体重增加分析比较

3 护理干预措施

3.1 机械通气护理:正确掌握机械通气对患儿维持正常的生命体征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机器通气的同时对于病情允许的患儿应当给予适当的鼻饲喂养[1]。机械通气护理方法主要护理要点是对患儿进行翻身拍背,目的是使附着在支气管的粘液松动易于排出,重点拍两侧前胸、腋下、肩胛间和肺底部,用手腕力量迅速和轻柔地拍打,共拍5-10分钟。于拍背后吸痰,根据呼吸道分泌物多少,每隔2-4小时吸一次,选择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2/3的吸痰管进行,由两人同时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技术,避免微生物进入呼吸道[2]。

3.2 鼻饲喂养护理:患儿尤其是患儿中早产儿由于组织器官发育不完全,免疫功能低,在进行插管及喂养等各个环节中动作尽量要轻,确保不要对患儿造成伤害。护理人员对进行记录的数据要细心准确,并按照制度严格交班。患儿在每次喂奶前要及时准确的了解胃排空情况及胃滞留物的情况[3]。根据残留奶量来决定注入新鲜奶液的量。鼻饲喂养注入速度尽量缓慢, 在回抽及注入奶液时速度也要慢。鼻饲喂养要用温开水冲净胃管, 避免积于在管腔中食物变质, 造成管腔堵塞。护理的整个过程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发生感染。

4 讨论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在抢救过程中其成功率与机械通气(CMV)的应用关系密切。本实验研究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体重明显增加, 黄疸持续时间缩短, 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鼻饲喂养对胃肠道损害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没有影响。因此,对患儿机械通气治疗非常重要。通过对患儿有效的护理,明显提高患儿治疗效果,这对医护人员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方向提供了新的方向。值得护理相关人员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吕改玲,吕爱红. 机械通气的新生儿鼻饲喂养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205): 115.

第2篇

【关键词】新生儿;母乳喂养;常见问题;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34—02

对于新生婴儿来说,最为理想的喂养方式即为母乳喂养,婴儿可以通过母乳汲取生长发育当中所需的营养以及能够提高免疫能力的各种物质[1]。本次研究对新生儿母乳喂养当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以及护理对策进行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例自愿接受本次研究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产后6个月的随访,其中初产妇148例,经产妇52例,年龄范围在19-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3岁,25岁以下的产妇59例,25-30岁的产妇115例,30岁以上的产妇26例。其中按照产妇自身意愿分为采用纯母乳喂养的研究组105例,以及采用人工喂养的对照组95例,两组孕妇从产次、年龄、文化水平等一般资料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组105例新生儿在产后的6个月内持续采用纯母乳喂养的方式,其中不含任何的水或者其他流质食物等辅助喂养方式;对照组95例新生儿在产后的6个月内采用人工喂养,喂养食物包括水、奶粉、果汁等其他代乳品。对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以及围产期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孕期健康状况、孕妇的人口学特点、围产期的保健与营养支持、母乳喂养方面的知识普及程度以及产后的哺乳意愿等方面,在产后以书信、电话等方式进行产前的母乳喂养知识宣教、母乳喂养技能培训以及产后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的情况等方面进行观察与研究,对产后的新生儿喂养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2]。

1.3产妇产后恢复评分标准

对产妇产后6个月的恢复情况进行综合统计,统计项目包括产后并发症、身体机能、子宫复原情况等三个方面进行积分判定,每项5分为最高,1分为最低,15分为满分。10-15分为优等恢复,5-10分为良等恢复,5分以下为差等恢复。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均数表示采用 ±s,P

2结果

经过产后6个月的跟踪随访以及围产期的问卷调查后发现,研究组105例母乳喂养的婴儿在体重、身长等方面的发育明显优于对照组95例人工喂养的婴儿,在肥胖率的发生方面,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在产后的身体恢复评分方面,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将两组产妇与婴儿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差异均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影响哺乳的因素

3.1.1心理因素

产妇由于缺乏哺乳的相关知识,以及在分娩的过程当中心力憔悴,生理与心理都有极为疲惫的感觉,紧张与焦虑的情绪尚未平息,尤其是初产妇更为显著,这样的状态将直接影响到乳汁的分泌情况,导致无法对新生婴儿进行母乳喂养。

3.1.2生理因素

造成产妇无法对新生儿进行哺乳的生理因素包括:①偏大、凹陷或扁平:这种情况会造成新生儿无法将含入口中,经过多次的反复尝试后如果依然失败,将会对产妇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进而对哺乳丧失信心;②胀痛:在产后的1-3d内未按需哺乳,得不到吸吮,每次喂奶时间少于30min且每日少于8次,导致内乳汁充盈过度,形成淤积,进而对乳腺管进行堵塞,引发肿胀疼痛;③皲裂:在对婴儿进行哺乳的过程当中,由于含接的姿势错误,婴儿未将及大部分乳晕含入口中,或是婴儿在吸吮练习时过于用力,致使产妇破裂出血并结痂[3]。

3.1.3技术因素

未在婴儿出生的早期进行皮肤接触,并未使婴儿进行早吸吮练习,独立哺乳及姿势问题能力不足,致使婴儿无法吸吮或出生后对奶嘴产生错觉,对产妇产生抗拒感,导致产妇的得不到应有的刺激,进而造成乳汁减少,母乳喂养也以失败告终。

3.2母乳喂养的护理

对于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提高,可采用以下正确的护理方式:①心理护理: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知识的普及,告知母乳喂养对于新生儿以及产妇自身的优势所在,并对产妇的焦虑与恐慌心理加以疏导,缓解生产时的心理负担,使产妇能够将注意力转移到婴儿身上,提高母乳喂养的意识与意愿;②扁平或凹陷的护理:扁平可采用十字操进行的伸展与牵拉方面的练习,使增大至能够使婴儿直接对吸吮。凹陷可采用注射器去除针头,采用负压的方式将吸出后,在哺乳前进行热敷,保证婴儿吸吮的成功率。③肿痛与皲裂的护理:对于肿痛可采取按摩、热敷以及利用吸奶器将多余乳汁吸出等方式缓解肿胀疼痛的情况。对于皲裂可将少量乳汁涂抹至至乳晕上,并充分暴露及干燥,利用乳汁的抑菌与修复作用使逐渐恢复,达到继续哺乳的目的。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纯母乳喂养不仅能够提高新生儿的生理发育,使其健康成长,还能有效缓解产妇产后的心理压力及负担,减少的不良反应,加快产后康复,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及意义。

参考文献:

[1] 闫淑珍,张冬梅.孕期适应性训练对母乳喂养效果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3):1198.

第3篇

【关键词】琥乙红霉;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治疗效果

新生儿因为其胃肠功能还没有发育成熟,十分容易发生和出现喂养不耐受的问题,这就会直接造成新生儿的营养不良进而导致新生儿身体的发育和体重增长的缓慢,而严重的甚至会危机到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一般在临床上,新生儿出现喂养不耐受问题的最主要症状常见和临床表现是:喂哺的困难、呕吐以及腹胀等。这些到严重的影响到了患儿的生长发育,而目前在临床上采用完全静脉营养的方法来处理此类病症的费用比较高,而且十分容易导致患儿的肠黏膜出现萎缩同时造成乳糖酶匮乏等问题[1]。因此为了尽早的改善新生儿的胃肠功能同时保证新生儿的安全,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小剂量的琥乙红霉素来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病症进行治疗,经过相关的治疗我们发现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比较有效的改善新生儿的胃肠功能,其治疗效果也比较显著,现就将具体的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到2011年3月我院共确诊、收治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38例,其中有21例的女性新生儿,其余的17为男性新生儿。其中在这38例的患者中,实施了剖宫产进行分娩的新生儿有20例,而阴式分娩出生的有18例。这38例的婴儿在排除了先天性的消化道畸形的干扰以外,将这些婴儿随机的分为观察组20例以及对照组18例。其中观察组的新生儿给予的是常规治疗基础上的小剂量琥乙红霉素的治疗,而对照组的18例婴儿给予的是常规的治疗方法,两组的患儿其出生体重、胎龄、分娩方式以及性别等方面,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p< 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的患儿均放到婴儿暖箱或者是开放的暖床进行保暖,也均接受了呼吸支持以及抗感染方面的处理[2];对照组的患儿给予的常规治疗方法包括禁食、胃肠部位的减压处理以及必要时的洗胃等。而对照组患儿,在接受对照组的有关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儿以小剂量的琥乙红霉素其剂量按每千克5 mg/d加入到5%的葡萄糖溶液中稀释成为浓度为0.1%的注射液,对患儿实施静脉滴注,以3 d为1个治疗的疗程。

1.3 诊断的标准

患儿不断的呕吐,其次数在每天3次以上;奶量持续三天以上的减少同时患儿伴有腹胀、患儿胃内出现咖啡样的物质其大便的潜血呈现阳性;第2周末的喂入量小于每天每千克8ml的标准[3]-[5]。

1.4 治疗效果的评定标准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主要以患儿消化功能的恢复,对患儿开始实施全胃肠道喂养所用的时间以及治疗后患儿每日的体重增长情况来对治疗的效果进行评定[6]。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SPSS 19.0的软件包进行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观察组、对照组两组的患者的计量资料采用的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的是?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儿在接受相关的治疗后,其治疗的效果依照评定标准进行评定后,其具体情况可见下表1:

注: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P

观察组的患儿在开始实施全胃肠道喂养的平均时间为(7.6±4.2)d,而对照组患儿的开始全胃肠道的平均时间为(14.9±6.1)d,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出观察组的患儿实施全胃肠道喂养的平均时间要远远的低于对照组所用的平均时间,其差异极其显著 (P

3.讨论

新生儿因为其胃肠功能尚没有发育完全,所以比较容易发生喂养不耐受等病症。而喂养不耐受的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吸吮的困难,患儿在进食后会出现腹胀、呕吐等问题而其排便也往往会出现一些困难,这类病症在临床通常情况下还会合并一些应激性的溃疡或者是坏死性的小肠结肠炎,这样就会使得患儿在经肠道进行喂养的时候会出现明显的延迟,进而影响患儿的生长和发育[7]-[9]。

最近几年以来,大量的临床实践个研究发现琥乙红霉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胃动素受体刺激,具有很好的胃动力 的推动作用。药物成分中含有的红霉素因子或者红霉素糖苷可以作为一种比较有效的胃动素受促进剂,具有很强的胃动力促进作用。而药物成分中的胃动素和红霉素成分还均可以通过其当中的有效因子作用于患儿的受体跨膜束。还可以通过与胃黏膜上存在的胃动素受体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促进患儿的胃肠蠕动,增强患儿食管下段的括约肌压力来提高食管的蠕动能力、刺激胃窦的收缩和扩张,使患儿胃中的食物可以有规律的从胃底向幽门的方向蠕动,然后再排入到患儿的十二指肠部为,从而有效的抑制呕吐和反流 。而在患儿处于空腹状态的时候,还会对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起到辅助作用,其中的一部分药物的陈分可以比较容易的通过直接刺激患儿的胃部使得内源性的胃动素可以有效的释放,还有一部分可以通过其胆碱能的作用与5-羟色胺受体相互影响[10]。综上所述,通过本次研究中的临床观察和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利用小剂量琥乙红霉素来治疗新生儿的喂养不耐受病症,其治疗效果较好,患儿的平均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得到了明显的缩短,患儿每日平均的体重增长也比较显著,同时鉴于其临床使用的安全等特点,故建议其应该在临床上继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秀玲,黄思容.新生儿抚触对喂养不耐受患儿的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04):56-57.

[2]葛方英.不同治疗方式在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中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1,(11):1629-1630.

[3]杨晓光,谢小强,雷日华,王小丽.多潘立酮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03):141-142.

[4]王玮,任铜珍.红霉素治疗喂养不耐受新生儿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03):289-290.

[5]陈健平,刘义.红霉素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6,(11):920-923.

[6]高立品.红霉素改善新生儿喂养困难的临床效果[J].职业与健康,2008,(24):2748-2749.

[7] 袁焕珍,孙君轶,张永军等.小剂量琥乙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32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41(5):1014-1015.

[8] Galligan JJ,Vanner S.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of new motilitypromotingagents[J].NeurogastroenterolMotil,2005,17(5):643~653

第4篇

近年来研究发现,早产儿及低体重儿需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才能保证正常的发育,尤其是脑发育。虽然全胃肠道外营养可提供较充足的热量和蛋白质,但插管技术复杂,且长时间胃肠道外营养可致肠黏膜萎缩,肠道细菌易位。而尽早开始胃肠道喂养可提高新生儿胃肠激素的水平,促进胃肠功能及代谢成熟,并且与日后的体格发育密切相关,机械通气的患儿不能正常进食,若能量供给不足,病程易迁延,出现并发症,死亡率增高。早期应用营养支持,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现将42例新生儿机械通气时鼻饲喂养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0月~2006年10月收治42例机械通气的患儿,均给予鼻饲喂养。其中男28例,女14例,足月儿12例,出生体重2500g 6例。

原发疾病:新生儿肺透明膜病27例,胎粪吸入8例,新生儿重症肺炎7例。

临床表现:42例患儿入院时均有面色紫绀、呼吸急促、不安。急查血气分析有Ⅱ型呼吸衰竭,其中15例反复呼吸暂停。

方法:42例患儿均经口气管插管后采用机械通气,依据病情不同选用不同的通气方式及呼吸参数。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插入鼻饲管,确定鼻饲管在胃内后即可进行鼻饲喂养,奶液的温度为38~40℃,同时给予外周静脉补液与对症治疗。每日早晨8:00喂养前称体重1次。

结果

42例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为24小时~10天,住院期间体重均有增长,日平均增长5―50g,无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讨论

正确掌握机械通气中鼻饲喂养的适应症及喂养方法:这对于机械通气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至关重要。极低体重儿可根据病情推迟鼻饲时间,以防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病情严重胃肠功能差者,鼻饲奶量不能满足,可给予静脉营养,以保证机体足够的热量和水分。对于病情允许且胃肠功能良好的患儿,在机械通气的同时给予留置胃管鼻饲喂养。早期采用微量鼻饲喂养,可以提高胃肠激素的分泌,促进胃肠动力摸式的成熟,减少胆汁淤积并尽快适应胃肠道营养。

摄入量的计算和喂养间隔时间:开始鼻饲的奶量因体重不同而异,体重2000g者10ml/次,喂奶切忌过速,以免发生胃食管反流误吸。鼻饲奶时间隔的时间为:体重

严密观察患儿的胃肠功能:每次鼻饲前后回抽胃内容物,以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及了解胃排空情况,胃滞留物的性质与量,根据胃残留量决定是否注入新鲜奶液。鼻饲时速度要慢,最好能让奶液自针筒利用重力作用自然流入,有条件者可用注射泵控制速度为2~5ml/小时。鼻饲的速度过快,可引起胃扩张,胃食管返流,导致呕吐、误吸和呼吸暂停。鼻饲后采用头高脚低右卧位,因患儿胃容量小,呈水平位,喷门括约肌发育不全,呈松弛状态,胃排空时间长,胃食管返流发生率高,易引起窒息和吸人性肺炎,采用此利于胃内奶液的排空,防止胃食管返流。鼻饲后要加强观察腹部情况,注意有无恶心、呕吐等。鼻饲用的注射器应无菌。鼻饲过程中如有腹胀,应减量或暂停鼻饲。每次鼻饲后要注入适量的温开水冲净胃管内的奶液,避免奶液积于管腔中而变质,造成胃肠炎或管腔堵塞。若进入量不能满足营养需要时,可采用静脉补充。对机械通气的患儿应监测其生命体征。随时检测呼吸机的运作情况,记录各种参数,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第5篇

[关键词]初产妇;健康教育;新生儿护理知识

初产妇由于缺乏生育经验及新生儿护理的相关知识,这些均可能对新生儿的成长产生影响。临床研究指出[1],孕晚期加强初产妇的健康教育,可提高孕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纠正错误的认知,提高孕产妇的自我管理及对新生儿的自我护理能力[2]。本组研究中,通过给予初产妇加强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其对新生儿护理知识认知分析能力,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湖北省荣军医院收治的175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产妇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6.8±8.9)岁;产妇文化程度中,大学及以上学历45例,大专67例,中专及高中47例,初中及以下16例。其中农民5例,工人81例,个体工商业人员57例,干部技术人员32例。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28例,2000~3000元64例,3000~5000元72例,5000元以上11例。

1.2方法

对全部孕妇在孕第35周及36周的周末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相关培训,培训参与人员包括产妇、新生儿父亲、新生儿家庭照护者等,每次培训1~2h,培训形式采用集中讲座、小组讨论、示范演练等形式。培训内容包括新生儿生理特点及护理概况,新生儿基础护理及保健,新生儿常见问题及对策,母乳喂养的方法及操练。培训人员由富有经验的护士进行,在培训中,注意观察孕妇的理解能力,结合其教育水平等情况,给予采用不同的语言描述,注意给予示范操作及图片讲解,加深产妇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采用小组讨论及演练提高产妇的应用能力;每次培训后给予相关问题解答,设立形式多样的咨询方式,如官方QQ群、微信群、微信平台、咨询室、咨询热线等,加强对产妇疑问的解答,提高问题解决的针对性,针对产妇的家庭情况,给予一定的建议与意见。培训结束后向参加培训者分发健康知识手册、光盘等,指导产妇进行自我学习,促进知识的掌握。

1.3判定标准

[3]采用自拟调查问卷,在产妇培训前及培训后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新生儿生理特点,新生儿基础护理,新生儿常见问题分析,母乳喂养的方法,疫苗接种方法等,每项内容20分,满分100分,对比观察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认知情况。

1.4统计学方法[4]

应用SPSS11.5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培训前发放调查问卷175份,收回175份,有效问卷132份,有效率为71.4%,培训后向产妇发放调查问卷175份,收回175份,有效问卷167例,有效率为95.4%。通过对调查问卷回答情况分析,本组在进行为期2周,共计4时的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后,产妇相关知识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婴儿时期是婴儿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最易出现各种疾病的时期[5],婴儿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其家庭的生活质量,而婴儿的健康成长,多取决于婴儿母亲及其对婴儿的喂养、护理的认知、态度及行为[6-7]。初产妇由于生育及新生儿相关知识,这对新生儿的生长与发育极为不利。在一组调查中指出[8-9],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的缺乏包括以下几点:

(1)多数产妇不清楚新生儿特殊生理知识,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出生后体质量变化;

(2)产妇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多来自父母或网络等途径,没有科学而系统的学习;

(3)产妇对母乳喂养方法仅限于理论知识,甚至有的产妇不认可母乳喂养;而调查指出[10],多数产妇对新生儿出生的护理知识都存在较大的兴趣,只是苦于缺乏相关的培训,尤其是近几年育龄女性中,独生女占据绝大多数,其缺乏新生儿家庭护理氛围,自理能力差,对健康教育的渴求更强烈。本研究中,对175例初产妇于孕中晚期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对新生儿生理特点及护理概况、新生儿基础护理及保健、新生儿常见问题及对策、母乳喂养的方法及操练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经培训后,产妇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培训前,且护理知识的掌握已不再局限于理论上,更提高了产妇的自作能力,明显提高了认知分析能力。总之,通过给予初产妇系统的新生儿护理知识,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妇的新生儿护理相关认知,提高自我护理能力,这对于新生儿的成长发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解思琦.初产妇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的临床实施[J].生物技术世界,2013(2):150.

[2]辛燕.开展家长育婴指导对提高新生儿早期教育普及率的作用[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6):416-417.

[3]李云波,杨彦香.新生儿护理知识认知分析与健康教育在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2):1860-1861.

[4]吴雨桐.临床护理路径在初产妇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4):2374-2375.

[5]王转琴.新生儿游泳和抚触对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1,17(28):60-61.

[6]黄秀永,陆柳雪,陆青梅,等.健康教育对农村初产妇婴儿喂养及护理知识认知影响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2):258-259.

[7]招凤彩.母乳喂养健康教育对新生儿智力发育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97-98.

[8]陆柳雪,陆小妮,陈立新,等.3S理念健康教育模式对桂西地区农村初产妇母乳喂养影响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2):1824-1826.

[9]郑丽阳,郑本端,符丹.危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心理特点的观察和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1):109.

第6篇

关键词:孕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

当今社会越来越强调优生优育的重要性,父母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认知水平,尤其是母亲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育具有直接的影响[1]。新生儿年龄尚小,机体各项器官、组织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自我调节能力相对低下,必须依靠父母的精心照顾和呵护才可以健康成长[2]。据相关调查结果分析,目前很多产妇对保健知识的需求意识以及需求程度逐渐提高,但是对于完善、系统的母婴保健知识相对缺乏,对新生儿护理知识了解甚少。我国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独生子女,育儿经验匮乏,因此掌握完善、系统的新生儿护理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为深入了解、分析孕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认知现状,更好的指导临床健康教育工作,本文对我院120例孕产妇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认知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20例产妇作为调查对象,年龄21~39岁,平均(26.8±1.7)岁,其中21~25岁年龄段者21例,25~30岁年龄段者60例,30~35岁者33例,35岁以上者6例。其中经产妇45例,初产妇75例;学历文化水平:文盲或半文盲者2例,小学学历者17例,初中学历者45例,高中或中专学历者32例,大学及本科以上学历者24例。

1.2方法 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20例孕产妇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由调查人员在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由调查人员指导每一位孕产妇独立完成答题,当场收回。本次调查问卷发放120份,当场收回120分,回收率为100%。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孕产妇获取新生儿护理知识的途径、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具体包括新生儿生理知识、新生儿喂养、新生儿疾病预防知识、新生儿皮肤护理、新生儿环境知识以及新生儿应急处理知识等。

1.3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χ2对统计数据进行检验。

2 结果

2.1孕产妇获取新生儿护理知识的途径 根据调查分析,孕产妇可从电台、电视、报刊杂志、亲友间交流、互联网、专业机构等多种途径获取新生儿护理知识,其中获得最高知晓率的是通过电视媒体,占到70%,其次为医院(60.8%)、亲友家属(52.5%)、书刊(50.8%)、网络(41.7%)、报纸(40%)、妇幼机构(33.3%)、宣传栏(22.5%)、社区卫生服务站(15.8%)、疾病控制中心(9.2%),见表1。

2.2孕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了解、掌握情况 孕产妇对新生儿喂养知识了解程度较好,但是对于新生儿应急处理知识以及新生儿生理知识了解、掌握较少(见表2)。

3 讨论

经本次调查研究分析,大多数孕产妇对于新生儿护理知识都是一知半解,对新生儿护理知识了解存在很多误区。

3.1新生儿生理知识 很多孕产妇并不知道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女婴阴道出血、乳腺肿块、马牙等是新生儿正常的生理现象,在看到新生儿出现这些这种状况后常常会出现不知所措、紧张、焦虑等状况。

3.2新生儿喂养 对于新生儿的成长发育而言,母乳是非常天然、营养价值最高的营养支持品,母乳喂养更适宜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增强婴幼儿抗感染能力,增强婴幼儿全身机体抵抗力。但是经本次研究调查分析,大多数孕产妇并没有很好的接受母乳喂养知识宣教,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母乳喂养的好处,甚至有的孕产妇错误的认为配方奶粉的营养成分更多,营养价值更高。也有的孕产妇担心母乳喂养会对自身身体恢复以及正常的休息产生很大影响,担心以后无法快速恢复体型。卢彤阳等研究表明,有43%孕产妇知道吮吸对乳汁分泌有刺激作用,有20%孕产妇可学会判断乳汁充足,有80%孕产妇知道纯母乳喂养。

3.3新生儿疾病预防知识 很多孕产妇对于疾病预防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尤其体现在儿童预防接种方面,只有15%左右孕产妇知道免疫程序,20%孕产妇知道婴幼儿出生24h后应该接种何种疫苗。有67.9%孕产妇知道新生儿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筛查非常重要[3]。

3.4新生儿皮肤护理 经本次研究调查表明,有73.7%孕产妇知道应该采用婴儿专用护肤品,67.2%知道应用煮沸的温水给新生儿洗澡,68%孕产妇认为新生儿皮肤有红斑应属于正常现象,60%孕产妇知道新生儿脐部出现分泌物,应涂抹碘伏溶液。但是有88%孕产妇并不清楚正确的新生儿洗澡方法,有62%左右孕产妇认为新生儿每次大便后不需要清洗新生儿臀部[4]。由此可见,孕产妇关于新生儿皮肤护理方面的知识仍然比较缺乏。⑤新生儿环境知识。本次研究表明,有95%左右孕产妇知道新生儿居室应该保持空气新鲜,经常通气,有89%左右孕产妇知道新生儿睡床不应该过于柔软,有86%孕产妇知道新生儿不宜居住新装修的房间,但是有57%左右孕产妇不知道新生儿居室温度对于新生儿有很大危害,只有36%孕产妇知道监测新生儿体温,有70%左右产妇误以为宁捂勿冻对新生儿比较好。这些错误的认识极易导致对新生儿造成一些伤害。

3.5新生儿应急处理知识 很多孕产妇在新生儿出现嗜睡、发热、哭声无力、抽搐、皮肤苍白或青紫、食欲下降,拒绝吃奶等症状时,不知送医院就诊。应急处理知识匮乏,极易延误病情。

同时本次调查分析,孕产妇主要从电视媒体、报纸、医院等途径了解新生儿护理知识,从妇幼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疾病控制中心等专业机构获取的新生儿护理知识较少。笔者建议,临床医护人员应积极开展发放宣传资料、集中授课、个别针对性指导、发放育儿健康手册、播放放录像以及24h咨询热线等多种教育宣传形式,教育形式应尽可能通俗易懂。同时应加大社区及有关机构的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嘱咐产妇在孕期应积极学习健康、科学的育儿知识。待产妇出院后,应在社区医疗机构设立专门的新生儿保健热线电话,可能随时为广大孕产妇解答相关疑问,从而确保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凤梅,王成贤,张静,等.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的预防[J].职业与健康,2012,21(6):957-958.

[2]吴琼,何纳,顾萍,等.上海市某区女性流动人口对性病艾滋病卫生服务利用的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2,23(7):518-520.

第7篇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重庆市垫江县 408300

【摘 要】目的:分析反馈式健康宣教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 年6 月-2014 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 例母婴同室产后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反馈式健康宣教,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对比分析两组产妇健康宣教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新生儿护理良好率、母乳喂养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护理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反馈式健康宣教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反馈式健康宣教;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

反馈式健康宣教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妇新生儿护理能力、母乳喂养能力,促进其产后恢复。为了研究反馈式健康宣教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我院选取收治的110 例母婴同室产后产妇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反馈式健康宣教与常规健康宣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 年6 月-2014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母婴同室产后产妇110 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 例。观察组最大年龄38 岁, 最小年龄22 岁, 平均(27.5±2.8)岁;自然分娩38 例,剖宫产17 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5 例,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者20 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30 例。对照组最大年龄37 岁,最小年龄22 岁,平均(27.8±2.6)岁;自然分娩35 例,剖宫产20 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4 例,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者22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29 例。两组研究对象均无合并急慢性疾病、妊娠合并症、母婴喂养禁忌症;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产妇年龄、分娩方式及文化程度等方面根据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主要包括口头宣教产后恢复注意事项、新生儿常规护理、母乳喂养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内容。观察组给予反馈式健康宣教,具体内容如下:

(1)产妇产后恢复。详细向产妇讲解缓解产后疼痛的方措施、自行排尿的重要性、促排尿方法、下床活动注意事项等,并教导产妇如何自我检查产后恶露排出情况。

(2)新生儿护理知识。护理人员亲自示范并同时指导产妇实施更换婴儿服、更换尿布以及脐带消毒、抚触等四项新生儿常规护理内容;并教导产妇如何正确观察新生儿面色、黄疸情况、溢奶情况、排便及肚脐变化情况。

(3)母乳喂养方面。积极向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并教导产妇哺乳喂养的正确方法、产后乳房护理等内容。

(4)出院后健康宣教。叮嘱产妇产后恢复注意事项,保证居住环境温湿度适宜、饮食均衡;判断产褥期体温、恶露异常现象,加强会阴清洁。

1.3 观察指标[1]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新生儿护理情况、母乳喂养情况及护理满意度。

(1)新生儿护理情况。产妇能够独立完成上述至少三项新生儿常规护理,并掌握判断新生儿情况的方法,可视为良好;

不满足上述指标者,可视为一般。

(2)产妇能够独立哺乳,且未出现破溃、涨奶,或出现轻度涨奶、破溃,可视为良好;有严重涨奶现象出现,可视为一般。

(3)护理满意度。采用两端为0mm与100mm 的游离标尺进行测量。0 表示不满意,100 表示非常满意。满分为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护理满意度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观察数据选用spss19.0 统计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 )表示,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 检验,P<0.05 为差异,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新生儿护理情况、母乳喂养情况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护理优良率为92.7%

(51/55 例),母乳喂养优良率为94.5%(52/55例);对照组新生儿护理优良率为72.7%

(40/55 例),母乳喂养优良率为69.1%(38/55例)。观察组新生儿护理优良率、母乳喂养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5.1±2.9)分,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70.2±3.3)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建立母婴同室病房对于产后产妇具有积极作用,不仅能够促进新生儿与母亲的交流,也有助于帮助产妇尽快转变角色,接受母亲这一新身份;同时还有利于整个家庭尽快适应新生儿的到来。但对于产褥期产妇来说,其生理与社会角色发生了巨大改变,并且由于缺乏产后卫生保健知识以及新生儿喂养知识,因此易导致产妇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影响产后恢复[2]。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观察组新生儿护理优良率、母乳喂养优良率均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给予母婴同室产妇产后反馈式健康宣教,可显著改善其相关健康知识掌握水平,提高其新生儿护理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产妇社会角色的转变,有利于产后产妇恢复。并且实施反馈式健康宣教还可有效提高产妇护理满意度,有利于医院整体护理水平提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玉红, 张良, 张瑞青. 反馈式健康宣教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的应用[J]. 临床合理用药,2012,5(11):11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