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医小儿推拿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19 16:13:24

序论:在您撰写中医小儿推拿基础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医小儿推拿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小儿推拿;创新;手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394-01

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学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又与中医儿科息息相关[1]。它是推拿与中医儿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以中医辩证理论为基础,通过手法刺激穴位、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方式来改善小儿体质,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一种治疗和保健方式[2]。小儿推拿是纯绿色疗法,可代替部分化学药品,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强孩子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小儿推拿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喜爱和接受。

近年来,小儿推拿发展迅速,每当小孩生病了家长第一选择就会考虑到小儿推拿。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观察,自己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小儿推拿手法“燕子衔食”,该手法在目前的所有教材和古籍上都未曾有介绍和记载。通过在临床中的运用,笔者将体会分享如下。

1 理论探讨

1.1 具体操作:

①医者端坐,用双腿夹住小儿双腿,让小儿屈膝屈髋90度侧向(小儿的额状面与医者的额状面垂直)坐在医者腿上,医者两手相对,五指张开,分别置于小儿的前胸和后背,两手相对用力缓缓挤压小儿胸廓,以患儿能忍受为度。当挤压到一定程度时,医者两腿分开的同时用两手屈肘,将两肘尖分别置于两髌底处并以此为支点(亦可用双手直接举起小儿)将小儿整个身体悬在空中做振颤[3]手法,每次连续振颤3--5秒钟,双手由胸部逐渐移动到腹部共操作24次。

②医者端坐,让小儿屈髋伸膝坐在医者大腿上,同向而坐,医者两手相对,五指张开,分别置于小儿的双侧腋下,两手相对用力缓缓挤压小儿胸廓,以患儿能忍受为度,当挤压到一定程度时,医者用两手将小儿举起使小儿双脚站在医者两腿上(也可以使小儿整个身体悬在空中),然后医者深吸气再用口对准小儿腰、背和胸腹部缓缓吹气,重点对准背部双侧肺俞、脾俞、胃俞、肾俞及命门处和腹部膻中、中脘、神阙(此穴只能吸不能吹)关元、气海(根据小儿病情可以加减穴位),每次连续吹气5―8秒钟,每个穴位吹气3次。

1.2 操作要领:

1.2.1①医者双手尽量分开以最大面积接触小儿的前胸和后背。②医者双手尽量分开以最大面积接触小儿的胁肋部。

1.2.2 ①在做振颤手法时,一定要让小孩的整个身体悬在空中,让小孩的身体处于拉伸放松状态。②对准穴位吹气时要隔一层衣服,不能直接对准小儿皮肤,神阙不能吹气,只能吸(还可以喝一口白酒在嘴里对准神阙吸)。

1.2.3 ①振颤的频率每分钟200―300次。②在吹气之前必须深吸一口气再对准穴位吹气5---8秒。

1.3功效:①治疗小儿咳嗽、呕吐、腹痛、便秘等肠胃疾病。②治疗小儿咳嗽、哮喘、厌食、腹痛、腹泻、呕吐等病。

2 手法解析:

2.1该手法名来历:燕子衔食本意是比喻养育子女的艰辛。本手法以此命名是该手法的操作类似燕子(禽)保护幼子的动作而创立的。东汉医家华佗曾创立了养生气功五禽戏,他精心研究了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经过对五种动物各自的象形、取义、仿生,最终融会贯通,直至超载它们。达到一种刚柔相济,阴阳互补,无懈可击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该手法类似五禽戏中鸟伸动作(主要借助手臂的上举和下按,身体松紧交替)起到吐故纳新,疏通任督二脉精气的作用。该手法的动作形态主要就是参照五禽戏中的鸟伸和燕子保护幼子的动作而设立。

2.1 理论依据:

2.1.1整个操作过程包括两种不同的,两种均能使小儿身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者符合推拿的基本操作要求。

2.2.2操作主要以振颤、吹气和吸气(吹气和吸气是目前所有推拿教材不曾记载,它的产生源于明间,此法经常用在患咳嗽、腹痛、腹泻、呕吐等病的小孩身上,效果非常好。因此笔者认为此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2.2.3吹气是医者口腔吹出来的气体,温度比较高,对小儿能起到相当于灸法的温补作用,这对于小孩受寒引起的咳嗽、腹痛(《针灸大成》第十卷―保婴神术:“腹痛多因寒气攻”)、腹泻等病能起到温补阳气、发汗散寒的作用。

2.2.4吹气法虽然不像我们平常用手操作,而是用嘴,但是嘴也是医者身体的一部分,并且这种吹气法非常深透。两种的操作无论是振颤还是吹气都符合推拿十字诀:均匀、柔和、有力、持久、深透[4]。完全体现了中医推拿的精髓。

2.2.5大量的临床经验是此法的重要依据。

3 创新点:

3.1此法搜集了明间的传统治疗小儿疾病的方法,临床疗效显著,操作看似简单,实则很困难,它不光要求医者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推拿基本功,还要求患者必须具备深厚的内力和体力才能完成此法的操作。

3.2此法弥补了一般振颤小儿胸腹部不足的地方,常见的方法是医者用胸部和腹部贴住小儿的后背用双手重叠振按小儿胸腹部,那么医者的胸部和腹部不能对小儿振颤,而此法是两手相对用力振颤,这样振颤的力度会更均匀和深透。小儿坐在医者腿上没有将小儿悬在空中放松,将小儿悬在空中,小儿的身体由于重力牵伸的原因会很舒展,小儿的肠胃等脏器处于自然下垂的放松状态,振颤法作用于肠胃等脏器更有利于里面的腑气通畅,从而达到以通为顺。

4 意义及前景

此法是治疗小儿相关疾病的结束手法或者可以说是补充手法,可以用在抱肚法的前面也可以用在抱肚法的后面。由于其他手法对于小儿疾病的治疗已经有疗效,再加上此法定能起到顺水推舟的效果。此法操作方法简单易学,疗效显著,有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苏树蓉.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7

[2] 廖品东.小儿推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8―31.

第2篇

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10032)

摘要:以“培养具有高素质,适应21世纪社会医疗需求的高级推拿人才”为中心,开展高等院校中医推拿学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从理论结合实践的角度,探索新时期临床型医学专门人才成长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为丰富现代中医学教育本科阶段的学科人才培养类型、培养途径和方法提供了实验资料。

关键词高等院校中医推拿学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982年,上海中医学院开设推拿学专业,这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本科中医推拿学专业。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中医院校的专业目录中又设立了推拿学专业。这并不是教育行政部门主观臆断所决定的,而是自70年代以来社会需要高层次推拿专业人才的反映。由于推拿学具有专业性强、技能操作要求高的特征,决定了中医推拿学人需要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因此作为推拿学专业的教育和管理者,如何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特色等各个环节上,体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就成为高等院校中医推拿学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出发点。

1高等院校中医推拿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方法论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高等推拿学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总指导思想。围绕培养目标,从科学的系统论方法和实践论方法出发,设计、组织和开展改革工作。在解决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时,充分注意学的作用,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2高等院校中医推拿学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实验方案

2.1工作路线见图1。

2.2具体内容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总体设计的基本思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医推拿学高等教育的性质与功能,根据社会的需求、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学生的现状和可能的发展,来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最后根据人才规格来设计教学计划。上述表述是中医推拿学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中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具体表现。

2.2.1培养目标高等中医推拿学科人才教育培养目标具有两重性,一是一般目标,即培养高素质公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是普通教育的延续;二是特殊目标,即适应社会医疗市场人才需求的专门化职业教育。这种职业教育首先是医学本科教育,其次是中医药理论和推拿医疗技术的教育,即培养从事中医推拿临床医疗工作的医师。2.2.2人才规格人才规格是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环节,人才规格的定位准确,才能保证教学计划不偏离目标。高等中医推拿人才培养规格是:努力学习,具有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素养,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能正确运用推拿技术对适应推拿治疗的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对某些急症能进行一般处理,同时具有一定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一定古汉语基础,能较顺利地阅读古代有关推拿学的文献,学习使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掌握一定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

高等中医推拿学人才规格包含了四层意思,一是学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提高思想理论素质、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二是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通过学习自然社会各科知识,形成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素养;四是学科三基综合教育。

2.2.3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定位落实的具体体现。其基本工作思路:培养中医推拿专业医学本科学生,必须加强医学基础知识理论教育和技能训练,同时拓宽临床各科的知识和处理能力,并且注重人文自然知识理论的学习。中医推拿学专业大学本科生的教学计划应该体现与大专生、中专生教学计划的区分度上。

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完成中医推拿学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关键步骤,其重点是优化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方法,我们以结构改革为突破口,带动教学内容、教材、教法、考试、临床实习等环节的全面改革。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中医推拿学整体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共性的内容不在此详细展开,下面主要论述具有高等中医推拿学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特色的工作内容。

2.2.4课程体系

2.2.4.1课程结构我们认为课程结构应该按功能分类,分成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这是结构设计的第一层次,其次考虑第二层即各类课程内部的课程设置比例,第三层次考虑具体课程与课时,最后才是课程内容。我们考虑某门课程是不是要设置,放在什么位置和多少学时也应按功能考虑,这里所说的功能就是指它与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的关系。我们通过研究,将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医学临床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临床课5大组块课程以层次性划分后,寻找各组块和各课程间的必然联系,避免前后期课程的脱节,防止临床课程之间的过多重复,合理地设置、更新课程,进行课程重新构建,突出主干学科和一定知识面,削枝强干,并在实践中加以及时调整,以达到课程结构优化的目的。主要说明如下。

2.2.4.1.1基础方面:“推拿专著选”24学时改为“推拿文献与各家学说”36课时。因古代推拿文献主要是介绍各种推拿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增加现代的推拿学术流派,容推拿文献与各家学说流派于一课,是理论与实际相结6《按摩与导引》2001年6月第17卷第3期(总99期)ChineseManipulation&QiGongtherapy.June2001,Vol.17,No.3

合。216学时的“推拿练功”更名为“推拿功法学”。增设“推拿研究进展”36课时,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增设“推拿实验学”56学时,目的是让学生及时了解推拿学科前沿发展的研究成果理论知识,加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增设“生物力学”56课时。增设“中医经典导读”,既弥补以往不开设中医经典著作课的问题,又改革中医经典著作中的照科宣读、以经解经的弊端,以导读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述课程中推拿实验、推拿文献与各家流派和生物力学等课程开设在全国中医院校中首见。推拿学专业的第一、第二、第三学年医学基础课与中医专业趋同。

2.2.4.1.2临床方面:压缩课时,删掉临床课程中的重复内容。凡几门临床课程中重复讲述的病症,一门精讲,其他门以讲解治疗方法为主。增设“康复医学”54课时,原因是康复医学目前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三医学,考虑为推拿学科前瞻性发展打好基础。在限制性选修课部分,“中医儿科学”改为“儿科学”,由于中医儿科学与小儿推拿学内容重复颇多,而该为儿科学,以讲授现代医学的儿科内容为主。“局部解剖学”54学时增加为72学时。“神经病学”54学时改为“神经精神病学”72学时,增加精神病学的内容,主要考虑临床学科的现状和发展需要。精神性疾病在当前医学临床中出现的比例不断增加,作为一个大学医本科毕业生,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必要的鉴别诊断能力,将无法开展本学科的工作。增加“现代诊断新技术”54学时。增设“中医急诊学”27学时。增设“基础护理知识”24学时。增设“五官科学”54学时。删去“理疗学”等。

1994年起在学校全面学分制实行后,进行课程内容结构调整,压缩部分必修课程学时,增加任选课科目。“推拿功法学”减至168学时、“推拿手法学”减至154学时,推拿各临床治疗学课程减少了43学时。将“神经精神病学”更名“中医脑病学”等。

2.2.4.1.3推拿技能方面:按照推拿技能学习、掌握和运用的形成规律为主线,排序专业课程。将推拿手法学(一)、(二)作为第一阶段课程,将推拿人体操作(一)、(二)作为第二阶段课程,将推拿教学见习和骨伤推拿治疗学、内妇推拿治疗学和小儿推拿治疗学作为第三阶段课程,将推拿各科临床实习作为第四阶段课程。明确推拿技能形成的阶段目标,并将目标分化到学年、学期、周次和教学单元的过程中。同时围绕推拿技能形成主线,在各阶段组合其它专业课程,构建推拿专业课程模块,以期通过课程结构中点、线、面的改革实践,全面提高推拿专业技能水平。

2.2.4.1.4教学内容方在面:提倡教学内容改革要体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些新成果,要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要体现本学科的教学方法论。以“推拿功能学”教学内容为例,多年来此课程内容中不断充实新的本学科研究成果,教学训练坚持以传统功法训练方法结合现代体育训练理论,从“身心锻炼”的角度体现练功功效,并通过课程内部结构排序分化成3阶段的子课程,把传统练功的方法论通过课程序列表现出来。要求学生自我锻炼,使功法课从课堂中走到课堂外,延伸功法的课堂教学。此课程获1992年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第3篇

[关键词] 推拿学 回顾 现状 展望

1 简要回顾

上世纪80年代,我省推拿人才稀缺,福建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的推拿专业1985年才开始招收第一届大专班学生。当时,我省第一届推拿学会主任委员杨希贤老先生带领全省同道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杨老先生为原福建省人民医院推拿科主任、推拿主任医师,第一届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杨主任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还亲自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推拿医史文献研究,在全国推拿界颇有影响。他还参加了《推拿大成》一书的编写,可惜还没等到书正式出版,他老人家于90年代初过世,他的离去对福建省的推拿事业是个重大损失,我省推拿界在全国沉寂了十多年。

进入21世纪,福建省推拿事业在第五届推拿学会主任委员王诗忠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发展迅速,王主任充分利用学会的平台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学习班,为省内同道和国内外专家的交流学习牵线搭桥,凝聚了我省推拿界的人心、力量。推拿学会的委员从2003年的30余人发展到目前的70多人,具有副高职称的学会委员从1~2个发展到目前的10多个,学历结构从原来的本科学历都很少发展到现在博士学历有2个、硕士近20人,本科学历占半数以上。人才队伍的成长是推拿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推拿学科带头人王诗忠主任医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扩大了我省推拿学科在全国的影响,为推拿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发展现状

2.1 临床

众所周知,推拿科在很多综合性大医院中多半是辅助小科室,甚至一些西医医院中根本就不开设推拿科,即使在中医院,推拿科的地位也不高。但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开始真正重视中医的发展,福建省的推拿界同道抓住机遇,努力拼搏,已经让我省的推拿事业上了一个台阶。首先,十一五期间,我省推拿界有了第一个国家级重点专科,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于2007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病“颈椎病”建设单位,参加的主攻病种颈椎病诊疗方案的梳理在2008年国家中管局组织的专家审核中被评优,同期全国推拿协作组有16家单位,评优的只有三家。这也标志着我省推拿临床水平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除了国家级重点专科,还有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如泉州正骨医院推拿科、武平县中医院推拿科、沙县中医院推拿科,而在十一五期间,我省更有邵武市人民医院推拿科等24家国家级、省级特色专科建设单位,这些建设单位多分布在县级中医院,大多以推拿科人员为主要骨干,以颈、腰椎病为主要优势病种。这种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作为优势病种研究,符合临床需求,将促进推拿学科快速发展。目前福建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已指定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作为牵头指导单位,负责指导24家特色专科进行推拿为主中医药技术防治颈腰椎病的建设,相信这24家特色专科的建设将进一步扩大推拿专业在社会百姓中的影响,进一步推动福建省推拿事业向前发展。

2.2 教学

福建中医学院《推拿学》主干课程创建于1985年,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目前涉及中医系、护理系、中西医结合专业、骨伤专业、康复、美容专业、五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近10个专业的《推拿学》教学,为了适应社会对针灸推拿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国家教育部门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从1993年9月开始将原有的针灸专业(本科五年)和康复推拿专业(专科三年)重组整合为现在的针灸推拿专业(本科五年)。随着学科建设的日臻成熟,1998年开始上硕士研究生课程,200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为适应教学需要,将推拿教研室分成两个部分,即针推系推拿基础教研室和附属医院临床推拿教研室,共同承担本科与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推拿学科基础教研室包含推拿基础学、推拿手法学、功法学、推拿学、小儿推拿学、整脊推拿学六门课程,其中推拿手法学是院优秀课程,推拿学是院精品课程。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中医高等教育也将面临着国际竞争、社会评价和市场选择。推拿学一直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本专业依托福建中医学院面向台港澳,东南亚及其它地区和国家,每年均有许多来自境外的接受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学生来我院、系攻读本科、硕士学位和短期学习进修中医推拿技术。

2.3 科研

我省推拿学会的挂靠单位为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该院推拿科为福建中医学院临床推拿学教研室,兼具临床、教学、科研的功能。在学科带头人王诗忠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一系列科研工作,通过对中医体质的调查(参与国家973科研课题)了解颈椎病体质特点,通过对福州市中青年伏案工作者颈椎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福建省教育厅课题)从一定程度上了解颈椎病的病因。为研究颈椎病的相关病理,我们进行了“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福建省科技厅课题)、“颈肌疲劳与颈椎病的表面肌电图相关研究”(福建省教育厅课题)、“更年期女性椎动脉型颈椎病与中医辩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福建省教育厅课题)等科研。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基于表面肌电分析等量化评价中医干预项背疼痛优化方案的示范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保守疗法优化组合方案的临床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和“基于sEMG信号特征分析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针刺效应研究”(福建省自然基金课题)。科研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促进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培养年轻人才,更有助于提升我省推拿学科在国内外同行中的学术影响和地位。

3 展望与对策

进入21世纪,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疾病谱与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脊柱及关节的退变性疾病大大增多,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现代医学的理念已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作出调整。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再次得到重视,中医推拿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推拿学科的发展进行思考。

3.1 人才培养方面

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与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数目的增加,目前中医院校针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日趋困难,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在推拿方面表现突出。同时,社会用人单位岗位空缺的现象却也不时发生。究其原因,在于目前推拿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现就此现状对推拿人才的社会需求及办学单位的相应不足加以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改革对策。

3.1.1 推拿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经过对2005-2007年福建中医学院本科针推专业毕业生推拿人才就业分布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社会对推拿人才的需求结构如下:

(1) 推拿临床医师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单位为等级医院中设有的推拿科、相关专病专科或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此类人才需求相对较少,主要是要开展临床诊疗工作,运用推拿为主要手段,治疗以颈肩腰腿痛及关节活动障碍为主的疾病。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扎实的全科医学基础知识,能运用推拿疗法为主,结合针灸、理疗、中药内服外用等方法治疗疾病;特别对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知识和以推拿为主的保守治疗手段能重点掌握。

(2) 推拿康复医师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单位为综合医院康复中心/康复科,社区康复服务站等。此类人才需求较前者略多,主要开展以推拿为主的辅助康复治疗手段,对内科、神经科、骨科相关疾病进行康复治疗。此类人才需求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全科医学知识,良好的推拿手法,对单个病种并不要求深入了解其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

(3) 预防保健推拿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单位为社区及亚健康服务中心、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养生保健服务行业等。目前对于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已经受到了政府及医疗界的广泛重视,预防保健推拿人才的社会需求逐渐加大,市场前景广阔,其服务对象为庞大的亚健康人群。此类人才需求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专业的手法操作能力,掌握预防保健相关医学知识。

3.1.2 推拿办学单位存在的不足

目前对就业情况分析以及对招聘单位的调查发现,推拿本科毕业生普遍存在手法操作能力差,对针推常见病认识不够深入,实战能力差的情况。我们认为其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学生体能锻炼及功法训练较少,使得毕业生基础素质薄弱。第二,推拿手法实训未受到重视,操作实训课时少。推拿手法是推拿学的基础与灵魂,注重实践,只有多练手法与四诊检查,才能“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法从手出,手随心转”。第三,推拿课程中,推拿临床常见病的课程比重小,而现在临床上很少见或者已经少用推拿治疗的疾病仍然占有一定篇幅,使得需要重点讲解的病种课时被压缩,无法讲透彻。总之,推拿课程的设置不当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3.1.3 调整推拿专业课程设置

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有用之才,因此,笔者认为,针推专业本科办学须根据社会需求,把人才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在具备全面的医学基础知识,了解各科疾病的基础上,掌握娴熟的针推手法,具备一定的手法操作功力,能够胜任预防保健推拿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定的康复知识,掌握以推拿为主的辅助康复治疗手段,如针灸、中药、理疗等方法,对内科、神经科、骨科相关疾病进行康复治疗,以适应康复推拿的人才需求;进一步对推拿治疗效果最好的常见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骨伤科疾病,要重点掌握其解剖、生理、病理、诊断、鉴别诊断、综合治疗等知识,能处理临床常见的急重症,能胜任推拿临床治疗工作。

五年制针推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的推拿人才最基本的能力是掌握娴熟的推拿操作及具备一定的手法功力;在临床治疗岗位上,还需对推拿治疗最为有效的疾病在基础理论、综合治疗方面都要有深入的了解,仅仅一般性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推拿办学思路进行改革,笔者认为首先应该针对以上不足对目前的推拿学课程作一调整。第一,增加实训课时的比例,通过加强推拿功法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重视训练学生的手法技巧及手法功力、深透力以提高推拿手法的效果。第二,压缩一些《推拿治疗学》中非临床常见病的课时(或考虑将其归到附录作为选读材料),增加推拿临床常见病(颈椎病、腰椎病等)的课程比例,重点讲解这些疾病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生理、病理、医技检查等),为诊断、鉴别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基础,从而支撑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自主学习、终生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另外,针对目前社会对推拿人才三个层面的人才需求。笔者认为,首先,对于基础性的预防保健推拿人才,应通过功法练习而增强手法体能,从而使手法更娴熟,且具备一定的功力,增强实践动手的能力。其次,对于推拿康复医师人才,在实训课程中增加SET(悬吊运动疗法)、MCU(颈椎功能检测系统)等新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增加对主动功能锻炼的新动向、新设施及主动/被动康复的概念。最后,对于较高要求的推拿临床医师人才,应在课程中增加MCU、sEMG(表面肌电)等新技术检测分析的内容,增强学生对疾病疗效评价的最新认识,提高学生对探索更深层次知识的兴趣。

综上所述,目前社会对推拿本科毕业生有临床治疗、康复推拿、预防保健推拿三个方面的人才需求,其中临床治疗方面的人才需求相对最少,临床康复推拿次之,预防保健推拿最大。针对这种现状与趋势,本科针推专业的教学应在课程设置与教学重心方面作一调整,以加强本科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强化推拿常见病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更强的职业竞争能力与再学习能力,力争达到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

3.2 临床方面

推拿专业临床常见的多为脊柱病,针对以往对脊椎病只注重临床治疗(病中),忽视未病先防、瘥后防复(针对病前、病后)二个环节的问题,以中医“治未病”的宝贵思想为指导,引进系统工程学理论,提出“脊椎系统健康单元” 管理方案的概念。人的一生,脊椎的退变在所难免,目前脊椎病的发病更是提前到青少年,贯穿到中老年。因此,应当把人的脊椎健康作为人生健康中一个重要单元进行系统管理。

“脊椎健康单元”包含三部分:预防、临床治疗、瘥后防复。

首先,预防(针对病前) 体现祖国医学“治未病”思想。健康体检中心每年体检人群中有大量长期办公室伏案的脊椎病易发人群,建议在健康体检中心设立专门的脊椎健康咨询窗口。二是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在报纸发表科普文章,不断研究整理,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人群提出脊椎健康管理方案。三是联系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或与各级科协部门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共同努力开展脊柱健康教育宣传。

第二,临床(病中)临床诊疗方案的梳理,不断修订、完善以提高临床疗效。

第三,病后(瘥后防复)脊椎病是慢性退行性疾病,容易复发,导致前期的治疗前功尽弃,患者丧失信心,因此要高度重视“瘥后防复”。首先对出院和门诊已治愈患者建立规范的随访制度,不间断地进行健康宣教;其次要重视脊椎功能的恢复,挖掘中医导引动作并引进现代康复技术,研究总结有助于脊椎功能重建的颈椎导引操。

通过以上环节,可大大提高普通人群对脊柱病的知晓率,扩大推拿学科的社会影响,推动推拿学科的发展。

3.3 重视科研投入

随着推拿学科人才队伍的成长,开展推拿学科的科研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我省推拿学会挂靠单位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和福建中医学院针推系推拿基础教研室已经有从基础到临床、从校级到国家级的课题二十多项。建议各县级中医院或区医院推拿科应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以促进临床发展。

课题组成员:

1. 王诗忠,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背分会副会长,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2. 陈水金,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主任,国家级颈椎病重点专病项目负责人,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康复推拿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主治医师。

第4篇

推拿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疗法,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推拿能使疼痛减轻或消失,通过不断总结使推拿渐渐成为先于中医各科而形成的一种疗法。推拿基本概念

推拿,古称按摩,按跷,案杌等,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推拿这一名称首见于我国明代,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手或肢体或其他部位,在患者体表特定部位和穴位上,施以特定技巧动作,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

推拿的分类

推拿目前有如下几种分类方法。

依据应用对象的不同分类

1.成人推拿指以成年人为对象的推拿,即我们通常意义的推拿。

2.小儿推拿指以小儿为对象的推拿。

按照应用目的的不同分类

1.医疗推拿是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应用各种不同手法刺激人体特定部位,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推拿。又可进一步分为内科推拿、伤科推拿、妇科推拿、儿科推拿等。

2.保健推拿指以身体舒适保健为目的的推拿。又可按施术者分为自我保健推拿和他人保健推拿。还可以按保健内容分为运动推拿、减肥推拿、美容推拿、足部反射区推拿等。

3.康复推拿指以医学康复为目的的推拿。推拿疗法是康复医学中的传统康复手段之一,方便实用,效果优良。

还可按照手法的不同特点分为一指禅推拿、滚法推拿、正骨推拿、点穴推拿和气功推拿等。推拿的治疗原则

“治病必求其本”是中医推拿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之一。求本,是指治病要了解疾病的本质,了解疾病的主要矛盾,针对其最根本的病因病理进行治疗。另外,应注意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三因制宜、异病同治、同病异治。

推拿适应证

推拿的适应证广泛,涉及骨伤、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神经科的疾病,且用于减肥、美容及保健医疗等。

1.骨与关节、软组织疾病颈椎病、落枕、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骶髂关节损伤、骨性关节病等。

2。内、妇杂证头痛、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半身不遂、消化不良、面神经麻痹、痛经等。

3.小儿疾患小儿腹泻、便秘、遗尿、疳积、厌食、斜颈、斜视等。推拿禁忌证

1.开放性软组织损伤。

2.各种类型的骨折。

3.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肿胀严重的患者早期禁用。

4.手法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的患者。

5.有严重的心、脑、肺、肾疾患的患者。

6.有出血或出血倾向的疾病。

7.孕妇。

8.急性传染病,如结核。

9.癌症。

推拿注意事项

1.推拿者应经过正规的培训(手法、基础知识)。

2.治疗前应详细诊察,明确诊断,排除禁忌证。

3.患者的要安排适当,使其舒适,便于放松,医者也要选择适当的,以便于手法操作。

4.推拿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和询问患者的反应,适时调整手法力度,做到均匀,柔和,持之有力。

5.推拿者应经常修剪指甲,保持手的清洁。

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就是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位,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和规范的动作,在体表操作的方法。手法的基本要求

1.持久手法能按要求持续运用一定时间。

2.有力手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力量,力量的大小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症、部位的不同情况而增减。

3.均匀手法动作要有节律性,速度不要时快时慢,压力不要时轻时重。

4.柔和手法用力不可生硬粗暴或用蛮力,要轻柔缓和,变换动作要自然。

5.深透手法必须作用到一定深度,使力达病所。手法分类

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将其归纳为六类手法。

1.摆动类一指禅推法、滚法、揉法。

2.摩擦类摩法、擦法、推法、搓法。

3.振动类振法、抖法。

4.挤压类按法、点法、捏法、拿法。

5.击打类拍法、击法。

6。运动关节类摇法、扳法、拔伸法。

常用手法介绍

1.-指禅推法

定义用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位或经络穴位上,沉肩垂肘,以腕关节悬屈,运用腕间的摆动带动拇指关节的屈伸活动,以使之产生的功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经络穴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

临床应用本法接触面积小,渗透力强,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和穴位。

2.滚法

定义半握拳,以小鱼际和尺侧三个掌指关节构成的手背三角区着力,通过腕关节的屈伸,带动前臂旋转,使拳背在治疗部位上来回滚动。

临床应用本法接触面积大,作用力强,适用于肌肉丰厚处。

3.揉法分掌揉和指揉两种。

定义以掌或指吸定于一个部位,带动该处皮肤做环形移动。

临床应用接触面有大有小,刺激力能轻能重,临床运用灵活多变,适用于全身各部。

4.摩法分掌摩和指摩两种

定义以掌或指在患者体表不带动皮肤做环形移动。

临床应用刺激柔和舒适,特别适用于胸腹、胁肋部。

5.擦法

定义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

临床应用本法常用于虚寒性疾患。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功效

6.推法

分指推、掌推、肘推法。

定义用指、掌或肘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运动。

临床应用运用广泛,适于全身部位。能提高肌肉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

7.搓法

定义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作快速搓揉,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

临床应用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以上肢最为常用,常作为结束手法。

8.振法

定义用手掌或手指着力于体表,通过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力的静止性用力,产生振颤动作。分掌振法和指振法。

临床应用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或穴位。

9.抖法

定义用双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远端,用力做连续的小幅度上下颤动。

临床应用本法可用于四肢部,以上肢为常用。常与搓法配合作为治疗的结束手法。

10.按法

定义分指按法和掌按法,用拇指端或掌按压体表。

临床应用指按法适用于各个部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和腹部。具有放松肌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的作用。

11.点法

定义本法是从按法演化而来,属于按法范畴。其着力点比按法作用面积要小,刺激量大。分拇指点、屈指点。

临床应用多用在穴位或压痛点。具有镇定止痛、开通闭塞、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12.拿法

定义捏而提起谓之拿。

临床应用刺激较强,常作为治疗开始、结束手法用于颈肩四肢部位。具有祛风散寒、开窍止痛、舒筋通络。

13.缀法

定义用双手作相反方向用力扳动肢体。分为:颈椎扳法、胸椎扳法、腰椎扳法。

临床应用常用于脊柱关节。具有滑利关节、纠正错缝的作用。

14.拔伸法

第5篇

【关键词】 中医;经络;脊柱;推拿疗法

中医经络脊柱推拿疗法是以中医的经络脏腑理论为依据,以现代医学中的脊柱解剖为指导,应用中医按摩的多种手法,并配合中药膏摩、拔火罐、艾灸、针刺等综合方法,作用于脊柱及背腰部的经络穴位和肌肉组织上,以预防和治疗脊柱骨关节和相关脏腑疾病,由于目前仍然无法阐明脊柱推拿的作用机制,临床上存在着盲目使用推拿手法的倾向,这是防碍脊柱推拿手法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脊柱推拿专业人员必须审慎地考虑本专业所面临的问题,以便为将来脊柱推拿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发展与现状

中医脊柱推拿治疗内脏疾病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明确的记载,《素问·举痛论》言:“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矣,”经文中指出按揉脊柱两侧的背俞穴(心俞、厥阴俞),可以治疗寒凝气滞血虚导致的心痛,背俞穴共有心、厥阴、肺、肝、脾、肾、胆、胃、膀胱、大肠、小肠俞穴。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五官七窍、皮肉筋骨等病证。

中医脊柱推拿手法是由中医按摩手法衍化而来,其理论基础源于中医理论,临床广泛应用于中医各科,其手法操作形式和治疗风格常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20世纪70年代,一些推拿治疗师运用中西 西结合的理论,根据现代医学,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总结出了脊柱旋转手法,在颈椎病和腰椎病中广泛应用。

脊柱推拿疗法在中医骨伤科、推拿科、针灸科和理疗科等应用广泛,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治疗疾病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和一些慢性颈腰痛患者,以及一些脊柱源性的内脏疾病等,由于缺乏对脊柱推拿手法的定义和使用范围及权限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因此,脊柱推拿手法的命名及适应证比较混乱,再加之基础研究相对落后,所以,一些脊柱推拿疗法的基本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脊柱推拿手法的治疗依据,能否将棘突偏歪作为使用旋转手法的治疗依据等等。目前,中医脊柱推拿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颈部手法有旋转法和板法,其中扳法包括斜扳法和定点斜扳法,胸部手法有旋转法,扩胸牵引法和对抗复位法,斜扳法和后伸扳法,其中斜扳法包括侧卧位斜扳法,仰卧位长柄式斜扳法和坐位斜扳法,后伸扳法包括双腿后伸扳法和单腿后伸扳法[1-3]。

我国脊柱推拿疗法的基础研究包括解剖学,脊柱生物力学和影像学等几个方面,其中解剖学主要是集中在腰椎上,观察的内容包括腰椎旋转和后伸时腰神经受牵拉的椎扳移动情况。近年来,我们对临床解剖研究所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对颈椎推拿时所产生的咔哒声响进行了研究,影像学的研究集中在颈部,主要是研究颈椎的旋转手法对颈部骨性结构的影响,头颈部旋转及后伸对椎基底动脉血供的影响,脑血流图等检查,颈椎半脱位的临床意义等。

2 存在问题

2.1 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近几年,不少中医院校开始招收推拿专业本科生,但大多数推拿医生多是经过短期培训、进修或转行而来,所学的内容基本上是师傅怎么教,徒弟就怎么做,对基本的骨科学和解剖学了解甚少,以致一些颈椎手法治疗者对凡主诉有颈痛或是腰腿痛的患者,均要对脖颈和腰腿施一下扳法,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人为伤害,如脊柱骨折脱位,肋骨骨折,神经损伤等,甚至造成截瘫或死亡,目前这类临床报道还有增无减。

2.2 缺少大样本的临床对照及随访观察 目前虽然临床和基础研究水平较低,但脊柱推拿疗效好的报道较多,虽然这几年在基础研究方面有一些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力学等研究工作,但大多显得零乱而肤浅,所以,相对临床发展来看,脊柱推拿手法的基础研究近乎于空白,与临床的发展极不相称。

2.3 手法命名混乱复杂 有的是以人名来命名,有的是以地域命名,而大多数是以手法的形态命名,脊柱推拿手法,命名上的混杂不利于推拿疗法的发展,也增添了学术交流的困难,虽然几年前有人提出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但仍未引起业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转贴于

2.4 医政管理疏漏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中医院校或团体纷纷举办各类短期培养班,有些新闻媒体还把推拿宣传成“特异神手”,使脊柱推拿手法被庸俗化了,或被认为只是按按捏捏而已,或被认为是带有神秘色彩的技艺,这些都给推拿疗法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4-6]。

3 解决措施

3.1 提高脊柱推拿的科学性 在脊柱推拿手法的治疗方法,疗程设计和疗效评定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

3.2 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质 作为脊柱推拿治疗者,必须掌握必要的骨科学,病理学,生理学,解剖学和一些生物力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3.3 制定较明确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4 加强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脊柱推拿手法有了较大的发展,如果我们能对国外的推拿整骨等疗法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将会有利于我们的提高和进步。让中国的脊柱推拿疗法进入一崭新的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伊智雄.实用中医脊柱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

[2]吴建国.中医经络学的运用与发展思路探讨[M].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7(2):35.

[3]庞建苛.小儿推拿历史与发展初探[J].中华推拿疗法杂志,2004,2(2):48.

[4]周信文.实用中医推拿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

第6篇

关键词:针灸推拿专业;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五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在江苏省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后已取得较大成功,并得到了教育部认可,认为其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规律,明确了高职培养思路,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且能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极大地发展了地方经济,故鼓励地方发展五年制高职。笔者从事针灸推拿临床和教学工作多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发现要及时对高职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定位和思考,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率。本文从以下方面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重新明确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向

要办好一个专业,首先要严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针对我院针灸推拿专业,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清楚我们招收的是什么样的学生,要培养成怎样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上都要重新定位。首先,深入我省乡村卫生院和社区服务站,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当前及今后5~10年内这些基层医疗单位需要多少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其次,调研我省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状况,了解招收人数和招收计划。目前我省设有针灸推拿专业的学校有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及以上层次)、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卫生分院、淮阴卫生分院(2009年开始招生)。最后,调研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学生人数和就业去向,把握医疗市场需求。从目前我院学生就业形势看,保健和休闲场所对针灸推拿专业人才需求较大。在上述工作完成后,我们重新定位培养目标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加强职业与人文素质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1世纪需要的是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创新能力,沟通合作、自我导向和学习能力。对针灸推拿专业学生而言,除了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外,还要加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要根据中医特色,重点加强古典文学、历史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此外还要根据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要求鼓励学生考取证书,如按摩师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等。

2突显五年制高职特色

五年制高职生在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前就学习专业知识,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正符合高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为突显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立足本行业,改变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专业特色:(1)体现中医学特色。加强中医基本理论教育,强化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学教学,强化学生专业思想,激发学习热情。(2)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动手能力,不要求学生掌握高深的医学理论,而要求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学生在校的后3年,我们将培养重心放在实践技能训练上,从点穴到推拿手法的基本训练,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

3重新设置课程体系

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应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公共课开设要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教学要为就业服务,要学有所用,压缩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专业课设置应以中医基本理论和针灸推拿课程为主,减少西医课程。

3.1专业课调整

专业课分为医学基础课和针灸推拿专业课两部分。高职教育根据劳动力市场实际需要而培养人才,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根据目前就业实际情况,五年制高职针灸推拿专业应培养保健康复型人才,属于第一、第三医学范畴,即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故医学基础课轻西医、重中医,应减少临床课程,尤其是西医临床课程。在中医方面可开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中医骨伤课程等,减去中医内科学课程,因为该课程大部分学生听不懂,且今后几乎用不上。西医方面可开设解剖学、疾病基础、社区医学、老年医学、护理学等课程。我们增加了护理学等课程,因为高职针灸推拿专业定位为第一、第三医学,故学生必须懂得一些护理常识。针灸推拿专业课程应重推拿、轻针灸,因为临床上对针灸医师要求特别高,要内、外、妇、儿科样样精通,至少要针灸推拿专业本科毕业生才能胜任;故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只开设经络腧穴学、针灸治疗学、针法灸法学,无需开设针灸各家学说、针灸医籍选、实验针灸学等课程。推拿学应作为重点,可开设气功学、推拿手法、推拿治疗、小儿推拿学、足疗学、保健推拿课程,同时增加理疗学和中医康复学课程。

3.2公共基础课调整

公共基础课分为政治基础课和应用基础课两部分。笔者认为中医是一种古代文化,要想学好中医必须先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中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政治基础课部分可开设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学,同时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开展医学心理学、法律学课程。在应用基础课部分,结合针灸推拿专业特点,减掉数学、物理、化学课程,同时保留语文、医古文、计算机和英语课程。

4缩短在校理论学习时间,根据就业需求选择实习科室

实习分为教学实习和临床实习两部分,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五学年全年。要缩短在校理论学习时间,最适合的是延长第三年教学实习。目前各学校教学实习一般为两个月,可以改为一学期,这样可以让学生对针灸推拿临床工作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在毕业实习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方向选择实习科室。如想从事保健工作的学生可以专攻推拿科或者去保健场所实习,无须在医院实习;准备从事康复工作的学生,可重点到推拿科和康复科实习,这样学生一毕业就可以上岗工作,不需要再培训。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和高级技工的紧缺,国家急需培养一毕业就能上岗的实用型人才,教育部曾提出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实行半工半读。卫生职业类学校学生未来工作服务对象是人,故不能完全实行半工半读,但可以缩短在校理论学习时间,相对延长实习时间;这样学生毕业后也能尽快适应工作,提高五年一贯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5建议增加针灸推拿技师证书

为顺应当前形势发展,五年制高职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要进行调整,由原来主要面向医疗机构、其次面向康复保健场所改为主要面向康复保健和休闲场所、其次面向医疗机构,各职业岗位要求并不一样。

5.1医疗机构职业岗位要求

该职业岗位对医学知识要求最高,学生需要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才能从事针灸推拿临床工作。此外,该岗位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也很高,必须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熟练掌握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取穴原则和方法,熟练针刺和推拿手法,同时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

5.2康复保健及其他场所相关职业岗位要求

该职业岗位所对应的工作任务包括针灸推拿足疗、医疗器械和药品推销等。所对应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包括掌握一定中医基础知识,掌握慢性病及老年性疾病保健和康复知识,熟悉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取穴原则和方法,熟练针刺和推拿手法,同时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5.3休闲场所职业岗位要求

该职业岗位所对应的工作任务主要为推拿工作。所对应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包括掌握推拿手法,熟悉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熟悉慢性病和老年性疾病保健康复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关爱精神。现在的五年制高职生很少能通过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故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没有资格进入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工作,只能到康复保健场所和休闲场所工作。目前只能取得保健按摩师证,但该证书较容易取得,没有全国统一考试标准,门槛很低,故含金量不高。因此,笔者建议增加针灸推拿技师证书,要求比执业医师低、但比保健按摩师高,且全国统一考试,以适应五年制高职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就业需要。

6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在培养学生方面,我们要有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在当今社会,一个人一生不一定只从事一种职业,尤其是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因多方面原因,很多毕业生不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因此培养学生跨专业就业能力相当重要。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学生不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又不想进保健和美容行业,很多学生毕业后从事其他行业,虽然专业知识没用上,可当时学校的多元职业能力培养在其工作中还是起了很大作用。多元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并进行课程改革也是我们目前要思考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敢想敢做,不怕困难,有开拓进取精神。

7拓展针灸推拿相关专业

第7篇

关键词:针灸推拿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65-02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职教思想。它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能极大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先学理论知识,后集中时间安排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践环节脱开,这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高职高专院校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较差。“理实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进行组合教学,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极大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高职高专中医类院校主要为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中医药人才。因此,在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课程设置需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面向临床一线的应用型人才。《针灸推拿技术》是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是面向针灸推拿医师、针灸推拿师、保健按摩师、足疗师、反射疗法师等职业资格岗位技能培训及考证的重要综合性专业技术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的针灸、推拿技能,具备保健以及准确地处理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能力。学好《针灸推拿技术》课对培养高技能针灸推拿人才,起着支撑和决定作用。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是:紧紧围绕农村和社区实用型人才的需要,狠抓三基(基础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培训,注重能力培养。针灸推拿技术在这一点上真正发挥了它的简、便、验、廉的学科优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临床常用的毫针刺法、三棱针刺法、拔罐法、皮肤针、电针、头针、耳针以及成人、小儿推拿手法,能够熟练地运用针灸、推拿方法治疗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我们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邀请医院、保健康复类企业专家共同参与课程整体设计和建设,对教学方案重新进行规划和设计,整合和完善了教学内容,修订了考核标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重新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融“教、学、做”为一体,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的设计紧密结合针灸推拿行业发展对人才职业素养、专业技能要求的实际。教学内容的设计紧跟针灸推拿行业发展的趋势,教学内容上加强实训教学环节,优化项目设计,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理论基础培养、职业能力培训一体化进行,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满足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医院、保健康复类企业专家合作,以培养兴趣,授学结合,学用并重为教学理念,坚持以学为本,学以致用为教学原则,选取的教学内容理论上以基本理论为主,以培养临床和保健的基本能力为主要目的,体现了高职高专层次“必需、够用”的基本原则。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表现为“4+1”的内容结构。“4”即四大教学模块,具体内容为:划经点穴技能、针刺技能、推拿技能、针推治疗技能。“1”即针灸推拿基础知识。对于针灸推拿基础知识的安排,我们是安排在四大教学模块的教学训练中完成的,对于在能力训练项目中未涉及到而学生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则安排在每一个能力训练项目训练前的教学中完成。在四大教学模块之下,设计了针灸推拿岗位的32个教学训练项目,与基础知识构成了全部教学内容。在教学模式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三化、四结合”教学模式。模块化——课程分为划经点穴、针灸技能、推拿技能、针推治疗技能4大模块。4个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循序渐进。体系化——总体设计,分项实施,分步执行,分块运作。动态化——及时结合社会和市场的变化,适当增加需要的技能,如刮痧技能、足疗技能等。“四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创建了“理论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实训、实习教学”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师演示与学生模拟相结合:采取了“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边讲授边演示,学生相互模拟练习,做到了理论实训一体化。录像观摩与课堂仿真模拟相结合:充分应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开展课堂模拟训练,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案例教学与理论探讨相结合: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使用了理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即在教学中即时引入病案,从实际问题入手,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经验积累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课程建设中,我们制作了系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录像、习题库、问题实时解答等丰富的网络资源。既利于任课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自由地进行备课和修改、添加、更新资料;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

我们根据培养目标细化成技能目标,根据技能目标确定实训项目,然后围绕这个实训项目进行分析,确定完成这一项目所需理论知识,将实践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相整合,针灸技术、推拿技术的理论教学内容在实训室通过讲解、示教、练习一体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过程的效率。传统的教学是先理论后实践,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时,对以往学习的理论知识的记忆减少,使理论与实践脱节。“理实一体化”教学使教学信息的传递具有同步性,“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设计的实训情境,让学生自己来实际验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