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09-19 16:13:21

序论:在您撰写发热病人护理措施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

第1篇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发热;护理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诱发发热的因素较多,如感冒、呼吸道感染、胃肠道不适,其他疾病发病后也会诱发病人发热[1-3]。在病人发热后需要及时采取护理措施,并结合病人护理需求,建立完善的护理指导机制[4]。本研究以70例在校大学生发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校大学生发热的有效护理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0例在校大学生发热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其中,试验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19.50±2.81)岁。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20.38±3.13)岁。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基础护理指导,即在其护理过程中帮助其做好发热护理方案,采用药物干预护理。1.2.2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实施以下护理措施:①按照病人护理需求,建立个性化护理方案,针对病人护理要点进行评估,完善病人护理指导方案及细节。②给予病人对症护理指导,在明确发热因素后,及时对症治疗,并且采用多样化降温方式帮助病人控制体温,如给予病人物理降温,将冰袋用毛巾包裹,然后敷在病人额头处;给予病人药物降温控制,如安瑞克、双黄连口服液等。③做好病人的生命体征监测,在病人发热护理期间,对其进行不定期的体温监测记录,并且要防止发热意外事件出现。④做好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指导,主要为惊厥和休克的护理处置,帮助病人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其护理指导能力。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病人首次退热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②统计出现惊厥、休克病人例数,计算不良事件发生率,即不良反应发生率=(惊厥+休克)例数/发热病人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退热时间(见表1)

2.2不良事件

试验组出现1例惊厥,无休克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6%,对照组出现5例惊厥和2例休克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个性化护理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措施,可以针对病人的临床症状,对其发病的因素进行评估[5]。此外,做好病人的预防护理,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在校发热大学生护理为例,在其护理指导中,应该建立科学的护理指导方案。经过科学护理指导,能够帮助护士改善护理方式,对其发热的诱发因素识别具有一定帮助[6]。同时也可以在病人护理过程中,通过科学护理指导,帮助病人降低护理风险,提升病人护理满意度。本研究发现,个性化护理等护理措施能够改善病人预后,对了解病人发病诱发因素有一定指导意义,同时做好病人护理的风险评估,对降低其护理难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7]。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病人首次退热时间为(8.15±3.12)h,完全退热时间为(2.25±0.25)d;对照组病人首次退热时间为(13.32±2.25)h,完全退热时间为(5.52±0.65)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现1例惊厥,无休克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6%,对照组出现5例惊厥和2例休克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小结

综上所述,个性化护理能够缩短在校发热大学生的首次退热时间及完全退热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呼海燕,林支胜.发热的研究历程和进展[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1,6(1):131-133.

[2]刘凌云,刘小红,张少萍,等.校区大学生发热的流行趋势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校,2007(4):467-468.

[3]华伟,米新陵,霍亚兰,等.克拉玛依市在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5):641-645.

[4]裴艳娜.中西医护理措施对外感发热患者的退热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21(18):102-103.

[5]苏丹.发热待查患者的护理研究与进展[J].心理月刊,2019,14(13):238.

第2篇

【关键词】发热;护理;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62-02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者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功能障碍时,调定点上移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腋下温度〉37℃、口腔温度〉37.5℃定义为发热,其中,37.5~37.9℃为低热,38.0~38.9℃为中热,39.0~41℃为高热,〉41℃为过高热[1]。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2]。持续发热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并损害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因此在不影响病情观察诊断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有效的退热降温成为发热病人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我校120例发热病例的回顾,总结和分析了有效降温措施,与大家共同探讨。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9月至2013年7月我校医务室处置的120例发热病例,均为在校中学生,其中男性63例,女性57例,年龄在17~19岁;病史0.5~2天;体温37.5~40℃;主要表现:乏力、头疼头痛、肌肉酸痛、呕吐、咳嗽、鼻塞、流涕、咽喉肿痛。经检测,均未感染H1N1、H7N9流感病毒。

1.2护理措施

1.2.1降低体温:实施的有效降温措施有:①物理降温 措施(一)用30%~50%酒精擦拭病人身体,特别是窝、肘窝、腋窝等大动脉流经处,促进患者体表蒸发散热。措施(二)用冷毛巾或冰袋放在病人头部,有效保护脑细胞,不至于因高热而引起谵妄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同时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流经处放置冰袋,促进机体散热。措施(三)协助病人洗温水澡,促进表面皮肤蒸发,从而散热。②药物降温 措施(一)口服扑热息痛0.25~0.5g,每日三次。措施(二)遵医嘱给予病人复方氨基比林2ml肌肉注射或遵医嘱采用其他药物降温。措施(三),遵医嘱给予清热解毒中草药。上述措施逐条实施,选其一实施,30分钟后重新测量体温,并密切观察病人反应。若体温未降,则根据情况进一步采取措施,直至体温下降,并加强观察。

1.2.2 病情观察:发热分为三个时期: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

1,若病人脸色苍白,畏寒,寒战,说明病人处于体温上升期。2,病人脸色潮红,出汗,呼吸快,说明处于高热期。3,病人大汗,皮肤潮湿,说明处于体温下降期。不同时期,给予不同的护理,上升期注意保暖,高热期注意散热,下降期注意更换衣物防治二次着凉。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同时观察脉搏、血压、呼吸灯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2.3 饮食护理:体温升高时物质代谢加快。一般认为,体温没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13%,所以发热病人的物质消耗明显增多。如果持久发热,营养物质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充,病人就会消耗自身的物质,导致消瘦和体重下降[3]。护理过程鼓励病人多饮水,每天达3000ml,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1.2.4 基础护理:卧床休息,督促其暂停学习,多睡觉,避免劳累,避免剧烈活动,减少体能消耗,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保持皮肤清洁,穿宽松透气衣服,利于散热;注意房间空气对流,加强通风。

1.2.5 心理护理:中学生学习压力大,认为生病耽误学习,出现紧张、抑郁等负性心理。因此,积极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工作,疏导其负性情绪敦促他们安心养病。同时,加强健康宣教,详细讲解发热的原理,使其了解发热也是一种机体防御反应,对机体也有积极的一面。

2 结果

经过3~7天的治疗护理,120例病例,体温均恢复到正常,降至37℃以下,一些疾病的症状也消失,疾病痊愈,继续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3 讨论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应激反应,往往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4]。发热可造成机体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机体脂肪蛋白等分解过多,不利于学生机体康复。本文搜集的120例在校学生病例,排除了重大疾病的可能性,故可积极采取降温措施,促进了病人的机体愈合。物理降温是利用气体、液体或固体等导热物质,通过蒸发、辐射、对流和传导等物理方法达到人工散热的目的 。物理降温起效快,安全,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且因其舒适度高,中学生病人易于接受。药物解热,包括化学药物水杨酸类、类固醇解热药以及清热解毒中草药,都有很好的解热效果。执行过程中,注意服药注意事项以及肌肉注射时的无痛技术,同时做好心理抚慰,消除病人对药物的恐惧抗拒心理。除了医护人员无微不至地关照,还可动员老师同学多来看完病人,让他们拥有归属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耐心。

本文中120例中学生病例,在有效的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护理措施,包括物理药物降温、基础护理、心理护理,使患者体温均降至正常范围,临床症状消失,身体得到痊愈,未有一例发生并发症。

综上所述,在校中学生离开父母、独自求学,自我照顾不周、加上升学压力大,易发生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各种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体温促进机体愈合,使患者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 内科护理学. [M]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6

[2]李楚杰. 发热时体温的正调节和负调节. 中国病例生理杂志,1994,10(5):553

第3篇

[关键词] 肺结核; 发热原因分析;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174-01

肺结核的主要临床证状是发热,不仅是除新发结核病灶和原有病灶进展期,还有肺结核合并其它感染所至,若长期迁延性高热,会使病人进行性衰弱,除治疗外还要有科学的、确切的护理,才能保证病人不出现水与电解质失衡,循环和呼吸功能不全。为病人早日康复打下良好基础。现总结我院1995-2010年收住院的肺结核发热182例病人,对发热原因的分析和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总数 182例,男103例,女79例;年龄5-76岁;为便于分析列下表。

1.2 发热原因分析

1.2.1 迁延性高热的分析 (1)急性粟粒型肺结核,高热在39℃以上,呈稽留热型10例,发热持续3-4周,原因是病人在短期内有大量结核菌进入血液内引起菌血症而高热。(2)干酪型肺炎:5例,高热达39℃-40℃,发热后2-3日,先为稽留热后为弛张热,持续时间不等,原因是肺组织内大片干酪样坏死,呈急性结核症状而高热。原因是肺组织内大片干酪样坏死,呈急性结核症状而高热。(3)浸润型肺结核的急性期,病灶在基底段,急性渗出性胸膜炎均出现高热,热型不定。

1.2.2 迁延性低热的分析 指腔温度在37.4℃-38℃,本组病例迁延性低热占106例,61例为午后低热至次日早转正常,42例发热在37℃-38℃之间不降。原因是,浸润型肺结核的活动期,结核病灶的溶解及空洞形成、支气管播散、胸腔积液均可引起。

1.2.3 肺结核合并症引起发热的分析 发热无规律性,需要在临床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1)肺结核大咯血,血液贮留肺及支气管内,造成局部炎症、血液的吸收热。(2)肺结核并发慢性感染性疾病:慢性肝炎、上耳炎、扁桃体炎,其中有浅在慢性病灶,临床上难以发现,上述各种合并症均可引起发热。(3)继发肺内细菌感染:瘘菌培养可有大量革兰阴性、阳性细菌生长或链球菌感染所致长期发热。

2 发热病人心理护理

2.1 青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主要表现在对工作、前途、恋爱、婚姻、提干等的心理顾虑。

护理:我们针对青年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实事求是地将病情及转归告诉他们,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问题,消除其对结核病的错误认识,并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其坚定战胜病症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娱乐活动,活跃文化生活,使病人身心愉快、早日康复。

2.2 中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主要表现为家庭生活的经济负担、子女就业、升学、瞻养父母、晋级提干及工资待遇等问题的心理顾虑。他们不愿较长时间地住院,待治愈后再出院,而是病情稍有好转就要求出院。出院后,由于治疗不及时或中断治疗,以及生活不规律等因素而使病情又复发、恶化而再次入院。有的病人甚至出现无法挽回的后果。

护理:根据心理状态,首先应同病人单位联系,请单位妥善处理。同时应耐心向病人讲清提前出院的利害关系和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以引起病人的重视使其安心休养直至痊愈。

2.3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由于老年体弱,有的病情较重而心理压力较大,对死亡的恐惧也是有些老年患者特有的一种心理状态。有的病人因生理功能衰竭而在性格上的改变,如固执、烦躁、沉默、迟钝及行动不便或身边无子女,致使性格怪僻或孤独等。

护理:根据不同病人的心理特点,加以疏导、解释,使病人从恐惧、精神不快等心理障碍中解脱出来,注意讲话的方式及态度,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耐心地解释,从而得到病人信任,使病人异常心理状态发生转化,同时,帮助病人了解病因及转归,正确地对待疾病,以消除病人的异常心理状态,调整机体的内外平衡,提高疗效,以达到治疗目的。

3 发热病人的临床护理

3.1 一般发热病人的护理

3.1.1 病情观察 应经常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病人突然出现气急、胸疼、、坐位呼吸,则考虑是否发生气胸;对有咳血史和肺结核空洞的患者,预防出现大咯血。均应做好相应的抢救准备工作。

3.1.2 环境和呼吸道管理 确保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每日空气消毒,病区清洁卫生,禁止吸烟,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应自行密闭放置,按时统一收取后进行消毒处理。

3.1.3 休息与饮食 肺结核病人的娱乐活动应受病情加以限制。低热病情较轻者,可室外散步,做适量活动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提高身体抵抗能力;高热病情较重者需卧床静养,减少活动,饮食上应给予有营养易消化的半流食或流食,保证电解质平衡,有利于清除体内毒素,为治疗打好基础。

3.1.4 药物治疗 在化疗时应正确指导病人用药。避免用药期间中途停药,造成结核菌耐药,则延长治疗时间。监督指导病人完成规定疗程,确保治疗效果,防止复发。

3.2 咯血病人发热护理 应嘱病人安静休息,消除紧张恐怖情绪,低热患者随咯血停止可自行消退。而高热咯血病人在应用物理降温和解热剂时,应根据病情确定降温幅度和方法。并密切观察降温情况。以防体温骤降引起再度咯血,而危及生命。长期发热的患者,由于水分丢失多,机体消耗大,先从饮食中补充,必要时应静脉补充。

3.3 症状护理

3.3.1 低热的护理 指导病人正确饮食、休息,在应用抗结核及抗和素药物过程中,即可逐渐恢复正常体温。无需特别护理。

3.3.2 高热的护理 由于长期高热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并可不同程度的损害心、肝、肾等器官。大量水分的损失及维生素、蛋白质的消耗,使机体抵抗力减弱,在护理中要特别认真细致。降温方法:(1)物理降温:此方法简便可靠,危险性小,适用于冰袋冷敷、酒精擦浴、温水擦浴、冷盐水灌肠。(2)药物降温:先了解用药史,选用降温药物。用药后,注意观察有无大量出汗,避免虚脱或着凉。如果连续高热,单项方法降温效果不理想,可采取物理和药物联用降温效果会更佳。

第4篇

【关键词】 精神疾病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发热 护理

多参数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简称MECT治疗)是精神疾病的现代物理治疗方法,病人在全身麻醉后入睡,并给予肌松剂和氧气,然后通过适量脉冲电流刺激,使大脑皮质广泛放电,促使脑细胞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释放化学物质以恢复大脑的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该治疗方法安全性高,病死率低,对抑郁症伴自杀病例以及紧张型分裂症疗效显著。但临床发现,部分行MECT治疗后的病人会出现发热现象。发热将导致病人MECT治疗不能顺利进行,延缓病人病情的控制,还可能增加行MECT治疗的并发症。现将我科2008年1月—2009年10月的88例行MECT治疗后的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保证了病人MECT治疗的顺利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88例行MECT治疗的病人均符合CCDM-3诊断标准[1]。其中躁狂症38例,抑郁症5例,精神分裂症45例;共行736次,平均每人行8.37次;行MECT治疗后无发热42例,以腋温为标准,低热(37℃-38℃)28例,中等度热(38.1℃-39.1℃2例,高热(39.1℃-41℃)5例,超高热(大于41℃)例;发热病人中白细胞数升高12例,正常21例。

2 临床分析

2.1 病人一般在首次行MECT治疗后的下午发热,第二天行MECT治疗前体温又恢复正常,但治疗后下午又会出现发热。

2.2大部分病人是低热,极少数病人是高热。

2.3病人停止行MECT治疗后,大多数病人的体温随即恢复正常。

2.4随着行MECT治疗次数的增多,发热现象会越来越少。

3 发热护理

3.1心理护理:由于精神病人对行MECT治疗知识缺乏,误解为是一种“电击”治疗,再加上发热,就更加的紧张、焦虑、恐怖,无安全感。 所以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特别重要。要主动与病人沟通,耐心细致的讲解精神病常识、行MECT治疗的方法、优点、注意事项,引导家属给病人情感上的支持,使病人得到心理安慰和安全感。对病人体温的变化及伴随的症状给予合理的解释,以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

3.2病情观察: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呼吸、血压及精神症状的变化;行MECT治疗后的病人因个体差异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记忆障碍、肌乏力、头痛、呕吐等症状,因此也要加强观察。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

3.3保暖:保持病室安静,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注意做好病人的保暖工作,防止病人受凉感冒。对行为紊乱、兴奋躁动、脱衣解裤等生活不会自理的病人,必要时给予约束。

3.4降温:首先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若体温大于37℃,嘱病人不要穿太多的衣服,多喝水;体温大于39℃,可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大于39.5℃时给予乙醇擦浴或大动脉处冷敷,必要时按医嘱给予药物降温。物理或药物降温半小时后应复测量体温一次。

3.5补充营养和水分:发热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机体分解代谢增加,兴奋躁动也增加了机体能量的消耗,所以应及时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且要少量多餐。同时,发热病人的呼吸加快,皮肤出汗增多,水分大量丧失,应鼓励病人多饮水,保证每天的摄水量达到2500-3000毫升。不能进食的要按医嘱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以提供能量及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但行MECT治疗前必须严格禁食10小时,禁水4小时。

3.6口腔护理:发热病人由于唾液腺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同时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引起口腔炎和粘膜溃疡,所以病人餐后及睡前应漱口,不能自理或配合的病人可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如口腔干裂可涂油保护,防止口腔感染。

3.7皮肤清洁:行为紊乱病人、亚木僵状态病人、约束的病人等常在床上大小便,所以应加强护理,及时更换衣服床单并擦浴,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病人退热时汗多,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和床单,防止受凉。

3.8卧床休息:发热时由于新陈代谢增快,摄入减少,消耗增多,故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体力。不听劝说的病人给予约束。

4 小结

对行MECT治疗后发热的病人实施护理干预,使病人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MECT治疗,从而减少行MECT治疗的并发症,尽快控制病人的精神症状,使病人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第5篇

【摘要】目的:通过对高热病员护理的探讨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方法:经过密切观察病员体温变化,给予正确的物理降温,饮食护理,提供安全舒适的病室环境。结果:对高热病员进行正确的物理降温及生活护理,让病员能更快更好的康复。

【关键词】 体温过高 物理降温 护理

发热是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体温超过39摄氏度称高热。

1.资料:我科主要是以收治血液病人为主的科室,病人常因机体抵抗能力下降,感染等因素致体温超过37.5摄氏度以上,发热病员伴有头昏,头痛,畏寒,寒战,咽痛等不适,或持续高热造成病员焦虑,烦躁不安等,在通过冰枕降温,保暖等一系列对症处理和精心护理,都治疗好转出院。

2.护理 2.1发热病员每4小时测体温1次,绘制于体温单上,同时观察病员面色、神志、呼吸、脉搏、血压等一些伴随症状。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逐渐减少每日测量2次。

2.2 降温:过高温度会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并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危害,因此持续高热在38.5摄氏度以上应采用物理降温,物理降温后半小时复测体温,并绘制在体温单上。伴出血者禁止酒精擦浴,以防局部血管扩张进一步加重出血。

2.2.1 温水擦浴:用低于病人皮肤温度的温水,一般为32—34摄氏度,一般擦浴部位为四肢,颈部,背部,擦至掖窝,腹股沟,腘窝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稍长,以助散热。全部擦浴时间约20分钟左右。

2.2.2 酒精擦浴:此法能使局部血管扩张,并利用酒精的蒸发作用带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用作物理降温的酒精浓度为30%左右,具体配制方法为:95%的酒精100毫升加凉水200毫升。在待擦浴的部位下面铺上干净的厚毛巾,其余部位需要上床单。开始擦浴时,先上肢后下肢,一侧擦完再换另一侧,最后擦腰背部。一般每侧肢体擦5分钟,全部擦毕约30分钟,擦浴结束后,用干毛巾将全身擦干,出汗多者应及时更换衣裤,让病人感到凉爽和舒适。酒精擦浴时应注意动作轻柔,让被擦皮肤稍微发红为度。擦浴时酒精不要太多,薄薄的擦一层即可,这比擦很多酒精更易带走热量。擦浴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人,如出现体温骤降,寒战,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应立即停止擦浴,并盖上被子保暖,喝一点糖水。降温勿过急过度,一般降至38.5摄氏度左右即可。不要擦腹部,以免腹部受刺激后产生疼痛与腹泻。皮肤有皮疹,出血点的人禁止酒精擦浴。

2.2.3冰枕或冰袋降温:一般用于前额,必要是可用冰盐水灌肠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并于降温措施半小时后测量体温一次。降温后注意观察体温骤降,引起虚脱和急性循环障碍。如脉搏快而细弱,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给予吸氧保暖。

2.2.4禁擦部位:枕后,耳廓,阴囊处,心前区,腹部,足底,这些部位对冷的刺激较敏感。冷刺激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反应。对昏迷,感觉异常,年老体弱的病员尤其要注意烫伤或冻伤,擦浴过程中要注意给病人保暖,擦浴完毕后应给病人更换衣裤。

2.3 饮食护理:注意营养,加强水分的补充,可进食易消化吸收的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食物,以满足机体热量的需要。饭菜尽量做可口一些,令病人有食欲感,可少食多餐,鼓励病员多饮水。每天2500—3000毫升,必要是按医嘱静脉补充液体,还应鼓励病员多吃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4 口腔护理:持续高热病人口腔粘膜干燥,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口腔炎,粘膜糜烂,应于晨起睡前饭后协助病员漱口,口腔干裂者应涂植物油,甘油或唇膏保护。

2.5 皮肤护理:高热病员在退热过程中出汗较多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但要防止受凉,长期高热卧床者应防止压疮。

2.6病室环境宜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各种护理应集中,避免干扰病员休息。

2.7安全护理:高热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当高热患者伴有躁动不安,谵妄应注意防止坠床,舌咬伤,可给予床挡保护,必要时给予约束带固定患者,松紧要适宜。

2.8心理护理:对高热患者应经常巡视病房,关心患者,耐心听取,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还应注意患者的心理反应。同时做好健康教育,如教会患者测量体温,如何进行物理降温。

小结发热的各个阶段由于出现的临床症状不同,患者有寒颤,面色苍白,头痛,出汗等不适,尤其是持续高热的患者{住院时间较长或经济负担较重}可使其情绪紧张,恐惧。我们应加倍关爱病人,注意其心理反应,指导病人或家属给予正确的物理降温方法,并创造安全舒适的病室环境,使病员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基础护理学

第6篇

发热是恶性肿瘤病人常见临床症状,据报道,恶性肿瘤病例发热占60.1%,其中47.4%病人的发热直接与恶性肿瘤有关。而恶性肿瘤病人病程中发热,大多数为合并感染引起。因此,对恶性肿瘤病人住院期间发热的观察以及发热的原因鉴别,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降低肿瘤病人的死亡率,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11月-2010年10月内科收治的恶性肿瘤病人215例,其中体温38℃,持续10天以上者58例,男38例,女20例;年龄5-88岁,平均57岁。对本组病人观察热型、热程及周围血象及粪便检查,部分病人做咽拭子、胸腹水培养。经抗生素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者38例;经抗肿瘤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者15例,占26%;经多种治疗,体温仍不降者5例。

2 发热原因

2.1 合并感染 恶性肿瘤病人发热约2/3由感染引起,且大多数病例伴有白细胞减少。肿瘤病人容易发生感染的原因:①肿瘤本身引起水肿、糜烂、溃疡、坏死、压迫及梗阻,可损伤皮肤黏膜屏障,使细菌容易侵入。②化疗、放疗引起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数降至1.5×109/L,发生感染的危险性可高达100%。③肿瘤病人体液免疫及粒细胞免疫均受抑制,容易被细菌、霉菌、病毒所侵犯。④检查与治疗操作,如气管插管、内窥镜检查、静脉导管置入或导尿等无菌操作达不到要求时,往往造成细菌入侵的机会。

2.2 肿瘤热 几乎所有的肿瘤均可引起发热,临床上以恶性淋巴瘤、白血病、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结肠癌更易引起发热。肿瘤发热的机理:①迅速增长的肿瘤组织发生坏死。②癌细胞释放致热源。③肿瘤毒素及其产物、坏死组织被体内吸收。④炎性刺激引起肿瘤内白细胞浸润。⑤长期消耗、代谢旺盛,基础体温提高。

3 临床特点

3.1 合并感染是恶性肿瘤病人发热的最主要原因,其中肺炎最常见,约占40%-50%。其他较常见的有毒血症、败血症、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胆道感染、软组织感染及组织脓肿等。恶性肿瘤病人在病程中伴有发热,且易反复发作,经治疗后,持续2周以上的长期发热者较少见。

3.2 发热的致病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者较常见,约占41.5%-50%,革兰氏阳性杆菌者次之,约占23.9%-25%。其他为L型菌及霉菌,L型菌是由于长期使用大剂量破坏细菌的抗生素。细菌失去细胞壁仍可存活繁殖,其病力、毒力虽减弱,但肌体抵抗力下降时则可引起感染。

4 护理

4.1 生命体征的观察 护士的业务水平和责任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对于肿瘤发热病人病情的观察十分重要,认真分析病人发热的热型及发热的原因,及时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对于肿瘤发热病人应每天测量4次,待体温恢复正常后,改为每天1次。如体温超过39℃,应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消炎痛25mg口服,物理降温半小时后应测量1次体温。

4.2 水分及营养的补充 由于恶性肿瘤发热病人属晚期肿瘤病人,体质较差,发热时基础代谢更高,热量消耗大,水分丢失多,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并注意营养物质的补充。在饮食上,应给以细软、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糖和低脂肪的饮食。使用大量水化的抗肿瘤药物,如顺铂、环磷酰胺,则督促其大量饮水,以利于化疗药物降解产物的稀释和排泄,减少对泌尿系统的损伤。对于发热时间较长的病人应及时从静脉输入抗生素,并补充水分,电解质及营养物质,如5%葡萄糖盐、林格、脂肪乳等。同时,应保证发热病人的充分休息,以减少能量的消耗。

4.3 口腔护理 长期发热的病人多有口腔黏膜干燥,加之维生素缺乏和全身抵抗力减弱,容易引起口腔炎及黏膜溃疡。故应在晨起、睡前和饭后协助病人漱口。口唇干燥者应涂甘油或植物油。口腔黏膜有溃疡者,如为真菌感染,可用斯皮仁诺加开塞露思密达涂口腔。

4.4 皮肤护理 退热期病人由于大量出汗,应防止病人着凉,发生感冒,同时应注意皮肤清洁,及时给患者更换汗湿的衣服及保持被单、床单的干燥整洁。长期发热卧床不起的病人应经常协助病人更换,定时按摩骨隆突受压部位,防止褥疮的发生。

第7篇

发热是由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机体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机体的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调节超过正常范围,在西医学界我们根据临床症状将其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在中医学中的病症中分为: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两种;西医讲究对症处理,而中医则提倡对因治疗。正确利用中西医技术既对症又对因,又将中医国粹推向了国际社会。

1 资料与方法

1.2 病例分析 原因为过渡劳累,并且冷热交替太快,饮食失调至脾胃虚寒,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或脾虚不能化生阴血,阴血亏虚,无以敛阳而引发高热,病因机理是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应给予治疗通腑泻下。

1.3 用药以对因治疗方案及原理 根据上述病症选用藿香正气液,施以拔罐,刮痧,按摩针刺,加以心理治疗和饮食调理。藿香正气液的成分为藿香、茯苓、大腹皮、紫苏叶等,其功效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作用原理是:藿香有解热发汗的功效,并能增强食欲和消化机能,并对胃肠有解痉防腐之功效,白术有利尿的功效。

1.4 拔罐技术 是借助燃烧热力排出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中脘、神阙、关元等穴位。中脘穴位于胸骨剑突尖与脐连线之间的中点,主要治疗:腹胀、腹痛、呕吐、便秘、哮喘、正好解决病例的一些症状。神阙穴位于脐窝处。主要治疗:水肿、腹痛、中风、不省人事,即昏迷。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主要治疗是:腹痛、痢疾、尿频、产后腹痛、神经衰弱等。有辅的治疗作用。还有一方法是沿脊柱两侧督脉拔罐,每次15分钟,每天一次至数次,每次错开前次的部位为好。

1.6 按摩技术 也是达到上述的功效,但应注意动作要领,动作灵活,压力要均匀,频率要适度,要保证持久,柔和,有力,均匀。方法很多,在这一病例中我主张用推法和揉法,效果不错也很对症,供医学界借鉴,推法方法如下以掌根、大鱼际、小鱼际三者为着力点,作直线平行移动。

1.7 针刺技术 需有医生来操作完成,针刺内关,足三里,中脘等穴位。操作中要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同时给与开塞露通便,因高热体温未降,大便干结,基于体质虚弱不宜用泻药,只能局部用药达到同样效果,效果显著。

2 护理措施

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心理护理,避免情绪过度紧张而发生晕针现象,嘱患者放松情绪,在操作中放一些柔和的音乐来分散治疗,如发生晕针可先停针,让患者静卧,给予糖水,未能缓解还可采用西医急救技术,尤其在体温升高时病人会有恐惧、不安等心理,应安慰病人多关心病人,耐心解答病人的问题,尽量满足病人的需要。

2.1 加强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油腻、煎炸类食物,且不宜大补,避免过度冷硬食物减少辛辣刺激食物,多食水果、蔬菜等粗纤维食物,利于通便通气,注意食物的色香味鼓励少量多餐。

2.2 室内环境 要安静、清洁、舒适、安抚病人、避免烦躁。

2.3 加强病人的皮肤护理 病人大量出汗后,应勤换衣裤给与干净透气好的衣物。

2.4 加强口腔护理 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易于发酵,容易引起细菌繁殖,并且由于抵抗力低下,易引起口腔溃疡,炎症,口腔异味等。可影响患者食欲和与他人的正常交往。因此应加强口腔护理.鼓励多饮水,每日饮用2500-3000毫升为宜,以补充消耗的水分。

2.5 拔罐后的护理 拔罐起罐后被吸附的部位涂上拔罐润肤剂,防止干裂刺痛。年老体弱者拔罐时应保暖,避免暴漏,病人皮肤应干燥,在半小时内避免温水擦浴,此时毛细血管扩张,出汗,温水擦浴后是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寒气逼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励患者多饮水,以补充津液,增强活血通络,托毒外透的功效,避免脱水,如有皮肤破损,因按西医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要求来消毒和护理破损处。